创新型体育教学(精选12篇)
创新型体育教学 篇1
背景: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 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基点, 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 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创造良好的环境, 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队伍。党的十六界五中全会通过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人才资源是核心。这样提供人才资源的培养基地学校教育就必须从这一思想出发,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 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提高, 更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1、从 理论出发 ,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注重其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 人的智力的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 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 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源于原有的知识, 在课上, 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 积极开动脑筋, 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 加深理解, 从而获得知识的迁移与反馈的积极作用。另外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要加强左侧肢体的练习。专家指出, 右半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 如左腿、左手的练习、平衡等活动来刺激右半脑,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要多样化教学
(1)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和现代化。
教师的教学手段要形式多种多样, 比如集体教学、分段教学、提示教学、音乐教学、舞蹈教学、游戏教学、小组创编队形、花样及理论教学, 甚至还可以观看录像、电影, 访问体育明星, 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情感, 培养他们的练习热情等。
(2) 教学内容多样性和可接受性。
未来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 教学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并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 这将更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体育理论的学习和身体锻炼,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提供宽松、温暖、民主 、开放的学习气氛, 并及时鼓励学生自主独立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在宽松、温暖、民主、开放的环境下, 能使人精神振奋, 活力激增,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 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 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扬独创见解, 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 要启发学生独立的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重视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 并对学生已有的创新予以肯定和表扬,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向更深层次发展。
2、从 实践出发 ,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2.1、 启发学生想象 , 运用已有知识 , 自行创编动作
高中阶段, 学生的大脑发育已接近成人, 有着较强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设计创编新动作并让其与同学们一起参与进去, 体验自己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如教师可以针对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把准备部分抽出来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准备这部分内容, 同时提出, 内容必须要有新意, 要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充分活动, 教法要生动有趣, 不能重复前边同学的内容 (可借鉴) 。体操、武术、韵律操等教学, 都可以在学完基本动作之后让学生自行创编一套简单的动作组合, 并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再如前滚翻教学过程中, 做完前滚翻动作后,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创编一套花样组合 (动静态自选) , 这样学生不仅练习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丰富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培养了学生敢于想象, 敢于创新的精神。
2.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 多问几个为什么
质疑是学习的起源和动力, 解疑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获得知识、探索和发现真理的有效途径, 如我们在讲“生命在于运动”时, 学生提出“体育锻炼损害身体”的相反意见, 蹲踞式起跑时上体为什么要压那么低呢等等问题, 面对学生相反的意见与疑问, 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思考, 其次要认真听取学生不同意见提出的缘由, 并认真讲解, 使学生从中获得发现问题, 辩证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3、课堂上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体育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 师生之间要建立起足够的信任, 只有这样, 师生才能有共同语言, 才能在一种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教师要善于提问, 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可提问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名教师, 你将如何设置一节学生喜欢的体育课?可先小组讨论, 然后有小组长代表总结发言。结果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提出了许多新奇有趣的方案。通过这个问题, 教师不但了解了学生的喜好, 又让学生明白了教师“众口难调”的难处, 同时, 还开导了学生的参与思考, 发展了创新思维能力。总之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通过“观察 - 提问 - 假设 - 推理 - 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的持续的进行探究、实践, 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创造是民族的灵魂,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体育教育提出的要求, 这包括学生发现的新事物, 揭示的新规律, 创造的新方法, 解决的新问题等思维过程, 尽管这种思维过程结果通常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 但一定是思维主体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 正视他、引导他、扶持他, 这样才能让创新精神真正的走进体育课堂, 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摘要: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才,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调查, 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方法
创新型体育教学 篇2
课程名称: 研究与创新实验 课程代码:04165517 适用专业: 化学、应化、材料 实验类别: 专业基础 总课时数: 36 学 分:1
适合层次: 本科课程 开课学期: 第七学期
一、实验教学目的
研究创新性实验是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或导师选定的研究方向,针对某一或某些选定研究目标所进行的具有研究、探索性质的实验,是学生早期参加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研究创新型实验》是一门高层次的化学实验课程,是为全校化学类、应用化学类等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实验,除了培养学生掌握高水平的实验技能外,还具有实验内容新颖、实用、多学科性、前沿性等特点,把《研究创新型实验》课程开设成“开放式、设计性”这一教学模式,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很好地构架从实验到科研的桥梁。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研究创新型实验》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创新型实验应当体现实验内容的自主性、实验结果的未知性、实验方法和手段的探索性。选题突出当前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前沿课题。
1.在综合所学过的化学理论和掌握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定实验题目,或者由老师提供实验项目。
2.学生针对选定的题目,先查阅相关资料10篇以上,设计实验路线,并写出文献综述。根据文献资料确定实验研究的内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拟定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同意后开题。
3.提交实验方案及实验所需的试剂和仪器,由实验人员准备。
4.针对所选定的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性实验(包括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
5.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适时调整实验方案和方法。
6.课题研究完成后,写出实验研究论文或实验报告。答辩完成后由答辩组成员给出相应成绩,结题。
7.学生进实验室要签到,要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注意安全。
8.对所选实验注重掌握实验过程,记录要完整,实验允许失败,直至成功。
三、选题范围
1.利用所学过的制备化合物的方法和基本操作,自行设计实验题目。
2.讨论化学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对如何做好某个实验以及实验条件进行探索等。3.化学实验中废液或废弃物的回收、处理。4.对新的实验技术和新开设的实验进行教学实践。5.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6.教师的科研项目。
四、选题参考
1.槐米中黄酮类成分的超声提取及RP-HPLC色谱分析 2.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黑果小檗中原花青素的研究 3.分光光度法测定天然产物中还原糖含量 4.蜂蜜中微量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
5.天然植物材料作为吸附剂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染料 6.荧光粉的合成与发光性能检测
7.可充电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8.催化材料的合成与性能检测 9.吸附材料的合成与性能检测
10.三丁酸甘油酯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11.酸性氧化电位水的制备工艺及杀菌效果研究 12.环保型铁系磷化液的研究
13.钙离子对α-淀粉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14.从提钒废渣中浸取银的研究 15.废地沟油制备生物柴油
16.酸性体系Zn-Fe合金电镀工艺的研究 17.微波法合成蛋氨酸锌的研究
18.超声波法提取啤酒废酵母中葡聚多糖的研究 19.啤酒废酵母中甘露聚糖的提取及改性研究
五、教学说明
(1)提前安排一次文献查阅指导课。首先让学生明确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意义、目的和要求,然后由学生分别到图书馆学习查阅文献的方法。
(2)研究创新型实验安排36学时,对学生实行“开放实验室”制度。
(3)实验室对学生开出的药品和仪器进行审核后,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六、考核办法
创新型体育教学 篇3
一、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行为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就是我将一言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本学科知识的基础及兴趣。在教学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如:哪些学生对生物感兴趣?为什么感兴趣?哪些学生对生物不感兴趣?为什么不感兴趣?喜欢生物实验吗?喜欢看有关生物方面的电视和相关书籍吗?在调查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行为。二是要全面了解教材,进行系统化备课,依据学生的基础确定学习目标,明确提出学生达到的具体目标,安排好学习具体目标的各项活动,有效的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二、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创新教学行为
新知识的获取需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接受,才能很快地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从前单向的、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确立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梳理思路,选择达到目标的途径,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导”,依照初中生物学科特点,教材中的许多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加上课时不多,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备课,在每节课结束时把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案告诉学生,明确学生要做什么?怎么做?各小组分工明确大家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主动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好教学“分享”活动。
1.指导学生查找比较熟悉的资料,如:家庭成员血型,为什么要输血,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分析,动物有趣的繁殖行为,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进行知识的“分享”活动。
2.在进行植物的营养繁殖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向家长或农民了解大蒜、马铃薯、红薯、甘蔗的繁殖方式并带实物在课堂上展示。在学习种子萌发时,可以提前让学生去观察了解小麦、蚕豆、菜豆等农作物的播种、萌发,鼓励他们亲自实践,仔细观察,了解播种的方法、种子萌发的条件,找出它们间的异同加以分析,并把所获得的知识在课堂上和同学一起分享。教师提醒他们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注意完整性、科学性,不断提高他们知识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组织生物主题学习活动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教学多元化的特点,改正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一元化目标的缺点。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身份,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适当的条件。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从生物课程领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帮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师中心”的做法,从学生的经验考虑,开发学习活动。结合社会现象(环保问题、健康问题),科学现象(生命现象、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开展一系列主题学习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智能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开展环保主题学习活动,教师可以让四个小组分工完成调查报告、全国环保形势、分析感悟、倡议行动,然后进行才艺展示,鼓励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使得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获取了新知识。同时教师还应把他们制作的优秀作品在橱窗内进行展示,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帮助他们一起向全校师生发出环保倡议,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合教材知识结构。合理开展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生物新课程的目标之一,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科学的过程主要是探究过程,了解前人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方法和经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解决身边发现的问题。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积极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可以直接以对话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方法,乃至设计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开展生物探究活动。
语文创新型教学策略 篇4
第一.把课外知识引入课内学习
首先, 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内。要让学生去探索课外的世界, 必须先让他们感受课内的不足, 教师可先行一步, 课前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课上穿插介绍, 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教学时, 还可让学生交流课外获取的课文的有关信息, 帮助大家领会课文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 学生体会了查找资料的好处,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 学生就能养成勤查资料, 课内外结合来学习的好习惯。
其次, 把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入语文课。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语言文字包容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教师上语文课虽有明确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 但也不是仅仅为了学习语文。只要是对学生有益的, 又是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告诉一下、引导一下又何妨呢?
如讲授闻一多先生的《死水》,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与“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两句可用化学方程式分别表述如下:2Cu+O2+CO2+H2O===Cu2 (OH) 2CO3俗称铜绿 (绿色固体) 4Fe+3O2===2Fe2O
Fe2O3+x H2O===Fe2O3·x H2O (铁锈)
讲授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我们可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作者眼中的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多种学科知识的运用和渗透使语文课变得更丰富多彩, 变得富有情趣, 更有吸引力。
二.从课内学习走向课外学习
首先, 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去学习语文, 丰富积累, 增厚底蕴。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在学习课文, 理解其内容的同时, 更应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而有了丰富的积累, 在口头表达与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学习语文, 仅读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应注意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
结构心理学指出, 每个人的身心结构中都有积极性、上进心和求知欲, 只是他们往往处在一种沉睡的状态, 教育就应该把这些沉睡的东西唤醒起来。只要每一位语文老师不断地唤醒, 每一位学生也会爱上课外阅读, 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不断提高阅读的质量。
其次, 让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去学习语文, 培养能力, 增加才干。
学生从课本上习得的知识是基础知识, 培养的能力也是有局限的。任何学科学习的知识并不能满足于解决书本上的问题, 只有当学生有能力用书本知识来解决生活乃至社会中的问题时, 学习才是成功的, 教育才是成功的。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更需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实践的能力。
学校的广播站, 文学社团等阵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虚拟的小社会, 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而且极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交往能力, 增加了才干。
除此之外, 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类似论坛的活动, 针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形势、热点问题展开讨论, 发表见解, 提出建议。在这里, 没有“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 学生在关心国事、天下事的同时, 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华, 各种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再次, 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 感悟语言, 积累素材。
语言文字是人们对生活的记载和描绘, 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更好地体会语言、积累语言, 再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并用它们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会。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的课堂。
如鼓励学生课前即兴演讲三分钟, 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 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 记录下自己的情感起伏, 记录观察到的家庭琐事、社会现象,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养成细心观察生活, 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将为他们的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创新型体育教学 篇5
教育教学改革涵盖了学科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个方面,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才能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目的,从而达到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而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科教师,尤其对刚提升为本科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如何把自己所教的课程不断地改革完善,怎样“以教学促科研、搞好科研为教学”则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本文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创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了“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合理地解决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繁、多、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以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之间的矛盾。
一坚持“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思路来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要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科研水平的提高是关键。没有科研的支撑,就没有创新型教学,科研可以保证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只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作为刚提升为本科的地方性院校来说,科研水平相对滞后,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难以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作者通过几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三条经验,以供商榷。
一是要坚持创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在教学中搞科研,深入钻研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面向生产实际和专业前沿发现问题,寻找课题,以挖掘创新潜能和发现所要解决的问题;搞好科研促教学,将在科研工作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及科研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引入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中,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与专业思维,努力形成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二是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结合电力行业特征,采用技能训练资格认定和校企互动方式,使学生学习知识与社会需求直接挂钩,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教师、学生深入企业,发现问题,找到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师生共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科研、实践良性循环。
三是坚持创新实践教学与专业技术发展相结合。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学科发展前沿,将实验室建设成集实验、实习、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及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了工程素质训练、科学研究试验与专业技术进步的有机结合。
二以“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原则来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存在教学内容多、繁、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以及学科专业技术发展快与教材更新慢的矛盾,要达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首先要对所授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知识点的内涵十分明确,根据专业特征,结合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行业发展最新技术,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就是指将原分散在各个章节属同一类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删除过时的旧内容,增加学科专业当前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内容,在内容编排上按照“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技能——当前研究动态”的层层诱导递进式顺序来编写,使重组后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先进实用。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是一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实践性、综合性强,面向工程,与其它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联系非常紧密相互交叉的主干专业课。根据上述特点和要求,对<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重组,构建了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将原分散在各个章节属同一类或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除过时的旧内容,增加电力工业当前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研究热点等内容。如增加未来电力系统、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型电气设备的发展趋势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创新灵感。
三实施“三个模块”,采用“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个模块”是指将课程的整个教学内容划分为重要内容、一般内容和自学内容三个模块。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应用技能)在课堂上精心讲解,并通过课外作业、专题研究、实验等其他环节的训练得到巩固和提高;一般内容(主要是指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介绍等)则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展示、介绍;自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个性化教育)则通过设问、质疑、写读书笔记、小论文的形式得到训练。
“全程案例贯穿式”教学法是指根据课程特点与专业特征精心选择或设计一个规模大、有代表性、有实用价值,并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课程,随着课程教学的展开,让学生一步步深入到案例中,学到案例中相关的知识,随着课程教学的结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把案例中的相关问题一一得到解决。
本课程选择推出“一个火力发电厂电气部分的设计”为全程教学案例,围绕该案例,实施“三个模块”,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展开一个个知识点,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
四结束语
浅谈初中历史的创新型教学 篇6
一、历史教学原则要创新
历史教学原别的内容具有多层次、多方位联系性的特征。它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等。这些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井分析历史。为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实现多层次、多方位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学原则就必须创新,要采用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并以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能力为原则,使初中历史教学承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
二、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課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三、历史教学手段要创新
教学手段创新是整个历史教学创新的重点。历史教学手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技术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现在的初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相应地,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上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因为,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性及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这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考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所采用的历史教学手段必须能激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助网络技术与其它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讲课前要充分准备。不仅是通过语言,还要发掘校本的资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网络信息搜集和查找资料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源的进一步探究和开发的能力。以达到历史教学创新的目标。
四、师生关系要创新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最后,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学创新必须依赖创造型的教师。在教学创新中。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虽然目前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广大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创新的要求,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还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组织开放式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若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知识。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加强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创新型体育教学 篇7
然而, 在军事技术飞速发展, 特别是国家不断加大投入海军建设的今天,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实验教学内容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学科发展和舰艇部队需求实际, 实验教学队伍高层次、具有创新性思想的人员匮乏, 实验室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等问题, 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实验室战斗力的提高。因此, 新形势下军校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加快实验队伍建设,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任务迫在眉睫。
一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的现状
随着军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创新教育的全面推进, 实验教学在军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建院六十多年来,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在利用国家211工程等专项、上级拨款以及自筹经费的基础上, 经过几代舰院人的艰苦努力, 建成了涵盖水面舰艇各专业以及基础学科的教学实验平台。但目前在实验室专业设置、实验室硬件条件、实验课与理论课教学内容衔接等诸多方面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实现实验教学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需要上级与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进一步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和支持。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所设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增多, 但现今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实验室布局较为分散, 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协调发展, 结果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如何在不断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 优化配置实验教学资源,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综合效益, 让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具备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已成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舰艇部队新型指挥人才的关键课题。
具体来说, 现阶段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实验室与实验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 实验室重复建设
低层次重复建设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于各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具体形成原因主要由于前期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总体投资过于分散, 导致某些实验室在购置较昂贵实验设备时经费紧张, 同时, 在无法集中有限的资金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的情况下, 影响了实验室的规模效应, 形成不了合力。同时, 由于各实验室之间沟通不畅, 导致了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 从而降低了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
2. 忽视实验教学
近几年,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已将实验课程实行单独开课, 但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内容有所脱节, 实验内容很大程度上无法与理论课内容相衔接。而且, 由于考评制度不尽完善, 导致个别教员与学员并不重视实验教学。特别是部分学员因为觉得实验课成绩无关紧要, 所以上课过程中不愿动手, 注意力不集中, 甚至最后抄袭同学的实验结果, 以致失去了实验教学的作用。另一方面, 随着我军武器装备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 实验室现有装备已大为落后, 不能满足新型装备设备教学的需要。
3. 管理制度不健全
虽然一段时间以来, 各实验室在学院机关的领导、督促下不断完善了实验室管理制度, 如建立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管理规定上墙、实验装备设备文书登记制度的完善等等, 但还有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亟待解决。如由于岗位职责不够明确, 管理工作和使用严重脱节;由于管理缺乏科学化、规范化, 人员责、权、利不明确;实验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比较薄弱, 同时, 设备使用者不承担维修和保管责任, 致使个别教员与学员对所使用的实验室装备设备不爱护, 导致装备设备的非合理损坏或故障, 进而影响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
二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针对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现今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教学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为了适应21世纪水面舰艇指挥人才培养的要求, 科学合理地设置实验室直接关系到应用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生成的需要。而实验室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实验室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合理配置, 其次, 实验室的建设必须结合实验教学改革而开展。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 要作为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工作。通过建立更为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 通过加大考评力度、提高实验课趣味性双管齐下调动学员做实验的积极性, 当然, 最根本的是要在教员、学员心目中真正提高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地位, 突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才能改变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类似于其他院校在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也只有这样, 才能从实际意义上培养出学员的开拓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建设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通过分析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现状可以感受到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为应对困难, 解决矛盾, 要重点突出建设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应注重设计性、拓展性、创造性, 建立起一种以学员自己动手设计、教员辅助指导的实验教学体系, 是一项需要坚持长期实施的系统工程。具体而言,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
首先, 需要在教学体系上打破实验室和实验课依附理论课程的传统观念, 构建以学科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总体体系, 便于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交流与资源共享;其次, 删减封闭性、程序性、单一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内容, 转变实验室专为某一课程或专业服务的观念, 根据功能和学科特点进行合并重组, 将实验内容改变为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设计性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在时间安排上, 体系中应允许各专业设置实验课的选修学分, 在一个或多个学期的实验时间设置中, 集中进行实验教学安排, 让学员能有稍宽裕的时间进行更大型的试验;应本着整体规划、协作共用的原则, 从实际情况出发, 建立起实现三个统一的实验室管理体系, 即统一配置、调配人员、装备设备;统一管理实验经费;统一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最终让实验室能面向全院全面开放。
四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作为创新人才培养和一流军校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实验队伍建设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学院在人员待遇、岗位设置和培训等方面应该采取有别于平常的奖励政策, 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合理结构、质量数量均衡、人员稳定的实验教员队伍。可以采取以下奖惩措施进行队伍建设: (1) 通过设立实验技术人员的专门性奖励制度, 稳定实验教员队伍; (2) 虽然学院每年都评选出先进实验室和实验室先进工作者, 但有些流于形式, 需要强化评选机制, 树立先进的标杆示范作用; (3) 为了调动青年人才献身实验工程技术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突出奖励青年实验教员的创新力和开拓精神, 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4) 不断提高实验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其中包括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年轻人攻读学位, 选派骨干与兄弟院校、研究所交流、考察或进修, 鼓励人员参加军内外相关专业领域会议。
为了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不仅需要加大物资投入, 更应从思想上认识实验室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抓好人员管理的同时, 更应真心实意地去关心他们的冷暖, 推动与支持他们的职业发展, 让他们心情愉快、自觉自愿地投入工作,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工作氛围。在鼓励实验教员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 充分激发他们对于自身职业的自豪感。
总之, 人才队伍才是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的根本。目前, 对于实验教员队伍建设而言, 除了加大奖惩力度、重视程度, 更应从人员的教师化水平上寻求突破。除了加强人员各自专业领域的进修和业务培训学习外, 更要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在了解和掌握实验教学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同时, 要求实验教员树立以学员为本的师德意识, 将和谐发展落实到自己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 实验教学过程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使得教学更离不开实验, 努力建设出一支有能力独立承担实验教学工作的兼具专业化和教师化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
五结束语
分析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现今实验室建设以及实验教学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之后, 认为在建设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同时, 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合理结构、质量数量均衡、人员稳定的实验教员队伍。但是, 结合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实际与现今军事变革的发展, 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接下来的实验室建设过程中, 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 随着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被不断的吸收与应用, 我们应改变以往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相互独立, 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 建立全院网络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与信息管理平台, 在完成课堂授课任务的同时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 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甚至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链入全军网络实现网上在线实验教学与辅导。
第二, 为了扩大装备设备的使用范围, 实现资源共享, 学院相关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 引导和促进跨系、跨实验室装备设备的开放公用。
总之, 建设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调整实验教学资源配置, 实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 发挥实验教员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符合基层舰艇部队需要的二十一世纪新型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培森.加强实验室整合促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 2009 (5) :152~154
[2]张玉平、徐洲、林忠钦.新时期一流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 :64~67
[3]赵艳娥、陈步云、李红等.强化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可持续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8) :294~297
[4]钟杰、孙建迎、仇念文等.优化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 2009 (5) :106~109
[5]王文科、杨胜科、杨红斌等.整合实验资源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4) :32~34
创新型体育教学 篇8
建设创新型社会是我国政府在新世纪的一项重大决策, 培养创新型人才则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创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
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 是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 一般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 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因此,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 也是目前教育界普遍认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 如何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以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 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体育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育教学不仅是高校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 而且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方面, 也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所以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采用针对性的方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关系进行分析, 并就一些具体方法的作用进行探讨。
2 体育教学改革方法与作用
2.1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发展创新能力
这一点是体育教学改革中首先要注重的教学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性学习, 过分强调教师的教, 而忽视学生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创造的机会, 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在体育教学改革中, 应当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体育兴趣, 使学生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启发式、激励式和竞赛式教学方法, 也有人采用“探究式学习”这种师生课堂互动为特点的教学方法, 而“探究式学习”这一方法在国外亦已广泛采用。这些方法的采用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良好。体育教学中不仅要给他们以广阔的自由创新空间, 还要通过对体育竞赛成绩不断提高的过程进行讲解, 让学生明白创新体育成绩是无极限的, 从中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潜能也是无极限的, 给他们以自信和灵感。通过体育教学改革让他们懂得终身体育锻炼的意义, 明白体育锻炼不仅具有广泛性、活动时间的业余性、锻炼目的的保健性、活动内容的娱乐性的特点, 还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 调节人们的情绪, 对人们的思想、品质、意志、作风都具有教育意义。
2.2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发展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而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体育教学中要学生营造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 建立一个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环境,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体育活动的真正主人, 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理解体育, 掌握体育。要从原来“传道、授业、解惑”转变到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 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顾问和合作伙伴, 教师和学生交流彼此的思想、情感, 分享彼此的知识、见解, 并根据学习活动中的进程和学生的经验随时调整课程计划, 创造新的教学内容。体育技术动作虽然有其固定的规律,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让学生去创造有新意的方法, 调动学生的潜能也是发掘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方式。另据调查显示, 参与程度高者, 动作经常被采纳的学生有66.67%认为自己的创编健美操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而偶尔被采纳的学生只有17.65%认为有很大提高, 说明创新技能的提高与学生的参与创新活动的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参与程度越高, 创新技能提高的幅度越大。在体育教学中老师也要想办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给他们以自由练习的空间, 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 最后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效。因此, 这充分说明体育教学改革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2.3 培养学生的个人潜能, 发展创新人格
创新不仅是一个能力开发, 也是一个特制培养的过程, 换言之, 要提高一个人的创新的能力, 也需要培养与创新有关的个性特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使之通过观察、试验和思考,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我们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动机, 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被调动起来, 也就能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人潜能, 发展学生的创新人格。生理学家们的研究表明:人体有相当大的运动潜能, 有待开发和利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 提高学生健身意识, 以培养他们的创新人格。学生身体素质参差不齐, 个性与共性有着很大差别, 必须突出个性的发展。通过利用多层次教学法不断地体验和尝试, 摸索出适应学生个人特点的内容、方法和负荷。 应该兼顾个性与共性, 所以也不能排斥共性, 否定集体的练习效果。因为在群体的练习中能收到交流、激励和鞭策的效果。对于体育教学改革要全面认识, 力求获得身心俱健的效果。尤其是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 独生子女的弱点大多数集中在个性心理和意志品质上, 而体质上没有多大欠缺, 所以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 还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教师还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相互尊重, 相互帮助, 树立团结友爱的良好的风气, 体验到集体的温暖, 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关爱和友情, 培养他们健康的独立人格。与其他课程相比发展独立人格方面体育教学具有突出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闫秉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理论学习, 2006, 21 (12) :23-24.
[2]李品和, 韩长久.“以体育为载体构建探究式学习课程”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 2009, 13 (2) :99-101.
[3]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Education Standards[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0:18.
[4]魏平.普通高校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 2004, 11 (4) :103-105.
创新型体育教学 篇9
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大学物理
引言
在当今培养人才的呼声中,物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物理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而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在教学中树立创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方法的训练,在课后的作业环节以及考试环节提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2]。在此从本校实际出发,制定了创新型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于该课程的教学中,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 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所谓创新型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如何把传授知识和灌输创新理念、培养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的理念,深入探讨影响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培养的各项因素,从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而设计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目标是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去探索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和体验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每一次课中都是“亚研究”过程、“再发现”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帮助学生掌握研究科学的思想方法、建立物理图像、理清思路以及领悟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创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第一,改革教学内容。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本次课的内容,揭示物理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努力发掘科学大师的思维脉络,展示知识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让学生对知识整体有一个宏观的掌控[3]。教学中还可以适当介绍现代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技术专题,将物理教学的内容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科技前沿,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第二,改革教学方法。彻底摒弃单纯的填鸭式教学法,可采用创设情境法引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进而采用驱动式教学法不断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第三,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学方法,进行思维训练。结合每次课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编写相应的物理方法,较完整的介绍物理方法的作用、意义以及在物理学研究中的地位[4]。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物理学的思维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在解题练习中除继续加强学生的分析、推理、计算和判断能力的训练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讨论。通过这种训练培养学生求真求新的探索精神和求异求变的思维模式。第四,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可采用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为主,网络教学平台为辅助的手段组织教学,在讲解复杂的演算与推导过程以及梳理知识点时主要通过传统的粉笔板书进行,而丰富的生活实例、演示实验等素材则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另外搭建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让学生下载有关的教学资源、开展课后讨论以及与老师进行网上交流,新的沟通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而课堂所学知识也可以在课后得到有效巩固。
2 实施效果
自2010年以来,我校的大学物理按照以上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比较改革前(2009~2010年度)我校大学物理A2和改革后(2010~2011年度)的大学物理A2试卷成绩分析和总评成绩分析(总评成绩=平时30%+试卷70%)可知,试卷成绩从平均61.13分上升到70.49分,总评成绩从平均68.09分上升到75.05分,其等级分布见下表:
从以上两个图表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自2010年实施创新型教学模式后,大学物理的试卷卷面和总评成绩,优秀率都有所上升而不及格率下降幅度很大,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说明创新型大学物理教学模式的初步实施具有一定的成效。
另外从表3可以看到随着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我校学生参加湖南省大学物理竞赛的成绩有大幅度提高,这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体现。
3 结语
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构建新时期下大学物理创新型教学模式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还要进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徐宁,孙厚谦,史友进.大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10(9):74-76.
[2]蒋然.大学物理的研究创新型教学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12:171.
[3]刘海兰.重视物理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大学物理教学设计之二[J].物理与工程,2009.6(19):17-19.
构建创新型课堂的教学尝试 篇10
一、引导学生质疑, 激发学生创新
“思起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强, 遇事好问个为什么。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说过: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质疑,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讨论是智力的激发, 你一言我一语, 每人动脑筋思考, 往往能迸发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怎样营造质疑讨论的气氛呢?
1. 启发学生思考, 活跃课堂气氛。
好奇好问好表现是青少年的天性。两岁的孩童就喜欢问这问那, 然而这种天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被压抑了, 而今就是要把这种“天性”释放出来。
[课例一]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引言”教学片段:
在玻璃罩中放两支长短不一的蜡烛, 点燃后观察哪个蜡烛先熄灭。
在实验前, 教师请学生进行猜想。
生甲:长的先熄灭。
生乙:短的先熄灭。
(见没有学生举手了, 教师正准备做演示实验。)
生丙 (脸上带着笑容举手) :老师, 有可能是两个同时熄灭。 (讲完后, 学生就议论开了。)
生丁 (听后迅速站起来) :这是不可能的。
师:大家的猜想很好, 很全面。下面我们就请这位同学 (生丁) 来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
(生丁点燃两只蜡烛, 盖上玻璃罩。一会儿, 短的蜡烛就熄灭了。这时, 学生都认为实验就此结束了。)
师:我认为一次实验结果可能不可靠, 我们是不是可以多做几次呢?
教师接着分别把蜡烛放在了不同的地方, 有的放在中央, 有的放在边缘, 学生发现它们先后熄灭的时间间隔并不一样。学生看得兴致勃勃, 当高蜡烛放中央, 短蜡烛放边缘的时候, 高蜡烛突然先熄灭了。这时有的学生发出惊讶的声音。教师示意大家安静, 进一步改变蜡烛的位置。终于在某一位置, 两支蜡烛同时熄灭了。学生鼓起掌来, 都沉浸在自己的猜想被验证的喜悦中。
在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回避, 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参与, 通过创造性实验, 感到物理很新奇, 从而激发了后续学习的兴趣。
2. 激励学生质疑, 营造民主氛围。
激发学生质疑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教师应增进教学民主, 加强师生交往,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这正是质疑的基础。因此,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质疑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显露灵性, 展现个性。有了这样的适宜环境, 学生的质疑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 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应该承认, 一般教师为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提出了很多的要求, 而对“问”则很少关心, 很少要求, 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 会学不会问, 只学不问。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营造学生快速参与的民主氛围。
二、突出学生地位, 提升学生技能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 在讲清概念、规律、定律的基础上, 教师要重视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物理过程, 要确立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的随堂实验, 让学生观察、探索、总结, 找出规律。要吸取当今大量的科学信息和生活实践来创设情景、设疑, 通过教师点拨, 使学生参与, 逐步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
1. 努力创设情景。
情景的创设可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体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良好的情景资源。教师适当的点拨能唤起学生的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因此, 新教材教学中, 教师要力求体现新的教学思想, 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感性体验。
[课例二]“凸透镜”教学片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透镜”一章中, 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内容。
主要器材是:平行光光源, 凸透镜, 刻度尺, 光屏。
测量步骤: (1) 凸透镜正对平行光光源, 使光屏上呈现一个光斑。
(2) 调节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 使光屏呈现最小最亮的光斑。
(3) 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是凸透镜的焦距。
在上这节课前, 看到窗外灿烂的阳光, 我突然想到这节课是不是可以到室外上呢?于是我到实验室, 带着所需仪器就召集学生到了室外。在室外, 我先给学生讲了实验的要求, 然后分组实验。在室外, 学生都比较兴奋。学生两个人一组, 纷纷拿着凸透镜对着太阳在白纸上照, 找光斑。我在旁边指导学生如何在找到光斑后, 让光斑最小最亮。
就在这时, 学生出现一片混乱。我走近一看, 发现一个平时喜欢调皮的学生把一根火柴放在那个光斑处, 一会儿火柴头被点燃了, 旁边的学生纷纷来观看。看到我来了, 那个学生低下了头。这个学生虽然没有按照要求去做, 不过我觉得这个实验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就对学生说:“有谁能解释这个现象?”学生立即议论开了, 好几个学生说是太阳光集中的效果。我又启发学生:“你觉得通过这个实验, 你会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发言。
生甲:“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集中太阳光加热, 用来烧饭。”
生乙:“可以用来加热发电。”
生丙:“可以制成光武器。”
……
虽然学生的有些想法显得脱离实际, 不过看到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并且个个兴趣勃勃的样子, 我觉得这堂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通过一堂室外实验课, 我给学生创造了本来是实验室不具有的实验条件和学习情境。
2. 重视启发学生。
启发式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避免简答式的提问, 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 由于提问简单, 不易激起学生兴趣, 引发思考。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用眼观察实验现象, 用脑总结实验规律。教师应进行启发式点拨, 让学生知其然, 并知其所以然, 要让学生会学物理, 不是学会物理。在讲解“光的反射”一课时, 我进行演示, 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位置变化时, 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变化”, 并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在反射定律演示仪上做实验, 完成实验表格。学生实验后, 自己得出实验结论。我再借助实物投影仪将部分学生的实验结果用多媒体打出来, 得出了光的反射定律。接着我问:“同学们, 如果光线垂直入射, 把入射光线从左边换到右边又怎样呢?请同学们做做实验。”学生又沉浸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实验后, 学生都能自己得出光路可逆的结论。
总之,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 在创新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 社会对人才充满了期望, 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我相信, 通过课改和师生的努力配合创新教育必将如新世纪第一缕和煦的阳光, 照耀着我国教育大地, 让那些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孙娟, 司晓宏.怎样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092.htm.
创新型体育教学 篇11
一、把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以往的化学教学,老师们都一味的强调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其中的一些现象、结论都要通过实验才能得出,才能解释,而老师们在教学中往往因受条件的限制,只是通过自己的演示实验来让学生观看,而忽视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这个环节。学生也不敢大胆地提出有价值的设想,有建设性的意见,长期这样就会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与用脱节,理论与实际孤立,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学到的知识除了应付考试,别无它用。必须改变这种现状。
二、把重视以知识为主与学生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以往的教学,老师们都是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只要学好了课本上的知识,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就可以了。而学生的社会教育及实践活动都无关紧要,一些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较差。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要把学习搞好了,成绩上去了,其它什么事都可以不管。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日趋严重,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常识都不知道。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除传授知识以外,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比如说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一些化工厂、企业参观,请技术人员讲解工艺流程、注意事项,增长他们的见识,培养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把单一学科的教学与学科间的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21世纪化学研究的大量成果,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在继承传统学科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综合,使化学脱离了简单的经验形态,逐渐形成了新的学科体系。
以往的教学,老师们强调的是该学科的学习,孤立地学习化学,而忽视了学科与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比如在讲分子的知识时,可以结合物理中的热胀冷缩现象,用化学知识给予解释;讲金刚石和石墨及C60 的结构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画出金刚石的立体结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高了,劲头就大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把老师讲授知识与学生的动手实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合作交流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授知识,学生照搬照抄,死记硬背,即一种灌输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接受知识,没有半点灵活性,碰到类似的问题都不能解决。
现在是知识社会,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只靠老师的传授是不够的。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自己分析,自己实践。老师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让学生自己探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老师在讲授知识时,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发和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收集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得出结论,进行合理的解释推论。教师要善于有效地、恰当地评价和指导学生已有的认识和观点,运用有利的事件事实,问题情景,实验证据,模型推理等方法、策略使学生的认识和观点向着正确的方向转变和发展。
责任编辑萧田
创新型体育教学 篇12
一、运用以境激情的艺术
以境激情即教师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创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尽快把握教学方向,领悟教学全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1. 开门见山的激情艺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教师精心、巧妙地设置问题,开门见山地明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方法,提炼规律。
案例1: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教学中,笔者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前面我们学习了线面垂直的判定,今天来探讨面面垂直如何判定。
这样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有利学生把握教学的前貌,旨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学生自然会主动探讨以下问题:
(1)什么叫面面垂直?面面垂直如何画?如何表示?
(2)教室里有哪些面面垂直的例子?如何从这些实例中得出面面垂直的判定?
2. 情感激情的艺术
案例2:函数的概念
笔者从一个有趣的“绕圈子”问题谈起(多媒体显示):在世界著名水城威尼斯,有一座马尔克广场,广场的一端有一座宽82米的雄伟教堂,教堂的前面是一片开阔地,这片开阔地吸引着四方游人到这里做一种奇特的游戏:先把眼睛蒙上,然后从广场的一端向另一端教堂走去,看谁能到达教堂的正前面。你猜怎么着?尽管这段距离只有175米,却没有一名游客能到达目的地。他们全都走成了弧线,或左或右,偏斜到了另一边。1986年,挪威生理学家解开了这个谜团,他分析了大量事例,发现:这一切都是由于人自身的两条腿在作怪。由于习惯,每个人一只脚迈出的步子,要比另一只脚迈出的步子长一段微不足道的距离,而正是这一段很小的步差x,导致人们走出了一个半径为y的大圈子。设某人两脚踏线间相隔0.1米,平均步长为0.7米,当人在打圈子时,圆圈半径y与步差x为如下关系:y=0.14/x (0
上述生动和趣味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在这种情景下,复习初中函数定义,引导学生分析以上关系也是一个映射,将函数定义由变量说(传统定义)引向集合、映射说(近代定义)。学生在这种情景下,乐于学习,有利于信息的贮存和概念的理解。
3. 设置激情的艺术
案例3:形如asinx+bcosx的三角函数的化简(尤拉公式)
教材把它放在三角函数和差化积之后,对于这一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上作了灵活处理:把它提前到两角和差的正、余弦公式之后。因为和角公式就是尤拉公式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从逆用和角公式出发,引入形如asinx+bcosx的三角函数的化简,使学生能沿着思维台阶拾阶而上,逐层设置,这样可使和角公式与尤拉公式浑然一体,衔接自然。
案例4:三垂线定理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平面的垂线垂直于该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那么,平面内的哪些直线垂直于平面的斜线呢(激发认知冲突)?
分析问题:(如图1)设L是平面α的斜线,O是斜足,P是L上异于O的一点,PA是α的垂线,A是垂足,于是直线AO是斜线L在平面α上的射影,从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即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出发,如果平面内的直线a垂直于斜线L,又a⊥PA,那么a⊥平面POA,从而a⊥AO,即只要平面内的直线垂直于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即可。问题从而得以解决,实现了学生的思维顺应。笔者在学生原有知识和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间搭建“支架”,使问题序列形成台阶,以便学生逐级攀升,让学生以已经具备的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
以境激情的方法很多,总的原则是创设情景,激趣激疑,营造清新的学习环境。
二、运用研探论证的艺术
研探论证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指导与辅导的全过程,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经过严密的推理论证,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5:两角和的余弦公式
推导这一公式有大量的思维活动要展开:
(1)提出问题:求cos (45°+60°)的值。由此学生猜想:cos(α+β)与cosα、cosβ的关系。在验证cos(α+β)≠cosα+cosβ后,提出cos(α+β)究竟等于什么?笔者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将两角和的余弦用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正、余弦)来表示,即研究三个角:α+β、α、β的正、余弦之间的关系,而不急于将结论和盘托出。
(2)为什么要用直角坐标系中的单位圆来研究?直角坐标系中的单位圆是我们研究三角函数问题的最有利工具,而根据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角的余弦和正弦就是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也就是用坐标来研究我们的问题。上述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可转化为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问题来研究。
(3)为什么要作-β角?这是难点,需要突破。笔者先作出α、β、α+β角后,角α、β、α+β的终边与单位圆分别交与点P2、P3、P4,角α、β、α+β的余弦和正弦已转化为点的坐标。要寻找α+β、α、β的正、余弦之间的等量关系,即寻找等角、等长线段。与α+β的三角有关的一条弦,故可寻找与线段∣P1P4∣相等的线段(如图2)。此环节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将∠OP1P4进行旋转,在旋转的进程中,线段∣P1P4∣长度不变(∣P1P4∣是与α+β,α、β的三角有关的一条弦),为了找到α+β、α、β的等量关系,须将∠OP1P4的边OP4旋转到α的终边OP2的位置,即作出角-β。
三、运用反馈矫正的艺术
为了更好地巩固与深化教学,笔者充分揭示教学知识的本质特征,使之纳入学生的认识系统,教学中设置的“质疑答辩”教学段,充分调动学生提出疑义,提出争执,提出反问,师生共同解析易错误易混淆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敢于反问,敢于质疑是探究能力的基础,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四、构建总结评估的艺术
课堂小结和课外作业,有利于促进全体达标,培养学生个性,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良好的开端和发人深省的结局会给人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小结不等同于一节课的简要复述,也可以新颖别致,有所升华。
案例6: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这节课的小结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编码 (含四种形式的条件、方程、局限性) 帮助识记,界定适用范围,同时对不能用这四种形式表示的直线即特殊位置的直线方程另外编码,为进一步解决矛盾,即下节课“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埋下了伏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课堂的收获,这些收获包括知识的收获,也包括非智力品质方面的收获。
案例7: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上完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这堂课,笔者让学生谈课堂的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总结了很多。笔者将学生的总结摘录出以下几点:
(1)不用查表求cos105°、cos75°、cos15°等值。
(2)直角坐标系中的单位圆是我们研究三角函数问题的最有利的工具,研究三角函数问题可借助单位圆。
(3)等量关系体现到图形中是等角、等长线段。
(4)作-β角是思维优化过程。
教师也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课后动手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小结课堂教学。
例如“正弦函数的图像”这一节课的结尾,笔者给学生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直径相同的圆柱形纸筒粘在一起,每个纸筒展开后接口的形状如何?这是一个实际动手操作问题,展开后接口的形状是正弦函数图像(如图3,图4)。这样的结尾,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为下一节课“正弦函数的性质”的掌握奠定了基础。
总之,以上四个教学环节,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它们共同形成数学课堂教学的统一体。立足课堂,运用新型数学课堂教学艺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不断实验的过程。新形势下的中学数学教师应与时俱进,强化创新意识,反复实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2) .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