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态(共3篇)
市场竞争态 篇1
摘要:运用亲景度和竞争态模型对山西省15个主要入境游市场进行分析,时间段为2003-2012年,分析认为山西省入境旅游市场亲景度差异明显,时空变化相对平稳,竞争态呈一定上下波动态势。山西省入境游市场亲景度和竞争态关联性不显著,但有一定的联系,据此对山西省入境游市场进行了市场细分。
关键词:入境旅游市场,亲景度,竞争态
山西省旅游资源丰富,有“中国地上文物宝库”之称,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知名景点更是受国内外游客青睐。近年来山西省极其重视海外旅游市场,进行了大力宣传,省领导亲自带队到国外进行旅游推介;省旅游局精心塑造“晋善晋美”旅游品牌,在国内外举办了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组团参加国外旅展会,并推出各具特色的精品线路吸引不同地区的海外游客;积极举办大型会展、节事活动,如“煤炭博览会”、“平遥国际摄影节”、“平遥中国年”等,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山西入境旅游人数的大幅增加。2003年以来,山西省入境旅游市场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但作为旅游资源大省之一,山西省入境旅游始终在全国中下游徘徊。山西省旅游业要做成真正的支柱产业,就必须把国际客源市场做强做大。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我国海外客源市场分为两部分:港澳台同胞和外国人。2003-2012年间,港澳台同胞占入境游客人数的37%左右,外国人占入境游客的63%左右,外国人市场始终是山西省入境游市场的主体,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外国人入境市场。据山西省旅游统计资料显示,山西省主要客源国共有15个(见表1)。本文基础数据来自2003-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山西统计年鉴》,采用亲景度与竞争态方法分析山西入境游市场,并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以期为山西省入境游市场提供实证理论。
2亲景度分析
亲景度是某客源市场在某一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占有率与该客源市场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的比值[1],反映了游客的偏好程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P表示亲景度,Sd为到某一旅游目的地旅游的客源市场人数,Fd为到某一旅游目的地旅游的外国人数,Sc为到中国旅游的客源市场人数,Fc为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数。根据P值的大小,客源市场又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四个市场:强亲景(P≥2)、弱亲景(1≤P <2)、弱疏景(0.5≤P <1)和强疏景市场(0≤P <0.5)[2]。根据2003-2012年各客源市场旅游者数量等数据分别计算了山西省近10年主要客源市场的亲景度。
2.1亲景度差异分析
从表1可看出,2003-2012年间山西省入境游市场亲景度变化比较明显,差异显著,亲景度值最大是7.43(法国,2011年),最小是0.02(俄罗斯,2009年),两个数值相差7.41。法国、德国、意大利一直是强亲景市场,美国一直是弱亲景市场,英国(除2011年是强亲景市场外)、日本(除2012年是弱疏景市场外)、澳大利亚(除2003、2004年是弱疏景市场外)、加拿大(除2011、2012年是弱疏景市场外)属于弱亲景市场。俄罗斯一直是强疏景市场,蒙古(除2010年是弱亲景市场外)属于强疏景市场,印度2003-2007年是强疏景市场,2008-2012年为弱疏景市场。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韩国亲景度不稳定,韩国和印尼亲度景值总是小于1,属于疏景市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亲景度值小于2,弱亲景或疏景市场。
2.2亲景度时间变化分析
从亲景度变化趋势看,2003-2012年山西省入境游市场亲景度年际变化不大。法国亲景度变化幅度为2.58,年际变化相对较大,2012年日本亲景度大幅下降,主要是受突发事件中日钓鱼岛事件的影响,中日关系紧张,使日本入境游需求降低。德国、英国和印尼的亲 景度变化 幅度均大 于1,分别为1.55,1.21和1.03,这三个客源国亲景度整体呈上升态势,表明山西省对其吸引力在逐步增大,偏好程度在提高。马来西亚亲景度变化幅度为1.38,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其它客源国亲景度变化幅度均小于1,相对比较平稳,其中美国、澳 大利亚和 俄罗斯小 于0.5。总体来说,山西省入境客源市场亲景度在时间变化上存在相对平稳的态势。
2.3亲景度空间变化分析
以2007年为界,分别以前期(2003—2007年)和后期(2008—2012年)两个时间段的亲景度平均值来分析山西入境游市场亲景度空间变化。分析表2可知,1前后期各客源市场的亲景度类型变动不明显,基本保持稳定。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仍为强亲景市场;美、日、加、英和澳大利亚仍为弱亲景市场;新加坡为弱疏景市场;韩国、俄罗斯为强疏景市场。仅马来西亚、蒙古、印度、印尼的亲景度类型发生了变化,马来西亚年均亲景度由1.07降为0.90,由弱亲景变为弱疏景。蒙古、印度和印尼年均亲景度都有所上升,由强疏景变为弱疏景,说明2008年以后山西省对这几个客源市场的吸引力有所增强。2同一类型中亲景度排序发生变化。意大利和德国同属于强亲景市场,前后期年均亲景度排序刚好互换。美国和澳大利亚都是弱亲景市场,年均亲景度分别从第3位和第5位上升到第2位和第3位,表明这两个客源国对山西省的喜好程度有所增加,而日本和加拿大则由第2位和第4位分别下降到第4位和第5位,其偏好程度有所减弱。
3竞争态分析
旅游市场竞争态是旅游目的地各客源市场以市场占有率(ai)和市场增长率(βi)的双指标组合Ωi(ai,βi)表现出来的市场竞争状态[3]。其模型表示为:
式中,xi为某一客源市场第i年的旅游者数量,∑xi为第i年某旅游目的地接待的游客量总和。以a=p,β=q为界限,将客源市 场竞争态 分为四种 类型,即明星市场、金牛市场、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3]。
仍然以2007年为界,将研究时期分为前后两个时间段,以前期p=5.3%,q=45.4% 和后期p=5.1%,q=65.5%为平均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分别对客源市场竞争态进行了划分(表3),并对山西省入境游市场竞争态进行动态分析。
由表3可知,山西省入境游市场在前期表现为低增长率,市场结构较稳定,2003-2007年,瘦狗市场客源国有英国、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印度和蒙古,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均较低;幼童市场的马来西亚、印尼、意大利和澳大利亚虽市场占有率低,但增长率却较高,尤其是马来西亚,平均增长率达到116%,这一市场客源国大多数是近程市场,发展潜力大,应努力通过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实行优惠政策等措施发展这一市场。日本、美国和韩国是金牛市场,市场占有率都较高,市场比较稳定,但增长率却较低,尤其是韩国,增长率仅为7.1%。法国和德国是两个明星市场,说明山西省对这两个客源市场的吸引力较大。这一时期山西省客源市场以瘦狗和幼童市场为主。
山西省入境游市场在后期表现为高增长率,幼童市场减小,瘦狗和金牛市场增大,明星市场空白,发展后劲不足,入境游市场结构的稳定性存在潜在危险。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金牛市场和明星市场的增长率在后期普遍下跌,以致法国和德国从明星市场跌入金牛市场,发展机会不乐观。日本作为金牛市场,虽然其市场占有率一直都居于首位,但呈降低态势,由前期的24.4%下降到17.5%,主要原因在于2012年钓鱼岛事件使日本游客骤减,但日本在后期的市场占有率普遍都没有前期的高,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日本游客对山西的偏好降低。市场占有率较低的瘦狗市场和幼童市场的增长率变动幅度较大,前期幼童市场的四个客源国全部跌入瘦狗市场,对这一市场,应了解游客旅游需求的变化,及时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以吸引游客;而蒙古、俄罗斯和韩国的市场增长率很高,尤其是俄罗斯竟达到435.7,韩国的占有率降低,从前期的金牛市场降为幼童市场。这一市场拥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应集中主要精力重点培育成明星市场。这一时期各客源市场竞争态变化相对较大,尤其是瘦狗市场客源国数量增加和明星市场缺失。
4竞争态与亲景度的相关性分析
表4中将每个客源国的亲景度类型分别用1 (强亲景)、2(弱亲景)、3(弱疏景)、4(强疏景)表示,来分析山西省入境游市场亲景度与竞争态的相关性。可以看出,山西省入境游市场亲景度和竞争态之间并不存在 显著的关 联性。在前 期,瘦狗市场 中50%的客源市场是强疏景,幼童市场中50% 是弱亲景,明星市场都为强亲景,金牛市场2/3为弱亲景。后期,瘦狗市场中50%的客源市场是弱疏景,37.5%为弱亲景市场;幼童市场中2/3的客源市场为强疏景,金牛市场都为亲景客源国。上述分析表明,亲景度高(P≥1)的客源市场并不一定都属于金牛市场和明星市场,而亲景度低(<1)的客源市场却几乎都属于瘦狗市场和幼童市场,瘦狗市场和幼童市场与亲景度关联较大,而金牛市场和明星市场不具有相应的关联性。
5结果分析
日本、美国、法国和德国是山西省入境游的重要客源国,这些国家都是金牛市场或明星市场,市场占有率较高,同时也属于亲景市场,应将其作为市场营销的重点,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日本来往中国交通便利,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同源,同属“汉文化圈”,且日本的净土宗和净土真宗都源出山西省交城玄中寺,应通过这些优势来继续提高日本对山西的偏好。美国、法国和德国经济发达,体验异域文化是他们来中国旅游的主要目的,山西省应通过“晋善晋美”的广泛宣传及改善交通等措施,不断提高山西对他们的吸引力。
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 亚、新加坡、英国、加 拿大、意大利为山西入境游的主要客源国。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是近程市场,交通较便利,且文化上有同源性,尤其是近几年入境游增长速度极快,但大多仍属于疏景市场,
山西省对其的吸引力还不足,发展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应及时了解这些国家游客的入境旅游需求并加大开发力度。如这些国家都有一定的佛教信徒,可加大对五台山、云冈石窟等佛教文化的宣传力度以吸引游客;通过影视剧效应带动韩国游客的增长,《乔家大院》在韩国的热播就引起了韩国人对晋商文化的关注。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是亲景市场,但由于是远程市场,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都较低,后期都进入瘦狗市场,应积极前去这些客源国进行旅游宣传,发展便捷的旅游交通,和国内大城市旅行社合作开发旅游路线,以吸引远程旅游市场。
俄罗斯、蒙古、印度、印尼为潜在客源市场,俄罗斯虽是中国的近邻,但因离山西较远,使得俄罗斯是强疏景市场,但2008年以后市场增长率较高,应抓住这一机会继续吸引俄罗斯市场,使其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蒙古、印度和印尼主要是市场占有率偏低,不可盲目地拓展,首先应去客源国进行宣传,加深他们对山西文化的了解。
市场竞争态 篇2
关键词:亲景度,竞争态,聚类,入境市场
一、安徽省入境旅游市场的基本特征
(一) 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不断上升
1. 入境旅游人数。
除2003年受到了“非典”的影响, 安徽入境旅游人数出现了下降以外, 安徽入境旅游人数均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并由2000年入境旅游人数31.8万人, 增加到2011年256.2万人, 累计增长达8倍。
2. 入境旅游收入。
自2000年以来, 随着入境旅游游客增加, 入境旅游收入也呈增长趋势。2000年入境旅游收入1.13亿美元, 2011年增长到13.2亿美元, 期间增长达11倍以上, 安徽省2000-2011年期间的旅游外汇收入, 除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较前一年稍有下降外, 其余年份一直呈上升趋势。
(二) 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增长率波动性很大
2002-2011年安徽入境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数的变化率基本一致, 波动性很大, 除2003年“非典”出现了负增长外, 安徽省入境旅游在收入和人数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收入的增长率为68.6%, 人数的增长率为78.4%。2005年以后, 总体保持平稳的状态, 虽有所波动, 但变化幅度不大。从2007年以后, 入境旅游收入和人数的增长率开始出现下滑趋势,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9年, 收入增长率由2007年的41.1%跌至2009年的22.3%, 人数的增长率也由32.4%下降到18.2%, 最近两年又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总之, 安徽省近年入境旅游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 但发展的速度不够强劲, 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
二、安徽入境旅游客源国亲景度分析
亲景度是客源国游客在某一旅游地的市场占有率和在全国客源市场占有率的比值, 公式为:
P为亲景度, Sd为某客源国到某旅游景点旅游的人数, Fd为到某旅游景点旅游的外国总人数, Sc为某客源国到中国旅游的人数, Fc为来中国旅游的外国总人数;亲景度P≥1为亲景客源国;亲景度P<1为疏景客源国。另外, 在亲景客源国中, 亲景度P≥2为强亲景客源国、1≤P<2为弱亲景客源国;在疏景客源国中, 0.5≤P<1为弱疏景客源国、O≤P<0.5为强疏景客源国, 由公式计算结果可得, 2000—2011年安徽省亲景度变化如下。
2000—2011年安徽省入境旅游客源国市场中仅2/5的客源市场亲景度大于1, 3/5的客源国市场亲景度小于1, 客源国市场差异显著, 比较各入境客源市场12年内亲景度的平均值, 韩国为强亲景客源国, 亲景度大于2;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等国亲景度均为1—2之间, 属弱亲景客源国;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亲景度均为0.5—1之间, 为弱疏景客源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瑞士、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和新西兰等国亲景度均小于0.5, 为强疏景客源国, 说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美国、英国、法国等是安徽入境旅游的主要客源国, 安徽省旅游业对他们的吸引力较强, 而菲律滨、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瑞士、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和新西兰则为强疏景客源国, 表明, 安徽旅游对他们吸引力不强, 需要不断提升。
安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亲景度年际变化显著, 呈现出高位震荡、中位波动和低位平稳三种态势, 具体表现为弱亲景客源国波动较大, 弱疏景客源国有一定的波动, 强疏景客源国几乎不变。德国、韩国、新加坡亲景度均在1-2之间, 总体属于对安徽旅游比较偏好的国家, 但他们的亲景度年际变化也较大, 分别由2.99、2.81、2.40降到1.09、0.58、0.68, 变化幅度在1.72—2.23之间, 说明这几个客源市场对安徽的偏好存在波动状态, 表明安徽对亲景度比较高的国家, 竞争力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而属于强疏景客源国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瑞士、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和新西兰等, 亲景度年际变化相对平稳, 变化幅度在0.12—0.67之间, 说明安徽省对其在全国市场上的竞争力还需加强。
三、安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竞争态
(一) 竞争态分析
竞争态是指在整个旅游市场中, 各市场在所有市场中占有率 (ai) 和市场中增长率 (βi) , 常表示为Ωi (αi, βi) , 模型为:
xi为第i个客源市场当年的旅游者数量, 如果以a=m、β=n为界, 可以将入境旅游客源国的市场划分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4种类型。
(二) 安徽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分析
以安徽省19个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为研究对象, 以2005年为界, 分别计算2000—2005年时间段的平均市场增长率和占有率, 2006—2011年时间段的平均市场增长率和占有率, 以及2000—2011年间的平均市场增长率和占有率的时空序列变化特征。利用spss分析可得, 2000-2005年间安徽入境旅游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分别为M1=4.65, N1=48.12;2006-2011年间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分别为M2=4.77, N2=35.14;2000-2011年间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分别为M3=4.69, N3=41.02, 结果如表1。
1.2000—2005年泰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为瘦狗市场, 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都非常低;菲律宾、印尼、法国、俄罗斯、瑞士和荷兰为幼童市场, 他们的市场占有率较小, 但市场增长率却较高, 表明这些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今后应不断地分析资源与市场行情, 充分利用其优势, 创造有利的市场条件, 不断提升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日本、新加波、马来西亚为金牛市场, 他们的市场占有率较高, 市场增长率较低, 表明他们的市场趋于稳定, 今后应不断地挖掘新产品, 提高市场增长速度, 保持市场占有率;韩国、美国、德国为明星市场, 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都很高, 是安徽稳定和成熟的市场, 是安徽省入境旅游主要市场, 应不断地稳定这一市场的吸引力。
2.2006—2011年, 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仍然属于瘦狗市场, 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俄罗斯也由幼童市场降为瘦狗市场, 表明安徽省海外客源市场竞争力在不断地缩小, 今后应不断地加强这一市场需求营销, 不断地提升该市场的吸引力;荷兰、瑞士、意大利、西班牙等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发展很快, 由前期的瘦狗市场进入幼童市场, 德国则由明星市场降为金牛市场, 而日本、新加波仍为金牛市场;韩国、美国仍是明星市场, 是安徽省入境旅游开发的重点市场, 因此, 安徽省要抓住这获利机会, 不断地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 以促进安徽省入境旅游发展, 提升安徽省旅游创汇效益。
3.2000—2011年, 安徽省客源市场竞争态在时空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表现出金牛市场在不断发展壮大, 明星市场、幼童市场有所缩小, 瘦狗市场比例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特别是俄罗斯和美国市场增长率处于逐渐下降趋势。瘦狗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说明安徽入境旅游发展存在单一性, 缺乏对对瘦狗市场重视, 缺乏特色产品和有效营销手段, 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强, 今后应不断出台相应的发展政策, 保持高位增长客源市场, 提升低位徘徊客源市场, 振兴安徽省入境旅游业发展。
(三) 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亲景度与竞争态相关性分析
由表2可知, 韩国为强亲景—金牛市场, 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英国、马来西亚为弱亲景客源市场, 其中日本、美国为明星市场, 德国为金牛市场, 英国为幼童市场, 马来西亚为瘦狗市场, 法国、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均为弱疏景市场, 其中, 法国为金牛市场, 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均为瘦狗市场。其他均为强疏景市场, 其中俄罗斯、瑞士、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均为幼童市场,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均为瘦狗市场;总之, 2000—2011年, 安徽强亲景和弱亲景客源市场中有57.1% (4/7) 属于明星和金牛市场, 占明星和金牛市场总数的80% (4/5) , 强疏景和弱疏景市场中有91.7% (11/12) 属于幼童和瘦狗市场, 占幼童和瘦狗市场总数的73.3% (11/15) 。从上述分析可知, 亲景度和竞争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亲景度大于1的市场大多数是明星和金牛市场, 亲景度小于1的市场大多数是瘦狗和幼童市场。
四、安徽省入境旅游市场聚类分析
结合各个客源国的实际情况, 以安徽省2000—2011年入境旅游客源国旅游统计人数为依据, 运用SPSS18.0软件, 以域值0.5为界, 进一步对19个客源国进行聚类分析如下:
从谱系聚类图中可以看出, 2000—2011年间, 安徽入境旅游市场中, 韩国为第一级, 日本、美国为第二级, 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同为第三级, 其余客源国为第四级, 这从分类经验上来说也是合理的, 表明安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总体范围比较狭小, 旅游市场风险较大, 不利于安徽旅游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 在国际旅游未来的发展中, 安徽不仅要抓住核心市场、重点市场不断地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 还要广泛地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国际社会影响力, 增加入境旅游客源国竞争力, 推动安徽入境旅游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国际化。
五、结论与对策
(一) 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和德国是安徽最重要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 这5个国家的亲景度均大于1, 对安徽省具有很强的旅游偏好;市场竞争态也属于明星市场和金牛市场, 属于安徽省竞争力较强的入境旅游客源国, 在整个安徽省入境旅游市场结构中处于十分重要地位, 今后安徽省要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不断完善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 加强营销, 提升产品特色化和品质, 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增强安徽省旅游产品对外旅游市场吸引力。
(二) 英国是安徽省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市场。他的亲景度指数处于1左右, 但竞争态为金牛市场, 表明他在安徽有一定的市场, 是安徽省入境旅游的主要市场。今后应不断加快安徽省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 开发一批具有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特色旅游产品, 加大旅游促销力度, 满足不同客源市场, 保持市场的较高占有率和持续增长。
(三) 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加拿大是安徽省入境旅游的潜在客源市场, 属于弱疏景类的瘦狗和幼童市场, 对安徽省旅游有一定的偏爱, 但吸引力不足, 因此要不断开发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 开展有针对性的旅游宣传与促销活动, 提高对他们的吸引力, 激发他们的旅游市场潜力。
(四) 俄罗斯、意大利、瑞士、荷兰、西班牙、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西兰是安徽省入境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市场, 属于强疏景类的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应加强对这些市场的培育, 采用有效的宣传手段, 提高安徽省旅游吸引力。
(五) 根据聚类分析可得, 安徽入境旅游市场中, 韩国为第一级, 日本、美国为第二级, 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法国、德国等为第三级, 其余客源国为第四级, 表明安徽主要旅游客源市场不足, 旅游风险大, 应不断提升核心客源市场竞争力, 推进安徽入境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亚丽, 马耀峰.成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时空演变规律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
[2]闾平贵, 汪德根.江苏国际客源市场亲景度与旅游学刊竞争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 24.
[3]陈微微.河南省入境旅游市场时空演变规律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
[4]包娟, 崔峰.南京市入境旅游市场亲景度与竞争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我国零售各业态竞争力分析 篇3
一、零售各业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零售业态分为百货店、便利店、超市、大型超市、专卖店和专业店。各业态竞争力体现在企业规 模、顾客占有 能力、价值链整 合能力、财务运作能力、营销技术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人才聚集能力、自有品牌能力等方面。 基于各个方面能力能量化的指标,选取8方面22个指标形成零售各业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
(一)规模
零售业态规模反映零售市场覆盖范围,是零售业态市场占有程度的体现。零售业态组织规模的提高,能够促进零售业态资本集中,提高行业规模报酬,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二)管理和技术进步
管理和技术进步将有力地提高零售商业的竞争力。本文以连锁零售商业的配送能力进行衡量。此外,将连锁经营在零售商业中的增长程度纳入指标体系。
(三)供应链管理能力
零售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零售业态间的竞争,将从 “点对点” 的竞争,逐步向供应链间的综合竞争转变,零售业不仅注重自身管理,而且更注重供应链管理,实现链条企业效益最大化。本文主要从零售商业单位营业面积成本方面分析零售各业态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四)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零售业态赚取利润的能力,体现零售业态一定时期内的获利能力。盈利能力直接反映了业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五)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反映相关业态资产周转的快慢,是零售业态在商品经营过程中使用其经济资源的效率。
(六)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指标既反映零售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又反映零售企业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纳入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七)成长能力
成长能力指标体现零售业态实现收入与利润逐年增长的能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业态具备较强的业务扩张能力,同时盈利也相应地增加。成长能力是零售企业在竞争性市场上从事商品销售经 营的结果,体现了企 业的竞争 力水平。
(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网络零售是一种新兴的商业零售模式,正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面对零售变革,零售企业通过开展网上零售业务、与电商企业开展合作等方式,整合线上线下营销渠道。指标体系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指标衡量零售业态 “互联网 + ” 转型升级情况。
注: 单位营业面积购货成本、资产负债率是逆指标,由于正、逆指标的评价准则相背,为了便于统一综合评价,在计算逆指标指数,采用其倒数计算,以使各项指标的指数评价准则相统一。
二、零售各业态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本文选取商务部零售业典型企业年报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研究零售各业态竞争力。主成分分析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若干综合指标,提取各指标的主要信息进行分析。
运用SPSS软件根据相关数据,计算主成分贡献率 ( 见表2) 和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 见表3) 。从表2可以看出,前四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6. 2% ,基本覆盖22个指标的所有信息,所以提取前四个主成分即可。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表示各主成分包含相关指标信息的大小。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与从业人员、销售额、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总额、利润总额、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存货周转率显著相关,说明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业态规模、盈利能力的指标信息。第二主成分与门店总数、单位营业面积购货成本、资本金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信息系统维护建设费用显著相关, 说明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供应链管理能力、运营能力的指标信息。第三主成分与连锁门店增长率、统一配送比率、自有配送比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电子商务销售额显著相关,说明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管理和技术进步、 成长能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指标信息。第四主成分与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比率显著相关, 说明第四主成分主要反映财务结构的指标信息。
三、零售各业态竞争力状况分析
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可计算各业态的综合主成分值,表4中四个主成分值越高,说明相关业态在该主成分所代表的指标数值越高。
对各业态按照综合主成分值进行排序,见表5。
从表4可以看出,现阶段,大型超市总体竞争力明显强于其他业态,百货店次之,而超市得分最低。各业态在指标的优势分布上又有一定差别。
( 一) 大型超市供应链管理力强、营运效率高
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零售业态的供应链管理力、营运效率,对竞争力的贡献率达到25. 5%。从指标数值上看,大型超市在单位营业面积购货成本低,资产和存货周转率快,所以在第二主成分得分上明显高于其他业态。大型超市是一种涵盖食品、 日用品等日常所需商品的一站式零售业态,在规模上具有优势,实现了大量采购,在产业链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可以和供货商谈价格,从而降低零售价格,满足消费者需求。大型超市通过高科技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高度统一管理,能迅速掌握销售情况,既不积压存货,又能及时补充货源,从而加速资金周转,大大降低经营成本和库存费用,较强的综合实力使得大型超市的竞争力在各业态中居于首位。
(二)百货店规模具有优势
第一主成分反映规模类指标,对竞争力的贡献率超过34% 。百货店在第一个主成分得分较高,规模优势十分明显。在商务部典型企业统计中,百货店在销售额、从业人员和固定资产等规模指标上均明显高于其他业态,使其综合竞争力在各业态中仅次于大型超市,排在第二位。从各业态发展的实际情况看,2014年商务部典型企业中百货店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21. 5亿元,从业人员达到56. 8万人。尽管2014年部分百货店出现关店现象,但百货店业态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同时具备现场消费体验等优势,在各业态中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便利店侧重运营效率,连锁化率不高
便利店在第二个主成分得分较高,资产和存货周转率快,营运效率较高。相对于超市,便利店 “小而全”,必须保持较快的资金流转速度才能维持运营,库存是便利店的绝大部分资产,较快的库存周转率就意味着较快的资产周转率,便利店只有保持较高的运营效率,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但是,便利店在规模指标上的得分不高,说明便利店规模小、分布散,连锁化率不高,统一配送率低,物流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便利店的竞争力。
( 四) 专业店 “互联网 + ”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
专业店竞争力排在第三位,得益于苏宁云商集团积极推进 “互联网 + ”转型升级。苏宁是家用电器专业店龙头企业,近年来,苏宁云商集团扩大产品经营范围,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整合前台后台、融合线上线下,推进 “店商 + 电商 + 零售服务商”的云商模式,取得初步成效,2015年一季度苏宁营业收入达到294. 5亿元,同比增长28. 8% ,远高于零售业平均水平。 苏宁的良好业绩使得专业店在管理和技术进步、 成长能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等指标上具有优势。
(五)专卖店偿债能力强,发展平稳
专卖店在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比率等偿债能力指标上得分较高,201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7. 9% ,发展平稳。 专卖店是零售业主要业态, 多数专卖店集生产和销售于一体,开展网络零售起步较早,通过自建网购平台、入住第三方平台、与新媒体合作等多种方式发展,渠道扁平化趋势明显,以生活体验为主的专卖店受到新一代消费者的欢迎。
四、零售业态发展政策建议
为引导零售各业态企业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宏观引导。
(一)推动零售经营模式转变
支持建设一批品牌商品联合采购平台,带动传统零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加快自营和深度联营,发展连锁经营,增强经营特色和聚客能力。 引导零售企业通过建立与品牌生产商、供应商在产品设计、研发等领域的紧密合作机制,形成自有、自主的产品和品牌。
(二)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引导实体零售企业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根本,增加体验和服务功能,以数据挖掘利用为基础,推进组织扁平化、设施智能化、主体在线化、客体数据化、作业标准化。引导电商平台及配套服务商加强与实体零售企业合作,发挥实体店服务、品牌和物流优势,实现协同共赢。
(三)优化零售网点布局
支持商业街、商圈等商贸企业集聚区加快设施改造、减免店铺租金、完善服务功能,带动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支持品牌企业以连锁经营方式整合社区商业服务资源,建设或改造一批集社区菜市场、便利店、快餐店、配送站及家政服务点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四)推动企业产权改革
完善对国有商业企业的管理和考核机制,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国有商业企业改制重组,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推进混合所有制发展。引导零售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解决好企业面临的资金和人才难题。
(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政策保障
大力推进公益性市场建设,加快建设产销无缝衔接的冷链物流链条,完善全国农产品跨区域流通骨干网络,推动流通升级。加快落实关于工商用电同价、降低刷卡费率、支持超市现场加工食品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摘要:构建零售各业态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规模、管理和技术进步、供应链管理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等,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各业态竞争力水平,阐述各业态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大型超市供应链管理力强、营运效率高;百货店规模具有优势;便利店侧重运营效率,连锁化率不高;专业店“互联网+”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专卖店偿债能力强,发展平稳。提出零售业态发展的政策建议:推动零售经营模式转变、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优化零售网点布局、推动企业产权改革、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