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治疗(精选12篇)
骨科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总结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的随访时间为半年~3a, 根据雍氏评级标准评定, 总优良率88.46% (46/52) 。结论 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准确掌握以及手术中的内固定坚强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
胫骨平台骨折是下肢常见的一种关节内骨折, 随着交通事故、工伤意外事件的次数增加, 该骨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也在逐渐上升, 研究其治疗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52例, 均为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33例, 女19例, 年龄20~64岁, 平均 (41.9±2.5) 岁;其中, 39例闭合性骨折, 13例开放性骨折;致伤原因:36例为车祸伤, 7例为高处坠落伤, 5例为运动损伤, 4例为重物砸伤;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1], Ⅰ型9例, Ⅱ型12例, Ⅲ型11例, Ⅳ8例, Ⅴ型7例, Ⅵ型5例。其中非手术治疗8例, 手术治疗44例。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手术治疗的共有44例, 手术时间在伤后的10d内进行。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均选择膝前内侧或膝前外侧切口, 这样能够将膝关节及骨折处充分暴露, 保持骨折块的复位, 撬拔起塌陷, 植骨填充缺损骨。患者存在关节面小骨块、关节软骨脱落情况时需要结合医用生物胶实现复位。参照患者的实际状况来实施内固定措施, 主要是借助于拉力螺钉、中空钉、或T型、L型、高尔夫支持钢板等材料。双侧平台粉碎性骨折合并胫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在固定时出现摆动时, 需要采取双侧支持钢板进行固定。对合并伤处理过程中要尽可能将半月板保留下来。对发生合并腓总神经损伤的患者要结合辅助检查。在手术过程中要采取C臂X线机透视, 从多个位置、角度对平台的复位状况进行观察, 通常不采取外固定。手术完成后对患肢垫高位, 避免被感染。患者在术后要尽可能接受膝关节功能锻炼, 12周后可逐步负重锻炼。
1.2.2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的共有8例, 其中5例Ⅰ型、Ⅱ型无明显分离或轻度分离或轻度塌陷平台骨折 (移位、塌陷小于2mm[2]) , 给予石膏外固定4~6周。Ⅴ型1例、Ⅵ型2例, 因严重粉碎性骨折, 无法手术复位内固定, 给予跟骨牵引6~8周。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t和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后的随访时间为半年~3a, 根据雍氏评级标准评定[3]:优22例, 良24例, 中3例, 差3例。总优良率88.46% (46/52) 。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是临床治疗中普遍出现的症状, 若不及时处理就难以让骨折取得理想的复位效果, 使关节面粗糙且造成膝关节不稳, 引发功能障碍, 形成内、外翻畸形, 最终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对骨折复性、粉碎严重、皮肤肿胀、挫伤激烈的患者在实施手术前需要将创口关闭, 持续骨牵引、脱水消肿、抗感染治疗1周后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患者的伤势, 根据其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影响手术成功率的因素包括:骨折关节面解剖复位、内固定、塌陷骨折复位。尤其是医疗技术的改进使得大量的新型内固定材料出现, 而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适应证较广。此次研究中, 对于关节面严重破损, 软骨面脱落难以固定的患者实施了"福爱乐"医用生物胶粘贴, 以促进关节面的光滑, 在术后摄片复查中均未出现脱落。处理内侧平台骨折、塌陷难度较低, 而受到腓骨头的阻挡后暴露外后侧平台的难度较大。在操作时必须将骨折及塌陷的骨块完全分暴露出来, 防止损坏腓总神经。需尽量取出嵌在骨折端的骨块, 对骨折、塌陷复位, 采用克氏针进行固定。采用内固定材料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要求达到胫骨上端生理弧度及内固定的强度要求, 后内、外侧常使用L型钢板, 前内、外侧骨折常使用高尔夫钢板, 对内、外侧胫骨平台劈裂骨折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对内、外侧用高尔夫钢板同时固定[3]。
植骨过程需要采取两大环节完成: (1) 在塌陷平台撬起后因为松质骨被压缩, 造成了较多的骨缺损, 采取患者自身的髂骨进行修整, 并对缺损骨进行充填, 再把平台垫高。由于髂骨质地硬度大, 很难出现塌陷。 (2) 对其它骨缺损部位继续填充时可选择剩余髂骨、同种骨、异种骨进行。对植骨用量、力度进行有效控制, 以防止骨折块由于充填过度而分离, 引发再次塌陷或移位的主要因素是植骨不实。
手术过程中不断采用C臂X线机透视, 从多个角度对复位、植骨、内固定后的胫骨平台实施观察, 不断改变操作方式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通常手术后患肢极少采用外固定。患肢垫高位, 对早期膝关节、股四头肌适当训练, 2~3月内禁止过多负载运动。
患者的康复训练有: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全身体力恢复训练[5]。在关节活动度训练中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规定负荷大小, 避免因过早负重而导致骨折再移位, 削弱治疗效果[4]。治疗后患者需定期检查, 以保证疗效。
参考文献
[1]罗从凤, 陈云丰, 高洪, 等.改良双钢板法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 (6) :326~329.
[2]张贵林, 荣国威, 吴新宝, 等.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4:219~221.
[3]校平, 王晓峰.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29~31.
[4]王蕾, 陆宸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 2003, 24:114~116.
骨科治疗 篇2
项顶(天津)天津骨科医院 梁国辉(香港)香港职业治疗学院
一 建立手科作业治疗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骨科 康复中心专业细化:手科 小儿骨科 创伤骨科 脊柱外科 关节外科 天津医院:手显1病区 手显2病区 共有近百张床位
完善治疗体系:治疗一体化 降低伤残率 再造生产力 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二 场地
治疗室区域划分:手部评估区, 手功能训练区, 上肢运动区, 支具制作区, 工作能力评估及训练区,支具 压力手套制作间 三 器材 手功能评定工具
家具:评估台 病历资料存放壁柜 支具压力衣展示柜 治疗桌 手功能训练器械壁柜 支具制作台(吧台)吧凳 OT椅 病人椅
家具的作用:使治疗室井然有序 便于管理病人 提高治疗效率 电脑 视频 打印机
理疗仪器:超声波 TENS 蜡疗机 手功能训练器材:内地生产 香港产 压力手套制作工具:缝纫机
手支具制作器材及工具:水温箱 电吹风 手术剪刀 花剪 钢丝剪 打孔器 螺丝刀 虎钳 电钻 活动扳手 屈铁器等
压力手套 手支具材料(消耗品):压力布料 拉链 低温板材 钢丝 铝条 螺丝及螺母 皮革 布带 橡皮筋 魔术贴 四 人员
人员配置:骨科医生 治疗师 技工 人员培训:
基础理论-《上肢解剖学》 《病理生理学》《手检查法》《生物力学》《手外科学》《手康复治疗学》《手支架压力衣制作方法》《理疗操作规范》
基本技能走出去,请进来。治疗师轮流去香港学习,定期请香港高级治疗师来我院指导。这样起点高,见效快。
远程视讯会诊-请香港高级治疗师随时指导治疗。
五 临床治疗规范
建立规范的手部评估系统
建立规范的病历书写
按病种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法
与手科医生共同商讨制定《手部康复治疗规范》
系统储存病历资料 建立科研课题 六 治疗流程
医生介绍---康复中心医生收诊(把握治疗风险 指导治疗方向)---治疗师评估---制定治疗计划---书写病历---实施治疗---预约再次治疗时间---定期手科医生复查----再评估---治疗结束---病历存档
七 收费
天津市物价局有关规定: 手功能评估 70元/次,作业疗法 45元/次,手功能训练 40元/次,关节松动训练60元/次,运动疗法55元/次
具体安排: 第一次到诊收一次手功能评估(70元/次), 以后每次治疗收手功能训练 40元/次及关节松动训练 60元/次共100元.治疗时间共约100元.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双赢
八 手科作业治疗建立与发展的要素
院 长
---------科 主 任-----------------临 床 医 师--------------------------手 部 治 疗 师--病 源----------
骨科微创治疗发展现状 篇3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其在骨科领域中日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医生操作技术的不断成熟,关节镜及其配套设备的不断完善,内镜、腔镜设备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虚拟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组织工程技术基因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健康和美容提出的更高要求,促进和加速了以人为本的微创骨科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微创治疗 骨科 发展现状
随着微创理念在骨科领域的普及与不断深入,微创骨科涉及的领域和手术种类不断拓展,特别是在创伤、关节、脊柱和导航辅助等骨科领域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同时,人们也开始用循证医学方法对微创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进行科学总结,使一些骨科微创手术逐步走向成熟,成为定型手术。
一、微创技术与骨折治疗
传统的骨折治疗由于过分强调坚强内固定和解剖结构重建、以提高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客观上常常以严重损伤骨的血运为代价,而忽视了骨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产生一系列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对骨折生物学环境与骨折愈合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骨折的固定原则和固定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单纯强调骨折固定的机械稳定性向间接复位、生物学固定方式转变,强调微创技术的运用和保护骨折端局部血运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骨折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对长管状骨骨折的治疗,也由传统的解剖复位坚强固定转变为以维持长骨正常长度,不出现成角及旋转畸形,注意保护骨折局部血供的间接复位和桥接固定技术,尽量维持良好的骨折愈合的生物学环境。在内固定物的设计上,从生物学固定的理念出发,不断改良、改进和更新用于骨折的内置入物,如可减少钢板与骨骼的接触面积的点状及有限接触钢板,以降低或防止局部形成的骨质疏松;采用弹性模量接近骨骼的生物降解材料或应力松弛钢板,以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增加兼有内固定钢板与外固定架优点的锁定加压钢板和微创穩定系统,不仅与骨表面接触面积少,对血运破坏少,而且便于复杂关节、干骺端骨折和假体周围骨折等固定。值得注意的是,骨科疾患的微创手术治疗固然重要,但这与骨折的非手术治疗并不矛盾。手法和手术治疗骨折各有其适应证,而从微创手术角度来看,显然手法治疗更符合微创化的要求,除非手法过于粗暴。此外,随着微创治疗观念的逐步形成,将医源性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尽量采用简便有效的方法治疗骨科疾患,使组织修复处于较理想的生物学环境中,以利于术后功能康复,客观上又促进了骨折治疗观念的转变。
二、微创技术与关节外科
传统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尽管已经取得满意的长期临床疗效,但由于髋关节位置较深,周围肌肉发达,传统的手术入路切口长,软组织剥离多,致使患者失血量增多,术后不可避免地造成患肢肌力减弱,不利于早期功能锻炼。随着微创技术在骨科领域的不断拓展,全髋关节置换的微创术式应运而生, 并具有以下优势:失血和肌肉破坏更少,术后髋关节更加稳定,关节功能恢复更好;术后疼痛更轻;住院时间缩短;减少了物理治疗程序;皮肤切口小, 手术瘢痕小;降低了医疗和护理费用, 能迅速恢复劳动能力;术后髋关节感染率低, 患者近期满意度高。但由于手术视野较小,要求术者熟练掌握局部解剖和小切口操作技巧及微创专用器械。本术式主要适用于初次髋关节置换,特别是身材瘦小者,而不适合肥胖、有髋关节畸形、僵硬、旋转明显受限者和翻修者;需要严格的技术培训才能掌握手术要领,胜任手术。
三、微创技术与脊柱外科
20 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窥镜辅助下脊柱外科技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康复快等优点,90 年代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脊柱椎间盘镜手术,胸腔镜或腹腔镜辅助下胸、腰椎间盘摘除术,腹腔镜下腰椎病灶清除术,胸腔镜下脊柱侧凸松解及矫形融合固定,脊柱骨折的前方减压和重建,胸椎病灶活检、清除,感染的清创、引流等,均呈现其创伤小,疗效较满意的优点。传统的脊椎后路经椎板间隙小开窗腰椎间盘摘除术经多年临床证实为一种经典的“标准术式”。自从1996 年经椎板间隙途径的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系统(MED) 问世以来,借助MED 的辅助,可以有效实现开窗手术的内镜化,不仅使开窗切口更小,还可通过内镜电视监视系统,将术野组织放大后便于更清楚的显露与分辨,在完成开窗、神经剥离、椎间盘摘除等过程中使创伤减至最低,目前已经在国内广泛开展,技术手段日趋成熟,已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四、计算机辅助的微创骨科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可视化技术的进步,将透视成像系统与影像导航结合形成的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已经得到了初步临床应用。通过手术导航系统对手术区的结构进行三维立体定向和定位,对手术操作进行实时指导和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内固定装置放置的精确度,而且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患者和手术医生的放射线暴露,便于开展更加复杂的手术。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骨科领域,特别是在脊柱外科、骨盆与髋关节外科、髓内钉固定技术等手术中已经取得了初步的临床疗效,不仅缩小了手术切口,简化了手术操作,而且可提高手术精确度,减少手术并发症和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五、微创技术与显微外科
将微创技术应用于显微外科,是减少供区破坏的有效手段。兴起于20世纪80 年代末的穿支皮瓣,或称皮支皮瓣,指仅以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供血的皮瓣,是显微外科皮瓣移植的新发展,被认为是整形修复重建外科的新纪元。穿支皮瓣不仅保留了供区的肌肉,减少了供区的并发症,而且设计灵话,使受区外形更美观, 可明显减少康复时间,目前受到了广泛关注。可以预见,随着全身各种穿支皮瓣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将可能促进显微外科向着更加微创的超级显微外科不断发展。此外,应用内镜技术切取皮瓣或处理皮瓣血管蒂,可以在不增加皮肤切口长度的情况下扩大皮瓣切取范围,延长血管蒂的切取长度,方便转移或移植。在采用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时,可在胸腔镜直视下于近膈肌处切取全长膈神经, 缩短靶器官失神经的时间,以较小的创伤取得与开胸手术相同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裴国献.任高宏.21 世纪骨科领域的新技术——微创外科.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2,4( 2):89
[2] 王正国.微创外科刍议.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27(2):104
[3] 裴国献.任高宏.21 世纪骨科微创技术发展的评价.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 11(2):151
一种骨科治疗牵引床的设计 篇4
在对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 牵引治疗法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1], 它主要利用生物力学牵引力和反牵引力之间的相互平衡原理[2], 根据牵引方法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类: (1) 电子机械牵引[3]; (2) 床边持续牵引[4]。电子机械牵引具有牵引强度大、时间短、不能随时增减牵引质量的缺点, 而且因为强度大、牵引质量不能准确控制, 故容易对患者椎体和肌肉造成损伤。床边持续牵引具有牵引质量可随时增减[5]、时间可控的特点, 因此床边持续牵引可随患者的体质而改变, 可使患者有足够时间适应牵引的质量, 从而更好地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保护患者自身的椎体和肌肉不受损伤[6]。
1 设计思路
1.1 结构设计
本设计主要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 :包括床、框形支架挡板、砝码、滚轴、牵引钩支架和牵引线;框形支架挡板固定设置在床的一侧顶端, 滚轴分别设置在2组牵引钩支架一端, 滚轴与牵引线连接, 且牵引线的一端连接在患者身上另一端与砝码连接。框形支架挡板横向设置有3根支架管, 牵引钩支架上设置有牵引钩, 牵引钩支架通过牵引钩固定在框形支架挡板的支架管上。
1.2 关键实现点
1.床;2.框形支架挡板;3.砝码;4.滚轴;5.支架管;6.牵引钩支架;7.牵引钩;8.牵引线;9.患者
本骨科治疗牵引床通过使用框形支架挡板代替原床的实心挡板, 便于牵引钩固定和牵引线穿过, 从而解决了骨科治疗腰椎或颈椎在病床上做牵引的难题。
1.3 具体实施方式
将2组牵引钩支架通过牵引钩固定在框形支架挡板的支架管上, 2组滚轴分别设置在2组牵引钩支架一端, 2组牵引线通过滚轴和砝码连接在腰牵引带上, 并将腰牵引带系牢固定在患者的腰部包裹骨盆上缘卡于髂前上棘以上;或连接在枕颌带上, 通过枕颌带连接在患者的枕颌部 (此时患者为仰卧位) , 当拖动牵引线时, 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调整滚轴的角度, 也可以通过增减砝码的质量达到对颈、腰椎牵引的目的。
2 应用效果
2.1 用牵引治疗法分别牵引颈、腰椎时产生的生理效应
颈椎: (1) 颈椎椎间隙增大。 (2) 调节椎间孔大小, Bard研究发现, 牵引时颈椎X线斜位片上椎间孔大小增加[7]。 (3) 缓解来自于损伤、退变或椎间盘突出造成的神经刺激或压迫性疼痛。
腰椎: (1) 腰椎椎间隙增大。 (2) 腰部肌肉放松, Hood在应用肌电图对持续和间歇牵引时腰椎骶棘肌电活动观察的结果表明, 牵引可使腰部肌肉较好的放松[8]。 (3) 缓解来自于损伤、退变或椎间盘突出造成的神经刺激或压迫性疼痛。
2.2 电动牵引治疗与床边持续牵引治疗方法优劣的初步测定
笔者对湖北省黄石市中心医院近几年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案进行查阅后, 将其中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各100例患者分为电子机械牵引治疗组 (对照组50例) 和床边持续牵引治疗组 (治疗组50例) 。颈椎间盘突出症:男59例, 女41例。有持物无力症状者92例;眩晕、头痛症状54例;颈肩痛症状72例, 疗前年龄、性别、病程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腰椎间盘突出症:男55例, 女45例。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95例;拾物试验阳性者61例;腰腿痛症状77例;疗前年龄、性别、病程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对疗效的评定: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有所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2组每天治疗1次, 电动牵引每次治疗为20~30 min, 牵引质量为7~8 kg (不超过10 kg) ;床边牵引为45~70 min, 牵引质量依据患者情况随时增减, 一般为患者自身体质量的1/8或者1/10, 10 d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后疗效见表1、2。
由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 床边持续牵引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电子机械牵引治疗。但患者在医院骨科病房住院时, 因现在骨科床位前后挡板都是实心的, 故当患者需要做床边持续牵引治疗时, 牵引钩就无法穿过挡板, 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治疗。为了更好地解决在骨科病床上进行床边持续牵引的难题, 本骨科治疗牵引床应运而生, 它能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将现有床上的床头挡板由实心更换成不锈钢支架, 利用牵引钩固定, 便于牵引线穿过, 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滚轴调整角度,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注:P<0.05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 结语
本设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效果好, 非常适用于医院里的骨科病床, 使骨科病床的床边持续牵引使用率大大提高, 使床边持续牵引良好的疗效在骨科病房里最大程度上得到发挥, 也缩短了患者等待特定牵引仪器的时间, 可谓一举多得除了骨科, 医院其他的科室里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也很多, 若能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推广, 就能使床边持续牵引治疗发挥最大的作用, 相信会为更多被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痛所折磨的患者带来福音。
摘要:目的:设计一种骨科治疗牵引床, 让住院患者可以更方便地在医院病床上进行床边颈或腰部持续牵引, 从而更好地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使用框形支架挡板代替原床的实心挡板, 便于牵引钩固定和牵引线穿过。结果:病床上一端连接在患者的颈或腰上, 另一端与砝码连接, 达到了牵引的目的。结论:该牵引床设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解决了骨科治疗腰椎或颈椎在床上做牵引的难题。
关键词:牵引床,颈椎,腰椎
参考文献
[1]房纬, 朱晓珉.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 2012, 33 (12) :1 688-1 690.
[2]仝武宁, 李宏斌, 刘智斌, 等.颈椎病辅助诊疗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11) :39.
[3]吴超英.牵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0, 18 (9) :71-72.
[4]徐军.脊柱牵引治疗技术[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2) :778-781.
[5]范宏元, 曹俊岩, 向开维, 等.颈椎病的量化牵引治疗[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48) :9 079-9 082.
[6]徐军.脊柱牵引技术操作过程中若干问题探讨[J].现代康复, 2001, 5 (9) :22-23.
[7]Bard G.Cineradiographic recording of the cervical spine[J].Archphys Med Renabil, 1964, 45:403-406.
骨科治疗 篇5
1.1 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任何手术之前,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虽然已经做好了手术之前的准备,也提前进行了手术方面的各种讲解,但是任何手术都是存在危险和突发状况的,因此,患者都会有相应的心理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护士在手术之前,对整个手术的环节进行详细的讲述,使患者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的手术,减少心理负担。护士的讲解要耐心,通俗,尽量的放松患者的心理。
1.2 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目前的新型的手术技巧改变了传统的手术定位,所以术前护理除常规准备外,还要对可能涉及到的部位进行系统的准备。确保手术的成功,将危险值降到最低的程度。
1.3 熟练的术中配合精细的内固定系统必然带来内固定系统的繁琐。所以,这就对护士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手术之前要对护士的相关业务能力进行考核,并实行考核评比制度,对于不合格的护士进行奖金处罚等,对于合格的护士要进行奖金的鼓励,做到奖罚分明。考核的关键的督促护士熟练业务,对于相关的设备要反复的操作和拆卸,以便于了解内部结构,在手术的过程中能更好的配合医生的工作。这样既能提高手术的质量,还能缩短手术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手术护士对器械的熟练程度是关系到手术配合和谐的关键。AO 对于常用的手术内固定系统,对手术室的护士进行定期培训,护士要对这种系统的线管设备的元件掌握精准,可以自行组装,也通过组装来让护士熟练掌握设备的名称和详细使用说明,在具体的手术中可以对设备的反应情况及时的采取措施处理。这对于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周密的术后观察及护理任何的手术后期的观察期都不能够放松警惕,要对手术之前的血液流动情况以及手术之后的进行对比,分析是否术后存在问题,术前的病症是否解决完善。相应的不同的手术类型,需要观测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皮肤准备术前一般不进行刮除体毛的工作,因为内镜技术手术切口小,感染的机会少,大量的实践已经表明了,过早的或者过多的刮除体毛,更容易造成感染。必要的备皮可以在手术室进行。康复指导随着微创技术的运用,带来了患者的伤口小,恢复迅速等优点,患者不需要长时间的卧床,术后即可下床活动,所以术前以及
术后的康复锻炼就成为了重点,尤其要引起护士的注意和护理侧重。术后的康复锻炼主要是活动患者的关节和四肢,避免长时间的病患带来的萎缩,降低术后的后遗症风险。熟悉操作系统微创技术通常是在监视下完成的手术,大部分的手术都是借助机器完成的,而整个手术的过程中可能运用到光学照象系统和图象采集系统。所以,护士必须在传统的手术基础上,不断地培养自己对新设备的熟练操作和认识,保证手术过程的正常进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微创骨科的手术虽然是伤口小、恢复迅速,但不是绝对的没有并发症。也会不同程度的选择性的出现各种并发症。所以在术后要进行定期的观察,并填写观察记录,对于并发症及时发现,提早治疗,减少对患者的危害。支具的发展对骨科康复护理的影响有时候骨科的治疗是不采用手术的,而是进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重要手段就是支具治疗,它早就存在于医学的领域当中,但是运用的不是很广泛。比如先天性髋脱位的支具治疗,大多数时候是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以前由于各种原因,支具治疗一直未能引起重视。近几年,随着材料和技术的进步,支具治疗也越来越多。支具治疗使单纯的基础护理逐渐转向康复护理,对我们护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手外科治疗中,桡神经损伤的患者,为了提高关节的运动技能,常常使用特定的手部支具,这种设备的利用主要是提高术后手部的活动功能,避免长时间不活动造成的萎缩。支具的使用 随着骨科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骨科护理工作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相关的人员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骨科治疗 篇6
【关键词】骨科;创伤;治疗;血栓症
【中图分类号】R5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432-02
血栓栓塞是一种因为血管壁高凝与损伤状态、血流滞缓等原因而造成患者管腔出现血栓堵塞的状况。而肺动脉栓塞是由于不溶性异物阻塞了肺动脉及其分枝而形成的。肺栓塞是骨科创伤中极易出现突发致死的因素,目前来说国内外对于这种疾病的愈后显得十分无力,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几乎都在发病的半个小时之内全部死亡,无一幸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36例骨科创伤患者,其中有血栓栓塞患者36人,女14例,男22例,平均年龄58岁,年龄范围分布在43岁至81岁左右,全部死亡。而死亡的36例患者中出现肺栓塞疾病的患者4人,占36例死亡患者中的11.11%。4例肺栓塞患者的平均年龄64岁,年龄最小的51岁,年龄最大的81岁。在血栓栓塞的36例患者中,有腰椎外伤史的有2例、有骨盆骨折并髋臼骨折的有4例,有股骨干并髁间骨折的10例,有股骨干单纯骨折的14例,有胫腓骨骨折的4例,有右胫骨平台骨折的2例。在4例血栓栓塞患者中,其中2例患者为腰1椎体骨折术后;有1例患者为右股骨干骨折术后;有1例患者为骨盆并髋臼骨折。临床诊断中,血栓栓塞诊断的一般依据为:患者脉搏加快、有低热现象、肢体会出现压痛、肿胀与疼痛现象,且Homans征呈阳性。而肺栓塞患者会有难以解释的晕厥和休克现象,突然发生呼吸困难、气短、胸闷现象。
2 结果
血栓栓塞症是骨科创伤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肺栓塞,已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患者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全体患者总数的77.78%。全体患者都出现有制动史。在本组死亡患者中,合并心脏病的有1例,78岁;患糖尿病的3例,年龄分别为46岁、61岁、72岁;患高血压的有5例,年龄分别为48岁、56岁、64岁、69岁、73岁。
3 讨论
3.1 明确产生骨外伤后血栓栓塞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以上病例的分析,笔者发现,骨外科伤后患血栓栓塞的主要危险因素有以下八条:其一是患者曾经有既往血栓史;其二患者以前曾有过行静脉手术或患过静脉曲张;其三是患者以前曾经行矫形手术;其四是患者体型肥胖;其五是患者长期制动;其六是患者年龄较高;其七是患者合并有其他器官病变;其八是患者曾滥用激素等。血栓栓塞主要可发生于患者的骨盆与下肢血管,而大多数的血栓则可形成在患者的小腿深静脉处。在患者血栓进行检查时,最为灵敏便捷的检查手段是静脉造影。但是,这一检查方法具有较强的侵袭性,且易形成造影剂过敏,并存在不易普及等不足。除了这一检查方法之外,B超和多普勒较为准确,但是对诊断患有小腿血栓的患者较为困难。
3.2 肺栓塞诊断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以提高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肺栓塞患者的死亡率都是极高的,几乎100%,所以,应该加强对肺栓塞的诊断水平。对于那些体型较为肥胖、合并糖尿病或心脏病等疾病、存在下肢外伤或者骨盆外伤,且年龄超过50 岁的患者,应该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精心的护理。通过检查下肢血流超声、心电图、血气分析、血浆D—二聚体等手段,能够有助于肺栓塞之诊断。
3.3 重视其他因素诱发的血栓症
尽管创伤骨科是造成血栓栓塞与肺栓塞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也不能因而忽视其他诸如长期制动、高龄、肥胖或者合并其他疾病等所引发的因素。对于那些在充分抗凝治疗之下又发生了肺栓塞的病人,就需要在其下腔静脉放置滤器进行治疗。但是,确切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4 结论
总的来说,对于骨科中那些下肢创伤患者,特别是具备肥胖、高龄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有效地防止这些患者形成肺栓塞和血栓栓塞,而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有效手段始终都是预防为主的方针。
参考文献:
[1] 杨佐明. 骨伤科病人急性肺动脉栓塞[J].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2:112-115.
[2] 陈 敏. 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J]. 中国当代医药,2010(32):134-137.
[3] 于书卿,贾桂军,崔勇,陆峥,赵继宗. 神经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性治疗研究[J]. 北京医学. 2005(07):154-158.
[4] 邱贵兴.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09(03):162-167.
[5] 白雁明,张湘玲. 脑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19):133-137.
骨科治疗 篇7
关键词:针灸,当归六黄汤,盗汗
盗汗者“睡中汗出,醒后即收”,亦称“寝汗”[1]。它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更多的是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及外科患者术后。据统计,妇科术后有68.66%患者出现自汗、盗汗症状[2],普外科术后约9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汗[3]。骨科手术特别是开放的大、中型手术,多出现盗汗,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多数病人求治于中医。近年来,笔者运用针灸结合当归六黄汤治疗骨科术后盗汗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骨外科2013年5月一2015年12月术后盗汗病人192例,术前均无盗汗,术后1-3天内不同程度出现盗汗,排除伴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术后严重贫血需输血者及感染患者。其中男90例,女102例;年龄最大者77岁,最小者18岁;四肢创伤78例,脊柱手术52例,关节置换62例。随机分为一个治疗组和三个对照组各48例。四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1:采用当归六黄汤为基础方治疗。处方:当归、黄芩、黄柏各10g,生地黄、熟地黄各15g,黄连6g,黄芪30g。如出汗甚者,加浮小麦、桑叶各15g;阴虚阳亢者加白芍、女贞子各15g,牡蛎30g;气虚甚者加党参15g;血虚甚者加阿胶15g;血瘀者加三七粉3g冲服;肾虚者加山茱萸、桑寄生、怀牛膝各15g。以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各服1次,5天为1疗程。
对照组2:采用针刺治疗。(1)取穴:合谷、复溜、三阴交、太冲。(2)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采用不锈钢毫针直刺,运用针刺捻转补法施术,太冲穴平补平泻。留针30min,每天1次,5次为一疗程。
对照组3为空白组,未行特殊处理。
治疗组:采用当归六黄汤治疗的同时,加用针刺治疗,方法如前。
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汗症疗效标准。治愈:自汗、盗汗消失,其他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显效:自汗、盗汗明显减少,其他伴随症状明显改善;好转:自汗、盗汗轻微减少,其他伴随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治疗前后临床主症及伴随症状无改善。
疗效比较:经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1总有效率为81.2%,对照组2总有效率70.8%,对照组3总有效率50%。对上述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疗效进行分析,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骨科术后盗汗原因颇多,据邓青春[5]报道,术后盗汗可能与术中损伤、出血、麻醉药及精神因素有关;手术创伤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糖皮质激素及儿茶酚氨分泌增加,甲状腺素分泌增加,机体代谢亢进,暂时性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造成术后汗症的主要机制[6]。中医认为骨科术后盗汗属气阴两虚或属阴虚引起,阴虚为盗汗的基本病机[7]。巾医以滋阴为治盗汗之大法。当归六黄汤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制的一首名方,称它为“治盗汗之圣药”[8]。方中当归养血增液;生地、熟地入肝肾而滋肾阴。三药合用,使阴血充则水能制火,共为君药。黄连清心火,合以黄芩、黄柏泻火除烦、清热坚阴。君臣相合,热清则火不内扰,阴坚则汗不外泄。倍用黄芪为佐,益气实卫以固表,合当归、熟地益气养血[9]。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之功。合谷、复溜为针灸治疗汗症的经典组穴[10]。合谷为原穴,贯通表里,施以补法可补益肺气、益气固脱;复溜属经穴,五行属金应肺,金生水可滋阴液;三阴交为肝、脾、肾三阴脉之会,主阴血,可加强滋肝肾之阴,益脾气以生津;太冲穴调畅气机、平肝潜阳、泻火除烦。诸穴配伍,随症加减,共凑益气养阴、生津止汗之效。
综上所述,针灸及中药均能治疗盗汗,二者结合应用更能相得宜彰。总之,运用针灸结合当归六黄汤治疗骨科术后盗汗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义成.王淑萍.“寝汗”小议[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2(5):10.
[2]何福昌.手术后自汗盗汗的辨证治疗初探[J].河北医学,2000,8(6):700.
[3]梁文忠.加味玉屏风散治疗手术后汗症60例[J].四川中医,2001,19(7):43.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2
[5]邓青春.阿托品治疗术后盗汗438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2.27(3):237.
[6]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49.
[7]许超.盗汗阴虚辨治浅识[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9):24.
[8]李杲.兰室秘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84.
[9]段富津.方剂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6—97.
骨科治疗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2年7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骨科创伤感染患者60例,按照随机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0~54(31.2±2.7)岁;病程伤后1h~5月,平均(8.2±4.3)d;上肢伤口者18例,下肢伤口者12例;伤口面积<5%体表面积者27例,≥5%者3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1~53(30.5±2.4)岁;病程伤后1h~5月,平均(8.4±4.9)d;上肢伤口者17例,下肢伤口者13例;伤口面积<5%体表面积者25例,≥5%者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创伤位置、病程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清创术,对照组创面敷药并给予抗生素口服治疗,酌情进行引流处理,每日更换敷药,见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则进行缝合或植皮术。观察组进行VSD技术治疗,以VSD敷料覆盖创面(创伤深者以VSD敷料填充),再用半透膜封闭并负压引流使VSD敷料凹陷,抗生素冲洗,5~7d后去除敷料检查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满意则进行缝合或植皮术,若创面未见恢复则再进行VSD覆盖治疗。
1.3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1)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换药次数、2次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2)根据创面愈合情况评价疗效,显效:3w内创面愈合,皮肤覆盖完好;有效:3w内创面缩小,肉芽组织健康生长,创面分泌物减少;无效:创面无健康肉芽组织生长,分泌物多,创面未见缩小甚至变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5]。(3)对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把很美观度进行评估,良好:切口瘢痕不明显,与正常皮肤无显著界限;一般:切口瘢痕较明显;差:切口瘢痕非常明显,异于正常皮肤,以良好和一般比例计算优良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疗效数据以百分率(%)表示,行字2检验;创面愈合及住院时间数据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6.7%与对照组80.0%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2次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术后伤口美观度比较观察组伤口瘢痕良好17例,一般10例,差3例,优良率90.0%;对照组良好6例,一般13例,差11例,优良率63.3%。观察组伤口美观度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创伤感染是骨科患者常见并发症,其中开放性骨折后并发感染率高达30%,临床治疗中应尽早控制感染,防止感染加重病情,造成二次伤害,影响骨折愈合,避免给患者带来精神和经济压力[6,7]。传统处理骨折感染的方法是更换敷药、引流和抗生素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时再进行2次处理,但采用棉条引流往往不彻底,导致创面分泌物、坏死组织等留置,而多次更换敷药不仅对新长的肉芽组织具有刺激,还增加了创面感染的风险,导致患者创面愈合慢、住院时间长[8,9]。
VSD技术于清创术后充分填充创口处并用半透膜进行封闭,以负压引流方式达到引流彻底、排出分泌物的作用,避免了多次更换敷料刺激创面,减少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疼痛,保留活性组织,有利于创面尽早愈合[10]。治疗中还可减少抗生素使用量,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增强其自身免疫力[11]。孟春力等[12]报道称VSD治疗组住院费用为(5164±36.5)元低于对照组(5826.80±102.70)元,且观察组1w内创面愈合率为45.45%显著高于对照组21.05%。本研究中观察组换药次数为(1.2±0.4)次、2次手术时间为(4.1±0.6)d、住院时间为(16.2±4.1)d明显少于对照组(9.6±0.8)次、(8.3±1.2)d、(23.4±5.9)d。观察组伤口美观度优良率90.0%与对照组63.3%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技术在通过封闭创面、负压引流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和创面愈合,使患者能尽早进行2期手术,不仅利于创面早期恢复,保证伤口美观度,还明显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以减少患者住院费用[13]。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7%与对照组80.0%比较显著较高,与苗振林[14]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其研究中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9%。可见VSD显著减少了换药次数,缩短了患者住院费用。
综上,采用VSD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减少了换药次数,通过充分填塞伤口死腔消除细菌生存环境促进创面愈合,使患者能尽早进行创口缝合或植皮术,保证伤口美观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疗效显著。
摘要:目的 研究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2年7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骨科创伤感染患者60例,随机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进行传统抗感染治疗,观察组给予VSD技术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换药次数、2次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7%与对照组80.0%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2次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口美观度优良率90.0%与对照组63.3%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VSD技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减少了换药次数,通过充分填塞伤口死腔消除细菌生存环境促进创面愈合,使患者能尽早进行创口缝合或植皮术,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术后伤口美观度高,疗效显著。
创伤骨科肺栓塞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 其中男9例, 女5例, 年龄35~70岁, 平均为57.4岁。14例患者中, 骨科损伤类型:股骨干多发骨折2例, 腰椎管狭窄症1例, 全膝关节置换术2例, 髋部骨折2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 下肢多发骨折3例, 脊柱骨折脱位术后2例。合并有糖尿病3例, 高血压2例肺心病2例, 肥胖体质12例。
1.2 临床表现
14例均表现为呼吸困难, 胸痛11例, 咯血3例, 晕厥3例, 心悸、烦躁不安8例, 呼吸加快10例。心电图显示SⅠQⅢTⅢ9例, 胸前导联 (V1~V4) T波倒置10例, PaO2下降11例。D-二聚体>500μg/L者12例。超声:右室扩大、近端肺动脉扩张、三尖瓣返流等12例, 2例床边经胸超声检出右心及肺动脉内血栓。6例血管超声多普勒显示下肢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及频谱信号, 静脉加压后管腔无塌陷, 左侧4例, 右侧2例。
2 结果
本组14例均发病凶猛, 数分钟内即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的临床表现。1例术前发生致死性PE, 未能溶栓抗凝, 抢救无效死亡;术后13例发生PE者, 予以尿激酶溶栓、普通肝素抗凝治疗4例, 9例单纯低分子肝素、华法令抗凝治疗。溶栓过程中患者有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切口渗血, 经局部处理及输血治疗后均好转。12例痊愈出院, 1例虽给予溶栓治疗但因休克持续时间较长于发病24h内死亡。
3 讨论
3.1 骨科围手术期PE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
骨科围手术期致死性PE不同于内科PE, 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 救治不及时容易导致死亡。骨科PE多发生于脊髓损伤、骨盆损伤、髓部损伤及下肢骨折等患者。大面积软组织损伤也可并发肺栓塞, 推测可能因损伤组织释放的某些物质损伤了血管内皮, 引起血栓形成, 当然创伤本身也可造成血管壁损伤。由于创伤骨折患者肢体活动减少, 丧失肌肉的按摩动作, 降低静脉血流的驱动力, 血流轴向运动减慢, 血液停滞。创伤、手术使下肢活动减少、疼痛及肌肉松弛等使下肢血流缓慢, 血管壁损伤、血凝状态升高, 导致盆腔及骼部等静脉形成近端DVT, 未出现下肢症状之前即脱落形成PE。因此, 对PE预防的实质就是预防DVT。
3.2 骨科围手术期PE早期诊断
诊断肺栓塞可依据症状、胸片、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D-二聚体、凝血功能 (PT, FIB, APTT) 、肺扫描、超声心动检查及肺血管造影等, 其中肺血管造影为公认的金标准, 但由于其费用昂贵, 故常用肺扫描来筛选, 其中度以上可疑者再行肺血管造影确诊[3]。
我们体会在检查中发现有以下指标时应引起骨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1) 患者出现胸闷、胸痛、憋气、呼吸急促, 或不明原因的休克;
(2) 心电图显示:SⅠ, QⅢ, TⅢ (Ⅰ导联S波加深, QIII导联异常Q波、T波倒置) ;
(3) 动脉血气分析示:氧分压持续下降或低于60mmHg不升;
(4) D-二聚体>500μg/L或呈进行性升高 (D-二聚体有假阳性率, 但其意义在于阴性可以100%排除肺栓塞) ;
(5) 凝血功能 (PT, FIB, APTT) 异常;
(6) 肺扫描及超声心动检查:右室高负荷;
(7) 肺动脉造影:肺动脉主干或分支不显影或见到血栓影、肺动脉高压等。
3.3 肺栓塞的治疗
急性肺栓塞的治疗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等;对大块肺栓塞 (超过2个肺叶血管) 患者, 又无溶栓禁忌证时均应积极地进行溶栓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 (UK) 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 前者常用剂量为20000U/kg, 后者为100mg, 静脉点滴。两者溶栓的疗效无明显区别;但有资料表明:rt-PA的安全性优于UK。溶栓治疗最重要的并发症为出血各家统计不一, 平均为5%~7%;溶栓结束后应测定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 小于对照组的2.0倍开始应用肝素抗凝治疗, 使APTT维持在对照组的1.5~2.0倍。如不能及时测定APTT时, 也可于溶栓结束后数小时给予肝素, 再根据APTT值调整剂量。治疗方法的选择, 掌握好禁忌证和适应证是关键。本组治疗的13例患者经系统的抗凝、溶栓治疗, 12例取得满意的疗效。
3.4 预防
(1) 基础预防:对所有患者入院早期指导相邻肢体等长收缩;术后早期CPM锻炼, 降低下肢肌群静脉淤滞, 增加纤维蛋白溶解。同时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止血药, 防止血液高凝状态。DVT被误认为术后肢体水肿, 诱发致死性肺栓塞。
(2) 机械性预防:对于年轻、单纯下肢骨折、脊柱及髓部手术患者, 采用机械性预防措施, 促进静脉回流。间歇性下肢充气压力泵主要通过可充气的气囊间歇性充气, 使下肢和足底静脉受压, 从而增加静脉回流, 减少血液淤滞。与药物预防DVT相比, 无需实验室监测, 无出血等并发症。有文献报道[4]两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 发现对于腰麻或术后使用硬膜外止痛泵, 术后12h或24h内使用低分子肝素增加出血和椎管内血肿的可能, 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也正是术后早期。因此, 充气式气囊加压泵更适用于采用腰麻或术后使用硬膜外止痛泵的骨科患者。
(3) 药物预防:对于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高凝状态患者, 凝血功能、栓子形成综合因子异常活跃是促进栓子形成的主要因素, 推荐采用梯度弹力袜和/或间断充气加压联合低分子肝素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具有激活抗凝血酶, 阻止促凝血酶原激酶的释放功能, 术前12h或术后12~24h40mg皮下注射, 共使用1~2周, 预防静脉血栓效果优于肝素, 更少发生创伤处血肿。预防是防治肺栓塞最好的方法, 我们体会: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 应予以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 定时辅以活动四肢;卧床患者突发下肢肿痛, 应考虑到DVT, 并作相应处置、治疗;术后慎用大剂量止血药等。
总之, 对骨折并发肺栓塞的早期诊治, 应给予高度重视, 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早期预防,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降低它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摘要:目的 通过对创伤骨科发生肺栓塞病例的分析, 探讨骨创伤科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4例创伤骨科围手术期, 并发肺栓塞的患者, 分析肺栓塞高危因素、致病原因、诊治流程及治疗结果, 评价临床实用的早期诊断及治疗策略。结果 本组14例中, 1例术前发生肺栓塞者死亡。术后13例发生肺栓塞患者中, 诊断及时, 给予溶栓及抗凝治疗后, 12例痊愈出院, 1例死亡。结论 创伤骨科围手术期肺栓塞的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 救治不及时容易导致死亡, 必须提高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才能改善预后、减少病死率。
关键词:创伤骨科,肺栓塞,早期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草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1, 24 (5) :259~264.
[2]Kassim RA, Saleh KJ, Badra M, et al.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J].J South Orthop Assoc, 2003, 12:103~105.
[3]Wolf LD, Hozack WJ, Rothman RH.Pulmonary embolism in total joint arthroplasty[J].Clin Orthop, 1993 (288) :219~233.
骨科治疗 篇10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年龄平均34.5岁 (21~57岁) , 其中男性15例, 女性8例;左侧11例, 右侧12例;Cotton分型:ⅡB19例 (其中横行骨折8例, 短斜行骨折11例) , ⅡC 4例。本组手术时机为平均伤后3.5 d (2 h-7 d) 。
1.2 手术方法
术前30 min静点抗生素, 臂丛麻醉, 采用肘后“S”形切口并逐层切开, 尽量少剥离骨膜, 暴露骨折端复位后, 首先以克氏针临时固定, 然后根据骨折具体情况, 选择拉力螺钉1~2枚于钢板近端经髓腔固定获得初步稳定后, 然后依次固定其他螺钉, 根据骨折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压, 摘除较小关节软骨骨折块, 以免脱落于关节腔, 游离体形成, 进而破坏关节软骨, 加重关节退变影响关节活动[1], 若骨折块较大且涉及关节面, 需选择螺钉固定;骨折存在一定程度压缩、伴关节面塌陷时植骨支撑, 通常选择自体髂骨, 费用低而且愈合良好。部分病例同时合并副韧带、关节囊损伤, 需要一期修复以利于关节稳定, 重视恢复肱三头肌腱扩展部, 术后石膏托固定2周[2], 保证软组织强度张力恢复。
1.3 术后处理
术后1~3天:强调消除软组织肿胀, 采取伸肘位, 并且适当抬高患肢, 伸屈掌指、指间关节;3~5天:强调进行肘关节被动功能锻炼, 重视关节活动范围恢复, 恢复关节活动范围比活动次数重要;6~10天:软组织肿胀基本消退, 逐步开始主动功能锻炼;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后方可进行力量性训练。
1.4 关节功能评估
MEPS (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标准:疼痛45分, 运动功能20分, 稳定性10分, 日常活动25分, 总分100分。优为90分以上, 良为75~89分, 中为60~74分, 差为<60分。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6~24个月, 平均11.5个月, 骨折愈合良好, 愈合时间3~10个月, 平均4.5个月, 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功能评价:优19例, 良2例, 优良率91.30%。
3 讨论
鹰嘴骨折多发生于单侧, 特殊情况双侧发生[3]。软组织损伤严重者深部感染发生率高[4]。简单横行或斜形骨折并不表示骨折稳定, 可以合并肘关节或桡骨小头脱位, 尤其合并冠状突或尺骨近端骨折, 肘关节不稳定。受到患者年龄、骨折程度、骨质情况、软组织损伤、延迟手术处理等因素影响, 术后肘关节活动度、力量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丧失[2]。
以往鹰嘴骨折通常采用AO组织推荐的克氏针张力带固定, 但该技术对简单横行骨折力学稳定, 存在针尾刺激、克氏针移位、张力带钢丝断裂等并发症[5,6,7], 骨折性质、粉碎程度决定了内固定物选择, 粉碎骨折不具备张力带固定基本条件, 可造成骨折块压缩, 导致鹰嘴短缩变小, 半月弧形切迹解剖形态改变, 导致关节面对合异常, 局部应力改变引起软骨破坏, 导致创伤性关节炎。选择钢板内固定力学上更为稳定, 而且适用于粉碎骨折, 能够恢复鹰嘴长度及弧度, 若内固定物较厚, 局部刺激有不适感, 部分患者可在骨折愈合后尽早取出[8], 1/3管状钢板厚度薄, 术后不需要取出[9]。
解剖钢板优势:⑴解剖形设计近端贴服良好, 远端可适当根据尺骨弧度予以适当塑形, 需要注意避免反复折弯, 减少对力学强度影响。⑵可根据骨折局部情况选择固定于尺骨后方、后外侧, 操作方便。⑶能够充分恢复鹰嘴长度、弧度, 保持肘关节稳定, 防止骨性关节炎形成[10]。⑷钢板固定结合植骨能够防止关节面塌陷鹰嘴变形, 术后合理功能练习, 骨折能够获得良好愈合, 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⑸适用于粉碎骨折。
其他选择:⑴重建钢板:塑形后其承受应力能力影响小, 但较厚易突出于皮下, 不及解剖钢板使用方便, 不能如1/3管状钢板选择尺骨嵴固定。⑵锁定钢板:成角稳定性、锁定机制防止复位丢失, 同时减少骨膜破坏, 利于保持局部血液循环, 然而尸体力学试验研究表明标准锁定钢板与传统钢板固定技术相比并无明显优势[11]。
术后功能练习:时间、幅度取决于骨折情况、骨质质量、内固定稳定性。早期重视恢复关节活动范围, 练习时强调关节活动范围的恢复比练习时间更重要, 掌握循序渐进原则, 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中晚期待骨折初步愈合后, 逐步进行力量性训练, 尤其对于粉碎骨折、合并冠状突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患者及时随访指导, 注意不可急于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强力被动屈伸肘关节, 以免骨化性肌炎形成[2]。
综上所述, 解剖钢板治疗鹰嘴骨折手术操作简单, 能够恢复鹰嘴解剖形态;力学稳定性好固定可靠, 能够早期功能练习。因此, 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骨性关节炎发生率低, 是治疗鹰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物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竞, 张伟, 袁文, 等.腓骨复合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09, 2 (6) :470-472.
[2]李颖智, 金海鸿, 左建林.应用尺骨近端解剖钢板治疗鹰嘴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 20 (6) :559~560.
[3]Kirmani S, Draviaraj K, Madegowda B, et al.Spontaneous bilateral olecranon fractures in a rheumatoid patient[J].Ann R Coll Surg Engl.2008, 90 (3) :4-6.
[4]Munoz-Mahamud E, Fernandez-Valencia J A, Riba J.Plate osteosynthesis for severe olecranon fractures[J].J Orthop Surg (Hong Kong) .2010, 18 (1) :80-84.
[5]Finsen V, Lingaas P S, Storro S.AO tension-band osteosynthesis of displaced olecranon fractures[J].Orthopedics, 2000, 23 (10) :1069-1072.
[6]Romero J M, Miran A, Jensen C H.Complications and reoperation rate after tension-band wiring olecranon fractures[J].J Orthop Sci, 2000, 5 (4) :318-320.
[7]Mullet J H, Shannon F, Noel J, et al.K-wire position in tension band wiring of the olecranon:A comparison of two techniques[J].Injury, 2000, 31 (6) :427-431.
[8]Bailey CS, MacDermid J, Patterson SD.et al, Outcome of plate fixation of olecranon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2001, 15 (8) :542-548.
[9]Nirmal C T, Ian R G, Philip R W, et al.Posterior olecranon plating biomechanical and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new operative technique[J].Bulletin Hospital for Joint Diseases, 2002-2003, 61 (1) :27-31.
[10]Doornberg J, Ring D, Jupiter JB.Effective treatment of fracture-dislocations of the olecranon requires a stable trochlear notch[J].Clin Orthop, 2004, 429:292—300.
骨科治疗 篇11
【关键词】隔姜灸;长期卧床老年病人;便秘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5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45-02
便秘在骨科长期卧床老年患者中常发多发,且可导致头晕、腹痛、腹胀、恶心、食欲减退、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排便困难还可引起肛裂、痔疮等肛门疾病,甚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骨折愈合情况[1]。针对此症状,临床上常常使用缓下药物或开塞露通便、灌肠等,而长期使用这些方法具有依赖性[2],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方法的使用受到了限制。我们对200例骨科长期卧床老年病人便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大黄、艾柱隔姜灸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例为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住院患者,其中男92例,女108例;年龄60-93岁,平均年龄74.6岁;其中脊柱骨折34例,多发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76例,股骨粗隆骨折70例,髌骨骨折8例。均为骨折后发生排便次数减少,三天及以上未解者;排便困难(排便费力,每次时间可长达30分钟以上),粪便干结且量少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全部病例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1.2方法观察组采用大黄、艾柱隔姜灸,患者取仰卧位,用75%酒精消毒神阙穴,将大黄粉用75%酒精调成糊状后填满神阙穴即脐中,取厚约2-3毫米的新鲜生姜片,中间用12号针头刺10余小孔,(以便热力传导)至于神阙穴上,点燃艾柱,将艾柱置于生姜片上进行施灸,连续灸20分钟,在施灸过程中注意避免灼伤皮肤,若被灸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時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
片,至皮肤红晕为度,艾炷燃尽后除去余灰及生姜片,留下大黄粉用胶布固定,以免翻身时药粉外漏,每日1次,3天为一疗程;住院号是单号的为对照组采用按摩通便穴,如天枢、大横、气海穴,每日1次,3天为一疗程。
1.3制定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大便日解一次,为圆柱状软便;好转:大便日解一次,大便干硬;无效:排便困难且排便后仍有残便感,或伴有腹胀,或3天以上不解大便。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比较见表2。
3讨论
3.1骨科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①骨科患者多属意外伤害,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应急反应,使得交感神经兴奋,肠蠕动减弱,排便感觉减弱;②骨科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便秘为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50%一70%[3],特别易发生于年老、体质虚弱者。由于疾病的限制,久卧少动,致气机郁滞,不能宣达,通降失常,失导失职,糟粕内停,不得不行,水分过度吸收,导致便秘;③营养知识缺乏,饮食结构不合理,饮水不足,加之使用镇静、镇痛、利尿脱水药等,使患者产生脱水、低血钾、高血钙等,耗伤津液,气虚下陷,肠道失润,传导无力,升降失司,大便秘结;④患者忽视便意。
3.2中医大黄、艾柱隔姜灸治疗骨科长期卧床老年病人便秘的作用原理中医学认为,脐乃任脉之穴神阙所居,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刺激该穴可通过脐部的经络循行速达病灶,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润肠通便的作用[6]。脐之自然隐窝表皮角质层薄,皮下无脂肪组织,并分布有丰富的血管和大量淋巴管、神经,在此处以大黄粉外敷有助于大黄中致泻成分的吸收,从而增强泻下通便的作用[7]。生姜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而姜皮性味辛凉,有行水、利水之功效[8]。艾叶具理气血、通寒湿、温经止痛的功效[8]。它能使阴寒之邪消散,气血调和,阳气得以舒展,腑气得以通畅。利用艾灸能温经通络,去除寒湿,益气补阳,温肾健脾,回阳救逆;大黄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作用;中医隔姜灸就是通过艾、生姜和大黄在施灸时所产生的三重效果,又经过经络穴位的调整作用,促进气血的运行、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散寒发表、祛痰下气、消水化食、调中和胃、开宣肺气,从而解除便秘。
3.3操作时注意点艾柱隔姜灸时会产生浓烟,所以要注意选择环境,病室空气要流通,且不要处于下风处;操作时防止患者受凉及皮肤烫伤。
3.4本方法的优点通过艾、生姜、大黄在施灸时所产生的三重效果,又经过经络穴位的调整作用,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提高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不仅减轻了便秘所带来的痛苦,还能带来心理的安慰,无副作用,临床疗效可靠持久。
4小结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大肠病证。便秘虽不是什么大病,但却十分痛苦,宿便堆积在肠道里,不断产生各种毒气、毒素,造成肠内环境恶化、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食欲及睡眠差、精神紧张等。早在汉代,医家便提出腑气不通致衰的理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说明保护大肠,易延年益寿这个道理。排便是人类的基本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9],基于这一点,便秘的临床护理研究已经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本观察组旨在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统一的诊断标准下,通过中医大黄、艾柱隔姜灸对骨科长期卧床老年病人便秘的临床护理研究,主要研究治疗前后每周排便次数、每次排便时间、排便性状和病人的感觉变化自评量表的评定,并与对照组按摩天枢、大横、气海穴进行比较,明确大黄、艾柱隔姜灸治疗骨科长期卧床老年病人便秘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更好地总结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指导,为患者造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韬玲.腹部穴位按摩联合提肛运动对骨科长期卧床便秘患者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0(9):30-31.
[2]余立军,李艳娟,王青平.运用学位按摩护理习惯性便秘病人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2009(17)2:146-147.
[3]王淑平.骨科卧床病人便秘原因及护理进展[J].天津护理,2007,15(2):119-120.
[4]周崇斌,江松平,郭倩.中药内外合治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便秘6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0):589。
[5]李仁,秦继红,姚冠文.穴位按摩对术后排便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8,14(4):430-431.
[6]陶爱国,陶广州.生大黄粉神阕穴贴敷治疗肿瘤患者便秘[J].基层中药杂志,2007,15(6):56.
[7]魏小惠.大黄粉外敷神阙治疗骨折致便秘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2):141.
[8]卢立晖.隔姜炙关元穴对产后尿潴留患者排尿的影响[J].医学创新研究,2007,4(6):15.
骨科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研究过程中, 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其中治疗组使用VSD技术治疗, 对照组则使用常规的换药治疗。在治疗组中, 男性患者23例, 女性患者12例, 年龄分布在21~56岁, 平均年龄28.2岁;包括新鲜创面27例, 感染陈旧创面8例。在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29例, 女性患者6例, 年龄分布在19~59岁, 平均年龄31.6岁;包括新鲜创面21例, 感染陈旧创面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创伤部位、身体指标以及程度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在使用VSD技术的治疗组, 首先对所有创面进行处理, 并在伤口封闭前对创面用生理盐水冲洗, 依据创面的大小, 在创面或腔隙使用VSD敷料进行覆盖或填充, 丝线缝合连接处。VSD敷料外, 需要覆盖生物半透薄膜, 使用“系膜法”进行引流, 将引流管连接为“Y”形, 使用负压吸引, 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状况。通常在术后5~7d拆除VSD敷料, 创面较小且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的患者立即缝合, 若创面较大而且肉芽丰满的患者则可以进行植皮消灭创面, 若是创面深大而且扔有较多的软组织缺损的患者, 则需要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VSD覆盖, 直到肉芽丰满时再进行创面植皮[2]。
在对照组则使用常规换药方法治疗, 先对受伤创面进行处理, 根据创面愈合情况更换敷料, 同时保证每周一次的病原学检查, 直至伤口处肉芽丰满, 达到对创面进行直接缝合或植皮消灭的条件。
1.3 治疗标准
分别观察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各项身体指标及临床疗效, 记录包括感染控制时间、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程度、住院时间长短及临床疗效等资料。其中, 临床疗效依据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的四个等级指标对临床效果进行记录, 治愈:创面在2周内完全愈合, 表皮覆盖完好且无需更换敷料, 显效:皮肤大部分存活, 创面分泌物减少, 有新生的健康肉芽生长, 创面的面积缩小, 需进一步更换敷料, 伤口在行游离植皮手术后愈合, 无效:原位回植皮肤坏死, 分泌物多, 无健康肉芽, 面积无缩小甚或扩大[3]。
1.4 统计学方法
将临床观察的患者临床治疗数据录入电脑, 并建立相应数据库,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治疗2周之后, 两组患者中, 使用VSD技术的治疗组, 23例患者治愈 (66%) , 10例患者显效 (29%) , 2例患者无效 (5%) , 总有效率95%;使用常规换药手段的对照组, 17例患者治愈 (49%) , 9例患者显效 (26%) , 9例患者无效 (25%) , 总有效率为75%, 经统计学分析, 治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 使用VSD技术治疗的患者, 伤口愈合时间均较短, 临床效果明显要高于常规换药治疗, 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在骨科临床治疗中, 骨科创伤感染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病情。常规换药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清除创面组织坏死或存有脓液等不良症状, 虽然使用的时间长,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临床治疗的时间相对较长, 伤口的愈合较慢, 患者也更加痛苦。而VSD治疗技术的产生, 解决了常规换药治疗所存在的治疗时间长、伤口愈合慢等不足, 迅速在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患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VSD治疗方式是通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其引流管是采用高分子的成分制作而成, 具有高度的可塑造性, 可以将创伤面进行全方位的引流[4]。目前, 引流治疗方法已经成为了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基本手段, 同时也是外科治疗的重要部分。同时, VSD技术对于复杂性胸膜积脓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Sziklavari Z (2010年) 等通过临床研究认为负压封闭引流在复杂性胸膜积脓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明显预防败血症的发生, 残存肺小支气管瘘并非负压引流禁忌证[5]。
虽然, VSD在骨科创伤感染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 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但VSD技术仍不能代替必要的外科治疗手段。在骨科临床治疗中, 要注意合理应用, 对于创面较小并且无明显感染的患者, 不要盲目滥用。同时, VSD技术依然存在不足。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引流较传统方法通畅了许多, 但是临床上同样发现存在引流堵塞的问题, Baharestani M报道, 堵塞发生率可达到百分之十二点七, 这会加重患者负担并由引流不畅引发并发症[6]。
总之, VSD技术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有效手段, 其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提高伤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的次数的优势, 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VSD技术在治疗骨科创伤感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骨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的70例骨科创伤感染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分别采用VSD技术治疗和常规换药治疗, 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两周的治疗后, 使用VSD技术的治疗组中, 23例患者治愈 (66%) , 10例显效 (29%) , 总有效率95%;对照组中, 17例患者治愈 (49%) , 9例患者显效 (26%) , 总有效率达75%, 治愈率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使用VSD技术治疗的患者, 伤口愈合时间均较短。结论 VSD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换药治疗的方法, 得到了患者的充分认可, 是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有效方法, 推广开来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VSD,骨科,创伤感染
参考文献
[1]黄巧玲, 李建飞.VSD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 (9) :116-117.
[2]林少辉, 屈厚伯, 王大水.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9 (7) :112.
[3]常继辉.VSD治疗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 2012, 10 (10) :198.
[4]刘玉东, 王春.骨科创伤及感染创面应用VsD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6 (10) :61-62.
[5]Baharestani M, Amjad I, Bookout K, et al.therapy in the management of paediatric wounds:clinical review and experiencee[J].Int Wound J, 2009, 6 (1)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