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外固定(共11篇)
骨科外固定 篇1
创伤骨科属于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一个科室,患者致伤原因主要有高处坠落、重物撞击及交通事故等,以往临床上对于创伤骨科患者主要实施常规内固定治疗,但该方法会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术后创口愈合较缓慢,预后效果较差,故其疗效仍有待提高。而随着创伤骨科治疗技术的进步,使外固定架治疗方法应运而生,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愈合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可高效、快速、简便地固定骨折部位,对创伤骨科患者具有良好疗效[1]。笔者所在医院为进一步明确常规内固定与外固定架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3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骨科创伤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或手术证实,无精神障碍、心肺及肝肾等疾病,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45例。其中A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20~74岁,平均(47.54±9.24)岁;致伤原因:11例高处坠落,21例交通事故,13例重物撞击。B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19~75岁,平均(47.87±9.96)岁;致伤原因:9例高处坠落,22例交通事故,14例重物撞击。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A组患者实行外固定治疗,具体操作为:于术前详细评估患者具体病情,并进行各项常规检查,观察患者骨折部位情况,对其进行临时性固定和简单治疗,同时对其手术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估;之后为患者实施麻醉并为其选取平卧位,在X线监视下透视对患者进行手术操作,从患者骨折部位远端中心位置进行打钉,同时根据其骨折严重程度选取最佳的操作方式来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并通过固定架来对其进行保护;最后若患者骨折创口为开放性,则应对其创口进行清理与缝合处理。
对B组患者实行常规内固定治疗,具体操作为:实施全麻后,为患者选取平卧位,使用骨板及金属螺钉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在X线监视下对部分患者进行手术复位操作,最后于骨折部位插入钢针加以固定。
1.3观察指标
监测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所需要的时间、手术操作期间产生的出血量、手术切口的长度、骨折愈合所需时间等临床指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效果。
1.4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定。痊愈:患者骨折部位愈合情况良好,无任何畸形愈合现象发生,局部肢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者骨折部位明显愈合,无明显畸形愈合现象发生,局部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骨折部位延迟愈合,无严重畸形愈合现象发生,局部肢体功能有所恢复;无效:患者骨折部位不愈合或延迟、畸形愈合,局部肢体功能仍未恢复。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使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A组患者手术需时、切口长度均短于B组,出血量少于B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B组的75.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41,P=0.02),见表2。
3讨论
骨科创伤是临床中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由高处坠落、重物撞击及交通事故等原因导致,随着致伤原因的复杂化,使该病的发生率也随之不断上升,患者出现骨折后会出现肢体正常活动受到限的情况,这不仅降低其生活质量,对其生命安全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需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传统的创伤骨科治疗方法主要为常规内固定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将金属螺钉、骨板等固定物置入患者骨折位置内部来进行固定,目的是为使断裂部位尽快愈合。但该治疗方法需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软组织进行剥离,存在对患者骨折部位造成再次伤害的风险,并且手术操作的切口较大,极容易造成患者骨折部位感染而引发严重的炎症,不仅对患者骨折愈合产生不利影响,还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2]。因此,对创伤骨科患者仍需寻求更为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
随着我国创伤骨科临床治疗技术的进步与完善,已研制出外固定架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主要通过牵引和复位骨折部位,并在复位后骨折部位外部安装外固定架的方法进行治疗,其具有创伤小、手术需时短、造成出血量较少、患者愈合快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3]。与常规内固定方法相比,外固定架方法可避免对患者软组织进行剥离,无需置入金属螺钉和骨板等固定物,可极大减少对患者造成的损害,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预后效果的提升[4]。但在使用外固定架治疗时,为确保患者得到良好疗效,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加强复位满意度。在创伤骨科外固定架治疗中,复位属于其中较为关键的环节,若在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复位时,未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则会对患者骨折愈合造成影响,甚至会产生畸形愈合的现象,影响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因此,应加强骨折复位的满意度,以确保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2)确保固定良好。在进行固定操作时,需加强固定的稳定性,确保外固定架安装位置的正确性,同时将螺丝拧紧,防止后期出现松动而对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3)加强术后护理。在进行外固定架治疗期间,除了手术治疗措施之外,还应加强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工作,术前应加强对患者病情变化的观察,给予其相应的急救处理等;术中应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检测,在发生异常现象时还应及时有效处理;术后应指导患者健康饮食、功能锻炼等[5]。在对创伤骨科患者实施外固定架治疗期间做好上述措施,才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促使患者及早康复。
在刘学志[6]的研究中显示,分别对创伤骨科患者实施外固定架及常规内固定方法治疗后,外固定架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内固定组,并且预后效果优于常规内固定组,提示外固定架治疗方法在创伤骨科患者临床治疗中的疗效更为显著。本研究中,A组患者手术需时(20.31±4.08)min,短于B组的(40.23±6.98)min,出血量(272.47±25.24)ml少于B组的(542.69±30.12)ml,切口长度(1.52±0.54)cm短于B组的(5.03±2.78)cm,骨折愈合时间(20.10±4.25)d快于B组的(30.57±10.56)d,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B组的(7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6]研究结果相近。说明,在创伤骨科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外固定架进行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需时及切口长度,减少患者出血量,加快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创伤骨科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外科骨伤患者90例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5例。对A组实应用外固定架方法进行治疗,对B组应用常规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需时、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等临床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A组手术需时(20.31±4.08)min短于B组的(40.23±6.98)min,出血量(272.47±25.24)ml少于B组的(542.69±30.12)ml,切口长度(1.52±0.54)cm短于B组的(5.03±2.78)cm,骨折愈合时间(20.10±4.25)d快于B组的(30.57±10.56)d,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B组的7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外固定架方法治疗创伤骨科患者,可有效缩短手术需时及切口长度,减少患者出血量,加快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外固定架,创伤骨科,疗效
参考文献
[1]郭丹.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65-66.
[2]李宗泽.外固定架在90例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5,14(15):118.
[3]陈麒麟,朱乐全.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9):38-39.
[4]袁伟.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132-134.
[5]欧阳欢庆.创伤骨科患者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4):27-28.
[6]刘学志.创伤骨科患者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2015,9(8):82-83.
骨科外固定 篇2
最早的研究是在颌面及下颌外科领域中进行的。Schmit和Polistina(1969)首先将聚乙醇酸(PGA)用于兔和狗的实验性骨折固定材料[1,2]。Tormala[3,4]和Rokkanen[2](1984)首先将其应用于临床。用聚乙醇酸(PGA),聚乳酸(PLA)及聚二氧杂环已酮(PDS)等制成各种棒、针、螺针已商业化,目前全世界临床应用约4 000余例。笔者就骨科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的生物降解性、相容性、机械性能等30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指出当前的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
1,可降解骨科内固定物必须符合几个一般性和特殊性要求
一般性要求是:材料必须无诱变性、无抗原性、无致癌性、无毒、无致畸性,并具有防腐性和组织相容性。降解产物最好是水溶性小分子,并可自然地进行代谢;降解产物在细胞外液分解,通过肾和肺排泄。特殊性要求是:(1)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及适当的强度衰减,生物降解材料作为组织长入或骨折固定支架,其最低力学性质需维持到缺损组织再生为止。(2)适当的降解率,后期材料逐渐分解,将应力转移至愈合骨,防止骨矿物质及骨组织的强度减少。(3)材料本身及其降解产物不干扰骨及软组织再生,甚至加速组织愈合。第一代的骨科生物降解可吸收内置物强度不够,不能用于骨科临床。后来,Tormala等[1~5](1987)发展一自身增强技术,大大地改进了生物降解内固定物的强度,已能满足临床松质骨骨折固定和动物皮质骨骨折或截骨固定的需要。随后各国科学家通过控制制造过程或成形强化复合而极大地改进了材料总体力学性质。目前常用的制作过程和增强技术有:¹注模(injection mold);º熔体铸模(melt-mold);»热压铸模(hot compression mold);¼熔体纺丝;½热拨丝;¾高温高压烧结法。由于对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当前可用于骨科的生物降解可吸收聚合物大
骨科外固定 篇3
【摘要】 目的: 探究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治疗效果,并对该方法的前景做出展望。 方法 由2006年6月至2011年1月间就诊于我院的严重创伤性骨折病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组均有患者20例,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为研究组患者进行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治疗,为对照组患者执行创伤性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8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存在严重的多发性骨折甚至粉碎骨折患者的执行骨折修复时,合理应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创伤骨科;外固定支架;损伤控制性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3. 42
【文献标志码】 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09-0140-01
近年来随着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技术的发展,该技术正逐渐用于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的骨折修复治疗中。为探究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治疗效果,本组研究从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间就诊于我院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患者,为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比较其治疗效果间存在的差异,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共包含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6~57岁,平均年龄35.2岁。患者入院时均处于昏迷状态,其中体温明显降低者22例,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者16例,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者33例。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有患者2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布等方面差异不显著,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组研究中我们抽调本院专业技术水平最高的临床医师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为研究组患者行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治疗,为对照组患者执行创伤性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中所得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均通过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所有数据资料均经T检验方法进行相关性检验。当p<0.05时,认为进行比较的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8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在治疗有效率之间进行比较时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与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效果的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治疗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注:其中[1痊愈是指患者恢复正常生活状态,且未见不良后遗症出现;显效指患者生命得到挽救,留有一定后遗症,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但生活基本可自理。无效:指患者死亡或留有严重后遗症,生活无法自理。有效包括痊愈和显效。
3讨论
严重多发性骨折或粉碎骨折合并胸腹部外伤、脑外伤等复合伤并出现严重生理功能紊乱时,患者常因难以承受复杂、创伤大、长时间手术[1]。任何疾病在早期治疗时常可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早期为严重创伤性骨折患者执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时却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治疗效果。及时采取控制出血措施是降低严重创伤性骨折死亡率的首要环节[2]。外固定骨架具有操作方法简单、快速有效等优点。另外,该方法尚具有[3]刚度可调、生物学性能良好,结构简单,便于术后药物的更换及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本组研究结果亦表明此方法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明显好于创伤性手术治疗。因此,该方法可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赖志军, 郭汉明, 邓颂波, 等. 外固定架固定后二期行扩髓代所髓内钉治疗多发性股骨干骨折[J]. 临床医学 2009 29(4):14-15.
[2] 胡波, 涂洪波, 吴恩宇, 等. 骨盆骨折为主严重多发伤的救治[J]. 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9):692-694.
[3] 张向东, 杨波, 李恩志. 外固定支架在治疗多发伤并骨折中的应用体会[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7, 28(4):43-45.
骨科外固定器治疗法临床应用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84例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2组, 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固定器进行治疗, 男31例, 女11例, 年龄16岁~75岁, 其中骨盆骨折5例, 股骨粗隆骨折7例, 股骨干骨折4例, 肱骨干骨折5例, 左侧桡骨骨折9例, 右侧桡骨骨折1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男30例, 女12例, 年龄15岁~74岁, 其中骨盆骨折4例, 股骨粗隆骨折7例, 股骨干骨折5例, 肱骨干骨折6例, 左侧桡骨骨折10例, 右侧桡骨骨折10例, 2组患者均在骨折发生6 h内入院接受治疗。2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 即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手法复位配合夹板和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固定器治疗法进行治疗, 具体如下:
1.2.1 在接诊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充分评估, 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防止出现其他病症。
1.2.2首先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外固定器, 如骨折位移较大, 要先进行牵引复位, 采用局部麻醉方法, 借助X线机进行骨折复位, 使得骨折部位得到基本复位。
1.2.3确定进针部位, 要尽量避开重要的血管、神经, 对选择好的进针口切开0.5 cm~1.0 cm皮肤, 至深筋膜, 采用2.0 mm~2.5 mm的骨圆针, 寻找骨横断面中部, 保持0°~15°角将针钻入骨质至对侧骨皮质穿出[1], 安装外固定器。然后再利用X线机观察复位效果, 并进行调整, 使得骨折部位得到充分复位, 然后固定外固定器, 利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
1.2.4手术结束后将患肢抬高, 给予抗生素、脱水剂等进行进一步治疗。术后1周患者可进行适当无负重活动, 1个月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期间要利用X线机对骨折部位进行检查, 待患者临床痊愈后拔针。
1.3 观察项目
(1) 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分为:治愈 (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骨折部位恢复效果良好, 可以进行自主活动) ;有效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骨折部位恢复情况较好, 可进行活动, 但仍有轻微不适症状) ;无效 (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人数+有效人数) /治疗总人数。 (2) 观察2组患者临床愈合时间、出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48%,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治愈时间、出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出院时间和治愈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且在后期随访中发现, 观察组患者肢体无短缩、畸形现象出现, 无骨不连发生, 后期不良反应率低。
3 讨论
3.1 骨科外固定器的适应证
骨外固定是介于骨内固定和非侵入的外固定之间的一种新型骨科固定方法[2], 使用范围较广。一般来说, 临床将其运用在伴有严重软组织挫伤和治疗较晚的开放性骨折、需要牵引复位的骨折、局部严重烧伤的骨折、发生感染的骨折、不稳定骨盆骨折、肢体延长、畸形矫正、多发骨折以及桡骨下段骨折等[3]。
3.2 骨科外固定器治疗法的优点
传统的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固定治疗方法对于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 很难维持骨折纠正效果, 造成骨折部位偏移。而且, 骨折的早期会出现肿胀现象, 随着肿胀的消退, 需要更换夹板和石膏, 这个过程很容易再次造成血肿, 加重肌肉组织粘连, 也阻碍了关节部位的活动, 甚至会造成再次位移。而外固定器应用的基础是“韧带整复固定术的原理”[4], 其通过外固定器的延伸牵引以及对软组织的张力, 可以使骨折部位周围的软组织、关节囊和韧带、肌肉等也对骨折部位产生牵拉作用, 从而维持骨折对位, 纠正残余移位, 保证牵引效果。而且, 本手术方法非功能位固定, 角度较小, 不会使骨折部位发生软组织压迫和肿胀现象,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骨折部位位移的可能性。另外, 由于其固定范围较小, 患者可以自行活动, 有利于消除局部肿胀, 保证局部血液循环恢复, 同时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愈合。
本文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48%, 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在住院时间和治愈时间对比方面, 观察组患者也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采用骨科外固定器治疗骨折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患者的痛苦, 且能显著缩短治疗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闫凤琴, 成双, 张瑞华.外固定器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1 (1) :71.
[2]陈跃平, 康杰.骨外固定器临床应用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15) :1701-1703.
[3]桑志成, 温建民, 赵勇, 等.手法与外固定器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0, 18 (4) :29-31.
骨科外固定 篇5
【摘要】目的:比较AO锁骨钩钢板与克氏针固定法在顾客创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5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AO锁骨钩钢板组和克氏针固定法组,AO锁骨钩钢板组采取AO锁骨钩钢板治疗,克氏针固定法组采取克氏针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克氏针固定法组优秀率明显高于AO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固定法组创伤性关节炎?损伤性骨化?关节僵硬发生率均低于AO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克氏针固定法对于锁骨骨折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控制相较于AO锁骨钩钢板固定具有明显优势,但对于肩锁脱位患者应选用AO锁骨钩钢板固定?临床选用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疗效以及预后?
【关键词】AO锁骨钩钢板;克氏针固定法;骨科创伤
锁骨骨折的临床发生率约为肩部损伤的10%左右,由于骨折部位的局限性,其固定方法的选择尤其重要,AO锁骨钩钢板由于其一侧带有横钩的特殊钢板,其固定效果很好,但肩部活动时会偶发疼痛,并且也会出现固定不稳定的情况[1]?克氏针固定法是一种革新式固定方法,笔者认为,改良克氏针固定法其效果较AO锁骨钩钢板更好,并与工作中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5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每组25例,分别称为AO锁骨钩钢板组和克氏针固定法组,AO锁骨钩钢板组男17例,女8例,年龄在23-49岁,平均年龄(36.63±4.51)岁;其中14例左侧,8例右侧,3例双侧;其中13例坠伤,9例车祸,3例其他;克氏针固定法组男16例,女9例,年龄在22-48岁,平均年龄(36.71±4.63)岁;其中15例左侧,7例右侧,3例双侧;其中14例坠伤,8例车祸,3例其他;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部位和致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O锁骨钩钢板组采取AO锁骨钩钢板治疗,给予患者颈丛麻醉,将肩部垫高,患者呈仰卧,将肩部损伤部位充分暴露,将血肿组织和碎裂组织清除,采用螺钉将AO钢板锁骨钩接骨板固定在肩峰下;克氏针固定法组采取克氏针固定法治疗,给予患者颈丛麻醉,选取克氏针将脱位肩部关节固定,固定后逆行穿出,反复缝合,克氏针两端穿出髓腔,将皮肤组织适当切下?
1.3 术后功能评价标准[2]
两组患者根据功能评价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和较差,优秀:骨折正常愈合,且未发生局部畸形;良好:骨折正常愈合,但骨折端出现轻度移位;较差:骨折出现畸形,愈合较差?
1.4 统计学方法
數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平均值以x±s表示,并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功能评价情况比较
克氏针固定法组优秀率明显高于AO锁骨钩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锁骨骨折应归于常见创伤性骨折范畴,在其治疗方面,临床上主要有两种方法,AO锁骨钩钢板固定法采用特殊钢板进行挂钩固定,可在肩峰处产生杠杆作用,但是笔者认为,其对于锁关节脱位有着显著疗效,但是对于一般性锁骨骨折,虽然其固定效果基本令人满意,但是少数患者还是存在固定不稳的问题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3]?而另一种方式为克氏针固定法,传统克氏针固定法易松动滑脱,并且容易出现因针尾埋填不当,穿刺患者皮肤,引起感染?
本组研究中将克氏针固定法进行改良,通过切除部分皮肤组织,使克氏针尾得到更好的埋填,可有效降低针尾刺破皮肤情况的发生概率,并且反复缝合降低了传统克氏针固定法松动以及滑脱的发生率,本组实验结果中显示,两种固定方法,较差评价概率差异并没有显著性,但通过改良克氏针固定法固定的患者优秀率明显高于AO锁骨钩钢板固定,可以说明,克氏针固定法有利于患者自行创伤恢复,并且本组另一项结果显示,克氏针固定法固定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损伤性骨化?关节僵硬的例数明显低于AO锁骨钩钢板固定,可说明,经过改良后的克氏针固定安全可靠[4]?
综上所述,较之AO锁骨钩钢板固定,经过改良后的克氏针固定法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固定稳固程度,患者术后评价方面,且并发症发生较少,但对于锁骨脱位的固定,AO锁骨钩钢板固定具有促进患者韧带以及组织自行恢复的作用?骨科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应根据患者情况以及创伤部位而定,合理的制定治疗方案,进行正确的选择,对改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有极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孙德科. AO锁骨钩钢板在肩锁关节脱位中的应用效果[J]. 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349-349.
[2] 竺湘江,赵勇,宋南炎,等. 锁骨钩钢板和克氏针治疗Tossy Ⅲ度肩锁关节脱位疗效观察[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2,10(01):34-36.
[3] 谷琦. AO锁骨钩钢板在急诊骨科创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2011,02(12):26-27.
[4] 慕晓东,柳国海. AO锁骨钩钢板在急诊骨科创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23):183-183.
骨科外固定 篇6
关键词:创伤骨科,外固定架,比较,骨科
创伤骨科中, 由于外固定架操作简单, 治疗过程中创伤小, 骨折愈合时间短, 术后并发症少而比较广泛的应用于临床[1,2]。对未发生致命性骨骼创伤的病患, 外固定架可快速、简便、高效地固定创伤部位, 为重症患者择期手术治疗赢得时间[3]。内固定使用金属螺钉、骨板等物直接在断骨内将断骨连接[4], 容易引发感染及二次伤害。所以如何选择有效的治疗,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及术后生活质量。该研究就2010年3月—2014年7月在该院进行创伤骨科治疗的患者180例创伤骨科四肢骨折的病患进行分析, 比较外固定架和内固定架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80例四肢骨折患者, 其中男97例, 女83例, 年龄25~56岁, 平均 (34.12±12.86) 岁。致伤原因:工作机械伤30例, 高处跌落伤48例, 交通伤89例, 其他意外损伤13例。骨折类型:上肢骨折78例, 其中前臂骨折43例, 肱骨骨折35例;下肢骨折102例, 其中胫腓骨骨折65例, 股骨干骨折37例。开放性骨折12例, 闭合性的骨折168例。其中90例患者采用外固定架治疗, 为观察组, 90例采用内固定架治疗, 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入院180例患者均先行止血清创、生化指标观察等基础处理。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 具体方法和步骤按照常规手术方法进行。观察组行损伤控制性手术并合并外固定架治疗, 外固定治疗采用在损伤部位外部的一种固定方式[5]。具体手术步骤:患者取仰卧位, 术前行前骨折部位牵引, 同时行局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在X线透视下分别于骨折部位的近端、远端穿入2枚外固定螺钉在垂直骨的纵轴, 复位满意后行手术治疗。手术完成后, 安装外固定架, 并调整加压杆到合适压力, 并处理开放性伤口的清创与缝合, 定期通过X线检查骨折愈合情况。外固定患者在术前应当由经验丰富的创伤骨科医生充分、细致、全面的评估患者的伤情。手术后, 将2组患者转移到重症监护病房, 保持患者体内的水电平衡、酸碱平衡。待一般临床情况稳定后.可逐渐行康复治疗和骨骼修复工作。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临床骨性愈合标准与Johner-wruth评分标准, 疗效划为四个等级:优:骨折达解剖对位, 骨折部位完全愈合, 无畸形症状, 无感染, 愈合时间≤8周, 骨性愈合≤3个月, 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良:骨折达解剖对位或近解剖对位, 骨折部位基本愈合, 无畸形症状;皮肤轻度感染, 愈合时间≤12周, 骨性愈合时间≤6个月;关节功能基本恢复, 活动差10°~30°。中:骨折达近解剖对位, 肢体短缩<1 cm, 无畸形, 骨折部位延迟愈合;皮肤轻度感染, 愈合时间≤6个月, 骨性愈合时间≤9个月, 膝和踝关节部分功能受限, 活动差30°~60°。差:骨折达功能对位, 肢体短缩<2cm, 成角及旋转畸形≥10。功能严重受限, 皮肤重度感染, 骨折愈合时间>9个月, 影响正常生活。
1.4 统计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愈合时间的比较
两组结果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 (22.42±4.64) min、术中出血量 (278.31±28.61) m L、切口长度 (1.52±0.63) cm及愈合时间 (21.52±4.72) 周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比较
两组结果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优良率 (90.00%) 高于对照组 (65.5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22.2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骨科创伤中, 良好的固定方式是不损伤被固定肢体周围的软组织, 保证损伤部位正常血运, 不影响术后愈合, 消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旋转, 创伤部位能保持相对固定, 不妨碍肢体运动并有助于早期的康复运动, 对移位有一定校正作用[5]。而近年来, 外固定技术不断成熟, 在创伤骨科临床中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6]。采用外固定架为使用骨圆针或者螺纹针穿入骨干, 在创伤外部使用外用固定器固定[7], 具有一定的校正能力, 防止移位, 用其治疗四肢骨折, 可有效固定, 快速有效的止血,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急诊救治, 为患者后期手术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缩短术后愈合时间。使用外同定架损伤控制性手术时, 其灵活调节高度可调性, 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操作简单, 为术后换药及护理提供了便利。
内固定为直接植入异物固定, 容易发生感染, 术中安置内固定时, 需剥离软组织, 形成二次创伤, 同时影响血运产生, 延长了手术时间, 使术中出血量增加, 从而影响术后痊愈。但内部固定能较好地保证骨骼复位, 在防止骨骼移位及旋转等方面更有效, 也利于早期的康复锻炼。
在该组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架治疗后,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 采用外固定架疗效确切。而观察组总优良率 (90.00%) 也显著高于对照组 (65.56%) , 证实了外固定架在四肢骨折中的优势, 与宣科[6]与段俊彦[8]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 在创伤骨科中四肢骨折的临床治疗中, 具有快速、简易、稳定、优良率高的特点, 可降低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等优点。可用作为急救治疗的临时固定也可为最终治疗手段,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勇齐.创伤骨科外固定架的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 2011, 24 (6) :2352-2353.
[2]肖敏, 王润柱, 李红泉, 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在四肢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17) :3171-3172.
[3]王鹏.浅析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价[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30) :216.
[4]关旭.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24例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1) :123-124.
[5]杜旺民, 郑木平, 王杰, 等.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16) :55-56.
[6]宣科.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医药前沿, 2012, 2 (1) :315.
[7]王斌, 王鹏飞, 杨焕友, 等.外固定架在膝及小腿血管损伤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 2012, 32 (3) :229-234.
骨科外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82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82例患者中, 交通事故伤48例, 跌倒损伤22例, 外物打击伤12例。骨折类型为开放性骨折、封闭性骨折, 所有患者均符合创伤骨折的诊断标准[3]。以盲分法所有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 女20例;年龄15~71岁, 平均年龄 (34.9±6.3) 岁。对照组男22例, 女19例;年龄15~55岁, 平均年龄 (35.6±6.6)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主要步骤如下:患者取仰卧位, 局部麻醉, 直接用骨板、金属螺钉等在断骨内部将其固定, 一些患者可通过X线片, 用针拔、手术等方式进行复位, 然后将钢针插入骨折部位内部, 将其进行固定。观察组采取外固定支架实施损伤控制性治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初期采取简单手术处理, 控制骨折部位出血、临时外固定以及伤口做控制感染措施;然后对患者采取复苏处理并送入监护病房, 注意维持机体酸碱平衡、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等患者病情稳定后, 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对开放性骨折患者实施骨折部位创口表面清洗并进行一期创口缝合, 然后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陈旧性骨折患者应当先将原有内固定取出, 等植骨实施完毕后再采取外固定治疗, 闭合性骨折患者应当选择在C型臂下复位闭合插针行外固定。如患者一期复位未达到理想效果可选择二期手术。手术完成后对两组患者生活情况以及劳动情况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
1.3 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乳酸持续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患者体温恢复时间相应指标。同时, 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采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手术完成后,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对比
手术完成后, 观察组患者的各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手术完成后,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对骨折患者尽早施行手术并将骨折部位固定能够有效减少出血量, 大大降低骨折并发症的发生, 并且不易对患者的相应临床体征产生影响, 但对同时存在休克、凝血功能异常、无法承受较大型手术的患者, 骨折的固定应尽量采取简单、快速且疗效显著的方式。夹板、石膏及骨牵引这些常规的固定方式虽然比较简单, 但都无法将骨折部位固定良好, 无法让患者长期坚持, 长时间的石膏固定可引起患者创伤部位骨的缩短或变形, 部分患者还会因此导致残疾[4]。大多数创伤骨折患者在被送往医院救治的途中, 断骨部位导致的静脉损伤还会引发患者持续出血, 造成患者昏迷, 甚至发生休克,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在患者受伤现场实施临时固定。有研究显示[5], 由于外固定支架与骨折部位后韧带群的相互促进作用, 能够有效固定, 使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从而维持血流正常运行, 为患者尽快的复苏争取时间。
创伤骨折常伴随神经、肌肉、血管、内脏损伤或大量失血、意识涣散甚至发生休克, 这些情况都给救治造成更大的难度。外固定支架进行修复治疗不但操作简便、快速且疗效确切, 贴合生物学原理, 能够全面考虑到患处组织血液运输, 充分固定, 对患者全身几乎不产生负面影响, 能够为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实施进一步治疗提供便利。多发性创伤并存在较为严重的粉碎性骨折而必须采取内固定的患者, 在治疗初期采取外固定支架进行临床骨折患处固定, 重症监护室内复苏并及早控制并发症, 等患者临床体征恢复后再实施内固定术, 使手术治疗风险降低, 提高了手术的临床疗效。本文采用外固定支架方式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手术完成后,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各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 。说明创伤骨科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修复治疗, 疗效显著, 患者愈合好,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程勇.外固定支架在创伤骨科严重粉碎性骨折、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和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 (12) :1533.
[2]许志刚.创伤骨科患者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 8 (18) :102.
[3]蒋苏漳.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 :501-502.
[4]鲁海江, 镇万新.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4 (26) :4874-4877.
骨科外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0年8月~2013年8月收治创伤骨伤患者46例, 其中男27例, 女19例, 年龄22~61 (37.5±2.4) 岁;致伤原因:交通意外事故30例, 重物打击6例, 高空坠落10例;所有患者均为胫腓骨骨折, 因肿胀原因均无法展开I期手术。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22例, 观察组2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受伤时间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展开外固定架治疗:患者取平卧位并展开神经阻滞麻醉, 待麻醉效果充分发挥后, 利用X线透视作用, 自骨折远近端处将2支固定螺钉沿纵轴方向穿入, 为患者行复位手术, 完成手术后对支架与加压杆进行处理, 将螺丝拧紧。两组患者在围术期给予相同护理, 定期行X线检查, 对患者骨折处愈合情况进行观察, 当确定患者彻底恢复后, 将支架和螺丝予以拆除。
1.3 疗效判定[1]
根据Johner ̄wrhu评分标准与骨性愈合标准展开疗效判定。优:骨折部位彻底愈合且未见畸形, 活动功能恢复为正常;良:骨折部位已基本愈合, 患者功能复位相对理想, 不存在畸形状况, 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可:骨折部位有延迟愈合现象但未见畸形, 活动功能部分受限, 但未给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差:骨折部位有延迟愈合现象且存在畸形, 活动功能有严重受限情况, 对患者正常生活有严重影响。根据HSS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制定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评价标准, 从功能活动、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度、畸形、肌力、稳定性等方面评分, 总分为100分, 优:得分为90~100分;良:75~89分;可:60~74分;差:不足60分。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当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中优10例, 良5例, 可5例, 差2例, 优良率为68.18%;观察组中优14例, 良8例, 可1例, 差1例, 优良率为91.67%;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2.2 Mayo评分和关节屈伸状况
对照组治疗前后HSS评分为 (34.1±4.5) 分、 (80.6±4.7) 分, 关节屈伸度为 (55.1±2.1) 度、 (81.3±2.2) 度;观察组治疗前后HSS评分为 (34.7±4.2) 分、 (96.7±3.8) 分, 关节屈伸度为 (56.2±3.1) 度、 (95.8±4.2) 度;两组患者治疗后HSS评分、关节屈伸度均显著提高, 且观察组HSS评分、关节屈伸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在社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及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下, 交通意外发生率不断升高。在严重交通意外中通常会伴发严重骨科创伤, 如粉碎性骨折与多发性骨折等, 易导致患者生理功能紊乱, 对患者生命安全有严重威胁。
当创伤骨科患者存在粉碎性骨折、多发性骨折且并发有诸多创伤时, 由于很多患者对耗时较长、复杂度高的手术治疗耐受性差, 同时骨折处有明显肿胀, 因此无法展开I期手术, 故而在创伤早期应为患者展开简便、损伤较小且有效的应急手术, 以便对病情发展与进一步恶化予以控制, 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然而, 传统创伤骨科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 而且容易引发诸多并发症。已有临床实践证实, 对于伤情严重的创伤骨科患者展开外固定架治疗, 可促使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外固定架的高度可调节性, 具有稳定的生物力学性能, 同时与之配套的螺钉固定有良好的稳定性, 操作方便且结构简单, 便于术后软组织伤口与创面的护理与换药。目前, 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 外固定架主要在有严重软组织损毁的开放性骨折、多处或多段骨折、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肢体延长与骨缺损和骨不连等损伤中应用[2]。
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HSS评分、关节屈伸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中, 外固定架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章建卫, 刘曦明, 蔡贤华, 等.锁定加压钢板结合生物陶瓷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 15 (7) :567-570.
骨科外固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四肢长骨骨折患者70例, 根据其治疗方法分为A组35例 (切开手术内固定治疗) , B组35例 (外固定架治疗) 。具体资料为: (1) A组:男21例, 女14例;年龄15-85岁, 平均年龄42.5岁;病程5d至2个月, 平均病程16d; (2) B组:男23例, 女12例;年龄18-79岁, 平均年龄43.6岁;病程12d-63d, 平均病程20d。组别间在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比较研究价值。
1.2 方法
本文中A组患者采用切开手术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外固定架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组别间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疗效、围手术期内的并发症情况、骨愈合时间。
1.3 愈合情况评价标准
优:骨折已经愈合, 解剖完全复位, 没有畸形, 功能活动能力已经恢复正常;良:骨折已经愈合, 解剖结构完全复位, 没有畸形, 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可:骨折愈合延迟, 没有畸形, 部分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差:骨折愈合延迟, 遗有畸形存在, 活动受到严重限制, 影响日常生活[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表明, 临床疗效上, B组优 (31.4%) 、良 (37.1%) 、合格率 (94.2%) 显著高于A组 (P<0.05) , 中 (25.7%) 、差 (5.8%) 显著低于A组 (P<0.05) , 临床效果显著, 具体见表1。在主要观察项目上,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A组 (P<0.05) , 表明B组手术简单性、安全性及术后恢复效果均显著优于A组, 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的骨外固定架, 主要具有操作方法简单、安全性高, 生物力学性能稳定, 可以对骨折断端进行牢固的外固定等特点[3]。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相比, 外固定可以有效防止将骨折处的组织进行大面积的剥离, 并避免出现应力遮挡效应, 使能够对骨折愈合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得到有效克服。另外外固定架技术具有万向关节的特点, 便于各种骨折的再移位现象进行调整, 而且不需采用二次手术的方法将固定物取出, 避免对患者进行第二次伤害[4]。
一直以来, 临床对于患有粉碎性骨折同时合并出现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相对较少, 如果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对其进行治疗, 若采用一种内固定物, 则无法对处于游离状态的骨折碎块进行完全固定, 而若采用两种以上的内固定物, 又会存在出现电解反应的可能。对此, 相关临床专家经过研究后认为, 对该类患者采用内外固定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即:将骨折产生的碎块用一些比较简单内固定物固定, 使其与横断骨折比较接近, 再用外固定架对断端进行固定, 并不断的施加压力的一种方法。这不但可以使骨折有相当稳定的愈合环境, 而且可以对外固定架的高度进行针对性调节, 避免了对患者皮肤的软组织产生二次损伤[5]。
临床应对该类患者的术后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 定期对外固定架进行检查并做相应调整, 相关护理工作应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患者的体温及针道渗出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避免出现针道感染等并发症现象[6]。
总而言之, 利用外固定架对骨科创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可以进一步缩短手术治疗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 进而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 使患者的恢复速度明显加快, 有效控制围手术期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于仲嘉, 刘光汉.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的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 2006, 16 (14) :211-212.
[2]许卫东, 聂长根.T型外固定支架治疗肱骨髁上骨折26例[J].人民军医, 2008, 14 (12) :699-700.
[3]刘云鹏, 姜俊杰, 王海.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致骨延迟愈合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J].中华骨科杂志, 2009, 19 (10) :608-609.
[4]尤元璋, 李耀锋, 郭氧.提高单侧多功能外固定器稳定性的若干技术措施[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 12 (16) :356-357.
[5]赖志军, 郭汉明, 邓颂波, 等.外固定架固定后二期行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多发伤股骨干骨折[J].临床医学, 2009, 29 (14) :214-215.
骨科外固定 篇10
【关键词】骨盆骨折;髂前下棘;盲打;外固定支架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26-01
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骨折相比,骨盆环损伤较为少见,约占全身骨折的3%[1],其发生率为每年100000人中19-37人。在多发伤患者中,其发生率上升到25%,而交通伤中骨盆骨折的发生率则高达42%[2]。由于骨盆的骨及韧带结构与盆腔器官,神经血管空腔脏器及泌尿生殖结构紧密相邻,所以主张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应早期手术介入,重建骨盆稳定性,为追求在急诊室第一时间的手术介入,我们尝试髂前下棘盲打并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骨折。
1方法
对于入院病人,骨盆骨折常规给予前后位,入口位,出口位等拍片和CT并CT三维重建检查,尽可能详细了解病人骨折的详细情况。全部采用常州创生的国产外固定支架产品。
手术流程:《1》解剖学准备:在骨盆标本上反复演练,熟悉髂前下棘的体表投影,髂前下棘致髂后上棘的骨性通道的的走向,骨质薄厚程度,力求建立起骨盆的立体概念,并在标本上模拟手术技术的训练。 《2》患者取仰卧位置,进行皮肤消毒准备,铺单从剑突到股骨近端,将会阴部分隔。在皮肤的表面扪及髂前下棘,并切开约2厘米左右的皮肤切口,钝性分离软组织,以减少股外侧皮神经的损伤。确定进针点,以克氏针按照30度头倾,30度外旋的方向慢慢锤击进入,过程中特别要把握克氏针在骨质中行进的手感,有条件可行透视确认,并可作相应的调整至满意为止。后更换外固定支架的螺纹钉,第二根钉按同样的方式放置于对侧的半骨盆,安放夹头和连接杆,对不同骨折类型分别行适当的撑开或压缩半钉,骨折复位后锁紧螺栓。术后透视或影像学检查确认置钉位置。
3讨论
不稳定型骨盆环损伤早期固定是严重损伤患者复苏的重要部分。前方外固定支架是骨盆早期稳定的重要方法,有减少合并严重骨盆骨折的多发伤患者死亡率的作用[3]。固定于髂骨棘的骨盆外固定支架,尽管很容易辨别髂骨棘的位置,但由于髂骨翼区外形不规则,固定钉置入部位和深度受到限制,固定位置错误仍很常见,生物力学稳定性欠佳。与传统髂翼钉方法相比,在髂前下棘髋臼上方厚实的区域置钉,生物力学有明显优势,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替代内固定作为骨盆前方骨折的确定性治疗手段[4]。
3.1髂前下棘盲打技术的引发:严重的骨盆骨折患者病情危重,难以进行长时间的精细操作,迅速准确实施髋臼上方外固定支架手术,有利于满足骨盆骨折早期急救的需要,而由于病人病情危重,不宜过多搬动等情况,限制了透视的条件,能否在急诊室条件下行置钉技术被提出,遂我们尝试盲打技术。
3.2髂前下棘盲打技术的构想形成:构想形成最初的应来源于脊柱的椎弓根技术,基于解剖学基础的椎弓根技术已是成熟的技术,近来已应用到颈椎上,适用范围有扩大的趋势。熟练的大夫基本可以盲打,透视作为验证的手段而已。髂前下棘致髂后上棘的骨性通道的解剖学研究已有多方报道,并已阐述了一些定位标志,并成功基于以上研究缩短了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5]。在早期的置钉过程中,我们发现钉道的长度并非需要髂前下棘致髂后上棘的全长,部分通道的置钉即可获得良好的把持力。基于以上的因素,我们认为在髋臼上方的厚实的区域内,钉道方向允许一定的误差。经过标本上操作的验证后,我们完成了髂前下棘盲打技术的构想。
3.3髂前下棘盲打技术的学习心得:《1》标本与尸体的解剖学研究并操作训练。《2》早期病人我们并未在急诊室进行,而在手术室有透视设备下进行,以达到循序渐进,逐渐熟练的过程。《3》在髂前下棘定位时,我们予以切开,一方面报道表明切开并钝性分离有助于保护股外侧皮神经[6],另一方面切开比较有助于进针点的确认,特别是对较胖的病人表现尤为突出。《4》术中准备量角器,方便克氏针在进入角度上的把握。
4结论
髂前下棘盲打技术有临床可行性,可较少对透视设备的依赖,减少置钉时间,从而为严重骨盆骨折病人的救治,赢得更多的时间。据我们的经验,此技术还是比较容易掌握,但由于开展时间较短,手术例数较少,需临床进一步验证。但总体上我们认为是一种值得关注,有前景的技术。
参考文献
[1]Tile M. Fracture of the pelvis and acetabulum.2 nd ed. Baltimore: Williams and Wilkins, 1995.66-101.
[2]骨折治療的AO原则。主审:王满宜 曾炳芳。主译:危杰 刘璠 吴新宝 罗从风。
[3]Taeger G, Ruchholtz S,Waydhas C,et al. 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juries is effective, time saving, and safe
[4]Gardner MJ,Kendoff D,Ostermeier S, et al, Sacroiliac joint compression using an anterior peliv compressor: a mechanical study in synthetic bone
[5]汪方.党瑞山.王秋根. 髂前下棘的解剖及其在骨盆骨折外固定中的应用。解剖学杂志 2008年31卷第4期
骨科外固定 篇11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31例患者均是在2007年3月~2010年4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应用外固定架进行骨科创伤的治疗,随机抽取本院未采用外固定方式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外固定支架治疗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24~76岁,平均47岁。斜形或螺旋形骨折16例,横断或短斜形骨折15例,包含粉碎骨折8例。单纯胫骨骨折18例,胫腓骨骨折13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2例;平均年龄28~80岁,平均49岁。斜形或螺旋形骨折14例,横断或短斜形骨折17例,包含粉碎骨折7例。单纯胫骨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19例。骨折按AO分型标准,其中,实验组中A型17例,B型10例,C型4例。对照组中A型14例,B型11例,C型6例。
1.2 手术方法
实验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患者平卧,术前行骨牵引,待局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成功后,行X线透视,先在骨折远、近端垂直骨的纵轴各穿入2枚不平行的外固定螺钉,再进行复位,复位满意后,再行手术。手术完成后,放置支架,调整加压杆,对骨折端进行适当加压,拧紧螺丝。而对照组仍然沿袭过去的治疗方式。并对两组的记录进行详细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护理情况基本一致:术后患者卧床8周,常规护理仍要持续,定期摄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痊愈后可以去门诊手术室拆除支架和螺钉。
1.3 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1)肢体肿胀:0分正常。1分轻度:略高于周围正常组织,肤色轻度改变。2分中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肤色改变明显。3分重度:明显增粗,肤色改变严重[2]。(2)疼痛情况:0分正常:无疼痛。1分轻度:仅在疲劳和过度劳累时出现疼痛。2分中度:负重时或者活动时出现疼痛。3分重度:休息时出现或持续性疼痛。(3)患肢外形:0分正常。1分轻度畸形。2分中度畸形。3分重度畸形。(4)关节功能:0分膝和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1分膝和踩关节活动差(10°~30°),2分膝和踝关节活动差(30°~60°),3分膝或踝关节僵硬。
1.4 随访
对实验组治愈后出院的31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平均1.6年。实验组患者中无一例需要做二次手术,对照组中需要做二次手术的人数为3例。对照组出现死亡病例。
1.5 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当P<0.05时,认为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的疗效上存在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经同治疗后的效果
在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下如表1所示,实验组优良率为87.1%,而对照组组中,优良率为25.8%,两组患者在治疗的优良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后的Mayo评分及关节屈伸的结果
如表2所示,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在两种治疗方式中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天数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3。
2.4 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在不同疗程里的基本情况如表4所示,术前两组患者无差异,但在接受治疗后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
具体见表4。
2.5 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应用外固定架的治疗后,二次手术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例,在随访中还发现对照组在术后优良率上较实验组也有所差距,P<0.05表示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通过对两组治疗效果的相互比较,经Cassebaum评分系统评定发现,经外固定架治疗组的优良率(87.10%)明显高于对照组(25.81%),说明外固定架的使用对于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两组在治疗前后Mayo评分及关节屈伸的结果比较中,可以发现经外固定架治疗组在术后的恢复情况要比对照组理想,可以帮助患者术后缩短康复时间。而相对以往对创伤骨科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不仅并发症多、而且效果不佳。31例外固定治疗组患者采用外固定架治疗后,优良率显著提升,可见,对创伤骨科患者行外固定架,可以帮助患者得到极大的提高疗效。外固定架在治疗创伤性骨折上具有轻便、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固定可靠、损伤少、术后并发症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可调节幅度大、加快患者恢复功能锻炼、无须二次手术等特点。该疗法既可做为临时固定,又可做为最终治疗手段[3]。而研究出具有针对性的外固定架,更能为创伤骨科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和优质的康复手段。面对不稳定性创伤骨折常合并出血性休克、患处感染等的患者[4,5]。较早的进行外固定架治疗是行之有效的,在以往面对创伤骨折多采取保守治疗,如牵引、悬吊和石膏固定等方法[6,7],而这种方法让患者很难坚持下去,长期的石膏固定可能会对引起患处骨的变形或缩短,致残率也比较高[8]。大部分创伤骨折患者在被输送至医院时,骨折断端引起的静脉损伤会导致出血不止,加重昏迷,直至休克,这就需要在现场做临时固定[9]。有实验表明,由于外固定架与患处后韧带群的协同作用,可以行成牢固[10]。而对同时存在垂直不稳定型的创伤骨折,使用骨外固定术可稳定骨折块,减少出血量,稳定血压、体温、呼吸、脉搏,从而有利于稳定血流,为患者早期的复苏赢得宝贵时间。创伤骨折常合并、肌肉、神经、血管、内脏损伤。骨折后大失血,神志不清,甚至休克都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从实验组的随访中也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术后总优良率为84.8%,也充分证实了创伤骨经外固定架的应用疗效,并发症的减少,康复期的缩短,优良率的提高,生存质量的改善,都得到研究的证明。对于许多不同类型的创伤性骨折都可以采用外固定架固定,以便早期稳定骨折,减少出血,以便争取足够的时间处理脏器损伤。实验组患者与既往对照组患者相比较,外固定组的患者骨折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结果差异显著,可能与样本含量偏小有关,所以后期积累更多资料来验证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有统计学意义的,这种方法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的。
摘要: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2010年31例创伤骨科患者采用外固定方式治疗,并与以往未使用外固定架的31例创伤骨科患者的治疗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治愈31人,优良率87.1%,对照组治愈28例,优良率25.8%;在患者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的随访中,在疗效和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两组具有差异。结论 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应该在临床上广泛开展,其疗效较以往对骨创伤的治疗效果优势明显。对于不同位置的骨创伤应用外固定架的方式是目前应该继续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外固定架,创伤骨科,优良率
参考文献
[1]潘进社,李亚洲,张英泽,等.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外固定架治疗.中华创伤杂志,2004,20(6):326-329.
[2]Jeremy DH,Henry WJ,Neil JO,et al.Eady pin failuer following external femoral fracture fixation in a head injured child.J Orthop Trauma, 2001,15:572 -574.
[3]卢世璧,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第9版.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2048-2050.
[4]张建新,徐展望,贾连顺,等.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骨盆骨折.中国矫形杂志,2005,13(2):105-108.
[5]Miller P R,Moore P S.Mansell E.et al.Exeemal fixation or arteriogram in bleeding pelvic fracture:initial therapy gaided by marke rs of arterial he morrhage.]Tranma,2003,54:437 -443.
[6]Weller S,Hongtzsch D,Ffigg R.Epiperiostal,pefcutaneous osteosynthsisa new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 with reference to biological osteosynthsi.Unfallchirurg,1998,101:115-121.
[7]Ventilator - Associated Pneumonia.Crit Care Nurse,2008,28: 83-85.
[8]陈子华,徐国香.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不稳定肱骨骨折.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25(2):207-208.
[9]尹承慧,符学臣,徐皓,等.交锁髓内针和动力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比较.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13(23): 1816-1818.
【骨科外固定】推荐阅读:
骨科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护理07-24
骨科外固定患者的护理06-23
骨科腰椎内固定06-02
骨科内固定失效06-08
手法固定外固定07-30
骨外固定架固定手术07-05
钢板外固定07-17
手法整复外固定06-02
单边外固定支架06-04
外固定架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