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外血肿

2024-07-20

慢性硬膜外血肿(共9篇)

慢性硬膜外血肿 篇1

慢性硬膜下血肿好发于老年人,约占颅内血肿的10%,钻孔引流是操作简便,疗效肯定的首选治疗方法[1]。有些慢些硬膜下血肿仅凭CT影像容易误诊为硬膜外血肿,进而影响了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患者的预后。现对本院9例CT误诊为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查找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4年5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CT报告为硬膜外血肿但术后证实为慢些硬膜下血肿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年龄55岁~76岁,平均(61.4±11.6)岁,其中4例患者无明确的外伤史,5例患者于1~3个月前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伴单侧肢体乏力,记忆力减退或精神行为异常,严重的甚至出现偏瘫,昏迷等。

1.2 检查方法

患者均应用螺旋CT进行颅脑CT平扫,以眦耳线为基线,层距,层厚均为10 mm,影像学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低密度或等、高密度影像,其影像学表现大体为梭形,但是前后角为新月样表现7例,形状不规则2例,血肿的最长径53~132 mm,最宽径为9~22 mm,血肿量为72~135 ml,病变侧脑室发生受压,变形,移向对侧,相邻脑沟、裂变浅或者消失,中线移位6~13 mm。

1.3 治疗方法

早期2例患者由于认识不足仅根据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梭形高密度影,且CT报告为硬膜外血肿就临床诊断为硬膜外血肿而行开颅骨瓣成形血肿清除术,术中发现硬膜外未见血肿,可见硬膜下呈蓝色改变,切开硬脑膜后于硬膜下引出酱油色液体及部分暗褐色血凝块,清除血肿后尽量切除血肿包膜,骨瓣复位固定。后期7例根据患者年龄、起病方式、有无外伤史及仔细分析CT表现等,否定放射科的硬膜外血肿诊断,直接行钻孔引流。均在血肿最厚处钻孔引流,钻开颅骨后未见硬膜外血肿,而是灰色的硬脑膜,电凝硬脑膜后十字形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包膜,可见有酱油色陈旧的稀薄或黏稠的血性液体流出,部分有少许血凝块。予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流出液清亮为止,然后硬膜下置管闭式外引流。

2 结果

术后患者头昏痛、单侧肢体乏力等症状逐渐缓解,术后颅脑CT复查1例脑复张良好,无积液积血,8例可见硬膜下积液、积气,脑室无或轻度受压,中线无明显移位,术后1~3个月复查颅脑CT积液、积气消失,脑复张良好。无血肿复发再次手术患者。有2例术前无精神症状患者术后前2~3 d出现烦躁、胡言乱语等精神症状经对症治疗后症状逐渐消失。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血肿大于3周的硬膜下血肿,大多数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约一半的患者无明确的脑外伤病史或仅有轻微头部外伤史。以头痛、痴呆、偏瘫、癫痫等为主要临床表现[2]。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尚存在争议。目前倾向于Putaman和Caushing提出的血肿外膜缓慢持续出血致血肿扩大的理论即纤溶亢进学说。部分慢性硬膜下血肿是由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所致或由急性硬膜下血肿演变而来[3]。出血的来源可能是大脑表面汇入矢状窦的桥静脉撕裂出血或脑挫裂伤引起的皮层静脉或动脉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所致。慢性硬膜下血肿范围不易局限,其CT表现的形态主要为新月形、梭形及不规则形,其形态表现与血肿形成的部位及速度有关,发生在额颞部的多表现为新月形,发生于颞顶部的多表现为梭形。CT典型的表现多呈低密度,也可因再次出血而复杂化,并视血肿的大小、溶解和吸收的不同以及脑脊液和血浆的渗入多少而表现为混杂密度[4]。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首选钻孔引流术,该法安全、简单、疗效满意。也有作者报道采用微创穿刺或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5,6]。对内膜较厚和分隔形慢些硬膜下血肿或复发的慢些硬膜下血肿也可应用骨瓣成形术[7]。本组病例血肿多为等、高密度,部分病例可见上部分是低密度,下部分是高密度或等密度,两者之间无明显的分界。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占颅内血肿的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5~30岁的青年多见,多发生在头部直接损伤部位,多合并有颅骨骨折。CT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的梭形或双凸镜形密度影[8]。本组病例CT影像有部分甚至全部表现为梭形密度影,故仅凭CT影像极易误诊为硬膜外血肿(图1),导致选择错误的手术方式,甚至引起医疗纠纷。但仔细询问病史,结合患者年龄、CT影像有无颅骨骨折等多能鉴别。对于形状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的硬膜下血肿应结合患者的发病原因及CT增强扫描或磁共振检查,可明确诊断。

注:患者,男,76岁,因头晕痛1月余,加重伴右侧肢体乏力3 d入院。A为术前CT影像,B为术后CT影像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误诊为硬膜外血肿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4年5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9例CT报告为硬膜外血肿但术后证实为慢些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情况及影像学资料。早期2例患者仅根据CT表现行开颅骨瓣成形血肿清除术,术中发现为慢些硬膜下血肿。后期7例直接行钻孔引流术,术中证实硬膜下血肿诊断。结果:经随访13个月,9例患者均一次治愈。结论:诊断慢些硬膜下血肿不能仅凭CT影像,应结合临床,误诊后积极处理预后好。

关键词:血肿,硬膜下,硬膜外,误诊

参考文献

[1]何永生,黄光富,章翔.新编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65-367.

[2]易声禹,只达石.颅脑损伤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45.

[3]江基尧,朱诚,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M].第2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123-125.

[4]夏佐清.慢性硬膜下血肿CT误诊为硬膜外血肿8例[J].临床荟萃,2013,28(4):425.

[5]张安庆.YL-1型硬通道双针穿刺治疗慢些硬膜下血肿40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4,35(8):1134-1135.

[6]闵强,杨国平,韦君武,等.神经内镜下清除慢些硬膜下血肿76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11):686-688.

[7]陈波,孙利,李瑞春,等.慢性硬膜下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23例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9):1142-1144.

[8]赵继宗,周良辅,周定标,等.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8-349.

慢性硬膜外血肿 篇2

关键词 颅脑外伤 双管引流术 硬膜外血肿 血肿量

急性硬膜外血肿病情发展迅速,可在短期内发生脑疝,危及生命,传统治疗方法多数采用全麻下开颅手术清除血肿,虽能做到将血肿彻底清除,但其手术时间长,术后易导致并发症[1],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2005年1月~2012年1月采用颅骨钻孔双管引流尿激酶冲洗引流治疗急性大量硬膜外血肿患者6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2例,男50例,女12例,年龄17~70岁,平均35岁,急性硬膜外血肿50例,迟发血肿12例,处穴位于一侧颞顶部36例,额部14例,枕部12例。

临床表现及体征:入院时间为伤后0.5~1天。均表现为嗜睡状态,伴有不同程度头痛、呕吐,其中偏瘫43例。GCS评分10~13分。

辅助检查:本组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用多田公式计算硬膜外出血量50~70ml。

手术时机:本组病例手术时机的选择:伤后8~12小时13例,伤后12~24小时26例,伤后24小时~3天23例。

治疗方法:术前常规剃头,消毒,铺单。根据CT于头皮表面标出血肿范围,避开颞浅动脉、脑膜中动脉及骨折线,局麻下在血肿范围内缘处为中心切开头皮,长3~4cm,颅骨钻孔1枚,骨缘以骨蜡止血,直视下吸除视野范围可见之血肿液体部分及凝血块,硬膜出血点予以电凝烧灼,血肿腔内置入带侧孔12号硅胶引流管1根,指向血肿中心,置入长度与血肿半径相同,远端于切口引出,缝合皮下及头皮,固定引流管。另一头皮切口选择第一切口对侧,跨血肿最长径,方法同前。术后每天引流管内分别注入尿激酶2万U,溶于3ml无菌水中,夹闭4小时开放,接无菌引流袋,可见酱油样液体引出。留管引流3~6天复查CT。血肿引流干净后予以拔管,拔管后切口均予以加缝1针。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5天。同时给予止血、脱水、防治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支持治疗。

结 果

本组62例患者术后意识障碍,头痛、呕吐、偏瘫均迅速好转,无中转手术,无感染及继发出血,无后遗神经功能障碍。平均住院时间2~3周,住院费用5000~10000元。

讨 论

急性硬膜外血肿常见于青壮年男性颅骨线形骨折患者,以额颞部和颞顶部最多,这与颞部有脑膜中动脉、静脉走行,又易为骨折撕破有关,其临床表现可因出血速度、血肿部位及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发展急速的硬膜外血肿可在伤后短期发生脑疝,危及生命,大部分患者需要及时手术清除血肿,缓解颅内压,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穿刺血肿清除术,各种手术有其适应证,应严格掌握。通过临床工作中逐步摸索总结,应用颅骨钻孔双管引流尿激酶冲洗引流选择性治疗急性大量(50~70ml)硬膜外血肿可以减小手术创伤、利于病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节约住院费用、免除后期颅骨修补负担。与单管引流相比此法更具优点:①血肿量的范围更具上限(50~70ml);②颅骨钻孔两枚,視野范围内可清除最少1/3量的血肿,术中减压较单孔更有效;③术后双管注入尿激酶,可缩短带管时间,减少继发性颅内感染;④引流更充分,减少血肿残余。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基层医院的推行开展。

该方法也有其局限性,选择病例一定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认为:患者意识障碍应轻于昏迷,病情相对稳定,无加重趋势,出血量50~70ml,经CT检查明确定位,中线移位不超过1.5cm,无继续出血者可以考虑该方法。该手术方法不宜过早施行,最好选择在伤后12小时以后,此时脑水肿尚未达高峰期,活动性出血已停止,避免因过早引流颅压降低增加再出血的机会。术后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有病情加重者应立即复查CT,如证实血肿明显较术前增多,应急诊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此点一定要在第1次术前向患者及家属重点交代。

参考文献

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硬膜外血肿16例, 男13例, 女3例。年龄17~48岁。致伤原因:车祸7例, 跌伤2例, 高处坠落伤3例, 砸伤4例。急性血肿10例, 亚急性6例。临床表现:头痛、头晕11例, 恶心、呕吐10例, 一侧肢体麻木轻偏瘫3例。GCS评分均>8分。全部病例均CT扫描确诊且无新的活动性出血。血肿部位:额部3例, 顶部4例, 顶枕3例, 颞顶4例, 颞部2例, 血肿量 (按多田公式计算) 25~40mL, 血肿厚度1.0~2.0cm。合并脑挫裂伤3例, 颅骨骨折10例。

1.2 方法

根据CT显示的血肿部位, 在头皮处贴标记物, 再行CT扫描, 根据血肿中心与标记的上下左右距离, 选择血肿量最厚层面为钻孔点。避开头皮大血管, 避开明显的骨折线, 术中采用局麻或基础加局麻方法, 标记处取直切口切开头皮3cm, 牵开头皮, 普通颅钻钻颅骨骨孔一个, 血肿直径较大者可适当用咬骨钳扩大骨孔, 用吸引器直视下轻柔吸出骨孔下方及周围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可保留薄层血肿, 不要将血肿完全自硬膜上剥离, 以免导致新的出血。而后选14号硅胶引流管沿血肿长轴置入血肿腔内2cm, 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 见无活动性出血后, 缝合头皮固定引流管, 接三通及引流袋。术后通过引流管向血肿腔注射生理盐水3mL+尿激酶5万单位, 每天1~2次, 夹闭2h后打开引流。

1.3 结果

本组应用此方法治疗16例硬膜外血肿, 均一次钻孔引流成功。3d后复查CT, 血肿完全消失12例, 大部分消失4例, 完全消失者当天拔管, 大部分消失者再引流2d拔管, 剩余少量血肿自行吸收。两周后复查血肿完全消失。术后患者神志清楚, 头痛、呕吐症状消失, 一侧肢体麻木轻偏瘫消失, 无一例出现再出血及感染并发症。

2 讨论

硬膜外血肿一般成人幕上达20mL以上, 幕下达10mL时, 即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硬膜外血肿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 因不易吸收, 治疗多以手术清除为主。急性硬膜外血肿>30mL, 颞部>20mL, 需立刻开颅手术清除血肿。血肿清除的方法一般为按血肿部位采取相应区域骨瓣开颅, 清除血肿和彻底止血, 骨窗缘悬吊硬膜, 骨瓣原位复位固定[3]。GCS评分>8分清醒的患者, 对采取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多数患者内心存在恐惧, 心理不愿接受。近几年不断有报道在自然灾害中, 对于头部外伤患者, 确诊急性硬膜外血肿, 在没有条件进行常规开颅手术时, 可以在现场、急救车、床头等处进行锥颅引流血肿, 取得良好效果[4]。微创治疗硬膜外血肿成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结合以上情况, 近年我们采用微创方法即钻孔血肿部分清除加尿激酶引流治疗16例硬膜外血肿取得了良好疗效。采用钻孔引流方法通过吸引器吸出部分血肿能减轻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 再通过尿激酶对血肿的溶解作用达到清除血肿从而避免开颅手术, 较好地保持颅骨的完整性。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操作简便, 在局麻下即可完成手术, 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无需输血, 术后恢复快, 明显降低治疗费用, 缩短住院时间。本组病人术后恢复均良好, 无再出血及感染并发症, 我们认为此手术方法具有微创、简单易行、患者痛苦小、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 患者较传统开颅手术更易接受, 在基层医院尤为实用。 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虽手术操作简单, 但对手术指证的掌握要求更高更严。对于GCS评分>8分, 幕上血肿量25~40mL病情稳定, 中线移位>0.5cm, 无继续出血者应尽量采用引流方法治疗。对GCS评分较低, 出现一侧瞳孔散大脑疝, CT显示环池消失, 中线移位>1.0cm, 血肿量巨大或合并严重脑挫裂伤, 术后可能发生脑水肿需去骨瓣减压者不宜应用此方法, 需急诊行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术。

参考文献

[1]杨树源, 只达石.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888-892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436-438

[3]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 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25:100-101

钻孔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篇4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

【中图分类号】R65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86-01

慢性硬膜下血肿约占颅内血肿的 10%,约占 硬 膜 下 血 肿 的 25%[1],在老年人群的发病率较高,其起病过程隐匿,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治疗以钻孔引流为主要方法。武川县人民医院脑外科2001年5月至 2013年5月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32例,采用钻孔冲洗引流的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男29例,女3例,年龄 40~75岁,平均 65±10 岁。单侧血肿30例,双侧2例。均由头颅 CT 确诊,血肿部位:额颞顶枕部均有者22例,额颞顶部9例,额顶部1例。

1.2 致伤原因 车祸伤21例,摔伤7例,无明确外伤史者4例。

1.3 临床表现 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头晕表现,并血有单侧肢体无力23例,癫痫2例,意识障碍者3例。

1.4 手术方法 根据头颅 CT和定位,采用局部麻醉,以血肿中心部位为钻孔点,以钻孔点为中心做长约3cm纵切口,牵开器牵开头皮,颅骨钻孔后,用咬骨钳扩大骨孔为椭圆形,其长轴与拟插引流管方向一致,用骨蜡封闭板障出血,电凝硬膜后 “+”字切开硬脑膜,用14号钝头引流管,顺骨孔长轴轻柔缓慢伸入硬膜下达血肿腔,骨孔引流管周明胶海绵填塞,缓慢放液,交替用近体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适当加压并调整引流管的方向,将局部絮状的凝血块及含有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液体冲出,直至从引流管流出的液体清亮为止[2、3],缝合切口并固定引流管,血肿腔注满生理盐水,引流管接引流袋。术后平卧位,引流袋挂高耳上15cm处,不用甘露醇,每日输入含生理盐水液体2000~2500ml,术后 24~48h后复查头颅CT,血肿基本排尽、脑受压解除、中线结构移位回复后拔引流管。

1.5 结果 1例复发,采用同样方法再次手术后治愈, 其余31例均顺利恢复,无硬膜外血肿及张力性气颅发生。

2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之一,多见于老年人,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的认识。大部分患者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有的患者本身尚有血管性或出血性疾病[4],形成大多数是由于脑与颅骨产生相对运动,引起桥静脉或皮质与硬脑膜间小交通动脉的损伤、渗血,聚集于硬膜下腔的血液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形成包膜。同时因局部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纤溶亢进、包膜内层围绕血肿处受炎性刺激,持续新生不成熟的毛细血管,并不断渗出不凝血,同时血肿包膜外层不断纤维化,促使血肿的增大,患者逐渐出现头晕、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意识障碍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目前钻孔引流术仍是临床证实为简单、安全,且疗效满意的首选方法[5]。但术后常出现血肿复发、气颅, 甚至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癫痫等并发症,这与手术操作关系密切。分析本组病例,认为行钻孔引流术具有以下优点: (1) 颅骨钻孔后扩大骨孔为椭圆形,其长轴与拟插引流管方向一致,有利于置管时引流管斜行进入硬膜下腔,避免了插管时由于角度近于垂直而损伤脑实质或蛛网膜、软脑膜,也可防止引流管扭曲。此外,扩大骨孔能有效沟通颅骨内外, 促进残留血肿的吸收。(2) 钻孔引流术硬膜切口小,冲洗与排液均在密闭下进行,操作过程注意避免空氣颅内,尽量减少了术后气颅的发生。(3)缓慢注入冲洗液且缓慢流出,使受压的脑组织回复有一个缓慢的适应过程,避免了快速引流产生较大的负压而继发血管撕裂出血。(4)许多学者认为,血肿内容物的成分,尤其是血肿包膜内层的残存,是导致血肿复发的主要因素。本组术中反复冲洗,从而将血肿包膜、陈旧性血凝块及絮状物全部冲洗引流干净,有效地持续降低和稀释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浓度,防止了血肿术后复发的可能性。术后注入生理盐水,可避免血凝块堵塞引流管以及形成气颅。

另外,耐心彻底冲洗、通畅引流,不用脱水剂,输入较多量等渗液体增加血容量,促进脑组织早复张等也是减少手术后复发的重要措施。置管的过程中应谨慎操作,以免戳破蛛网膜,造成硬膜下积液。

参考文献:

[1] Adhiyaman V,Asghar M,Ganeshram K N,et al. 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 in the elderly[J]. Postgrad Med J,2002,78(1):71.

[2] 白治军,王志扬.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9):49-50.

[3] 郑典刚,马树海,柴迎春.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10):97-98.

[4] 吴在得,吴肇汉,郑树,等. 外科学[M]. 7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49.

颅内硬膜外血肿微课堂的制作 篇5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微课堂,制作单位

微课堂因其教学内容精练、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资源丰富等特点,已经成为目前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形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鉴于此,为提高基层部队官兵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水平,为服务部队提供崭新途径,我校近年来启动了远程教育网视频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根据总部颁发的 《部队卫生机构平时收治范围》,组织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熟悉基层部队的专家制作相关视频,我科室参与了 “脑震荡”“颅内硬膜外血肿”等系列脑外伤微课堂的建设,在基层官兵中反响良好,视频的点击率极高,切实解决了基层部队官兵的实际问题。本文结合我们制作 “颅内硬膜外血肿”微课堂的切身体会,简要回顾制作微课堂的基本过程。

1 微课堂建设的要求

微课堂包含片头、片尾、解说和字幕四部分。视频格式为MP4,视频尺寸为:640×480,画幅比为4∶3,内容、文字、图片、声音等方面必须准确无误,语言尽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画面清晰。微课堂要体现 “微”,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内容直指具体问题,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操作环节等展开教学演示,做到一事一课,将学习内容碎片化,力求短而精。有教学设计,选择最佳教育技术手段展示教学内容。制作时,严禁出现 “课堂搬家”的现象,杜绝纯PPT录屏制作。视频课堂要打破学科壁垒,以某一问题、疾病、器官或系统等为主线,进行知识重新组合,强调实践技能、展示操作细节、解读关键步骤,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2 建设背景

颅内硬膜外血肿(intracranial extradural hematoma)是脑外伤中比较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约占基层部队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病人手术量的半数以上;但其起病急、发展快、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因此基层卫生单位和基层官兵十分迫切的需要加强有关颅内硬膜外血肿医学知识的普及。本视频教材以其丰富的教学内容、便捷的学习模式,十分适合基层卫生单位进行继续教育。

3 设计应用

本课题组由来自不同学科和不同行业的专家共同组成,大家共同协作,各自发挥所长,联合制作本视频教材。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神经外科专家把颅内硬膜外血肿的概述、受伤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知识点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其贴近基层、通俗易懂、便于推广;信息科专家利用其丰富的制作教学视频的经验,把知识点和视频画面有机结合,做到画面形象生动,字幕简洁清晰,解说通俗易懂,内容准确无误,打造出一部面向全军、服务基层的 “精短实用型”教学视频。

4 制作单位及教学资源储备

本制作单位是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和上海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全国重点学科,上海市颅脑创伤领先专业,长期从事脑肿瘤和颅脑创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学科长期担任学校本科生、七年制、八年制等不同专业神经外科的教学任务,尤其在 “脑肿瘤”“颅脑损伤”“颅内高压”等章节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本制作单位利用教科书、专业书籍、期刊和网络积累了大量有关颅内硬膜外血肿的教学资源,既往参与多部视频教材的制作。

5 制作过程

5.1 教学设计

本项目总时长约10分钟,主讲人员:张晨冉。

5.2 项目教学内容

(1)片头(25秒)。

(2)颅内硬膜外血肿的概述(1分)。

颅内硬膜外血肿是指外伤后出血积聚于颅骨内板和硬膜之间。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病率很低,这与老年人硬膜和颅骨粘连紧密、婴幼儿脑膜血管细、颅骨脑膜血管沟尚未形成有关。血肿以颞部最为常见,多为单发,多发性少见。出血多为急性,有的甚至可在伤后3~24小时内发生脑疝。

(3)颅内硬膜外血肿的受伤机制(2分25秒)。

多因头部遭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着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血肿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着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出血主要来源于脑膜血管、静脉窦和颅骨板障静脉。

(4)颅内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2分)。

意识障碍、神经系统症状和颅高压症状。

(5)颅内硬膜外血肿的诊断与治疗(3分)。

(1)病史:脑外伤或其他头部暴力伤,可以有典型 “中间清醒期”的意识改变。

(2)头颅CT怀疑有硬膜外血肿者,必须以CT扫描明确。血肿表现为高密度、双凸面状的、存在于颅骨和硬膜之间(插入头颅CT片)。

(3)手术:诊断明确,原则上应立即手术清除血肿。沿骨折线打开骨瓣,彻底清除血肿,尽可能的寻找出破损血管,若是动脉,彻底止血;若是静脉,予以彻底压迫止血,同时沿骨窗缘悬吊硬膜一周,为防止再出血,将术区中央硬膜与颅骨紧密悬吊。术毕,若脑组织张力不高,绝大部分将骨瓣还纳。术后予以常规止血等治疗(插入手术录像)。

(6)颅内硬膜外血肿的预后(1分)。

(7)片尾(10秒)。

6 视频最终效果

(1)本视频教材时长约10 分钟,视频尺寸为:640×480,画幅比为4∶3,内容准确无误,画面形象生动,字幕简洁清晰,解说通俗易懂,涵盖颅内硬膜外血肿的所有知识要点,易学易用。

(2)本视频教材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可以辐射带动基层部队卫生人员提升岗位任职能力,极大提高了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保障部队战斗力。

(3)本视频教材可以作为部队基层医院和官兵医学知识的普及教材,提高部队基层医院官兵对硬膜外血肿的认识,加强预防措施,掌握处置要点,提升部队战斗力。

参考文献

[1]梁宏,陈艳,廉阳秧,等.关于妇产科理论教学中引入微课堂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5):156-157.

[2]Lindsay KW.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Illustrated,Churchill Livingstone,Third Edition.

[3]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外科治疗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中, 其中男101例, 女21例, 男女患者比例为4.8:1;年龄5~72岁, 平均 (48.5±10.3) 岁;受伤时间1~7 h, 平均 (4.1±0.9) h;受伤原因:车祸伤61例, 跌倒伤31例, 打击伤19例, 坠落伤11例。全部患者GCS评分均为3~9分, 且受伤后均在24 h内进行头颅CT平扫确诊。伴有双侧瞳孔变化19例, 单侧瞳孔变化59例, 合并有明显脑挫裂伤38例, 合并呼吸、循环改变13例。血肿量幕上17~163 ml, 平均 (53±17) ml;幕下6~26 ml, 平均 (9±3) ml。血肿部位以额颞部、颞部、颞顶部为主者95例, 顶枕部19例, 枕部8例。全部患者均有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升高表现, 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昏迷、尿失禁、抽搐。血压增高91例, 呼吸异常不规则25例。

1.2 手术指征

(1) 患者存在明显致颅内压升高的颅内血肿表现; (2) 影像学资料显示脑受压造成明显血肿; (3) 患者脑幕上血肿量在30 ml以上, 幕下血肿量在10 ml以上, 颞区血肿量在20 ml以上; (4) 患者存在意识障碍逐步加重或昏迷情况。手术适应证包括: (1) 患者意识不存在进行性恶化情况; (2) 患者不存在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或已存在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进行性加重; (3) 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和体征; (4) 除颞区外, 大脑凸面血肿量<30 ml, 后颅窝血肿<10 ml, 无明显占位效应 (中线结构移位<5 mm, 环池和侧裂池>4 cm) [2]。

1.3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 术前患者剃头、备血及留置尿导管。患者如存在脑疝情况, 应立即予以20%甘露醇250 ml静滴, 并提高地塞米松应用剂量。全部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针对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术式: (1) 76例患者由于存在硬膜外血肿合并硬膜下血肿或脑挫裂伤, 予以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手术过程中硬膜外血肿被清除之后, 切开硬脑膜, 对硬膜下血肿及坏死脑组织进行清除, 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 直至脑脊液澄清, 之后对硬脑膜进行减张缝合, 于骨窗外缘悬吊硬脑膜7 d, 去骨瓣减压, 硬膜外置皮管引流; (2) 14例硬膜外血肿已出现脑疝症状的患者采取小脑幕游离缘切开基地池外引流术, 在术中出现脑膨出术野不佳时, 需对颞下回和底部进行部分切除减压, 从而使小脑幕切迹缘得到显示;如存在脑部搏动不佳, 需切开颞部硬脑膜, 使颞叶上抬, 从而使小脑幕游离缘得到暴露。将游离缘用脑膜钩钩起, 将切迹缘伤口采用电凝处理, 将硅橡胶管经过破空置入脑基底脑池内, 并将另一端引出颅外, 接无菌封闭引流; (3) 12例情况紧急的硬膜外血肿患者采用钻孔穿刺减压加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先予以钻孔进行减压, 再采取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 (4) 11例术前已经发生深度昏迷的患者予以内外减压术, 患者在血肿清除后脑组织仍出现膨出情况, 在排除多发性血肿以后, 应快速采用内减压术; (5) 9例影像学检查确诊的单纯硬膜外血肿、无硬膜下血肿或脑挫裂伤的患者予以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患者血肿清除后, 对硬脑膜进行悬吊, 复位骨窗, 硬膜外置皮管进行引流。

2 结果

122例患者存活率为90.9% (111/122) , 恢复良好率为62.3% (76/122) , 轻度致残率为18.9% (23/122) , 重度致残率为9.8% (12/122) , 死亡率为9.0% (11/122) 。

3 讨论

颅内血肿在颅脑损伤中最多见, 且属于继发性病变中比较危险的一种, 如不及时诊治, 会威胁患者的生命, 可造成脑组织被压迫, 引起颅内压上升, 形成脑疝, 使患者生命受到威胁。有文献报道显示[3], 外伤性颅内血肿中, 急性硬膜外血肿约占30%, 而其死亡率约占15%。有80%的患者死于发病时间7 d左右。患者的死因主要为血肿后引起的脑疝造成脑干继发性损伤。所以, 改善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键措施是尽快对颅内血肿进行正确诊治。

GCS评分作为迅速评估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GCS 3~5分者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高达60%, 而GCS 3分者死亡率接近100%, 罕有幸存者[3,4]。笔者总结救治经验如下: (1) 保持呼吸道通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昏迷、呕吐、出血易致呼吸道阻塞。应在抢救现场或急救中心紧急行气管插管, 一旦病情稳定, 尽早行气管切开术, 保持呼吸道通畅, 充分给氧。本组患者均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明显改善脑供氧, 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早诊早治:尽可能缩短确诊至治疗的时间, 及时清除有严重占位效应的颅内血肿及挫裂伤脑组织, 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3) 大骨瓣减压:予以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 术中切口始于颧弓上耳屏前1 cm, 在耳廓上方向后上方延至顶骨正中线, 后从正中线向前至前额部发际下, 皮瓣向额颞部进行翻转;在骨瓣顶部进行钻孔, 需要旁开正中线矢状窦2.5 cm左右, 向下咬低碟骨嵴和颞骨, 使额叶、颞叶、顶叶、前颅窝和中颅窝得到暴露。将血肿及挫伤坏死的脑组织清除干净, 彻底止血, 从而使继发性血肿和脑水肿所致脑疝的发生率下降。同时, 使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膨出减轻。 (4) 并发症的防治:予以奥美拉唑等药物对胃酸分泌进行抑制, 早期采用鼻饲流食, 使胃黏膜得到保护, 有效避免消化道出血。本文研究中仅5例出现消化道出血。对血糖情况进行控制, 颅脑损伤患者血糖上升, 预后效果会较差。对血糖高者予以胰岛素, 并对血糖进行定时监测。同时为了维持患者维持内环境的平衡, 要对水电解质进行监测[5,6]。 (5) 早期防治血管痉挛, 改善脑微循环血供:常规使用改善微循环和防治脑血管痉挛的药物, 包括尼莫地平、复方丹参等。 (6) 患者术后早期促醒治疗:早期予以纳络酮, 使由于急性颅脑损伤后内源性阿片肽含量异常升高所造成的继发性脑损害得到有效阻断, 颅脑损伤后血压和脑灌注压得到有效维持, 颅内压降低, 脑水肿改善, 脑代谢情况好转, 意识障碍快速逆转, 呼吸抑制得到解除。患者病情稳定后, 需早期行高压氧治疗, 使患者脑供氧情况得到改善, 起到促醒作用。 (7) 患者早期营养支持治疗: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功能衰竭, 无法耐受鼻饲肠内营养。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能使血糖降低, 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得到维持和保护, 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8) 亚低温治疗:有文献显示, 亚低温能降低脑细胞耗氧, 减少乳酸堆积, 保护血脑屏障, 使脑水肿状况改善, 抑制内源性产物的毒性作用, 减少神经细胞钙内流, 阻断钙超载, 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修复[7]。

综上所述, 在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过程中, 必须遵守医疗技术操作原则, 临床严密观察, 把握手术指征, 根据病情选择术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122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2例患者存活率为90.9%, 恢复良好率为62.3%, 轻度致残率为18.9%, 重度致残率为9.8%, 死亡率为9.0%。结论:早期诊断, 确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及时手术干预, 清除血肿, 合并脑疝采取去除骨瓣等综合治疗手段, 患者预后理想。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急性,外科治疗,研究

参考文献

[1]崔涛.61例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治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10) :70-71.

[2]单宝昌.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穿刺治疗109例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4, 20 (1) :69-70.

[3]袁凌竹.92例急性外伤性硬脑膜外血肿的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 14 (5) :297-298.

[4]张卫兵, 赵红武, 胡容.成年人大量硬膜外血肿的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1) :81-82.

[5]许民辉.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J].创伤外科杂志, 2008, 10 (1) :1-3.

[6]罗慈伟, 卓蕴雄.微创术用于颅内血肿并发脑疝开颅术前的急救意义[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7, 6 (1) :8l-82.

慢性硬膜外血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6例中男性19例, 女性7例, 年龄18~67岁。车祸致伤15例, 摔伤4例, 打击伤4例, 坠落伤3例。

1.2 临床表现及CT检查

26例均属急性硬膜外血肿, 伤后至CT检查最短2 h, 最长28 h, 其中清醒19例, 嗜睡7例。均有头痛、呕吐, 一侧肢体无力7例, 失语1例, GCS评10~15分。头颅CT检查示右颞侧血肿17例, 左颞侧血肿9例, 伴有骨折16例, 脑挫裂伤6例, 中线移位均小于0.5 cm。血肿量按多田公式计算约在20~40 mL。

1.3 手术时间与方法

1.3.1 手术时间

26例均保守治疗至少48 h, 复查CT血肿量稳定, 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手术。对临床症状较轻的可观察至伤后1周血肿液化后再行手术。本组病例伤后3 d手术4例, 5 d手术7例, 7 d手术15例。

1.3.2 手术方法

局麻下根据血肿部位采用颞部直切口3~4 cm, 切开头皮全层, 上乳突牵开器, 颅骨钻孔, 咬骨钳扩大至直径约3 cm, 用小号脑压板切碎血肿后予以清除, 不要求彻底清除, 以免损伤硬脑膜引起二次出血, 见脑膨复好, 硬脑膜贴近颅骨, 将14#硅胶引流管置于血肿腔即可。对已液化的血肿钻孔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数次后直接放置引流管。术后观察12 h无出血倾向予以尿激酶5万U溶于5 mL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 夹闭2 h后接负压吸引。每天1~2次, 3~5 d复查CT, 引流干净后即可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术后3 d拔管10例, 5 d拔管13例, 7 d拔管2例。1例术后血肿增加改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后治愈。2例出院时有少量硬膜外积液, 随访2周均吸收。无死亡病例, 平均住院12 d。

3 讨论

3.1 血肿成因

硬膜外血肿是较常见的颅脑损伤。出血最多见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 其次为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等损伤出血[2]。

3.2 手术指征

(1) 临床症状明显如头痛、呕吐等, 但无进行性加重。 (2) CT示血肿量<40 mL, 中线移位<0.5 cm。 (3) 无广泛脑挫裂伤, 无其他重要脏器损伤。 (4) 动态观察48 h, 血肿量稳定, 生命体征平稳。 (5) 无其他手术禁忌证。

3.3 尿激酶的使用

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物, 可直接使无活性的纤溶酶原变为活性纤溶酶, 使血凝块中的纤维蛋白溶解, 有较强的溶解血肿的作用[3]。使用时应注意: (1)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逆行颅内感染。 (2) 注入量在5~10 mL为宜, 避免人为增加颅内压。 (3) 注入尿激酶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慎防再出血发生脑疝。 (4) 保持引流通畅。 (5) 不用或少用脱水剂。

3.4 临床评价

此法与传统手术相比有以下优点: (1) 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费用低。 (2) 术后并发症少, 恢复快。 (3) 疗效确切。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32-339.

[2]期俊辉, 庄永辉, 戴国成, 等.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治疗分析 (附36例报告) [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1, 6 (1) :53-54.

慢性硬膜外血肿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均为外伤后首次24 h内经头颅CT平扫确诊, 其中男性37例, 女性13例, 男女之比近3:1.年龄4~70岁, 平均35.5岁。致伤原因:车祸24例, 摔伤9例, 跌坠伤15例, 他伤2例。意识:神志清楚18例, 嗜睡12例, 昏迷20例。术前瞳孔情况:伴有双侧瞳孔等大等圆14例, 不等大16例, 单侧瞳孔变化30例.伴有明显脑挫裂伤10例, 颅底骨折13例, 合并呼吸、循环改变7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检查为硬膜外血肿, 血肿量约为40~200 ml。额颞部8例, 颞部13例, 颞顶部15例, 额颞顶部4例, 枕顶2部例, 额部3例, 枕部3例, 后窝1例。跨天幕上下1例。入院时GCS评分3~5分3例, 6~8分4例, 9~11分25例, 12~15分18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取手术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情况动态观察血肿情况。①幕上血肿量>40 ml并出现意识障碍的, 采取开瓣血肿清除术。②幕下和幕上幕下的, 采取幕下开颅或幕上下开颅清除血肿。③双侧血肿量较多的行双侧血肿清除。④术前患者神志清楚, 血肿量在30 ml左右, 或者出血时间较长, 病情相对稳定的, 行颅骨钻孔置管尿激酶注入溶解引流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于脑疝患者根据术中脑压情况决定是否保骨瓣问题, 如果单纯血肿单侧瞳孔散大清除血肿后脑压不高的骨瓣恢复, 伴有脑挫裂伤主张去瓣减压, 应用生物胶可使碎骨片黏合保骨瓣取代了骨折时以肌皮瓣附着骨折片回复不稳定的术式;采用小骨窗约3 cm×3 cm悬吊硬膜加T管负压吸引术式。

2结果

2.1 手术方法

手术治疗患者50例, 其中骨窗开颅4例, 骨瓣开颅20例, 微创小骨窗开颅8例, 钻孔引流18例。

2.2 随访及GCS评定

随访3~6个月, 按GCS评定:恢复良好37例, 中残5例, 重残4例, 植物生存1例, 死亡3例, 死亡率为6.00%。

2.3 死亡及并发症

3例伴有硬膜静脉窦损伤大出血很快休克死亡, 2例伴发脑干原发损伤广泛脑挫裂伤, 1例先出现脑挫裂伤脑疝减压后再出现对侧硬膜外血肿手术后10 d脑功能衰竭死亡, 1例死于并发营养不良上消化道出血64 d死亡。其他未见颅内感染、癫痫、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3讨论

急性硬膜外血肿为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 撕破位于骨沟内的硬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 或骨折的板障出血。典型的急性硬膜外血肿以额颞部和颞顶部居多, 常见于青壮年男性颅骨线形骨折的患者。出血迅速, 数小时内形成巨大血肿, 其出血来源多为脑膜中动脉主干或前支破裂, 常引起脑疝, 进而危及生命。其临床表现与发病机制、出血程度及血肿部位、合并伤有着密切的关系, 应尽早行头颅CT确诊[1]。

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便于彻底清除血肿, 立即止血。依据血肿部位、大小设计好皮瓣, 常规开颅, 骨瓣大小以能暴露血肿范围为宜。翻开骨瓣后可见血肿, 用剥离子或脑压板由血肿周边向中心轻轻剥离, 也可吸引器吸除[4]。悬吊硬脑膜于骨瓣边缘, 如仍有渗血, 应在硬膜与颅骨之间置入明胶海绵再悬吊, 确认无出血后放回骨瓣, 逐层缝合头颅。术中注意应切开硬膜探查, 以免遗漏血肿。不要勉强剥离与硬膜黏连紧密的皮层凝血块。

对于特急性硬膜外血肿除缩短手术时间窗外, 本组采用先钻孔减压后手术的方法, 效果确切。在麻醉时出现瞳孔散大或散大不久的患者在设计皮瓣上先作一直切口, 牵开钻孔吸引减压, 对缓解颅内压及早解除脑干受压。对伴有脑挫裂伤, 双瞳孔散大患者主张去骨瓣减压, 如果单侧瞳孔散大手术血肿清除后, 脑搏动好, 硬膜张力不高, 回复骨瓣。对于锥孔置管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 本组尽局限于紧急减压[7]。

综上所述, 对于急性硬膜外血肿, 应该及早诊断, 动态观察, 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才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发生的原因及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对本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5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50例均为外伤后首次24h内经头颅CT平扫确诊。结果手术治疗患者50例, 其中骨窗开颅4例, 骨瓣开颅20例, 微创小骨窗开颅8例, 钻孔引流18例。按GCS评定:恢复良好37例, 中残5例, 重残4例, 植物生存1例, 死亡3例, 死亡率为6.00%。结论对于急性硬膜外血肿, 应该及早诊断, 动态观察, 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才能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急性硬膜外血肿,原因,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32-334.

[2]Fujisawa H, Nomura S, Tsuchida E, et al.Serum protein exuda-tion in 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s a mechanism for haematoma enlargement.Acta Neurochir (Wien) , 1998, 140 (2) :161-166.

慢性硬膜外血肿 篇9

关键词:康复护理,硬膜外血肿,微创治疗

硬膜外血肿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 硬膜外血肿往往多发于颅脑损伤, 发生率约占创伤性颅内血肿的1/3, 一旦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很有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严重的影响和威胁[1]。近年来, 随着硬膜外血肿发病机制的不断显现及微创治疗技术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进一步推广, 其在硬膜外血肿治疗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高度的关注[2]。因此, 本研究对在我院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的硬膜外血肿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 以期为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提供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的硬膜外血肿患者86例, 其中男49例, 女37例, 年龄15~68岁, 平均年龄 (45.76±8.20) 岁, 均为颅脑损伤所引起, 其中车祸伤34例, 坠落伤26例, 打击伤17例, 其他原因损伤9例。所有患者均经入院后的颅脑CT等影像资料及相关检查结果证实为硬膜外血肿,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均在9分以上, 通过系统性检查而全面排除合并有重症脑挫裂伤和脑内血肿患者。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受伤原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相同方案进行微创治疗, 对照组术后均给予一般常规护理, 研究组给予持续4周的系统性康复护理干预方案, 具体包括: (1) 保持卧位平衡:医护人员应协助硬膜外血肿实施微创治疗后的患者采用15°~30°的头高脚低斜坡卧位, 并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渐、适度增加角度, 如无异常情况可在每2~3天增加15°。随着角度的不断增大可逐步指导硬膜外血肿患者成直角坐起, 10 min/次, 4~6次/d; (2) 加强床上训练:医护人员应指导硬膜外血肿实施微创治疗后的患者早期在床上便开始自我辅助练习, 将双手交叉后向前平举, 上举过头, 侧举、指鼻, 双腿屈曲撑床抬臀, 双腿交叉侧移等。并逐步过渡到上、下肢的床边被动运动, 充分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 而引起肌肉收缩; (3) 保持站立平衡:当硬膜外血肿实施微创治疗后的患者能够坐起时, 可进一步开展站立平衡练习, 可在两个平行杠的辅助之下进行, 从坐位转换为站立位时应首先屈头与颈部, 然后再屈躯干部, 最后站起。指导患者可渐进式开展跨步并行跨门槛、爬台阶等相关动作的训练, 5~10 min/次, 2~3次/d; (4) 增强步行训练:当硬膜外血肿实施微创治疗后的患者能够平衡站立时可逐步开展步行训练, 首先从桌椅转移练习开始, 然后在医护人员的辅助下开展步行训练, 训练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屈膝等相关动作, 始终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 5~10 min/次, 2~3次/d; (5) 加强口面部训练:医护人员可通过指导硬膜外血肿实施康复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张口, 鼓腮, 叩齿、伸舌、舌顶上颚及冰冻棉签和味觉刺激等方法, 使其面、舌、唇肌得到有效的刺激和充分的训练; (6) 强化生活能力训练:医护人员应通过硬膜外血肿实施康复治疗后患者的实际情况, 分别对其日常的饮食动作、穿衣动作、上下床动作、大小便自理等一系列生活自理能力项目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1.3 评价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护理满意度。评价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后4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硬膜外血肿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治愈、显效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表示P<0.05

2.2 两硬膜外血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与研究组NIHSS评分分别为 (14.08±2.63) 、 (14.12±2.59) 分。干预后, 研究组NIHSS仅为 (4.30±0.87) 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 (8.45±1.24)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硬膜外血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极严重残疾、严重残疾、中度残疾率分别为2.33%、4.65%、9.3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30%、18.60%、23.26%, 同时轻度残疾率和正常率分别为37.21%、46.51%,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93%、27.9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两组硬膜外血肿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很满意率和总满意度均显著提高, 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患者相比, *表示P<0.05

3 讨论

硬膜外血肿往往是指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所发生的血肿, 一般多发于幕上半球凸面, 而对于病情进展迅速的硬脑膜外血肿, 其出血往往多由于动脉损伤所致, 随着血肿的急速增大, 甚至可在数小时内引起脑疝, 最终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3]。传统开颅手术虽然可有效清除硬膜外血肿, 但由于手术是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开展和实施, 患者机体极易出现相关应激反应, 且血流动力学也较不稳定, 术后常呈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 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4]。而伴随着我国微创医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 硬膜外血肿患者可以通过实施微创治疗以减轻脑组织受到血肿的压迫, 对脑水肿进行有效的控制, 使治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对患者发病后的生存质量加以保证[5]。

康复护理作为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往往是为了适应康复治疗的临床需要, 从基础护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6]。硬膜外血肿患者在实施微创治疗之后, 早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分别从卧位平衡、床上训练、站立平衡、步行训练、口面部训练、生活能力训练等方面设计和制定系统性的康复护理干预方案。通过卧位平衡、床上训练以及站立平衡等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 能够加速硬膜外血肿患者脑部侧支循环的有效建立, 充分发挥患者脑部组织的可塑性和功能重建的作用性。另外, 通过步行训练、口面部训练及生活能力训练等康复护理过程的渐进式应用, 不但可以全面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而且还能够进一步缩短康复治疗的周期, 节约医疗费用,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 笔者认为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 尽早应用康复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的提高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 康复护理对于硬膜外血肿实施微创治疗患者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辅助治疗意义。

参考文献

[1]Estaitieh N, Alam S, Sawaya R.Atypical presentations of spontaneous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J].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4, 12 (2) :135-136.

[2]毛艳妍.120例硬膜外血肿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9 (2) :35-36.

[3]李红江, 周梅芳.硬膜外血肿钻孔引流术30例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2, 28 (11) :1721-1722.

[4]齐一龙, 白咏, 薛光, 等.中小型急性硬膜外血肿积极微创手术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5) :160-161.

[5]Matsui H, Imagama S, Ito Z, et al.Chronic spontaneous lumbar epidural hematoma simulating extradural spinal tumor:a case report[J].Nagoya J Med Sci, 2014, 22 (5) :195-201.

上一篇:企业风险控制分析下一篇:胰岛素临床应用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