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下血肿

2024-09-24

急性硬膜下血肿(共10篇)

急性硬膜下血肿 篇1

高龄患者脑外伤后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 在临床上较常见, 占颅脑损伤的66.7%[1], 死亡率高, 有文献报道达52.0%~75.0%[2]。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7月-2011年10月共治疗的70岁以上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62例, 均为外伤后72 h内CT检查为急性硬膜下血肿, 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CT或MR影像表现, 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策略, 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43例, 女19例;70~80岁39例, 81~85岁13例, 86~90岁8例, 91岁以上2例, 平均 (78.5±5) 岁。均有外伤史, 其中车祸伤36例, 坠落伤10例, 摔伤8例, 被人打伤4例, 原因不明4例。均为受伤后72 h内入院, 其中53例受伤后6 h内入院。入院时查体情况:GCS评分8分以下21例, 9~12分22例, 13~15分19例。瞳孔一侧散大19例, 双侧散大1例, 肢体瘫痪24例。颅脑CT:均为额颞顶硬膜下血肿, 伴有明显脑挫裂伤者31例, 单纯性硬膜下血肿27例。血肿量 (用多田式公式计算) :12例30~40 ml;12例41~50 ml;17例51~60 ml;10例61~70 ml;11例大于71 ml, 平均 (55±5) ml。该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者38例, 糖尿病15例, 冠心病43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16例, 腔隙性脑梗死36例, 陈旧心肌梗死18例。

1.2 手术方法

分为3种: (1) 72 h内有意识障碍、中线移位大于1 cm、环池消失者, 急症手术清除血肿, 伴或不伴去骨瓣减压术20例; (2) 对伤后至72 h一直清醒、中线小于1 cm、环池存在者, 给予保守治疗, 在保守治疗期间头疼难忍, 或出现意识障碍, 或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者, 行小骨瓣开颅清除血肿24例; (3) 保守治疗超过15 d行钻孔引流术, 血肿腔内应用或不应用尿激酶18例。

1.3 GOS预后评分

1分为死亡, 2分为植物状态, 3分为严重残疾, 4分为轻度残疾, 5分为恢复良好。

2 结果

良好29例, 轻残10例, 重残7例, 植物状态4例, 死亡12例。

3 讨论

由于老年人脑组织的特点之一是脑萎缩, 脑实质减少20.0%~40.0%[3], 导致颅腔代偿空间大, 所以患者往往在硬膜下血肿达到颅腔容积的14.0%~15.0%[1]时才表现出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另外, 脑萎缩导致在受到外力时, 脑组织与硬脑膜间的相对移动大, 桥静脉易撕裂, 因此导致单纯性硬膜下血肿较常见, 如果没有症状, 将转变成亚急性或慢性硬膜下血肿, 当血肿增大到导致颅内压增高明显、脑组织受压严重时才被发现。高龄患者伤前常存在导致重要器官和系统功能下降的疾病, 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重要器官的功能下降导致急症手术时全麻的风险大大提高。以上高危险因素增加了手术及麻醉的困难度, 外伤更易诱发其他病理过程的发生。有时手术成功了, 但术后发生并发症如呼吸衰竭、肾衰、心肌梗死、中风、感染、电解质紊乱等, 甚至比术前及术中更严重, 最终患者因其他因素死亡, 这也是神经外科医师和麻醉科医师术前风险评估所需考虑的。有资料显示, 仅强调对硬膜下血肿进行早期手术并不能提高疗效[2]。为降低或规避手术风险, 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可采取3种不同的手术方式: (1) 入院72 h内有意识障碍、中线移位大于1cm、环池消失者, 急症在全麻下开颅清除血肿, 开标准大骨瓣, 伴或不伴去骨瓣减压。由于此时患者有严重的脑组织受压, 多为混合性硬膜下血肿, 即伴有脑挫裂伤, 皮层血管破裂出血, 不手术的风险要比全麻下手术所带来的风险大。对伴有严重脑挫裂伤者, 评估术后脑水肿的严重情况, 是否能被脑萎缩创造的空间所代偿, 由此来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该组20例患者入院时, GCS评分8分以下20例 (32.3%) , 死亡12例, 占急症开颅患者的60.0% (12/20) , 比Mosenthal等[4]报道的年龄>65岁者, 严重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高达74%稍低。占本组19.4% (12/62) , 比Hanif[5]报道70岁以上死亡率大于50.0%低。患者术后有迟发颅内血肿6例, 4例再次开颅清除血肿, 这可能与高龄患者高血压、动脉硬化、凝血机能障碍有关。 (2) 对伤后至72 h一直清醒、中线小于1 cm、环池存在者, 暂保守治疗, 并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变化。检查患者重要器官的功能, 如有异常, 给予相应治疗, 改善患者的器官功能。如果出现头疼难忍, 或出现意识障碍, 或出现肢体活动障碍者, 特别是动态CT复查显示中线移位持续加重、环池变小者 (必要时行颅脑核磁共振检查, 对鉴别是混合性硬膜下血肿还是单纯性硬膜下血肿有益) , 在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的前提下, 行额颞小骨瓣 (4 cm×4 cm大小) 开颅血肿清除术。因为该类血肿以单纯性硬膜下血肿多见, 即使伴有脑挫裂伤, 也多为额颞极的小面积挫伤, 往往小的骨窗就能达到直视下血肿清除及止血的目的。由于脑萎缩已经为手术造成一个潜在的空间, 通过术者头位的改变可完全达到大骨瓣开颅的暴露目的, 同时减少了大骨瓣开颅导致的损伤, 节约了手术时间, 减少了全麻持续的时间, 降低了手术风险。本组行此术式者24例 (38.7%) , 无死亡病例。 (3) 对保守治疗超过15 d的患者, 可在局麻下行钻孔引流术。局麻对高龄患者的风险较小。另外, 此时血肿已大部分液化, 钻孔后林格氏液反复冲洗, 多能将血肿大部分清除, 起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不必强求彻底清除血肿。术后复查颅脑CT, 如有残留, 可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 以利引流。对于该类患者, 术前颅脑核磁检查对血肿的液化程度的评估非常有价值。本组行此术式者18例 (29.0%) , 无死亡病例。

总结以上3种术式, 由于患者不同程度脑萎缩形成的代偿空间的大小各异, 故血肿的大小不是术式的决定性因素, 患者的意识、中线结构的移位程度及脑干周围池是否受压是选择不同术式的依据。另外, 加强术后的管理非常重要, 特别是控制高血压, 防治电解质紊乱、肺部的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这些术后导致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肺部感染是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术前、术后最常见并发症[6], 本组共有25例 (40.0%) 患者伴有肺部感染, 死亡的12例患者均伴有肺部感染。

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颅脑CT分别采用3种不同手术方式, 包括开标准大骨瓣清除血肿、行小骨瓣清除血肿、钻孔引流术。结果 良好29例, 轻残10例, 重残7例, 植物状态4例, 死亡12例。结论 根据患者的意识、中线结构的移位程度不同及脑干周围池是否受压, 分别采用不同术式, 是治疗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较恰当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高龄,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樊兵志, 侯杰.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30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2011, 24 (7) :4684.

[2]梁维邦, 孙剑涛, 李强, 等.老年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J].中华创伤杂志, 1996, 12 (5) :329.

[3]严书德, 张勇, 顾建华, 等.老年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延迟小骨窗开颅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 13 (2) :117.

[4]Mosenthal A C, Lavery R F, Addis M, et al.Isolat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age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mortality and early outcome[J].Trauma, 2002, 52 (5) :907-911.

[5]Hanif S, Abodunde O, Ali Z, et al.Age related outcome in acute subdural haematoma following traumatic head injury[J].Ir Med J, 2009, 102 (8) :255-257.

[6]张文瑜, 黄忻涛, 郝解贺.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J].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 (10) :888.

钻孔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篇2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

【中图分类号】R65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686-01

慢性硬膜下血肿约占颅内血肿的 10%,约占 硬 膜 下 血 肿 的 25%[1],在老年人群的发病率较高,其起病过程隐匿,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治疗以钻孔引流为主要方法。武川县人民医院脑外科2001年5月至 2013年5月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32例,采用钻孔冲洗引流的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2例,男29例,女3例,年龄 40~75岁,平均 65±10 岁。单侧血肿30例,双侧2例。均由头颅 CT 确诊,血肿部位:额颞顶枕部均有者22例,额颞顶部9例,额顶部1例。

1.2 致伤原因 车祸伤21例,摔伤7例,无明确外伤史者4例。

1.3 临床表现 均有不同程度头痛、头晕表现,并血有单侧肢体无力23例,癫痫2例,意识障碍者3例。

1.4 手术方法 根据头颅 CT和定位,采用局部麻醉,以血肿中心部位为钻孔点,以钻孔点为中心做长约3cm纵切口,牵开器牵开头皮,颅骨钻孔后,用咬骨钳扩大骨孔为椭圆形,其长轴与拟插引流管方向一致,用骨蜡封闭板障出血,电凝硬膜后 “+”字切开硬脑膜,用14号钝头引流管,顺骨孔长轴轻柔缓慢伸入硬膜下达血肿腔,骨孔引流管周明胶海绵填塞,缓慢放液,交替用近体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适当加压并调整引流管的方向,将局部絮状的凝血块及含有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液体冲出,直至从引流管流出的液体清亮为止[2、3],缝合切口并固定引流管,血肿腔注满生理盐水,引流管接引流袋。术后平卧位,引流袋挂高耳上15cm处,不用甘露醇,每日输入含生理盐水液体2000~2500ml,术后 24~48h后复查头颅CT,血肿基本排尽、脑受压解除、中线结构移位回复后拔引流管。

1.5 结果 1例复发,采用同样方法再次手术后治愈, 其余31例均顺利恢复,无硬膜外血肿及张力性气颅发生。

2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之一,多见于老年人,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的认识。大部分患者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有的患者本身尚有血管性或出血性疾病[4],形成大多数是由于脑与颅骨产生相对运动,引起桥静脉或皮质与硬脑膜间小交通动脉的损伤、渗血,聚集于硬膜下腔的血液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形成包膜。同时因局部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纤溶亢进、包膜内层围绕血肿处受炎性刺激,持续新生不成熟的毛细血管,并不断渗出不凝血,同时血肿包膜外层不断纤维化,促使血肿的增大,患者逐渐出现头晕、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意识障碍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目前钻孔引流术仍是临床证实为简单、安全,且疗效满意的首选方法[5]。但术后常出现血肿复发、气颅, 甚至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外血肿、癫痫等并发症,这与手术操作关系密切。分析本组病例,认为行钻孔引流术具有以下优点: (1) 颅骨钻孔后扩大骨孔为椭圆形,其长轴与拟插引流管方向一致,有利于置管时引流管斜行进入硬膜下腔,避免了插管时由于角度近于垂直而损伤脑实质或蛛网膜、软脑膜,也可防止引流管扭曲。此外,扩大骨孔能有效沟通颅骨内外, 促进残留血肿的吸收。(2) 钻孔引流术硬膜切口小,冲洗与排液均在密闭下进行,操作过程注意避免空氣颅内,尽量减少了术后气颅的发生。(3)缓慢注入冲洗液且缓慢流出,使受压的脑组织回复有一个缓慢的适应过程,避免了快速引流产生较大的负压而继发血管撕裂出血。(4)许多学者认为,血肿内容物的成分,尤其是血肿包膜内层的残存,是导致血肿复发的主要因素。本组术中反复冲洗,从而将血肿包膜、陈旧性血凝块及絮状物全部冲洗引流干净,有效地持续降低和稀释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浓度,防止了血肿术后复发的可能性。术后注入生理盐水,可避免血凝块堵塞引流管以及形成气颅。

另外,耐心彻底冲洗、通畅引流,不用脱水剂,输入较多量等渗液体增加血容量,促进脑组织早复张等也是减少手术后复发的重要措施。置管的过程中应谨慎操作,以免戳破蛛网膜,造成硬膜下积液。

参考文献:

[1] Adhiyaman V,Asghar M,Ganeshram K N,et al. Chronic subdural haematoma in the elderly[J]. Postgrad Med J,2002,78(1):71.

[2] 白治军,王志扬.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9):49-50.

[3] 郑典刚,马树海,柴迎春.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10):97-98.

[4] 吴在得,吴肇汉,郑树,等. 外科学[M]. 7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49.

急性硬膜下血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3例, 其中男60例, 女23例,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24例, 慢性硬膜下血肿46例, 非急性硬膜外血肿13例;单侧血肿66例, 双侧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 合并恶心呕吐75例, 嗜睡21例, 智能障碍56例, 偏瘫68例, 精神障碍9例, 言语障碍13例, 视物模糊10例, 癫痫5例。全部病例均于入院时行头颅CT扫描, 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 出血大于150 m L 14例, 出血量100~150 m L 28例, 出血量小于100 m L 41例, 伤后至手术时间均大于半个月。

1.2 方法

选用YL-1型一次性微创颅内血肿碎吸穿刺针, 根据CT扫描确定穿刺点, 于病房床头常规消毒局麻, 在牧田枪式电钻引导下使头皮穿刺点与颅骨穿刺点稍错开0.2 cm~0.5 cm, 避开皮下及颅内主要大动脉, 一次性快速穿透板障、硬脑膜、血肿包膜 (非急性硬膜外血肿直接穿透板障、血肿包膜) , 进入血肿腔。接好引流管, 取出钻头, 拧紧密封盖, 见暗红色或酱色陈旧血液从侧管流出。如流速过快, 适当调节调速器, 待自然引流渐止后, 暂关闭引流, 留置穿刺针, 接引流袋闭式引流, 适当调整头位, 间断开放引流。引流液内如有絮状物且引流不畅, 按等量置换原则用少量生理盐水由侧管少次缓慢冲洗至引流管畅通引流。待症状、体征改善, 复查头颅CT血肿大部分清除, 受压的脑组织复位, 引流管内引流液5 m L/d左右, 夹闭侧管, 拔除穿刺针, 穿刺局部油纱条填塞, 加压包扎。

2 结果

本组83例, 60例单侧血肿均一次性穿刺成功;6例有分隔或分腔者以及17例双侧血肿, 先后两次分别穿刺成功。带针复查头颅CT, 血肿几近完全消失, 仅残留极少量积液和 (或) 积气, 脑组织膨胀复位满意, 平均住院2 d~5 d, 无1例发生脑损伤、继发出血、颅内感染、张力性气颅等并发症, 随访半年无1例复发。

3 体会

对于非急性硬膜外、硬膜下血肿, 目前普遍认为钻颅冲洗引流及微创穿刺引流是两种有效的治疗方法[1]。相对而言, 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清除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及非急性硬膜外血肿, 手术操作简单, 可在床头进行;微创穿透快, 其针管为硬性通道, 自锁技术使针尖固定不摆动, 不易移位、堵塞, 避免了硬脑膜剥离及急性硬膜外血肿形成;分次抽吸和冲洗可减轻脑移位、扭曲, 符合微侵袭治疗原则[2];冲洗及引流操作中处于平衡状态, 避免了大量气体进入血肿腔致张力性气颅及急性脑膨胀的发生;选针长度合适, 而不易造成脑组织损伤及癫痫的发生;针眼小, 伤口修复快, 密闭引流操作下一次性穿刺针使用, 减少了感染机会;同时微创术治疗基本不受年龄限制。因血肿多位于颞、额、顶、枕部脑组织凸面, 呈梭形、新月形等, 且血肿形成时间较长, 大部分已渐液化, 出现渐进性颅内占位效应, 在其操作过程中, 我们体会到有以下不同于脑实质内血肿的清除之处:

(1) 定位:在头颅CT扫描下可选择血肿最大层面的下一、二层的中后1/3相对应的头皮作为穿刺点, 以利于血肿的有效引流。

(2) YL-1型穿刺针一般选择型号2.0 cm~2.5 cm, 以电钻引导进入板障, 有落空感, 拔出针芯, 见暗红色血液流出即可, 避免进针过深, 人为造成脑损伤。如针体外露部分较长, 可截取等长的无菌2 m L注射器针管套于外露的穿刺针体外并无菌固定包扎, 同时注意头部采取健侧卧位, 以避免针体刺入损伤脑组织或造成脑脊液外漏。

(3) 因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及非急性硬膜外血肿渐进性形成, 血肿腔内压力多较高, 在拔除钻头针芯时有可能造成血液涌出, 污染术野或患侧压力骤减, 脑组织移位, 并发对侧急性硬膜外、下出血等。可在开放侧管的同时, 视血流情况缓慢拔出针芯, 在压力减小后迅速拔除针芯, 旋紧封闭帽。

(4) 穿刺成功后引流初期, 尽量让血液从侧管自然引流, 随后可适当于侧管接5~10 m L注射器进行缓慢抽吸, 如患者出现头部胀痛感, 立即停止抽吸, 暂关闭引流, 接引流袋, 结束操作。

(5) 采取间断夹闭引流, 使血肿腔压力逐渐降低, 受压脑组织逐渐膨胀复位, 并让患者适当调整头位, 使穿刺部位保持低位水平, 以利血肿腔内积血尽量自行排出。

(6) 为避免损伤蛛网膜造成脑脊液瘘, 无需应用粉碎针高压冲洗血肿腔。

(7) 操作过程中, 从穿刺到引流、拔针, 尤其是引流后期, 严格注意保证无菌密闭操作, 尽量预防颅内负压大量空气吸入血肿腔, 造成张力性气颅。

(8) 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及非急性硬膜外血肿均位于脑组织凸面, 呈梭形、新月形等, 随着腔内血液的引流排出, 血肿腔内压的降低, 冲洗液不易排出, 为避免其残留血肿腔, 引流过程中, 尽量不做冲洗;对于腔内残留积血引流不利情况下, 可将事先预备的前端有多个孔眼的小儿用橡胶导尿管由穿刺针道送入血肿腔, 以利残留积血进一步排出。

(9) 与脑内血肿不同, 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及非急性硬膜外血肿多已很好液化, 故一般不需尿激酶或降纤酶处理[3]。如引流不畅, 有较多絮状物排出, 复查CT腔内有絮状密度不均影, 可从侧管将尿激酶1万U~2万U用2~5 m L生理盐水稀释液注入血肿腔, 夹闭引流管2 h~4 h后开放引流;必要时复查CT血肿腔内有分隔, 在单孔引流不利情况下, 可考虑双孔穿刺引流。

(10) 一般置管2 d~5 d, 复查头颅CT血肿全部或大部清除后拔管。拔针时注意动作轻柔, 针体及夹闭的侧管一并拔出, 随后穿刺局部油纱条填塞, 无菌纱布及绷带加压包扎, 头偏向健侧, 使患侧保持向上位12 h~24 h.

摘要:目的 介绍微创治疗非急性硬膜外、硬膜下血肿的经验体会。方法 在局麻下利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对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及非急性硬膜外血肿行微创清除血肿, 必要时加尿激酶稀释液注入血肿腔。结果 本组83例均痊愈出院。出院时CT复查血肿完全消失70例, 残留少量薄层血肿13例, 术后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 微创操作对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及非急性硬膜外血肿疗效肯定, 简便易行, 费用低, 宜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非急性,硬膜外、下血肿,微创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杨鹏范.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18例[J].中华创伤杂志, 2000, 16 (8) :215-216.

[2]马廉亭.微侵袭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565.

急性硬膜下血肿 篇4

下血肿32例,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48-84岁,平均65岁。有4例为双侧血肿,其中1例患者双侧血肿对称,且均较大,余3例患者双侧血肿不对称,一侧较大;其余28例均为单侧血肿。病程1~3个月,有明确外伤史者14例。临床表现头痛30例,多呈弥漫性持续性胀痛,伴恶心、呕吐17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27例,多呈偏侧性;智能减退7例;合并不同程度意识障碍9例,脑疝1例。全部病例均行头CT检查,显示血肿呈新月型稍高、等或稍低密度影,部分病例呈混杂密度影。对于血肿呈等密度影,与脑质表面不好区分的患者,采用MRI检查确定。全部病例均有明显占位效应,表现脑沟脑池变浅、消失,脑室变窄及中线结构移位。

治疗方法:根据头CT所显示的血肿最厚层面确定穿刺点。备全头皮,用龙胆紫标定穿刺点,术前常规应用少量镇静药,之后头皮消毒,利多卡因局麻后,YL-1颅内血肿穿刺针(规格20mm)固定在电钻上,沿已标定的穿刺点钻入,用力应合适,尽可能使针尖直达血肿;侧孔接引流管,退出钻头,拧紧塑料盖帽,用5ml注射器缓慢轻抽,首次抽吸量为血肿估计总量的一半稍多。与脑内血肿不同,慢性硬膜下血肿多已很好液化,故不需尿激酶或降纤酶处理。首次抽吸结束,夹闭引流管6~12小时,之后再开放引流,可持续闭式低位引流或间断开放引流。在患者需要做咳嗽、排便等用力动作时,或患者需要活动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防颅内进气。根据血肿清除情况复查头CT,直至血肿清除完毕,拔穿刺针,局部加压包扎。对于其中1例患者双侧血肿均较大,做完一侧手术后,再做另一侧,但每侧血肿抽吸量要略少,以避免脑组织及脑膜受牵拉。术后一般停用甘露醇等降颅压药物。

结 果

本组32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随血肿清除病情明显改善,血肿清除一般在3~4天完成,各种临床表现多数在2~3天内消失或明显改善,头CT复查受压脑组织恢复正常。无死亡病例,无颅内感染及再出血等并发症。血肿清除量一般在70ml以上。

讨 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由于脑萎缩致脑表与颅骨内板间距离增大,轻度的加速或减速损伤即易导致硬膜下血肿的形成,早期血肿不一定很大,随着血肿中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的破坏,血肿内渗透压增高,颅内水分進入血肿,造成硬膜下血肿逐渐增大,直至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肢体瘫痪,智能减退,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患者头痛、恶心、呕吐具备高颅压征的特点,肢体瘫痪多为偏侧性,智能减退表现进展快,不同于Alzheimer病及血管性痴呆。由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程已达1~3个月,所以其血肿成分主要为正铁血红素及部分含铁血黄素,外观为酱油色,在CT上表现为稍高、等或稍低密度影,在MRI上表现为T1及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影,与脑质分界清楚,所以当CT上表现为等密度影时,做MRI检查可准确判断血肿大小,有利于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无血凝块及完整血细胞成分,已很好液化,故不需尿激酶或降纤酶处理[1],一般亦不需生理盐水冲洗。

随血肿清除,受压脑组织逐渐膨胀复位,脑组织表面蛛网膜可被穿刺针针尖划破或撕裂,造成脑脊液外漏,这时表现引流液逐渐变浅直至澄清,一般无须特殊处置,由于脑组织已膨胀复位,可拔出穿刺针,局部加压包扎,按时换药,一般预后良好,多在3~5天内愈合。但在操作中应当注意,穿刺针的规格应选择20mm,规格大易出现上述情况,一般20mm规格的穿刺针足够用。

在进行穿刺操作时,用力应合适,尽可能使针尖直达血肿,如果动作慢用力不足,有掀起硬膜造成硬膜外血肿的可能,此时引流液为新鲜血液。

本组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2例患者,留针时间短,一般3~4天,并发感染机会大大减少,本组无1例感染;穿刺针直径3mm,手术创伤小,伤口愈合快不遗留瘢痕,且费用较传统的钻颅引流术低,患者易于接受,可作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治疗方法[2]

参考文献

1 吴守方.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103例临床分析.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5):464~465

2 胡长林,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规范化治疗指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152~154

加强输入性登革热疫情防控

(记者钱峰)卫生部近日通知要求做好输入性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防止疫情的传入和蔓延。

据介绍,截至7月底,我国广东、浙江、陕西、福建、北京、云南、安徽、上海等8省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8例,全部为输入性病例,疫情形势十分严峻。通知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大登革热病例的筛查力度。各医疗机构要明确要求医生对具有发热、头痛、肌肉痛、皮疹和面、颈、胸部潮红(即三红征)等症状的病人主动询问流行病学史,特别是发病前15天内有无赴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史及可疑蚊虫叮咬史。各医疗机构要及时将疑似登革热患者的标本送县、市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平行检测,对确诊的登革热病例要及时报告并进行严格的隔离治疗。

急性硬膜下血肿 篇5

关键词: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外科治疗

颅脑外伤是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原因, 在神经外科中也是一种多发病及常见疾病, 治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1]。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经常会因脑组织受压、颅内压增高而引起脑疝, 病情发展急剧, 死亡率以及残疾率均较高, 有关资料显示最高可以达到80%左右[2]。我科在治疗此类疾病采用外科治疗方法, 行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的手术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在本院神经外科就诊的130例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所有患者均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的手术方法, 130例中男85例, 女45例, 年龄10~66岁, 平均年龄 (35.2±5.3) 岁, 所有的患者均具有外伤病史, 其中49例为交通事故, 36例为打击伤, 22例为坠落伤, 13例为砸伤, 3例为挤压伤, 7例患者为其他伤。所有的患者经过头颅CT检查后确诊为硬膜下血肿。

1.2 研究方法

采用全麻法, 手术方式均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清除血肿的手术方法, 如患者在术后出现急性脑肿胀则予去骨减压方法, 手术后放置引流管进行硬膜下引流。术后均给予预防感染、降低颅内压等治疗。对于行气管切开的患者, 应该加强呼吸道的管理, 将分泌物及时清理。对于重症昏迷的患者, 更应该注意控制感染, 对生命体征以及电解质等进行动态监测,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 进行及时的调整,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1.3 评价标准

GOS评价标准:患者死亡为1分, 植物状态生存为2分, 重度残疾为3分, 中度残疾为4分, 神经轻微障碍但能够正常生活以及恢复良好为5分。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所有的数据全部应用SPSS 18.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包分析, χ2检验计数资料, t检验计量的资料,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30例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经外科治疗后恢复良好 (5分) 101例, 比例为77.7%;中等残疾 (4分) 14例, 比例为10.8%;重度残疾或者植物人状态 (3分及2分) 9例, 比例为6.9%;死亡 (1分) 6例, 比例为4.6%。恢复良好的患者比例明显的高于残疾或者死亡的患者,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急性硬膜下血肿在颅脑损伤中是比较多见的继发性损害, 在颅脑外伤后的3 d之内就可以发生血肿, 血液在蛛网膜及硬脑膜间的间隙中积聚, 大多为桥静脉撕裂或者是位于大脑皮层中的动静脉出血而导致的。血肿发生后能够导致颅内压快速上升, 如引发小脑幕切迹疝患者死亡率极大增加[3]。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或者双侧瞳孔散大, 然后出现呼吸障碍及去大脑强直, 表现为喷射状呕吐及躁动不安, 往往会出现库欣综合征, 导致生命体征发生显著的变化, 血压升高, 呼吸减慢, 脉搏减慢[4]。应该在确诊后即进行手术治疗, 将脑组织的种种压迫解除。早期诊断、处理及时对于降低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意义重大。

在诊断急性硬膜下血肿时, 最可靠以及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为CT, 影像学结果为新月形的高密度影, 应对患者进行CT的动态监测及关注患者的神志情况[5]。诊断明确后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降低颅内压是近些年来神经外科讨论的主要问题。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会随着脑受压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预后也就越差。所有治疗的关键是缓解患者的颅内压。因此如果患者出现病理性呼吸、双侧瞳孔扩大等脑疝的临床表现, 颅骨钻孔及穿刺, 将部分积血放出是首先采用的外科治疗措施, 脑组织减压后再进行手术前的准备, 全身麻醉后应用骨瓣开颅的手术方法。总之, 手术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及残疾率, 患者具备手术指征后应该在瞳孔散大及昏迷前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尽量在脑干受压或者脑干环池消失之前进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彬, 孙锋, 王文华, 等.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吉林医学, 2010, 31 (6) :756.

[2]邓成林, 陈建新.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多发伤34例院前急救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30) :7504-7505.

[3]马静.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68例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5) :163.

[4]黄忻涛, 郝解贺.老年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 (10) :888.

急性硬膜下血肿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患者, 平均42.8岁, 最大年龄为71岁, 最小年龄为15岁, 女20例, 男90例。受伤机制:5例旋转性损伤, 19例加速伤, 86例减速伤。受伤部位:11例额颞部, 56例颞顶部, 43例枕部。致伤原因:3例打击伤, 13例摔伤, 23例高处坠落伤, 71例车祸伤。

1.2 临床表现

21例患者为深度昏迷, 39例患者为中度昏迷, 50例患者为浅昏迷;本组患者均存在一侧肢体偏瘫;87例患者为巴宾斯基征一侧阳性, 23例患者为巴宾斯基征双侧阳性;47例呕吐、23例误吸、49例血压不稳、64例呼吸困难。46例合并颌面骨骨折、肋骨骨折、锁骨骨折、脊柱骨折、四肢骨折, 87例颅底骨折。

1.3 治疗方法

包括康复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院前急救等综合疗法, 具体为以下几点: (1) 务必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一旦发现患者存在着呼吸困难的问题, 应在第一时间给予口咽通气道或气管插管, 将其口鼻咽部分泌物立即清除[3]。 (2) 对血压低患者、合并伤患者进行积极处理, 保证脑灌注压, 对休克现象进行及时纠正。 (3) 手术均采用额颞顶部标准大骨瓣减压切口, 弧形连接两切口, 清除侧裂区血肿, 最后放射状剪开额顶部硬膜, 清除该部血肿。

2 结果

21例患者采用双侧开颅;其中12例合并对侧颞顶开颅, 9例双侧额颞顶开颅89例患者采用单侧开颅。术后34例患者中线明显回位, 47例患者三脑室、环池复现, 21例双侧瞳孔缩小, 56例单侧瞳孔缩小。出院时基于GOS评分进行评估, 11例 (10.0%) 死亡, 4例 (3.6%) 植物生存, 13例 (11.8%) 重残, 17例 (15.5%) 中残, 65例 (59.1%) 良好。

3 讨论

急性硬膜下血肿多是由于一些强外力所致, 如车祸等, 颅内压急剧增高、病情发展变化迅猛、急剧[4,5], 很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出血性脑疝。本组患者治疗时为了有效达到逐步减压的效果, 采取了逐步清除血肿、逐步切开硬膜的原则, 则能够避免减压过快而出现弥漫性脑肿胀和迟发性血肿形成, 也能够使得血肿填塞效应最大限度降低。在手术过程中早期切开气管, 保持呼吸道通畅[6], 能够有效地避免术后由于高碳酸血症所致颅内压升高、脑水肿、脑血管扩张。待患者的病情平稳后, 可对其进行高压氧治疗, 以保证患者脑有氧代谢。本组患者在手术后常处于高代谢状态, 易合并出现消化道出血、泌尿系感染、肺系感染等, 进而造成患者长时间处于负氮平衡, 为了维持代谢平衡、提高抗病能力, 应在手术后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 如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食物, 尽早置胃管给予鼻饲。为避免出现肺部感染, 应勤翻身扣背, 加强护理[7]。总之, 急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的临床救治极为重要,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尤其是伤后1 h是救治的“黄金1小时”, 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王校伟, 何秋平.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并脑疝78例救治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8, 13 (7) :448-448.

[2]张保民, 王宪荣, 林江凯.幕上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127例报告[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1991 (3) :121-122.

[3]赖润龙, 郑丰任, 许锦成.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42例[J].中华创伤杂志, 2000, 16 (4) :253-254.

[4]徐爱民, 李春盛, 顾征, 等.微创穿刺术在急诊抢救外伤性颅内血肿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 (10) :1066-1069,

[5]石岩, 李新华, 曹秀珍, 等.应用微创技术治疗硬膜下血肿并脑疝6例[J].山东医药, 2002 (8) :258-259.

[6]Zauner A, Doppenburg E, Woodward J, et al.Continuous monitoringof cerebral substrate delivery and clearance:Initial experience in24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brain injuries[J].Neurosurgery, 1997:101-102.

急性硬膜下血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9例, 女3例, 年龄18~76岁, 平均31岁。有头部外伤史者9例, 有高血压病史者5例, 摔伤2例, 车祸5例, 坠落伤1例, 拳击伤1例。3例高血压患者为自发出血。9例外伤患者7例有短暂的意识障碍, 5例有中间清醒期, 术前8例出现明显的意识障碍, GCS 8分以下者8例, 9~15分者4例。4例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1例双侧瞳孔散大, 2例呈去脑强直状态, 6例有不同程度偏瘫。12例均经CT扫描确诊为硬膜下血肿, CT检查血肿位于左额颞顶7例, 右额颞顶5例, 血肿呈高密度影。CT扫描未见脑挫裂伤。仅2例在血肿部位有线形骨折。

1.2 方法

12例确诊后均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术中均发现外侧裂附近的大脑中动脉的皮质动脉出血, 局部有小的蛛网膜撕裂, 均没有发现脑挫裂伤。高血压年龄大的患者皮质动脉呈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

2 结果

术后死亡2例, 1例因双侧瞳孔散大脑疝时间过长于术后2d死亡, 1例死于肺内感染。出院时本组8例良好, 重残1例, 植物生存1例, 为76岁高龄患者。本组8例得到随访, 随访期为6个月~2年, 6例已恢复正常工作或生活, 1例轻偏瘫, 可自理生活, 植物生存患者仍昏迷。

3 讨论

急性硬膜下血肿根据其是否伴有脑挫裂伤而分为复合性血肿和单纯性血肿[1]。单纯性急性硬膜下血肿较少见。文献报道, 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原因包括动静脉畸形、凝血功能障碍、大脑镰旁脑膜瘤、外侧裂附近的皮质动脉和动脉瘤破裂[2]。根据本组病例术中所见血肿均为大脑中动脉的皮质动脉破裂出血所致, 我们认为, 血肿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皮质动脉与硬膜有黏连, 在轻微外伤时撕裂所致, 另外高血压动脉硬化在血肿形成中也起一定作用。由于原发脑损伤较轻, 部分患者意识障碍过程可与硬膜外血肿相似, 有中间清醒期。血肿的来源为为皮质动脉破裂, 血肿形成比较急快, 故病情一般多较重, CT扫描能快速准确诊断。治疗应根据血肿的部位直接开颅清除血肿, 术野一定要够大, 能充分显露外侧裂及周围的脑组织, 以便发现出血的位置, 对破裂的血管应予电凝夹闭。此类血肿因无脑挫裂伤, 及时手术清除要比伴有脑挫裂伤的血肿效果好, 本组病例大部分预后良好, 高龄患者及脑疝时间过长者预后不良。选择快速的诊断和及时的手术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关键词:无脑挫裂伤,急性硬膜下血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59-250

急性硬膜下血肿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1年5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4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如下:男29例, 女11例;患者年龄8~42岁, 平均年龄为 (31.5±2.4) 岁;患者入院时出现休克31例、单侧瞳孔散大21例、双侧瞳孔散大19例。40例患者中病因包括:摔伤11例、车祸18例、重物砸伤2例、其他事故伤害9例;患者入院时GCS评分3~6分24例, 7~9分12例, 10~12分4例, 平均 (5.7±1.2) 分。所有患者入院后医师均对其进行CT扫描, 扫描结果发现, 患者的血肿位置在左侧有18例, 右侧22例, 出现合并四肢骨折6例, 有糖尿病史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术治疗

本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 均对其进行CT扫描, 扫描后医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开颅手术, 对于脑疝时间较长的患者医师行小脑幕开颅术, 其余患者可进行常规开颅手术。开颅前所有患者均对其实施预先减压, 即医师从患者骨瓣处钻孔, 释放硬膜下的血液和血凝块, 从而降低颅内压的效果, 然后行相应的开颅治疗。

1.2.2 脱水治疗

由于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 因此医师应注意对患者实施脱水治疗, 治疗时可选用20%甘露醇120 ml, 以及地塞米松45 mg和速尿剂80 mg给予患者静脉滴注, 1次/d。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 用药在上述基础上可加用, 20%甘露醇100 ml静脉滴注2次/d。

1.3 疗效判定

相关的疗效评定指标为包括:治愈:患者在治疗后的2个月内, 病情症状、体征有所缓;显效:患者在治疗后的3个月内, 病情症状、体征出现显著的好转迹象:好转:患者在治疗后的4个月内, 病情症状、体征有所降低;无效:患者出现死亡。

2 结果

本院收治的40例患者经过开颅手术治疗后, 有23例患者痊愈, 占57.5%;5例患者病情呈显效, 占12.5%;2例好转, 占5%;10例治疗无效死亡, 占25%。总有效率为75%, 死亡率为25%。相关治疗结果见表1。

3 讨论

急性硬膜下脑血管扩张和脑水肿加重, 在原有脑外科疾病颅内压增高的基础上颅内压进一步增高, 最后形成脑疝。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 很容易导致患者死亡, 治疗不及时也很容易引起并发脑疝, 进而造成昏迷甚至休克[1]。急性硬膜下血肿根据患者颅内出血的来源不同分为复合型血肿和单纯型血肿。复合型血肿的成因为:伴有蛛网膜破裂的脑挫伤出血, 单纯型血肿多为桥静脉断裂所致。患者出现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瞳孔散大以及强直性偏瘫伴腱反射亢进等。医师采用CT扫描较容易显示患者的病情, 同时有助于医师选用恰当的治疗方法对患者实施治疗[2]。

本次研究本院在治疗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采用开颅手术配合预先减压技术这种手术方法, 结果表明该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较好。本组40例患者, 治疗有效30例, 总有效率为75%。对于选择预减压的位置, 作者采用的是患者骨瓣处, 该处与骨窗边缘的距离恰当, 因此压力差较小, 有利于患者硬膜下的血肿排出。在手术操作时安排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手术, 可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解除患者家属的顾虑。

采用开颅手术配合预先减压技术这种手术方法虽然安全系数高, 但仍然存在不同的并发症。相关文献报道[3]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28%。因此, 在对患者实施治疗时医师应当注意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后护理人员采用恰当的护理方法对患者实施护理, 如贯彻落实基础的护理服务, 满足患者的需要, “包床到护”, 将病房床位合理分配给每个责任护士;实现责任护士主动承担患者生活的护理模式等, 这样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4,5]。

综上所述, 采用开颅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效果明显, 不仅有助于减轻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降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而且可以减少了治疗费用,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提高治愈率, 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的临床治疗方法 , 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4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患者根据病情采用开颅手术对其实施治疗, 治疗后5个月内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准确记录治疗效果。结果 本院收治的40例患者经过开颅手术治疗后, 有23例患者痊愈, 5例患者病情呈显效, 2例好转, 10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采用开颅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效果明显, 有助于减轻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提高治愈率, 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硬膜下血肿,脑疝,预减压技术,开颅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利城, 陶开剑, 张业司, 等.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疝手术的体会.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7 (3) :171-172.

[2]王宏国, 蔡强, 杜浩.中央型脑疝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附32例分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 16 (6) :340-341.

[3]丁新民, 任少华, 吉宏明, 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合并巨大血肿的外科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 :45-48.

[4]李正伟, 李军, 冯雨, 等.TCD监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40 (1) :101-103.

急性硬膜下血肿 篇9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手术治疗 手术技巧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多于伤后3周后出现临床症状,多见于老年人。近几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CT诊断技术的普及,其诊断率明显提高。正确手术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本人总结临床病例34例,归纳其治疗方法,吸取其治疗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有以下经验及教训。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34例中,男27例,女7例。年龄60~82岁,平均68.5岁。头痛伴呕吐18例,眼底视乳头水肿16例,偏瘫24例,早期脑疝3例。本组均经CT检查确诊,血肿位于额顶部8例,额颞顶部21例,双侧额顶部5例。血肿量为40~140ml,平均84ml。血肿呈低密度24例,等密度8例,高密度2例。

治疗方法:全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29例,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5例。对于血肿量大、范围大、占3个脑叶以上,血肿呈混杂密度,行对口冲洗引流术。对血肿量少呈均匀的密度行单孔引流术。对于估计包膜较肥厚或有房隔,或已出现钙化者,以及对钻孔引流挫败者,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引流术。术后均予等渗液。3天左右拔管。

结 果

本组病例行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出现,1个月后复查CT,血肿腔消失,无1例复发。

讨 论

本组病例均治愈,无并发症发生。但结合其他临床资料,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并发症较多[1],有血肿复发或出现硬膜下积液,颅内出血,颅内积气,脑脊液漏,引流管不畅等并发症,结合病例及有关文献资料,总结有以下手术技巧及注意点。

①严格选择手术方法:根据头部受伤时间的长短,血肿量的大小,血肿密度的高低来估计血肿液化的程度来确定采用骨瓣开颅术还是钻孔引流术。对于包膜较厚或有房隔,或已出现有钙化者采用骨瓣开颅清除引流术;而对于血肿量大于80ml,混合密度者行对口冲洗引流术;对于血肿量少于80ml行单孔引流术。曾有1例钻孔引流术失败后又改行骨瓣开颅清除术的病例,虽说最终治愈,但患者有承受二次手术的痛苦,说明选择术式的重要性。②切口选择:一般认为若采用单孔引流术,则选择于血肿较低位切皮钻孔;若采用双孔引流术,前、后切口选择在血肿腔内前后缘3cm处;若采用骨瓣开颅引流术,根据血肿的具体部位选择马蹄形切口。切口选择应避开重要血管及重要功能区,双孔引流术的切口方向最好也选择在假想的马蹄形切口上,以防引流术失败后改用骨瓣开颅术时切口无法确定的被动。③彻底止血、规范操作,防止新的血肿形成。钻孔冲洗引流术往往被人认为是神经外科小手术,不引起重视,造成新的血肿形成。防止出血应做到以下几点:①颅骨出血用骨蜡止血要紧密严实。②硬脑膜应烧灼后“十”字切开,操作中使硬脑膜不受压。③切开硬脑膜时血肿液喷出时应用手指按住骨孔,以减慢排液速度,防止颅内压力的骤降引起对侧血肿形成。④冲洗管深度不超过血肿范围,冲洗时用力不可过猛。⑤引流管应用8号硅塑导尿管,尖端达到血肿腔中心部即可,不可指向脑组织。④颅内积气的预防:颅内积气多发生于双孔引流术中,应做到先缝合位置较低的孔,再注满生理盐水后,缝合固定位置较高的孔。缝合头皮后,再开放引流管,只要积气对大脑不产生占位效应,气体多在2~3周内自行吸收,不会形成张力性气颅。⑤引流不畅:引流管不畅的原因可能有:引流管太软,侧孔过少,引流管出颅骨处受压成角。因此要选择圆头,剪2~3个侧孔的硅塑导尿管,颅骨钻孔处取好咬成斜面,以防引流管受压。⑥硬膜下积液的预防,除以上所讨论钻孔位置应利于引流,引流管通畅外,还需要注意下几点:①手术冲洗要彻底,减少血肿腔内高渗液。②术后采取头低15°~30° 体位。③术后不应用脱水治疗,应适当补充等渗液体,促使受压塌陷的脑组织膨起,亦可从腰椎穿刺注入生理盐水[2],这样才能有效的防止硬膜下积液的发生。⑦脑脊液漏,此并发症很少出现,我们认为术中应严密,全层缝合。尽早拔除引流管。拔管指征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消失、偏瘫恢复、眼底视乳头水肿消退、CT复查血肿腔少量积气或积液,中线结构复位。

参考文献

1 陈少军,梁玉敏,张光霁.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诊治.中国神经疾病杂志,1996,22:100

急性硬膜下血肿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49例,女29例,年龄11~68岁,硬膜下血肿78例,合并脑内血肿9例,合并多发血肿3例,颅底骨折49例,休克6例,肝脾破裂6例,血胸8例,四肢骨折12例。

1.2 救治方法

院前急救发现脑外伤怀疑脑疝者,清除患者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行气管插管、建立输液通路维持正常血压,无血容量不足者立即静注甘露醇并静推呋塞米;同一时间由他人电话通知急诊室、CT室、神经外科值班医师;到医院后快速行CT检查明确脑疝形成原因。明确原因后立即术前准备剃头、导尿、配血等。术前准备后立即在急诊室行微创穿刺引流血肿。然后去手术室行开颅手术,先钻一孔吸出部分血进一步减压,后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清除血肿后可依据情况行内减压,硬膜减张缝合。术后患者送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病情稳定后转神经外科普通病房。

2 结果

根据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评估颅脑损伤,死亡18例,其中术中死亡3例,死与脑功能衰竭9例,死于并发症6例;生存60例,其中植物生存2例,重度残疾8例,中度残疾10例,良好40例。

3 讨论

脑组织缺血缺氧是外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改善外伤患者预后的关键在于抑制原发颅脑损伤后的继发性缺血损伤[2]。继发性脑损伤主要包括低血氧、低血压和颅内压升高。故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维持正常血压均至关重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急救的首要环节,术前可采取仰俯卧位、吸痰、气管插管等措施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脑疝术后患者短期内难以清醒,术后在手术室立即行气管切开对患者是有益的。对于血压低者迅速建立输液通道并寻找引起低血压的原因,纠正休克、针对休克的病因治疗及颅脑的术前准备同时进行。

建立合理的急救流程可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对于硬膜下血肿并脑疝患者立即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mL静推呋塞米以缓解颅内高压,同时积极术前准备,并在急诊室行快速微创穿刺引流血肿暂时缓解颅高压后再去手术室常规开颅。因为术前急诊引流能迅速降低颅内压,缓解或解除脑疝,在短时间内改善脑血流,这对提高脑疝患者手术疗效具有积极意义[3,4]。争分夺秒缩短伤后至手术时间,此对改善预后是有益的。

手术先钻一孔吸出部分血进一步减压,然后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骨窗尽可能靠近颅底骨窗以充分减压,咬除蝶骨嵴减轻对侧裂血管的压迫。对于挫伤重的脑组织及额极颞极同时切除内减压。硬膜用颞肌筋膜、骨膜或人工硬膜减张缝合。

术后患者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维持有效的呼吸和循环,控制颅内压,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控制血糖等对于改善预后均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的救治。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对78例患者术前快速微创钻孔引流减压,然后尽早大骨瓣开颅以充分减压,缩短伤后至手术的时间,合理高效的救治患者。结果 本组患者抢救成功率76.9%,恢复正常生活51.3%,死亡率23.1%。结论 创建合理高效的急救流程,争分夺秒做好术前准备,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循环,术前快速微创钻孔引流减压,然后尽早大骨瓣开颅减压等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关键词:外伤性颅内血肿,脑疝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Patel HC,Menon DK,Tebbs S,et al.Specialist neurocritical care andoutcome from head injury[J].Intensive Care Med,2002,28(5):547-553.

[3]Mass AI,Fieckenstein W,de Jong DA,et al.Monitoring cerebraloxygenation:experimental studies and preliminary clinical results of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brain tissue oxygentension[J].Acta Nenrochir Suppl(Wien),1993,59(1):50-57.

上一篇:创建工作下一篇:油气管道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