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时期

2024-10-16

表现主义时期(精选11篇)

表现主义时期 篇1

女中音 (Mezzo Sop rano) 介于女高音 (soprano) 与女低音 (alto) 之间的声部, 其音色浓郁、醇厚、富有张力。歌剧中女中音配角形象居多如仆人、中老年妇女、女巫、骑士等, 当然也有部分经典主角剧作;和声中常作为陪衬声部填充和声织体。在声乐艺术发展道路上, 女中音声部从其诞生到歌唱艺术的确立,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一、古典主义时期

最早中世纪教堂音乐仅限男性参与, 女中音声部都是由阉人歌手担任的。17世纪阉人歌手盛行, 他们在乐曲中加入大量个人即兴演唱, 过分的炫耀声乐技巧。18世纪的罗马仍禁止妇女在教堂里或舞台上演出。

到了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 人们开始崇尚自然, 女中音逐渐顶替了阉人歌手舞台的角色位置, 饰演了如男仆, 君王, 骑士男性角色。“穿裤角色”即女扮男装的演出在当时盛行一时。

例如格鲁克的《奥菲欧与优丽荻茜》。剧中男主角奥菲欧。咏叹调《世上没有优丽荻茜我怎能活》 (见谱例一) 。全曲音域从小字组的b—f2之间, 旋律表现主要在中低声区, 并三次出现主题音调, 很好地发挥了女中音声音深沉、含蓄、不过分沉重而又有力的抒情效果。

又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男仆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 (见谱例二)

除以上两首外约翰施特劳斯《蝙蝠》中俄国奥罗夫斯基王子、古诺《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理查.施特劳斯《玫瑰骑士》中的玫瑰骑士等都是由女中音扮演的。

二、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逐渐多样化, 女中音也渐渐被重视起来。

浪漫主义早期音乐风格华丽。歌剧唱段中装饰性强, 花腔风格成为这一时期整体的艺术风格。花腔女中向人们展示了浓郁而又不失强烈的情感色彩的花腔风格。快速的乐句唱得响而轻快, 颤音唱得清楚干净, 连音唱的柔和有力, 在听觉上给人一种特殊弹性魅力。

罗西尼对浪漫主义早期歌剧的贡献巨大, 他明确的将装饰音明确标在谱面上, 并要求歌手严格按谱面演唱。例如罗西尼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中罗西娜的唱段《美妙的歌声随风荡漾》

此外, 同时期罗西尼的《灰姑娘》《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湖上夫人》等歌剧中, 都有专门为女中音设置的角色及著名咏叹调, 其中花腔风格十分显著。

浪漫主义中后期音乐在题材、体裁、形式与风格上均不断创新, 作曲家们追求无限、强化和扩张的个性, 歌剧戏剧性明显加强。作曲家钟情于古代神话故事, 并赋予其借古喻今的功能;人们热衷于异国风情;表演者和观众越来越重视不同声部的声音色彩美。女中音自然、丰满、偏暗等独特的音色被作曲家喜爱, 很多以女中音位主角的歌剧诞生了。

比才歌剧《卡门》 (Carmen, 1875) , 女主角卡门是一位热情四溢、性格奔放, 敢爱敢恨的吉普赛姑娘, 女中音嗓音特色很符合卡门的性格。咏叹调《爱情像只自由鸟》 (见谱例四) 旋律优美、高低音跌宕起伏, 色彩丰富, 既唱出了女中音低声区的浑厚特点、又唱出了很有穿透力的华丽高音。

古诺歌剧《参孙与达丽拉》女主角达丽拉也由女中音演唱。著名咏叹调如:《我心花怒放》 (见谱例五) 、《爱情啊!来时我坚强》

浪漫主义晚期现实主义歌剧风靡, 女中音声部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加追求对新作品的演绎。在现实主义歌剧的创作领域女中音被充分地开发着。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中的公主阿姆纳里斯、《游吟诗人》中的吉普赛老妇人阿祖切娜都是女中音形象的代表。

二十世纪以来涌现出许多著名歌唱家, 他们为女中音声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意大利的朱莉亚·拉弗利、尤亲尼亚、曼泰利, 德国的罗沙、奥利蒋卡, 美国的路易斯·荷马、英国艾迪斯·华克。

纵观女中音声乐发展道路, 古典主义前期这个声部由阉人歌手演唱, 盛行即兴炫技为主的华丽风格;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女中音代替阉人歌手, “穿裤角色”出现, 抒情风格盛行;浪漫主义早期花腔风格盛行, 并且出现专为女中音声部写的花腔作品;浪漫主义中后期一些以女中音为主角的歌剧产生;浪漫主义晚期歌剧呈现出的夸张的现实主义的风格。

综上所述, 女中音这个特殊的声部, 在历经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两个时期的洗礼后不断得到完善规范, 逐渐发展走向成熟。

摘要:女中音声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历经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两个时期的洗礼, 女中音声部在歌剧舞台上无论从演唱风格、还是从角色演绎上都得到了完善与规范。

关键词:女中音,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配角,主角

参考文献

[1]尚家骧.《西方音乐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

[2]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5

[3]张筠青.《歌剧音乐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4]周小静.《西洋歌剧简史与名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表现主义时期 篇2

1、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

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间它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影响了欧洲各国。佩里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剧初具雏形,蒙特威尔第和A.斯卡拉蒂使歌剧趋于完善,并使它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后意大利歌剧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真实主义时期,其中后两个时期最关键。

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不像巴罗克音乐那样壮观、华丽,在细节上精致修饰;也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具有精练、朴实的音乐语言,形式结构明晰匀称;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创作宗旨,反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形式和内容,作曲家们期望最大程度地体验各种感受。这些都是当时意大利歌剧的鲜明特点。

2、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发展的背景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和成熟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是不可分割的,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整个19世纪意大利人民都在为民族统一和独立而斗争,所以民族主义问题成为影响当时音乐发展的主要因素。浪漫主义者强调音乐文化的民族精神,作曲家们也在关注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这使得一些民族文化复兴运动高涨的国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音乐。同时,浪漫主义思潮与现实的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带来了意大利文化的繁荣,使18世纪末衰退的歌剧艺术重获新生。虽然浪漫主义因素对欧洲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对意大利歌剧来说,它没有像德奥或法国音乐那样具有激进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是更多地扎根于本民族生活的原有传统,遵循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歌剧体裁的传统,所以浪漫主义因素只是逐步地渗入意大利歌剧。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两种体裁直到19世纪仍然并存发展,但是它们的基本任务从体现民间生活转向为发展民族文化而斗争,使歌剧艺术受到时代生活的影响而形成新的风格。

3、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过程

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从罗西尼开始,经过贝里尼、唐尼采蒂到威尔第早期,内容主要体现了爱国情感与英雄主义。到威尔第的创作后期,出现了新的音乐潮流——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1890)、列昂卡瓦洛的《丑角》(1892)、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1894)等作品是推动这股潮流向前发展的代表作。真实主义歌剧不仅保持了真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特点,而且还继承了来自法国比才《卡门》的现实主义传统。

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代表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歌剧最多产的作曲家,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早期,是古典主义歌剧与浪漫主义歌剧过渡时期的重要作曲家。他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为意大利歌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色彩,他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语言生动,形式自由,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威廉·退尔》则是大歌剧的经典作品,为19世纪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他在遵循意大利传统歌剧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歌剧改革,缩小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别,把歌剧中独立的分曲形式发展成“场”的结构,并在音乐高潮时创用了“罗西尼渐强” 的表现方式。他复兴了意大利歌剧艺术,使它与德国歌剧、法国歌剧形成抗衡。如果把1820——1850年称为美声时期,那么罗西尼就是这个美声时期的缔造者。他为歌剧带来了神奇和欢笑,使人们重新回忆起意大利歌剧一枝独秀的魅力。

唐尼采蒂(Gactano Donizetti,1797-1848)和贝里尼(V.Bellini,1801-1835)延续和发展了罗西尼的歌剧风格,前者旋律丰富多彩,炫耀声乐技巧,由于过多强调感官上的愉悦而缺乏内涵,但对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拉美摩尔的露西亚》和《爱的甘醇》是他的倾情之作;后者重视音乐与语言的关系,强调音乐的表情作用,旋律纯朴自然而富有感染力,《诺尔玛》、《清教徒》,特别是《梦游女》,以其抒情和细腻令人陶醉。他们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逐渐成熟,通过努力确立了意大利歌剧的地位。意大利歌剧在唐尼采蒂、贝里尼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超越这两位大师的作曲家出现,直到威尔第的出现才真正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有了起色,并将它发展到极致。威尔第(Giusppe Verdi,1813-1901)是一位革新者,他受民族独立运动思潮的影响,作品内容涉及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使意大利歌剧摆脱了思想和创作方面的危机;他把意大利的文学艺术和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具有崇高思想,又被人们广泛接受。音乐上,他在大多数歌剧作品中依旧遵循分曲结构的写法,同时又着重研究瓦格纳歌剧的特点,并对它分场而不分曲的结构和主导动机的手法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在保持民族风格与传统习惯的同时,创作出富于戏剧力量、光彩动人的旋律。他一生共创作了26部歌剧,较著名的有:《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唐·卡洛斯》、《阿伊达》、《奥赛罗》。威尔第创造出真正意义的现实主义歌剧,他使意大利歌剧传统在欧洲浪漫主义时代,不仅保持着民族本色,而且焕发出勃勃生机。

到19世纪晚期,欧洲文学界掀起了以法国左拉(1840-1902)为代表的真实主义运动,同时意大利也兴起了真实主义文艺思潮。真实主义作家们力求真实地描写和表现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并客观地再现生活。第一部真实主义歌剧是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1863—1945)创作的《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sticana),这部歌剧吸引了众多观众,开真实主义歌剧的先河,并确立了真实主义歌剧作为一种风格流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紧随其后的另一部作品《丑角》(Paliacci英文译为“Punchinello”或“Clown”)是同一时期作曲家列昂卡瓦洛(Ruggiero Leoncavallo,1857—1919)的杰作,虽然《丑角》的音乐不如《乡村骑士》那么优美,但它却更获得群众的理解,更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情景。在同一时期最卓越的作曲家当属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1924),他创作了一批具有真实主义歌剧特征的经典作品,如《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多》等。他的歌剧结构简练,力求直接地表达剧本所提示的戏剧感染力,注重旋律与戏剧的贯穿发展,抛开咏叹调与宣叙调截然分开的传统,善于用音乐渲染气氛;擅长塑造各种柔弱的、生活苦难的妇女形象,如绣花女咪咪、歌伎巧巧桑、歌女托斯卡、女仆柳儿等;另外他还喜欢把东方异国情调的音乐作为创作素材。普契尼歌剧改变了意大利歌剧只重人声不重器乐的状况,他在继承威尔第等大师传统的基础上,揭开了20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新篇章。

4、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影响

意大利歌剧从16、17世纪开始,经过了18世纪的歌剧改革,到19世纪的成熟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它们使意大利歌剧的结构更完美,也使音乐、舞蹈、文学、舞美、音响等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构成歌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内容、旋律、美声演唱等,对当时的欧洲各国甚至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何谓真实主义歌剧?

真实主义歌剧是在真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晚期在意大利产生的一种歌剧体裁。真实主义歌剧描写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贫苦生活,力求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真实主义歌剧中往往会出现在原始情感冲动下做出的暴力、凶杀等行为,戏剧发展紧迫迅速,舞台人物性格突出,生活环境描写富有色彩,音乐与民间歌舞密切关联,且旋律易记动听。

马斯卡尼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与列昂卡瓦洛的两幕歌剧《丑角》是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典型代表,这两部作品经常同场演出,故有“骑士”与“丑角”之称。普契尼的《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也是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作品。

三、简述浪漫主义时期法国歌剧的发展?

19世纪法国歌剧处在一个动荡的发展时期,这种动荡来自几个方面的影响:其一,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称帝,使社会文化生活发生了变化,白天观看断头台,晚上蜂拥看歌剧,从而导致歌剧从内容到体裁发生了变化。其二,受奢华的巴黎文化市场的影响。当时巴黎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在那里崭露头角,音乐艺术人才蜂拥而至,由此也带来了歌剧的发展变化。其三,受格鲁克歌剧改革的影响。许多作曲家遵循格鲁克歌剧改革的主张,不断尝试歌剧的创作。其四,受到法国自身民族歌剧的影响。浪漫主义歌剧在法国抒情悲剧和喜歌剧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19世纪前后法国产生了几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歌剧,以下进行简要阐述。

1、拯救歌剧(rescue opera)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拯救歌剧是法国大革命时期(1800年前后)产生的一种歌剧体裁,歌剧内容中代表封建恶势力的阴谋终不能得逞,受迫害的一方总能在悲剧的最后一刻被拯救出来。这种歌剧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时代特征,它随着大革命的产生而形成,同时也随着大革命的衰退而消失。

格雷特里(André Ernest Modeste Grétry,1741-1813)的《狮心王理查》一般被认为是第一部拯救歌剧;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歌剧《菲岱里奥》在题材选择上也受到法国拯救歌剧的影响,同样成为拯救歌剧的代表作品。

2、大歌剧(grand opera)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大歌剧是19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法国的一种严肃歌剧,相对于当时的喜歌剧。它通常是四或五幕的大型歌剧,反映历史性内容,追求奢华的舞台效果,在剧中穿插华丽的芭蕾舞场面,不用干念宣叙调,采用大合唱和大乐队等宏大场面。

最重要的代表作是迈耶贝尔的《新教徒》、《非洲女郎》。

3、轻歌剧(opera buffa)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轻歌剧与喜歌剧一样,是一种生活气息与娱乐性较强的歌剧,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与大歌剧相对,与18世纪的喜歌剧相仿。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常带有讽刺性,用说白代替宣叙调,旋律取自当时流行的音乐,通俗易懂,结构短小,多采用独幕形式。

该体裁的奠基人是德裔法国作曲家奧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代表作品有《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霍夫曼的故事》。

4、抒情歌剧(lyric opera)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抒情歌剧形成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是一种规模介于大歌剧与轻歌剧之间的歌剧形式,它的篇幅比一般喜歌剧长,但没有大歌剧的浮华。风格与喜歌剧一样,轻松愉悦,重视对人物心理及情感的细致刻画。它没有大歌剧的沉重与夸张,却经常安排大歌剧形式所必备的舞蹈场面,内容多采用文学名著中有关爱情的情节,音乐为一些常见的歌曲、舞曲和进行曲,注重抒情旋律的感染力,以说白代替宣叙调。代表作品有古诺(Francois Gounod,1818-1893)的《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马斯涅(F.Massenet,1842-1912)的《曼侬》、《泰伊斯》;托玛斯(A.Thomas,1811-1896)的《迷娘》;圣-桑斯(C.Saint-Sa?ns,1835-1921)的《参孙与达里拉》等。

5、比才与歌剧《卡门》

比才(G.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他的早期作品受意大利罗西尼等人的影响,倾心于意大利流畅的旋律风格。直到戏剧配乐《阿莱城的姑娘》的问世,他自身的音乐才华才真正显示出来,1875年创作的歌剧《卡门》(Carmen,1875)成为法国及世界歌剧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是至今上演最多,流行最广的歌剧作品之一。比才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歌剧《卡门》上,该剧取材于梅里美的小说《嘉尔曼》。这部作品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倾向,不仅震动了当时法国的歌剧界,对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以及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歌剧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歌剧《卡门》的结构为传统的分曲形式,同时借鉴了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手法,用西班牙音调刻画了一个个鲜明的、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哈巴涅拉》、《斗牛士之歌》等。剧中贯穿着爱情、仇恨、欲望等内容,且不失光彩亮丽、生机勃勃的动人情节,具有独特的戏剧魅力。其流畅的旋律继承了意大利和法国的歌剧传统,给人以至美的享受。该剧被视为法国歌剧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至今西方音乐史中最突出的几部歌剧之一。

法国大歌剧和抒情歌剧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巴黎成为欧洲重要的歌剧艺术中心。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法国大革命的动荡,中产阶级的解放,和拿破仑帝国的城市文化生活发展都为歌剧发展提供了条件。大革命时期,巴黎的中产阶级经历了压迫与解放,所以他们特别偏爱“拯救歌剧”(rescue operas),其情节常是忠诚的爱人甘愿冒一切危险去拯救身陷囹圄的英雄。如凯鲁比尼(Luigi Cherubini,1760—1842,意大利作曲家)的《两天》和在歌剧创作方面钦佩凯鲁比尼的贝多芬创作的唯一一部歌剧《菲岱里奥》。

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大歌剧(grand opera)。这是一种四或五幕的大型歌剧,史诗或历史性内容,带有芭蕾舞,注重大场面,运用大合唱和大的管弦乐队。作者有时为了追求轰动的舞台效果和跌荡的情节不惜牺牲戏剧展开的逻辑。奥柏(Daniel Auber,1782—1871,法国作曲家,凯鲁比尼的学生)的《波蒂契的哑女》可称为第一部大歌剧。

而使大歌剧在30年代影响广泛的是梅耶贝尔(GiacomoMeyerbeer,1791—1864)。这位德国人起初写作意大利歌剧,后来专心研究法国历史和艺术,创作了《恶魔罗勃》、《胡格诺教徒》、《先知》和《非洲女》等作品。他的歌剧声乐风格华丽,追求大乐队,多喜用升降号的调性,转调频繁,追求舞台戏剧效果。法国大歌剧对法意两国的许多重要歌剧作家都产生了影响。

同时吸取了大歌剧和喜歌剧的因素,法国作曲家在19世纪下半叶又创造出一种新的歌剧体裁——抒情歌剧(opera-lyrique)。抒情歌剧多有牵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感染人的旋律。作曲家们重又选择了那些著名的爱情故事作为歌剧题材:托马(Ambroise Thomas 1811—1896)的《迷娘》、古诺(charlesGounod,1818—1893)的《浮士德》和《罗米欧与朱丽叶》、马斯内(Jwles massenet,1842—1921)的《曼侬》、圣桑(CainilleSaint—Saens,1835—1921)的《参孙与达里拉》。

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的《卡门》也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尽管它初演并不成功,但现在是最流行的一部法国歌剧。比才反对当时歌剧的伤感或神话的故事情节,他选材方面的现实主义倾向预示了19世纪末的歌剧新潮流。《卡门》戏剧场景和音乐表现出异国情调(比才早期歌剧已有此特点),富有表现力的色彩性旋律,强烈的西班牙节奏,清晰的配器,形成一种清新的音乐风格,音乐在表现人性的本质和激情方面的成功,使其成为一部完美的抒情悲剧。

二、简述浪漫主义时期德国歌剧的发展?

1、威伯——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1)生平简介:威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德国作曲家,浪漫主义歌剧的先行者。和许多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威伯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舞台上发挥了他的天赋之才,同时又是一位评论家、作家。威伯的音乐创作领域很广,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体现在歌剧和钢琴作品两方面。

(2)代表作品:歌剧《魔弹射手》、《奥伯龙》等,钢琴曲《邀舞》等。(3)艺术成就:

① 《魔弹射手》的诞生(1821年首演于柏林)标志着欧洲歌剧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开始,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威伯也被誉为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② 威伯的《魔弹射手》使德国歌剧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它的特点在于:吸收了德国歌唱剧的特征,用说话代替宣叙调,咏叹调中常渗透着民谣素材,音乐描写着重于渲染气氛,富有浪漫的幻想性。歌剧序曲与剧情联系紧密,而且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这些特征为瓦格纳的歌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直接导致了俄罗斯、捷克、波兰等民族歌剧的兴起。

③《邀舞》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一首杰作,乐曲描绘了舞会前相互结识、交往、邀舞的生动过程。这首钢琴作品后由柏辽兹改编为管弦乐曲,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

2、瓦格纳——浪漫主义歌剧的改革者、乐剧的倡导者

(1)生平简述:瓦格纳(Wagner,Wilhelm Richard,1813-1883),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哲学家。在德国音乐界,自贝多芬后,没有一个作曲家像瓦格纳那样具有宏伟的气魄和巨大的改革精神,他顽强地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改革歌剧、倡导乐剧,从而奠定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同时,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几乎找不到像瓦格纳那样,在世界观、创作之间存在明显矛盾的音乐家。

(2)主要作品:他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剧,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另外还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等。

(3)艺术成就:

① 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改革后的歌剧被称为乐剧(Das Musikdrama)。

② 创作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

③ 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三管制或四管制),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改变了传统歌剧将乐队当作“巨型吉它”,使其处于人声伴奏状态的做法。他抓住了乐队的表现特点,通过“主导动机”的运用来阐述戏剧内容,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

④ 建立半音化和声,淡化调式调性,创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对20世纪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附相关概念注解:

(1)整体艺术(Das Gesamtkunstwerk):“整体艺术”是瓦格纳在《未来艺术作品》中,针对戏剧作品提出的概念,认为音乐戏剧应该仿照古希腊艺术,成为一种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的综合体。(2)乐剧(Das Musikdrama):1848年瓦格纳在他的《罗恩格林》问世之后,用乐剧指代他的歌剧。乐剧将文学与诗歌、历史与神话、舞台与建筑、音乐与戏剧创作融为一体,是一种整体性的戏剧艺术。

(3)无终旋律(unendlich Melodie):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采用的音乐手法。在戏剧中,音乐自始至终不停顿地向前发展,取消了传统歌剧中割裂戏剧的分曲结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没有咏叹调、宣叙调之分,声乐富于朗诵性,在叙述的同时也带有抒情性,这种不间断连贯发展的乐剧音乐形式被称为“无终旋律”。

(4)主导动机(Das Leitmotiv):也称主导主题。在大型音乐作品如歌剧、舞剧及标题作品中,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事件、情景或情感,并始终与所象征的人物或剧情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音乐片断,被称为主导动机。主导动机具有标签和符号的意义,1877年沃尔错根从主导动机的角度研究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众神的黄昏》后,人们才开始用Leitmotiv这个词。㈡德奥艺术歌曲 教材第43页、45页

带伴奏的独唱歌曲在文艺复兴后期兴起于意大利,但是这种写作势头并没有在意大利等国家持续下去,因为意大利人后来更热衷于创作更为精致而复杂的歌剧咏叹调;而后法国人则热衷于写芭蕾音乐;英国在这方面的创作长期处于停顿状态,连改编民歌这类事情,也邀请外国人海顿和贝多芬代劳;只有在德国,这种艺术歌曲在18世纪下半叶古典时期有了初步的兴盛,而且顺利的导致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空前繁荣。

19世纪初,欧洲兴起了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时期人们追求崇高的理想和热烈的情感表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方式。艺术歌曲狭义上就是特指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艺术歌曲。因为歌曲有歌词的内容,能直接的反映人的心理和感情或大自然的景色,与交响乐相比,更容易被人的思想所接受,因此,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都喜欢用诗人的作品来谱写歌曲。以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为典范。歌德、席勒、海涅等伟大的文学家们为歌曲创作提供了无数优美的诗歌。如歌德的《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野玫瑰》、《魔王》,海涅的《乘着歌声的翅膀》、《莲花》等等。诗人们的作品具有非常优美的韵律、节奏,丰富的情感,多变的形式,为音乐家们创作优秀的艺术歌曲奠定了极其有力的基础。

德国艺术歌曲从起源到它的鼎盛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歌曲之王”舒伯特的出现,使艺术歌曲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时代。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向更广阔的情感世界发展。德国艺术歌曲开创了世界音乐曲献的新纪元,所以“Lied”成为艺术歌曲的代名词。

德奥艺术歌曲以其特殊的创作体裁和演唱形式在世界音乐宝库中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有着她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它使我们看到了世界艺术大师们在声乐史上的不朽贡献,也使我们从中了解了世界各国音乐大师们的思想、境遇和他们丰富的情感。她还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艺术歌曲的发展,以及他们的音乐创作风格。㈢德奥艺术歌曲的特点

德奥艺术歌曲之所以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艺术歌曲的歌词寓意深刻,内涵丰富。

从德国的艺术歌曲大师们的声乐作品看来,全都出自于著名诗人的诗歌内容。由此奠定了艺术歌曲的歌词内容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在艺术歌曲中歌词与音乐得到完美的结合。音乐因诗歌的启迪引发作曲者和听众无尽的联想;诗歌因音乐的演示达到更高的境界。

2.艺术歌曲的音乐细腻精致,严谨规范,整体感强。旋律浪漫而富有生活感。

因为作曲家的灵感来自于诗歌的启迪,所以他们的曲调流畅优美,既有浪漫色彩,又贴近生活。但歌曲创作手法严谨,自由而不松散。启、承、转、合,整体结构非常鲜明。3.艺术歌曲的伴奏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艺术歌曲区别于其他歌曲形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非常强调歌曲伴奏的表现力。艺术歌曲的伴奏多数用钢琴来伴奏。伴奏部分在作曲家的手下和歌曲旋律相得益彰,互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旋律音乐和伴奏音乐的交融,构成了艺术歌曲完美的意境 4.艺术歌曲的演唱细腻准确和精美。

浪漫主义时期的欧洲歌剧文化 篇3

摘要:浪漫主义时期的意大利歌剧仍保持着正歌剧与喜歌剧的分野,但随着浪漫主义创新精神的深入,艺术家们狂热地追求自由和解放,力图彻底摆脱传统的轨道,标新立异,使得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真实性受到重视,迎来了歌剧的再次繁荣。

关键词:浪漫主义;歌剧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政治形势也不断变化,法国大革命后的欧洲社会文化对思想文化领域不断演变的各种思潮流派、艺术风格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为唤醒民族自强自立意识的思潮,推动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同时,民族主义意识也渗透到了音乐文化领域。

虽然这一时期的意大利歌剧仍保持着正歌剧与喜歌剧的分野,但随着浪漫主义创新精神的深入,艺术家们狂热地追求自由和解放,力图彻底摆脱传统的轨道,标新立异,使得音乐的戏剧性和戏剧的真实性受到重视,迎来了意大利歌剧的再次繁荣。罗西尼、唐尼采蒂和贝里尼是l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的大师。罗西尼创作的《塞维利亚理的发师》,华丽的旋律、丰富的舞台效果、织体清晰透明的写作于法,以及轻松戏谑的序曲,可以同莫扎特的《费加岁的婚娴》相媲美。多尼采蒂的正歌剧《拉美魔尔的露其娅》、贝利尼的朴素亲切的具有喜歌剧因素的正歌剧《梦游女》等,至今仍是受欢迎的歌剧。特别是多尼采蒂的创作经验为后继的威尔第带来了许多借鉴。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歌剧不仅没有因为封建王朝的结束而衰落,反而盛行法国大歌剧风格。其开端就是奥柏的歌剧《波蒂契哑女》。在德国,韦伯创作的《魔弹射于》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牛。作品风格采用浓郁的德国民间曲调,营造了一种神魔萦绕的气氛。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他的歌剧为“歌剧大师”瓦格纳日后规模异常庞大的歌剧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世纪中后期欧洲各国掀起民族解放和独立的运动,同时推进了音乐文化艺术领域的民族主义潮流。歌剧中也出现了许多反映强烈爱国和民族情感的题材。威尔第正与瓦格纳是这一时期两股力量的杰出代表。意大利浪漫歌剧在威尔第的于里达到真正的顶峰。他认为歌剧是人的戏剧,因此他的歌剧如《游吟诗人》《茶花女》《阿伊达》和《奥赛罗》等,音乐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冲突性对比,音乐的结构布局变得灵活、有机、一气呵成,管弦乐也起着积极、主导的作用。并且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有比较深刻细致的刻画,并把人物性格和情节的展开紧密相连,使人物在歌剧中真正树立起来。在德国,将浪漫主义歌剧推向高潮的是音乐巨人瓦格纳。他也受欧洲革命高潮的影响,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并认为可以体现永恒精神的神话主题的歌剧才是最伟大的。创作了模仿德国浪漫歌剧风格的歌剧《仙女》后,又创作了“大型浪漫歌剧”《汤豪赛》和《罗恩格林》。瓦格纳还积极投身丁德国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理想和革命的失败都对瓦格纳产牛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他还受到19世纪中、下叶的哲学思想的复杂影响。这些经历直接影响了瓦格纳的社会观和艺术观。1851年,《歌剧与戏剧》的诞牛,是他最重要的一篇艺术哲学论文,这篇论文是他进行重大歌剧改革的理论基础。他把音乐、文学和舞台等艺术如古希腊戏剧那样融为一体,统一构思,形成了他称之为“乐剧”的样式,从而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推向高潮。《尼伯龙根的指环》使他的“乐剧”理想得到具体实施,也是他大型乐剧的代表。体现了他高度的旋律天赋、非凡的和声创新和出神入化的配器才能。“瓦格纳的音乐集中了19世纪音乐艺术的最高成就,吸收了从贝多芬到韦伯、从柏辽兹到李斯特以及法、意歌剧的经验,以白己大胆的创造开辟了通向未来的道路,无论是他的‘整体艺术、‘主导动机还是他的‘无终旋律或‘半音和声都预示了西方音乐后来的发展。”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叶,随欧洲资本主义进步思潮和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使得东欧和北欧的一些在政治上长期遭受殖民侵略,民族不独立,经济不发达,文化被摧残的国家,逐步掀起了民族独立的运动,从而推动了民族主义音乐的诞牛。格林卡“俄罗斯音乐之父”其音乐是建立在坚实的艺术技巧之上,同时又突出了其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强调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内容,反映民族的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捕写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神话传说,体现民族的心理、愿望、性格和喜好。为俄岁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1863年,他的第一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又名《为沙皇现身》)在彼得堡玛林剧院首演,同时这也是俄国第一部古典歌剧。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更是确立了俄罗斯民间神话歌剧的样式。紧随其后的是柴可夫斯基,他的歌剧创作在题材内容和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不局限丁俄国民族音乐风格,具有深刻的抒情性和强烈的戏剧性。《黑桃皇后》和《叶甫根尼·奥涅金》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同时极为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面貌。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政治思潮也不断涌现,如“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真实主义”等,对欧洲音乐艺术产牛的新的特征和流派起到了直接的影响。1870年意大利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但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让意大利陷入了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的困境。在文学上出现了以接近自然主义为写作于法,表达环境与情感的“真实”文学家。它们直接影响了歌剧史上一次深刻的真实主义歌剧的变革。真实主义思想主张歌剧的内容应捕写下层社会牛活的真实面貌,特别是要描写感情冲动下的激烈行为,如妒杀、情变、纷争等,并力求用简洁、明快的于法组织歌剧强烈的戏剧性。它也是对当时风靡一时崇拜和模仿瓦格纳歌剧浪潮的反抗。马斯卡尼创作的独幕歌剧《乡村骑上》是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正式诞牛的标志,同时也奠定了真实主义歌剧的创作基础。列昂卡瓦洛创作的歌剧《丑角》,成为真实主义歌剧的又一代表作。普契尼的歌剧创作也是从真实主义起步的,他是威尔第以后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歌剧题材内容广泛,有神话传说、现实牛活、异国风情等。以结构简练、干净为特征,并突出女性人物形象,力求直接地传达剧本所提示的戏剧感染力。同时,普契尼还十分重视乐队对环境、心理背景的捕写和烘托。其代表作《艺术家的生涯》《蝴蝶夫人》《托斯卡》和《图兰朵》等至今仍在歌剧舞台占据重要的地位。

表现主义时期 篇4

霍夫曼曾说,“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

古典音乐的作品浩如烟海,是西方古典音乐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大多数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听不懂看不明白,难于鉴赏。成为了一种阳春白雪式的高雅音乐文化。其实不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音乐作品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大家所熟悉和喜爱的。比如说:《天鹅湖》《蓝色多瑙河》等等古典音乐作品,几乎可以说是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和家喻户晓的。

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均住在维也纳,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构成了18、19世纪世界音乐文化的高峰,对后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至今仍然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我认为表现了人们对于普遍美的思想追求,强调我们的情感而不是我的情感,是纯粹的、本质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有着高度的艺术性、深邃的思想性和寓教于乐性:它的结构我认为是匀称、严谨的,表现则手法简洁、洗练、句读清楚、段落清晰,因此,古典主义音乐被看作是高尚、健康、典雅、严肃的音乐。这时期的三大巨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用深刻而又通俗易懂的作品,让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了全世界。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的很多器乐作品都是标题音乐或者说是文学性的,其语意信息非常丰富。即便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纯音乐,也会使听众们感受到非常清晰的情感。我觉得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上都表现出了对于情感、对于大自然以及对于未来等等题材方面的创作的描绘。并且艺术形式表现等方面也比以前有了新的变化。更加着重地强调了音乐要与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也就是提倡一种综合的艺术。同时我认为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并且描写大自然景色的作品也非常多。如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这首作品表现了溪水、鱼、渔夫三者的关系。钢琴的出现表现出了鱼的戏水,我们仿佛能感觉到鱼儿在水中溅起的水花和在阳光下所呈现出丰富色彩。弦乐的出现则表现出了溪水的清澈与晶莹。这种描写大自然的作品我认为只有在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中才可以听到。

有人说法国大革命点燃了欧洲人的浪漫主义精神。这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端庄的风格形成了热烈的对比。其旋律洋溢着抒情性,音响更强大、表情更明确、管弦乐配器日臻娴熟,几乎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音乐家们可以象画家一样调制声音的颜色从而去描绘平静或者狂暴的海洋,或去表现诗意般的梦幻,其结构更加自由,奏鸣曲、交响曲为了承载更多的题材内容。增加了突然的插入、意外的对比或诗情画意的段落,以便使听众们能够长时间地奔驰在情感的颠峰。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如,著名的《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我认为在这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像画家一样调制声音的颜色,将他的忧郁风格发挥到了极至,因此,这首作品被誉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纵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我们清楚地可以知道有一个人同时跨越了这两个音乐时期,这就是贝多芬。贝多芬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三十一岁时耳朵已经全聋,但这巨大的灾难并没有将他击垮使他沉默。他依然坚守着“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并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比如:交响曲《命运》《英雄》;钢琴奏鸣曲《热情》《暴风雨》等等。如他的《命运交响曲》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内容深刻。他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表现了人们精神世界同命运斗争的过程,这正如他所说的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即使遭遇到再大的苦难,我也不会屈服于命运,我觉得这也是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巨大鼓励,也是《命运》的经典之处。

论新时期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篇5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新时期 加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007-0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高尚的品质,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对国家与民族的一种深厚的情感,代表着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主题,其应当包括爱国知识的教育,爱国情感的激发,爱国行为的引导等等,新时期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与维护祖国统一于民族团结具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当中所培养起来的对国家与民族的一种情结,它产生于一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基础之上,爱国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而这种社会意识是整个民族在新的发展时期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则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凝聚与引导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而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期,面对着信息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的不断交流与融合,爱国主义更加显示出了其作为民族支柱的重要性,其能够将整个民族融为一体,对促进国家统一与发展,以及团结民族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成为了推动整个民族前进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与传统的历史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而青少年是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的新希望,对他们更需要进行爱国主义的培养与觉悟的提升,使他们继承与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2 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新形势下,针对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具体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例如缺乏创新、实效性不强等诸多不足,要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要认清存在的缺陷。现针对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不足之处展开探讨。

(1)爱国主义缺乏创新性与实效性。如今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但处在信息时代,当代学生的特征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爱时尚,追求新潮,有着独特的个性与追求,因此对他们而言,传统古板说教性教学对他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并且,实际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开放性的认识也显得不够,导致实际的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2)社会环境不良影响与错误导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字信息发展的不断深入,爱国主义教学的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今市场经济的商业化导致年轻一代的信念的动摇,一些诸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在不良的社会环境之下滋生,例如,近年来明星的“改国籍”事件,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年轻一代的学生的价值观倾斜,对自身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不明。同时,一些社会新闻媒体舆论的误导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舆论的引导不当导致政治意识的淡薄与社会责任感的弱化。例如,今年所发生的钓鱼岛争端所引发的“打砸日货”事件,一些人情绪激化盲目采取不当行为,就是舆论误导的一个侧面反映,感性有余但理性不足,显然这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3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针对时代发展的特征以及当代年轻人的个性,对于不足之处需要正确面对并采取有效地措施,从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进与创新,从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下文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谈几点个人建议。

(1)营造爱国主义良好环境。爱国主义的环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针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年轻学生来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更需要加大力度,首先需要加强宣传的力度,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作用,例如,学校可进行每个学期的爱国主义教育知识考核,可定期进行爱国主义知识的传播,加大投入的力度,可以通过校园报刊、校园网站、广播等各个媒介形式进行对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传导,要在学校当中营造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教学的氛围,使校园中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主旋律。

(2)合理统筹规划,加大教育基地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是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现实结合的有效途径。学校在教育当中,要充分地利用诸如纪念馆、烈士陵园、博物馆、历史名胜古迹等开展教学活动,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当中要用鲜明的教育题材与事例去教育和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英雄与革命先烈为国家所做的奉献加强对爱国精神的领悟。教育基地的建设需要各个部门合力统筹规划,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基地,政府與相关部门应当保持对教育基地建设的高度重视。

(3)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除了课堂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更应当开设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积极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让学生深入感受到祖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进步,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建设的成就,从而加强青少年对祖国的情感,培养其爱国主义。例如,学校可利用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与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合理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与学习的动力,此外也可以不定期进行专题讲座的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学的生动性与时效性。同时,要以学校的文化活动为主体,促进校园爱国主义文化的生成,利用校园文化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 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所存在的教育淡化等诸多的问题,学校应当针对学生的特征,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合理创新与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引导学生树立与牢固爱国主义精神,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苏宝芳.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34-35.

[2]陈奇文.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5):3-7.

表现主义时期 篇6

一、幻想的现实

《二次曝光》是一部具有浓厚表现主义色彩的影片, 与二十世纪二十的年代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表现主义电影多取材于幻想、精神分裂、恐怖、凶杀类情节。重视表现人内心的畸形外化, 关注焦虑、抑郁和癫狂的精神状态, 不注重反映现实、重现现实。例如典型的几部代表作如罗伯特.维内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弗里茨·朗格的《三生记》、弗莱德·立希·茂瑙《吸血鬼诺斯费拉杜》等等影片, 无一不是带有意识流小说的风格一般运用主观视点来表现畸形、丑陋的世界的。20世纪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他的书中曾经写道:“癫狂是最纯粹、最完整的张冠李戴形式;它把假当真, 死当生, 男当女, 爱当仇, 牺牲者当做米诺斯。但在戏剧系统中, 它也是最完整的必不可少的张冠李戴形式, 因为它无需外部因素来获得真正的解决办法。它只需将其幻想推进到真理的阶段。

在《二次曝光》中, 前半部分我们几乎看到的都是女主人公宋其眼中的世界, 幻想的男友刘东、不存在的出轨和凶杀案以及自己的身世……一切都是宋其从主观视点虚构出的故事。从她的视野我们看到了阴郁绝望的天空、闺蜜小西被杀之后出现的鬼影躺在自己身旁、连绵不断的雨水从天花板滴落……这些梦境、幻觉正是表现主义常用的象征手法之一, 运用主人公畸形、癫狂的内心去表达现实。

二、去稳定性表现

表现主义的电影, 通常都给人一种不稳定感。不稳定性看来几乎影响了电影叙事或人物塑造的各个方面, 电影的背景以及它的布景、服装和化妆。在人物塑造方面, 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的凯扎, 他唯一明确的个性特征就是绝对的模棱两可性……这种模棱两可的特征同样适用于《二次曝光》中的宋其, 她经常游离于半梦半醒、半幻想半真实的状态下, 唯一始终如一的特点就是她那股挥之不去的恍惚感、迷茫感。就连宋其从事的行业——整容业, 都是一种对个体的社会认同和身份剥夺的象征。

在叙事层面, 表现主义电影刻意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 令情节重复、颠倒, 产生一种怪异感, 其本质上是一种对理性的反叛和驾驭, 也是一种对经典叙事构架的抵抗。沃尔夫冈.凯泽说, 怪异最易理解为“张力的一极, 并且张力的对立一极为崇高所构成”。在凯泽看来, 和表现主义先锋派一样, 怪异并非借用抬高和升华艺术形式指向彼岸和谐的理想王国来对世界的无序状态做出回应, 而通过揭露世界潜在的疯狂和无理性来回应世界的无序状态这种叙事的不稳定性打破了传统的观影心理机制, 观众只能跟随着影片中的主观意识流看到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同时, 表现主义电影还偏爱以手持摄影的略微摇晃感取代一般影片所追求的镜头稳定质感。《二次曝光》导演李玉在其另一部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影片《观音山》中, 首次尝试加入大量手持摄影镜头, 在《二次曝光》中更是将这种手法进一步运用, 不仅刻意加入了许多旋转、摇晃的镜头, 还有大量的人物面部特写, 运用夸张的表情渲染气氛, 表达内心。

三、中国表现主义电影新思路

表现主义电影的许多特性注定使其不能像好莱坞类型片一般受欢迎。对于观众来说, “它们缺乏叙事准则, 它们关于合理性的解释的幻想式延缓——再一次削弱稳定和一致观念, 而这一观念通常为观众所需要以便观众能舒舒服服地进入影片给人造成的幻觉之中, 投入影片的叙事结构的安慰怀抱。”

思维混乱、逻辑不清、脱离现实、镜头不稳始终是表现主义电影的硬伤。运用表现主义手法表达内心世界的同时, 要注重与现实生活有所结合;弱化故事情节不等于忽视故事情节, 尽量避免叙事架构上去中心化, 忽视观众的观影经验。在镜头和背景的处理上, 不能追求极致化的自由风格, 一切构图与拍摄技巧应对故事负责, 在运用表现主义的同时也要注意写意与写实相结合, 隐喻和象征性镜头不能太过繁杂, 以免给观众带来矫揉造作之感。

马塞尔·马尔丹曾经说过:“电影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种语言。”如何运用这种语言将一个故事说好、说的有韵味, 也的确是一门艺术。中国电影导演对于表现主义手法的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中国观众对于表现主义电影的理解接受程度也将不断提高,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一定会有更多优秀的表现主义佳作走上院线、走进观众的心中。

摘要:表现主义电影, 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个特征鲜明、影响深远的电影流派, 它以其虚幻阴郁的电影氛围、夸张的造型和演技以及不稳定的时空叙述, 为之后的黑色片、惊悚片、悬疑片开创了先河。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 表现主义电影手法被不断容纳发掘, 并为越来越多的观众所喜爱。探寻如何将表现主义电影元素与现今中国电影结合融洽, 对于繁荣电影市场、拍出更好的悬疑片、恐怖片等类型电影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商业片,不稳定性,意识流,观赏性

参考文献

[1]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2/1025/c22219-19382019-1.html人民网2012年10月25日杨莲洁《二次曝光》票房过亿范冰冰遗憾自己无分红.

[2][法]米歇尔·福柯著, 孙淑强, 金筑云译.《癫狂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精神病史》.浙江人民出版社.

[3]“表现的非稳定性”这一概念被帕特里斯·佩特罗在《沉闷的街》第二十一页及以下各页中首次提出并做出阐释.

[4][英]理查德·墨菲著, 朱进东译.《先锋派散论——现代主义、表现主义和后现代性问题》.南京大学出版社.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 篇7

一、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在矛盾主体中的表现

新时期, 由于人民的内涵变化, 矛盾主体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人民不仅包括传统的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还把爱国主义者和爱社会主义者纳入到人民的范畴内。而其中原先属于人民外部的具体有对抗性的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港澳资产阶级, 也被移入了人民内部。这就使得新时期矛盾主体多元化, 人民内部矛盾表现更加复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工人阶层的矛盾。

工人阶层则可分为国有企业工人群体、混合所有制企业工人群体、乡镇企业工人群体、外资企业工人群体、外商经济的高级代理人和管理群体、社会中介从业人员群体。这些不同的群体, 虽然根本利益一致, 但由于对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方面占有情况的不同, 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具体利益占有上的差别而引起各种矛盾。

(二) 农民阶层的矛盾。

当前我国的农民阶级层可分为农村农业劳动者群体、农村基层管理者群体、农村集体劳动者群体、农村雇佣工人群体、农村私营企业主群体、城镇农民工群体。这些群体在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各异, 造成利益分配的差异, 特殊的利益引起特殊的矛盾。

(三) 知识分子阶层的矛盾。

知识分子阶层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大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 在社会利益格局, 居于优势地位。在为国家做出共同贡献的同时, 由于所从事的职业不同, 产生一定的收入差距、思想差距, 从而引起知识分子间的矛盾。

由以上分析可知,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变。这就影响了人民内部矛盾主体的分化和重新组合。既有国有企业的劳动主体, 也有非公有经济的劳动主体。这些不同主体、不同个人除了共同的根本利益之外, 又有其他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利益, 因而都会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法, 本能地维护自己的各种利益。在争取和维护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精神等利益的同时, 有意无意地损害了或侵占了其他个人、群体的某些重大利益, 由此造成它们之间矛盾的产生。

二、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在客体方面的表现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在客体方面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中, 错综复杂, 多种多样。

(一) 经济领域中的人民内部矛盾。

一是在经济上, 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在各经济成分之间, 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内部, 纵向表现在个人、群体和国家三者之间的矛盾, 横向表现在个人之间, 各个利益群体、阶层、阶级之间, 甚至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 纵横交织, 错综复杂。其中突出的是居民收入不平衡、不协调、贫富差距扩大。这些矛盾不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团结。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所有制, 造成经济成分多样, 有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合资经济等。由于它们之间所有制形式不同, 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造成各种经济成分之间利益的差异, 不仅出现了经济成分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 而且在同一经济成分的内部也出现了利益差异, 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 利益矛盾时有发生。人民内部矛盾从根本上讲, 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所谓根本利益一致, 也就是说在非根本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短期利益上还仍然存在着不一致, 还存在利益矛盾。二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不同, 在社会经济中利益分配的范围、利益分配的方式与差距也不同。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与发展。在这种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公有制条件下, 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同时并存, 因而存在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 这种分配方式决定了在全社会范围内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收入分配差距。分配差距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在经济领域内的主要表现形式。“同在一个行业, 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和‘三资’企业职工, 在实际收入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个体企业劳动者的年纯收入一般在4000~8000元, 比全民单位职工平均工资高1~3倍;私营企业目前全国已有20余万家, 百万资产以上的几千家, 部分企业经营者比普通职工的收入高5~10倍。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从1980到2004年, 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有50%增加到58.8%, 中、西部地区分别由30%和20%下降为24.7%和16.8%。人均GDP的相对差距进一步扩大, 东部与中、西部分别由1980年的1.51:1和1.91:1扩大为2002年的2.1:1和2.61:1。”三是失业、就业的矛盾在当前经济领域人民内部矛盾中更加突出。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城镇化进程的推动, 我国失业人口出现了增长的趋势。这就造成失业与就业的矛盾特别突出。

(二) 政治领域中的人民内部矛盾。

在政治生活中, 人民内部矛盾主要集中于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干部和群众之间、党委和政府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这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的历史活动中形成的历史地位,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从根本上讲, 干群利益根本一致。但干群之间出现了矛盾。“在一般情况下, 领导和群众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的焦点所在, 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 是人民内部矛盾存在、发展和变化的主线。” 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少数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搞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现象和行为深恶痛绝。少数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观念淡薄, 丧失信仰、思想僵化, 官僚作风严重、欺压百姓等行为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激化了干群关系, 矛盾不断出现。民主与法制不健全, 在民主和法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诉求、政治表达意识和法制观念还不强;在现实生活中, 党员干部有法不依, 违法不究, 执法不严的情况还大量存在。党政不分, 以党代政, 是党政矛盾、政企矛盾的主要表现。党政不分, 一切权力集中到党委, 党委的权利集中到书记, 实际上往往是个人决定问题, 以个人智慧行无限权利, 硬要他们去管那些不该管, 管不好的事情。这实际上降低了党的领导地位, 削弱了党的领导。政企不分是政企矛盾的主要表现。“政府职能指的是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 它反映了政府的实质和活动内容。” 政府职能具有两重性, 即从政府职能的属性角度划分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政府权力具有有限性, 即政府权力不是绝对的、无限的, 体现在职能的履行上, 政府不能对社会资源完全垄断, 而需要与市场共同承担社会资源配置的功能。但在新时期, 政府职能过于集中, 对企业干预过多。政府出现管理“越位”, 即不该管也管;管理“缺位”, 即该管的不管;管理“错位”, 即种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家的园。这样使企业缺乏活力, 企业主体性减弱, 弱化了企业的竞争力。这些因素使企业矛盾重重, 政企关系紧张。

(三) 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的矛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在经济体制、增长方式发生根本转变的时期。“两个转变”从根本上触及了在旧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如“平均主义”、“铁饭碗”、“干多干少一个样”等思想观念。新时期则形成了个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新旧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必然引起矛盾和冲突。

新时期, 西方“分化”、“西化”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企图一刻也没停止, 总是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宣扬和传播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文化。西方社会思想观念大量涌入, 导致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思想观念的碰撞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同时, 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也沉渣泛起, 这两股思想污染源形成合力, 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危害, 这就形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新时期,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的存在, 必然会对意识形态发生双重性的影响。从正面讲, 它有利于增强人们民主法制意识、公平意识、效率意识和民族创新精神。从负面来看, 它也会引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发生,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格格不入。因此,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所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 使得思想文化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选 (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王伟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6

[3].王伟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科学认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J].实事求是, 2005

新时期教师如何践行爱国主义 篇8

同样, 爱国主义也是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血脉中的基因,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无数中华儿女为着祖国的强盛和安危, 辛勤劳作, 奔走呼号, 抛洒热血, 无私奉献,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不断走向辉煌的坚强支撑。既有奉行“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高尚精神的林则徐, 也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还有许多在平凡岗位上取得不平凡业绩的劳模, 他们是我们践行爱国主义的榜样, 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激励着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新时期以来, 中国的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等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爱国主义在一些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中出现了一些与党和国家倡导的主流不和谐的音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功利化。功利化的爱国主义集中表现在体育比赛等方面, 多数人特别在乎表面的荣耀和名次, 胜则傲气十足, 败则垂头丧气, 认为是有辱国格。而在教育、文化等领域, 却很少有人关注目前我国还相对比较落后的状况。人们只关心高考升学率和学生文化课水平, 很少注意到学生自身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二是妄自菲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些人看不到中国发展的巨大进步和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更不愿为之而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老是觉得一切都是国外的好, 无论是政治制度、公民福利, 还是自然环境, 都比中国要强, 于是千方百计花大价钱, 把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 甚至费尽力气出国定居。

三是盲目冲动。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趋势下, 中国的复兴之路不可能永远是平平坦坦的, 肯定还会遇到阻挠、破坏、磨擦和冲突。此时, 一些人以为强硬和极端行为就是“爱国”, 于是以爱国之名煽动社会不满情绪, 打砸外资或中外合资商店和商品, 制造混乱, 浑水摸鱼, 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行为, 超越了法律底线, 损害了国家形象, 只能使亲者痛, 仇者快, 玷污了爱国主义这个光辉的词语。

真正爱国的教师, 应当明确地认识到, 爱国并非一时的口号和激情, 而是要从实际出发, 从本职做起, 踏踏实实地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立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把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 用自己的才干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力量。

新时期, 教师践行爱国主义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认清形势, 努力积聚爱国主义的正能量。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和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要在广大公民中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当前, 我们已进入全力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基础, 发展更需要稳定的环境。迈上复兴之路的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 求的就是稳定, 盼的就是世界和平。但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国依然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 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因此, 有责任感的教师, 应当把爱国热情和科学理性结合起来, 用和平的方式表达爱国诉求, 将爱国之志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报国行动, 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二、要爱岗敬业, 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

爱岗敬业, 是指恪尽职守、热爱劳动、乐于奉献, 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所谓“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就是激励人们在本职工作中踏踏实实地敬业奉献, 实现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教师应当把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融化到自己的工作中, 辛勤劳动, 勇于奉献。

爱岗敬业, 要勤于学习实践, 成为本职岗位上的行家里手。学习提升境界, 实践铸就伟业。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高度发达、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 如果不加强学习, 与时俱进, 必然会出现知识老化、技能落后的现象。因此要跟踪时代前沿, 提升自我, 加快教学创新步伐, 巩固并不断扩大创新成果, 为教育的发展振兴持续不懈地贡献聪明才智, 这是每一位教师的光荣使命。学习呼秀珍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把学习作为一种需要, 一种精神, 努力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最新理论和技能, 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 用实际行动为国家的振兴争光添彩。

爱岗敬业, 需要发扬实干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可谓语重心长。成功源于实干, 祸患始于空谈, 空谈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用他一生的实干事迹, 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实干兴国, 实干为国。

爱岗敬业, 需要发扬奉献精神。谭千秋老师在多年如一日的繁忙工作中, 恪尽职守, 无私奉献, 始终将个人理想与教育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矢志不渝地将教育事业作为报效祖国的舞台, 无论在班主任岗位上, 还是在教学岗位上都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全身心投入。在灾难来临的时候, 他用自己的生命阐释了奉献两个字的崇高内涵。还有为救学生, 牺牲了自己双腿的张丽莉老师, 也是奉献精神的楷模。

在我们教育行业里, 还有很多爱岗敬业的教师。他们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 付出了青春年华。在教学任务面前, 体现出刻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 他们笑对学生, 迎接挑战;面对领导家长的期盼, 他们把一腔热心化作为学校和教育事业竭诚奉献的永恒动力, 他们是当今时代在平凡岗位上体现爱国情怀的最可爱的人。

三、要遵守公德, 善待学生, 努力为学生服 务。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 形成了在对待祖国的态度问题上爱憎分明、讲风骨、重气节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的这种扬善抑恶作用, 经过千百年来亿万人的践行、发扬和光大, 日渐理论化、规范化, 最终成为人们判断行为善恶、是非、荣辱的道德标准。

遵守社会公德, 就要与人为善, 善待学生, 善待社会, 才能获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从而愉悦地生活和工作。对学生要真诚, 要有一颗爱心, 真心, 真正去善待他们, 乐于帮助学生, 才能保持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师生友好相处, 团结互助, 关系才能和谐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 亲切接见某工兵团“雷锋连”指导员谢正谊, 对他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 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雷锋把克己奉公服务人民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 立志做一颗螺丝钉, 永远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既要学习雷锋“忠诚于党、热爱祖国,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精神, 更要学习雷锋克己奉公、服务人民的无私胸怀。在学校里, 每个教师都会面临一些诱惑和困惑, 因此要学习雷锋热心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 理清“私利”与“公利”的关系,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四、要从小事做起, 从自我做起, 努力体现 担当精神。

再崇高的精神, 如果缺乏化大为小的传承播撒, 也只是空洞的理念;再恒远的价值目标, 如果没有每个人的奋力以求, 也会变得遥不可及。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形式则是为了提高士气, 并使士兵因此奋战。和平时期的爱国主义, 则以公民对国家的贡献来衡量其爱国程度。除了保家卫国, 驻守边疆的军人之外, 大部分人都只能从身边小事做起, 来体现自己的报国之情。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践行爱国主义, 教师就要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教学生活深处, 落脚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古人说得好, “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具体而微,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发扬钉钉子精神, 图难于易, 聚焦于小, 久久为功, 才能积小成为大成, 化量变为质变, 以良好的社会风貌谱写践行爱国主义的时代新篇。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三句诗“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 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 展现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艰辛历程, 令人感慨, 令人奋进。如今,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我们在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同时, 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 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 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更加美好的中国, 要靠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 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不懈奋斗, 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摘要:文章提出并分析了自新时期以来, 爱国主义在一些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中出现的三方面问题。论证了新时期教师践行爱国主义, 要从认清形势, 努力积聚爱国主义的正能量, 爱岗敬业, 以实际行动报效国家等四方面做起。

浪漫主义时期德奥艺术歌曲三巨匠 篇9

艺术歌曲 (L i e d) :“此一名称系十九世纪起源于德国。用以区别民谣者。艺术歌曲是一种短小精致的独唱曲, 歌词多为名家手笔, 经作曲家匠心制谱, 并配伴奏而成。艺术歌曲之伴奏极为重要, 有独立演奏之价值……。”1

艺术歌曲作为一种特定的音乐体裁, 有其区别于一般歌曲的基本特征:

(1) 歌词的文学性:多选用著名诗人的诗词作为歌词,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 伴奏的重要性:艺术歌曲的伴奏是作曲家为特定诗词“量身定做”的, 与歌词紧密联系, 有营造特定氛围、刻画人物性格等功能。

(3) 高度的艺术性:艺术歌曲是诗词、人声、伴奏高度结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有别于一般的歌曲。

二、舒伯特之前的作曲家

1 6世纪以前的歌曲集多标明“可奏可唱”, 并且歌词内容多与宗教和信仰有关, “L i e d”的形式并未确定。直到1 7世纪, 才出现了艺术歌曲的雏形, 这些早期的艺术歌曲曲调大多来自于民歌及民间音乐, 伴奏形式不明确, 艺术性不强。1 8世纪中叶, 随着“柏林乐派”的兴起, 出现了“第一柏林歌曲乐派”, 标志着德国艺术歌曲走上了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1 7 7 0年左右出现的“第二柏林歌曲乐派”, 其特征是旋律更加流畅, 键盘的作用也有所提高。代表作曲家采尔特 (K.F.Zelter) (1758~1832) , 他曾为歌德的75首诗谱曲, 并深受诗人的喜爱。维也纳乐派时期, 艺术歌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不管是海顿、莫扎特, 还是贝多芬, 在此方面也只是偶有涉及, 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上面, 直到舒伯特的出现。

三、诗、曲、琴结合的典范——舒伯特

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奥地利作曲家。德奥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人。他于1814年10月19日根据歌德原诗《浮士德》创作的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 (Gretchen am Spinnrade) , 被公认为是第一首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舒伯特在其短暂的3 1年人生旅途中, 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艺术歌曲, 现如今仍流传在世的就达六百多首。舒伯特的伟大不只是因为其艺术歌曲创作的数量, 而是他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艺术歌曲这种体裁, 使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创作门类被世人所公认 (之前的作曲家以能创作歌剧、交响曲为尊, 歌曲的创作还不被人所重视) 。

舒伯特确定了许多艺术歌曲的“标准”。首先, 他大大提高了钢琴在艺术歌曲中的地位。钢琴不再是像以前歌曲中那样简单的衬托和辅助, 而是适应音乐结构的需要, 表达音乐形象、内容的重要手段。其次, 他丰富了伴奏的织体写法, 不仅对诗词所描述的场景进行“白描”, 而且有刻画人物性格、内心活动等功能, 达到与人声的统一。例如歌曲《年轻的修女》 (Die junge Nonne) 中, 钢琴用快速的颤音演奏技法来描述暴风骤雨的背景, 而在描述到修道院的钟声时, 则用了“两个四分音符”的固定音型。此时, 钢琴不仅把歌曲所表现的场景描绘了出来, 而且通过“暴风雨”和“钟声”这两个一动一静形象之间的对比, 衬托出主人翁——这位年轻的修女内心的矛盾冲突。此外, 舒伯特热爱诗歌, 他的许多歌曲都是采用当时著名诗人歌德、席勒、海涅的佳作。其中, 他最喜欢歌德的诗, 曾说过是歌德的诗帮助了他成功。舒伯特尊重语言的重音和韵律, 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中的感情色彩, 并在旋律和钢琴伴奏中加以体现。舒伯特具有极高的旋律天赋, 例如在那首著名的歌曲《魔王》 (Erlk·nig) 中, 舒伯特巧妙的运用不同音区的旋律, 把受到惊吓的孩子、邪恶的魔王、痛苦的父亲以及叙事者四个不同的角色刻画得惟妙惟肖, 令人叹为观止。所以, 舒伯特又被誉为是“具有妙手回春的天才音乐家中的最后一人”2, 许多默默无闻的诗人的作品经过舒伯特的谱曲后都得以流传千古。

诗歌、旋律和钢琴这三个表现因素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平衡, 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四、浪漫、细腻的抒情——舒曼

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是继舒伯特之后的另外一位重要的艺术歌曲作曲家, 他在德奥艺术歌曲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和舒伯特相比, 舒曼的文学素养显然更胜一筹。舒曼的父亲就是一位痴迷于文学的出版商, 这让舒曼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舒曼除了音乐创作之外, 还擅长写诗。因此, 他对诗词的挑选就变得异常严格, 常常将诗人的名字置于作品的标题中。舒曼较多使用歌德、海涅、艾辛多夫等诗人的作品谱曲。其中, 他最喜爱海涅的诗歌, 他曾经说过海涅的诗就是音乐, 配词的歌。因此, 在他一生创作的2 0 0多首歌曲中, 由海涅的诗作词的就有4 0首左右。舒曼具有独特的、近似于神经质的敏感诗人特质。对他来说, 生活充满了幻想和激情, 这使得他的音乐除了表现诗歌的整体意境之外, 还能表达出诗歌内在情感的细微变化, 例如其著名的套曲《妇女的爱情生活》 (Frauenliebe und leben) 。歌词内在的律动与旋律的起伏紧密结合, 辅以色彩、功能性和声等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 使得诗歌此时不仅是一件声乐作品, 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此外, 由于舒曼在钢琴方面的造诣颇深, 使他的艺术歌曲具有了一些钢琴的特性。例如歌曲《自从我看见了她》 (Seit ich ihn gesehen) , 舒曼把一个只有四拍的短小动机, 通过模进、转调、扩充等多用于钢琴音乐的创作手法发展成一首完整的声乐作品, 突显了一定的器乐性。在他的艺术歌曲中, 有时钢琴和人声形成重唱, 例如歌曲《核桃树》 (Der N u s s b a u m) , 钢琴与声乐好似一问一答, 相得益彰;有时他还通过给歌曲加上前奏、间奏、尾声来表达意境, 例如歌曲《在阳光灿烂的五月》 (I m wundersh nen Monat Mai) ;甚至有时到了情感的极点, 舒曼会索性把篇幅全部留给钢琴, 用钢琴来表达语言无法触及的领域。就像套曲《诗人之恋》 (Dichterliebe) 的终曲一样, 十五个小节的尾声不仅使整部套曲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而且还留给了听众无尽的想象空间。

如果说舒伯特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一些古典主义的稳重和矜持的话, 那么舒曼则是一位彻彻底底的浪漫主义拥护者。舒曼的音乐有着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 内在情感细腻多变, 旋律婉转缠绵, 织体错综复杂, 结构较不规律。他在继承舒伯特衣钵的同时, 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使得艺术歌曲这种体裁更加完美。他的创作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思辨的艺术——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 (J o h a n n e s B r a h m s1 8 3 3-1 8 9 7) 的艺术歌曲不具备舒伯特化腐朽为神奇的才能, 也没有舒曼丰富细腻的情感, 但他却引领了德奥艺术歌曲发展的一条崭新的道路。

勃拉姆斯生性沉着严肃, 不修边幅、沉默寡言、孤僻冷漠, 很少参加社交活动。他终生未娶, 性格内向而古怪。艺术歌曲是其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他的一生共创作了2 0 0多首艺术歌曲。勃拉姆斯虽身处在浪漫主义时期, 却严格恪守古典音乐的结构和创作精神。他非常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和结构的均衡稳定性, 他认为由冲动的激情所产生的音乐都是低级的, 真正的音乐是和理性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在他的作品中, 较少见到浪漫派音乐频繁使用的加速、渐快渐慢等表现手段。旋律线条常常以三和弦为基础, 以三度音程向下2—3次构成勃拉姆斯特有的“死亡动机”最有特点, 例如歌曲《死的憧憬》 (Todessehnen) 。他非常有目的地使用调性、和声、织体等创作手法。因此, 在演唱他的艺术歌曲时, 需要严格按照谱面上的各种标记来进行。同舒伯特一样, 勃拉姆斯热爱民间音乐, 他的许多歌曲的旋律直接采用民歌, 例如他那首著名的《摇篮曲》 (Wiegenlied) , 就是采用了奥地利的民歌素材;而且他还整理、出版了许多民歌集 (仅1 8 9 4年就出版了7册, 由4 9首德意志民歌组成的《德国民歌集》) , 对德国民间音乐的保护, 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在诗词的选择上, 与舒曼喜爱著名诗人的作品不同, 勃拉姆斯往往选择一些民间歌曲或并不知名诗人的作品, 题材多集中在爱情、生活、大自然等方面。到了生命的晚期, 勃拉姆斯开始对死亡、生存的意义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创作, 例如他6 3岁时根据圣经的经文创作的《四首严肃的歌》 (Vier ernste Ges nge) , 作品的主题比较简洁, 旋律以三和弦为基础进行发展, 鲜用装饰音、变化音, 速度上的变化也很少。整部作品选题严肃, 对死亡题材理解深刻, 是一部典型的勃拉姆斯风格的佳作, 也是代表了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巅峰之作。《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勃拉姆斯是“继贝多芬以后, 他更深刻地把音乐和人的精神境界联系在一起, 把艺术歌曲推到表现哲理的高度。”3

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古典主义守卫者。他运用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结构, 在创作上不求作品的夸张表现。但同时, 他也会注意音色之间的对比, 情感表达的幅度, 和声的运用, 所以, 其实质仍是浪漫主义的。

六、小结

浪漫主义时期是德奥艺术歌曲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作为艺术歌曲的大师——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 三人可谓一脉相承。舒伯特确定了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新形式, 提高了钢琴和诗词在艺术歌曲中的作用。沿着舒伯特的道路, 舒曼将艺术歌曲中钢琴和诗词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把歌曲中的浪漫主义因素发挥得淋漓尽致。勃拉姆斯则是集前人之精华, 把艺术歌曲这种体裁所能表现出的深度, 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风格及演绎方面, 三者又不尽相同。舒伯特的歌曲是温暖的, 旋律流畅像涓涓溪流。轻巧而不厚重, 抒情又不夸张, 任何追求戏剧效果的渲染, 都是弄巧成拙的;舒曼的歌曲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时而热情似火, 时而冷若冰霜, 却不是表面化的, 歌词背后灵魂的升华才是舒曼歌曲的真正精髓;而勃拉姆斯的歌曲是深刻的, 他慎重地使用每一个音符, 充满了理性和逻辑, 肤浅和感性显然与勃拉姆斯无关。

所以, 在实际演唱过程中, 如果用舒曼的风格演唱舒伯特的声乐作品的话, 就略显夸张;而用勃拉姆斯的风格演唱舒伯特声乐作品的话, 则显得沉重和呆板。因此, 作为声乐学习者和爱好者, 在研究和演唱三位大师的作品时, 一方面, 要把握其内在的联系和共性;另一方面, 又要注意区分开他们之间的差异, 只有通过深刻地分析、理解和体会, 才能从根本上演绎出他们各自独特的风格。

摘要:本文对浪漫主义时期德奥艺术歌曲发展史上三位重要的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创作进行分析。涉及作品、诗词、钢琴、作曲技法、风格等多个方面, 旨在介绍德奥艺术歌曲——“Lied”这种体裁的同时, 说明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以及他们在德奥艺术歌曲发展史上所处的地位和贡献, 为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艺术歌曲,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风格

参考文献

[1]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

[3] (德) 巴巴拉·迈尔:《罗伯特·舒曼》, (杜新华译) ,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4] (德) 汉斯·A·诺伊齐奇:《勃拉姆斯》, (王庆余胡君亶译) ,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

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期初探 篇10

我国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我认为,这种提法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第一,要有与生产资料相脱离并且有人身自由的劳动力;第二,要有大量的货币资本。虽然货币资本不是剩余价值,但货币资本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先决条件。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北宋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已经满足,所以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一、北宋的自由劳动力

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北宋王朝已经处于一个积贫积弱的环境之中。大地主、大官僚、大贵族依仗自身的权势和特殊地位,兼并土地造成大量“苦身劳力,恶衣粝食”的农民由于兼并而丧失或部分丧失自己的小块土地,流离异乡日益增多。加上连年的天灾,大量的农民丧失生产资料成为无业游民。

早在唐初,均田制已被破坏,均田制的破坏意味着将有一大部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均田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从本质上说不是使小农获得土地,而是使小农从属于土地,当其遭到破坏之后,势必产生出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另外,北宋对劳动人民的户籍管理并不像汉朝的编户制度那么严厉。宋朝把农民分为“主户”和“客户”两种。主户就是拥有一定数量生产资料的农民。客户则一无所有,其阶级成分为佃农或贫农。主户要向政府交纳“田赋”,而客户则无须交纳,客户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靠百工、技业、师巫、渔猎、短趁、杂作来维持家计。到北宋中叶,客户比例已在数量上压倒主户。

以上论述表明:地主与客户佃农之间的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兼并之风的愈演愈烈,到了仁宗时期契约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就出现了松弛和改善。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宋廷下令:“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也就是说国家以法律形式保证广大农民的迁徙自由。

在城市中,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大贵族、大官僚、大商贾对小生产者的盘剥兼并,大量手工业者和下层居民纷纷破产。加入到了城市游民的行列,自由劳动力大军日趋壮大。王安石等人也深知如此长期下去不利于赵宋的统治,所以改革派才会不遗余力地打击“不法分子”。缓和日趋上升的阶级矛盾。王安石个人“性刚愎,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没有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仅凭自己以前出任地方官员时的经验,强行推行新法。由于国家机器(如保险福利、法律制度等)不完善以及用人不当等因素,致使不少地方官员强行抑配,农民不得不贷,贷后又不得不还,加上高利息,不少农民纷纷失业,自由劳动力在农村和城市同时增加。

前已述及,政权之间的使节往来不断,这些使节其实就是一支支庞大的商队。商队难免要有劳动力的需求,而北宋社会又能提供这样的供给,进而双方就能达到一种交易。双方的这种交易本质上就是劳动力在“人力市场”上创造价值的过程。

北宋自由劳动力的增多并不像欧洲的“羊吃人”那样,通过暴力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脱离,北宋的特点则是经济活动的直接结果。殊途同归,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基本上创造了第一个历史条件。

二、北宋的资本

资本则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包括货币资本和劳动力资本。宋朝货币经济发达,而且是一个多种金融货币相互流通的时代,金、银、铜、铁钱共同流通,货币制度还出现了“一国所铸,四朝共用”的金融现象。神宗熙宁初年,正是王安石平步青云之际,“乃诏置交子务于潞州”,交子开始跨出蜀境。北宋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从《清明上河图》可见一斑。当时宋国境内不但有很多本土的大商人,还有往来不断的使节。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商人和“游民”之间就能达到一个均衡。劳动力和货币在市场上相交换,这种交换不是简单的“等价交换”和“非等价交换”,而是货币持有者在创造剩余价值的经济交换。谁都知道,一千年前的货币持有者也是“理性经济人”而不是“社会福利最大化”、“与国分忧”的慈善家。所以在北宋时期,通过市场流通来购买劳动力使货币转化成资本,再使货币资本暂时退出流通领域以谋求更为“最大化”的利益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一过程正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统治者也谙熟此理,但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客观上“王安石变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由于地主阶级的软弱性,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才显得那么不足和乏力。

综上所述,北宋有开放的商品经济,有独特的金融体系,加上王安石的经济变法。在经济、金融和变法的“三重”作用下,北宋时期出现了中国较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如果任其发展中国是可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

浅析英美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特色 篇11

19 世纪的英美浪漫主义的文学是英美文学发展的辉煌时期, 其发展过程为英美近代文学的发展甚至欧洲近代文学的发展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后期的英美文学和欧洲文学带来了繁荣的景象, 标志着欧洲文学和英美文学的成熟。

一、英美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色和文学内涵

首先, 19 世纪英美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特色在创作的过程中强调了创作的绝对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喜欢在一种自由的形式下创作自己的作品, 不想受英美文学早期的古典主义时期的清规和要求, 因此19 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英美文学的书写是突破了文学在早期的写作特色的现实的藩篱的。

其次, 19 世纪的英美浪漫主义时期, 是封建主义向资产阶级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表现是十分复杂的, 一方面, 封建主义的落后已经不能够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 一大批作家要通过文学的形式来表现对封建主义的抨击, 从民主主义的立场;另一方面,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又有很血腥和残酷的一面, 一部分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又有一种留念旧制度的立场, 而抨击资本主义罪恶的现象。

再次, 英美浪漫主义时期还表现的文学特色体现在浪漫主义的文学都是从中世纪以来的历史分不开的, 有一大部分的作家比如雨果和大仲马都是用浪漫主义的无拘无束的手法来描写历史现象。

另外, 在19 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 还有一部分作家的写作特点着手于自然风光, 因为在体验资本主义时期的时候, 比较厌恶资本主义时期的文明和现实, 因此从浪漫主义的立场回归到自然中, 成为“回归自然”的主张。

最后, 从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来看, 从写作上来看, 一般都是强调作者感情的自由的表达和抒发, 在感情的表达下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古典主义的拘束, 有强烈的自由的意志。浪漫派还对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开始了有成效的探索, 从浪漫主义文学开始, 尤其是对民间艺术民间文学和社会底层的重视开始加剧, 从创作题材来说, 诗歌题材和长篇小说的创造也在加强。英美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修饰和表达上还喜欢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 从美学的价值和文学的价值体现来说, 比较重视丑, 也大力的提倡了文学的想象力。英美的浪漫主义文学在表达作者感情的时候, 最喜欢的基调就是忧伤、忧郁的情怀, 这是浪漫派作家最喜欢的表达形式。

二、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特色

英国是浪漫主义文学最早出现的国家之一,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创了著名的派别“湖畔派”, 比如华兹华斯, 萨缪尔 • 柯勒律治都是湖畔派的代表作家。英国也将浪漫主义文学推向了文学的高峰, 其代表作有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济慈的《希腊古瓮颂》等。其中威廉. 华兹华斯更是被誉为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派的先驱, 尤其是在诗歌的发展中, 他为英国的诗歌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 增添了诗歌的内容, 也引进了诗歌用语的新的语言, 从风格上也开启了新的风格。威廉. 华兹华斯的诗歌在新的形式下突破了古典主义时期写诗歌的范式, 突破了传统的大家就认为的写诗歌就应该怎样写的传统, 并且把诗歌的歌颂对象也从官方的宫廷转向了民间和社会底层, 把城市的描写也转到了乡间。从诗歌的语言来说, 作者认为, 应该更自由的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表达这种意愿, 要用自己想的出来真正能够使用的能够代表内涵的语言尽量地表达诗歌的意境。从诗歌的本质来说, 作者也认为诗歌必须代表个人的意志, 要有一种个人意愿的自由的流露和体现, 要通过多诗歌歌颂对象的美丽来表达时间美好的意愿。威廉. 华兹华斯有着特殊的才能, 作为一个诗人他比一般的人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作能力, 尤其是在语言的表达上更是特别的具有代表性, 他是英国浪漫主义代表的核心。

英国的浪漫主义派在创作的过程中, 是对资本主义的文明和发展是有一定意见的, 是不满的, 因此在描述自己感情的时候有一种愤世嫉俗的感觉, 也有想隐蔽自然的想法和倾向。作为浪漫主义派别, 这些伟大的代表作都为20 世纪英国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比如雪莱的作品《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虽然是一个神话故事, , 但是神话却有比喻的作用, 神话告诉大家被压迫的底层人员的苦难, 这种苦难必然导致反抗, 暴君最后的下场就是被推翻, 也做了预言, 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最出名的一句“冬天如果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就出自于雪莱的作品。

英国的浪漫主义派还有一个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拜伦, 拜伦可以称之为浪漫主义的一代宗师, 拜伦的作品是时代的作品, 体现的也是时代的激情和热情, 拜伦的作品更是才情、哲学、深度、力量的代表, 也有着反抗的意识, 还有着自己独有的价值标准和精神生活, 包括了文化概念。其著名的代表作就是长篇叙事诗《唐璜》, 这部作品对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深思和审视, 有着内涵的检阅, 也发人深省。因此, 拜伦的作品不仅影响着英国文学的发展, 还在整个英美浪漫主义时期, 整个欧洲都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带动力, 把拜伦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 称之为“拜伦式的英雄”。拜伦的《唐璜》在英美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文学特色和主体思想就是通过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冒险精神来诠释时代的特征, 尤其是封建主义的专职和社会道德的虚伪性。这部作品主要的历史背景是以英国背景和社会为现实的, 揭示和讽刺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尤其是建筑在封建和资产阶级上面的从经济思想和伦理道德为出发点的婚姻是不幸的, 《唐璜》也诠释了作者正义的感情, 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失去自由的人的同情以及呼吁和倡导被压迫者参加战斗的号召。

三、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特色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 是根据美国独特的文化历史发展而来的, 客观地说, 美国在历史上和文化上是有独特的文学特色的, 和欧洲一直贯穿以来的文学流派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欧洲文学和英美文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 美国的文学产生有着民族文化独立的结果, 是特殊时期民族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 受到英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美国的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也有重要的发展。在19 世纪上半时间内, 美国的文学发展受到了英国的浪漫主义流派的影响, 因此, 美国在文学的发展和文学的特色上有了一次文艺复兴运动。可以这样说, 美国的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在形成和基本特点上都是表现的是一种自由和争取精神的解放, 是完全符合美国历史轨迹的发展的。在19 世纪, 随着美国资本主义时期的迅速发展, 在美国迅速蔓延了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摆脱英国的文学的束缚, 因此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比起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来说更重视人的发展的精神创造和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因为为了自由和摆脱精神的束缚,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了蓬勃的发展。

在美国浪漫主义时期, 其代表人物不得不说惠特曼, 惠特曼的作品唱出了美国在追求民主和追求自由的心声, 他是著名的民族诗人, 是美国现代诗和现代文学的开衫祖师, 也为美国下一世纪, 20 世纪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 世纪美国的诗人和诗歌作品没有一个能够绕开惠特曼。惠特曼最著名的代表作当属他的《草叶集》, 《草叶集》主张的基本内涵是创造和创新, 追求的是一种滋味和民主, 在艺术表现的形式和风格上都是呈现多彩的风格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首先, 《草叶集》在诗歌的表现过程中表现的是普通人的生活, 在其价值观的描写上也是普通人的直率和坦诚, 还有一种粗鲁;其次, 在民主主义的理想上, 《草叶集》十分的关注民主和自由的民族特征, 在整个作品中都是十分的高昂的和富有激情的。另外, 在其死亡和奥妙中, 还有一种对哀怨和和令人忘怀的情怀。所以, 《草叶集》是完全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调的, 建立了一种诗歌的新形式, 也就是后来诗歌的自由诗体。

美国的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表达了美国这一时期作家对生活、对社会在追求真善美过程中的理想, 也有对社会不公和对社会邪恶现象的不满和怨恨之情, 美国的浪漫主义时期的作者都喜欢在历史和宗教主义中找到灵感, 在创作的过程中神秘主义也是他们创作的主要艺术的灵感来源。无论是华盛顿. 欧文还是詹姆斯 • 库柏等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家都诠释了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特色, 是浪漫主义思潮的民主、自由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欧文还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之父。

综上, 英美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特色是具有时代和社会的烙印的, 是19 世纪时期的重要的文学发展时期, 这种文学思潮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涌现了一大批代表作家和代表人物, 代表了英美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的历程, 也对后代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做了有益的贡献, 奠定了相应的文学的基础。英美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思潮的发展和成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 作为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其文学特色也是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丰富多彩, 艺术特色和魅力都是十分值得后人进行研究和仔细阅读的。

摘要:英美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 这一时期正好是英国的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这种文学思潮的产生, 对未来的英美文学乃至欧洲文学和世界文学都起到了重要的启示意义。浪漫主义流派喜欢自然和自由的意志, 用文字来诠释自己表达的意愿, 代表着英美文学的成熟。分析认为英美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具有基本的特色和文学内涵的, 一方面, 封建主义的落后已经不能够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 作家要站在民主主义的立场;另一方面, 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又有很血腥和残酷的一面, 作家又有一种留念旧制度的立场。因此, 笔者从英美文学浪漫主义时期的基本特色入手, 着重分析英国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文学代表作和代表作家的文学特色和内涵。

关键词: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特色,自由

参考文献

[1]洪婷, 浅析19世纪的英美浪漫主义文学,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8月.

[2]彭家海,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美浪漫主义文学探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年7月.

[3]李佳苧, 浅析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科技致富向导, 2014年6月.

[4]陈畏, 语言和视觉的纠葛——浅析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中英国绘画的文学性, 名作欣赏, 2012年10月.

[5]谢琨, 工业革命与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刍议, 作家, 2013年9月.

[6]杨梅,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情结解析, 短篇小说 (原创版) , 2013年8月.

[7]李昆峰, 谈华兹华斯对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芒种, 2013年11月.

[8]王欣,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形式主义批评, 吉林大学, 2008年10月.

上一篇:后工程合同管理下一篇:词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