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藏文

2024-07-17

小学藏文(精选12篇)

小学藏文 篇1

1 概述

藏文的词性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12种构成,特别是动词、名词和虚词占重要的地位。通过搜集和查阅相关的文献,目前针对藏语文教材中词性的分布情况的研究还不多见,最近端智项杰在《中小学藏语文教材中词汇统计及分布情况研究》硕士论文中,对词汇的统计及分布做了一些工作,但其仅对中小学藏语文教材中词汇的用词状况作了统计,分析了其用词信息及在真实文本中使用的程度信息,没有对藏语文教材中词性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

本论文拟以小学藏语文教材中词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藏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对其词性的分布进行统计与分析。

2. 藏文词类信息的分类方法

我们根据藏语语料库建设的实际需要,藏语传统文法的八种格为:主格、业格、作格、为格、从格、属格、于格和呼格,语料库标注时,根据其语法功能用介词P标记。本文遵循格桑居冕、格桑央京编著的《实用藏文文法教程》中的词法分类方法,将藏文词类分为13种,即名词n、动词v、数词m、量词q、副词d、连词c、介词p、助词u、语气词y、叹词e、代词r、形容词a、拟声词o、其中动词存在三时一式(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和命令式)的形态变化,例如(唱)一词,它的三时一式为(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和(命令工)。

3 藏语文课文体裁

选用的教材是五省区藏语文教材编写委员会编著,青海民族出版社2009年改版的五省去写作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共12册作为语料,本套藏语文教材共有课文274篇,第1册为字母学习,在进行课文统计时,未计算在内;藏语文教材第2册、第3册、第4册中分别有10篇、4篇、4篇课文是生词学习,在课文体裁和篇幅统计时未列入课文数目统计,在用词统计中计入。

课文体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套教材的语言风格和面貌,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教育理念。各类体裁的分布及用词情况,可以反映出教材各体裁的词量分布情况。

4 语料处理

对于录入的语料首先进行分词,在及其分词的基础上,对分词软件标注的“未登录”部分做人工修改,并人工校对错误分词。藏文分词尽量与藏语语感中的“词”保持一致,既能独立运用,使用稳定且具有固定语义的最小单位这里所说的“词义”指词语释义,当词语为多义词时,解释标注其常用词义。

5 统计方法

语料采用人工和计算机软件想结合的方法:词语分词才用及其字段分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词软件采用自己编写的“藏文分词与词性标注一体化软件”;对分词软件标注为“未登录词”的部分,做人工修正。藏文分词尽量与藏语预感中的“词”保持一致,既能独立运用、使用稳定且具有固定语义的最小单位。

5.1小学藏文教材中词性分布统计及分析

在小学阶段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藏语文教材的文章体裁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小说、童话、其他(戏剧、格言、谚语、谜语)8类。

以系统统计的数据和科学调研为依据提出新的教材中新生词的分布情况和新生词的难易程度,使教材的新生词更严谨更科学地进入教材编辑,依此达到藏语文教学的严谨性,以便提升小学生对藏语文教育的兴趣和小学教学中的藏语文教学成果,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以下几种词性。如图1所示:

图1显示,除第1册字母学习外总分析11册,由于量词、感叹词、时间词的数量比较少,所以本论文中撤销了那些词性的分析。将各词性在小学藏文教材中按比例排序为:名词,动词,助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方位词,名词在小学藏文教材中均占优势,其中助词、方位词和数词占的比例比较少,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词汇学习以常用和名词为主,课文个词性平均分布在各册,属于典型的分散式教学。

6 结束语

通过本论文研究,一方面可以摸清小学藏语文教材中词性分布状况,其研究数据对小学藏语文教材的编纂有参考作用;另一方面将藏语自然语言处理理论与技术应用于藏语文教材中词性的分布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填补藏语言信息处理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摘要:在自然语言处理中,词类划分属于基础研究,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本文以小学藏语文教材为语料,利用计算机对教材中藏语词的频次,数量等信息做出统计,进而摸索出目前藏语文教材编辑中藏语词性的分布规律,目的在给藏语词的安排、重要程度等是否科学合理,即是否符合各个年龄段藏族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状况,提供重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藏文信息处理,语料库分词,标注

参考文献

[1]毛尔盖·桑木旦.藏文文法概论[M].青海民族出版社,2005.

[2]李素建.汉语组块计算的若干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3]赵德宇.汉语句法分析技术及其在机器人辅助教育智能接口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

[4]韩雪林.现行中小学藏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J].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教育局,1997(3).

[5]赵小华.KNN词汇统计及分布中特征词权重算法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

小学藏文 篇2

【摘要】藏文是汉语外,使用最广泛的大陆本土语言之一,其字母文字备受藏族同胞的喜爱。作为小学藏文教师,我们要积极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环境下知识的快速更新,激发小学生学习藏文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就小学藏文教师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 藏文 教学

小学藏文在藏族地区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学生藏文学习的接收能力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藏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因此小学藏文教师对藏文教学必须结合我们当地的学生实际,总结探索出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而让学生课堂丰富多彩,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学生的藏文意识

综观农牧区小学的各门教材,均是藏文教材。小学生学习其他各门课程时,都在与藏文接触,藏文教师在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经验时要充分发挥藏文的优势,其他各门学科在教学时,实际也是无意当中替藏文教师传授了学生藏文知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西藏也是从黑暗、残酷的政教合一的农奴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经过民主改革,现在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的藏族文化经过继承和改良成为今天的优秀传统的一部分,西藏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世界人民到西藏旅游逐渐增多,旅游点呈现出的文化也体现了地方性,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藏文意识,让他们热爱藏民族文化。

二、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团结就是力量”,有时学生一个人学习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有的学生上课走神了,不可能全部领会教师上课所讲,也不可能全部领会书中的要义,因此加强学生合作学习也非常重要。比如我在教学生三十个藏文字母时,先是教会了他们并其中的一个班给他们布置了任务:你们下去后4个人一组记忆这三十个字母,过两天我就要抽查,看哪个小组背得最快,写得最正确?我在另一个班也布置了任务:你们下去后,自己记住这三十个字母,过两天我要抽查。过了两天后抽查时,小组都能顺利的背出来,正确写在黑板上,而另一个班学生只能记住几个,并且都是前面的几个。这说明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我们经常在团队合作中提到一加一大于二,也就是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进而达到最佳效果,如果在团队合作中一加一小于二或小于一,那这个团队也就应该解体了。因此我们在小学生藏文学习中,一定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他们的合作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减轻负担。

三、增加小学生藏文阅读量

小学生虽经幼儿教育进入,但他们的知识储存量还是有很大差距,阅读多满足于一知半解、粗知大略、不够准确、流于表面、抓不住本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中求全,或用启发性的语言进行诱导,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理解,灵活运用,达到求新。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藏文教师就要给学生布置任务,背诵一些经典名句、名篇、诗词,熟读一些课文,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因为小学藏文教材中有不少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内容涉及广泛,古今中外兼而有之,在写作运用中可以引用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典故,有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记藏文笔记锻炼藏文表达能力

一篇藏文文章学生读后,会有一定的感想,这时,教师要利用他们阅读后的体会,指导学生记藏文笔记。记笔记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当时的学习质量;而且,对他将来的自学、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我们有意识地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充分用藏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锻炼学生思维和藏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抛开了原先机械的依照文章结构,没从头到尾,逐字逐句讲解,而是以最快的时间让学生走进藏文文本,理解文本,激趣理解,来达到对藏文的感知、学习和理解,有力的提高了藏文学习课堂效率。如果对一篇藏文文章的学习,因循不变,按照原来的篇章结构,由先到后,逐字逐句,进入僵化的程序,让学生落入窠臼,课堂就没有了生气和创意,学生学起来也就毫无兴趣可言,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效率就无法提高。

五、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农牧区的小学生教材编写的事例都是从现实生活当中来的,特别直观,这也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也是让形象思维得到拓展,进而联想到其他事物。“填鸭式”的教育已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想象,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前进,也就更谈不上国家的富裕强大,我们在藏文教学中要充分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六、加强学生的作文教学

藏文的学习是为了运用,要将平时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藏文教师就要加强学生的写作教学:(1)要教会学生写日记,记“流水账”,把在学校与生活中所发生的事记下来,成为写作的素材。小学生写日记是最基本的作文教学,农牧区小学生文化水平差,底子薄,不可能写成长篇大论,教师要正确引导。(2)要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真正的作文教学中出现无话可说,无字可写,这需要小学藏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作文走进生活,我们应帮助学生了解“写什么”,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将“要我写”变为“我想写”,让学生灵思涌动,妙语连珠。

七、拓展藏文教材外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藏文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藏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藏文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以新颖、生动、活泼的藏文例子导入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多种,通过问题设置,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结语

小学藏文教学的基础性是不可替代的,藏文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将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大放光芒。

【参考文献】

[1]巴旦.激发小学生藏文学习动机的探究与策略[J].读写算.2013

小学藏文开放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小学;藏文;开放性教学

H09

开放性教学的核心是“创新性”和“开放性”,使用开放性教学法进行小学藏文教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思想,促进藏文教育的发展。藏文主要由卫藏语、康巴语和安多语等三种语系组合而成,其中的卫藏语最接近标准藏语,但是并不等同于标准藏语,安多语的发音与标准藏语的差别更为明显,因为安多语往往会强调第四音调,所以不能代替标准藏语。目前,小学藏文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包括藏语方言教育的负面影响和教学模式过于僵化,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在进行小学藏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优化教学方法,树立开放性教学观,提倡开放性学习,布置开放性作业,并予以学生开放性评价,这样方能全面提高小学藏文教学质量。

一、树立开放性教学观

教师应树立开放性教学观,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革除地方主义观念,用标准藏语来讲解藏文,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发音,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和意见,热心帮助学生解决藏文学习中的困难。另外,教师应注重促进学生的藏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藏语的标准发音,然后让学生留心观看《塔洛》、《甘南情歌》、《西藏天空》、《喜马拉雅》、《静静的嘛呢石》、《给我一天来做梦》等经典藏语电影,聆听《月光落地的声音》、《陪我一起看草原》、《采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吉祥谣》等藏语歌曲以全面加强学生的听力。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优美的藏文,促使学生的藏语发音符合标准。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加强学生的藏文作文写作能力,引导学生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文章内容,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和有价值的写作信息,用投影仪给学生展示藏族舞蹈、服饰、美食以及藏族自然风光的照片,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要让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名著以增长知识,提升文化素养。而且,提高学生的藏文写作能力也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藏语功底,符合小学藏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二、提倡开放性学习

教师教师在进行小学藏文教学时应提倡开放性学习,为学生打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从而全面调动学生学习藏语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仅要让学生在校内学好藏语,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外界继续学习藏语,例如带领学生去郊外游玩或者参观博物馆和展览会,然后让学生用藏语描述自己的见闻,从而扩展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藏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藏族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和课本教材中有价值的信息,借助网络技术为学生搜集更多的信息,学习必要的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青稞酒、酥油茶和哈达的文化内涵,或者抽取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观看介绍藏族文化的讲座以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民族情感。教師也可以为学生设置有趣的课堂活动,像写诗歌、朗读藏文和做游戏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快乐学习,营造和谐的课堂文化气氛。

三、布置开放性作业

教师应注意加强藏文作业的设计,为学生布置开放性作业,“创新性”和“开放性”是开放性教学的核心,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创新作业的内容,加强作业的开放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藏文基础,学习藏族文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行了解青稞酒、酥油茶和哈达的文化内涵,尝试创作藏文诗歌,写藏语故事等,并在班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给予开放性评价

予以学生开放性评价可以激励学生学会藏文,辅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作业内容给予他们开放性评价,要注意评价语言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某学生在作文题目为《倾听花语》这篇散文中写道:“花有清秀的容貌,有高洁的品性,有纯真的语言。花有智慧,有理想,有情感,有气质,有一颗美丽热情的心。倾听花语,感受花的秀外慧中;倾听花语,让心灵芬芳恬静;倾听花语,心灵也会绽放一枝独秀”。教师给与学生的评价是:“文章立意新颖,灵活运用了排比句和拟人手法,语言优美,用花象征美好的理想体现了小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实现了水乳交融,是一篇优秀藏语散文。”教师认为学生这篇文章具有创新思想,用恰当的语言激励学生追求崇高的理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放性教学的核心是“创新性”和“开放性”,使用开放性教学法进行小学藏文教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思想,促进藏文教育的发展。目前,小学藏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分别是藏语方言教育的负面影响,教学模式过于僵化,这两大问题严重影响藏文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教师要注意优化教学方法,树立开放性教学观,提倡开放性学习,布置开放性作业,并予以学生开放性评价,这样方能全面提高小学藏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吉律.浅谈小学藏文在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J].小作家选刊,2015(1)

[2]周云青.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藏文双语学生现代汉语情感教学[J].教师,2014(17)

[3]李明芳.突出专业特色,实现科学定位——四川民院藏文系双语教育教学现状调查[J].北方文学, 2014(1)

论藏文信息“格” 篇4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学生Fillmore提出了格语法的理论, 此理论从句法语义关系方面对格进行分析概念定义, 之后更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深层语法中格的语义关系。在传统语法中, “格”是指某些曲折语法中用于表示词间语法关系的名词和代词的形态变化, 这种格必定有显性的形态标记, 即以表层的词形变化为依据。如德语的四格。在汉语中, 名词和代词没有形态变化, 所以没有格。传统语言学中的格只是表层格, 其形式标志是词尾变化或者词干音变, 这是某些屈折语的特有现象。格语法中的“格”是“深层格”, 它是句子中体词 (名词, 代词等) 和谓词 (动词, 形容词等) 之间的及物性关系 (transitivity) , 即语义关系, 它是一切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底层结构中的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来确定的, 此关系一经确定就固定不变, 不管它们经过什么转换操作, 在表层结构中处于什么位置, 与动词形成什么语法关系, 底层上的格与任何具体语言中的表层结构上的语法概念没有对应关系。

藏族学者对藏语格语法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吞米桑布炸初创“三十颂”之后, 他们针对“三十颂”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形成许多不同的学派, 对语言深层理解的不同, 导致对“三十颂”的解释产生了歧义, 其中最主要的有色德派和扎德派, 这也是语义的重要性, 多识教授, 马进武教授等针对这一现象分析得很是深入。

格语法有三部分组成:基本规则, 词汇部分和转换部分。其中最基本的有三条规则:

其中的M代表情态 (modality) , P代表命题 (proposition) , C代表格 (case) , 为了表明与动词相关的名词短语的不同身份, 可以在它们的前面加上一定的标记, 表示为C→K+NP。格语法认为, 主语、宾语等概念只是表层结构的概念, 在深层结构中, 动词与名词的关系是格的关系。

传统的藏文文法分两部分, 一个叫“文法根本三十颂” (。主要讲的是藏文拼写结构和以静词为中心的格助词及各类虚词的用法。全书用七言偈颂体写成, 一偈四行共三十三偈 (少一行) , 除去前言性质的三偈, 正文恰好三十偈, 故名“三十颂”。文法另一部分叫“字性组织法”也是用七言偈颂体写成的, 共三十三偈半, 主要讲的是字性音韵和以动词为中心的形态变化, 时态施受关系和能所关系, 单句之部类和复句的句式等有关动词的一系列语法范畴和功能。因为动词的这些范畴是通过对基字, 前加字和后加字的字性语音分析来阐述的, 所以定名为“字性组织法”。

“文法根本三十颂”中以静词为中心的格助词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在传统语法书里对格是这样赋予概念的: (藏语传统语法当中的格是细指事物的能所关系的词, 使两个事物为中心而构成了句子, 却将两者不混淆保持各自的状态, 主要说明一定的对象, 需求, 目的, 关系, 地点等, 如果不将这类词置于句子当中, 无法表达一种确切的意思, 所以对于构句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般的认为:施事格 (agentive谁在做?) 、承受格 (dative他怎么样了?) 、客体格 (objective对谁做什么?) 、工具格 (instrumental用什么做) 方位格 (location在何处?) 、受益格 (benefactive为谁做) 、使成格 (factive产生了什么?) 、来源格 (source) 、终点格 (goal到何处) 、伴随格 (comitative和谁一起做) , 以下例子可以很好的解释藏文中格的重要性。

藏语的格就是NP+K+VP形式组成, 这里的NP可以是名词, 也可以是形容词, 代词, 而K所代表的就是格助词, 在这个句子中藏语的动词的性质不同导致其前面的名词“教室”发生了格属性的变化, 同一个名词当动词为行为动词时变为对象宾语, 而整个句子就是业格, 当动词变为存在动词时, 其前面的名词的格属性就变为处所格, 而整个句子是存在格。就因为格在句子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所以在研究藏文信息不可忽略的核心语法, 以此片望更多的学者了解藏文信息技术息息相关的格语法。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的统领下少数民族地区对信息技术的渴求迫在眉睫, 信息技术又以语法为基础, 所以对语法规则的深入研究成为对技术引进的初探, 藏文信息也不列外。

关键词:格,深层语法,语义

参考文献

[1]王志敬:《藏语动名词探索》, 《民族语文》, 1987第1期。

[2][美]菲尔墨著, 胡明扬译:《The case forcase“格”辩》, 商务印书馆, 2005年。

[3]马进武著:《藏语语法明灯 (藏文) 》, 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1998年。

四年级藏文 篇5

︽罢得﹀

伴刀稗︽陡

蒂邦︽脆爸︽

拜爸︽冲﹀ 敞爸︽柏︽鼻爸︽拜便邦﹀10×2=20% 1.冬︽邦敌︽罢单罢︽办罢︽霸爸︽秤扳︽罢册邦︽呈︽

拜爸︽

翟稗﹀

罢单罢︽办罢︽霸爸︽炒︽罢册邦︽呈︽雏︽典︽

搬蹬爸邦︽斑︽第拜﹀

2.瓣半︽伴戳罢︽罢嫡︽扳档︽呈︽

罢稗邦︽靛爸︽﹀ 扳档︽炒敌︽兵︽壁稗︽办︽雏︽点︽彪︽搬得︽扳︽

般扳︽拜爸︽﹀ 邦︽搬搬︽扳超︽颁拜︽ 呈︽兵︽扳档︽捕邦︽办邦︽呆︽

般扳︽底拜﹀

3.捶拜︽兵办︽钓爸︽搬般稗︽菠扳︽冲邦︽

霸搬︽拆︽搬碉︽搬半︽伴车拜︽ 稗邦︽雌稗︽冲︽地罢︽斑︽白稗︽

缠︽斑︽搬兵︽拜爸︽搬白邦︽

柴︽

扳爸罢邦﹀ 4.扳倒︽淬敌︽幢︽贬︽办︽

瞪半﹀

罢册邦︽斑﹀

挡罢︽帛罢︽斑﹀ 5×2=10% 冬稗︽彼邦-锤扳邦︽搬但-搬郴︽窗稗-

车罢邦︽斑-办罢︽胆办-罢碉扳︽斑﹀ 挡罢︽表罢邦︽蹿半︽搬﹀ 10×1=10% 缔爸︽()伯()半搬()扯爸︽()胆办()

雌︽()瓣办()超()绊搬()迸()搬得︽斑﹀ 翟︽扁敌︽衬罢︽邓︽伴淳︽搬﹀ 10×1=10% 罢豺半︽搬弟罢()裁稗︽()伴残罢︽斑()敞爸︽搬()

痹︽躇罢邦()伴标搬()传︽垫稗()闭扳︽斑()辫爸︽贬拜()罢吵罢︽氮搬()

布︽搬﹀ 脆爸︽伴膘办︽搬半︽畅罢︽编邦︽崔办︽搬﹀ 5×1=5% 搬颤办︽搬

罢扮稗︽卞︽秤扳︽斑︽昌半︽椿拜︽斑敌︽锤︽楚拜︽宝︽脆爸︽﹀

办拜︽淬

残︽捶︽彬︽吹半︽吵︽舱︽惭半︽雕爸︽搬敌︽车稗﹀ 残︽搬

庇爸︽吹︽搬豺拜︽斑︽拜爸︽﹀ 雹稗︽办︽电邦︽碉︽搬睬罢︽斑敌︽车稗﹀

纯罢︽

拜捕邦︽捶︽草拜︽淬︽伴炒罢邦︽椿拜︽宝︽拜春罢邦︽斑︽凑扳︽冲敌︽脆爸︽﹀

伴百伴︽靛爸

残︽办︽比办︽扳霸稗︽拜爸︽彪︽超罢︽拆︽锤︽搬︽椿拜︽扳霸稗︽卞︽脆爸︽﹀

掣罢︽斑﹀ 搬郴︽触拜︽宝︽鼻半﹀

1.冬罢︽搬白邦︽拜爸︽稻罢邦︽挡罢︽编︽疮拜︽霸︽鼻爸邦﹀ 5×1=5% 扳拜伴︽伴班爸邦︽

穿罢﹀

雹稗︽办︽搬炒︽鄙拜︽底拜︽

邦︽办︽搬撑拜

翟︽扁︽淳邦﹀ 搬邦扳︽雌︽搬佰爸︽

搬绊拜﹀ 爸办︽惮办︽椿拜

2.冬罢︽搬采邦︽宝︽超搬︽败爸︽蹿半︽党办︽灿︽昌半︽翟稗﹀ 5%

3.稻罢邦︽挡罢︽编︽超搬︽败爸︽蹿半︽党办︽灿︽昌半︽翟稗﹀ 5% 搬吵稗︽斑﹀ 撤邦︽办稗︽伴炒搬邦︽斑﹀

1. 半︽邦︽伴幢办︽池爸︽罢单罢︽办罢︽霸爸︽呈︽碉邦︽搬蹬爸邦︽斑︽拜爸︽﹀

炒敌︽阐稗︽卞︽罢掸︽捶︽

呈︽财︽得罢︽翟稗﹀ 炒︽邦︽柏︽罢爸︽得罢︽稗邦︽辟半︽底爸︽搬︽翟稗﹀ 5%

2. 卜︽淬爸︽办︽椿︽败爸︽编︽彪︽罢登爸邦︽瞪半︽车稗︽财﹀ 5%

.搬兵拜︽斑﹀ 罢绊扳︽卞︽点罢邦︽搬绊拜︽宝︽稗爸︽车稗︽伴膘办︽搬绊拜︽椿拜︽拜便邦﹀ 2×6=12% 1.“瓣办︽伴拜搬︽粹拜︽斑敌︽靛爸︽泵扳︽炒半唰 采拜︽斑稗︽搬佰罢邦︽饱爸︽罢︽办︽扳蹈邦唰”

蹬邦︽搬敌︽稗爸︽车稗︽财︽翟稗﹀

3. “雕罢︽扳︽残︽翟︽厂爸︽稗︽伴串唰 惩半︽吹︽厂爸︽吵︽搬扮罢︽饱爸︽伴垂爸︽唰”

踩邦︽搬敌︽车稗︽财︽得罢︽搬长稗︽底拜﹀

古代藏文辞书 篇6

关键词藏文古代辞书

辞书作为知识的载体和文明成果的积累,既有查考检索的功能,也具有传播文明的作用。藏文辞书是西藏文明的智慧结晶,对西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藏族历史上第一部辞书是公元9世纪编纂的《翻译名义大集》,它同时也是藏族历史上最早的双语对照辞书。

众所周知,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创制和使用文字最早的民族之一,藏文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字体系,它很早就具备了成熟和完善的文字系统,藏文辞书随着藏文字的创制、普及和规范应运而生。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约617—650)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这位雄才大略的藏王积极致力于提高吐蕃的社会文化水平,其中一项举措即派遣以吞弥桑布扎为首的16位优秀青年到天竺留学,学习梵文和佛学。吞弥桑布扎返回吐蕃后,根据藏语的特点,创制了新藏文[1]

。不久,新藏文在吐蕃的社会文化生活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和文化交流等领域中迅速得到应用,并很快发展成为成熟完善的文字系统。

辞书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也是指导语言使用的工具,辞书是人们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其规律而形成的成果,辞书的出现反映了一种语言文字系统的统一和规范的水平。藏文辞书即是在藏文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一、《翻译名义大集》,藏族历史上最早的双语辞书

藏族历史上最早的辞书是梵藏双语词典《翻译名义大集》,这部双语对照词典,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自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吐蕃伊始至8世纪,吐蕃出现了佛经翻译、佛教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高潮,史称佛教前弘期。当时,吐蕃王朝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藏文的使用和规范统一工作,厘定藏文,对藏文的字、词、书写等加以规范;设立专门翻译印度梵文佛经的译经院,对名词和佛教术语的翻译进行严格的要求。吐蕃赞普赤热巴坚(815—841)时期,印度高僧孜纳弥扎、素仁札菩提、西廉札菩提、达纳西拉和藏族翻译大师噶瓦巴则、居茹鲁易坚参和项易西德等译师,编写了梵藏对照的佛学词典《藏族译师与印度班智达共同编著的名义大集》(Lopanmanbosmdsadpahibyedragturtogspachenpo),简称《翻译名义大集》(byedragturtogspachenpo)。

《翻译名义大集》以梵藏对照的形式,对梵文中的佛教术语及专有名词分类列举并加以解说,以便让翻译者和学习者查考检索。《翻译名义大集》共分283类,收录了9565个专用名词。这部词典的编撰和刊行在藏族辞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藏族历史上第一部双语对照辞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族文字双语对照词典。

二、敦煌藏文文献P.T.1257和P.T.1261号中藏汉对照词汇

据敦煌学家王尧介绍,敦煌藏文写卷中的P.T.1257和P.T.1261号藏汉对照词汇,基本是《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藏汉对照词汇的内容。《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共368组,1600多个词语和短句,虽然其所包含的词汇和短语数量不多,但它在早期藏汉文佛教翻译的实践过程中,起到了辅助查考和规范语言的作用,因此具备词典的特殊属性。

王尧(2004:18)指出:敦煌藏文写卷中的P.T.1257和P.T.1261号,“也属于早期的双语对照词典,同时,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双语对照词典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们都是关于佛教的名词术语,二是它们都是双语的,或者是梵藏或者是汉藏。这就表明早期辞典的出现,是为了佛经翻译的需要”。由于当时佛教名词和术语的翻译不统一,甚至有歧义,因之引发的佛经翻译人员争论现象时有发生,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翻译人员对佛教名词术语进行了统一和规范,这是敦煌藏文文献P.T.1257和P.T.1261号藏汉对照词汇产生的原因。

我们不能确定这两个文献产生的具体年代,但是大部分敦煌藏文文献,应属于赞普赤德松赞至赤热巴巾在位时期,即公元9世纪初至中叶,尤其是以赞普赤热巴巾时期居多。根据学术界对敦煌藏文文献的断代,可以推断,P.T.1257和P.T.1261号文献产生的年代大致应在9世纪初至中叶(800—850),这与梵藏对照词典《翻译名义大集》的编纂年代几乎是同一个时期。

为什么藏族历史上最早的辞书是双语词典?1200多年前,吐蕃王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和大量的佛经翻译为藏语双语辞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中,藏文文献的数量仅次于汉文文献,位居第二。现如今这些藏文文献分别藏于中国、法国、英国等国,大部分并未公布。

三、藏语正字法口诀(同音、近音字典)

在古代,藏语中没有“字典”“词典”和“辞典”(Tsigmzod)这些词,而把关于字、词、语法等的内容归入藏族十大明学的“声明学”范畴,因此《翻译名义大集》被称作声明学著作。后来,人们把规范藏文字、词应用的学问叫作“达益”(Dagyig),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谓“达益”就是正字法,是一种规范藏文字词形体、确定字词意义的方法。藏文是拼音文字,由三十个字母、四个元音拼组而成,三十个字母,又分为基字、后加字、前加字、上加字、下加字和又后加字六个部分,五个前加字和十个后加字又分别分为(阳性)强、(阴性)中、(两性)弱、(无性)变四个等级,根据藏语音节的发音强弱、词性转换或者动词时态的变化,组合成不同的字形,字形变化有严格的文法规律。endprint

藏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不同,读音相同而由于时态不同而字形不同的字总是困扰着人们,人们把经常容易混淆的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字词单独摘出,编成易读易记的口诀供人们背诵记忆,或者供人们查阅,于是便形成了藏文正字法。按照藏族传统的教育方法,初学藏文的人在学完藏文拼读法以后,就要开始学习和背诵正字法口诀,这与现在的背诵词汇颇为相似。正字法不像现代辞书对其中的字词进行描述性的解释,它的功能是,一旦记忆以后,就可以熟练掌握和运用字词拼读及书写的方法,其对语言文字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正字法是一种文字体系发展完善和规范的标志。正字法在藏文中的运用一经确定,就得到广泛的流传,这可能是由于这种方法把一些常用的字词以口诀的形式总结,方便记忆,一经背诵终生受益,此外,查考也比较简便。

根据目前掌握的藏文资料,《正字法丁香帐》(Dagyiglishivigurkhang)是第一部藏文正字法,也是最有影响的藏文正字法之一,成书于1476年,作者为觉顿·仁青扎西。《正字法丁香帐》收编了近千条藏文词汇。1981年1月,民族出版社根据拉萨木刻版整理出版。在藏族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正字法当属霍康译师的《正字法语灯论》(Dagyignagsgron),其成书于1538年,在藏区流行最广,由多个印经院刊刻印刷。后世藏族学者对其注解也较多,最流行的注解当属丹增坚参于1937年完成的《正字法语灯论详释》。新中国成立以后,西藏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先后出版了这部书。另外,还有《正字法智者之源》(Dagyigmkgsbivbyungns)、《正字法智者生喜本注》(Dagyigmkgsbadghabkayid)等多种正字法书籍在藏区流行。

藏文正字法,是藏族传统意义上的字典,形成时期早,流行和使用时间较长,所以藏文正字法对藏文发展的影响也较大,以致1949年后编纂的《新编藏文字典》《藏文同音字字典》等一些辞书的藏文书名都带“正字法”的后缀,有些正字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我国藏区的小学藏语文教材中就收编了一定数量的正字口诀,足见藏文正字法的重要性。

四、藻词(同义词词典)

如果说藏文正字法是正字法中的字母音值法,主要解决同音字和近音字词的不同点,那么,藏文的辞藻学主要是解决几个名词表达一个意义的问题,这些意义相同而形态完全不同的名词就是藻词。

藻词藏语叫“沃觉”(mnonbrjod),属“小五明”学之一辞藻学的范畴。辞藻学是一种掌握和使用藏语同义词的学科,藏文中同一事物可能会有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名称(藻词),而每一事物和名称的命名之间一般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典故,辞藻学就教人们记忆掌握和使用这些名词的技巧。藏文藻词的使用比较广,在藏族传统“十大明学”论著中藻词比比皆是,在写作过程中使用大量藻词,尤其是在诗歌和散文中,为了诗词对仗工整和韵律的需要,会大量使用藻词,使格律诗歌的语言更加华丽,如果不熟练掌握这些藻词的意义,阅读理解这些诗文的内容就很困难。因此,辞藻学也是藏族“十大明学”之一。

历史上藏族学者和文人对辞藻学关注较多,翻译和编著了大量辞藻学著作,辞藻学著作其实就是同义词和多义词词汇集,是用来查考同义词和多义词的词典。

藏族历史上最早的辞藻学著作是《辞藻集·其美宝库》(mnonbrjodhchimedamdsod),作者是印度学者其美森格,由藏族译师雅砻扎巴坚参翻译,夏鲁大译师曲郡桑布(1444—1527)根据旧译本整理成书,在藏区非常流行,并刊刻成木刻版刊印发行。1983年,《辞藻集·其美宝库》木刻版由青海民族出版社整理出版。

最著名的辞藻学著作是《辞藻论·智者耳饰》(mnonbrjodmkhaspacirnargyan),由仁邦·阿旺久扎(约1458—1557)编著,1521年成书(东嘎·洛桑赤列2002:1916)。第七世达赖喇嘛为该书作序,由拉萨雪印经院木刻版刊印。《辞藻论·智者耳饰》收编的藻词,分为4章、22个部分,大约有1.2万个条目。

《辞藻论·智者耳饰》对后来国内外藏文辞书的编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世纪初,印度学者萨拉塔·乾达拉·达斯和堪庆喇嘛西饶嘉措编著《藏梵英对照词典》(Tibetan

English Dictionary With Sanskrit Synonyms

)时,就参考了《辞藻论·智者耳饰》和《辞藻集·其美宝库》。1985年,刘大林对拉萨雪印经院木刻版的《辞藻论·智者耳饰》进行整理,并加注汉文,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传统的藏语双语词典、正字法和藻词在对藏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藏文的规范统一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们也为人们查考、检索藏文名词术语等提供了方便,同时它们也是现代藏文辞书的主要语料。

三、结语

辞书是人们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积累形成的成果,藏文辞书的出现反映了藏文系统的统一和规范水平。辞书是记录语言体系的工具,也是指导语言使用的工具,藏文在很早以前就发展为成熟和完善的文字系统,藏文辞书在藏文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的背景下产生。词典在描述词汇的同时,还会提示社会约定俗成的惯用或习用的特殊历史文化现象。

古代藏文辞书中双语辞书最先产生,与其他民族的辞书发展历史不同。藏族的第一部辞书《翻译名义大集》是一部双语辞书。这是在公元七八世纪建立的统一政权——吐蕃王朝注重文化发展,创制藏文,在开展对外军事、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及印度佛教传入西藏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古梵文和藏文双语对照辞书。自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上半期,吐蕃统治敦煌地区后,在敦煌设立译经场,翻译《论语》和汉文佛经,出现了汉藏对照的词汇表,以便在翻译过程中查考,起到典范的作用。总之,吐蕃与亚洲两大文明体系的文化交流活动催生了古代藏梵、藏汉双语辞书。

此外,同音词典和近音字典影响大。正字法口诀和藻词是藏族传统意义上的同音词典和近音字典,形成于15世纪前后,其使用时间较长,对藏文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大,同时也是现代藏文辞书发展的基础。

附注

[1]根据藏文文献记载,吞弥桑布扎返回吐蕃以后根据藏语的特点创制了新藏文,并且参照梵文兰扎和瓦底字体,创造了藏文的乌金体(楷书体)和乌麦体(行书体)。吞弥桑布扎还撰写了关于藏语声明学的八部著作,其中《藏语语法三十颂》(sumjupa)和《藏文文法》(rtagskyivjugpa)是其中两部最为重要的著作,分别讲藏语语法和文法。此后,藏文经过了三次厘定,对其字母、字体、结构进行了层层完善,但是藏文基本语法结构没有改变。

参考文献

1.贝康译师.语灯详释,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2.丹珠昂奔. 藏族文化发展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3.东嘎·洛桑赤列.东嘎佛学大词典.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4.觉顿·仁青扎西.正字法丁香帐.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5.民族出版社编.藏汉对照丹珠尔佛学分类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6.仁邦·阿旺久扎.辞藻论·智者耳饰.刘大林注译.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7.萨拉塔·乾达拉·达斯,堪庆喇嘛西饶嘉措.藏梵英对照词典.加德满都,1902.

8.神亮三郎.梵藏和汉四译校对翻译名义大集.台湾:华宇出版社,1983.

9.王尧.藏学概论.临汾: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中国藏学书目编委会.中国藏学书目(1949—1991).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

11.中国藏学书目编委会.中国藏学书目(1992—1995).北京:外文出版社,1997.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100101)

藏文动词配价语法 篇7

1 藏文动词配价语法

在现代的语法理论中, 通过配价语法生成句子这一观点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 都认为句子中存在着一个核心成分, 其他句子成分依存于这个核心成分, 其中核心成分一般由动词充当。将这一句子生成模式引用到藏文使格句子的生成中恰到好处, 因为在藏文使格句子中主要涉及到的就是动词, 可以通过藏文动词配价的方式进行句子的生成。动词配价语法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动词配价组成的动核结构。动核结构有两种, 分别是基干的动核结构和扩展的动核结构。

1.1 基干动核结构的句子依存 (见图 1)

1.2 扩展动核结构的句子依存 (见图 2)

2 藏文动词配价算法

藏文动词配价算法过程:一是通过动词获得语法规则 (有序的词性集) 。二是找到该词性所对应的词语及相关的信息放入一个结构体指针变量中。三是以自左向右的顺序将有序的词性集合中每个词性所对应的所有词语写出来 (每个词性序列对应多个临时句子) , 并以循环的方式组成临时句子。四是通过动词属性判断该临时句子的施事方和受事方是否符合语法和语义, 如果不符合语法和语义知识, 则将该临时句子排除, 对下一句进行判断。五是进一步对临时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是否符合语法和语义知识, 如果不符合语法和语义知识, 则将该临时句子排除, 对下一句进行判断。六是通过语法和语义知识的层层排除, 得到了符合语法和语义的藏文使格临时句子集。藏文动词配价算法流程, 见图3。

3 结 语

中英文中对动词配价语法的研究已有着多年经验, 而藏文动词配价语法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藏文信息研究者对其也是刚接触不久, 对于藏文句子的生成动词配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笔者对藏文动词配价语法和藏文动词配价算法进行了粗略概述, 没有将更加具体的内容一一表述。

参考文献

[1]范晓.动词配价与句子的生成[J].汉语学习, 1996 (1) .

藏文句子的情感倾向研究 篇8

1 藏文句子的定义

2 藏文的词性

藏文词性标记以《青海民族大学藏语语料库基本加工规范》基础,结合分析句子的情感倾向的要求,制定了如表1所示的藏语词类标记。

其中情感词以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

3 句子的情感倾向分析

句子情感倾向分析中转折句和否定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文中的转折词有“”等,否定词有“”即“”等。

分析句子情感倾向步骤为:第一步,查看待处理句子中是否存在转折词,如果存在取转折词后面的藏文句子,否则取整个藏文句子。第二步,对取得的句子进行分词标注并提取关键词。第三步,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情感词。第四步,判断情感词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五步,分析情感词前面的第一个词是否为“和”或者后面存在“和”,如果存在这样的否定词情感倾向的值取反。其流程过程图1所示:

4 结语

句子情感倾向研究是处理自然语言的基础课题,本文从句子的结构研究了情感词的提取及句子情感倾向。句子情感倾向是分析文本情感的基础与前提,有助于藏文自然语言的处理。

摘要:句子情感倾向研究是处理自然语言的基础课题,本文从句子的结构研究了情感词的提取及句子情感倾向。

关键词:情感词,词性,转折词

参考文献

[1]嘎玛司都.司都文法详解[M].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

[2]吉太加.现代藏文语法通论[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

藏文教材词汇计量统计及分析 篇9

小学藏语文教材词汇计量统计课文用词和课文生词两部分;初中和高中阶段, 课后不再列举生词, 词汇计量统计课文用词及“读和写”习题词汇两部分。

一、课文用词

课文用词指课文正文中出现的所有词语。课文用词是构成藏语文教材最基础的材料之一, 学生可以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大量的词汇。藏文有四种形态的动词:现在时、未来时、过去时、命令式, 统计词种数时按形态不同分别统计。课文用词统计包括:各体裁词种数、各册词种数、词次、词语频次、出现课文数的统计及高频词的统计等。经过统计, 藏语文小学教材1—12册共274篇课文, 词种数9224条, 97366词次, 每个词种平均出现10.56频次;藏语文初中教材共6册126篇课文, 共有词种数12920条, 191062词次, 每个词种平均出现14.79次;高中教材共6册124篇课文, 共有词种数14593条, 205072词次, 每个词种平均出现14.05次。藏语文小学、初、高中共统计词条18309个, 493500词次。

二、词频统计

藏语文小学教材1—12册词种数9224条, 97366词次, 每个词种平均出现10.56频次;藏语文初中教材共有词种数12920条, 191062词次, 每个词种平均出现14.79次。高中教材共有词种数14593条, 205072词次, 每个词种平均出现14.05次。

三、分频段词频统计

按照词频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对词种进行排序, 小学阶段分为前500词、501—2500词、2501—9224三个频段;初中、高中阶段分前1000、1001—5000、>5000这样三个频段统计分析, 词频分布见表4-1。

表3-1显示小学阶段出现频率最高的前500词占课文用词的69.24%, 平均词次为134.83, 而其余的8724个词种仅占全部词频的30.76%, 平均词次为3.43。

初中阶段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00词占课文用词的70.13%, 平均词次为133.995, 而其余的11920个词种仅占全部词次的29.87%, 平均词次为4.79。

高中阶段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00词占课文用词的69.13%, 平均词次为141.761, 其余的13593个词种占全部词次的30.87%, 平均词次为4.66。

四、词次统计

表4—1显示, 小学藏语文除第11册以外, 其余各册词总数呈线性递增;除第1册字母学习以外平均词次增加相对平稳, 平均词次为4.19。

除高中第六册, 初中和高中阶段其他各册平均每课词种数、词次及平均词次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呈波浪式变化, 属于典型的分散式教学。高中第六册课文篇数大幅度减少, 在平均词频即每个词种重复出现平均次数与其他各册基本一致的基础上, 每课平均词种及词次却达到最大, 说明第6册课文跟其他各册相比, 用词更丰富、词量更大、篇幅更长。

参考文献

[1]程曾厚:《计量词汇学及其他》,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版.

[2]周毛草:《藏语文政策与实施状况探讨》, 《中国藏学》2004年第1期.

现代语境下的藏文报刊 篇10

1.维护民族团结

藏文纸媒是党的喉舌,是传达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虽然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但是在传统媒体中,藏文报刊还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相对来说新媒体中藏文报刊发展不够,依然需要纸媒的支撑。

2.便于保存

纸媒更加具有收藏价值,便于保存。现在新媒体迅速兴起,信息丰富,但是相对于纸媒来说,不便于保存与收藏。藏文报刊更能满足受众收藏纸质文献的心里诉求。

3.在西藏对外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西藏对外传播中,藏文报刊具有特殊的地位。传达真实西藏形象,展现西藏文化软实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海外藏族同胞来说,是了解家乡,认同西藏发展,传承西藏文化的“参考物”。

二、西藏地区藏文报刊简要历史梳理

我国最早的汉藏双语报纸是《藏文白话报》。西藏域外报纸(1)《藏文白话报》是在内地创办的对西藏影响最大的一种报纸。《藏文白话报》由中华民国政府专事少数民族事物的职能部门——蒙藏事务局主办,1913年元月在北京创刊,月刊,年12册,以汉藏对照的形式印刷,订口在上。1913年元月至1914年12月出版的《藏文白话报》,均为石印本。自1915年4月始,汉文为铅印,藏文依然手刻印刷。1915年1-3月因蒙藏院办报处筹备铅印,故停刊3个月,至4月复刊,并更名为《藏文报》。(2)

西藏最早出现的双语报纸是《新闻简讯》。汉文为4开4版,藏文为32开月刊,1953年10月藏文改为半月刊4开4版,以后又改为周刊。1954年以后汉文和藏文先后改为铅印。藏文也由周刊改为双日刊。《新闻简讯》主要刊登新华社的国内外重要新闻,同时刊登西藏的时事。大部分内容为汉藏合璧。(3)

1956年汉藏两种文字的《西藏日报》同日创刊发行。主要刊登新华社的国内外重要新闻,一般是汉藏文对译,或进行过一定的编辑后再翻译;同时刊登西藏的时事新闻,这一部分内容有汉藏对译的,也有一部分藏语来稿。1973年后,西藏地方的新闻主要选用记者和通讯员的藏文来稿,对新华社的电讯稿,除具有文献性质者外,一般根据藏文报读者的接受程度,在精心挑选的基础上,改写翻译成藏文。1990年以后,《西藏日报》藏文版发行量近2万份,汉文版发行3万份。《西藏日报》自创刊以来,培养了一批能使用汉藏两种文字采访、编辑的藏族和汉族记者与编辑,还坚持编辑出版藏汉合璧的业务刊物《西藏日报通讯》,为汉藏文《西藏日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的西藏日报属于汉藏双壁的形式,而在创刊初期也曾考虑过创办成汉藏合璧的形式。

1956年4月22日,《西藏日报》汉藏文版与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同年同月同日诞生。它是西藏第一张正式的省级日报,是世界上最大的藏文报纸,也是西藏第一份当代报纸,标志着西藏当代报业的诞生,也是西藏当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开端。(4)

《西藏日报》“藏文版针对农牧区发行,重点反映农牧区生活,报纸开设文明新风、科技知识、农牧产品信息汇总等栏目。已经覆盖了西藏所有的牧区和寺庙。中国西藏新闻网开通了《西藏日报》汉、藏文数字报,开通了博客系统,提升了网络新闻更新速度,增加了新闻数量,拓展了传播渠道。”

三、现代语境下的藏文报刊

1.语境定义

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并且人们的一切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的。语言学界称这种语言交际环境为语境。

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如书面语言的上下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等,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时代、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

(1)语言学习情况

有38.24%的藏族同学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系统的藏语学习,50%的藏族同学从小学开始接受系统的藏语学习;有38.24%的藏族同学是在高中结束了系统的藏语学习,有50%的藏族同学是在大学结束了系统的藏语学习。由此表明,有一半以上的人有较强的语言功底,可见语言环境并不是藏文报刊发展困境的一个主要因素。

(2)藏文报刊阅读情况

有64.71%的人可以将汉文报翻译成藏语,只有35.29%的人不能准确的翻译成藏语。但是相对于将藏文报纸翻译成汉文要更加有难度,占总比例的58.82%。如果没有很强的藏文和汉文的学习功底,那么对于语言的互译来说,对阅读者也是一个挑战,但也并不是影响藏文报刊发展的重要因素。

2.非语言环境

(1)知识文化

报纸的传播,具有局限性,对文化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受众只能进行口头的交流,那么一份报纸对他来说是没有价值的,他并不能对其进行阅读,也获取不到所需要的信息。显然,藏文报刊在传播中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尤其是牧区和偏远地区的传播中,藏文报刊不仅要接受受众文化水平的“考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新闻原有的时效性。

(2)社会多元化

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及各方面迅速发展,对藏文报刊也是一个考验。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藏文报刊在短时期内也无法迅速适应社会多元化的进程。

(3)新媒体

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各种渠道比例为:网络32.35%;新闻手机客户端41.18%;微博35.29%;微信79.41%;QQ50%;手机报29.41%;报纸17.65%;电视55.88%;广播11.76%。报纸与广播是新媒体环境下最受冲击的两项。由于电视的视觉、听觉双重属性,所以依然处于一个比较好的环境。更多的人选择了微信,微信的便捷性、使用的方便程度、简单的操作,都是用户选择的原因,并且在使用微信的同时,微信会推送新闻信息,这更加适应了网络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在碎片化的时间中,更好的传播信息。

(4)受众

会主动阅读藏文报刊的比例是70.59%,受众是更加倾向于母语报刊,因为这更加具有亲近性。但是,现代媒体多以汉文为主,微信、微博等终端也是以汉文发布为主,受众接收的新闻信息主要是以汉文为主。同时由于新媒体的冲击,报刊已经不占据市场有利地位,微信、微博等终端,更加利用人们碎片化时间,在忙碌的工作中、在路上或者在等待的时间中,掏出手机就可以获取信息。显然语言并不是藏文报刊发展困境最重要的因素,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推广信息,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四、藏文报刊的发展方向

1.网络

网络迅速发展,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面前难免显得逊色。但是藏文报刊依附与传统汉文媒体的发展,也同样具有更高的权威性。藏文报刊应该向网络新媒体转型。语言问题并不是导致藏文报刊衰落的一个主要原因,更多的是来自新媒体的冲击。所以,由报纸转向网络,也是藏文报刊转型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在互联网中的传播,扩大传播效果,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微信

微信发展迅速,使用便捷,成为人们最喜爱使用的手机终端。问卷结果表明,微信已然成为大多数人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虽然《西藏日报》也推出了《藏文媒体》为名的微信公众号,但是由于技术原因,并不是所有的手机都可以收看藏文,所以在微信方面,藏文信息最好以图片形式展现,扩大受众范围。

总结

藏文报刊的存在是维护民族团结、传达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藏文报刊应该抓住新媒体发展的大潮,提高办报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将藏文报刊融于各种终端。让藏文报刊更好的发展,西藏地区更加团结稳定,做好报纸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德仓.藏文报刊:生存与发展[J].中国民族,2009,01

[2]周德仓.关于中国藏语报刊史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藏文班高中汉语教材元素分析 篇11

现在高中藏文班汉语常规教学所用的《汉语》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汉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藏族地区使用)”。这套高中《汉语》教材共六册,体例上分为阅读和写作两大部分,具体包括34个单元,136篇课文,18个“知识点”附录,34个综合性学习。这些内容,既是高中汉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高考汉语文出题的重要依据。

1、选文编排体例分析

就选文文体编排体例而言,最重要的文体是“散文”,其次是“议论文”,再次是说明文和小说,数量最少的是记叙文、传记、纪实文学、诗词、诗歌、童话、戏剧、新闻和演讲词;按照选文编排课文篇目计算,“散文”为36篇,“议论文”和文言文均为20篇,说明文与小说均为12篇,记叙文、传记、纪实文学、诗词、诗歌、童话寓言、戏剧、新闻、演讲词各为4篇;就各册的文体教学侧重点而言,第一册主要衔接初中《汉语》教学的记叙文,第二册侧重于说明文,第三册侧重于议论文,第四册和第五册侧重于散文。

以上编排体例的侧重点,也就是各册汉语教学的侧重点:这既是有经验的老教师分册教学时特别看重的地方,也应是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之处。在以表达方式为主的文章分类中,说明文、记叙文的考查频率较高,将来高考出题考查可能性较大散文的考查频率最高,将来高考出题考查的可能性最大。

2、助读内容体例分析

助读内容,包括除了课文内容之外的其他所有的内容,具体包括单元整体提示、课前阅读提示、随页课下注释、综合学习体系、书后附录内容五个方面的内容,这几个方面并非各自独立,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单元整体提示

单元整体提示,一般都明确了每个单元的文体,阐述了相应的知识点,并概括了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既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该单元教学的重难点,也有利于学生明确该单元学习的主要目标。

例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的单元提示:“这个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记少年成长之事。《我的早年生活》《我的‘长生果》以作者学习和读书的经历,表现成长中的体验;《父亲的谜语》《樱桃的滋味》表达作者对爱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亲情至爱对人生成长的重大影响。”这两句话中的第一句明确界定该单元文体为记叙文,第二句话分别概括了四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课前阅读提示

课前阅读提示,这部分助读内容包含的具体内容较丰富,有的具有导语导读性质,有的是介绍背景知识,有的是对课文核心内容的提示。

第一册第5课《阿长与〈山海经〉》的阅读提示:“阿长是鲁迅家的一个普通女工。她连真实姓名都不为人知,也不识字,但作者却把她和《山海经》连在了一起。那么,她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在少年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明显具有导语导读性质,可以激发学生急于阅读文章内容的兴趣,并可引导学生在速读中很快找准答案。

(3)随页课下注释

随页课下注释,即脚注,是对重要字词进行解释,其中既包含同义词近义词解释,也包括反义词解释,还包括短语(成语)的关键字释义和词语造句举例。这些脚注,基本能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字词问题,是高考字词考察方面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在高考汉语文试题里也充分体现了出来。

从2004到2014年的11年中,直接考查的词语解释的题目多达32题,占11年基础知识总题量的17.78%,平均每年大约考查3个题。考查的角度,包括词语解释、同义词和反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词义比较等四个方面。

(4)综合学习体系

高中《汉语》六册教材34个单元后均安排了相应的“综合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大体上与该单元的选文编排文体内容相关联,整体上涵盖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作文训练上既包括了作文文体也兼顾了话题、材料等作文样式。

第一、二册的第三、四单元的综合学习,对学生的高考作文而言,具有相当大的指导和帮助。从2004年至2014年的11年间,高考汉语文作文中,材料作文考查5次(2007、2010、2011、2012、2014),占总量的45.45%;命题半命题作文考查4次(2005、2008、2009,2006),占总量的36.36%;续写(2004)和话题作文(2013)各考查一次,分别占总量的9.10%。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这四个单元的内容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5)书后附录内容

高中《汉语》每册教材后面都有“附录”,附录都包含三部分内容:生字表(掌握)、生字表(认识)和词语表。此外,第一册至第五册的附录还次第包括以下五方面语法内容:几种特殊句式(一)、几种特殊句式(二)、几种特殊句式(三)、复句的主要类型(一)、复句的主要类型(二)。具体而言,“几种特殊句式(一)”包括“是”字句、“有”字句和存现句,“几种特殊句式(二)”包括“把”字句、“被”字句和兼语句,“几种特殊句式(三)”包括“是……的”表强调、连动句和比较句,“复句的主要类型(一)”包括并列、递进、转折和因果四种复句,“复句的主要类型(二)”包括选择、条件、假设三种复句以及“关联词语的使用”知识点。

第六册的“附录”内容还次第包括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学习修改病句,句式的变换和仿用,语言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格,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理解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思想,掌握主要的表达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把握作者思路,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把握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等13部分内容。

3、课后练习体例分析

课后练习,主要包括“思考与研讨”和“积累与扩展”两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加强和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如“评价”文章内容、理解语句含义、文章给人的启示、判断文句修辞手法、词语所蕴含的不同情感、简洁的比较分析等。

西藏藏文科普出版现状及对策研究 篇12

在西藏, 由于历史原因, 科学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公众总体的科学素质低下, 封建迷信活动还有相当市场, 坚持不懈地大力开展科普工作, 弘扬科学精神,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十分必要。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西藏科协视察时曾提出, 西藏科普工作的重点要放在农牧区。因为西藏的农牧民群众占全区人口的80%, 他们是我们科普工作的主体。然而, 目前西藏的科技信息资源分散, 农牧民了解、掌握的科技知识有限, 导致农牧民科学素质低下, 极大地制约了农牧区的科技发展。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关键是要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使他们树立“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的共同思想理念。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藏文科普资料不仅对藏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而且对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弘扬科学精神, 消除愚昧落后的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

1 西藏藏文科普出版现状

西藏地广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 导致信息闭塞, 科普工作难度增大, 科普网络不健全、科普设施相对落后, 广大农牧民不了解国家科技发展的政策, 甚至很多生活习俗也与科学技术知识、医学知识相悖,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特别提出了关于加强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和科普基地建设的要求, 重点是加强科技、科普信息资源建设, 通过创新的手段和方法, 将农牧民急需的科普方面的信息用藏文或藏语的形式送到农牧民手中, 使他们能够接受外界新的观点、新的方法, 从而促进农牧区的可持续发展, 维护西藏的社会稳定。近年来, 虽然我区有关部门相继编译出版了不少关于科普方面的书籍, 但由于西藏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和交通不便等原因, 仍满足不了广大农牧民对科技知识的渴求, 农牧民对此类书籍的需求仍然很迫切。

此外, 西藏藏文科普出版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针对西藏农牧区的藏文科普作品总量很少, 精品更是难觅;低水平重复, 内容滞后, 创新不足;侧重知识点的罗列, 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很少。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以下方面。

1.1 藏文科普书籍市场份额小、出版经费不足

一直以来, 科普书的市场份额就很小, 处于小众传播的状态。有媒体报道称, 我国国民的阅读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其中又以科普书的阅读率下降最多, 出版社对于出版科普书籍缺乏信心。西藏地广人稀, 农牧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因此针对农牧民的藏文科普书受众更小, 销售情况也更加不乐观。没有市场便没有出版计划, 拨付给此类选题的出版经费少之又少。

1.2 发行模式单一、流通不畅

西藏由于交通、网络等因素的制约, 农牧民群众获得科普书籍的渠道一是通过新华书店, 二是农家书屋的借阅。据了解, 西藏自治区各县都曾有新华书店, 但由于管理、销售和配送等问题, 一些新华书店陆续关闭。从2008 年起, 西藏开始探索在各行政村建设农家书屋, 于2012 年全面建设完成了5 451 个农家书屋。书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技、教育、法律等各个方面。农家书屋已成为我区繁荣基层文化事业的重要平台, 在提升农牧民素质、丰富农牧区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论是新华书店的发行还是农家书屋的借阅, 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书目种类少、选择被动。

1.3 科普创作动力不足, 缺乏科普创作和翻译队伍

目前, 西藏的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创作的热情不高, 一方面是受我国的科研人员评价体系的制约, 再者科普书对作者的要求是多元的[2], 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需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书写技巧。而对于藏文科普书的译者而言, 在汉文翻译成藏文的过程中, 如何准确地表达专业术语, 让农牧民看懂、明白也是一项技术活, 因此, 这样的复合人才非常难得。况且西藏农牧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有限, 对新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方面存在障碍, 因此, 在科普书的撰写和翻译过程中, 必须用贴近农牧民的表达方式做到通俗易懂、简单明了, 这对作者和译者而言都是一个挑战。

2 对策

目前, 在科普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 西藏科普事业发展日益壮大, 科普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 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3]。我区的科普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科普率达到86%, 这为加快西藏藏文科普创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为藏文科普出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重要支撑。

2.1 引导西藏农牧民阅读科普书籍

随着科学的深入、快速发展, 它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越发密切, 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 科普阅读对于提高西藏农牧民科学素养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要通过宣传、引导让广大的农牧民群众了解科普阅读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切实感受到科技就在自己身边, 科技能够给他们带来很多的实惠、很多的好处, 让他们切身地体会,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 能够提高他们生产的水平, 改善他们生活的质量。

2.2 设立藏文科普出版专项基金

科普出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传递科学文化的重要使命。藏文科普书籍的出版能有效满足西藏广大农牧民对科技知识的渴求, 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科普出版专项资金的设立能有效改善科普出版经费不足的局面, 壮大科普出版队伍, 丰富科普出版物种类, 满足农牧民对科普书籍的需求。如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自2014 年起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藏文科普出版工作, 促进科研与科普紧密结合, 实施了“建设创新型西藏系列科普知识读本 (藏文版) ”的编撰项目, 向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征集选题, 创作系列藏文科普书籍, 出版农牧业实用技术、节能减排、防震减灾、医疗卫生、能源领域等藏文版科普书籍, 通过出版藏文科普书的方式向他们介绍一些生产、生活中和他们切身有关的科技小知识, 增加他们科技知识的积累, 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 以进一步加强西藏农牧区的科学普及工作。

2.3 加强科普创作队伍, 重视科普选题, 促进科普出版

加大激励机制, 鼓励科普创作, 进一步落实科普作家和科普编译 (藏文) 培养计划, 动员更多的科技人员投身科普, 为广大农牧民奉上深层次、高质量的科普书籍。同时, 科普编辑、藏文科普翻译人员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科普出版物的质量, 因此, 要加强他们的业务学习, 开拓其视野, 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工作能力。由于西藏农牧民普遍文化素质较低, 因此, 在科普选题时, 应注重实用性和技术性, 摒弃难懂的理论讲解, 向他们介绍一些生产、生活中和他们切身有关的科技小知识, 增加他们科技知识的积累, 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 以便于广大农牧民理解和阅读。

2.4 加强科普读物的发行工作

要增强出版单位、新华书店的发行积极性, 进一步扩大发行渠道, 增加藏文科普图书的品种和数量。科普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公益性, 鉴于西藏农牧民收入低, 购买力有限的情况, 我们可以借助西藏农家书屋的平台, 以赠送的方式将书本送到农牧民手中, 丰富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知识, 拓宽其科学视野。

3 结论

科技的普及与应用是经济社会增长的主要动力。农牧业作为西藏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其产值历年占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的55% 以上。西藏农牧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科技解决问题。科技发展离不开科普宣传, 科普宣传离不开科普读物的出版, 尤其是藏文科普读物的出版[4]。因此, 相关部门应重视西藏广大农牧民对这类精神食粮的迫切需求, 采取有力措施扶持藏文科普出版物的选题、出版和发行, 从而有力地提高西藏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 为西藏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莎莎, 土登达杰.西藏藏文期刊的发展状况及提升对策[J].科技传播, 2015 (3) :17-18.

[2]包明明.从科普讲座到科普出版——以从“首都科学讲堂”到《名家讲科普》为例[J].科技传播, 2014 (2) :225-226.

[3]苏青.科普出版环境的变化与机遇把握[J].出版广角, 2012 (10) .

上一篇:农业教育培训论文下一篇:惊厥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