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骨折的CT诊断

2024-11-03

眼眶骨折的CT诊断(精选6篇)

眼眶骨折的CT诊断 篇1

眼眶骨折在眼创伤中, 特别是眼暴力伤中比较常见。我院2009年6月—2011年收治25例眼眶骨折患者, 现将其CT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例患者中男22例, 女3例, 年龄15岁~65岁, 其中18岁~40岁19例, 占76%;左侧14例, 右侧8例, 双侧3例。车祸伤10例, 打击伤12例, 碰撞伤3例。伤后进行CT检查的时间为30 min~2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外眼青紫肿胀、眼球突出或凹陷、眼球运动障碍、复视、视力下降等。

1.2 方法

采用PHILIPS双排CT检查, 扫描层厚3 mm~5 mm、层距3 mm~5 mm.一般采用仰卧位, 横断面轴位薄层扫描, 从眶上缘至眶下缘进行连续扫描, 一部分加冠状位薄层扫描;后处理采用三维重建显示眼眶立体结构。用骨窗观察眶壁骨质, 软组织窗观察眶内软组织 (如肌肉、视神经等) 以及附近的软组织结构。

2 结果

2.1 骨质的改变

25例骨折患者中, 一共有28只眼眶观察到骨折, 发生在左侧的眼眶骨折14例, 发生在右侧的8例, 双侧发生的3例;在眼眶内侧壁发生骨折的有15只眼眶, 在眶下壁发生骨折的有9只;有3例为双侧骨折 (均发生在内侧壁) ;眼眶内、下壁同时发生骨折的有8例;眶缘 (外侧壁或顶壁) 发生骨折的15例, 合并发生颅面骨骨折的9例 (其中颧弓骨折3例, 额骨骨折2例, 上颌骨骨折2例, 颞骨骨折1例, 视神经管骨折1例) 。直接看到骨折线的有17例, 其中骨折端对位不好的12例, 骨折不规则形成粉碎性的5例。眶壁失去正常形态或连续性失常的8例, 有3例在进行复查时发现骨折。

2.2 周围软组织改变

所有病例均可见程度不同的眶周软组织肿胀及皮肤创伤, 一些患者可见皮下血肿形成。CT可见眼内直肌增粗14例, 眶内脂肪疝入筛窦5例, 眶内肌周围脂肪间隙变窄或消失14例。眶内见气体影7例。筛窦有积液5例, 上颌窦窦腔变小、黏膜增厚或积液3例, 上颌窦顶部软组织肿物突起 (即“泪滴征”) 2例, 蝶窦内出现积液3例, 额窦内见液体2例。眼球后方有血肿形成2例。视神经增粗1例。

3 讨论

3.1 眼眶的结构

眼眶是由额骨、蝶骨、筛骨、上额骨、鼻骨、颧骨组成的近似四边锥形骨性结构, 尖向内后、底朝前外, 其内容纳眼球及神经、血管、肌肉等组织。眼眶内侧壁和下壁骨质较薄, 在眼球受到创伤时易发生骨折, 是眼眶骨折的好发部位。在眼球后方可见眼外肌、视神经、脂肪组织, 眼外肌大部起自眶尖部, 向前走行至眼球的不同部位, 在CT上我们可以区分每一条肌腱;视神经则由眼球后部向后走行, 经由视神经孔进入颅内;脂肪组织则呈均匀的低密度, 这些我们在CT上均可以清楚观察到。当骨折时, 均有相应的改变, 是我们诊断时应该仔细观察的部分。

3.2 眼眶骨折的检查方法

眼眶骨折常以X线平片、CT或核磁共振来进行检查。X线平片一般采用柯氏位或瓦氏位, 其对骨折明显或骨折造成结构明显改变时是能够确诊的, 但是对于不明显或轻微的骨折, 由于眼眶解剖结构细小、复杂, 前后组织重叠而易于造成漏诊。螺旋CT由于具有检查时间短, 密度分辨率高, 后处理功能强大, 适用人群范围广等特点,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效果最好的检查方法。MRI检查具有软组织分辨力高, 多角度多参数成像, 无放射线危害, 对软组织病变显示好;但其费用昂贵, 检查时间长, 禁忌证多, 对骨折、新鲜出血、钙化显示不如CT敏感, 故眼眶骨折MRI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但不是常规检查的首选。

3.3 眼眶骨折的CT表现

眼眶骨折的CT表现分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 直接表现即眼眶壁的骨折线, 表现眶壁骨质连续性的断裂、断端成角以及粉碎性改变, 依据眼眶受伤机制和受伤结果将眼眶骨折分为三型:眼眶爆裂骨折、眼眶直接骨折、眼眶复合型骨折[1]。眼眶爆裂骨折即骨折处未直接受外力的作用, 外力作用于眼球部, 通过眼内容物传递于眶壁各壁, 导致眶壁的骨折, 而眶缘无骨折, 骨折一般发生在眶内侧壁和下壁, 内侧壁的骨折又称为纸板骨折。眼眶爆裂骨折根据其特点又分为下列三型: (1) 单眶壁爆裂骨折; (2) 双眶壁爆裂骨折; (3) 混合型骨折[2]。眼眶直接骨折即外力直接作用于眼眶导致的眼眶骨折, 可以合并眶内壁的骨折。复合骨折就是两种骨折同时存在。本组病例中爆裂骨折12例, 直接骨折15例, 复合骨折1例。单眶爆裂骨折8例, 双眶爆裂骨折3例, 混合型骨折1例。也有文献[3]提及有一种特殊骨折, 即眶壁骨质无明显中断, 但是有明显的曲度改变, 类似于儿童期发生的青枝骨折, 骨折表现为眶壁移位或正常曲度消失, 眶腔扩大, 这是由于儿童骨质硬度低, 弹性较大所造成。

间接表现就是周围软组织的改变, 包括眼外肌受累表现的增粗、肿胀, 副鼻窦改变, 眶内积气, 内容物的疝入, 眼球即球后改变, 眶周软组织肿胀、淤血。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其中内直肌最多, 表现为内直肌增粗、肿胀, 与眶壁间的正常脂肪间隙变窄, 甚至消失;副鼻窦改变则是骨折累及窦壁造成积血、积液, 窦腔模糊, 密度增高;眶内积气则是眼眶骨折与窦腔连通而导致气体进入, 是创伤时比较常见的合并症;内容物的疝入则是眶内软组织通过骨折处进入周围的空腔结构内, 一般以筛窦、上颌窦常见, 软组织以息肉或乳头状突入窦腔内, 如是从上颌窦上方突入, 则称为“泪滴征”, 是诊断眶下壁骨折特异性的表现;球后表现则是球后出血, 视神经增粗, 迂曲, 这种改变较少。在本组病例中这些征象均可以见到, 是眼眶骨折的常见合并症, 故我们在诊断时要仔细观察, 同时因其与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在诊断时一定要加以注意, 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总之, CT检查对眼眶骨折的诊断简便易行, 适用范围广, 通过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进行多平面重建及3D重建, 建立出立体、逼真的图像, 使我们看到几近真实的骨折图像, 对骨折的显示非常明显, 对副鼻窦和眶内软组织的显示也十分清楚, 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同时, 逼真的图像使得临床医生对骨折的情况有了直观的了解, 对骨折的处理及手术时路径的设计有极大的帮助, 为早期及时的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了重要信息。目前, 核磁共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虽然MRI对骨折显示不如CT, 但无辐射, 任意角度多参数成像, 对软组织的高分辨力是其极大的优越性, 对观察软组织损伤情况或者要多次随访的患者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松年, 唐先健, 戴汝平, 等.现代全身CT诊断学 (上卷)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9:247-256.

[2]杨纪周, 皇甫幼田, 程敬亮.眼眶爆裂骨折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3, 19 (5) :416-418.

[3]张欣宇, 苏恩亮, 曲敬, 等.骨与关节创伤X线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5-18.

螺旋CT对眼眶骨折的诊断价值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4例中男59例, 女15例, 年龄17~63 (平均31) 岁。均为各种外伤所致, 其中拳击伤43例, 车祸撞击伤25例, 棍棒等击打伤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眶周围肿胀、青紫69例, 眼球突出或凹陷19例, 视力减低41例, 眼球运动障碍34例, 头痛、鼻出血57例。

1.2 检查方法

用PHILIPS BRILLIANS6螺旋CT机检查, 均行横断面螺旋扫描, 部分做后处理重建成像, 扫描中以人体基线 (AB线) 为基线, 范围自眼眶上缘至下缘。扫描层厚2mm, 层距2mm。采用骨算法重建, 用骨窗、软组织窗分别观察眶壁骨及邻近软组织结构等情况, 扫描前嘱患者眼球尽量保持不动。

2 结果

根据眼眶受伤情况将眼眶骨折分为爆裂性骨折 (见图1) 、直接骨折 (见图2) 和复合型骨折 (见图3、4, 为同一病人) 。爆裂性骨折是指外力作用于眼部, 使眼眶内压力骤然升高, 经眼球的液性传导至眼眶内部作用于眶壁, 一般发生于眶部最薄的内、下壁。这实际上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即可缓解眼内压力, 使眼球免遭破坏。眼眶直接骨折是指外力作用于眶壁而引起的骨折, 可见于眼眶各壁, 以外壁多见。眼眶复合骨折是指上述两种同时存在, 各壁均可发生。

本组病例中, 爆裂性骨折47例, 占63.5%;其中内壁骨折局部副鼻窦腔稍密, 眶旁软组织稍肿40例, 眶底下壁骨折5例, 内下壁骨折2例;并发眼肌增粗移位5例, 眼球内陷2例, 眶内气肿39例, 鼻窦积液41例, “泪滴征”3例, 视神经扭曲增粗1例, 玻璃体出血1例。直接骨折18例, 占24.3%;其中外壁骨折10例, 上壁骨折6例, 外上壁骨折2例。复合型骨折9例, 占12.2%;各壁均有骨折2例, 外上壁合并眶底部或颌面部骨折7例;并发眼肌增粗移位5例, 眼球突出1例, 眶内气肿7例, 鼻窦积液8例, 眼球内积气1例。

3 讨论

眼眶骨折是眼科常见外伤疾病之一[2], 严重时甚至可致失明。因此,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 准确诊断眼眶骨折非常重要。利用CT检查尤其是多排螺旋CT的后处理功能, 不但可确定骨折大小、位置及移位情况, 还可显示眼肌并能判断有无肌肉嵌顿, 以及眶内出血、积气和视神经的改变。另外, 对于观察邻近骨质结构如副鼻窦的改变等亦有帮助。

眼眶壁骨折与眼眶的解剖结构有密切关系[3]。眶骨是由前颅窝底和颧面骨的多块不规则形骨相互嵌插形成的尖向内后、底朝前外的四棱锥形眶窝, 组成骨包括额骨、蝶骨、颧骨、泪骨、筛骨和上颌骨。筛骨纸板构成眼眶内壁的大部分, 是眶壁中最薄弱的部分, 厚度仅为0.2~0.4mm, 故该处为外伤后骨折最好发部位。眶下缘以眶下沟或眶下管处最薄, 此处为眶下壁骨折多发部位, 同时因其紧邻上颌窦, 所以, 骨折后眶内容物可疝入其内形成特有的“泪滴征”, 此为诊断下壁骨折的特异性间接征象[4]。由于眼眶壁的内壁和下壁较薄, 最易发生骨折, 因此, 爆裂性骨折以内下壁和眶底多见, 本组47例爆裂性骨折中内壁骨折明显高于其他各壁, 与有关文献报道亦相吻合[5]。眼眶直接骨折多累及眶边缘, 以突起的眼眶外缘和上缘多见, 如同时有爆裂性骨折则属复合型骨折。眼眶骨折常有不同的CT征象, 常见眶壁骨折征象为骨质中断、碎裂、凹陷、移位、两侧眼眶不对称等, 常可伴发筛窦腔内异常, 内直肌及视神经损伤, 眶内积气等间接征象, 本组中有49例伴发窦腔积液或出血, 眶内气肿等。眶壁骨折除显示骨质连续性中断外, 还表现为眶壁曲度失常及局部凹陷等, 有时无明显中断, 表现为连续性差、弯曲变形等。

所以, 凡眼部外伤后出现瘀血、肿胀, 同时伴眼球内陷、复视或运动障碍时, 应高度怀疑有眼眶骨折, 及时行螺旋CT扫描检查。需要指出的是, 多排螺旋CT扫描后还可利用后处理功能, 做冠状位、矢状位重组及三维立体成像等, 进一步观察骨折的位置、形状、错位情况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 以帮助临床医生作准确合理的治疗并判断预后情况等。一般来说, 水平扫描能清晰显示内、外壁骨折, 可作常规检查方法;冠状位扫描或重建诊断眶底、眶顶骨折较好, 可作补充检查, 而矢状位可了解骨折的深度及范围[6]。

总之, 眼眶外伤是临床常见疾病, CT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有独特之处。熟悉眼眶的影像学解剖、掌握其CT表现有利于对骨折的全面诊断, 进而对临床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减少和避免失明的发生。

摘要:74例眼眶骨折患者行CT扫描, 部分做后处理。结果CT所见直接征象为眼眶壁骨质连续性中断、骨质凹陷, 而眶内积气、眼内肌肿胀、筛窦积液等为间接征象, “泪滴征”是诊断下壁骨折的特异性间接征象。CT扫描能准确显示眼眶壁骨折的征象, 具有极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眼眶骨折,断层摄影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Wilms G, Smits J, Baert al.CTof the orbit current status with 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J].Neuroradiology, 1983, 24 (4) :183-192.

[2]宋国祥.现代眼科影像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6.

[3]罗道天.眼耳鼻咽喉疾病影像学图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8.

[4]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9.255.

[5]高鹤舫, 兰宝森.眼眶爆裂骨折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3, 27 (1) :16.

眼眶骨折的CT诊断 篇3

关键词:眼眶下壁骨折,CT,三维重建

通过对眶骨的二维和三维重建,可以直示骨折状态和眶内容物脱出程度;矢状位图像可清晰显示眶下壁前方或后方骨折情况,以及下直肌及下斜肌整体内陷情况,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50例临床怀疑眶下壁骨折的患者,临床多伴有眼睑肿胀,皮下淤血,结膜下出血;15例患者出现复视,8例患者眼球下移,5例患者眼球突出,3例患者眼球陷没,21例患者眼球运动受限,几乎所有患者眶下神经分布区麻木,5例患者视力障碍。

1.2 扫描方法

本组50例眶骨骨折或临床怀疑骨折患者,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16层螺旋CT扫描,患者仰卧,头先进,力求头颅水平面双侧不偏斜,做轴位扫描。扫描参数:准直器宽度为0.75 mm,扫描层厚3~5 mm,电压120 V,电流310 mA,每层扫描时间为0.5 s,重建间隔为0.75 mm。将重建数据输入3D,即可呈现出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即MPR。再选用再现技术,常用的再现技术有表面再现技术(SSD)及容积再现技术(VRT)。

2 结果

50例患者在常规检查时,有35例可见上颌窦内高密度影,有18例伴有线形骨质密度影,因为眶底近水平位,骨折线多数不清晰而不能确诊。采用重建间隔为0.75 mm,将重建数据输入3D,即可呈现出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即MPR。17例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上见线状骨折线,眶底轻度裂开,眶内容物略向下移位;18例伴有眶底断裂处骨片向上颌窦内塌陷,其中,10例为呈乳头状突起于上颌窦顶部,8例为不规则团块状嵌入上颌窦内,伴有低密度脂肪组织和下直肌及下斜肌嵌顿,其中2例团块影呈混杂密度,为眶内伴有出血所致。35例眶下壁骨折中15例伴有眶内侧壁骨折,其中有10例患者在外院诊断为眶内侧壁骨折来我院复查,经MPR重建发现眶下壁骨折。35例眶下壁骨折中,9例伴有复杂颅面骨骨折,2例伴有眶尖骨折碎骨片移位和视神经管变窄。

3 讨论

常规X线平片对细微骨折及软组织损伤情况显示不佳,而CT普通轴位扫描经常对眶下壁骨折造成漏诊,因眶下壁几乎接近于水平位,轴位图像只能看见上颌窦内高密度影,从而推测眶下壁骨折,并不能很好地显示骨折情况,更不能清晰显示眶内容物下陷程度。MPR能直接显示单纯轴位图像不能显示的眶下壁骨折线及骨折上下关系,以及前后移位程度,从而有效地弥补了轴位CT的不足。眶内容物嵌入情况在冠状位图像上显示更为清晰,眼下直肌、下斜肌移位情况显示佳,其中冠状位图像显示骨折片移位上下关系及眶内容物嵌入程度最好,而矢状位图像显示整个下直肌及下斜肌向下嵌顿情况及眶下壁骨折的前后关系最好。再选用再现技术。相比而言,VRT较SSD更细腻,图像更逼真,可以对三维重建图像进行任意角度旋转、放大、缩小,对感兴趣区改变颜色和亮度,或利用“切割层面”及“感兴趣区选择”对组织内部或内侧面的结构进行显示。VRT图像不仅能清晰显示整体骨架,还可以任意旋转图像进行多角度观察,明确骨折的立体定位,对骨折断端有无移位显示更加直观,尤其对明显的眶下壁粉碎性骨折伴有塌陷显示良好,立体而直观。同时可以清楚地显示其与周围骨的毗邻关系,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信息,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重要依据,但SSD及VRT不能显示周围软组织改变,对骨皮质轻微分离显示不佳。因此,MPR和SSD及VRT互补应用可提供全面的影像信息。

眶底主要由上颌骨眶面、颧骨眶面和腭骨眶突构成。眶底呈一向后上延伸的倾斜平面,其后部为薄弱区,有眶下管及眶下裂通过。该区和筛骨纸板相连,构成眶底的内下壁,薄如纸。眶下沟接近眶下裂内侧1~3 mm处骨壁最薄,最薄处仅为0.5~1.0 mm,为发生骨折的常见之处。眶下壁骨折多位于眶底中线偏内后侧。本组35例眶下壁骨折患者,冠状位显示骨折均位于眶底中线偏内侧,矢状位显示骨折位于中线偏后侧28例,位于中线偏前侧7例。

眶下壁骨折多半合并眶内侧壁骨折,本组病例有15例患者伴有眶内侧壁骨折,表现为眶内侧壁中断,常向筛窦内凹陷、移位,伴有筛窦密度增高,有的亦可见内直肌和眶脂肪组织经骨折裂口疝入筛窦。有2例患者伴有复杂颅面骨骨折,眶尖骨折碎片移位,视神经受损。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291.

CT对眼眶骨折的影像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眼眶骨折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5例, 女33例;年龄15~68岁, 平均31.5岁;右眼骨折36例, 左眼骨折31例, 双眼骨折1例;患者眼眶骨折的原因主要有撞伤20例, 砸伤16例, 车祸伤22例, 拳击伤10例。眼眶骨折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眼球突出、眼球活动困难、视力下降、眼周瘀血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检查方法

X线检查方法:对所有眼眶骨折患者行X线扫描系统进行检查, 拍摄患者眼眶侧位片。CT检查方法:对所有眼眶骨折患者行CT扫描检测。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做好检查体位, 患者通常是采用仰卧姿势。全部患者都进行横断位置扫描, 把听眦线作为基准线, 从眼眶下方一直到眼眶上方, 进行反复扫描。一些患者行冠状位置扫描, 把冠状面上平行线作为基准线, 从眼眶前一直到眼眶尖部, 进行反复扫描。CT层厚度在2~5mm之间, CT层距在2~5mm之间, 对患者眼眶部位的骨窗及软组织窗进行严密的检查。

1.2.2 征象表现

X线征象主要体现在: (1) 直接征象:可以清楚观察到眼眶骨折线, 眼眶骨质发生中断或者移位及眼眶骨壁存在塌陷现象, X线能显示眼眶碎骨部位; (2) 间接征象:可以观察到患者眼眶内的积气, 同时还能观察到上领窦和筛窦内的软组织构成的泪滴形状的征象, 且上领窦存在积液, 筛窦及额窦的透光度有所下降。CT征象主要体现在: (1) 直接征象:眼眶骨壁和骨质发生连续性的中断现象, 眼眶壁存在粉碎性骨折, 眼眶骨折位置发生严重错位, 眼眶壁曲度发生改变; (2) 间接征象:患者眼眶上领窦、蝶窦、筛窦都存在积液现象, 眶内存在积气, 眼眶内球出现血肿现象, 眼球突出或凹陷, 眼眶里存在碎骨片, 眼肌部位发生肿胀或移位, 眼眶视觉神经发生扭曲、肿胀, 眼眶骨折位置的软组织存在肿胀、增厚最终形成泪滴征象。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实验的数据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用χ2检验, P<0.05, 表明两组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研究发现, 眼眶骨折主要分为三大类, 为直接性骨折、复合性骨折及爆裂性骨折。68例眼眶骨折患者中, 直接骨折25例, 共20处骨折, 占总数的36.8%;复合型骨折15例, 共16处骨折, 占总数的22.1%;爆裂骨折28例, 共45处骨折, 占总数的41.2%。通过表1可以看出, CT与X线在各种骨折中的检出率, CT直接骨折检出率为90%, 复合骨折检出率为93.4%, 爆裂骨折检出率为100%。CT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出率, 两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n (%) ]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CT和X线两种检测方法对68例眼眶骨折患者进行检查, 通过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CT直接骨折检出率为90.0%, 复合骨折检率出为93.4%, 爆裂骨折检出率为100%。X线直接骨折检出率为75.0%, 复合骨折检出率为68.8%, 爆裂骨折检出率为20.0%。CT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的检出率。

X线是检测眼眶骨折常用方法之一, 但由于眼眶骨折的骨骼构造比较复杂, 而X线检测方法存在局限[2]。X线检查法只能清楚观察到眼眶内的积气、上领窦、筛窦所构成的泪滴征象以及鼻窦里存在的积液等。当眼眶下方爆裂性骨折较明显时, X线才能表现出直接征象, 极易导致误诊或者漏诊现象出现。

CT检测方法具有检查范围广、检出率高、准确度高等优点, 被医学者们广泛运用于骨科治疗中。CT可以准确检测出患者眼眶骨折的类型、位置及移位等情况, 对眼眶内积气、视觉神经、眼肌肿胀、上领窦积液及泪滴征象等都能清楚观察到[3]。同时对眼眶尖部、颅底及蝶骨骨折也能准确诊断, 为眼眶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全面、直观的依据, 避免了误诊、漏诊现象的出现。

总之, 采用CT对眼眶骨折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诊断, 能提高眼眶骨折的检出率, 有效减少误诊或漏诊现象, 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观察CT在治疗眼眶骨折中的临床疗效, 寻找诊断眼眶骨折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眼眶骨折患者68例, 分别采用CT和X线进行扫描, 观察两组患者眼眶骨折的情况。结果:CT直接骨折检出率为90.0%, 复合骨折检出率为93.4%, 爆裂骨折检出率为100%。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出率, 两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5) 。结论:CT能准确判断各种眼眶骨折类型, 为眼眶骨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CT,眼眶骨折,影像分析

参考文献

[1]楚建设, 张秀梅, 王旭飞, 等.眼眶骨折67例螺旋CT表现及临床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 (6) :78-79.

[2]贾江春.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组图像在眼眶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 2009 (5) :67-68.

眼眶骨折的CT诊断 篇5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眼眶正常相关结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

眼眶是容纳眼球等组织的四边锥形骨腔, 其内有人体重要的感受器[1]。由于眼眶体积较小, 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精细, 一旦受到外界强烈碰撞, 易发生眼眶骨折, 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眼眶骨质结构中部分正常结构与线样骨折的影像学表现相似, 极易造成漏诊或过度诊断[2]。因此, 对眼眶内部结构的正确认识是判断是否存在骨折、病变的重要前提。目前, 临床上对于眼眶结构的检查主要依靠X线片及CT等影像学手段, 但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眼眶精细结构的检出还存在不足, 不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完全可靠的依据[3]。本研究收集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210例无眶骨外伤史的患者图像, 分析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正常相关结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210例无眶骨外伤史的患者图像, 其中男115例, 女95例;年龄10~78岁, 平均 (35.29±2.24) 岁。对所有接受CT检查的患者均做好颈部及以下非扫描部位的遮挡保护, 以减少不必要的照射, 若患者年龄较小, 则设定合适的更低条件扫描。

1.2 方法

1.2.1多层螺旋CT扫描

采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多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眶骨部位进行扫描。将扫描参数设置为:矩阵512×512, 视野310 mm×310 mm, 准直径为1.0 mm, 螺距为1.0。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及范围对眼眶及上下相应范围进行扫描, 并将薄层重建之后的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重建间隔为50%, 采用软组织及骨算法对图像进行VR及MPR处理。

1.2.2图像MPR后处理

(1) 冠状位图像标准化:于横断面上调整好代表冠状位置的标志线, 保证双侧眼眶对称显示在冠状面上, 同时在矢状面上将代表冠状位的标志线调整好, 保证其标志线与鼻底的水平线相垂直 (图1、图2) 。 (2) 横轴位图像标准化:将横断位上代表冠状位置的标志线放置在视神经管的水平位置, 并将矢状面上代表周围的标志线调整至与前颅底平行, 同时将冠状面上代表周围的标志线进行调整, 使两侧视神经管可以对称显示在轴位上 (图3、图4) 。

1.3 观察指标

对比常规扫描图像和经MPR处理后的标准轴位图像的对称显示情况, 图像调整结束后, 对颧蝶缝、颧骨缝、颧额缝、眶下管、眶上切迹、晶状体及视神经管进行比较分析, 评价标准为:同一结构需准确处于同一平面的两侧, 且所显示的程度相同, 其中, 对称显示率=对称显示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用X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图像所反映的解剖标志, 根据所得到的标准化轴位图像及冠状位图像等, 分析图像中所呈现对称的颧蝶缝、颧额缝、颧骨管 (图5) 、眶下管 (图6) 、眶上切迹 (图7) 、晶状体及视神经管, 此次研究中, 根据MPR调整后图像可得, 颧额缝、颧骨管、眶下管、眶上切迹、晶状体及视神经管对称性优于常规扫描的图像,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颧蝶缝扫描凸显显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图5A:常规扫描轴位图像显示右眼眶外侧壁见一横行骨质不连续;图5B:标准冠状位图像显示A图中骨质不连续处为颧骨管

注:图6A:冠状位显示右侧眼眶下壁骨质不连续;图6B:曲面重建后斜矢状位显示A图中骨质不连续处为眶下管断面

注:图7A:表示常规扫描图像横轴位显示的右眼眶上壁骨质不连续;图7B:VR图像显示了A图中骨质不连续处为眶上切迹

3 讨论

眼眶体积较小, 位置较浅, 眶壁骨性结构及内部结构较为复杂, 眼眶的生理学及病理学基础亦较复杂。因此, 正确的认识眼眶的结构及各个结构的相关功能, 是做出准确诊断的重要前提之一[4]。临床上对于眼眶结构的检查主要包括X线片、超声、MR及CT等影像学检查, 但每种检查方式均存在优劣性, 以CT检查为例, CT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检查方式, 早期的CT检查技术不够完善, 检查后图像无法得到较好的处理, 未全面、完整的反映眼眶结构, 需进行多角度、多次的扫描, 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无法配合医生进行体位的摆放, 将对CT的成像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反复检查的过程中, 不仅增加了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 同时还延长了检查时间,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5,6]。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多层螺旋CT的出现减少了患者检查的时间, 且检查精细度得到明显的提高。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最大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后处理功能。患者在做完首次扫描后, 得到的影像学数据可通过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 在经过MPR处理后, 重建后的图像质量同样具有较高的分辨率。由此可见, MPR处理后的图像可以替代斜矢状位及冠状位的扫描图像, 同时大大降低了患者检查次数及检查中受到的辐射剂量[7]。此外, 对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后, 层厚越薄, 图像显示的空间分辨率越高, 图像的质量越好, 通过MPR调整, 可得到标准化的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的图像, 设置好相关的扫描参数后, 可准确快速地重建眶骨相关结构, 在检查双侧眼眶中具有明显的优势[8]。

本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正常相关结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结构显示, 经MPR调整后的标准图像可知, 对颧额缝、颧骨管、眶下管、眶上切迹、晶状体及视神经管对称性优于常规扫描的图像, 而对颧蝶缝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鼻底水平线与上述眼眶结构不垂直, 由于眼眶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 若患者双侧眼眶结构不对称, 即使采用后处理技术, 也无法在同一层面上将双侧眼眶对称显示。为此, 医生在阅片时需注意观察多个层面, 并根据周围组织发生的病理性、继发性改变、临床症状及病史对患者做出详细病情的判断, 避免片面的图像显示给出不正确的临床诊断, 耽误患者的治疗。由此可见, 采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清晰地显示眼眶后处理图像, 对眼眶及其周边结构对称性显示, 且扫描效果优于常规扫描, 临床医生对处理后的重组图像进行观察, 可有效的缩短阅片时间、降低阅片量, 对提高临床诊断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眼眶正常相关结构诊断中大大缩短了患者检查时间, 减少了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所受的辐射剂量, 降低误诊及漏诊率, 为临床的诊治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临床依据,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隽, 许永华, 徐林, 等.眼眶肌锥外间隙肿瘤MR影像学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 13 (8) :1-4.

[2]曾锦, 郭海科, 崔颖, 等.感染性眼内炎病因及治疗效果的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22) :4159-4161.

[3]王飞, 陈旺生, 陈峰, 等.急性眼眶炎性病变CT、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5, 34 (2) :190-193.

[4]樊宁, 成洪波, 魏世辉, 等.CT重建测量眶内段视神经的重复性研究[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4, 36 (5) :336-339.

[5]刘新龙, 董武剑.局部小切口手术整复眼眶骨折15例[J].浙江医学, 2015, 34 (6) :509-511.

[6]莫海军, 丁燕晶, 饶婷, 等.神经鞘直径在颅脑术后的监测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 (16) :83-86.

[7]郭鹏德, 燕飞, 张青, 等.眼眶淋巴瘤累及眼外肌的MRI分析[J].放射学实践, 2015, 30 (3) :232-235.

眼眶骨折的CT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眼科眼眶骨折25例 (25只眼) , 年龄17~55岁, 平均年龄43.5岁, 均为男性, 为外伤后脑外科和骨科转入眼科以及门诊眼部外伤入院, 治疗时间7~14 d, 平均10.4 d, 其中伴有复视的为8例, 常规CT检查和三维重建明确单纯下壁骨折为17例 (68%) , 眶颧颌骨折4例 (16%) , 鼻眶筛骨折2例 (8%) , 眼眶四壁多发骨折2例 (8%) 。损伤的外部原因:机动车撞伤18例, 工伤5例, 拳头击伤2例。经Hertel突眼计测量眼球突出度较对侧眼凹陷3 mm以上者23例, 每位患者术前均需要行眼眶CT (水平位+矢状位+冠状位+三维重建) , 了解眼眶骨折具体情况, 术前行视力、眼球功能检查、泪道冲洗、眼肌检查。术后2周复查眼眶CT明确眼眶骨折的修复情况, 植入材料的位置、形态、是否与对侧对称等。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气管插管下全麻, 15例单纯下壁骨折的采用下穹窿结膜切口。其他的采用下睑缘下2 mm切口、内眦“Y”形切口等:常规亚甲蓝画线, 切开皮肤向下分离到眶下缘, 在距眶缘外2 mm切开骨膜并向眶内分离, 充分暴露骨折部位, 将嵌入的组织回纳至眶内, 尽量暴露缺损部位的4个边缘 (切实位置较深的可暴露3个边缘, 防止损伤视神经) ;对于复合性骨折的还需进行截骨、移动、复位和固定。然后根据眶底塌陷和缺损大小、范围和形状确定Medpor-TITAN种植体大小, 三维形态, 预塑形后植入缺损部位, 眶缘处使用螺钉进行固定;常规牵拉和被动牵拉试验, 关闭切口, 皮肤用5-0丝线或美容线缝合 (患眼眼球突出度过矫1~2mm) 。结膜囊涂用典必殊眼膏, 患眼加压包扎。

2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的眼球内陷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术后用Hertel突眼计测量眼球突出度较术前提高约2~4 mm, 外观较术前改善明显, 但有4例患者仍残存眼球凹陷为2 mm (复合性眼眶骨折严重) , 其他凹陷均得到明显改善, 7例眼球下移患手术者得到改善, 1例患者残留下移2 mm, 2例患者术后复视改善不明显, 眼球外转仍受限, 但通过眼球运动 (每天约300次的眼球运动) , 半年后眼球运动和复视得到恢复, 有2例复合性骨折 (1例眶颧颌骨折, 1例鼻眶筛骨折) 患者因经济原因因只修复了内壁和下壁, 术后眼球突出度仍较前好转, 但半年后仍未达到对侧眼的突出度, 相差2~3 mm, 但患者对手术效果仍满意。随访半年, 术后患者切口均不明显, 无特殊并发症, 无感染病例和排斥反应病例, 未见种植体暴露病例等。

3 讨论

眼眶骨折是眼眶局部在外力的作用下, 突然的眶内压升高, 导致眼眶内的薄弱处发生塌陷, 一旦出现, 既可能出现功能上的问题, 随即带来了美容问题, 临床表现为眶内出血、眶周水肿、眶周瘀斑、结膜下出血及皮下气肿及“熊猫眼”等, 这些都提示眼眶骨折的可能。因此暴力损伤极易造成眼眶骨折和骨缺损, 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和功能[1]。

目前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HDPP具有较好的可塑性, 且组织相容性好, 纤维血管容易长入, 因此在眼眶骨折整复术中大量使用, 但在长期使用中我们发现HDPP在术后复查中不显影, 在随访过程中很难判断植入物的位置、形态和修复是否满意, 且对于复合性眼眶骨折的患者或者缺损较大的患者, 因为缺损周边为副鼻窦空腔, HDPP缺乏支撑而难以整体修复。

同样临床应用较多的材料还有羟磷灰石人工骨[2], 术后可显影, 动物和临床实验证明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多孔结构可允许纤维结缔组织长入, 并且有一定的骨性强度, 具有抗压性。同时羟基磷灰石骨粉术前预塑形可应用于不规则形态骨质缺损的重建和修复。但是羟基磷灰石骨粉预塑形后失去了原有多孔结构, 纤维结缔组织不能长入材料和材料融为一体, 从而术后发生排斥和感染率高。而且羟基磷灰石易碎, 不能随意弯曲, 不能在术中根据具体的骨折和骨缺损情况进行塑形。

CT为眼眶骨折诊断最有效的影像技术, 它具有分辨率高、断面解剖关系清楚, 变细节显示良好, 可见进行图像重建等优点, 是目前诊断眼眶骨折的“金标准”, 尤其是高速CT和螺旋CT, 是图像更加清晰。CT三维重建, 更能帮助手术医生制定眼眶骨折的手术治疗计划, 从整体上展示眼眶的整体结构和立体感。

Medpor-TITAN种植体有: (1) 材料薄, 使用范围更广泛, 组织相容性更好, 能显影; (2) 为良好的钢性固定系统, 为眼眶软组织提供稳定的平台; (3) Medpor的包裹, 避免钛网锐利的边缘割伤周围的软组织。 (4) 操作简便, 固定容易。因此今后的研究方向可能是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组织工程骨来代替目前临床不可吸收的修复材料, 恢复眼眶的正常生理解剖结构[3]。

参考文献

[1]James B, Sterling R, Gibert T, Evaluation of ocular changes secondary to blowout fractures[J].J Oral Maxillofac Surg, 2004, 62:1298-1302.

[2]肖利华, 王毅, 杨新吉, 等.眼眶内下壁爆裂性骨折整体修复29例[J].眼科, 2006, 15:348-350.

上一篇:重要工艺下一篇:数字电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