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程改革教学(精选11篇)
英语程改革教学 篇1
前言
工程测量课程是建筑类专业的重要课程, 是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能够运用的重要手段, 建筑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工程测量的方法, 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单位的需要。同时, 在新的课程教学中施行新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工程测量课程课程的知识点, 能够使理论与实践更加融合, 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基础, 能够培养一批一线的专业型人才, 可见教学方法实施的重要性。
1. 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背景
就素质教学改革来讲, 德国的教学开展的比较早, 而且比较专业, 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比较全面。就世界范围来讲, 职业教育已经由重在理论的前提下, 正在向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的方面发展。当前社会, 技术和工作难度强度都比较高, 要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经过技术手段和实际过程相结合。在我国, 教育部门也明确指出了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可见, 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要积极响应改革, 建设和研究出来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 根据企业的岗位职责要求和相关的职业标准, 形成具体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内容。如果想到达到岗位知识的掌握好的程度, 必须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联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加大, 尤其是住房建设, 所需要的专业性技能型人才也越来越多。
2. 根据需要研究实行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2.1 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就当前的教学改革来说, 比较推崇的就是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主要就是以教学任务为导向, 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 在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手段, 以课件, 视频, 网站等多种方法进行任务驱动, 让学生也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时代,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于知识探索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此外, 还可以建设校内, 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实际操作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 实现教学目标。同时, 可以按照企业的需求以及培养学生的要求, 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室, 运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对于工程测量这样专业性操作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 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适合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 例如, 水准仪的操作和使用, 普通水准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 经纬仪的操作及角度测量, 全站仪的操作和距离测量, 导线测量等都可采取这种模式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参与到学生中去, 进行示范指导, 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使用方法。相比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都是比较懒散的, 对于学习知识完全没有兴趣, 而通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情况相对得到改善, 学生能够主动探究知识, 动手操作, 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减少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增加了学生的主导角色。
2.2 重新设定教学标准, 增加实践教学成分。
就过程测量课程来讲, 其专业实践性比较强, 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企业用人的直接标准, 测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的学生的成绩, 因此, 要提高教学实践课程时数, 保证实践课的完整程度。通常情况下, 校内学生实践时数与理论时数的比例大概为一比一, 在完成理论教学时数后, 要安排学生系统的进行集中实习。这样提高实习周数的前提是必须保证实训设备的充足, 仪器设备够用, 同时, 要制定相对严格的实习守则, 下发时间教学手册, 对学生实习期内严格要求, 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践中去, 进行实践操作, 掌握测量技术, 对于学生的实习程度进行总结评价, 归到期末成绩中, 这样, 还可以对于学生起到督促的积极作用。
2.3 实行开放性教学环境, 进行校企合作。
对于工程测量课程来说, 校企合作的模式比较适合其专业特点。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的, 加强与企业合作, 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实践, 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在学校内并没有了解的内容, 增加学生的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 还可以定期的举办技能大赛, 通过比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标。在学生完成基本课程后, 要参加相关的技能考试,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这是学生就业的必要保障。
2.4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进行多方位教学。
现在是科技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 网络技术突显, 在学生生活中, 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优势也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得到利用。因此, 可以将精品课程放到网上, 创建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库, 让学生在课外都能够自主学习, 这样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还可以制作效果优良的微课, 放到网上, 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复习总结, 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及时与教师沟通, 得到解决。
2.5 建立符合教学目标的课程评价体系。
通过进行平时课程的教学改革, 对于其最终的课程评价体系也要有相应的改变。根据工程测量的特点, 改变传统的期末笔试的考试模式, 设计出以能力为主体的考核方法, 主要侧重于平时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 平时动手能力的考核可以占总成绩的70%, 期末测试占30%, 平时成绩中包括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 仪器操作熟练程度, 实验报告的撰写程度等。这样通过全方位的检测学生的学生成果比一味的重视成绩要实际的多, 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本领。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工程测量课程是建筑类行业比较重要的基础课程, 如何上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教学改革, 改变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 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能够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 让学生掌握其应该掌握的本领, 提高动手能力, 提升综合素质, 达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丽丽.高职《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15) :260-261.
英语程改革教学 篇2
论文关键词:水产养殖专业 水生生物学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针对水产养殖专业教学改革中理论课时不断被压缩的情况,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提问与互动式教学、讲座式教学及优化考核制度等方法,对水生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水生生物学是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涉及面广、内容繁多,主要介绍除鱼类和微生物以外的各类水生植物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形态、分类及其生态分布和经济价值等内容,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由于水产养殖专业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学生选修课程逐渐增多,水生生物学等专业课的教学课时被一再压缩。而且,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以及创新和研究能力,目前,各高校的实验课程大多已经独立设课,由多门课程组合成综合性的实验课,并安排在理论课时之后。由于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水生生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觉得没有实际与真切的体会,处于被动接受的过程,从而,对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对理论课的教学实际上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目前的教学形需要。笔者认为,探讨在新形势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充分理解和掌握水生生物学的知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课件与加强多媒体教学
水生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结构复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进行纯理论性的灌输式的教学,信息量小、形式单调、色彩单一,学生在课堂上易产生疲倦、不感兴趣的现象。而多媒体教学,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量大,将多姿多彩的水生生物的世界,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多项感官刺激下获取知识,创设出逼真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课件的制作中,首先,将课本上的各类生物的黑白模式图换成各种水生生物的彩色实物图,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生物真实的实物形态与色彩,而且,在关键的形态描述词下用下划线以醒目地标注,对主要的形态结构用箭头等直接指出来,这样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讲授,很直观、明确地注意和观察这些生物的形态特征。另外,对于动态的情景,尽量运用flash动画的方式或视频将这些过程展示给学生,如硅藻的细胞分裂、硅藻的运动,原生动物的细胞分裂和摄食方式、桡足类的运动与摄食方式,等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提问与互动式教学
在教学中力求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用启发型教学来替代灌输型教学,与学生适时互动,引导学生去思考,通过设问,引起学生的兴趣,保持求知欲,促使其精神保持集中,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脑处于一种“运动”的状态。而这种提问与启发,要同学生的生活或兴趣接近,是其有所接触或有所熟悉的内容,这样才能引起其思考,给其一种看得见和摸得着的真实感。例如,介绍绿藻时,首先提出问题,诸如,“为什么漏水的墙壁,会是呈绿色?”“为什么,花瓶中的水,一段时间之后,常会变成绿色呢?”“集美龙舟池为什么常常会漂浮绿色的膜状物呢?”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这些普遍的现象,由此,而引出绿藻的体制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在比如,介绍腔肠动物时,先给学生看几张影片《海底总动员》中小丑鱼穿过水母群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问“这是什么样的一群生物?为什么小丑鱼会被蛰伤”等问题,让学生在回忆影片的兴奋中了解和掌握腔肠动物的类群及有刺细胞等构造特征,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腔肠动物学习的氛围之中。与此同时,力求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比如在介绍了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模式图后,再拿出一幅图片,让2个同学到讲台上来,指出其结构和名称。这样,2个同学之间形成了对比,对于较差的同学则对其形成一种心理上的窘迫效应,促使其在今后认真学习,同时活跃了教学气氛,使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教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讲座式教学
近年来水生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成果举不胜举,而课本由于侧重于形态和分类的介绍,有关研究和应用的知识涉及不多。因此,学生在学了之后,不知有什么用途?常常提出这样的疑问,认为水生生物学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分类,以后会从事这些繁琐和枯燥的工作,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可在授课过重中,适当开展讲座式教学,让学生能第一时间了解该学科的研究前沿、新理论和新成果。在每章节介绍具体的种类时,可侧重介绍利用或研究比较多的种类,如在介绍蓝藻和绿藻时,可以分别较为系统的介绍螺旋藻和小球藻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既解决其“有什么用”的疑惑,又培养了其对科研的兴趣,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改革考试方法及优化考核制度
除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与改革以外,考试方法也是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和探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考试方法不仅可以避免死记硬背造成的高分低能现象,而且还能在考察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其自主学习,增强其创新思维能力。因此,笔者把考核分为3个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考勤、课堂表现占20%,作业成绩和平时测验成绩等占20%。期末考试试题,在内容上多出一些应用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题目,而少出一些死记硬背的题目。学生的考勤,则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杜绝无故缺席及上课迟到现象,保证课堂教学的严肃性;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活跃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表扬与奖励,而对上课睡觉,精神不集中,玩手机、讲话的同学,则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提醒,屡教不改的给予一定的惩罚。而在平时的作业上,则实行差异化的考核方式,对旷课及课堂表现不好的同学及时对所讲授的内容对其布置作业,而其他同学则可以不做,这样一种方式,既减轻了学生课后学习负担,减少了学生作业相互抄袭的现象,又可以有针对性地重点对部分学生学习进行个案化的督促与辅导,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辅导效率与学生的成绩。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多搞科研,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方向与热点,将研究中的心得体会生动地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深入科研第一线才能利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例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上便是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在此提出与大家探讨。相信通过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我们有能力将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建设得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胡彬,徐珂.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08,(10):82-83.
[2]徐启江,李玉花.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59-161.
浅析微生物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篇3
摘 要: 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和应用性。通过对微生物学理论课程进行改革,拓展、更新了教学内容,改进、完善了双语、举例、讨论和启发等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关键词: 微生物学 理论课程 教学改革
1.引言
伴随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时代浪潮,应用型本科教育蓬勃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1]。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综合素质,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2]。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既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更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3]。我们在备课资料的收集、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后学习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水平,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更新
2.1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
微生物学是一门内容比较抽象的学科,理论知识通常被认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带来一定难度。在传统教学中要借助挂图、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多媒体技术以文字、图像、音频等元素所形成的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界面更具直观性[4]。但是,如果课件质量差,如文字冗长、图文不匹配等就会使学生陷入迷茫甚至丧失学习兴趣,就会适得其反[5]。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
首先,充分采用动画、漫画等模拟方式最大限度地展现微生物世界、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及人类利用微生物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强化教学效果。例如:放射虫靠摆动针状伪足运动,硅藻靠原生质流动运动,以及噬菌体侵染宿主的过程等都可以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还可以把实际工厂研究人员或工人的操作过程如菌种的接种、分离、纯化、制片、染色、观察等过程放映给学生看,使学生从对工厂的陌生逐渐过渡到对工厂的熟悉,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厂实际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6]。
其次,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注意对专业术语加英文标注;注意课件中文字数的精简和文字色彩的选择,突出重点、难点;注意课件中静态和动态图片的运用,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2.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利用。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一,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措施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首先,挑选一批有关微生物学的学习网站和课程网络课件地址,例如武汉大学微生物教学专题网站(http://202.114.65.51/fzjx/wsw);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教学网站(http://nhjy.hzau.edu.cn/kech/biology);四川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http://202.115.176.40/wswx)等供学生查阅,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辅助课程学习。其次,精选一些查阅资料的网站和方法,包括我校常用的中文期刊网(CNKI、维普、万方等)和中英文参考书及国内外的学习网站如http://www.eellsalive.eom、微生物之家http://wo.mierobiohome.eom、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http://www.ncbi.nlm.nih.gov等网站,多方向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引导学生在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微生物学信息和资料,并鼓励他们“逛逛”小木虫、生物谷等专业论坛,与大家交流,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摄取课外知识的习惯,为今后在变化与竞争的社会中立足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3.1采用合适比例的双语教学方法。
在我国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国家迫切需要既精通英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法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本科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专业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对课程专业词汇的认知度。但由于不同专业和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生间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听懂和掌握学科知识为标准,进行合适比例的双语教学。即以母语为主,可先用中文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得所有学生把这个知识点“吃透”,然后用英文阐述。根据每个专业和班级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中英文的使用比例,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3.2完善举例教学法,提高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理论联系实际,如可从日常生活中的剩饭变酸、衣物发霉,到环保工程中的生物降解、工业生产中的发酵等引出微生物概念,也可从和微生物学相关的历史人文趣事着手,比如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说明微生物无处不在,个体虽然小,但是其作用非常大[4]。同时,应列举一些与学科发展前沿相接的研究热点,如在讲授病毒这一章内容时,结合目前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疾病的感染与治疗讲述病毒的特点等。近期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科学文章;介绍与微生物相关的诺贝尔获奖者的研究成果;穿插一些蛋白双向电泳、微生物传感器等目前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缩短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距离,使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及有所争论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微生物科研工作的崇拜感。
3.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次提出,该教学法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目前已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专业。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4]。教师讲授完阶段性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个讨论专题,如在讲完革兰氏染色的知识点后提出“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什么区别?”,在微生物生态一章,则提出如何利用有用微生物进行生活垃圾的处理等问题,启发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并得出答案;在讲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时由发酵工厂最常见的“染菌”问题提出“如何预防染菌”,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了解相关内容,得出解决方案,这样就把课本知识和工厂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逐步接近工厂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开展讨论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与指导,在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设立讨论主题,该主题应针对课程章节中重点、难点,如在介绍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时设计了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或当前的热点问题、在科研过程出现的一些非常规问题等方面设定,如酸奶的功效与制作方法、微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等问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浏览教材,课后查阅相关文献,以寻找问题答案。
其次,围绕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讨论由老师主持,学生围绕问题自由发言,各抒其见,互相补充纠正。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考虑不到的重点问题进行引导,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要多加鼓励,启发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最后,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解答讨论中学生没有回答出来的一些遗留问题和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倾向性问题。通过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通过对微生物学的理论课程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随着微生物学在农业、工业、医药、环保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高校的微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将丰富多彩的微生物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大胆实践,深化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2]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辨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1):38-40.
[3]郭霄鹏.探索构建地方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40-41,54.
[4]张小凡,周伟丽,王志平等.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14,04:748-752.
[5]迟雷,宋丽丽,何培新.烟草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初探[J].轻工科技,2015,04:179-180.
[6]姜艳军,周丽亚,马丽.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工科微生物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4,13:289-290.
英语程改革教学 篇4
现代工程的主要特征是技术性、社会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等, 要求其不仅要满足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要求, 还必须兼顾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院长布朗教授提出“全球化经济中的工程” (Engineering in Global Economy) 概念, 认为现代工程教育要适应21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 应该具有知识的集成化、学科的交叉性以及工程技术和经济活动紧密结合的特点[1]。
国际上著名的应用现代工程教育理念进行教学的三所大学别是:国立清华大学、巴黎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提出美国工程专业人才具备的能力即:应用数学科学工程的能力;设计和进行实验的的能力, 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设计一个工程部件或工艺以满足需求的能力;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程力学”课程的理论性高、实践性强, 是一门重要的工科专业基础课。
工程力学 (Engineering Mechanics) 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 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过程中, 工程力学课程的开设, 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进一步创新和规划, 吸收现代教育思想和手段, 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优秀人才服务[1]。
1 工程力学课程的特点
我们在工科本科教学中所教授的工程力学只包含了工程静力学 (Analysis of Engineering Statics) 和材料力学 (Mechanics of Materials) 中最基本的部分。
工程力学课程的理论体系是稳定的, 有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在基本理论的讲授上有其特定的规律。教学改革的目标是用现代教育的思想, 让基本教程内含的建模思想和广阔的工程应用价值, 转变成能动性的教学, 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更高层次的空间。
2 运用现代工程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2.1“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式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 比如讲授圆轴扭转时, 引入生活中的问题, 粉笔拧断的断面, 怎样做出力学分析?就是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学习,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 训练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 最终能够做出粉笔的受力图。使学生进入“乐之”学习阶段, 主动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学习热情高。
2.2“以运用为指导, 以创新为目标”实践性教学
在课程结束后, 教师仍然长期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完成课题。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老师为辅导人, 学生组成团队为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 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一个学生自选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项目。我们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在建实验楼用建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及评定”。这个项目依托于学校在建的实际项目, 学生运用实验课程所学习的低碳钢力学性能知识, 完成实际项目。在这个过程中, 遇到的材料增多, 需要试验的力学性能增多, 学生需要举一反三, 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与实践, 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积极创新的学习能力。这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M.David Merrill教授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2]是一致的, 把“理论联系实际、温故再知新、学而能至用”作为教学原则, 设计“激活已有经验”、“展示知识技能”、“应用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整合到实际项目中”。
2.3 工程构件立体化视频教学
我们制作了全部工程力学涉及的几种受力变形视屏演示, 包括杆件的拉伸, 压缩、扭转、弯曲、剪切等受力及变形过程或直至破坏, 将课本上平面的受力过程空间立体化,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思维能力。通过这种方式, 避免了“讲解员式”呆板、枯燥的授课, 学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积极参与, 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提高教学效率。但这种方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 因为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 而学生则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解和应用上, 此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要求, 应采取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如此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3]。
2.4 合理利用教具, 情景式教学
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利用教具, 采用直观教学法, 实行情景式教学,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此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在讲授扭转失效问题时, 可随手抓起一支粉笔, 将其拧断, 其断口就是典型的脆性材料断面, 并引导学生分析其断裂面方位。
联系日常生活中与力学有关的实例, 比如自行车、载重汽车、建筑结构、桥梁、起重机等, 如此学生就会知道力学知识并不是高深莫测的, 力学知识就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几乎都富含着丰富的力学知识, 鼓励学生对观察和留意生活中的各项问题, 从中发现力学知识掌握力学知识, 比如小麦的麦秸和竹子为什么生长成空心圆截面?[4]因为小麦的麦秸和竹子生长成空心圆截面具有优良的抗弯和抗失稳的能力等。
2.5 开设新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工程力学实验内容较简单, 且大多为验证性实验, 我们对传统的工程力学实验项目精选、归并和增补, 并将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加强实验的思考性和启发性, 增强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在现代工程理念指导下,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21世纪培养生命力旺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综上教学改革方法, 我们培养学生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 从理论、计算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使他们能够定量、定性地分析问题, 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分析问题, 与高技术结合, 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从工科教育、人文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工程实践, 既注重知识的传授, 又注重人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严格的工程思维方式。
3 结论
我们通过改革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实践教学等环节。这些措施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形成了良好的学风。从近三年的课程通过率来看, 我们发现在实行课改后, 学生的通过率明显增加, 所以说让学生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学习是最重要的[4]。
教学相长, 教学改革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教师的科研成果充实了课程内容, 提高了讲课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更加促进了教学。
在今后的工程力学教学中, 首先要求教师有开阔的眼界, 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有综合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 设计自己的课程。继承传统教学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优点, 在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协调结合上下功夫, 加强学生建立数学和物理模型的能力。教师应该运用现代工程教育理念进行教学, 从而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知识以及工程知识的能力, 具有设计局部和整体工程的能力, 用现代科技创造新的复杂系统的能力, 团队协同工作的能力, 严谨和周密的思维方式, 对社会发展有全局观念和责任心。
摘要:现代工程教育要适应21世纪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 更加强调培养人才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在“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中, 我们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 培养综合素质的工程人才。
关键词:现代工程教育,工程力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King car.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view of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J].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of higher education.2008 (02) .
[2]M.David Merrill.首要教学原理[J].盛群力, 马兰, 译.远程教育杂志, 2003 (4) :20-27.
[3]马景槐.工程力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1 (6) .
征管改革十年历程回顾 篇5
二、十年征管改革的成果及经验 十年的征管改革实践证明,成绩是主要的,主要取得六大方面成果:
(一)新型征管体制初步建立。经过四个阶段的不断实践和完善,新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已初步建立,形成“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34字税收征管模式,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都是平等纳税人的现状,适应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二)依法征管机制基本形成。表现在:一是依法治税的组织治理结构初步建立,构筑了依法治税的内部基础。征收权、管理权与稽查权的相互分离突破了征管权力过于集中的传统模式,新治理结构的构筑彻底打破了“一人说了算”的“人治”格局,为依法治税奠定了基础;二是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制度初步建立,为依法纳税创造了外部条件。三是新模式增加了征管行为的透明度,促进了廉政建设和税负公平。征管机制转换后,实行集中征收、计算机管理、公开办税,大大增强了执法的力度和透明度,由“暗箱”操作变成了“阳光”执法;全面规范征管业务规程,建立内部制约机制,从制度上遏制了税务人员的不廉
行为,有效地防止了“人情税”、“关系税”等不廉行为的发生。
(三)征管质量明显提高。新模式实现了由分散征收到集中征收、由手工操作到计算机征管,由重点征收到重点稽查的转变,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税收征管质量大幅度提高,确保了新税制的顺利实施。改革10年来,全局累计组织各项收入50.2亿元,地方税收入总量从1994年的1.53亿元增加至2003年的4.77亿元,为淮南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组织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加强了征管质量考核工作,把组织收入和提高征管质量很好地结合起来,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仅以完成税收任务来考核工作成绩的状况,使我市税收征管质量稳步提高。
(四)管理基础得到加强。新模式使税务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市基本按属地管理原则成立了管理分局(所),使税务机关可以集中精力搞好税源的动态监控,切实做到税户清、税源明;以创建标准化分局和个体示范街为载体,征管基础全面加强。
(五)税收信息化快速推进。新模式强化了计算机的依托作用,加速了税收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已广泛运用于税收征管全过程。在此期间,完成市、县、分局三级城域网建设,构筑全市统一的信息平台;全面推广应用全省地税统一征管软件,实现市县税收征管数据信息全部集中到市局统一处理,并全市共享;建立地税综合信息网,为纳税人提供网上办税服务等信息服务平台;自行设计开发多元化申报软件,积极推行多元化申报,在全省率先构建起多元化申报纳税新格局。
(六)纳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推行网上申报、委托银行扣缴等多种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方式;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开通12366纳税服务热线;简化办税手续,提高办税效率;加强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开展税收维权服务。总结我市十年征管改革的实践和成果,有以下五点经验: 一是依法治税是征管改革的核心和实质。税收征管改革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环境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税收征管改革就是要保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税制依法实施。因此,依法治税是征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征管改革的核心和实质。二是信息化加专业化是征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征管改革不是简单的场所和外在形式上的变化,而是以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支撑点,在税务管理领域大量引入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严密高效的税收征管体系。只有把现代高科技手段运用到税收工作中,有效地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才能够彻底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的人海战术和劳动密集型的征管方式。只有以信息化作支撑,深化征管改革,才能优化征管模式,提高征管效率。因此,在征管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在信息化的支持和推动下,通过基层征收机构和人事制度的配套改革,逐步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三是加强税源控管是征管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税源是税收的基础,没有有效的税源管理,税收就成了无源之水。只有首先搞好税源监控,这个基础打牢了,才能真正提高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我市的征管改革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关键是加强了对税源的控管,始终将税源监控作为征管改革的重点和基础环节,贯穿于征管改革的全过程。四是实现管事与管户的有机结合是征管改革的突破口。管事与管户是税收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取消对纳税人实行的“保姆”式管理方法后,纳税人一部分事项自己主动到税务部门来办理,税务部门就要提供优质服务来管理好这部分事项,这是“管事”的重要内容。但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部分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意识不高的情况,一些与纳税有关的信息
纳税人不一定会主动告知税务部门,需要税务部门上门了解,这就需要“管户”。因此,在征管改革过程中应将新模式中的管事制与传统模式下的管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管好事,又要管好户。五是加强征管基础建设是征管改革的重要着力点。税收征管基础是开展各项征管工作的前提。新征管模式的运行,必须建立在征管基础工作的健全和完善的基点之上。没有坚实的基础工作支持,新征管模式将失去根基、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没有完善的征管基础,没有从严格管理中采集的征管信息基础数据,征管软件中的数据质量将无法保证,信息化的应用效果将大打折扣,稽查选案将缺乏有效的依据,税收征管也不能有的放矢。
三、当前征管改革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我市征管改革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更深层次的困难与问题。
(一)观念和认识问题。在观念方面,主要表现为观念转变不到位。专管员管户制度向管事制度转换后,有些同志留恋过去“风光”的日子,对征管改革工作被动应付,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主动,工作缺乏进取心和开拓创新精神。在认识方面:一是有的同志只看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而看不到或不关心改革取得的成效,进而否定改革。二是有的同志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缺乏全面分析,简单地归咎于征管模式。
(二)人力资源管理及机构设置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来看:一是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有的地方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领导多,干活的人员少;机关人员多,一线人员少;机构多,人员少,在偏远和农村分局更为突出。二是税务干部队伍素质跟不上改革的要求。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部分税干爱岗不敬业,不思进取,消极怠工,征管效率和稽查质量不高,制约了改革的目标和征管效能的实现。从机构设置来看:2002年机构改革时,省编委撤消大部分局的基层税务所机构,而设置的股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基层税收执法带来大量问题。
(三)征、管、查部门配合问题。各系列整体意识不强,过多强调了权利,忽视了应尽的义务,强调了制约,忽视了配合。主要表现为:一是应移交的不移交。有的管理部门为了完成自已的税收任务,对应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的案件不移交。二是移交的也不去处理。稽查部门对已移交的有关纳税人违法事项认为查不到收入,不愿意去下功夫检查。三是日常征管检查与税务稽查交叉重复,尤其是对重点税源户重复检查问题突出。
(四)信息化建设问题。一是征管软件问题。现行的全省统一征管软件功能不完善,缺乏加工、汇总、分析功能,税源分析、纳税评估、计算机选案、税收决策等模块尚未开发,既不能全面反映征管全过程,也无法满足“一户式”信息储存要求。二是信息风险问题。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迅速渗透于税收征管,部分基层单位对征管信息既过度的依赖,又没有数据质量意识,由于基础信息采集的人为性和征管软件处理的不完善,不全面、不准确的信息不仅不能正常发挥计算机的依托作用,反而制约了税收分析和决策,形成了一种“信息风险”。
(五)税收管理力度不够问题。新征管模式中,部分管理环节对管事制的理解有偏差,忽视税收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征收与稽查之间的管理环节出现空档,出现“重征收轻管理”或“重稽查轻管理”的倾向,由此相继暴露出漏征漏管严重、申报监控弱化、发票管理松懈、税源管理流于形式、申报异常户增多等管理缺位问题。
四、新时期征管改革的重点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新一轮征管改革是对以往的征管改革在一个更高层次、更大深度上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
炼了大批的干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
(二)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十年来的征管改革实践和成果表明,我市征管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但问题也不少。成效不说清,不足以树立改革必胜的信心和决心;问题不讲够,不足以明确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对问题怎么看,决定今后怎么干。我们认为上述问题,是改革进程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它产生于改革进程之中,也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因此,一要正确对待改革中的问题,坚定征管改革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坚持向新模式迈进的方向不变,边实践、边推进、边巩固、边完善,在改革中解决问题、完善模式、巩固成果。二要在认真总结前期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凝聚共识,把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化作广大税干的自觉行动。
(三)合理调整基层机构,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一是合理调整基层机构设置。机构设置要因地制宜,不必过分强调统一。本着有利于征管的原则,对部分征管规模较小,税务人员较少的分局可适当简并部分内设机构。对征管规模较大的分局,要向省编委积极争取,依法增设税务所机构。同时,要研究起征点调整后个体征管的形势,适当收缩部分个体征管机构。二是合理配置人员。要从当地的执法环境、公民的纳税意识、经济发展水平和税务管理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一要尽量精简机关工作人员,充实征管一线人员力量。二要适应多元化申报后的形势,简并办税服务厅窗口,实行“一窗多能”,压缩征收人员数量。三要控制股、所长职数配置,按照税务人员数量分配股所长职数。四要建立稽查人员淘汰机制,实行竞争上岗,提高稽查人员素质。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在税务人员中推行能级管理和岗位竞争,建立起能级匹配、能岗匹配,能级取酬的竞争机制。坚持人才兴税,鼓励在岗自学,普遍提高业务素质。
(四)加强部门配合,强化监督考核。一是加强部门衔接配合。修订税收征管业务规程,细化部门责任和分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到分工不分家。二是建立协调和投诉制度,由管理部门牵头,定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不了的问题报上级处理;对不按规定规程进行配合的行为向上级投诉。上级税务机关对投诉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明确责任,对故意违反规定的予以严肃处分。三是明确日常税务检查与税务稽查的职责范围。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从税务检查的对象、范围、性质、时间等方面划清日常税务检查与税务稽查的业务边界。四是加强岗位责任制考核。将部门配合的工作列为重点内容定期进行考核,并在征管质量检查中进行重点检查。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应用效果。巩固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指导思想上实现由“以建设为主向建设与应用并重”方向转变,着力解决软件应用能力和信息质量问题。一是完善多元化电子申报软件。加快财务报表数据电子报送软件开发,拓展软件应用功能;修订完善电子申报软件,提高软件应用的稳定性。二是加强应用型软件开发。在省局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加强税源分析、税额核定、纳税评估、资料管理等征管应用型软件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各类征管信息的传输共享,征收、管理和稽查系列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应力求做到相关信息的及时传输,实现信息的共享共用,为征管工作提供服务。三是加强征管数据管理。认真落实征管电子数据管理办法,加强征管数据的采集、审核、录入和检查,确保各项信息数据及时
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提高征管数据质量,加强各类信息的分析对比,增强信息的利用效能,减少信息应用风险。
(六)推进征管基础制度建设,强化税收管理基础。按照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和掌握征管工作规律,及时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一是建立落实欠税管理制度,严格欠税管理。二是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源状况比较了解以及税源管理责任明确的优点,将管事与管户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建立纳税评估工作规范,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四是建立税源监控制度,落实日常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分税种、分行业的结构性分析,完善动态税源管理。五是修订发票内部分级管理和发票举报奖励制度,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六是健全各项稽查执法办案制度,加强一级稽查建设。建立首查责任制,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检查、办案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办案速度;全面推行案件复查制度,对检查案件要确定一定比例定期进行复查,对复查中发现的问题实施责任追究;坚持重大案件集体审理制度,规范和加强对重大案件的审理工作。
(七)坚持依法征管,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一是牢固树立依法实施税收征管的工作理念,把一切征管活动都纳入到法制、规范的轨道,杜绝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违法行为。二是健全执法责任制度,从细化法定执法职责,明确执法依据及所属执法机构、组织和执法人员的责任、范围、权限入手,将执法责任逐级分解到各级地税机关和执法人员,使法定的执法职责分明,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三是严格落实税收执法监督机制,强化社会对地税机关执法活动的监督,切实纠正行政执法中的违法行为。
英语程改革教学 篇6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
因为计算机理论课程是基础,所以只有在夯实专业基础之后才能够进一步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好的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例如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先培养学生基本的、良好的编程习惯,懂得编程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编程方法、编程所使用的各种语句,然后才投入到具体的编程工作中。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与学现状。
1.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教材教法现状。
教材大纲中部分内容陈旧,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职业的需求脱节。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如果教材与知识更新不同步,就会使学生知识陈旧,无法适应社会需要;反之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就可能因为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使教材与教学内容脱节,同样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脱离普教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所以不能体现出自身独特的教学方法。本人在授课中常常有如下体会:在讲授理论课时,由于内容抽象难理解,结果一方面教师拼命地想讲明白,学生们也非常专注地想弄懂,但是计算机中的许多术语、原理、命令等等让许多学生如坠雾里,上机操作时不知从何下手,结果造成教师教学费心费力,学生学习吃力的后果。
2.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学习的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课相对较差,以及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除此之外,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因为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不完备,所以很多学生在初中也接触不多,熟练操作和运用更无从谈起了。总之,中职生源文化素质不高和计算机的认知程度也很低。
学生普遍对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他们觉得理论课程枯燥、难学,注重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操作技能。但是计算机理论是学生提高计算机水平的基础,学生没有足够能力认识到这一点的,从而把学习计算机知识分为“有用的”和“没用的”两类。比如认为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进制转换、程序编制等是“无用的”;对于学习动漫制作、网页设计、硬件维修等是“有用的”。
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1.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校的计算机理论教学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教育现代化必须具备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使其在计算机教学和教育中积极探索和发挥作用。一、计算机教师应不间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就是“前沿”,即使科班出身的本科毕业生,若停留在原基础上,则意味着后退。因此选择了计算机就是选择了“不断地学习”。二、必须怀着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怀着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献身到计算机的教育、教学研究上来。
1.2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上的内动力。教学过程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动力,是上好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热情去学习,使学生从主观上愿意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新思路。
2.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
首先改变教学“满堂灌”的形式,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获得主动的知识。
其次计算机理论教学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最后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形成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重点在素质的形成,而素质却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计算机课程理论教学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发现知识的乐趣。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教学和学习方法上,采用讲、看、练一体化方法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2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实训基地现场教学为主,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使教学和实践真正融为一体。平时面对实物和实际进行教学,实习或业余时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校、老师、同学乃至社会进行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方面的服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让学生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了解当前的市场技术水平和行情,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2.3改变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职专学生文化素质差,学习内驱力弱,这都是教师要面对的现实,承认它不是意味着要采取迁就的策略。如果希望通过降低要求,提高合格率,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刺激,提高学习积极性,它不会产生教师所期待的效果:合格率是上去了,但是差生并不由此而受到成功的鼓励,好学的学生却抱怨学到的东西太少了,这样教学质量并没有多大的提高。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以能力为目标的科目(计算机硬件维修、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评价,应该以日常成绩为主,分为不同的作业或项目,根据完成的比例确定成绩,关键在于允许学生在本学期的任何时间内完成都可以。这样,学生可在学习了后面的内容后重新来完成作业,在已经掌握了技能的其他同学帮助下来完成,增加了差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英语程改革教学 篇7
关键词:高校摔跤教学,分层教学,教学实践
1 分层教学的概念
所谓的分层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需求等方面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策略、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全面提升,对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有积极作用。分层教学有着许多理论依据,如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论,近代时期蔡元培提出“尚自然,展个性”的理论等,都为分层教学理念的提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条件。在分层教学的作用下,教师必须承认和尊重差异,对学生开展有层次的教学活动,注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①
2 高校摔跤教学的发展现状
摔跤是一项较为古老的体育项目,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对摔跤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程度的重视,促进摔跤教学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能够开展摔跤教学,虽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就摔跤教学现状而言,教师希望通过摔跤教学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提升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生理机能、灵敏性、创造性等,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有积极作用。许多高校开展摔跤教学时,所采用的教材为学院自编的,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将理论和技术动作相融合。在教学方法选择方面,主要以示范法为主,包括镜面示范、背面和侧面示范等,有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要领。②
就摔跤学科的学生学习情况而言,其现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许多高校中教授摔跤学科的教师为男性,使许多女同学认为摔跤是男同学的选择权利,而女生不应学习该课程;第二,多数学生对摔跤项目有着一定的了解,但其深度有明显差异,部分学生对摔跤项目的认知能力较差;第三,许多学生之所以选择摔跤学科,是出于锻炼身体和考核易通过的缘故,而其它动机相对较少。③
就高校摔跤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而言,男教师居多,而绝大多数教师的从业时间相对较短,虽然能够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形势变化,但教学经验相对不够丰富;部分教师教学经验较多,但对新教学方式的接受能力有限。可见,在高校摔跤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3 将分层教学应用于高校摔跤教学的必要性
在高校摔跤教学中,有效应用分层教学具有必要性。首先,在分层教学的作用下,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更好开展教学活动,且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一方面,教师针对学生对体能素质、对摔跤课程的喜好程度进行调查,以获得更多资料,为分层教学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而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按照计划行事,能够给予全体学生以能力素质提升的机会。其次,分层教学在高校摔跤教学中的应用,能够适应高校教育实际和满足教育的需求,有助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开展教学活动,使之能够主动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由此可见,将分层教学应用于高校摔跤教学中具有必要性。④
4 分层教学在高校摔跤中的实践
在高校摔跤教学中,该学科教学难度相对较大,而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该学科的发展进程。所以,教师有必要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其认知能力。分层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且在各阶段其它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因而摔跤教师可以将分层教学模式移植至高校摔跤教学活动中。然而,分层教学的实施,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分层等,合理的分层是分层教学深入开展的前提条件。对此,我国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高校摔跤分层教学的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⑤
4.1 对学生进行分层
在高校摔跤教学活动中,要有效应用分层教学,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对此,教师有必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合理把握学生分层的时间,避免打乱教育教学的正常进度。在此过程中,作者初步选定两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分层,一是新生入学时;二是在第二学期进行分层。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分层,主要依据学生的体能素质而开展,对学生进行摸底考核,进而合理分配;在第二学期开始时对学生进行分层,主要由于学生已经适应校园环境,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给自己更多的锻炼时间,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锻炼程度进行分层。例如:在巩固摔跤某一动作技术时,教师针对体能素质较好的学生给予高难度动作测评;反之,降低技术动作的难度。其次,确定分层依据。在作者开展摔跤学科分层教学实践中,主要依据学生阶段性的体能素质而进行合理的分层。在分层过程中,作者设置以下评定项目,即女生800米和男生1000米竞赛、肺活量测试等,并根据学生的分数进行分层。由于摔跤运动对学生的耐力、速度等方面有要求,因而通过以上项目进行测评具有合理性。基于此,可以确保学生分层的有效性。⑥
4.2 对教学进行分层
所谓教学分层,是指作者在开展分层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各环节都遵循学生分层而进行,充分彰显因人制宜的原则。摔跤教学活动中主要包括教师备课、课中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作业巩固、课后辅导等环节。所以,作者在教学各环节中,都充分考虑学生分层的因素,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层次性的环节设计,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例如:在备课阶段,作者针对本节摔跤教学的技能训练项目而合理设置多个层次的技术动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技术动作讲授完毕后,要求学生对技术动作进行巩固和强化,在一定时间之后,鼓励学生进行示范,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纠正。对于难度系数较低的技术动作,要求能力素质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进行示范完成;对于难度系数较高的技术动作,要求能力素质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示范完成。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时对分层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⑦
4.3 教学评价的分层实践
在摔跤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的有效性,有必要进行分层的教学评价,以增强教学成效。评价是高校摔跤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只有进行积极的教学评价活动,才能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总结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把握因材施教的条件,进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分层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与完善中,应满足摔跤教学的实际需求,并且具有针对性,可以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其次,分层教学评价中,既对摔跤教学的整体情况有评价,又要针对个体学生而进行评价;最后,教学评价应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而进行,并对各层次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有效评价。
此外,要促进高校摔跤分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必要从以下方面而努力。首先,学校加强对分层教育教学理念的宣传,使师生能够对该教学模式有着较强的认同感,有助于摔跤教师更好应用分层教学模式而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学校应加强摔跤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包括招聘女教师、选择复合型教师等,有助于增强女学生对摔跤课程的正确认识和促进教师更好利用分层教学模式开展摔跤教育教学,对推动高校摔跤教育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⑧
5 结论
由于学生的体能素质、对摔跤学科的喜好程度有明显差异,使摔跤教学发展面临阻碍。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校教育活动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摔跤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且可以对学生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有利于提升其技能水平。基于此,有关人员有必要对高校摔跤中分层教学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教学经验借鉴,对推动我国高校摔跤教学的发展进程有积极作用。
注释
1谢叶寿,陈钧.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分层教学实践探索[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v.2102:232-234.
2张群娇.工科高校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No.23216:176.
3吴晓阳.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v.3509:115-120.
4吴晓阳,于海涛.大学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学刊,2012v.19;No.12106:96-99.
5王向东.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与优化策略[J].山东体育科技2012,v.34;No.13803:74-77.
6周光明,彭红军.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构建“和谐”教学新模式--高校分层教学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No.20206:69-71.
7秦立凯,黎小龙,赵先卿.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v.3603:113-117.
英语程改革教学 篇8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高等职业院校一门基础的学科, 它是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 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在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实用型技术人才中显得十分重要, 这就为高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目前在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中生物化学教学都存在着许多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验的现象。因些,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术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高等职业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以下是笔者结合实际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工作, 浅论高等职业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计划的调整
首先要调整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比重, 增加生物化学实验课的课时。再次要确保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课里要有生物化学的实验技术和方法等内容。
2、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中引入综合性实验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引入以学生为中心, 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即综合性实验。学生们通过综合性实验阶段的学习后, 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操作步骤更好地掌握了, 对仪器设备的性能也全面得到了了解, 并且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
为了给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提供自行设计, 亲自动手实验的条件, 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必须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 只有把实验室和实验内容开放了, 学生们才可以运用基础实验操作技能,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自行创造设计实验, 这样既巩固了理论基础知识, 又拓宽了学生视野。
二、完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条件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还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提供良好实验室硬件设施, 来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三、进行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体现在它的交互性、集成性和多样性, 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 最大限度地汲取信息和知识, 大大提高了生物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质量, 从而节省了教学时间。
2、充分做好生物化学实验前的预习工作
加强生物化学实验课前的预习工作, 使学生在实验前做到充分了解和掌握基本仪器的设计原理以及使用方法, 掌握和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 从而提高生物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技巧, 学生也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 克服了盲目的进行实验, 以自信、积极的进行生物化学实验。
3、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 是促进学生乐于学习的先决条件,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了, 才能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考, 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新知识。因此, 在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中,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
4、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需要, 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每个生物化学实验中, 教师都要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如配制试剂、调试仪器等。并要求对每个实验结果进行书面总结, 如果有实验失败的学生, 应该让他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并重新独立完成实验, 让学生养成爱动脑爱动手的好习惯。
四、进行生物化学实验考核体系的改革
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不但可以让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公正的评估, 还可以发现我们的教学薄弱环节, 找出问题的根源, 既可以为学生有针对性的改善学习方法提供指导也能够让教师可以具有调整自己教学工作的方向。所以, 建立并健全实验教学考核的评估对于我们教学改革具有标志性意义。需要制定出能够合乎实际情况的考核标准, 让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的表现能够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
实验考核方法划分为两部分, 将日常的成绩所占比重提升至六成, 而考试的成绩所占比重则降为四成。针对于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的各种表现以及所完成实验的情况来考核, 每一项都能够有具体而可以量化的指标, 考核的内容囊括了对于实验的态度, 预习情况、操作是否按照要求与标准进行、实验记录是否完整、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是否能够主动地与同学之间进行探讨、所获取的实验数据是否达到要求等一系列的内容。此外还需要对于学生的能力做出一定的评估, 这部分就包含了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对于实验仪器是否按照顺序安装并使用的能力、查找资料的主动性、发现问题并处理好问题的能力、记录实验数据与结果的能力、文字的表达能力。实验考试成绩的考核要将重点放置在实验过程中的评价, 假若发生了实验未能成功或者结果不理想的情况就需要查找原因, 完成实验报告的分析。我们需要让学生的实验成绩得到公正的评价而不能片面的依赖于实验结果作为评价标准。在整个实验的期间既要让我们的学生可以学习到知识也要让学生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与端正的态度。
参考文献
[1]翟旭光:《理论联系实际——多种教学手段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 《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1) 。
英语程改革教学 篇9
1 传统韩语听说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韩语听说课教材牵着教师走, 教师牵着学生走, 这种教学方法单一沉闷、枯燥, 如果再加上任课教师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创新意识的教学态度, 那么就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机械乏味, 毫无兴趣。通常情况下给学生布置习题, 然后给出答案,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个人表现的机会。此外, 听说教学还有一大的特点是见效慢, 这就使得学生容易气馁、半途而废, 因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传统的韩语听说教学把学生当作听力材料接受的机器, 只强调反复听录音或广播, 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学习积极性下落, 整个课堂沉闷, 有效性值得质疑。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设置情境教学的必要性
2.1 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构建是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的突破口。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更新高职教育理念, 积极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 对课程模式进行系统的改革, 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 全面改革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要重新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因此, 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实施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2.2 实现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那教学过程就必须针对“解决综合性实际问题”进行。这些综合性的教学和学习往往会涉及很多领域、很多学科的内容, 不仅包括技术、技能, 甚至还包括社会甚至环境等与工作过程相关的方面。因此, 现代高职教育的课程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和教学模式的束缚, 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张联系起来。
3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计
3.1
所谓学习情境是指在职业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 将学习领域中的目标表述和学习的内容进行教学论和方法论的转换, 从而构成在学习领域框架内的具体的课程方案。要求教师按照课程标准, 结合学校的教学设施条件进行设计。
3.2
本文是以应用韩语专业第二学期韩语听说课程为例, 具体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设置。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整合, 将全部内容划分为以下几个情景:见表1。
下面是具体某一个情境的教学设计:见表2。
通过在韩语听说课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 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 学生不仅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学习的主动性也强了,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 通过实施情境教学, 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到了改善。同时, 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得到很大提高。在情境教学的课堂里,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 他有时是演员, 有时是导演, 有时是观众, 他带领学生走进韩语这个丰富多彩, 充满情趣的世界, 一起学习, 一起进步。
4 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设置情境教学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 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但“职场课堂零距离”的这种教学模式在实现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 比如说如何和企业进行合作, 现行的课程应该如何改革, 情境是设置受条件限制很难实现, 校企合作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韩语听说课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是我们日后要积极探讨解决的问题。
摘要:韩语听说课是应用韩语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因此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也是我们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基于工作过程设置情境教学方面探讨韩语听说课课程改革。
关键词:韩语听说课,课程改革,工作过程,情境教学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学习情境的本质与创设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1) .
[2]徐国庆.职业教育实践导向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学出版社, 2005.
英语程改革教学 篇10
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给排水及城市规划等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其实践教学环节是测量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测量教学实习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巩固深化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习, 要求学生掌握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提高绘图和计算能力, 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诚直自信, 认真负责、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为今后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测绘行业已经从原来的以工程测量为主的专业结构发展到包括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地图编制、地理信息系统、和航空摄影、海洋测量相融合的大测绘。在当前形势下, 由于各种原因, 工程专业测量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实验内容陈旧, 实习内容与社会脱节, 教学方式单一等, 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何使学生适应新的大测绘环境,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是测量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增强实践观念, 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理论教学是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特征, 测量实践教学是在测量指导书下进行的, 强化测量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本着“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理念, 以创新素质教育为指导,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 工程测量课程学时在42~56之间, 其中课内必做实验12~15个, 选修实验8个, 完成2周的测量实习 (综合实训) 。开展了实验考核, 使学生更重视实验, 提高了测绘能力的训练。编写了实验教材。针对我院学生的培养定位和就业方向, 增加建筑施工测量、道路桥梁施工测量等内容。
2 加大现代测绘技术实践课时
以“3s”为代表的现代测绘技术在土木工程各个阶段中广泛应用, 充分有效的利用测绘新技术, 可以大大的提高土木工程的自动化程度, 可以很好的控制施工质量。一切土木工程, 从勘测、设计、施工、竣工、到运行都离不开测绘。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 测绘仪器向着自动化、数字化、集成化发展, 工程测量的代表仪器为全站仪, GPS等仪器, 为了提高学生对现在测绘的认识, 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进行了调整, 增加了全站仪和GPS等仪器的实践等内容。
数字化测图已经是测图的主要方式, 学校的全站仪完全能够满足学生两周集中测量教学的需要, 在集中实习的时候, 手工完成控制测量的内业计算, 碎步测量采取全野外测绘方式, 采用全站仪测图, 熟悉数字测图的原理及程序。
3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为适应当前测量技术发展趋势, 需要适时修改各专业测量实验课及测量实习教学大纲,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增加相应内容 (如全站仪的使用) 。在有限的实验学时数内, 精选出几个必做的实验项目, 除此之外, 针对不同专业理论知识设计不同类型的可参考开放实验项目,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 供学生随时借用仪器进行试验或自行解决专业领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动手实践能力。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在实验室环境布置和管理方式上做了改进。如在仪器室外采用实物图片配文字的形式对学校现有的不同种类, 不同型号仪器进行展示, 内容包括:名称, 功能简介, 开设的实验项目及所属类型 (如某项为开放性实验, 可选择做) 及适用的专业年级等, 以方便学生自主选择和大胆创新。
4 采取案例式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式教学, 把实际工程引入课堂。比如:控制导线的布设、施测、计算、碎部测量、地形图绘制、建筑施工测量等教学过程中, 教师把自己参与过的实际工程溶入课堂教学中, 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易于理解。课堂教学以板书、仪器演示、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对于理论推导、内业计算、误差分析等内容必须用板书, 仪器操作等通过仪器现场展示的方式, 对于较复杂的空间概念、测绘方法、学术前沿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
并且, 学校还和一些测绘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 建立测绘实践基地, 利用课余时间呆学生去参加实际的测绘项目实践, 增加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
5 利用网络教学的模式
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 为适应新的教学方式, 网上教学系统已正式开通, 网站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师生教学互动, 构建了全方位、大容量、立体化教学参考资料及教学文献, 实现了网上预习、网上复习、在线听课、网上习题、在线答疑等多种辅助教学模式, 将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 使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从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扩展。
结束语
土木类专业测量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一个逐渐的自我完善的过程, 只有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不断的改进和实践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 我校的土木类专业测量实践教学正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尝试, 实践表明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摘要: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 测绘新技术在土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 为了适应大测绘环境的变化, 在实践教学中, 也要作相应的调整, 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大测绘,实践教学,测绘新技术
参考文献
[1]伊路平, 刘汉青, 马思聪.建筑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时代教育, 2011, 1:71-71.
[2]杨春艳, 肖静.工程测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0:84-86.
[3]窦世卿, 张晓宇.矿业类专业测量实践课程教学与创新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矿山测量, 2010, 4:94-96.
[4]路素青, 曹笑皇, 王昂.等工程测量实践开放型教学改革探讨[J].科园月刊, 2010, 15:132-133.
英语程改革教学 篇11
编程类课程是学生从事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研究、软件应用开发、技术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目前,本学院通信专业的编程类课程基本上都是以大量的理论课程再辅以少部分的实验课程来进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反映学习理论基础比较吃力,而最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的编程实践能力也差强人意。在CDIO工程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改革包括了四个方面主题[2]:一是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二是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三是提供更良好的上机实验环境;四是完善评估体系,科学考查学生能力。
一、问卷调查体现需求
以《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课程为例,它是本校通信工程学院面向通信、微电子、电子等各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每周4个学时的理论课,加2个学时的上机课程,共计10周。该课程包含了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计算机中进行表示、组织和处理,以及对应结构设计、语言实现和算法性能分析等技术内容。
为了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开始方面的状况和意见等,笔者通过问卷在学期开始的第二周进行了调查,共202份,有效问卷共191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4.5%。总结问题大致如下:(1)约31%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能掌握并且很感兴趣,约45%的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能掌握,考试能过关,但是不感兴趣,约19%的学生认为考试能过关,但是认为课程不重要,剩下的少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很难,无法理解和掌握知识。(2)在编程过程中,学生认为最大的难点在于:能听懂概念,能掌握例题,但是上机的实际能力较差,调试经验较少。因此,约60%的学生认为课程重点难点应该是上机编程的学习。(3)经过两周的数据结构课程学习,对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约33%,认为课程教学效果一般,想听就听的学生约36%,认为学习课程主要就是应付考试的学生约27%,剩下的少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无聊。(4)在课程的考核方面,学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编程及理论均采用上机考核”和“上机编程考核加理论笔试考核”两个大类,其中“上机编程考核加理论笔试考核”占42%,另一类则占39%,而传统的理论笔试考核被大部分学生所诟病,仅占19%。因此,我们对课程的改革考试方式也是非常必要且符合学生主体情况的。
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教师指导的重要性是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此我们不再探讨教师指导的比例问题。我们在CDIO的教育理念下,需要把原编程类的学科化知识体系按“项目化和任务导向”理念重新进行整合[3],结合教学规范,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4],把知识的被动学习转化为面向具体问题的解决训练,输出可展示、可测量的学习成果[5]。
因此,我们旨在通过分层教学法实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情况准备基础任务(验证型)、较高任务(设计型)、终极任务(综合型)三个层次。课堂教学设计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水平;基本教学任务完成后,给先完成的学生提出进一步的课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并自己寻求完成方法。课堂上教师会给出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从而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进取的决心。
还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加强:(1)教师们要加强对学习和教学心理的研究,多花精力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并把已有的教育心理学成果应该用到课堂教学中时;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本身编程类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寻找探讨有效的实战型教学方式来努力发展自己特色的教学理论。(2)教学大纲中教育改革创新和教育政策的制订实施需要有严谨和充分的科学研究基础,因为理论研究往往只关注某些方面的成果,片面的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改革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过分强调动手及实验任务的成果,而忽略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三、提倡教学与实验相辅相长
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即要充分理解课堂内容,因此学生参与课堂环境应该在课程主要内容讲完后进行。可以让学生自己或者由教师选择一个微型实验,从选题依据、实验设计、实验实施、数据分析到最终结论,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由于合作学习被人们誉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6],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使参与面达到最大化,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7]。最后,让每个合作小组派出学生代表,以PPT的形式宣讲自己的实验设计,让同学和老师提建议,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科学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可根据大家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其中,改革前后的实验内容及项目设置对比如下:
最后,要求学生形成一份完整的数据分析和实验报告,教师通过对报告的检查,及时指导结论中的问题和疑点。通过这些步骤,让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能在实践中合理锻炼和充分表达,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成绩分析
如前所述,学生成绩的考核改变了以往纸笔测试单一的测试方式,最终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均采用百分制,最终按相等的权重进行计算。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个人上机作业和小组汇报三个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则包括理论测试和实验操作两个部分。理论测试部分采用试卷的形式进行测试,所有测试部分的题目抽自课后题库;实验操作部分按实验要求临时抽题,完成实验任务。本研究在期末对4个班学生的各项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班级1和2为改革实验班,班级3和4为传统教学班),其结果见表2。
从表2看出,其中班级3和4是未完全按照改革的实验题目进行的,可以看出无论理论测试、实验操作还是总评成绩的标准差都大于班级1和班级2。表明学生在几个方面的表现都存在很大的两极分化现象,运用CDIO理念组织《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课程对于教学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传统授课,有显著的提高。
五、下一步改革评价体系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未来的编程类课程的评价应实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更看重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已有水平上的成长。因此,评价内容除了静态关注项目任务完成结果外,还应动态关注学生在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过程的评价[8]。从能力评价方面来说,按照CDIO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标,应侧重从实际编程能力、资料搜集处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创造性这几方面来确定考核内容[7]。从过程评价方面来说,则主要包括:学生的参与状态即是否全体全身心地参与了学习或实验全过程;学生的交往状态即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学习状态即是否敢于提出质疑并动手验证及实现;学生的学习生成状态即是否能达到学习目标。所以,在保证评价科学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简单明了,评价方案切实可行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对实验教学质量进行多角度的考核评估。
●该体系首先包括建立一个因素集合U:{日常参与U1、编程能力U2、实验报告及讨论U3、课堂表现U4、团队合作U5}等5项。
●根据4位评估教师对第i项评价因素U(ii=1-5)的评价结果记作:r(iji=1,2,…5;j=1,2,…4)。从而确定一个评判矩阵R,其组成为:
●若确定权重向量W=(0.2,0.35,0.2,0.1,0.15),利用评判矩阵R和权重向量W,求出模糊综合评定向量B=W莓R。之后,将该向量计算得到一个归一化的结果。
●根据评价决策的需要,将学生的课程考核判定等级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未通过”,即V={v1,v2,v3,v4}。只有当学生的决策因素均同时满足4项中的v3以上,达到均衡考核目标,才满足课程教学目标而结束课程。
希望从单纯的“打分”或“划分等级”转向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包括书面测评、观测操作、任务答辩、学生自评等,从而实现一个模糊综合的科学评价体系。
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新的CDIO理论建设,尤其要注重如何综合各方观点来取长补短;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育情况,同时要辅以科学严谨的方法来评价和分析改革的实际成效,从而确保学生能受益于科学的教育改革创新。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是严肃和敏感的步骤,未来的探索教育规律更是一个漫长又未知的过程。
摘要:本文以CDIO工程教学模式为指导,针对编程类课程体系中目前的教学现状,从几个方面着手改革,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并重点着眼于实验教学改革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编程类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些实现方法及探索,以期望满足工程类人才质量的新要求。
关键词:CDIO工程教学模式,教学质量,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曼丽.用历史解读CDIO及其应用前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5):78-87.
[2]曾晓辉,文展,付琳.CDIO模式下的数据结构教学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5,(2).
[3]郭建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反思与建构——基于学习心理学的视角[J].教育科学,2015,31(4):36-40.
[4]吴文利,李茜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0):58-59.
[5]鲁立,刘桢.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5,(9):92-94.
[6]邱德雄,谢武纪.“学”为中心:高校课程实践变革的核心要义——以课程项目化实践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5,1(1):48-53.
[7]王丽芬,胡晓红,张景峰.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36):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