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标准化(精选10篇)
林业标准化 篇1
1 林业的特点
林业是以“人—地”系统为管理对象, 因此林业除了具有农业的自然依赖性、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点, 以及一般系统的整体性、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等特点和复杂系统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外, 还有其特有的公益性、文化性、经济低效性、广域性等特点[1,2,3,4,5,6,7,8,9,10,11,12,13]。
2 林业标准化的基本内涵
借鉴“标准化”的ISO/IEC定义, 林业标准化可以定义为:林业标准化是对林业活动中实际与潜在的问题作出统一规定, 供共同和重复使用, 以获得最佳的林业活动秩序提高林业活动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促进并维护生态健康, 不断提高森林产品的质量。这里的森林产品, 包括生态服务、森林文化产品等公共性产品和一般林产品。
通过林业标准化, 不断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促进森林质量的提高和森林数量的增加, 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的林产品, 缓解资源危机;为人类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消除生态危机;为人类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产品缓解人类社会危机[1,14,15,16,17,18,19,20,21,22]。
3 林业标准化原理
林业与农业有很高的相似性, 在农业标准化原理研究方面, 李鑫等于2003年在《农业标准化原理初探》中提出了“顺应生长原理、环境依赖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时滞原理、补偿原理、过程多路原理、质量多层原理、互作原理”8项农业标准化基本原理和“简化原理、统一原理、协调原理、优化原理”4项农业标准化方法原理, 以及“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发展原理、反馈控制原理”4项农业标准化系统管理原理。随后, 李鑫等于2005年又在《农业标准化原理再探索》中将其修正为“顺应生长原理、环境依赖原理时滞效应原理、平衡限制因子原理、过程多路原理、系统补偿原理”。接下来, 我国一些农业标准化学者又将上述原理归并为“农业标准化一般原理” (基本原理) , 并提出“农业标准化方法原理” (基本原则) 和“农业标准化系统管理原理”。
林业标准化原理, 是建立在标准化原理的基础之上的是林业标准化理论研究与指导林业标准化的基础性理论因此, 在林业标准化过程中, 应在更大范围内, 遵循标准化基本原理和农业标准化原理, 结合林业的特点, 运用林业标准化原理, 开展林业标准化工作, 提高林业标准化水平, 促进林业标准化理论包括林业标准化原理本身的不断发展。
与农业相比, 林业虽有较高的相似性, 但是林业具有许多农业不具有的突出特点, 最为突出的差别就是, 森林生态系统绝大部分并非人造系统, 而且具有多功能性, 时滞效应更为明显。因此, 其标准化活动遵循的原理在相似的基础上也有所不同。因此, 林业标准化活动除了要遵循标准化一般原理 (和谐原理、法治原理、系统原理) [2,19,22]和农业标准化原理外, 还要遵循生态优先原理、功能多样性原理、生物性原理、经济低效原理[1,19]。
3.1 生态优先原理
运用生态学原理, 就是综合、长远地评价、规划和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优先保障生态安全, 按照生态理论科学进行区域发展规划, 维护并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确保在生态承载力允许范围内, 科学地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
林业标准化的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 通过林业标准化, 改变目前人类与自然界的寄生关系, 转变为互惠的共生关系。
3.2 功能多样性原理
现代林业建设要求在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挥生态防护功能基础上, 不断地为社会提供品质高、数量丰富的林产品、繁荣多彩的生态文化和景色优美的森林景观, 以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文化需要。
3.3 生物性原理
林业的经营管理对象是生物, 其生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演变依赖于自然条件, 并且存在明显的生长周期, 种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因此, 林业标准化就要在诸多影响林业生产的环境因子中, 区分可操控因子和不可操控因子、稳定因子和不稳定性因子、安全性因子和不安全性因子, 在可适用性范围内, 因地因时制宜, 选择安全、稳定、可操控的因子对其实施科学控制, 及时消除威胁森林健康的有害因子, 使其顺应森林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有序演替, 促进森林资源增长及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健康水平的提高。
3.4 生态补偿原理
由于林业的广域性和经济低效性, 使得森林经营管理风险大。此外, 森林为社会提供了生态、文化等公益性多功能服务, 借鉴庇古 (Arthur Cecil Pigou) 和科斯 (Coase theorem) 手段, 社会就必须付出足够量的劳动专门用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社会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劳动量最低标准是要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补偿量、补偿范围等的确定, 可以运用生态容量的理论和方法, 从国家宏观层面建立生态补偿的判定标准、量化模型和计算方法, 制定补偿管理办法[4,6]。就目前而言, 要加大公共财政对生态建设投入力度, 尽快缓解、消除生态危机, 修复工业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伤害, 促进森林生态健康。
摘要:总结了林业的特点及林业标准化的基本内涵, 并从生态优先原理、功能多样性原理、生物性原理及生态补偿原理4个方面对林业标准化原理进行论述, 以期促进我国林业标准化发展。
关键词:林业,特点,标准化,内涵,原理
林业标准化 篇2
国家林业局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
2014年12月
标准化林业工作站建设检查验收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强化对标准化林业工作站(以下简称“林业站”)建设的科学管理和指导,提高标准化林业站建设质量和成效,根据《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乡镇林业工作站工程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国家林业局规范检查核查工作规定》等相关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检查验收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统一标准、责任到人、绩效考核、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资料审查、现场考察和座谈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三条 标准化林业站建设检查验收实行打分制,基本分满分为100分。对标准化林业站建设有突破或延误的,设置附加分。基本分与附加分之和达到70分以上为合格,通过验收。
第二章 检查验收程序
第四条 标准化林业站建设的检查验收实行县级自查、省级核查验收和国家抽查三级管理程序。
第五条 标准化林业站建设期为一年。县级自查实行建成一个、检查一个的办法。建设单位在建设任务完成后,向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自查。自查合格后形成自查报告,逐级上报省级林业主管部门。
不能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含检查验收不合格)的林业站,应逐级上报正式文件说明情况,提出整改期限。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及时督促指导建设单位在整改期限内完成其标准化建设任务,并在检查验收时酌情扣减其得分。
第六条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收到县级单位的核查验收申请和自查报告后,统一组织开展省级核查验收工作。省级核查验收后一个月内,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形成核查验收报告,并附相关材料上报国家林业局。
第七条 国家林业局根据省级单位上报的核查验收结果,组织开展抽查工作。抽查比例是:新建标准化林业站10个(含)以下的抽查30%;10-20个(含)的抽查25%,不低于3个;20个以上的抽查20%,不低于5个。抽查的站按照随机抽样的程序确定。
第三章 检查验收内容及评分标准
第八条 组织领导(5分)
(一)成立由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林业主管部门共同组成的标准化林业站建设领导小组,并有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的,得5分。
(二)仅有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成立领导小组的,得3分。
第九条 资金配套及使用(10分)
(一)依据《办法》要求,按比例落实标准化林业站建设配套资金,制定并严格执行资金使用计划的,得10分。
(二)省级配套资金达不到比例要求的,每减少10%扣1分,最多扣5分。
(三)未执行资金使用计划的,扣5分。
(四)挪用建设资金的,扣10分 第十条 管理体制(5分)
(一)实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得5分。
(二)实行县林业主管部门和乡镇双重管理的,得3分。
(三)实行乡镇管理的,得2分。第十一条 人员队伍(15分)
(一)人员编制达到《标准》的指标或地方政府批准的指标,在编人员80%为专业技术人员并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站长参加过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并获得国家林业局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统一制发的“林业工作站站长岗位培训证书”,主要岗位人员(林政员、营林员、资源管理员)每年参加过县级林业主管部门业务培训,获得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培训证书或有培训记录的,得15分。
(二)人员编制达不到要求指标的,每减少一人,扣1分。
(三)在编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及文化程度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每减少一人,扣1分。
(四)站长未取得培训证书的,扣2分;主要岗位人员未参加培训或未取得无证书、或缺乏有效证明的,每一人扣1分,最多扣5分。
第十二条 经费渠道(5分)
(一)经费渠道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的,得5分。
(二)经费渠道为财政差额的,得4分。
(三)经费渠道为林业经费的,得3分。
(四)经费渠道为自收自支的,得2分。第十三条 站房建设(15分)
(一)站房面积达到《标准》规定,站牌醒目,站标清晰,站容站貌整洁,庭院绿化的,得15分。
(二)站房面积达不到规定的,每降低10%扣1分。
(三)站牌不醒目,站标不清晰,站容站貌不整洁、不美观的,每项扣2分,最多扣5分。
第十四条 职能作用(15分)
(一)林业站六大职能作用充分发挥,生态建设和服务林农主业突出的,得15分。
(二)其中一项未能充分发挥的,扣2分,最多扣为0分。
第十五条 内部管理(10分)
(一)主要制度(岗位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廉政建设制度等)、图(森林资源分布图、林业发展规划图)、表(林业基本情况统计表、林业生产进度表)张榜上墙;档案管理规范,做到一年一出数、一年一归档;实行站务公开的,得10分。
(二)其中一项不合格的,扣2分,最多扣为0分。第十六条 办公设备(5分)
(一)配备计算机(含打印机)、通讯设备,森林资源档案实行微机化管理的,得5分。
(二)其中一项不合格的,扣2分,最多扣为0分。第十七条 交通工具(5分)
(一)配备汽车或机动船只的,得5分。
(二)配备摩托车的,得3分。第十八条 工作器械(5分)
(一)配备必要的森林资源调查、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科技推广等项工作仪器设备的,得5分。
(二)以上设备每缺一项,扣1分。第十九条 行风建设(5分)
在廉政建设中无违法和严重违纪行为发生的,得5分。第二十条 附加分
(一)省级配套资金超过要求比例的,每增加10%,加1分,最多加5分。
(二)人员队伍中,有本科(含)以上文化程度或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的,每人加1分,最多加5分。
(三)林业站或个人获国家级表彰或奖励的,每一项加2分;获省级表彰或奖励的,每一项加1分。最多加3分。
(四)未按期完成标准化林业站建设任务的,视原因和延期长短扣1-5分。
第四章 检查验收结果
第二十一条 检查验收完成后要提交检查验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标准化林业站建设情况、检查验收工作开展情况、检查结果、主要成绩和典型经验、发现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对策建议、相关图表数据等。
第二十二条 检查验收结果作为第二年下达标准化林业站基本建设投资的依据。国家林业局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省级单位将适当增加林业站建设投资和标准化林业站建设数量;未通过检查验收的县,限期整改后复查仍不合格的,将酌情减少今后几年的建设任务与投资。
第二十三条 检查验收工作结束后,国家林业局将进行认真总结,对各地探索出的典型经验和好做法、有效措施和建设模式等进行宣传和推广。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计划单列市标准化林业站建设的省级检查验收工作由其所在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完成。
第二十五条 省级单位可以依照本办法,结合实际制订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应当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林业标准化 篇3
关键词:林业植物; 检疫标准; 标准化; 现状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68-001
林业植物检疫(原称森林植物检疫)是指依照植物检疫法规采取的控制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传播蔓延、保护森林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是保证林业发展的基础性活动,是林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对促进我国林业的又快又好发展,规范我国社会、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1.作用
1.1通过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制定, 特别是一些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可有力地补充《植物检疫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在技术上的有关规定,并对强化植物检疫检验技术和除害处理技术、加强检疫管理和人员管理、规范检疫行为、维护检疫执法秩序、体现相关法律法规的内涵和内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林业有害生物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基础和重要依据。
1.2可加快林业植物检疫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的水平,检疫标准不能迁就或满足于落后的生产水平。在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过程中,通过吸纳国内外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并随着标准的发布实施,成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纽带和桥梁。
1.3可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复性。在生产实践中,标准化就是要对重复发生的事物尽量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劳动消耗,这对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2.重要性
2.1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特殊性的需要。植物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只对宏观的工作及主要的方面作了规定,难以兼顾技术、管理等具体细节问题,而这些工作则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标准来补充和规范。
2.2国际化新形势的需要。当前,我国参与国际化贸易的程度越来越高,但一些林产品在进出口贸易时屡屡遭受检疫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林产品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技术水平,完善标准体系。
2.3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的需要。在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方面,《植物检疫条例》修订相对滞后,一些生产中急需强制性统一的规范、要求很难在短期内实施,而及时制定和出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强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1993年,我国公布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第一项国家标准《林木引种》和第一项林业行业标准《松材线虫病检疫技术》,拉开了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序幕[1]。随后13年来,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制修订、组织机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现状
1.1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已初见端倪。截止2007年4月,我国已制定并公布的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标准共4项(包括正在修订的标准1项),这些标准涉及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检疫性有害生物根除、检疫管理等多个方面,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已现雏形。
1.2建立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机构。2005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
2.存在的问题
2.1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52年[2],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直到1993年才起步,在随后的13年中,工作基本处于时断时续状态。
2.2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虽已建立,但科学、系统、适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以至每年标准的制修订没有“体系”这一纲的规范,对申报和制定什么标准带有盲目性,缺乏系统性。
2.3参与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项目中,有三分之二是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承担。
2.4标准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工作举步维艰。当前,国家下达的每项标准制修定经费明显不足,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标准调研所需经费也无法满足,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
三、加快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建议与对策
1.尽快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应是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林业植物检疫领域内标准的集合体,它是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以国际先进标准为参照,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将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上来。
2.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和标准公布进程。要针对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标准数量少等突出问题,全面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着力解决当前制修订速度慢、标龄老化的问题,改变标准数量少,种类分布不均的现状。
3.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实现标准管理的网络化,提高标准使用率。可利用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挂靠单位的信息网络资源,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使标准使用者能查得到、找得准、用得上标准,以进一步推动标准的普及。
4.充分发挥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的作用,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5.加大采标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交流活动,加快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水平。
6.加大宣传,增加投入,优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环境。要充分利用报纸、新闻媒体、互联网、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掌握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国际竹藤网络中心.林业标准化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论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 篇4
关键词: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对策
林业植物检疫是由一个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发令, 设立专门机构, 采取一系列措施, 对种苗等繁殖材料和木材的调运和贸易进行管理、控制和检验, 防止危险性病虫的传播和蔓延。主要任务是:防止危险性病虫由国外传入或由国内输出, 将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封锁在一定范围区, 防止它传播到新区, 并采取各种积极措施逐步消灭;当危险性病虫传入新区时, 采取紧急措施, 就地及时肃清。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国际交往、林业生产建设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林木种苗等繁殖材料和木材调动的数量不断增加, 危险性病虫传播的机会越来越大, 检疫工作的任务愈加繁重。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林木检疫工作, 切实做到“既不引祸入境, 也不染灾于人”。
1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1.1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特殊性的需要。
林业植物检疫是融行业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作, 具有工作程序复杂、内容繁多、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责任大等特点, 是我国控制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植物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只对宏观的工作及主要的方面作了规定, 难以兼顾技术、管理等具体细节问题, 而这些工作则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标准来补充和规范。
1.2 国际化新形势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一个国家保护本国产业, 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直接取决于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和精密程度。当前, 我国参与国际化贸易的程度越来越高, 但一些林产品在进出口贸易时屡屡遭受检疫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进口林产品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技术水平, 完善标准体系,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标准化工作, 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和交流, 以适应国际化新形势的需要。
1.3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的需要自《行政许
可法》实施后, 国务院各部委 (局) 出台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强制性部门规章受到限制, 而制定和出台标准将及时补充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需强制性执行的一些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规范、要求。在林业植物检疫工作方面, 《植物检疫条例》修订相对滞后, 一些生产中急需强制性统一的规范、要求很难在短期内实施, 而及时制定和出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 强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 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 标准数量少。
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始于1952年, 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直到1993年才起步, 仅于1999年公布了第三项国家标准《林木种子检验规程》, 2006年公布了第四项国家标准《松材线虫病发生区松木包装材料处理和管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 工作不连续, 公布标准数量少, 直接影响了我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开展。
2.2 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标准制修订缺乏系统性。
目前,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虽已建立, 但科学、系统、适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 以至每年标准的制修订没有“体系”这一纲的规范, 对申报和制定什么标准带有盲目性, 缺乏系统性。
2.3 新标准制定滞后, 已制定标准不能及时公布。
我国加入WTO后,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制定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全过程的各项标准, 使之连接贯穿并形成系列, 并与国际标准接轨成为当前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但在这方面我国的新标准制定滞后, 绝大多数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检疫技术标准仍未制定, 基础性、管理性等方面的标准更是寥寥无几。而已制定的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检疫技术规程等标准虽已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部门, 但尚未公布。
2.4 参与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 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项目中, 有三分之二是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承担, 浙江、安徽等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部门的业务人员及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承担了部分项目, 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 水平不一, 甚至一些承担制修订标准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 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
2.5 标准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工作举步维艰。
当前, 国家下达的每项标准制修定经费明显不足, 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标准调研所需经费也无法满足, 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此外, 植物检疫标准的实施、宣传工作的经费也无任何来源, 相关工作几乎为空白。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 加快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建议与对策
3.1 尽快建立和完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应是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林业植物检疫领域内标准的集合体, 它是按照“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理, 以国际先进标准为参照, 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 将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上来。因此, 我国林业植物检疫部门应根据植物检疫工作的实际情况, 尽快构建包括基础标准、检疫检验技术标准、除害处理技术标准、风险分析及管理等内容的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 并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制定标准项目的规划, 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层次分明、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体系, 并在“体系”这一纲的规范下, 科学、系统地开展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工作。
3.2 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和标准公布进程。
要针对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 标准数量少等突出问题, 全面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 着力解决当前制修订速度慢、标龄老化的问题, 改变标准数量少, 种类分布不均的现状。应重点应开展基础类、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技术、检疫管理等一些急需标准的制修订, 以满足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快标准公布的速度, 以发挥这些标准在控制有害生物扩散蔓延中的作用。
3.3 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 实现标准管理的网络化, 提高标准使用率。
可利用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挂靠单位的信息网络资源, 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 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 使标准使用者能查得到、找得准、用得上标准, 以进一步推动标准的普及, 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标准信息服务;在经费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实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项目的网上申报和信息反馈, 优化标准制修订程序, 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
3.4 充分发挥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的作用, 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通过分委会组织培训等方式, 吸收一些学习意识强、服务意识强、思想意识超前、专业技术扎实、业务和外语水平高的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专家加入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中来, 使其成为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主力军。
3.5 加大宣传, 增加投入, 优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环境。
要充分利用报纸、新闻媒体、互联网、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宣传和引导, 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掌握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知识。同时, 还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千方百计地扩大经费渠道, 增加标准化工作经费的来源。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 国际竹藤网络中心.林业标准化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1]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 国际竹藤网络中心.林业标准化工作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广东林业龙头企业评选标准 篇5
广东省林业龙头企业评选标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创新林业、和谐林业建设,规范林业龙头企业的认定工作,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工作的通知》(办行字[2005]35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林业生态省的决定》(粤发[2005]3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广东省林业龙头企业是指在广东省行政区域内以林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森林生态旅游为主业,在经营规模、企业效益、科技创新、辐射带动等方面达到规定标准,经广东省林业局认定的企业。
第三条 鼓励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利用社会科研力量创新,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加快山区致富奔康步伐,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贡献。
第四条 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的申请认定,坚持自愿、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原则,不干预企业经营自主权。
第二章 条 件
第五条 凡在我省依法设立的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林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森林生态旅游企业(包括国有、集体、私营、合资合作、股份制、外商独资等企业),林产品经营额占企业经营总额的80%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达到本办法所规定的条件,均可申请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第六条 申请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的单位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一)企业规模大。其资产总值、生产规模、营销收入、市场份额等在省内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
(二)科技创新能力强。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要求,应用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在同行业中产品质量、产品科技含量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居领先水平。
(三)辐射带动能力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发展,对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和拉动作用,能带动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企业以资本、技术、市场、服务等为纽带,有效地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四)企业信誉好。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综合信用与社会形象良好。
(五)企业管理规范。实行现代科学的经营管理,人员、资金、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健全。第七条 考核评分标准(一)企业规模(20分)
企业规模达到以下标准的计20分,达不到其中一项的,记零分。
1、种植养殖业
(1)注册资本(金):珠江三角洲地区在500万元以上,其它地区在300万元以上。(2)资产总值:珠江三角洲地区在5000万元以上,其它地区在3000万元以上。
2、加工业
(1)注册资本(金):珠江三角洲地区在600万元以上,其它地区在400万元以上。(2)资产总值和固定资产:珠江三角洲地区资产总值在5000万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在3000万元以上;其它地区资产总值在3000万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在1500万元以上。
3、流通业
(1)注册资本(金):珠江三角洲地区在1000万元以上,其它地区在500万元以上。(2)资产总值和固定资产:珠江三角洲地区资产总值在3000万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在1500万元以上;其它地区资产总值在2000万元以上,其中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
4、森林生态旅游业
注册资本(金)在300万元以上,年接待人数在10万人次以上。
5、新兴行业
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引领发展方向,有广阔前景,对产业升级换代和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企业,规模要求可适当放宽。
(二)企业经营状况(20分)
1、种植养殖业
(1)林木种植业:基地面积达10万亩以上计10分,每增加1万亩增计1分,最高分20分。(2)其它种植养殖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计10分,每增加200万元增计1分,最高分20分。
2、加工业
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以上的计10分,每增加1000万元增计1分,最高分20分。
3、流通业 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计10分,每增加1亿元增计1分,最高分20分。
4、森林生态旅游业
经营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计10分,每增加50万元计1分,最高分20分。
(三)企业辐射带动能力(20)
1、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的企业,带动农户500户,且每户年收入1000元以上计10分;每增加50户增计1分,最高分20分。
2、其它企业
创造就业人数300个以上计10分,每增加30个增计1分,最高分20分。
(四)企业竞争能力(15)
1、企业制度健全,有规范的财务、人事、劳资制度计4分。
2、近年来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或在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等方面有突破,企业效益明显提高的计4分。
3、省著名商标证书、国家驰名商标证书、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证书、专利证书、国家AAAA级以上风景旅游区、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文明单位,有其中一项的计3分。
4、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认证等,有其中一项的计2分。
5、有商标注册证的计2分。
(五)企业信誉(15)
1、企业依法纳税的计5分。
2、企业不欠职工工资,不欠社会保险金的计5分。
3、企业重合同、守信用的计5分。
(六)企业财务状况(10)
1、企业资产负债率在60%(含60%)以下,计5分;在60%—70%的计3分,在70%以上计0分。
2、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达5%计2分,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增计1分,最高5分。
第三章 申 请
第八条 企业直接向企业所在地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对材料初审后,报市(地级市)林业主管部门。各地级以上市林业主管部门对企业所报材料进行复核后,上报省林业局,并附复核意见和相关材料。省属企业可按要求直接向省林业局申请。第九条 申请企业需提交的材料主要包括:(一)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专题介绍材料;
(二)《广东省林业龙头企业申请表》(见附件);(三)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四)银行出具的企业信用证明;(五)企业上年度资产负债表与损益表;
(六)企业自有生产基地的林权证明复印件或当地林业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七)上年度企业职工缴纳的各项社会劳动保险费证明;(八)企业上年度纳税情况证明;
(九)企业产品质量、环保、科技成果、商标、专利、文明单位等方面的证明材料;
(十)省级相关行业协会的推荐意见。
第四章 认 定
第十条 省林业局成立“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认定小组”,负责考核评选等认定工作。
第十一条 凡是申请企业依照第二章第七条以百分制进行计分,综合得分80分以上的,方可列入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候选考核对象。
第十二条 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候选考核对象经“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认定小组”综合考核筛选公示后,由省林业局审批公布。
第十三条 被认定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的,由省林业局授予“广东省林业龙头企业”称号,颁发“广东省林业龙头企业”证书和牌匾。
第五章 服 务
第十四条 省林业局优先协助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按照《林业货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规定》确定的扶持范围申请林业贴息贷款,同时优先协助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申请国家或省的相关产业化项目资金。
第十五条 省林业局积极向省财政争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第十六条 各级林业部门凭林权证和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森林经营方案,优先对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自营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安排林木采伐指标。
第十七条 省林业局会同有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等,组织广东省林业龙头企业开展企业品牌、名牌产品、名优产品、诚信企业等相应的推介活动,提升企业形象;组织开展质量认证、森林认证等行业认证活动,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第六章 跟 踪 第十八条 实行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一年一次的信息报告制度,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每年3月底前,向省林业局产业处报送上一年度的生产经营情况。
第十九条 实行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三年一次的复核制度,到期的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要按第三章第八条的要求向省林业局报送相关材料。经省林业局复核,达不到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条件的,取消其资格,收回“广东省林业龙头企业”证书和牌匾。
第二十条 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取消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资格,收回证书牌匾,不再享受有关扶持政策和三年内不得再申请认定。
(一)经税务部门查实,有偷、逃、骗、抗税等违法行为的;
(二)发生重大以上安全事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
(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经工商、质检部门查实给予处罚的;
(四)环保不达标,造成严重污染的;
(五)不按要求提供生产经营总结材料的;
林业标准化 篇6
林业是以“人地”系统作为管理对象, 因此, 林业除了具有农业的自然依赖性、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特点, 以及一般系统的整体性、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等特点和复杂系统的网络性、多区域性、开放性、动态性、耗散性、作用过程多样性、多维数、非线性等特性外, 还具有公益性、文化性、经济低效性、广域性等特点[1,2,3,4,5,6,7,8,9,10,11,12,13,14,15,16]。
2 林业标准化原理
林业与农业有很高的相似性, 在农业标准化原理研究方面, 李鑫、张灵光、杨继涛、冯华育、刘文 (2005年) 在《农业标准化原理再探索》中将农业标准化原理总结为“顺应生长原理、环境依赖原理、时滞效应原理、平衡限制因子原理、过程多路原理、系统补偿原理”。林业与农业相比, 最为突出的差别就是, 森林生态系统绝大部分并非人造系统, 而且具有多功能性, 时滞效应更为明显。张国庆在《标准学》和《林业标准学》并提出, 林业标准化活动在遵循一般标准化的和谐原理、法治原理、系统原理和农业标准化原理的基础上, 还要遵循生态优先原理、功能多样性原理、生物性原理、经济低效原理[14,15,16]。
3 我国林业标准化现状
3.1 林业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根据中国林业信息数据网统计 (http://www.lknet.ac.cn lybz.htm) , 截至2010年12月底, 我国共发布林业标准 (不包括企业标准) 7 525项, 其中国家标准2 852项, 行业标准2 779项, 地方标准1 894项 (图1) 。
3.2 林业标准化实施取得明显成效
多年来, 按照“边制定, 边实施, 边修订”的工作思路, 在组织力量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同时, 狠抓标准的执行和实施工作, 林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3.3 初步培养和建立了一支林业标准化工作队伍
从国家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 从林业标准的制修订与实施, 基本上都配备了负责林业标准化工作的管理人员, 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到生产建设单位, 都拥有一支从事林业标准化工作的专 (兼) 职人员队伍, 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林业局标准主管部门为主, 各省、各相关单位为依托的林业标准化队伍格局。
3.4 林业标准化示范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为了加大林业标准化工作实施力度, 探索林业标准化工作实施的新路子, 林业部门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林业建设实际, 坚持科技与生产相结合, 充分依托自然资源优势, 大力开展标准化活动, 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有效方式, 发挥了较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 我国林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4.1 标准结构不合理
在时间结构上 (图2) , 表现为标准制修订周期过长。截至2010年12月底, 我国林业标准平均标龄为12.364 1年, 其中1~5年只占20%, 6~10年占28%, ≥11年占52%, 大量陈旧的标准需要清理修订或废除。
在类别结构上 (图3) , 有些标准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分布不合理。由于林业具有强烈的区域性, 对于有些综合性或基础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地方应该根据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结合本身的区域特点, 制定自己的地方标准。而有些地方标准经过多年的实施, 可以经过修订, 上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对于有些推荐性国家标准, 应该下降为行业标准;而有些涉及生态安全、食品卫生和人类健康、劳动安全等的行业标准, 则应该经过修订上升为国家标准。
在行业结构上 (图4) , 由于林业人员对新知识, 尤其是对高新技术和新的管理技术缺乏敏锐性, 不少林业标准都是由其他行业制定的, 这样不利于标准的实施, 也不利于林业的行业管理。对于涉及多行业的林业标准, 应该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标准化行政管理部门牵头, 尽快组织相关行业进行联合修订、发布实施。
在学科结构上 (图5) , 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统计, 至2010年12月底, 在我国现行和即将实施的国家林业标准、行业标准中, 森林工业标准占标准总数47%, 主要涉及木材、林产化工和林业机械;基础与综合性标准占17%, 其中主要以木材、种子类标准为主;营林标准占23%, 多是水土保持和经济作物方面的标准;森林保护占13%, 多是农业部门制定的农药类标准。
4.2 缺少林业工作规范
由于林业工作大多涉及生态安全与生态公平, 具有很强的公共管理性质, 法律性强。而林业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刚性, 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林业工作, 这就需要通过林业标准化对林业的法制化进行补充, 或者进行延伸, 从而对林业工作进行规范。
4.3 林业标准化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对林业标准化的作用认识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多半还是凭主观经验和老化的知识进行决策和指导工作, 尤其是在基层, 大多数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上, 未意识到林业标准的重要性, 造成林业工作质量低, 效率不高, 成效不显著, 不能与行政法制化、经济市场化接轨。
4.4 林业标准化运行机制落后
首先表现在林业标准实施力度不够。目前, 我国还没有完善的林业标准化支撑体系, 林业标准化工作多是兼职, 绝大多数市、县都没有从事林业标准化工作的人员, 在基层林业标准基本成为一种形式。其次, 林业标准制定时征求意见范围过窄, 尤其是没有广泛征求基层实施单位意见, 在林业标准实施中, 缺少反馈机制, 林业标准得不到及时修订。再次, 由于没有建立林业标准化监督机制, 有关单位对林业标准化实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林业标准化没有形成趋势[3, 5, 13, 15-19]。
5 我国林业标准化发展战略
5.1 建立健全林业标准体系
加快我国林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尤其是林业基础标准与林业生态建设、林业行业管理、森林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尽快修订《林业标准化管理办法》, 明确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林业标准化行政执法职责, 在《林业标准化管理办法》中增加“森林认证”章节, 对森林认证活动予以规范并赋予法律效力, 增加“法律责任”章节, 规定违反标准化法律法规的处罚措施, 从而加大对林业标准化实施与监督力度, 提高我国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林业标准化的能力水平。
5.2 加大林业标准实施力度
建立健全林业标准化组织机构。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专职林业标准化管理机构, 负责全国林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建立国家级森林认证中心、林业检验鉴定中心、森林生态监测中心、林产品质量监测监督中心、林业劳动技能鉴定中心, 负责林业有关认证、监测、检验与鉴定工作。省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组建专职林业标准化管理机构, 建立省级林业检测鉴定机构, 负责行政区域内林业标准化实施与监督工作;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将林业标准实施工作作为林业技术推广和行业管理的工作重点, 融入日常林业工作中, 将林业标准化监督与林业标准化行政执法工作纳入林业行政执法中, 由专人负责该行政区域内林业标准化日常事务。
5.3 完善林业标准化监督体系
健全国家级林业监测、检验、鉴定机构和地方检测监督机构, 结合林业生产、林业工程项目建设、林业行政管理与林业执法工作, 对林业标准化实施情况实行监督, 定期将林业标准化过程、监督过程、结果和整改措施予以公开, 并对整改过程予以跟踪监督, 及时公开整改结果, 既保证了林业标准化工作的科学、务实、公正、公平、有效, 也有利于林业行政能力的提高。
5.4 加强林业标准化研究
林业标准化 篇7
(一) 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1. 林业植物检疫体系框架已初见端倪。
截至2007年4月, 我国已制定并公布的林业植物检疫方面的标准共4项 (包括正在修订的标准1项) , 其中国家标准3项, 行业标准1项;正在制定的标准28项, 其中国家标准27项, 行业标准1项。这些标准涉及了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检疫性有害生物根除、检疫管理等多个方面,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已现雏形。
2. 建立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机构。
2005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 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林业分技术委员会 (以下简称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 正式成立。这是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从此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
(二) 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急需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不完善导致标准制修订缺乏系统性。目前,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体系框架虽已建立, 但科学、系统、适合当前林业发展形势的标准体系还未建立, 以致每年标准的制修订没有“体系”这一纲的规范, 对申报和制定什么标准带有盲目性, 缺乏系统性。二是参与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 水平参差不齐。目前, 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制修订项目中, 有三分之二是由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承担, 浙江、安徽等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部门的业务人员及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承担了部分项目, 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人员少, 水平不一, 甚至一些承担制修订标准的人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 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三是标准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工作举步维艰。当前, 国家下达的每项标准制修定经费明显不足, 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标准调研所需经费也无法满足, 很难保证标准制修订的质量。此外, 植物检疫标准的实施、宣传工作的经费也无任何来源, 相关工作几乎为空白。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一) 可加快林业植物检疫技术成果的转化, 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科学防控的水平。
标准不能迁就或满足于落后的生产水平。在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过程中, 通过吸纳国内外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 并随着标准的发布实施, 成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纽带和桥梁, 对加快成果转化、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和有害生物科学防控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 可提高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的效率, 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标准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复性。在生产实践中, 标准化就是要对重复发生的事物尽量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劳动消耗, 这对提高工作效率, 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新标准的实施, 不仅可以推进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而且可以减少检疫工作的盲目性, 节省工作经费, 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
(三) 林业植物检疫工作特殊性的需要。
林业植物检疫是融行业管理、行政执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工作, 具有工作程序复杂、内容繁多、技术性和规范性要求高、涉及面广、社会责任大等特点, 是我国控制有害生物传播扩散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植物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只对宏观的工作及主要的方面作了规定, 难以兼顾技术、管理等具体细节问题, 而这些工作则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标准来补充和规范。
(四) 国际化新形势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一个国家保护本国产业, 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直接取决于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和精密程度。当前, 我国参与国际化贸易的程度越来越高, 但一些林产品在进出口贸易时屡屡遭受检疫方面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进口林产品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的技术水平, 完善标准体系,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标准化工作, 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和交流。
三、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水平的主要措施
一是禁止进境危险性极大的有害生物。严格禁止可传带有害生物的活植物、种子、无性繁殖材料和植物产品进境。二是限制进境要求出具检疫证书, 说明进境植物和植物产品不带有规定的有害生物。此外, 还应限制进境时间、地点、进境植物种类及数量等。三是调运检疫对于在国家间和国内不同地区间调运的应实行检疫的植物及植物产品等, 在指定的地点和场所, 由检疫人员进行检疫检验和处理。凡检疫合格的签发检疫证书, 准予调运, 不合格的必须进行除害处理或退货。四是产地检疫种子、无性繁殖材料在其原产地, 农产品在其产地或加工地实施检疫和处理。这是国际和国内检疫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一项措施。五是国外引种检疫引进种子、苗木或其它繁殖材料, 事先需经审批同意, 引进后除施行常规检疫外, 还必须在特定的隔离苗圃中试种。六是旅客携带物、邮寄检疫国际旅客进境时携带的植物和植物产品需按规定进行检疫。七是紧急防治对新侵入和定殖的病原物与其它有害生物, 必须利用有效的防治手段。
四、加快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对策建议
(一) 进一步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和标准公布进程。
要针对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起步晚, 标准数量少等突出问题, 全面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 着力解决当前制修订速度慢、标龄老化的问题, 改变标准数量少, 种类分布不均的现状。应重点开展基础类、检疫检验技术、除害处理技术、检疫管理等一些急需标准的制修订, 以满足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快标准公布的速度, 以发挥这些标准在控制有害生物扩散蔓延中的作用。
(二) 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
实现标准管理的网络化, 提高标准使用率, 可利用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挂靠单位的信息网络资源, 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数据库, 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 使标准使用者能查得到、找得准、用得上标准, 以进一步推动标准的普及, 为全社会提供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标准信息服务;在经费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建立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实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制修订项目的网上申报和信息反馈, 优化标准制修订程序, 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充分发挥林业植物检疫分委会的作用, 加快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分委会组织培训等方式, 吸收一些学习意识强、服务意识强、思想意识超前、专业技术扎实、业务和外语水平高的林业植物检疫领域的工作人员及相关专家加入到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中来, 使其成为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主力军。
(三) 加大采标工作力度,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交流活动。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 应积极采用当前林业植物检疫工作中急需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加快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 提高我国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水平。加大宣传, 增加投入, 优化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工作的环境要充分利用报纸、新闻媒体、互联网、培训班等形式进行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宣传和引导, 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掌握林业植物检疫标准化的知识。同时, 还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千方百计地扩大经费渠道, 增加标准化工作经费的来源。
摘要:随着运输事业及我国林业建设的发展, 国内国际交往的增多, 就更增加了人为传播的机会, 使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历史上, 许多毁灭性的林木病害, 如板栗干枯病、榆枯萎病、白松疱锈病等, 在大陆之间的传播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我国现今的某些农林植物的毁灭性病害也都是随着种苗的运输由国外带进来的, 植物病害检疫就成为防止危险性病害的国际间或国内间人为传播的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林业植物,林木病害,检疫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张吉国.我国林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战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2004, 6 (2) :38~41
林业标准化 篇8
关键词: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特点,标准化管理,对策
1 林业生物灾害发生特点
林业生物灾害是由于极端的自然、人为因素或者它们的共同作用, 使森林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有序状态遭到破坏, 森林生态系统失衡, 少数生物抢占生态位, 森林资源遭到破坏, 造成林业生物灾害。林业生物灾害属于自然灾害, 除了具有一般自然灾害的共同点外, 还具有周期性、突发性、扩散性、可控制性等特征。 (1) 周期性。有害生物种群存在一定的消长周期, 因而其危害性也随之表现出周期性规律。 (2) 突发性。大部分林业有害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 能在短时间内扩增暴发, 对森林造成巨大的危害。 (3) 隐蔽性。大多数林业有害生物形态多、个体小而隐蔽, 增大了防治的难度。 (4) 可预测性。通过观察监测林业有害生物的特征特性和发生发展规律, 可以建立预测模型对其进行灾害预测, 从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人为干扰, 将林业生物灾害损失降到经济阈值范围内。 (5) 扩散性。林业有害生物可以通过迁飞、随气流、水流、动物和人类活动等迁移到另外的地方, 从而危害新地域。 (6) 区域性。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随着森林资源的分布区域差异同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2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特点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作为林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保护林业建设成果,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责任, 应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特性和发生特点开展科学而合理的工作。其具有以下特点: (1) 系统性。林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系统是林业这个系统的子系统, 具有林业系统的所有特征。 (2) 社会性。由于森林属于公共产品, 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 所有森林保护活动包括林业生物灾害的防治, 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3) 时间性。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的时间性,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按照这一时间约束, 才能实现林业生物灾害的有效防控。 (4) 政策性。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开展管理活动, 实现林业生物灾害高效防控[1,2,3,4,5]。 (5) 科学性。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 必须按照其生物学、生态学特征特性和发生特点, 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因地因时制宜, 针对不同生物采取特定的防治对策。
3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建设基本原理
根据《标准学》对经典标准化原理总结, 并引入系统学和发展学原理, 提出的标准化和谐原理、法治原理与系统原理[6,7], 以及《林业标准学》总结和分析了林业与农业相似性, 提出的林业标准化生态优先原理、功能多样性原理、生物性原理和经济低效原理[8], 以及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原理[9]。由此可以得出,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是对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中实际与潜在的问题做出统一规定, 并且其具有可供共同和重复使用的特点, 能够促进形成最佳的管理活动秩序, 提高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健康发展。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除了应遵循一般标准化原理和林业标准化原理外, 还应遵循生物性原理、安全性原理、技术强制性原理和灾害性原理。 (1) 生物性原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就要在诸多影响有害生物生活的环境因子中, 区分可操控因子和不可操控因子、稳定因子和不稳定性因子、安全性因子和不安全性因子, 在可适用性范围内, 因地因时制宜, 选择安全、稳定、可操控的因子对其实施科学控制, 及时将其抑制在可允许的阈值范围内, 恢复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2) 安全原理。推广先进的灾害预防与救治技术和提高防治水平, 防止林业生物灾害发生, 或者及时进行治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研发、推广使用先进的施药技术, 高效、低毒、低残留药物或生物药剂, 或者开发新的生态管理技术, 促进并维护生态系统健康[9]。 (3) 技术强制原理。对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中关键技术进行强制性规定, 使得生物灾害治理规范化, 提高生物灾害救治效率。 (4) 灾害性原理。对属于自然灾害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 必须遵循灾害的发生特点及规律, 根据林业生物灾害的可预测、可控制性, 开展有效的预防工作, 其防治应根据GCSP策略按照应急预案组织进行, 治理结束后要通过灾后评估、总结、学习, 不断提高林业生物灾害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4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具体如下: (1) 标准化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对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的作用认识不够, 在实际工作中多半还是凭主观经验和老化的知识进行决策和指导工作, 尤其是在基层, 大多数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上。 (2) 陈旧标准多。标准制、修订周期过长, 大量陈旧的标准需要清理、修订或废除。 (3) 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不足。由于林业生物灾害区域性强, 有些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活动需要制定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 而我国目前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以行业标准为主, 少量国家标准为辅, 地方标准很少, 企业标准几乎空白。 (4) 工作标准与管理标准不足。由于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直接涉及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 具有很强的公共管理性质, 需要通过标准化对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加以规范, 尤其是岗位责任规范、工作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规范、林业生物灾害防治工程管理规范等。 (5) 与国际接轨不够。目前大多数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还是入世前制定的, 制定标准时没有将国际上通行做法纳入标准, 也没有采纳或引用新的国际标准, 致使与国际接轨不够。
5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措施
根据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原理, 结合目前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现状、特点, 充分考虑我国林业快速发展对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更高要求, 以及国际标准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应该建设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体, 以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辅的标准体系框架。该体系由技术标准, 即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3类组成: (1) 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专业标准, 即防治标准、监测预警标准、检疫标准;术语标准, 即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中各种术语;基础标准, 即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中通用规定;产品标准, 即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中药剂药械与仪器设备标准;分级标准, 即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中分级范围及评定方法等规定;试验标准, 即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中有关试验的标准;方法标准, 即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中试验、检验、测定、鉴定、分析、抽样、统计等方法标准;安全标准, 即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中涉及农药安全使用及残留检测标准、工作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等。 (2) 管理标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中需要统一规定的事项, 一般包括管理业务、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成果评价与考核等。 (3) 工作标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中需要统一协调的事项, 一般包括岗位目标、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岗位人员基本技能、检查考核方法等。
6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对策
具体如下: (1) 标准的制、修订。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制订工作开始较晚, 数量少, 故应加快速度, 重点解决制修订速度慢、标龄老化的问题, 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工作标准与管理标准严重不足的问题。重点应开展技术标准中一些亟需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以满足当前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发展的需要。 (2) 国际标准的采标和制订。研究、分析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将其转化为国内食用的标准, 用于全面提高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的水平。 (3)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体系。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体系能够按照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原理, 以国际先进标准为参照, 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 将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 其是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林业生物灾害管理领域内标准的集合体。因此, 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部门应根据生物灾害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 尽快构建完善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体系框架, 并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制定标准项目的规划, 逐步建立起科学完整、层次分明、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体系, 并在这一体系下, 科学、系统地开展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制修订工作。 (4) 优化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工作环境。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报纸、培训班、互联网等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引导, 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掌握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的知识[10,11]。 (5) 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数据库的建立。逐步实现标准服务的网络化, 建立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数据库, 使标准使用者能找得准、查得到、用得上标准, 以进一步推动标准的普及, 为全社会提供权威、及时、高效、便捷、准确的标准信息服务。 (6) 培养标准化人才队伍。要充分发挥林业生物灾害管理分委会的作用, 吸收一些服务意识强、业务和外语水平高、思想意识超前、学习意识强、专业技术扎实的人才加入到林业生物灾害管理标准化工作来。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EB/OL]. (2008-04-30) [2011-07-30].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3611.
[2]我国灾害管理体系研究[EB/OL]. (2008-03-18) [2011-07-30].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8615.
[3]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EB/OL]. (2008-04-15) [2011-07-30].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738.
[4]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组织与管理[EB/OL]. (2008-04-15) [2011-07-30].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1738.
[5]张国庆.林业生物灾害防治[EB/OL]. (2009-03-13) [2011-07-30].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0105.
[6]张国庆.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EB/OL]. (2008-01-11) [2011-07-30].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7.
[7]张国庆.标准学[EB/OL]. (2011-07-08) [2011-07-30].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6299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69416.
[8]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 (2011-02-20) [2011-07-30].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14776,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469414.
[9]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3) :20-23.
[10]宋玉双, 黄北英.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工作的标准化[J].防护林科技, 2006, 73 (4) :52-55.
林业行业标准的讨论 篇9
根据小陇山林区实际, 抚育间伐经营措施主要以透光抚育、生长抚育为主。透光抚育一般在幼林中进行。对于混交林, 主要是砍去非目的树种和压制幼树生长的灌木, 以调整林分组成为主要目标;对于纯林, 主要是间密留稀, 去劣留优, 抑制主要树种生长的次要树种、灌木、藤本、高大的草本植物; 在纯林或混交林中, 主要树种幼林密度过大, 树冠相互交错重叠、树干纤细、生长落后、干形不良的植株;实生起源的主要树种数量已达营林要求, 伐去萌芽起源的植株;在萌芽更新的林分中, 萌条丛生, 择优而留, 伐去其它多余萌条;在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已获成功的间伐迹地或林冠下造林, 新的幼林已经长成, 需要砍除上层老龄过熟木, 以解放下层新一代的目的树种。而透光抚育的方法主要分两种。全面抚育是指在主要树种占优势且分布均匀的林地中, 全部林地上将抑制主要树种生长的次要树种按一定强度普遍砍除的办法;团状抚育是指主要树种的幼树在林地上分布不均匀, 数量又不多的情况实施的办法, 这各抚育仅在有主要树种的群团内进行, 砍除那些抑制主要树种幼树生长的次要树种, 无主要树种幼树的地方则不进行抚育;带状抚育是指将林地分成若干带, 在带内进行抚育, 保留主要树种, 清除次要树种的办法。在进行带状抚育时, 应考虑当地的气候与地形条件, 以决定带的方向。一般在缓坡及平地, 可南北向设带, 使幼林能获得较多的光照, 利于林木生长;在气候条件恶劣, 土壤干燥地区宜东西向;在经常有大风的地区, 应与主风向垂直, 以防风倒或树干偏斜。在山坡陡坡, 带的方向与等高线平行, 以利于水土保持。
中幼林抚育工作是建立在现代林业经营理念基础之上的, 在充分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 尊重自然规律, 适时、适度、科学的经营森林资源的林业行业技术规定。在技术规定中, 有些表达是确切的, 而有些表达则是不确切的, 对于不确切或不规范的表述, 往往使执行者难以理解, 在执行技术规定或技术标准时难以操作, 影响了对规定准确执行, 甚至对最后的调查结果和结论产生重大影响。出现以上问题,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规程标准的制定者缺乏林业基础知识, 以政事干技术, 缺乏行业技术或专业知识所致。现以国家林业局2009年颁发的《中幼龄林抚育作业设计规程》 (以下简称《规程》) 为例, 笔者通过对《规程》中的出现的问题, 在进行统计、分析、归纳的基础上, 提出意见, 仅供借鉴。
1文字部分
首先从《规程》的名称说起。国家林业局为了巩固和发展“天保”一期的成果, 科学地提出了森林抚育的建议, 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适时的制定和推行幼龄与中龄森林资源的培育与经营方面的技术规定, 即《规程》, 旨在提高森林的质量, 净化林地卫生, 减少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的发生。可是《规程》一发, 它即成为执行和上报的依据, 无论名称与行业包括专业及日常习惯是否相匹配都就不是最重要的了, 合理性也就成为次要的了。《规程》的全称为“中幼龄林抚育作业设计规程”。在林学上, 把森林的年龄称作“林龄”, 而“林龄”, 根据其年龄的大小, 共分为“幼”、“中”、“近熟”、“成过熟”。文字的表述以简洁精练的准确表达含义为目的, 森林年龄的表述亦然如此, 只要说明幼林, 就已经能准确地定义了这类事物, 不仅仅是幼龄, 而且还是森林。因此标题中的那个“龄”字不但多余, 并且在称谓上也有些绕口。
其次是, 对于林业行业的技术标准, 如果是常规的技术操作规定, 现有的标准与规程就能满足中幼林抚育的需要, 该《规程》, 在某些方面虽有所细化, 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初衷是为了让该项新事物能够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而已, 总之, 其文字的总体风格是:在依据上引用有点粗, 在操作的描述上又有点过细。如:在其对于样地设置的规定中, “人工林样地面积为0.04hm2, 天然林样地面积为0.1hm2, 样地面积不少于小班面积的2%”。上述标准完全可以引用二类调查小班调查的规定或作业设计中小班调查的规定, 即“100亩以下小班不得少于3个;100亩以上小班, 每增加30亩需增加一个样地”或“面积5hm2以下为3个, 6~10hm2为4个, 11~15hm2为5个, 16hm2以上为6个”。再如:样地标准木的选择上, 《规程》上说, “选15株测其树高、胸径, 作为小班平均树高、胸径”, 笔者认为“选取3~5株标准木, 量测胸径树高, 作为样地平均胸径、树高”的方法更为合理。
最后, 作为一个行业标准, 其基础标准应该是在各个领域相统一的, 而本规程的有些提法明显与其它规程与规定有出入。这样会给实施者产生误导, 而这样的提法又没有实际意义。如对于作业方法与作业方式的解释, 就极易让人产生误解, 并与以往的传统概念混淆。类似这样的一系列问题用传统的林业规程完全可以准确描述, 并通过简洁的几笔得出一个清晰的概念。而《规程》独辟新径, 将林学上森林抚育中的抚育间伐与割灌作为同一种经营方式而并举, 打破了抚育间伐的传统概念, 但方式中又单独保留了抚育间伐的称谓, 这样一来。就有些让人产生概念上的混淆, 无论是初期的工程实施还是后期的内业资料汇总, 都产生了诸多不便。
2数表方面
数字可以准确的定义各项指标, 如果在其前后加上不必要的字可能会冲淡其权威性和准确性。前面提及的小班样地设置中关于的样地数量的规定, “样地数量不少于小班面积的2%”一段, 那就限定性地说明小班设置的数量只能大于或等于小班面积的2%, 没有充分考虑到林业野外调查的特殊性。相比较之下, 在定义小班区划中, 对于小班面积大小的规定, 在措词上 (小班面积一般不超过20hm2) 就要客观的多, 因为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 有局部地块在20hm2以内没有明显的地物地貌作为小班区划的界线, 小班样地的设置同样的如此, 在外业中也存在同样或类似可能无法满足上述比例要求的问题。再如在统计表的设计与安排上, 有几个缺陷。一是表二的汇总栏, 由于作业方法与作业方式的限制, 所以在最终的措施汇总上, 可以明显的看出缺陷, 即抚育间伐的小班就不能割灌, 而割灌了也就不能抚育间伐 (因为编者把割灌作为了抚育间伐方式的一种) , 而在实际操作中, 每每抚育间伐的小班因为生产、造材、运输等原因, 往往其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割灌, 这样才能使下一步乃至下几步的工作顺利开展, 割灌其实是林区抚育间伐的必须程序 (此处的抚育间伐是指征对于乔木林的传统抚育间伐概念) 。二是小班调查表 (表三) , 在汇总与检查上都存在缺陷。首先是格式, 无论是从小班的空间位置、地形地貌、权属、地类、树种组成以及各项测树因子等, 这些项目都可以反应在同一页面上, 以列为各项目名称, 以行为小班统计单位, 这样既直观又利于汇总统计, 可是编者以小班为单位, 一个小班一页, 而每页上都反映着同样的项目, 给人以罗嗦、累赘的感觉。其次, 由于国家资金投入不足, 因此在投资概算上人为制造障碍, 使这份沉甸甸的设计严重脱离实际 (国家只给每亩一百元的投资, 实际要花三、四百元, 但是还要做成一百元的财务账, 造成表三的投资概算数据与表二的汇总无关联) 。
3结束语
林业标准化 篇10
1 当前我国林业标准实施的主要障碍
当前, 我国林业标准实施的主要障碍是林业管理者、林农、林业企业的文化程度不一致, 尤其是林农, 主体分散, 组织化程度低, 信息不灵, 户均林地面积小, 经济能力低, 实施林业标准成本高, 缺少监督检测设施, 阻碍了林业标准的实施, 而且这一形势近期也难以得到改善[8,9,10]。
2 林业标准化推进模式
根据我国现实国情, 我国林业标准化推进模式, 从推动主体看, 可以有政府推动型、企业推动型、行业协会推动型。
(1) 政府推动型。对涉及森林生态安全、林业生产和林产品中涉及安全、卫生等标准, 以政府行为为主体, 强行或指导性组织林业生产者, 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在标准化过程中, 当地政府要将林业标准化作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在林业发展规划中, 将林业标准化融入日常林业工作, 并以政府为主, 提供标准信息、生产技术、资金及一些优惠政策的支持, 对林业标准化进行监控。
(2) 企业推动型。林业产业化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种重要途径, 龙头企业在林业产业化又是一支重要力量。因此, 林业标准化, 要充分发挥林业企业的载体作用, 以龙头企业为链条, 将分散的林农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林业产业体系, 把林业生产标准化融入其中, 从而推动林业标准化。
(3) 行业协会推动型。行业协会是产业纵向合作组织形式, 它为同一类林产品提供从产前服务到产中和产后的保鲜、贮藏、加工、运销环节合作服务, 大大提高了林产品商品交易率, 降低了交易成本。行业协会制定林产品质量标准, 规范生产、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等级标准, 实行行业自律。在这种行业自律行为下, 建立和实行了林产品行业标准, 并推动营林、林业机械、森林环境质量等林业标准的实施, 加快我国林业标准化进程。
以上3种推进形式并不是截然分开、各自独立的, 相反, 这三者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 它们之中的1种或2种形式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3 林业标准化推进机制
无论是政府推动型, 还是企业、行业协会推动型, 最终使林业生产者采用标准化生产主要还是依靠价值驱动的机制[11,12,13,14,15,16,17,18]。价值驱动机制理论对推进林业标准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林业生产者是否迅速、有效地采用标准化生产, 取决于他们的接受能力、预期效益和风险以及社会服务组织等因素的支持, 改善这些因素, 形成林业生产标准化高效益, 尽快发育和建立推进机制是林业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措施。目前, 我国加快林业标准化建设的大环境己经形成, 如何抓住机遇迅速行动起来, 积极利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推进中国林业标准化工作, 必须理清思路, 选择适合的路径。
3.1 面向两个市场, 树立标准愈识
市场经济条件下, 生产者的经营战略是把握市场, 以市场发展为导向, 以用户需求为目标, 不断开发市场需求的产品, 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高质量需求的变化。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由于实行计划经济模式, 加上短缺经济的困扰, 林业生产者长期以追求木材产品总量的增加为主要目标, 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 生产资料也按计划分配, 很少甚至无须考虑产品的市场问题, 标准化的作用显得无足轻重, 存在传统惰性, 固守着“木头”和“斧头”林业的旧观念。也有些人虽然对林业标准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却没有将它与发展林业市场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面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 就不免有些失措或茫然。因此, 当务之急是要转变观念, 认识规律, 解放思想, 以战略的眼光进行超前预测和决策林业市场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制定适度超前标准化目标, 发展并创造自己的品牌, 达到促进林业经济效益提高的目的。
3.2 加强林农培训, 提离生产者素质
加强林农林业标准化培训, 首先, 要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较大, 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林农素质以及市场条件等都不相同, 每个标准都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和具体的操作程序以及量化的等级指标, 因此, 在对林农进行培训时, 要适应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 要根据生产对象选择相应的标准进行培训, 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通过示范提高林农标准化意识。选择林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市或林场、林业大户、林业企业, 开展标林业准化示范工作, 让林农从身边的示范中得到启发, 让他们了解林业标准, 了解运用林业标准创造的新价值, 从而加深对林业标准的认识, 提高运用标准的主动性。
3.3 引进创新机制, 提高标准化水平
林业标准化, 就是要实现“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 保证林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水平。要达到这一目标, 不仅需要林业标准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更需要林业标准化随科技的发展不断地进行创新。
(1) 标准内容创新。林业标准化内容是先进技术成果和成功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结晶, 反映出一定时期的生产水平和科技成就。因此, 林业标准内容的立足点应该是社会需要、实用有效。体现这种精神, 需要所有有关方面的人员特别是生产经营者和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 攻克影响林业健康发展的难题。一项新技术诞生应包括技能、技巧和诀窍的量化和规范, 并使标准修订与技术发展的同步。另外, 国际标准是人类技术文明的共同成果, 在推进标准化进程中要积极收集国际国外林业标准化进展情况, 研究、消化现行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将实用先进的标准内容纳入我国标准或直接采用, 使标准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 增加科技含量, 保持标准的先进性。
(2) 标准目标创新。同任何事物一样, 林业标准化也有两面性, 犹如一把双刃剑, 对林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存。要发挥林业标准化对林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消除其消极作用, 这就需要对林业标准化目标进行控制。首先, 经济目标要合理, 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否则, 就会变成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其次, 是重点目标要突出, 每个时期, 每个地方, 林业发展都有重点, 标准化目标应围绕这些重点展开。比如, 在生态脆弱区, 就要以生态安全为重点, 在林业产业发达地区, 就要以林产品质量为重点, 开展林业标准化工作。
(3) 适时修订标准。当一项林业标准不能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的时候, 就表明林业发展事实已经超出了林业标准, 预示着新技术的诞生, 现有标准需要修订。随着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 每年的技术淘汰率达到20%, 也就是说, 技术的寿命周期平均只有5年。林业标准化是以技术和实践的综合成果为依据, 因此, 林业标准始终要与技术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林业标准至少应在5年内修订1次, 才能保证林业标准的先进性。
事实上, 科技的创新有两大类, 一类是跳跃式, 一类是渐进式的, 而大量的是后者, 抓住了这一点, 就可以使标准跳出求全的怪圈, 加速制修定速度, 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
(4) 标准化管理创新。标准化管理是加速林业标准化的重要环节, 如果管理失调, 也会影响林业标准化的发展。目前, 我国林业标准化管理采取的是“由上而下”模式, 林业标准使用者在整个林业标准化活动中基本上是被动的。为了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适用性, 在整个标准化过程中, 应该积极运用标准化实施原理中的“动态原理”, 让标准的使用者积极参与林业标准的制修订, 让他们主动地实施标准, 并积极主动反馈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进一步促进标准的制修订, 或者适时调整标准化策略, 进一步促进标准的实施, 有利于林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3.4 按照标准生产, 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林业的最大优势是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资源优势是物质动力的天然来源, 森林生物品种、森林环境以及人力等因素都是重要的资源。规模优势是实现产业化的基础, 没有规模, 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益。林业规模化, 有利于林业生产成本下降, 有利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和精简, 有利于林业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 能够较快地实现林业标准化, 提高竞争力。技术优势是林业发展的动力, 在林业标准化过程中, 积极运用现有的标准进行技术组合, 带动林业产业技术改进和林产品等级的提高, 使得林业标准化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促进林业产业化, 带动林业市场化, 加速林业现代化。
3.5 实施品牌战略, 积极参与竞争
对企业来说, 品牌是成功的推动力。好的品牌, 可以扩大质量差距, 把价值相同的商品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上。在长期的经营中, 品牌起着稳定的作用, 也对创新起着促进作用。标准化要创立品牌, 首先是为品牌定位, 当一个品牌注册之后, 就要制定一个反映品牌产品独特性质的标准, 这个标准要么定位于比竞争对手更优良的性能, 要么立足于专业化程序的提高, 使产品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产品、服务和企业的能力。其次是赋予品牌价值, 标准要成为优质产品的承诺, 保证产品质量与品牌相符, 在标准化条件下每批产品质量具有同一性, 也就是要有相同的价值, 否则, 便不会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品牌稳固下来。第三, 是为品牌广告, 标准要凸显产品的特性并给公众留下印象, 这就创造了识别产品的基础, 也为保护品牌这种无形资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3.6 完善法规体系, 加强实施监督
尽快形成从宏观调控到生态保护、林业生产、林产品流通和消费相互协调、操作性强的林业标准化法规体系, 通过法律法规的规定,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将林业标准化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 对标准的制定、实施的示范和质量监督进行重点财政支持, 引导林农按标准化组织生产, 使林业生产在标准化的规范下, 不断提高生态安全水平、森林健康水平和林产品质量水平和竞争力。
3.7 完善体系建设, 推动林业发展
林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涉及林业生产全过程的一项工作, 涵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系统工程, 需要完善的林业标准化体系支撑。
(1) 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建立要以生态安全为中心, 以科技为动力, 以生产为基础, 以林产品质量为突破点, 把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 逐步与国际、国家和行业相配套的标准体系接轨, 扩大试点范围, 全面实行林业标准化。
(2) 示范体系。政府采用标准化示范方式进行引导, 组织生产时要按照林业标准来规范林业生产的行为,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发挥比较优势, 促进先进林业技术的应用与普及。
(3) 技术与信息服务体系。除了国家建立的以标准化信息为主体的林业技术信息平台外, 林业技术推广机构要与地方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等共同构成中国林业标准化服务体系和林业技术服务体系, 开展指导和服务, 及时为林农提供必要的技术标准咨询。
(4) 监测体系。林业检验监测是林业标准化工作的最关键阶段, 是衡量林业标准化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如, 森林资源监测, 可以对森林质量、数量进行评估, 评价林业整体工作成果;林产品质量检测检验, 可以公开公正地展示林产品质量, 使市场竞争有序化, 是对林产品质量实施认同和保护的有效方法;对林业技术等级或林业劳动技能鉴定, 可以客观地对林业作业人员的林业技术水平或劳动技能进行评价, 使其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 使其人尽其才, 更好地服务于林业。
(5) 认证评价体系。通过制订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 更好地实施林业品牌战略, 积极扶持和培育优质产品, 使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品牌林产品成为国际林业品牌, 提高中国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6) 资金支持体系。林业标准化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必须有必要的投入, 工作才能得以开展。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 在起步阶段, 政府必须有必要的专项扶持资金, 才能使林业标准化得以实施。资金的来源除了专项标准化资金外, 还可以结合其他项目, 将林业标准化纳入各种林业项目建设中。此外, 还可以引导企业投资林业标准化, 尤其是森林工业标准化, 要逐步形成以企业投资为主的多元化投资, 建立谁投资谁受益的投资机制。
【林业标准化】推荐阅读:
林业改革与林业增长论文09-21
林业局林业工作总结10-17
“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要点”林业职称论文05-31
我旗林业局召开春季防火暨林业工作会议07-16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招生网站-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分数线范文06-06
林业产品07-20
社会林业10-15
经营林业10-17
云南林业05-12
集体林业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