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商业建筑

2024-10-23

综合商业建筑(共12篇)

综合商业建筑 篇1

摘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业建筑的发展, 而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作为一种功能比较齐全的综合体建筑业同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因为综合性比较强, 含有项目比较多, 所以加强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防火设计显得非常重要。文章详细分析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存在的火灾隐患与防火设计, 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防火,设计

1 存在的火灾隐患

1.1 电气线路和设备等火灾因素多

现代装修越来越豪华, 作为消费提供场所, 当前大多数购物商城都使用了大量的电器、空调、灯光等。商场作为半封闭场所均运用灯光进行照明, 为了使商品更加清晰可人, 吸引客户眼球, 大型商场还要柜台内安装无数小灯, 通过各类高瓦数的罩灯和射灯等, 进一步突出商品档次。往往这类照明灯具功率均较高, 同时在照明过程中, 也产生大量的热能, 表面温度通常走出常温, 如果与可燃物距离接近, 极有可能引发火灾事故。

1.2 火灾荷载大、发展蔓延快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现代装修材料问题。商场内的装修较为高档, 对墙面和棚面装修均会使用许多可燃烧物质材料, 如果使用这些材料装修墙面和吊顶, 则会埋下较大的火灾隐患, 发生火灾时, 会迅速扩散, 造成巨大损失; (2) 人为因素影响。商场主要是以经营为目的, 对后勤人员要求并不高, 特别是对商场整体管理严重能力不足, 很多商场实行租用, 公共使用区域管理不到位, 对户物品堆积管理不当, 不能及时制止一些混乱行为, 给火灾增加了极大的隐患; (3) 防火设施不合理。部分商场对防火卷帘和消防设施安装不到位, 发挥不出相应作用, 出现维护不到位的问题, 防火设施安装出现的不合理, 就导致门窗、楼梯间、扶梯和孔洞等部位过火, 火灾时极容易出现快速蔓延, 速度非常快。

1.3 面积大人员多、疏散救人困难

商场在营业中, 营业大厅和各区域会汇集大量顾客和工作人员, 在节庆结点很可能会突破上万人, 人员过于集中密集。商场的特殊功能使人们同时向一个点汇聚, 如果出现火灾, 就会非常混乱, 人员疏散将面临巨大困难。分散的人群没有相关防火逃生培训, 很多人不懂得火灾逃生基本知识, 缺乏相应消防安全常识, 在火灾中表现出极度的混乱, 人群骚乱所出现的挤压和践踏, 就会导致二次伤亡。

1.4 火灾导致的烟雾大危害大

大型商场经营的物品较多, 一些专业型的商场经营的物品自身就是可燃物。这些物质自身具有可燃性, 如果管理不当, 就会出现火灾事故。这些不同种类商品遇到火后会快速燃烧。但当商场内通风条件差、空气量不足时, 则会产生不完全燃烧产物, 出现大量的浓烟, 烟气中包含CO, H2S等有毒物质, 这些物质对人体非常大, 如果吸进去, 就会导致休克和死亡。一些商场为了宣传效果, 会在外墙体部分设置大面积广告宣传版, 这些板材在燃烧的状态下也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 大型商场密闭性强, 使燃烧物质不能快速排放烟气, 如果烟雾不能及时排出, 就会使商场含氧量迅速下降, 导致人员伤亡。

2 实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该项目位于保定市朝阳大街东侧, 其建筑的项目的总建筑面积213653m2, 高度是83.80m, 属于一类高层公共建筑, 耐火等级一级。其建筑功能主要构成:地上部分由五层裙房及二栋高层商务楼组成;裙房部分包括超市、次主力店、影院、外租ktv、大玩家、主题餐厅以及室内步行街等业态;地下部为车库及设备用房, 共三层。

2.2 防火设计

(1) 消防泵房。该项目使用临时高压制消防系统, 裙房以及塔楼合用消防泵房与消防水池。地下一层消防泵房内设有1300m3消防水池, 同时设有各个系统的消防水泵。其中室内消防泵2台 (1用1备) , 自动喷水给水加压泵3台 (2用1备) , 自动喷水防护冷却加压泵2台 (1用1备) , 自动跟踪定位射流灭火给水加压泵2台 (1用1备) 。各个系统泵组都带有控制箱雨巡检设备, 但是在平时都处在自动启动的状态。

(2) 室外消火栓系统。室外消火栓中使用的是低压供水方式, 周边市政引入的水源, 通过引入给水管进入红线后形成一个环状管网的供给。通常市政接入口给水的水压会设置为0.28MPa。火灾时水力最不利点每个室外消火栓的出流量要大于15L/s, 而且供水压力从地面算起也要大于或者等于0.10MPa。

(3) 室内消火栓系统。室内消防系统分为高区系统和地区系统两个, 一般地区系统在地下二层至大型综合性建筑的五层, 室内消火栓供水的途径是经过减压阀以后再予以供水。而高区系统则是在楼设备夹层及以上, 消火栓供水是由室内栓泵组直接进行供水, 此外在塔楼六至十八层通常会实用减压稳压消火栓, 就是为了确保消火栓的压力控制在0.5MPa以内, 而且另外设置了3套DN150消防水泵接合器来与室内的消火栓组的出口进行连接, 以更好的供应建筑各区室内的消火栓用水。

(4) 安全疏散通道设计。因为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占地面积较大, 人员多且比较集中, 所以在对安全疏散通道进行设计时一定要确保其合理性与实用性。一般疏散楼梯间会设置在靠外墙的地方, 而且确保在首层能直通室外, 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安全的疏散人员。满足规范要求的疏散宽的度要求, 应按本建筑的最高楼层计算每百人疏散净宽度各安全出口之间距离不应小于5m, 保证一个安全出口出问题不影响其他安全出口使用。儿童业态的疏散距离考虑到儿童独立疏散能力不及成人, 应按规范中幼儿园的疏散最远距离取值

(5) 防火分区的设置。影院、餐饮、儿童业态等非商业场所应按3000m2 (高层加自动灭火系统) 划分, 其他商业场所应按4000m2 (高层加自动灭火系统) 划分。考虑到疏散楼梯需在首层直接到室外或距室外距离不超过15m, 划分防火分区时应尽量考虑该防火分区所在的楼梯相应首层的位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5.5.9条对防火卷帘长度做了限制, 所以划分防火分区时应将防火分区线尽量放置在有墙位置。

3 结束语

总之, 在对于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来说, 其防火设计与建筑的安全性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其直接关系着成千上万个百姓的生命, 所以在对其进行防火设计时一定要严格依据建筑的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做好各项设计工作, 由此来提高其防火的性能, 从而为我国大型商业建筑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宫富贵.综合性商业建筑防火疏散与防火构造设计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 2012.

[2]丁沛.大型商业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的研究[D].天津大学, 2012.

[3]杨波.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性能化消防设计[D].重庆大学, 2005.

[4]王博.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研究[D].东北大学, 2009.

综合商业建筑 篇2

一、商业的定义以及发展史

(文字+古老商业店铺图片——现代商业建筑图片)

二、商业形式分析(文字+图片)

1.封闭式——mall——

2.开放式——室外步行街——

3.半开放式——

三、各商业类型的特点,优缺点以及适应性。

1.Mall的商业类型、特点以及适应城市。(典型性的项目分析)

2.室外步行街的商业类型、特点以及适应城市。

3.半开放式步行街的商业类型、特点以及适应城市。

4.三种类型对比分析。

四、室外商业综合体(综合mall)

室外商业步行街

1.特色特点

a.传统商业步行街的特点

b.3-4层不容易形成氛围(全散售、无业态规划、无统一营销,难以旺盛)

c.缺少主力休闲业态,没有带旺整体

d.建筑营造上并无风情化、特色化、无品质感、难以吸引人流。

2.新型的室外综合体

三、核心解释

理解为一个拆了顶的mall(解决人流去3-4层的问题)

商铺面积:30-50㎡、50-80㎡、各铺位多少、位置、(可组合,方便销售)

四、举例说明

1.项目规模

2.街道尺度

3.平面细节(各商铺面积的比例)

五、商业街细节的打造

(参照世联地产商业分析研究)

六、开放型的室外商业综合体

适应的商业类型(建材、小商品、服装鞋帽、)

综合类

建材类,如何适应

星商业综合体 篇3

总体规划需求

项目在步行的连通性、建筑的围护结构、高度限制、基地地貌保持,以及保留/移植重要的成熟树木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划约束条件。城市规划指导方针要求保留原始地形的水平高度,并突出某些重要的基地特色。建筑物为了应对水平面高度参差不齐的情况,将一层分为两个高度,并设立了两个入口。为了满足步行方便性的需求,建筑师采用了自然通风的多孔地面板,并且在建筑核心位置建造了35米高的大型广场,向来自地铁系统、纬壹公园及其他未来项目的人流敞开了怀抱。考虑周到的设计师将市民的公共空间与建筑地下一层、二层和三层结合起来,创建了几个景观美化的公共区域,在这里可以举行表演、展览、会议及其他公共活动。

购物中心设计

零售空间的设计面临富有挑战性的现场地形,最终这片区域向内盘旋,经过主要入口处,到达一个开放的圆形剧场。这使得综合体既能在建筑内部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也能保持一定的功能性。

购物中心的立面采用小块玻璃的设计,不但分解了大块体量,还创造了一种正负空间的动态组合以及一种平衡感。南立面完全开放,其设施从外面清晰可见。该建筑成为了一个向公众开放、期待他们发现的有机体。人们可以经由一系列复杂的坡道、自动扶梯、阶地和公共花园在综合体内爬下爬上、纵横穿行。所有的循环通道、设备运转及内部形式都是温和而蜿蜒的,就好像其内部是由人们的活动自然形成的一般。

购物中心在面向公众开放的零售空间与私营的封闭剧院之间实现了柔和的垂直过渡。这一过渡从视觉上和空间上均与宏伟的大堂联系起来,连接着地下的零售区域和剧院主要大堂的顶部玻璃楼层,并展现出了漂浮在上方的体量。

表演中心设计

表演艺术中心的市民与公众活动空间是综合体的重中之重,从外观看起来极富表现力。其南立面与购物中心一样对外开放,展示了内部可见部分的设施运营状况,仿佛漂浮的剧院体量在小块玻璃的设计中被分解了,并采用了定制的带状声学底层来包裹剧院,这样有助于在视觉上减轻建筑上部的体量,与下方的虚实空间保持平衡。

剧院有超过5000个座位以及两个包厢,是迄今为止新加坡最大的同类型场地,能够上演音乐剧、音乐会及其他大型演出。空心墙系统能挡住来自休息厅和外部环境的噪音与振动。剧院的整体钢结构都以传统的

“盒中盒”的设计方法实现。

可持续设计

星商业综合体首先是一种社会建筑物。它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公开的前院和零售区域为附近居民提供一个活跃的、受人欢迎的社会空间。这就需要考虑建筑中公众的舒适性及建筑的环境友好性。

设计师用一系列具有改善气候效果的户外空间强调自然的空气流动,它们保护顾客免遭新加坡热带大雨的洗礼和烈日的烘烤,同时为户外的顾客提供生理降温。为了避免限制公共空间,也为了不像新加坡许多其他公共场所那样使用空调,建筑的外形经过设计,可收集从南北两个方向刮来的微风,并使其加速通过室外空间,为顾客营造舒适的户外座位区,让人们能在健康的户外环境中活动。

同时,设计师在建筑上安装了雨篷,可避免人们直接受到暴晒或淋到雨水,并进一步收集微风,控制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视觉对比,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采光方面,设计师对白天的太阳眩光和热舒适度都进行了分析。尽量减少东部和西部的曝光率。立面的设计、性能和窗墙比都得到了优化处理,以在使用区域最大化利用日光,并进一步控制热度。建筑旨在成为可持续和被动式节能设计的典范。它以被动式设计的使用为首要原则,成为环境的补充,并与之密切结合。

除了被动式节能,设计师还采用了一系列措施来主动降低建筑能耗。包括具有变频调速和睡眠模式的节能电梯和自动扶梯;在楼梯和卫生间等公共空间安装运动传感器照明控制装置,可减少照明能耗;在礼堂的地板内安装置换通风系统,可减少制冷需求和能源消耗,为温度较高的已使用楼层带来清凉的空气;装有一氧化碳传感器的无导管风扇用于地下室停车场,可最小化系统热阻,并减少能源消耗。目前整个项目在空调系统、空调热泵和冷却塔上分别节约720%、39.1%和29%的能耗。

项目的设计也侧重于减少饮用水的消耗和水污染,能够对雨水和空调冷凝水进行收集,并用作灌溉种植区域的替代水源。这种替代水源也用于冷却塔,由城市的新生水来补充,无需使用饮用水。遍布整个基地的入渗沟也有助于减少雨水径流,最大化减小对当地基础设施造成的压力,并减少污染。

琶洲商业综合体建筑消防设计 篇4

商业综合体是城市多种公共空间的集合体,形态上呈现出高层裙楼、多层地下商业和超高层塔楼的复合体,由于其规模庞大、功能复杂,可燃物多,容易发生消防安全管理疏漏,火险隐患多,一旦起火,容易造成大面积火灾。实例证明,综合体建筑发生火灾,火势蔓延更快,扑救、疏散更为困难,容易造成更大的损失。

为减小火灾损失、保证人员安全,消防设计是综合体建筑的安全设计重点之一,本文以广州琶洲商业综合体为例,对商业综合体建筑消防设计进行分析。

1 项目概况

琶洲综合体(图1)由一座六层高层商业裙楼、两栋超高层办公塔楼及三层地下室组成,主要功能为商业、餐饮、办公、地下车库等。两栋办公塔楼,塔楼A高度为150.69m(41 层)、塔楼B高度为141.09m(38 层)。总建筑面积为196156m2,其中地上商业面积72558m2。属一类高层建筑,建筑的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由于裙楼部分各种功能的混合搭配,呈现出建筑体量上的巨大规模,超出了当时既有的规范指引,出现了多个消防设计难题,也是各个综合体建筑中常见的消防难点(表1)。

2 消防设计难点及解决办法

2.1 商场进深过大,疏散距离过长问题

商场轮廓为圆橄榄形,体量大,进深大,总长超过150m,腹部进深超过100m,为保持商场内部空间的流动性,且按照消防规范,疏散楼梯间在首层应直通室外,因此商场疏散楼梯都尽量设置于建筑外围,疏散梯能较直接与室外安全区相连,货梯、客梯及设备用房等均分布设置于建筑外围。但是商场腹部到外围疏散楼梯间的距离已超过现有规范的30m疏散距离(图2)。

为保持商场内部的空间流动性,开发商要求所有的疏散楼梯及设备用房都要沿建筑外围布置,中部为开敞的大空间。以此为条件进的消防设计,每层平面内部需要设置超长的防火卷帘作为防火分区的分隔,为满足疏散走道的距离,前室被拉长拉大,占用了商铺的空间。开发商心目中平面布置,出发点为商业及利益最大化,对于火灾救援及消防疏散则是违规甚至违法设计。

作为建筑师,则应该承担起协调开发商要求与法规冲突的责任。通过几次论证和方案比较,在商场中部增加两部疏散楼梯,可以满足商场内部大空间的消防疏散,满足疏散距离,并且不需要超长楼梯前室,超长防火卷帘让商场内部空间完整。两部疏散楼梯在商场内部几何中心,点状布置,能满足营业厅内30m的疏散要求,同时将该疏散梯与防火墙结合,分隔防火分区。标准层中利用防火墙,在功能上自然分隔了商业街与百货商场。两部疏散楼梯占用了商场的200m2左右空间,比原方案外围楼梯的条状前室面积小,两部楼梯的建造成本,比超长的防火卷帘和前室加压的成本也更经济(图3)。

图2开发商理想的三层平面(图中3C防火分区,需要用超长防火卷帘红色卷帘与其他防火分区分隔)

图 3 修改后三层平面(腹部增加两组疏散楼梯,影院空间调整至三、四楼)

2.2 首层疏散楼梯的疏散问题

2.2.1 消防问题:首层楼梯无法疏散至室外

规范要求,疏散楼梯间在首层应直通室外,或者通过扩大楼梯间及扩大前室通向室外,扩大楼梯间及前室到室外距离不超过15m。位于裙楼外围的疏散楼梯,可以满足规范与室外相连,但是新增设的两部楼梯在位于裙楼中心,距离商场首层室外的最小距离也超过了30m,无法直通室外。

商场的单层面积较大,楼梯间在首层出现疏散距离的问题,此案并非首例。广州的太古汇商场和深圳的海港城等商场,均采用首层架空的方式,来缩短楼梯与室外的15m距离,也解决了首层商业进深过深,到室外疏散距离超过30m的问题。架空做法是商场中部楼梯间在首层最常用的解决方式,架空部分的功能为机动车落客点。

对于本项目,首层架空办法并不适合琶洲综合体项目:其一,本项目为回迁商业,首层外沿设置的街铺对应商业补偿,涉及到产权问题,不可轻易取消;其二,原有设计为六层满铺设计,若首层架空并满足原容积率,则需要裙楼再增加半层,方可平衡规划指标,但与北侧住宅之间的间距已不允许建筑继续增加高度,即不可以增加层数。因此架空的方案在综合体不可行。

图4首层通常做法:无颜色部位为架空层

图 5 首层消防报建 :灰色部分为疏散走道

图 6 首层消防验收,红色区域为验收时增加的疏散通道

2.2.2 解决方案:首层设置疏散走道

琶洲综合体首层疏散设计借鉴了消防设计中“避难走道”的概念设计,在商场内楼梯间与室外之间设置一“疏散走道”连接楼梯间与室外,疏散走道与避难走道的设计方法相同,但位于首层而非地下室,因此不是避难走道而称作疏散走道。疏散走道设有防烟加压设施,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可以作为营业厅的安全出口,楼梯间及营业厅均通过疏散走道与室外相连,走道两侧除疏散门之外不开设其他洞口即到达疏散走道相当于已经到达安全区。疏散走道的净宽不应小于设计容纳人数最多的一个防火分区通向避难走道各安全出口最小净宽之和。

商业综合体对原有的后勤流线走道进行了调整,将首层的后勤货物通道按照专用疏散通道设计,首层在1D防火分区左下侧、右侧及1F防火分区下侧各设置一条疏散走道,净宽1.8m,与单个疏散楼梯净宽相同,楼梯间与疏散走道之间设置前室。最长一条疏散走道的中心线长度为33m。疏散走道解决了商场的消防问题,同时对商场内部的划分,与业态分区相结合,使内部通道与商业内部能够紧密结合。在广州太古汇商场也将疏散走道与内部人员通道结合设计,成为疏散安全区。

2.2.3 验收整改:疏散走道宽度加宽

2014 年广东省公安厅引发【粤公通字2014 第13 号】《加强部分场所消防设计和安全防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商业娱乐场所提出更明确和严格的消防要求。2014 年琶洲消防综合体验收,认为本项目属于大型综合类商业项目,应按照2014 年《意见》的标准验收。

消防报建时,疏散走道的设计净宽均为1.8m;2014年消防验收时要求按照《意见》,疏散走道的宽度要与楼梯所疏散的所有商业人流总宽度相同,即加宽原疏散走道的宽度。因为多股人流同时疏散至首层并共用一条疏散通道时,疏散宽度仅为一股人流宽度,会造成多股人流叠加,发生踩踏事故。不仅是疏散走道,所有楼梯间,都要满足与与室外相连的通道宽度与疏散人流的宽度相同。整个项目在消防验收时进行了较大的整改,加宽了疏散走道的宽度,减少了商业面积。如T-3 楼梯由四个双跑剪刀梯组成的疏散楼梯组成,每个楼梯净宽1.6m,报建时首层通道设计疏散宽度为1.8m,验收时每个通道宽度要求6.4m,取消首层两个商铺方可满足验收要求,造成了部分商业面积损失(图4~8)。

结论:商业建筑首层的消防设计,疏散楼梯宜靠近室外布置,并结合商业流线,利用室外架空层,使楼梯疏散口直通室外,减少走道面积。位于大进深平面中心的疏散楼梯,宜采用“疏散走道”的设计方法,与商场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通道相结合,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2.3 放映厅消防疏散设计问题

商业综合体的影院功能为综合体中的主力店,设计应结合消防、策划等多方面的需求。开发商要求,影院空间设置在六楼,二至五层商业平面需要保持裙楼腹部有开敞的大空间,有利于整个商场的商业动线和人流组织;同时越接近地面的楼层,商业价值越高,而影院功能所需面积较大,且为目的性消费,因此商业策划将影院功能尽量放在建筑的最高处,使位于首层及影院中间楼层的商业价值均得到提升。在产品定位中,影院设置一个IMAX影厅,结合数个大中型放映厅及贵宾厅等共8个放映厅,为琶洲地区区域级的电影院。

图7原有T-3楼梯:上下两侧各留不小于1.8m的通道通向室外,图中红色部分为原有疏散走道。

图 8 整 改 后 T-3 楼 梯( 消 防验收提出 :T-3-1 疏散宽度为4×1.6m=6.4m,T-3-2 疏 散 宽度为 4×1.6m=6.4m,整改结果:图中红色线部分,都作为架空疏散走道,损失了 100m2商业面积)

放映厅属于人口密集功能场所,按照规范的规定,放映厅若布置在六层,则每厅面积不可大于200m2,几个小型放映厅可以设置在六层;而IMAX影厅的面积最小需求为600m2,大型影厅面积也超过了200m2,即IMAX厅和大放映厅应设置于三层及三层以下至地下一层以上的空间。

如放映厅分别设置于三层和六层,则可以保持局部的三四层商铺,但影院需要分区管理,对影院的整体形象和人流组织非常不利;如将放映厅全部设置于三、四层,则方便管理,影厅形象整体,但五六层的商业价值过低。一方面是零散价值的提升,另一方面是整体价值的提升;综合体的选择是整合价值最优原则,影院设于三四层,影院的入口大堂设置于四层,重新对五六层空间进行商业策划和定位。

放映厅与商场营业厅之间,空间上可通过走道互相连通,临近影院的商铺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商业内街、影院与营业厅之间如何划分防火分区,属于放映厅还是营业厅功能,是消防设计的一个难点;放映厅的座位在视线设计时,需要升起形成阶梯地面,大型的放映厅的升起高度会跨越上下两层自然楼层进行疏散。放映厅本身高度在10~25m,会跨越几个楼层,其疏散可否分别通过上下两层同时疏散,成为本设计的又一难点。

琶洲商业综合体共设置8 个放映厅,放映厅的基本概况如表2。

经过与消防局专家专项会讨论,以消防安全为前提,放映厅的走道内不可以作为营业厅,周边如设置商铺,则应将商业与走道一起作为营业厅空间计算疏散人数。放映厅独立设防火分区,每个分区面积不大于2000m2,不与其它功能共用防火分区,每个分区的至少有两个安全出口,疏散楼梯的宽度满足该分区的最小疏散宽度。对于跨跃两层的1、2、3 号放映厅,在划分防火分区时,其放映厅投影面积计全部入落地层(即三层)的防火分区,放映厅落地层疏散宽度可以满足该厅投影面积所需的全部疏散宽度。跃层和平层的每个放映厅在相应的防火分区内至少有两个出口直达疏散楼梯,不穿越营业厅。

1、2、3 号厅跨越了多个楼层, 主要疏散口设置在三层,在四层增设若干疏散口,来满足疏散和管理需要。四层增设的疏散口为解决疏散距离设置,通向其他防火分区,增设的疏散口不计入防火分区的疏散宽度。

2.4 过街天桥和地铁连通道的疏散设计

过街天桥和隧道是建筑与相邻建筑之间的联系通道,一个地上,一个地下,令使用者不需要通过室外,无风雨的到达另一座建筑,极大的方便了行人,为城市做出贡献;同时作为建筑的出入口之一,天桥和隧道带来了大量的客流,是商业动线的设计重点之一。在商业综合体中设置天桥和隧道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但却是消防设计的难点。因为隧道和天桥长度一般较长,从10m到80m不等,通道两端相连的建筑性质不尽相同,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设计过程中存在规范和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琶洲综合体有一个过街天桥和一条地下隧道,天桥位于三层,与东北侧3 号办公楼相接,长度30m;地下隧道位于地下一层,与东南角的万盛围地铁站相连,长度35m。

东北侧3 号办公楼楼与琶洲综合体为同一开发商,消防设计时可以统一设计,过街天桥作为营业厅功能,独立成一防火分区,分别用综合体的一部疏散梯以及3号办公楼的一部室外疏散梯进行疏散,两出安全口之间距离不超过60m。

隧道连接着地铁站出口与综合体地下一层的商场,由于综合体和地铁站物业权属及建筑性质不同,互相之间不可以借用对方疏散口进行疏散,而隧道属于综合体的一部分,其自身长度已经超过30m,无法作为营业厅设计,其消防设计成为难点。

设计中与消防部门及地铁相关部门多次协调,将隧道和商场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防火分区,商场内按照营业厅消防设计,隧道部分仅为通道,无其他功能,参考《地铁设计规范》设计。根据《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8.5.6 规定:“地下出入口通道长度不宜超过100m,超过时应采取能满足消防疏散要求的措施。”隧道独立划分防火分区,设置两个安全出口直通疏散楼梯,并设一个连通口通往其营业厅。隧道最远点至两部疏散楼梯的距离均小于100m,隧道与地铁站之间划为不同防火分区,在分区接口处两侧各设置一道防火卷帘,用于地铁和商场各自消防控制。

2.5 消防救援口

消防救援口是最近被重视起来的消防立面设计问题,在2014 年的广东省公安厅的《意见》中,第七部分第3 条,明确了消防救援口的设计要求。

琶洲综合体的裙楼为高层建筑,2012 年报建时没有关于消防救援口的规范要求,2014 年消防验收提出了关于消防救援口的设置要求。商业裙房的外立面无设置外窗,裙楼部分仅在塔楼落地的立面设置了可开启外窗。如需要每层增加可开启式消防救援口,对外立面会造成极大的破坏,然而救援口的设置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救援口的意义在于,建筑物发生火灾时,消防队员可以通过消防救援口能够快速进入建筑内部,进行消防救援。同时消防车的消防水柱可以通过消防救援窗口射入火灾建筑内部,实现外部灭火措施。

综合体的外立面虽然没玻璃,但设置了很多室内通风百叶,均为可拆卸的百叶,消防水柱可以通过百叶射入商场内部;且玻璃幕墙为框架式玻璃幕墙,玻璃材料均为易于敲碎的普通钢化玻璃,塔楼的落地边设置了可开启的外窗。由于验收前后的消防标准不同,本项目虽然无真正的消防救援口,但外立面设计完全满足消防关于救援口的功能要求,可以通过消防验收。

3 结语

综合体项目,从方案设计到消防报建、消防验收,消防问题贯穿整个项目的功能布局、垂直交通、外立面设计,消防设计与业主的利益发生矛盾,对功能布局产生影响,也使建造成本提升。本文就商业综合体中的消防疏散和疏散宽度问题的重点、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设计中对消防问题的处理办法,旨在对综合体项目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项目验收之时,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正在推出,明确了多种综合体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比如关于避难疏散走道的设计方法,商业下沉式疏散广场的疏散要求,混合功能建筑各部分独立进行防火设计的指示,对综合体建筑设计是明确的指引;同时更多的新型复合建筑也层出不穷,推动着建筑设计向前发展。

图、表来源

浅谈现代社会下的综合性商业建筑 篇5

摘要:随着经济地快速发展,现代化社会的居民喜欢消费,那么城市将不断地开发以消费为主的商业空间,也就是所谓的综合性商业建筑。这种商业建筑不但可以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还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现代社会;

综合性商业建筑

前言:在现代社会中,综合性商业建筑所具备的功能已经不单单是购物了,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场所,可以让人们不但可以消费,而且可以享受到消费的乐趣。因此,在打造综合性商业建筑时,无论从内部空间设计,还是营造特殊环境氛围,都将区别于以往的商业建筑,使其成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风景。功能的多样化可以进一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商家可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1.浅析现代化社会综合性商业建筑的相关内容1.1当今社会所具备的主要特征

当今社会所具备最大的特点就是消费,社会属于消费型社会。消费社会中的消费所代表的是一种有别于以往经济意义上的消费概念。消费社会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因此,消费社会以及带有消费社会倾向的社会形态中,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首先是大众传媒的促进作用,消费社会首先是一个信息得到大量复制和扩散的社会。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正是由商业集团以及附属于它们的大众传媒,通过广告或者各种文化艺术形式推销给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其次是商品的符号象征性,消费的符号象征性是消费社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它通过品牌、广告等将风格、地位、身份以及有关“美好生活”的影像赋予各式各样的商品,在不断改变着“基本需求”含义的过程中,刺激着大众的消费欲求。

1.2综合性商业建筑的概念

现代城市的核心区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商业区,它的布局形态、空间特征、环境氛围以及其本身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性,都是人们评价一座城市的重要标准。在消费社会中,综合性商业建筑是更多的与城市的开发相结合,具有一定的辐射影响力,功能综合化、规模大型化和空间流线组织复杂化的商业建筑形式。它不仅是消费社会中商业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经营者组织商品销售,实现更多购买活动的主要场所。

因此,在功能组织方面,综合性商业建筑就会采取进一步的综合化,向顾客尽可能多地提供各式各样丰富的商品与文化娱乐设施,促进消费。

伴随着这种设施的综合化,综合性商业建筑也就越来越承担着城市的部分功能作用,影响着现代城市景观的构成。

2.探析现代化社会综合性商业建筑的特点

2.1多功能化与娱乐化是该商业建筑的一大亮点首先,提供更多种类的商品是使消费者面对更多需求的基本方式,这也是商品经营者的共识。传统的、单一的商品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购物的习惯与需求。一方面,人们希望商业设施商品齐全,能够接触尽可能多的商品;

另一方面,人们又不会满足于在一家商店购买所有的商品,希望有所比较。在这一点上,综合性商业建筑就把众多的相同的、不同的商品零售个体组织集中在一起。它既包括高档化、品牌化的专业商店,经营新奇和时尚的商品,迎和特定市场消费群体的需要;

也包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小商品,涵盖更多消费群体的生活方面。

其次,商业设施进一步综合化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把原本和购买并无直接关系的活动与购买活动的穿插、交织与并置。在这种穿插和交织中,为消费者创造出更多的购买机遇。综合性商业建筑的商业设施与餐饮娱乐设施的结合、进一步地综合化,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十分明显的购买过程休闲化的倾向。应该说,松弛的状态对于搁置常规需求的束缚,形成购买冲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因为人们在消费的同时,享受娱乐与休闲的乐趣,“四处看看”,心情也会很愉快,美感与情感也可以得到满足。这种休闲与高度的娱乐化的表现不仅体现在功能的安排上,而且也越来越注重室外娱乐休闲环境,外观形象的设计上。

2.2综合性商业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更为人性化综合性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设计与架构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完美的内环境,强化方向感与归属感,组织流线合理展开。在综合性商业建筑中,由于体量、空间的复杂性,如果没有很好的识别性,人们就会在其中无法辨清方向,导致购买欲下降。在建筑内部,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如建立中心,确定方向,加强建筑元件的表现力等手段来形成内部空间的可识别性。首先应建立整个建筑的中心,形成中心的做法很多,可以是建筑实体的构成,比如核心商店;

也可以是有行为意义的场所如中庭、广场等空间。在一些购物中心式的综合性商业建筑,通常也会在人流聚集处的步行道的交叉处或主要入口处建立多个中心。还应注意内部空间的划分,在同一空间内的不同经营主体,不同商品的展示,也要求对空间进行再分割。通过这种分割创造出空间层次的丰富,满足购买者心理的需要。

2.3商业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消费包含对环境设施及商品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的消费。也就是说,伴随社会过程的展开,商业的环境设施和商品的价值及意义表现为一个不断消蚀的过程。为了吸引顾客保证购买,环境设施及商品的价值和意义就有必要进行不间断的建构和更新。同时,企业本身的沉浮与消长,又进一步促成商品和商业品牌的更替和变动。这些情况把综合性商业建筑的环境和形象的不断更新的要求以十分醒目的方式摆在了人们的面前。随着消费文化的推进,过去理解的装饰和装修,不再是固定的、难以更改部分的延续,甚至不再必然地是与之风格、意义的相关者。更进一步,这种状况又启发了作为整体的商业设施和内部具体经营之间的分异。从实例看,综合性商业设施的建筑与装修、内部与外部的断裂和不连续,己经成为一个十分明确的倾向,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考虑外部环境的布局。

3.小议综合性建筑在城市中起到的作用

其实,综合性建筑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功能的进一步综合化和娱乐化是商业经营者吸引人流,增加消费可能的有效措施。它通过商品的大量聚集以及多种行为之间的相互激励,从而建立更多的和更为复杂的欲求倾向,实现更多的购买;

其次,综合性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的组织建构是消费活动顺利展开的关键。在复杂的内部环境中,空间的识别性,空间的再划分以及公共空间功能组织的核心作用,都是建筑自身强化对消费者的印象,促进消费的有效办法;

接着,综合性商业建筑的环境营造为了激发欲求、建构生活价值,越来越表现为颠覆日常。它是通过与日常环境的隔离来解除日常惯性对于欲求的束缚抑制,实现购买。颠覆日常的环境营造可以概括为归属性格局的创造和幻境的生成两种方式;

最后,综合性商业设施长期以来都是城市景观构成中的重要元素。它在城市中的快速扩张、集聚,都必然会直接影响到现代城市商业化景观的生成和街道在城市景观组织中的地位。

4.结语

建筑垃圾综合管理的北京经验 篇6

2014年1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市市政市容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的意见》(京政办发〔2014〕6号),《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建筑垃圾“产生、消纳、运输”等各环节管理的24条措施,集中体现了“行业管理、部门联动、属地负责、标本兼治”的原则。

3月12日,北京市发布《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地方标准。5月8日,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市政市容委”)会同市环保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落实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意见的九项措施的函》,提出了对源头出土工地实施排放总量、区域、行业、属地4个严格控制,严格执法处罚,实行以奖促治等工作措施,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砂石有针对性的管控。

7月1日,《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地方标准(以下简称“建筑垃圾运输新规”)正式实施,市市政市容委以市建筑垃圾综合循环利用小组办公室的名义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建筑垃圾运输管理执法专项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运输管理执法专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建筑垃圾运输管理执法专项督导工作方案》,明确了规范建筑垃圾运输管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从2014年7月1日开始,为加强联合执法力度,市市政市容委、市住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环保局、市公安交管局、市城管执法局等相关部门轮流牵头,成立联合执法督导组,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每周行动日”专项行动——对建设施工工地、重点道路和消纳场所进行抽查,采取设卡路夜查、卫星定位跟踪、全程监控等措施加大管控力度;并利用停工停标、高限处罚、违规约谈、刑事拘留等手段,加强渣土管理。截至2015年6月底,市联合执法督导组共开展督导检查131次,给予77处违法违规运输渣土的工地停工并移交属地处理,下达督办通知75件,约谈了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运输企业202家;全市共查处施工现场类违法行为912起,罚款888.45万元;渣土运输及泄漏遗撒类违法行为3343起,罚款667.9万元。

一、北京市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新一轮北京建筑垃圾综合管理(也称为渣土运输治理工作)改变了过去以路面管控为主的管理模式,注重顶层设计,管理思路清晰,确立了“转变一个观念、结合两个条例、融入三项任务、落实四项制度、抓好五项工作、协调六个委办、实现一个目标”的工作思路。

“转变一个观念”是指转变过去部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观念,协调市市政市容委、市住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环保局、市公安交管局、市城管执法局等“六个委办”,并成立了市建筑垃圾综合管理循环利用领导小组,形成长抓共管的治理机制;“结合两个条例”是指把《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作为出台各项政策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三项任务”是指融入北京清洁空气行动计划、APEC会议和国庆六十五周年环境保障等三项重点工作;“四项制度”是指建筑垃圾管理联席会、考核评价、案件移送和媒体曝光等制度;“五项工作”是指运输车辆更新改造、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建设、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道路运输遗撒泄漏等各项工作;实现从源头到运输到消纳场的全环节密闭监管,渣土不乱倒不遗撒的目标。取得的突出成绩主要有四点:

(一)基本杜绝不达标渣土运输车辆或不规范使用渣土运输车辆的行为

渣土运输治理从源头入手,规定要求建设单位要对所管项目的渣土运输工作负总责,必须使用有资质的运输单位和符合建筑垃圾运输新规的渣土运输车辆,并依法办理渣土消纳许可证。基本上杜绝了不达标渣土运输车辆进入工地和上路的问题。目前,全市渣土运输车违法上路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特别是三、四环路违法货车基本绝迹,五环路货车违法发生率下降70%。

(二)科技防护措施建成使用

目前,全市有1164个建筑工地安装了视频监控探头,全时段监控进出工地运输车辆;对城乡156个容易出现道路遗撒、乱倒乱卸等地段,安装了移动视频监控探头,并且在城市主次干道启用道路交通违法监控摄像头,及时抓取违法违规行为。

(三)地方标准和长效管理机制建立

一是发布了北京市《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地方标准,明确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必须达到货箱密闭、限速限载、举升定位、即时监控、标识统一,全身统一涂装苹果绿等技术功能。全市共有8053台渣土运输车辆更新改造成功。

二是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落实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意见的九项措施》。建立了渣土运输管理工作例会、媒体曝光、案件移送、考核评价等制度,落实了定期会商、联合督导、违法违规约谈、社会公众(组织)参与等工作机制,为建筑垃圾综合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nlc202309051606

三是行政许可、搭建公示平台落实到位。北京市对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企业也设定了准入标准:应具有工商营业执照;应具有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注册资金300万以上且至少拥有一台达标渣土车辆,才能取得市政市容部门核发的建筑垃圾运输企业经营许可。凡发生重大及以上或者6个月内发生两起较大及以上责任事故的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企业,依法责令停业整顿,停业整顿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再准予恢复运营。

(四)消纳场所处置能力翻两番

前后两次开展了建筑垃圾消纳场所调研,利用卫星技术开展遥感监测,监测出废弃坑塘84个,对具备条件的办理设置许可,纳入正规管理。截至目前,全市有消纳场所42家,建筑垃圾处置能力同比翻两番,达到1.5亿吨。

二、北京市建筑垃圾综合管理的四大特点

(一)源头治理,规范施工现场渣土车清运管理

施工现场渣土运输车辆使用的管理主要由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以下简称市住建委)负责。为此,市住建委专门成立了扬尘治理办公室(2014年8月成立),明确了几项具体措施:

一是要求建设单位要对所管项目的渣土运输工作负总责,必须将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交由有资质的运输单位,使用符合新规的渣土运输车辆,依法办理渣土消纳许可证。施工总承包单位和分包单位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在土方工程施工阶段,应派专人在现场进行值守,加强夜间检查,确保进出施工现场的运输车辆符合标准要求。建设(拆除)单位开工前要制定建筑垃圾、土方清运和处置作业方案,与运输企业签订清运合同、与建筑垃圾处置场所签订处置合同或直接利用协议。工程项目经理对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负主要责任。施工现场大门口要设置《扬尘治理和建筑垃圾处置责任公示牌》,施工总承包单位要将工程项目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情况纳入本企业项目经理年度绩效考核指标等。

二是督促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利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工作。市住建委于2013年印发了《关于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推广使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通知》,要求符合文件要求的施工现场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监督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的抓拍、回放等功能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工作,对进出施工现场的渣土运输车辆进行在线监管。截至目前,全市符合安装条件的1164个建筑施工工地,均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不含已经拆除的工地),安装率达到百分之百。

三是加大对扬尘治理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要求各区(县)住房城乡建设委要及时掌握本辖区处于基坑土方施工阶段工程的基本情况,建立台账,每月进行更新,并对渣土运输车辆使用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对处于基坑土方施工阶段的施工现场要每周检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对使用不达标或不规范使用渣土运输车辆的施工现场,责令停工整改,直至达标后方可继续施工,并对参建各方进行约谈告诫;情节严重的,进行全市通报批评(共103家企业)和媒体曝光;情节特别严重的,暂停施工企业在京投标资格1至6个月(一年来有6起,涉及17家企业);对需要进行行政处罚的,依法移交市城管执法局等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二)科技保障,更新改造运输车辆实现全程监控

针对万余辆建筑垃圾车具有昼伏夜出、点多面广的管理难点,管理部门决定从改车入手,对车辆进行监控,包括运行路线轨迹、举升倾倒定位。基于此,市市政市容委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会同相关企业单位研究制定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北京市地方标准,2014年3月12日颁布。经过多方沟通协调,会同市经信委、市汽车行业协会、市建筑垃圾土方砂石协会(以下简称“市渣土协会”)组织15家汽车生产改造企业完成了27个车型达标检测,先后发布了12批达标车辆生产改造企业名录。会同市经信、住建、交通、环保、城管执法、公安交管联合向社会发布了《关于开展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车辆改造与新车购置工作的通告》,明确了“从2014年7月1日起,本市范围内建筑垃圾运输全要使用达标运输车辆”。同时,研究提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改造新车购置及资金补助政策,落实并发放了1.2亿元车辆更新改造补助资金,确定更新补助5万元,改造补助1.5万元的标准,搭建车辆补助资金网上申报审核系统,在区(县)行政办事大厅开设补助窗口,发布24批达标车辆生产改造企业及车型名录,组织召开车改企业与用车单位使用达标车辆供需对接会,组织建设施工单位签署达标车辆使用战略协议,联合工商、交通部门严厉打击非法车辆改装厂。目前,车辆更新改造9312台,投入运行8053台。改造升级后的建筑垃圾车具有以下功能特点:

车身及车箱颜色统一为苹果绿色,驾驶室上方安装“建筑垃圾运输”顶灯,驾驶室两侧车门喷涂运输企业名称,车辆后箱板喷涂大幅反光号牌,车厢顶部加装纵向开启的柔性篷布;安装北斗车载兼容终端,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可对车辆运行轨迹、装卸情况实时监控,对特定的违规运输行为强制限速。

在车厢结构和密闭上,车箱底部密封,漏水量≤0.5L/min,解决了含水量高的泥浆类建筑垃圾运输的遗撒问题;采用纵向开闭柔性结构篷布覆盖密闭装置,限定了装载量,解决了超载和遗撒的问题;如果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行驶中车箱密闭装置未闭合,车辆将被监控平台发现,这一技术也宣告着建筑垃圾车“裸奔”时代的终结。

北斗车载兼容终端与发动机直接相连,人为的拔掉或拆除可引发系统对发动机的直接控制,车辆启动时将强制限制车速不超过30千米/时,迫使车辆不能逃脱监管;同样,当出现运输车辆未按指定区域倾倒等异常情况时,车载兼容终端将向综合管理信息平台自动报警,系统将采取强制限速直至报警条件解除。这是一个核心的技术防控手段。

(三) 联合执法,齐心合力杜绝管理漏洞

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市市政市容委、市住建委、市交通运输局、市环保局、市公安交管局、市城管执法局等相关部门轮流牵头,成立联合执法督导组,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每周行动日”专项行动。各部门依据行政许可互相配合,共享信息,杜绝了管理交叉中的漏洞,实现全环节无缝隙管理的目标。

nlc202309051606

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市交委运输局)是道路运输车辆运营证核发单位,首先,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的意见》,在货运行业增加车辆许可方面对于自卸车型增加了一条规定:“使用自卸车运输建筑垃圾土方砂石的,应符合《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DB11/T1077-2014)。”对于运输建筑垃圾土方砂石的自卸车型办理道路运输证件提高了准入门槛。同时在企业办理车辆道路运输证前,查看车辆是否入网,确保企业车辆加入平台系统。第二,修改了北京市货运行业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将被立案查处的违规运输企业纳入货运企业质量信誉考核体系。对车辆违法违规情况作为营运车辆年度审验的重点内容之一,发生泄漏遗撒行为将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吊销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交管局(以下简称市交管局)是渣土运输车违法上路执法整治的主力部门。一是确定“3类”主要道路、“8类”重点违法问题成为渣土运输治理联合执法整治重点。二是建立了包括“4种”整治力量参与的18支巡逻车组专职执法整治队伍,重点部署在三、四、五环路内外环方向,采取定点卡控与巡逻查控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增强了查控效果。18支巡逻车组每支由“4种”整治力量,即2名交警、1名城管队员、1名市政市容委人员、1名交通协管员组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拦截查处的渣土运输车,按执法权限依次处罚、闭环执法,有效增强了路面执法震慑力。

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可依法查验车辆的《道路运输许可证》及驾驶员《货物运输从业资格证》,并核对车辆的相关信息。在北京市渣土运输治理期间,严查汽修企业非法改装建筑垃圾车辆行为,在大兴、海淀查处3家非法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改装的汽修企业。同时,开展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主要行驶线路摸排,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及公安交管部门提供的线索,初步确定了12条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主要行驶线路并开展集中整治,其中在丰台区白盆窑地区一晚查处未苫盖、遗撒违章行为4起。

北京市环保局市机动车环保排放管理处是对渣土运输车排放超标违法行为进行处罚的政府部门。在渣土运输治理期间,一是各区(县)环保部门主动建立辖区出土工地台账,深入摸排掌握辖区建筑垃圾运输车台帐,每周制定检查计划,进入出土工地和建筑垃圾运输车停放地,开展入户执法检查,对检查发现的排放超标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对其他违法问题,通知辖区相关部门进行处理;二是配合联合专项执法,开展路检夜查,通过检查运输车辆的排放与配置,严查“假绿标”车。

北京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以下简称市城管执法局)具有综合执法与处罚权。对施工扬尘、渣土乱倒乱卸、道路遗撒和违规夜施等违法行为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第一,利用远程监控查处施工工地违规行为115起,罚款125万;第二,根据《北京市建筑业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记分标准》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并记入本市企业信用信息警示系统。对问题严重、整改不力的施工工地,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并移送市住建委予以停工整顿。截至今年6月底,市城管执法局组织媒体采访2次,开展媒体曝光违规施工企业5次;施工单位因存在扬尘污染问题处罚后移送市住建委予以记分、暂停在北京建筑市场投标资格8起;全市通报批评49起,起到了震慑作用。

(四)社会参与,企业、协会成为治理中坚力量

融合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参与企业三方力量,从规范市场入手,赢得行业认可和企业支持是北京市建筑垃圾综合管理的成功经验。

新成立的市建筑垃圾土方砂石协会搭建了政府与企业沟通平台。2014年3月12日,市建筑垃圾土方砂石协会正式成立。一是参加北京市建筑垃圾管理政策法规的研讨、制定工作,通过短信、微信和协会网站等信息平台,为协会会员单位和建筑垃圾运输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二是先后到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三河市新宏昌专用车有限公司、北京和田汽车改装有限公司和中冀福庆专用车有限公司等单位考察调研,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和建议;三是针对目前北京市建筑垃圾运输企业散户多、管理难的问题,成立了北京市建筑垃圾运输企业联合体,为加入“联合体”的小散企业提供多项服务,这对整合小散企业和促进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向规模化、正规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北京汽车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地方标准制定。首先,在北京地方标准制定过程中,北京汽车协会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与标准内容的研究,向标准起草小组提出了既有利于行政管理也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多项予以采纳;第二,为了使车辆生产企业尽快掌握新标准的内涵,为用户提供满足新地标的高质量的渣土运输车辆,北京汽车协会会同北京市建筑垃圾土方砂石协会共同举办了“宣贯会”; 第三,接受具备相应制造能力的车辆生产企业和具备改造能力的改装企业资料报备,对符合要求具备销售条件的企业和产品通过协会网站向社会公布,截至目前,已向社会公布24批报备信息,涵盖了54款渣土车辆产品。

业内企业趁车改东风,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北京和田汽车改装有限公司作为代表,认为渣土车密闭改装是北京乃至全国的风向标,是未来渣土车辆的主旋律。该公司调整了市场销售目标及策略,直接瞄准新型智能渣土车市场进行研发拓展,为企业优化资源空间,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作为从事土方运输专业十几年的北京成伟兄弟运输有限公司,则把2014年认定为渣土运输行业最值得纪念的一年。基于对行业规范的期盼及对政府新一轮治理的信心,该公司一次性与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销售厂签订了80辆新型环保渣土车辆,并成为了设备最多、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土方施工航母舰队单位。

综合商业建筑 篇7

在工程设计实际中,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物内的“亚安全区”一般是结合建筑物内起贯通、连接作用的步行街或休闲区域一并考虑,通过设置“亚安全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建筑安全疏散设计方面的矛盾。但是,如何确保“亚安全区”的安全性却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实际工程设计中,往往也只是对“亚安全区”的防火分隔、内部的自动消防设施和装饰装修材料采取一定的强化措施,如对边界处相邻商铺的隔墙采用“钢化玻璃加窗喷”的形式进行保护,对边界处相邻营业厅的隔墙控制防火墙和防火卷帘的设置比例等,而对设置“亚安全区”的建筑结构、“亚安全区”自身的区域条件、安全疏散条件、自然通风条件却强调不多,以致有些设计人员认为,只要有一个宽度足够的走廊,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视为“亚安全区”,由此造成一些工程滥用“亚安全区”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某商场单层面积约9 000m2,建筑平面为四方形,中部设有一个中庭(如图1所示)。原本是规范中明确规定的设有中庭的建筑,设计单位提出的方案中却以中间阴影区域作为“亚安全区”为由,不仅不执行规范中对中庭的防火设计要求,还将环绕中庭四周的营业厅与环廊的开口作为疏散出口,直接计入商场的疏散宽度,这显然是对“亚安全区”的极大误解。

对于是否需要设置“亚安全区”,设置“亚安全区”的基本条件,以及如何确认“亚安全区”的安全性,笔者认为应该着重考虑以下方面。

1“亚安全区”定位

“亚安全区”不应该作为商业建筑常规的疏散设计方式,只能作为超大规模商业综合体建筑解决疏散问题的辅助方式。换言之,只有当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短边长度或者最小进深达到一定值且单层建筑面积超过一定值时,才会真正出现“亚安全区”的设置需求。由于规范要求商业营业厅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30m,当建筑物内全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安全疏散距离可再增加25%,即:如果商业建筑要满足疏散楼梯在首层直通室外的要求,其短边长度或者最小进深不宜大于75m,这对于超大规模商业综合体建筑是不可能做到的。对于这样的工程,仅凭消防方面的因素,并不能阻止其建设,但这类工程安全疏散设计无法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尤其是疏散楼梯在首层无法直通室外的问题客观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设置“亚安全区”是不得已的折中办法。因此,允许超大规模商业综合体建筑内设置适当的“亚安全区”还是有必要的,但应当对“亚安全区”的净宽、净高、疏散楼梯数量、防排烟等设置条件进行严格限制。除超大规模商业综合体建筑外,当普通商业建筑需按要求划出这样一片区域作为非营业区时,实际上肯定是不经济、不现实。在四川省的实践中,目前采用“亚安全区”设计的工程,其短边长度约为130~150m,单层建筑面积约为2万m2以上。

2“亚安全区”分类

一般来说,超大规模商业综合体建筑设置“亚安全区”的目的,一是解决部分疏散楼梯在首层不能直接对外的问题,这应该是设置“亚安全区”最主要的目的;二是解决部分防火分区疏散宽度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问题。因此,根据设置目的不同,可以把“亚安全区”分为两类,一类仅仅解决部分第一个问题,另一类则是兼顾两个问题的。此外,根据“亚安全区”设置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地下层“亚安全区”和地上层“亚安全区”。不同分类“亚安全区”的设置区域以及设置要求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当需要兼顾弥补疏散宽度不足或者“亚安全区”设置在地下层时,“亚安全区”的设置要求应该更加严格。

3 地上“亚安全区”安全性的界定条件

3.1 区域条件

顾名思义,“亚安全区”是接近于室外空间的准安全区域。因此,“亚安全区”的净宽至少应该满足建筑物之间防火间距的要求,由于“亚安全区”是针对超大规模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特殊区域,这类建筑一般均为高层建筑,因而建议“亚安全区”的净宽不应小于13m,这在实际工程中也基本能做到。另外,“亚安全区”的净高一定要尽量满足通天、接地的要求,即“亚安全区”上部应该能与室外空间连通,下部则应该是建筑的首层地面,中间各层通过连廊、天桥交通连接。“亚安全区”相当于在建筑物内划分出一条防火隔离带,将超大规模商业综合体建筑分成两部分或者更多部分,可以有效利用空间分隔的方法控制“亚安全区”两侧区域的火势蔓延。

如果结合规范中明确提到的,当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以及在消防扑救面的范围内,必须设有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出口的规定,那么在考虑超大规模商业综合体建筑的地上“亚安全区”时,其首层应该能够满足消防车通行的要求,其余各层还应设置不小于两处的消防救援窗,即地上“亚安全区”至少要保证有两个尽端能够自然采光和通风。

3.2 自然排烟条件

现行规范对中庭的防排烟设计中,要求净空高度超过12m的中庭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原因是烟气上升有“层化现象”,超过12 m时自然排烟效果得不到保证。“亚安全区”的净高一般均超过12m,按规范要求应该设置机械排烟系统,但是“亚安全区”与中庭并不完全相同,它一般是纵贯建筑物内部的、狭长的区域,当“亚安全区”有足够的可开启天窗面积时,已经接近于一个室外通道,再加上“亚安全区”大于13m的净宽,且至少两个尽端开窗,实际上“亚安全区”两侧的区域可以视为通过室外天桥或连廊连接的两幢建筑,且满足防火间距的要求,这对于防止超大规模商业综合体建筑区域间火势蔓延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亚安全区”尽量考虑自然排烟方式,如在顶部设置可开启的天窗,可开启天窗面积不小于地面面积的70%,使得“亚安全区”的安全性可以得到有效保证。

在工程实践中,目前已有很多项目设计了顶部大面积的平开玻璃天窗,采用自动、手动以及机械应急开启方式,通风排烟的效果非常好,见图2所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顶部的玻璃天窗在设置时有一定的坡度,即使在电动控制完全失效的情况下,释放锁定装置,玻璃天窗在重力作用下也可以完全打开。因此,关闭天窗可能需要电动或者手动控制,可靠性差或者需要的时间长,但开启天窗却是绝对可靠、快捷的,基本上可以避免无法开启天窗的情况,这对于火灾情况下确保“亚安全区”的自然排烟条件极为有利。

3.3 疏散条件

由于人员到达“亚安全区”后,需要步行到“亚安全区”的疏散楼梯疏散,到达底层后,还有可能重新回到“亚安全区”,再通过其对外的出口才能真正疏散到室外的安全地点。因此,通过“亚安全区”疏散的人员采用的是二次疏散或者接力疏散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疏散线路延长、疏散时间增加的问题,而因为这方面的规定不明确,这也恰恰是目前进行“亚安全区”设计时最容易忽视的。有的“亚安全区”设计方案中,首层直接对外出口之间的距离达到170m,疏散楼梯之间的距离达到120m,这对于紧急情况的人员疏散显然是极为不利的。

强化“亚安全区”自身的疏散条件,具体来说,在考虑其疏散设计时,首层应尽可能多地设置直接对外的出口;其余各层必须设置独立的疏散楼梯,不得与其他防火分区的楼梯合用,并且尽量缩小疏散楼梯之间的间距。由于“亚安全区”的疏散已经是二次疏散,因此其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现行规范对营业厅、餐厅中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大于60m的要求,再考虑到步行因素,建议“亚安全区”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最大距离控制在50~60m。

3.4 首层独立“亚安全区”的设置要求

有些大型商业建筑,为解决部分疏散楼梯首层不能直通室外的问题,提出只在建筑首层设置“亚安全区”的方式也是可行的。仅在首层设置的“亚安全区”,其上部允许是楼板,可以不与室外连通。同时,部分技术措施要进行相应调整,如“亚安全区”不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则应采用正压送风防烟的方式;与“亚安全区”相邻的营业厅应严格落实机械排烟系统的设计,并适当加大排烟量;与“亚安全区”相邻的封闭商铺,无论面积大小,均应设置排烟口,多个商铺共用一套排烟系统时,应对集中排烟的商铺总面积进行限制,建议控制在200m2以内;除“亚安全区”的设施设备外,其他防火分区的排烟风管、电气线路等设施不得穿越“亚安全区”等。“亚安全区”的净宽、边界分隔措施以及安全出口间距等要求则与前述内容保持一致。

4 地下“亚安全区”安全性的界定条件

4.1 区域条件

当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地下层作为商业性质使用时,应严格执行规范要求,慎重采用“亚安全区”的设计方式,确实需要设置“亚安全区”时,不应低于GB 50098-2009《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中避难走道的设置要求,尤其要强调的是,地下层的“亚安全区”与地上层的“亚安全区”应当严格分开设置,不容许合并设置。这是因为现行技术规范中对建筑的地下层与地上层有严格的防火分隔要求,即使是疏散楼梯这样相对安全的区域,也不允许地下层与地上层共用楼梯间,必须共用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不燃烧体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首层与地下层的连通部位完全隔开。“亚安全区”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一个上下连通的贯通空间,将地下层与地上层的“亚安全区”严格分开设置,对于提高“亚安全区”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4.2 疏散条件

地下“亚安全区”至少应设置两处直通室外或者直通地面的出口,可以利用下沉式广场作为安全出口。地下“亚安全区”的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首层应直通室外,楼梯之间的距离应与地上“亚安全区”的要求一致,即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最大距离控制在50~60m。需要注意的是,其他防火分区开向地下“亚安全区”的出口必须设置前室。

4.3 防烟条件

“亚安全区”主要是人员疏散的区域,从设计的角度看,区域内不允许出现营业性商品,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也有严格控制,内部的可燃物非常少,再加上对电气线路、通风管道的敷设要求、材料选型等方面的强化措施,自身起火燃烧的可能性极小。在火灾情况下,其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与“亚安全区”相邻区域的烟气侵入。因此,建议地下“亚安全区”采用机械加压送风防烟的方式,旨在保证“亚安全区”内形成一定正压,以阻止区域外的烟气侵入;同时,与地下“亚安全区”相邻的营业厅、商铺也应严格落实机械排烟系统的设计,并适当加大排烟量。

5“亚安全区”设计的其他问题

(1)设置“亚安全区”主要是为了解决超大规模商业综合体建筑疏散设计的问题,但“亚安全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室外空间。因此,需要对首层通过“亚安全区”进行二次疏散的楼梯所占比例,以及其他防火分区开向“亚安全区”的安全出口净宽之和占设计所需疏散总宽度的比例进行明确,具体的比例需要进一步调研分析。

(2)地上“亚安全区”是上下贯通的空间,如果各层的挑空面积过小,不利于“亚安全区”自然通风排烟,但挑空面积比值越大,对各层容纳人员滞留以及便捷通行又是不利的。因此,需要对各层的挑空面积比例进行明确,合适的挑空面积比值需要进一步调研分析。

(3)超大规模商业综合体建筑中,可能出现“亚安全区”的建筑面积远远超过规范规定的防火分区最大允许建筑面积,那么,“亚安全区”是否需要再划分防火分区;除首层独立“亚安全区”外,地上“亚安全区”不划分防火分区的方式是否可行需要进一步调研分析。

(4)“亚安全区”内不得设置任何形式的商铺。为确保“亚安全区”的安全性,有必要明确该要求。

6 小结

通过对亚安全区的设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只允许超大规模商业综合体建筑设置“亚安全区”作为辅助疏散方式。

(2)地上层和地下层的“亚安全区”应独立设置。地下层设置“亚安全区”应特别慎重,确需设置时,不应低于GB 50098-2009中避难走道的设置要求。

(3)仅在首层设置的“亚安全区”,只能用于解决部分疏散楼梯首层不能直通室外的问题。

(4)建议“亚安全区”的净宽不小于13 m,“亚安全区”的安全出口之间距离不超过50~60m。

(5)地上“亚安全区”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防烟方式,建议顶部可开启天窗的面积不小于70%,其余各层确定合适的挑空面积比例范围。

(6)首层独立设置的“亚安全区”和地下“亚安全区”采用正压送风防烟方式为宜,同时与“亚安全区”相邻的营业厅、商铺应严格落实机械排烟系统设计,并适当加大排烟量。

(7)首层通过“亚安全区”进行二次疏散的楼梯所占比例、其他防火分区开向“亚安全区”的安全出口净宽之和占设计所需疏散总宽度的比例以及挑空面积比值范围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明确。

摘要:对商业建筑是否需要设置“亚安全区”进行分析,并着重从如何提高“亚安全区”自身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对“亚安全区”的设置区域、安全疏散、排烟方式等的界定条件进行探讨,为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亚安全区”设置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建筑,亚安全区,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郑良锋,傅胜兰,黄志强.议“亚安全区”在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应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12):1134-1136.

[2]谢元一,胡忠日,张晓明,等.采用亚安全区概念解决大型商业消防安全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7):699-701.

综合商业建筑 篇8

1.1 温度急剧升高

热辐射所带来的高温危害很大。即使火场内的可燃物不与明火接触,也可能被热辐射引燃,甚至发生轰燃。轰燃发生后火场空间内火灾剧烈燃烧,致使建筑内温度会在短时间上升到900℃以上,局部甚至会达到1 100~1 200℃。由于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在内部连接空间方面较为丰富、密度较高,轰燃现象更容易发生,辐射热会彻底改变建筑空间内的物理参数,使得灾情愈演愈烈。

1.2 烟气浓重

火灾中最为致命的因素是烟气。由于明火与空间内氧气的燃烧反应,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光气、氯化氢、氯化物、二氧化硫、氨以及氮氧化合物。众多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火灾实例统计结果已经表明,火灾伤亡人员中约有75%是因为毒气昏迷而窒息死亡的,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一氧化碳。

火灾发生后5~20min,烟气温度可快速升到250~300℃,空间内氧气被大量消耗。如果出现轰燃,所形成的烟囱效应或冲击导致窗户爆裂,从外部进入的氧气就会形成助燃作用,燃烧不断加剧,此时烟气会在轰燃的伴随下将室内温度升高到500℃以上。更多的室内物品会被引燃,严重时还能造成建筑局部倒塌情况。此时,高温灼热的烟气也会加快受困人员的灼伤和昏厥速度。

2 大型商业综合体火灾人员疏散特征

2.1 被困人员的认识对火灾疏散的影响

大型商业综合体发生火灾时,建筑内人员心理与行为处于毫无准备的非理性状态。在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人口流动大、人员密集的场所,发生火灾时由于性别特征差异所产生对火灾的不同认知、不同行动状况也是存在的。美国心理学家Mulilis基于紧急状况下男女行为的相关心理认知函数分析出了不同性别所产生行为的差异性。男性一般都会采取主动行动,而女性则更加倾向于保证安全的谨慎行为。为不同性别顾客建立了FEFMS(Fire Error Foretell Model System)模型,如图1所示。

从行为心理学的原理出发,图1模型探讨了3种基本认知方式理论,并结合建筑内火灾的疏散特征提出了Mulilis所建立的火灾疏散中人员行为失误分析与预测模型。第一水平为技能型,描述受过专业火灾培训及疏散训练的技术人员。他们会在火灾现场保持冷静意识并作出相对正确率更高的认知和决策,大部分为男性。顾客群体中这种类型并不常见,因为顾客绝大多数都是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第一层次的人群在火灾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失误的几率较小。第二水平是规则型,描述所拥有的火场逃生技能基本存在于理论上,如对商场较为了解或学习过一定火场逃生常识的人。他们会按照规则方法处理某些状况,检查某些状况是否是自己所熟知的,如果确认,就会按照其记忆中的流程来行使行动规则。但一旦发生意外状况,就很可能因为超出认知范围而惊慌失措,失去自救能力。在Mulilis的研究中发现,处于第二层的男性占74%,而女性占26%。他们的失误类型是超出记忆规则以外的影响因素所导致的失误。第三水平是知识层。知识层的人会通过常识解决问题,选择逃生方式。他们多为谨慎、保守的女性,会选择安全又省力的行为方式来自救或救人。只有当此方式行不通时,才会去寻找其他较为费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2.2 人群密度过大对疏散的影响

人群密度过大就会产生滞留群集现象,一般是指人群密度在0.5~3.8人/m2的状态。此时人与人的间距相当小,这就是“群集”现象。在这种状态下,人员的个体行为是不受自身控制的,只能随着人流集体活动趋势而动。如果在大型商业综合体中的人群集流中取某一基准点E,则周围向E点涌入的群集就可以被称为集结群集。在单位时间内集结群集中人流的总人数应该被称为集结流量F1,从E点向其他方向涌出的群集称为流出群集F2。如果F1=F2,则人群集流应该被称为定常流,这时的人群流动应该是稳定不混乱的。而如果F1>F2,则将必然会有部分人被滞留在E点,所以在E点滞留的人群就称为滞留群集。

滞留群集为商场火灾人员疏散带来的危害就是人群所造成的空间断面收缩和突变,可以理解为人群流动速度下降后所造成的空间节点,如在楼梯口与门厅处。如果滞留时间过长,人群就会由于恐慌而造成争相夺路逃生的混乱局面,会使人流流向空间断面不断收缩,造成群集密度的持续增加,形成具有拱形聚集状态的密集人群。此时,人群流动速度趋向于0,人群的逃生可能性也在逐渐变小。因此,大型商业综合体发生滞留群集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可能导致建筑中更惨重的伤亡。大型商业综合体在设计与布置建筑内平面功能时应充分考虑疏散方向上的空间平面突变规律,保证建筑内多些不规则的平面设计,避免突变平面设计状态的出现,如图2所示。

2.3 人群比例分布对火灾疏散时间的影响

人群比例分布所体现的就是人流密度,反映了在一定空间与人群集流动状态下人员的分布稠密程度。美国学者Fegress认为,可以将疏散通道中的疏散人员在水平面上进行投影,表达单位面积中的人群比例分布p,如式(1)所示。

式中:n为在一定面积中的总人数,人;f为单位水平的投影面积,m2;d0为人流间的间距,m;w则为人流间的厚度,m;b0为人员疏散通道的宽度,m。

单位水平投影面积反映整个疏散人流中人员投影面积的综合表现水平。可以把疏散人流中的人员分布定义为3个年龄层次: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按式(1)可以计算出每一类人员的投影面积,并按照实际测量得出人员比例的平均值。最后,根据3类年龄层人群在疏散人流中的百分比例求解其加权平均值,如式(2)所示。

式中:f为单位水平的投影面积,m2;x、y、z为上述的3个年龄层次的人的个体水平投影面积,m2;a、b、c为3类人在疏散人流中的百分比。

为了检验上述模型的实用性与可行性,以咸阳百货大楼为例,利用实际数据为其建立了火灾时人流的疏散模型并求解。

根据实际测量数据得知,一般成年人的平均厚度为0.3m,平均投影面积为0.15m2。若以成年人为主,a可忽略,即f≈x,f=0.15。另外,估算出成年人在自由行走时所需要的最小宽度为0.8m。已知咸阳百货大楼的疏散通道长度为45m,出口门宽1.2m,楼道长度6m,宽度3m,则如果建筑内每层人员分布为800人,楼层为10层,则整体人数应该为8 000人。用式(1)计算人群之间的间距。输入数据可得人群间距约为0.3m,所以该情况下人员的疏散最短时间约为15min。这其中若考虑由于人员疏散所带来的无序状态,则花费时间可能更多,约20~23min可完全疏散所有人员。

上述实例也可以证明该疏散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帮助指导大型商业综合体在最短时间内安全疏散所有人员。

2.4 基于BuildingEXODUS的人员分布及疏散分析

选取一座拥有地上3层商业区与地下2层停车场、通风系统机房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进行疏散人员特性的分析和疏散模型的建立。

2.4.1 理论疏散人数的计算分析

根据行业标准JGJ 48-2014《商店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商店的营业厅疏散距离与疏散人数的计算应该符合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由此可以得出此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员密度,如表1所示。

2.4.2 建筑内滞留人数调查分析

以1h为基准单位时间统计建筑内滞留人数。该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营业时间为10:00-22:00。

2.4.3 人员分布特性与疏散时间的影响模型构建

根据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建筑特点、人员密度与消防规则,成年人的水平疏散速度应该达到1.2m/s,而成年人的楼梯下行速度应该为0.85m/s。在对范例中大型商业综合体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成年人员在楼梯的上行平均速度可达到0.5m/s,而下行速度则为0.9m/s。根据上述数据,对各楼层人员疏散进行模型构建。实例大型商业综合体中设有10座疏散楼梯、10座疏散电梯和3座扶梯。当火灾发生时,垂直电梯和扶梯都是不能用来疏散人群的,所以在疏散过程中只考虑10座疏散楼梯。以三层为例,疏散模型与疏散时间,如图3、表2所示。

根据人员疏散模拟结果,疏散人数每增加1 000人,疏散时间会增加约30s。疏散时间与疏散人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受大型综合体的建筑类型、面积、宽度与建筑属性等的影响。大型商业综合体应根据疏散人数、人群比例、疏散时间等因素部署相应的消防设计,明确建筑内的人员分布特性,做出防火方案规划参考,提高消防设计的精确性与稳定性。

3 火灾防治流程

3.1 救援流程

通常,大型的商业建筑、厂房等都会制定相应的消防预案,若发生火灾会根据相应的流程进行消防工作。这类建筑中要设置相应的防灾中心,在灾害出现时及时开展救灾活动,尽可能将火灾所造成的各项损失降到最低。图4为商业综合体防灾中心以及消防队救灾流程图。

对于单体建筑,发生火灾概率相对较低,防灾中心主要起监控作用,长时间如此就会使工作人员出现懈怠等问题,进而对监控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大型商业综合体中的各类建筑相对比较集中,其内部中不同的防灾中心一定要达到网络互联,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有效为灾区监控以及相应信息报告提供帮助。防灾中心联网的有效建设不仅能够消除单元控制中心受到火灾影响而出现失效的情况,还能够对较为特殊的灾情进行处理。

3.2 商业综合体火灾救援步骤分析

3.2.1 火灾现场的侦查

一旦大型商业综合体发生火灾,消防队到达现场后,就要对其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如被困人数、可能引发火灾以及火势蔓延情况,为救援部署做好准备。

3.2.2 初战部署

通常商业综合体发生火灾后消防指挥中心会根据火灾情况安排相应的人员进行救援,防止火势蔓延。如某商业广场一层商铺厨房发生火灾,火势已经蔓延到建筑9层,消防指挥中心根据火势派出了3组消防人员进行救灾。第1组队员在外围进行接应;第2组中一部分人员负责五楼上下人员的引导,另一部分负责五楼以下的人员疏散;第3组队员则疏散五楼以上的被困人员。

3.2.3 成立火灾现场指挥部

按照火灾救援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设立搜救组、灭火组以及安全、技术、后勤保障组等。

3.2.4 增援力量部署

指挥部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灭火力量的实际部署,从靠近起火的区域进行扑救,并且还要设置相应的机械排烟设备。还需注意的是,因为楼体单位众多,并且人流量大且聚集,功能区域又较为复杂,会导致救灾困难,搜救小组一定要将人员引至相应的安全区域进行疏散。

3.2.5 搜救确认

火灾被彻底扑灭后,指挥部还要再次组织人员对各楼层进行拉网式搜救,确保被困人员全部得到解救。

此外,对于商业综合体火灾,由于火灾蔓延快且不确定因素多,还需要相应人员有效配合。防火设计时要尽可能对细节进行量化,保证救援方式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商业综合体还要尽可能发挥自身优势,保证火灾监控系统的网络化运行,进而保证火灾的有效防治。

4 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火灾安全策略

4.1 设计环形疏散流线

由于大型商业综合体中可应用的空间形态较多,为其设计一套安全性优于一般单体建筑的灾害时疏散流线是不成问题的。该流线在形成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特性:一是可以在剖面形态中呈现环形结构,当环形中的任意一点被意外状况阻断时,疏散人流可以向另一个方向疏散;二是在环形流线上应该尽量设置多方向的灾害避难流线走向节点,实现对人流的有效分散,缓解整个疏散通道的人流群集疏散压力。如图5所示,环形疏散流线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多方向。

如图5所示,在普通高层建筑中一旦发生火灾,其高层部分都属于高危险空间。图5中普通高层建筑高层部分的疏散路径是被完全阻断的,逃生可能性极小。而在大型综合体建筑中,就可以形成环形竖向流线设计。在对建筑内工作人员进行消防训练时,也可以根据环形流线疏散原则明确工作人员在火灾发生时的职责,确保疏散途径在灾时的有效实施。另外,环形疏散流线最好配备与其功能对应的复合引导系统,确保整个环形流线都能在火灾发生时有效疏散人群,避免滞留现象的发生。

4.2 复合引导系统的设计

4.2.1 建立多元感知作用下的复合引导系统

所谓多元管制作用下的复合引导系统就包括了视、听、触觉等多种人体感知感觉。感知复合引导系统应能持续保持正常运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合的引导系统。视觉引导作用对疏散人群最为直接有效,如指示牌、颜色标志、电子信号等。触觉引导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敏感度要求较低,适合一些障碍人士使用。

4.2.2 建立灾时识别性的地面引导系统

考虑到安定疏散人员情绪,提高对火场的认知度,应构建具有指示作用的地面引导系统,如地面形态标志。利用具有发光性质的蓄光材料,如由铝酸盐体系或硫化物所制成的发光水泥,利用日光等储藏能量,在能见度较低的状况下发出光亮,将地面的交通空间完整描绘出来。可以以日常装饰线脚的形式设置于商场走廊内的墙角线附近,对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人群快速疏散很有帮助。

5 总结

分析了大型商业综合体在面临火灾时可能存在的危害、内部疏散人群的心理特征以及疏散方法,并在最后从空间设计角度为其构建了行之有效的火灾防治安全对策,体现了随着城市综合体建筑不断向复杂大型化发展,其内部防火安全问题研究的迫切需求与必要性。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火灾防治安全问题是多元化、综合性的,应该从灾时人群的心理状态、消防安全的科学性以及建筑设计的合理性等多方面深入研究,设计出最为合理的综合火灾安全防治体系。

摘要:以陕西咸阳某大型购物中心的突发火灾作为分析背景,从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中的火灾危害开篇,运用行为心理学分析火灾发生时建筑内人员的心理状态与疏散特征,结合建筑学和消防安全学剖析针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的火灾防治安全对策。

关键词:建筑防火,大型商业综合体,人群密度,疏散

参考文献

[1]王烨.大型商业综合体建筑火灾安全策略与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2]肖国清,伍爱友.建筑物火灾疏散中人行为失误的分析与预测研究[J].湘潭矿业学院学报,2003,18(4):25-27.

[3]王卫华,吴淑娴,程建.建筑人员疏散方案的数学模型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6(15):155-158.

[4]邱金东.大型商业体电影院的疏散设计与安全性评估[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7):598-601.

[5]李倩,刘庭全.某商业综合体安全疏散性能化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11):1155-1158.

综合商业建筑 篇9

关键词:智能建筑,消防自动报警技术,消防自动控制系统,联动控制

1 建筑消防自动控制系统

消防自动控制系统 ( Fire Automation System) 简称FAS, 在一定的检测和保护的区域内通过自动报警系统, 对火灾发生过程中产生的光、烟、温度等环境因素进行检测, 利用光敏元件、热敏元件等敏感元件快速的检测周围环境模拟量的变化, 并将这些变化转换成电子、机械信号, 按照设计好的程序使得系统能够自动的完成一系列的指定的动作, 并警示人们离开火灾区域, 而且具有一定的灭火措施的系统。建筑消防自动控制系统是电气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集成技术的集合, 利用现场总线将消防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设备、仪表进行连接起来的。是现代消防系统的中高新技术的重要体现。

2 建筑消防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分析

系统的功能分析是建筑消防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第一步, 首先明确消防系统的具体功能。结合现代消防理念和建筑设计安全性的思想, 分析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是: 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设备的联动控制功能、应急照明强制启动、火灾区域内非消防电源的自动切断、应急广播系统自动启动、漏电监督功能。为了协调这些功能的实现, 需要在建筑消防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中设计一个控制中心, 通过消防主机的设置和管理, 实现对监督区域内部的消防设备的控制, 并能够显示消防设备的工作状态, 并能够以平面图的形式显示楼层消防设备的运行以及火灾位置。

2.2 系统组成

建筑消防自动控制系统也叫火灾自动警报系统和火灾监控系统, 常规的消防自动控制系统一般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子系统, 分别是: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系统、消防报警网络系统。三个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基本完成了消防自动控制系统各项功能。其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主要有三种具体的表现形式: 区域报警系统, 有火灾探测器和手动报警器以及区域内的消防报警装置和电源组成; 集中消防报警系统, 集中式的控制器、报警器和现场检测器共同组成;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针对大型的综合建筑体, 有火灾事故广播、报警电话、通风排烟等完全的功能。火灾联动系统, 是在消防自动控制系统检测到火灾发生的时候, 通过自动控制触发消防栓、排烟等自动灭火系统, 通过联动消防设备实现灭火的功能。最后是消防报警网络系统, 这个子系统是在自动报警和联动控制之外进行的信息传输, 即通过系统实现系统与设备之间以及与外部信息构成的通信网络, 当前实现消防报警网络系统的通信自动化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针对于火灾报警系统和消防联动系统内部的信息传输过程。另一种是整个消防系统与外部的信息传输。

2.3 系统的实现

(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 要充分的结合国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实现, 系统能够实现对火灾现场烟、温度、光等着火信号的感应, 并通过通信网络将火宅信号传递到中心控制室、声光报警器、火灾联动系统等装置和系统中, 自动启动火灾区域内的报警器, 并触发消防联动设备, 完成火灾早期的警报和预防工作。

火灾自动警报系统实现的过程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环节: 首先是火灾报警探测器的选择、安装和布置。自动警报器的选型要采用复合现代工业总线控制方式的类型, 满足可寻地址开关报警, 也就是说每一个探测都能够设置单独的地址编码, 从而实现对特定控制区域的监控。对于可能产热少和火焰辐射较少的场地采用感烟探测器, 对于着火后火势迅猛的要采取火焰感应器, 感应器的选择一定要充分的结合建筑特点, 也可以采取混合式的选择; 其次是自动警报器的分布, 为此我们要结合建筑中需要保护区域的特点, 依照国家工程设计规范和要求, 合理的布置探测器的位置和数量;最后是报警警铃以及火灾显示器的设置过程, 在火灾警报系统检测到火灾信号以后, 必须能够确认火情, 并将尾箱传递到火灾现场, 实现过程的要求是在按下报警按钮3 - 5 秒内, 能够开启相关的报警指示灯以及报警广播。设计标准是火灾区域30m范围内, 必须有一个手动的报警按钮, 距离地面高度设定最好是1.3m -1. 5m之间。报警系统采用CRT报警系统, 能够实现建筑物平面图形的直观显示, 并对系统中各个感应器、设备、控制区域进行可视化的显示。

(2) 火灾联动控制系统

火灾联动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是能够实现对消防设备的联动控制和应急广播的自动启动, 火灾联动控制系统核心任务是实现对消防栓的控制。由于我国目前的火灾联动控制主要是用水灭火, 消防栓的控制也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其电气控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为: 蓄水池、水泵、灭火栓。消防来联动控制系统接收到火灾报警系统的信号, 通过水位控制的方式, 自动触发消防按钮和水泵配合消防人员完成灭火过程。

火灾联动系统除了消防灭火设备的联动外, 还有排烟系统、火灾疏散指示、应急照明控制、非消防电源关闭、应急广播系统等联动功能。通过多个设备和系统的联动效果, 全面的提高建筑内部的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完善。

3 结语

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进步, 现代化的建筑消防自动控制系统已经不再是独立的控制系统, 逐渐的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相融合, 我们通过对建筑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系统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对于消防自动控制系统功能以及系统实现进行了研究, 基本满足了消防自动化的设计思想和理念, 为此类系统设计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崔蜜.大型综合商业建筑消防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 2013.

[2]江耀承.建筑消防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J].城市地理, 2015, 8 (14)

综合商业建筑 篇10

节能概念贯穿建筑设计始终, “现在做建筑设计, 必须要做节能专项设计, 其中对墙体、门窗、屋面隔热等材料类型的选择必须确保达到节能要求, 如此一来工作量至少增加了20%。”近两三年来, 窗墙面积比、天窗与屋顶面积比以及外墙与屋顶的传热系数等成为设计人员最常见且必须仔细琢磨的专业名词。随之, 细心的人们可以发现, 一些建筑窗户不像过去那么大了, 玻璃也不那么刺眼, 甚至空调运行时间也缩短了。

南方的建筑节能, 主要要求自然通风、遮阳、墙体和屋顶隔热, 简单而言就是解决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例如门窗不能使用大面积玻璃, 天台使用绿化或其他隔热层, 一梯2户可保持最好的自然通风状态等, 深圳某小区按照这些标准进行试验, 结果数据表明可节电50%。

必须做节能专项设计, 甚至在初步方案设计阶段, 就已经形成了一些节能概念。江刚说, 虽然设计人员在设计手法上主张自由的艺术造型, 但一旦方案中标, 围绕建筑能耗与节能规范相吻合就必须做相当工作。比如在选择门窗、玻璃等材料类型方面就尤其讲究, 玻璃不仅要低辐射镀膜的, 甚至是中空的。对于一些特殊的建筑如展览馆等, 这样的公共建筑一般玻璃面积大, 而通常玻璃又是隔热性能较弱的材料, 所以除了选用一些隔热效果好的玻璃外, 还要运用一些遮阳措施, 最终保证整个建筑符合节能要求。

翻开《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我们很容易就查到了一些强制性条文, 比如居住建筑外窗面积不应过大, 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 北向不应大于0.45, 东西向不应大于0.3, 南向不应大于0.5。设计人员通常需要刚性地保证这些指标, 但当确实不能符合这些规定时, 比评定法为其提供判断依据。据江刚介绍, 这种方法在公共建筑中比较常用。

节能材料应为市场所接受, 其实, 过去的建筑设计也有一些传统的节能手法, 比如讲究自然通风, 以及对屋面的隔热也有相应的要求和措施。只是过去民用建筑设计是依照《民用建筑热工规范》, 只做简单的物理性能热交换计算, 没有详细的热工性能要求。现在, 新建居住建筑在初步设计审查时就需要提供一些节能设计的基本要求, 施工图审查阶段节能设计是强制性项目, 全省各个施工图审查中心都将节能专项设计作为审查重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抓好该项工作的决心也相当大。例如广州市建委明确规定, 凡没有按标准要求进行建筑节能专项设计或未经市墙革节能办节能专项备案的建筑工程项目实行“三不”:施工图审查机构不得出具《广州市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不予办理施工许可证。

因此, 设计单位在做节能专项设计时几乎强调了建筑的整个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对屋面、墙体、门窗的隔热都有严格要求, 一些新型节能建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受欢迎程度。新型墙体如陶粒混凝土砌块和加气混凝土砌块, 新型隔热玻璃如镀膜中空玻璃、热反射玻璃, 新型屋面隔热材料如挤塑型聚苯乙烯保温隔热板在各大建筑中大行其道。据统计, 广州市2005年的新墙材应用量为13.81亿标砖, 其中市区的新墙材应用比例超过97%以上。虽然, 这些新型节能建材在价格上要比传统建材贵, 但由于较好地符合节能要求, 甲方已经开始接受, 过去一听新型建材价格贵, 就予以否决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据测算, 若以广州市每年新建建筑约1000万平方米计算, 新建建筑都严格按《节能标准》节能50%的目标进行设计和建造, 每年可节约用电超过1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1万吨。

2 建筑设计建筑噪声控制的措施

设计一系列平行于机组的吸音墙体, 考虑到室外机组空气流通的需要, 设定它的外观尺寸为长2.6m, 高1.4m, 宽20ram, 墙面为2ram厚的薄型穿孔钢板, 我们要求的穿孔率≥20%, 孔径为4mm, 孔距为8mm, 圆孔为正方形排列根据多孔吸声材料的有关特性:a.它的高频吸声系数比低频大的多:b.增加吸声材料的厚度和硬底层空气层的间距, 可改善低频范围的吸声性能, 我们选择容重为20kg/n~的超细玻璃棉, 要求其厚度为150mm, 这样能充分保证对中低频噪声的吸收结合北侧隔声屏障的固定, 每隔2m也设置了一系列的长lm, 高2.2m, 宽0.2m的同样的吸音墙体, 以充分吸收热泵机组运行时的噪声。为了防止灰尘, 潮气, 油污进入多孔吸音材料里, 降低吸声的效果, 我们要求在穿孔板的后面贴上了多聚乙烯, 聚元乙烯等薄膜, 薄膜厚度选择大于20, 小于4|D微米, 这样的结构与穿孔板的结构相似, 能提高低频声和中频声的吸收屋顶西侧墙面则在离屋面4.2m高的范围内, 贴有外用60mm厚的成品吸音板块。

另外, 由于热泵和冷水机组的下层为多功能厅, 当机组运行时, 厅内人们活动的区域的A声级噪声在67d B, C声级在72d B, 而允许噪声级为40-50d B, 因此置于屋面的机组的基础采用了弹簧减振器, 空调系统的风管等也安置了消声量大小适宜的消声器, 使得厅内噪声基本达到允许噪声级标准。

噪声治理的效果《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中要求:居民区, 文教区的室外环境噪声, 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执行昼间50d B (A) , 夜间40d B (A) 的规定。这个值是指被测建筑物窗1m, 距地大于1.2m处的允许值。噪声治理的目标是使住宅楼窗外lm处的噪声降至55d B, 达到一类标准的昼间标准值。演播中心建成后我们进行了噪声数据测试, 测试数据表明, 以上各种降噪措施的综合运用, 使热泵机等噪声值已基本满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一类区的夜间标准, 对北侧居住建筑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保证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结论建筑设计必须首先进行合理的布局处理, 尽可能避开与远离噪声源, 这样才能减少外部环境噪声对建筑内部的影响。同时, 还必须充分考虑到该建筑建成使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 尤其是对居住建筑的影响。从影响环境的建筑噪声的控制及处理的技术角度看, 选用噪声低、振动小的设备机组, 并认真地进行建筑构造措施的设计等, 可以充分改善和提高建筑外环境的质量。

3 建筑绿化

近年来, 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短缺的压力, “绿色建筑”、“节能建筑”成为当前最热的关键词, 以至于有这样的说法:不管黑猫白猫, 抓住“绿色”就是好猫。因此,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 如何正确理解“绿色”概念, 如何全面体现绿色建筑的内涵和本质、建造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 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绿色建筑设计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原则, 指的是对各种建筑用的资源, 包括土地、能源、水、各种建筑材料等等, 都要高效率地利用。叶耀先解释说, 之所以提“高效率地利用”而不说“节约”, 是因为“节约”容易产生误解。比如, 一提要节地, 有的地方就盖高楼, 提高容积率,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节约土地。所以, 在土地利用问题上, 提“合理用地”比较恰当, “合理用地”就是高效率利用土地。有一定规模的城市, 土地利用必然是高效的。

尽量采用当地材料。这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一项措施, 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而且可以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2006年6月开始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 对于住宅和公共建筑, 施工现场500公里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应分别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和60%, 就是尽量采用当地材料的具体体现。前几年, 某地新建一个飞机场, 所有的材料都是进口的, 这是同绿色建筑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的。

摘要: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的一些技术手段, 对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的实践操作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噪声控制

参考文献

[1]汤璇中.广东建设报, 2006, 7, 21.第A01版.

综合商业建筑 篇11

关键词:商业理论;商业综合体设计;应用

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需求、人们审美品味和城市品质的不断升高,同时也变革了人们生活的方式和消费的模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造成了商业空间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类型的建筑大量涌现。但是城市的人口拥挤、用地十分紧张,城市商业综合体在设计上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

一、商业综合体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商业综合体设计的整体性原则从两个方面衡量。对内:空间和网络作为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经络”,要保证它的设计可以有效地将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部的各个单元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它内部的整体性。对外:城市商业综合体作为城市中的大规模建筑群体和商业中心,要与整个城市的建设保持一定的整体性,这点在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部设计时也要重点考虑。

2.人性化原则。商业综合体人性化设计要求设计者将消费者的情绪、心态等感性因素也充分考虑到设计中,主要体现在:对于每个单元子系统的功能色彩,要在交通通道内作一定的外延,这样做可以给消费者的心理以一种铺垫的感觉,让消费者更容易进入环境;对于较长的通道、走廊要设计不同的外型,在外壁做适当的装饰,让消费者在通道和走廊内步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感受到轻松和愉悦;对于室内步行街的宽度和高度作合理的设计,使消费者在不拥挤的前提下充分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友善的感觉;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某些方向感不易辨别的区域设置指示方向的指示牌,或者派遣相关工作人员说明。

3.经济性原则。坚持经济性原则与人性化原则并不发生冲突。相反,坚持人性化原则是坚持经济化原则的前提。在设计城市商业综合体时,首先要坚持人性化原则。在充分考虑人性化的基础上,把握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设计要使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系统成本低;另一方面,空间的设计在满足人性化设计的前提下,尽量少占用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空间。

二、商业理论在商业综合体设计中的应用

1.商业经济学理论。商业经济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商业活动规律的学科,是商业规划的基础理论,其中尤以商圈理论(包括中心地理论、区位理论等)和消费者行为学与商业综合体设计息息相关。商圈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国外城市的商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随着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这方面的研究也能为我国城市零市商业网点规划中对城市商圈的空间布局和业态分类奠定理论基础 。商业空间层次结构不仅来源于经济法则,还来自消费者行为及社会经济属性,分析空间形态应该首先从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规出发,考虑消费者行为差异对商业空间组织的影响。

2.经济学理论。城市经济学关注空间要素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对经济要素之间的密度效益、相邻效益、布局效益、网络效益和城市区域的聚集效益的研究,以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合理布局。城市是进行各类商业活动和建设商业网点的载体,商业网点的规划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应以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合理地解决商业网点的密度、相邻、布局及集聚等问题。

3.空间经济学理论。空间经济学强调集聚对生产和城市区位的再构影响,通过空间供给和需求、定价和产出分析,研究空间均衡,即经济物品和经济活动的最优空间配置模式,包括部分均衡和一般均衡。商业集聚现象是商业综合体设计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各类商业聚集区(如商业街、SM、CBD等)是现代城市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商业综合体设计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如何在空间上科学、合理的规划这些商业聚集区,如何在各商业聚集区之间分配经济物品和经济活动,使之趋于空间均衡等都是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空间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能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方法。

4.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据。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从属于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規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是对城市规划的补充、细化和完善,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对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根据中心地理论,结合我国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研究成果和我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实践,城市商业中心等级按照主要商业功能、规模和辐射能力可以分为市级商业中心(一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二级商业中心)、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三级商业中心)三级,它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基本的商业结构体系。根据城市商业发展的需求,一般城市可以发展1—3个市级商业中心(一些特大城市例外),若干个区域商业中心,而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的发展则不受数量的限制。在编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时,必须对三级商业中心的功能做出明确的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切忌重蹈计划经济时代“大而全”、“小而全” 商业布局的覆辙。一般而言,在自由竞争条件下,根据级差地租理论,由于不同业态的商业网点对地价的承受能力有别,会相应选择与其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商业中心,由此形成功能各异的商业中心。

6.市级商业中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全市居民及外来人口(包括游客)高档次,特殊类型商品的需要,人们在此更多地追求休闲,娱乐与享受。因此,市级商业中心在业态发展上应该强调高档化、精品化、时尚化,重点发展名店、特色店、老字店、百货店及餐饮娱乐网点等,由于地价较高一般限制设置占地面积较大的大超市与仓储式商店。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属于属地商业,其主要功能是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及与一般消费品及服务的需要。因此,其商业网点发展应该强调便民化、大众化,重点发展日用品店、便利店、食杂店、水果店、书报刊亭以及理发店、维修店等商业网点。区域商业中心在规模等级和功能定位上都介于市级商业中心和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之间,可结合各区域的特色,以及商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别突出购物、交易、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服务等功能,形成各自特色。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逆城市化” 端倪,为此,在编制商业网点规划时,必须高度重视这一趋势,适度超前规划,在城市的新兴发展区、工业区等人口集中区域促进居住区(社区)商业中心的形成,有条件的区域可以超前规划区域商业中心。

在我国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个城市快速的建立起来。在这些商业综合体建造的过程中,前面已经有人做了许多探索与尝试,但是目前国内的商业综合体在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弊端。作为商业综合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不但对商业综合体本身功能的运转与环境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担负着公共空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费腾,毕冰实. 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商业建筑交通空间设计[J].城市建筑,2009,(5):44- 45.

[2]马捷,华峰. 起承转合——基于建筑叙事学角度研究商业步行交通空间设计[J]. 华中建筑,2012,(3):51- 52.

综合商业建筑 篇12

关键词:综合性商业建筑,消防安全,对策

一、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特点

(1) 跨度大、空间大、体量大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 其建筑面积通常在几万平方米。有的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或城市综合体, 建筑面积达几十万平方米以上。

(2) 使用功能复杂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使用功能几乎涵盖了人们办公、酒店住宿、购物、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 甚至还有幼儿活动场所、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教学用房等。

(3) 人流、物流、财富集中, 可燃商品多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在营业高峰时期可以同时容纳上万人, 货柜高大、密集, 商品价值动辄上亿。

(4) 装修复杂, 易燃可燃材料用量大。装修改造频繁, 边施工边使用经营的现象突出。

(5) 业主和使用单位多, 消防监督管理工作难度大。

(6) 建筑形式及结构形式多样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有地下建筑, 地面单层建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等多种建筑形式。按其结构形式分, 有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结构、网架结构、预应力结构或同时运用多种结构形式。

二、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1. 火灾荷载大

可燃商品多, 多设有可燃物品库房, 局部装修复杂。可燃装修材料多, 火灾荷载大。

2. 用火用电用气频繁

建筑中设置的燃油燃气供热锅炉、中央空调机组、餐厅及超市熟食品加工房均需使用柴油或天然气, 增大了燃烧和爆炸的火灾危险性。

3. 人员疏散困难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通常可以容纳上千甚至上万人。由于建筑体量大, 疏散路线迂回曲折, 疏散到室外安全区域的路径较长。

三、合性商业建筑常见消防安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1. 车道的设置及外部疏散、消防扑救条件

合理规划和设置环形消防车道和消防车作业场地, 设置广场等人流、物流的集散场地, 使其具有较开阔的外部空间和消防扑救条件。当建筑物沿街长度超过150 m或总长度超过220 m时, 应酌情考虑设置穿过建筑的消防车道。

建筑内的垂直交通通道如疏散楼梯、自动扶梯、消防电梯宜靠外墙布置, 外墙不应设置大片实墙体或大量广告牌。应考虑消防车及消防人员从不同方向快速、便捷接近或进入建筑物, 到达着火部位展开救援。

建筑平面不宜全部布置成商业空间, 宜在建筑物的内天井或周边局部设置与外界连通的外走廊、室外平台或敞开平台、露台。设置上人屋面等辅助疏散避难空间, 为人员疏散及外部施救创造条件。

2. 燃油、燃气设备房、厨房等设置

大型商业建筑严禁使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 当使用天然气时, 应采用管道供气并符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

燃油、燃气的锅炉等宜设置在主体建筑外的专用房间内。当必须布置在主体建筑内时, 不应布置在人员密集场所的上一层、下一层或贴邻, 并应符合规范规定。

大型商业建筑往往都具有餐饮功能, 其厨房的设置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厨房宜相对集中设置, 便于燃气管道的敷设, 并宜单独划分防火分区和设置排烟系统;

(2) 宜靠外墙布置, 便于燃气管道就近接入, 避免在建筑物内长距离布置管道, 并能自然通风和采光;

(3) 应在进入建筑物前和厨房内设置自动和手动紧急切断阀, 并和燃气泄漏报警系统联动。当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爆炸浓度极限下限的25%时, 应自动关断供气主管的电磁阀, 启动通风和排烟系统。

3. 儿童活动场所和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

托儿所、幼儿园、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应设置在首层或二、三层, 宜靠外墙, 并应设置单独出入口。

歌舞厅、放映厅、游艺厅、桑拿浴室 (不包括洗浴部分) 、网吧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宜设置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物内的首层、二层或三层的靠外墙部位, 不宜布置在袋形走道的两侧或尽端。当必须布置在其他楼层时, 应符合规范相关规定。

4. 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 (室外消防给水的设计参数问题) 亟需加强特种灭火设施的设置

一般对总建筑面积大于50万m2的大型建筑综合体及建筑群的消防给水系统, 按同一时间发生2次及2次以上火灾进行设计。为保障消防供水的可靠性, 其消防水池、消防泵房、高位消防水箱等不能共用, 应分别独立设置。

大型商业建筑发生火灾时需要尽快控火、灭火, 以免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为此, 需要在某些场所和部位设置加强的特种灭火设施。大型商场、超市中除普通办公房间外, 均宜设置响应时间指数RTI≤50 (m·s) 0.5的快速响应喷头 (fast response sprinkler) ;商场中附设的仓库、摆放高货架的超市等宜设置响应时间指数RTI≤28±8 (m·s) 0.5、用于保护高堆垛与高货架仓库的大流量特种洒水喷头─早期抑制快速响应喷头 (early suppression fast response sprinkler) (ESFR) 。大型商场中设置的停车位超过300辆的地下车库, 宜采用泡沫喷淋灭火系统;对于净空高度大于12 m的中庭, 已不宜采用普通闭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保护, 而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电磁阀控制的大流量旋转式开式喷头, 或设置红外巡的自动射水灭火装置等特种灭火设施。

5. 火灾应急照明及安全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

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由于设在顶棚和墙面的疏散指示标志容易被顶面装饰物、广告牌、货柜货架遮挡, 应设置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大尺寸的安全疏散指示标志。还应按规范要求, 在疏散走道和主要疏散路线的地面上增设能保持视觉连续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或蓄光疏散指示标志。其中, 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均有自带蓄电池或集中应急电源柜、柴油发电机等消防备用电源供电, 可靠性较高, 应优先选用。蓄光疏散指示标志无需电源, 安装使用方便, 作为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的补充, 也应推广使用。

6. 消防安全管理上的要求

大型综合性商场或城市综合体, 历来是消防监督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切实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要充分发挥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等管理服务机构的作用, 督促各产权单位和众多的使用单位共同依法履行法定职责, 共同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公安消防机构要加大消防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 对不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不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占用、堵塞、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 擅自停用消防设施、不确保其完好有效等消防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要深入实施构建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 大力开展“四个能力”建设, 即增强社会单位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组织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组织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和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能力。只有进一步提升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提升消防安全社会化管理水平、严格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全面提升火灾防控能力, 才能破解大型综合性商业建筑火灾防控的难题, 为全社会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何学秋.安全工程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现代手术法下一篇:田忌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