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谬误(精选5篇)
逻辑谬误 篇1
当前, 社会上不乏对爱因斯坦相对论持否定态度的批评者, 也不乏肯定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拥护者。笔者认为, 无论是反对者还是拥护者, 在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前, 都应该先弄明白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内容!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学术界竟有这样一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拥护者, 自己还没有从根本上弄明白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是怎么一回事, 就站在维护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立场上, 去肯定一切。更令人费解的是, 一些拥护者们还没有弄清反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批评者所阐述的基本观点, 就抱着迷信权威的心态, 去否定一切。显而易见, 这决不是对待科学问题的正确态度。不言而喻, 迷信学术权威的种种做法, 对科学的发展一定是“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帮助那些迷信爱因斯坦的拥护者正确理解狭义相对论的物理内容, 本文从惯性参考系等基本物理概念入手, 讨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以及牛顿力学成立的前提条件与适用范围。进而指出,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不仅存在概念错误, 而且存在逻辑谬误。说它存在概念错误是因为:客观上, 根本不存在牛顿力学设想的惯性参考系。因而, 狭义相对论就不是“两个不同惯性参考系的观测者, 对同一个运动事件观测结果的相对性问题”;说它存在逻辑谬误是因为:构成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二者是相互矛盾和相互对立的。在指出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逻辑谬误和概念错误的基础上, 简要地介绍了《广义时空相对论》这一新的物理理论。可以说,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空理论。按着这个时空理论, “相对论”应理解为:跟随事件一起运动的观测者与停留在事件运动起点上的静止观测者之间, 针对同一个运动事件观测结果的相对性问题, 而根本不像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那样:把相对论理解为“两个独立惯性参考系上的观测者之间, 对同一个运动事件观测结果的相对性”。总而言之, 广义时空相对论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之间, 不仅存在概念上的分歧, 而且存在着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分歧。
一、参考系
几乎所有的物理定律都是表述一定的物体在空间位置上是怎样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的。一个物体的位置, 或一个事件发生的地点, 只有参照另一个适当选择的物体, 才能表达出来。牛顿虽然相信有绝对空间存在, 但是, 他明确地认识到, 人们无法描绘出物体在绝对空间中的运动路径 (诸如运动起点和终点等) , 只能使用相对、而非绝对的空间位置和运动。用于作为一个运动物体空间位置和运动过程的参照物, 我们就把这个“参照物”叫做“参考系”。
二、惯性参考系
诚如所知, 若在一个参考系中, 一个自由运动的物体, 即一个无外力作用的运动物体, 保持其原来相对于参考系为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则这样的参考系称为“惯性参考系”。惯性参考系就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其中成立的一切参考系。如果两个参考系彼此相对作匀速直线运动, 而其中的一个是惯性参考系, 另一个显然也是惯性参考系, 一个自由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它也将作匀速直线运动。由此, 我们可以有无数个相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参考系。这就是著名的“狭义相对性原理”。伽利略变换就是在这样一些惯性参考系之间的坐标变换, 即在狭义相对性原理基础上的坐标变换———在现实生活中, 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参考系在客观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三、观测者
相对论文献中的观测者是指, 他们的作用是能够对事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作出判断。在物理学中, 人们几乎总是把观测者描述为, 相对于某个惯性参考系是静止的。设想, 每个惯性参考系都有一位观测者, 人们便能用示意图来表示一个实际的运动过程, 以及将同一个事件的两个不同的时空位置, 分别用不同的时空坐标来加以描述。
四、空间坐标、时间坐标、与时空坐标
通常, 在物理学中, 关于“一个 (K) 参考系的观测者, 看到事件发生的地点t和时刻x”的陈述, 应正确地理解为:K参考系中的测量所确立的这个事件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过程, 即“空-时坐标”, 而不应理解为K参考系的观测者看到事件发生的“瞬间位置”与“瞬间时刻”是x和t。即是说, 它们分别地代表着从时空起点出发所形成的具有一定长度的空间和时间“线段” (即物理量) 。深入地思考下去, 这里必定牵涉到一个额外的特征, 即信息由一点到另一点的传输特征。因为, 单一的观测者不能同时处于不同的地点;在某一时刻, 他只知道发生在他所处位置的事件。由此而论, 即使在同一个参考系 (K) 之内, 除了跟随事件一起运动的观测者之外, 处于任何其他位置上的观测者、包括位于坐标原点的观测者在内, 他们都不可能绝对同步地知道事件在任意空间位置上的时空坐标。
五、根本不存在牛顿力学所设想的惯性参考系
基于上述分析, 在光的传递速度有限性的前提下, 牛顿力学所设想的惯性参考系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 牛顿的惯性参考系成立的前提是:在一个参考系之内, 不论观测者是否跟随物体 (或事件) 一起运动, 他都能随时随地、绝对准确地知道这个物体 (或事件) 在“离他而去的运动中”所走过的空间距离 (r) , 以及走过这一距离所历经的时间过程 (t) 。不难想象, 这种情况只有在信息传递速度为无穷大的条件下才能成立。因此说, 只有在信息传递速度为无穷大的情况下, 惯性参考系的定义才能成立。
而现实中, 就目前所知, 传递信息最快的速度是真空中的光速, 而光速又是个有限的常数, 所以说, 客观上根本不存在牛顿力学所设想的惯性参考系。关于这一点, 在下述有关“广义时空相对论”概念的讨论中, 我们还将作出进一步的阐述。
六、广义时空相对论的物理概念
如图1所示, 有一辆从车站发出的火车, 观测者“甲”坐在火车内跟随着火车一起运动, 而观测者“乙”留在火车站不动, 甲和乙各自持有性能完全相同的“精准时钟”, 在这辆火车上还安装了一个精密的计程仪、以及能用光速随时发送火车抵达信息的发射装置, 位于火车站的观测者 (乙) 又可以随时地通过信息接收装置及时地接收火车抵达所在位置的运动信息。显而易见, 火车上的观测者 (甲) , 可以随时随地、并准确地记录火车抵达所在位置时, 所走过的空间距离 (r') 和所经历的时间过程 (t') , 因而可以准确地计算出火车相对于火车站的运动速度:
广义时空相对论把速度 (v) 定义为:火车相对于静止观测者 (火车站) 的绝对速度。
可是, 位于火车站的静止观测者 (乙) , 只能通过自己的时钟来记录火车抵达指定位置时的“反馈信息”来确定火车的所在位置。这个反馈信息中, 包括火车走过的空间距离 (r) , 及经历的时间过程 (t) 。显然, 基于光速传递的有限性, 火车站的乙观测者所记录的时间过程 (t) 不可能与甲观测者所记录的时间过程 (t') 完全相同, 一定会出现接收信息时刻的“滞后”。假设火车站的观测者乙记录的时间过程为t, 则有t=t'+Δt, 其中的Δt=r'/c是观测者乙接收到火车抵达指定位置的信息时滞后的时间间隔。———这个时间间隔是不可以忽略不计的, 尤其在天文尺度上, 更是如此!相反地, 如果忽略了这个滞后的时间间隔, 甲和乙之间的同时性就是绝对的, 问题又回到牛顿力学中。
因此说, 在普遍的情况下, 这个滞后的时间间隔必须计算在时间坐标 (t) 之内。由此可见, 由火车站的观测者 (乙) 、火车站、以及火车站的时钟等, 所构成的参考系统 (K) 并不是惯性参考系。或者说, 在普遍的情况下, 牛顿力学所设想的惯性参考系并不存在。
事实上, 火车由车站始发, 并在某个时刻抵达指定位置这件事对于观测者甲和观测者乙来说———是同一件事, 因此, 必有r=r'。这样一来, 观测者乙得出火车相对于他的运动速度应为:
广义时空相对论把这个速度 (V) 定义为:火车对静止观测者的相对速度。上述两种情况所得观测结果的相互比较, 就构成“广义时空相对论”这一新的物理概念。
七、普遍情况下的狭义相对性原理并不成立
众所周知, 狭义相对性原理认为:力学定律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 描述力学定律的方程是惯性系之间伽利略变换下的不变式。基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 考虑到光速传递的有限性之后, 即使在同一个参考系内, 描述力学定律的方程也不是完全相同的, 也不是绝对不变的。
还以火车运动这个事件为例, 位于原点 (火车站) 的观测者 (乙) 同位于火车上的观测者 (甲) , 他们针对火车运动“这事件”, 将得出截然不同的关于运动速度的物理方程:一是用绝对速度 (v) 描述的物理方程式 (1) ;二是用相对速度 (V) 描写的物理方程式 (2) , 显然, 两个方程式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说, 在光速传递有限性的前提下, 狭义相对性原理并不能严格地成立。
相反的情况, 只有在信号传递速度为无穷大时, 即c→∞, Δt→0时, 才有V→v, t→t'。这时, 也只有在这时, 狭义相对性原理和伽利略变换才能严格地成立, 牛顿力学也随之成立。然而, 光速不变原理是一个通过精密物理实验证实了的“客观真理”, 而惯性参考系却是建立在“相互作用传递速度为无穷大”的主观假设之上, 即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之上, 但在客观上, 根本不存在“相互作用传递速度为无穷大”的实际情况, 所以说:在普遍的情况下, 狭义相对性原理不能够严格地成立。由此而来, 构成牛顿力学的伽利略变换也不能严格地成立。因此, 我们只能说:牛顿力学是一个有条件的客观真理, 或者说是一个相对真理。
八、狭义相对论的概念错误与逻辑谬误
为了便于理解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我们图2示意图来予以介绍。
在图2中, 爱因斯坦假设, 光信号从X轴上某点A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出。这个信号在两个方向上都等于真空中的光速 (c) , 那么, 在K'系中就应该同时到达与A等距离的两点B和C (作者按:其实也不是同时的!) 。但是, 对于K系中的观测者来说, 这件事绝对不是同时的 (作者按:这句话是对的!) 。爱因斯坦认为, 按着狭义相对性原理, 信号相对于K系的速度也等于c, 但是, 因为B点对于K系而言, 是面向它发出的信号, 而C点则是背离它发出的信号, 所以在K系中, 信号到达B点要比到达C点早。也就是说, 同一个事件, 对于不同的观测者来说, 并不是同时发生的, 用狭义相对论的话来说:同时性是相对的。
基于上述分析, 爱因斯坦的意思是:无论是K惯性参考系还是K'惯性参考系的观测者, 都能绝对同步地给出自己参考系内任何位置上的空时坐标 (x, y, z, t) 以及 (x', y', z', t') , 只是因为K系和K'系之间存在着相对运动速度 (V) , 以及光速绝对不变, 因而出现了不同惯性参考系上的两个观测者之间, 对于同一个运动事件, 在时间观测结果上存在着不同时性, 即“同时性是相对的”。
(一) 狭义相对论的概念错误。
不难看出, 爱因斯坦构建的“狭义相对论”, 在客观上等于同时承认以下三个基本要素:第一, 系和系都是惯性参考系;第二, 系和系上的观测者各自都能绝对同步地给出自己坐标系内任何运动事件的时空坐标;第三, 在两个相对作匀速运动的惯性参考系之间, 因为同时性是相对的, 所以才需要研究二者之间的坐标变换关系。正因为这样, 爱因斯坦创建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物理理论。建立在这种意义上的坐标变换, 是著名的“洛伦兹变换”。因此说,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不过是洛伦兹变换的具体应用罢了。
(二) 狭义相对论的逻辑谬误。
诚如所述,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建立在两个最基本的物理原理之上:一是狭义相对性原理, 二是光速不变原理, 这两个物理原理的有机结合, 又称为“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可是, 上述讨论已经表明, 光速不变原理和狭义相对性原理是相互排斥和相互对立的, 只要考虑到光速传递的有限性 (光速不变原理) , 惯性参考系的概念就不可能成立, 因而, 狭义相对性原理也就随之失效, 那么“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也就不成立。———这里的关键是:在现实中, 除了用光速传递信息之外, 我们再也没有比光更快的工具来传递信息了。
综上所述,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不仅存在着概念错误, 而且存在着自身的逻辑谬误。———即构成狭义相对论的两个物理原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和对立。于是, 同时建立在这两个物理原理之上的狭义相对论, 必然存在着严重的逻辑谬误。即是说, 构成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前提假设自相矛盾。
九、结语
总之, 我们不能因为迷信权威, 就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概念错误和逻辑谬误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更不能因为迷信权威, 就对某些反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学术观点, 一概地采取拒绝和抵制的态度。广义时空相对论是一个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之上的时空理论, 它不仅能够解决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已经解决的各种物理问题, 而且可以解决爱因斯坦相对论根本无法解决的一些物理问题。这个新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必将使物理学的时空观重新回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 .夏烆光著.广义时空相对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2] .徐龙道等编著.物理学词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 .[苏]Л.Д.朗道, Е.М.栗弗席兹著;任朗, 袁炳南译.场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
住房谬误探究 篇2
1 住房谬误搜索
据笔者近几年观察研究和所闻所见, 发现有关住房问题上存在不少误区。
1.1 住房与商品房
住房, 是一个居住概念。按品质不同, 有老公房﹑商品房﹑高价房之别, 因品质悬殊, 它们单价有高有低, 同地段高档房与低档房间单价差距可能多达数倍之多。可见一说起房价, 人们却往往只关注有封闭式花园小区的商品房, 对一些单价低的老公房很少问津。
1.2 地段与居住
地段与生活便利指数相关, 一般中心区域生活便利指数较高, 但这并不能绝对化。有些职工工作单位离市区较远, 如果医疗﹑教育等资源均衡, 在中心地段购房, 还不如在单位附近的郊区买房上下班更为便利, 为何非要把眼光聚焦在房价高企的市中心呢?
1.3 房屋套数与价值
由于住房面积﹑地段与品质的差异, 住房套数与价值本是不该画等号的两个概念。而且, 由于我国普通百姓对医疗﹑教育﹑就业等方方面面的担忧, 一些拥有几套房的百姓, 并非生活中的大款或投机的炒房者, 甚至生活水平还远不如一般人。笔者认识一个腿部略有残疾的中年人, 他家有三套房, 可都只有一室户。而且, 环境差, 地段偏, 品质低。来源于长辈的遗产和10年前的一次拆迁。问其为何不合并改善一下, 其称本人工资低, 妻子下岗, 孩子尚小, 全家就医﹑教育﹑生活有了出租房租金才能保障。试想这样的三套房房主是否该成为调控对象?
1.4 居者有其屋与买房
居者有其屋, 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 但居者有其屋是否一定要与买房画等号?有时, 租房, 同样可以过上舒适安稳的日子。请理性思考一下论生活条件是那些居住在高档房的租客, 还是我上述案例中的房主更优越?
1.5 无房和老家房
在京沪等大城市, 确实有许多年轻人买不起房, 那是因为他们中一些人为了理想而远离了住房宽敞的家乡, 在新城市工作的年限不长, 积蓄有限, 但这完全是正常现象。难道我们工作的地点一变就得在当地买房?那有的人一生要在好几个城市, 甚至好几个国家工作, 那要买几处房?这样的观念是否值得商榷?
1.6 房价与币值
房价涨跌的评判事关国家宏观调控的大事, 科学认定非常重要。房价涨跌有名义和实际之分, 实际上涨率=名义上涨率-通货膨胀率。如果名义房价不变, 通货膨胀率即为房价下降率, 如果房价名义上涨率与通货膨胀率相等, 则实际房价不变。评判国家房控效果, 怎能只看名义房价而不讲实际房价?
1.7 房价收入比与房价工资比
房价收入比是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测算房价泡沫的一个常用指标, 可现在有人将其变异成了房价工资比, 并以此作为衡量房价高低的标尺, 这是有悖于中国国情的。笔者早在2005年就专门对我国城市居民的购房能力作了论述, 归纳出的我国居民购房可支配收入构成至少有八项:
居民购房可支配收入=①工资+②储蓄+③旧房变现资金+④房屋动迁补贴+⑤个人公积金+⑥购房货币补贴+⑦各类租金+⑧其他收入
试想, 收入与工资怎能等同?
1.8 房价与民生
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头等大事, 可是, 降低房价不应简单地与民生画等号。如果降低房价需要以牺牲经济为代价, 民生基础何在?只有物价平稳, 经济发展了, 才能降低失业率, 提高职工工资和社会福利, 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最终解决包括住房在内的一系列民生问题。
当前, 我国住房成交量持续萎缩, 观望情绪浓厚, 与上述住房认识偏差和对住房降价的过度预期密切相关。这些谬误, 不仅可能导致住房不合理需求, 更严重的是会使宏观调控迷失正确的方向。如果你有心, 就不难发现, 其实我们周围一些无房者早已具备购买老公房等普通住房的实力, 就是因为其对住房品质﹑地段﹑面积不切实际的追求, 才没能走出无房族的队列;还有一些经过努力, 终于有了购房能力的人, 基于对政府会把房价降下来的期待, 即使房价扣除物价上涨率后的实际涨幅有了不小的回落, 已趋合理, 可只认名义房价的固执, 使房价的回归仍然与其心理预期差之千里, 拒绝接受;更有甚者, 定要将居者有其屋等同于买房, 最好生活﹑工作﹑学习﹑创业, 四海为家, 无处不产房。如此推理, 房价降多少才能让所有百姓满意呢?此时, 政府如再简单地把民生与降低名义房价挂钩, 百姓预期与经济发展无法两全时, 就会误入哪怕牺牲经济也要降低房价的歧途。可是, 失去经济发展基础的平民百姓, 会幸福吗?中国经济倒退, 谁忧谁喜?所以, 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发展经济, 增加百姓收入, 才能最终实现宏观调控的软着陆, 解决百姓住房在内的一系列民生问题。实事求是, 理直气壮地高举经济发展大旗, 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防止房价大起大落, 帮助百姓纠正各种认识偏差, 合理住房需求, 才会有助于更多人早日圆上住房梦。
2 解决百姓住房困难需开阔思路
那么, 除了稳定房价, 还有哪些解决百姓住房困难的具体措施呢?对此, 笔者认为要开阔思路, 跳出狭义的住房框框, 从购房需求动机出发, 全方位研究措施方案。
2.1 购房者要合理定位
合理住房定位。一个人有无能力买房, 与其住房定位密切相关。前述, 由于住房面积﹑地段与品质的不同, 住房价差非常悬殊。如果住房定位合理, 购房对一些年轻人而言, 绝非遥不可及。笔者建议购房不要超前追求一步到位, 可通过从边缘, 到中心;从小房, 到大房;从旧房, 到新房;从低档到高档的梯度追求来解决个人的住房问题。
时间定位。居者有其屋, 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 但有房住与有自己的产权房居住是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纵观国内外青年人暂时买不起房, 先租后买或只租不买完全是正常现象, 买房并非是生活的必要条件, 幸福更多取决于心态。
城市定位。当前, 很多人买不起房, 主要是就其工作的特定城市而言。比较突出的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许, 青年人在大城市比小城市有更大发展空间, 但这并非绝对化。只要你有真才实学, 天下谁人不识君?造福于家乡, 何尝不是解决住房困难的明智之举?
2.2 政府积极作为
加强经济﹑廉租房建设与管理, 扩大住房供应, 是解决百姓住房的直接措施。当前重点是规范管理, 真正做到惠及于民。
完善医疗﹑教育﹑失业﹑养老保障制度, 让百姓无后顾之忧, 减少生活保障性非居住用房需求, 更多满足刚性居住需求。
积极开发﹑支持﹑促进贫穷﹑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均衡东西部经济﹑城乡教育﹑医疗等资源, 使部分中低收入的购房困难者选择在二三线城市或郊区落户, 廉价购房。
鼓励职工单位参建人才住房工程, 解除人才住房之忧。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 住房是人才之忧。鼓励企业建房挽留人才, 不失为解决人才住房的良策。
建立一线职工正常收入增长机制, 增加百姓收入。改革开放30多年,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不可否认, 不少一线职工的收入并未获得同步提高。建立﹑完善职工正常工资收入增长机制, 是改善包括住房在内民生问题的切实措施。
鼓励人才回乡。住房问题不是孤立的, 其与就业﹑创业等诸多问题相联系。作为社会人, 要懂得有所失才有所得, 学会在各种矛盾中权衡。如果认为买房是你最大的心愿, 不妨选择回乡成家立业, 在家乡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解决住房难题。
总之, 百姓住房问题的解决绝非降价一条路, 必须开阔思路, 从实际出发, 全方位研究购房动机, 才能真正解开我国住房需求问题的症结。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而当前笔者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应及早建立双向调节, 稳定房价的长效机制。
3 建立双向调节, 稳定房价的长效机制
如何稳定房价, 防止其大起大落?对此, 笔者早在2005年就曾撰文提出了应及早建立双向调节, 稳定房价的长效机制, 对房产实行超额累进税。在此, 笔者在以上海最新房控面积标准为例, 作进一步调整后, 就其实施方法及优点作具体介绍。
3.1 对房产实施超额累进税的实施细则
3.1.1 开征条件
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 以房价年涨跌幅为标准来确定。在房价年涨幅超过8%以上 (不包括8%) 时开征。这个数据主要考虑国家GDP的增长速度, 因为房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般高于GDP增长, 但考虑到政策效应的滞后性, 所以两因素结合笔者认为基本可与GDP持平。房价年涨幅为8%以内不征税, 跌5%及以上还可按以前所交税收的一定比例部分退税。这里之所以跌幅比涨幅小一是考虑CPI涨幅对实际房价的影响, 二是因为要考虑避免房价起伏过大。所以房价控制范围选定在绝对值5%+8%=13%左右。对此, 也可不作硬性规定, 政府可根据房价实际变化灵活掌握力度。
3.1.2 控制标准的分类
对房产试行超额累进税的目的是为了稳定房价和抑制投机, 为此首先应区分自住和投机需求的分类控制标准。笔者认为区分它们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各省市政府控制的每户面积。以上海为例是180m2以下 (不包括180m2) 。对于人口众多的大家庭, 面积虽大于180m2但只要人均建筑面积在60 m2以下也视为未超面积;二是住房套数控制。一般为两套, 虽然有三套但面积低于人均60m2建筑面积的仍视为两套。对超面积和超套数购房的消费者则需按其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房屋均价一次性征收超额累进税, 税率可以50 m2为一档, 以10%的幅度递增, 最高可达100%。具体标准如下表:
3.2 超额累进税制与其他稳定房价政策的比较优势
开征购房超额累进税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对超标准面积征收超额累进税的房价越高、面积越多则税赋越重。最高可达100%的重税使投机者无利可图, 既可有效去除房产泡沫又不增加自住需求者负担;既圆了普通人的住房梦又增强国库。可谓一举多得。
税收与房价涨跌挂钩, 既可抑制房价涨得过快, 又可防止房价跌得过深。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双向调节政策使得房产市场有了保护其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税赋的双向调节和房价的稳定不仅减少了消费者对房价追涨杀跌的心理乘数, 购房心理日趋理性, 而且还可变投机者原来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为买跌不买涨的行为, 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房产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最可靠保证。
综上所述, 当前, 房产的宏观调控已基本见效, 我们必须谨防各种谬论误导, 特别是在华尔街大肆唱空中国的复杂背景下, 更要保持清晰的头脑, 理直气壮地高举发展大旗, 避免房价的大起大落。对此, 一方面要尽快建立一个双向调节、稳定房价的长效机制, 对房产实行超额累进税;另一方面, 要多管齐下, 不断完善医疗﹑就业﹑教育等制度, 彻底消除百姓的后顾之忧, 最终通过发展经济, 提高百姓收入, 增加保障房供应, 稳定房价来彻底解决百姓的住房问题。
摘要:房控是事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大事, 在当前政策效应逐渐显现的情况下, 要不要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要认清调控方向, 必须矫正谬误。笔者认为住房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房价不应简单地与民生画等号。解决百姓住房困难, 要开阔思路, 从购房需求动机出发, 全方位研究措施方案。避免房价的大起大落, 有利经济发展才是根本。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双向调节、稳定房价的长效机制, 对房产实行超额累进税。
关键词:房控,谬误,发展
参考文献
[1]沐籽.房价的合理区间究竟是多少[N].证券日报, 2011-09-16 (A3) .
《西游记》中也有谬误 篇3
庙号是帝王死后的一个名号,活着的时候是绝对没有人这样称呼的。但在许多历史类作品中,常见用其去世后才有的庙号称活着的人。《西游记》也未能幸免。李世民庙号为太宗,但是书中有多处称李世民为太宗。如第十回中,泾河龙王提着血淋淋的头高叫:“唐太宗还我命来!”
李世民在贞观二十三年逝世。可是《西游记》第一百回中,唐玄奘向太宗汇报取经经过时,说取经历时一十四遍寒暑,并将通关文牒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一十三年给的,便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何来“贞观二十七年”!贞观十三年经过十四年,太宗已死去四年,怎能见到玄奘回朝?
也许有人说,《西游记》是一部虚拟的神话小说,读者何必较真。话虽不错,但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如果没有低级错误岂不更完美?
传媒新词英译谬误透析 篇4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进, 大众媒体大量涌现新词新语新义 (neologism) , 大众媒体不仅是新词语的“通道”、“舞台”, 更是催生新词语的“梦工厂”。面对日新月异的传媒新词, 对外宣传工作者有责任及时将它们翻译成准确、地道的外语, 以便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现状并不乐观, 存在的问题不少。正如医生寻找病因有助于防病治病, 本文研究误解错译的原因, 以期得到有益的启示, 减少谬误的发生。
2. 传媒新词误译原因
2.1“对号入座”和“中式英译”
传媒新词英译过于拘泥原文字句, 机械地从字面“对号入座” (word for word) 。这样的“中式英语” (Chinglish) 很省事, 汉英词典中就有汉字英译。于是有表中误译:
以“豆腐渣”工程为例, 译者逐字译成“beancurd residue project”, 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把“豆腐渣”比喻形象加以转换。所谓“豆腐渣”工程, 是偷工减料建成的、质量低劣得犹如“豆腐渣”, 与英语中“jerrybuilt”构成对应词 (equivalent) 。当然, 这并不是唯一正确、可行的译文。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在一篇关于中国的报道中, 借助“直译+意译”的方法, 把“豆腐渣”工程译为“beancurd projects, so named because they fall apart easily”。这种“保形取义”诠释, 基本做到与原文形象喻义相似, 转化比较成功, 值得借鉴推敲。又如, 与“文明”搭配的新词今年不断涌现, “文明单位”“文明经商”“文明礼貌月”“文明生产”等, 其文明单位modelestablishment文明经商tradeinaccordancewithbusinessethics文明礼貌月civicvirtuesmonth文明生产carryproductionsinlinewithrulesandregulation中的“文明”并非简单译为“civilization”或“civilized”, 而应酌情诠释。见下表:钉子户nailhousehood Recalcitrant豆腐渣工程beancurdresidueprojectjerrybuiltproject
为了避免“中式英译”, 应透彻理解原文, 对原文阐释或“微调”。当然, 并不是“文明”不能用“civilization”来译, 问题是如何搭配。现列举江泽民讲话中的“文明”数例:
* (1997年东亚首脑非正式会晤讲话) 一切进步成果all fruits of human progress and civilization
* (1999年剑桥大学演讲) 世界一切先进成果fruits of advanced world civilization
* (1999年瑞士工商界人士聚会讲话) 先进成果advanced results of civilization
从以上分析和例证不难看出, “对号入座”和“中式英译”不仅会导致译文生硬晦涩, 使英语读者敬而远之, 而且会影响对外传播效果。
2.2 忽视语言习惯
汉语新闻习惯用修饰词加重语气, 如果在英译中忽视这种习惯而逐字逐句地翻译修饰词, 就会强调过头, 效果相反, 削弱原文力量。例如:
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要继续地推进改革开放。我们要继续地保持社会稳定。我们要继续地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译1】We will continue to unswervingly focu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We will continue to unswervingly press ahead with reform and opening-up.We will continue to unswervingly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We will continue to unswervingly carry out the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of peace.
【译2】We will unswervingly focu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s ahead with reform and opening-up,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pursue the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of peace.
【译1】违反英语表达习惯, 把四个“坚定不移”全译成“unswervingly”, 不仅不能加强语气, 反而弱化并显得累赘;相反, 【译2】言简意赅, 只用一个副词修饰四个动词, 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2.3 不辨原文词义
不论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 其基本功在于词语理解和表达, 传媒新词英译也不例外。然而, 译者出错往往是对原文词义没有理解到位。比如城市住宅中“新村”如何翻译?有人译成“new village”, 稍作分析就发现“new”不妥, 因为“新村”是习惯统称, 既指新启用的住宅区, 又指老居民点, 而“new”把范围缩小, 还是去掉为佳, 不妨译为“residentia quarters”。词“义”是从“用”中发展起来, “用”扩大了, “义”范围也随之变宽。具体翻译时, 汉英两个词, “义”和“用”相左, 是常见现象, 笔者建议词汇学习要“义”“用”相联系, 而不应该重“义”轻“用”。因为“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words.”词本无义, 义随人意。
2.4 不分译文语域
语域 (register) 指语气随场景不同而区分的变体, 是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的有一定语言特征的语言变体 (侯维瑞, 1988:9) 。近年来流行的“傍大款”、“煲电话粥”和“当托儿”都进入了传媒新词库, 对这些口语味浓郁的新词如何翻译值得推敲。若分别译成“find a very rich man”, “chat for a long time on the phone”, “act as a speaker or an agent”, 虽然有基本意思, 但口语色彩荡然无存。其实, 美国俚语或口语中“find a sugar daddy”, “shoot/fan the breeze on the phone”, “ac as a shill”倒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名之立, 旬月踟蹰。”要在语域上做到恰如其分, 只有让输出语风格在输入语文化中找到某个立足点, 翻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初涉译事者来说, 最保险的是使用介于书面语和口头语之间的语言或口头语、书面语都能兼用的语言。
2.5 回译不到位
所谓“回译不到位”是指把本是“舶来品”的汉语“送回娘家”时, 改变了原来的模样, 结果“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或是不甚地道。例如“过劳死”译成“death from overwork”, 其实, 它源于日语“karoshi”, 指过早死亡的工作狂 (workaholic) , 而“korashi”已融入英语词汇, 常见于现代英语报刊, 所以不妨直译为“korashi”。再如“国际性大都市”本是外来语, 有固定表达“cosmopolis”, 可是有些外宣刊物译成“international city”, 结果给人的印象是这个城市没有归属国, 就像国际水域 (international waters) 一样。又如国际流行“讨债公司”在我国也流行起来, 有新闻机构却译成“company of demanding the payment of a debt”。殊不知, 英语原文是“debtrecovery firm”。由此可见, 回译的关键是要善于识别“舶来品”, 懂得如何还原。译者翻译素养和经验对于回译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2.6 政治词汇不够慎译
传媒新词英译中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是政治词汇和短语翻译。中国政治词汇很多, 由于中外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差异, 翻译难以恰当处理。如果翻译不够谨慎, 或过于粗糙, 则会使外国读者难以理解, 引起歧义, 甚至导致政治事故。比如“海峡两岸”应译为“th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或“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中国大陆”译为“the Chinese mainland”或“China’s mainland”, 绝非“Mainland China”。否则, 后果很严重。又如“使领导班子年轻化”, 若稍不谨慎译为“make the leadership members younger”, 乍一看, 好像很“忠实”原文, 稍加琢磨就会发现它不合逻辑, 会闹笑话。怎么可能把原来干部的实际年龄变得年轻呢?应该根据语境灵活表达“把更年轻的人或更多年轻人选入干部队伍”, 改译“to bring younger people into the ranks of cadres”或“bring younger cadres to the leading posts”。
传媒新词英译还涉及译者政治立场, 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其中的“回归”如何英译?曾有国内某英语媒体误译成“handover”, 一不小心译者的立场已处于英国方面了, 即英国主动交出香港, 这显然有悖中国政府始终不懈地解决香港问题的尝试和努力, 鉴于此, 宜译为“the return of Hong Kong”或“the reversion of Hong Kong”。再如“福娃”最初译名“Friendlies”, 译界名家指出诸多不妥:第一“Friendly”在词义上既可指“友好的人”, 又可指“友谊赛”;第二“Friendly”在发音上和“friendless” (没有朋友的) 接近, 易误解;第三Friendlies=Friend (朋友) +lies (谎言) , 会产生歧义。事实上, “福娃”原型和头饰设计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元素, 也表达了来自中国的美好祝愿。鉴于此, 就应该选择一个有中国味的名字, 最终敲定的“Fuwa”受到了欢迎赞许。这个命名很成功, 不仅拼音简单易懂好念, 还体现了中国特有的风格。
3. 结语
本文探讨了传媒新词英译几种典型谬误现象产生原因及如何避免和减少这些现象。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现象非一早一夕能成, 还需译者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尤其是通晓汉英能力, 拓宽知识面。此外, 译者还要树立“内外有别”观点, 具有高度责任感和鲜明的政治立场。概言之, 传媒新词英译者语言造诣越深, 知识面越广, 政治修养越高, 其英译谬误就越少。
摘要:文章通过实例探讨了传媒新词英译中典型的几种谬误现象及传媒新词误译的原因, 提出了减少这些现象的建议。
关键词:传媒新词,英译,谬误现象,产生原因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Taber Charles.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New York: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82.
[2]陈忠诚.语篇翻译从谈续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3]侯维瑞.英语语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逻辑谬误 篇5
一、语法有误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 (2010年7月第3版, 2010年7月第1次印刷) Notes中第61页Unit 1注释1:
Going to a British high school for one year was a veryenjoyable and exciting experience for me. (Page 2, Lines1-2)
在英国上了一年的中学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令人愉快和兴奋的经历。
句中going to a British high school为动名词, 作主语。
具有一般英语语法知识的人士都知道, “going to a British high school”不是动名词, 而是动名词短语。“going”才是动名词。
二、翻译有误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 (2010年7月第3版, 2010年7月第1次印刷) Notes中第62页Unit 1注释11:
When he returned to Britain two months ago, he brought back from China many interesting books, dictionaries, paintings and photographs. (Page 9)
两个月前他回到英国, 从中国带回了很多有趣的书籍、字典、图画和照片。
很明显, 编者把“paintings”译成了“图画”, 这是很不应该的。painting的汉译应为“水彩画, 油画”, 根据文中意思, 这儿我们可以写作“Chinese paintings”, 因此, 原句中的“paintings”应译为“中国画”, 而不是“图画”[1]。
三、次序不当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 (2010年7月第3版, 2010年7月第1次印刷) 第97页D2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Use the words in brackets.中第2小题“她热衷于打羽毛球, 正在组织一次学校联赛。 (enthusiastic about, organize) ”此句中文设计很好, 但所考查的重点单词与词组“enthusiastic about, organize”均出现在第一单元, 编者把它们放在第二单元考查, 似乎不够理想。理应放在第一单元的第89页D2中才恰当。
四、动词遗漏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牛津高中英语》从模块一到模块四 (2010年7月第3版, 2010年7月第1次印刷) 的附录中都有“Irregular verbs”一项, 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过去分词的列出, 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查阅, 对教学很有利。但在模块三Unit 1中出现了一个不规则动词panic (惊慌, 恐慌) , 其过去式、过去分词分别是“panicked, panicked”。因此, 建议在各模块的“Irregular verbs”一项中的overcome之下将panic一词的过去式及过去分词列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