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

2024-12-07

《健康报》(精选12篇)

《健康报》 篇1

一、研究目的

医患关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是政府社会政策关注的重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1]。医患关系是观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效果的重要指标,不仅关系到医疗工作的开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也可能影响社会风气、社会和谐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

媒体是社会的瞭望塔和温度计,是一般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大众传媒对医患关系事件的选择和重构所形成的“媒介现实”会影响公众的“主观现实”,人们的真实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众传媒[2]。媒体报道所呈现的医患关系,影响着公众对我国社会中医患关系的认知,进而可能影响到公众在医疗活动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

我国传播学界对医患关系的研究较少,一部分论文关注通过分析医患关系的媒体报道来总结大众传媒在医患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和改善医患关系应采取的措施[3],基本上是用思辨的方式发议论,学术参考价值有限。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有限的几篇论文则着重新闻报道的业务角度,分析媒体医患关系报道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4],缺乏对媒体建构的医患关系的系统分析,因而对于所谓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局限也较大。

本研究从媒介建构论出发,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健康报》2008年至2012年的医患关系的报道进行系统分析,力图揭示这份中国医药卫生行业最具权威性的专业性报纸所建构的医患关系,从医患关系报道的特点、消息来源、医患关系的好坏等方法,探讨这种媒介建构对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及造成这种媒介建构方式的宏观和微观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健康报》2008年至2012年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进行分析。《健康报》是我国卫生部主管的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行业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卫生专业报,毫无疑问代表主流媒体的声音,对这份报纸有关医患关系报道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可以说,这份报纸对医患关系的建构既是现实社会的反映,也是政府对这一问题的“愿景”的反映。

本文的研究时段为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之后,把“病有所医”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处理好医患关系在这个背景下可能突显为重要的社会工作。本研究因此选择2008年1月为研究起点,选取连续5年的报道内容,以期能在较长的时间维度上分析《健康报》所建构的医患关系状况和趋势。

本研究采用的是系统抽样方法。《健康报》每周发行五期,为避免报纸周期上的重复,保证样本的客观性和异质性,在每年260天报纸中,抽取15天作为样本,共抽取75天样本。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的确定,是依据报道内容的全文中是否同时出现医生和患者,不论是一般概念还是特定的医生和患者个人,最终共有245篇报道成为分析对象。内容分析的单位为篇。

内容分析的变量为:1.报道倾向:分为正面、负面、中性三种情况;2.消息来源:分为医方、患方、官方三种来源;3.医患关系状况:分为和谐关系(医生诊疗技术好、医生医德医风好、医患沟通好)和不良关系(医生诊疗技术有问题、医德医风有问题、医患沟通有问题)。

编码员间信度测试采用Holsti信度系数,由本文第一作者与另外一名硕士生同学对245篇中随机抽取的25篇报道进行分析,各变量的信度系数为:报道倾向0.91;消息来源身份0.98;医患关系和谐0.97;医患关系不良0.98。所有变量的编码员间信度系数达到0.9以上,符合理论要求[5]。由本文第一作者完成所有篇目的编码工作。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健康报》在2008-2012年间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共245篇,其中有149篇消息,27篇通讯,20篇评论,7篇深度报道,42篇图片新闻,报道形式多样,但以消息为主。下面就这些报道的内容分析结果进行报告和讨论。

(一)《健康报》医患关系的报道以正面报道为主

表1报告《健康报》医患关系报道的报道倾向。正面的报道有137篇,占总数的55.9%;负面报道有19篇,占总数的7.8%;中立的报道倾向有89篇,占总数的36.3%。整体上可以看出,《健康报》对医患关系的报道是以正面倾向为主的,正面倾向的报道是负面倾向的报道的7倍多。值得注意的一个特点是,在2008-2012年这个时间段中,虽然整体上医患关系的报道是以正面为主,但是正面报道是呈逐年递减趋势,而负面报道是呈逐年上升趋势。

表1 2008-2012年报道倾向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每一年都是正面报道倾向最多,负面报道倾向最少,体现出机关报的主流报纸的特性,即注重正面舆论引导,建构和谐社会的景象。但随着时间推移,正面倾向的报道比例呈下降趋势。虽然2012年正面报道的比例回升到62.1%,但是负面倾向的报道增加的趋势没有改变,从2008年不足2%到2012年保持在12%多一点。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医患关系问题在增大。

(二)《健康报》医患关系的报道中消息来源以医方为主

在报道的消息来源方面,总共有187篇报道中出现了消息来源,其中医方126次,占总数的67.4%;患方44次,占总数的23.5%;官方消息来源出现17次,占总数的9.1%。可以看出,《健康报》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中,主要消息来源是医方,比医患关系中的另一主体患方多了40%多,显示出医患双方在《健康报》这一公共话语空间中的不平等地位,医方处于强势地位。

传播学对于媒体选择消息来源的偏向性研究发现,新闻媒体在选择消息来源时会系统性地偏袒某些人物、团体或组织,而忽视其他人物团体或组织,社会精英或有权势位置的人常常被报道引述,而非官方或者比较低的社会阶层会在新闻消息来源选择上被系统地消音,在社会的权力结构中相对弱势者较难被新闻记者关注,弱势者往往是在成为负面新闻的主角时才成为报道的对象[6]。

媒体是诠释意义和符号的竞争场域,谁能在这一公共场域中争取话语的主控权,让自己的观点被媒体接纳并成为新闻框架的核心和基本立场,从而影响社会大众,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社会真实的权力结构[7]。《健康报》大量引用医方话语,使医方有足够的话语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从而建构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媒介现实,在医患关系中的强势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相对而言,患方的话语或说对医患关系的解读和视角则被记者的选择所弱化。

由于新闻主要由消息来源提供,如果媒体进行选择时存在明显的偏向,新闻的监督和守望功能将无法完全发挥,其可信度也会受到影响。另外,从社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角度来看,消息来源通过接近和使用媒介的机会,提升社会地位,设定媒介和大众的议程,无形中享有了更多社会资源和权力,而通常大多数消息来源本来就属于社会精英或强势群体,有可能会造成社会资源与权力分配不均的恶化。

《健康报》的新闻报道常常采纳多于一位医生的观点,患者的声音却不一定得到传达。这种情况下,患方仅仅是一种背景式的存在,被再现为衬托医方高尚形象、精湛医术或优质服务、管理的配角,体现不出医患双方的实质性互动;或者因为没有再现的权力和能力,只能被人言说。例如,在《哈医大一院发生恶性伤医事件》[8]这则消息中,就引用了四位代表医方的消息源。

当患方作为消息来源时,他们的角色大致分为两种情况:医疗纠纷的受害方或对医生表达感激者,后者又占了多数。另外,对于患方话语,该报在引用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特点。当患者以受害者身份出现时,他们的声音通常是被转述的。而患者对帮助自己恢复健康的医方表示感激时,他们的话语多是被直接引用的。直接引语在新闻报道中可以增强新闻的人情味、感染力、真实性和现场感,这样的直接引用突出了患者对医方的情感,展示了医方的医德医术,记者也将自己的倾向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受众。

(三)医患关系从和谐逐渐到不和谐

表2报告《健康报》医患关系报道建构的医患关系。其中和谐的医患关系有208篇,占总数的84.9%;不良医患关系有37篇,只占总数的15.1%。与报道倾向类似,虽然《健康报》在所分析的时间段中总体上建构的是和谐的医患关系,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谐的医患关系比例在降低,而不良的医患关系的比例在增加。

表2 2008-2012年医患关系分布

在2008-2012年的时间段中,《健康报》总体上呈现的是和谐的医患关系。这个编码结果其实不难预期,正如报道的倾向性是以正面报道为主一样,作为卫生部的全国性行业报,《健康报》对于可能存在问题的医患关系,必然要建构积极的社会形象,引导社会舆论,体现主流媒体宣扬正能量的作用。虽然2012年不良医患关系的比例较前一年有所减少,但整体上五年中的趋势是和谐的医患关系逐年下降,不良的医患关系逐年上升,这表明不良的医患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呈上升趋势。

在研究时段中,2008年的医患关系和谐程度最高,可能与当年的重大事件有关。2008年南方部分地区爆发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工作者总是战斗在灾情第一线,涌现出一大批甘于奉献、牺牲自我、服务人民的模范医务工作者,对这些事迹的报道会突出和谐的医患关系。2012年和谐的医患关系报道比例有所回升,可能与2011年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始的“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活动相关,2012年有相当一部分医患关系的报道出现在“聚焦三好一满意”的栏目。

(四)不和谐医患关系的根源:不理性的患方群体

2008-2012年的《健康报》医患关系报道中,那些呈现不良医患关系的报道中把不良医患关系主要归因为患者的不理性,如医闹、伤医、不尊重不信任医生等。类似《北京逾七成医院遭遇过‘医闹’》、《谴责不尊重医生的社会现象》、《新华医院医护人员遇袭》、《医生防暴力指南》、《治疗过程中拍照让医生很受伤》、《恶性伤医事件频发重创医患情》等新闻标题表现得很明显,报道建构的媒介现实是,在不良医患关系中,患者是不尊重医生、有暴力性和对抗性的。

其实,如果进一步思考,患者或患者家属之所以医闹,必然源自于对诊疗结果的不理解、不接受。在专业知识和信息方面远优于患方的医生,在恶性医疗纠纷中也应当承担一定的沟通不充分或不适当的责任。但是《健康报》的报道往往忽略这一点,而把焦点集中在描述和谴责患方的不理性乃至暴力行为。这样的报道所建构出来的媒介现实,有可能会影响到受众对医患双方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对医患关系预存不利于弱势方的立场。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健康报》2008-2012年间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健康报》的医患关系报道再现的医患双方地位不平等,患方的话语权严重缺失;《健康报》的医患关系报道建构了“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方形象和不理性的患方形象;《健康报》建构的是医患关系和谐的图景,对当前医患关系持较多正面态度。但是在和谐的图景中,也清楚地展现出逐年上升的负面报道立场和不良医患关系。

媒介建构理论关注的不是媒介内容是否确切地反映了社会实在,而是媒介如何反映了社会实在以及为何要如此反映[9]。本研究认为影响《健康报》医患关系报道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作为卫生部的行业机关报的宣传逻辑。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强调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和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10],在这样的宣传逻辑下,《健康报》在报道充满矛盾冲突的医患关系时选择呈现和谐的医患关系是符合宣传逻辑的必然选择。事实上,我国的医患关系形势不容乐观,21世纪的头十年,全国各地冲击医院的恶性事件正以几何级方式增长,2010年全国“医闹”事件发生17243起,比5年前多了近7000起[11]。

《健康报》作为卫生部直属机关报,是党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喉舌,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卫生方针政策的使命,这种定位决定了其必然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表现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就要以正面宣传为主,把报道的焦点集中在社会的积极部分或光明一面。《健康报》力图呈现和谐的医患关系,构建医患双方和谐相处的图景。

二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医生的职业始终是神圣而崇高的,人们倾向于认为医生具有高尚、理性、公正、无私的品质,是最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专家群体。《健康报》有关医患关系的报道中,突出的是医方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而患者被定位为求医问药者,在医患关系中应当信赖服从医生,强调医生的主体性、优先性和至上性和与之相对的患者的客体性、依附性和服从性[12]。

第三个影响因素是与行业报定位相应的新闻工作的常规。行业报是我国报业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党报为枢,都市报、行业报为两翼)之一,以行业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专业性为主要特色[13]。作为卫生部的行业报,《健康报》主要面向的是医务工作者,因此在消息来源的选择方面,自然会偏向医方,这些专家是采访路线上较为稳定的新闻资源,知晓度和能见度高,相比之下患方群体接近媒介的机会和渠道就会少很多。同样地,《健康报》在报道医患关系时也更可能选择正面和中性报道,展示医方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宣传先进经验和人物,既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借鉴和学习的榜样,也符合他们对新闻的心理需求。

本研究对2008-2012年《健康报》的医患关系报道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主流媒体对和谐的医患关系的突出和推崇,但是我们看到在报纸建构的和谐的医患关系为主的情景中出现了危机的趋势,这个不良医患关系的趋势更与社会现实相符。2012年《健康报》的医患关系报道重新回现和谐关系的趋势,未来研究可以继续探索这份报纸在时间维度上建构的医患关系。

《健康报》 篇2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第四期

A1

本期导读

    心灵花园 心理测验 快乐加油站 心理哲理

二是彻底的放松,好几天都不怎么摸书。既然这两种做法都 不利于临场发挥,那么比较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在确保充足睡眠 的情况下,在这几天上午的 9:00~11:30 和下午 3:00~5:00,以及饭后睡觉前的两个小时中,集中精力复习各科最基础最重要 的主干知识,看看自己曾做错的题,并 做适量的模拟试题,以防止出现知识遗 忘和&;手生&;的情况。但切记:千万别 被外界环境左右,最后几天别做难题。&;曲线正方形&; 这些是完全的正方形 吗? 【解析】正方形看起来是变形 了,但其实它们的边线都是笔 直而彼此平行的。比尔·切斯 塞尔创作了这个曲线幻觉的 视觉艺术版本。鲁宾的面孔/花瓶幻觉: 你看的 是一个 花瓶 还是 两个人的头的侧面像? 【解析】两种解读都能看到。但是,在任何时候,你都只能 看见面孔或只能看见花瓶。如 果你继续看,图形会自己调换 以使你在面孔和花瓶之间只能 选择看到一个。疯狂的螺帽:你知道直钢棒是怎样 神奇地穿过这两个看似乎成直角 的螺帽孔的吗? 【解析】两个螺帽实际是中空的,虽然它们看起来是凸面的,所以两 个螺帽并不互相垂直。螺帽被下方 光源照到(一般光线应来自上方),这给人们判断他们的真实三维形 状提供了错误信息。

主办:六安一中政教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2012 年 04 月 23 日 星期一 第 004 期 【高考专刊一】

三、作息准备

高考冲刺阶段,很多学生学习极其 努力和刻苦,很多人变成了&;猫头鹰&;,喜欢&;开夜车&;学到凌晨,白天往往十

考前:轻松准备篇

高考,在我们一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转折,这次转折有 人会留下一个华丽的转身,而有人会留下一辈子的遗憾。经过 小学到中学十二年的准备,如何在最后时刻发挥出最佳竞技状 态,本期心理健康报将会为你高考加油。拼搏了三年,最后这段时间我们是不是还是埋头苦干,做 难题、开夜车呢?通过三年的学习,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知识 储备,在最后时刻我们拼的已经不在是知识了,而是心理、身 体和物质,接下来将会为处在高考起跑线上的同学们一一分析。

分困乏,提不起精神。最后一周,所有 学生都应该把自己的作息时间调整到和高考考试时间一致,确保 上午的 9:00~11:30 和下午的 3:00~5:00 是自己一天中精神 最好、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这样将大大提高高考两天答 题效率。

四、身体准备

注意调节身体状况。每天合理安排运动,要避免参加大运动 量的

项目和进行长时间的运动。继续调整生物钟。此外,适当的 散散步和放松放松也很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身体的放松 可以带动心理的放松。最后时刻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态,卸下身上

一、心理准备

只有做好心理准备,才能精力充沛,心境平和,考试时得心应手,应付自如。主动化解对考试的抑郁,调节考试迫近的紧张心理及 在考场上发挥出较高水平,考出好成绩。

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是毅力的较量,是心理承受能力的较量。的包袱,会让最后的冲刺充满力量。

五、物质准备

首先要熟悉考场。最好考前头一天到考点和考场看一看,在 为重要。熟悉考场,早作准备,会给你带来信心和安全感。其次 要清理准备好当堂考试的必需品。如手表、笔、考试涂卡(B2 专 业涂卡笔、橡皮、垫板等)、准考证、相应考试科目所需文具(直 尺、三角板、圆规)等,并记住给钢笔上好墨水(限黑色或兰色)。

摆脱考试恐惧,以良好的心情去面对考试,这样才能轻松 &;迎战&; 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校的考生到另一个学校去考试,熟悉考场尤,

二、复习准备

临考前,同学们回家自由复习的几天中,要防止出现两个极 端:一是继续拼命地忘我学习,包括继续&;开夜车&;到很晚;

2012-04-23 你是个感情用事的人吗?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计分标准】

1、3、4、6、7 题的 A、B、C 选项分别得 0、1、2 分;

第四期 【心理哲理】 永不太迟

A2

健康体重,健康血压 篇3

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以此同时,超重、肥胖人数分别达到2.4亿和7000万。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其引发的脑卒中(中风)、心脏病等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第一病因。血压与体重、健康是有必然联系的。

体重与健康——福祸相依

体重与健康关系密切,肥胖是许多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那么,如何判断体重是否正常呢?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体重指数(BMI)作为健康体重及肥胖分型的标准,它可通过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得到(如某人体重80千克,身高1.70米,其体重指数为80÷1.72≈27.7)。而由于中外人群体质不同,具体参考值也略有差别,本文主要针对国人的BMI标准进行介绍。

当BMI<18.5,即为体重过低;BMI在18.5~23.9,为正常平均水平;BMI≥24,为超重;BMI在24~26.9,为肥胖前期,相关疾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BMI在27~29.9,为Ⅰ度肥胖,相关疾病发病的危险性中度增加;BMI≥30,为Ⅱ度肥胖,相关疾病发病的危险性严重增加(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BMI≥40时,为Ⅱ度肥胖,相关疾病发病的危险性非常严重地增加)。

健康不仅受脂肪含量的影响,还与脂肪贮存的部位有密切关系。在身体中间部分贮存过多的脂肪会增加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发生的风险。而单纯体重指数不能反映局部体内脂肪的分布,因此,判断肥胖还需要结合腰围,在我国,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则为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是指患者体内脂肪沉积,并以心脏、腹部为中心而开始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相关疾病发生的风险约是全身匀称性肥胖者的2~3倍。腰围测量能更好预示健康风险。

肥胖可导致几十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心脏病、脑卒中、脂肪肝、骨关节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和社交障碍)等,可以说,肥胖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最大杀手。

血压与健康——唇亡齿寒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能危及每个人的健康,被公认为“无声杀手”。

权威机构指出,成人血压<120/80mmHg(毫米汞柱)为理想血压;血压120~130/80~85mmHg为正常血压;130~139/85~89mmHg为高血压前期;高于140/90mmHg即为高血压。据统计,心脑血管病是国人的首要死因,而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特别是导致心肌梗死和脑中风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危害主要是对心、脑、肾、血管等器官的损害,可导致心肌梗死、心脏肥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眼底出血和脑中风,轻则影响工作及生活质量,严重者可致残、致死。为了防微杜渐,一旦确诊高血压,就应该接受正规长期的降压治疗,尽快使血压达标。不同的高血压患者有不同的治疗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应<140/90mmHg;老年患者收缩压<150mmHg;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患者的血压<130/80mmHg,合并大量蛋白尿时血压应<125/75mmHg。保持健康血压,有利于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体重与血压——荣辱与共

显然,体重和血压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要保持健康体重和健康血压,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

(1)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一般成人每日吃蔬菜500克,水果100~200克;

(2) 适量吃主食,杂粮粗细合理搭配;

(3) 用植物油(素油),每日不超过25克;

(4) 不吃肥肉及动物内脏,每日吃瘦肉不超过100克;

(5) 适当多吃豆制品、鱼类、奶类等动植物蛋白质食物,少吃油炸食品,每周进食鸡蛋黄不超过5个;

(6) 控制食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6克;适量增加含钾高的食物(如西柚、西芹、黑木耳等),不吃或少吃咸菜、腌制品等含盐多的食品。

适量运动

(1) 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适合的体力运动;

(2) 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

(3) 多做有氧运动,如步行、快走、慢跑、游泳、气功、太极拳等;

(4) 运动强度以自身能承受为准,参考心率=170-年龄。

戒烟限酒

吸烟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烟草中的尼古丁能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吸烟者易患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肺癌等,应彻底戒烟;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但如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应避免。因此,如要饮酒,应少量,每日不超过50克白酒,不超过100克葡萄酒;孕妇和青少年则不宜饮酒。

定期测量

(1) 正常成人每2年至少测1次血压;

(2) 血压正常髙值者每6个月测1次血压;

(3) 高血压患者定期测量血压,一般每周1次;

(4) 一般成人每6个月测量体重1次;

(5) 肥胖或减重者每个月测量体重2次。

心理健康报对学校心理教育的作用 篇4

有人认为现代的中国, 经济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 作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们, 该是多么幸福啊!但是让人们无比震惊的是经常有青少年自杀、杀他事件出现在新闻报导中, 而且越来越向低龄化发展, 人们在扼腕痛惜之余不断拷问, “我们的孩子怎么啦?”“究竟是什么原因害了他们?”针对这种现象, 心理专家在广泛地调查后发现, 当今青少年儿童生活得并不十分幸福, 而且有不少孩子心理存在严重问题。他们当中22%经常感到紧张, 17%为一些小事过分担心, 27%感觉同学间关系冷漠, 28%有困难是没有倾诉对象, 35%对考试过分紧张, 在这种背景下,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广泛地关注和重视。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全面阐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实施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同时,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日益加快, 竞争越来越激烈, 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校扩招使中职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不足, 学生综合素质急剧下降。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 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把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上了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和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如何有效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教育

1、明确认识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心理教育即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 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 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它与其它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只有重视心理教育工作, 使师生的素质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才能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促使学生、教师、学校健康发展。

2、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 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 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十分重要, 因为心理素质档案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可以帮助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在学生刚一入学时, 就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测试, 并且根据测试结果建立起学生的心理素质档案。同时, 学校还应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动性和阶段性, 适时在学生中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心理测验, 以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为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3、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在教师。中等职业学校需要高度关注教师的心理素质。首先, 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 鼓励教育心理学科组的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的学习, 使他们尽快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 承担对其他教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传授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技术与方法的任务。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 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不断提高专职和兼职心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 为开展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发展思路。再次,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 在全校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让班主任和全体教师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走进课堂, 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正是班主任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的素质教育中对班主任工作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班主任的素质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每位老师差不多都有当班主任的经历, 而检验这一角色到底称不称职, 合不合格的标谁应该是, 到底有没有真正把每一个同学当成自己的孩子。在此, 也不能否认任课老师的贡献, 因为每个人的奉献都功不可没, 我认为每位老师都应努力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良方法和经验, 为我国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

4、创办心理健康教育报, 加强心理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报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而又具有创新性的一举。为了配合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 针对学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我们可以用定期创办心理健康报来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问题, 同时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 丰富心理健康报的发展。

在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对中职学生的重要性时, 我们始终要把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教育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注重探讨心理教育规律, 注重应用现代化的心理教育手段。并且要结合自身实际, 积极探索方法、创新理念, 把心理教育教育工作看成是一个细微的、理性的多种形式、多种层面的过程。只有这样, 我们国家的心理教育教育工作才能应对全球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应对国际局势变化、社会改革深人带来的错综复杂形势;只有这样, 我们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才能以点带面, 开展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 在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开创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崭新良好的局面。

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所以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这是一项神圣而艰辛的工作, 需要多方的努力与配合, 是一项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配合的一项任务。中职学校要提升教学的高度, 把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 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融人到教学内容中。不断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做好充分的准备。

5、坚持与时代俱进, 与学生同心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要把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需求、贴近校园生活作为工作基础, 要有有效的实现形式, 让学生容易接受。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人, 营造一种良好健康的文化氛围。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将网络作为学生心理教育的平台, 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积极向上的信息。与此同时要做好网络的管理与维护合作, 将不健康的内容拒之门外。三是做好社团建设工作。社团为学生服务, 是学生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合理利用这项资源, 做好心理教育的宣传工作。四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多为贫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 为贫困学生争取勤工俭学的机会, 让这些学生能够安心学习, 顺利毕业。同时也要加大对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帮助毕业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机会,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降低就业期望值, 以更加理性的心态选择用人单位。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把国家和学校对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

三、结论

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场所, 是一个群策群力的机构。对于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各地成功的经验也有很多。我们学校在这一方面自认为是走在了发展创新的前列, 建立了学校心理咨询室, 开设了“知心热线”“心理信箱”, 同时还开设心理健康课, 利用校广播站、黑板报, 并且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学生创办的“心理健康报”, 开展大力宣传, 组织并开展各种有益心理健康的活动, 加强科研, 努力研究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我们学校现在把心理健康教育报的建设始终立于心理教育工作的前线, 是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和组织者, 而且由于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与学生的亲近程度, 决定了一个合格的心理健康报必然是上述各种措施的纽带和枢纽。

《健康报》 篇5

一、组织领导,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由镇党委书记刘怒海任组长,周光任常务副组长、张显虎、何忠良、付安萍、周仕洪、周晓琴、刘伟、魏泽富、张婧欣、曾云胜任副组长,成员由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办办公室人员以及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组成。

二、完善制度,强化爱国卫生工作的规范化。

我镇制定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制度。为使爱卫工作做到管理有序和规范化,将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

1、对爱卫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制。将机关卫生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统一考核奖惩,对单位的爱卫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强化公共区域、社区卫生责任制,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美化绿化周边环境。

三、深入开展爱卫工作

1、我镇以春季灭鼠为重点,开展了在全镇范围内统一灭鼠活动。在各村(社区)购灭鼠药10斤,按照爱国卫生活动的要求实施灭鼠活动,采取科学灭鼠投药程序,确保使用安全,使灭鼠工作在我镇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2、在重点灭鼠的同时,开展了春季灭蚊、灭蝇活动,有效地预防了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3、大力治理脏、乱、差,落实了具体工作人员,对居民集中居住区的化粪池卫生隐患进行了彻底整治,美化了环境,提高群众生活环境质量。

健康食品健康吗 篇6

然而,这些“健康食品”就真的健康吗?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英国一名女子亲身做了一项实验,在一个月内只食用从超市买回的即食食品。结果,她的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多项体检指标低于正常水平。维生素C、β胡萝卜素严重不足,铁、钙等微量元素含量也大幅下降。如果这种势头再持续一个月,她就有患上贫血症和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此外,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下降了20%,因此她还可能患上心血管疾病。

事实证明,正是这些所谓“对健康更有利”的食品反而导致了人体营养不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即食食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然而,目前更多人只是对方便面、汉堡包等快餐食品保持警觉,却少有人对超市冷柜里那些半成品食物有这种警觉。因为它们往往看上去营养丰富,鸡鸭鱼肉和蔬菜无所不包。再加上这类食品省时省心,甚至被不少人长期食用。

经检测,即食食品说明标注的蔬菜和肉类含量通常与实际数量存在出入,盐、卡路里和脂肪含量则超出健康标准。营养学家也认为,即食食品不可能含有健康食品所具备的营养成分,如果一定要吃这些食物,必须同时食用一定数量的新鲜蔬菜。

其实,不用营养学家分析,仔细想想也能明白,虽然这类食品材料配置看上去很“合理”,而且一般情况下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但是,营养价值上肯定是大打折扣的。

首先,包装好的食物普遍没有现做现吃的新鲜。其次,在经过一道道加工程序的同时,原材料里的营养成分会大大流失。同时,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包装所示的材料含量不排除广告嫌疑。因此,部分产品用材与实际情况会存在一定出入。而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为了让产品更加鲜美,过量添加盐、味精等现象也很常见。

健康住宅的健康发展 篇7

健康住宅是在满足住宅建设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升健康要素,保障居住者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等多层次的健康要求,促进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和完善住宅质量与生活质量,营造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现在的房地产市场中,炒作概念的成本太多,住宅设计也有许多的变化,但其中缺少能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及人文背景的有特点的住宅,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往往过多地单纯强调住宅的市场行为,而忽视了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及对居住环境的整体要求。健康住宅的提出不只是对住宅本身而言,而是更多考虑的是居住者心理及居住环境的状况。可以说,健康住宅是使用者自己评出来的能够满足居住者使用要求的住宅。

国外一些国家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对健康住宅的研究。

美国在1992年就设立国家健康住宅中心,研究住宅建设与环境和公共卫生等问题的关系,以保护人们免受居住环境恶化所害。美国政府的住房部还下设机关机构,开展“健康的家”建设计划来指导住宅建设。

日本于1960年代就针对“病态住宅”提出对策,提出“健康住宅”的概念(医学界报告发现室内装修材料如甲醛及一些致癌物质将导致人们生病,被称为“新居综合症”),至1990年代推行健康住宅,日本建设省出版了《建筑住宅宣言》和《环境共生住宅》来指导住宅建设与技术开发。

加拿大在住宅建设推广健康居住理论,并开发相应的技术设备,通过规范式的生产来建设健康住宅。他们提出5个基本原则,即居住者健康、能源效益、资源效益、对环境生态负责和负担能力,并通过规范式的操作来保证居住者健康。

我国健康住宅的研究实际上是随着人民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展开的。很多年前,中国普通居民还在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忙碌,那时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很简单。到了199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居住问题则显得日见突出,那时的提法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可见国家对解决群众的居住问题已经摆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而真正到了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之后,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从“能够居住”到“住的更好”,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进步最后的证明。1999年底,国家住宅工程中心联合建筑学、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专家就居住与健康课题开展研究,相继完成了建设部“建筑物有害因素分布调查”,科技部“住宅对人体健康影响调查”,并于2001年10月在国际建筑中心大会上向社会发布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健康住宅建设技术重点”,同时开展了试点工程。曾于2002年对《技术要点》进行修订。2003年5月受建设部委托主持完成了“居住建筑及公共场所防‘非典’应急措施研究”,同时与世界卫生组织及日本、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相关机构进行交流和合作研究。特别是“非典”过后,全国人民的公共意识和健康意识空前提高,为健康住宅的研究和推广奠定了基础。2004年我们推出了最新的“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

技术要点对健康住宅的各项要求有很具体的技术指标。一是人居环境的健康性,包括住宅基地选择要远离污染源,避免和有效控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电磁辐射、土壤氡浓度超标等,室内隔音及空气质量达标,房间布局合理,保证通风等。健康住宅是有一定技术指标要求的。比如,在绿色系统中树多于草,绿地率大于35%,建筑密度小于25%,绿化覆盖率大于7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2平方米/人,等等。二是社会环境的健康性,包括住区的社会功能及心理环境、健康体系、保健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文化养育体系、社会保险体系、健康行为、健康物业管理等内容提出严格的要求,有些内容还给出了明确的指标。

像人的健康一样,“健康住宅”绝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而是有特定的内涵和标准。社会上常把低密度住宅或者郊区住宅高绿化率住宅理解为健康住宅,实际上是片面的。健康住宅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更多的是指技术应用和产品的进步。

心态健康与身体健康 篇8

从中医学角度看, 情志对内分泌有较大的影响, 民间有一夜之间急白头发的传说。所谓“情志”实际上是指人们的精神心理状态, 也就是《黄帝内经》曾论述的不良的精神心理状态对人体脏器所造成的损伤。其认为“怒伤肝, 哀伤心, 思伤脾, 忧悲伤肺, 恐伤肾”, 情绪、心态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工作、家庭与环境周边的人际关系。这其中女性因为特殊的身体生理结构和心理特征、情绪还直接影响到人体雌激素等的分泌, 会出现独特的情绪表现和心态反映, 她们在工作、家庭、子女、就业、年龄等问题发生变故时较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心理的承受能力、接受程度、认知程度较男性相对差些, 经常会出现焦虑、急躁、愤怒、不安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的还会导致轻、重的抑郁症发生。而这些不良情绪 (心态不端正) 又会诱使机体的内分泌失调, 而使女性出现诸多的身体不适症。如面部皮肤出现黄褐斑、肥胖、脾气急躁、妇科疾病等, 这方面的案例比比皆是。

现代医学界也普遍认为:癌症的发生和变化与情绪的好坏、心态的健康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关数据显示, 许多癌症病人病前曾经历了亲人的故去、失恋、婚变、失业、下岗或天灾人祸等重大变故。突然面对这些变故、心态与生理机能发生显著变化, 不能面对现实, 极易发生器质性病变, 产生各类疾病。医学界也有将郁闷、长期心情不好等负性情绪称之为“癌症性格”。其较为典型的表现形式有:性格内向, 表面上逆来顺受, 内心里却充满怨气, 情绪抑郁, 好生闷气, 生活中一件小事的处理不当便可使其焦急不安, 心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害怕竞争, 逃避现实。由于机体内的平衡被打破, 使细胞失去正常的状态和功能并不断变异产生癌细胞。另一方面体内抗体产生的减少, 阻碍淋巴细胞对癌细胞的识别和消灭, 使癌细胞突破免疫系统的防御, 过度的繁殖, 无限制增长, 逐步形成了癌肿。

此外,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态、心情的好坏与身体健康与否有关的疾病还有许多, 如胃病、肠炎、高血压、冠心病等。人生重要的三个存折中 (身体、家庭、事业) 没有第一个存折便没有以后的二、三、四等, 而在身体健康中, 心态、情绪尤为重要。有关分析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的病因研究也发生了变化, 即从单向的由心理、精神因素导致胃肠功能改变发展到胃肠功能改变与病人的心理异常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不仅心理、精神因素可以引起胃肠功能异常改变, 胃肠功能的异常改变也可能引起心理状态的进一步变化, 形成恶性循环。可见心态、情绪对人的身体健康可谓关系密切。

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心态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心态好则身体好, 要有一颗平常心, 正视现实、了解自己、善与人处、情绪乐观、自尊自重、乐于工作。“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 绿水原无波因风皱面”, 自然界中的外在表现不一定代表内在本质。得与失、功与过、对与错, 都在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培养健康的心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接受现实与自我, 对成功不能狂妄自大, 对失败不能自责自弃, 通过努力去实现去奋斗。在个人所具有的条件中, 有很多是不能改变的, 要坦然的承认与接受。如容颜、生理缺陷、家庭出身等, 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面对现实, 才能避免心理冲突, 欣然接受自己, 在客观生活中发挥特长, 兴利去弊, 创造出适合自己、适应时代和社会的理想和价值。

二是要确定适应自己的抱负水平。也就是要有既明确又通过努力能实现的奋斗目标。包括:人生奋斗目标、家庭奋斗目标、工作奋斗目标等, 人应该有超越现实的理想, 但必须符合客观、科学、社会的规律, 要善于将个人的优点、缺点与环境的利弊综合进行分析。明确哪些是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实现的, 哪些是力所不能及的。在充分发挥个人优势的前提下, 一方面努力拼搏, 改造客观, 一方面调整自己, 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 才能在事业的奋斗中获得心理乐趣。

三是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主动与人交往, 善于听取合理意见和建议, 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在工作中提高自己, 在与人交往中发现自己, 三人行必有我师, 参与中获得理解和支持。理解中获得爱, 从爱中获得力量, 爱社会、爱工作、爱他人、接受友爱, 克服困难, 看到前途、乐于知足, 学会控制情绪, 学会对人宽容, 不断增长学识, 培养自己的情趣, 正确把握乐观向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学会幽默, 有不良情绪时应学会自我调节, 合理宣泄、适当控制、自我安慰, 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心态。

四是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保持好情绪、保持好心态还必须有好的体魄, 好的心情与好的身体, 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身体是好心情的基础, 好的心情是好身体的前提条件, 参加体育活动, 适当锻炼, 依据年龄、工作、环境等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 并持之以恒。

五是要食用健康食品。科学饮用健康食品对保持心态与情绪有积极的作用, 总体上保持“四低两高”:低糖、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 高蛋白、高纤维食品, 不同的饮食习惯, 对不同的心态与情绪调节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

六是要在心情、心态发生变化之初, 及早看医生。通过查询疏导、检查、治疗及早发现, 及早解决, 不能独自想象。

提升健康素养,建设健康中国 篇9

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刻论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工作方针、重点任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慢性疾病占据疾病谱首位,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做好社区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管理,使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提高生活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科学问题。心脑血管病长期占据我国疾病死因的首位,而且突出的“四高”(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尽管近十年来各类诊疗技术突飞猛进,急性期溶栓和取栓、卒中单元被多国指南明确推荐,减少脑血管病发病的最佳途径还是预防,特别应针对具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群体进行一级预防[1]。今年8月新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病学杂志的IN-TERSTROKE荟萃分析结果明确提示,通过控制高血压、体力活动缺乏,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饮酒、房颤、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生活压力过大这10项卒中高危因素可以降低90%的卒中风险[2]。

一级预防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老年群体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社会交流等多种因素导致对各类疾病早期识别、诊断、防范的意识落后,因此亟需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社区老年慢性病人群进行健康素养的培训,进一步对社区老年慢病人群进行资源优化管理,既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又有利于人力资源节约和健康管理效率的极大提高。潘晓东[3]面向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开发相关APP软件和物联终端,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使老年人或家属得到可信赖的医疗健康服务和健康素养能力的培训,也能辐射培训社区医生,带动社区医生管理本地区患者,同时引导相关综合医院和社区医师的互动,是一次“互联网+老年慢性病管理”的创新性探索,有利于促进老年群体健康素养提高,推动老年健康相关产业的发展。

苏北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实行“双轨制”慢病管理模式,也符合新医改提出“分级诊疗,急慢分治”的总体要求,将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管理有效落实到到社区层面[4]。既注重定期培训社区医护人员,强化对分管片区居民进行持续、系统的慢性病知识健康讲座,提高对各类慢性病的正确认识,推动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又抓住了国家卫计委高度重视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专项工程,全面强化了以脑卒中为代表的重点慢性病患者管理。联合广州等多家医院强化脑卒中患者的“ABCDE”健康管理策略,突出了中国特色的H型高血压有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有与心脑血管病关系密切的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不容乐观[5]。无论是对于认知障碍的观点态度、基本医学知识、基本保健要点,还是早期识别技能,正确的就诊-随访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2016年初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著名的Framingham心脏研究显示,美国近30年来痴呆发病率在逐渐下降,该研究从1975年开始,研究对象为5205名≥60岁人群,分析可能与严格脑卒中高危因素管理有关[6]。而2011年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数为800万,2040年将达到2200万,是所有发达国家老年痴呆症患者数的总和。不仅仅是缺乏准确的全国范围认知障碍流行病学资料,基于临床取向的认知障碍健康素养评估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并且缺乏完善的老年认知障碍的健康评估体系。因此,加强公众健康教育与设计出适合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文化和语言等背景的认知障碍相关健康素养的评估体系同等重要。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要求我们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对于老年慢性病而言,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才能不断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李庆云,洪音,徐俊.加强脑卒中健康管理,提升老年健康素养[J].实用老年医学,2016,30(10):796-798.

[2]Feigin VL,Roth GA,Naghavi M,et al.Global burden of stroke and risk factors in 188 countries,during1990—2013: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J].Lancet Neurol,2016,15(9):913-924.

[3]潘晓东.互联网的新医疗模式下促进社区老年慢性病的健康素养[J].实用老年医学,2016,30(10):803-805.

[4]洪音,张桁忠,徐俊,等.老年脑卒中患者健康素养提升是慢病管理抓手[J].实用老年医学,2016,30(10):798-800.

[5]王姗姗,贾建军.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健康素养[J].实用老年医学,2016,30(10):801-803.

电视健康节目自身的健康问题 篇10

作为大众传媒,健康传播是符合当下时代需要的,但是应清醒地看到,在健康传播过程中,一旦混入本身就不健康的所谓健康指导,其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后果都是一种危害。既危害了有关健康研究的学术领域,也危害到相关媒体的形象,尤其是电视媒体,其传播渠道的强势和市场受众的广泛,更应关注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本文着重阐述电视媒体有关健康类节目的自身健康问题。

1 传播健康话题的尺度

20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和提升,电视媒体成为一种仪式化和工具化的符号基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电视媒体一般属于规制型产业和网络型产业,具有自然垄断行业的属性。西方各国大多将电视媒介产业置于政府和独立机构规制下,其传播的社会权威性已经没有给人留下什么怀疑的空间和实践。由于电视媒体具备了这样的地位和身价,其受众市场是巨大的,它的总需求随着它进入人们生活并且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而在不断攀升,并且越来越凸显出诱导性传播的力量。

从电视媒体自身的性质和作用来说,它没有直接区分科学和非科学及伪科学的功能和责任。

可以不去纠缠如何对科学和非科学及伪科学进行划界的理论问题和标准问题,那是科学哲学的任务,需要关注的是非科学和非科学在传播中的具体表现。根据国内学者总结的认识,非科学和伪科学的表现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不合乎时代的说教,从以往的旧观念中拼凑出“新东西”;(2)关注异常神秘的现象;(3)求助于神话般的效果;(4)重视证据在数量上的反映,而且无视其中存在的很多错误;(5)建立不可反驳的假设;(6)从相似中得出结论或论据;(7)展开大量的情景描述;(8)仅仅依靠理论去研究,缺乏逻辑的推演;(9)拒绝对其说法或观点进行批判[1]。上述论述至少可以为电视媒体在制作健康节目时,提供一个相对明确的尺度把握,并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来支撑这一话题的科学性。

2 传播健康话语的分寸

“传播者是传播过程中有利益取向的参与者。[2]”所谓利益取向,在电视媒体中可以理解为,传播者因其垄断地位而具有垄断性话语和垄断性传播的优势,由此导致电视媒体具有诱导性传播功能,其话语可以限制受众自身拥有的表达范围,也限制了用这种表达去理解他们自己对相关主题的可能性。而且,健康节目的收视者基本上是所谓的“重度收视者”,也就是电视的忠实观众。他们在接受节目话语时,几乎没有自己的理解力和辨别力,唯节目之话语而理解,甚至完全按照节目的话语体系执行。这就是电视仪式化的表现。

就媒体功能与效果而言,出现这样的收视局面,是媒体的成功,是其影响受众功能和媒体自身竞争的良好市场表现。如此表现在影响力经济或注意力经济方面可以为媒体带来满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媒体不应忽视另一个经济问题,就是效果经济问题。健康节目所要达到的效果似乎不言自明,因此,健康节目在传播话语上自然就具有了自身健康把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样为了媒体相互竞争的需要,也就具有了差异性要求。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任何一种产品都会根据其功能而产生相应效果,并且尽量会产生其他产品无法替代,或者即使可以替代,但效能弱于自身的效应。

3 传播以受众为中心的条件

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是现代电视媒体(当然包括所有媒体)的一个重要营销观念。如何理解这一观念,必须先期对受众心理状况加以分析,影响受众收视的心理因素,包括受众的动机或态度,受众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偏好,受众个体的社会地位,受众当前的自身变化(心理的或生理的或环境的),受众的性别年龄差异等,对受众影响其视听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受众对节目选择过程产生影响的内外决定因素,有利于节目本身的制作和推广。

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在实施时,会产生字面上的误导。通常,在制作节目时,或者认为受众完全接受(出于对他们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的过低估计),或者认为受众会对节目持怀疑态度(出于对受众知识水平认识水平的过高估计),两者都应尽量避免。在考虑到受众的偏好和倾向的同时,媒体自身更应考虑节目本身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健康节目需要健康管理。健康管理应从科学的角度,从媒体自身的特点和受众的特点兼顾考虑,唯有如此,电视健康节目才能健康存在和健康发展,才能营造出相应的健康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健著.科学划界——论科学与非科学及伪科学的区分[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健康减肥,健康变SO 篇11

人们所称的“减肥药”有广泛的意义,不但包括减肥药,也包括减肥保健品。许多商家乐于将减肥保健品称为减肥药,以增加人们的信任度。目前大多数减肥药中都含有腹泻成分。而在其作用下,排出的其实只是水分,脂肪还留在体内,而且这些药都会有副作用。

1.扰乱内分泌

人体的内分泌有个平衡问题,用泻药和所谓的减肥茶会打破这个平衡,内分泌系统的内分泌功能被强制压抑或超常强化势必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短期内健康问题还不明显,可后患是无穷的。

2.形成依赖性

减肥药形成依赖性是必然的。人们都知道吸食或注射毒品是必然有依赖性的,这也是他们在尝试之后难以戒除的原因所在,同样道理,如果我们把减肥药与减肥茶都看成是药的话,依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减肥药和减肥茶是有依赖性的:停药或停茶后,就会出现严重的便秘现象。

3.反弹力强

人们通过吃减肥药和喝减肥茶使食物难以消化吸收,而机体为了生存的自然反应就得加强消化吸收能力,就是得再加强肝与胰的消化液的分泌量,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4.心脏疾病

减肥的东西不加东西是不可能减肥的,一般加的药有大黄,有的里面加酚妥拉明,这对以后心脏瓣膜有很大危害,不到50岁就出现瓣膜钙化、返流、心房室结构改变。

5.对宝宝的直接影响

减肥药会影响人体正常代谢,哺乳期的新妈妈服用减肥药,大部分药物会从乳汁里排出,这样就等于宝宝也跟着你吃了大量药物。新生婴儿的肝脏解毒功能差,大剂量药物易引起宝宝肝功能降低,造成肝功能异常。

1、调整脂质代谢类的产品

这类促进脂肪分解或控制脂肪合成速度的药物。虽然表面减肥效果比较好,但效果只是暂时性的,减肥者在服用一段时间停药后容易出现反弹,这是因为单纯依赖药物,并不能使人体肌体功能得到根本调整和改变。

2、抑制食欲类产品

可以短时间内改变摄食中枢神经递质在下丘脑的合成,但长期服用此类的药物更可以产生厌食症,停药后还可能刺激神经诱发过激的摄食行为,恢复正常饮食后最容易快速反弹,甚至超过减肥前体重。

3、泻药(脱水)类产品

服用后具有腹泻作用,确实可以迅速收到较明显而且短期的减肥效果,因为泻药可以刺激肠道增加蠕动,排泄水分和肠壁上堆积的脂肪。泻药或含泻药的减肥剂,排泄出的只是细胞和组织间隙中的水分,这些水分排泄掉以后,细胞的体积缩小,组织间隙变窄,体重就会下降。但是,体内多余脂肪并未减掉多少。另外,频繁的腹泻大量脱水,会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出现酸中毒及营养不良,甚至损坏肝脏。

4、虚假伪劣类产品

多半是打着纯天然产品旗号的西药减肥药,在组方中掺入了各种西药成份,而在其外包装上却表明是纯天然、无毒副作用的产品。大凡服用后伴随明显副作用的所谓纯天然减肥产品,其本质上就是西药减肥药,那些标榜健康的成分都只是掩人耳目的幌子。

每一种减肥方法都以最动听的解说和最令人信胺的口气引经据典地让减肥者闻之怦然心动、跃跃欲试。其实,国际上对减肥虽然探索了几十年,目前仍无十分理想的办法,当前社会上流行的减肥方式和药物,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数实际效果不佳。因此,绝不能认为减肥药就是减肥的灵丹妙药,减肥的关键是饮食结构的科学合理,同时注意体力活动,只有在健康的基础上减肥,才是真正的效果。

《健康报》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从2013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体检的1.5万例患者中抽出700例为研究对象。700例体检者中包括386例健康体检者和314例亚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456例,女性244例,年龄在20~51岁,平均年龄为(38.1±1.6)岁。700例研究对象的体检项目为体质量、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血常规、尿常规、内科检查、心电图、胸片、B超等。

1.2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于2014年1月至12月期间再次对700例研究对象进行体检,并应用健康体检护理,护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完善体检环境:我院体检中心人流量大,医护人员工作量大,且体检项目多,患者需要排队等候,易出现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我院于2014年在体检中心增加饮水机、书籍报刊、健康教育宣传手册等基础设施,并增加医护人员编制,于体检大厅播放舒缓的音乐,缓解体检者的不良情绪。2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提升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3亚健康人群护理干预:体检前,根据2013年体检结果为亚健康人群制定宣传手册,手册中的内容包括疾病的常规预防方法和自我检查方法,提高亚健康人群对疾病预防重要性的认识。体检时对亚健康体检者实施心理疏导,缓解亚健康状态体检者紧张的心理情绪。体检后,嘱咐体检者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亚健康状态人群进行用药指导。

1.3观察指标:观察2013年度和2014年度各项体检项目所用时间和体检者的满意度。体检者的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问卷由我院自制并下发,内容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项,满意度为前两项之和。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计数指标采用(n,%)表示,χ2进行检验,量性指标采用(x-±s)表示,t检验, P <0.05表示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体检项目用时比较:统计得出2014年我院体质量、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血常规、尿常规、内科检查、心电图、胸片、B超检查用用时分别为(1.3±0.4)分、(3.9±1.1)分、(11.3±2.5)分、 (17.9±3.1)、(16.2±2.1)、(24.1±2.9)、(13.5±1.2)分、 (13.6±3.8)分和(11.4±2.6)分,明显短于2013年的(3.1±0.9) 分、(5.2±1.5)分、(19.4±3.6)分、(28.4±4.2)分、(25.9± 4.1)分、(31.6±5.3)分、(24.2±3.9)分、(21.3±3.7)分和(16.2±3.1)分(P<0.05)。

2.2满意度比较:统计发现2013年在我院接受体检的700例体检者中,324例体检者对体检工作表示非常满意,136例满意,满意度为65.7%。2014年700例体检者中,462例非常满意,209例满意,满意度为95.9%。两年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亚健康状态是处于疾病状态与健康状态之间的一种机体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如不能及时、有效的调整机体状态,很可能引发重大疾病,威胁生命健康[2]。定期去医院接受体检是亚健康人群进行疾病预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学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已经从早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的新型医学模式,这一医学模式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仅要求医师给予患者疾病的高度重视,同时还要求医护人员注重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状态,使患者获得心理、社会、生物等多方面的康复[4]。这一新兴医学模式的提出使得健康体检护理应运而生,健康体检护理的提出有效的提高了新型医学模式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效果[5]。

健康体检护理的内容主要是对医护人员行为的规范以及对体检者接受体检前的干预指导。临床实践发现健康体检护理在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体检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体检者的配合度,缩短了体检时间,还有效提高了体检者对医院体检工作的满意度和体检人群的数量。

为证实这一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我院体检工作的质量,本次研究对健康体检护理在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体检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的体检项目用时明显短于2013年,体检者对体检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2013年,同时我院2014年体检人数总数为2.2万,明显多于2013年的1.5万。该研究结果与上述临床实践所得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健康体检护理在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体检中的重

要应用价值,同时也说明健康体检护理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国方,罗美香,林燕.健康体检护理在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4,1(9):95-97.

[2]王海静,江磊,王宁宁.健康体检护理在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6-7.

[3]丁爱红.健康体检护理在社区人群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2(11):275.

[4]刘翠珠.人性化护理在健康与亚健康人群体检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16-317.

上一篇:乳品安全下一篇:工程地质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