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产业论文

2024-09-27

制鞋产业论文(精选10篇)

制鞋产业论文 篇1

2015年7月27日至29日,中国皮革协会组织专家组对 “中国制鞋产业基地·睢县”进行考评。通过听、看、查、议等环节,考评组认为:

1、睢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制鞋产业发展

2011年,睢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抢抓制鞋产业转移机遇,明确提出将鞋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明确了“一年打基础,三年上规模,五年成基地,十年创鞋都”的科学发展路径 ,念好“ 招 、带 、创 ”三字经 ,出台了《睢县产业 集聚区2011-2015年产业和品牌发展规划》、《睢县制鞋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等多项文件,特别是《中共睢县县委关于印发 < 睢县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中原鞋都纲要 > 的通知》的1号文件,举全县之力,加强对制鞋产业集群发展的组织、引导和管理,为制鞋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品牌快速集聚,产业集群建设初具规模

经过4年的持续打造,睢县制鞋产业目前年产能达到5 000万双,产值89亿元,从业人员4.8万人,安踏、广硕、特步等59家成品鞋及鞋材等配套企业先后落户,阿迪达斯、耐克、安踏、特步、李宁、361°等国内外知名品牌聚集在睢县生产,睢县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崛起,一跃成为全县工业第一大支柱产业,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之一,并晋升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被河南省皮革行业协会授予“中原制鞋产业基地称号”,首次承办“中国·睢县承接制鞋产业转移,打造升级版产业基地”高层论坛。

3、产业配套不断完善

睢县鞋业注重产业配套,推进建链、延链、强链、补链,依托制鞋龙头企业,引进外底、鞋楦、海绵、鞋盒等配套企业20多家,同步规划建设制鞋产业孵化园、鞋业培训中心、电商服务中心、质检中心、鞋材市场、物流中心等,增强了睢县制鞋产业的吸引力,为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项目建设推进速度快

通过打造服务型政府,实施以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个县委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责任人的“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责任落实机制、积极高效的项目推进机制、严格的督查问责机制,“两不接触”工作法,以及卓有成效的员工招聘和培训工作,前期土地储备工作等各项举措,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零距离、保姆式服务,源龙、至和等多个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项目建设推进速度快。

经考核,专家组认为,睢县制鞋产业符合《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共建管理办法》和《中国皮革行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共建授名的行业规范》要求,一致通过考评,建议授予“中国制鞋产业基地·睢县”荣誉称号,具体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联合发文为准。

制鞋产业论文 篇2

中国皮革协会副理事长李玉中、广东省皮革协会理事长王建新、广东鞋业厂商会秘书长吴航、广东鞋业厂商会会长何贵玲、惠东县政府副县长黄祝南等出席本届文化节的各项活动。李玉中充分肯定了惠东女鞋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取得的成果,勉励当地鞋企要培育自创品牌,积极走出国门,巩固和提升惠东女鞋基地的地位。

2002至2008年,惠东县成功举办了四届鞋文化节,培育了“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区域品牌,提高了惠东鞋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拓展海外市场夯实支柱产业

据了解,1981年惠东兴办第一家制鞋企业至今,经过30年的精心培育,惠东鞋业走过了由贴牌向自主品牌生产转变、由手工作坊向机械化制造过渡、由单一市场向国内外市场兼有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和特色产品转变、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和集团化发展转变的艰辛历程。形成了原料供应、模具加工、成型组装、包装装潢、产品销售一条龙的,以时尚女鞋为主打产品的鞋业发展格局。惠东于2006年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评为“中国女鞋生产基地”、“广东女鞋名城”和“广东省鞋材生产基地”,是广东主要鞋业生产地和鞋产品出口的重要力量。

在本次鞋文化节开幕式上,麒润、元富鑫等几家有实力的惠东女鞋品牌与来自非洲、中东等地区的海外采购商现场达成了合作协议,成功将自身产品销往海外市场。女鞋品牌“韩步”也是与非洲采购商“牵手”成功的品牌之一,韩步负责人介绍,他们为了打开国外市场,特意迎合了国内与国外消费者对女鞋在颜色、款式、流行等方面的不同观念,针对不同市场制作不同产品。据记者在现场观察,其销往海外的女鞋与内销鞋相比,色彩更浓重,款式更多变,宛如“花蝴蝶”般的鞋款难怪令非洲采购商趋之若鹜。

作为与温州男鞋基地、晋江休闲运动鞋基地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之一,惠东女鞋基地孕育出了黄埠、吉隆、平山、大岭四个制鞋大镇,制鞋企业已发展到4800多家,培育了9个国家免检产品、21件广东省著名商标、7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4个惠州市名优产品、36件惠州市知名商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名牌商标群体。建立了132个出口生产基地,建立了1个省级鞋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鞋产品合格率由90%提高到99%。鞋业从业人员达32.5万人,占惠东县非农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二;年产鞋6.6亿双,产值180多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6%,是该县产品出口的主力军。制鞋产业已经成为惠东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惠东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民生产业,在惠东科学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农意识犹存 品牌观念亟待加强

惠东女鞋经过30年的精心培育,走过了由贴牌向自主品牌生产转变、由手工作坊向机械化制造过渡、由单一市场向国内外市场兼有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和特色产品转变、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和集团化发展转变、以时尚女鞋为主打产品的鞋业发展格局,培育出了“香恋”、“牧羊女”等一批优质的女鞋品牌。

“香恋”是当地鞋企中品牌意识觉醒较早,营销理念较为清晰,发展状况比较理想的品牌之一,在广东广州、深圳以及海南等地开设了近百家直营店,在消费者当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标识度。在本届文化节上,“香恋”为继续提升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产品的挑选上极为慎重,力求突出鞋款的精美与高贵,同时精心装饰美轮美奂的店铺来配合鞋款的展示,成为该区的聚焦点之一。

然而据记者在文化节上的观察,并不是所有的鞋企都具有这样的品牌意识与扩张“野心”。惠东与广州相比,在店租、运输、人力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这些优势往往成为吸引国内外客商的秘诀之一。据多个客商透露,他们在惠东采购一双鞋,比在广州采购成本低15%。有商家向记者核实了该数据,并“炫耀”说,一双女鞋在广州卖30元,但在本地只会卖20多元,因此他们的销量一直在高位平稳,即使金融危机也没有把他们“击倒”。

偏安一隅的“安全感”,使许多中小型鞋企满足于过自己的“小日子”:“我们的产品只‘走量’,成本不高,利润虽然也不大,但足够开销和支付工人工资。”有的商家不无自豪地说:“我的产品在惠东还是比较有名的。”对于打造品牌,他们的表现却有如见到了“洪水猛兽”:“现在做品牌就等于是拿人民币泡水。”

福兮祸之所伏。坚守本地市场,耕着一亩三分地,是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的心态写照,却与惠东鞋业发展自主品牌的态势背道而驰。作为全国鞋业基地的排头兵,惠东女鞋若要培育更多知名品牌,需要政府與商会通力合作,在宣传与政策上给予更多引导和鼓励,纠正目前植根在许多中小型鞋企心中的小农意识,才能使惠东鞋业的发展与时俱进,更上层楼。

睢县制鞋产业基地发展理念的启示 篇3

最近, 中国皮革协会在睢县召开了七届十次常务理事会和2016年全国皮革行业协会地方工作会议, 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精英走进睢县制鞋产业园, 所到之处, 一片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景象令与会代表无不啧啧称羡。当前在受国内外多重复杂因素叠加的影响下, 皮革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我国有些制鞋产业基地不闻厂房机杼声, 惟闻企业在叹息。而这个原来没有任何鞋业基础的中原一隅, 却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快速崛起, 并创造了年产6000万双鞋的骄人成绩。躬逢其盛, 怎么不叫一些与会代表反求诸己, 陷入沉思。

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睢县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 把握东鞋西移的规律, 抓住机遇, 科学规划, 着力培育产业集群。特别是制鞋产业, 借沿海鞋业转移发展本土鞋产业, 并完善配套, 着力壮大产业规模, 同步规划建设鞋材市场、物流中心、制鞋产业孵化园, 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成功创建“中原鞋都”, 填补了我国中原制鞋产业特色区域的空白。

睢县县委、县政府抓住制鞋产业结构调整机遇, 依靠产业政策支持, 着力明晰产业定位,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积极稳妥应对内外部挑战的发展理念, 对各产业基地应对目前复杂环境, 实现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各鞋业基地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目前受国内外经济不景气以及成本上涨、汇率变化、产业转移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加之各地产业布局调整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 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瓶颈。如何重铸我国制鞋产业集群辉煌, 使各制鞋基地再上一个档次, 关键还是要看地方各级政府领导的支持和产业政策的支撑, 推动产业集群企业在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 提高工业园区整体抗风险能力。

意大利制鞋王国掌门 篇4

有些人是幸运的,往往因为某一个机缘巧合,他们的生活完全被改变了。Manolo Blahnik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1971年,他的好朋友毕加索PalomaPicasso在纽约为他安排了一次与黛安娜·弗里兰(Diana Vreeland)的会面。Blahnik的设计图激起了这位当时《Vogue》美国版的主编的极大兴趣,她说服Blahnik成为一名鞋子设计师。说到做到,Blahnik回到伦敦,为位于切尔西的小店Zapata设计了他的第一双男鞋。一年以后,设计师奥西尔·克拉克(Ossie Clark)请他为他的下一个女性商品选样设计鞋子。意想不到的是,1974年,这个西班牙人成为第一个登上英国《Vogue》封面的男性:一颗新星诞生了!

他的生活真的就此不同起来,相继为Vogue,Bloomingdales,CalvinKlein和Perry Ellis设计鞋子。

从那以后他的事业蒸蒸日上。1978年他用为Bloomingdales设计的样品占领了美国市场,一年后他自己的专卖店在纽约开张,1991年有了香港第一家专卖店。同时,他与Calvin klein,Perry Ellis,CarolinaHerrera,Oscar de la Renta,JohnGalliano,Jean Muir以及Christian Dior等设计师成功合作。在德国,Manolo Blahnik设计的新款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绝对的秘密武器。当“欲望城市”走进我们的生活,这一情况发生了冲击式的改变。自从我们有能力追赶潮流,就像Sarah Jessica Parker,将大部分薪水投资在每一季Manolo Blahnik的新款上,甚至曾在街上抵御劫匪(“先生,您可以拥有我的Fendi包、我的戒指和我的手表,但是,请不要拿走我的ManoloBlahnikT”)我们才了解到事情的严重性。这鞋子已成为必需品!

无限创意和优质品质,受到顶尖模特、明星和西班牙王室的拥戴。

制鞋产业论文 篇5

桐乡作为国内女鞋专业生产基地,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 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已形成了颇具规模和优势的传统特色块状产业。近年来在政府主导推动下, 女式皮鞋传统块状经济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 其中有些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 品牌档次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 许多国内外的知名品牌都与桐乡鞋企建立了合作, 并由最初的OEM逐步向ODM转变, 另外有些规模企业自营品牌, 在国内中高端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不断提高。近期, 政府已经批复在制鞋产业园区计划建立多功能鞋类交易中心, 以制鞋产业为主线, 搭建鞋类科研创意设计、电子商务及产品监督检验等公共服务平台, 作为受益方的制鞋企业, 更应以此为契机, 来快速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一、“筑巢引凤”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 构建可持续发展人才梯队

政企联动, 共同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吸纳大专院校和制鞋行业优秀人才, 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薪酬福利政策和人员职业发展规划, 以构建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

1. 由政府牵头组织并联合规模企业组建产业管委会和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以人才公寓、公共研发平台、人才孵化、薪酬福利及人才留用补助等相关“衣食住行”优惠政策, 来大量吸收和引进行业优秀人才。同时, 建立灵活的人才政策机制, 健全人才管理制度与流程, 体现“以人为本”的主导理念, 营造有利于行业、企业及人才共同发展成长的环境。

2. 政府利用相关资源, 鼓励并全方位支持企业制定中长期人才战略发展规划。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特别是在科技研发、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管理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高端人才, 应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和留用机制, 并及时出台相应的“衣食住行”保障制度, 以构筑先进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 来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3.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联合企业, 主动到制鞋专业大专院校采取订单式人才引进与培养模式, 从大一、大二开始定点培育制鞋专业学生, 寒暑假让学生提早进入企业实习, 提前介入企业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整个流程, 这样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在育人和用人方面完全吻合。同时, 作为政府各级相关单位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帮助企业建立先进的人才管理系统, 最终为企业搭建专业人才团队。

4. 引导企业注重人才培养, 协助建立制鞋产业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 并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 大力实施校企合作, 开设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市场管理、模具制造等制鞋相关专业, 为鞋业基地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引进先进制鞋设备, 推进节能减排, 保护生态自然环境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不断恶化, 未来市场经济将以生态、环保型为主导。节能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 是产业和社会长远利益的基础。传统的制鞋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人才结构和高能耗机械设备组合而成, 为了减低能耗, 提高生产效率和保护生态自然环境, 对目前的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和引进先进高效率设备。

1. 引进国外先进制鞋成套全自动流水线设备, 不断提高生产力。在生产区和工作区安装环保空调、对车间设备进行节能改造, 全部更换节能电机, 车间、舒适照明更换节能LED灯具、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工厂道路两旁采用太阳能照明灯等。

2. 改造传统高能耗低效率设备, 对制鞋车间传统的380V电源设备中的电动机、变速器等元件进行更新和升级, 全部改造成220V电源, 通过以上改进降低企业制造成本和降低能耗。制定和实施更新改造计划, 提高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为了满足产品升级换代,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产品能耗和物耗, 提高生产效率, 满足安全环保要求, 提高设备综合效能, 对基础设施满足顾客和市场要求的能力进行自我评价, 及时制订设备更新改造计划。并对计划项目进行市场、技术、经济、环保和安全等方面的可行性论证, 控制投资风险, 提高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

3. 科学制定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及管理规范, 实施预防性和故障性设施维护保养制订并实施了《基础设施与工作环境管理程序》、《设备管理制度》, 组建专业的机电维修团队, 针对基础设施的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 实行分类管理, 对基础设施使用过程的完好率、可靠性、安全性、职业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预防与控制。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生产设备进行测量和分析, 针对关键设备, 主要设备重点监控, 及时发现问题, 落实维修措施, 甚至进行更新改造, 避免影响生产, 进行预防性管理。

三、应用优质环保新型鞋材, 引导制鞋企业低碳环保作业生产

国际上非常注重制鞋的环保, 不少国家对此设置了绿色技术壁垒。环保鞋材所带来的附加值远远高于新材料运用的成本。由此, 制造出环保和高科技的产品, 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 超细纤维聚氨酯合成革是第三代人工皮革, 其三维结构网络的无纺布为合成革在基材方面创造了赶超天然皮革的条件。该产品结合新研制的具有开孔结构的聚氨酯浆料浸渍、复合面层的加工技术, 发挥了超细纤维巨大表面积和强烈的吸水性作用, 使得超细级聚氨酯合成革具有了束状超细胶原纤维的天然革所固有的吸湿特性, 因而不论从内部微观结构, 还是外观质感及物理特性和人们穿着舒适性等方面, 都能与高级天然皮革相媲美了。此外, 超细纤维合成革在耐化学性、质量均一性、大生产加工适应性以及防水、防霉变性等方面更超过了天然皮革。随着全球的畜牧负荷加剧和各种因素导致全球食用肉类减少, 至今全球牛存栏数量仍在减少, 屠宰量也在逐步下降, 受到天然皮革短缺的困扰和因为环境污染而导致的制造成本提高, 合成革替代天然皮革是制鞋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制鞋企业最大的污染来自传统的溶剂型胶粘剂, 里面含有很多有毒有害物质, 制作过程中VOC (有机挥发物) 直接污染空气和影响人体健康。水性聚氨酯胶粘剂是以水代替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的新型聚氨酯体系, 也称水分散聚氨酯、水系聚氨酯或水基聚氨酯。水性聚氨酯胶粘剂除了无溶剂臭味、无污染和安全可靠优点外, 还具有气味小, 操作方便, 残胶易清理, 而溶剂型聚氨酯胶粘剂使用中有时还需耗用大量溶剂, 清理也不及水性胶方便。制鞋行业应加大无毒无害水性环保胶的推广力度, 推进绿色环保, 用水性环保胶、热溶胶、无苯天然胶替代传统的含苯聚氨酯胶, 立体消除制鞋生产过程中有机挥发物, 从根本上消除苯污染。

3. 麻纤维是从各种麻类植物取得的纤维, 包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双子叶植物皮层的韧皮纤维和单子叶植物的叶纤维。用麻纤维材料制作成的鞋用中底相对传统的纸浆中底具有吸湿、透气、质地轻、强力大、防虫防霉、静电少、不易变形以及适宜人体皮肤排泄和分泌等特点。它的屏蔽紫外线功能和抑菌功能均为我国权威机构所测试鉴定, 各项指标都符合要求。随着各种前处理和后加工技术的发展, 麻纤维的各类物理性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经研究表明, 在众多的纺织纤维中, 麻纤维是最具潜在功能的天然纤维, 麻纤维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纺织纤维之一, 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4. 勾心是皮鞋的脊梁, 承担体重, 同时提高人体行走过程中适应足弓的舒适性需要。玻璃纤维勾心复合材料基体中有大量独立的纤维, 这种粗细相当于头发丝1/16的纤维在每平方厘米上的纤维丝少则几千根, 多至上万根。从力学观点上看, 是典型的静不定体系, 当构件超载并有少量纤维断裂时, 载荷会迅速分配在未破坏的纤维上, 这样, 在短期内不至于使整个构件丧失承载能力, 一根普通的玻璃纤维勾心有30万根左右的独立纤维丝, 有效的防止勾心断裂问题, 玻璃纤维的高韧度和高弹性会让脚在站立和行走过程中缓解疲劳, 提高舒适度。另外, 在鞋内使用玻璃纤维勾心可以保证整双鞋没有其他金属物质存在, 从而综合提高整双鞋的环保性和舒适性。

5. 皮面修饰的主要功能是提高皮面的使用性、美观度以及舒适度。它还有遮盖皮革面缺陷、修饰粒面瑕疵等功能。传统皮鞋制作都是使用油性清洁剂和油性光油, 其材质由甲苯、清洁汽油、丙酮、丁脂、丁酮树脂、助剂等制作而成, 易燃易爆, 腐蚀性强有微毒。在工艺操作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 污染环境同时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水性环保涂饰相对油性具有无毒、无刺鼻气味、强防水、防尘、耐湿擦、耐折、耐低温等性能, 它能溶于水中, 无毒不易挥发。从环保的角度来看, 企业可多使用无毒无害的水性材料, 如水性油墨可替代传统油墨用于鞋材染色等等。

四、运用科技创新提高制鞋工艺, 满足消费者舒适度需求

加强企业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制定各类作业性指导文件, 借助标准化作业, 不断提高制鞋工艺水平和技术含量。大力开展皮鞋舒适度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的研究, 开发出适合人体运动规律的健康鞋和功能鞋, 为消费者提供高附加值的舒适性产品。由此, 从制造产品转变为创造产品。

1. 加快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科学完善的企业标准化体系, 以企业自身产品为基础, 围绕研发和生产工艺大力推进企业标准化工作, 走一条简捷、高效、优化、科研的企业发展之路。特别是对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外购件、成品的技术标准要定期进行查询、修订和更新, 凡与企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标准应及时废止或修订, 保证标准的时效性与有效性。

2. 加速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建立产业标准体系, 加强人体数据采集, 制定和修订行业有关标准, 促进标准工作与国际接轨,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引导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

3. 加强国际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国际研发合作和设计师队伍建设, 来提升企业整体研发设计管理水平和原创能力。以顾客要求和期望为研发设计导向, 强化产品策划能力, 为顾客设计时尚、舒适、科技的高性价比产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行业组织促进、政府政策扶持的创新体系, 形成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及时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模式。

4. 重视技术评估, 促进技术发展。通过企业内部制定《技术评估管理办法》和成立“产品技术委员会”, 来组织收集技术信息和技术评估以及分析当前国内外制鞋行业的技术发展状况和趋势、核心技术转变动态、新技术发展方向, 对企业现有产品、技术及未来技术发展的研究方向进行评估, 提出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差距, 调整和完善产品技术发展计划。通过分析, 形成信息、研发、创新、应用的技术开发体系。

5. 完善技术开发流程, 增强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注重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多渠道吸收前沿技术信息, 制定技术开发计划, 推进企业的技术发展。计划立项时注意项目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 经技术委员会评审后, 形成技术改造开发计划组织实施。以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品牌建设、标准制定、贸易促进、行业准入、信用评价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组织协调与引导作用, 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6. 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 建立快速高效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信息化平台。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链接和分析运用, 支持企业战略决策和业务流程再造, 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制鞋行业急需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纳入企业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中, 通过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 形成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五、关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 重视基础设施安环措施

依据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及SA1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要求, 对基础设施会引发的环境影响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进行了系统识别和评估, 通过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标准要素制定相关制度并坚持贯彻执行, 通过改善企业作业环境、劳动条件来不断提升员工向心力和强化企业竞争力, 并制订了相关的管理方案和控制程序。针对生产车间、员工食堂以及员工宿舍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和持续改进, 让所有的员工能快乐的工作, 体面的生活。

1. 推广环保型鞋材, 保障员工职业健康安全。鞋企最主要的污染源和有毒有害气体是溶剂型油性胶粘剂和油性清洁剂、油墨, 在生产车间建立生产过程消除有机挥发物的立体治理模式, 对含三苯废气重点治理, 用水性环保胶代替油性PU胶;无苯天然生胶代替PU黄胶;热熔胶代替苯溶型化学片;用水性清洁剂、油墨代替油性油性清洁剂和油墨, 通过以上各项改进, 确保车间环境质量和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

2. 关爱员工身心健康,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针对鞋企夏天车间温度偏高特殊情况, 安装环保空调对车间进行防暑降温。剔除消防安全点, 配置了消防栓和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定期组织实施员工消防安全演习。针对各类生产设备, 编制安全操作规程, 触电安装漏电和接地保护装置, 以保证员工的日常操作安全。对备用发电机安装消音装置和隔音门以降低噪声污染。根据车间重点粉尘设备砂轮机的特性, 采取安装布袋吸尘, 给每个操作员工配发防尘口罩。

3. 高效执行社会责任体系标准, 让员工能快乐的工作和体面的生活。对员工宿舍安装节能空调和太阳能热水器, 让员工有个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 在企业内部设置生活超市、球类场所以及娱乐活动室等并出台相关制度实行专人专项管理, 以此来提高员工的精神生活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4. 倡导资源节约型企业文化, 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针对工作场所的空调用电、下班之前半个小时关掉开关, 对工作场所照明用电, 在白天紧靠窗户边采取不开灯, 中间开一半, 以节约电源, 下班过后安排专人定时巡查, 检查各个工作场所、休闲场所和住宿等地方电源是非关闭等, 由此从多角度、多途径持续推进节能工作。

结束语:

制鞋产业论文 篇6

中国制鞋产业集群式发展已走过十多年的历程,其四大鞋业基地———以广州、东莞等地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鞋;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低档鞋;以成都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主要生产女鞋;以福建泉州、晋江等地为代表的鞋业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运动鞋和休闲鞋———在规模发展、品牌培育、开拓市场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整体而言,四大鞋业基地目前尚不同程度存在着品牌格局不明朗、缺乏品牌经营意识、研发和科技投入薄弱等诸多弊端。

集群产业各有千秋

广东制鞋业无论在款式、设备、技术、用料还是产量、出口额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企业普遍宁愿为别人做贴牌,也不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做自己的品牌上来,鞋业知名品牌极少。

无论就整体规模还是单体规模而言,温州鞋革业已越来越走在全国同行业的前列。

晋江制鞋企业以生产旅游鞋、休闲鞋、运动鞋为主,产品40% 进入国际市场。

成都鞋业以生产女鞋为主。产品高、中、低档兼有,种类繁多,经营灵活,主要面向中低水平消费群体,其中不少企业属于外销型企业,他们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产品已推向美国、俄罗斯及中亚等地区。

毋庸讳言的是,目前中国鞋主要占领的还是低端市场,中高档鞋与自有品牌所占比例很小,中国出口鞋以贴牌加工为主,绝大部分鞋厂是通过中间贸易商获取订单,利润被不断盘剥。

品牌格局尚不明朗

制鞋行业作为一个成熟的传统行业,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对于营销网络完善、拥有自主品牌的大型鞋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和品牌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而一些没有自主品牌和独立营销网络、独立开发设计能力薄弱的中小鞋企只能专事加工生产,参与同质低价竞争,被迫逐步退出市场。

中国鞋类市场可细分为四大部分:皮鞋、胶鞋、布鞋及塑料鞋。除各细分市场对鞋的款式和用料日趋转变外,各类鞋的消费结构也有变化。皮鞋的销售比重由早期9% 已上升至目前的35% 。消费群也由原来的城市扩展至农村地区,产品也开始由低级次向中高级次发展。

生活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东南沿海城市的人群对鞋类产品的购买力最强。进口皮鞋虽然在用料、做工方面比本土产品优胜,但由于价格昂贵、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因此本土皮鞋仍是中国市场主导。

中国休闲鞋市场相对于运动鞋市场,还处于欠成熟的发展状态,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休闲鞋生产厂家众多且竞争激烈,市场颇为分散。国内品牌格局尚不明朗,一线市场缺乏国内品牌,国内品牌缺乏中高端品牌。

品牌经营意识薄弱

我国鞋企普遍存在品牌意识薄弱,很多鞋企更多的是去追求鞋子的产量,鞋子是否能跟上外国的款式,是否可以增大销量,却忽略了品牌的重要性。

以成都为例,成都鞋业作为四川省的特色产业,已形成了配套成龙、产销一体化,其女鞋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然而据统计,成都市制鞋企业目前拥有鞋类产品自主品牌的仅300多个,除了个别企业有自创品牌外,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贴牌生产阶段,而这些企业大部分还是在靠价格优势艰难的生存着。虽然成都制鞋企业数量众多,但同质化较严重,名牌企业很少,鞋企的开发设计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下转第18页)(上接第10页)品牌,无法对品牌形成强劲支撑。这就使得成都制鞋业多年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很难占领高档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随着成都鞋企品牌意识的觉醒,不少“成都造”已经加快了研发设计的步伐。一些自创品牌已经迈向国际大市场。

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每年生产的鞋子居于世界首位,鞋子的需求量也是世界第一,然而我国鞋业生产还是处于鞋业的初级阶段,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鞋企数量在急剧增加,同时在鞋行业中也出现了很多领军品牌。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鞋业从生产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的众多生产商因为生产技术薄弱在原料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浪费。

制鞋产业论文 篇7

1 璧山制鞋业的现状

璧山鞋业发展已有70余年的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 璧山县皮鞋制造业快速发展, 成为乡镇企业骨干行业, 仅七塘镇就有皮鞋厂500余家, 获得“皮鞋之乡”的美誉。20世纪90年代, 璧山县委、县政府把鞋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产业加以重点培育, 使鞋业发展逐步走上健康、规范、持续发展的道路。为2001年璧山县开始规划和创建“中国西部鞋都”, 并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西部鞋业博览会等一系列会展、论坛活动, 2003年璧山县引进国内著名企业奥康集团有限公司, 共同开发建设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 使璧山鞋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全县鞋业企业已有483个注册商标, 其中27家企业被中国皮革协会批准佩挂真皮标志, 创重庆市名牌产品9个、重庆市著名商标4个、重庆市知名产品3个。全县现有鞋业生产经营企业和配套经营户1300多家, 到2008年末, 产皮鞋6700万双, 年产值实现50亿元, 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鞋产品15%出口, 远销欧盟、非洲、东南亚和中亚等国家和地区, 制鞋业成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和重庆璧山的一样, 成都的武侯和重庆的铜梁都是作为承接东部鞋业转移的主要的西部地区, 其各自尤其自身的发展优势。

1.1 成都武侯制鞋业

成都鞋业作为四川省的特色优势产业, 已形成了“四川鞋业在成都, 成都鞋业看武侯”的发展态势, 武侯鞋都工业园区及其周边聚集了四川省80%以上的制鞋企业近4000家相关企业, 形成了配套成龙、产销一体化、年产皮鞋过亿双、产品年销售收入逾10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产业, 其中出口10亿美元, 约占80%, 其中女鞋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目前, 成都女鞋已步入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

成都鞋行业中有一批明星制鞋企业, 如艾民儿鞋业、卡美多鞋业、依兰鞋业、圣妮娅鞋业。这些企业生产和设计水平相对较高, 已不满足于贴牌代工业务, 迫切要求发展自有品牌, 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2006年11月, 成都鞋业成立了“中国女鞋之都品牌战略联盟”, 共同推进“成都女鞋”的品牌形象。政府在人财物三方面的鼎力支持, 良好的工业基础, 成熟的市场运作, 丰富的人力资源等等众多优势, 让武侯的发展如虎添翼。

武侯和璧山相比, 各自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上并不完全相同, 突显在招商引资上武侯更具优势。武侯的鞋业市场更为成熟和完善, 往往能很快就吸引到投资者的关注的目光, 其目标是做女鞋的高端市场。

1.2 重庆铜梁制鞋业

铜梁县鞋业产业发展依托工业园区, 白手起家。2001年铜梁县规划了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的金龙工业园区。其中, 鞋业园区规划5000亩, 已引进浙江红蜻蜓鞋业集团、温州红帽子鞋业集团等制鞋企业30余户。鞋业园已经发展为以外贸出口为重点, 鞋类研发、生产加工、材料配套、物流市场为一体的综合园。

铜梁和璧山相比, 值得一提的就是流水线生产, 这一点璧山制鞋业是很难相比的。铜梁优惠的投资环境也吸引了不少璧山的制鞋企业去投资建厂。

综上而述, 可以总结出璧山制鞋业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主要集中在:

优势: (1) 历史悠久, 根基牢固, 在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生产灵活, 能适应市场变化, 满足需求; (3) 正在完善中的工业园区, 会促进璧山制鞋业全面升级; (4) 知名鞋企的入住, 能够带动本土制鞋企业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劣势: (1) 整体竞争力弱, 品牌知名度低, 产品种类少, 质量偏低; (2) 经营管理落后, 生产技术低; (3) 配套产业链尚未形成, 产业集聚效应不强; (4) 硬件发展环境和服务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2 璧山中小型制鞋企业的发展现状

璧山现在有制鞋厂 (主要是皮鞋) 大约有1320多家, 其中大型生产企业只有3家, 中型的有21家, 小型的有1200多家。主要分布在县城, 周边主要是八塘、七塘、大路。由此可以看出, 璧山的中小型制鞋企业几乎是璧山制鞋企业的主体。它们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2.1 企业规模小, 处于求生存的阶段

璧山中小鞋企大都采取作坊式的生产模式, 以家族管理为主。鞋业老板在自己所拥有的或是租赁的居民住宅楼从事生产和生活。鞋企老板因为不能确定是否能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 所以不愿意冒险投资建厂, 购买先进的鞋机器材, 进行规范化的生产。但政府已经正式下达通知, 对不安全的居民楼生产模式进行迁移, 工业园高昂的租金增加了产出成本, 迫使鞋企老板们不得不联合起来共同负担租金, 促使其走向联合。

2.2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璧山中小制鞋企业基本上都是家族企业, 由夫妻俩共同经营, 经营者素质不高, 一来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在鞋材的管理上, 对原材料的购入、消耗、剩余并没有做统计, 加剧了生产成本, 直接降低了企业的净利润;二来应收账款控制不严, 造成资金回收困难;三是缺乏有效的员工激励体制, 造成人员频繁流动, 劳动力缺失。

2.3 高中级鞋业技术人才缺乏

技术工人数量严重不足, 使璧山中小型制鞋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数量很难提高, 导致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企业规模难以扩大。目前中小企业中, 拥有流水线和半流水线的企业只有十几家, 而且不是处于全部投入使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都很难聘到合适的技术人才, 除非在成都或温州招聘本地的打工者。这充分说明了璧山高中级鞋业技术人才的缺乏, 导致璧山鞋业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

2.4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产品同质化严重

尽管璧山鞋业发展历史较长, 但中小型制鞋企业的产品都处于中低端市场, 大都打的价格战, 所以很多企业不注重科研、开发、设计, 也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制鞋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科技含量不高, 特别是中小鞋业企业产品设计能力严重不足, 品牌培育意识淡薄, 产品开发和品牌运作落后, 整体竞争力弱。一直以来多数企业都处于来料、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阶段, 相互模仿、复制别人的产品, 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为了扩大销量, 经销商们也会要求厂家生产畅销产品, 以便增加销售额。

2.5 营销观念淡薄, 分销渠道较少

璧山中小制鞋企业的主要目标市场是中低端市场, 其产品主要发往一级中心城市的批发市场、二级城市的批发市场与专卖店或者三四级乡镇市场, 顾客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追求质优、价廉, 并无品牌偏好, 以低收入者居多。企业产品分销主要依靠固定经销商分销、贴牌生产、自产自销等传统模式进行, 重视产量, 忽略销售环节, 产品的附加值低, 利润也低。

3 建议

根据璧山制鞋业目前的状况, 针对璧山中小型制鞋企业面临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强企业组织创新, 通过合资合作, 实现企业集约化、集团化和品牌化发展

针对企业规模小, 只求生存, 不主动寻求发展的情况。璧山中小型鞋企老板们必须转变观念, 认清形势, 勇于开拓, 积极进行并购重组, 合资合作, 集中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 相互取长补短, 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能力, 共同开发市场。同时, 政府应鼓励璧山中小型制鞋企业加强与璧山的大型鞋企和国内外著名制鞋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在交流与合作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 迅速提升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3.2 政府和企业必须把人才培训作为突破口

政府可以推动企业组建行业协会, 结合璧山鞋业人才需求的实际, 制定人才培训规划,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的制度和机制, 实施人才培训战略。专业化地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以及技术工人,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另外, 对璧山中小型制鞋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与营销培训, 提高管理水平, 增强璧山制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3.3 可先实施非名牌战略, 立足中低端细分市场, 再开创鞋业品牌发展做向上延伸

中小企业自始至终要以消费者为中心, 善于捕捉市场信息, 寻找市场空白和契机, 紧紧围绕和抓住消费的需求, 特别是现实需求, 创造商机, 以“新、优、奇、特”形成差别优势, 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中小制鞋企业可以利用非名牌战略中应通过建立扁平高效的组织机构, 采用灵活快捷的生产方式、严格的管理控制等手段来大大降低运作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 以低成本、多样化、小批量来满足和适应非名牌战略的需要。而做品牌不一定都是针对高端市场, 着力打造中低端市场的有知名度品牌也是璧山中小型企业品牌发展的路径之一。

3.4 拓宽分销渠道, 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鞋业零售行业的变化, 已经影响到了整个产品流通系统, 璧山中小型制鞋企业必须重视渠道建设和终端销售, 鞋企利润的实现, 还要是抓住销售的利润。

璧山的中小型制鞋企业可以积极建立与投入成本相对较低的鞋业超市之间直接合作关系, 也可在二三级或者三四级乡镇建立直营店等。同时, 电子商务也是适合璧山中小型制鞋企业促进销售的好帮手。

摘要: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电力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的制约, 西部地区为鞋业西移提供了优良的条件。通过对璧山制鞋业的现状进行梳理, 分析其中小型制鞋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对璧山中小型制鞋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提出相关建议, 以期进一步推动璧山制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型制鞋企业,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段镇基.对中国皮革和制鞋企业争创名牌的几点意见[J].中国皮革, 2005, 5:33-35.

[2]董海艺, 周海波.论我国民营制鞋业的产业升级问题[J].特区经济, 2006, 5:89-90.

[3]杜少勋, 李晓宇, 张璐.中国制鞋业西移的现状分析与前景预测[J].皮革科学与工程, 2006, 6:75-77.

[4]杜少勋, 王晓洁.国制鞋业品牌文化创建的思索[J].西部皮革, 2009, 10:11-14.

[5]秦季冬.制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 2008, 30:240-241.

制鞋产业论文 篇8

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首个实践“一都多园”构想的大型制鞋产业园, 自2013年9月开工建设后, 受到诸多鞋企的关注。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也不仅把发展眼光放在承接成都、重庆鞋企的产业转移, 更是迈开了脚步, 走到了我国制鞋业发展基地和鞋业出口基地———广州。11月1日, 由安岳县龙台发展管委会领导带队, 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运营方携多名鞋企代表走进广州花都, 开始了为期两天的学习考察以及项目推介。据了解, 在此次推介会上, 有30余家广州鞋企明确表示愿意入驻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 16家鞋企在推介会现场当即签订了意向性合作协议。

莅临羊城承接东鞋西移

“我们不想把眼光局限在川渝两地, 对于制鞋产业来说, 转移是世界的大势并非仅仅发生在四川, 许多广州的鞋企也面临着生产成本增高, 亟待转移的现状, 对于我们来说, 这就是商机。”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邹代强向记者这样阐述了他们此次广州之行的目的。

广州是我国鞋业“三州一都”生产基地之一, 近年来, 国际市场的萎缩以及生产经营成本的不断增加, 加之土地价格的暴涨,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 有的企业被迫关停, 有的企业选择了外迁。一些大型的台资鞋企选择去越南或缅甸, 而一些中小型鞋企则考虑往我国西部地区迁移。广州洪鑫集团总经理洪小平深有感触地说:“在广州打拼了十多年, 近年来生意越来越难做, 虽然说鞋产业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 但毕竟受人工成本、厂房租金以及材料成本的影响很大, 在世界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的情况下, 广州人工和租金成本都在不断增加, 但产品售价也没有太大变化, 夹缝中生存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转移升级已是大势所趋。”此次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莅临羊城招商, 恰好与广州鞋业“东鞋西移”的大趋势遥相呼应。

而在我国西部地区, 作为制鞋基地的成都“中国女鞋之都”和重庆“中国西部鞋都”, 也面临着与广州类似的情况。随着成都周边人工成本和租用厂房成本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两年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怎么办?今年初, 四川定下基调, 要将西部制鞋产业构建起“一都多园”的产业结构, 即以成都为中心, 向周边多个地理位置俱佳, 交通条件便捷的二三线城市转移, 一来可以缓解企业的劳工成本, 二来可以带动人口大县的产业经济发展。

长远规划吸引鞋企加盟

今年9月11日, 落户四川资阳市安岳县的渝成国际制鞋园区正式奠基开建。作为四川省政府、资阳市政府重点招商引资项目, 该项目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最专业的国际化制鞋产业园区, 预计实现年产值超百亿元, 成为川渝经济圈又一经济增长极。

据了解, 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项目选址于成渝经济圈的交通枢纽安岳县, 成安渝高速、内遂高速、资安潼广高速、国道319、省道206均在安岳穿境而过;内遂铁路、绵遂内宜城际铁路、成安渝铁路在安岳形成网状交汇;距离成都新机场仅有40分钟车程, 水运方面离重庆港口也仅需50分钟车程, 将为未来的物流运输奠定良好的交通基础, 为制鞋企业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供坚实的硬件条件。

项目总投资45亿打造, 总占地约3000亩, 将分三期建设, 一期约800亩, 历时2年建成, 预计将在2015年下半年正式开园。二期约1000亩, 三期约1200亩, 建设总周期为5-8年。渝成国际制鞋产业园项目一期招商全部完成, 二期招商已经完成百分之八十, 鞋材市场招商正在火热进行中, 业态包含招商中心、鞋材中心、生产中心、研发中心、物流中心以及少量生活配套等。利用政府引导、企业主营的运营模式, 采取龙头企业牵头、中小企业抱团发展的方式, 在符合城乡统筹的规划下, 实现企业发展、品牌发展。

产业园鞋材中心采用独栋式小别墅设计理念, 一栋四户, 共三楼。一楼为6米的挑高设计, 气派大气, 便于展示;二楼主要用于销售及商品或鞋材展示, 三楼可作为休息及商务洽谈, 通达性好, 产品组合划分合理。生产中心大小厂房均有设置, 每个独立厂房均配置了三层或四层的办公楼、停车场及独立的小花园, 环境舒适。同时还设置了孵化园, 投资少, 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 适合中小鞋业投资。同时, 项目还积聚了贸易、研发机构、行业协会、金融担保公司、培训系统、品牌推广及渠道公司为一体的产业链, 专为鞋企及鞋材商家服务, 减轻入驻企业的风险和阻碍, 便于企业及商家更好的发展。

在二、三期会完善园区生活配套, 450余亩的商住用地规划及建设学校、酒店、医院、写字楼和商场等, 可进一步满足从业人员购物、就医、子女上学等问题, 让鞋企从业人员有一个良好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也为前来企业考察及合作的单位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

同时, 投资商还负责协调金融机构及有关方面为入园企业提供融资等服务, 实施快速绿色“办证”通道, 安岳县招商局、政务服务中心、龙台发展区管委会将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可按规定申请办理本企业法定代表人、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常住户口手续, 其子女就读安岳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学校不收取除国家规定以外的任何费用。

埃塞俄比亚制鞋记 篇9

如果不是黝黑的皮肤和面孔,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制鞋流程与在泉州、晋江等地的制鞋厂并无二致。

不过,这是在埃塞俄比亚,一个年人均GDP只有约400美元的非洲国家,被中国人普遍认为是“贫穷”的代名词。

在这处该国最大的制鞋厂,另一个不同是:虽然也悬挂了鲜红醒目的条幅,但用汉语、英语,还有当地的阿姆哈拉语写了“注重效益”、“有效乐业”、“长远发展”、“和谐安居”等。

当然,最大的不同是,这里的人力成本只是中国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所以“虽然双方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相近,应该至少还有20年好光景”。工厂的持有者,全国政协委员、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告诉本刊,他们对于这间最大的中国在非制鞋工厂满怀希望。

中国鞋厂- - -以及其他轻工业制造企业,是中国在非洲日趋扩大的影响力的代表。来自世界银行的相关报告中,也单独将“中国皮鞋的例子”、华坚集团列入其中,从而说明中国对非洲的影响。

在其他国家增加对非贷款等措施之下,制鞋厂如何为中国赢得“非洲的心”?

总理的邀请

在中国的制鞋业中,拥有2. 5万名员工的华坚集团是一家著名企业,生产包括GUESS、COACH等奢侈品品牌。这家一直在东莞发展的企业于2011年受到埃塞俄比亚总理的邀请,前往设厂。

正如埃塞俄比亚与中国的关系,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泽纳维也是中国在非洲最亲密的伙伴之一。建交43年,中国与埃塞俄比亚不仅是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也是后者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外资来源地。

当时作为友好国家的代表,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应邀出席在广东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他在此行中除了会见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还明确提出招商引资,希望广东能“提供”几个企业。

“他召见了我,并邀请我去埃塞俄比亚考察。”作为广东省政府推荐的代表企业,张华荣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非洲之行。

在那里他了解到,由中国援助2亿美元建设的非洲联盟会议中心就要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落成。这座巨大的建筑物是中国继坦赞铁路之后最大的援非项目,大多数建筑材料包括木头、大理石和玻璃都来自中国。

埃塞俄比亚方面希望,至少有一家来自中国的制造企业能在非盟中心落成时完成投资,从而显示两个国家的友好以及中国对该国经济的扶持。

“那时候已经是十一月,距离第二年一月中非总部开张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我当即表态,只要你们支持我,我一定把这个事情做好。”张华荣回忆说。

虽然通常被中国商人认为效率低下,但这次埃塞俄比亚人以超乎寻常的节奏完成了这项工作。“我们的企业在当时创造了一个非洲第一,就是在三个月建设了一个近600人的工厂。”张华荣说,三个月过后,这家工厂就使埃塞俄比亚整个国家的鞋子出口翻了一番。

这个坐落在亚的斯亚贝巴附近奥罗米亚杜康行政区工业园的华坚国际鞋城,如今拥有1700名当地员工以及100余名中国工作人员,投资已超过1000万美元。

三条生产线每天能够生产两千多双鞋,主要是为国际一线大品牌进行代工。包括GUESS、COACH、TOMMY HILFIGER等,贴上“埃塞俄比亚制造”标签,运往美国和欧洲。

虽然看起来决策匆忙,但华坚集团目前很满意这次投资。

“劳动力成本现在是我们国内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而且当地电力供应充足,电价只有国内的一半费用。另外当地有大量的牛皮、羊皮,原材料非常丰富。”华坚集团副总裁、海外投资公司总经理海宇向本刊介绍说,“制鞋业起源于欧洲,然后传到美国,后来传到日本和韩国,30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后传到中国。30年后的现在,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显然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比较而言,其实在埃塞俄比亚的人力成本比东南亚的新兴制造业国家- - -越南、柬埔寨等还要低,包括更加低廉的其他社會成本。加之丰富的皮革资源和相对其他行业更为成熟的制革技术,世界银行的报告说,制鞋业将是非洲大陆发展的基础和成败关键。

同时,并不内销的贴牌工厂也让对中国的指责有所收敛。欧美政客和一些非洲国家的反对派通常认为,中国企业在非洲大陆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开采原材料,并为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寻找市场。

正如世界银行所说,中国轻工制造业将生产地转移至非洲,这对非洲大陆“长期滞后”的经济转变来说,是一个良好的起始平台。

早操的效果

至于挑战,华坚集团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的本地化。

“以物流为例,国内制造业的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2%,但到了埃塞俄比亚一下子提高到8%。”海宇说,制鞋毕竟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率一般保持在5%到10%之间。

埃塞俄比亚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是个综合问题,“虽然埃塞俄比亚政府鼓励外资投资,但在相关部门的执行过程中,操作的效率十分低下。政府的部长们都会讲支持外资投资,但是进口原材料的时候,并不是由他们坐在门口清关。”

按照当地政策,制造鞋子的设备以及原材料进口都应该免税。海宇说,当他们把第一个集装箱运过去的时候,其中做鞋用的刷子就被海关扣下,“居然说那是刷牙用的牙刷,要缴税。此外鞋子的穿孔机也被扣下,海关人员不认识,还以为是手枪。”

海宇介绍说,目前工厂每个月大概进口 8个集装箱的原材料,出口12个集装箱的成品鞋子,“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材料是进口的,剩下三分之一全部可以在当地解决,比如大量需要的羊皮、牛皮等。”

nlc202309040322

发生这次事件后,海宇特别找到当地海关的所有6个副关长以及所有的主任、处长,开了6个小时会议讨论此事。后来,海关的20多个工作人员也到鞋厂进行了考察,了解工厂生产的流程以及用到的机器,“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这些,我们就只好多花时间去做基础工作。不这样就没法生存。”

当地的交通運输状况是另外一个大的挑战,“从最大港口吉布提的码头到我们工厂800公里,但双向一共只有两条车道,一旦有车子坏在路上,整条马路也就被封住没法通行。而且道路使用频率高,道路的路况也越来越差。”海宇说,运输效率很差的主要原因竟然是当地不允许外资投资物流运输业,“本国运输商没有竞争,也就很难讲到效率问题。”

这对于参与全球生产链条的企业来说是个致命问题。

“企业生产里面讲究leadtime,是指从接单到鞋子生产出厂的时间。比如3月米兰时装秀,一个星期后样板就制出来了。现在时尚就是这么快。”海宇说,在国内这个时间一般是60天,但在埃塞俄比亚仅原材料进口就要30天,“在当地最快只能做到80~90天。”

此外,“埃塞俄比亚整个国家没有经历过工业文明的过程,工人们也就缺乏工业文明的理念,组织性、纪律性和服从性以及责任心都比国内差很多。”海宇说,在当地的很多工厂,大概有30%的工人在领完薪水后第二天就没了人影,“一般15天后工资花得差不多了,这些人再回到工厂继续上班。”

在华坚集团的工厂,直到有人因累计迟到5次而真被开除的时候,上班迟到的问题才得到缓解。而且,国内制造业企业流行的军训和集体操在这里就显得更加必不可少。

结果,这种训练却使员工们的身体健康情况有了很大提升,“他们刚刚进来的时候接受军训,十五分钟倒了一大批,现在训练半小时到四十五分钟都没有问题。”海宇说。

但是为了解决文化差异,华坚集团仍然定期安排埃塞俄比亚员工到中国接受培训。当地医疗条件只能做应急处理的阑尾炎,都趁机在中国治愈了。

其实中国企业家已经明确认识到,管理将是非洲工厂的成败关键。正如世界银行报告所说,以埃塞俄比亚为例,一些“管理良好的”本地企业的生产能力与中国和越南企业相差无几。

倒逼中国企业的非洲工厂

张华荣说,目前他们正在考虑于2013年下半年在非洲其他国家进行投资。影响决策的因素包括:企业经营情况、市场经营是否有活力、政局是否稳定、当地劳动法是否符合发展需求等。

对于这家巨型鞋业企业来说,仍要“边投资边摸索”。

为华坚集团的非洲战略提供支持的,是中非发展基金。二者已经签署协议,十年内共同投资20亿美元,在埃塞俄比亚发展专注于制鞋的制造业集群。

后者是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系统的一个私人股本基金。

海宇说,这可以为当地创造10万个就业机会。可以解决当地有皮革、有工人、高失业的矛盾局面。

在大多非洲国家,失业率都是仅次于部族冲突的政局动荡因素。每个局势平稳国家的党派和政治家在竞选时,都会把降低失业率作为第一目标。

“中国的制造业走出去是比较适应非洲的,而欧洲的制造业却不一定适应非洲的情况。”张华荣说,因为中国的制造业主体- - -鞋业、服装以及其他轻工业产品还处于粗放型阶段,需要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支撑。

“但是欧洲的高端制造、精益制造在埃塞不具备发展条件。他们工业管理、文明管理的机制,以及工业设施和综合配套都不能与之相适应。因此传统制造、低端制造在埃塞大有前途。”他说。

这样,中国制鞋厂向非洲转移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倒逼中国的粗放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否则就没有活路。”

而从整个非洲来讲,“两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最大的有利条件。”海宇说。事实上,这也是他们选择埃塞俄比亚而不是其他非洲国家的主要原因。

自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动荡之后,非洲大陆对于工厂和外汇的渴求已经获得了实现的条件。

除了解决就业问题,从而稳定政局,“他们在积极学习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和过程,想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发展制造业,给国家创汇。”海宇说,与亚洲相比,非洲有全球最好的免税政策,这对于一个出口型企业来说吸引力显然不同凡响。

虽然受到欧洲政客和一些非洲政治家的指责,但中国工厂受到从政府到民众的普遍欢迎。特别是这种专门面对外销的制造企业,“他们自己的企业水平到不了,我们又不面对他们的国内市场”,所以也不会跟当地的制鞋业有冲突。

作为友善的表现,华坚集团也曾邀请当地20多家制鞋企业的老板来参观学习,“我们就给他们供应一部分材料,而价格则比当地低很多,也受到当地企业老板的欢迎。我们也要向他们解释,只有形成产业集群,几百家鞋厂一起发展,大家才能发展得更好。”海宇说。

2012年,埃塞俄比亚政府新批准了3平方公里土地建设轻工业制造发展特区,“未来的工业园将以鞋业为主,也将涉及箱包等轻工业制造产业,中国的制造企业只会越来越多。”张华荣表示。

制鞋产业论文 篇10

1. 温州制鞋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在整个温州范围来看, 因为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国内生产成本大幅提升和汇率不稳定等不利因素, 从2012年初至2013年初的一年间, 温州鞋企从3800多家减至2761家 (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约有30家) 。其中龙头企业红蜻蜓、康奈集团、奥康、蜘蛛王等知名企业年生产皮鞋都在1000万双以上, 产值20亿人民币以上, 其中红蜻蜓与奥康集团的年产值更是高达40亿以上。集中了奥康、红蜻蜓、蜘蛛王、杰豪、日泰等大企业的永嘉县, 仅16家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 就占到了2013年全县鞋企工业总产值80%以上。

由以上数据来看温州鞋企的市场集中度还是较高的。虽然大企业数量较少, 但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面对不稳定的外部环境, 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更强, 小而散乱的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从发展趋势来看, 逐渐减少的小微企业, 以及通过并购发展壮大的龙头企业, 预示着温州制鞋业的市场将更加集中。

2. 温州制鞋业的的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1) 进入壁垒。在早期, 温州制鞋业主要以家庭作坊的形式手工制作, 采取“前店后厂”的模式。很少采用大型的机械设备, 没有完善的流水线生产。在这一时期, 熟练的手工技艺形成了技术壁垒。但温州的制鞋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高度分工与协作的产业集群, 而且由于技术的进步, 流水生产线的普及, 大部分的制造工序不再依靠人工完成, 这些使得制鞋业的技术壁垒逐渐被弱化。低科技含量, 较为透明的原材料供应渠道, 流动性大的从业人员, 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类型使得温州制鞋业的绝对优势成本壁垒不太容易形成。

必要资本量壁垒:虽然温州制鞋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较低, 但温州的发展存在“两多两难”的问题, 即民间资金多但投资难, 小微企业多但融资难。而温州制鞋业进入者角色主要是由小微企业扮演, 进入者与原有企业在融资成本上的不对称性, 使得小微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大大高于其他性质的企业, 民营企业作为进入者面临较高的必要资本量壁垒。虽然在中央与温州地方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包括金融改革在内的措施后,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然而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长远发展来看, 现有的法律、政策与平台都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要。

(2) 退出壁垒。温州绝大部分制鞋企业属于小微企业, 投入生产的专用性资产较少, 用于研究开发。广告、员工教育培训等无形资产的支出也较少。较少的沉淀成本使得温州制鞋业的退出壁垒较低。企业进入与退出该行业的流动性较大。相关数据显示, 2012年初至2013年初, 温州鞋企从3800多家减至2700多家, 减少了1000多家。但有些规模较大的制鞋企业则面临更高的退出壁垒。具有一定的规模的制鞋业大都采用流水线作业, 专业性资产在总资产中比例高于小微企业。

(3) 产品差异性。一方面由于温州制鞋业属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部分温州鞋企主要进行中低端的鞋类制造或是OEM生产;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 抄袭仿造现象严重, 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温州鞋企的产品差异性极小。

二、温州制鞋业市场行为分析

1. 温州制鞋业的创新行为

制鞋业作为温州传统的轻工业, 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急剧扩大的海外市场需求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初期的大环境中, 温州鞋企主要依靠仿制进行生产。在这一阶段, 我国劳动力价格也比较低, 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以及熟练的技术, 温州制鞋业在这一阶段蓬勃发展, 在1994年高峰时达到了6000多家。因为广阔的市场潜力, 温州制鞋业在这一阶段创新动力不足。

2001年前, 温州鞋对外贸易国主要是前苏联国家, 由于这些国家轻工业落后, 技术和质量要求不高。但这一情况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发生了改变。欧美国家的严格的技术标准对温州鞋企提出了更高的技术和质量要求。为了适应这一改变, 温州很多鞋企, 例如:奥康、东艺、巨一等都对自己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升级和改造, 力图与国际接轨。在成功进入世界市场后, 温州鞋企迎来了新一轮的繁盛期。

然而, 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的发展使得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 造成制鞋成本大幅上涨, 鞋企利润受到挤压。这期间, 越南和印度的市场迅速的崛起, 为鞋类进口商提供了另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的产业选择地。当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不再占优势的时候, 温州鞋企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另谋出路。在这一点上康奈集团非常有远见, 早在2001年, 康奈就加入SATRA组织。在2004年签定的合作合同中, 双方合作内容包括, 康奈将在SATRA技术服务下, 投资1000万元建立鞋类研发实验室, 研发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此外除了康奈, 一大批温州龙头企业也纷纷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 并在生产技术与设计上进行自主创新。除了引进国外已有的先进技术, 温州鞋企开始重视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奥康集团于2006年开始筹建"奥康大学", 这也是中国制鞋行业的第一所企业大学。通过创新温州鞋企已经逐渐开始摆脱单纯的贴牌生产和仿造的困境。

2. 温州制鞋业的并购行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温州制鞋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2008年开始, 温州制鞋业的产量、市场容量、出口额和厂商数量都明显下滑。大型鞋企因为抗风险能力较强, 生产经营还能维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 但小型企业则因为成本上涨等压力有着被淘汰的风险。据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的统计, 仅在2008年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型鞋企已经有200多家鞋企被收购或者破产。在这种情况下, 温州制鞋业选择了整合重组的发展道路, 鼓励合作兼并, 联合发展, 扩大规模经济优势, 以此来增强当地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除了温州制鞋业内部的并购, 温州鞋企还大胆的兼并了国外品牌。奥康集团与万利威德签署协议, 共同成立奥康-万利威德意大利国际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收购、并购或者入股这些一线品牌, 有助于温州皮鞋业的转型升级和加快出口。被收购的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将会为温州鞋企所用, 这些技术对于调高温州鞋的整体品质, 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年来, 中国皮鞋服装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出口壁垒”, 并购当地品牌成功, 对于突破出口壁垒有着重要意义。

三、温州制鞋业市场绩效分析

长期以来, 存在于市场上的大量差异性较小的温州鞋企造成了温州制鞋行业存在过度竞争的现象。这就导致了温州鞋企的利润大幅下降, 恶性的价格战争, 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行业持续处于低利润率的状态使得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研发、创新当中, 不利于企业的后续发展, 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产业的衰败消亡。

除了产业内部的过度竞争, 不利的外部环境也压缩了温州制鞋业的利润。首先是高筑的贸易壁垒, 对温州皮鞋出口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其次金融危机使得对外依赖性大的温州鞋企受到了重创, 浮动的汇率也增加了温州鞋企经营的不稳定性。此外国内的通货膨胀, 大幅上升的原材料价格与用工成本对以价格取胜的温州鞋企造成了很大的压力。2013年工资成本涨幅达到15%~20%, 随着内地工业兴起、城镇化步伐加快, 今后用工成本会越来越高。这就出现了年销售额增长的同时, 企业利润却大幅下降的现象, 与之相对的大企业的情况则要好一些。

四、温州制鞋业市场优化策略

1. 结论评述

在市场结构方面, 虽然温州鞋企数量众多, 呈现出小而散乱的形式, 但数量较少的几十个龙头企业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 并且在内外因素的推动下, 温州制鞋业的产业结构将不断升级, 小微企业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 向更集中的市场发展。在进入与退出壁垒方面, 对小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分开讨论。总体来说温州制鞋业的进入退出壁垒都比较低, 这一点可以从每年增减的数以千百计的鞋企数量上得到验证。但对大企业来说, 退出壁垒比较高。

在市场行为方面, 在不同发展时期, 温州鞋企表现出了对创新的不同态度, 从开始的一味模仿到后来主动地建立科研基地, 在创新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仍存在自主品牌国际知名度不够、先进技术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等劣势。目前温州大型鞋企已经在市场和政策的影响下开始收购兼并小微型鞋企, 并且在国际上, 温州鞋企也迈出了收购世界知名品牌的步伐。但总体来说, 温州的产业结构升级仍需进一步深入, 以发挥更大的规模经济效应。

在市场绩效方面, 由于过度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恶化, 使得温州制鞋业的绩效并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小微企业, 在国内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国外竞争者的强大、国外市场萎缩的多重打压下很多已经被收购或者宣布破产。与之相较, 大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 利润率高于小微企业, 但仍然较之前水平有所下降。

2. 优化策略

延长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鞋业中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为产品的设计和销售阶段。而温州的制鞋业主要集中在了附加值比较低的制造阶段。在初期靠着模仿发展起来的温州制鞋业如果想走的更远绝对不能只依靠单纯的模仿。自主设计研发的能力是那些想要打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的温州鞋企所急需的。虽然已经有一些企业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 但大部分企业依然只停留在OEM生产和模仿阶段, 创新意识淡薄。温州鞋企应加大研发投入, 在款式设计与生产过程中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差异性, 减少生产成本, 以此来面对来自国内和国际更严峻的挑战。

扩大融资渠道, 减小企业的生存压力。有很多鞋企因为正规融资渠道准入门槛高转而借入民间资本, 却因为无力偿还过高的利息而使经营陷入困境。政府应该推出一些使民间金融更加“阳光化”、“合法化”的经济政策, 提高地方发展金融的自主性。鼓励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机构, 深入到大中型国有商业银行不能触及的小微企业经济体的信贷需求。由此调整温州经济结构, 使其更加适应温州本身经济环境的发展, 并对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极大促进作用。

商会、鞋业协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商会与鞋业协会应该协调企业间的关系。在保证适度的竞争活力的情况下, 避免企业间出现恶性竞争, 低价倾销的行为。在遇到国际性贸易纠纷时, 应该联合当地企业积极应诉、上诉, 减少因为贸易壁垒和贸易纠纷带来的经济损失。

摘要:在中国加入WTO后, 温州制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温州传统的制造业, 制鞋业在开放的经济背景下到底是迸发出了新的活力还是在竞争中逐渐衰亡?本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较为系统的对温州制鞋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了分析, 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黄祖辉, 朱允卫, 张晓波.温州鞋业集群的形成:进入壁垒是如何突破的[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7, (04) .

[2]陈一樑.蛇年问鞋业——温州各鞋革行业协会看2013[J].中国皮革, 2013, (08) .

上一篇:井下机电技术管理下一篇:类型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