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课程

2024-10-10

教师是课程(精选12篇)

教师是课程 篇1

一、教师要真正走进课程。

这就要求教师拥有“课程知识”, 课程就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技术的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知识就是能够满足课程实践合目的性、合计划性、合技术性的最起码的知识基础。

二、教师要创生和发展课程。

理解并解释课程是教师专业生命的存在方式, 而教师参与对课程文本的解读是课程意义生成的基础, 教师在对学科的理解和感悟中即生成了学科课程。经过教师实践操作与反思后的课程又将成为新的课程, 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符号的载体, 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教师不再孤立于课程之外, 而是有机地构成课程。在经过了课程实践与反思过程后的教师也即发展和创生了课程。

三、教师要充分彰显自身的课程意识和价值。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载体。教师的生活世界, 特别是他们的经验、智慧、理解、感悟、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性课程资源, 能够与学生要获得的文本知识和解题技能等一道进入课程、进入教学过程的时候, 教师和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他们的人生过程, 是他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 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才有可能彰显课程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教师是课程 篇2

结合现在的培训趋势,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教师专业化的更高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修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不仅要学会“教书育人”,更要学会“严于律己,身先垂范”。

(2)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从单一结构向综合结构转变,能不断更新和拓宽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和综合知识。

(3)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力争使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较高水平。

(4)具有独立承担教育科研的能力,并能有机地应用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风格。

(5)今后的教学中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指导者和领导者。

(6)不再做教育改革的“被动者”,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改革的“主动参与者,主动策划者”;“我与教师同进步”“我与学生共成长”,“我与学生是竭诚的合作者”。

(7)对课堂教学能运筹帷幄,具有较强的表演力和互动效应,有效教学理念领先,成为教学改革的“促进者”、“领路人”。

(8)自己作为教育者的同时,也是学习者、研究者;在教学中“既会当导演,又会当演员,又会当观众,既会扮演节目的主持人的角色,又会扮演音乐指挥家的角色”。

骨干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发挥哪些作用?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优秀分子。他们具备优良的素质,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必将起着支撑、表率、指导作用,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骨干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帮助其他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和疑难,创造和推广有效地提高学士素质的教学方法,时常提供一些观摩课、研究课,给其他教师做出榜样或者提出一些引人深入思考的问题;承担一些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以先进的思想,以创新、务实的精神和最新的研究方法、学习方法影响和教育其他教师,在出成果的同时带出队伍;经常承担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任务,带动一代教师形成教育教学新风气,开创教育教学新局面。

所以,骨干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发挥领头作用

骨干教师各种工作中要求走在前,做领头人;努力成为教育教学的带头人;并且爱学校、助集体。

二、发挥他们传、帮、带作用

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吸纳,做先进教学理念的承接者和传播者,主动承担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等活动;承担学校工作及各项科研任务;与新教师对子,指导新教师快速成长;每位骨干教师要有帮、教计划和任务;帮助教研组工作、协助组长工作。

三、发挥骨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作用

承担素质教育科研课题,要有成果;每年有新经验;节节有反思;为学校教师讲座;开办讲座、组织课外小组。

四、发挥骨干教师在电化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是课程 篇3

一、关注童年的身体生活,构建“为了儿童”的体验课程

李吉林老师,是真正理解儿童的人,理解儿童语文的人。她在《为了儿童的学习》一书中,谈到“语文从封闭走向开放”“到野外去观察”“展示社会生活的画面”……这让我们很自然地想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蓝天下的学校”,中国台湾的黄武雄教授所写的书《学校在窗外》。李老师用一种开放的视野来进行儿童语文情境课程的建构,对我们来说,无疑具有一种“范例教学”的意义。李老师启发我们:良好的语文课程,必须开放世界,开放自然,开放生活,让儿童拥有丰富的童年“身体生活”,并全面解放他们的感觉与体验,让他们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

“到野外去观察”,李老师所写的这几个字尽管素朴,却道出了儿童语文课程的一大奥秘。因为“感觉是儿童的第一位导师”;大自然是语文课程的“第一情境”。到野外去观察,敏锐儿童的感觉,让童心为新鲜的声音、颜色、气味而跳,养护儿童的余裕之心。有了足够的游戏与闲逛的时间,儿童才能恢复以身体对待世界的方式,世界才能恢复原本陌生的尊严。独特而细腻的感受才会自然生发,与自然应和的生命宣泄和诗性飞扬才会成为一种必然,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才会成为儿童生命表现与存在的方式。激活儿童的感觉,促进无字语文的学习,显示了情境研究的一种“大课程”视野。关注童年的身体生活,显示了情境课程不但为儿童明天创造幸福,也在努力给予儿童现实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情境课程也是一种关于童年幸福的课程。

“启发儿童体验自己的生活”,李老师所揭示的是儿童语文课程的内在性特征。儿童把握世界的方式,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体验。没有高度关联与相当丰富的身体生活,没有一种心灵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交流回响,语文课程中的深度感悟都无法实现。所有的课程情境也难以实现有效的经验还原。情境课程中的体验,是完全基于儿童的身体生活这一原点的。这种现象学意义上的生活体验,因而成为情境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儿童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

情境课程的开放式体验构建模式,是完美的课程开发模式,它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生观。在童年的身体生活方面,它达到了一种难以超越的认识高度:儿童教育,不仅要给儿童以身体生活的时间,而更要承认这是最为重要的人的生存方式。正如朱自强教授所强调的那样:“承认、尊重身体生活,就是承认、尊重歌唱、跳跃、嬉戏的孩童的生活方式,就是回到童年生命本真的状态,也就是回到人类生命本真的状态。”这无疑是情境研究在儿童课程建设方面的重要贡献。

二、关注儿童的兴趣意向,构建“为了儿童”的适切课程

《为了儿童的学习》一书中,所提出的情境教育“五要素”之一就是“诱发主动性”,这说明情境课程的构建是以激发儿童的积极心理为基础的。书中还提到情境教育的“两个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儿童的特点,说明情境课程的构建是基于儿童情感与思维发展的规律之上的。一句话,情境课程是为了儿童的学习,是适合儿童学习的。李老师关于情境课程建构的研究充分体现了“儿童至上”的理念。

情境课程在进行理论架构时,是围绕儿童构建儿童、知识、社会这三个维度进行的。在情境课程中,李老师说:“儿童是至高无上的,是真正的学习主体”“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正是情境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书中在谈到“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时,李老师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课程内容是为特定教育阶段的学生选择的,必须被学生所接受与同化,成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对儿童将来的行为、态度、个性等产生积极、持久的影响。如果选择课程内容时能够注意到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并尽可能与之相适应,就能使学生好学又乐学。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情境课程是真正属于儿童的课程,是适合儿童的课程。

情境课程构建的开创性工作,让我们明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理想的儿童课程必然是适切性课程。体现时代进步性和儿童教育伦理的课程,必然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充分吸纳“儿童中心设计”范式的合理元素的。这样的课程要让儿童有动力去学习并对学习任务感兴趣,而且课程是建立在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李老师所倡导并践行的正是这种适切性课程。因此,我们在构建儿童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像李老师那样关注儿童的真正兴趣点——关注作为一个学习者的儿童,而不只是关注学科;强调活动与经验,而不只是言辞技巧;鼓励小团队有趣的和谐互动,而不只是单一的课本学习。真正做到根据儿童的生活、需要、兴趣和意向去组织课程内容:重视正在变化的世界,采用动态的目标和材料,让儿童在所处的环境中积极地活动;重视将那些童趣指数高的“近距材料”纳入儿童课程。这样做,才能在适切的维度上实现课程构建的最优化。“人们只能学会他们所经历的事情。只有那种与积极的目的相联系并根植于经验之中的学识,才会转化成行动方面的改变。”如何在进行适切课程设计时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兴趣?尝试通过课程协商、集体审议的方式来突破课程设计的瓶颈;赋权学生,让他们与教师一起商讨,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单元目标、中心内容、主体框架、相关活动、配套教材等。设计转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提供建构儿童自己的课程的机会,是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的观念的,具有课程未来学的重大意义。

三、关注儿童的整体世界,构建“为了儿童”的融合课程

《为了儿童的学习》一书,为我们所展示的情境课程构建历程,体现了全人教育的重要理念。正如李老师所强调的,“小学教育是为了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身心同时得到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儿童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教育”“小学教育促使全体儿童的发展”。

“为了儿童的学习”,充分体现了整体主义所秉承的价值观: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都是意义之网上相互联结的点。以整体教育哲学来加以观照,我们就会发现,情境课程的构建瞄准教育世界的各种有意义的关联,包括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关联,身与心的关联,知识领域之间的关联,个人与社区的关联,人类与世界的关联以及自我与本性的关联等。这种融合型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儿童领悟世界是一个巨大的互联网,获得一种更加适切的强大的整体力量,去洞察世界的关联,形成更高程度的整体哲学和语言哲学。

基于全人教育理念和整体教育哲学的情境课程的构建,走的是一条“为了儿童的学习”的关联型研究之路。情境课程构建范式的转型,让我们洞悉:世界是关联的,一体化的;儿童的生命是本原的完整的系统,是身心一元的。理想的儿童课程必然是融合型的课程。情境课程的“网络构建”充分体现了“整体设计、主题融合”的理念:在核心领域,构建“教学内容与儿童活动结合的学科情境课程”;在综合领域,构建“儿童多渠道获益的主体性大单元情境课程”;在衔接领域,构建“让儿童顺利逾越的过渡性情境课程”;在源泉领域,构建“让儿童走进周围世界的野外情境课程”。如此,通过单元内容或社会主题把不同领域的内容综合起来,把学生的自我认识和他现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把儿童的天性和发展起来的成人意识整合起来,把学科课程与个体的经验和社会现实真正地融合起来,以满足理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构建融合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将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结合起来,将生活的真实情境和想象的模拟情境结合起来,为儿童提供一个“宽阔而又贴近的最适宜他们成长”的复合环境,让所有的儿童都能获得完满人性的和谐发展。

“为了儿童的学习”,体现了课程学领域的先进理念,在课程开发方面具有重要的范例价值;“为了儿童的学习”,体现了教育者应有的教学哲学,在课程实施方面具有强大导向功能;“为了儿童的学习”,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培养全人、提升素养方面具有永恒的伦理意义。李老师的著作《为了儿童的学习》永远值得我们“为了儿童的学习”而读。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篇4

教师教学能力, 具体来说, 包括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问题设计能力、提出与回应能力、课堂应变能力、即时评价能力等。

以下以问题教学为例, 谈谈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程实施中的体现与作用。所谓问题教学, 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它是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 提高教师的实施策略, 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理科教材中每一个章节, 应有它的逻辑联系, 同样语文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也有它的情感逻辑, 教师尤其要准确把握每一篇课文的内在联系, 并准确找到教学内容的关键点, 以此为中心, 提炼核心问题, 牵一发动全身, 形成“问题流”, 帮助学生辨识各个关键属性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推进思维与情感的流动。

对学生的理解与把握也很要紧, 我们要掌握学生的已知与未知, 才能确定教学的起点:对于学生已知的, 要少教;对于超越学生认识水平一大截的, 要慎教;对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知识 (内容) , 要重点教。教学就是在学生已知基础上向未知领域突进的历险, 挑战学生已有的认知,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勇气与兴趣。教学中以问题呈现的形式, 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以及深层理解学习内容;同时还要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或策略去帮助学生更投入地参与学习;还要注重课堂上的互动, 使教师及时得到学生学习的反馈, 使用合适的评价激励学生持续有效地学习。

比如我在执教《夏洛的网》一课时, 注意了核心问题的提炼与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关注。在文中父女的对话就是关键点 (父亲要杀落脚猪, 认为留着它是个麻烦, 女儿要阻止这种屠杀行为, 于是展开了一场冲突) 。

“弗恩, ”阿拉布尔先生说, “养小猪的事我比你懂。落脚猪麻烦大着呢。现在让开吧!”

“可是这不公平, ”弗恩叫道, “小猪生下来小, 它自己也没办法, 对不对?要是我生下来的时候很小很小, 你也把我给杀了吗?”

阿拉布尔先生微笑了。“当然不会, ”他说着, 疼爱地低头看着女儿, “不过这是两码事。女孩小是一回事, 落脚猪小又是一回事。”

“我看不出有什么两样, ”弗恩回答说, 仍旧抓住斧头不放, “我听到过那么多不公平的事, 这件事是最最不公平的。”

不公平成了问题讨论的核心。成人是从现实的角度看待问题, 是理性与分析的;孩子是直接感悟的, 较少利害思考, 从生命的本能思考问题, 接近于庄子的齐物论, 认为生命的本源是一样的, 所谓万物同源。父亲的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小女孩弗恩本真认识的价值, 在比较讨论中, 学生对生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在讨论中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老师, 我有疑问, 不杀生, 我们吃什么呢?就如老师你自己一样, 也要吃肉啊!这时考验的是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即时组织能力与平时积累的恰当呈现。经过师生讨论, 明确了《夏洛的网》是文学作品, 不等同于现实生活, 就如《愚公移山》一样, 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这么认死理的人的, 寓言告诉我们人类要有一种锲而不舍战胜自然的精神, 《夏洛的网》倡导的是拥有一种对生命尊重的悲悯情怀。

教师是课程 篇5

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文章。文章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笔者认为,思政教师要充分发挥“温度”的关键作用,让学生心灵真善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用内心“温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关键期和黄金期,其在生理、心理方面不断成长,思想纯洁如白纸,热情像火焰,容易迷茫失措,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教师要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内心的温度关怀、体贴学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关爱和期望,学会善待和宽容,体验自信和成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用语言“温度”激励学生努力奋斗。“好话一句三冬暖”,思政教师语言是“立德树人”的一张名片,在教学中要换位思考,交心交友,尽可能多一些理解与尊重,少一份训示。要注意场合、时间、语气和方式,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孩子们的“标杆”。要讲究策略,能够巧妙地加上微笑、点头、抚摸、鼓掌、拥抱这些形体语言,增强思政教师的亲和力、感染力。让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用情感“温度”激活学生内在潜能。思政课教师要“以情育人”,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先。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学生才会喜欢你。如果思政教学方式上要摒弃“填鸭式”和“满堂灌”,改变简单的历史回顾、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才能引导学生在价值情感上有所升华。有共情,才会有共鸣。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胸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把这些情感融为一体,用真情实感的温度温暖学生,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恋爱也是一门课程 篇6

这也许是我开通,也许是别人的不开通。恰恰相反,我一直关注和担心的是,在我女儿亦池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在她进入女性发育的时期,在她应该情窦初开的年龄,她应该具有正常的生理意识和反应。孩子的健康绝对是第一位的。如果我的孩子连一个正常的人都不是,那进重点大学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我可喜地看到,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很可爱的小男孩,向我的亦池献殷勤。之后,小学,初中到高一,一直都有。我一直都是心怀喜悦的,并且我会把这种喜悦感传达给我的孩子,让她为自己拥有男性的青睐和肯定而喜欢自己的性别,为自己的性别感到自豪和自尊自重。

实际上,情窦初开时期的小男生小女生,感情是非常纯洁的,一般都是幼稚得可爱。不管社会上有多少影视在表现男女情爱,不管有多少画册充满性别诱惑,对于少男少女们来说,那都是突兀的隔膜的外面世界,他们自己,还是要从纯洁的感动和友爱开始,笨拙地摸索和学习人类的相爱。这种最初的情感,如果没有受到外界的道德谴责和恶性羞辱,多半是可以促进和刺激学习激情的,一般被爱慕的孩子,自我感觉会很棒,学习会更加用功,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在爱慕者面前丢脸;而爱慕他人的孩子,学习也会更加用功,每一次考试他都希望自己考得更好,引起他爱慕对象的注意和重视。在学校这个空间和环境里头的孩子们,功课是他们首要的价值表现,操场和篮球赛是他们唯一展示自己矫健身姿的地方。因此,爱的情感会促使他们更加发奋和聪明。

让我大惑不解孚的倒是老师和家长们,所有成年人不都是从少男少女过来的吗?对自已那个时期萌动的美好感情以及身体的纯洁与幼稚,不都有着亲身的体会吗?为什么这些成年人要以阴暗淫秽的心理揣度孩子们,一定要丑化他们,侮辱他们,激发他们的反叛心理,同时,也等于是用成年人的阴暗性心理教唆了孩子们,诱发了性罪恶极具诱惑性的一蕊。极度的禁锢非常容易导致极度的渴望。无知的孩子一旦坠入成年人的陷阱,自然难以自拔。

我这里没有这样的糟糕问题,我的亦池也没有这样的糟糕问题。我只是认为:一个人的恋爱最好能够选择恰当的时间和空间。我唯一担心的,也就是我的孩子不懂得选择好时间和空间。因此,我也偷看过我孩子的日记和信件。我偷看的心态,主要是想了解孩子的真实状态。因为恋爱毕竟是私人的,少女毕竟是羞涩的,这是她个人的秘密,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也总是机密的,这种机密感是他们独自的享受。我宁可偷偷看一看,也不要穷追猛打地找孩子谈话和追问,我不会要求孩子一定告诉我关于她私人生活的真话,我尊重她的享受感。即便我偷看了,我也还是没有偷看的结果。

我偷偷看到,我的孩子一直有人爱慕,也发现我的女儿似乎从初中就在“恋爱”。这种“恋爱”更恰当地说是孩子们在试探和体验一种更加成熟的人际关系,他们交流的主题和内容,主要是学习和考试如何,球赛或者班级竞赛怎样,某个老师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的品位和学识如何,某个同学的人品、性格、智商如何,是否应该与他们交朋友,等等。更让我得意的是,我女儿的文字和文笔,远远好于她的追求者们。她的回信写得那样好!那样措辞婉转而又不失原则!小小女孩儿骄傲和淑女得很呢!她的日记告诉我,她“遗憾”地发现,她还从来没有看上过任何男生,连成绩最好的某某男生也“没有文化”,还有“不少性格缺陷”,或者“吃相难看,举止粗鄙,小里小气,只能当作一般朋友了”。并且“这一次期末考试,我一定得超过他,让他受到打击,懂得什么叫做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还有:“某日晚自习,与几个女友密谋,造虚假约会纸条一张,作弄某某男生在花坛独自徘徊几小时,开心至极,看他还敢不敢轻浮,见女生就追。”孩子啊孩子,还真是顽皮呢!可是,如果像他们这般年纪不顽皮,人生还有什么年纪可以顽皮?青春少年不互相作弄好玩,人生還有什么阶段可以作弄好玩?人生许多错误,难道不正是越早犯越好吗?只有年轻人有的是时间来吸取经验和教训。

说实话,作为母亲,看到自己的女儿有这样的眼力和定力,还富有幽默感和正义感,我觉得这正是我期望的女孩子。我认为恋爱也是学习课程之一,如果获得好成绩,一辈子的幸福就有了很好的基础。我可不愿意让我的孩子把所谓的“全部心思”都用在课本知识上,读书一直读到博士,最后变成了一个傻不愣登的老处女。

教师是课程 篇7

带着这样的困惑, 我从4所不同的学校选择了4名数学教师进行个案研究, 分别称为教师A、B、C和D。

一、4位老师的基本情况

教师A具有17年教龄, 国家级骨干教师, 负责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 并兼一个班的班主任, 多次在省市数学教学研究会上作研讨课;教师B具有8年教龄, 市级骨干教师, 数学备课组长, 负责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 并兼一个班的班主任, 在2007年玉溪市青年教师五项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教师C具有12年教龄, 市级骨干教师, 年级组长;教师D具有5年教龄, 负责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任务, 并兼一个班的班主任。4位老师都从2006年就开始新课程研究。

二、研究工具与数据收集

我分别对4位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踪观察和访谈。本研究使用的工具主要有课前和课后访谈提纲、课堂观察表、数学任务编码表、录像带分析技术。其中课堂观察表和数学任务编码表, 是由教育部基教处开发的, 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结论

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班主任工作相当繁重

在4位教师中, 有3位是班主任, 班主任始终有做不完的工作, 除了上课, 还要处理班里的事情, 处理学校指派的事务性工作, 这项工作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如果要好好备课, 就得挑灯夜战, 怎能不神经衰弱?

2. 学生能力水平

教师A所在学校采取分层教学, 他所负责的2个教学班中, 一个是Ⅰ层, 另一个是Ⅱ层。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不得不在高二就结束课程。为此高一数学课就上得太快, Ⅰ层班能勉强接受, Ⅱ层班就如同坐飞机, 我们老师感到好困惑!教师B认为:善于学习的学生日子还好过些;不善于学习的学生真的如同做苦役。

当谈到师生互动否会给教学带来帮助时, 教师A说:如果师生能认真对待的话, 是有用的。但学生不深想, 不认真, 不集中精力, 学生认为所谓互动, 就是相互说话, 我们很难控制。此时我们又想到:学生不深想, 不认真的原因是什么?教师争先恐后地回答:这不是我能解决的, 是初中, 甚至是小学带上来的, 不少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

3. 各级各类的评价制度

在访谈过程中, 4位教师都多次提到, 各级各类考试制约了他们的课堂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师C谈到:放手让学生做可能对学生理解新知识有好处, 但 (知识) 掌握不到位, 考试怎么办?因此, 教师抱着多讲比少讲强的心态处理教材和把握教学要求。教师B说:学生特别喜欢使用计算器, 计算能力明显不如以前的学生。

4位教师都谈到教师的考评对教学的影响。如今对教师的各种考评都与学生的成绩挂钩, 部分领导、家长就看你的分数:“管你怎么教, 只要考出高分, 就是好老师”。分数高可以一好遮百丑, 所以老师们就得抓分数。

4. 大班化

在谈到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时, 4位教师都谈到了现在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多, 不宜组织小组活动。教师A说:学生太多, 新教材中有许多活动, 不敢放手让学生做, 一旦让他们做很难控制局面, 教室里乱糟糟的;教师B认为:学生水平差别较大, 大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教师C说:如果老师讲学生都听不懂, 让学生自己探究就更悬了;教师D谈到:学生活动不好把握, 会影响教学进度, 还是老师讲更容易把握教学节奏。

5. 以往的教学经验

实施新课程的过程相比过去的教学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而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教材中新增的教学内容, 教师多半会按照教材设计的过程展开;而对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 因担心学生探究达不到预期的结果, 影响教学进度, 教师多半又会回到传统的讲授方法。

教师是课程 篇8

一、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

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 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 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因此, 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 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就显得特别重要和必要。

1.更新教育观念, 聚焦核心素养

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关注教学的整体性与学科化的统一。建立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做、一起学、教别人”, 实践“做学教”的理念。面临新课程改革, 我们除了要认真解读, 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还应该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因此, 要创设和谐、宽松、 民主的课堂环境, 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 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观, 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的根本。同时, 也是学校、教师发展的根本。教师要发展, 也要创新。要不断学习, 不断超越自我, 逐渐实现蜕变, 成就全新的自我。

要重视对学生的“能力评价”, 轻视“考试成绩评价”, 要更多地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考能力”“交际能力”等实践活动层面上加以引导和培养, 不让学生陷于“书本知识” 的陷阱, 保持积极乐观、灵活开放的学生天性, 让他们最终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2.注重课程资源整合, 加强教学研究

教师要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实行新的整合和超越, 要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别的地方去, 用到实践当中去。在过去的教学中, 教师只关注教法, 不关心为什么教, 不费心琢磨教什么的问题。而新课程给予教师一定的教材运用灵活性, 强调教材只是材料或范例, 只是师生展开活动的中介与话题,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删减或增补教材, 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取舍做到游刃有余。

在教学方式方面, 提倡课堂内师生互动, 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应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从新的角度去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 将新的教育思想转变为教育行为, 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每位教师都要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加强课堂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尤其在教学中, 除透彻理解教材外, 还要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使自己“博学多才”。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 掌握与学科有关的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真正做到“常教常新”。不仅在教学上要做到尽善尽美, 而且要学会思考和研究, 形成自己的特色, 并在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中, 撰写论文, 研究课题,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着探索和研究, 并形成自己的教研特色, 教学风格。

3.反思教学行为, 提高专业水平

必要的教育生活资料收集更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很多一线教师对自己的实践资料缺少记录、分析、总结、反思和整理, 也是导致专业水平与能力低下或不能有效提升的一个主要原因。教师的实践记录资料从目前来看方式方法很多, 比如文字、照片、视频、图标等, 都可以是我们课堂观察、专业提升、教学研究、学有专攻的教育生活交流与研讨的组成部分。

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自己的头脑中重建新的教育价值观, 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持久地去实现, 促使自己在专业上日益走向成熟;要经常评价剖析自我, 对自身存在的优势、不足和进步形成清晰的认识, 注重分析现象的原因, 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最终达到发展自我的目的。另外, 教师的思维方式、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内容安排, 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要进行调整和改变,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质量等进行思考与探索, 在发展和丰富课程中提高自我。

二、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

基础教育是国民的奠基工程。作为新课程改革中最为主要的要素之一的学生, 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就是说, 课程改革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因此, 作为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参与者和受益人, 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融入其中, 参与其中, 积极发展自己、优化自我, 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表现能力和自信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关注的是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突破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 引领学生走出教室, 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在老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学习的内容, 自由组合小组, 制定实施计划, 设计方案, 直至完成学习任务;注重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注重研究过程, 注重学习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 让学生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激发出来, 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 是发挥学生核心作用的重要前提。在这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与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教师要积极地看, 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 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 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 与他人友好相处, 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是课程 篇9

国家第八轮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全面铺开以来, 课堂教学的面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学生的反应等已获得很大的改观, 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在倡导“平等对话”中, 许多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它等同于“问答”;在倡导“赏识教育”中, 存在着“模式化”的鼓励与评价、坚决不用批评等教育方式;在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许多教师也仅是流于形式、不讲求实效, “浮夸之风”颇为严重;在实现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结构中, 教师课堂教学中还是坚持以学生是否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为主, 存在着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

若就问题的性质来说, 余文森教授认为这是纯粹形式化的课堂教学, 这种课程改革只是形似, 还没有达到神似, 即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 失却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若就问题的缘由而言, 笔者认为应归根于教师不善于去“关注”学生, 即不善于观察学生、洞察学生、审视学生、判断学生、估价学生、激励学生等。总的来说, 教师缺乏必备的心理素养, 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准确把握存在于学生身上的“信息”, 无法“审视”自己的教学, 因为学生也是个跟教师一样有着个性鲜明、情感丰富、思想独立的社会个体, 不是一件供人自由支配与主宰的“物品”, 他需要教师用心呵护、用心体察、用心感受、用心教育……可见, 教师心理素养的高低是课堂教育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问题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 要对一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 以确保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纵观改革的成效来反思对教师的培训成果, 笔者认为在教师素养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一定的文化理论素养

“观念制约人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同时, 教育行为受制约于教师的教育素养。试想, 同样是一节课, 文化内涵较深的教师能充分挖掘出教材的价值, 并且能多元地引导学生来理解教材, 知识联系广, 方法点子多, 教学的组织游刃有余;而对于文化内涵较浅的教师, 虽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但在教学实践中颇感“力不从心”, 用词干瘪, 只是生硬、机械地模仿、硬套, 这就导致了许多教师不能娴熟地驾驭课堂教学, 这往往会让教师产生很强的挫败感, 也就有了许多教师采取了“穿新鞋走老路”“固执己见”等应对教育改革的行为。

2. 缺乏一定的审视与批判能力

从教学的本质而言,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认识过程, 这种过程始终是动态的、变化不定的。为能确保这种认识过程在科学、理性的轨道上运行, 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捕捉各种信息, 进行有效的调控。如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 受制于其认知经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必然会存在着许多缺陷, 教师应能适时地对其加以科学的指导、有效的帮扶。但在现实中, 教师往往是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闹, 一味地“赏识”、激励学生的各种表现, 不能从更深层面进行审视与评判。

3. 缺乏一定的心理素养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关注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 其内涵是很丰富的, 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势必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在课堂上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 要多“换位思考、蹲下身子平视”每一个学生, 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感受等, 这里强调的是教师为什么眼里仅只是装着自己及自己的教学、“跳不出自己来教学”, 从根本上说是严重缺乏对学生情绪的感知与审视。所以教师的心理素养是很重要的。只有知己知彼, 才能运筹帷幄。

4. 习惯于个体的“心理舒适地带”

情绪心理学告诉我们, 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一个“心理舒适地带”, 即每个人都会藉以自己熟悉的范围和习惯的经验去做事, 因为人们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会觉得安全、舒适、稳妥, 而一旦逾越则可能遇上困难、麻烦、危险和挑战。所以很多人都宁愿生活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地带”中, 期望能够平安、稳当地生活, 这也是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不自觉践行新课程理念或拒绝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水平

在加强业务进修、科研创新和师德修养的同时, 新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还应努力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 加强耐挫力的培养与锻炼, 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减少对学生产生烦躁情绪和过激言行, 增强自信心, 磨砺坚韧性, 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 也没有必要为取悦他人而违心行事, 积极善意地对待身边所有的人, 学会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会快乐, 从每一节课中体验成功, 做到心平气和、与人为善、积极进取, 乐观看待每一件事, 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另外, 还要多学习有关心理保健与预防方面的知识。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及市场经济的冲击, 教师可以采取自我安慰、自我解嘲、适度宣泄等积极的自我调节方法, 使自己保持良好、愉悦的心境。

2. 学校要努力创造宽松、自由、博爱的校园氛围

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注重感情投资, 努力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宽松的心理氛围, 使教师找到安全感, 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首先, 学校应创造条件让教师能获得工作成功的可能, 有效释放教师的心理压力, 也可通过多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 广开情感宣泄的渠道, 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其次, 学校可通过有效的培训、研讨等方式, 逐步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增强对外界的抵制能力, 进而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以达到能自觉践行新的教育理念、改变自身的教育行为。

3. 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是课程 篇10

新课程标准中所体现的一系列新观念和新方法, 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赋予学生的新角色地位, 都使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决不是简单地换一套教科书, 也不是单纯课程内容的调整, 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变革。这对教师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更新,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施新课程改革, 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职业观、人才观、师生观、发展观、评价观、课程观和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一、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职业观

教师职业的突出特征是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 教育教学活动是“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 它需要教师倾注汗水、倾注心血、倾注感情, 施加可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影响。所以, 与其他职业相比, 对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要求就更高。教师只有树立新型的职业观, 即坚持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生的协调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积极进取, 敬业奉献, 勇于创新, 才能在新课程的推进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教师必须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 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 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具有正确人才观的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渴望成材, 每个学生都能够成材, 即能够成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教师既要培养某些方面高智能的学生, 也要培养其他方面高智能的学生;既要重视高智能, 也要重视高德能;既要强调全面发展, 也要鼓励个性发展。教师只有树立人人可以成材的人才观, 才可能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教师必须树立平等互助的师生观

教师要认识到, 课堂不应该仅仅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更应该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阵地。课堂教学的成功, 首先是学生“学”的成功。教师的职责是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站起来, “教”的目的就是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促使学生自主地用自己的头脑走进教学内容, 让他们从根本上领悟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 更要充分备课, 以提高自己促进、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 (2) 放下架子, 在教中学, 在学中补, 师生互动; (3) 强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可以共同探讨问题, 努力开拓学生再创造的空间, 并在超越中体验“教学相长”。

四、教师必须树立新型课程观

新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 强调课程是教科书、教学材料、教学媒体、教学背景、教学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等多种因素组成的。因此, 教师对于课程要根据具体情境对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方法等进行“二次分工”, 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创新者。另外,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 淡化学科界限, 还给学生一个整体课程。在实施综合课程时, 教师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 而不能以传统的分科课程实施方式去解释和推进综合课程。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与创新的过程。

五、教师必须树立多元化的评价观

评价和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 评价的多元化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 采取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 笔试与口试、实践相结合, 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 开放与封闭相结合, 多方面、多角度地评价每个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挖掘各自的潜能。如数学学科评价的内容, 就有数学基础知识问答、数学应用、数学活动制作、数学学法介绍、数学小论文综合测试、数学竞赛等, 从多方面评价学生数学素质和能力。这就改变了传统学习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一张试卷衡量学生的标准,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和规划人生的能力。

总之, 改掉一切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陈旧内容, 而代之以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成长的新内容, 就构成了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和核心精神。教师是实施新课程的贯彻者和执行者, 要想使处处都强调“改革”、“转变”、“更新”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顺利实施和拓展, 教师就必须率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如果教师没有确立创新观念以及没有具备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这是因为, 现在教师面临的挑战, 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 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办法。面临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我们发现自己很不适应, 甚至很迷茫、很苦恼, 教了几十年书, 今天忽然找不找感觉了;离开了《教学参考》书, 写不好教案、上不好课了;离开《同步练习册》, 出不好练习题了;离开《标准化试题》, 命不好考试题了。但是, 这至少说明了新课程已经给我们教师出了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课题。如何才能最有效地适应改革、变化、发展, 已经成为我们教师需要决定的一个迫切问题。要解决新的问题, 就需要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 因此, 教师必须强化自己的创新观念, 增强自己的新能力, 保持开放的心态, 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和创新, 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胜任新课程标准的教学。

这是因为,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不仅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有一个明显的变革, 而且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有一个明显的变革。自主性地学习, 将成为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方向。开展科学探究和研究性专题活动, 将成为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途径。这里的关键仍然是创新能力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培养起必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他们实际上就无法自主地进行学习, 就无法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和研究性专题活动, 就无法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要想使学生完成这个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起着指导和引导作用的教师, 就必须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摘要:提高创新能力, 更新教育观念, 胜任新课程教学, 教师必须树立新的职业观, 树立平等互助的师生观, 树立新型课程和多元化的评价观。

基于“教师课程”的教师发展 篇11

2015年5月26日,“基于校本的小学名师队伍建设”研讨会在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举行,其中“教师课程”的研究主题引发与会者极大的关注与讨论。孙双金校长认为,“在上课中成长”“在写作中成长”是教师成长两条有效的路径,但还不够,他认为还应有第三条路径:“在课程中成长”。

课程是跳板,其宗旨是让学生凭依这块跳板起跳,跳得更高更远。课程是跑道,教师在自己开发的跑道上成长!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课程中成长”,凸显了一种新的课程意识与视野,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提法和新经验,是一种创新。教师课程建设需要教师有开发课程的能力,即有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包括“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反思和创新教学实践的能力,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等等。课程开发对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动机、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形成教师专业发展信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师是课程 篇12

当前,技术发展迅猛,世界各国纷纷推出自己的高新产业发展大计。例如:中国的“互联网 +”计划,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新硬件时代”, 日本的“机器人计划”等,所有这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要素,即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标志着中国走向创新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决心与行动,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现在的教育行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中国在2010年全球创 意指数(The Global Creativity Index)的排名中位列第58位,远远地排在了新加坡、台湾、香港之后。根据美国城市社会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爱德华·格里则提出的著名的3T理论,分别从人才指数、技术指数、宽容度指数3个维度来进行的综合评价,中国在创意人才方面是很落后的。创意人才如何培养呢?

最近,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发布。报告完成世界131个国家1970年至2010年的工业现代化定量评价。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工业水平比德国、英国大约落后100多年, 比日本落后约60多年。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美国培生教育集团提出的21世纪人才核心能力(5C)为:批判性思考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创造力、跨文化能力。这样的人才如何来培养呢?

笔者认为Scratch创意课程的开设与普及是其中的一种选择。

Scratch是什么

Scratch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 (MIT Media Lab) 设计开发的一款面向儿童的简易编程语言。适合于面向青少年的程序设计教学和最初接触程序设计的人们。最初发布于2007年5月,支持开发电脑游戏、互动故事、图形艺术作品、电脑动画等多媒体作品。随后,从幼儿园儿童到成人以及专业的学者都有运用Scratch的人群,涉及了计算机科学、工程、 语言艺术、数学、音乐、科学、社会课程、 教师教育、技术、视觉艺术等学科领域。

想象、编程、分享,则是体现Scratch理念的3个关键词。

Scratch的研发团队叫做 “终身幼儿园组”(Lifelong Kindergarten Group)。 针对8岁以上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对于界面的喜好,MIT做了深入研究和颇具针对性的设计开发。不仅易于孩子们使用, 还能寓教于乐,让孩子们获得创作中的乐趣。“积木组合式”的编程特点,使得孩子可以采用拖曳、组合的方式来设计程序, 取代了传统的打字输入,免除输入错误的困扰。此外,“可视化”的程序语言,实现了“所见即所得”,不像一些程序语言需要经过复杂的“编译”过程才能看到结果。因此,Scratch把程序设计变得简单、 有趣了。

Scratch当初主要面对儿童而发布, 但是随后受到了社会广泛地关注,其中隐藏着重要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另外, Scratch在教育领域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但是Scratch的教育潜能并未完美发挥出来。 Scratch到底能来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怎样从Scratch创意课程的角度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Scratch能够为我们做些什么

“ 终身幼儿 园组” 的专家认 为, Scratch适合于培养孩子21世纪应该具备的学习技能,主要包括3个关键领域的9种类型的能力培养。

领域一:信息处理和沟通的技能

1.信息和媒体素养技能。通过建立Scratch项目,学生能够学习选择、创造、 管理多种格式的媒体,包括文本、图片、 动画以及视音频资料。学生获得了创作媒体的经验,他们通过分析在他们周围的各种信息,提高了洞察力和甄别力。

2.沟通技巧。当今社会对高效率沟通技巧的要求已经超过了对读写能力的要求。Scratch在使用中要求学生必须能够挑选、处理、集成大量的信息资料,才能表达他们的创作意图。

领域二:思考和问题解决的技能

3.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思维。学生在学习Scratch的过程当中,能够处于一种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思考的状态中。为了完成项目,学生必须注意协调和控制程序当中的各种造型的相互作用。程序的交互作用能够给学生建立程序基本原理的直接体验。

4. 问题的识 别、 提出及解 决。 Scratch用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设计理念去支持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创建一个Scratch项目要求首先有一个初步的设想,然后通过Scratch的模块一步一步地去实现。 Scratch被设计得容易修改,能够动态地改变每片代码,然后立即看到结果。通过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在不断地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交互试验过程中获得收获。

5.创造力和求知欲。Scratch鼓励创造性思维,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创造性思维越来越重要。Scratch要求学生不断地寻找新方法去处理新问题,而不是仅仅教给他们如何解决既定的问题,不断地通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处理他们未来人生当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

领域三:人际关系和自我导向的技能

6.人际关系和协作技能。因为Scratch程序是采用搭积木的方式,所以程序的代码更容易阅读,也比其他程序更容易分享。 可视化的对象和模块代码支持合作,确保学生能够一同建设项目和交换代码。

7.自我导向能力。提出一个创作构想, 然后一步一步地用程序实现,需要毅力和练习。学生在实现一个创作构思的过程中, 他们找到了个人的意义,他们的自我创作意图使他们能够应对编程过程当中的挑战和困难。

8.责任心和适应能力。当学生创建Scratch工作项目的时候,要在脑海中有一个虚拟的使用人,要去考虑别人与他们的作品如何互动。因为Scratch非常容易修改,所以学生能够根据其他人的意见及时修改他们的作品。

9. 社会责任 感。 因为Scratch程序非常容易共享,学生们可以在交互的环境里讨论各种重要的议题,比如互联网上的Scratch社区。

教师如何做Scratch创意课程?

Scratch的研发理念很好,能够承载的能力培养也很多。那我们怎么才能把它用好,成为我们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载体呢?

1.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学习新事物,接受新东西的必由之路。这里我提的拿来主义是指, 一是从Scratch官网上学习了解能够体现设计团队初衷的材料;二是搏采众长,学习了解国内现有的课程和做法。

在接触Scratch之初,第一步建议大家先登 录Scratch官网(https://scratch. mit.edu/ ),通过点击“快试试看吧”图标,初步体验Scratch能做什么?通过点击“SEE EXAMPLES”图标,了解Scratch能够制作的6大类创意作品(动画、游戏、 互动艺术、音乐和舞蹈、故事、视频感知); 通过点击“加入Scratch”图标,可以注册一个账号,登录社区,试着去修改一下别人的作品,试着做一个自己的在线作品并分享。

第二步,建议下载离线版的安装包和6大类创意作品资源包。认真学习模仿每一个作品,体会原创者想表达的创意思路, 始终不忘问自己:如果我来设计和教学生, 我会如何做?

第三步,通过网络检索和购买国内现有的教材,了解其特点。

现在简单介绍我了解到的教材和做法。

一是台湾的Scratch教材,其内容主要是游戏制作、动画制作以及机器人控制。 该教材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材内容,将知识内容和能力培养融入项目任务中,富有童趣,讲解比较详细。特别是还有角色动作流程的设计,将教设计的理念融入教材之中,比较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二是从2010年1月起,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吴向东、王继华老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的毛爱萍老师共同提出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课程立足于让儿童通过技术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容包括: 数字艺术、协作共创、程序与控制。课程采用了范例教学法和基于设计的学习方法,体现了为创作而教,从模仿创作到自由创作。其基本教学流程如下:提出主题→范例研习→模仿设计→自由创作→分享交流。在网上还可以查找毛爱萍老师的微博浏览。

三是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的管雪沨老师带领的信息技术教师发展工作室,以“小学信息技术趣味编程课程开发”为课题, 从2011年6月开始在天宁区的Scratch教学研究与实践。目前已经出版了《Scratch趣味编程》等四本教材。按照活动来编写, 其中渗透了程序设计思想。该课题研究范围广、教学研究的层次较高,尤其是同课异构教学研究的开展更是助力了老师的课堂教学。

四是从2010年10月起,北京师范大学项华副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参与的北京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字科学家计划:基于数据探究的物理选修课程建设与研究》,该课题贯彻“做中学”“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等现代科学教育理念,将Scratch作为数据探究工具,将传感器引进互动多媒体,并在北京景山学校和北京一零一中学等学校展开试验。北京景山学校吴俊杰老师在六、七年级开设了《Scratch程序设计》课程,编写并由清华大学出版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材——《Scratch程序设计》。该教材分为“数字艺术家”“数字科学家”“数字工程师” 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程序的一个应用领域展开,最后包含一个综合实践活动。

五是温州中学的谢作如老师于2011年开始在高一年级开发并实施的《互动媒体技术》校本课程。互动媒体技术的核心内容是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编程技术和通讯技术等。课程采用开源软硬件作为课程实施的平台,选择了图形化编程平台Scratch,降低编程技术门槛;选择了Arduino为硬件平台,降低硬件技术门槛和成本。

2.从尝试开设课程走向创建特色课程, 做一个教育创客

学习了这么多,最后还是得落实到自己的课程建设上。教师一定要尝试创新自己的课程,才能体验学生在进行创新时的问题与感受,才能将自己的体验推广到学生身上,才能够做出有特色的课程,培养出有特色的学生,体验课程创新的快乐。

与教教材相比,用教材进行课程创新有很大的难度,但老师们一定要想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我们不能活在当下,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生活在过去。

Scratch创意课程建设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段和教师自身的特点。小学阶段可以从数字故事创作、经典小游戏制作入手;初中段则可以从互动项目和数字化实验角度入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引入传感器板,使创编的东西与现实相结合,制作互动控制的项目;要考虑教师自身的特点,如果教师的艺术感觉比较好,那么, 数字艺术创作则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教师有编程特长,爱玩游戏,那么自创游戏的制作、互玩共享则是不错的选择。

Scratch创意课程如何教?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教什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怎么教。因此,在课程内容建设的同时, 怎么教或者说教学模式的尝试与确立非常重要。要教学生学会创意而不是抄代码, 是程序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怎样来实现呢?还原创意编程是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或者是实现自己的想法,因此,适当的支撑与想法表达则是帮助学生学会创作的有益做法。例如,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情境,从情境中提炼出创作需求,将这种需求转化成程序的功能,再进一步地进行界面设计、代码设计、测试,从而完成程序的算法;还可以让学生撰写自己的开发记录或软件的用户使用手册等。这些都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开发习惯和计算思维的好方法。

最后,每课都要让学生来秀自己的作品,与他人分享或互玩自己的游戏,体验与人合作的方法与快乐。

结束语

课程创新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只有教师自己成为教育创客,他的学生才能够成为创客、创新者。希望后来加入Scratch教育圈子的老师们,能够认真学习,勇于实践,做最早的教育创客。

Scratch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 (MIT Media Lab) 设计开发的一款面向儿童的简易编程语言。适合于面向青少年的程序设计教学和最初接触程序设计的人们。

上一篇:大中型企业特定行业下一篇:初中英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