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渗透

2025-01-19

多元渗透(精选10篇)

多元渗透 篇1

所谓“多元渗透”, 是指突破课本常规的文本样式, 引进影视、戏剧、小品、音乐等各类艺术形式,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诱发学生的多样的体验, 从而激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达到课堂教学艺术化的效果。

一.戏剧元素的课堂渗透

戏剧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 她之所以能够历经古今永葆魅力, 源于她永远不老的艺术形式, 人物语言台词化、课本情节剧本化以及课本故事小品化等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形式的几种有效的手段。

1、人物语言台词化。一是“演”。台词是剧作者用以展示剧情, 刻画人物, 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可让学生根据人物性格特征, 借助联想和想象, 把课文中人物语言改编成台词, 然后分角色扮演朗诵。学生进入课本创设的情境, 揣摩人物的心理, 在过足“戏瘾”的同时很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

2、课本情节剧本化。编写课本剧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形式, 课本情节剧本化, 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丰富学生的语言, 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言语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3、课本情节小品化。借助小品这种形式, 可让学生对一些讽刺类课文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进行改编, 并进行表演, 以充分理解课本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文本的语言特征。

二.影视元素的课堂渗透

影视剧是一种有声有色动感的综合性艺术。如能把影视元素渗透进课堂, 就能把静态的文字动态化, 把内在的情感外在化,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去。课堂教学影视元素的引入, 有两种途径:

1、影视剧的渗透。有不少课文都有与之相关的影视剧, 可截取相关片段, 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影视剧的课堂渗透, 意义在于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 增加课堂容量, 为教学注入更多的艺术因素, 强化课堂的教学效果。在上《荆轲刺秦王》一课时, 可播放相关电影片段, 让学生欣赏荆轲廷刺秦王的惊险场面, 感受荆轲英勇无畏的侠士形象。

2、影视手法的借用。在电影的制作中, 蒙太奇手法是常用技术, 这种把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 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效果的手法, 亦可用于写作教学及课本剧的改编上来。如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不能忘记过去》就是成功地运用蒙太奇手法的一篇佳作, 文章以“六十年前, 法国, 诺曼底”、“六十年前, 苏联, 斯大林格勒”、“六十年前, 中国, 东北”三个历史瞬间镜头展开, 并且前后对比, 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 达到较好的表现效果。

三.广告元素的课堂渗透

公益广告是以为公众谋利益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告, 具有社会的效益性、主题的现实性和表现的号召性三大特点。在课堂上适当引入广告因素, 让学生就课文某些细节编写公益广告词, 能够起到很好的情感教育的效果。在教授《中国建筑的特征》这一课时, 让学生写“保护文化遗产”的公益广告, 学生写出了如“完美真实地将祖先留下的杰作传给子孙后代, 是华夏儿女的责任”、“有历史才有现在, 唯遗产才知兴衰”、“尊重历史, 憧憬未来”等广告词,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加深学生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 使得学生在爱国的课堂氛围中接受了情操教育。

四.对联元素的课堂渗透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经常涉及到对联试题, 被认为是弘扬传统文化, 贴近现实生活的最优秀的题目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课文的导入, 背景及作者的介绍, 主旨思想的理解, 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等, 均可融入对联这种形式, 具体有以下途径:

1、名联拓展。借用已有的名家名联拓展课文内容。如在教授《滕王阁序》时, 在介绍过滕王阁兴衰历程及创作背景之后, 给学生展示历代文人登临滕王阁所作对联, 通过这些对联的介绍解读, 加深学生对滕王阁文化内涵的理解, 并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对下联。教师给出或拟定上联, 学生对下联。在教授《蜀相》时, 给出成都武侯祠上联, “收二川, 排八阵, 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 一心只为酬三顾”, 让学生结合诸葛亮生平事迹对出下联。

3、自编对联。让学生自己编写对联, 运用对联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概括。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 有学生写出“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风华正茂, 几多峥嵘岁月”的好联。

多元解读,渗透人文意识 篇2

一、挖掘文本,品味内涵

注重文本的解读要深入挖掘素材,看到文字背后所体现的人文气质,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扎根文本,才能带给读者精神愉悦。

例如,在《家》的一文中思想感情的表达,教师可以充分带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挖掘文章所表达的意图。例如:白云、小鸟、鱼儿、种子被我们送回了家。那么,它们在自己的家园里快乐吗?自由吗?我们的家和白云、鱼儿的家有什么共通之处?当学生主动去思考时,一定会联想到课文里陈述的物象事实:白云、绿草,以及我们身边的社区是一个感悟自然的过程,培养对自然的兴趣的过程,提升人文素养的过程。

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回归离不开文本的挖掘。文本是文学的基石,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因此,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尽量发挥好阅读主体的能动性作用,充分运用已掌握的文本知识,与作者达成心灵的沟通,灵魂的对话。只有这样才能领会到文本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才能真正上好课。

二、充分预设,生成精彩

观点的交融是思想的火花,是人文精神的聚焦。阅读,本质上说是一种情感体验,是读者个性化行为。充分预设,可以说是对阅读行为的一种精神旅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体验丰富自身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得到更新颖的观点。

例如,在讲述《将相和》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预设不同的情况。站在人物的立场思考,琢磨不同人物的心理,体会真实历史人物的品质,体会将相的胸襟和气度并且可以转化角色,例如:教师提问:“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们能以不同的视角,想一想另外一个不同于课本的结局?”学生思索了一会,各自写出了自己的想法,进行了发言。有的说:假如当时由于廉颇的居功自傲,处处为难蔺相如,故意生出事端。在国内引起了赵王大怒,赵王对廉颇不满,处决了廉颇。一代将才就此陨落;有的说:廉颇自认为不受赵王重视,远走秦国。然而并没有受到秦王重用。秦王趁机发动战争,攻打赵国,赵国因缺乏将才,无力抵抗,百姓遭受流亡之苦,最后灭亡;还有的说:蔺相如主动请辞隐退,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三顾蔺府,请其出山,最后共同辅佐赵王。

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事先考虑在文本解读中可能体现的种种情况,学生通过不同的结尾续写,体验到将相不和的严重后果,也懂得了古人的胸怀和韬略。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想法,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因此,充分预设,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活力,带给他们充实的课堂体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是加强人文精神的保证。

三、实践拓展、升华情感

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适当拓展,把理论付诸实践,往往可收到深化认识,多元解读的效果,提升人文关怀。

例如,《有趣的发现》一文中所描写的是达尔文通过对昆虫体态特征的观察,反复思考,总结出了其形成的这种状态的原因。对于没有去过农村的孩子来说,对一些植物的特征不是很清楚,不能准确的分辨出植物的名称和类别。把学生放到自然中,亲自体会、观察,从而锻炼他们观察能力,培养对自然的兴趣。在实践开始前,整理出了下列问题,以便学生更有目的性的开展活动。如麦苗和韭菜的区别,细心观察,总结异同点;绿豆角和豇豆角的差别,叶片特征等,这样观察实践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真正的深入生活,对具体的植物形态进行甄别。对户外的学习,既给了学生一种户外活动的参与感,锻炼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也给每一位学生留下印象的深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延伸,价值多样化发挥,进行有创造性的实践,有意识的观察训练,一方面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深化了对人物品质及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了课文的内涵,加深了人文修养。这种有针对性具体实践解读的做法,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走出课本,不拘泥于课本,是学生生活的拓展、思想的飞翔和个性的舒张。

多元解读是丰富课文内涵、体现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渗透人文精神,把握正确的的价值导向,避免走入多元解读的误区,和学生共同寻找多元解读的着力点,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价值意识,从而升华人文气质。

论高职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渗透 篇3

一、文化及其结构层次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只不过是先有文、化这两个单字而后才有合成文化一词。由于研究角度不同, 文化的定义众多。据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出版的《文化的概念》一书, 他们共搜集了160多种定义。大多数学者认可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生活方式的总和, 即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狭义的文化包括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制度、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民情民俗、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等。

文化的结构问题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人们对此认识不一。张岱年先生的观念具有一定代表性, 他按照文化的内涵、各个部分的功能和在文化整体中的地位, 将其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物质文化层是人类在长期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和产品的总和, 是文化中可以感知的、摸得着看得见的内容, 是具有物质形态的文化事物, 是文化中最基础的内容, 其水平直接体现在某一种文化的性质和文明程度的高低。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活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总和, 日常所说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各种人际关系准则等, 就是制度文化的集中表现。行为文化层是指人们在文化的创造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或地理特征的行为模式, 通常表现为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 以民俗民风为主要载体。心态文化层是指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孕育出一定的心理特征、心理素质, 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审美观念、思维观念等人类精神活动模式。

物态文化决定其他几个层次的内容和特征, 其他文化层又对物态文化层具有反作用。不管是那一层次的文化, 他们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渗透入高职教育当中, 对高职教育产生潜在或直接的影响。

二、高职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渗透

职业教育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文化对职业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虽然不像经济、政治等对职业教育的约束那样明显、直接, 但却更广泛深远, 经济和政治对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 往往以文化传播为中介。职业教育对文化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主要通过传承、选择和创造文化来实现。文化的发展要依靠文化的传递与传播, 职业教育的过程首先是把现有的文化不断转化为学习者的知识、能力、行为方式、思想观念, 使文化得以传递和传播。学习者既是文化的承载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 当学习者获得一定的知识、能力、行为规范后, 又创造性地反作用于文化, 赋予文化新的内容和特质, 起到了发展文化、改善文化的作用。职业教育还通过选择对文化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整理和更新, 使文化具有更规范性, 更加便于传递与传播。

传统文化渗透在民族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中, 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认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都产生广泛影响。中国传统教育中偏重人伦和社会方面的教育, 忽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 有轻视技术和技术教育的观念, 曾经从事技术工作的人社会地位非常低, “奇技淫巧”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很长时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举措和近年来长期的舆论导向, 逐渐使人们摒弃了过去那种鄙薄实用技术的观念,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引导与扶持, 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脑体倒挂”或“体脑倒挂”现象已逐渐消失, 社会对劳动本身的认识, 是更多人选择接受职业教育, 对职业教育的价值认同感逐渐增强。

技术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远比传统文化直接而迅速。技术的变革意味着文化的进步, 通常也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更迭发展。从近代技术群的蒸汽技术开始, 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以电子技术为主体的新技术体系, 其相关的技术知识, 无一不迅速而深刻地进入职业教育的内容之中。现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 各国都将其迅速纳入职业教育的内容当中, 占领最新技术的制高点, 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要提高对新技术的敏感性, 准确把握市场经济的规律, 以在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信息技术的发展, 给沟通带来了极大便利, 加上开放的政策和日渐开放的国民心态, 为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奠定了基础, 其对职业教育的渗透不可避免。高等职业院校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 对外来文化的渗透要作认真的研究, 萃取精华, 剔除糟粕, 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从微观层面上来看, 高职院校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企业及其他团体、个人等成为其投资主体多元中的一元, 他们的思想或多或少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职业教育当中。企业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 当其投资于职业教育, 必将会使自身的企业文化渗透进去, 这是符合经济学原则的投资与收益问题, 一方面扩大了企业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化。企业文化渗透不能绕过职业精神教育, 人类的自由与幸福没有职业精神的约束, 行业利益就会泛滥, 超过一定限度的行业利益就会造成社会的混乱和奴役的出现, 被压迫者的利益得不到实现, 社会就会走向分裂。

三、文化渗透多元导致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就是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多元管理主体及个人的作用和意义。多元文化渗透对高职的价值取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职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 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对于满足个人的需求具有特殊的价值。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建立从初等到高等的职业教育体系”, 使高职教育的发展有了政策保证, 提高了社会创办高职教育的积极性。高等职业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也带来了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主体也就是管理主体, 职业教育发展中也就必须体现管理主体的利益要求。无论是政府还是其他社会力量, 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都要求职业教育能够培养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

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具有互动效应,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通过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而存在, 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从而使高职教育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其社会经济价值取向。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通过提供能使用现代生产工具、运用先进生产技术、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使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从而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以适应性为宗旨, 以能力为本位, 在知识、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方面比普通教育有更直接和快速的效用。高职教育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作为最终目的, 并因此而实现它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

作为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高职教育通过其特有的教育目的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需求, 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服务, 多元文化的渗透, 促使高职教育逐步体现受教育者个人的利益、愿望和理想, 为受教育者所青睐。高职教育追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强、毕业即能上岗的特色, 这样的“产品”势必受到用人单位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评价学校的声誉和地位的重要参考指标, 高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高职教育就会渐渐从中建立声誉, 创立品牌。

多元文化渗透的背景下, 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更大的柔性, 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纷繁复杂社会的能力, 这就必须要给予其宽厚的基础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良好周到的服务, 体现了高职教育帮助学生实现个人需求的价值取向, 这也是高职教育获得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们也就会认可高职教育对个人具有的价值。

摘要:传统文化在形式上的崩解和技术文化的飞速更新, 促进了其在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中的渗透, 高职教育管理主体的多元更加剧了其渗透的趋势, 并导致了高职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

关键词:高职教育,多元文化,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杨思信.中国文化概要[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多元渗透 篇4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职普渗透 综合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57-02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并且受到学校教学设备、教学场地、师资水平的限制,许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流于形式,给学生留下的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很少。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使学生无法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如何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和开展,切实地、创造性地落实课程计划中的有关要求,是摆在义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从2014年开始,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开展了“职普渗透”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切入点,结合职业学校自身特点及普通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要,开发了一系列符合普通初中学生需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文结合实践谈谈具体的一些做法。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内涵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得纳提出。这一教育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八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八种智力,只是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积极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二、“职普渗透”的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这与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内涵是一致的。

本文提出的“职普渗透”,即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整合职业学校与普通教育学校资源,开发一系列符合普通初中学生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职业学校与普通教育学校携手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职教的就业教育与普教的升学教育相互渗透与融合;探索普职渗透的方式、政策和机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成才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和良好的发展空间,为普通中学多样化人才成长培养模式探索有效途径。

(一)渗透职业教育理念。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准确了解自己天赋的人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对其有利的,接受挑战并感到幸福。“职普渗透”实践活动让中学生了解职业及职业技能,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寻找到符合自己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职普渗透”实践活动中,应使教育与职业相沟通,使学校与社会相沟通,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为社会创造财富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职普渗透”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正如教育家黄炎培所说:“以广义的职业教育言之,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普通教育亦应改良以适应职业之需要。中学不应专以准备升大学为目标,升学准备、就业准备必须合一。”

(二)实践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职普渗透”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切入点,结合职业学校现有的专业特点,从模型制作、模拟企业、安全救护、民俗民艺、礼仪展示、家政厨艺、陶艺、趣味电子、动漫制作、剪纸、机器人、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茶艺、化学工艺、机械加工等多种技能培养出发,结合普通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要,建设职业教育体验园区,开发符合普通初中学生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合作,组建课程开发团队,运用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相衔接的标准开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实施计划、考核方案、教案、课件、案例、习题库、校本教材等。尤其注重对于多元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开发。

(三)职业教育体验园区的建设。职业学校立足于现有的专业建设基础,结合区域特点,打造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验园区,并制订职业教育体验园区的相关运行机制,让职业教育体验园区成为普通初中学生进行职业体验,了解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重要场所,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今后的职业方向。目前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职业教育体验区有民族传统手工艺体验区、旅游专业体验区、电子电器专业体验区、学前教育专业体验区、信息技术专业体验区、机械加工专业体验区等。每一个体验区按照职业标准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比如在旅游专业体验区就根据不同的职业标准设置了中餐烹饪体验区、西餐烹饪体验区、酒店管理体验区、旅游服务体验区、高铁乘务体验区、邮轮服务体验区等。

(四)多元化职业教育渗透方式的探索与实践。针对不同初中学校的具体情况,灵活开展送教上门、集中培训、参观体验、主题实践、联谊活动、组织考核等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渗透形式,积极探索有效的“职普渗透”实践活动形式。 “送教上门”的形式在学生熟悉的场所进行职业教育体验,为初中学生提供了方便,但是却缺少了职业教育的真实感和现场感;“参观体验”的形式让学生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但是却无法深入细致开展研究学习;“集中培训”的形式具有培训设备齐全、培训时间充足的优势,但是却增加了组织和管理的难度。这些活动形式各有所长,只有综合运用,相互补充,才能保证“职普渗透”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协调下,两年来,来自近百所初中学校的5000多名学生参与了各种形式的“职普渗透”活动实践与体验,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学习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职普渗透”项目的主要策略

(一)注重“职普渗透”实践活动全过程管理。中职学校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职普渗透”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具体而言,即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学携手合作,以职业学校为基础,吸收初中学校部分负责德育、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教师作为研究和协调人员,在职业学校成立“基地型综合实践活动”管理机构,对“职普渗透”活动进行策划与实施,以保证“职普渗透”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并通过校校合作,商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给予“职普渗透”实践活动一定的政策支持。

(二)充分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职业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企业教育资源等在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同时要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拓展“职普渗透”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学校还要注意构建指导学生“职普渗透”实践活动的人才资源库。根据不同的活动要求,学校可以聘请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将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初中学校学科教师、企业技术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纳入人才资源库当中,具体指导学生的“职普渗透”实践活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职普渗透”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学校通过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教育机构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企业实践培训相结合、定期培训与不定期培训相结合等各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养“职普渗透”教师团队。在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去研究“职普渗透”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职普渗透”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取得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职普渗透”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开展的范围包括笔者所在地市教育行政部门管辖的上百所初中学校,惠及5000多名初中学生,参与面广,涉及人员众多。同时,“职普渗透”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建设适宜的“职普渗透”体验区、耗费一定数量的实训器材及大量高技能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经费上给予协调及大力支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职业学校开展的“职普渗透”活动研究与实践,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认识、摒弃教育行为功利化、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和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作者简介】邱 亿(1977— ),女,广西柳州人,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科研处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

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渗透 篇5

一、认识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把握音乐多元文化的关键

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在一提外国音乐的时候, 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欧洲音乐, 包括很多学生也认为欧洲音乐就是比较发达一些、时髦一些, 或者通俗音乐比较现代一些。但是一说到亚非拉音乐学生们就会认为它很“土”, 不能把其放在等同的位置上, 不能平等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对亚非拉音乐文化的偏见。艺术不像科学那样新旧更替迅速。有些艺术品个性极强, 不可代替, 不同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的群众基础或者文化圈而存在, 总是倾向于多元化的发展。音乐艺术价值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民族性或国际性的强弱, 而是取决于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成就的高低。那种认为只有世界性好或只有民族性好的观点, 都否定了多元化所取得的成就, 硬把自己的爱好说成是真理, 而把别人的爱好说成是错误。著名的音乐学理论家洛秦在《音乐与文化》一书中, 强调指出的:“抽象、普遍、理性的启蒙人并不存在于所有的文化和地理环境中:认识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民族的人、观念的人、意识的人, 而且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具体的、不能复制的。人类的各种文化, 社会和民族没有价值上的差别, 只是观念、行为和由之产生的具体物品不同:音乐中体现了文化, 文化中包含了音乐。” (2) 音乐文化包含了一种其他文化与艺术不可替代的形式, 包含其他物质不可构建的思维基础。它一方面具有可操作性, 有实实在在的音乐基本要素, 具有形象的表现内容和理智的控制基础;另一方面可以超越时空与语言界限, 让人轻易接受, 而不像文字、语言那么复杂, 要通过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得以接受。所以它是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各团体组织的重要工具, 也是促进交流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工具。

二、如何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进行多元文化渗透

著名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在《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一文中指出“每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是人类音乐和世界音乐的一部分, 它正是以它独特的民族特点是否浓烈, 以及是否具有高度的艺术造诣, 而在人类音乐和世界音乐中占有一个独特的、突出的、抑或一般的位置。现代科技、传媒以及国际交往已得到空前发展的今天, 正如柯达伊早在半个世纪前已经指出过‘世界正日益开放, 只与单一一个民族有关的艺术, 已变得没有意义。’” (3) 因此, 在音乐的民族性始终不渝地永葆青春的同时, 音乐也正日益国际化、洲际化、文化际化及世界化。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教育, 无不建筑在它自己民族音乐的基础上, 而在这同时,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教育, 也日益把其他民族的音乐包括进来, 只有这样, 才有助于音乐教育的发达和自己民族音乐的繁荣昌盛。因此, 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主导——教师应当有种强烈的自主意识, 加强自身多元音乐文化修养的建立, 以开拓的视野, 丰富的音乐资源和优秀的世界音乐文化, 对学生进行多元音乐文化审美情趣的培养。

(一) 教师自身多元音乐文化修养的建立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结成的大家庭, 任何一个民族系统中的优秀音乐都是具有中华民族性的, 尽管它不包括中华民族音乐的民族性的全部外延。中华民族有着广阔的疆域, 丰富的音乐品种, 有民间歌曲、曲艺、戏曲、舞蹈音乐和民族民间器乐等等。在多元化民族中有着多元化的音乐存在样式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音乐特性。19世纪的西方民族乐派, 实际上就是国家乐派, 它们也是多元化的民族性。全人类的音乐文化就是由不同国家的音乐构成的, 各国之间的音乐关系也是多元化的, 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多元化。我们的音乐教师要把握不同国家、民族、地区、时代各自的音乐特征, 不论是在横向还是在纵向都能信手拈来, 从音乐的形式、风格、文化构成上了解多元的音乐文化。例如同处在古典主义时期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伟大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他们的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一听便泾渭分明。海顿的音乐有着沉稳和宁静, 即使有了怨气也不过是用突强的和弦吓唬吓唬打瞌睡的贵妇人们 (惊愕交响曲) ;莫扎特的音乐则充分显示着灵气和天分, 虽然在骨子里他是一个“叛逆”者, 不忍封建主教的呵斥与侮辱, 毅然同其决裂, 但是在他的音乐却时时处处“清泉石上流”般的透彻, 罗曼·罗兰称莫扎特的音乐是含着眼泪的微笑;贝多芬却是一个以音乐作为为受迫害阶级呐喊的武器, “从绝望到斗争, 从斗争到胜利, 从胜利到欢乐”, 因此他的音乐中充满着矛盾和斗争, 期望人类的理想世界一定会变为现实, 一定会到来。因此,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如果要想把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巨子星座的音乐解释清楚, 不了解作曲家成长的经历和社会背景的话, 恐怕只是探其皮毛, 无法真正洞析三位大师作品的深刻内涵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三位作曲家音乐风格的差异是音乐历史长河中的同一时期的多元化音乐的代表之一。

再如, 笔者曾经看到一节优秀的示范课——《妈妈的歌》, 纵观整节课内容充实, 主题鲜明, 选材新颖, 特别是在采用了多个国家、多个民族、多个体裁和多个形式的摇篮曲, 使得同学们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的同时又感受到了多元音乐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课上老师没有走传统的路线, 练声, 教唱, 而是通过两张照片作为导入, 背景音乐是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震撼心灵, 感受母爱。接着, 老师又让学生连续欣赏了地中海、巴西、非洲和法兰西四个国家的摇篮曲片段, 使学生开拓了视野, 感受了色彩丰富、原汁原味的各国摇篮曲, 体会全人类父母对孩子的爱心。第三部分是摇篮曲与母爱, 第四部分是摇篮曲的特点, 第五部分选用了五首合唱摇篮曲有日本的, 有柴可夫斯基《暴风雨中的摇篮曲》, 有东北摇篮曲, 有藏族和土家族摇篮曲, 让学生自己挑选感受和体会艺术摇篮曲的优美意境和深邃情感。第六部分是器乐摇篮曲勃拉姆斯弦乐《摇篮曲》, 豪塞管弦乐《摇篮曲》和格里格钢琴《摇篮曲》, 既让学生了解了摇篮曲的器乐形式, 又进一步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第七部分是学唱布拉姆斯的《摇篮曲》, 第八部分是选择欣赏现代摇篮曲, 选用了苏小明的《军港之夜》、罗大佑的《摇篮曲》、动力火车的《摇篮曲》和美国“民谣四兄弟”的《绿野》, 充分让学生了解用摇篮曲的形式可以抒发各种深沉、温柔、细腻的情感, 感受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最后一部分是给母亲的电子贺卡。可见, 作为一个课

平面构成教学中逆向思维的应用和转换训练

牛建琳伍立峰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类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近年来在其是否适用于现代教学的意见上出现了分歧, 其中主张废弃或者内容修订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对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效果的不满意方面。突出的问题是, 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与后续专业课之间的联系理解往往非常模糊, 对于平面构成内容的纯理性、冷抽象思维不能适应, 感觉学习起来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运用一种逆向思维进行的转换训练, 为这些在设计道路上刚刚起步的大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帮助。通过这种逆向思维的练习不仅能有效完成此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后续的包装设计, VI设计, 书籍设计, 招贴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平面构成;基础性;逆向思维

shall be discarded or revised are mainly not content of the class teaching

students can not adapt to such thinking patterns as pure reasoning and cold

that a train of reversal thinking will be very helpful for those freshmen in art

that the practical training in reversal thinking will also be very helpful for

thinking

平面构成作为高等教育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基础必修课, 是研究二维空间造型要素以及造型要素间排列、组合规律的课程,

堂的导演者的教师, 如果没有广阔的视野和不具备多元思维, 怎能把一堂音乐可上得如此生动、扣人心弦呢?

当然, 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文化都是我们音乐教育肥沃的土壤,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既不能一味地走民族路线, 也不能过多地走古典路线, 而是放眼纵横, 加强自身多元文化底蕴, 以丰富的音乐资源和营养, 培养出更多“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二) 对学生多元音乐文化的审美情趣的培养

审美趣味是人们对某些审美对象的兴趣、喜爱与选择。它是主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独特审美定向。音乐的审美趣味一方面可以涉及主体对各种音乐体裁、风格、流派、乐器与表演形式的不同兴趣;另一方面, 也因主体音乐价值观的不同, 会存在高尚情趣与低下的兴趣、积极的倾向于消极的态度、多元化的选择与单一的挑选, 相对的爱好与绝对的偏爱 (4) 。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身上的审美趣味的形成就交汇着中西文化大系统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又涉及传统文化、岭南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影响。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则是欧洲, 尤其是法国印象派音乐文化的熏陶。冼星海以本土文化为基础, 大量吸取、溶化异质文化的动律与气势, 对他崇尚壮美, 追求新颖, 丰富的艺术美等审美兴趣、爱好, 有重要影响, 使其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

现今的绝大多数中小学生音乐欣赏对象是快餐式的流行音乐, 有的甚至达到了狂热的程度, 但是他们不知道这类作品中有一些是不适合他们的, 有的是对他们有害的。要使学生分清流行音乐的良莠, 主动并热爱高雅音乐, 必须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这是一项艰难而又富有意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平面形态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 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平面构成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下半学期。众所周知, 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的有效学习对后续的很多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平面构成课的学习, 学生对平面设计中元素组合规律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再加上积极的设计实践, 在平面的整体审美和创造能力方面, 肯定会得到长足发展和提高。不同的专业对平面构成的基础性要求也是稍有差别的, 本文主要探讨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平面构成课程的特点。

一、必须要积极面对和正确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积极面对一个问题, 即学生对于平面构成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作用理解不够的问题。因为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历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平面构成课程中。以前, 笔者曾在课前准备很多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招贴设计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平面设计中元素排列组合的奥妙和技巧, 意在引出平面构成课程的基础性作用。这些图形和文字在学生眼里既陌生又不乏吸引力。但其结果是, 大部分学生欣赏完图片后的确很兴奋, 但却没能和平面构成产生多少联系。虽然我一再提示他们这些平面设计中元素的点、线、面排列构思如何精妙, 但构成的基础性意义就在一阵唏嘘和惊叹声中被搁浅了。所以, 单单靠学生自己结合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等的应用, 去理解平面构成的基础性作用, 其效果一般都比较差。原因之一, 一年级的大学生对于专业设计的理解很片面尚不具备综合把握的能力, 这样做的后果会导致学生对于基础课程的误解, 增加其对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负担和学习难度;原因之二, 在于平面构成是一种纯粹性构成, 其特点是运用纯理性和抽象思维较多, 这种思维方式与注重感性思维方式的专业设计相距甚远。现在市面上一再出现的所谓新编平面构成教材, 其内容与传统平面构成内容相比有的删减幅度太大, 有的甚至与图形设计, 招贴设计随意混淆, 为了避开冷抽象的思维方法而痛失平面构成体系的精华部分, 显然是不可取的。基于

的工作。在青少年的音乐生活中审美趣味的形成直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他们对社会上流行歌曲的模仿是下意识的、自发的。因此往往缺乏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准确的审美评价。从这一方面来看, 尤其需要教师以健康的审美观来加以引导, 我们既要把关定向, 不能听任其自流发展, 又不能采取说教、训斥等简单的做法, 而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引导、疏导的方法和措施, 使青少年健康、积极的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5)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我们在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 学习、了解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优秀民族音乐。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有一个健康的审美观, 开放型的思维方式, 放眼世界和了解世界, 并学会理解、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 树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摘要: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要把握不同国家、民族、地区、时代各自的音乐特征, 从音乐的形式、风格、文化构成上了解多元的音乐文化, 以丰富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音乐教育,多元化,欣赏,民族性,世界性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01年, 艺术教育司

②洛秦著《音乐与文化》, 西冷印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3页

③廖乃雄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八个论点《音乐教育》2000年第4期

④罗小平著从文化学角度谈星海审美趣味的形成《音乐研究》1995年第3期

多元渗透 篇6

现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主要还是停留在本民族的文化, 或者说是以汉语文化为主的教育体制内。这种比较保守的教育方式对于学生的音乐能力的提高及其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起着限制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这不仅仅体现为跨国文化之间的交流, 还表现为国内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充分交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样的有利条件如果不能进行开发的话, 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小学音乐教学中多元文化的渗透, 主要就是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音乐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音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形形色色的人。把学生放到一个多元文化的音乐背景下学习, 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的本质, 理解音乐的核心价值。音乐的表现形式有很多, 我国比较典型的就是古筝、二胡等传统的、精粹的音乐文化, 而国外的萨克斯等乐器也有着其独有魅力, 让学生站在多元文化的音乐视角下, 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就现在我国的单一文化的音乐教育来说, 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 可以为学生提供的音乐内涵和表现形式也有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不进则退的景象。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音乐发展的主潮流, 这就需要我们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多文化视角的小学音乐教育。小学生拥有很强的接受能力, 使其接受不同的文化, 对其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音乐多元文化教学渗透

1. 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多元化教学需要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而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教材为依据, 这就要求我国的教材编写部门吸收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来充实教材的内容, 让学生能够在教材中领略到不同音乐文化的魅力, 并加深对多元化背景下的音乐内涵的理解。在内容的选择上, 以适应学生学习为标准, 选择那些节奏优美、催人向上的美好音乐内容。选取的对象既要包括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也要包括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 把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都引用到小学的音乐课本上来, 让学生对多元的音乐文化能够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2. 课程目标的调整

随着教材的更新, 我们需要对现在的课程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 应该把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及基本的乐理知识、会使用简单的乐器等目标逐步扩展到能够列举出其他国家或者民族的音乐文化, 并能演奏, 能结合已掌握的音乐知识理解多元文化的音乐, 能够说出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悟, 对多元化的音乐既能够包容也能够持有独到的想法。通过教学目标的重新调整, 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有了相应的指引, 这样更利于教学的展开。

3.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音乐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很多音乐形式都是有自己独特的特色的, 诸如印度很多音乐都跟舞蹈结合在一起, 在教授其音乐文化的时候, 我们就需要结合其舞蹈文化来进行教授,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备课以充实自己。多元文化不但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 还需要我们以独特的方式领略其美丽, 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其文化, 以文化这根线来了解其音乐, 通过这样的方式, 就能加深我们对其音乐的了解, 在学习的时候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师资以及设备资源, 要使多元文化更好地渗透就需要对我们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本身就兼具多元的音乐文化, 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音乐文化, 这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有利的资源。通过培养少数民族的音乐教师, 能扩大教师资源, 使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更顺利地开展。另外针对国外的音乐文化, 若不具备引用师资的条件, 可以依托现代化的设备与技术, 诸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 整合国外的音乐文化来展开多元文化的音乐教学。

三、总结

多元的音乐文化对于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受能力。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 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的教学, 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以及音乐感知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作用。为此就需要相关部门对小学教材的内部进行内容的重新编排、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运用多元化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事业的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文化也以新的视角开始发展, 多元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小学音乐教学也需要多元文化的渗透。只有引用多元文化才能在课改的大环境下加强我国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质量。本文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小学音乐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分析, 旨在让更多人认识到多元化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管建华.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与文化[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1999 (3) .

多元渗透 篇7

关键词:多元文化,小学音乐教学,渗透,研究

小学音乐的教学作为一种基础阶段, 需要我们的教师引起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将多元文化渗透到小学音乐的教学中, 让我们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单一乏味, 具备了一定的复杂性, 能够拓展我们的学生的视野,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 能够融合多元音乐, 带来新的音乐体验和音乐感受, 将音乐和社会文化连接起来, 形成纽带关系,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的很多学校, 小学音乐的教学一直都很缺乏, 有的学校甚至都不开展专门的音乐课, 而有的学校即使开展了音乐课的教学, 也不是专业性的老师代课, 这就造成我们小学音乐教学的不专业性, 以下就是一些我们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 一) 缺乏专业师资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不相平衡, 就会造成我们很多学校的师资力量不平衡, 各学校的经济发展也不尽相同。由于各种原因这种类型的学校对于音乐专职教师的招聘也比较困难, 在这类学校中, 一般开设音乐课的音乐老师都不是正规的和专业的, 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只是凭着自己的爱好会唱几首歌将这些歌教给我们的学生, 在起步阶段我们的一部分学生就没有接受专业的课程和培训, 是因为师资力量的缺乏。

( 二) 教学认识不到位

对于很多学校很多教师, 对于音乐这门课是作为一种偏课来看待的, 是学生的一种兴趣和爱好, 不能作为主要的课程来看待, 就会造成对音乐课的忽视,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对我们的音乐课产生了不公平的态度和心理, 而我们的家长也是站在传统的角度对于学生的兴趣不给予支持的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就会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就是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对于音乐课程的教学认识不够到位, 就会造成我们音乐课程的地位低下。

( 三) 缺乏教学设备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 是离不开一定的音乐设备的。而音乐设备的成本一般都偏高, 我们的学校无法支付这类费用, 对于领导也不够重视对于音乐设备的置办, 当地的政府同样也不重视对于学校的构建, 办学条件差, 设施不齐全, 无法让学生全面发展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 其效果只能是降低教学和课程质量, 让学生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

二、多元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和探究

( 一) 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在我们音乐课的教学课程中, 要想渗透多元文化, 首先就要让我们的课堂内容具备多元化的特点, 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接受中国的音乐, 也要接受外国的音乐, 不仅要接受古典音乐, 也要接受现代流行音乐, 同时掌握对乐器的把握, 这样就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内容, 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丰富和多元化。我们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上来定, 而且更加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 才是合理的。

( 二) 教学目的的多元化

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使我们的课程标准在多元化的同时, 让我们的教学目的多元化。通过安排各种类型的教学内容, 丰富我们的教学活动, 通过多样性的实践活动, 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 在增长自己技能的同时, 体会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和知识, 提高我们的学生的音乐素养, 激发他们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我们的学生主动地为自己制定目标, 完成目标。

( 三) 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我们的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多样化之后,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应该做出不同的教学方法, 适合我们的学生上课, 同时让我们的课程不显得枯燥, 形式相同, 而是以一种不同但是轻松愉悦的方式来进行课程, 让我们的学生受到不同的感官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我们的学生发展创造一种丰富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 形成我们教学方法灵活且多元化。

( 四) 教学资源的多元化

教学资源的多元化, 包括教师、教材以及教学设备。我们的教师资源多元化, 要寻求专业性的老师来上我们的音乐课程, 帮助我们的学生接受正确的专业的音乐理论和知识体系, 教材的多元化是要符合我们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不使用过难的教材, 选择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教学设备的多元化要求我们的学校和政府能对我们的音乐课程的认识做出改变, 支持我们音乐课程的发展, 帮助我们的学生以及学校创造一种艺术的氛围, 改善我们的教学设备。

三、小结

我国具有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势必会导致音乐的多元化, 由于这种特殊性, 在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中就要渗透和贯穿这种多元文化的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们学生的见解。本文就从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提出的多元化教育的策略等方面对我们的这种大背景和大趋势做出了深刻的探讨, 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素养是我们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开展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 不仅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旨在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明卉.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36) .

[2]陆云.重视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三要素[N].江苏教育报, 2011.

[3]陈玲.探析当前小学音乐教学[J].成才之路, 2009, (18) .

[4]曹静.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J].教育科研论坛, 2006, (S1) .

多元渗透 篇8

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学好语文的同时, 还要关注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热点、焦点问题, 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 开阔自己的视野, 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 对一个问题, 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 进行多样化的思考。

此类题型常涉及地理、历史、数学、美术、政治等学科。

一、与地理知识结合考查探究能力

如2008年辽宁省阅读《气温变化的利与弊》片段:

专家预测:到2030年, 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 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 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 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 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 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 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 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 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 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 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近年来, 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 经过共同的努力, 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全球变暖, 请你提出两条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 要懂得是什么原因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 也要知道目前人类正在实施哪些应对措施。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一般有减排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 建人工湖, 植树造林, 开发新能源, 控制人口增长等。

又如2005年江苏省泰州市考题:

阅读下列诗句, 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 探究诗中蕴涵的物候现象。

A.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本题渗透了地理中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关系的内容。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气象物候》专题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有相关知识的介绍, 文中提到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取决于纬度, 其次是经度, 第三是地势的高下。A中的“胡”, 古代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和其他地方相比, 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八月就下雪了, 它是从纬度上来进行比较的。B中是把“山寺桃花”同比它低的地方的桃花相比, 在山地, 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寺桃花”四月盛开是由地势的高下所造成的。

二、与历史知识结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如2005年江苏省无锡市考题: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 “记住历史, 珍惜和平”成了青少年的共识。假如一位抗日老战士来到你的身边, 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假如一位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来到你身边, 你又将对他说些什么?

请围绕“记住历史, 珍惜和平”这一主题, 根据不同的对象, 写下你想说的话, 每句话不少于10个字。

① 我将对抗日老战士说:

______

② 我将对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说:

______

这是一道重在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题目, 但要回答好, 考生需具备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 如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是当时日本那些怀有军国主义思想的人发动的。所以说这是一道体现了与历史学科相渗透的试题, 根据题意可拟为:①老爷爷, 感谢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的贡献, 祝您永葆青春。②老爷爷, 您的勇气值得敬佩, 相信您的这一举动会给贵国一些固守军国主义思想的人以最好的教育。

三、与数学知识结合考查运用语文的能力

如2002年黑龙江省考题: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这是数学中有趣的斐波那契级数。此级数的最大特征是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这道题将语言表达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以“知识渗透”和“能力迁移”的方法, 来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题型在现在的公务员考试中比较常见, 主要考查考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这里的数字题比较简单, 重在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考生解答这一类试题只需具备一般的数学知识, 紧扣语文学科的知识或能力来解答即可。答案可拟为:任意相邻的三个数, 第三个数是前两个数之和。

四、与多学科知识结合考查综合运用能力

如2008年湖南省株洲市考题:

从2008年开始, 国务院规定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 此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在规定发布之前, 某民意测评机构做了“你更喜欢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还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调查。以下是调查的数据统计:

(1) 根据上表得出结论:

①在我国,

②在我国,

(2) 对国务院的举措, 你所持的态度及理由:

态度:

理由:

这是一道典型的学科渗透题, 此题渗透了数学学科的统计学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 根据图表数据进行信息筛选, 可从多角度回答问题, 答案开放性很大。此题答案可以灵活一些:结论 (1) ①在我国, 中老年人比青少年更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②在我国, 城镇青少年比乡村青少年更喜欢过西方节日。 (2) 对国务院的举措, 从赞同的态度来答可以这样:①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②有利于培养亲情;③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④有利于丰富百姓的生活。

中考语文跨学科渗透题涉及其他许多学科的知识, 这就对我们的语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面提到的各地近几年的中考试题, 涉及数学、历史、地理、政治、美术等几个学科, 对于各学科知识, 教师要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其中的规律性, 又要指导他们经常思考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 为应对跨学科考查奠定基础。同时对于课本中提到的各类专题需要特别留心, 如前面提到的“气象物候”专题, 还有与数学学科有关的“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专题等。

多元渗透 篇9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渗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也越来越明显,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与文明已经成为人类共识,多元文化教育也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历史首要任务是:“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换言之,一方面,要不断吸收和借鉴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为世界进步与发展服务。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这既体现了高中历史的时代性,也是实现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笔者结合自身从教经历,从两方面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高中历史渗透情感教育的看法。

一、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渗透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以影视资料、史料再现、实地考察、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为突破口,营造浓郁的情感教育氛围,使学生自觉接受历史情感熏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在网络技术与网络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元文化已然成为高中历史不可回避的现实。单纯通过教材的教育,学生很难接受说教式的情感教育与情感渗透。这不仅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更用心去备课,还要把自己对历史情感的体验通过教学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多媒体信息技术无疑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史料再现、影视播放、实地考察等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营造适于学生情感渗透的历史氛围,不仅让学生容易接受历史知识的传播,更有利于学生自觉接受历史情感渗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高中历史教师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渗透有深远的影响,从一定程度来说,教师的历史情感态度决定了学生情感教育渗透效果,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素材,如何来教学,直接关系到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渗透的效果。以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国民族的奋起》为例,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外国侵略战争历史资料通过影视重现出来,展现中华民族近代耻辱史与抗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把中国历史资料呈现出来,也可以通过网络把英国、日本等国家相关的历史资料对比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屈辱百年的认识,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的情感很容易传递出去,使学生自觉接受历史情感熏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

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高中历史情感教育要把中外历史、乡土历史结合起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感体验,把历史情感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情感教育渗透的目标

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不仅使世界各民族文明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各文明交流与融合中,多元文化影响着各学科的发展,高中历史也不例外。要实现历史情感教育的渗透,就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了解学生在现实世界文明冲突与融合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方式,因此把高中历史情感教育必须“土洋”结合,把外国历史与乡土历史结合起来,开阔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使之更理性地理解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例,我们不仅要看到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乡土历史,看到湘军与外国军队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作为湖南地区的学生,他们对湘军有更深刻的了解和印象,湘军的崛起历史与太平天国运动息息相关,因此其情感教育渗透更容易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时候,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进步性,看到湘军在近现代史上的贡献,包括湘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表现,也要站在更高的历史层次分析其局限性,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渗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根植于学生的乡土情结,以乡土情感为纽带,摸清学生的情感体验方式,是开展历史情感教育的较好途径,也是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节点。由此不难看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乡土历史、外国历史可以成为学生历史情感教育的切入点,使之更易于接受历史情感熏陶,从而实现情感教育渗透的目标。

总之,高中历史要实现情感教育的渗透,一方面,要把高中历史生活化,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亲近历史的情感倾向;另一方面,又要把情感教育放在更宏大的历史长河中,以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来调动丰富学生的历史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进而实现高中历史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文.谈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2]孙龙飞.新课程历史高考中的情感教育研究(2007-2012)[D].扬州大学,2013.

多元渗透 篇10

本文建立了运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方法, 测定了两批多元共聚物 (ZF422KS) 的分子量及其分布。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等特点, 为产品的生产工艺条件的改进提供了可靠的科学参考依据。

1 试验材料

1.1 仪器:

Agilent 1100series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美国Agilent公司生产, 包括G1311A四元泵、G1322A在线脱气机、G1313A自动进样器、G1362A示差折光检测器 (RID) 、G1310A色谱工作站。

1.2 试剂:

硝酸钠, Mili-Q超纯水, 聚丙烯酸钠标准品 (重均分子量Mw:1300、2400、5660、6950、8300, 由上海西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 多元共聚物ZF422KS (由本公司自主生产) 。

2 试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TSKgel G3000PWXL色谱柱 (6μm, 7.8mm×300mm) ;流动相:0.1mol/l硝酸钠;柱温:25℃;进样量:20μL;流速:0.8ml/min。

2.2 绘制标准曲线

取已知Mw为1300、2400、5660、6950、8300的五个聚丙烯酸钠标准品用流动相配置成1mg/ml溶液, 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后, 各取20μL注入色谱仪进行检测, 记录洗脱峰保留时间 (t R) , 应用GPC软件计算分子量, 绘制标准曲线 (每个样品重复进样3次, 取其平均值) 。试验数据如表1所示。

2.3 样品测定

分别取由本公司生产的两个批次的多元共聚物ZF422KS (批次:KS2011047和KS2011050) , 用流动相配置成1mg/ml溶液, 用0.45μm微孔滤膜过滤后, 取20μL注入色谱仪进行测定试验。 (每个批次的样品重复进样3次, 保留时间取其平均值) 。记录洗脱峰保留时间的色谱图如图1和图2所示 (列出的图1和图2为两个批次的样品的其中1次进样的色谱图) 。

3 结果分析

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依据表1试验数据, 以聚丙烯酸钠标准品的相应色谱峰的保留时间为横坐标, 以分子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 进行线性回归, 如图3所示。可得回归方程lg Mw=-0.4401t R+8.0246, R2=0.9938, 相关性很好。

3.2 多元共聚物 (ZF422KS) 样品的分析

依据GPC标准曲线及样品保留时间 (色谱图如图1和图2所示) , 采用GPC软件计算, 两个批次的样品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如表2和表3所示。结果表明两批样品的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基本一致, 表明两个批次的生产工艺一致性较好, 产品性能比较稳定。

4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GPC法测定多元共聚物 (ZF422KS) 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不仅操作简便、速度快, 而且反映的结果比较全面, 可用于产品的质量控制。本方法为多元共聚物的生产工艺条件的改进提供了可靠的科学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陈泉水, 罗太安, 刘晓东.高分子材料实验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80.

[2]张惟杰.糖复合物生化研究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4, 158~170.

[3]杨春雷, 陶元器.肝素平均分子量的粘度法测定[J].中国药学杂志, 1995, 30 (7) :439~441.

[4]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物理学编写组, 高分子物理[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0, 3.

[5]杨迪.凝胶色谱测定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005, 17 (6) :63~66.

【多元渗透】推荐阅读:

多元环境07-14

多元体制10-16

立体多元10-18

多元数据10-19

多元系统10-19

内容多元01-19

多元控制05-12

多元05-23

多元空间05-26

多元因素06-08

上一篇:能源开发利用下一篇:居民财产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