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造血功能

2024-07-30

骨髓造血功能(精选7篇)

骨髓造血功能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补肾解毒活血法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取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每组各20只,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d),连续3天;造模完成后次日起,中药治疗组给予补肾解毒活血中药浓煎液灌胃,0.36g/(kg·d),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连续10天。各组随机抽取10只,于造模前1天及造模后第1、3、5、7、10、14天检测小鼠外周血象;其余10只于造模后第11天,颈椎脱臼处死,检测骨髓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和骨髓有核细胞(Bone Marrow Nucleated Cell,BMNC)的情况。结果 外周血白细胞,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均在造模后第1天降到最低点,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均在第3天开始回升,中药治疗组在第5天恢复正常且保持稳定,而模型组在第7天出现异常性增高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外周血血小板,模型组在模后第5天降到最低然后回升至第10天恢复正常,而中药治疗组自第3天即开始回升,第7天时即与空白对照组持平,其最低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造模后第11天检测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定向体外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BFU-E)和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BMNC),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中药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补肾解毒活血法治疗骨髓抑制可通过增加骨髓造血祖细胞数量,从而促进环磷酰胺致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的稳定恢复。

关键词:补肾解毒活血法,环磷酰胺,骨髓抑制,小鼠,血细胞,骨髓有核细胞,造血祖细胞

化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限制了化疗用药剂量和治疗节奏,影响了治疗效果,并容易引起严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并威胁患者生命。近年来出现的各种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虽然具有见效快、有效率高、应用普遍等优点,但费用高昂、副作用多、效果不持久。中医学多将化疗后骨髓抑制归于脾肾两虚、气血不足[1,2],临床多以益气补血为主要的治疗方法,但疗效还不尽理想。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在补肾基础上配合解毒活血药效果会更好,但其作用机制不明,相关的实验研究也罕有报道。本实验观察了补肾解毒活血法对环磷酰胺诱发骨髓抑制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1 材料

1.1 动物

SPF级昆明种小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 g,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常规饲养,动物合格证号:SCXK(军)2007-004,生产条件许可证:SYXK(军)2007-004。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MethoCult®03534培养基和MethoCult®03334 培养基(加拿大StemCell Technologies公司);电热恒温培养箱:DH4000A(天津泰斯特);超净工作台(北京昌平空气净化公司);Napco-5410 CO2细胞培养箱(shelden公司);光学显微镜OLYMPUS(日本);Sysmex-820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日本);注射用环磷酰胺,产品批号10012621,规格0.2 g(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1.3 中药

补肾解毒活血中药由熟地10 g、何首乌10 g、肉苁蓉10 g、苦参10 g、白花蛇舌草10 g、川芎15 g、当归10 g、丹参15 g组成,共计90 g/d。按《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3]计算小鼠的等效剂量为0.36 g·kg-1·d-1。以上药物均由解放军总医院中药房提供,经鉴定后,水煎、过滤、浓缩、配制成含生药1 g/ml的药液,置4 ℃保存备用。

2 方法

2.1 模型制作

小鼠常规饲养3天适应环境后,观察无异常者,于次日按100 mg/kg剂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连续3天,制成骨髓抑制模型小鼠。

2.2 分组与给药

实验分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中药治疗组。造模完成后次日开始灌胃给药,中药治疗组给予补肾解毒活血中药汤液,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10天。

2.3 外周血细胞分析

每组随机抽取10只,于造模前1天及造模后第1、3、5、7、10、14天,每只实验小鼠尾静脉取血20 μl,用Sysmex-820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外周血细胞。

2.4 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及造血祖细胞培养

制模后第11天,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剥取股骨,用6号针头以PBS冲出骨髓细胞,再用4号针头过滤制成单个骨髓细胞悬液,在显微镜下按白细胞计数法进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按文献方法[4]进行集落培养,检测小鼠骨髓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成单位(CFU-GM)、 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BFU-E)、定向体外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的生成能力。

2.5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统计,各组实验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用F检验。

3 结果

3.1 补肾解毒活血汤对血虚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外周血白细胞(WBC),模型组在造模后第1天降到最低点,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造模后第3天仍低于空白对照组,至第5天恢复正常,但在第7天时出现明显高于正常组的“反跳”现象,而中药治疗组在造模后第3天虽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但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第5天恢复正常且保持稳定。见表1。

外周血血小板(PLT),模型组在造模后第5天降到最低然后回升,至第10天达到正常,而中药治疗组自第3天即开始回升,第7天时即与空白对照组持平,且其最低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见表2。

各组红细胞变化不明显,故省略表。

3.2 补肾解毒活血法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和造血祖细胞集落的影响

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BMNC和CFU-GM、CFU-E、 BFU-E计数较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1),经补肾解毒活血中药汤液治疗后,小鼠BMNC计数和CFU-GM、CFU-E、 BFU-E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1)。

4 讨论

机体造血主要依靠造血祖细胞来扩增。造血祖细胞在多种造血因子的调控下进一步增殖分化 ,不断发育形成各种成熟血细胞[5]。当受到化学药物等损伤时,即会发生造血功能障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杀伤了赖以维持造血功能的造血干/祖细胞[6],这是化疗药引起骨髓造血功能下降及外周血细胞减少的主要原因。各种血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取决于它们的半衰期长短[7]。白细胞半衰期最短6小时,故最易受到抑制,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半衰期为5~7天,亦较易引起减少;而红细胞半衰期长达120天,因此红系祖细胞数目减少常不易从外周血红细胞中表现出来。

注: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P<0.05,bP<0.01;与模型组比较cP<0.05,dP<0.01。

注: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P<0.05,bP<0.01;与模型组比较cP<0.05,dP<0.01。

注: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P<0.05,bP<0.01;与模型组比较cP<0.05,dP<0.01。

中医学认为血液的生成与心、脾、肾等多脏腑有关,其中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肾藏精,主骨生髓,精髓化生血液。即《景岳全书》中“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张氏医通》中亦有“血之源头出于肾”之说。因此补肾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方法。但临床上单用补肾法治疗常难以获得预期疗效,结合该病的临床表现和临床治疗经验,笔者认为化疗药物为热毒之品,邪毒内侵,热毒内蕴,瘀阻骨髓脉络,导致气血瘀滞,因此在补肾法的基础上结合解毒和活血法治疗本病,才能达到邪去而元气自复,瘀去而气血畅通的效果。方中熟地甘温,补血养阴,填精益髓,善补肾阴,为补肾阴之要药,《本草纲目》称其能“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治血虚萎黄。《本草纲目》谓其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肉苁蓉甘温助阳,为补肾阳、益精血之良药,三药平补肾之阴阳,药性平和,为补肾之良药。苦参苦寒,能清热燥湿解毒,白花蛇舌草也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清除蕴积于体内的邪热和毒邪。川芎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药,当归补血活血,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即“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三药活血化瘀而生新,共同达到治疗骨髓抑制的效果。

表1、表2表明,中药治疗组可以促进WBC的恢复,且相对于模型组来说其恢复过程较稳定;效果更为明显的是,中药治疗组血小板降低幅度小、持续时间短,因而提示补肾解毒活血法尤其能提高环磷酰胺所致骨髓抑制情况下的血小板再生。表3表明,环磷酰胺可以引起红系、粒系造血功能的下降,但由于红细胞半衰期长达120天,本实验外周血中未出现明显变化,而补肾解毒活血法可显著升高BFU-E、CFU-E和CFU-GM集落产率,从而促进红系和粒单系造血能力的恢复。这可能是其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有效环节。

本实验还发现,该种造模方法动物恢复快,引起的骨髓抑制持续时间短,而由于中药作用时间长、起效慢,因而难以很好地反映出中药防治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红细胞半衰期长达120天,本实验中未出现明显变化,临床上反复化疗而引起的贫血也未出现,故有必要考虑进一步改进造模方法。

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提示补肾解毒活血法治疗骨髓抑制可通过增加骨髓造血祖细胞数量,从而促进环磷酰胺致骨髓抑制小鼠外周血WBC、PLT的稳定恢复。

参考文献

[1]刘启华,王旭.益气补血汤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89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2007,14(6):447.

[2]苗文红.补肾健脾法治疗肿瘤放化疗后骨髓抑制98例[J].陕西中医,2000,21(7):289.

[3]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103.

[4]刘秀珍.造血祖细胞培养技术实验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25.

[5]牛泱平,陈小红,宋必卫,等.人参二醇、三醇皂苷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11):1316-1317.

[6]邹仲敏,孙慧勤,罗成基.6Gyγ射线照射诱导骨髓造血细胞凋亡[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8,18(6):390-392.

[7]刘新春,程玉峰,李德爱.实用抗肿瘤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78.

骨髓造血功能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4 月~2014 年4 月本院诊治的120 例恶性肿瘤患者,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60 例。实验组中男33 例, 女27 例, 年龄32~79 岁, 平均年龄 (66.7±4.1) 岁;其中, 18 例非小细胞癌, 22 例胃癌, 12 例大肠癌, 8 例乳腺癌;对照组中男35 例, 女25 例, 年龄33~80 岁, 平均年龄 (67.4±4.4) 岁。患者中, 10 例非小细胞癌, 24 例胃癌, 18 例大肠癌, 8 例乳腺癌;入选患者均有明确的病理诊断, 且均采用化疗治疗。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等完全知晓, 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化疗治疗方法患者均确诊为恶性肿瘤, 且均进行化疗治疗, 化疗方案如下:对于胃癌、大肠癌采用化疗方案为FOLFOX4, 即:85 mg/m2草酸铂 (OXA) 、400 mg/m25- 氟尿嘧啶 (5-Fu) , 200 mg/m2叶酸钙 (CF) 。乳腺癌患者采用CAF化疗方案, 即:600 mg/m2环磷酰胺 (CTX) 、50 mg/m2阿霉素 (ADM) 、500 mg/m25-Fu ;肺癌患者采用TP化疗方案, 即:紫杉醇135 mg/m2, 顺铂75 mg/m2, 患者均治疗4 周 (1 个疗程) [3]。

1. 2. 2 对照组治疗方法化疗后对照组采用鲨肝醇片联合利血生片治疗, 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 给予口服100 mg/ 次鲨肝醇片 ( 江苏鹏鹞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61021431) , 3 次/d ;患者口服40 mg/ 次利血生片 ( 江苏吉贝尔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5444) , 2 次/d, 连续服用14 d。

1. 2. 3 实验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复方皂矾丸治疗, 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 给予口服9 粒/ 次复方皂矾丸 ( 陕西郝其军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3021866) , 3 次/d, 连续服用14 d。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变化、感染及出血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化疗结束后第21 天血常规变化比较实验组化疗21 d后86.7% 患者中性粒细胞≥ 1.5×109/L、100.0%患者血红蛋白≥ 90 g/L、100.0% 患者血小板≥ 100×109/L,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 2 两组感染及出血情况比较实验组化疗后感染、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恶性肿瘤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且恶性程度较高, 患者发病出现临床症状并不显著, 多数患者一旦确诊已经是中晚期, 从而错过了最佳手术治疗时机。近年来, 化疗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得到应用, 且效果理想。该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延长患者寿命, 提高患者生存周期。但是, 部分患者治疗后容易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影响患者治疗预后[4]。

近年来, 复方皂矾丸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保护中广为应用, 且效果理想。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化疗21 d后86.7% 患者中性粒细胞≥ 1.5×109/L、100.0% 患者血红蛋白≥ 90 g/L、100.0% 患者血小板≥ 100×109/L,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复方皂矾丸和其他治疗药物相比优势较多, 该药物主要以纯中药西洋参、海马、皂矾等为原材料, 采用现代工艺手段获得, 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疗效和药效学效应, 药物对造血功能紊乱以及化疗后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损伤等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患者服用复方皂矾丸后药物能够有效的促进红系、粒系以及巨核系祖细胞产生增殖反应, 药物对于化疗所引起的骨髓造血抑制作用也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同时, 临床上患者使用复方皂矾丸时均为口服用药, 药物使用相对比较方便, 价格也相对廉价, 患者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化疗后感染、出血发生率, 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但临床上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单一的服用复方皂矾丸效果不理想者, 可以联合其他药物治疗, 发挥不同药物功效, 达到优势互补,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其治疗预后。

综上所述,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服用复方皂矾丸治疗效果理想, 能够有效的保护患者骨髓造血功能, 提高临床疗效和药效学效应,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文艺.铁过载催化的氧化应激对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天津医科大学, 2013.

[2]Hartmann J, Braulke F, Sinzig U, et al.Iron overload impairs proliferation of erythroid progenitors cells (BFU-E) from patients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Leuk Res, 2013, 37 (3) :327-332.

[3]谢芳, 赵明峰, 李玉明, 等.铁过载诱导活性氧生成对骨髓造血功能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1, 32 (9) :606-609.

骨髓造血功能 篇3

关键词:脾阳虚/中医药疗法,脾气虚/中医药疗法,@健脾益肾汤/治疗应用,健脾益肾汤/药理学,造血系统/药物作用,小鼠

健脾益肾汤由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枸杞、莬丝子、女贞子、鸡血藤组成, 为纠正或改善脾虚、肾虚等临床证候的经验方。笔者曾观察到健脾益肾汤能显著提升正常和血虚大鼠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 水平及促进T淋巴细胞分泌EPO样造血生长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 (CSFs) 能强效刺激骨髓造血功能, 本文观察了健脾益肾汤对脾 (阳) 气虚证小鼠T细胞分泌CSFs和肺组织自发性分泌CSFs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该方剂补益粒系、单核系细胞造血功能的作用机理。

1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

ICR小鼠, 体重 (22.52±0.9) g;雄性, 清洁级, 由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 药物

健脾益肾汤由黄芪30g、人参15g、白术10g、茯苓10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枸杞15g、鸡血藤30g组方。上述药物先后加蒸馏水1000ml、500ml, 分别煮沸2、1.5小时, 合并两次药液, 8层纱布过滤, 水浴蒸发至100ml。

1.3 分组及给药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 (阳) 气虚证组和健脾益肾汤治疗组。正常对照组、脾 (阳) 气虚证对照组给水, 健脾益肾汤治疗组给健脾益肾汤每次1ml, 每天2次, 连续7天。

1.4 脾 (阳) 气虚证动物模型制备[1,2]

利血平注射液稀释成40μg/ml, 剂量为4μg/d, 连续10天腹腔注射。

1.5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1.5.1 脾条件培养液 (SCM) 制备

动物放血处死, 无菌取脾, 剪碎, 轻磨, 每只小鼠制备1份脾细胞悬液, 120目尼龙网过滤, 0.83%Tris-NH4Cl破坏红细胞, 洗涤2次, 经台盼蓝染色测定细胞活率>95%, 再以RPMI-1640培养液 (补充10%小牛血清, 5mM Heper’s, 50μM2-ME, 300mg谷氨酰胺, 及青霉素、庆大霉素100U/ml, 链霉素100μg/ml, pH 7.2) 制成1×107/ml脾淋巴细胞悬液, 加ConA 5μg/ml刺激, 分装于25ml方型螺口培养瓶中, 斜置含5%CO2的潮湿大气中37℃温育48小时, 离心收获上清液即为SCM, 小管分装, -20℃保存。

1.5.2 肺条件培养液 (LCM) 制备

小鼠分别颈椎脱臼处死, 无菌取双侧肺, 用Hank’s液洗去血液, 每组小鼠的肺混合剪碎, 按每只小鼠肺加2ml培养液计算, 加含10%马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 制成肺组织悬液, 分装于25ml方型螺口培养瓶中, 置含5%CO2的潮湿大气中37℃温育7天。离心收获上清液即为LCM, -20℃保存。

1.5.3 骨髓细胞悬液制备

取正常小鼠8只, 无菌取双侧股骨, 用6号针头吸培养液冲洗骨髓腔, 混合骨髓细胞悬液过4号针头。离心、洗涤2次, 以RPMI-1640培养液制成3×106/ml单个有核骨髓细胞悬液, 作为测定CSFs水平的反应细胞。

1.5.4 CSFs水平测定

取-20℃保存的SCM与LCM, 前者作1/4后者作1/4~1/32稀释, 分别用骨髓细胞测定其CSFs水平。即在96孔平底细胞培养板中, 每孔加反应细胞3×105/0.1ml和等量1/4的SCM;或1/4~1/32稀释的LCM;对照孔加0.1ml培养液。均1份3孔。斜置含5%CO2的潮湿大气中37℃温育5天。终止培养前16小时加3H-TdR (放射性比活度60 Ci/mmol,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放药中心提供) 0.5μCi/孔。细胞用ZT (Ⅱ) 型系列多头细胞样品收集器收获于49型玻璃纤维滤纸上, 用FJ-2107P型液体闪烁计数器测定样本每分钟计数的脉冲数 (cpm) 。结果以cpm表示。

1.6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2结果

2.1 健脾益肾汤对脾 (阳) 气虚证小鼠SCM中CSFs水平的影响

见表1。

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 (下同)

2.2 健脾益肾汤对脾 (阳) 气虚证小鼠LCM中CSFs水平的影响

见表2。

3讨论

红细胞生成素 (EPO) 、白细胞介素 (IL) 和CSFs三大类造血生长因子调控骨髓的造血功能。其中CSFs对粒系、单核/巨噬细胞系造血过程起至关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被激活后可高度表达CSFs[3]。制备条件培养液 (CM) 是获取供科研用细胞因子的主要途径。业已证明小鼠SCM中含有multi-CSF (多向性CSF, 亦称IL-3) 和GM-CSF。IL-3主要的生物学作用是调控多能造血干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定向分化与增殖, 对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的分化、增殖、成熟和释放有调节作用。GM-CSF亦可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分化与增殖, 但不局限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群体。体外试验已证实GM-CSF浓度递升, 先刺激巨噬细胞增殖, 后刺激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其刺激的细胞种类呈浓度依赖性。

脾 (阳) 气虚证小鼠SCM中CSFs水平显著低于正常, 提示该模型脾淋巴细胞和混合脾淋巴细胞分泌CSFs功能低下或缺失。健脾益肾汤能显著提升小鼠淋巴细胞分泌CSFs, 使之达至正常水平。故健脾益肾汤系通过促升CSFs水平或增强其活性, 补益骨髓粒系、单核/巨噬细胞系造血, 改善、纠正或消除脾 (阳) 气虚证紊乱或低下的造血功能。

小鼠LCM中已提纯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CSF) 和GM-CSF。G-CSF和M-CSF除对相应的终末细胞有刺激作用外, 还可分别刺激前粒细胞和前单核细胞生成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外周血中M-CSF浓度升高时, 可刺激骨髓内单核细胞形成集落, 后者能分泌GM-CSF和G-CSF, 逐步架构起一个放大的细胞因子网络, 更有效地发挥刺激骨髓造血的生物学功能。脾 (阳) 气虚证小鼠LCM中CSFs水平亦显著低于正常, 健脾益肾汤干预性治疗能显著提升其水平, 且呈浓度依赖性的量-效关系。提示该方剂可刺激肺组织自发性分泌CSFs, 从而补益脾 (阳) 气虚证机体的粒系、单核系细胞的造血功能。

人参Rg1、Rb2和RC活性组份能促进大鼠骨髓细胞DNA和蛋白质合成。人参皂苷Rh1和Rg1对骨髓排空大鼠的WBC和RBC能复建90%。人参三醇组皂苷能促进IL-3基因表达, 还可明显提升骨髓受抑动物IL-3生成水平[4]。我们亦曾观察到人参能显著促进小鼠SCM和LCM中CSFs的产生[5]。此外, 枸杞多糖能增强CSFs刺激活性, 菟丝子能促进粒系祖细胞 (CFU-D) 生长, 茯苓多糖和白术能阻止环磷酰胺所致的大鼠WBC下降趋势。上述中药的药理活性可作为解释健脾益肾汤促进活化后的T淋巴细胞和肺组织自发性分泌CSFs的药效机理。

参考文献

[1]陈小野, 周永生, 樊雅莉, 等.脾气虚证动物模型规范化的初步研究.中国医药学报, 2001, 16 (4) :52.

[2]陈奇.中药药理实验.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 1988:196.

[3]吴祖泽.造血生长因子的研究现状.中华血液库杂志, 1988, 9 (6) :371.

[4]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4:85.

骨髓造血功能 篇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BMSC)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与多种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在MDS及多种白血病中均存在BMSC功能或细胞遗传学的改变,这种改变对造血干细胞功能异常重要[3,4]。 对MPN患者骨髓微环境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5,6]。 本研究分离初诊PV患者的BMSC并对其造血支持功能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骨髓微环境在PV疾病进展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一定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7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就诊的9例初诊PV患者,诊断标准参照WHO规定的PV诊断标准[7],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29~83岁,中位年龄61岁;其中7例JAK2 V617F突变阳性,2例突变阴性;3例与患者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志愿者。在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知情同意下获得其样本,实验方案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BMSC分离培养

各取PV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骨髓5 m L,肝素抗凝,用Ficoll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含有2 ng/m 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10 ng/m L表皮生长因子(EGF)(均购自Peprotech公司)、1%青霉素/链霉素和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均购自GIB-CO公司)中培养,培养48 h后换液除去未贴壁细胞,此后每隔3 d换液1次。当细胞达到90%融合时,按1∶2传代。取第3代至第6代细胞用于后续实验。

1.3 细胞免疫表型鉴定

制备PV-BMSC的单细胞悬液,分别加入1μL下述鼠抗人荧光抗体CD29、CD31、CD34、CD44、CD45、CD49e、CD73、CD90、CD105(均为PE标记)、CD14(APC标记)和相应荧光素标记的鼠同型对照抗体(均为e Bioscience公司产品),避光孵育30 min后,离心洗涤未结合抗体,流式细胞仪检测。使用Diva软件(购自BD Biosciences公司)进行数据分析。

1.4 BMSC的诱导分化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V-BMSC) 和正常人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M-BMSC)按1×104/cm2分别接种于6 孔板内,融合度达80%时,将培养基更换为成脂或成骨分化诱导培养基。 成骨和成脂分化诱导培养基配方及实验方法参考文献[8]。

1.5 BMSC的体外造血支持功能检测

PV-BMSC和NM-BMSC按4×104/孔接种于24孔板;在含2 ng/m L b FGF、10 ng/m L EGF、1%青霉素/链霉素和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按1×104/孔加入脐带血来源的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CD34阳性率大于90%),用无血清造血干细胞培养基StemspanTMSFEM(购自Stemcell Techologies公司)培养7 d后,收集悬浮细胞,细胞计数、检测CD34+细胞比例并计算共培养后总细胞及CD34+HSPC的扩增倍数。

2 结果

2.1 PV-BMSC的细胞形态

从PV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骨髓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培养24 h后可见贴壁细胞。培养3~4 d后集落增大,2~3周后细胞融合度达到80%~90%。光镜下观察,贴壁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传至第3代后,细胞形态较为均一,成涡旋状排列。PV-BMSC和NM-BMSC的生长速度和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见图1。

A:NM-BMSC (光 镜 ,100×);B:NM-BMSC ( 光 镜 ,200× );C:PV-BMSC(光 镜 ,100× );D:PV-BMSC ( 光 镜 ,200× );NM-BMSC: 正 常人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V-BMSC: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2.2 PV-BMSC的细胞表面标记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标记。 9 株PVBMSC细胞均高表达CD73、CD90、CD105 和CD44 等间充质干细胞相关分子(>90% ), 不表达CD14、CD31、CD34 和CD45 等造血和内皮细胞相关的分子(<0.1%)。

注:PV:真性红细胞增多症;BMS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2.3 PV-BMSC的成骨和成脂分化潜能

对本研究中分离的9 株PV-BMSC分别进行成骨和成脂分化诱导实验,以NM-BMSC作为对照。 经油红O和Von Kossa染色法证明PV-BMSC具有与NM-BMSC相似的多向分化潜能(图2,封三)。

2.4 PV-BMSC的体外造血支持功能

在无血清和外源造血细胞因子支持的条件下,将上述分离的9株PV-BMSC分别与人脐带血来源的CD34+HSPC用StemspanTMSFEM共培养7 d,细胞计数,分析CD34+HSPC细胞比例并计算总细胞及CD34+HSPC细胞扩增倍数,结果见表1。按照细胞扩增结果,将9株PV-BMSC分为三组:第一组5株PV-BMSC细胞(55%)总细胞和CD34+HSPC扩增均大于1.5倍,第二组PV-BMSC细胞PV-1和PV-9(22%)CD34+HSPC扩增小于1.5倍,第三组PV-BMSC细胞PV-3和PV-9(22%)总细胞和CD34+HSPC均未增加(小于1倍)。

3 讨论

PV是携带JAK2 等基因突变的恶性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引起的一类恶性血液病[9],但靶向JAK2的抑制剂及其他骨髓抑制类药物未能完全治愈该类疾病[10,11]。 造血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重要的调节作用,BMSC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细胞, 因此研究MPN患者的骨髓微环境可能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方案。 本研究以初诊PV患者骨髓中分离的BMSC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患者BMSC的造血支持功能,以期为PV病程的进展和转归提供更多的临床预后标志。

本研究分离培养了9 株PV-BMSC, 分离所得细胞在生长速度、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及成骨和成脂分化能力等方面均与NM-BMSC没有明显差异。 选取的PV患者中7 例携带JAK2 V617 基因突变,其余2 例不携带该突变, 但RT-PCR方法检测后未发现PV-BMSC中存在JAK2 V617 基因突变(未发表数据),与田竑等[12]和段丽敏[13]早前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JAK2基因突变仅存在于造血干祖细胞。

MSC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细胞间直接接触发挥造血支持功能[14,15]。 2014 年,Schneider等[5]发现PV -BMSC培养上清对人HSPC的体外造血集落(CFU)支持能力低于正常对照,提示PV-BMSC的造血支持功能发生改变。 本研究发现, 初诊PV患者BMSC的造血支持功能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只有半数左右患者(约占55%)的BMSC仍具有支持HSPC增殖的功能,大约有22%的患者(PV-3 和PV-9)的BMSC发生HSPC扩增支持功能的显著缺失。 利用造血集落形成实验也验证了造血支持功能低下的PV-BMSC对造血集落及各系分化的影响与对细胞扩增的结果一致(未发表数据)。 通过对比病例资料发现,PV-BMSC造血支持功能改变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JAK2 基因突变均无明确相关性。

Schneider等[5]的工作仅比较了5 例JAK2 突变阳性的男性患者的BMSC上清与正常BMSC上清造血支持功能。 本研究则对比了4 例男性及5 例女性(其中7 例JAK2 V617 突变阳性和2 例阴性)PV患者的BMSC细胞共培养后的造血支持功能。

骨髓纤维化、MDS或急性髓系白血病等几类疾病的患者中均可检测到BMSC失去部分造血支持功能[16,17]。 初诊PV患者的BMSC的造血支持功能改变是否与PV疾病进展有关尚未见相关报道。 本研究发现PV-BMSC的造血支持功能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将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由于PV进展的病程较长[18]以及BMSC存在异质性,下一步笔者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扩大研究的患者数,进行列队分析和长期追踪。

MSC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造血支持功能。已有报道显示,PV患者的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如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1、白血病抑制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干细胞因子等)异常[19,20]。 在本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笔者将通过细胞因子芯片、二代测序等技术,进一步发掘新的调控造血支持功能的细胞因子和基因,以期揭示影响个体PV患者BMSC造血支持功能的分子机制。

A、B:成脂分化(油红 O 染色,光镜,400×);C、D:成骨分化(Von Kossa 染色,光镜,20×);NM-BMSC:正常人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V-BMSC: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摘要:目的 研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造血支持功能。方法从PV初诊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BMSC;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免疫表型;诱导成骨及成脂分化鉴定细胞多向分化能力;与人脐带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共培养检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V-BMSC)的体外造血支持功能。结果 PV-BMSC的细胞形态、免疫表型与正常人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M-BMSC)相比无明显差异;油红O及Von Kossa染色表明PV-BMSC具有成脂和成骨分化能力;实验共分离得9株PV-BMSC,其中55%的PV-BMSC既能支持总细胞增殖,又能支持CD34+HSPC扩增(≥1.5倍,n=5),22%的仅支持总细胞增殖(≥1.5倍,n=2),其余的既不支持总细胞增殖也不支持CD34+HSPC扩增(≤1.0倍,n=2)。结论 PV-BMSC支持CD34+HSPC增殖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骨髓造血功能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1.1.1动物

20~24 g雌性昆明种小鼠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

1.1.2主要仪器

60Coγ射线治疗仪 (加拿大产) , 普通光学显微镜 (日本Olympus公司产品) , UV-260紫外分光光度计 (美国Techcomp公司产品) , 超级恒温水浴箱 (30±0.2) ℃ (美国Thernofisher公司) , 离心机 (日本HITACHI公司, CF16RXⅡ型, 离心半径40 mm) 。

1.1.3主要试剂

硫酸锌 (ZnSO4·7H2O, AR, 成都金山化学试剂厂产品) 、无水氯化钙 (CaCl2, AR) , 高氯酸 (HClO4, AR) , Giemsa染料、甲醇 (AR) 、丙三醇 (AR) 。

1.1.4试剂配制

①Giemsa染液:0.8 g Giemsa粉在乳钵中充分研磨后溶于50 ml甲醇中, 溶解后加入5 ml丙三醇, 混匀后置于37~40℃水浴箱中保温8~12 h, 于棕色瓶中保存备用。临用时以1份Giemsa原液加9份磷酸盐缓冲液 (PBS:pH值6.4, mol/L) 配制成应用液。②白细胞稀释液:冰醋酸 (AR) 2.0 ml, 加去离子水 (应符合GB/T 6682二级水规格, 电导率≤1.0μS/cm) 至100 ml, 1%结晶紫数滴。③0.005 mol/L氯化钙:准确称取无水氯化钙0.555 g, 去离子水充分溶解后定容至1 000 ml。④0.002 mol/L高氯酸溶液:17.7 ml高氯酸 (AR) , 去离子水定容至1 000 ml。

1. 2 实验方法

1.2.1动物及其分组

20~24g雌性昆明种小鼠, 适应性喂饲后随机分成5个组:空白对照组、辐射对照组和3个加锌组。

1.2.2动物处理

3个加锌组动物分别用加锌饲料进行喂饲, 每公斤饲料中锌的加入量分别为30、60、120 mg, 自由进食。2周后, 除空白对照组外, 其余4组均以60Coγ射线进行1次性全身照射, 照射距离为80 cm, 吸收剂量为6 Gy, 剂量率为0.976 Gy/min, 照射后继续按前述方法喂养2天后处死动物, 测定各项指标。

1. 3 检测指标和方法

1.3.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眼眶取血20μl, 加入事先取好的0.38 ml白细胞稀释液中, 混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

1.3.2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处死动物, 取出一侧股骨, 将周围的肌肉和结缔组织剔除干净, 用2 ml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将全部骨髓冲出至试管中, 混匀后取0.1 ml加入0.9 ml白细胞稀释液充分混匀。血球计数板计数, 并计算每根股骨中有核细胞总数。

1.3.3骨髓有核细胞DNA含量分析

将一侧股骨取出, 除净周围的肌肉和结缔组织, 用10 ml 0.05 mol/L氯化钙溶液将全部骨髓冲出至试管, 置于4℃冰箱中30 min后2 500 r/mim离心15 min (离心半径=4 cm) , 弃上清液, 于沉淀中加入5 ml 0.002 mol/L的高氯酸溶液, 用胶头滴管吹打均匀, 置90℃水浴中15 min, 取出, 过滤, 滤液用UV-260紫外分光光度计于波长268nm处测定A值, 以A值代表DNA含量。

1.3.4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

取胸骨, 剔除周围的肌肉和结缔组织, 将骨髓全部挤出至事先滴有1滴小牛血清的载玻片上, 推片, 晾干后用甲醇固定15 min后用10%Giemsa染液染色15 min, 镜下观察、计数1 000个骨髓嗜多染红细胞 (PCE) 中出现微核的细胞数, 并计算微核出现率。

1.4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组间t检验。

2 结果

2.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见表1。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辐射对照组和3个加锌组的白细胞计数显著降低 (P<0.01) , ②与辐射对照组比较, 加锌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有一定增高, 中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82, P<0.05) , 低、高剂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a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P < 0. 01;b与辐射对照组比较, t = 2. 682, P < 0. 05。

2.2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见表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辐射对照组和3个加锌组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显著降低 (P<0.01) , 中、高剂量组骨髓有核细胞数均显著高于辐射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

注:a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P < 0. 01;b与辐射对照组比较, t = 12. 053, P < 0. 01;c与辐射对照组比较, t = 11. 968, P < 0. 01。

2.3骨髓有核细胞DNA含量分析

见表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辐射对照组和3个加锌组的DNA含量显著降低 (P<0.01) , 与辐射对照组比较, 加锌组、120mg/kg剂量的DNA含量均显著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

注:a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P < 0. 01;b与辐射对照组比较, t = 4. 775, P < 0. 01;c与辐射对照组比较, t = 3. 418, P < 0. 01。

2.4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分析

见表4。①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辐射对照组和3个加锌组的微核率显著升高 (P<0.01) ;②与辐射对照组比较, 加锌组的微核率均有一定降低, 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注:a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b与辐射对照组比较:t=4.105, P<0.01;c与辐射对照组比较:t=7.029, P<0.01。抑制率=[ (辐射对照组微核率-加锌组微核率) /辐射对照组微核率]×100%

3 讨论

人类受照射后出现的健康危害, 来源于各种射线通过电离作用引起的组织细胞直接或间接损伤[5,6]: 直接作用将能量传递给生物分子, 引起原子电离和激发, 导致分子结构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或作用于水引起水分子的活化和自由基的形成, 再通过自由基作用于生物分子, 当体内的氧化—抗氧化平衡遭到破坏时, 会引起细胞结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有报道指出, 放射线可导致人体内白细胞显著降低, 细胞核异常, 血小板减少, 免疫功能降低等多种症状。亦有研究发现, 锌是维持免疫系统完整性的一种必需元素, 通过与氨基酸中硫和氮原子的共价结合, 在维系蛋白质三级结构和发挥其特定功能中起重要的生理作用[7]。锌通过调节DNA聚合酶等一系列酶活性参与核酸代谢的调控, 为细胞的周期变化、增殖以及活化所必需[8]。并且作为一种抗氧化剂, 锌可保护细胞的细胞膜免于氧自由基的损害[9,10]。本实验中, 60Co γ 射线6 Gy照射后, 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减少, 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 ( P < 0. 01) 。与辐射对照组比较, 加锌组60 mg /kg小鼠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 ( P < 0. 05) , 说明在摄入锌后, 其造血组织的细胞增殖能力得到改善, 提示一定剂量的锌具有提高机体造血组织抗辐射能力的功能。

射线对机体骨髓造血功能的损害在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本次实验中, 经60Co γ 射线6 Gy照射后小鼠骨髓有核细胞数量显著减少 ( P < 0. 01) , 但加锌组的下降趋势有所减缓, 其中60 和120 mg /kg剂量组较之辐射对照有核细胞计数有明显增加 ( P < 0. 01) , 且随加锌剂量的增加而升高, 进一步说明了锌对骨髓造血组织的保护作用。

DNA和生物膜是细胞辐射效应中最重要的靶, 电离辐射产生的自由基可直接攻击DNA, 引起DNA结构改变、功能异常和代谢紊乱、DNA降解增加及合成抑制等损伤, 最终导致细胞功能损害, 直至死亡。本实验中, 小鼠经6 Gy60Co γ 射线照射后, 骨髓DNA含量明显下降 ( P < 0. 01) , 辐射对照组小鼠骨髓DNA含量下降74. 8% , 加锌 ( 60 和120 mg /kg) 饲养后, 能明显提高照射后小鼠骨髓DNA含量 ( 均P < 0. 01) , 提示预防性给与锌, 可拮抗辐射对骨髓DNA合成的抑制作用, 而锌的辐射防护作用与其清除自由基有关。

骨髓造血功能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患者, 其中男34例, 女22例, 年龄45~92 (72±0.5) 岁。其中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 11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AO) 18例, 糖尿病足 (DF) 27例;右下肢35例, 左下肢21例, 所有病例病程均超过1年, 均经保守治疗无效, 自主症状呈进行性加重。

1.2 方法

(1) 骨髓动员及术前准备:术前准备5~7d, 常规行高压氧治疗1次/d, 30min/次。常规患者保暖, 室温27~28℃, 从第1天开始给予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150ug皮下注射, 1次/d, 连续3~5 d, 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针6250皮下注射, 1次/d, 使外周血WBC 2.5~4.0×10/L时开始手术。 (2) 骨髓造血干细胞提取:常规选择持续硬膜外麻醉, 于双侧髂前上棘抽取自体骨髓200ml, 通过抗凝、沉淀、离心、分离, 提取单个核细胞制成50ml细胞悬浊液备用。 (3) 移植:常规采用肌肉注射+腔内注射。提取40ml, 沿患侧下肢动脉血管走行方向行肌肉注射, 两点间距2cm, 每次注射1ml, 足靴处两点间距1cm, 每次注射1ml;再提取另外10ml, 用球囊导管阻断下肢动脉闭塞处远端血液3min后, 注射于下肢缺血动脉的动脉腔内。

1.3 观察指标

(1) 动脉造影 (DSA) 检查。依据患者新生侧枝血管情况, 将其分为:无新生侧枝血管为0分, 少许新生侧枝血管为1分, 中量新生侧枝血管为2分, 丰富新生侧枝血管为3分。 (2) 患肢皮肤溃疡和紫钳深度和面积, 对患者坏疽发生范围进行标记和测量, 以此为评分依据。 (3) 静息状态下踝肱指数 (ABI) 。 (4) 发生间歇跛行症状的患者, 需对其跛行距离和步行时间进行测定。

2 结果

本组病例于术后1w出院, 随访时间2个月, 随访期间每周复诊1次, 复诊时询问患者的冷感、痛觉及跛行距离, 测量皮温及踝肱指数 (ABI) , 2个月后行DSA检查。发现所有患者一般在1个月后的冷感和痛觉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跛行距离延长, 测量皮温都有升高趋势, 踝肱指数升高, DSA检查提示新生毛细血管网明显增多, 丰富,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溃疡面逐渐缩小。所有56例患者患肢麻木和疼痛症状均有所缓解或完全消失 (100%) , 28例患者静息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 (50%) , 5例患者跛行距离由50cm提高至1000cm以上 (8.9%) , 39例患者溃疡面积有所缩小或完全愈合 (69.6%) , 11例患者ABI提高到0.1以上 (19.6%) 。

3 讨论

下肢缺血性疾病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AO) 、糖尿病足 (DF) 为主, 在临床治疗中普通药物治疗, 疗效较差, 尤其是晚期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 因疼痛、麻木发冷, 行走困难等临床症状严重, 导致患者被迫接受截肢 (趾) 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造成严重影响。虽然国内外许多专家和学者采用血管旁路手术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但疗效仍较差, 近年来, 移植手术不断发展, 利用骨髓分离出造血干细胞, 血管内皮祖细胞等, 并利用其横向分化或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将其移植于缺血的下肢, 可促进血管再生[1]。因此, 行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目前已取得一定的疗效。本组56例患者经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肢冷感、麻木、疼痛, 皮温及肢体缺血坏死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我们在选择行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病例时遵循的原则是: (1) 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而临床症状明显者。 (2) DSA检查主、髂、股动脉无闭塞者。 (3) 无骨髓异常增生倾向, 凝血功能正常者。 (4) 心肺肝肾功能监测无衰竭, 不愿意接受腔内介入或下肢血管旁路手术者。目前干细胞移植的方法主要有动、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 下肢缺血性疾病多采用局部肌肉注射的方法, 但此3种方法都存在不足之处, 本研究采用肌肉内注射机动脉腔内注射的联合移植[2], 疗效显著。对于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行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无论是肌肉内注射及下肢动脉腔内移植, 近、中期疗效确切, 能改善患肢症状和ABI, 并可促进溃疡面愈合[3], 远期疗效因随访时间有限, 有待进一步观察。总之, 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具有创伤小的特点, 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4]。但是, 作为一种常规的临床治疗,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因移植干细胞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疗效, 如何获得高纯度、高质量的干细胞是能否移植成功的关键。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不断进展, 自体骨髓造血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将拥有广阔而美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杨盛家, 陈兵, 罗涛, 等.大鼠后肢急性缺血横型的构建与评估[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8 (6) :581-582.

[2]朱朝军.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5年会暨第四届学术大会.2011.

[3]王茂华, 金星, 吴学君, 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1, 14 (3) :227-228.

骨髓造血功能 篇7

然而,从本县市小学语文学科组织开展的一些“送教下乡”活动来看,效果并未达到最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地域广、学校层次多、教师队伍庞大,而“送教下乡”活动按照惯例一般为到一个学校去上几堂课,再加一个报告,覆盖面非常小,受众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由于送教下乡活动往往都是教研室“一厢情愿”,送教内容缺乏针对性,送教方式缺少互动性,观赏性有余而研究性不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破解困局,如何有效激活“送教下乡”活动的“造血功能”。

一、调查与访谈:倾听来自基层的心声

1.一线教师的心声

我们曾经对“送教下乡”活动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本市乡镇学校教师。通过调查,我们得到以下反馈信息:

问题一:你对“送教下乡”活动的意义怎么看?统计结果显示,超过80%的教师认为“送教下乡”活动“很有意义,应积极开展”,这是我们开展好“送教下乡”活动的有力支撑和信心所在。

问题二:你最欢迎什么样的送教内容?统计结果显示,“名优教师的课堂展示与观摩”最受欢迎,受欢迎程度高达85.6%,这充分说明了教师对“课堂”的高度关注;同时,“一线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学科教改的前沿信息与理念”、“优质的课程资源”,也比较受教师欢迎,受欢迎程度均超过了50%,这也说明“送教”的内容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

问题三:你最欢迎怎样的送教方式?统计结果显示,“课堂展示与观摩”是最受教师欢迎的“送教”方式,受欢迎程度高达89.7%,这继续表明了教师对于“课堂”的高度关注;同时,“现场互动交流”、“网上自主交流”等方式的受欢迎程度也在50%左右,这说明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送教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受到教师的欢迎。

问题四:你最欢迎什么样的送教者?统计结果显示,“一线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成为广受欢迎的“送教者”,而“专家学者”的受欢迎程度并不高,这说明广大教师更关注教学的实践层面、操作层面和经验层面,他们更加欢迎能够接地气的送教者。

2.学校管理者的心声

我们就“送教下乡”活动对乡镇学校的管理者进行了不记名访谈,以下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心声:

小学校长:教研室组织“送教下乡”活动确实很有意义,我们也是非常需要和欢迎的。教研室组织的活动希望能少一点检查、考核、评比,多一点指导、培训、交流。

小学教导主任:关于教研室命题的期末统测,城区学校平均成绩高达90分以上,乡村完小则低至70分之下,差距太大!现在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应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的经验交流,让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能够实现城乡对接。

小学教科室主任:教研室的“送教下乡”活动有时感觉像“送戏下乡”,虽然内容和形式都很精彩,但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只是在观赏,而不是参与。“送教下乡”,从名称上就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我们基层学校的教师在这种活动中似乎缺少话语权。

二、突破与创新:激活“送教下乡”的“造血功能”

1.列菜单、聚热点、求适用,实现“送什么”的突破与创新

(1)列菜单。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群体对于送教内容的需求和关切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更需要前沿的教改信息和理念,有的更渴求教学教研技能的培训,有的更欢迎名优教师的课堂观摩与研讨,有的迫切希望能在选择和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方面得到指点和帮助……考虑到这些情况,我们尝试推出了“菜单式”的送教办法。学年初,教研室先将拟送教的主题和内容列出一个菜单,供全市有需求的镇乡学校自主选择,然后再来统筹安排本学年的送教活动。我们开列的菜单内容既有名优教师的优质课例,也有一线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还有已经取得成效的课题成果。同时,我们也欢迎乡镇学校根据本校教师、教学的实际,在我们开列的菜单内容之外提出相关送教内容的申请,我们教研室根据其申请,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愿望和要求。

(2)聚热点。自2011版语文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语用型”课堂、“学为中心”的课堂、儿童阅读与国际儿童阅读素养研究(PIRLS)、课程评价改革等成为小学语文教研的热点。因此,我们“送教下乡”的内容也围绕这些热点来精心选择。2013学年开始,我们先后开展了“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策略、儿童整本书阅读指导、基于预学的单篇课文教学等主题的“送教下乡”活动;同时,围绕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的建设、国际阅读素养研究与阅读能力评价、中外母语课程比较等主题,把相关学习资料整理打包,通过QQ群传送到全市各个镇乡的小学语文教研组长手中,供他们日常学习、领会,并定期组织现场汇报、交流活动。

(3)求适用。送教的内容不仅要聚焦于教改热点,更要适用于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适用的才是最好的。本学年,除了传统的“好课下乡”和“报告下乡”之外,我们还尝试了以下几种新型的送教内容,特别受老师们欢迎。

班级会诊。由老师自己提出申请,教研室组织核心项目研究团队成员对相应班级情况进行会诊,并提供详尽诊断报告,提出今后的教学建议。

项目规划。由学校或老师自己提出申请,教研室组织核心研究团队成员根据学校和班级实际情况为其量身设计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语文课程规划,可以是语文整体课程规划,也可以是某一项目(如低年级评价)规划。

实用策略。根根老师们提出的要求,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提供实用性策略。如三年级习作起步教学的五大策略;高年级课堂小组讨论有效组织策略;说明文教学五大策略。

焦点访谈和实战示范。由教师们提出教学中的疑难、操作中的困惑和送教心得进行对话交流,然后特别就某一具体话题进入实战性的示范与讨论,将传统早已命好题的送教变成在解决教师困惑的情境中演示研讨的送教。

2.大整合、建网络、促互动,实现“怎么送”的突破与创新

(1)整合高效。受时间、精力所限,教研室不可能频繁地组织“送教下乡”活动。如果换一种思维,能够把我们组织开展的其他活动与“送教下乡”巧妙地整合起来,不是一举多得吗?比如,2013年,我们教研室与普教科联合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师生共读一本书”优秀阅读指导课评比活动。我们在策划本次活动的时候,打破过去全市性的教学评比活动通常集中在城区学校进行的惯例,在全市设立12个比赛片区 (小学、初中各6个),各个片区均安排在乡镇学校,便于周边乡镇学校的语文教师就近现场观摩。这样一来,本次课堂评比活动就与送教下乡活动有效地整合在了一起,辐射到了全市33个镇乡的所有中小学。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参加本次评比活动的语文教师达到1000人次以上。通过本次活动,那些原本只在城区少数学校先行先试的“儿童阅读”、“师生共读”、“整本书阅读”等新课程理念和策略,迅速在全市各个镇乡学校广泛传播。

(2)网络覆盖。亲临基层学校的教育教学现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送教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面对面地交流与互动,在送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但我们感觉这种现场送教的方式有其缺陷:大家碍于情面,在交流讨论的时候往往好话、套话多,真话、实话少;受时空限制,活动到后来就常有匆匆走过场、草草鸣金收兵的感觉。自2013学年以来,我们又另辟蹊径,利用信息化时代的有利条件,积极探索和构建“送教下乡”的网络模式。2013学年以来,我们全市小语学科在教研员的组织与发起下,逐步组建了面向全市不同小语教师群体和层次,有着不同功能定位和交流目的的QQ群、讨论组。教研室重点组建了全市小语核心项目研修团队QQ群、全市小语教研大组QQ群;各镇乡小语教研组长再组建本镇乡学校小语教师QQ群。这样,就以网络的方式将全市城区学校、镇乡中心学校、农村完小的语文教师联系起来了。QQ群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全市城乡学校之间、不同教师群体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也极大地节省了组织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成本。网络传递、学习和交流使原来单个学校几年都难得轮到一次的“送教下乡”活动基本能保证每月一次研讨,平时也能随问随答,按需送“粮”。

(3)上下互动。我们认为,送教活动中,送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并不是给予和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关系,双方应当构成学习、研究、践行的共同体。2013学年第二学期,市教研室根据上级要求和教改形势,取消了全市小学一、二年级的书面期末考试,要求各校自主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的评价方式。这对于已经习惯了考试评价的学校、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我们决定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发动全市小语教研组长和核心项目研修团队成员从本校实际出发,自主设计低年级小语学业评价方案,并将方案上传教研室。教研室择优挑选有代表性的十来个方案(有诸暨城区学校的,也有乡镇学校,还有省内其他知名学校的) 上传至QQ群的共享文件夹,让大家相互阅看,比较讨论。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实现了信息和资源的共享,还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理念。

3.广猎人、静孵化、再培育,实现“谁来送”的突破与创新

(1)随处“猎”人。教研室每年组织的各类竞赛、评比、研讨活动很多。作为教研员,一方面要精心组织和策划好各项活动,同时通过这些活动的平台发现各方面的人才和苗子。比如,通过优质课评比活动,我们发现了课堂教学方面的苗子;通过论文评比,我们发现了会思考、会写文章的苗子;通过命题工作的研讨,我们发现了在教学评价方面有想法、有能力的苗子;通过课题申报和评审,我们发现了善研究、会做教科研的苗子。一旦发现了方方面面的苗子,我们就想方设法把他们吸引过来,凝聚起来。这对于教研员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职责所在。2013学年,小语教研室利用这些常规平台,发现了近三十位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型教师。同时,从本学年开始,教研室还尝试“送教者自荐”,全市各校如有好的课、讲座和经验,可以按相关要求完成自荐工作,教研室认定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再安排送教。

(2)耐心“孵化”。发现苗子,目的是为了建设一支能够担负使命、引领教学、做出示范的送教队伍。这是一项需要静心和耐心来陪伴的长远支柱性工程。近几年,我们市教育局在中小学名师培养和名师工作室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名师工作室成员也成为了送教下乡的一支重要队伍。为了培养更多的“名师”,进一步壮大送教队伍,自2013年开始,我们教研室小语学科又推出了新的举措———开始了组建“诸暨市小语核心项目研修团队”的实践探索。我们先期组建的是“儿童阅读素养研究核心研修团队”,本团队采取个人申报、学校同意、教研室审定的程序进行组建,初定3年为一个研修周期。研修人员预设为10人左右,但由于教师申报踊跃,目前规模已达到30多人,基本上把全市最优秀的一批小语教师汇聚了起来。组建本团队的目标是以项目研修为载体,发掘和培育一批关注儿童阅读素养发展的研究型教师,提升诸暨小语学科在儿童阅读领域的研究力和行动力,并逐步发挥研修团队对全市各街道、镇乡学校、教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从而整体上推进诸暨小语课改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支研修团队建设好了,也将是诸暨市小语学科“送教下乡”的中坚力量。

(3)再度培育。在“送教者”队伍的培养上,我们把核心项目研修团队成员作为主要对象,对他们采取了目标导向、专题培训、任务驱动、活动历练以及“走出诸暨”等多种途径来进行培养。我们逐步将小语学科全市层面的一些常规性工作放手给有能力的研修员去做,并加强常规工作的研究性,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加速成长。比如,每次的送教活动中,我们都会选定几位核心成员,从选题到选人、到活动方案制定,让他们全程参与。活动的组织和主持工作也尽可能交由他们去承担。参与一次送教组织活动,实质上相当于经历了一次深度的专业培训。此外,我们还让送教者根据送教主题,提出自己的意愿,我们想方设法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参加省内外各种高水平的教研活动,以“送教”为平台,为其提供再继续深化的培训机会。对送教者的再培育,既是借送教平台提升全市核心送教者的研究能力,同时也保证了整个送教活动的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尝试构建送教网络,对送教内容、形式和方式进行创新和突破,并借送教平台发展多层次各区域教师的专业能力,激活“送教下乡”的“造血功能”,变送教这项常规活动为更多教师参与的主题式研究性活动,从而实现送教活动的效率最大化,专业持续性发展的可能化。

参考文献

[1]凌雁.中小学教学改革试点项目第三次研讨会综述[J].浙江教学研究,2013(6).

[2]罗燕.架起区级教研与校本教研之间的桥梁[J].天津教育,2011(3).

上一篇:韩国历史剧下一篇:模拟导游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