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障碍(精选12篇)
青少年心理障碍 篇1
抑郁障碍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 是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 可由各种原因引起, 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 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 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1]。有资料显示, 抑郁障碍的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 65%的青少年都有一次或多次较为严重的抑郁情绪[2]。抑郁不仅影响个体的情绪, 也会带动患者产生自杀意念, 成为青少年自杀最大的危险因素[3]。该文对青少年抑郁障碍和叙事心理治疗研究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干预提供借鉴。
1 青少年抑郁障碍现状
近年来, 患抑郁障碍的青少年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 形势十分严峻。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为8.3%[4]。国内学者冯正直等[5]对初一至高三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 中学生抑郁发病率为42.3%, 其中轻度抑郁为14.6%, 中度抑郁为15.3%, 重度抑郁为12.4%。王孝红[6]指出, 大学新生中存有抑郁症状的比例为17%。青少年作为一个在身心方面都经历着巨大变化的特殊群体, 患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较多, 青少年抑郁障碍在不断增长[7,8]。抑郁障碍已经成为自杀率最高的心理疾病[9], 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2 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原因
导致抑郁障碍的原因很多。陈桂存等[10]指出, 目前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自身发展因素。吴艳茹等[3]以环境应激为主线, 对影响青少年抑郁发病的因素进行了综述研究, 论证了基因易感性、人格和认知模式、依恋关系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李萌萌等[11]指出, 抑郁障碍主要与个人特质、家庭关系、应激性生活事件、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人际关系、消极认知等有关, 大致可分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张莉[12]的研究认为, 现有的研究表明抑郁主要与人格、归因、父母因素、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同伴关系等有关。大致可分为易感因素、维持因素和促发因素3个方面: 易感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人格因素; 维持因素包括归因方式、自我效能、家庭因素以及社会支持4个方面; 促发因素包括健康状况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转变。综述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 抑郁障碍的原因一般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大因素。
3 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治疗
在抑郁障碍的治疗上, 一般会根据抑郁症状的轻重, 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治疗相结合的方式。龚银清[13]研究指出, 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社会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教育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此外, 也有人尝试采用音乐治疗和体育治疗等方式[14,15]。目前, 认知行为治疗 ( CBT) 是治疗抑郁障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研究指出, CBT对于青少年轻度抑郁症以及预防抑郁症的复发有较好的疗效, 而对于青少年重型抑郁症来说, 还没有足够证据支持单独CBT治疗的疗效[13]。
传统的治疗模式建立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背景下, 思想和理念深受控制论的影响, 在治疗关系上, 将治疗对象视为“机器”, 将治疗师视为“修理工”, 将治疗视为“修复”的过程, 强调问题的诊断和治疗的程序化[16]。基于这样的治疗理念, 传统治疗把心理治疗师放在权威的地位, 夸大了治疗师个人经验的作用, 忽视了来访者生命体验的多样性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在治疗态度上显得冷漠, 在治疗方法上机械刻板。尤其是一些治疗师, 在治疗中过分偏爱药物治疗, 执着于专家给出的诊断, 将自我表现和问题对号入座, 导致来访者更加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 不仅不能减轻抑郁症状, 反而会进一步加重问题。正如叙事心理治疗创始人麦克·怀特指出: “人们在面对生命挑战时, 丰富的经验内涵往往被‘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所取代。这样的标签除了束缚人们的生命经验, 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自我认同”[17]。
因此, 探索一种安全的、积极的且富有成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不仅要帮助青少年摆脱抑郁的困扰, 更要能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重新获得自主感与力量感, 重新体验生命的意义。
4 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叙事心理治疗
叙事心理治疗是基于后现代思想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主要受到后结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法国哲学家福柯思想的影响,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由南澳大利亚阿德雷德杜维曲中心麦克·怀特 ( Michael White) 和新西兰奥克兰家庭治疗中心大卫·艾普斯顿 ( David Epston) 所创立[18]。叙事心理治疗的特征“契合了中国的文化”[19], 对青少年抑郁障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4.1叙事心理治疗的理念与方法叙事心理治疗在对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与人的关系、自我认同、生活意义、治疗任务、治疗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上, 提出了全新的理念[20]。
叙事心理治疗认为, 问题是一种“叙事”, 而非一种“存在”,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叙事与社会的主流叙事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心理问题不是个体内部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 而是人们在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对话过程中构建起来的一种叙事”[20]。在人与问题的关系上, 叙事心理治疗认为, “人本身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不是问题, 问题才是问题, 人和问题的关系也是问题”[21], 即人≠问题。叙事心理治疗认为, 自我认同是社会的产物, 是经由历史和文化塑造的, 一个人的生存背景决定了他对自我的认同。生活的意义是通过叙事的形式构建的, 每个人都用叙事来为生活体验赋予意义。正如叙事心理治疗师Alice[22]指出: “我们理解自己生命的方式, 受到我们生活的文化中的故事所影响……我们的生命故事都是在脉络 ( 性别、阶级、种族、文化及性取向等) 中形成的, 这个脉络帮助我们诠释事件和赋予事件意义”。在治疗任务上, 叙事心理治疗的焦点在于帮助来访者重构生命的故事, 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和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叙事治疗师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对求治者挑明事情的“真相”, 不是用问题成因的“真理”来取代控制求治者的不良感受, 而是通过引导求治者重新述说编制自己的生活史, 从而改变事件的“意义”[23]。在治疗关系上, 叙事心理治疗师的定位是“去中心化、但有影响力”[24], 叙事心理治疗师在治疗中不再以专家和权威自居, 来访者不是问题的承载者, 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是平等的, 二者通过协商合作共同解构旧故事、建构新故事。
叙事心理治疗强调生命意义的可变性、创造性, 凸显个体在诠释生命意义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25]。叙事心理治疗重视引导个体讲述自己的故事, 使他们懂得当前的问题是主流叙事压迫下个体赋予消极意义的结果, 进而唤醒个体改变生命的动力和效能, 找回那些被忽视和遗忘的积极故事因子, 促进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 重新构建生活的故事, 体验生活的意义。为达成这一目标, 叙事心理治疗发展出了丰富的心理治疗方法: 问题外化、发现独特结果、发展替代故事、丰厚替代故事、会员重新组合、局外人见证等[25,26,27]。
4.2叙事心理治疗的焦点基于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主要特征, 心理治疗的焦点是: 协助来访者构建积极的自我评价体系, 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获得希望感;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增强个体的力量感和对人生的控制感。
4.3叙事心理治疗的步骤运用叙事疗法对青少年抑郁障碍进行治疗, 分为3个主要步骤。
4.3.1将抑郁“外化”, 重新审视个体与抑郁的关系, 从而摆脱抑郁的控制叙事心理治疗摆脱了将人视为问题的世界观, 而是引导个体积极看待问题对人的影响, 以及人可以去影响困扰自己已久的问题。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麦克·怀特指出: “‘外化’是一种治疗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鼓励人将问题客观化、拟人化等[16]; 外化对话能让人们体验到自己不是问题。问题成了问题本身, 并不是这个人[28]。通过“外化”, 可以将问题与人分开, 使人和问题保持一定的距离, 从而能够看清人与问题之间的互动关系, 找到应对问题的有效方法。正如麦克·怀特所说: “外化有助于降低解决问题失败以后带来的失败感, 提供人与问题对话的可能性, 使人免于对问题只能独白的困扰”[16]。
将抑郁外化, 心理治疗师要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给抑郁一个命名。通过外化命名, 可以使个体与抑郁拉开距离, 更好地看清抑郁。治疗师协助来访者深入地探究抑郁形成的历史和抑郁所造成的影响, 麦克·怀特指出: “问题与问题的影响力有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我们可以说问题依靠其影响力而存在……这种影响力构成了问题的支持生命系统, 也就是说, 这种影响力可以视为问题生存的必要条件。……只要人拒绝和问题的生存必要条件合作, 就会把问题化小。拒绝接受问题的影响, 会使问题的影响力降低”[21]。此外, 治疗师还要协助来访者识别抑郁的“动机”、“目的”、“计划”、“阴谋”, 抑郁所使用的“策略、技巧和方法”, 抑郁的“同盟”, 探索抑郁比较“虚弱”和“弱小”的情况和抑郁比较“害怕”的东西, 从而找到应对抑郁的方法, 增强对抑郁的控制感, 摆脱抑郁的控制。
4.3.2探索“独特的结果”, 反思独特结果的历史与意义, 促进积极的自我认同叙事治疗师认为, 在问题故事的背后, 一定存在和问题故事不相符的事件, 这些事件往往是问题所不喜欢的任何事, 可以称之为“独特的结果”。Alice[22]指出: “独特的结果可能是‘问题’所不喜欢的任何事, 是任何不‘符合’主流故事的事情”。独特的结果也被称为“闪亮的事件”, 是通往新的、不同故事的途径和通道, 能够帮助来访者与他们的偏好、希望、梦想与想法重新连结, 从而促进来访者发现积极的自我, 发展出一个新的富有积极意义的替代故事。
在抑郁外化的过程中, 治疗师和来访者一起, 探索抑郁的影响, 把握那些不受抑郁控制的“独特的结果”。包括来访者的人生计划、行动、感受、品质、希望、梦想、信念、力量或承诺。“独特的结果”可以由来访者自己表述出来, 也可以通过治疗师的询问发现。独特的结果一旦被发现, 协助来访者探究独特结果的历史与意义, 是通过“行动全景”和“意义全景”的问话来进行。行动全景是由事件的经验所组成, 这些事件由时间顺序和特定情节连结在一起[22]。意义全景即独特结果的意义, 是通过对来访者的渴求、意图、愿望、偏好、信念、个人特质、价值观、长处、承诺、计划、特性、能力和目标等的问话获得。通过对独特结果的细节和意义进行探索, 从而引导来访者对自我进行反思, 发现被“埋藏”的积极的自我。独特的结果被发现得越多, 就能越多地看到身上潜藏的积极品质和所拥有的力量, 有助于来访者由消极的自我评价转向积极的自我认同。
4.3.3发展并丰厚“替代故事”,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重新体验生命的意义叙事治疗师将人的生命故事分为问题故事和替代故事两种。问题故事也叫主线故事、主流故事, 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所描述的支持和反映问题的故事。替代故事, 也叫支线故事, 是由与问题故事相矛盾的事件所组成的故事, 是个体较为期待的故事。一旦独特的结果被发现, 就要协助来访者发展替代故事, 并不断丰厚替代故事, 为他们的生活和关系重写自己比较喜欢的新故事。如同吉儿·佛瑞德门等[16]所说: “叙事治疗师感兴趣的是和人一起引出向前的且更厚实的故事, 而不是支持或助长问题的故事。当人开始活出那些替代故事, 结果会超过解决问题的范围。在新故事中, 人会活出新的自我形象、新关系的可能性和新的未来”。
丰厚替代故事, 为抑郁障碍患者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方法有很多, 叙事治疗师常用的方法有: 会员重新整合、局外见证人团队、治疗文件的使用、举行仪式与庆典等。会员重新整合是指人们慎重选择哪些会员是他们希望更常在生活俱乐部出现的, 哪些会员资格是他们想要修改或撤销的[22]。会员通常是生命中的重要他人, 通过会员重组的对话, 来访者生命中重要的他人开始清晰起来, 自我认同的历史得以产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常常会记得当事人展现某种技能、特长与能力的事件, 重要他人对于这些事件的认识可以和替代故事中的其他事件连结起来, 而且有助于丰富的描述[22]。局外见证人团队一般由受邀的现场观众组成, 这些人可以是来访者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也可以由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构成。见证人团队的主要任务是见证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对话过程, 并结合自己的生命经历, 对来访者的“优秀品质”表示肯定与欣赏, 对其“不易”表示理解。会员重新整合和局外见证人团队目的在于协助来访者建立与生命中重要他人连结,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促进来访者的积极自我认同。张庆吉等[29]研究指出, 如果在咨询和治疗中,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对抑郁障碍患者进行治疗, 那么将有可能会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 治疗师记录下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积极理念、希望、计划、行动、品质、宣言、承诺等, 在治疗的不同阶段让来访者进行重新阅读。治疗后期, 在来访者摆脱抑郁的控制, 走向一个新的生活版本的旅程中, 治疗师可以协助来访者举行一个仪式或庆典, 由来访者邀请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参加, 现场见证其成长的“光辉时刻”。庆典的参与者对来访者的积极变化表示赞同与祝贺。会员重新组合、局外见证人团队、治疗文件的使用、举办仪式或庆典等方法, 使来访者所偏好的替代故事被不断丰厚, 积极的自我不断被强化, 有意义的生活清晰地呈现在来访者面前[27]。
5 总结
叙事心理治疗的理念、方法为叙事心理治疗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氛围, 抑郁障碍患者能够在安全的氛围里摆脱“病人”的角色, 理清自己与问题的真实关系; 叙事心理治疗的氛围也是积极的, 抑郁障碍患者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治疗过程, 发现自身潜藏的积极品质和力量, 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同时, 叙事心理治疗疗效是显著的, 在替代故事丰厚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抑郁障碍患者增进了与重要他人的连结, 建立了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丰厚了自我的生命意义, 为未来的生活提供了支撑。当然, 作为一种较新的心理治疗方法, 叙事心理治疗还不够完善, “尚未形成有序的体系, 影响力有限”[30]。叙事心理治疗对于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治疗及疗效还有待于更多的学者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青少年心理障碍 篇2
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也必须经过青少年学生自我的“心灵创造”。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这是发展和完善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手段,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尤应采取的重要措施。
我国有关机构近年来所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因此,应当普遍倡导和广泛开展心理训练,帮助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内在机制,缓解心理冲突,消除心理疾患,增进其心理平衡和人格系统的健康发展。
人的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困惑和修身养性的要求,“通过自我冲突,达到自我完善可列为人的一种欲望,即列为在实际上是潜在的一种趋势,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例如,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怎样使自己有开朗的性格和社交能力,怎样使自己出类拔萃、怎样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走出“误区”,怎样才能使自己多些欢快幸福,少些烦恼忧愁,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时时面临而又必须经常解决的问题。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处于选择和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可能困惑更多,更迫切需要不断解决面临的“心理纠葛”,了解和掌握自我心理控制与训练的方法及策略。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心理训练,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自发性行为加以限制和调控,主动热情地开展有意义和有益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意义和有害的行为,长此以往,就能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
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师长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自己在认识、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具体地讲,对现代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主要是为了解决:l心理成长问题
通过有目的的全面训练,掌握正确的日常行为策略,以促进自身人格系统全面、健康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促使其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健康成长。2心理缺陷问题
个体已知自己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有某些缺陷,并且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已有比较迫切的要求,从而有意识地采用某些相应的正确行为策略和矫正方式,以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情绪和行为。3心理障碍问题
个体整个人格系统或某一重要的心理活动侧面发生危机,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与外界开展正常的接触、交流,甚至有心理变态倾向。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接受专家的指导性训练或逐步开展自我训练,逐步纠正其心理状况与外部人际及社会环境关系的不恰当的观念和行为反应方式,通过调整其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和其心理对外界的和谐适应。4挖掘心理潜力问题
潜能是人类最大的宝藏。然而,由于情境上的限制以及个体长期以来缺乏潜能意识,未
予充分挖掘。人的一生训练越多,自我活动越活跃,则所接受的刺激越丰富;自身能量释放得越充分,则本体训练的强度就越充分,潜能被开发的也就越多。因此,经常进行心理训练,是有效地自我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就学校教育而言,怎样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呢?一般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就能选择突破口,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找准了弱点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从攻克“自我”着手,重点进行训练和“再造”,以完善和发展自己。这里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
其次,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心理训练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作用,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心理训练者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为了使自己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宁静的心理与饱满的情绪,每个人都应自觉地、主动地去努力创造一种美好的环境氛围,这也是自我心理训练、自我心理调控的重要方面。
第三,要增强学生优良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心理训练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施意识。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师的教育与指导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学生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
四,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随着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高度发展,也带来了心理学方法,包括心理训练方法的更新。现代心理学十分注重运用和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移植其他不同学科而形成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有:1物理一心理法
这一方法强调运用物理学的语言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强调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强调环境以及环境调控对人的影响作用。为了增强心理训练的效果,训练活动中,个体应自觉遵循心理物理学的原理,注意调控环境力度与自身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主动地投入周围客观环境之中,注重主动接受和承受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自己的思维、感知和行为方式等素养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2生物一心理法
这一方法重在从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揭示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机理,在身心统一不可分的原理指导下,致力于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生理素质,进而达到改变和改善人的心理素质。这是现代心理训练中应高度重视和积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高度重视科学进食、体育锻炼,以及食物治疗、药物治疗等等,都是自我改变生理状态,强化生理功能,进而优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实践证明,这些自我活动,如果能遵循科学原理,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将具有显著的“激发性”,不仅是引起积极活动的原因,而且是引起行为抑制的原因。不断地训练和强化,能够显著地增强人的心理功能,使人的某些优良心理素质得到稳固的提高与发展,不良心理品质得以逐步“淡化”和消除。3信息加工方法
这一方法主要是运用信息论的理论来探讨人类认知过程,探讨人类形成观念、目标、认知结构、理念体系等心理素养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原理,并探讨人们如何通过自身理念的重组、思辨方式的完善、思维模式的自我更新来优化自身的心理结构与心理素养。人们学习活动中的广泛阅读,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暗示、自我安慰、自我提醒、自我欣赏以及运用格言、警句、座右铭约束自己的行为,以写日记、周记方式自剖弱点,提出自我攻克„顽疾”的措施等,都是心理训练活动中初步运用信息加工方法的表现。
青少年心理障碍 篇3
方法: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门诊治疗的80例心理妨碍青少年康复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患者接受归因训练结合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心理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和护理效果。
结果:经过康复护理,两组患者的心理障碍均有所缓解,其中,实验组患者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医从性增高,促进了的康复,两组患者的实验结果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归因训练结合心理护理,有助于帮助青少年患者消除心理障碍,对患者的康复过程进行有效干预,帮助其形成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从而促进青少年患者康复。
关键词:归因训练心理护理心理障碍青少年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48-01
归因指的是人们对于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分析和认识,并推论其原因或者指出其性质的过程,归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认知或心理现象,同时,也是人们探索导致自己成败、苦乐、得失和荣辱的一种常规的心理活动。健康的归因活动能够帮助人们找到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而不合理的归因活动却会逐渐把人们引入歧途,使其变得焦虑、郁闷、抑郁、精神崩溃。心理障碍时导致青少年产生急性心因性反应、惊恐障碍、癔症、强迫症、失眠症、焦虑症、抑郁症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本院对心理障碍青少年康复的患者实施了积极的归因训练和心理护理,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实验随机抽选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门诊治疗的80例病例,男性46例,女性34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4岁至24岁不等,平均年龄为(18.5±1.1)岁,患者学龄为初一至大二不等。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失眠症10例,惊恐障碍11例,急性心因性反应5例,疑病症9例,癔症7例,强迫症12例,焦虑症12例,抑郁症1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人,并保证两组患者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归因训练。归因训练的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的疾病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估,以关爱的态度来对待青少年患者,将归因训练与临床治疗相结合,在这一训练过程中,逐渐唤起青少年内心的正确认知和积极归因,消除其消极情绪,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归因训练的着眼点在于对于患者内部状态的维度认知、方法控制和原因探究。归因训练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护理人员通过对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患者的自身特点和个人经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利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维度,列举调查项目和内容,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来实施针对性的归因训练。经过归因训练,消除患者内心不可控的、稳定的、内部的错误归因方法,使其重新认识自身能力,从中了解自己,改变对于各种事件的归因方法,掌握积极的归因方法,改变其行为和情绪,将患者逐步引入良性循环,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1]。归因训练是指将行为、情感、认知设想成个人对于行为结果和周围事件的原因推断所进行的一种训练,这一训练方法从改变患者对于行为结果的原因分析方法入手,对病因进行可控性、稳定性和原因源维度上的分析。若患者将好事或成功归因于不稳定的、暂时的、外面的原因,而将坏事或失败归因于稳定的、持久的、内部的原因时,护理人员要以和蔼、耐心的方法,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客观的认知。训练的形式一對一进行,训练时间每次半小时,每周2~3次,随疾病好转间隔时间延长,随访1年。
经过上述归因训练,所有80例青少年患者均能够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正确看待自己和疾病,对负性和正性事件以及疾病都作出正确的归因,逐步改进自身行为,获得合理的认知,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和行为状态。
1.3心理护理。大部分存在心理障碍的青少年患者都会经历较长的病程,且病情易于反复发作,进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精神萎靡、冷漠、缺乏活力、自暴自弃、悲哀等临床症状,对治疗过程缺乏足够的信心,甚至出现对治疗过程和疗效的抵触和怀疑心理。为了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树立其对于治疗的积极性和信心,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充分列举适当的经历挫折和失败后最终成功的例子,并保持足够的耐心,用不懈努力好百折不饶的精神和成功的事例来鼓励青少年患者。通过护理人员积极的心理护理和循序渐进的教导,逐渐改变患者对于疾病的归因和认知,使其形成对于自己所患疾病的正确体会和认识,排除已有的无望感与无助感给患者带来的困扰,使其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从而积极配合康复和治疗[2]。
2结果
经过康复护理,两组患者的心理障碍均有所缓解,其中,实验组患者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医从性增高,对疾病形成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正确的归因,并能够积极应对治疗,消除了绝望和无助的心理促进了的康复,两组患者的实验结果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本次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归因训练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患者抑郁、吸毒、忍受疼痛、口吃、失眠、焦虑等方面的临床症状,且治疗效果较为显著[3]。青少年由于受到心理障碍的影响,会在生活和学习中作出不准确或错误的归因,进而形成对疾病的错误认识,产生不良的行为或情绪,最终导致意志或思维逻辑方面的变化,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归因训练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从消极的方面入手,经过认知方法的训练,使其形成对事物和疾病的积极认识,打消其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使其心理和情绪逐渐转变为良性循环,形成对事件的良性归因,引导患者逐渐走向成功。综上所述,归因训练结合心理护理有利于心理障碍青少年形成对生活和学习的正确认识,重新认识和归因自身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以积极的心理面对治疗,提高康复速度。
参考文献
[1]许顺江.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与护理[J].河北医药,2009,31(23):3289
[2]郑丽.社区青少年精神障碍的心理护理与行为指导[J].实用护理杂志,2010,19(7):57
心理健康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发展,全面发展
正文:
心理健康是成长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所关心的是学生适应环境, 适应社会, 以及适应人际关系等操作性能力。在社会实践和学校生活中通过心理训练并反复强化, 形成并内化为个人的行为习惯。心理发展就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在一生中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 是在各种先天, 后天, 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交互影响下, 个体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变化。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体心理发展的相互影响, 主张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心理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人们重视。心理健康与否, 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学业发展, 乃至职业生涯都有很大的影响, 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有课题组在东北地区的18所中学和5所小学采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 随机抽取30000余名学生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 约32%的中小学生存有心理异常表现。1994年, 黑龙江牡丹江市报告:1414名中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为26、17%。在所有的心理疾病中, 神经衰弱, 强迫症, 人际关系紧张, 考试焦虑等占相当高的比例。个别学生因为适应不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离家出走或自杀。研究表明,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存在着隐患和危机, 同时, 这也说明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1946年,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的确切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 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理发展成最佳状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 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二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 心境良好。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 开朗, 自信和满足的心情, 情绪稳定性好。
三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自制力好, 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 又能坚持实现目标的愿望, 动机和行为。
四人际关系和谐。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 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客观评价别人, 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现象各个方面的发展与变化的研究探索, 主要探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之间, 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所有心理变化。包括动作, 认知, 情感, 人格, 以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变化。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正确的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发展的现象和规律, 从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作出预测, 积极的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这些问题的探讨过程, 为更深入的认识心理学, 认识人类自身提供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对个体的影响活动。它是由心理健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员根据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 根据预先设想的目的, 通过系统的, 有组织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有意识的对个体产生影响的活动, 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有益的调节。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心理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帮助我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象, 提高认知水平, 促进青少年的心理积极, 全面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不仅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而且丰富了发展个心理学学科本身。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体心理发展的相互影响, 主张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密切结合, 是发展我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特色。
三、青少年期的过渡性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教授曾对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问题提出了如下假设:如果将青少年问题看做一种病态的现象, 其病因根植于家庭, 病态显现于学校, 病情恶化于社会。而少年犯罪是青少年问题恶化的结果。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过渡阶段, 一方面保留着儿童的幼稚, 另一方面出现了成人的成熟。
过渡性决定了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指出,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疾风怒涛”时期, 充满了内部和外部的冲突。这些特定的矛盾, 使他们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而有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得以疏导解决的社会群体。
从本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在转型时期, 无论家庭, 学校还是社会环境, 都出现了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因素,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危害。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显得重要而迫切。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M], 1995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M], 1998
[3]3仇忠海李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M], 2008
[4]孟莉.发展心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M], 2005
青少年心理障碍 篇5
最近,我读了《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咨询》一书,该书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如何防治做了详尽的讲述。书中列举了对杭州的一项调查数据,有16.79%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且随着年龄地增长,心理障碍有较大的上升趋势。其中少年(初中生)为13.76%;青年初期的学生(高中生)为18.79%;青年(大学生)为25.39%。还有对天津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数字:人格障碍者占21.8%,单项障碍者高达78%,女性青少年重于男性青少年;农村青少年重于城市青少年,当我看到这一串串让人担忧的数字,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肩上责任的重大,如何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对青少年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下面就如何对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谈谈我的体会:
一、父母正确关爱、时刻关注。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是青少年人性和理想最主要的形成场所之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两个方面注重加强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1、表率示范,做孩子健康思想的领路人。
父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做出表率,给自己孩子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青少年有很多知识不是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授学到的,而是
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爸爸妈妈的言传身教胜过书本知识千万倍,现在许多家庭由于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应酬,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殊不知不良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2、建立通畅的沟通机制,取得教育思想的一致性。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区分对待,既不能袒护孩子,更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理想教育,不要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利益至上等思想,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对社会阴暗面横加评论。这都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建立符合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应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1、开设心理讲座,进行专业心理辅导
⑴学校定期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让学生学会并掌握维持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心理疾病预防。⑵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内容。
⑶在学校设立专业心理咨询辅导室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对于那些有精神障碍或已发现有危险苗头的青少年要采取措施,进行多重防护,加强心理引导,使之尽快脱离异常或危机状态。
2、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平等关系,跨越陈旧的“代沟”。
“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和接纳学生,给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和展现自我的舞台,专心聆听学生的意见建议,不轻率地对学生的观点横加评判,教师应胸怀坦荡,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会、认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师生共同探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通过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行为养成活动等,引导学生消除不良品行和心理问题。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影响和号召力,及时引导学生去发现榜样人物的闪光点,寻找自己与榜样人物之间存在的差距,激发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仿。
三、加强和监督传媒过滤作用,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离不开家庭、学校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培养。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违反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导致教育出现误导,使许多青少年对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并由此引发欺骗,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加之当今信息的瞬息万变,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青少年
喜爱的电影、电视剧和网络游戏,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这一特殊受众群体的成长需要,不能仅仅为了票房价值,把暴力、毒品和赌博这些含有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都端给青少年,让不良文化远离青少年,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的机率。
儿童青少年心理问答 篇6
目前,我国有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的人群中,主动求助者只有5%-10%。而同样的情况是,国外发达国家主动求助者约有50%~60%。不过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变化,对精神类疾病的认识,心理压力的加大,我国主动寻求心理救助者的数量也在增加。
从本期开始,我刊设专栏与北京回龙观医院合作,让精神科、心理科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
咨询问题
我女儿今年一周半,特别淘气,一天除了睡觉、吃饭在家之外,其余时间全部在外面跑,不愿意回家。最让人生气的是,不好好吃饭,我们吃饭的时候,她拿手上盘子里去抓饭菜,我们管她,她还要打我们,管教太严便会大哭大闹。请问大夫,您说我们做家长的该怎样来管教孩子?谢谢!
专家回复
孩子三岁前所受的教育对其今后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幼小的孩子自己的主张受到阻碍时就会哭泣,但孩子从其中也能学到如何与他人协调以及与人相处界限的能力。当他体会到任性、自我的态度没有被对方接受时,他就学会了人际关系的平衡感,这对其成长十分有利。
最重要的孩子的自主感发展很关键,孩子自己用手抓饭吃对孩子本身是愉悦的事情,体现他自己的能力,父母应该为之骄傲。关于孩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生的标志,作为父母要特别关注。这样理解孩子,欣赏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反之,如果压制太多,孩子长大后变得羞愧、怀疑,缺乏独立的见解,过多依赖他人。
要让孩子体验失败,不合理要求不能获得满足,而且让他很自然地接受失败。如果孩子的情绪不能平稳下来,家长采取冷处理为宜,或转移其注意力,或妈妈温暖的怀抱。
夫妻和睦、两人教育的一致、温暖的家庭气氛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同时初为父母的年轻人要注意自身平常的行为及处事方式,因为孩子有天然的模仿能力。
咨询问题
我的侄子今年14岁,原来是一个聪明乖巧的男孩,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从去年开始逆反心理特别重,特别是和家长及教师之间难以沟通,您说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您提供的孩子的资料较少,所以写下的建议也不一定适合这个孩子。孩子逆反背后的原因我们大人了解多少?他如何出现这种情况?
作为家长我们好好思考:孩子的内心有什么样的需求?孩子在学校遇到了困难?他的学习,他的人际交往等等?
我们要成为孩子的朋友不是领导,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要和孩子商讨,这一点请牢记。
我两年多前离婚,有一子现年7岁,由我抚养。孩子很聪明、活泼、好问。离婚的事,我前妻认为等孩子大些再说,可我认为还是早说为好。因为此事,孩子嘴上不说,但心里对妈妈长期不回家还是明白的。我担心如果等将来孩子大了再说,会对其心理成长、学习、感情方面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我的问题是:离婚的事,何时告诉孩子、怎样告诉孩子为好?谢谢!
专家回复
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处理的事情,孩子的心是比较敏感的,现在即使不告诉他,我想他已经猜出其中的可能,因为孩子是最忠于家庭的,父母的变化孩子最了解。希望你们两个人婚离了,但爱孩子的心不变,经常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
刘华清主任医师,教授,任职于北京回龙观医院。专业特长: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婚姻家庭治疗、精神医学等。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联合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中直机关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等。接受过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系统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连续培训,同时参加美国纽约家庭治疗中心和香港大学家庭研究院的三年系统训练。
咨询问题
现在我有一个很烦恼的问题想请教专家:我女儿刚上托儿所。她在家里的时候很听话,没有无理取闹的现象。现在去托儿所后,才两个礼拜性情大变,学会无理取闹和在地上打滚。
因为她的性格比较内向,原来我们怕她在家里接触的人太少不利于她性格的培养,所以才决定把她送去。每天送到学校时都是老师把她从我们的怀里硬抱走的,看她很伤心。这是否对她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
而且每天都是我们送外婆接,现在每次她哭时都是找外婆,以前不是这样的。是否是因为我们把她丢在学校她会恨我们?这样对他以后性格是否有影响?是不是突然换了个环境她不习惯?在学校里委屈不敢说,回家后才发泄?我们现在想把她接回来,这样行吗?该不该把她再送去呢?
专家回复
你的来信我看了几次,这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首先养育孩子决非是不经意就能做好的事情,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你们也肯定焦急了好长时间,同时需要正确的理念和良好的方法。初为父母,如果善于观察和指导孩子的成长,将会为他们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发展的基础。
其次,在初上幼儿园孩子最初出现几天“分离性焦虑”的表现是正常的,但是等大多数孩子基本上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后,仍有极个别的孩子表现特别不适应新生活,作为家长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适合孩子的成长?
有的孩子是祖父母辈抚养带大的,太多的溺爱和照顾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发展和同伴的交往,以至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无法与小朋友交流。因为在家里时时都能得到家长照顾,而在幼儿园绝不可能随自己,样样以自己为中心而进行。如果长辈处处认为孩子还小,过分地迁就孩子,将来孩子一定也不能适应社会。
在上新的幼儿园之前,最好先带孩子熟悉新的环境,比如教室、操场等,让孩子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让孩子知道除了家以外,还有别的新鲜有趣又有同伴玩的地方。另外还要加强孩子独立生活的培养与老师的交流技巧等。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三岁前送孩子入托,孩子内心世界感受是父母抛弃自己,可能再也见不到父母了。三岁或三岁半后,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孩子心中体会:虽然父母送自己到幼儿园,但父母下班后还能见面。分离创伤的感觉可能会少许多。
如果孩子一段时间仍然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说明亲子依恋的关系建立不理想,那么可以到儿童心理咨询机构求救,或需要一段时间的缓冲期培养母子的依恋关系,以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
咨询问题
我是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现在我所在的学校里,初一、初二学生有很多的不良习惯:早上不起床、偏食、挑食、说脏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拖拉、物品用完之后不放回原处,等到要用的时候到处找都找不到……由于这类学生太多,我
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有一个学生,他初一到这里时就有这样一个习惯:尿床。现在已经是初二了,前两天,他又开始尿床了。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生活教师、班主任以及家长对这件事情都很在乎,一个一个地把他叫过去进行批评教育,更有甚者,家长当着很多同学的面批评了他,这使他很难过,我估计这样子下去,我前面所花的功夫都是白费了。
专家回复
这确实是一个难处理的事情。这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教师尽力而为用爱心耐心理解学生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欣赏孩子的长处,尊重孩子,才能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
真的很感谢您对学生如此的关心,作为心理学工作者也欣慰地看到许多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
这么大的孩子尿床不是有意的,确实可能有许多原因,建议到儿童神经内科看看,而不能如此严厉批评孩子。应一起找原因,老师应忽视这个问题,也许没有压力下这个问题就会自己消失。特别是父母在学校很多人场合批评孩子,可以想象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多大的影响。记得一个心理学家说:孩子尿床,是身体在“哭泣”。可以猜想孩子的内心有许多伤痛,很多孩子用逆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
尊重孩子就像尊重我们的朋友一样。孩子大了,作为家长和老师应与学生商讨。
记得我的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有关教育子女的故事:许多家长询问我的老师(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老师说:“有三个秘密:第一是商讨,第二是商讨,第三还是商讨。”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都该好好思考这个“秘密”。
咨询问题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有幸得到学生的信赖和我谈了一些心中一不愉快:有一天,一学生写了一张纸条说:他的好朋友由于父母离婚对他的打击很大,整天闷闷不乐、精神不振。他想帮助他可又不知道怎么去做,问我怎么办?收到纸条后我很高兴但又很不安,我有责任为我的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想亲自找那个学生谈一谈,但又怕加重他的心理负担,伤害他的自尊心,希望您能给我一个最佳方法。
专家回复
真的很感谢您,您是一位好老师!假如天下的教育工作者都像您一样负责热情,那该多好!
青少年的心理画像 篇7
3—7岁:竞争、认同
按照S·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从三岁起,幼儿进入了性器期,这时他们开始有性别意识,发现两性的差异,并感到好奇。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更愿意接近家庭中的异性,就男孩来说,进入“俄狄甫斯期”,也就是“恋母弑父”。当然“弑父”不是真正意义的,而是男孩从心理和行为上排斥、抗拒父亲,和父亲产生竞争,但男孩与母亲却会很亲近;女孩则正好相反,是“恋父弑母”,与父亲很亲近,对母亲比较排斥。之所以这样,因为他们想通过与家庭中同性的竞争,得到家庭中异性的关注,争取自己的地位。
当然,竞争的结果—般是以父母多少带些迁就,而孩子的最终的失败而结束。正因为失败了,孩子学会向同性的强者认同,他们会很自然地对同性的行为特征进行模仿,以期获得相似的优势——其实,这就是—个开始对异性有兴趣并建立联系,同时学习如何真正成为自己这个性别的过程——不仅是生理性别,更重要的是心理与社会性别男孩子不能“伪娘”,女孩子不能“假小子”。
尽管他们会与异性走得更近,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男孩的成长必须由男性来引导,女孩的成长必须由女性来引导。毕竟,女孩不能每天跟着父亲学刮胡子,而男孩也不能跟着母亲学化妆。长大以后的男孩女孩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也就是他们的父亲和母亲,然后是老师,他们是怎么做的,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假如老师是男性,但是表现得非常女性化,或者老师是女性,却很爷们儿,那么孩子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些心态上有问题。
因此,正确的性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体育舞蹈是可以开发出性别教育中积极的一面,建立健康的性别观念。比如在起舞时,男孩对女孩彬彬有礼的邀舞动作,这里就蕴含着两性是有差别的道理:男孩就应该像绅士一样谦和,女孩就应该像淑女—样大方。
8—14岁:内敛、敏感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这个阶段叫做“潜伏期”。就像鲁迅在《野草》里所说的,地火在潜行,什么东西都有,什么都在发生,只不过没在面上而已,等到这个期间一过,沾火就着。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在这个时候会有很多困惑的问题,包括异性的、同性的、与父母有关的、与老师关系的,但这时候普遍的表现是比较沉默,他们习惯于把问题放在心里,自己思考,不主动直接表达。但是,不表达不代表不希望被理解,此时父母与老师有责任去主动感受孩子的变化和想法,多去启发开导,但是切忌先入为主。
这时他们对很多事开始变得敏感。男孩女孩的第二性征开始比较快速发育,女孩会采取各种方式,不让别人发现这种变化,比如说穿特别紧的衣服,因为她羞于被人发现自己胸部的发育。并且会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长相、身材、发型等的目光。男孩则开始比拼,以前只是单纯地与大家在一起玩耍,这时会互相比个子,大个子大部分时候占优势,欺负小个子,可以发现这阶段也是男生的欺负行为发生最多的。另外。他们还出现了品牌意识,互相攀比。
在这个阶段,男孩女孩有意地与异性保持距离,害怕在一起会被别人嘲笑。学校里如果做活动给学生分组,往往是男孩、女孩被分到一组的都会很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恰恰说明内心有了更明确的性别差异的意识,但是还没有得到正确的解读和合理适度的表达,此时对性的感觉既朦胧又有懵懂。在业余舞蹈培训班里,则可能表现为不愿意与异性舞伴搭手,尤其是当还有一些调皮捣蛋的男孩在一旁起哄,但体育舞蹈是双人配合才能完成的舞蹈,此时,老师对学生的合理的引导与耐心变得相当重要,因为孩子需要—个接受过程,老师越用心、有办法,这个过程就越短。
潜伏期的小孩对很多问题进行了思考,尽管这种思考可能比较混沌,逻辑性也不是特别强。但这种思考一旦有了好的孵化环境,就可能春风化雨,比如说一些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开放式、多元化的环境:开放自然科学的实验室,以让孩子观摩;鼓励学生参加他感兴趣的舞蹈、主持、唱歌等社团。但“危险”的是,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也很容易被现在这种样板化、标准化的教育扼杀掉。
另外,这一期间的孩子不仅敏感,还开始了叛逆,既有可能只是纯粹思维意义上的叛逆,现实生活并不叛逆,也可能是“非暴力不合作抵抗运动”——凡事没有被逼到极致,就不去做,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但是可以更简单地通过不去做别人让自己做的事情来展现自我的存在。所以,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的教育,直接灌输的效果,远不如提供给他们必要的拐杖,让他们坐累了、躺累了,自己站起来摸索行走,老师、家长适当“隐形”。
15岁—21岁:探索、确认
孩子在这个阶段已经到了性成熟期。孩子对两性有了成熟的认识,他们知道世界是由两性组成的,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两性共同完成的。在和异性交往的基础上,他们对很多事情有了更多更有深度的、更包容的、更辩证的认识。对待事情的做法也风格差异明显,女性做有女性的风格,男性做有男性的风格。
这个阶段是前面各个阶段的累积,之前积累的东西在这个阶段会或多或少表现出来。按照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观点,这个时候孩子进入自我同一性整合期,“我到底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该往什么方向发展?我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他们经过探索完成自我确认。达成自我认同包括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发展过程,有人发现原来确定的目标有很适合自己,但有人却正好相反,他们继续下去只能是四处碰壁。
在自我同合期,每个人都各不相同。有些人一方面想要独立,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真正地承担责任;有些人则随遇而安,不求上进;有些人则是为了心中的目标,付出代价,不断奋进。青少年有目标是好的,但是在追求目标的过程,却有可能遭到扭曲。比如,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一些专业院校的孩子为了能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他们会想到要去和裁判上小课,以提升所谓的“友情分”,而不是首先想到自己应该脚踏实地地勤学苦练。这种现象已经不仅出现于这个年龄阶段,13、14岁则有开始,实应引起注意。
青少年心理障碍 篇8
1 异中求同,优化整合
这2门课程中,有部分内容是相同或相近的,而且理论性强,涉及心理学中许多深奥的理论,如果单从传授理论知识的角度来教学,学生很难接受。因此,笔者将其中重复的内容整合在一块,结合学生自身的问题与特点形成专题进行讲授。如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关于“学习问题与对策”中的记忆、思维、学习方法等内容与心理学基础中的“认识过程”内容相近。于是笔者将其整合成一个专题为“漫谈学习”,主要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管理”、“学习习惯”来讲解和讨论。
再如青少年心理健康中“情绪问题与调节”与心理学基础中的“情绪情感过程”相近,便整合为“把握好自己的情绪(或快乐每一天)”,主要针对学生青春期情绪易变化、不稳定、爱冲动展开引导性讲解和讨论。
2 联系实际,引导讲解
这2门课程中的概念、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不但多,而且深奥,对于中职生来说很难理解。如果过多强调理论,则难度很大,不管教师花多大工夫但收效甚微。笔者第一次讲这2门课时就犯了这类错误,每节课讲好多内容,总想把课本中的概念和理论阐述清楚,可事实是越讲得多,学生越没兴趣,不但概念没记住,理论不理解,甚至是一头雾水。到第二次讲这2门课时,改变教学策略,淡化理论,以解决学生自身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每次课针对一个专题,先鼓励学生罗列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浏览课文,找出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围绕该问题,结合课文做引导性讲解。最后学生自己讨论,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该次内容做一小结和测验。通过这种转变,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熟悉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专注于课堂,以实际行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品质,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故事引路,启迪人生
课堂上如果要求学生记的内容太多,太难,尤其是缺乏实用的东西,学生很快就会忘记,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没多大用处。为此,笔者在备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小故事,课后再送学生几句格言,即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警示激励作用。这些格言既可以是名人的,也可以是自己的,如:“决定成败的不是你所站的位置,而是你所朝的方向”,“你可以不喜欢你的专业,但你绝不能不喜欢学习”,“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养良好的习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把握好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人生”等。
4 注重测试,评价自我
笔者在上课时从不要求使用笔记本,而是把要记的东西记在课本上 (空白处) ,而且要求每节课准备一张白纸,一是记课本上没有的大量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进行本堂课的测试及列摆与上课内容有关的问题。
改变对上课效果的测试方式,利用课堂测试找出自身的问题所在本身就是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教学目的之所在。
如:“说说自己的学习目的”,“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试说出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根据课本内容初步判断自己的性格和气质类型,并对自己的个性进行优缺点评价”等。
现实中认清别人往往比较容易,而要认清自己,对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往往很困难。学习这2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重新确立符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启动学习动力,培养学习兴趣。而上述这种白纸测试法正是基于这种目的设计的。人生就是一张白纸,就看我们往上面书写怎样的答案。
参考文献
[1]盛秋鹏.青少年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肖丹.心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引导青少年树立健康心理 篇9
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对待自然、社会的一切事物及人生问题的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系, 这是一个人个性倾向性的集中表现, 是个性心理的核心, 也是个人行为举止的调节器。青少年时期正是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 通过正确的教育, 在对问题的认识上, 会逐渐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 防止片面和偏执, 克服认识上的绝对化, 这就有可能防止情感上的偏执和意志性格的顽固不化等不健康的心理产生。
二、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情绪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总是持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产生不同的内心体验:有的喜爱学习, 有的厌恶学习, 有的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取得了优良成绩, 受到了教师的表彰鼓励兴高采烈等等。老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情绪呢?
1. 帮助学生调节心境。
心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经验和活动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持久的微弱的情绪状态。青少年时期的某些心境可能是由学习的成败、教师的态度、同学间的关系、健康状况甚至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引起, 但他们有时觉察不到。心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积极的良好的心境有助于发挥积极性, 克服学习前进中的困难, 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身体和智力的发展, 是一种增力;不良的心境使人厌烦、消沉, 使健康、智力水平下降, 是一种减力。
2. 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感。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化, 教给学生情感方面的知识。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情感的认识水平, 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情感生活才是健康的, 消极情感对人有什么危害, 怎样控制消极情感。
健康的情绪生活有以下条件:第一, 情绪反应符合因果关系, 喜怒忧愁悲恐惊的引起和消失都有一定对象作为原因, 当事者自己能觉察到, 可以说出其原因;第二, 情绪反应的强度应和引起它的原因相称, 即与接受刺激的强度相适应;第三, 情绪作用的时间是随客观的变化而转移的。当引起情绪波动的因素消失后, 反应也会逐渐随之消失。
消极情感会使人的智力活动失去控制力, 注意力涣散, 记忆下降, 思维迟钝。怎样控制消极情绪呢?
首先要改变习惯的认识。例如有些学生厌恶学习时, 就会习惯这样想:这种学习内容没有劲, 或者想老师讲课不好;如果他发脾气了, 就会想, 这个事使我发脾气, 这件事使我不高兴。教师要尝试着引导学生调整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 客观分析原因, 以达到改变自己的情绪、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应引导学生要想到厌恶学习是自己不愿意学, 不喜欢学, 不想学;发脾气, 是自己有问题, 心眼小, 对自己要求不严, 从而让学生把产生消极情绪的原因从归咎于客观到归咎于自己。这就学会了控制情绪的第一步。学会了这一步, 也就使学生踏上了一条通向聪明才智、获得成功的光明大道。
其次, 一旦产生了消极情绪,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转移及时摆脱, 转移就是把注意力转移别处, 使消极情绪淡薄直到消失。我教育学生, 如果情绪不好或者碰到困难不想学习时, 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和回家的时间, 到室外散步或者听一曲抒情优美的音乐, 或者换一样感兴趣的事情做, 让心情平静下来后, 再开始学习, 多次的转移成功了, 就会培养克服消极情绪的能力。当然要提高这种能力, 还需要进一步升华, 事情过后要好好想想, 为什么会产生消极情绪, 这种情绪发展结果会怎样, 今后怎样才能防止?如果能正确解决这些问题, 并不断严格要求自己, 那么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就能将消极情绪减少到最低程度。
三、引导学生科学用脑
大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健康促使大脑健康, 这就必须重视科学用脑。
1. 灵活启动与转移。
用脑和开汽车一样, 要有一个启动过程, 然后由慢到快正常运行。例如:课间要用两分钟时间让学生作准备工作:物质准备, 放好需用的书本文具;思想准备, 回忆上一课的内容, 想想即将学习的内容。这是符合用脑启动性原则的。这样, 大脑活动就立即转到上课方面来了。
2. 保持大脑的优势兴奋中心。
大脑工作时, 必须促使它形成一个兴奋中心, 并保持这个兴奋中心, 不要让它受内部和外部其他刺激的干扰, 否则容易造成对学习对象的抑制, 这就是平时所说的分心, 思想开小差。学习在大脑兴奋中心的保持和加强要通过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用自觉性来调节。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造成一种不可抗拒的向心力量, 各种干扰和离心趋向都被排除在外, 使学习的对象始终保持清晰的程度。
青少年心理健康探讨 篇10
1我国中学生健康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都不
断提高, 这使得我国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得到了保障, 但是, 社会的快速转型, 却带来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据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有49.6%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 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 这表明, 我国中学生的心理不健康状况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 解决这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2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分析
2.1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
所谓自我差异一般指自我各成分的不统一, 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指出, 自我差异包括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和现实自我与应该自我的差异两个类型 。中学阶段是学生自己的特长、能力、和社会接受性等发展的关键阶段, 中学生个体对于自身各方面的认识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外界环境的复杂性, 中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 对自身的评价过高或过低, 导致了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 这种不一致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或自负的心理, 在心理上造成困扰, 进而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2.2认知差异与心理健康
中学生的成长阶段正处于我国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化的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 电视、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媒介高度发达,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 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对社会的感悟都与父母或老师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 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他们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一定的不稳定性, 在面临问题时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而目前高考压力的存在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使得家庭或学校把注意力都放在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导致了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 成绩代表一切的观念在家长或老师心中已经根深蒂固。而刚刚接触社会的中学生, 对于一切事物都有着新鲜感, 他们追求新奇、刺激, 对社会的认识是多元的。这就造成了中学生与老师或家长认知的差异。产生认知差异是客观的, 它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只要加强沟通和交流, 这种差异是不会引发心理问题的。但是一些中学生与父母、老师以及同学都难以沟通, 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 表现得更加突出, 很多中学生普遍为此感到压抑、苦闷。由于求助无门, 只好自己默默地忍受, 加重了自身的心理负荷。
2.3个性差异与心理健康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的个性心理特征, 表现为气质、性格和能力。气质类型分为四种, 即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和多血质, 不同的气质类型, 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 其行为方式也千差万别, 如胆汁质的人待人热情, 但情绪波动大, 易于冲动, 对于别人的意见, 不善于接受。粘液质的人为人稳重, 但其情绪不太外露使人有冷漠之感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但由于中学生社会经验较少, 与不同气质的人交往, 在心理上可能一时之间无法适应, 从而产生交往的障碍, 而导致心理问题。气质与人的成功没有大的关系, 但它对工作的效率有有关。与气质类型不同, 性格有好坏之分。良好的性格如开朗、诚实、善良会有利于增强人际之间的吸引力, 反之不良的性格如自私、猜疑、虚伪等, 会给人际交往带来困扰。由于目前的中学生, 独生子女占大多数, 且多数父母过于溺爱, 这导致了一些中学生自私自利, 多疑, 给身心的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但性格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3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3.1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降低自我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 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 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 转变学生的行为。所以, 我们要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向学生传授人体生理、心理卫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通过引导他们客观正确评价自己, 克服自卑与自负, 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来促进其心理健康。同时, 还要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 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 提供调适方法, 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 防止产生偏差心理。
3.2加强沟通, 避免由认知差异而导致心理问题
在学校老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深入学生, 了解学生, 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体会、认识学生的观念和行为,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彼此间的沟通,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激起学生的自信和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从而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回, 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不断地去进行自我完善, 从根本上消除猜疑和狭隘等不良的心理。同时, 要加强家长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家教方法的培训, 指导家长学会聆听、欣赏、激励、宽容、尊重和信任孩子, 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3.3创设良好的育人情境, 塑造完美人格
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所以, 在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方面也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工作中, 积极培育社会文化环境是重要的工作内容。文化影响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 良好的社会文化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有利因素。因此, 学校、家庭、社区以及传媒部门应该协同合作, 优化信息网络, 加大音像市场监管力度, 查处传播淫秽、色情、暴力游戏制品等, 共同努力为中学生营造一个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 各部门也要创设各种情境, 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 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3.4鼓励运动和营养疗等法
注意参加户外运动或文体活动;可以做各种保健操;可做自我穴位按摩, 如:风池、太阳、合谷和内关穴等;平衡饮食, 控制总热量, 保证每人每日摄人充足的新鲜水果及蔬菜。
总而言之, 中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而中学生不断产生的心理问题, 要求我们要寻求更加有效的办法, 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摘要:青少年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 极易产生心理问题, 对其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对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加以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对于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姚红忠, 靳璇.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7) .
[2]宋守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2]徐学俊, 伍姿等.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导刊, 2007, (3) .
青少年心理问题分析 篇11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 性别角色 适应障碍 考试焦虑 强迫症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problem, especially on confusion for sexual tendency, adjustment problem, test anxiety and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Method for this article includes clinical observation, interview, psychological expriment and study on relevant articl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for the Chinese adolescence, and share working experiences with other Chinese counselor.
Key words: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problem, Sexual tendency confusion, Adjustment problem, Test anxiety, Obsessive Compulsive problem.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了备受关注的焦点,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效果,家庭关系的和谐,社会的治安稳定。心理问题是青少年犯罪一个最重要的原因。【1】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心理领域非常重视的问题,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的推广已迫在眉睫。基于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工作中经验的总结,本文先对青少年心理概况给予简单总结,以后特别对青少年性别角色模糊,适应障碍,考试焦虑,强迫症的心理问题给予分析和辅导建议。
1青少年心理健康概况
世界卫生组织把9至19岁定为的青少年的年龄阶段。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心智,社会关系迅速发展的时期。身体的成长伴随着性的成熟,性的成熟导向青少年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个人的抽象思维,评论能力也得到发展,对于青少年自己来说,他们非常强调自我意识和情感的独立。健康“并不仅仅是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也就是说,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一个健康青少年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他们在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年龄在9至19岁之间的青少年普遍被认为是最健康的人群。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对青少年健康调查中也显示,相比于成年后的妇女,儿童和老人,青少年是最少的对医药需要的人群。【3】然而,身体相对来说健康的人群,心理健康水平会怎样呢?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越来越被关注的焦点。“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关键时期,更容易陷入苦闷低落中难以自拔,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基于目前国内青少年的问题状况,国内一些特殊教育学校对“问题青少年”展开特殊教育培训。这样特殊教育培训的学校对改变一些很棘手的青少年的确起了很大作用,但在这样的学校接受过教育培训的学生,也被标上“曾经问题人物”的标签,学校也把学生看做问题学生或问题青少年。贴上的标签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搞教育工作或心理辅导的老师,最好不要把一些青少年看成‘问题青少年’,而是一个青少年有问题,这不仅仅是一句话的说法简单的改变, 而是教育理念的改变。青少年有问题的理念是把问题普遍化,问题普遍化的效果是一定程度上减少问题带给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和对心理咨询的阻抗。但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却举足轻重。
2性别角色模糊
少年时期正是给自己性别趋向定位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性教育是很重要的。造成性别角色混乱的原因不一:基因的影响,胎教的影响,家庭背景,社会文化背景,感情的挫折等都会给人在性别趋向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青少年遇到问题,想通过阅读一些相关资料来解决自己的困惑,结果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困惑。有些少年在不知道同性恋的真正含义,就给自己下了是同性恋的结论,这种身心不一的感觉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家庭关系,学习,和人际交往,有的甚至威胁到生命。“所以加强学生的性科普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且有待加强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青少年的心理辅导, 咨询师首先调查清楚造成他们有这样感觉或想法的原因,再根据个人的性格,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特性制定辅导方案。在目前的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仍在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健康,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或农村,一些女孩子仍重男轻女文化的影响,潜意识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关爱,而希望自己是男孩子,從言谈举止也模仿男孩子的行为,和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建立较近的朋友关系,从生理上又清楚知道自己是女孩子,所以给自己定义为同性恋。对于这样的女孩子,咨询师首先让她们理解自己状态的原因,鼓励她们接受调整身心合一的过程,给她们信心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辅导的初期阶段,她们对活出不一样的自己感觉不是很舒服,咨询师引导她们学会欣赏女孩的美,挖掘她们内在女孩的特质,行为上学习女孩的言谈举止,慢慢的她们就可以习惯做女孩子,从认知上认同自己是女性。总之,对性别趋向有障碍青少年的心理辅导是帮助他们从思想,行为调整自己,达到身心和谐,接纳自己,接纳别人,消除或缓解由于内心矛盾造成的人际关系张力,鼓励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
3适应障碍
父母要给予孩子适当的保护,不要溺爱。 中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普遍比美国青少年受到更多的保护。【6】DENG Lin-Yuan及其研究小组 (2006)的研究也证明父母的保护一定程度的缓解了青少年处于危险的机会,也减少问题行为的几率。【7】但中国的家庭,特别是有些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给予过多的保护。这样做的结果虽然减少了孩子遇到危机的机会,但随之而来到另一个结果也不容忽视,那就是部分受到过多保护的青少年生活较容易表现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生活的独立性较差,存在学校适应性障碍,人际关系障碍等不利于孩子学习的问题,部分收到过多保护的青少年成了脆弱的现代流行的‘玻璃人’,一碰就碎。所以给孩子过多保护的家长要学会适当的放手,给孩子锻炼成长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孩子对自己的信心。这样当孩子离开父母身边,才有能力去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环境。 有些孩子知道父母对自己过多的的娇惯不利,于是想法从父母宠爱的掌心中走出去,寻找锻炼自己的机会。有个假期打工的初中学生说:“我知道父母把我当成‘宝’,但我不想被惯着。”中国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青少年,主动给自己创造机会,在锻炼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4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学生都是担心自己考试失败。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失败来到以前,潜意识里就开始体验失败的结果。如果她们想自己能考试成功,考试焦虑就不会那么强烈。但过度的期望自己考试成功,怕失败而有较高的考试焦虑。考试焦虑的缓解可用合理情绪疗法。首先让学生明白他的考试焦虑是在无意识的担心自己考试的失败,在失败以前,已经开始体验失败的结果,这是一种不合理,不实际的认识,引导学生能认识到这一点,有些学生已经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以前从没意识到自己在失败来到以前,就体验失败的结果,明白了自己错误的想法后,他们开始放松下来。第二步是准备学生临场镇静的应试心理素质,让他们学习几种不同的放松的方式,最后掌握一种他们自己觉得最有效地放松方式。在五十多名有考试焦虑的初中学生学习应对考试焦虑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总结出经典放松练习(classical relaxation exercise) 为他们是效果最好的缓解考前紧张的方法。把应对考试焦虑的方法应用到实际考试中,学生们也反应成绩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考出了应有的水平,甚而超长发挥。但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平时成绩很差的学生,也想通过运用心理疗法让考试成绩出现‘奇迹’,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任何心理方法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去运用,并发挥作用,而不是创造奇迹的力量。
5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患者有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为,属一种神经症。患者明知这样观念和行为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为此,他们被自己很无奈的行为弄的心情沮丧,贬低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是没用的人。强迫症的原因来自于遗传,或不健康的成长的背景。患强迫症的人往往经历过无助的恐惧,孤独的感觉,他们用一些自己能够想到的方法解决恐惧或孤独感。这些看似无意的行为其实是患者心理一种防护机制。当这种恐惧或孤独已经消失,但患者以前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即使现在这些行为的存在已没有意义,但放弃这个行为还很困难,尤其发生在儿童阶段的强迫现象。对于患强迫症青少年治疗,首先鼓励他,肯定他,让他安全感,然后让他知道他一些行为带来的伤害,鼓励他帮他建立信心改正,学习新的行为习惯来代替旧的没意义的行为或观念,把成功克制自己的次数记下来,先从每天为一阶段,看他能克服自己的次数,用奖励的方式激励他们改正自己行为的信心和动力。每天记录成功的次数,可以以每个星期为一阶段,查看他改变强迫行为的变化。这样慢慢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就被健康的行为习惯代替,强迫行为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环节。过程中被辅导者容易出现急躁的情绪,或求成心切造成的挫折感,这需要咨询师有耐心,特别是与青少年沟通,交往的能力,鼓励,肯定他们的改变,激发他们的信心。心理辅导的效果很大程度决定于辅导关系的和谐程度。同时还要注意到患者所处家庭,社会环境,尽量帮助他们建立感到安全轻松,被支持的生活氛围,这样对帮助患者缓解内心的焦虑,提高成功改善强迫行为的效率有很大帮助。
总之,人的改变是一个综合过程,心理咨询师也不能确定心理辅导中哪个环节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改变,心理辅导的效果也许不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来,但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咨询师需要培养自己敬业的精神和职业责任感,身心投入的陪伴他们成长。心理咨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的执行力度要加大,工作更需深入细致。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教育要強调智力和心理健康同步发展,提高家长,老师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兰基山,江世发。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和违法犯罪,青少年犯罪问题【J】,2010(5),52-55.
[2] A. Ball, J. Bertolje, R. Blum, H. Friedman, H. Homans, J. Howard, J. Hughes, A. Kaya, W. May, R. Thomson, M. Usher.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Improving Adolescent Health and Development, The Second Decade[M], 2001.
[3]吴慧颖,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综述,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J】,2010 (4).30-31.
[4] 孔美荣,许俐,侯洪春.413例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中国妇幼保健【J】,2006,(4) 1912-1914.
[5]Richard Jessor, Mark S, turbin, Frances M, Costa, Qi Dong, Hongchuan Zhang, and Changhai Wang. (2003),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Psychosocial Protective factor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3, 329-360.
[6]DENG Lin-Yuan FANG Xiao-yi LI Yi-fei WAN Jing-jing,(2006),Parental Monitoring and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s,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4.
[7]MARGOT I. JACKSON; Margot I. Jackson, (2009)Understanding Links Between Adolescent Health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Demography,46,671–694.
[8]莫祥德,2011如何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http://mxd5091076.haodf.com/.
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浅析 篇1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青少年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肩负着重大的民族使命, 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但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却不容乐观, 我们常常在新闻媒体报道中见到不该发生的事情。在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显示, 每五个中学生便有一人曾经动过自杀的念头, 有6.5%的中学生甚至做过自杀计划。2010年9月, 两个初中生自杀身亡, 一位是山东省某中学初一13岁女生, 因不符合学校短发令要求三次被赶出校门后在家喝农药自杀, 另一位是黑龙江省初二学生因未穿校服说谎后被批评而跳楼身亡。2012年8月7日, 杭州一名1 4岁少年因为学习问题被母亲责备, 从21层高楼跳楼自杀;同年南京一名学习成绩优异、曾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赛二等奖的13岁少女, 在南京市一家招待所的客房服用剧毒农药自杀。生命是一切美好与幸福的根基, 生命如此宝贵, 社会如此美好, 为何每年仍有许多人选择以非自然方式结束生命?在选择自杀的人群中, 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和“接班人”的中学生占了相当比例。青少年学生自杀频发到底反映了什么问题呢?纵观那一个个令人痛心的案例, 我们不难发现,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 尤其是挫折教育亟待解决,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二、造成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
(一) 家庭因素
1. 家庭结构单一。
近30多年来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家庭规模在不断的缩小, 目前主要的家庭结构类型有: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和单亲家庭, 其中以核心家庭为主流。核心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组成, 特点是人口少关系单一, 所以子女自然而然成为父母掌上明珠, 爸爸妈妈的爱、爷爷奶奶的爱、姥姥姥爷的爱、叔叔阿姨的爱等使得独生子女不知天高地厚, 受不得半点委屈。这种没有竞争的爱容易使子女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再加上如果教育不当, 极有可能会造成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2. 家庭教育不当。
很多父母从小娇生惯养子女, 事事顺着子女, 吃的、穿的、用的全是名牌, 认为这样就是爱子女的表现, 在孩子看来自己就是小皇帝小公主, 不管提出什么要求父母都必须得满足, 这种现象致使“脆弱”成了很多孩子的“致命伤”, 这些孩子一旦长大进入学校或社会, 由于缺少应对困难和挫折的经验, 真正遇到挫折便茫然不知所措, 容易钻牛角尖, 做出偏激或伤害他人之事。我们随处可见, 在上学放学的路上, 小朋友活蹦乱跳地走在前面, 家长则背着承重的书包跟在后面的场景, 让人感觉十分心酸。试问父母大人, 这么一点苦都不让吃, 那稚嫩的肩膀若干年以后又怎么能挑起振兴中华的重担?
(二) 学校因素
1. 应试教育导向错误。
应试教育在我国已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就沿袭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 将考试成绩做为评判人才的唯一标准, 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化, 选拔人才采用“以分取人”的理念, 这种思想一代代的传承下来, 如今造成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 再加上深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部份教师为了名誉, 不惜牺牲青少年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努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激烈的升学竞争, 老师都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才, 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
2. 学习负担过于繁重。
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成绩, 平时布置大量作业, 频繁的测验、考试, 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 长期的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 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 总是抱怨自己, 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许多青少年学生不堪课业重负被迫放弃个人兴趣爱好和社会实践机会, 由此便导致很多高分低能现象出现。这种教育体制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而且影响了他们个性、人格、心理的健康成长, 甚至国家的强盛发展也深受其害。
(三) 社会因素
如今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再加上社会评价人的标准普遍重视文凭, 我们现在的文凭, 在当今社会关系到很多方面, 价值很高, 可见人们对文凭的追求已达到非常激烈的程度。一个青少年其他方面再好学习不好也会被人看不起。不仅如此, 在实际操作上, 由于考试分数原因被无情淘汰出局的不在少数, 根本不问青少年的综合能力。这种做法, 一方面逼迫青少年服从于应试教育, 另一方面使青少年学生对社会灰心失望的同时会产生严重的不满情绪从而导致不健康心理的出现。
(四) 自我因素
中学生大都正处于从儿童向成人的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人的意志品质形成和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心里总是充满了很多矛盾, 如富有理想, 但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脱离现实;朝气蓬勃勇于探索, 但遇到挫折时容易丢失自信悲观失望;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但观察处理问题时, 容易固执己见走向片面;渴望独立有“成人感”, 但却又不能摆脱各种依赖, 难以完全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情感丰富热情高涨, 但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失去控制。著名的德国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就曾把青春期称之为“消极反抗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处理不好这些矛盾, 就会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有可能还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 家庭方面
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 而父母则是我们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父母对我们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应正确引导孩子, 加强交流,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 在择友上加以指导, 培养社交技巧, 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适当的时候制造一些逆境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坚强他们的意志品质, 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另外, 还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从而增进与父母的感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 学校方面
首先,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打破那种“考考考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错误认识, 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分数也不是判断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 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不能以学习成绩肯定全部, 也不能以学习成绩否定全部。其次, 学校还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室, 使学生能够正视心理健康问题, 一旦心理出现问题时能自己当自己的心理医生。
(三) 社会方面
我认为要使得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必不可少的, 而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传递正能量, 我认为单单不是学校的责任, 全社会都有责任拥护正面的行为, 打击不良风气。学校和家长更要做到: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决定着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家长应该从正面告诉学生, 学习只是我们生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全部, 并且告诉学生高分低能现像对社会的危害, 由此使学生体会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四) 自我方面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进入青春期的广大青少年容易出现挫折感、自卑感等诸多不健康的心理。要明确在青春期出现这些心理变化是正常的, 关键在于自己如何调节和正确处理, 如处理不当这些心理变化则会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1.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2.要用理智指导自己的情绪。3.正确看待别人成绩。4.勇敢面对挫折和失败。5.建立良好和同学关系。6.培养健康的自信心。在生活中要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要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