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2024-10-13

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精选12篇)

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

一、选题的目的

为了实现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课题组确立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如何拓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设计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建立新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等问题的解决对于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要。

三、研究的内容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设计;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新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实施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师生成长的影响。

四、研究的成果

(一)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

1.以整合课本资源为主的主题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认真挖掘并把握每单元内容上的“主题特色”,发挥其编排优势,将阅读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设计系列实践活动。如第七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由《古诗二首》《走月亮》《飞向月球》三篇课文和“语文天地”这个大板块组 成。围绕“明月”这一主题,李老师指导学生开展了“月之思”综合实践活动。 内容有:“词中月”———搜集带月的词语、“诗中月”———诵读带月的诗句、“歌中月”———吟唱带月的歌、“故事中的 月”———关于月亮的故事。学生搜集的资料非常全面,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仅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而且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2.以各种节日、纪念日为主的主题设计。教师结合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如 刘老师在“端午节”来临前夕,让学生通过阅读、上网、询问等途径了解节日的来历,还让学生现场学包粽子,过节时则让他们尽情玩耍。之后又引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说说各自是怎么过节的, 有什么新收获。学生在活动中不但体验到了节日的快乐,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增长了很多知识。

3.以经典诵读为主的主题设计。教师把语文学习与经典诵读紧密联系起来,如刘老师结合学校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设计了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了“金话筒”诗歌朗诵会、“谁是小博士”诗歌知识竞赛、“好诗大家读”推荐活动 、“画中寻诗情”画配诗活动、“争做小诗人”儿童诗创作展示。学生们抢答 试题,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一个个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

4.以观察实验为主的主题设计。教师结合语文学习,让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从中获得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如汪老师组织一年级学生开展了以“美丽的花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 动。让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植物的种子,种在了花盆里,引导他们观察并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润物无声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以本土文化为主的主题设计。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师开展了以“知我家乡,爱我家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李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特产”综合性学习活动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有关酒泉特产的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并给酒泉特产做广告。学生汇报出了很多本地人所不清楚的特产,写了很多有特色的广告词,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

6.以调查研究为主的主题设计。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教师不但引导学生对 校内感兴趣的现象进行调查,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如刘老师常引导四年级学生对身边的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学生们纷纷行 动,有的调查了校门对面新开发的“金水湾小区”不按时给住户交钥匙的原因,有的调查了“康盛花园”冬天暖气不热的问题。针对调查出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虽然学生的调查报告还显得有点稚嫩, 但我们从字里行间中看到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二)总结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基本教学模式

课题组实验教师经过三年的实践和研究,探索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基本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展示教学法”。它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激发兴趣,确定研究主题。低年段可以由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和延伸; 中年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议确定; 高年段则重点让学生自主选择,确定主题。

2.确立小组,选择研究方法。师生明确学习活动的目标和任务,选择学习内容、形式以及活动程序,划分活动小组,分配学习活动任务。

3.合作探究,整合处理材料。根据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调查、访问、观察、搜集资料,小组内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等。可以课内课外结合进行。

4.汇报展示 ,共享研究成果。在教师的参与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地开展成果展示活动, 让每个学生既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又能充分分享他人成果。

5.评价反馈,指导付诸实践。通过生生互评 , 师生共评,形成积极向上的研究氛围,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新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的确立 及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1.融汇听说读写训练 ,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综合性学习过程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 如汪老师在组织开展以“地名”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时, 让学生上网或实地调查搜集资料。课堂上学生们争着展示交流,最后学生撰写了简单的调查报告, 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 它有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交流情感、展示个性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 教师尽量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从而促使个人的创新潜能与集体的智慧相互补充,相互调节。

3.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 ,充分展示出学生的个性。李老师教学《特产》时,有的小组选择了酒泉特产———夜光杯。他们现场上网查找资料,搜集夜光杯的图片、文字资料,制作幻灯片,还从网上在线链接了宣传夜光杯的视频, 并给视频配了一段精彩的广告词。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直观、形象地了解了夜光杯。

4.积极参加实践及课外活动 ,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教师除了利用自然资源之外,还把综合性学习与乡土风俗等人文资源紧密联系结合, 鼓励学生进行参观、考察、游览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深远

1.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而是开放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他们兴趣盎然,“工作成果”也往往会给老师一个惊喜。

2.不断提高整合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及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它要求把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 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

3.享受快乐,师生徜徉知识海洋。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借助于语文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向身边的人请教,会从书籍、网络上搜集大量相关的资料。在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常常会有孤陋寡闻的惭愧,有茅塞顿开的惊喜,也有学海徜徉的快意。

4.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各因素的组合、配置和优化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 教师也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等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样,教师和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总之, 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功在课外、利在课内, 因此注重过程比关注结果更重要。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相信在今后的探索中,课题组成员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篇2

一、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之 “家乡·社会·文学”

二、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了实践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其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实践探究过程。课改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迈出了探索的步伐,但作为乡镇中学,结合本镇教育现状,9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我深切的体会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的严峻性。学生阅读面窄、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不高,亟需改变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学习机会,拓宽视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而大部分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在实施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他们认为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添头”和“装饰”,在教学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够,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有的过分依赖于课本,唯教材是从,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来上,把内容当作课文来讲……更有一部分教师急功近利的追求学生的应考成绩,根本不从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实践,不能立足于学生终生素养的形成,不能立足发展和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悖于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有悖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目标,有悖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有悖于教师的职业职责。

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在区教研室的引领下着手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实践研究,期望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体系。

三、理论依据

崔峦在《《/SpAN>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文中指出:“日本的‘综合性学习时间’是超越学科的、横向的、综合的学习。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性学习’则是植根于语文学科的、与其他学科有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习,和日本的‘综合性学习时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突出自主性,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从学习内容的确定,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到学习成果的呈现,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它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注重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因为是语文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它又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力的综合。要完成综合性学习,起码应具备资料的搜集能力、资料的分析判断整合能力、与同伴的协作能力、探究能力、探究性论文的写作能力、汇报展示能力和资料分类积累能力。在这个基本要求之上,力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二是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综合。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内,而是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走向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四、课题界定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采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的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五、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初步构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体系。探索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研究建立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新型师生关系。有效地开掘本地潜在的本土资源,关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注重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性,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重角度去研究,使项目设计及过程实施体现语文学习的有序性、阶段性和渐进性。

3、研究建立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方案,改善现行教育范式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让成绩成为改造教学过程的自然结果。

六、研究对象

七——九年级的学生

七、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易于接收新鲜事物,喜欢探索、乐于实践,并且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思维水平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综合性学习以其新颖的学习方式,开放的学习环境、多样的实践机会,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综合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亲历问题的提出、设计、操作、成果表达和检验等探究过程,体验过程、积累经验,掌握问题探究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并通过听说读写的全方位训炼,提高语文素养。

2、师资条件

2011年,我校顺利通过了省级课题的结题,语文组陈允红校长、王孝珍老师参与其中,积累了课题实践的宝贵经验,为本课题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陈允红校长作为我校语文学科的包组领导,对此课题的实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并能保证研究经费的投入。课题组成员中有三人曾获得过历城区教学能手的称号,陈允红校长是济南市语文中心组成员,各年级的备课组长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组内成员有课题实验的激情和精力,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3、环境条件

“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课题得到了区教研室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同时得到了我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有课时保证。校图书室比较丰富的藏书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和资料搜集。学校附近有山东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四门塔、九顶塔、涌泉以及丰富的乡土资源,社会资源比较广阔。

八、研究内容(课题设计)

1、主题设计思路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立足于“语文味”和“综合性”两个特点,我校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家乡·社会·文明”为总课题,根据七八九三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历程,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本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原则,下设三个主题,分别是:走进美丽的家乡、走进广阔的社会、走进灿烂的华夏文明。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开阔语文视野,关注身边的语文元素,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热爱灿烂的华夏文明,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主题及子课题设计简析

七年级设置“走进美丽的家乡”主题,下设“四季风光、泉韵叮咚、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物产资源、旅游名胜”六个子题,通过观察描摹、调查访谈、资料搜集、为图(乐)配文、诗歌朗诵、文艺表演、导游解说、主题写作等系列语文活动扩大学生的语文视野,帮助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保护家乡、回报家乡,促进学生高远立志、勤奋学习,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家乡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八年级设置“走进广阔的社会”主题,下设“木石人生、网络漫游、报刊影视、佳节诗话、街头巷尾、异域风情”六个子题,通过观察感悟、阅读浏览、资料搜集、调查访谈、辩论赛、主题写作、文艺表演、导游解说等活动方式,在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广阔的社会是语文的大舞台,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小到一草一木、大到辽阔的网络,近如街头巷尾,远至先秦上古,要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捕捉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感悟语文的缤纷多彩,激发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理解生活的真谛。

九年级设置“走进灿烂的华夏文明”主题,下设“当代文苑、现代文学、明清小说、宋词遗风、唐诗古韵、诸子散文”六个子题,从眼前比较熟悉的文学样式入手,沿着历史文化的长河、逆流而上、追根溯源。引导学生赏读古今名作、走进文化名人,追寻大师的人生轨迹,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通过朗诵、资料搜集、辩论赛、情景剧表演、演讲、读后感、作文等语文形式提升语文素养,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文明的摇曳多姿、源远流长,同时学习大师们积极进取、乐观旷达、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强化生存意志、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正确地面对人生、勇敢地面对挫折,朝着理想的彼岸扬帆远航。

3、主题及子课题一览表

柳埠一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系列主题(总课题:家乡·社会·文学)

年级 主题 学期 子题 时间安排 年级负责人 阶段实施者

七年级走进美丽的家乡

第一学期 四季风光2013年9.4-10.4王元勋 赵延勇 陈法国 王元勋 冀翠萍 马长英

2013年10.4-11.4 民风民俗

2013年11.4-12.4 第二学期 历史文化

2014年2.20-3.20 物产资源

2014年3.20-4.20 旅游名胜

2014年4.20-5.20 八年级

走进广阔的社会

第一学期 木石人生

2013年9.4-10.4

谷立华 谷立华 王燕伟 梁伟 王加梅 张立华 网络漫游

2013年10.4-11.报刊影视

2013年11.4-12.4 第二学期佳节诗话

2014年2.20-3.20 街头巷尾

2014年3.20-4.20 异域风情

2014年4.20-5.20

九年级

走进灿烂的华夏文明 第一学期

当代文苑 2013年9.4-10.4

张甲芳

陈允红王英 张甲芳 宗西涛王孝珍李善红

庞立莲孟祥国

现代文学 2013年10.4-11.4

明清小说

2013年11.4-12.4

第二学期 宋词遗风

2014年2.20-3.20 唐诗古韵

2014年3.20-4.20 诸子散文

2014年4.20-5.20

九、具体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4.2.17----2.25)

(1)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学习,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3)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2、实施阶段:(2014.2.26----5.16)

(1)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2)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小组分工——公布评价方案(参与的深度、广度、积极性,参与人员的多少,探究成果、展示形式的活泼新颖)——在组长带领下本着“自主——合作”的理念开展探究活动,并填写“综合性学习”报告册——教师检查督促——各组梳理探究成果,确定展示形式——分小组展示——个人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评选优秀小组及优秀个人——学生总结收获,抒写探究体验,填写综合性学习报告册。

(4)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展评。

(5)每位教师准备一节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课,进行研讨。

3、总结阶段:(2014.5.17----6.20)

(1)举办综合性学习成果展览

成果展示形式有:

手抄报、探究报告、朗诵会、故事会、演讲、小品、情景剧、辩论、歌曲、评书、相声、三句半、绘画、图片展、实物展、导游、视频、影片、纪录片等等

(2)各级部形成阶段性报告,并汇总形成学校阶段性报告总结

十、课型设置及活动流程

(一)起始课

是当次综合性学习的“立项课”和“引路”课。起始课的关键词是“组织”、“策划”“磨合”等。主要任务是:

1、根据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确定子课题

让全班所有学生先各自提出一个子课题,并说出确定这一子课题的理由以及完成这一子课题的现有条件,然后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子课题进行甄别遴选,最后由学生集体确定。

2、教师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子课题把握学情及教情

分析学情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以及各自的学习风格。教师讲解研究方法、应用到的信息技术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教情分析主要是了解教师自己适应当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能力和对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3、制定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案

包括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标是什么,用哪些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应采用哪些操作程序、学生的具体分工等等。子课题方案就由相应的成员来决定。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丰富和完善方案。

4、规范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

5、明确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各组的基本任务

根据课题主题,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各组分别承担一个子课题。每个小组成员要有具体分工,各自承担具体任务。分组的原则,一是组内成员不同的特长和爱好,二是组内成员水平能力的差异,三是组内成员各自具有的条件。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组合方式较好。

6、具体指导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一是总体指导。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在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每一个同学都必须围绕既定的子课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在众多的学习资源中选择切合当次活动的学习资源,搜集实物并做好活动记录,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进程和方向,提出和规范综合性学习中的行动方式,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初步明确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等。还要告诉学生要做好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知识和思想准备。没有准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二是进行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子课题或不同组别的学生给予具体指导。

7、指导学生填写综合性学习报告册

(二)探究课

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子课题,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展开某一方面的探究活动。通过对小组或个人所获取的材料或事实证据的分析和整理,并在小组范围内进行交流和论证,形成对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具体任务的正确的解释。探究课的关键词是“自主”“合作” “探究”“调查” “观察”“查找” “搜集”“整理” “分析”“运用”等。

1、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子课题开展小组和个人活动

小组和个人活动的主要方式有:参观访问、座谈调查、现场采访、查阅文献、网络搜寻、实物取样等。这些行为方式,就是要求学生在探究课中,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去记录,用自己的行动去体验。

2、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子课题搜集和整理资料

指导学生对搜集得来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大体可分这样几个方面:①实物及文字、图片资料;②采访记录或音像资料;③古诗词名句;④故事、文章;⑤古今人物轶事;⑥语文课程和其它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⑦自然世界中的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⑧家庭资源;⑨各种文化现象;⑩政策、法规等。

3、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子课题整合听说读写能力

小组或个人的探究主要是通过对搜集得来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研究任务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包括:①精选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内容一致的文章、诗词、名言、警句、楹联;②遴选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相照应的图片、实物,并配以文字说明;③制作反映小组或个人出色完成所承担任务的图文并茂的手抄报;④写出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的人物故事、人物简介或山川风物介绍;⑤模拟表演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任务的采访活动的某一片断;⑥整理出语文或其它课程中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任务相关联的成果;⑦就某一实物或图片或山川风物写出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相匹配的解说词;⑧就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的某一方面写出创新点;⑨就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任务中的某一问题写出论辩发言稿;⑩写出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的探究小结。

4、围绕当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子课题进行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从某个角度讲就是小组展示,是小范围的展示,其目的是帮助本组成员修改、润色和完善其成果。小组交流是全班交流的基础,是综合性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合作形式。在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确定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步骤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要按照计划完成自己负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初步探究成果,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一起整合、分析相关材料。小组成员要对本组成员的初步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帮助本组成员润色和修改其初步探究成果,然后将合作的探究成果拿到班里去交流,参加大范围的展示。

(三)展示课

展示课的关键词是“合作”、“交流”、“分享”、“体验”。在教师的策划和组织下,各个小组或个人用口头、书面、实物或表演等形式依次展示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探究任务的探究成果。各小组或个人之展示交流,可以是小组合作的探究成果,也可以是个人探究的单项成果;可以是可观可感的图片实物成果,也可以是某一事件的模拟表演、现场采访、子课题论辩;可以是成功的喜悦、失败的陈述,也可以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等等。

1、教师介绍当次综合性学习全程进展情况

内容包括如何确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及能力要求,如何确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子课题,如何对本次综合性学习子课题进行分解,如何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案,对学生如何分组及内容分工,如何确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研究方法,如何划分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课型及各个课型的具体任务等。

2、学生主持人说明本次展示交流活动的大体安排

说明的具体内容是: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探究主题;本次综合性学习探究子课题的各子课题;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分组情况及各组承担的具体任务;各组展示的先后顺序及串词;每组展示完以后稍作评价等。

3、分组或个人展示小组或个人的探究成果

小组或个人展示可分两部分进行。小组负责人首先简单介绍情况:①小组或个人在当次综合性学习子课题中所承担的具体的探究任务;②小组或个人在所承担的具体的探究任务中的具体分工;③小组或个人在完成所承担的具体的探究任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④小组或个人为完成所承担的探究任务所做的工作;⑤小组或个人在分析和整理材料过程中探究情况;⑥小组或个人探究过程中的主流意见或不同意见。然后展示交流成果:①首席发言人全面展示小组或个人的探究成果;②课程资源项目发言人介绍语文或其它课程中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的任务相关联的探究成果;③文化资源项目发言人展示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内容一致的文章、诗词、名言、警句、楹联等;④学校家庭生活资源项目发言人介绍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内容一致的学校和家庭生活;⑤自然资源项目发言人就某一实物或图片或山川风物配以文字说明并写出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相匹配的解说词;⑥模拟表演项目发言人模拟表演与小组或个人所承担任务的采访活动的某一片断或学校家庭生活的一角。

4、小组其它成员就某一项目补充

5、其它小组成员可以就自己的所知发表自己的所见和所闻。

展示形式应不拘一格

6、由其它组成员对小组或个人成果及过程进行点评

点评内容有:该小组展示的探究成果与所承担的任务在内容上是否吻合;该小组的成员分工是否合理,是否做到了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做;该小组的探究过程是否有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该小组的成果展示是否综合运用了语文知识;该小组的探究内容是否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和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等。

(四)总结课

总结课的关键词是“反思”、“互动”、“交流”、“对话”。在综合性学习展示课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交流,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活动以后的收获。或反思小组或个人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表现,或畅谈小组或个人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收益收获,或督查小组或个人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情况,或查找小组或个人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尚须改进的地方并提出改进的办法等。总结主要有问答式总结、采访式总结、茶馆式总结、对话式总结、文稿式总结、演讲式总结、论辩式总结七种方式。通过这七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使学生在全面总结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重新认识小组或个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找出小组或个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的不足,充实和完善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教师要帮助学习在总结过程中学会处理资料,注意筛选信息,考虑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或探究成果的评价。

1、个人总结

反思个人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收获、体会和不足

2、小组总结

反思小组全体成员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小组成员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各自的行为表现,检索小组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取得的突出成果,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找出小组在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组内成员在自评的基础上互评,本组成员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实际收获等。小组总结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发言,不存在不发言的小组成员。

3、全班总结

全班总结的方式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依次发言,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发言,还可以以采访、论辩、座谈的方式进行,个人总结个人的,小组总结小组的,全班总结全班的。

4、教师总结

着眼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重在评价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教师总结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一是对学生参与的全过程进行评述,二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及成果进行评说,三是对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进行评议。具体地说,教师对当次综合性学习的总结,可以关注以下几点:①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态度;②学生占有资料的途径方法以及处理资料的表现;③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④学生对待活动中“临时问题”的态度及处理过程;⑤学生开展活动的深入程度和体验程度;⑥学生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的程度;⑦学生在活动中的“交流”表现和成果的质量。

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收获填写到报告册中。

(五)写作课

教师及时指导学生针对本次活动进行写作。它既可以是片段式的(如:体验,启发,感受,评价等),也可以是一篇完整的作文。这样就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从而避免了写“说大话、说空话”的无味作文。

十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中,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教育档案,全面正确地掌握语文综合性的有关资料,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2、行动研究法。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活动,不断反思、总结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有效的组织策略,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指导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3、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分析、归纳并整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方法的有益经验,融入到教师们日常教学活动中,把我们的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推进保驾护航。

5、案例分析法。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就活动的内容选择、时间安排、组织形式、活动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反思,由特殊到一般,然后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活动组织策略。

十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总负责人: 陈允红 赵延勇 王孝珍

负责:(1)设计总体计划、安排人员分工;联络指导机构,保障经费开支。

(2)深入课堂听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协调各项研究工作。

(3)设计研究方案,搜集研究数据,分析研究情况,撰写阶段性成果或研究报告。

2、各年级负责人: 谷立华 宗西涛 张甲芳

负责:(1)制定各级部的实施方案与计划,安排好本级部人员分工

(2)督促本级部老师按照方案进行课题实施

(3)整理并收集本级部课题实施的相关资料(照片 录像 教学设计 过程评价 成果展示 教育随笔 论文等)

3、阶段实施者: 陈允红 李善红 王燕伟 王元勋 冀翠萍 孟祥国 王加梅 宗西涛 梁伟 庞立莲 王孝珍 赵延勇 王英 张甲芳 谷立华 陈法国 张立华 马长英

负责:(1)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

(2)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基于综合实践的项目学习研究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项目;学习研究

G622.0

一、概念的界定

“英特尔未来教育”提出21世纪的技能以适应不断的变化并获得发展一个最基本的策略就是熟练运用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简称 PLB)。基于项目学习在许多方面超出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活动,首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在“做”、“找资料”、“调查”、“实验”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促进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的发展以及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养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他们终身学习技能和素质的发展。由此可见,基于项目学习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项目学习允许教师将各种教与学的策略综合到项目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帮助学生开发各种智力,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运用自身的优势与学生合作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

二、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解决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有效管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的基础保证。

2.解决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类型单一片面,不能保证学生对研究主题或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分析与体验,学生接触生活实际的目标难以达成的问题。

3.解决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配备率低,人人参与设计项目学习活动的教师体系。突破傳统的短暂学习周期,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4.通过实验研究,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使课程校本化、项目化、系列化。

三、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解决问题的具体实施内容

1.通过校本培训强化教师的前期理论学习

思想、观念是一切行为的先导,系统学习课程理念,转变观念是实施该实验的提前,为此我们需强化老师的前期理论学习,学习的主要理论包括:《小学新课程改革标准》、 英特尔关于“PLB”、“PBA” 项目学习课程培训、《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等前沿最新的相关论著。同时我们聘请专门的专家做实验顾问,定期给老师们做主题讲座培训,并全程跟踪和指导实验工作的开展。

2.内容选定条件

在开展基于项目学习的综合实践过程中,老师要了解项目学习的本质问题,了解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区别与联系;领会三者间相互结合、渗透或延伸,整合对于深化学习、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意义。并且要充分考虑当前学校拥有的资源优势、学生的兴趣、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状况等诸多因素的情况下开展。还要结合学校实际,设计项目学习主题充分照顾学生的感受,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开发本土案例为宗旨。

四、解决问题的具体实施步骤

1.做好教师全员参与的前期动员工作,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综合实践课程和项目学习的理论,加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了解,在实施项目活动过程中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即教师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协调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对目前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存在问题进行归类和分析,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学生对综合课程活动的期盼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归类整理,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思路,完成研究的总体设计。

2.遵循以点带面,层层推进的研究模式,确立分段实施,研训与实践并重的研究策略。为使实验顺利进行,我们学校成立以校长为总指挥,分管校长总负责,监控学校大型活动、负责统筹协调、制定项目学习课程的研发规划。教研组具体落实课程实施方案,制定实施计划。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跨学科、跨领域,我校打破常规,建立人人参与设计项目学习活动的教师体系。成员由各班班主任、校骨干教师组成。在集体备课中商讨活动主题,用“Intel未来教育”的项目学习提供的单元计划模板(Word文档)策划自己的单元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拟定学习目标、创设课程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单元问题和内容问题)。项目学习形式完全是采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任务驱动式。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每一项操作,甚至每下载一幅图片,一段文字,每完成一个作业,都是为今后完成整个作品做准备。也可以说,当整个学习时间满了之后,任务完成了,所有的作业也就完成了。这种教学方式,教师把学生的作业负担分解到每一天的学习活动之中,确实是一种崭新的学习理念,也是一种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好办法。

在设计同一个主题活动内容时,我们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活动目标的设定根据不同学段要求,(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来设定活动的基本框架。

2.活动主题从关注学校、生活现象、新闻动态等时事话题提出。

3.活动以项目学习形式开展,开发身边可利用资源,如家长或社区等可利用资源协同完成活动任务。

4.内容设计围绕同一个主题,以年级教研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设计任务,然后给江风主任做最后审核。

5.每学期包括寒暑假,必须完成两个以上的学习活动,在评价量规指引下通过自评、他评,使学生学会在评价中不断调整学习行为。

结束语:

学生通过项目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会通过做项目来找出问题、规划行动方案、收集资料、解决问题、进行决策、完成研究过程,并最终以作品呈现的学习方式汇报学习结果。培养了学生合作、团队和自主学习、信息素养和反思能力。并且有效的项目学习真正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成为真正的助学者和引导者。可以帮助教师创建一个高效的教研团队,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学习组织,专注校本课程开发,同时也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综合实践课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2]于浩; 如何开发与利用校内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J】. 山东教育(小学刊); 2006年Z4期

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篇4

一、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的社会作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现了从“课堂语文”向“生活语文”的过渡, 把语文延伸到社会生活中, 使家庭、社区以及自然风光、传统文化都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资源, 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空间, 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教育活动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传统语文教学“双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运用, 加强了书本学习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 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 进而逐步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 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人文视野, 而且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有利于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从“单一”逐步转变到“多元”,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教遍天下”的面貌, 使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积极主动地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内容, 灵活运用来源于书本、影视、网络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现状

笔者对所在地区的4所小学共400余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召开了11场教师座谈会, 在访谈中发现, 目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校不够重视。小学语文的学习内容较多, 安排的语文课每天只有一节, 而且又不能占用其他活动课的时间, 导致一学期的教学安排往往只能匆匆忙忙地把课文教授完, 没有足够的课时来开展综合性学习, 因此只能在课堂上一扫而过。二是没有教学必需的硬件。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 使教学具体化、形象化。但是, 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非常欠缺, 几十个班级只有一个微机房, 学生上微机课只能一周一次, 锻炼的机会极为缺少。三是没有配套的评价体系。调查中发现, 很多教师认为学校表扬教师时, 都是说其所带班级考试成绩多么优秀, 大部分学生也认为教师在表扬学生时, 也常常表扬考试成绩优异的孩子, 无人在乎通过综合性学习所取得的成绩。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 直接降低了教师综合性教学与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四是没有赢得家长的支持。调查中发现, 相当一部分家长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感到非常迷茫, 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无法提高孩子成绩的学习形式, 没必要让孩子利用学习时间进行探索实践。

三、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

建立科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管理体系。科学的管理体系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学校要结合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和指标, 制订本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发展规划, 规划中要明确提出适合本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发展目标、步骤安排和具体措施。教师要认真落实既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计划。教师在认真落实语文综合性学习计划的基础上, 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各方面情况, 认真分析、研究, 制订一套适合班级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方案。学校要组织专门人员检查和督促, 要专门成立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督察领导小组, 定期或不定期督查各个班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 切实把语文综合性学习落到实处。

争取各方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支持, 如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如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帮助添置学校缺少的硬件。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要组织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多开展一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公开课, 邀请社会各界乐于支持教育事业的人士参加公开课, 让社会人士身临其境地感受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从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建立有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质量得以提升的一个重要保证。学校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 对工作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鼓励。教师要制定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体系。教师不光要认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应积极给予正面鼓励, 而且要制定学生自我反思性评价的体系,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要建立引导家长积极评价的机制。通过各种形式, 有效提升家长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的评价的积极性,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做了评价的基础上, 再根据家长对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后表现的满意情况作出综合性评价。

努力促进家校合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家校合力能够使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舞台更加广阔, 能够使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中都得到更和谐的发展。学校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性, 进而放手甚至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学校要多给家长提供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机会。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自我评价 篇5

1、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通过组织开展以亲近自然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尝试用一定的方式赞美大自然,增进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与保持探究自然、了解周围事物奥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珍爱动、植物的生命。

二、人与社会维度

1、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2、具有初步的社区服务意识,体验服务的愉悦;

3、了解家乡的部分特色产业,感受家乡的变化,增强自豪感。

三、人与自我维度

1、学会基本的自我服务技能,初步学会生活自理;

2、初步形成自我关注意识,学会一些自我关注方法;

3、了解常见的灾害与危险,了解基本的自护常识,初步学会在危难中自助、求助的本领,增强助人意识。

四、研究性学习维度

1、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

2、学习收集、保存资料,建立初步的资料意识;

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中年段 ; 语文综合性学习 ;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35-02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年段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为: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相对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其他语文教学形态有更大的自主性,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实施等弹性空间较大,给了教师、学生极为广阔的创作空间,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恰恰由于较强的自主性,加之没有考试作为有效的监控手段,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实施无计划、操作随意的现象,操作层面的随意主义终将导致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流产。因此,规范操作、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十分必要。

为了确保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确保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能得以实现,必须遵循能力递进原则。心理学家燕国材将智力与能力做了严格的划分,他的能力理论认为“能力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逐渐形成起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而这种综合足以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他把能力分为定向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基于小学中年段背景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真实任务,在这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与社会接触,与他人沟通、合作,直至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2.有丰富的能力培养因素及丰富的问题“因子”。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的情境应当有充足的能力培养因素,有利于定向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当具有杜威所言及的问题情境的特征,有丰富的问题“因子”,等待学生去发现、分析、解决,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3.有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徑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打开学校的大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开展学习活动,其情境应有充分的语文实践,通过充分的语文实践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实际的语文实践能力。

案例

又是菊花盛开时

活动目标

1.围绕“菊花”主题,通过开展一系列语文活动,让学生感受菊花的美,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菊花文化。

2.通过对菊花文化的研究,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学会交流与合作。

3.通过对菊花文化的研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会观察生活,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点

1.积累菊花有关知识

2.菊文化与生活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思想动员——给学生说明学习的目标与原则,鼓励学生积极收集中国菊花文化相关内容。

学习指导——为学生推荐相关主题网络资源,如中国菊花网。

教师资源提供——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大胆请教各科教师,教师愿意配合。

2.学生准备

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通过网络、书籍、报纸等方式收集关于菊文化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关于菊花的资料,老师也收集了一首关于菊花的诗。听老师读,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教师吟诵诗。

2.指名学生复述,出示整首诗,朗读。

3.猜一猜:老师为什么喜欢菊花?

二、诵菊

1.菊花与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诗词来赞美菊花。下面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喜欢的写菊诗。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请2-3组展示。

三、赏菊、写菊

1.出示不同颜色的菊花

句式训练:这些菊花颜色各异,好看极了。有_____,有_____,还有_____……

2.菊花不仅色彩各异,而且姿态万千。出示不同形态的菊花。

句式训练:菊花千姿百态。它们有的_____,有的_____,还有的_____……

3.出示范文,比较,有何不同?范文中用了古诗,你觉得怎么样?

4.你也来试一试,学生试写,教师巡视。

5.展示学生作品,修改,评价。

6.刚才,我们只是着重写了菊花的形态,再把古诗运用到文中去。其实我们还可以写菊花的香味、用途等。用心的同学会发现,这张任务学习单只要花点心思,就是一份很好的项目作业。

四、课后拓展

1.你还想了解菊花的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菊花的世界,感知菊花的品质。

2.以“我为中国菊花文化出谋划策“为题,设计完成项目作业。

小学中年段,学生年龄较小,语文综合性能力还有待提高,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要充分注意这一特点。活动组织模式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重在一般能力中搜集资料能力、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形成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必备的基本能力,为今后较为复杂、难度较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打下基础。

上述案例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相沟通,有利于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设计时将重点放在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上,要求仔细观察思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教学设计以语言智力为核心,统整了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知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多元智力,活动过程中实现了跨学科的学习。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学习中不仅注重独立学习,更强调了同伴之间的和谐互助,将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放在有价值的实际活动中进行,促进了学生实际活动中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指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燕国材《智力因素与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版

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篇7

一、行动指导:

“自主”与“引导”相结合。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 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可遵循“亲历实践、深度研究”的原则, 倡导亲身体验的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 也是发展学生的规划和组织能力的过程。四年级的小学生, 正处于想象力十分丰富的年龄段, 为此, 他们会想出很多成人意想不到的“点子”, 但是, 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有限, 所以常常会碰到想像与现实脱节的现象, 由此给学生的研究造成一定的障碍。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要积极地发挥指导作用:第一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选题方案的指导;第二是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 与学生一起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 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第三是指导课题组进行交流和总结, 不断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进行自主研究学习;第四是指导课题组协调进行各项工作。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 及时记载研究情况, 真实记录个人体验, 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第五是指导阶段内对研究成果的评价, 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和变化情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

二、汇报交流:

“获得研究的量”与“提高研究的质”相结合。当研究接近尾声时, 既是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 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的时候, 也是体现学生阶段研究成果的时候, 为了使各研究小组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研究成果, 我们选择了“写研究报告———制作手抄报———自由展示”的模式进行。

1. 研究报告。

指导学生按一定要求撰写研究报告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项目标任务, 如何让四年级的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采取了四步法进行: (1) 交流———让孩子将研究中自己的发现与收获在组内交流; (2) 提取———在小组成员说的基础上, 提取主要的发现与收获; (3) 组稿———请小组中能力强的学生, 将发现与收获串联起来, 组成研究报告初稿; (4) 审阅———由教师对学生的初稿进行审阅, 最后定稿, 学生将研究报告写到表格上。

2. 制作手抄报。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 会有许多收获与感想, 光凭一份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常常不能表达学生的研究成果与价值, 而让学生将所有的资料都进行展示又常常抓不住重点, 为此, 我们选择了手抄报的形式。这样,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使小组各成员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3. 自由展示。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表达的方式除了以上两种外, 还有多种方式, 例如:实物展示、图片资料展示、小论文、观察日记、实验演示、文艺小品、辩论会, 等等。在这些展示活动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实物等加以整理进行, 也可以根据研究的成果进行设计、编排成有情节的剧目进行。多种方式有效结合, 充分培养学生的组织力、创造力、表演力、语言表达能力。

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促进了学生有始有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的任务, 充分体现了“快乐研究”的内涵。

三、体会反思:

“成果共享”与“评价多元”相结合。让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 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交流、研讨中, 学生不但学会了理解和宽容、赞美与分享, 而且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成果共享。评价的多元化, 不但表现在评价的主体上, 评价者可以是学生小组、可以是学生个人、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家长, 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有关的社区、企业、校外辅导员或相关部门。还表现在评价的方式的多元, 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 最终还要统筹管理注重评价的整体性。

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篇8

一、我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学习应用的现状

(一) 受内外环境影响, 各方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度不够

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方面都缺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程度。一方面, 教育环境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学生家庭方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 独生子女的家人溺爱孩子, 忽视培养其动手能力, 影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效果。另一方面, 从外部环境上来说, 大部分小学还没有认识到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占用实践课和体育课时间现象普遍, 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二) 项目学习内容形式单一, 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大多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成体系, 在课程设计、项目学习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 缺少规范性。在这个任务中, 通过要求他们扮演现实世界中的角色, 对各个学科领域的接触、学习和实践, 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在项目学习的设定上, 教学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做相应修改, 缺少系统性。这个问题给小学课程改革带来很大的难题[1]。

(三) 教师队伍综合实践活动知识匮乏, 项目制定缺少专业性和灵活性

大部分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专业性不足, 或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代课, 把实践活动的项目学习内容拘泥在某个范围, 在项目内容设计上灵活性不够。还有直接占用课堂讲自己科目等情况, 这一点在上文第一条已经提到, 这都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不重视导致的。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用项目学习方法的意义

首先, 通过项目学习方式, 可以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促进形成完善的体系。其次, 丰富学习方式, 使知识直观化。通过项目学习, 可以按计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实践能力, 为日后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最后, 将项目学习应用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可以促进小学教学体制改革,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做贡献[2]。

三、如何加强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施

(一) 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首先, 学校方面领导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加大对课程设置方面的投入, 根据学生需求制定相应的项目学习内容, 不断完善项目学习系统。第二, 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宣传学生综合素质的优点, 鼓励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 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最后, 学生家长应重视学生的独立能力培养, 不要溺爱, 带领孩子学习一些生活小常识, 提高其积极性。

(二) 创新项目学习内容, 规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在学习内容的设置过程中, 不断创新思维, 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设定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 改革项目学习内容。系统规划课程设置, 有限解决学生目前最应该了解的实践常识, 如安全撤离知识, 环境保护问题等,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的兴趣领域,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除了在课堂上教授常识、让学生动手实践外, 在课堂结束后也要及时考察学生的接受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标准, 应注重学生的个人特性, 防止片面化。通过项目学习内容的创新, 不断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规范化[3]。

(三) 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 学校方面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投入, 不断完善项目学习的客观需求, 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 学校方面重视对活动课教师的培养, 如果条件允许, 可以从相关机构邀请专业老师授课, 如教授生活中的现象可以请化学专家和物理专家, 项目学习内容涉及安全问题时可以请消防员等。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安排活动课老师定期学习, 提高综合水平。最后, 各方还应该观察活动课实施过程, 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 发掘潜力, 因材施教。

四、结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注意一点, 课程形式不能局限于室内, 要定期安排学生到社会中去, 观察自然、体验民生, 可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锻炼小学生的思考能力, 提高其思想深度。在项目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相关课程监督部门也要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总结经验, 及时改正不足, 保证日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的开展, 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我国教育模式的改革主要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 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我国小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生活常识、独立能力差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成因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 使我国素质教育的改革进展缓慢。因此,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应该受到重视。我国小学目前综合实践课程设置和内容存在很大的问题, 学校方面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的实践课程教授水平低,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出发, 强调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意义, 探讨如何把项目学习应用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为小学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项目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参考文献

[1]黄明燕, 赵建华.项目学习研究综述——基于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 2014 (2) .

[2]冯新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13 (1) .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篇9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打破了课本是唯一信息源、教师是唯一信息传递着、教室是唯一信息交流场所的教材、教师、教室“三中心”论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学科本位论和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 体现了鲜明的综合性特点。

2.实践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 , 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 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不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从综合性学习的原则、目的来看, 实践是第一位的。

3.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沟通课堂内外联系、沟通学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沟通语文与各学科的之间联系的纽带, 是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基于文本又超文本的语文学习活动, 具有极强的的开放性。

4.探究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

5.自主性。《课程标准》有关综合性学习的论述, 无论是阶段目标, 还是教学建议, 都处处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自主组织” (阶段目标) “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教学建议) “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评价建议) 学生成了学习、活动、评价的主体,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指导和鼓励学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我想举例来说明。这里举个语文综合性教学的例子。这个教学案例当然没有也不可能运用所有的综合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只是说明综合性语文学习的做法罢了。

1.教师要做好策划, 不是随便让学生讨论

教学目标是什么, 这趟课要解决阅读中的什么问题?讨论的问题要进精心设计, 体现思索、探索的过程。

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 借助这篇课文, 老师可以教学生一些理解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那么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 (1) 你对哈尔威船长的印象如何? (2) 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 你能理解他最终的选择吗?这三个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 并且逐层深入, 从船长的外部形象认识逐渐深入到内心。又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摸索出一些方法。当然在问题的指引下, 还需要老师调控好讨论的节奏, 适时的加以点拨, 方法就自然凸显现。

2.教师要调控好方向, 不要让讨论自由发展

还是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为了方便学生答题, 教师还可以这样设计: (1) 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 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一形象的?在小组的讨论后的全班交流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一次发言说一个方面, 不要贪多, 但回答要有理有据, 要尽量细致。发言按上面三个问题的顺序回答, 说话会比较有条理。学生发言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整合信息, 给学生搭桥, 帮助理出方法, 并将之条理化, 这样学生的讨论就不会偏离航向。

3.分组讨论, 应该给每个人都布置任务, 不要任何一个人闲着。比如:现在讨论四个问题, 没人承担一个;如果是三个问题, 每人一个, 剩下那个做记录, 并负责发言;或者一个小组负责一个, 一人查找资料, 一人记录, 一人整理, 一人发言, 下次轮换……方法多样。

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 以语文活动为依托, 要力求突出综合性, , 范围更广、研究更深、学习更自主的特点, 将学习内容挖掘的更深, 养成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整个综合性学习过程, 强调学生的自主并不代表老师可以退出活动, 全由学生来进行。自主并不等于自由, 学生必须在一定的引导之下, 在明确了方向之后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在遇到困哪的时候, 还需要人指点迷津。因此, 老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应当是策划不留痕、参与不干涉、引导不指挥、帮助不代替。

首先做好一个高明的策划者。所谓高明, 不仅指指导水平高, 而且指指导不留痕, 尽量让学生感到自主学习获得的快乐。其次, 做好一个参与者。与学生一起设计方案、一起查找资料、一起研究问题……和学生一样去做, 参与全过程, 你才会发现做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怎么处理, 并及时与学生沟通, 互相启发, 充分体现参与、互动原则。最后是做好一个引导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老师绝不可以高高在上, 去规定该这样做、不该那样做, 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完全不疏导。教师角色的定位直接影响到整个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发展方向, 学习的效果, 还会对学生探究习惯的养成, 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自信面对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发展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个问题不可小觑。

2.综合性学习的创造性特点要求教师备课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要具备开放性的思维模式。

一方面, 要鼓励学生在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多向思维, 从多角度全面的认识同一事物。另一方面, 教师的指导也更应该上一个新台阶, 对超出备课范围的的突发情况, 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活动的创造性。同时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也需要创设理想活动情境, 留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 放手让学生想人所未想, 做人所未做, 不墨守成规, 不人云亦云。

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老师的一次重大挑战。如何把这一最能体现语文特色的课程利用好, 还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以上的阐述只是就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所开展的思考, 相信在不断地完善教学过程中能解决更多的问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篇10

一、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思考

“语文教学要有生活味, 要摆脱以往高冷的形象, 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所以, 我们要大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研会议上, 组长这样说。坐在台下的教师却一头雾水, 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能力中的听说读写, 把它们揉到一起就行了吗?那这样的事情每堂课都在做啊!听———老师在一次次对话中, 不断引导学生倾听;说———学生的每一次回答, 老师都鼓励其朝着更响亮、更完整的目标努力;读———自主读、整班读、分角色读, 一篇篇课文, 扎扎实实地训练;写———每堂课十分钟的习字时间, 读帖、描红、仿写、反馈, 扎扎实实地进行。可是, 真正的综合性学习要怎么操作?要以什么为载体?课标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关键词有:综合运用、整体发展、沟通、结合。这庞大的目标, 是要贯穿于一堂课, 还是要渗透于整个活动?作为一线语文教师, 通过教学实践, 通过查阅资料和学习课例, 对于综合性学习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在课标中, 它与识字写字、阅读、写话和口语交际并列, 是语文能力素养的一个方面。它更像是一种学习的理念, 没有固定的形式, 但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与导向。

二、如何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

作为一线教师, 最关注的还是怎样做。综合性学习可以以活动为载体, 即通过开展一定的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 提升语文能力。以张锡伟老师的《常州地名的研究》教学设计为例, 他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1) 调查地名的由来, 感受“巷”“路”“桥”的区别;了解地名背后的传说故事、时代背景、风土地貌、名人思想等。 (2) 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收集常州市的地名, 研究地名的由来;提高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 通过地名研究, 了解其中蕴藏的文化,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很显然, 调查研究必须在课前完成, 学生要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调查、采访人物、记录整理等多种方式来完成。这本身就是听、说、读、写等多重能力的综合锻炼。活动要求学生将平日语文课堂上的能力素养运用到生活中, 例如, 在对路人进行采访时, 如何合理组织问题并且应答, 就是口语交际能力的体现;在进行网络搜索时, 如何理解信息并加以整理, 就要求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等等。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也围绕同样的目标进行。比如课堂上, 学生汇报常州地名的研究情况, 总结积累、收集地名的途径, 举行猜地名比赛, 创作常州地名小广告等,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并为其树立这样的信心:学以致用, 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能为自己的兴趣所用。课后, 学习仍在进行, 比如汇编研究成果、推广展示, 又为学生提出了新的研究主题。可见,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长线过程, 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那就是鼓励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 发展听说读写的整体能力, 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三、推进“小综合”教学实践

综合性学习的益处显而易见, 但在教学实际中, 一些教师却轻易不敢尝试。因为他们认为, 组织这样一个长线的学习活动, 实在是太劳神费力了, 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关注的内容太多了。任务布置下去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必须细致地帮助学生推进, 这对教师来说, 确实是不小的挑战。那么, 是否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节奏来安排, 让综合性学习变得接地气些呢?考虑到目前各校都十分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等。语文作为母语, 常常会参与到这些活动中。长线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频率不可过高, 毕竟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 容易形成负担。但在课堂上, 可以引进一些小活动, 开展“小综合”。例如, 时下课堂流行的读写结合就是一种综合性学习, 即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这是语文学科范围内的综合;将课外的生活经历引进课堂, 也是一种综合。以执教《赶海》一课为例, 文章中语气词的使用是一大妙笔。学习过课文后, 教师可以引进“途迹”软件, 让学生给图片添加文字, 鼓励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将故事进行分享。学生的创作热情立刻高涨起来, 将音乐、图片、文字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生活中形成了语文意识, 在网络交际的大环境中, 懂得了斟酌、美化语言。有了这样的“小综合”, 就不难将综合性学习的意识贯穿于每一天的语文课堂中, 这对于学生来说, 收获会更大。

摘要: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费时费力、难于实现的问题, 提出了相对用时少、效率高的“小综合”教学方法, 让综合性学习更接地气, 将综合性学习意识贯穿于每一堂语文课,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和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小综合,语文意识,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根福.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03) .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践 篇11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阶段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其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比拟的。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以语文课本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基础;实践性;综合性;综合能力

一、提倡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阅读教学可以适当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从古至今,书籍一直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工具。课堂上短暂的时间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也为培养学生综合性素质能力限制了一定的条件。为此,教师应该突破课上时间的限制,充分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以达到拓展学生阅读资源的目的。比如,专门设置“我爱阅读”的专题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间接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首先设计一个主题内容,围绕着主题内容进行阅读资料的选择,比如有科普读物、文学名著、人物传记等。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遇到不懂的内容要及时予以标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尝试自主分析问题、查阅资料,进而解决问题。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产生自由阅读的欲望。长此以住,使得学生逐渐形成一种阅读的好习惯。

二、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综合性学习

如今,人类社会发展迅速,信息化時代的到来真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小学语文教学也要迎头赶上,将信息化网络技术的手段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拓展超越时空的限制。比如,教师以“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为主题的活动中,学生可以实地考察、采访,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加工成文,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又如,在主题“我的宠物”的活动开展中,学生每人以一种喜爱的动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翻阅资料、查找信息、走访调查等方式对动物进行了解等。

综上所述,新课改实施背景下,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拓展教学时间,由课内到课外,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综合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篇12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对开展综合性学习的途径、方式和意义有明确的表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的学习内容涵盖了多个学科,是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载体。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两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一定的联系:(1)两者都注重把科学、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在一起。(2)语文学科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3)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两者之间缺乏整合而造成了诸多的困扰。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活动的主题内容重复。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分属不同的学科,各自按照自己的课程编排思路设计活动主题,有些主题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造成学习内容重复,耗费学生过多的精力。

二是实施活动的渠道分离。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有自己的课程实施时间、独立的实施渠道和实施方式;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语文课程中的一个板块,主要是依托语文课程学习这一渠道进行实施。这样两者的实施渠道呈现“井水不犯河水”的状况。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进而更有效地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呢?笔者阐述自己如下的看法。

二、整合的策略

1. 转变教学理念,增强课程整合意识

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某些主题有学科交叉点多、实施难度大、探究性强等特点,无论是时间还是操作,这无疑都给教师们带来极大的挑战。例如,三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家乡环境”这个主题,美术课、音乐课、品德与生活课、科学课甚至数学课都有可能涉及,单凭语文学习活动难以做到深刻和透彻。这时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增强资源整合意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起来,把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应用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整合的实施策略。这样借助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形成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学习方式,创新语文学习理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为了防止教学时主题的重复,同时也为了促使各学科教学形成合力,各学科教师应增强课程整合意识,并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例如,学期起始阶段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教师要进行共同备课,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是否有相同主题的教学内容,然后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确立各自教学的侧重点,同时切入,联合突破,这样就能把综合性学习开展得更深更透。

2. 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而合作学习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加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将有效地促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从接受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是学生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一般情况下,传统科目的教学主要是围绕课堂中的某个问题并按座位就近组合而展开小组合作。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结果看,学生可自主选择设计学习方案,其结果呈现方式也丰富多彩,如调查报告、展示、表演等,所以传统学科教学中的小组合作远远满足不了综合性学习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故而分组前,需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根据性别、学习成绩、性格、爱好、兴趣、能力倾向等因素的不同进行搭配分工,在合作过程中做到优势互补。这样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借鉴综合实践活动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四年级第一学期开展的主题为“中外童话”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的一个任务是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整理好装订成册。教师可按照上述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根据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让擅长写的学生写序,擅长绘画的学生插图,书写漂亮的学生负责封面设计……这样一来,小组内各成员之间就形成了互相依存的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由于各小组的实力相当,因而各小组之间的竞争才有了可比性。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离不开合作学习,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活动才能开展得更有水平,学习效能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3. 转变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因为综合性学习没有专项的考试,活动效果也难以考察,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低,活动开展往往只是走过场。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方法是依据“注重过程”“全面评价”“尊重多元”等思路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所以适当借鉴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系,笔者设计了以下的“综合性学习评价表”,评价表从内容、对象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这无疑给综合性学习注入了活力。

附:综合性学习评价表

说明:此表采用星级评价方式,评价为一般的给予★,评价为比较好的给予★★,评价为优秀的给予★★★。“我想说”为学生对本次活动的反思,还可以对本次活动提出意见或建议,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本次活动写写评语,总评分为:★、★★、★★★。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多种知识和多种能力的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尝试的。教师应好好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加强与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整合,推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断深入。

上一篇:回避方法下一篇:数据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