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贸易

2024-09-07

医药贸易(共12篇)

医药贸易 篇1

摘要:中国加入WTO,获得了医药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国际资源,同时也为医药贸易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我国医药贸易的发展,市场对医药贸易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培养模式陈旧、培养方案落后、实践教学薄弱、师资力量单薄等问题,培养创新型的医药贸易人才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增强师资力量。

关键词: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医药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全球医药市场的平稳发展为我国的医药贸易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市场环境。目前,世界很多知名制药企业逐渐加大在中国的人力和物力的投资力度,都准备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随着医药贸易企业的发展以及交易数量的增加,对医药贸易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此,对医药贸易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国内在医药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正面临转型创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性教学方面还有待加强。

1 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情况

1.1 医药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情况

中国的医药贸易专业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医药院校为主阵地,其人才培养模式以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为基础。目前,医药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基本是“三段式”,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社会实习三个阶段。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教材内容的讲解;考核方式以书面考试为主;学习方法是以校园书本学习为主。

以国内某中医药大学国贸专业为例,在大学四年的教学中,必修课加上限选课一共是4,240个学时,但是基础理论为1,736个学时,占总学时的41%,而作为主干的专业课为1,872个学时,仅占总学时的44.2%,作为和社会接轨的社会实习只有632个学时,占总学时的14.8%。而且在每一门课程的具体学时安排当中,讲授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学时时间,指导性自学和实验见习讨论平均只占4-8小时不等的时间(除去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这两门特殊课程之外)。

1.2 医药院校医药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情况

医药贸易专业在专业定位上具有明显的医药特色,在医药贸易人才培养的专业课设置上,基本上都提出了医药+贸易、营销的课程模式,主干课程为药学、经济学与贸易学,同时,引入了部分的医学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充分依托了其医药背景,发挥了边缘学科对主流学科的辅助作用,力求凸显专业特色,区别于综合性大学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点培养满足医药行业需要的经贸复合型人才。

同样以国内某中医药大学国贸专业为例,四年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种,其中必修课又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见习实习四大部分。公共课基本上是所有本科院校专业统一修学的课程,诸如政治、英语、体育、计算机、军事等;专业基础课分为医学药学概论和经济学、财政会计学等经济类学科,体现出医药贸易专业的学科交叉性特点;专业课则集中在国际贸易、医药商品、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几大课程上,集中安排在第三学年学习。

1.3 医药院校医药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情况

医药贸易专业是在我国医药贸易经济迅猛发展,医药贸易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医药贸易人才缺口逐渐增加的背景下开设的,医药贸易专业的毕业生也主要服务于医药贸易行业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因此,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课见习实习,成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各学校也在积极地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除此之外,在课程设置上也增加了一些实验课时,比如说,设置相应的中药鉴定实验课、西医基础理论解剖课,以及国际贸易实物单证操作课等。但是,长期的实践教学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很多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长期脱离社会需求发展变化的大环境,很多教育工作者多是“以本为本”,另一方面,很多单位处于怕打乱工作秩序或者泄露商业机密等原因而不愿意为教研教学提供相应的实践岗位,这也使得一些学校被动选择了闭门教学,出现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

1.4 医药院校医药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情况

医药贸易专业基本都是从医药院校医药院系中分化出来的,建立的相对较晚,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或者从医药学专业转过来的,没有经过经济管理学科的系统学习,或者是源自经济管理专业,不具备医药方面的学习经历和知识背景。医药贸易专业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能够突出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在医药贸易行业的应用,因此,专业教师既需要具备很扎实的跨学科理论知识,又需要有丰富的经营贸易活动的实践能力和医药行业实际工作经验。从目前的很多高等院校的师资结构来看,距离这个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2 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目前,国际贸易类专业大都保持着较为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学的内容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只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强调要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实现“通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尽管能够极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的学术研究做了准备,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一味地重知识而忽略了技能,只重视书本忽视了过程,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医药产业和医药市场对新型医药贸易人才的需求。新的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把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传统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上来,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2.2 人才培养方案不够科学合理

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具有特色的专业定位需要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来保证。医药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在设计上理论课程较多,实践课程很少,课程设置门类较多,专业必修课占很大的比重,选修课占的比重太小,再加上课程的编排缺乏合理的逻辑性,导致出现课时分配极不合理的现象。实践课程较少,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毕业之后不能很快地进入医药行业的工作角色。课程涉猎面太广、课程门类太多,学生面对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尽管能够做到“宽基础”,但是每门课程都只是学个皮毛,缺乏针对性地培养。必修课占较大比重选修课占较小比重,导致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就业预期,做到能力培养的差异化。课程编排缺乏逻辑性、课时分配欠合理,就会出现内容交叉的课程同时开课,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2.3 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

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缺陷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不当也直接反映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目前,多数医药院校的医药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完善性,校内的模拟实验室在设备和器材上仍需进一步地加强和完善;与校外的企业或医院建立的教学基地或者实习基地,很多都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基地应有的作用;在具体实践环节,从做实验、参加社会实践、到基地进行实习再到最后的毕业设计,缺乏针对医药贸易行业的特色和需求进行的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实践教学的质量很难保证。

2.4 师资队伍未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医药贸易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涵盖面涉及广泛,包括医学、药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但是现有的我国医学院校医药贸易专业的老师大多数来自于从事单一专业教学的教师,知识储备不够系统和深入,并且大多没有医药营销的实战经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医药营销的教学中常常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当中。而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的多数是刻板的书本知识,不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对于所在专业视野的开阔。

3 创新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3.1 培养目标和方案

根据医药贸易市场对医药贸易人才的要求,新型医药贸易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英语、医药和国际贸易基本知识,并具有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有较广博的社会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本领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将学生摆正在国际医药贸易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此,一方面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弄清国际医药贸易理论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主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实现的突破点,进而因材施教,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起友好和善的师生关系。

3.2 课程设置

根据医药贸易的专业特点,课程的设置既要能传授知识,又要能培养实际的能力,还要能够加强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要设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有协调发展效果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可以设置四个教学模块,即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拓展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实践性教学环节,详细情况见表1。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公共课是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审美情操的培养。专业基础课是英语、国际贸易和医药的基础课程,是为学习专业课做的铺垫和准备。专业课是医药贸易专业所特有的课程,从英语、医药、贸易三个方面交叉进行,这些课程是能够在特定领域和学科方向上纵向发展的,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深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把他们培养成“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专业拓展选修课是让学生在保证一定的课程数量以及课程学时的情况下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专业课程范围内的其他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拓展和延伸。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通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交融,将动手与动脑协调地结合起来。

3.3 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那种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际业务操作技能培养的做法,应该运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这些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模拟公司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和实践性教学模式等,创设具体的医药贸易商业环境或者设计出有关商业情景,由学生自主创建公司,开展具体业务,在模拟公司的运营中,学生可以进行营销、金融、税务、财务、保险等业务的模拟活动,提高他们处理实际营销、贸易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连贯的交易过程分析了解和掌握基本交易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3.4 建立以实际业务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的实践环节

一方面,强化校企战略联盟模式,通过校方资源与企业合作,利用医药企业、贸易公司丰富的实践经验,全球化的网络等为学生的实习和实训提供切实的服务。进而与企业建立较为稳固的基地,强化实践教学。事实上,技能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大部分都只能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学到。因此,医药院校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为学生拓展实践操作的空间,重视与企业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机制,从而共同建设医药贸易人才培养的实训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学校的实习制,开拓多种类型的实习岗位,如全职和兼职、长期和短期、收酬劳的和不收酬劳的等。医药院校可以建立非医专业实习见习服务中心,帮助毕业生或实习生寻找工作单位。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医药贸易作为年轻的专业方向,应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和专业教学发展趋向,鼓励各种形式的进修和学历提升,加强引导、辅导和考核,激励教师加强对医药贸易专业理论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积极倡导教学研究兼备型的师资建设方向。重视内培外引,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医药贸易专业教师的责任意识、贡献意识和竞争意识。注重医药贸易专业教师外语能力、实践能力与专业理论素养并重,大力推进专业教师访医药名校、拜医药名师、进医药名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整体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海舟,李涛安.PEPE模式在培养医药贸易创新型人才中的研究[J].老区建设,2009(12):54-55.

[2]陈丽旦,周志刚,刘宝才,等.医药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探讨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4):60-62.

[3]黄泽龙,陈思东,王益玲.以对接理念构架应用型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121-124.

[4]马澜.医药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3):124-126.

医药贸易 篇2

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摘要:

随着近年来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极具不平等性,尤其是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致使我国创外汇较高的几个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因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而面临的严峻考验,如何应对绿色壁垒,促进出口贸易,是我国贸易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界定了绿色壁垒的涵义,分析了绿色壁垒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对策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各国贸易空前开放,加上一些贸易条约、协定和贸易组织的影响,贸易中关税壁垒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在传统的关税壁垒起不到较好作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采用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生产与经济发展,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兴的、隐蔽的、灵活多变的非关税壁垒贸易措施应运而生。众所周知,我国环境破坏已经危机到外贸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绿色贸易壁垒极大的影响着我国的外贸出口,如何跨越国际贸易领域中绿色贸易壁垒这个障碍,确保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须探讨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减少以所谓的绿色环保为借口的绿色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影响。

一、绿色壁垒的涵义。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贸易壁垒,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自此后许多国家开始仿效。绿色壁垒是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所制定的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的环保标准,如制定相关的条例法规,也可以是较高的技术限制,或者是繁琐的海关检验、审批程序等,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以达到贸易保护目的。

二、产生背景。

国际上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最初是在关贸总协定时达成的决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将“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须的措施” 和“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列为自由贸易原则的一般例外规定。由于全球各国不同的环境标准存在的区域差异性导致了环境与贸易间的矛盾。环境与贸易矛盾在社会分工产生与交换活动伊始便存在,表现为具有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具有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且在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中被激化起来。各国为环保执行的限制或禁止出口的环境贸易措施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甚。

三、绿色壁垒特征。

(1)表现内容的合理性和表现形式的合法性;

(2)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实施中的传递性;

(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4)实施效果的歧视性。

四、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绿色壁垒的形式多种多样,且极富变化性,有关国家可根据本国经济结构、产业特征或是国际经济面临的突发性事件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绿色壁垒以保护本国贸易。绿色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绿色关税与市场准入。

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护环境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商品征收高额的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产品的进口,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的做法。比如美国就对石油销售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使进口石油比国内同类产品每桶多缴纳几美分的附加税。这种做法对保护国内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它使生产商在控制成本的驱使下尽可能地少用进口产品。

(二)、绿色包装和标签规定。

一些国家对在本国市场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进行规定,包括包装材质、包装方式、包装上的文字说明,另外还有绿色标签条例。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这些规定才能进口,但这些规定无疑会增加进口商品成本,削弱其竞争力。美国从1999年开始禁止中国将未经处理的木质包装输往美国,他们认为未经薰蒸处理的木质包装会将天牛带到美国危害森林。许多国家对包装上的文字说明也有要求,如法国要求进口商品包装的说明文字必须是法文。所谓的绿色标签规定是进口商品的“绿色通行证”,它是一种印刷在商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或标志,是由进口国的相关管理部门按严格环境标准审批并颁发给制造商的,如果进口商品上无此标志则不予进口,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印度的“生态标志制度”等。

(三)绿色技术标准。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研发生产方面投入较大,科技水平较高,所以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制定极其苛刻的技术标准,进口商品的生产过程没有达到该标准就会被限制进口或是禁止进口,而这些技术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较难达到,或者会增加其生产成本,这就给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带来一定的困难。早在1990年美国就利用绿色技术标准与墨西哥产生过贸易纠纷:当年10月,美国政府借口墨西哥在捕捞金枪鱼的过程中没有实行保护海豚的作业规范,下令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事实上,美国这种做法是毫无根据的且有些霸道,如果美国的这种做法能成立的话,那么任何国家就都能随便找一个理由、立一个法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进口,国际贸易秩序也就乱了套。所以绿色技术标准实际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幌子。

(四)、绿色卫生检验制度。

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全球性疾病的蔓延和贸易战的加剧,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进口商品的卫生检验,一些国家借口卫生检验来限制商品的进口。这些国家要求进行检验的商品越来越多,检验标准也越来越严,不仅增加了进口商品的检验成本,而且限制了一些国家的商品进入。比如早期对于农副产品主要是检验六六

六、滴滴涕的残留,现在则要求检验放射性污染、多氯联苯和二恶英等,且残留物不得超过百万分之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对花生及其制品进行黄曲霉素检验,对化妆品进行铅、砷等元素检验,对玩具、陶瓷制品进行铅、汞含量检验,对肉类进行荷尔蒙技术检验,等等。这几年国际上又发现鸡肉中残留二恶英,再加上疯牛病、禽流感、H1N1病毒的全球性蔓延,因而各国都加强了对进口肉类的检验,甚至禁止进口病源国的肉类。

(五)、环境成本和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口保护资源和环境,认为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在成本之内,即环境成本内在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一些中小企业自身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于是形成高环境标准产品生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而一旦发展中国家政府给予这些生产绿色产品的中小企业环境补贴或优惠贷款的话,发达国家则会以此为名对其征收反补贴税。而与此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通过跨国公司将一些高污染产品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使发展中国家商品的环境成本提高,削弱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六)、环境贸易制裁。

环境贸易制裁指对违反国际环保、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保护公约等,而导致环境污染、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缺失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种贸易制裁措施。

五、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一)、对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影响。

我国外贸出口市场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与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其出口份额约占80%,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成员,现已从环保立法阶段转向了环保执法阶段。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技术标准比较高,如针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苛刻的环境标准,这将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着缩小的危险。

(二)、对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

国际上针对工业品贸易、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品和投资等提出了环境方面的规范,而这些贸易为我国外贸中比重较大的出口贸易,若发达国家对这些类的产品进口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其产生的环境贸易壁垒,将严重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

(三)、对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和企业效益的影响。

环境贸易壁垒的制定影响着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要求其过程为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我国企业缺乏资金,环保技术落后,为了达到进口国家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保的检验、测试、认证和签订等手续并支付相关费用,还需对产品外观装潢、出口标签和商品广告做大幅度的调整,这势必将增加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使出口产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四)、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影响。

发达国家以环保为名而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来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与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其中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抵制来自于区域以外的产品案例甚多,这样便形成了只有发达国家存在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的自由贸易区,使我国无法介入。

(五)、实例。

1、包装行业。

2006年1月开始执行的“环境包装制品的回收率要达到85%以上”这条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包装行业冲击很大。我国的一次性餐具因没有“绿色标准”而被禁止出口欧美市场,许多商品出口欧美还要支付高额的包装废弃物处理费用等。

2、家电行业。

国际贸易中我国家电产品进口关税被削减,国内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国外品牌在质量上的优势添补了价格上的差异,从而对我国家电产品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受环境贸易壁垒影响,上海2006年8月份小家电出口欧盟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欧盟实施《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回收指令》后,上海小家电出口量降低到当年的最低水平。又如欧盟实施的《生态设计指令》的技术壁垒,进而对电气电子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到回收利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突出了严格的环保要求,这也将对我国相关产品出口构成较大的影响。

3、纺织服装工业。

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也是外向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我国加入WTO后,该行业受惠较大,但受环境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纺织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据案例了解,因服装没有达到生态纺织品标准而被处以罚款或被迫回销等情况常有发生。例如欧盟有关国家通过的OKO-TES100纺织品环保标准,就对进口服装的甲醛、重金属、防腐剂等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这些规定对中国服装出口形成了技术性的环境贸易壁垒。

4、农业。

我国是农业大国,受环境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也是农业,我国农产品出口现存问题很多,主要是国内动植物疫情、农畜药残留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发生的涉及到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技术贸易壁垒有40多项,其中涉及出口问题的有17项,80%的出口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日本是中国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政府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后,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量大幅下滑,因该项检测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的制度涵盖了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以及54 782个限量标准。而各项标准大约是现行全部规定的3-5倍,且限量指标更为严格。这份名单涵盖了大部分我国的输日农产品。

5、化学工业。

国际贸易中对化学工业中的化学产品与医药产品的出口有较严格的规定,此类产品的出口主要受到对危险化学品分类管理、严格的化学品管理、对进口新化学品的管理、对农药的管理、对合成洗涤剂的管理等规定的影响。例如美国在很早就开始限制和禁止中草药的进口,进口药品到美国必须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检查,而我国国内单项品种能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检查的生产厂家仅有20多个企业,直接影响了该行业产品出口。

6、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贸易中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经济发展,因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也只有在其中方可解决;二是经济发展过程必须考虑到来自环境与生态资源的支持与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在于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本质上就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只有良好的贸易和环境政策才可促使环境资源有效的配置,使环境与贸易互惠互利。

六、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从以上几点看来,绿色壁垒一般都是打着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幌子,实施限制进口的贸易壁垒,且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歧视性。它还会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人为引导消费者对技术标准相对较低或生产消费过程不“绿色”的进口产品产生抵触心理,设置进口障碍。尽管绿色壁垒与贸易自由化相冲突,但是其对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应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对以环保为借口侵害我国合法权益的绿色壁垒要坚决反对、努力消除,另一方面要实行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一)、制定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秉承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

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手段,也是应对绿色壁垒的有力武器。我国关于环保的国内法虽然对治污有一定的作用,但应对绿色壁垒还远远不够,环保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应仅仅是单纯的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还应该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甚至消费过程进行监控,促使企业节约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使之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推动我国贸易的发展。另外要坚决贯彻“污染补偿支付”和“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谁污染谁买单,使环境成本内在化。此外,我国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严格遵守公约,并使国内立法与相关公约互相呼应。

(二)、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作为WTO成员国,在面对绿色壁垒损害我国贸易利益的事件时,我国要依据WTO规则与有关方面进行磋商,或向相关组织提出抗辩。这就要求我国能利用WTO的透明度原则积极收集各国的绿色壁垒信息和相关国家对抗绿色壁垒的案例,总结别国经验,一方面为我国应对绿色壁垒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帮助我国制定有效的绿色措施和制裁手段,善于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绿色壁垒纠纷案,在磋商、调停无效的情况下,我国也可根据WTO有关规定实施贸易报复措施,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国还要培养熟悉WTO机制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企业服务,改变我国企业过去在国际贸易战中消极、不应诉的被动观念,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三)、建立环境标志制度,构筑绿色环境标准。

环境标志已成为商品“走出去”的通行证,我国也应切实考察建立环境标志制度的可行性,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使国内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能得到相关认证,而对进口商品实施该制度既可以进一步保证进口商品的品质,又可以为我国增加相关收入。同时,我国还要用相关法律来保障该制度的实施,以确立其权威性、可靠性,构筑绿色保障体系,保护国内绿色产业。

(四)、开发绿色产品,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所谓绿色产品是指从生产到使用乃至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危害小或无危害,以及可回收利用的产品。我国企业必须实施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对绿色产品进行专业化研究,使之真正有利于生态环境,注意节约资源,同时考虑回收利用,并要结合国情和消费者承受能力来确定绿色产品的“绿度”,不可盲目追求绿色而使商品成本过高失去市场。

七、结语。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并集中表现在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限制。面对不利局面,我国要积极利用WTO机制中的特殊待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合理设置自己的绿色保护屏障,以保护和促进我国的贸易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医药贸易 篇3

【摘要】医药贸易专业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教学改革需要教学模式的新探索。研究结合医贸专业特点,对专业教学中运用模块管理和协同联动相结合的模式提出想法和思考。

【关键词】医药贸易专业 模块管理 协同联动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253-01

一、问题的提出

在医药贸易专业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教学改革中,学校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果,为药品企业、各级医院输送大量的经济管理类人才。但对照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求,以及与其他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相比,医药贸易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上经济学理论课程基础薄弱,计量分析能力欠缺,市场调研与拓展能力培养不够,经济综合分析能力不足。而这些与医疗市场信息的“大数据”时代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已经不相适应。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将模块管理-协同联动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当前医药贸易专业的教学中,以模块式管理为基础,将教学目标模块化,在此基础上强调各个模块的协同联动发展,强调运用市场经济数据与经济模型去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实现专业知识培养与经济分析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

二、模块管理-协同联动模式运用的必要性

医药贸易专业是以经济贸易学科为基础,医药学科为支撑,管理学、社会学为补充的多元交叉学科专业,实行模块式管理有利于确定各个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层次,有利于把握学科间的轻重缓急,能够合理而科学地确定各个学科知识比例,扭转当前医药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存在的经济学科课程短板,而药学学科课程普遍存在的“药味”太浓的现状。

协同联动发展则能通过相关学科设置、实践教学、教学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将经济学知识、经济学分析能力与药学实践相结合,协同发展,注重学生药品市场调研与市场拓展能力,市场计量分析能力等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市场分析高端人才的培养。

三、模块管理与协同联动教学模式介绍

1.模块管理 模块化教学(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其最大特点就是将某一阶段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依托一定的载体,将相关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模块[1]。模块化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块管理”即把纷繁复杂的教学管理内容进行模块设计,把主要管理内容和管理环节划分为不同的模块[2]。

2.协同联动 “协同联动”是指包括教学管理的实施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协同联动,以及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2]。前者如医贸专业课程相关教研室与学院有关科室、医贸专业所属学院与其学生、医贸专业所属学院与授课教师、学生指导教师、医贸专业所属学院与专业辅导员等的协同联动;后者如医贸专业所属学院内部教学科、学校教务科、教学和实习支持服务部等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这种联动既是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动,更是管理内容、管理过程的联动,各部门在协同合作中完成教学管理,提供教学服务。由于医贸交叉专业教学管理涉及到教学活动的多方面,单部门或单个教师无法对专业实行有效管理。所以,通过协同联动,能够及时传达并且有效执行教学管理信息,从而保证教学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协同联动”既是此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此模式的基本运行机制及基本要求[4]。

四、模块管理-协同联动教学模式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1.研究内容

通过对当前医药贸易专业学生以及用人单位展开调研,分析毕业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知识结构,进而研究:

(1)医药贸易专业学科管理中模块式管理的内涵以及实施途径

医药贸专业是医药学和经济贸易专业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专业,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既具有医药专业知识、也具有经济贸易专业知识,同时具备熟练的外语交流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交往和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交叉专业的知识结构决定着教学管理中各模块的设置、模块的目标、功能及各模块所占的比例,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是模块式管理的关键环节。因而在教学目标拟定、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团队构建中,如何通过模块的设置而使得教学培养目标得以合理、科学地展开是研究的重点所在。

(2)协同联动式教学在医药贸易交叉专业中的实施方式及途径

教学过程是“分和合”的有机结合。根据医药贸易专业的特色,在交叉学科教学中,模块式管理是“分”,也即将培养目标分成若干个子目标,分别进行管理;而协同联动式教学则是教学管理中的“合”,协同联动式教学方式强调医药知识、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经济分析能力相结合,强调药学实践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市场分析能力与市场拓展能力的协同发展,因而在教学实践、课程设置、教学团队建设时需要考虑知识培养与能力提升的联动发展,如何将经济分析能力贯穿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

2.研究目标

笔者希望通过该研究(1)进一步了解医药贸易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掌握程度,分析社会、就业市场对学生知识及能力的要求。(2)研究模块式管理教学理念内涵及其在国内外教学管理中的运用,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借鉴价值。(3)研究模块式管理教学模式在医药贸易交叉学科中的运用,根据学生现状及社会需求确定医药专业各学科的教学模块的结构、目标、功能以及比例。(4)研究协同联动式教学理念内涵以及其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教材建设中的实施途径及方式。(5)研究教学管理部门在模块管理-协同联动式教学管理中的配套措施。

五、结语

本研究针对医药贸易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求运用模块管理-协同联动式教学管理模式优化教学培养方案,分解教学培养目标,并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联动发展。研究突出了教研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学规律研究与实践案例相结合,运用科学教学管理方法分析其存在原因,寻求解决办法,完善教学培养目标,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钱诗.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案例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P5-6.

[2]王德寿,诸咸斌,高友波.协同联动 模块管理 流程运转——安徽电大开放教育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46-49.

[3]耿立华.“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36).

[4]韦国兵.基于协同理念的制药工程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7(1):105-106.

医药贸易 篇4

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均排名世界第3, 已跻身世界贸易大国行列, 但与此同时, 我国的服务贸易却出现了近97亿美元的逆差,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贸易总出口9%的现有水平, 还远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合理性决定了我国还不是贸易强国。“要成为一个贸易强国关键要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 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大, 影响力强, 辐射面广,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的变化以及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 (2) 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占据明显的竞争优势” (魏浩, 2003) 。对于第一点, 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来看, 贸易大国也难逃服务贸易逆差的影响, 虽然我国在一定程度上的服务贸易逆差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但是服务贸易在较长时间内 (1997~2004) 连续在运输、保险、金融等服务行业出现较大数值逆差绝不能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影响力强, 辐射面广;对于第二点, 从传统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出发, 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某种程度上, 规模大, 影响力强, 尤其是在L-L型 (劳动密集、低技术) 产品, 但是“只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发展对外贸易的国家有可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只是潜在的优势, 竞争优势才是现实的优势, 竞争优势体现为动态的比较优势” (魏浩, 2003) 。相对于货物贸易, 我国的服务贸易还比较落后, 由于服务产品主要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 我国不仅不具备比较优势, 更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 我们还不是贸易强国, 而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服务贸易是突破口之一。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1.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势态良好

从1997~2006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无论是进口、出口额还是进出口总额都呈逐年增长趋势 (见图1) 。1999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38亿美元, 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2.2%, 居世界第14位;服务贸易进口额为313亿美元, 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8.9%, 居世界第12位。2003年我国服务贸易排名已上升到第9位。2004年, 我国服务贸易进口为721.33亿美元, 增长速度为30.42%, 出口为624.34亿美元, 增长速度为33.60%, 进出口总额为1345.67亿美元, 增速为31.88%。

2.服务贸易逆差逐年增大

贸易竞争力指数 (TC指数) 是指某国产业或产品的进出口额差额与总额之比。

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有了较大发展, 但是自1995年以来, 我国服务贸易连年出现逆差, 并且逆差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见表1) 。从1995年起TC指数一直小于零, 2000年到2003年连续4年为-0.8, 到2004年达到-0.7, 2005年和2006年有所减少, 分别为-0.06和-0.04。这反映了我国服务贸易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但其竞争力仍然较低。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比较劣势, 适当减少并扭转服务贸易逆差, 改善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 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使我国早日成为贸易强国, 已经被提上日程, 并且得到了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2004年统计手册

三、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相关关系分析

1989年, Waterloo大学国际贸易专家詹姆斯·梅尔文 (JamesR.Melvin) 教授通过一个模型提出, 当开展要素服务贸易时, 出口服务的国家必然会在货物贸易上出现逆差。尽管这种相关的逆差不明显, 但可以构成服务部门比较优势的一种反映。也就是说美国在其货物贸易上的逆差可能是美国在服务贸易上顺差的反映。在此意义上, 惟有减少服务贸易出口才能修正货物贸易的不平衡。从自然禀赋角度分析, 一个国家, 特别是经济大国, 在一定时期的资源是有限的, 在货物贸易顺差的同时, 服务贸易的逆差是受其内部既定数量资源限制的, 反之亦然, 因此一个国家很难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上都具有比较优势。

在我国, 这种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否存在呢?笔者收集了从1997~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有关数据, 并且对服务贸易逆差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用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 发现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见图2) 。

资料来源: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BOP)

从1997~2004年我国对外服务贸易差额 (DTS) 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 (TWE) 的波动来看, DTS和TWE的增长趋势呈现出了高度的吻合 (见图2) , 从图2我们看出DTS和TWE呈现出线形增长趋势, 笔者建立模型并利用Eviews3.0对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如下:

建立模型并估计:

DTS=A1+B1TWE+U1 ①

(其中:被解释变量DTS为服务贸易逆差, 解释变量TTW为货物贸易总额, A1为截距项, B1为斜率, U1为随机误差项) 。利用该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估计的结果为:

DTS=3567853+0.007357TWE

(4.0145) (4.0683)

R2=0.66379;F=16.51497;

其中方程①下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各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在此回归方程中, 自由度为8, 临界值F0.05 (1, 8) =5.32, 而F检验值为16.51497, F>F0.05, 说明方程①的线形关系在95%水平下显著成立;临界值tα/2 (α=0.05) =2.4469, 而t的检验值为4.0683, t>tα/2, 说明变量TWE作为解释变量是显著的;R2=0.66397说明DTS与TWE之间的拟合优度相对较高。这一回归方程表明, 在当前经济条件下, 假设在影响对外贸易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出口总额每增加1000美元, 则我国对外服务贸易逆差约增加7.35美元。

四、服务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分析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是一国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两种主要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 这两种策略之间的联系也显得日益重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 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表2数据对FDI和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之间的趋势进行模拟 (见图3) , 进而建立模型并对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如下:

建立模型并估计:

TTS=A2+B2FDI+U2 ②

(其中:被解释变量TTS为服务贸易总额, 解释变量, FDI为对外直接投资, A2为截距项, B2为斜率, U2为随机误差项) 。利用Eviews3.0对表2数据进行估计的结果为:

TTS=-1803.855+5.4760FDI

(-3.9687) (6.1821)

R2=0.826907 F=38.21794

其中方程②下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各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在此回归方程中, 自由度为8, 临界值F0.05 (1, 8) =5.32, 而F检验值为38.21794, F>F0.05, 说明方程②的线形关系在95%水平下显著成立;临界值tα/2 (α=0.05) =2.4469, 而t的检验值为6.1821, t>tα/2, 说明变量FDI作为解释变量是显著的;R2=0.826907, 说明TTS与FDI之间的拟合优度也较高。该方程表明在我国当前经济条件下FDI每增加1000美元, 服务贸易总额增长5476美元。

五、对比分析及政策建议

1.我国服务贸易收支逆差5年来首次减少

2005年上半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逆差达39亿美元, 同比减少33%, 是5年来的首次减少。中国货物出口迅猛增长,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运输和保险收入的快速上升, 运输逆差也由上年同期的同比增长转为同比减少, 保险项目的逆差增速也有所缓解。此外,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加深, 中国国际旅游收入增长迅猛, 旅游顺差的扩大已成为目前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减少的最主要因素。中国服务行业的对外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但由于金融、保险、专有技术和技术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产业的对外竞争力提高幅度有限, 因此近期内中国服务贸易总体逆差的状况仍将持续。

2.正确看待逆差, 采取科学措施

货物贸易主要是资源、能源、材料之间的贸易, 服务贸易主要是资源、技术、劳动力之间的贸易, 两者之间的交叉决定了一国在现有既定资源前提下, 很难同时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领域出现顺差, 从这一点上来看, 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因其在货物贸易领域的顺差而出现的逆差就可以理解, 但我国自1997年到2004年, 连续在运输、保险、金融等服务行业出现较大数值逆差却是极不合理的, 必须减少并消除这种不合理的逆差, 方法不能是让货物贸易裹足不前, 而应加快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调整贸易结构, 加快实现从有形的货物贸易为主的初级贸易模式向有形的货物贸易与无形的服务贸易并重的高级贸易模式转变。第一, 加快服务业体制改革, 增加政策透明度。在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前提下, 对有关国家及国内服务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措施都要予以公开, 以便国外的服务提供者更加了解中国服务市场的情况, 寻求合作机会。第二, 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 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的基础。应重点发展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

3.外商直接投资是拓展我国服务贸易的最理想形式

通过外商投资我国服务业, 可以满足我国国内对服务的需求, 加快我国经济转轨和发展的进程;随之而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进一步开放国内服务市场, 通过外资进入形成的强大竞争压力会迫使国有服务企业提高效率, 达到国内制度难以起效的对国有企业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打破原有比较优势的局限, 改善自身的服务贸易状况。这是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转型经济国家中普遍存在的市场自由化过程。应该注意的是, 过去的招商引资, 现在某种程度上是招商选资, 破坏资源、破坏环境的外资等于是人家淘汰工业的大转移, 坚决不要。同时为那些可以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外资创造更多的外部环境条件和政策条件。

参考文献

[1]黄锦明.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理论与政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孙敬水.计量经济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3]高峰, 高越.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系[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4) .

[4]史小龙, 张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J].亚太经济, 2004 (3) .

[5]郑吉昌, 夏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讨论.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2005 (2) .

国际贸易论文:跨境贸易 篇5

古典文学中常见论文这个词,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为论文。以下就是由编为您提供的最新3500字国际贸易论文。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中国外贸规模的扩大有着很重要的推进作用。在跨境贸易中,企业才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体,也是最大的收益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我国外贸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有利于企业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美欧日等境外企业和我国境内企业之间的贸易,通常是以它们的本国货币进行计价结算,这样由此带来的美元、欧元和日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风险通常主要由境内企业承担。如果能以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则境内企业可以避免承受这类汇率风险。从而当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时,我国和周边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的企业所承受的外币汇率风险即可部分消除。

(2)有助于企业营运成果清晰化。当我国进行贸易结算时,通常其经营成果较为透明,表现为进口企业的成本和出口企业的收益能够较为清晰的固定下来,这样就有利于企业进行财务核算。

(3)人民币结算节省了企业进行外币衍生产品交易的有关费用。当企业在贸易中以非本币进行结算时,通常为规避汇率风险而委托银行进行衍生产品交易,从中资商业银行远期结售汇的收费标准来看,买入三个月的美元按交易金额的2.5,卖出三个月的美元按交易金额的5收取费用。而一般的外资银行这项交易的收费标准则普遍高于中资银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企业进行国际结算主要使用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国际货币,因此为控制汇率风险承担了大量的外币衍生产品的交易费用,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若采用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我国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所承担的衍生交易费用即可大幅降低。

(4)人民币结算节省了企业两次汇兑所引起的部分汇兑成本。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与我国之间的贸易大都采用美元结算,而其国内又不能进行美元流通,这样结算通常要经过本币-美元-本币的两次兑换,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公司的内部交易的贸易之中。若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的话,则可减少其中一次兑换并节省有关费用。

(5)跨境贸易用人民币结算可以加快结算速度,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一次汇兑本身就减少了资金流动的相关环节,简化了结算过程,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由于不需要进行外币衍生产品交易,企业可以减少相应的人力资源投入和相关资金投入,这也有利于企业加快运转速度。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人民币用于跨境结算带来了机遇,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人民币结算也可能会引起境外债权债务关系,外汇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在人民币境外债权债务方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会形成外国企业持有人民币的现象,由此可能引发诸多问题。在外汇管理方面,人民币用于跨境结算可能会使当前的进出口核销制度出现一系列的.操作性困难。

我们不难看出,人民币结算试点,其作用也不可高估。当前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的稳定和扩大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1)人民币结算尚处于试点阶段,是否扩大到香港和东盟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还要根据试点的效果来稳步推进。

(2)即使人民币结算扩大到其他国家,其使用规模既受限于这些国家所持有的人民币规模,又受限于境外客户使用人民币的意愿。此外,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情况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水平主要还是取决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复苏,从这一角度分析,人民币结算对出口的直接刺激作用仍有待观察。

首先,建立成熟的金融市场。我国目前缺乏成熟的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成熟的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以及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只有建立了成熟的金融市场才能提供更多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稳定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复星医药:打造医药产业链 篇6

IPO时间:1998年上交所(600196),2012年港交所(02196.HK)

行业归属:医药

行业地位:国内领先

复星医药通过并购的方式打造出一条涉足多个业务板块的医药产业链。支持其疯狂并购的,是复星医药的资金实力,更是其对资源的强大整合能力。

复星医药从乙肝诊断试剂起家,通过先后控股、参股数十家企业,如今已经形成了医药工业、医药流通、医疗服务、医学诊断及医疗器械多个业务板块,各个业务之间具有强大的协同作用,串起了一条医药产业链。

诚然,中国医药行业集中度低的格局为复星医药创造了并购整合的好机会,但是其激进的并购还是引发争议,被称之为“医药界PE”。但事实上,复星医药的频繁动作自有其逻辑。对于能够完善自身产业链、与原有产品或服务形成互补的环节,实行“拿来主义”,与现有业务形成协同效应;而对于一些成长性较强,但业务互补性不强的企业,则进行财务投资,等待合适的时机退出。

在医药工业上,复星医药关注新陈代谢及消化道、心血管系统、抗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及抗感染五大治疗领域,其主要产品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均占据领先地位。

2003年,复星医药与中国医药集团共同建立了国药控股(01099.HK),后者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药品、医疗保健产品分销商。此外,复星医药亦通过其自身的分销体系分销药品及医疗保健产品,并通过经营复美大药房(复星医药是唯一供货商)及金象大药房参与零售药房业务。

复星医药在医疗服务领域近年来更是连续出击。2010年,复星医药投资美中互利,后者旗下的“和睦家”连锁医院是国内目前品牌知名度最高的高端医院。之后,复星医药投资了安徽济民肿瘤医院等数家医院,进入专科及综合医疗市场。2014年初,复星医药全资子公司复星实业(香港)有限公司参与美中互利私有化,复星医药成为“和睦家”控股股东。

在检验医学领域,复星医药除拥有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等几家诊断企业外,其还是美国Saladax Biomedical公司单一最大股东,并参股了韩国上市公司SD Biosensor。

在医疗器械领域,复星医药不仅与美中互利合资成立了美中互利医疗有限公司,还收购了以色列Alma Lasers公司。

不过,复星医药今日的产业链不只来自于外延扩张,更来自于通过对资源的整合获得内生增长的动力。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曾表示,“如果我们医药企业,只注重收购兼并,不注重内生增长,这条路肯定也走不远”。复星医药实际控制人郭广昌也曾说:“一些人讲来讲去就看出我们很懂得财技,很懂资本市场,其实如果离开了复星含辛茹苦地培养这些产业,含辛茹苦地去创造利润,含辛茹苦地一步步提升我们的管理,资本市场会认可你吗?不可能的。”

医药贸易 篇7

28日,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向温家宝介绍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及中医药服务贸易等情况。王国强说,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和战略意义的健康服务行业, 中医药在服务贸易领域大有作为。近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商务部等14个部门共同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 将中医药服务贸易纳入国家服务贸易总体战略规划予以扶持, 并明确了指导思想。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全世界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中医药已传播到164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各国医疗保健的一个重要选择。

王国强还向温家宝展示了此次参展的“海上中医”国际 (远程) 会诊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和知己 (KY3H) “五脏相音”辨识评估仪。王国强介绍, 平台采集中医诊断信息的“四诊仪”是将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 融入名老中医临床经验, 实现中医临床诊断信息采集的客观化、规范化、定量化, 可以长期跟踪面色、舌象、脉象及体质变化, 使中医临床诊断具有更高的科学性, 实现中医诊断信息的远程传输。平台实现24小时生理信息监测、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远程医疗咨询, 突破了时空限制, 为中医医疗跨境服务提供通路。“四诊仪”不仅参与了艾滋病、肺结核、糖尿病等多个国家重大临床课题研究, 还曾入选俄罗斯-中国-欧盟“火星-500”国际合作项目。五脏相音辨识评估系统, 是基于五脏相音辨识技术, 对人的发音进行二十五音分类的声音检测、分析的设备, 并提供个性化的经络调理敷贴以及饮食、音乐、情志等调理方案。

王国强表示,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 近年来加大投入并完善了相关政策, 中医药事业也因此得到了长足发展, 形成了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保健“六位一体”的新格局。希望未来中医药事业能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温家宝在听取了王国强的介绍后, 还询问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传统医药的发展情况, 王国强一一作了介绍和报告。

在29日举行的首届京交会中医药服务贸易展启动仪式上, 王国强介绍说,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 是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中医药理论坚持的“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 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思维原则, “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 不仅贯穿于中医药学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知理论和防病治病、养生康复的临床实践中, 而且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 预防保健作用独特, 治疗方法灵活, 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

王国强说, 当前, 国际社会更加重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的价值, 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 已传播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前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4个部门共同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 旨在推动更好地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和广大民众对中医药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此次京交会将中医药作为健康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进行展示和推介, 不仅集中展示了中医药服务贸易成果和各参展单位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突出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和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 还推出了中医药互动体验和中医药双语养生讲座, 以增进参观者对中医药的认识和了解。

王国强表示, 今后将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对外医疗合作, 全面推进多层次中医药国际教育合作, 深入开展高水平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 加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 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建设一批中医药服务贸易示范机构, 加快培养中医药服务贸易专业人才, 不断把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推向深入, 让中医药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本届京交会中医药专题活动的筹备工作得到了商务部和北京市的大力支持, 在启动仪式上, 王国强、丁向阳、仇鸿为北京同仁堂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等受表彰的优秀参展单位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优秀组织颁发证书。

医药贸易 篇8

1 乍得药品注册制度现状分析

1.1 乍得药品市场现状简析

乍得共和国,位于非洲中部,是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内陆国家。乍得自1960年获得独立以来,一直重视药品市场建设及监管[1]。为了保证药品流通安全,1993年以前,国家的药品市场被国有药品批发企业--Pharmat公司垄断。药品由该公司批发到公共行业和私营部门,从1994年开始,因当时国家货币贬值,药价过快上涨,而百姓收入却没有相应提高,且该公司长期存在内部管理问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公众药品的可获得性,因此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之下, Pharmat公司无法依靠其药品营销求得生存而最终倒闭,致使国内市场药品供应严重不足[2]。这些都是导致药品走私和假药的蔓延根本原因。面对上述问题,政府决定全面放开国内药品市场,甚至允许私人进行药品批发经营[3]。自1994年以来,成立了6家私人公司和一家国有药品采购中心,但是他们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有些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渠道取得大量药品以低于市场价格卖给消费者谋取暴力,由此形成了非法的药品交易市场,引发了诸如假劣药致人死亡等一系列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

结合目前乍得药品市场的现状,即国内药品完全依赖进口这一现实,作为政府监管部门意识到把好药品注册这一关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政府监管部门努力下,一方面建立和完善药品注册制度,有利于保障上市药品的安全有效性,控制目前国内药品走私和假劣药泛滥的问题,进而保障国内药品流通和公民用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合理的药品注册制度有利于削弱国际贸易壁垒,简化药品注册流程,吸引更多国际知名药品企业与本国贸易或直接投资,让更多优质高效、价廉物美的药品进入本国,以满足消费者的药品需求,同时促进国内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1.2 目前乍得药品注册流程简介

1.2.1 机构设置

乍得药品监管的主要机构是卫生部下属的医药管理局,医药管理局下设的药品管理司主要负责药品注册[4]。该司有3名药剂师,1名会计师,1名秘书和5名工作人员。该司的主要任务是接受药品申请的信息及审查信息的真实性,并安排药品注册委员会开会研讨的日程。具体如下图:

由图1可见,根据乍得国内相关规定,药品注册由卫生部下属医药管理局的药品管理司负责。药品注册专家小组委员会是对受审批药品进行专业检测、审核的技术审评机构,最终由2004年建立的国家药物委员会批准药品的注册与上市[5]。药品注册专家小组委员会由多学科的专业人员组成,其中有药剂、药理、药物分析、草药、药化学科以及临床医生、医学会、药会、维护消费者权益协会、兽医学会、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专家。由于他们的专业水平有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制度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1.2.2 相关法律法规

1965年,乍得颁布了第1版《医药法》,内容涉及药品的定义、流通渠道和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内容。2000年11月24日,国家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新医药法》沿用至今[6]。2004颁布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其他与药品注册相关的法规、规章和部门规章主要包括《关于制定药品注册费用的规定》,《关于颁布基本药品目录的决定》以及2004年《成立药物委员会的决定》。总体上看,乍得目前在药品注册制度的法制建设上仍存在一点缺失。

2 乍得药品注册制度问题与对策

2.1 尚未建立独立的药品检验机构

药品检验是实施药品质量监督、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是药品行政监督的重要技术依托和支撑。但由于财政紧张,技术落后,乍得一直没有建立自己的药品检验机构,这使得相关政府监管部门在药品注册过程中处在被动的位置。为解决这一难题,乍得在药品注册中要求提供受审药品在权威机构的专业分析报告、药品原料分析结果报告、药物制剂与生物利用度研究报告和药品成品的分析结果报告,药物样本须送到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CEMAC)下属的位于喀麦隆中心的实验室进行检测[7]。由于该实验室并未设在乍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品检验的困难,也使得乍得药品注册周期被大大延长,加上政治不安定因素的影响,目前药品科学检验依然是乍得药品注册制度的难题。

2.2 政治因素与药品审批效率

不可否认,影响非洲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政治不稳定。这是由于非洲国家多处于政治发展的转型期,各种利益纠纷比较容易发生;一些民族、宗教矛盾激化时就会危及政局稳定。从笔者在乍得药品监管部门10年的工作经验来看,政治因素依然是影响进口药品注册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药品审批过程中的效率低下。按照乍得药品注册的要求,申请注册的药品由卫生部会交到药品管理局以下的药品注册专家小组委员会,应当在6个月内对申报资料进行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出具药品注册申请受理通知书;不符合要求的,出具药品注册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并说明理由,但受理时间往往会拖延到1年以上[8]。

Source: Ministry Of Health: Chad

新药管理法(2000年)颁布以后,在短时间一共有1 628件申请,其中1 157件通过注册,占申请总数量的71.06%,有87件申请拒绝注册,占5.28%,目前还有384件申请在注册过程中,占23.58%。药品注册专家小组委员会药品审评的技术性机构往往需要到邻国的药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这本身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国家药物委员会作为最终批准药品注册的部门[9]。

2.3 入世对乍得药品市场与药品注册的影响

乍得已经于1996年加入世贸组织,入世对乍得药品市场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药品市场的政府管制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为乍得药品市场的监管改革提供外在的动力。入世对乍得药品市场的监管也产生较大影响。

第一,市场监管透明度方面入世协议要求市场监管要透明[10]。该协议规定了透明度原则,要求有关监管的政策法律必须透明。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公众对信息的可获得性。它主要通过定期公布现有的和即将实施的规则信息、设立咨询点对现有的和即将实施的规则进行咨询以及通过有效使用互联网对现有的和即将实施的规则进行快速查询等措施来达到。其二,制定和执行规则清晰和简洁的程序。它主要通过明确定义规则制定程序、基于一致实施和清楚明了的书面规则、概括性的政治承诺等措施来实现。其三,有系统地依赖公众咨询。主要包括条理化的程序、书面指导监管部门、完善的通知和评论程序、合适的评论机会以及负责评论如何处理、使用互联网来征求公众意见等。其四,清晰、公开、有效的申诉程序。其五,努力保持特定领域的透明度。特定领域主要包括灰色的规制、自我规制、标准发展和政府采购。

乍得由于行政系统具有封闭性,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传播渠道也受到严重阻碍。而政府作为最主要的信息生产者、消费者和发布者,据统计掌握了绝大部分社会信息资源。政府监管工作的透明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应加强信息披露机制建设,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和专业化的信息机构及系统,增强各行政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交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行行政公开制度确保信息的双向流动和多向流动。

第二,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要求专利期内不允许仿制别人产品,不允许侵犯别人知识产权。由于不具备药品研发生产能力,乍得只能依靠进口来供应药品市场。按照TRIPS协议要求,乍得将不能从国外进口专利期内的、国内大量得药品,只能购买高价的专利药品。这样对乍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国内药品供应不能得到保障,临床用药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患者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社会将动荡不安,整个后果会非常严重。

3 中乍医药贸易前景分析

2000年以来中非贸易年均增长30%,2006年达到555亿美元[11]。据IMF统计,中国已超越法国,仅次于美国,成为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6年,中乍双边贸易额2.73亿美元,同比增长33.2%,其中中国出口1 414万美元,进口2.60亿美元[12]。从海关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乍得药品进口额是3 900万美元[13]。而目前乍得一共有1 157个品种的注册药品,属于108家医药公司和药厂。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没有一家中国的医药公司或药厂,也没有中国生产的药品注册。由此可见,中乍医药国际贸易潜力巨大。

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篇9

●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一部贸易发展史, 也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史。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开展对外贸易的国家之一, 直到明代和清代前期仍保持着经济贸易规模世界第一的位置。1840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 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对外贸易也由此丧失主权, 成为半殖民地对外贸易。新中国的成立, 摧毁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对外经济贸易主导权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对外贸易开始艰难起步。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经贸往来, 对外贸易迸发出蓬勃生命力, 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

我国对外贸易始于先秦, 盛于宋元, 衰于晚清,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5年的快速发展, 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 创造了世界贸易发展史上的奇迹。30多年来, 我国对外贸易几乎每4年翻一番, 是首次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对外贸易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力量。1978~2013年, 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4.16万亿美元, 年均增长16.4%。近年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8%左右, 直接和间接带动了国内1.8亿人就业, 创造了18%的全国税收。

我国对外贸易真正让13亿人的中国梦和70亿人的世界梦息息相关。我国已经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从南太岛国到非洲大陆, 从欧亚大陆东端到大西洋两岸, 全世界都在享受着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商品。不断发展的对外贸易, 让中国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离不开世界, 世界离不开中国, 已经真正变成现实。

实践充分证明, 我国对外贸易已经走上一条适合我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的发展道路, 开创了发展中大国发挥后发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发展壮大的成功范例。我国对外贸易的丰富实践, 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实现的, 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造, 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凝聚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向国际社会传播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正能量, 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正视当前外贸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在带给我们喜悦的同时, 更多的是冷静和忧思。当前, 世情、国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全面审视我国对外贸易, 还有很多方面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成为贸易强国, 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

创新发展的基础亟待加强。创新是支撑对外贸易发展的活力源泉。当代国际市场竞争, 根本上是创新能力之争。长期以来, 我国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主要依赖数量和价格优势, 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附加价值低。2013年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已经达到57.3%和29.9%, 但很多商品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其中, 机电产品61.2%是外资企业生产的, 51.1%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73%是外资企业生产的, 65.3%是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

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滞后。我国虽已成为货物贸易大国, 但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4亿美元, 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我国是货物贸易顺差大国, 但也是世界第一服务贸易逆差大国, 2013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1184.6亿美元。我国服务出口结构也不够优化, 金融、保险等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出口占比还比较低。

贸易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多年来, 国家不断改革完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和通关便利化等政策措施, 营商环境总体上有了显著改善, 但单向鼓励出口的政策手段比较多, 有促有限、有出有进的双向调控机制还未完全建立, 仍然存在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倾向。如何构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体系, 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外贸发展环境不容乐观。从外部看, 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 总的看国际市场需求很难再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持续高增长阶段。国内方面,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 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剧, 如何在巩固传统优势基础上, 尽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是发展对外贸易亟须破解的重大课题。

●开拓进取, 建设贸易强国

登顶之路, 殊为不易。要将世界第一的位置保持下去, 更加艰难。我们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以培育新优势为重点, 以提高综合效益为目标, 以互利共赢为宗旨, 加快调整进出口战略, 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更好地服务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

坚持开放引领, 继续发展对外贸易不动摇。贸易强国是质和量的统一, 有量还要质, 有大还要强。要立足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的现实, 始终坚持开放发展思维, 按照布局平衡、以质取胜、多元互补、多点支撑的原则, 在保持外贸合理增长的基础上, 切实将发展目标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 注重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实施创新驱动, 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只有夕阳产品, 没有夕阳产业。要加快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和时尚内涵, 稳住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促进贸易与科技、产业融合, 鼓励外贸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贸易业态创新, 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鼓励智力、技术密集型服务出口, 形成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体现新时期外贸发展要求的外贸促进政策, 建立质量效益导向型的贸易促进体系。加快进口促进政策体系建设, 清理进口环节的不合理限制, 促进进口与出口的协调发展。统筹推进自由贸易园 (港) 区建设、投资协定谈判和涉外经贸法律法规修订, 深化财税、投资、金融、外汇、流通等领域改革, 释放制度红利, 激发外贸主体活力。健全反垄断、贸易救济和产业安全审查等工作机制,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坚持互利共赢, 积极参与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大国意味着责任, 意味着担当。今后, 我们必须更多走向国际治理前台, 发挥世界贸易大国影响力, 增强我国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和履行大国责任的能力。继续把多边贸易体制作为促进全球贸易投资开放的主渠道, 旗帜鲜明地坚持贸易自由化, 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加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包容、透明原则, 参与区域贸易合作, 发展布局全球的自贸网络。完善全球价值链, 加强贸易政策协调, 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贸易能力建设。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坚信,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经过外贸战线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 贸易强国目标一定能实现, 对外贸易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写下属于自己的壮丽篇章。

医药贸易 篇10

一、作业标准成本管理系统的管理思想介绍

作业成本法是根据事物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 进行统计、排列和分析, 抓住主要矛盾, 分清重点与一般, 从而有区别地采取管理方式的一种定量管理方法[1,2]。实施作业成本法较好的改善了企业的成本信息及其经营过程, 且消减了不增值成本, 并使得资源决策以及产品定价和组合决策都得到充分的提升[3], 其缺点在于无法做到事前测试, 事中控制。

标准成本管理系统指通过标准成本的制定、执行、核算、控制、差异分析等一系列有机结合的环节, 将成本的核算、控制、考核、分析融为一体的成本管理系统。其缺点在于所制定和核算的成本可能部分偏离实际情况, 特别是间接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分配精度。

作业标准成本管理系统就是融合了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各自的优点, 通过对企业状况的具体分析, 确定作业及动因, 并制定各作业的标准成本, 将管理成本也纳入成本管理范畴, 从而实现成本精度、成本计算、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有机结合。

二、为什么医药贸易企业需要作业标准成本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医药贸易企业业务流程简单归结为药品采购, 通过公司组织的市场活动和销售人员的学术推广销售到医院, 由医药配送企业负责药品配送, 并在一定账期后获得配送企业的销售回款。

从资金投入预见性和有效性上分析, 制造型企业多数是先有销售订单再有生产加工, 辅以严谨的工序流程, 使其具有相对明确的现金流结构, 各环节的成本基本可以事先测算, 投入多少, 能产生多少效益在进行资源投入决策时可以科学预测;而医药贸易企业在发生药品采购时并没有确定的销售订单, 往往是通过过往经验模拟销售订单需求确定采购, 各项推广活动也需要事先进行各项资源投入, 才可能获取销售收入, 即在事前决定资源投入时无法准确预测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有效性, 因此医药贸易企业更需要在多个作业环节设置标准成本, 并通过有效的作业管理来增强竞争力, 再通过成本分析系统, 及时对经营风险提出预警。

多数医药贸易企业根据业务的流程和特点, 往往设置采购部、储运部、销售部、商务部及管理性后勤部门, 这些部门的工作成果难有实物性效果, 业绩评价也不易做到有效地量化评价。

通过综合运用作业成本的精算思想和标准成本系统的管理思想, 辅以企业的绩效激励体系, 实施的核心是与原有的工作效率相比较, 整体运营效率得到提高。

三、作业标准成本管理系统在医药贸易企业的财务运营研究

在实际运用中, 可将“资金”视为贸易企业的“原料”, 将采购、运输、推广、销售、后勤管理、收款延伸想象为贸易企业的“工序”, 而“订单准备周期”、“采购周期”、“到货周期”、“库存周期”、“业务推广周期”、“应收款回收周期”、“内部管理工作时间”可视为是各“工序”的加工时间, 将医药贸易企业的作业划分为“采购作业”、“储存作业”、“运输作业”、“营销作业”、“销售后勤保障作业”五大作业中心。

采购作业的成本动因可采用“订单准备周期+采购周期+到货周期”的综合时间维度, 根据历史数据和行业情况, 将采购作业的资源消耗定位为资金使用和人力成本投入, 将各产品的经济采购批量上浮一定比例所需的采购资金视为标准资金耗用, 因周期时间节约或延迟产生的资金利息做为损耗进行分配。根据年度采购协议量和采购分解计划测算各产品的标准采购资金额度所占用的财务资金息以及标准的准备周期 (订单准备到付款厂家的时间间隔) , 标准采购周期 (付款后到厂家发货的时间间隔) , 标准的到货周期 (厂家发货到库房入库的时间间隔) , 将采购部门的相关的人力成本和占用的财务资金息按照各产品的上述周期分别累计标准耗时进行分配, 确定单位标准耗时的采购作业成本, 实际业务中将实际周期耗时与单位标准耗时成本相乘, 其结果与实际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比较, 期末对单品进行汇总, 对实际周期成本与标准单周期成本的计算结果进行差异分析, 寻找造成采购作业标准成本偏离问题点, 是时间周期的偏离导致差异还是采购批量未达到最优造成批次增加而导致的财务资金息增加造成偏差, 更可以精算到是采购作业的哪个流程造成成本偏离;

周期时间偏差分析步骤如下:其他作业参照分析

实际周期时间*标准周期成本=比较周期成本

比较周期成本-实际成本支出=偏离成本

偏离成本/标准周期成本=偏离比较周期时间

实际周期时间-标准周期时间=实际偏离周期时间

将偏离比较周期时间与实际偏离周期时间进行比较, 数值越大经营效率越高。同理上述分析法再固定标准周期时间进行单周期成本偏差分析。

储运作业由储存作业和运输作业组成, 其中储存作业的的成本动因可采用“库存周期”的时间维度, 参照历史销售数据和批量采购数据综合设定标准库存周期 (产品入库到出库的时间间隔) , 将储存成本和人力成本按照周期时间进行分配, 计算各品种单位标准耗时储存作业成本, 有特殊储存要求的产品需将特殊储存成本支出单独归集。实际业务过程中将各产品实际耗费周期时间按照标准耗时储存作业成本计算, 期末对单品进行汇总, 对实际储存周期成本与标准单周期储存成本的计算结果进行差异分析, 如果由于储存周期变化造成的成本差异则需要追溯分析是销售目标未达标造成周期延长, 还是批量采购数量过大造成周期延长;另一个组成运输作业的成本动因可采用产品销售额, 根据各产品的当月销售金额比例对当月产生的运输成本和相关人力成本进行分配, 本作业不进行准成本控制, 只对工作服务质量进行管理;

营销作业的成本动因可分为市场活动时间动因和销售活动开展次数动因, 参照公司产品发展要求设置各产品的标准市场活动时间, 将市场部预算的活动费用和市场部的人力成本按照预定的市场活动计划的时间进行分配, 确定各产品的标准市场活动成本, 将各产品实际发生的耗费依据单位活动时间单价和活动时间进行分配;销售活动开展数据的成本分配动因可设置为销售活动开展的次数, 将销售活动的预算费用按照设定的销售活动次数进行分配, 确定各产品标准的单次数成本, 实际业务过程中将各产品实际发生的销售活动费用按照销售活动场数进行分配, 对实际单次数成本与标准单次数成本的差异进行分析;

销售后勤保障作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接收订单, 协调发货, 款项回收等辅助服务, 可先根据目标订单金额划分订单层次, 成本动因可采用所处理的销售订单层次数量, 将销售管理作业所包含的人工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进行分配, 本作业不进行准成本控制, 只对工作服务质量进行管理。

四、结束语

作业标准成本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作业动因的分析、各作业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本研究表象上是通过引入作业标准成本管理系统来准确核算医药贸易企业所经营产品的实际成本, 实质上是作业标准成本管理系统的管理思想, 在资源投入方面要从多角度考虑, 尽可能的还原事物本质, 做到实物流、资金流与数据流的统一, 并可对工作进行业绩量化效率考评。

摘要:如何有效的提高医药贸易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 能有效地对经营业务进行效率量化评价, 是目前困扰医药贸易企业的财务运营的管理难题, 拟在医药贸易企业的日常财务运营管理中引入财务管理中的标准成本系统和作业成本法, 以期能够树立贸易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思想, 重视资金利用提升, 提高日常运营效率。

关键词:医药贸易企业,作业标准成本管理系统,财务运营

参考文献

[1]李琳.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研究综述[J].经济师, 2006 (3) :200-201.

[2]欧阳莉公, 赵健梅.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动因选择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46-49.

中国如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篇11

【关键词】 中国对外贸易 贸易大国 贸易强国

1.中国对外贸易现状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量突飞猛进,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78年,中国在世界贸易量的比重仅为0.78%,贸易排名为32位,在2009年中国已经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约占全世界出口额的10%,进口额则为10059.23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8%,位居世界第二。从种种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但需要指明的是,我国对外经贸的迅速增长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带来应有的效益,存在以下问题:

1.1制造业整体竞争实力不强。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2010年9月份“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各国和地区竞争力排名中,中国排第27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仅为美国的27.5%,在国际专利申请公布量全球百强中,我国企业仅3家。2009年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中国出口企业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有34.3%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造成我国出口贸易直接损失574.32亿美元。

1.2出口产品层次偏低,不少产品仍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附加值不高。2011年4月,海关总署发布了“2010年中国外贸200强”,其中外资企业占152家。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额约为2900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占48.55%。这清晰地显示了我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的地位,表明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路径,也突显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

1.3缺乏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产品还比较少。我国在参与全球化的工程中,利用比较优势,却忽视推动技术的进步,落入了所谓的“比较优势陷阱”。打着外国品牌的“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世界各地,而属于本国自有的品牌和核心技术寥寥无几。由国际权威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世界著名品牌中中国只有4家入围(CCTV、中国移动、中国工商银行、国家电网)。

1.4尚未形成一大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企业。2009年公布的《跨国公司排行榜》,中国仅有18家企业进入榜单,而中国的跨国公司本土化指数平均仅为15%。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滞后于急剧变化的世界经济形势,不仅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未能反映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跨国企业的竞争力也与我国已经具有的整体经济实力不相适应。

综合以上对中国对外贸易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与世界贸易强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中国从“贸易大国”进入“贸易强国”的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分析认为,对外经济贸易强国应具备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经济高度发达;对外经济贸易规模大,其影响力强,辐射面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占居明显的竞争优势;对外开放度大。”中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而这种转变又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其现状分析有以下途径:

2.1转变比较优势,出口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经济全球化虽然从全世界的角度使资源得到更优的配置,从而使各个国家都能够更充分的利用其現有的比较优势。但是,这种得益并不是均等的分配给各个国家。中国加WTO后更深入的参与到国际大分工中,使劳动力等现有的比较优势得到发挥,然而作为别人加工产品的贸易大国,从长远看并不利于经济增长与福利水平的提高。为防止我国经济边缘化,沦为跨国公司的打工者,我们必须要转变这种静态的比较优势,以资本、技术作为主要的要素投入,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

2.2以科技创新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决定性因素,而科学技术的巨大创造潜力和可能性,使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技兴贸”的战略,可见目前国家已经对依靠科技来发展对外贸易的战略给予高度的重视。但有三点仍需强调:加大对科研方面的投入、完善贸易政策与法律规章、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

2.3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增强我国微观主体的竞争力。要强化我国贸易增长的自主体制和机制,实现外贸出口以自主增长为主导。主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内外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看重“微笑曲线”的后端,增强获利能力。加快国内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培育传统企业在国际范围内的独特优势,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品牌。

2.4从国家层面完善国际贸易的安全保障系统,在WTO等国际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强国进发的时期,正是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进程加快发展的时期,国际贸易争端、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的多发,既给我国贸易强国的建设带来了机遇,也潜伏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我国应不断加强贸易保护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贸易强国的一个突出特征表现在它不仅是贸易规则的参与者,更重要的他是贸易规则的制定者、主导者,参与贸易游戏规则的制定,是应对摩擦、创造良好的外部贸易环境的根本方法。

2.5加强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和出口比重。在服务业的国际分工中,仍然是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金融、信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分工居于优势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以建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劳动密集服务处于相对劣势。中国2010年贸易顺差1961.1亿美元,然而服务贸易逆差219.3亿美元,此外,我国的服务贸易内部也呈现不平衡态势,依然为传统服务贸易作为拉动力量,逆差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及旅游等新型服务类别。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贸易强国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所以我国要加大高新技术、信息等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的规模与出口,使服务贸易成为拉动我国贸易增长的主要力量。

中国迈向国际贸易强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敢于直面外贸发展中的问题,加快落实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营造良好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把握住实施我国对外经贸强国战略的经济风向与政治取向。只要我们能抓住世界经济一体化为我们带来的机遇,发挥我国的优势的同时加以创新,中国终会迈入国际贸易强国的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编辑出版委员会论文集,《形势与对策--中国外经贸发展与改革》,中国商务出版社.

[2]苏科五主编:《国际贸易》,人民教育出版社.

[3]苏科五、苏晓红:《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4]王韶玲主编:《入世与中国外经贸发展战略调整》,经济日报出版社.

[5]尹翔硕著:《中国外贸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山西经济出版社.

[6]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

www.mofcom.gov.cn/).

医药贸易 篇12

一、为科研活动中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科技档案源于科研活动, 又服务于科研活动, 而科学研究本身又是一个继承档案信息和发展档案信息的活动。医药科技档案信息在中国可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砭石箴艾”、“五十二病方”等。在长期的防病治病用药实践中, 后人研究总是以前人有用的科学知识为基础, 利用前人或他人前期所建立起来的科学技术、科学思想作为继续研究的工具, 或者将前人或他人前期探索过但没有完成的研究继续下去。

在科研活动中, 掌握足够的科技档案信息, 可避免走弯路。当研究者确定了研究对象, 就必须查阅了解前人对这类问题探讨的深度和广度, 而科技档案信息能提供相关的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最高的文献资料, 其本身就直接地、原始地并较为准确地、全面地、客观地记载着前人科技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其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都优于一般的文献, 具有很强的经验借鉴性。例如, 我校启动复方丹参缓释片课题之前查阅了大量的档案信息: (1) 到复方丹参片生产企业调研, 查阅相关科研生产档案, 并了解了市场信息; (2) 文献搜索, 依据论文出处, 到相关科研部门调研, 征得研究者同意, 到档案室查阅复方丹参药材提取工艺、质量标准、药理毒理等原始的完整资料。课题组根据查阅的原始数据资料, 结合自己所做的前期工作, 较好地完成了课题的设计及编写出切实可行的开题报告。

任何科研活动都是以继承前人已有知识、经验以及前人还未解决的问题为前提。研究者从科技档案中获得信息与其固有的知识发生作用, 可以使研究者的思维突破时空局限, 激发研究者的创造性思维。如, 我们查阅丹参提取工艺研究案卷和相关的档案信息, 发现五组丹参提取工艺都是研究丹参水溶性、脂溶性分别提取, 工序长, 耗费时间、能源和材料, 且提取效果不理想, 至今尚未解决其水溶性、脂溶性二类有效成分同时提取问题。这为我们开题研究者提出了挑战性命题, 指导科研活动向更高层次进行。开展科学研究, 如果不充分了解前人研究的情况盲目进行, 就有可能重复前人的错误, 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为科研选题服务

课题论证实际上是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 目的在于避免选题的盲目性。进行课题论证, 本身也是一种研究, 它必须依据翔实的资料, 并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支持关于课题的主张。例如, 我校科技档案人员, 依据课题组提出的要求, 借鉴上述复方丹参缓释制剂调研资料, 将过去的、现有的、他人的前期药物缓释制剂技术科技成果汇集起来, 经过综合分析整理, 精心加工, 提供给科研人员, 使课题组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内外药物缓释制剂科技水平、科技动态、科技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及市场动态等。经分析发现:目前中药缓释制剂研究中, 处方、工艺、评价与化学药相类似;以单一化学成分为评价缓释制剂含量、释放度和药代动力学, 与中药复方复杂成分特殊性不适应。之后, 档案人员又查阅了古代相关中药缓释制剂资料提供给课题组。课题组由于掌握了这些系统的、可靠的档案信息, 开阔了思路, 启迪创新, 首次提出“中药复方缓释制剂复杂成分均衡释放”, 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立项资助。可见, 做好科技档案管理和编研工作, 在科研选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为课题研究和成果鉴定服务

课题研究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促进科研人员技术成长的重要途径。一项科研成果同样要借鉴与汲取前人或他人的大量成果和研究方法。如我校档案人员与“传统中药制剂技术整理研究展示”课题组合作, 对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佛山冯了性和相关大专院校调研, 查阅中成药科研生产档案及相关存档 (图书馆) 文献资料并进行系统编研。课题组依据这些信息, 拟订整理和遵古制作传统中药制剂、辅料、器具方案。站在他人的肩膀上, 解决了一系列一般实验室难于解决的问题, 且避免了重复劳动。档案人员的跟踪服务, 为研究人员不断充实、修正创新和完善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为项目顺利实施和确保课题高质量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证。

科研成果的鉴定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质量。保证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促进科技成果的完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是整个课题研究活动中的关键工作。在医药科技成果鉴定前, 档案人员要把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申请书、任务计划书 (合同书) 、实验记录、检验评价报告、论文、专著、专利应用及社会经济效益情况等全部科研活动材料收集齐全, 确保归档文件材料的质量, 这对课题鉴定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我校“130种传统中药制剂技术整理研究展示”课题成果鉴定, 由于档案人员提供了一套齐全的课题研究资料, 并全力协助课题组做好鉴定材料的整理和展馆布置, 课题顺利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并获省市成果奖。之后, 我们将成果鉴定和奖励材料及时进行归档, 并将成果信息通过网络、科技动态等信息平台进行发布和成果推广宣传, 引起中医药行业产业普遍关注, 前来参观传统中药制剂技术展厅的人络绎不绝,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大力支持该成果推广。

综上所述, 医药科技档案对医药科研有重要的作用, 开发和利用好医药科技档案, 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作用, 是医药科研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保证, 也是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沈丽华.发挥科技档案信息在科研课题研究中的作用[J].科技档案, 2007 (3) .

[2]梁秀瑜.科技档案信息在科研活动中的价值效应[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9 (1) .

[3]侯文江.医药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探讨[J].山东医药工业, 2001, 20 (6) .

[4]李湘春.科技档案中科技信息储存与传递的价值[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0 (3) .

上一篇:公共演讲能力下一篇:四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