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指导

2024-09-22

加强指导(精选12篇)

加强指导 篇1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在教学建议关于写作教学部分明确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句话体现了新课程的自由习作理念。课标中的“加强平时练笔指导”为广大教师指明了自由习作的有效途径之———练笔。回顾现实,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几乎课课练笔、天天练笔, 但收效甚微, 我认为原因就在于教师只重视了“加强练笔”, 而忽视了“练笔指导”环节。因此, 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当是语文教师重要的课题, 本文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读写结合, 学习练笔

先阅读文章, 之后练习写作, 读书与习作结合起来, 是许多语文教师训练写作的手段。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读写结合, 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 为学生提供素材, 让学生有米下锅。”所以, 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读写训练结合点,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练笔, 在练笔中学习表达的各种方法。

语文教材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 对于教材中出现的精美语言, 老师不但要引领学生欣赏、积累, 更要引领学生进行模仿小练笔, 学习遣词造句。例如《桂林山水》一文, 有一排比句式写得很美:“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排比句中含有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阅读后让学生练笔仿写, 适时指导点评, 学生兴致勃勃, 效果明显。

由于作者表达的需要, 文章中留下了许多空白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小练笔, 促使学生阅读更加深入, 练笔更加自然。例如《小摄影师》一文, 结尾只写了小男孩坐上电车走了, 没有交代后面发生的故事。根据课文的这一空白, 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男孩之后有没有回来, 后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学生的思维得到解放, 想象丰富, 但又合情合理, 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教学的课文, 不仅有文体方面的特点, 而且在布局谋篇等表达方法上也各具特色。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引领学生感悟表达方法的独特外, 更要引领学生动笔练写, 变心动为行动。如《海底世界》一文的二至五段都是按先总后分的方式构段的, 很适合学生模仿练笔。练笔时, 学生从课文的例子中学习语言表达模式, 大大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二、创设情境, 趣味练笔

读写结合, 可以让学生从课堂学习到许许多多表达方法, 但这对形成写作能力和习惯还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还应千方百计创设新颖、活泼的情境, 激发学生练笔的欲望, 巩固课堂学到的表达方法。例如, 一次我得知班上的调皮大王李涛把一个摔伤的一年级小朋友送到医务室的事, 我想, 这一次一定要设计一个有创意的表扬, 让李涛和同学们记忆深刻。于是, 我板着脸走进教室, 用严峻的目光慢慢地扫视全班同学, 同学们立刻安静下来, 一双双忐忑的眼睛望着我。一会儿后, 我严厉地喊道:“李涛, 上来!”李涛同学低着头, 慢悠悠地走上讲台, 其他同学也开始交头接耳了。我瞪着李涛, 等他不知所措时, 我才笑着说:“同学们, 李涛同学今天主动帮助了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 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给他鼓励。”顿时, 掌声、笑声响彻整个教室, 我趁热打铁, 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把刚才发生的事写下来, 学生兴趣浓浓, 下笔如泉涌。又如, 今年愚人节, 我又突发奇想, 上午放学时我通知学生:“放学后, 老师回到各家家访, 请学生及家长等候。”到了中午12点半, 我才用校讯通发了一条短信:“愚人节快乐!”学生和家长才突然明白被老师骗了一回。下午上课前, 我到教室一看, 学生们闹成一团, 谈论的都是这件事, 我又毫不犹豫地布置晚上作业:小练笔“难忘的愚人节”。像这样新颖、别致的情境创设, 学生喜欢, 有兴趣, 达到“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的目的。

三、结合生活, 运用练笔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 而是生活的必需, 跟说话完全一样”。所以, 语文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把练笔与生活紧密结合, 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把课堂练笔时学到的表达方法运用于表达生活, 实现学与致用的目的。开发了丰富的学校课程, 开展了科技、英语、美术、舞蹈, 声乐、笛子、电脑、书法、篮球、网球、乒乓球、田径、朗诵等兴趣小组活动, 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生活中的一切都应是学生练笔的好素材, 首先, 教师应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体验生活, 积累生活: (1) 领略大自然景观, 体验五彩缤纷的自然生活。我提倡学生在大人的带领下, 利用节假日到祖国各地去旅游观光, 欣赏祖国的锦绣山河, 领略神州大地的名胜古迹;利用双休日到户外观察自然风光, 感受大自然的情怀。 (2) 开展课外活动, 体验绚丽多彩的学校生活。通过组织看电影、春游、秋游、野炊、公益宣传, 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经典诵读、体育等各项技能竞赛, 举行歌舞、相声、小品等文艺联欢活动, 手抄报、美术、书法作品展览, 让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丰富, 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 (3) 布置“生活作业”, 体验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做尊老爱幼的事, 鼓励学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参加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和农活劳动, 学习一些基本的劳动本领, 体验劳动中的苦与乐, 感受家庭生活的冷与暖。 (4) 关注社会动态, 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教师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参观工厂、企业。创造学生交流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当小记者, 采访各界人士, 了解城镇、乡村、市场、环保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关心国家大事, 多收听、收看新闻节目, 留心周围的新生事物, 了解社会的变化。之后, 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素材, 结合课堂阅读中领悟到表达方法, 进行写日记、周记等小练笔,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促使学生养成自觉练笔的习惯。

四、及时评讲, 提升练笔

作文评讲是习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现实教学中, 教师重布置学生练笔, 轻学生练笔后讲评, 往往是在学生习作后打一个阅字就完事了。写得好的练笔得不到肯定, 写得不好的练笔得不到帮助, 这样时间一长, 学生的练笔热情就会消退。我认为练笔讲评不仅必须, 而且更应注重时效性。小练笔刚完成之时, 学生正处于兴奋状态, 对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心怀期待。只有趁热打铁进行练笔讲评, 才能保持学生练笔的热情, 才能提升练笔的质量,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间隔的时间太久, 习作的兴奋就会消失, 讲评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如何缩短批改时间, 做到及时评讲呢?我的做法是: (1) 按习作要求和学生作文的状况, 有时选取一个小组精批, 其余略批、快批;有时按学生水平的不同有选择的详批与略批。 (2) 批改时多写指导性评语, 少作具体的修改, 习作的具体修改有学生自己完成。 (3) 做好笔记, 记录学生习作中的共性问题和独特之处, 讲评时直观具体, 有针对性。 (4) 评讲突出重点, 以欣赏性、激励性评讲为主, 引导学生“沙里淘金, 挖掘闪光点”, 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学生模仿、创造。

练笔,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只要广大语文教师把练笔当作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 在阅读教学中挖掘习作资源, 指导学生练笔, 在生活中引导学生积累习作资源, 自觉练笔。“练笔”定能从有量到有效, 从有效到高效, 定能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指导 篇2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且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课程标准如此重视学生的积累,反映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视和对语文教学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这一神圣使命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子女智力投资的增大,学生手中的书日益增多,但真正好读书、会读书的人却寥寥无几。为此,为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我在指导学生读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开设读书指导课,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

读书效率和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读书方法,方法正确,读书效果会事半功倍。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我们重点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

首先,阅读速度的指导。我们知道阅读速度过快,会影响阅读的质量和效果;阅读速度过慢,影响阅读量,完不成课标规定的阅读任务。那么什么样的速度才是可行的呢?我们认为阅读速度要适当。所谓适当,就是指阅读速度应以能记住阅读材料中最主要的东西为宜,过快过慢都会影响阅读积累。所以,阅读课上要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调研和调控。据我们统计,两节阅读课有效读书时间为65分钟,学生一般能读48000---65000字,平均每分钟850字左右,这个速度是适当的。然而,刚开设读书指导课时,学生的阅读速度之慢令人吃惊。为了提高阅读速度,我采取限量阅读与限时阅读的方法进行指导,即给一定量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同时阅读,看谁花的时间最短和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阅读的材料最多,且通过一定的测试和竞赛检查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还借鉴目前盛行的王学贤全脑快速阅读记忆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

其次,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通常是一个人或集体默读,默读能力成为会读书的重要方面。学生在默读时,往往因为目光晃动而找不到阅读位置,于是用手指读,影响阅读速度和质量。在训练默读时,要求学生阅读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要努力扩大眼睛注视的范围,学会连词组句进行线式甚至是面式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不重复,不回视,读书不懂的地方,暂时跳过去,或把它划下来,不要回头看,重复看。如果老盯在一处,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很难实现阅读量的突破。我们提倡“蜻蜓点水式”或“不求甚解式”地读书。阅读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靠日积月累,要靠坚持不懈,决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此,在读

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定额阅读,即每天规定一定的阅读时间或阅读数量。时间和数量因人而异,不统一要求,但一定要有时间和数量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完成课标规定的阅读任务。同时,还要学会做读书笔记。尽管读书是否需要做笔记尚存在一些争议,但我们认为必要的笔记还是读书时必需的,因为记读书笔记是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过程中将一些优美的词句、精彩的片段、自己的体会感受等及时记录下来,运用时快捷方便,对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大有裨益。笔记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提纲式、摘抄式、体会式、剪贴式等。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开展朗诵竞赛,当同学们朗读自己摘抄的精彩片段时,那情形真是令人兴奋不已。

第三,阅读面的指导。要形成丰富的积累,不仅要有阅读量,还要扩大阅读面,只有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学生的精神营养才能丰富而全面,人生视野才能开阔,思想心灵才能净化而崇高。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鉴,读诗使人灵秀,哲学使人深刻,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学使人善辩。”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精神食粮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语文教材,广泛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如教学《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课文后,要求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推荐学生看《安徒生童话全集》,进而扩展到《格林童话》、意大利童话乃至整个童话系列;教学《只有一个地球》《黄河是怎样变坏的》等文章后,指导学生看有关环保方面的书籍;学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宇宙生命之谜》《未来的房屋》后,推荐学生看有关科技幻想方面的书籍等。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教师的提示,对相关的课外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通过读书成果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读多种书籍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开展课外读书活动,拓宽读书渠道

学生丰富的阅读积累,仅靠课堂上的阅读是不够的,应该说课内阅读重在读书方法的指导,而课外读书活动才是增加学生积累的重要渠道。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图书资源异常丰富,电子图书室和读书网络的形成拓展了学生学习和读书的空间。因此,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开展课外读书活动,拓宽学生读书渠道。

其一,成立双休日和假期读书小组,定期开展读书活动。学校电子阅览室双休日向学生开放,由读书小组长组织网上读书、交流;寒暑假学生自由组成红领巾读书小组进行读书、读报和编书活动,充实假期生活,培养读书兴趣。

其二,与“红读”结合,开展专题读书活动。“红读”是学校读书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少先队组织,建立红领巾读书小组,由专门指导教师进行读书指导,并有计划、有步骤、成系列地开展专题读书活动。如学校德育部有一个“读古诗,促行为”课题,结题时,学校举行了大型成果展示会,我趁机组织学生开展读古诗词、诵古诗词、演唱古诗词活动,在全班掀起了读诵古诗词的热潮。

其三,开展家庭读书活动。为开展好这一活动,我曾多次召开家长会专门研究家庭读书问题,并请有关专家进行讲座,大力宣传读书的意义,广泛动员家长多买书,买好书,努力营造家庭读书氛围,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指导孩子读书,并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交流辅导孩子读书的经验和体会,推动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

其四,开展社区读书活动。我们与专业厂图书室和街道图书馆携手成立红领巾读书俱乐部,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一边读书,一边服务。

三、组织竞赛评比,激发读书热情

要将读书活动持久坚持下去,取得好的效果,关键是读书兴趣的培养。如何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在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并乐此不疲是读书指导过程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环节。实践中,我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评比活动,展示读书成果,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如通过成语竞赛和摘录朗诵会,促进学生选择和积累语言的能力;通过读书笔记展评,激励学生养成勤记笔记的良好习惯;通过征文比赛和获奖作品展览,促进读写结合和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特别是通过读书小报和自编书展评,不仅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而且对学生兴趣进行广泛引导(我们知道,学生读书兴趣往往单一,愿意看的书一个劲儿地看,不愿看的书不闻不问。当然,学生专注于某一类书籍的积极性应该保护,但仅看一个方面的书是不够的,如何在既保护学生对某一类图书感兴趣的情况下又促使他们对其他学科、其他书籍广泛涉猎呢?实践中,我通过办读书小报和自编书来引导。如要学生办一些诸如科技报、军事天地、体育世界、艺术大观等小报和编一些专题性的书籍,如军事类、天文类、体育类、科技类、文艺类等。学生在编书办报的过程中,接触到这些方面的书籍,并逐步发现其精彩可读之处,从而对这些书籍感兴趣,这种引导比强制要求效果要好得多)。此外,我还通过评选“小书迷”和“读书好少年”活动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热情。

如何加强学生实验指导 篇3

关键词:化学 实验 指导 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传授知识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若只侧重于对课堂理论的验证,强调循序渐进,则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加之受课堂教学理论的干扰,对实验现象、结果不加科学分析,甚至改动数据以吻合课堂理论的观点,因此,我们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验证理论为辅,达到了有效地开发学生的能力的实验目标。

化学实验质量高低对学生掌握化学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医药学各专业的学生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多,充分说明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本文就如何指导学生实验,提高实验效果,充分挖掘学生实验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指導学生预习实验

预习实验是学生实验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学生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和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写好预习笔记即填写好实验预习单。参照预习单做实验便于克服学生看书做实验慢的陋习,使之集中精力做好实验。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了解实验应该做些什么?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克服盲目性和被动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统摄能力,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因此,做好学生预习实验指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不容忽视。

二、指导学生做实验

实验时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1)认真操作,细心观察现象,并及时地、如实地记录实验结果;(2)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实验过程保持肃静,切莫把实验课当儿戏;(3)实验中要节约药品,爱惜仪器,实验结束后必须把仪器放置好,试管等洗涤干净,以保证实验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实验是以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为前提,应用前人的知识来重新验证,属于验证性实验。教师在学生实验之前应强调操作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一些操作比较困难的步骤,教师可以适当演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实验的成功率,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巡回指导,发现不规范的操作要及时纠正。对于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给予具体的帮助,使其树立信心,尽快掌握规范的操作技能。验证性实验可以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加深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另外,为了使学生实验有更多的收获,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先检查预习单,无预习单不能做实验。

三、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变化的每一细微处并加以记录,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找出答案。在实验教学中用这种形式来解答学生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做到观察认真、仔细,要有侧重,不被实验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观察中探索实验的本质。如:为了验证松节油和溴水能发生加成反应,要求指导学生观察:①溴水是否褪色。②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③生成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水溶性。

如果教师对观察实验现象不加以指导,那么学生观察到的只是溴水褪色,至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水溶性就容易被忽略,而化学变化的本质却是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四、指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

一个实验究竟会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往往并不全知道。只有对实验现象全部记录进行思考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分析实验提供的信息,然后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将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进而转化为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对于实验中出现与理论不符合的现象,要引导学生找出原因,分析结果。也可以作为讨论题让大家发表意见和见解,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另外,实验做完的当天学生必须写好实验报告,统一交授课教师。实验报告是学生学习化学实验中不可疏漏的重要环节,实验是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写实验报告则是将实验结果升华为理性认识,是对实验作全面的总结。在实验报告中强调对实验问题的讨论,并把它作为衡量实验报告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去观察,并通过思考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使学生的智力培养和开发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

通过写实验报告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加深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学生单纯的模仿和重复前人的实验,长期“照方抓药”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挫伤学生 做实验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性地将验证性实验改成由学生思考,自己设计、操作的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这种方法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加深巩固,同时又给学生一个创新的天地,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具体的方法是:先由学生将自己设计的实验计划上报教师,经教师审核许可后,方能进行,对学生自行 设计和动手操作的实验,教师首先予以肯定,并给予一定的加分鼓励。至于实验结果如何,实验成功与否,教师都应该给予热情的支持。学生的智慧是无限的,只要教师加以积极的引导,为学生创造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的机会。

六、实行实验考核、培养实用人才

实验考核首先要强调实验课的重要性,实验考核的方法和要求,讲明理论成绩与实验成绩的比例。目的是让学生重视平时实验操作训练。为此,在实验教学结束前一周就要拿出实验考试方案。实验试题根据教学大纲拟定,题目由学生抽签而定,由学生自己准备试题,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组由教师和实验老师负责监考和评分。

七、小结

加强指导 篇4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尽管各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十分重视, 然而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等原因, 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比较薄弱, 毕业生在就业理念上还存在许多误区, 存在职业定位模糊、心理准备不足、职业素养较差、现实和期望值差距较大、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就业观念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毕业生及时、充分的就业, 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一) 就业指导形式及内容单调。

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仅限于方针政策讲解、就业信息发布、择业方法、技巧指导等, 且多采用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即使有教材, 也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这种做法已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满足不了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各种需要。高职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应该是全员化、全程化、阶段式进行的, 既应有心理学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 又要有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就业实践活动的各种指导。

(二) 就业指导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实行混合建制, 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就业指导通常由就业工作部门来实施, 而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 则是由各相关专业负责人协调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的。因为就业指导部门未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无法反映社会需求信息, 更无从了解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培养和需求的脱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部门在方案制订过程中, 也未能深入研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培养目标指向过于单一。加上安排就业指导课的时间不合理, 形式与内容过于单调, 导致就业指导实际效果不明显, 不能给毕业生以应有的帮助。

二、加强就业个性化指导, 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高职院校现在采用的群体性指导涵盖面过宽, 往往忽视个体的差异, 没有针对性。个性化指导是为高职毕业生量身定做的个人职业规划, 核心是“以线带面”, 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 使学生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 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其内涵一是对每一个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职业发展指导, 二是对每一类别学生进行定期的集中指导。

(一) 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个性化就业指导制度化、、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应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体现制度化、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四个基本特征。

1. 体制建设的制度化。

在学校层面,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就业类别的学生, 传授不同的知识技能。在学生中强化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个体的就业主动性, 使学生深刻理解到“就业是自己的事”。学校、社会及家庭的作用都是外在因素, 通过自己的综合实力找到的工作才是最可靠的就业。坚持实行“一把手工程”, 使就业工作的重心完成“毕业生”到“全体在校生”的重大转变。在系级层面, 各系应创建精品就业模式, 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在制度层面, 应将就业工作目标分解到教学管理考核之中, 从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2. 就业服务的全程化。

个性化就业指导不能在学生要毕业时才开始, 其过程应是从新生入学开始, 直到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才结束。同时, 就业工作不仅仅是政工的工作, 也不仅是教师的事, 更应是全院教职工的事, 学生满意、学生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应是全院教职工共同的目标。

3. 就业保障的信息化。

在就业指导中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手段, 使就业信息及就业指导高效、及时、快捷, 如建立网上招聘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就业信息发布的短信群发平台、明确职业意向的职业测试平台等。

4. 就业队伍的专业化。

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必须有一支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各高校应建设相对稳定的就业管理队伍、以专职教师为主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培养一批就业类学生干部和学生社团干部等三支就业工作队伍, 并努力提高其整体就业工作指导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 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基本内容。

1. 职业发展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对个人兴趣、能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规划。成功的职业生涯设计对于大学生的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要指导学生对人生的职业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 指导学生了解适应自己特点的职业类别方向, 从而恰当地从事职业学习、选择职业和调节职业目标, 使在校期间的学业为未来的就业打基础, 为创业做准备。

2. 就业观念指导。

一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开放观念、信息观念、时效观念、系统观念、风险观念、创新观念、开拓进取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团结协作观念等新观念, 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本专业人才在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 掌握过硬的本领, 以便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尽快适应社会。二是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现行的就业方针、政策、原则、纪律, 认识到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是每一个合格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应尽的义务, 从而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自觉接受政策的约束, 在政策许可下择业。

3. 择业指导。

一是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和良好的求职技能, 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 了解本地、异地的就业信息, 在择业活动中能较好地把握自己, 推销自己, 找到能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职业岗位。二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辅导, 帮助学生克服择业活动中的心理障碍, 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 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心态, 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 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 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 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

4. 创业指导。

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 已经成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志之一。周济部长特别指出:“要支持自主创业, 扩大消化增量毕业生的空间和渠道。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后续服务力度, 积极创造条件, 千方百计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其自身的就业问题, 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大限度地减轻政府和社会的负担, 从深层次而言, 也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创业是一件复杂的有巨大风险的活动, 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观念, 在每一位大学生心中播下创业的种子。要帮助大学生了解创业信息, 确定创业选型, 并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咨询和跟踪服务。

(三) 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基本方法。

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不能局限在就业技巧的传授上, 而应该放眼职业生涯的发展, 立足为成功就业做长期与扎实的准备, 始终将就业指导融入到学业与校园生活之中, 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 二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是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1. 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结合。

一是统筹规划就业指导工作, 将就业指导纳入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之中。最可行的方式是开设就业指导课,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第一年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策划, 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 进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年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和从业素质训导, 帮助学生了解用人资料和市场需求;指导学生写求职信, 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 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三年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通过就业课的讲授, 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职业市场的变化, 提高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 引导其如何对自己进行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确定适合的职业种类。二是坚持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咨询, 对新生重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对毕业生重点进行就业技巧指导。

2.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个性化就业指导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理论为指导, 同时又不能单纯宣传讲理论。由于小学、中学阶段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没有到位, 到大学期间实际上是补课阶段。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压力, 对实践性的知识要求更迫切。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科技成果竞赛、举办摸拟人才招聘会、鼓励在校生参加人才招聘会等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更多更好地走向社会是高校就业工作的永恒追求, 个性化就业指导应充分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资源, 如在学校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除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 还要帮助学生结合市场分析、了解与专业有关的职业, 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建立定期与家长沟通联系的渠道, 人的职业生涯设计, 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长的影响, 家长应了解自己的孩子, 发现孩子的潜能和特长, 为孩子当好参谋, 正确引导孩子择业。创造条件,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调查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义务咨询、考察参观等活动, 为学生最终顺利就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三、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当前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教师普遍不足, 水平也有待于提高。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也仅停留在就业课授课的单一模式上, 就业指导方法、手段单一, 一般性、大众化的指导多, 且集中在毕业班就业讲座上。系统性、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少, 针对“双困”毕业生指导也不够。部分高校特别是新升格高校和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力量薄弱。这都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的水平及效果。实际上, 毕业生的就业成功与否, 主要还是看其素质、内涵的高低。因此, 我们要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方面下功夫。要逐步地实现对学生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所学知识、职业素质、职业适应性等, 指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从入学开始, 就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努力方向。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人员必须具有广泛的知识、良好的素质和较高的指导水平。因此, 我们要按照“制度化、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的要求, 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 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起步较晚等原因,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目前还比较薄弱。因此, 必须改革就业指导工作思路和方法, 将就业指导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争取从高职学生入学伊始, 就将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职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 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 从而实现职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和全员化。

摘要: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仅停留在就业课授课的单一模式上, 就业指导方法、手段单一, 一般性、大众化的指导多, 且集中在毕业班就业讲座上, 系统性、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少。本文主要从就业个性指导方面去探讨如何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个性指导

参考文献

[1]常春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王守忠, 赵天武.论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

加强政银企合作指导方案 篇5

始终把争取金融支持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基石。新一届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安排部署加强金融工作,县委、县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与市县金融部门单位的紧密合作。定期组织走访市县金融单位,安排分管领导及时解决金融运行中的具体问题,坚决支持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信贷失信行为,为全县金融业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得到市县金融单位的一致好评。这次全县工业企业政银企融资签约无疑把我县与市县金融单位合作交流推向新的高度。

我县的市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兰州银行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实地考察了县城东工业集聚区在建项目和运营企业。近年来我县工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显现的生机与活力,体会了县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对扩大融资的强烈诉求,对我县工业企业的快速成长寄予了新的期待。

中国银行武威分行、建设银行武威分行、农业银行武威分行、农业银行武威分行、兰州银行。农业银行民勤支行、邮政储蓄银行民勤支行等7家市县银行负责人分别与华电集团、锆钥公司、易发公司、威瑞公司、华盛公司、天盛公司等21家工业企业签订了信贷协议,邮政储蓄银行还与我县城东工业集聚区管委会签订了融资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总金额达到6.935亿元。展示了这次活动取得的丰硕成果。参加会议的市县各大金融机构和县上领导分别作了讲话。

对市县金融机构倾力支持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人民银行武威分行行长对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我县工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规范经营、健康发展,以实际行动赢得支持提出新的希望。并对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进行了系统讲解。市县金融单位要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要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着重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等方面的项目支持,以信贷引导民勤工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减化办事程序,提高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希望民勤县委政府要发挥好指导、协调的桥梁作用,搭建平台、营造环境,积极开展政银企对接,建立互信、共赢、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要建立诚信体系,解决信息对称的问题。市上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领导向与会企业介绍了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金融产品和项目,讲解了应对当前形势,加强银企合作的对策措施,并与参加会议的36家工业企业进行面对面交流对接,许多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本身就是对民勤经济的大力支持。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开的很成功,也很务实。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后我还要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对接合作工作。真诚希望金融界的各位领导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我县工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成长性的工业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同时也希望各企业加强管理,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要讲求诚信,履行社会职责,要争做大企业家,不做小老板,以良好的信誉赢得银行的信任支持,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肯定。

加强政银企合作指导方案陈老师

加强对学生的预习指导 篇6

关键词 预习 策略 效率

预习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学生个体独立通过感知、分析、想象等思维活动,运用查阅资料、自制教具、相互交流、探索实践等手段,预先学习要学的新课内容。预习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小学阶段,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必要的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中高年级,加强学生预习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今后独立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充满分歧,两种对立的预习观

长期以来,对于数学预习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观点认为数学教学不需要预习。学生通过预习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和结果,这样上课时,新课内容就会失去了“神秘感”和“新鲜感”。学生就不会和教师一起经历困惑、探索、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愉悦和满足,影响了课堂气氛和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学生由于课前预习了,在新课开始时就说出了结果,让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遭遇尴尬的现象。重多原因,使一部分教师反对预习,或者一直徘徊在预习与不预习之间。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预习可以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世间万物都是辩证存在的,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又有消极被动的一面,就看我们教师如何去积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标提出:“预习是学生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在新课标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技能而设置的一项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今后发展得更好。由此可见,数学预习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数学预习

1.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平时很多教师对于预习作业一带而过,如“预习书第3页~第5页的内容”,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形式。有许多学生就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书,走马观花,根本不深入教材,钻研思考探索新知。还有的学生把书后的练习做几题就以为大功告成了。学生课前预习缺乏指导,仅仅流于表面形式,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机械模仿的习惯,无独立探索意识,无法实现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2.不同内容灵活处理。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处理。如:“年、月、日”一课,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后,纷纷汇报各自获取的信息,学生参与激情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对于一些计算练习类的课型,可以选择性地让学生预习一下重点题型,使学生保持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而定。低年级学生应多加强阅读指导,从小养成认真读题、审题的好习惯。中高年级的学生要逐步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如:明确新授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了解重、难点,在不懂的地方画上标记,并能独立探究新知,能带着问题积极投入到新课学习中,从而在课堂学习中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

3.预习的形式多样化。教师应大力开发课前资源,精心设计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预习活动。使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寻找疑问,带着问题和新的思考有准备地进入课堂。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呈现不同的預习要求。课前预习必不可少的是仔细阅读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弄清将要学什么?遇到不明白的做上记号。除此之外,实践操作、收集资料、制作学具、尝试推导等,也是数学最常用的几种预习方法。进行预习时,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如请教教师和家长、同学合作等等。

加强朗读指导提升朗读层次 篇7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 》指出:“从一年级起, 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以上可以看出,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问题, 而是有着明确目标和要求的。然而它往往会被忽视。尤其是中学教师, 尤其是在过于注重所谓智力培养的今天。因为它不像英语有口语测试, 在中考和高考中算总分。

事实上, 朗读的确是语文学科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着明确的目标, 而且这种目标还是有层次的。我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正确朗读、流利朗读和有感情朗读。

第一层次———正确朗读。正确朗读, 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 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 (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 调值要读得“到位”) , 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 (拖尾韵) 。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 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

第二层次———流利朗读。流利朗读, 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 读得通顺流畅, 不顿读, 不读破句子, 不中断朗读, 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

第三层次———有感情朗读。有感情朗读, 即指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 能将作品的思想感情朗读出来。它包括语气、语调、重音、情感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目前, 我们的学生大多处在第一和第二个层次, 对于第三个层次, 包括教师在内, 也只有很少人愿意下工夫去做到。因此, 真正把书读得好的、读出很高水平的学生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要归结在教师的身上。

一、重讲轻读, 重问轻读

多年来, 受传统分析式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讲和问, 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 教师就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问结束了, 课文分析完了, 课也就上完了。一节课中学生没有多少读书的时间和机会。教师一味地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课文上, 把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方法放在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上, 往往会造成一节课问题过于琐碎, 造成满堂问、满堂灌。课堂上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 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 就无法亲自去感受, 朗读水平上不去, 学生也渐渐地缺乏了语感。

二、随意性的“滥读”

在许多公开课中我发现:不少教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 在课文教学中点缀一下;或为了自己设计的提问而读, 仿佛不读一下, 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预定的教学内容已讲完, 可还没有下课, 为了凑时间而毫无目的地读……同时, 由于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段朗读教学的要求还不清楚,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这样教学下来, 也就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三、指导无方, 效率不高

目前, 朗读教学指导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抽象化、简单化或以录音朗读代替指导。例如:一位教师教陆游的《示儿》, 理解诗句后问学生, 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人强烈的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回答后, 教师趁势指导:“读这句诗时, 要读出陆游悲壮的爱国感情。”学生齐读以后, 教师不满意, 再启发说还要读得深沉一些, 学生依旧原样。假如这时教师能示范一下, 或告诉学生如何深沉, 再合理创设情境, 学生还能读不出真切的情感吗?

朗读, 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过程, 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其最大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作为语言学科,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是第一重要的。没有语感, 人就不可能真正地掌握好一门语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朗读应该成为一种最重要的也是最经常的训练。教师要加强朗读训练的指导, 不断提升朗读层次, 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科学有效地训练,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例如, 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叫“正确地读”, 什么叫“流利地读”, 怎么样才是“有感情地朗读”。在学生充分了解了朗读的基本要求以后, 教师再步步深入地加强朗读指导和训练, 学生的朗读水平自然会不断提升。

加强朗读指导, 提升朗读层次, 教师要注重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的指导。例如:

1. 教会学生确定重音。

通过训练, 让学生逐步懂得, 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 或能表达作者强烈情感的一些特殊词语。这些词语大多要读重音。另外, 为了增强表达的效果, 一些表示强烈的兴奋或悲伤的地方, 还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

2. 教会学生掌握速度。

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 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 一般要读得稍快一些;表示悲伤、忧郁、抒情的重点句段, 读的速度则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 要有快有慢, 富于变化。

3. 教会学生把握语调。

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 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 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乐、赞美、喜爱等表达美好情感的课文, 要读得高昂明快些;表达悲壮、凄凉情感的课文要读得低沉舒缓些。一般的文章, 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科学的方法, 学生就有了提高的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最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 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有利于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感受作品中深厚的感情、体会作品中美的境界。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朗读的好处还有很多。比如, 它有利于开发右脑, 能改变学生的性格, 增强记忆力等。因为大声朗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 久而久之, 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完善。性格内向者不爱说话也不善于表达, 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 如果全体学生都能坚持大声朗读课文, 就很容易促使学生大声讲话, 从而变得爱讲话, 性格也就随之而变。同时, 在大声朗读时需要精力集中, 这使大脑容易处于“排空”状态, 也就容易记忆材料。大声朗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如果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 实质上还是一个修改完善的过程。所以, 大声朗读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加强日记指导,夯实作文基础 篇8

开始于小学中年级的日记写作应该成为学生生活和写作之间的一座桥梁。因为日记所记内容一般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 写起来得心应手, 在写作的过程中没有课堂作文的限制, 学生可选择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的内容, 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和感受, 这样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了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所以, 以学生生活为切入点, 加强日记的指导和评改, 对夯实作文基础, 提高作文成效是有实践价值的。

一、观察生活, 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因为对外界诸多事物的好奇, 而较容易对生活保持热情。有热情、充实的生活积累是学生写好日记的基础和保证。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呵护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引导学生及时地发掘、记录下他们生活中的素材, 把七彩斑斓的生活写进日记, 在日记上记录下自己的思想感悟, 成长的足迹。多年的教学经验说明,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了解他们身边发生的人和事, 体会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把它们记录在日记中, 为作文课积累选择的素材, 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最佳途径之一。

比如:小学很多高年级学生开始学骑自行车。李波送同学学了骑自行车后写了一篇《学骑自行车》的日记, 由于有生活的体验, 所以写得生动详细。日记评改后, 我及时地把李波送的这篇日记在班上宣读, 且据此启发大家如何写好自己经历的事。不少同学写出了《第一次拔花生》《学洗衣服》《学炒菜》等日记, 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通过练习, 同学们不再把写日记当成负担, 而是急于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学生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创新教法, 加强指导

大多数学生的日记缺少创新, 内容单一。一般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 时间一长就像是记流水账了, 有的同学干脆就照抄一段短文, 使得日记写作流于形式。在日记教学时, 我一改传统的教法, 注重将日记教学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加强了日记写作的目标性指导。

1. 根据作文需求写日记

作文要写什么, 日记可以先写, 作文要运用什么方法, 日记中可以先运用什么方法。同时也可将日记与单元作文训练紧密结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要求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我先利用口语交际课让同学们回忆自己暑假和平时有趣的课余生活, 充分交流后请大家把课余生活写进日记。朱丽萍同学从《槐乡的孩子》得到启发, 写了《钓龙虾的孩子》;左志文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写了《学游泳》;李雪龙暑假去了福州, 写了《美丽的大榕树》, 同学们所写的日记内容丰富, 为作文训练作好了铺垫。

2. 配合课文的教学目标, 学习优秀范文的写作技法

教材本身只是一个例子, 是教师、学生教与学的一个载体。让日记与教材结合起来, 能使知识能力巩固和迁移。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日记写作中进行小练笔, 小练笔的内容既要为本单元作文训练服务, 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所以要严格规定小练笔的训练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范文的写作技巧, 将自己熟知的生活内容依托教材范文的表达方法写出来。如学了《狮子和鹿》这篇课文之后, 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家饲养或熟知的小动物写一篇童话日记, 表述事物的优点和缺点应根据不同的环境而变化的道理。

3. 鼓励学生写特色日记

插图日记是图文并茂、饶有情趣的一种写日记的方法。试想, 一篇生动流畅的日记, 配上色彩鲜艳的一朵花、一片绿叶或是一只小动物, 还有灵活多变的字体标题, 这些都能激起学生们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可以是摘抄日记。苏联的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说:“训练孩子们从书本上搜集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训练他们走向生活。”因此, 一般每星期的日记我都布置摘抄或剪抄的内容, 如“名人名言”“名人小档案”“生活百科知识”“奇闻异谈”等, 使日记成为以后习作取之不尽的“宝库”。可以是想象日记。可以是提供词想象写日记, 如“快乐、灯光、希望、枫叶、钟声”;也可以是提供句子想象写日记, 如“在这个星期, 我碰到的最大的难题是……”还可以是以某一情境为想象切入口写日记, 如“二十年后的我”“十年后的学校”……。想象日记的引入, 更是为日记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三、督促评价, 持之以恒

坚持写日记需要有顽强的意志。为了保护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首先, 我在评改学生日记时采用第二人称的表述方式和用情感化、个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 既培养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又起了有效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强化作用。评语的内容有时是回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 有时是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有时是赞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 有时是暗示随笔中的某些不足;有时也会是倾吐烦恼, 让学生感到你很信任他, 进而亲近你, 不一而足。其实, 当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日记实践活动, 师生会在交流合作中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从而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其次, 我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让他们明白写日记对作文及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最后, 我还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落实一日一篇的制度。

加强写作指导提高作文水平 篇9

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学科, 作文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特别是最近几年中考作文的分值占全卷的“半壁江山”, 所以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农村初级中学的作文教学弊端疏漏很多, 每当作文时, 多数学生或愁眉苦脸唉声叹气, 或抓耳挠腮叫苦不迭。为了完成任务, 只得“榨文”甚至以抄代作, 敷衍成篇。久而久之, 便形成惧怕作文的心理。现在广泛流传于学生中的顺口溜“鸡怕狼, 狼怕虎, 学生就怕星期五, 星期五, 写作文, 作文题目难死人”“作文之难, 难于上青天”等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1. 作文教学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部分语文教师对整个初中阶段的写作无计划性和系统性, 应当完成哪些方面的训练, 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完成什么样的目标,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心中没有完整的轮廓。课前没有认真备课, 甚至随意拟题, 临时出题。有的文章初一、初二训练, 初三还练;而有的文体初一、初二不练, 到初三才匆匆补练。所以学生写到同一内容的文章时, 常常换汤不换药, 依葫芦画瓢, 写出的内容毫无新意。对于补练的文章, 由于缺乏具体的知识, 茫然而不知所措, 写作时只好东拼西凑, 导致结构散松, 中心不明。

2. 作文教学脱离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也各不相同, 而作文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把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详尽地叙述出来、生动地描写出来、准确地说明出来, 把所思、所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把对人和事物的看法旗帜鲜明地议论出来。但是, 多数教师的作文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 大都是指导学生怎样写, 不太注意指导学生探究生活的源泉。因此, 学生只好闭门造车, “拼板”“挤牙膏”, 写出来的文章不是矫揉造作, 无病呻吟, 就是千人一面, 万口一腔, 令人不堪卒读。

3. 作文教学缺乏具体的写作情境

鸟儿需要飞翔的天空, 鱼儿需要畅游的大海, 演员需要施展的舞台, 写作需要具体的情境。初中的学生年龄尚小, 知识不够丰富、视野不够开阔、生活圈子狭窄、情感体验较少。为了写好作文, 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 给学生创设具体情境, 使他们通过实际的体验激发兴趣, 自然而然地想说想写。但是, 多数教师却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写作的情境, 让学生“无米下锅”, 无材料可写。所以每逢写作, 学生便愁眉苦脸, 东拼西凑草草成篇。

4. 作文教学训练形式单一

农村初级中学地处偏僻, 师资水平不高, 教学理念落后, 作文教学的训练形式单一。多数语文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上课直接命题,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根据调查, 完全采取单一形式训练的占60%以上。这样便把学生局限于一个狭小的空间, 束缚了他们的手脚, 限定了他们的思维, 使许多想说的话没有说, 想写的内容没有机会写, 缺少自由驰骋的空间, 不能充分地发挥, 尽情地吐露。

5. 作文教学教师的指导不力

现在许多的语文教师知识厚度不如自己拥有的书, 藏书而不读书。更有甚者, 除了教参和辅导书之外, 根本就不借书, 更不买书, 所以就不读书。难怪有人说:“教师教什么就是什么水平。”尽管这话有些偏激, 但我们也不能否认, 一部分教师抱着教参“包打天下”, 知识萎缩, 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所以每逢作文指导时, 常常照本宣科, 生搬硬套, 不切实际。

6. 作文教学评改的面面俱到

文章的写作涉及的因素较多, 大而言之有立意、布局、文体、语言等;小而言之有一字一词, 一顿一逗。有的教师一一改来面面俱到, 甚至面目全非, 把作文改得翻天覆地, 所下评语缺点多于优点, 批评指责过多, 褒扬鼓励太少, 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写作的成就感, 降低了写作的兴趣。

要改变上述状况,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打破作文桎梏, 解放学生思想

现实中的学生活泼开朗, 率真大方, 为什么写起作文就愁眉苦脸, “理屈词穷”呢?究其根源在于语文教师的标准过高、要求过严。其实作文对于年龄尚小、阅历较浅的学生而言, 就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叙述和表达出来, 抒真情写实感。然而一些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神秘化”, 偏离或超越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 没有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不由自主地做出“文学性”的指导, 使学生误入歧途, 带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2.加大阅读量, 厚积而薄发

根据调查统计, 约有70%的学生平时不注重课外阅读, 每天匆忙地在数理化的题海中遨游, 天长日久势必造成知识视野狭窄、文史知识缺乏、文学修养浅薄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必须对学生“供氧”“输血”, 加大信息储存, 实行“拿来主义”, 让学生形成一种读书热, 以便开阔视野、补充营养、提高兴趣、萌发动手写作的欲望。要求学生不定期的交换传阅“读书笔记”“写作心得”, 互通有无。定期召开座谈会, 交流思想, 交谈体会和感受。这样作文教学时, 学生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

3.注意作文讲评, 明确学有榜样

作文教学中, 讲评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每次作文讲评, 要简要的说明本次作文的具体目的与要求, 应讲清如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让学生胸中有丘壑, 找对应点、找吻合处、找出差距和不足。对于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突出的个性问题要强调指出, 以引起学生的警觉和注意, 选出有代表性的好、中、差三种类型进行评析, 解剖“麻雀”, 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 从中受到启发和领悟, 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增强自信心, 激发写作兴趣

要改变学生对作文的无奈、畏惧心理, 关键是要增强学生自信心, 激发写作欲望, 充分调动写作的积极性。比如批改时放宽尺度, 不能把作文改得面目全非, 让学生感觉一无是处、羞辱难当, 而应见微知著, 哪怕是一个好的词语、一句优美的话语, 只要发现优点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还可举办多种活动, 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比如把学生作文中优美的词语、语句或段落摘抄在板报上或张贴在“优秀作文园地”上, 把学生好的习作推荐到报纸刊物上发表等, 都能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激发写作兴趣。

丰富形式内容加强监督指导 篇10

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管理组织, 班组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企业安全程度的高低息息相关。开展好班组安全活动, 是提高班组安全管理水平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对企业的安全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开展班组安全活动存在的流于形式、组织不力、内容死板、不及时且数量不足等问题, 笔者认为, 应从内容形式多样化、联系工作实际、监督指导三方面入手, 使班组安全活动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一, 全员参与, 内容形式多样化。在很多企业的基层班组中, 所谓的班组安全活动就是班组长或者安全员读读通报、念念安规, 然后把安全通报从头至尾抄一遍作为学习记录的内容, 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于员工的发言讨论看得不重。为使班组安全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建议, 班组安全活动应做到组织全员化、内容形式多样化。如采取“轮流组织开展”班组安全活动, 由组织者负责活动的形式、内容等问题, 这样不仅容易出现创新点, 而且可使每一名员工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从而提高班组, 乃至企业的整体安全水平。另外, 班组安全活动可根据企业当前的安全现状, 采取座谈会、现场考核、演讲比赛、有奖问答等不同形式, 以让安全活动生动有趣, 易于学以致用, 从而提高员工参与班组安全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 灵活运用, 联系实际工作。开展班组安全活动, 紧密联系班组实际情况至关重要。在班组安全管理中, 对照检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才可不断改进和完善班组安全工作。因此, 在班组安全活动中, 应鼓励员工对工作环境、安全设施、作业流程、安全连锁装置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共同探讨, 共同进步, 从而更好地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 篇11

[关键词]朗读兴趣 朗读方法 培养语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14

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对课文要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能力与个人的经验、感悟、语言环境息息相关,儿童阶段语感的培养需要靠朗读。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少的语文教师却常常将朗读弃之不用。一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所谓的语文分析上,花在所谓的课堂提问上,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而用于朗读训练的时间却很少,以致课堂上很少听到琅琅书声。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学会朗读,在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叶圣陶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不要看作一种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要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可采用导语激趣的方法。“同学们,广西桂林风景优美,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你们想不想到甲天下的桂林去游览一番呢?想知道桂林山水有多美丽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朗读几遍,你一定会喜欢上桂林山水的。”又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可采用情境激趣的方法,先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再放手让学生去朗读,学生能很快进入情境中,教学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二、朗读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1.抓住朗读训练重点,体会正确流利朗读

叶圣陶说,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只要在一篇篇的课文中找好训练点,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朗读而言,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让学生字字入目,用心去读,这样才能读正确。朗读训练应从小学一年级抓起,要求连词读、不数读、不唱读,长句子可指导学生画停顿线来读。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的要求,就具备了读书的基本能力,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2.与理解课文内容相结合,体会有感情朗读

小学生的情感是在具体而清晰的形象中产生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用文字表述的图景、情节,通过想象,具体生动地映现在脑海里,从而加深感受,激发情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朗读,将大大提高朗读的意蕴丰富、声情并茂的效果。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第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理解这段话是分两层来写的。先写小女孩冷得厉害,擦燃了火柴,于是出现了好像坐在大火炉前的幻景;再写火柴灭了,幻景消失了。朗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要用惊喜、兴奋的语气来表现小女孩在幻景中的欢乐;用失望、悲伤的语气来表现幻景破灭后的痛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读,并且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学不能没有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有法可依

针对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教师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的范读实际上是把无声的语言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语气艺术的再创作活动。在范读时,教师除了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以外,还要有自身情感的投入。可以说,范读中的情是文中的情和范读者的情融合的结晶。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语句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由此,教师在语言艺术的再创作中,自然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接受语言艺术再教育时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熏陶。一篇篇的课文范读,犹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必将深深融入学生的心田。

三、朗读的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在朗读指导时,教师要合理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如比较朗读法、引导朗读法等,从而发挥朗读功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三次出现的小壁虎借尾巴的话:“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既要让学生读出小壁虎彬彬有礼的口气,也要读出它难过、焦急的心情,但每次的读法不能用同一种语气、语调来表达。因为第一次找小鱼姐姐借尾巴,第二次找黄牛伯伯借尾巴,第三次找小燕子借尾巴,小壁虎每次心情是不同的,朗读时应对语速、语调稍作处理,读出层次,读出变化。同样一句话“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在文中不同的地方出现,教师先范读,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而体会到文中的感情。

特级教师张志芳指出: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语感的形成又是语文素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情感,启迪心智,提高语文素养。

加强教师指导 发展学习策略 篇12

一、传授元认知知识, 明确该“学什么”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幼儿园时没有多少明显的差异, 运用表象进行思维的能力比较强, 运用概念进行思维正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 加之拼音符号抽象枯燥, 教师应为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 让拼音教学生动化。而儿歌是一种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在拼音教学中, 无论是教字母发音, 还是记忆字母的形式, 教师都应该运用大量的儿歌, 创设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如在“d t n l”教学中, 先有目的地组织复习, 激活学生相关知识。“前几天学声母b p mf时, 我们编了几句儿歌, 还记得吗?”生 (兴趣盎然) :“右下半圆b b b, 右上半圆P P P, 两扇门儿mmm, 一根拐棍f f f。”“那么, d t n l的儿歌怎么编呢?老师想让小朋友们开动脑筋, 自己来编, 愿意吗?”这里,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本节课的认知材料是熟悉的、简单的, 但还须积极动脑, 才能创编出诸如b p mf之类有趣的儿歌。学生在明确的学习动机支配下, 自觉发展学习能力, 根据自己的特点 (个性特长) 和任务特点 (创编儿歌) 选择学习策略。

二、丰富元认知体验,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元认知体验是伴随认知活动的一种情绪体验, 它可能发生在认知活动的任一时刻。其体验时间有长有短, 体验内容有繁有简。既可以是对知也可以是对不知的体验, 且在认知活动之前、之中、之后都有可能产生。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增强其学习的动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形成良性循环。

例如, 语文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时, 教师向学生介绍两种“听”的策略, 一种是“复述”策略, 即老师读 (说) 的时候, 学生在心里默默地跟着老师说, 这种策略适用于听说 (写) 句子的训练, 把教师读 (说) 的句子在心里默念几遍记熟后再说 (写) 出来, 这种策略有利于听说 (写) 句子的正确性。另一种是“关键词”策略, 即老师读 (说) 的时候学生根据听的要求抓住几个关键词来帮助记忆, 这种策略运用于听一段话或几段话的训练, 要求学生先明确听的要求, 然后根据要求有针对性地抓住几个关键词, 最后根据几个关键词来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两种策略后, 提供几组材料让学生选择策略进行实践和体验。实践和体验后, 注重对结果的测查, 让学生从学习结果来反省自己的学习活动, 从而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

三、加强元认知监控, 培养自评、反思能力

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 将自己正在进行的意识活动作为意识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中的有关信息, 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 (Bruner) 指出,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最终将外在的矫正性指示转变成自己的矫正性机能。只有这样, 元认知才能真正在儿童的头脑里扎根。

如提高数学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能力, 可以通过数学习作训练学生的元认知。Fuentes认为:在目前, 小学生都是学习现成的数学教本, 解决教师或书本上提供的问题, 实际上可以把这些工作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让学生学习编写数学练习题并给出答案, 这样他们就要斟酌如何表述问题, 如何调整自己的思路, 让别人明白, 从而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此外, 加强口头解题的思维训练, 这样有助于维持问题理解的注意力, 也有利于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解活动。最后, 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评和修改, 同时也可以提高自我反省力。

低年级的学生不大会自我评价, 那么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 先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例如:在学完笔算加法 (第四册) 以后, 出示一名学生的错误竖式, 先让该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然后让其他人说一说他错在哪里, 应该怎样改正, 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这样, 通过评价他人而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反省中强化成功、矫正错误, 促进其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摘要:依据现代教育家对儿童学习心理的研究:兴趣、情感、动机、目标等对促进学生学习、发展有重要作用,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就是认知的兴趣。要使这种学习兴趣能持久,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为学生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传授元认知知识, 丰富元认知体验, 加强元认知监控,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其能对学习进行调节和控制, 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上一篇:高校开展下一篇:普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