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2024-11-18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精选9篇)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篇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网络购物成为新兴的主流消费模式之一, 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网络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商务模式和消费习惯的变革, 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平台。笔者拟基于大学生就业的大背景, 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青年 (网络) 公司 (以下简称“航院青年网络公司”) 的运营为例, 对大学生网络创业进行深入研究, 以期为高校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创业的现状

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网络创业发展成为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必然性发展, 具有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

首先, 就业形势严峻, 供需矛盾突出。数据显示, 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9年的531万增长到2013年的699万, 每年以平均7.16%的速度增长。而每年我国2 000多万新增劳动力与每年近900万新增就业岗位之间的差距, 成为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其次, 电子商务的崛起与网络经济的巨大吸引力为大学生网络创业带来了契机。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 在2006年到2012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 我国网络购物的交易规模已从263.1亿元增长到13 205亿元, 年增长率均为98%。网络经济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和发展前景, 为大学生网络创业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激发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激情。同时, 网络经济创业门槛低、成本低、反响快、交易区域无限制等特点成为赢得学生青睐的创业优势。

再次, 追求理想, 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思想开放、自由时间充足、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较高的审美要求、独特的个性追求、获取新事物的能力及追求成功的意识等等为大学生实现网络创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而创业成功人士的典型事迹也激励着大学生勇于自主创业。网络创业成为大学生实现理想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现实背景下, 通过SWOT分析, 客观展现大学生网络创业环境, 有助于指导大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把握外部机会, 规避风险威胁, 开展网络创业实践。

1.优势分析。 (1) 大学生的优势。大学生具备文化水平较高、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创造性思维较活跃、善于接受和创造新事物的个体优势;同时, 就业压力大、改善经济状况的需要、个人兴趣爱好使得学生创业的自我驱动力强。 (2) 创业门槛低。 (3) 投资成本低、风险小。以网络为媒介构建一个虚拟的商店进行营业, 较之实体店, 其成本仅为注册域名、制作网页、基本的软硬件的费用, 而且库存成本低、投入少, 风险成本大大降低。

2.劣势分析。 (1) 大学生的劣势。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短板在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经历, 人际关系资源较匮乏;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和认识, 难以正确把握商机和前景, 创业方向不明确;经济基础薄弱, 由于没有固定收入, 导致融资借贷困难重重。 (2) 创业收益小, 成功率较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网络创业生涯是开始于自我摸索, 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知识、财务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经验和技巧等, 激情有余, 理性不足, 导致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整体偏低。

3.机遇分析。 (1) 网络沟通大众化, 网络创业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信息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大学生网络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网络平台。 (2) 创造就业途径, 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面对就业人数剧增的形势, 倡导大学生网络创业,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政府和相关部门已开始向成为网络创业主体的大学生提供各种保障性的措施和优惠政策, 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 (3) 网络创业有助于激发学生创业精神, 发挥专业优势。大学生在网络创业的实践中, 可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 不断挖掘自身的创业潜能, 增强创业风险意识, 激发创业精神, 总结创业经验。

4.威胁分析。 (1) 同类竞争力大。由于网络创业门槛低、风险小, 导致创业者队伍庞大, 不仅加剧了整个网络营销市场的激烈竞争, 而且使得网络创业良莠不齐, 加大了网络创业的难度, 给创业者带来较大压力。 (2) 安全保障缺乏。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政策上的保护和便利, 但这种保护伞的效力和范围都是有限的, 网络法制建设不完善, 与网络的发展速度相比相对滞后, 难以提供有力的保障, 不诚信交易、欺诈行为等问题也成为学生创业的障碍。

整体而言, 网络创业存在不容忽视的威胁和风险, 但与此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商机和机遇。正是在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SWOT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正确把握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优势以及网络创业相对优越的外部环境, 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威胁, 规避劣势, 将校园网络平台与移动网络平台相结合, 以项目经理负责制的公司运营模式为依托, 创建了航院青年网络公司, 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了实践平台。

航院青年网络公司以网站平台、微信平台、APP应用为依托, 以学生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公司运营方式, 将企业顾问、CEO、Marketing和HR的公司团队合作模式植入学生的创业实践, 以大学生的自我需求为研究出发点, 探索创建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和APP应用模块的内容, 开发了学生交流模块、跳蚤市场模块、校外企业赞助模块、校园网上交易模块, 通过服务器搭建、网站程序编写、网站的多渠道宣传以及系统后期运营维护的方式实现模式功能的展现, 基于校园内网和移动网络实现多校区共同运营, 使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高效整合, 从把握企业运营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强化自负盈亏责任意识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在实现团队盈利的过程中帮助勤工助学的学生,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通过SWOT矩阵分析, 航院青年网络公司制定了运营战略。基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内部、外部条件分析, 作为新开发建立的网络公司, 航院青年网络公司在运营实施过程中结合消费者群体的特征和消费需求, 采取以开拓进取型战略为核心的运营方式, 具体实施了价格 (薄利多销) 、产品差异 (产品多样化, 对应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服务质量 (免费送货服务) 及信息跟踪 (在各种网络平台上完成订单并跟踪订单的发放情况) 等战略, 如表1所示。

航院青年网络公司的网络创业牢牢抓住互联网及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机遇以及网络创业潜在的广阔前景, 把握外部条件所隐藏的机会, 充分利用网络市场资源;利用网络创业门槛低、投资成本低、风险小的特点, 与大学生自我优势和创业的内在驱动力相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 大胆创新实践, 扩大就业途径;以航院师生为对象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把握公司发展的盈利点;以网站平台、微信平台、APP应用为宣传平台, 将公司的营业范围和产品信息传播到广大的消费者群体中, 开辟一条校内外业务相结合的网络创业道路;充分利用课题项目经费作为公司网络平台建设和后期运营的启动资金,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后盾保障;充分利用学生群体的优势, 采取产品差异的经营策略, 尽力避开自身的劣势以缓解同类网络创业竞争对手所带来的外部威胁。整体而言, 公司前期的运营状况良好, 学生员工工作热情和干劲十足, 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航院青年网络公司的运营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和网络平台进驻校园, 为航院青年网络公司的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航院青年网络公司的运营实施坚持“创业平台—勤工俭学”和“学生自主创业—学校服务保障”的运营模式, 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创业主力军, 组建高效合理的创业团队, 以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和APP应用模块为网络主渠道开展公司运营, 如图1所示。

首先, 航院青年网络公司实行“创业平台—勤工俭学”的运营模式。在公司经营的过程中, 学校为航院青年网络公司的创建提供了前期的保障设施, 出资构建校园网络创业平台, 支持微信公众平台和APP应用模块的创建, 并安排学校网络技术中心的专业教师为公司网络平台的建设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同时, 将公司作为网络创业平台, 通过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增强创业就业意识和创新意识, 为学生网络创业实践提供基础;公司的运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除了专业技术人员之外, 着重考虑将学校贫困生吸纳成为公司员工, 组建一支以贫困生为主体的校园物流配送队伍, 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

其次, 航院青年网络公司的运营坚持“学生自主创业—学校服务保障”的原则。航院青年网络公司的实际运营以学生自发的自主创业为前提, 由学生自行完成网络创业的行为, 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 学校通过系列保障措施为学生的网络创业行为提供保障及辅助性的支持, 如前期资金支持、教师指导、技术部门的配合、场地与设备的支持等。

再次, 组建高效合理的网络创业团队。航院青年网络公司根据自身运营的需要, 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资源构建了一支合理的网络创业团队。公司通过招聘的方式, 在全校范围内, 在不同专业的学生群体中招聘策划、美工、运营、推广和网站 (前后端) 开发的专业人才, 组建了一支以管理人员 (公司顾问、CEO和HR) 为核心, 辅以策划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配送人员、财务人员的创业团队。公司邀请学校专业教师担任顾问, 为公司创业提供指导性意见, 公司团队的其他岗位由学生担任,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

最后, 航院青年网络公司的运营规划和具体实施, 一是明确公司的定位, 确立运营目标;二是明确人员分工, 各司其职, 责任到人;三是明晰运营流程, 环环相扣, 保障运营通畅;四是拓宽营销渠道, 实现创意营销, 培养客户忠诚度。

目前来看, 航院青年网络公司整体的规划和运营模式相对完整, 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公司面临许多实际问题。结合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实施状况以及航院青年网络公司运营的实际情况, 阶段性地总结公司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发现大学生网络创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助于克服发展过渡期经营“瓶颈”的困难, 完善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 促进公司发展。当前, 大学生网络创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

从宏观上看, 社会文化环境与国家政策尚未能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良好的客观保障。相对而言, 我国传统文化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求安稳, 不少家庭都希望子女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 公务员、事业单位意味着“铁饭碗”, 成为父母心目中的首选。这种文化氛围也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的心态, 造成大学生对创业宽容度较低的现状, 尽管个别典型的创业成功案列给大学生带来较强的创业激情, 但较为普遍的现实是创业失败率居高不下, 而且网络上存在的信息不规范、假冒伪劣信息四面埋伏等隐患, 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打击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使得大学生害怕承担创业风险。与此同时, 国家在就业政策上未能从根本上发挥良性的引导作用。政府倡导以创业带动就业, 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对大学生创业制定了一定的优惠支持政策, 但对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保护与支持依然是个空白。大学生网络创业是个人或团队行为, 难以通过资助政策、认证政策获得国家创业政策方面的优惠门票, 导致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尴尬境地。

从中观上看, 学校创业教育的滞后性难以对大学生网络创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造力培养方面的实质性关注不够, 大学中实际开设的创业课程非常少, 开设网络创业课程的高职院校更是少之又少。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指导, 更多地是从学生择业就业方向进行引导, 教育大学生如何提高自我能力以适应社会现有的岗位, 在鼓励创业方面比较欠缺, 在网络创业方面由于担心学生受骗而指导更为有限。学校创业教育的滞后性, 不能满足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的需求, 未能对大学生网络创业行为进行专业性的指导, 从而导致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盲目性。

从微观上看, 大学生网络创业存在着时间与精力不足、经济基础薄弱、资金匮乏、网络技能存在“瓶颈”、缺乏创新意识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按要求修满学分、完成学业, 而网络创业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网站设计、网站美工、网店管理、货源采购、货物配送等, 处理好学业与网络创业之间的矛盾是大学生网络创业的一个难题;大学生仅靠家人和个人兼职提供经济来源, 经济基础薄弱, 由于创业启动资金的缺乏和后续资金不足, 使得创业过程举步艰难, 许多有创意的想法很难付诸实践, 这也是航院青年网络公司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学生, 尤其是对非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大学生而言, 在网络创业的过程中, 仅仅靠学生团队合作在解决专业网络技术问题时存在较大的困难, 容易因缺乏技术支持, 甚至有时因技术瓶颈使得创业者打退堂鼓;此外, 网络交易安全问题、与网上客户建立信任问题也成为大学生网络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创业的对策

首先, 要加强立法建设, 改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需要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提供保障。由于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在我国起步较晚, 发展的时间较短, 相关的立法还未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对基于网络的各种经济行为发挥约束力, 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安全, 而且不利于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立法机关应加强网络领域的相关立法, 健全网络经济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 打击网络虚拟环境中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以法律手段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扫清障碍, 维护良好的网络经营环境。改善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社会环境不仅包括法律环境, 还包括文化环境、政策环境、社会扶持环境等多个方面。一方面, 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 形成良好的创业就业氛围。要打破对创业的传统观念, 通过社会宣传等渠道, 提高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可和肯定。要鼓励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抓住机遇, 实现自我价值。在网络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 家庭和社会各界应鼓励大学生抓住网络创业的最佳时机, 发挥大学生群体独特的优势, 不仅将创业作为解决自我就业的途径, 更重要的是在网络创业的过程中确立人生理想, 在网络创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 要加强政府推动力和社会影响力, 营造鼓励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政策环境。从政策上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优惠引导和后盾保障,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网络创业。政府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政策支持, 应当从单纯的优惠政策转向提供系统辅导与政策扶持, 从面对特定的对象转向面对大学生群体。例如, 将经营业绩好的网店认定为自主创业, 在享受毕业生就业同等待遇的同时, 还可享受相关的扶助优惠政策。同时, 政府应推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 为大学生开设网络创业基地, 给学生网络创业提供一个具有浓厚氛围的创业环境;对大学生网络创业给予融资、培训等方面上的帮扶, 帮助大学生降低创业的失败率。

其次, 要发挥高校作用, 强化网络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应深入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 在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一是要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传授创业理论知识, 培养创业精神品格。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情况, 将创业课程、创业研究、创业竞赛、网络创业等模块整合成创业教育体系, 形成独特的创业教育模式。二是要加大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创业型教师队伍的培育, 为学校的网络创业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师资保障。三是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创业竞赛,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网络创业的实际动手能力。四是要加强与网络平台公司的校企合作, 邀请网络创业专家到校交流、传授经验, 让学生耳濡目染成功人士的网络创业经历, 激发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热情, 并引导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五是要开展各类专业的网络创业培训活动, 在网站建设、网店管理、市场营销、商品配送等方面提供专业培训, 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网络创业的具体运营和实施方法, 提高创业风险意识, 帮助大学生解决网络创业可能面临的技能难题。六是要对特殊专业的学生, 如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 适度地将网络创业纳入教学实践环节, 通过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在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同时, 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个对接平台。

再次, 要拓宽资金渠道, 建立支持体系。在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过程中, 起步阶段或创业的重要时期经常会面临缺乏足够资金的困难, 从而导致不少大学生网络创业项目成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网络创业资金支持体系, 拓宽资金募集的渠道和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发挥政策支持作用, 通过财政拨款、社会募捐等方式创立大学生网络创业扶持基金, 同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网络创业, 为已开展网络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低息贷款或免息贷款, 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资金难的问题。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 通过网络创业课题项目申报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赞助, 重点扶持发展潜力较大的创业项目, 对广大学生起到创业导向作用。学生应发挥主体作用, 要鼓励学生通过创业项目宣传、网络版面广告出让等方式向各类企业拉赞助, 为自己的网络创业项目募集社会资金。

最后, 要加强诚信建设, 构建网络安全平台。一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大学生网络创业是以互联网、移动网络平台来实现的, 因此, 必须采用技术手段提供网络安全保障。二是要建立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大学生网络创业可沿用大型电子商务平台所采用的站内买卖双方互评的方式, 通过消费者好评度的高低反映网店本身的信用程度, 通过交易后的评价反馈机制筛选不诚实的评价行为, 保障网店的诚信度。三是要以法律为手段, 严格取缔网络非法行为, 保障网络平台的诚信安全。四是要通过对社会各主体进行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 培养公民的道德修养和诚信品格, 为大学生网络创业提供全面的保障。

大学生网络创业是网络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兴领域, 其探索和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各种困难, 既需要政府、社会和高职院校等各方的共同扶持, 为大学生网络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 也需要大学生把握网络创业机遇, 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和优势, 在积累创业经验的实践中创造价值、提升自己。

摘要:网络的全面普及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大力促进了网络经济的急剧增长, 随之兴起的网络创业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缓解就业压力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基于大学生就业的大背景, 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青年网络公司的运营为例, 对大学生网络创业进行深入研究, 分析大学生网络创业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创业,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胡桂兰.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0 (3) .

[2]王建英.大学生网络创业的调查与研究[J].经济论坛, 2013 (5) .

[3]赵珊.关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探讨[J].教育观察, 2012 (11) .

[4]苏益南, 朱永跃, 马志强.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10) .

[5]程艳林, 周勇炜.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07 (11) .

[6]丁于芹.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基于SWOT的分析[J].考试周刊, 2012 (62) .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篇2

(第6期)学院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申报工作领导小组主管

学院示范院校建设项目申报办公室承办 2007年10月18日

我院入选 2007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拟立项建设院校

8月23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2007“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拟立项建设院校的名单。经过各地推荐,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组织专家评审,确定了42所院校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7拟立项建设院校,我院成为入选的院校之一。教育部、财政部根据中央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精神,选择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重点支持。教育部,财政部计划在2006年到2008年3年内推动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这100所全国示范性职业 院校将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并获得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今年是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评定的第2年,2006年广东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已经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2007年,我院作为行业院校参评并成为入选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7拟立项建设院校。

我院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为全国的航空公司、机场等民航企事业单位培养高技能人才。我院是1994年全国首批十所试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之一,2004年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2005年被国务院七部委联合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称号。在13年的高职教育过程中,形成了“依托行业、产学合作、双师双证、国际通用”的办学特色。

我院自开办以来, 其发展得到民航行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从行业调拨了15架飞机、70多台飞机发动机和2万多种飞机零部件,设备原值2.66亿元, 建立了82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与此同时,我院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开设了5个国际合作专业, 国际合作专业在校生近2700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0%。

近5年来,我院就业率高,其中70%的学生在收入较高的民航单位就业,近两年,以新加坡航空公司为代表的国外 航空企业共在校挑选了110多名学生前往国外就业。此次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拟立项建设院校将为我院在今后3年内带来近1亿元的专项建设资金,分为中央财政投入、民航总局配套和行业学校自筹三部分。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使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在行业高等职业院校中起示范作用,在培养国际化高技能人才方面树立起标杆,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在全国乃至亚洲有重要影响的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项目建设内容共有八项,着重点分别是:形成融合国内外行业标准的专业教学标准;打造民航特有专业校企共享型公共实训平台;打造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创新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的运行机制。其他建设内容包括构建公共教学服务平台,强化职业素质教育,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并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我院的主要保障措施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保障配套经费,强化资金管理,行业企业共建。(学院办公室)

我院在民航快递华南分公司建立实习基地

9月7日上午,我院在民航快递华南分公司建立民航运 输、物流实习基地签字仪式、揭牌仪式在民航快递华南分公司会议厅隆重举行。民航快递华南分公司总经理李珂铭、党委书记何东平、学院院长吴万敏、副院长黄永宁以及部分教师出席签约仪式。会上吴万敏院长向李珂铭总经理、何东平书记和樊丽娟经理颁发了客座副教授的证书.(学院办公室)

我院万青老师被评为广东省2007年

南粤优秀教师

在第23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9月8日广东省庆祝2007年教师节暨表彰优秀教师大会在省委礼堂隆重举行。大会表彰了1040名南粤优秀教师和120名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出席表彰大会,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出席大会的领导还包括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丽满、省政协主席陈绍基等,各有关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师生代表约1500人出席了庆祝大会。

黄华华省长在会上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抓紧抓好,不断改善教师工作、学习条件和生活待遇,多为教师办好事、实事;各行各业、社会各界要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此次表彰大会上我院经营管理系教师万青受到表彰。

(办公室)

广东省高职高专专家组到我院

开展评估回访

近日,我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对2004年至2006年接受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院校进行回访。我院于9月24 日,接受了由杨利、吴念香、刘跃南、曾志军、陈春梅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回访和检查。

专家组听取了吴万敏院长的评估整改汇报,对“飞机机电专业”开展了专业剖析,组织了个别访谈和师生座谈会,参观校园等。

专家组组长杨利同志主持汇报会,学院院长吴万敏同志代表学院党委、行政和全院教职工对专家组的回访检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从三个方面汇报了学院一年多来的整改工作及所取得的成效。一是整改情况和目前状况,二是战略目标和建设重点,三是经费筹集和保障措施。专家组认真听取汇报后,对我院的整改工作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通报回访意见会上,组长口头的形式向学院通报了回访意见,认为学院针对评估提出的问题逐一实施整改,比较到位,成效很大。通过全院师生的努力,学院成为了教育部、财政部2007“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拟立项建设院校,是评估后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希望学院继续贯彻落实好(教高„2006‟16号)文,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的标准和要求实施人才培养,实现示范办学。最后,吴院长对专家组的评价和建议深表谢意,并表示一定继续深入落实整改意见,站在服务社会、服务整个民航事业的高度开展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早日实现创建国家示范院校的奋斗目标。(学院办公室)

我院荣获全国第四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广东赛区决赛特等奖

在10月14日举行的“全国第四届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广东赛区决赛”中,我院06级航空安全检查1班的王娴同学经过了5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获得广东赛区特等奖,荣登第一名,并将代表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于11月赴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这是继2006年我院郑浩虹同学获广东赛区第二名后我院选手在该项赛事中取得的又一成功。由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注重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实际应用水平的考察,旨在提高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英语口语的总体水平,加强英语口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该项赛事以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为主办单位举行赛区决赛,各高职高专院校只能 派一名选手参赛,各赛区最后只能推荐1-2名选手参加全国总决赛。

我院对该项比赛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成立了以黄永宁副院长为首的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成立了以梅修为组长,陈坚为领队,吕桥、王瑞华、范金梅为辅导教师的辅导小组,并在全院开展了院级选拔赛。历时近一个月的选拔,最后确定06级航空安全检查1班的王娴同学代表我院参加该项赛事。

赛场上,王娴同学在比赛中镇定自若,不畏强敌,机智灵活地完成了上述三个环节。最终,她的表现征服了赛场上所有的评委和观众,评委给出了全场最高分,获得广东赛区特等奖。

这项荣誉是老师和选手共同努力,辛勤劳动的结果,展示了我院英语教学水平,展示了我院英语教学改革的成绩。希望通过该赛事促使我院学生学习英语及练习口语的热情,并祝愿王娴同学能再接再厉,在接下来的全国总决赛中发挥出色,取得好的成绩,为我院争光。(学院基础部)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荣膺2006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篇3

关键词:新媒体,内含,特征,调查,建议

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 高校校园活动也需要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其中, 高校学生组织必须通过新媒体阵地才能牢牢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关注度, 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学生已成为新媒体的主要载体。学生组织建设在新媒体的大背景下, 需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 创新完善学生组织建设在新媒体中的运用。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典型代表, 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欢迎, 用户数量巨大, 新媒体也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组织中, 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 有利于高校学生组织团学活动的开展, 也有利于做好高校学生工作, 进一步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一、新媒体技术的内含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CNNIC) 在京发布第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 截至2013 年6 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 91亿, 较2012 年底增加2 656 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4. 1% , 较2012 年底提升2% 。在今年上半年的互联网发展中, 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表现最抢眼, 不仅成为新增网民的重要来源, 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中也有良好表现。在新增加的网民中, 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 0% , 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所谓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从技术上界定, 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 主要包括网络电视、网上即时通讯群组、对话链、虚拟社区、博客、播客、微博、搜索引擎、简易聚合、电子邮箱、门户网站、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楼宇视频 ( 各种大小屏幕) 等。”[1]

二、新媒体技术的基本特征

较之传统媒体新媒体最大的传播方式变革特性为零距离性、互动性、多媒体性、个性化, 其具有更多样化的表现方式, 可以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聚合在一起, 这是所有传统媒体都难以实现的。

( 一) 零距离性

计算机大师吉普森认为“全球网络是超国家、超地域的”, 当今世界, 网络无处不在, 网络的发展为我们实现了这样一种可能——只要拥有一台能连接网络的电脑, 通过鼠标与数据线, 地球两端的人就可以在虚拟化的空间里实现互相交流、沟通。麦克卢汉指出“由于瞬息万里的电子技术, 地球再也不可能超过一个小小村落的规模, 使之缩小到黄昏漫步时弹丸之地的规模”。通过网络, 全世界都生活在一个由网络构筑的“地球村”中, 时间已不再是关键性概念, 人类历史过去与现在的鸿沟也已经消失。依托于网络的新媒体可以轻松直抵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能使某一种观点瞬间传遍全世界, 依托其技术的功能与特性, 使不同国家、地区、民族都能理解、接受, 人类之间的交流从此也没有了障碍。

( 二) 双向互动性

较之传统媒体, 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大为不同。新媒体依托于网络, 网络的高科技特性也使得受众既扮演着受者角色, 还扮演着传者角色, 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等级式、单向式、封闭式, 向着平等性、交互性、非中心化方向转变。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关系, 改变了传统媒体由中心向四周的传播途径, 真正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 实现了单向和双向相结合的传播。

( 三) 多媒体性

新媒体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 构建的是以信息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为平台的传播媒体形态。新媒体可以兼容多种信息的表现方式, 如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 这是任何一种传统媒体都难以做到的。传统媒体只能展现或凸显相关信息中的一两个方面, 而且一般都有固定的版面, 篇幅长度也在一定范围内, 还有一些得体性方面的要求限制, 直接导致其有深度、细节, 但却无法直观地展现现场情况。借助于现代网络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 新媒体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 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有机地聚合在一起, 给受众以全方位的感受。

( 四) 个性化

在新媒体中, 人人都可以是发布者、阅读者、传播者, 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搜索、浏览、阅读信息, 甚至可以像记者那样随意发表稿件, 像评论家一样发表作品, 像摄影家一样发布作品。如发微博、写博客时, 用户可以根据个性, 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有机地聚合在一起, 给受众以全方位的感受。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时间使通过新媒体所发布的内容千差万别, 所发布的个性化信息也有可能影响大批的受众。

三、新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实证研究

( 一) 新媒体平台问卷调查

以“新媒体在高校学生组织中的作用”为主题组织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经营管理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全体干部、干事, 以及班级学生干部, 其中66. 37% 为女性、33. 63% 为男性。

第一, 关于新媒体的使用情况, 93. 72% 的同学经常使用微信, 89. 24% 的同学经常使用QQ, 59. 19% 的同学经常使用新浪微博; 61. 43% 的学生使用的智能手机为安卓系统, 34. 53% 为ios系统; 88. 79% 的同学使用智能手机是因为其应用丰富, 使用方便。调查结果显示, 微信、QQ、新浪微博三大社交软件为主流应用软件, 而安卓和ios手机系统为主流手机系统。

第二, 关于新媒体的普及情况, 在学生及其周边人群中, 微信普及率 ( 大于70% ) 为86. 65% 、微博为29. 6% , 有62. 78% 的学生同时使用微信和新浪微博, 其中98. 65% 使用手机登录微信, 84. 75% 使用手机登录新浪微博; 包括QQ在内, 68. 16% 的学生认为使用手机登录更加方便实用; 93. 27% 的学生常使用这类软件与他人进行交流, 84. 75% 常用来获取信息, 而65. 92% 则完全用来娱乐。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手机登录新媒体软件, 认为更加便利。

第三, 对新媒体的了解情况, 在有了新浪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后, 61. 88% 的学生多数通过新媒体平台和偶尔留意学校公告栏来获取校园活动信息或教学考试等信息, 有22. 87% 的学生仍习惯于阅读传统的纸质书, 所以多数时候留意学校公告栏和偶尔通过新媒体平台来获取校园活动信息或教学考试等信息的学生为25. 11% , 他们中有37. 22% 多天一次从新媒体平台上获取消息, 35. 43%为多天多次, 26. 01% 为每天一次, 72. 65% 认为新媒体平台对获取校园信息有帮助; 当他们在使用这些新媒体平台的时候, 75. 78% 认为看好友动态等可以即时了解到好友的生活状态, 感到他们的陪伴, 52. 47% 认为很多价值观念都能接受, 不局限于传统价值观, 37. 22% 看到QQ群、微信群等有一种归属感, 31. 84% 能清楚地感到自我存在, 希望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 更有31. 39% 希望新媒体平台能采用自己的一些素材、建议、意见, 余下的20. 63% 则认为网上信息过于混杂, 很难辨别对错, 造成价值取向的混乱; 59. 19% 的学生都使用微信和新浪微博以外的关于新媒体的手机客户端, 但他们普遍认为QQ、微信、新浪微博的界面设计及应用更便利。调查结果显示, 新媒体平台对学生组织建设有一定的帮助, 但应加强互动。

( 二) 新媒体平台的实证研究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经营管理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积极探索新媒体平台建设, 先建立“广航院经管学院团总支学生会”新浪微博平台, 用于接受学院学生爆料新鲜事、提供建议、发布学院活动、及时进行活动前的宣传、公开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各项活动等。在此基础上, 新建立“广航经管院团总支学生会”微信公众平台, 旨在发布与学院有关的活动进程, 接受学院学生、教师的意见反馈等, 旨在进一步扩大团学组织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号召力、影响力。

1. 新浪微博平台实践

第一, 通过新浪微博的建立与学校其他组织之间互相关注, 不仅对自己的组织起到了宣传作用, 而且加强了各组织间的沟通和互相学习。

第二, 及时发布团学活动信息。在新浪微博平台可随时发布信息、随时反映活动情况, 对于活动前期的宣传也新颖别致, 可以通过发布投票、长微博等进行宣传, 吸引学生眼球,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微博风云网站提供的大数据分析功能, 广航院经管学院团总支学生会新浪微博平台注册1 473天, 发微博943 条, 平均每天发微博0. 6条。

第三, 新浪微博植入大型校园文化活动。院民航经营管理学院2014 届、2015 届毕业典礼都通过新浪微博进行了微博直播, 提前发布微博话题, 邀请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以及已经毕业的学生参与话题, 对母校以及毕业生送上祝福, 同时, 在毕业典礼开始时, 发布话题二维码, 邀请回学校的毕业生现场参与话题, 刷新数据, 与传统的毕业典礼环节相比, 加上微博直播的环节, 使典礼更具新颖性和纪念意义。

第四, 稳定的粉丝数。从图1 中可以看出, 新浪微博平台自建立以来, 在学生中普及性很高, 用户多, 关注多, 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 影响力强, 影响范围广。

2. 微信公众平台实践

第一, 主动学习借鉴权威微信公众平台的成功经验。申请微信公众号之后, 新媒体组应多关注其他较成功的微信公众号, 转发有意义的文章, 学习其他微信账号的文档格式, 尝试不同的类型, 并逐渐找到自己的方式。

第二。微信公众平台的文章推送。固定栏目发送: 每周四发送一条多图文信息, 包括心灵鸡汤、学院活动进展、转载学校教务处的最新发布公告 ( 例如假期规定、考试安排、缴费通知等) 。活动宣传: 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依靠微信用户的支持, 转发朋友圈是微信公众平台较好的宣传方式, 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微信号, 转发至朋友圈可使活动宣传更好地进行, 相比原来传统的海报宣传, 大大提高了影响度和宣传度, 为活动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帮助。改善活动形式: 我院的品牌活动为一年一度的形象大赛, 在开通学生会微信公众号之后, 学校最佳人气奖由学生会微信账号发布的投票链接投票决定。投票链接中加入选手排练情况的视频和选手采访实录, 不仅大大提高了选手的参赛积极程度, 而且使得我院的品牌比赛得到众多关注, 不仅增加微信号关注粉丝四百多名, 而且微信链接达到4万多的阅读量, 投票人数接近两万。

四、高校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运营建议

( 一) 提高学生组织新媒体平台的认证率

微博、微信服务商提供的认证服务带有一定的权威性, 通过认证既可以保证微博的权威性, 更能吸引大学生粉丝的关注, 扩大该平台的影响力, 也能避免其他人以平台的名义或者用昵称相近的账号注册微博、微信, 发布错误或消极信息, 误导大学生。

( 二) 提高新媒体平台内容的更新率

微博、微信已成为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 学生组织开通微博、微信新媒体平台, 能很好地跟随大学生的脚步,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 把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 在微博、微信上更新发布与学生活动以及学生本人相关的信息, 并转发一些学校、社会的热点问题是微博服务的主要内容。必须保证新媒体平台的更新速度和效率, 持续更新文章, 发布新信息, 才能保持新媒体平台的生命力, 取得良好效果。

( 三) 提高新媒体平台的互动率

微博、微信是一个受大众欢迎的网络交流平台, 它提供了转发、回复、评论等多种功能, 用户可以随时转发, 对某一信息进行评论, 对他人观点进行回复。微博、微信的粉丝大多来自本校或本院的大学生, 看待同一个问题时, 他们往往会有许多不同视角、层面, 管理者应充分尊重, 以包容、客观、开放的精神予以对待。同时, 要关注、回复普通粉丝的评论, 与普通粉丝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 四) 制定新媒体平台管理制度, 监管专人化

高校学生组织主管部门应制定详尽的新媒体平台的开设计划、目标, 建立一支素质高、理论文化强、电脑操作技术过硬的指导教师、学生干部队伍, 有益于高校学生组织新媒体工作平台的稳定。同时, 对新媒体平台的服务对象、拟实现的功能、内容和结构、质量要求、更新频率、发布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加以规定。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2.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423.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篇4

术学院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位于上海市。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以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为建校基础。xx年学校整体升格为副局级事业单位。2016年5月再次升格为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即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4月26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统筹规划部署下。在中国民用航空局的支持下。经过四年多的共同努力。经国家发改委批复。

上海电力学院将学海路校区515亩土地。228000平方米校舍转让给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中文名,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英文名,SHANG HAI CIVIL AVIATION COLLEGE。简称,SCAC。校训,志高行远 厚德尚能。创办时间,1985年。所属地区,中国上海。类别,公立大学。学校类型,理工 综合。学校属性,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主要院系,航空运输系。航空乘务系。空港管理系。航空维修系。航空制造系。现任校长,于再。主管部门,中国民用航空局。学校代码,14394。学校升格,2016年。

办学历史。上海民航学院前身为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

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5月9日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当日上午在上海市挂牌成立。国家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致辞。上海市市长韩正致信祝贺。副市长沈骏出席。经上海市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以民航上海中等专业学校

为基础组建的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是上海市新增加的一所高职学院。该校将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以服务民航事业为己任。以行业岗位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为支撑。

立足上海。面向华东。辐射全国。为民航强国战略培养更多。更适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民航局在2016年9月正式向教育部递交了《关于申办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函》。申请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在民航局和上海市政府。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走上快车道。2016年3月获得教育部批准备案。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是是一所面向行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大专层次。

培养服务于民航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高校。

办学定位。立足华东。服务民航。特色鲜明。

社会满意。发展目标:培育适应高

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体现行业特色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打造职业技术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的国内一流的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条件。学院占地面积181亩。有超过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和价值近6000万元的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有14个专业实训室。

馆藏图书及电子图书达20余万册。为全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教育和科研资源。民航学院学院拥有上海市民航职业技能鉴定所资质。是上海地区唯一同时取得民航局CCAR-147部和CCAR-66部考点资质的学院。

院系简介。学院王牌专业:空中乘务。空中安全保卫。

民航经济管理系是我校区两大专业系部之一。主要培养面向航空公司。机场以及航空运输销售代理等企业单位的第一线从事空中乘务。民航安全检查。民航客票销售。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 的知识型技能人才。系部在校学生1600人。民航工程系的前身是专业二科。由”专业二科”更名为”民航工程系”。现有在编教职工37人。民航工程系下设机电教研室。

安检教研室。计算机教研室。实训教研室四个教研室。民航工程系下设三个专业:航空机电设备维修。飞机制造技术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主要承担学校机电。电子和安检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学校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近年来。工程系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大了对机务专业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建成了一系列专业实验。实训室。开发了相关实训项目。并获得了东航无偿捐赠的一架退役BAe-146飞机。

购买了一台退役JT-8D涡扇发动机。2)积极进行了专业布局的调整和专业方向的拓展。根据行业的需求以及上海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于2016年新增了高职飞机制造专业和五年一贯制航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篇5

一、百果园学院的定位及校企合作基础

(一) 百果园学院的定位

百果园学院由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市百果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百果园公司) 共同成立, 定位于双主体办学、双元培养的特色学院, 并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二) 校企双方的基本情况

百果园学院的成立是校企双方强强联手共同培养行业企业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 2003年即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市属高等职业教育龙头院校, 2014年度入选全国高校就业50强。百果园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果品连锁专卖企业, 全国有近1000家直营专卖店, 员工规模超过8000人, 公司业务覆盖了果品流通的全产业链, 计划到2030年门店数量达到15000家, 力争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果品连锁销售企业, 成为世界果业第一品牌。

(三) 校企双方的合作基础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百果园公司已合作三年。双方合作是基于学校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及企业管管理等专业, 人才培养定位是“职业店长”, 前期合作的主要形式是订单班。公司在校企合作中承诺, 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工作满一年, 80%的学生可以晋升为店长或总部员工, 60%~70%的店长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 月收入较高的店长可达到15000元以上。2014年底我校百果园店长班中有23名学生在百果园公司就职满一年, 有21名学生晋升为店长或总部员工, 晋升率达到91.3%。其中有学生8个月升任店长, 10个月升为小区主管, 1年后升任片区经理助理, 目前月收入超过8000元。

二、探索双主体办学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一) 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百果园学院实行校企双主体办学基础上的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暂由八人组成, 条件成熟可增加行业人员及职教专家。校方委派四人, 企方委派四人, 理事长由校方人员担任, 副理事长由企方人员担任;理事会负责学院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和重大建设项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负责学院院长及相关项目负责人的推荐和考评, 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百果园学院设院长一人由企方人员担任, 执行院长一人由校方人员担任。院长与执行院长负责百果园学院的日常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以及其他行政工作。

(二) 校企双方享有的权利与责任

1.企方权利。 (1) 有权对百果园学院的教学及管理提出要求与建议, 有权要求建议校方根据企方的生产经营与行业发展的需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设置专业、课程与开展教学及管理工作。 (2) 与校方共同拥有与“百果园学院”相关的全部知识产权, 包括但不仅限于百果园学院徽章、图标、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及双方合作开发的课程、教材、实训实践项目、课件、视频、音频、研究项目等。 (3) 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 有权与校方一起在全国开设百果园学院的连锁学院, 并享有相关的权利。

2.校方权利。 (1) 有权对百果园学院进行监督、管理, 保证教学管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高职教育规律和学校规章制度。 (2) 与企方共同拥有全部与“百果园学院”相关的知识产权, 包括但不仅限于百果园学院徽章、图标、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及双方合作开发的课程、教材、实训实践项目、课件、视频、音频、研究项目等。 (3) 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 有权与企方一起在全国开设百果园学院的连锁学院, 并享有相关的权利。

3.企方责任。 (1) 与校方一起探索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新模式。 (2) 负责专业技能课程或模块及教材的建设工作, 参与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程或模块及教材的建设工作。 (3) 负责专业所需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 (4) 负责学生在企方带薪学徒及顶岗实习、录用及毕业生就业。 (5) 为学校教师挂职锻炼及科研工作提供便利。 (6) 未经校方同意, 企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利用双方合作的成果与其他院校联合申报教学成果奖、课程、教材、课题、培训等方面的奖励或项目, 不得以任何形式利用双方探索出来的成果单独与其他院校合作开设百果园学院的连锁学院。

4.校方责任。 (1) 负责百果园学院的建制和根据企方要求与建议按规定进行课程设置。 (2) 负责按照国家和学校相关要求指导百果园学院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学生管理工作。 (3) 负责牵头组织课程及教材的建设工作。 (4) 负责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5) 保证校方派出到企方挂职锻炼的学校教师要严格遵守企方的各项工作制度, 服从公司的工作安排, 保守公司的商业信息。 (6) 保证企方师傅的培训及相关待遇。

三、校企共同推进一体化的招生与招工

百果园学院依托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开展人才培养, 根据发展情况新增或优化以果品流通产业链为依托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各专业招生对象为符合国家和广东省招生要求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相关专业中职毕业生或行业企业在岗人员, 已经和即将推行的招生形式有以下三种:

(一) 招工和招生同步

招工和招生同步的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合作, 面向应届和往届中职毕业生、高中毕业生自主招生各一个班共100人, 实施联合交互培养。对于中职生源的两年高职学习安排是第一学年, 以学校为主, 采用在校学习和企业见习交替的方式培养学徒;第二学年, 企业落实学徒的工作岗位, 以企业为主, 采用企业导师岗位师带徒、学校导师理论辅导的方式进行多岗位或轮岗的在岗培养。对于高中生源三年的高职学习安排是在上述两年教学安排的基础上增加相关专业课程, 实施三年的工学交替。在招生宣传时, 为保障考生广泛而全面的知情权, 学校将人才培养的模式、合作企业情况、课程开设情况、报考及录取条件、毕业与就业要求等充分告知到每一位有意向的考生。

(二) 先招工再招生

先招工再招生是校企双方以自主招生的方式, 面向深圳市百果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符合报考条件的在职员工招生一个班50人, 其目的是服务企业的转型升级, 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百果园公司出台激励在岗员工报读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措施, 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委派导师, 实施联合在岗培养, 学徒不脱离工作岗位以网络学习和定期集中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业。

(三) 先招生再招工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在管理类专业面向普通高考的生源实施大类招生, 在招生简章中写明第一年不分专业, 第二年可选择进入两个百果园店长班。也就是给学生一年的时间学习管理大类的通用平台课程, 同时让他们了解百果园企业及校企合作情况, 特别是百果园学院的运作以及百果园店长班的学习、顶岗与就业情况。在此基础上, 一年后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 签订带薪学徒协议, 明确学生的双重身份, 接下来的两年学习按照现代学徒制的要求, 实施校企双方的交替互融式的联合培养。学徒期满, 考核合格, 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 企方与学生签订正式用工合同。

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

百果园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后, 双方共同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职业店长, 完善工学结合与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基础上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

(一) 成立现代学徒试点教学工作委员会

在原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 联合试点企业, 由职教专家、企业人员、专业教师组成学徒制工作委员会, 主要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与课程标准的建设、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实施等等。同时, 该工作组还要负责选派和考核优秀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导师 (师傅) , 一般一个师傅不宜超过三个学生。

(二) 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与企业共同确立协同培养、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体下来, 学生需用1/2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 约1/2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校企共同制定体现学徒制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以及工作内容和典型工作过程的来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构建“公共课程+教学项目+带薪学徒”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其中教学项目是按照高职教育规律和企业需求, 在课程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发体现“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三者有机融合的项目课程。而带薪学徒就是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在此基础上制定岗位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考核办法, 并将学生工作业绩和师傅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标准。

五、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一) 确立校企互聘共用师资队伍的基础

为满足健康快速发展, 百果园公司决定成立水果大学以确保其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有效供给。如何低成本成立百果园大学又确保有效运作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 而如何获得既有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师资是企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其策划在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建立水果大学的分校 (院) , 并首当其冲成立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百果园学院, 作为企业第一家成立的二级分校 (院) 。这样既解决了生源 (学徒) 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又解决了企业对学校教师的需求问题。而学校要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 需要企业的师傅, 双方的互惠互利为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 初步完成校企师资队伍的互聘共用

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百果园公司现代学徒制试点的签约仪式上, 双方对首期各自选拨出10位员工进行互聘共用, 他们一方面作为学生的双导师, 另一方面作为校企双方各自发展所需人才的有效补充。在签约仪式上, 双方颁发聘书并明确双导师的教学任务、工作职责、培训与考核以及相关待遇。在此基础上, 学校每学期再派两名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2015年初派去的两位老师受聘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助理, 具体工作职责是协助企业做好百果园水果大学的前期筹建工作, 包括组织框架、运行机制、规章制度、课程体系的建构;协助企业做好员工职业发展的规划与研究;架起校企合作的桥梁, 跟踪并深入研究百果园店长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 制定岗位工作手册, 为百果园学院店长的人才培养标准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第一手素材, 并建立校企双方共通共享的课程资源。

六、确立校企双方在教学管理中的责任制度

为成功实施百果园现代学徒制试点, 校企双方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 共同制定了现代学徒制的工作方案, 对双方在教学管理中的责任与制度进行了明确和细化。

(一) 企业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管理职责

1.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准确传达企业的岗位要求, 包括现在及将来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2.与学校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 对学生技能训练和学业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

3.委派优秀的技术骨干担任学生的师傅 (导师) , 并制定相关的制度对优秀师傅进行鼓励和支持, 以调动他们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4.遵循教育规律,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体现职业性, 也要体现教育性, 且两者要有机融合。学生在学习期间, 企业应按技能逐步提升的过程和规律安排学生的岗位工作。

5.制订学徒管理办法, 保障学徒权益。根据教学需要, 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 保证学徒合理报酬。根据学生成长档案聘用毕业生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就业。

6.为学校教师提供挂职锻炼的岗位, 积极与学校开展产学研等方面的合作, 服务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

(二) 学校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管理职责

1.根据企业需要, 明确学徒制实施的专业范围和领域以及现代学徒制试点要达到的目标。分析校企双方的优势及所具备的条件, 从而确定需要培养的具体内容, 并做好学徒制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2.根据企业的运作和学徒的工作岗位科学合安排教学的组织, 实施多学期、弹性学制。

3.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 构建适合学徒制下的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管理体系, 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4.明确企业师傅的教学与管理职责, 为师傅提供高职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 并确保师傅的课酬及相关待遇。

5.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把学到的企业经验带回学校, 进行专业调整与课程改革, 使之更适合学徒制教学, 同时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

6.与企业共同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 确保人身安全。

七、拟在全国其他院校开设百果园连锁学院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目的在于通过试点、总结、完善和推广, 逐步扩大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范围和规模, 使现代学徒制成为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而试点成果是否可推广、可示范, 取决于选“点”的代表性、普遍性, 也取决于成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百果园学院试点涉及专业是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企业管理等专业, 这些专业在高职院校普遍开设。而百果园企业目前在全国有近1000家直营专卖店, 计划到2030年门店数量达到15000家, 力争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果品连锁销售企业, 成为世界果业第一品牌。企业目前在全国与39家院校合作, 而成立百果园学院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一家。当校企共同探索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制订出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并经过有效实施和完善, 即可迅速在全国复制, 通过成立百果园连锁学院, 将现代学徒制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向全国推广。

摘要: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百果园学院作为现代学徒制的试点, 在试点单位的选取与定位、探索双主体办学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校企共同推进一体化的招生与招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确立校企双方在教学管理中的责任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条件成熟, 将通过开设百果园连锁学院, 将该项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广至全国其他高职院校。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合作,连锁学院

参考文献

[1]阚雅玲, 何霞.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特色专业“双元培养”办学体制与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 2014, (14) .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篇6

校企“双元培养”办学的内涵

“双元培养”的界定

“双元培养”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双元制”, 所谓“双元培养”是指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以学生 (学徒) 培养为核心, 以课程为纽带, 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 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及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 强调“做中学、学中做”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培养”的核心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近年来, 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都有较大发展, 但校企合作的质量还有待深入和加强, 校企合作的质量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华好集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共建二级教学实体, 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赢, 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资金短缺、科技成果转化缺乏途径、人才培养与市场衔接不足、教师技术服务能力缺乏培养锻炼平台、专业建设缺乏企业有效参与等问题。

华好学院采用理事会管理的办学体制

华好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负责学院专业设置和重大建设项目的审议、人才培养方案的审议、院长的推荐和考核、年度预决算的审议等重大事项。理事会议事采用共同协商的方式, 本着平等、友好、信任的原则, 由理事会主席牵头共同形成决议。理事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 由理事会主席召集, 于会议召开一周前通知全体理事。理事会会议要有半数以上理事参加。理事会由校企双方代表共7人组成, 企业委派4人, 学校委派3人, 理事会主席由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 副主席由企业董事长担任;学院设院长1人、执行院长1人、副院长1至2人, 院长由公司总裁担任, 执行院长由学校人员担任并主持日常工作, 企业委派1名副院长长驻学院协助执行院长工作。企业首批派驻8位技能教练与校方教师共同组成“双师型”教学团队。

华好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

华好学院作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首个与知名企业共建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型学院, 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始终是密不可分的, 无论是在理论与实践还是在技能和知识的教学方面, 都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资源优势, 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校企“双元培养”改变了受教育者的单一身份, 受教育者除了具备“学生”身份, 同时又具有企业“学徒”的身份。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学校进行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 还通过校企共建的“教学工厂”接受企业技能训练。

构建校企合作“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师资队伍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聘请行业协会会长为名誉院长, 聘请企业董事长和总裁为学院客座教授。在此基础上, 校企双方共建华好学院师资队伍, 由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选择教学名师和优秀专任教师担任学院各专业公共课、理论课主讲教师。由广东华好集团安排企业骨干精英常驻学校, 担任专业技能课程主讲教师, 主要负责传授、指导与培训实践技能, 同时参与学院的教学管理。在教师培养上, 学校选派骨干教师进驻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企业专任教师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学校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及职业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培训。

华好学院的师资结构合理, “双师型”特征明显

目前, 华好学院校企双方教师共有20人, 校方教师有12人, 企方教师有8人。其中校方有教授1人, 副教授3人, 兼职副教授3人, 具备中级职称者12人, 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者18人, 具有企业经验的教师15人。企方派驻专任教师有8人, 其中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及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人, 具有技师资格的教师2人, 有4人具有10年以上美容化妆品行业、企业工作经验。此外, 华好学院聘请客座教授3人。教师队伍中, 45岁以上的有2人, 30~45岁的有13人, 30岁以下的有5人。20位教师中有18位具有企业工作经验, 具备“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学业背景包括管理学、企业管理、中医、市场营销、化学、经济学等。整体来看, 华好学院教师具有合理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 初步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责任心强、学术水平较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师德师风良好、教学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

校企教师协同合作, 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华好学院遵照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构建了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方案, 积极推动高职教育模式改革, 以产业背景和校企深度合作为支撑, 实践“宽基础、活模块”等新的教学模式, 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行校企联合培养, 全面掌握美容行业的发展动态与人才需求标准, 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培养出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通过全方位、全过程与企业深度合作, 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专任教师发挥各自优势, 分工协作, 以教学质量为抓手, 共同制定专业人才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 共同建设美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组织实施人才培养过程, 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双师型”师资培养途径

校企轮岗, 共同培养

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上,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校内教师在企业参加岗位工作和行业培训, 掌握行业、专业前沿动态, 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新动向。采取阶段性的方式, 每学期派出2~3位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 通过下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 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应用、生产技术革新、成果咨询等一系列活动, 教师可以将在企业学到的东西引入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经过3~5年的循环, 可保证80%左右的校内教师具备一定的行业工作背景和经验, 且形成常规性的师资培训计划。企业教师分批或集中参加职业教育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和培养, 更新自身专业知识, 保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实施“青蓝工程”, 培养“双师型”教师

通过“青蓝工程”落实“十个一”的具体任务: (1) 认一位导师。教师与一位骨干专业教师“师徒结对”, 在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下,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品质和专业技能。 (2) 编著一个标准教案。校企教师根据教务处的具体要求, 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 编著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标准教案。 (3) 制作一个标准课件。教师选择一门自己最为擅长的课程, 按照多媒体课件的要求, 制作一个既符合高职学生特点, 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准课件。 (4) 完成一门课程设计。教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原则,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等方法, 对一门课程进行整体教学设计。 (5) 进行一次企业调研。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调研, 具体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建议,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6) 进行一项技能考核。教师应参加一次职业资格考核或参加一次技能培训, 使自己“懂理论, 会实践”, 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 同时又能为技能鉴定提供培训和考评。 (7) 组织一项专业建设活动。教师在全面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组织一项专业建设活动, 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8) 撰写一篇论文。教师通过撰写论文的形式, 深化业务研究, 固化教育教学成果。 (9) 参与一项科研项目。教师通过参与一项科研项目, 增强科研意识, 提高科研能力, 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0) 做一个班的学生导师。教师通过导师工作, 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三年学业的同时, 也完成自己从一个新入门的教师到一个专业骨干教师的成长过程。通过“青蓝工程”, 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为华好学院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培训学习, 提升专业化水平

为提高企业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及教学能力, 学院积极拓宽培训平台, 创造条件, 让企业教师通过国内 (外) 考察、境内专业进修、骨干教师培训班、专业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 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教师综合素质训练”、“教练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课程开发与建设”等各类师资培训, 拓宽企业教师视野, 更新教育理念, 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企业也积极创造条件, 让校方教师深入企业实习, 参加企业文化节、终端会, 并带领校方教师参观广州美博会, 参加中国美发美容协会高峰论坛等, 使校方教师更新专业建设理念, 把握专业技术方向, 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从而提升校方教师的行业认知及实践能力。校企双方教师借助各自的优势平台, 互相学习, 极大地提高了彼此的专业化水平, 保证了华好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为提高校企双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华好学院按照“学校出地、企业出资”的模式, 基于“共建、共享、共用、共管”的原则, 建设了面向真实市场的“厂中校”实训基地———华好学院美容美体实训中心,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学校教师借助该实训基地, 进行实际运营项目训练, 提升自身技能水平, 更好地了解美容化妆品行业的发展态势;企业教师紧随市场瞬息变化的形势, 在指导学生实践训练的过程中总结出更多符合市场规律的知识与规则辅助教学。以校企合作真实项目为依托, 充分发挥校企双方教师在项目任务完成中的作用, 使得教师自身专业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实践, 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实现师资队伍教改、教学、科研、服务等四大能力的有效提升。

校企师资管理机制

华好学院师资队伍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 教师队伍实现互聘共享

学院教师以专业公共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为主配置教师, 主要承担素质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 专业教师可以脱产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工作, 教师身份保持不变, 工资待遇福利等方面由学校解决;企业按专业技能课程需要配置教师, 选配企业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为专任教师, 要求完全脱产进入学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 主要承担美容化妆技能专业课教学, 其企业员工身份保持不变, 待遇标准不变, 企业常派教学人员及参与教学管理或教辅人员实行坐班制,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考核。

华好学院实行二级管理体制下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薪酬制度

校方教师执行学校相关师资队伍的管理规定, 薪酬福利等一切待遇执行学校现有政策。企业参与教学的技术骨干人员根据其情况聘为学院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 其管理和待遇按照学校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的管理规定执行, 课酬由学校与企业统一结算, 由企业统一管理和使用。派驻学校参与管理及教辅人员的薪酬由企业负责。

华好学院实行教师聘任制, 进行动态绩效管理

华好学院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 教师竞聘上岗, 对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和合同管理, 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机制。根据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更加注重能力、业绩, 侧重教师的专业建设实绩、教学工作业绩、工作表现和师德等方面, 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教学管理和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通过提高绩效工资比例, 实现优劳优酬, 拉开收入差距, 鼓励教师敬业、勤业、精业, 为华好学院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创造动力和空间。

校企师资融合路径

基于校企“双元培养”的办学体制, 华好学院对企业的依存度较大, 如何保证企业教师在数量、结构和质量方面的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也是校企“双元”办学过程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 为了提高企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校方在校内长聘教师管理方法的基础上, 特别制定了关于华好学院企业专任教师的待遇及组织管理办法。具体操作方法是: (1) 华好学院企业专任教师按学校长聘教师进行管理, 有参加相关会议的权利; (2) 华好学院企业专任教师参加学校教学、科研等竞赛评比或奖励等活动, 享有与校内长聘教师一样的劳务费、奖金和奖励等待遇; (3) 华好学院专任教师按学校工会会员管理, 享受与校内长聘教师同等的工会会员福利待遇; (4) 华好学院专任教师参加学校年终考评并享受相关奖金待遇; (5) 华好学院专任教师享受与长聘教师同等的节假日慰问金等福利; (6) 华好学院专任教师可以参加年度优秀教师评选及其他评选活动, 并可享受相关奖励待遇; (7) 华好学院专任教师享有学习进修的权利, 可以参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专业师资培训、学习研讨会等教师进修活动; (8) 学校创造条件为华好学院专任教师按规定办理教师证书。

结语

要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因此, 校企合作“双元培养”办学离不开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华好学院通过校企轮岗、互聘互管, 实施“青蓝工程”, 改革教师管理机制, 寻求校企教师融合路径, 成功打造了由学校教学名师和企业实践教练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探索出一条企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子, 使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一样保持了在数量、结构、质量和发展方面的稳定性, 从而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年度报告2012》编写组.政行企校齐发力校企合作入佳境[N].中国教育报, 2013-11-05 (5) .

[2]孟源北, 查吉德.高职院校发展与校企合作的互动关系[J].高教探索, 2013 (3) .

[3]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7) .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篇7

近年来,由于高中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大学的扩招,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状况和素质有所不同,教师感到组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英语教学。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存在厌学情绪、英语整体水平不高呢?是哪些因素阻碍了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呢?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和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我首先对高职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了解。

1. 高职学生来源情况。

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经过重点大学和普通高校的三四层筛选过滤之后,最终来到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选择到公办高职院校读书以便早日就业,减轻家庭负担。这类学生成绩可以,但为数不多。部分家长看到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认为与其让孩子上大学,毕业时未必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如让孩子读高职院校,先解决就业问题。例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铁职院)招收的学生是高考成绩达到第三批高校录取分数B线的,主要来自广东地区,其余的则来自湖南、广西、海南等地区,大部分学生看中广铁职院是因为广铁职院是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校,但是他们的英语单科成绩并不理想。

2. 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

(1)学习目的明确。理论上讲,高职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应该是为更好地择业、就业服务。实际上,因为学校课程的设置,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没能把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也没能把英语教学与学生将来就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结果只有很少的学生抱着这样的目的学习英语,其余的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本来的学习目的,认为在学校英语学习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应付考试。

(2)英语基础薄弱。不少高职学生某些文化课成绩还可以,但是英语基础差,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课堂提问和课堂活动反应冷淡,若教师使用英语授课,则听不懂,从而形成学生不愿学的恶性循环。

(3)学习心理差异。高职学生的学习注重将来找到一份工作,因此英语的学习就是以是否对将来的工作有用来衡量,大多数学生是因工作的需要而学习英语,英语学习欠缺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少数人是为了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而认真地学习英语。

3. 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期间,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都反映出不同程度的无奈,希望进入高职院校后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专业,以便开发自己某些方面的才华和潜力。如果高职院校给予他们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带给学生的恐怕只能是遗憾。其实,不少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对英语学习就缺乏兴趣,进入高职后,他们对这门学科更是被动应付。

对于英语学习基础不扎实、已有一定专业方向的高职生而言,英语教学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也希望能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浅显易懂又实用的英语,以便将来就业。可是,目前使用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所选的内容过于宽泛、滞后,专业性、实用性不够强,不能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及将来的就业很好地进行贴近和衔接,在这种既缺乏实际内容又虚拟的教育环境中,英语只能被当作一个毫无实际交际意义的抽象概念来学习。所以,大部分学生对这种缺乏实际用途和意义的语言学习提不起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也不适于高职学生为进一步深造和以就业为目标的学习。

高职学生文化课基础一般,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有厌学情绪的,也有学习兴趣低下的。有些学生掌握的英语单词少,语法也不通,在英语课上,这类学生因为没兴趣,常打瞌睡或者做与英语学习无关的事,给老师组织教学带来困难。

由此可见,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形势严峻,学生状况令人担忧,这种情形确实给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作为职业教育方面的学者,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对上述现象进行剖析、研究,以便了解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和障碍,进而寻求更加适合的英语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初步分析

1. 基于调查的高职学生英语障碍情况统计。

根据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和教育学、学习心理学及英语教育与心理学的知识,在参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调查问卷,包括英语原有基础、英语学习兴趣、英语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难易度、对英语教师的期望、英语学习环境及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了解高职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为深入了解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究竟存在哪些障碍,我于2009年4月至5月在广铁职院随机选择08级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作为考察对象,利用上课时间发放问卷325份,在课堂上完成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21份,回收率为98.8%。调查结果统计略。

2.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归因分析。

我于2009年6月至7月选择了广铁职院,把英语作为必修课的专业:文秘、旅游、会计、运营、车辆、机车、电子、数控、计算机应用、机电等专业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利用课余时间到课室和宿舍进行访谈,主要针对07级和08级学生,因为他们对高职英语学习已有实际体验,更有发言权,同时对英语教师及一些班主任进行访谈,共访谈学生、英语老师和班主任共三十多人次。

通过两个月的访谈,我们发现:阻碍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不仅仅是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关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事实上,其它方面的因素比如学生自身的英语基础、对英语的兴趣、学习动力、学习努力程度及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层面的教材内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手段、课程设置、学校的教育体制、课时安排;社会环境方面的舆论导向、教育部门的人才认定标准、用人单位的人才录用标准;家庭方面的家长的综合素质、家庭健全与否、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也都直接地、深刻地影响和阻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措施

通过调查问卷的统计及对诸多师生的访谈综述,我们对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有所了解,针对上述种种障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1. 培养兴趣,帮助健全英语知识体系,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手段的多样性都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喜闻乐见的材料。此外,利用直观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将语言各个基本技能的训练相结合;在讲授语言要点上,注意将基础教育阶段所学知识与之相整合,在讲授语法规则时,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后,发现其规律并能用语言表述其语法规则。总之,教师在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采用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发展口语的同时,发展书面语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采用交际教学法,强调口语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师在学生能流利表述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对其表达准确性的要求。

2. 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教师应多与学生接触,进行感情交流。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跟任课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喜欢一位英语教师,就会喜欢听他的英语课,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因此,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使他们真正地喜欢自己,爱上自己的英语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为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应当精心设计作业,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及时为后进生补缺,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其次,联合多方教育力量,营建心理教育的良好氛围。联合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广大学生及学生家长等共同关心和帮助,营建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无论在家庭或者在学校,都沉浸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感受中,激发起不甘落后、迎难而上、奋勇直追的意志和行动。最后,教师要善于捕捉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引导和帮助,善于捕捉其闪光点,适时恰当地进行赏识教育。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小的成功或有点滴的进步时,教师都应适时提出真切的鼓励,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3. 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首先,学生要为自己创造最佳的语言环境。相对汉语来说,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更需要语言环境的帮助。在当今的社会,适当的语言环境是很容易得到的,如各种各样的英语网站、英语演讲、英语新闻、英语广播、电影等都能让我们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如果能长期坚持利用这些便利的资源,学生就会越来越熟练掌握那些不擅长的技巧。其次,学校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积极的、有益于学生身心的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小品、英语话剧等;也可以组织英语兴趣社团如“英语沙龙”,让学生“寓学于乐”;还可以通过“英语角”、“英语宿舍”、“英语校园”等大范围的活动和形式。另外,学校在校园中倡导学生使用普通话的同时,应提高使用英语的频率,如采用双语海报、双语路牌、双语晚会或双语提示牌等,进一步地扩大英语学习的氛围,增强英语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的习惯。

4. 加强课程设置改革,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为了有效地进行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有关决策部门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等特点,对目前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改革,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

(1)增加听力课的课时或机会,开放语音实验室,让那些对英语感兴趣、准备以英语为主要交流工具的学生有机会进入语音实验室进行听力训练。

(2)适量增设口语课,不定期地搞一些英语演讲比赛、中小型联欢会,或者创办英语角,给学生创造更多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提高其开口能力。

(3)英语精读教材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学生现有水平、学生认知学习特点等而选定。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前沿性英语读物,比如:科技、历史、地理、商务、旅游、教育、文学、艺术等不同题材的英语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其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提高阅读能力。

(4)适当开设写作和翻译课,传授一些写作和翻译方面的技巧,使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有一个较为立体的了解,基本能用英语通顺、流畅地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或者进行英汉双向交流,有利于满足他们将来工作的需要。况且,在访谈中发现不少学生有这方面强烈的要求。

(5)适当开设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和不同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

此外,希望用人单位的人才录用标准适当的灵活、社会各界有知之士对英语能力评价手段的呼吁及学生家长本人的反思与合作。为把高职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人才,各方应密切配合,为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创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切实掌握英语这门在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交流工具。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排除一切障碍,制定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和体制,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这样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才会有所改观,发生质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张维益.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2]刘圣明.中国英语教育发展障碍的文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3]刘润.低情感障碍英语阅读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5.

[4]刘德恩.职业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篇8

(1)教学工厂”概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提出“教学工厂”的高等职业办学理念,要求在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并将两者紧密融合,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过程演变成不断生产产品、完成项目任务的真实过程,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出具有专业精神、国际思维、创新精神、良好沟通、领导才能、发展均衡和社会服务的全面人才。借用新加坡李显龙总理的话就是“无论他们到哪里升学,都能施展才能,所谓行行能够出状元”。(2)“教学工厂”在中国传播的宏观政策背景。“教学工厂”的办学理念在新加坡得以成功实践。这种成功经验逐渐传播到亚洲其他国家乃至世界,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在某种程度上也与这个模式不谋而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协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纲要中提出要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进行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适应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1]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与《广东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现代物流业被作为广东省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之一,物流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首要条件。2011年8月,广东提出建造广州南沙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的国家级新区”,通过大力发展南沙贸易物流产业,以贸易物流为基础,衍生振兴结算、保险、金融、现代服务等产业,并借此辐射广佛肇甚至整个珠三角。珠三角地区物流业的发展重点是制造业物流、空港物流、国际物流和商贸物流。借鉴“教学工厂”理念,培养适合珠三角区域发展的高职物流人才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

1 物流人才需求与企业职业能力要求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任豪祥在2011年中国职业教育与物流行业发展对话会上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每年需要新增一线操作技能人员约110万人,而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人数约40万,缺口达70余万。但是,现行物流专业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对物流人才职业能力要求,造成了一方面企业急需大量适应企业与社会发展的物流人才,另一方面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却并不乐观。

1.1 高职物流人才需求

曹丹婷和冯进展[2]在对500家企业调研后,将物流人才按职业等级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人才和一般操作人员四个等级。其中,企业高中级物流人才需求量占15-25%,但市场缺乏此类人才,招聘难度大;中初级和操作人员占需求量72%,且人才流动快。朱超才[3]按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将物流专业人才分为物流研究人员、高级物流管理人员、物流运营管理人员和物流作业一线操作人员四类,其中以第三、四类操作为主的技术性人才需求量最大。高职物流专业正是以培养第三四类一线物流操作人员为己任。

1.2 高职物流人才职业能力要求

杨浩军提出[4],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各岗位的单项操作技能、岗位综合分析处理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成长力。单项操作技能通过某个具体岗位独立操作获得,如单证填写、叉车操作、装箱配载和码盘打包等;岗位综合分析处理能力是多个技能和多个知识点的整合如物流运营管理,有待工作经验的积累;职业素养是对物流职业岗位持有的意识形态,如职业道德、职业习惯、职业情感等;社会成长力是一个学生在职业学习与训练中积累的社会生存与发展能力。

2 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2.1 实训环境不健全

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国内的高职院校多提倡加强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室。但物流实训室软硬件建设受到场地和资金的制约,无法真实再现企业操作场景的,没有完善的实训教学环境,形成课堂上理论知识传授多“二多二少”的困境:环节少;实践教学企业环境体验多,企业场景实习少;校企合作的方式多数停留在请企业专家开几次讲座,缺乏与企业深入探讨教学设计和物流人才技能培养;辛苦建设的精品课程与网络课程使用率低,内容结合实践环境少。

2.2 高素质师资缺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各高职院校师资需求不足的问题愈加突出。刘春生提出国内职业院校的师资来源于综合性大学与师范院校的老师占很大的比例[5],缺少企业工作经验,而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师资环境不足同时也成为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瓶颈之一。各校均通过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以适应这一要求,但多流于形式。2006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拥有专任教师28.3万人,生师比为18.3:1。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7.2万人,仅占25.5%[6]这些数据都明确指出国内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普遍职业院校的师资缺乏实践操作能力。

2.3 课程体系与物流人才需求结合不紧密

国内普遍高职物流院校课程设置延续了本科式的教育,大而全,课程设置没有侧重点,没有针对企业相关岗位需要掌握的技能来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并缺少适合高职技能型人才的教材建设,课程设计上也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实操能力弱,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无法运用到企业现场实际操作中,同时在设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能充分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导致一方面企业急需物流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企业需求。

综上所诉,如何借鉴“教学工厂”的理念改善物流教学环境,让校企合作更深入,建设我们的双师队伍,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制定专业课程设置,培养适合珠三角区域发展的高职物流人才成为本文研究的方向。

3 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创建符合我国特色的“教学工厂”

3.1 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以学院而不是以企业为出发点,在现有的教学系统上设立理论课、辅导课、实验和项目,以教学平台、教学团队和教学项目“教学工厂”的核心要素编排“教学工厂”式课程。在三年的学习中,学生既可接受完整有效的理论知识,又有来自“教学工厂”的行之有效的培训强化和内化理念知识,使之转化为职业技能。

“教学工厂”坚实的教学团队成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NYP教学团队方面坚持聘用具有“心智成熟、技能成熟、开拓项目、自主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企业人员(企业经验要求有5年以上)为任教老师,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敢于挑战、相互协作、组织无界化、终身学习知识保鲜、责任感使命感的大无畏精神。

在企业项目基础上开发教学项目,使之成为教学工厂的核心技术。“教学工厂”使学校全方位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通过企业项目的引入可以吸收到最新的市场信息和行业发展趋势,也是扩充教学资源的最有效途径;在为企业提供服务和进行专业交流的同时,开发适合教学的课程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参与企业项目实践的机会,最终教师执教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获得锻炼实践,毕业生就业得到保障。

3.2 创建符合我国特色的本土化“教学工厂”国内职业院校没

有雄厚的资金、没有先进的软硬件配套,完全照搬NYP“教学工厂”是不可行的,但我们有丰富社会资源,通过学习“教学工厂”的理念模拟创造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平台,建设本土化“教学工厂”,达到职业教育成效,以促进经济发展。

以下结合“教学工厂”的三个核心要素模拟建设:

3.2.1 教学平台的模拟——校企合作共建平台

NYP教学平台包括具有启发性教学环境、采用实际与实用的教学设备、开发实用有效的教学资源(教材与AES平台)。NYP启发性的教学环境是通过模拟企业实境来完成的,这要求有足够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并需要足够的实训场地、企业设备、资金的投入。对于国内的教育经费不足的条件上如何自给自足不断完善,没有条件我们创造条件成为每个职业院校探索的道路。教学平台的模拟通过校企共建营造教学环境并共同开发分享教学资源,互利互惠。

(1)国内的很多高职院校采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自建、共建或他建的方式,在校内建立校办工厂或企业生产线,如广州番禺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自2005年设立物流专业以来,结合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坚持校企合作的模式,以专业实体化建设方式先后与宝供物流、顺丰快递、南沙国际物流、畅顺物流等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共建教学平台。在广东省示范性专业建设中,与软件公司共同开发,建成工业物流实训室,模拟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制造企业供应链系统,向学生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实训条件。实训项目有生产调度、生产计划MRP规划与实施、生产现场管理、包装技术操作、返品处理、生产线维护、生产企业综合物流实训和生产流程控制八大项目。仿真实训室提供供应链一体化的生产物流系统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管理模拟场景,解决了企业真实场景的问题,为培养供应链职业能力提供真实的实训平台。

(2)教学平台不仅提供了学生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实践培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使毕业生做到“零距离”上岗,为企业更好、更快地创造经济效益。为此,建议采用如下措施:1)在开展专业建设的同时,为了紧密及时的把握专业发展方向,通过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经理、行业管理人员加入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定期举办座谈会,及时了解企业对物流人才需求分析,为供需双方搭建直接对话的平台,根据行业标准要求与主要相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分析,以行业标准和企业操作为依据,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与课程设计;2)定期邀请专家参与指导课程设计与岗位能力分析,充分了解行业信息与行业标准,紧密联系企业对本专业学生实习及工作能力的反馈,指导学生就业;3)建设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并为学生开放教学平台,使学习无界化;校企在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做相关岗位的岗前培训服务,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校企共同开发了6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生产运作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物流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3门生产性实训课程:(物流综合技能实训、ERP企业资源管理实训、工商模拟市场实训);并结合暑期实践与毕业顶岗实习(1个月至半年以上)让教学平台程度的延伸。

3.2.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并行

为了适应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核心。通过引入和培养教学团队,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优化教师队伍,实行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健全管理机制,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为此,必须:

(1)聘请与引入人才相结合。聘请物流行业专家和物流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客座教授,对企业现场技术、设备操作、技能要求做现场传授,弥补专任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信息系统操作员、国际物流操作员和企业物流管理人员等参与教学与指导任务,把握行业标准与操作规范,改变教学与企业脱钩的现状;引进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弥补高素质师资的不足。

(2)专任教师在企业全职顶岗培养。委派专任教师去企业全职顶岗(不在学校承担教学任务,全职投入企业项目开发,定期回校分享企业学习经验)半年到一年;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数据分析和协作项目开发的能力。此项举措已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部分专业开始试点操作,初见成效,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最有效途径。

(3)通过物流行业协会建立“企业教师流动站”。以物流行业协会的名义招纳优秀的企业兼职教师进站,并给予丰厚的薪金待遇,定期集结为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开展培训,学习无界化,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的领头羊的地位,引领物流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从事高职教育的物流专任教师个体而言,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兼有行业工程师的工艺和技能操作的能力,并通过不断挑战创新、参与项目开发、终身勤勉学习、让专业知识永远保鲜。

3.2.3 教学项目的模拟-结合区域经济参与企业发展

(1)结合区域经济选择教学项目。教学项目要结合各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因地制宜,了解自身优势、明确物流教育定位,充分利用地方产业资源优势选择物流专业特色办学方向。珠三角地区物流业的发展重点是制造业物流、空港物流、国际物流和商贸物流,针对周边地区建设的具有专业性或综合性的电子信息、家电、家具、服装、装备制造、玩具、陶瓷和金属加工等区域物流中心和打造联合国采购基地的趋势,把物流职业教育定位于城市物流(配送)中心运作管理、物流枢纽经营和调度管理、制造业物流、空港物流、国际物流、商贸物流、铁路物流方向;[7]根据上述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创建教学项目,依托广州地区快递物流的迅速发展,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顺丰快递集团公司合作制定教学项目,根据顺丰快递物流人才需求在学生第五学期开出了“顺丰班”,这种订单培养模式的授课教师均由顺丰公司的培训人员担任,根据顺丰公司的客服管理、仓储操作岗位的要求制定完善的培训课程,培训地点直接移入企业现场,培训业务优秀的学生3个月后可以继续留在公司进行实习深造。而学生在“顺丰班”实习的表现直接由企业评分计入学分考核。与企业密切协作进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解决了学校在办学中师资、设备、教科研等多方面的困难和不足,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和就业问题,实现了企业、学院、学生等的多赢。

(2)企业参与教学项目开发。加强校企合作,紧密联系企业,委派专任教师去企业全职顶岗锻炼的同时,一方面全职顶岗教师与企业共同参与项目开发;另一方面是从企业引入项目,教师团队在校内开发;再一方面是在企业允许的条件下,企业自愿提供成熟的项目资源给学校共享。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和数据分析后,通过经验总结和资源分享给相关教学团队,由教学团队根据企业项目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提炼,分解完善企业项目,由浅入及深并通过合理设计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项目。如物流教学团队可以参与到物流企业仓库优化项目、配送中心供应链优化项目等,教学项目的开发要推崇科技成果积累与共享的“无界化”理念,更好的促进教学项目的实施。

(3)模拟企业岗前培训设计和实施教学项目。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模拟企业岗前培训模式,通过“培训-生产-再培训-再生产-”的不断循环模式[8]例如在培养货代操作员时,教学项目的设计完全根据企业岗位工作过程来进行,从揽货———租船订舱———装货出运———报关报检———装船——签发提单业务操作流程,涉及知识内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集装箱管理实务、国际商务单证、报关实务等课程,每做完一个工作任务就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积极与大家分享自己学习体验,成功得失,再重新做一次再分享体验。这种不断循环的培训模式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操作规范要求。教学做一体化结合,使学生在校园里再现企业实景,达到企业岗前培训的目的,为学生就业上岗提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项目中学生通过呈交作业(答辩、演示作业、项目报告)供老师考评,项目评估指标包括学生课间表现和呈交作业(所占比例根据各课程实际情况定)。

4 结束语

由模拟到融合,本土化的“教学工厂”解决了校办工厂的问题,完善了教学团队,创新了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鼓励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提高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确保课程指向的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挂钩。“教学工厂”在促进学院和企业的紧密联系的同时,学院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企业的人才需求和项目开发得到及时解决,真正实现了校企共建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0).

[2]曹丹婷,冯进展.浅析物流人才的需求[J].出国与就业,2011,(10).

[3]朱超才.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物流科技,2008,(12).

[4]杨浩军.基于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物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1,(6).

[5]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何小雄.高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7]李建萍,陈御钗.试论新形势下广东物流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优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篇9

关键词:创业类社团,高校,就业

一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创业类社团现状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四个就业创业类的社团, 它们分别是职业发展协会、就业服务团队、创业者协会、KAB创业俱乐部。职业发展协会成立于2005年, 它以“启蒙职业规划意识、促进职业生涯发展”为宗旨, 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 成立九年来, 在校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品牌活动, 如“职业规划训练营”“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公共关系技能大赛”等。就业服务团队, 2003年建立, 由就业指导中心统筹, 主要成员为九大学院学生会就业部的同学, 主要任务是帮助学校及二级学院相关就业部门做好离校手续办理、企业宣讲服务、大型招聘会服务工作。创业者协会成立于2003年, 由学校管理学院创业教育中心扶持, 主要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企业模拟经营大赛”等活动来提升同学们的创业意识, 为在校生了解创业知识创造条件。KAB创业俱乐部成立则通过“KAB创业俱乐部创意大比拼”和“第二届市区生存挑战赛”来分享创业心得,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二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现存问题

1. 管理机制不健全

就业创业类团队虽有规章制度, 但协会成员对制度不关心、不熟悉, 基本不按照规章制度来管理协会, 管理机制基本流于形式。此外, 学校对于就业创业类社团建设缺少统一规划, 整体布局不合理。同时, 社团的团员之间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组织日渐涣散, 缺乏凝聚力。

2. 指导老师指导力度欠缺

协会指导老师指导力度欠缺,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指导老师为学校新晋老师, 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经验和技巧, 指导资格有待商榷。二是有些指导老师虽然经验丰富, 但他们同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 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悉心教导。此外, 由于学校没有完善指导老师评价监督机制, 指导老师对协会指导的积极性也不高。

3. 活动经费缺乏

活动经费缺乏是就业创业类社团发展的重大障碍。通过走访社团管理有关负责人得知, 就业创业类社团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有三种: (1) 学校团委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 资金多少依据社团规模大小而定。 (2) 新入会员缴费。 (3) 通过协商, 协会在与其他团体、个人、合法机构达成自愿、合法、有效的合作中所获得的费用。因就业创业类社团规模基本在20~30人之间徘徊, 所以其在获得校团委资助、新会员缴费收入过程中, 得益非常有限。目前活动经费主要通过企业赞助, 但这种对企业赞助过度依赖的经费来源方式, 对协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发展路径研究

1. 优化管理体制

就业创业类社团同属于就业工作范畴, 但却归属于就业指导中心、校团委、管理学院创业教育中心三个部门管理, 造成社团职能交叉和导师指导真空。应优化管理体制, 将就业创业类社团统一归为就业指导中心统筹, 委任指导老师对其进行指导培训, 合理进行活动安排和资金扶持。

2. 加强对指导老师和社团干部的培训

就业创业类社团目前文化凝聚力不够, 组织比较涣散, 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甚至教师对其文化内涵没有高度的认同感, 不肯把大量的精力和能力投入到此类社团的建设中。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就业创业类社团对其学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定期邀请企业精英、行业专家对指导老师和干部进行培训, 相信一定能提升整个就业创业类社团的文化凝聚力, 促进此类社团活动平稳、有序、良好地开展。

3. 加强与校外同类社团的交流学习, 取长补短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就业创业类社团, 有些学校此类社团设立时间比较早、领导比较重视、组织比较得力, 已经成为学校就业工作的得力帮手。学校应加强与此类社团的交流合作, 利用协会联谊会、文化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 取长补短, 共创就业创业类社团发展新局面。

总之, 大学生就业创业类社团的出现为提高高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开辟了一个新领域。目前此类社团在发展中遇到各种的问题和发展瓶颈, 在今后的工作中, 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类社团的指导, 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社团成员和社会的联系, 内强机制, 外优环境, 充分发挥其在就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淑娟.学生社团与大学生就业[J].科学教育家, 2008 (6)

[2]赵大为.高校职业规划类社团发展模式探究[J].网络财富, 2010 (5) :81~83

上一篇:纤维素分解菌下一篇:体育运动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