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雕塑艺术特点分析

2024-10-26

古代雕塑艺术特点分析(共11篇)

古代雕塑艺术特点分析 篇1

陶瓷雕塑在我国的流传历史十分悠久。与以往相比, 能够被应用在陶瓷雕塑中的材料、制作工艺发生了显著增加。除此之外, 陶瓷雕塑创作的开放性环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制作过程中来。基于这种背景, 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形成了较多新的艺术特点。

一、我国现代陶瓷雕塑现状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对我国现代陶瓷雕塑现状进行分析:

1、陶瓷雕塑成品审美要求方面

传统陶瓷雕塑成品的审美要求主要在于, 其将完美、毫无缺憾的成品作为精美陶瓷雕塑的评判标准。而在现代陶瓷雕塑中, 人们并不认为缺憾或瑕疵是陶瓷雕塑成品的败笔, 而是将其作为该陶瓷雕塑的独特标志, 形成一种独特形式的美感。这种审美要求的变化为陶瓷雕塑的创造者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

2、制作工艺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陶瓷雕塑制作的设备、工具的功能和种类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现代陶瓷雕塑的制作质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对于创作者而言, 制作工艺的良性发展使得他们的创作理念不再受限。现代制作工艺的应用为观赏者带来了多种多样的优秀陶瓷雕塑作品。

3、材质方面

就材质方面而言, 基于传统观念的陶瓷雕塑材质评判标准为:材质质感最佳的陶瓷雕塑属于上品。而就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而言, 这种评判标准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在忽视质感的情况下, 创作者将材质能否实现自身创作理念的表达作为一种新的判别标准。

4、创作观念方面

与以往相比, 我国目前的陶瓷雕塑创作环境十分自由。因此, 陶瓷雕塑创作者的创作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我国传统陶瓷雕塑的原型选择主要集中在神化人物及民间故事等方面。而在开放性、包容性创作观念的影响下, 创作者的创作范围发生显著增加, 其选择原型的种类更加丰富。

二、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

从整体角度来讲, 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多元化特点

现代陶瓷雕塑的多元化特点主要是基于原型选择范围产生的。相对于传统陶瓷雕塑而言, 现代陶瓷雕塑的用途不再被限制在宗教、供奉这种小范围领域中。因此, 在当前背景中, 现代陶瓷雕塑的可选择原型数量发生了显著增加。从某种程度上讲, 现代陶瓷雕塑的原型选择空间是无限的。无论是街边卖水果的小贩, 还是对面轰鸣声大震的建筑工地, 亦或是路边被寒风摧残的仅剩一片叶子的银杏树, 这些景象或事物都可以作为创作者陶瓷雕塑的原型。多元性特点的产生使得不同观赏者的审美差异得到了有效满足[2]。

2、功用审美性特点

传统陶瓷雕塑的产生主要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而就现代陶瓷雕塑而言, 其在该方面的艺术特点逐渐转变为功用审美性特点。即, 人们大多处于某种目的作出相应的陶瓷雕塑购买决策。而在购买选择过程中, 陶瓷雕塑作品能否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同样是影响他们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从选择结果的角度分析, 如果某种陶瓷雕塑仅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功用需求, 但与其审美需求不符, 则该消费者购买该陶瓷雕塑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3、个性化特点

现代陶瓷雕塑的个性化特点是基于创作者产生的。在传统陶瓷雕塑创作中, 创作者更加注重创作数量、陶瓷雕塑成品完整程度等因素的追求。而在当前开放性、多元性环境中, 创作者的个性意识逐渐凸显出来。他们不再认为千篇一律是提升陶瓷雕塑创作质量的可行方法。现代创作者希望他们所创作出的每一个陶瓷雕塑都是与众不同的。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该作品与自身以往创作作品中, 还体现在与其他创作者陶瓷雕塑作品的比较中。

对于观赏者而言, 现代陶瓷雕塑个性化艺术特点的产生为他们形成陶瓷雕塑作品选择偏好、判断陶瓷雕塑创作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人文性特点

传统陶瓷雕塑更加注重材料及成品本身。而创作者的意图、精神以及思想在陶瓷雕塑中占据的比重发生了显著增加。在实际创作过程中, 创作者通常会在获得某种灵感之后, 按照灵感规划陶瓷雕塑的创作思路, 通过陶土形态、各类材料和工具的融合应用, 将灵感和创作理念表达出来。从本质角度来讲, 可以将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看成是创作者灵感从形成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材料、最终陶瓷雕塑成品都属于实现创作者意图的表达工具。对于观赏者来说, 他们同样乐于从现代陶瓷雕塑的观赏过程中判断出该作品属于哪位艺术家。因此, 现代陶瓷雕塑人文性艺术特点的产生, 提升了陶瓷雕塑的内含价值。

5、时尚性特点

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 娱乐行业的兴起使得人们的时尚需求发生了显著增加。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门类, 人们对时尚的追求也在现代陶瓷雕塑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因此, 时尚性特点逐渐发展为现代陶瓷雕塑的一大特点。例如, 当目前时尚风向为不对称元素时, 市场中会随之出现大量造型、图案不对称的陶瓷雕塑作品。由于现代陶瓷雕塑能够满足人们的时尚追求, 因此这类艺术品的受众数量变得越来越多。时尚性特点的存在在促进陶瓷雕塑质量提升的同时, 也为其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6、创新性特点

创新性特点是现代陶瓷雕塑主要的艺术特点。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陶瓷雕塑创作的以下几种方面:第一, 原型选用方面。传统陶瓷雕塑创作对原型的真实还原, 而现代陶瓷雕塑更加注重原型的转化创新。例如, 同样以猫头鹰为原型, 传统陶瓷雕塑看上去更加栩栩如生;而现代陶瓷雕塑可能增大了猫头鹰头部的比例, 这种夸张创作手法的应用可以为观赏者带来别样的观赏体验。第二, 制作手法工艺方面。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现代陶瓷雕塑带来了更多的制作手法工艺。将新型手法工艺应用在创作过程中, 可以使得陶瓷雕塑成品展示出更加新颖独特的美感[3]。

7、自然性特点

从表面来看, 传统陶瓷雕塑的匠气较重, 其创作过程追求利用相关材料和工艺形成脱离材料之外的全新作品。就该方面而言, 现代陶瓷雕塑的创作更加符合返璞归真的理念, 自然性特点成了人们的主要追求。陶瓷雕塑的细腻材质、柔美特征逐渐被抛弃, 创作者更希望通过自然元素的应用将这种天然的美学风貌展现出来, 带给观赏者具有自然美丽的艺术品。

8、美学风格独特性特点

现代陶瓷雕塑与传统陶瓷雕塑在美学风格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相比之下, 现代陶瓷雕塑讲求通过创作成品本身的静态性形象为观赏者提供动态的视觉享受。因此, 观赏者在观赏现代陶瓷雕塑成品的过程中, 静态、动态融合的独特美学风格更容易使其与创作者形成思想共鸣。

三、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特点的实例分析

由于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数量较多, 这里只结合几种陶瓷雕塑作品对主要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1、周国祯的《猫头鹰》

该作品的艺术特点主要为创新性特点。与传统陶瓷雕塑作品不同, 该作品的眼睛位置更加立体有神。对于观赏者而言, 仿佛一眼望去, 就会被猫头鹰的眼神勾住, 成为它的猎物。

2、姚永康的《世纪娃》

就这种现代陶瓷雕塑作品而言, 其具备的艺术特点主要是多元化特点。这种特点是从该作品的原型选择方面体现出来的。有别于传统陶瓷雕塑, 它的题材既不属于历史人物, 也并为神话宗教人物。《世纪娃》这个陶瓷雕塑作品是依据当时所处时代创作出来的。

四、结论

与传统陶瓷雕塑相比, 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主要包含功用审美性特点、多元性特点、自然性特点以及人文性特点等。对于观赏者来说, 现代陶瓷雕塑更加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 其在观察陶瓷雕塑作品的过程中, 更容易与作品本身、创作者产生共鸣。

摘要:在我国古代时期, 陶瓷雕塑就已经发展为重要的装饰工具和收藏对象。与传统陶瓷雕塑相比, 现代陶瓷雕塑产生了一些变化。这种现象主要是由当前制作工艺、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变化引发的。本文从我国现代陶瓷雕塑现状入手, 对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特点,分析

参考文献

[1]苏大昕.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管窥[J].美术教育研究, 2015, 08:41-43.

[2]徐金宝.现代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J].佛山陶瓷, 2015, 12:57-58.

[3]林吉祥.论现代陶瓷雕塑中线条的价值体现[J].艺术科技, 2014, 04:142-146.

古代雕塑艺术特点分析 篇2

不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的陶瓷雕塑中,人物题材始终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成为艺术家们的宠儿。

以姚永康教授的作品《世纪娃》(见图1)为例,这一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题材上看,其并非具体的宗教神话人物,也不是有史可寻的伟人,只是一个概括的孩童形象,但正是其身份的不具体性使得作品本身的象征意义更加广泛;从工艺技巧上看,该作品运用了上文所提及的现代创作手法:撕、卷、拉等,使作品的艺术形象打破了传统的必工必整,完美无暇,直白地呈现出更多的创作痕迹,随性而自然,轻松而不失大雅,这痕迹是作品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创作者心绪的表达。

除了常见的人物题材,现代陶瓷雕塑中越来越多地涌现出众多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

以周国祯教授的作品《猫头鹰》(见图2)为例。这一作品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就是其材质运用的恰如其分,材料的色泽、质感及肌理效果,综合于一身,生动体现了形象本身真实的视觉感受。从创作技巧上看,几个简介的大体面将形象的动态刻画地憨态可掬,竖起的耳朵在空间上给人以上升的动感,使整体的动静对比更加自然。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那双直勾勾却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更是足以抓住观赏者的灵魂。这正是现代陶瓷雕塑的魅力所在,并不费细致入微的雕琢之工,却在恰当的位置运用恰当的手法将理想中的形象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在现代,人们已经渐渐从精致、华丽的艺术过度到自由、淳朴的欣赏风格,而作品本身给人们带来的身心愉悦更是现代艺术消费中的一个重要诉求。

以笔者在景德镇乐天陶社创意集市搜寻到的系列泥娃(见图3)为例。这一系列作品给人的整体映象是小巧可爱。其取材是古代的孩童形象,却结合现代的.审美取向,加之丰富的面部表情,使作品具有了很强的感染力。从创作手法上看也是丰富多样的,头部运用模印的手法,而身体、衣服及配饰又采用了卷、捏、拉等现代手法,使具象中又不失生动、自然。

通过上述实例的分析,我们不难总结出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特点,大致来说,表现为以下几点。

其一,功用的审美性和雕塑空间的相对自由性。中国最早的陶和瓷塑,大多与宗教信仰相关,其中一部分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摆设。所以,它的制作范围,一部分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小型的陶瓷雕塑雕刻,另一部分则是用于建筑装饰的陶瓷雕塑,主要是陵墓陪葬器物。而后。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过程中,陶瓷雕塑的审美性渐渐超越了它的实用性。直至现代陶瓷雕塑,审美性成为了主导功用,而且审美取向更加符合现代人追求的自由、质朴。而从陶瓷雕塑的形象体积来说。一类是像庙宇等公共环境中供奉的宗教形象,这些形象的体积一般较为庞大;另一类则是日常生活用品和陈设物,这些相对微小。前一类陶瓷雕塑有特定的空间限制,是为特定场合所制作的,在制作工艺和后期安装等方面都需要根据环境的要求适时做出调整;后一类的空间需求则相对灵活。但是即使像前一类有空间要求的陶瓷雕塑,在制作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空间灵活性。而日常生活中的摆设和工艺陶瓷雕塑更是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这种雕塑空间的自由性,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雕塑在功能上的特征,它在主导倾向上追求的是陶瓷雕塑品与人的日常生活尽可能接近的功能,而不是脱离这种关系。这也体现出现代陶瓷雕塑意蕴浓厚的生活色彩和理性意识。

其二,写意性和表现性。与传统雕塑相比,现代陶瓷雕塑不重细致的刻画、逼真的再现,而是追求气势和神韵。在上述几个实例中,“因势象形”的艺术特征表现得十分充分。从创作过程来说,艺术家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来“创意形体”,给人以一气呵成的艺术享受,同时赋予了作品灵魂。这其中,不注重对真实物象的再现,不能等同于艺术手法的缺陷,而是将艺术家对表现对象的理解以更加艺术化的相对自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艺术价值同样不容忽视。简练的雕塑语言,明快的造型,以及变形和夸张手法,都凸现出物象的神韵,耐人寻味。

其三,动态美与平实美的风格。如前所说,现代陶瓷雕塑与传统陶瓷雕塑相比,体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通过创作痕迹明显的自然手法,现代陶瓷雕塑在静态的形象中给观者呈现出动态的视觉感受,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得行随心动。而无论是从材质、肌理还是整体的创作风格都更加趋于平民化,真实、自然、不拘小节,这使得大众更容易与艺术家产生共鸣。

3 结语

古代雕塑艺术特点分析 篇3

关键词:中国雕塑 雕塑艺术 特点 继承发展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数不尽的雕塑艺术精品。中国古代雕塑的造型特点与中国的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古代雕塑更讲究传神和写意,追求的是一种雕塑内在的精神世界,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和更多的艺术享受。中国的地理和文化决定了中国南北雕塑艺术发展的不同特点,主要以地域性和区域性不同决定的,具体表现在雕塑上具有粗旷和细腻之分。所以我国的雕塑具备着很鲜明的区域和民族特色特色。想要对我国雕塑进行深入的研究,那么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够深入理解我国雕塑,更好地对雕塑进行继承和发展的。

1.造型简约

从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雕塑作品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雕塑主要以简洁大方的造型着手。其简约性指的是以最简单的造型特点表达更多的人物特征,简单来说就是以最少的人工制作做好的艺术作品。中国古代讲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并且传统艺术中具有中国优良的朴素思想,这是只有去除了华丽的外表才能体现出来的。传统雕塑一般面部轮廓和五官的造型都看上去很简单且整体,在躯干和衣纹的处理上都没有太多的起伏。而面部的五官也极度的概括例如眉毛就以线来代替,鼻子的造型也非常简单,没有像欧洲雕塑那么强调肌肉和骨骼的结构,这种简约的造型手法正好印证了中国雕塑造型简约的特点。

2.注重线的运用

中国是国画的发源地,国画非常看重线的运用,在雕塑上也不例外。中国古代雕塑对于运用线来表达雕塑体积和特征这些运用的非常好。在古代的雕塑当中,线条是表达美感的重要方式,线使造型美感更加突出,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之所以重视线的运用主要是因为彩陶的影响。在彩陶的制作过程中必须作者自己在陶培外部勾勒出草稿,然后烧制成型。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中国古代雕塑具有了讲究线性美的特征。

3.更加注重思想层面

中国古代雕塑还讲究一点就是形神兼备。不仅仅让人看完给予视觉上的享受,而更多是给予观者形而上的思想感受。因为古代人认为无论是画还是雕塑都是给人一定的思想启发和灵魂的关照。从这些能够保存下来的雕塑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雕塑其给后人更重要的是古人对人类灵魂和生命上的思考。不仅是在雕塑上,在其它的藝术上思想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方的传统思想是看中普遍并且注重理性。中国的思想则善于在普遍中寻找不同,与西方不同的是,思想往往超过了逻辑和理性,是一种形而上的思维。通过认识事物的外部来关照整个世界。这也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他代表了中国最高的处事目标,并且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追求。

二、中外传统雕塑的交流

要提到外国对我国古代雕塑的影响就不能不提到古印度。古印度对中国的艺术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古人对自然都存在一种敬畏之心,但是仅仅靠儒家思想不能够解决那些居多的自然问题,所以给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而统治者为了更好的统治他的国家和人民也开始信奉佛教,并且开始大修寺庙和石窟等等。印度的佛像造像有欧洲的影子,但是中国佛像造像却自成一派。中国善于吸取别国优良的造型特点,当印度佛像造像传入我国以后,中国吸取了诸多印度造像的优点并且保留了自身的特点。不仅仅是佛像对佛教来说,在中国所传扬的佛教早已不是印度的本土佛教,而中国的本土文化、儒家的伦理道德都无形的融进了佛教里,所以中国的佛像具有中国本土的认知特点区别于印度的佛像,即使是传来的艺术但也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三、中国传统雕塑的发展和弘扬

现代雕塑的发展面临艺术多元化的局面,装置、行为和架上雕塑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量的城市雕塑涌现出来,国外的新思想、新技术的大量涌入,给整个艺术介带来了很多的希望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这种混乱是前所未有的。并且雕塑家们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越来越关注现实中人的发展状况和发挥雕塑语言特点的同时表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对世界上流行的各种艺术潮流与风格,广为借鉴,同时又注重结合本民族的实际,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创作了较多的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范的艺术作品。我国的传统雕塑有他好的一面也就必然有它不利于现代雕塑发展的一面,所以我们就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的将中国雕塑推向世界。 中国古代雕塑之所以能在雕塑发展过程中立足根本推陈出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雕塑艺术具有自生的艺术特点。在对我国传统雕塑的研究过程当中,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这个时代只有的认识到自身才能够更好的吸收别国的优秀文化。

在这个文化快速交融的今天,对中国雕塑发展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必须要吸取我国传统雕塑当中的实用性、写意性和意向性这些优点进行继承和发展。只有更好继承传统雕塑中的这些优点,才不会在艺术大融合的今天找不到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即要尊重传统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艺术的发展是思想转变的过程,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深层文化结构,这些制约着艺术的发展。正是有这些影响,这些肯定积极的因素结合世界各民族艺术之精华,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特色的雕塑艺术!

参考文献:

[1]蒲松年,主编.中国美术史[M].

[2]楼庆西,著.雕塑之艺[M].

[3]李飞,著,中国传统佛像艺术鉴赏[M].

[4]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M].

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教育特点 篇4

从我们目前生活环境的艺术欣赏现状来看, 社会大众对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普遍不够重视, 与西方成熟的雕塑艺术相比, 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中国古代缺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雕塑艺术发源于古代希腊, 其对人体艺术更加重视, 在他们的雕塑艺术作品中, 神是相较凡人更加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对神的崇拜体现在身体像神一般完美的英雄身上, 比如战士以及运动员, 人们为神塑造供后代膜拜、瞻仰的偶像与纪念像;形成传统后再加上长期以来的世代相传, 最终发展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但是对于中国而言, 自古以来无论是社会制度、社会文化还是哲学体系与宗教体系, 均与古代希腊有着巨大的差异。相对而言, 中国古代对绘画艺术更加重视, 一般会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纪念性的人物与事件, 很少用雕塑的形式来表现, 比如历代帝王相、汉唐功臣肖相等, 均是通过壁画或者卷轴画遗留后世。

具体而言, 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明显的装饰性。这是由于其源自于工艺美术, 不管是人物还是动物, 或者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 均普遍反映出传统的、悠久的装饰性趣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可以看云岗北魏露天坐佛, 以及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石狮等。

其次, 绘画性。可以说中国古代的雕塑与绘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者均源于原始的工艺美术, 可以说从彩陶时代开始雕塑与绘画便互相补充、密切结合, 直至二者成熟仍保持“塑形绘质”的特点, 为提高雕塑的表现力还会在上面加彩;而西方古代雕塑在文艺复兴以后, 只有宗教神像会加彩以求更加逼真的效果, 普通的雕塑则不再加彩。其实我国之所以从古至今绘画艺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主要是由于一些国家、社会、文化的统治者——文人士大夫、帝王等均参与到绘画创作中来, 很快他们便成为了绘画创作队伍中的生力军, 由于他们对社会与文化具有统治权, 所以绘画艺术也为其所统治, 最终成就了绘画高高在上的艺术地位, 并对雕塑艺术产生深刻的影响, 致使雕塑艺术中绘画性的特点十分突出。

第三, 中国古代雕塑具备意象性的特点。对于西方雕塑而言, 从古至今都遵从写实的原则, 其努力摹仿, 再现自然;而对于中国雕塑而言, 它与绘画一样均受着工艺美术的长远影响, 甚至在这几千年中, 雕塑与绘画对工艺美术而言只起到装饰的作用, 装饰不求再现, 只需追求表现物象即可, 所以中国雕塑与绘画一样, 具备不同肖似、只求神似的共同品格, 体现出高度意象性的特点。由于在西方绘画艺术评价标准中, 画的解剖、比例、透视、色彩等对准确度的要求很高, 所以无法用西方绘画艺术评价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 中国艺术是自成体系的、自有追求的, 只有理解了这一艺术内涵, 才能品味出中国画的艺术性与美感。同样, 中国雕塑与绘画沿习的是同一种观念, 在整个古代雕塑史中, 只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所表现的写实性高于其他时代, 但是也只是针对兵俑头部的刻画, 身体部分仍然有着写意的特点;即使是头部的写实也与西方雕塑没有可比性, 严格说来头部的写实体现出中国画中工笔深入细致的特点, 其本质仍然是意象性造型。所以我们在欣赏中国雕塑时, 比如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等, 所说的栩栩如生与西方雕塑艺术中的掷铁饼者、奥古斯都的形象逼真并非同一个概念, 欣赏中国雕塑所感受的是形而上的意境, 例如其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宗教境界等等。

第四, 中国古代雕塑中的中国古代哲学精神。自古以来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包括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 其中艺术作品风格崇高、庄严、肃穆, 其所表现的就是儒家哲学思想;相对的艺术作品风格飘逸、天真、淡泊、古朴, 则表现的是道家哲学思想。可以说中国古代的绘画与雕塑均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通常佛教造像以及陵墓仪卫性的雕刻等, 会体现出儒家哲学的风格特征, 最具代表性的当数龙门奉先寺大佛, 其建于唐武则天年代, 体现出帝王的精神气度, 因此具有典雅、庄严、崇高的风格;而道家哲学系统则更多地体现在明器艺术中的俑、动物雕塑等作品中, 因为其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追求自然、朴拙的风格。不能说两种风格哪种更好, 只能说二者各有千秋, 自成一派。对于西方古典雕塑艺术而言, 其风格比较接近儒家哲学系统的特征, 而道家哲学系统思想的体现则相对较少。希腊古风时期所显现的出古拙的特点是由于艺术技巧相对幼稚, 并非刻意追求的风格;而中国雕塑的返璞归真、退熟回生则是有意的艺术追求, 希望体现出原始美与内在美, 其最高艺术成就是折射出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 很难想象如何基于西方艺术风格的角度来欣赏、理解这种精髓, 所以通常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会对中国古代雕塑的欣赏过程存在某种障碍。因此, 要想从本质上了解中国艺术、解读中国艺术, 就要全面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修养。

总之, 中国雕塑艺术所体现出的各种特点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存在某种互相关联的关系。在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时, 只有将各个特点综合起来加以分析, 才能保证结论的合理性与欣赏的深入性。尽管特点不代表优点, 但某种艺术只有体现出某种特点, 才有其存在、发展的理由与价值。中国艺术及中国雕塑, 之所以会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正是在于其有着与众不同的、为世人所承认并尊重的鲜明的艺术特点。

摘要: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当今社会中不受一般人重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作品主要呈现以下几个重要特点:装饰性突出, 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 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 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可谓是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 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意向性, 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 在漫长的几千年间, 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 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体现古代哲学精神, 主要分别体现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两个方面。

关键词:装饰性,绘画性,意向性,哲学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

试分析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概况 篇5

关键词: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分析

一、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发展状况

(一)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总体概况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一些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起来,主要体现在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有效的运行,从而为推动整个青铜雕塑艺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市场的投资情况在近20年来,发展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要想真正做好这项市场研究工作,还必须建立健全各种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用这些制度来规范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的运行。

(二)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市场结构分析

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的资产主要品在于青铜雕塑的艺术水平,其水平就决定了该项艺术在现阶段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我们根据一些现有的青铜雕塑艺术品可以发现,当前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青铜雕塑艺术品都是需要同一些鉴定部门给予科学化的鉴定之后,才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如果出现一些不符合实际市场发展需要的作品时,就要根据市场和结合青铜雕塑手工工艺的精细情况来加价。

二、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投资的特点

(一)青铜雕塑艺术品定价难

首先,青铜雕塑艺术品创作是一种独特复杂的高智能劳动,这其中也将有很多的智力力量在起作用,要想真正把青铜雕塑艺术品的价值规定好,是相当困难的,这其中主要是“虚”的内容较多,通过一些精神文化层面的精湛产品,这里面还包含有青铜雕塑艺术品的自己独特的“特色”,这种特色化也就会独领风骚,在整个青铜雕塑艺术品上具有着很高的赞誉。

(二)存在着一些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例如出现了一些让我们不能够准确的明确一些青铜雕塑艺术品卖方熟悉艺术品的信息,从而在整个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进行拍卖的过程中就会隐藏着一些风险。

(三)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的交易成本高,且投资周期很长

青铜雕塑艺术品交易通常需要经过一些科学化的鉴定、估价、保险、拍卖等多个中间环节,从而对于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中间的差价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具体而言,对于一些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交易水平还没有达到20%。此外,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国内市场走向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例如在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交易过程会出现一些参假的情况,这样一来不仅不会提高市场交易的交易量还会严重的破坏整个市场安全的秩序健康运行。

三、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特点

(一)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

市场发展的空间是很广阔的,因为该种市场运行的规律是结合当前市场建设的方向进行有效的调节,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化技术是不能够完成雕塑艺术的。同时,我们在研究整个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特点过程时,也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参考,市场的前景主要看其投资的大小,因为其投资的大小会影响到整个市场效益的大小,其空间更加的明确化。

(二)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高端化比较明显

一旦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被打开之后,就会大量的涌入一些参假的赝品在市场上进行流通,从而扰乱了整个交易市场的科学化发展。当前我国的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发展主要根据《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来进行有效的统计数据,因为这些具体的数据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在该项市场发展的过程投入力量的大小,这种形式高端化艺术产品可以指导我国的青铜雕塑艺术市场迈向更高的层面。

四、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投资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

(一)我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滞后性

目前中国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出现了一种比较乱的局面,要想整理好这些市场的不规范化,我们主要采取的办法在将一些能够展现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内在价值的艺术品作为交易市场的顶梁柱,也就是镇市之宝。

(二)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发展迅猛,亟待规范

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国具备文物拍卖经营资质的企业达到355家。此外,青铜雕塑艺术品网络交易已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新趋势,文化部文化市场司《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艺术品网上交易额达到12亿元。虽然青铜雕塑艺术品市场发展迅速,但问题较多,亟待规范。“拍假”,“假拍”,“虚假成交”等现象严重。

参考文献:

[1]聂甘霖.浅析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兼评张光直先生的“萨满通灵说”[J].北方文物.2003(01).

[2]汪维,路昊文.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秦州“猫鬼神”信仰——以秦州区汪川镇为例[J].保山师专学报.2009(06).

[3]徐世玉.藏族装饰图案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0(16).

[4]胡莹莹.论儿童视角对构置文学空间的意义与价值——以新时期小说文本为例[J].长城.2010(12).

[5]李建华,冯丕红.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递进[J].武陵学刊.2011(04).

汉唐佛像雕塑艺术的特点比较 篇6

关键词:汉唐佛像,艺术特点,比较

汉、唐雕塑堪称我国雕塑史上的高峰, 其雕塑作品数量之大, 质量之优, 特点之博大精深都居于我国历史之首。不同的时代背景, 不同的生活方式及文化发展的不同理解, 促进着汉唐佛像雕塑自身发展特点。汉唐的长期统一发展为佛像雕塑的出现到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丝绸之路把佛像引入我国, 随之佛像的工艺发展在汉朝进入的黄金时代, 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印度佛教文化在汉武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逐步深入到汉地, 最初佛教文化与汉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两种文化经过不断的碰撞与融合, 被汉人广泛接受。佛教的传入, 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佛像也逐渐成为了贵族与皇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由此佛像雕塑艺术被广泛流传开来。同时, 汉文化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佛像的雕塑艺术, 使其成为一种新的雕塑艺术形式。汉代木雕佛像一般为皇族配饰随身佩戴;其铜雕塑、石雕塑为佛殿、石窟所用。

佛教文化在汉代时期的发展, 很快就被当时的贵族和官吏所使用, 代表着财富、身份和权势。长沙马王堆1号、3号汉墓出土了500多件护身佛, 其佛像雕刻工艺精湛, 保存完整, 令人叹为观止。“日本考古学家在朝鲜平壤 (即古乐浪郡) 发掘了大批精美的汉代木雕佛像。汉武帝时曾征服朝鲜北部, 设立乐浪, 贞番、临屯等郡”。东汉时期铜铸佛像兴起, 木雕、石雕、铜铸佛像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也正是由于佛像雕塑起源于印度, 后被引入汉族地区, 并与汉文化和艺术风格融为一体, 其雕塑风格与秦代比较发生了变化。

汉代佛像雕塑艺术一般运用大写意手法;雕刻自然、随石形, 气势饱满, 形态夸张;其特点生动富有魅力。在多种雕塑艺术中, 有一种为“体量”的正形空间雕刻法, 雕刻出的佛像外形生动, 能体现真切的佛像的内在精神气质和情感。佛像雕塑为三度空间造型艺术, 古代的工匠们用其精湛的艺术手段, 把佛像雕刻出有生命且充满活力的形态, 突出雄浑、凝重、博大的气魄造型特征。复杂而丰富的人物神态与情感, 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充满了勃勃生机, 其刀法简洁、有力、生动, 气势雄浑。而且汉代雕塑艺术还在刻画人物状态上, 注重刻画人物形态和神韵, 强调神与情并重, 令人叹为观止。汉代的佛窟不仅留下了佛教文化的传承, 同时展现了其雕刻技法的娴熟, 充分展示了汉代的审美情趣和风俗乡情。

唐代时期我国文化开放, 宗教信仰自由, 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皆为鼎盛。正是由于唐代这种宽松的开放政策, 使得佛教发展自由;佛教文化与唐文化的融入, 为佛像雕塑艺术走向人文化、世俗化奠定了基础。唐代佛像雕塑艺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受唐代审美文化影响, 其佛像雕塑饱满, 有血有肉;刀法为圆刀, 佛像衣纹被雕刻的流动飘逸。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唐代佛像雕塑艺术进一步中国化, 艺术形式已经进入较成熟阶段。唐代雕塑艺术风格继承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格, 表现水平已大大超过南北朝。唐代修建了大量内容丰富的佛像石窟、寺庙等;莫高窟的佛像体现出盛唐艺术的富有和健康, 成为雕塑史上不朽的杰作。

佛教文化在唐代处于全盛期。佛教文化快速的传播, 使得佛像雕塑比比皆是, 广为普及。石窟中雕凿的大、小石佛为当时盛行, 寺院中佛像, 多流行泥塑或木雕佛像;铜、铁佛像的雕塑也随处可见, 大铜佛雕塑也具一定数量;观音、文殊、普贤、罗汉等各种佛像运用材料多样, 为难得的艺术珍品。龙门石窟中得奉先寺中有九尊造像, 其《卢舍那佛》形象各异、气质各不相同, 每尊雕塑雕刻细致入微, 整组佛像组合排列有序, 氛围和谐。无论规模的宏大和佛像造像工艺的完美均为罕见。《卢舍那佛》为经典佛像雕塑之一, 佛像头部雕刻最为细致, 佛面浑圆饱满, 眼睛雕刻慈悲入神。精湛的佛像雕刻艺术为佛像自身增添了无限的智慧和法力, 好似具有洞穿一切的力量。唐佛像其面丰满, 神情庄重、慈祥;身材雕塑比例均匀、结构合理, 比较写实;形态舒展大方, 动感强, 佛衣质感柔和、轻薄。佛像雕塑艺术富有的真实感、立体感, 也是唐代雕塑风格成熟的表现。

汉唐的佛像雕塑艺术作为我国佛像雕塑史上的两大高峰, 其独特的特点为世人展现了非凡的魅力与艺术价值。汉代佛像雕塑的特点被赋予了自然的生命形态, 其佛像基于原材料形状雕刻, 造型自然、简练、雄浑、夸张、丰富多彩。唐代佛像雕塑的特点形神各异、栩栩如生, 佛像的精美令人深入其中, 能享受其悠久的历史信息。汉唐佛像雕塑艺术无论技巧还是风格方面, 都吸取了雕塑的精华, 真实地体现了汉唐繁盛的经济、文化和艺术成就;是我国佛像雕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汉代佛像的引入到唐代佛像的盛行, 大量的精美作品;无论收藏于博物馆, 还是藏与民间, 都展示其佛像雕塑艺术的风采。从精美的小佛到巨大的石窟佛像都寄托着艺术家虔诚的信仰和对生活美好的祈盼。佛像雕塑的一锤一斧都离不开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佛像艺术的创作的推动力。汉唐佛像雕塑在历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芒, 更为了解历史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克翘.佛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6.

古代雕塑艺术特点分析 篇7

一、艺术特点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

1. 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穿斗式和干栏式等, 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构架各节点榫卯有若干伸缩余地, 因而可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危害。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 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 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 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 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 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 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 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2. 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完整的院落组织, 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即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 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先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 再以主要殿堂为中心, 四周围绕配厢、夹室、廊庑、围墙等单体建筑而组成庭院, 进而以庭院为单元, 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一般地说, 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 通过前院到达后院,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 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 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 沿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 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 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样的布局即能表现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威严和宗教教义的庄严肃穆、礼敬崇高, 又追求曲折变化、灵活多样的平面形态, 体现自由随意的变化。

中国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 与欧洲建筑相比, 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 一座欧洲建筑, 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 却像一幅中国画长卷, 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 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

3. 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

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 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二、艺术形象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 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 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 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并形成了不少特点。

1. 造型优美

中国古代建筑, 无论是立面平面, 还是屋顶, 都特别讲究式样的变化, 形成优美柔和的造型艺术美, 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采光性, 使檐角体现出优美的轮廓线。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 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 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 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 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2. 装饰丰富多彩

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 它们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 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3. 自然环境的协调

中国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项突出成就, 也是世界各系园林中的重要典型。中国园林以自然为蓝本, 摄取了自然美的精华, 又注入了富有文化素养的人的审美情趣, 使自然美典型化, 变成园林美, 讲究“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古代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 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 都要认真调查研究, 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 从而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西方古典园林是以山树石等自然物为元素, 强迫大自然符合人工的法则所“雕刻”成的立体的图案, 人工斧凿痕迹十分显著。花坛、草地都是几何形的, 把树木修剪成几何形体——尖锥形、多角柱、圆球形、半圆球形和矮墙式的绿篱, 或剪成动物的形状, 被称为“绿色雕刻”;草地用不同颜色的花草组成像地毯样的图案;道路又平又直, 几何对称, 人工砌出几何形池岸和笔直的小河。全园一目了然。

4. 绘画艺术语言

中国传统绘画无论是绘画工具还是绘画语言, 都与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建筑秉承了传统绘画语言, 特别注重“线形美”, 出发点是线, 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 道路等, 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 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 擅长以线造型, 以线传情。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感染力, 它虽然也具有装饰美, 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合乎材料本性和力学逻辑的结构美。中国人注重感性, 追求的是一种意境、求和睦。西方在绘画上追求写实艺术, 以塑造出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为目的。西方建筑也讲究“体积美”, 出发点是面, 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建筑有明确的几何形体与几何比例关系以及确定的数量关系构成, 所以他们往往借助数的组合和几何形来塑造建筑的形式美, 而不规则的石块恰恰能满足这一需求。西方人理性、客观、求实际。前者具绘画之美, 后者则更多带有雕刻的意味。

总的来说, 中国古代建筑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 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 独树一帜.中国建筑在气质上更重精神, 重意境:以绘画为典型, 要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含蕴而抒情;是内向的、收敛的。西方建筑则重物质, 重外观:以雕刻为典型, 是单体的突出, 直观而写实;是外向的、放射的;空间是明确的、实在的, 有肯定的体积体形, 空间的变化就是空间体积体形的变化。这个差异, 代表了中西艺术的不同侧重, 中国建筑艺术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伟岸俊秀, 显示了与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 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艺术史.萧默.文物出版社.日期:1999.

[2].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 (原书第2版) .马文·特拉亨伯格 (Marvin Trachtenberg) .机械工业出版社.日期:2011年6月1日.

[3].图解西方古代建筑史.王其钧.中国电力出版社.日期:2008-01-01.

古代雕塑艺术特点分析 篇8

漏窗、花窗是中国造园艺术的独特创造。花窗, 它是众多种窗牖的一种[1]。扬州园林的花窗, 最初由“花瓦墙”起步, 逐渐发展到以花式构图的“透窗”, 后来发展到以青水磨砖构筑的几何图形“漏窗”。“花瓦墙”:“花”主要指其图案造型优美;“瓦”是指用于制作花窗的材料 (瓦片、薄砖、水磨砖) ;“墙”是指花窗的位置开在墙垣和廊庑之上。而“透窗”是由空间功能分析而得名, 它有着通风、采光、分隔空间等作用, 是扬州古代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造景手法之一。

扬州园林中花窗以型制多样、图案变化多端著称, 园林中的花窗组成较为简单, 一般由窗框、窗芯、边条三部分组成, 窗框的造型有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扇形以及其他各种不规则的形状。窗芯的图案形式较为复杂多样, 总的分为几何形和自然形两大类纹饰。扬州城内至今保存完好的花窗, 不仅是花窗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文化积淀, 也是今人研究古代造园艺术的珍贵实物例证。

一、花窗的窗框型制、窗芯图案——以扬州个园的花窗为例

扬州精美的“花窗”分布在扬州的各个名园之中, 如被誉为国内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在扬州市东关街, 其布局前为住宅, 后为园林。个园以叠石闻名, 其用石, 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意境, 选用不同石料堆叠, 即所谓“分峰用石”。如此高雅、精湛的园林艺术, 每个部件都是精心设置的, 其中花窗也是个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个园花窗制作精美, 时代又早, 每方花窗规模之大, 为扬州现存花窗之最。个园老的花窗目前仅存七面。如图1为春景园门的六面花窗, 两侧各三面, 三面花窗两两对称, 每面高1米, 宽1米, 皆以水磨砖制成, 纹饰为富于变幻的几何图形, 共分三种。

图2中左边为正方格纹。正方格被分成25个边长为20cm的小方格, 每个小方格四边中点以“十”字相连, 又被分为四个方格。在交叉的十字中心及25个小方格的四边边角点, 又形成八角形空心花纹。

居中的为长方形六角纹。横排十二, 纵排七, 排列错落有致, 八十四个六角长方形整体看似蜂窝状。

右边为抹角正方格纹, 与前正方格略有异同, 也是25个小方格以“十”字相连, 但交叉处不是八角形空心纹, 而是倒立小方格纹, 一正一斜丰富了方格纹的层次, 突破了传统方格纹的结构。

第七面老花窗则是汪菊洲先生在170万言的《中国古代园林史》一书中特别提到的“有巨制磨砖漏窗泄景”的花窗, 即今个园丛书楼西壁花窗。如图3所示, 高达193厘米, 宽达212厘米[2], 葵边长方形的上下左右由方形纹饰相隔, 共计3层, 以“十”字线条连接, 通体观之, 灵秀而挺拔, 严整而疏密。

二、扬州古代园林花窗的艺术风格

花窗虽然用于借景, 但花窗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其设计和制作倾注了造园者的心力。制作花窗不仅仅是工匠的事, 往往是由文人构想, 画家设计成图, 工艺家领导匠人制作的。再加上扬州是一座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城市, 人文气息极浓, 所以扬州古代花窗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 做工精细

扬州古代园林花窗的制作, 是比较精致的。而它的做法, 就是瓦匠工们所说的“熟货”, 即在砖与砖之间粘合材料, 用料虽少, 但粘合度极高。两砖之间灰缝纹极细, 有的细如发丝。设计的纹饰, 做工十分精细, 完全可以将其看作水平较高的古代工艺美术品。

(二) 集南北园林风格于一体

扬州地处长江之北, 水上交通便利, 为北上提供了优越条件, 因此, 扬州园林也受到北方造园艺术的影响。而扬州园林属于江南类型, 秀丽仍是其主要特征, 所以园林建筑具有既秀又雄的特色。这种人文和地域的差异, 反映在扬州古代园林花窗中, 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 质朴而深秀

扬州花窗纹饰多由几何图形组成, 即使有象形也是抽象的, 在“似与非似”之间。其纹饰手法简单, 极少有浮雕出现, 即使有也是点缀性的, 所以使人感到质朴而不夸张。

此种花窗在制作工艺上, 使用最传统的粘合材料, 天然深青灰的砖瓦嵌在白粉墙上, 上有黑瓦 (深青灰色) 做成的脊和桂枋, 合缝处精确、稳帖;在色彩搭配上, 黑瓦、白粉使得色彩对比强烈、明朗, 寓质朴于文秀之中。

2. 直中有曲

扬州园林的花窗在结构、造型、纹饰上多半采用直线的延伸, 形成单元图形的组合、重复, 而且材料也选用水磨条砖, 但这并不会使它显得单一、枯燥。它的巧妙之处在于设计者将转角处设计成圆角, 或两端翻卷, 打破了直来直去的设计原则。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在扬州开展的一次学术交流会上谈到了扬州园林与苏州园林的差异, 便是以园林花窗为例:“苏州的花窗是以曲线表现曲线, 而扬州是以直线表现曲线。”通过直线条的长短, 简单几何纹饰图案的重复, 再融合窗外富于无穷变化的景色, 这种直中有曲的做法, 似乎更为人所赞赏。

三、扬州园林花窗的形式解析

(一) 扬州花窗图案具体分类

花窗里面的纹饰, 主要分为几何形和自然形两大类。几何形有菱花、万字、水波纹、鱼鳞纹等;自然形常常带有主题性, 如花鸟鱼虫、梅兰竹菊等。有是还设计成金鱼戏水、孔雀开屏等。

(二) 扬州花窗设计手法分析

扬州古代园林中, 组成花窗的纹饰是有规律可寻的, 元素基本是园内种植的植物花卉。一种方式是将植物花卉自身特点作为元素, 并将其概括为一种抽象的图案;另一种是以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几何图案、吉祥文字以及一些动物图案等为元素, 通过变形、重构、意象塑造等手法组成丰富的花窗图案。

1. 植物花卉的写生变形

这种手法是对植物花卉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 其原则是可失传统之形而不失传统之韵, 被选的植物花卉, 不但造型美丽, 而且也是富有寓意的植物花卉。

如图4所示, 通过对菱花外形特点的提取, 再进行变形加工, 构成了这种花窗形态, 不但具有漏窗的基本空透, 具有渗透空间的作用, 同时还具有装饰、美化园林的作用。

2. 表意

众所周知, 古代文人十分重视意境之美, 通过研究传统的建筑图形纹样寓意、动物图案及文字的选取, 能够了解古人如何进行园林意境的营造。其基本规律是通过运用“谐音”、“象形”、“寓意”、“文字”的方法创造、产生丰富的图案, 使得文人们得到精神上极大的愉悦。

(1) 文字变形

以文字来表意的手法是选取有吉祥寓意的文字 (如“福”、“禄”、“寿”“喜”、“万”) 进行变形, 一种是把文字作为花窗的中心图案进行构图, 另一种则是把文字进行满构来表现。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可以让观者很直接地感受到设计者的美好愿望。

(2) 动物图案变形

以动物图案来表意的手法是动物造型的抽象变形, 而动物图案的组合常常带有主题性, 如金鱼戏水、孔雀开屏等, 这种手法体现的仍然是吉祥的寓意。

3. 重组

这种手法是把单一纹样的花窗, 先行打散后加以重构, 以获得一个新的花窗图案, 巧妙地解构、重组, 能使简单的纹样富于变化, 虽然简单, 但很生动, 也令观者浮想联翩, 流连忘返。

四、花窗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发展及运用

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视角来分析花窗艺术, 总是会从时代特征、民族风格入手, 并结合相应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考察。

室内环境设计应当注重对历史文脉的延续, 维护本土文化氛围, 加强对传统建筑风格的继承与创新。其中, 花窗的运用是一个再设计的过程, 如用作空间的分割元素, 一般选择比较简单的文字或者几何图形。

而在室外环境设计中, 花窗一般被作为塑造空间的元素, 形式也更加灵活, 无论在地域上还是在空间分隔上, 它都有延续地域风格的特性。下面从两个方面分析花窗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一) 从花窗艺术的形制结构出发, 直接或间接运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

传统的材料多以砖石、木材、琉璃、筒瓦、灰、浆等为主要材料, 因此对现代设计者来说, 在室外环境设计中可以直接使用传统材料, 而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 直接使用传统材料会增加建筑本身的承重, 而木材具有温和、轻巧的特点。

如图5, 选用红木材质, 将古典花窗艺术间接运用到室内设计中, 不但装饰了床头的背景墙, 并且与其他陈设搭配恰当, 很好地塑造了空间, 营造了氛围。

传统的花窗纹样也能直接或者间接得到运用, 体现各自的特色, 被赋予不同的寓意。图6为安徽秦栏的公共景观灯, 把“万”字图案与路灯设计结合, 现代感强, 也不乏古典美。由此可见, 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中, 花窗艺术也体现得尤为显著。

(二) 从花窗艺术的设计手法与概念出发, 将其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

设计手法的借鉴主要表现在花窗的纹饰上, 我们知道, 花窗图案的组成要素是有规律的, 基本都是植物花卉的变形和富有寓意的文字图案形式, 通过变形、解构、重组的手法组成丰富多样的漏窗形式。

我们可以借鉴花窗的设计和构造方法,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创造出一种新形式漏窗, 其基本特征是古典园林中没有出现过的, 所以材质也是传统花窗没有用过的, 它是用密度板根据设计的花纹雕刻而成, 然后喷上油漆。如图7, 作为隔断, 采用最新混合型木材, 喷上白色环保漆, 如此既像花窗却又不是传统花窗。这种借鉴传统花窗概念又加以创新的作品, 通常很有现代感, 其镂空的造型, 使光影隐约、柔和, 丰富了建筑空间, 取得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中, 也有体现传统花窗的概念性借鉴的景观实例。如图8, 左侧是扬州市的公用电话亭, 右侧则是公交指示牌, 这就是一种创新式设计, 是将古典花窗艺术与现代城市公共建筑完美结合的典范。

五、结语

设计者受到传统花窗艺术的启发, 运用花窗作为装饰要素, 再结合现代材料如玻璃、复合板材、镂空的镜面等等, 巧妙地营造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文化意境。

古典花窗艺术为现代环境艺术积累了许多设计素材、设计方法, 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了新的生命和活力。这就要求我们要继承与发扬花窗艺术, 从传统的精髓里汲取营养, 提炼精华, 很好地把握住民族感、时代感及地域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健, 卢绍阳, 石金荣.中国古典园林中漏窗的型制及作用研究[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5 (03)

[2]曹林娣.静读园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国古代节日诗词特点分析 篇9

一.描写节日习俗、风土人情

古代节日是古代民族风尚习俗的历史积淀, 而诗歌又是现实的反映, 因此, 优美的古代节日诗词就是古代社会生活和民族风情的艺术写真。“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 拂面的春风、暖人的春意、震耳的爆竹、醉人的屠苏, 处处洋溢着欢乐、喜庆、热烈、祥和的节日气氛。它紧紧抓住春节节日的特点,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民俗风情画。古代饮屠苏酒, 少年得岁先饮, 老年失岁后饮, 这个习俗体现古人十分重视未来。唐诗人顾况《岁日作》中有“手把屠苏让少年”, 苏辙《除日》诗中也说“年年最后饮屠苏, 不觉年来七十余”, 这不仅是写节日欢盛况, 同时也隐隐歌颂社会的“新故相除”的一种变革精神。“银花火树不夜城, 陆地拥出蓬莱鸟” (《水浒传》) , 写元宵万家灯火。“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边贡) , 写竞龙舟。“长安城中月如练, 家家此夜持针线” (崔颢) , 写七夕节穿针。随着时代的变迁, 一些古代节日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这些节日习俗曾点缀过我们祖先的灵魂, 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论语》也说:“慎终追远, 民德归厚矣。”一个民族只有追根感恩而不忘本, 才能有繁荣富强的未来。

二.抒发节日思亲、思乡之情

节日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典礼和仪式, 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时代, 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 离开多年来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 会感到一切都很陌生、不习惯, 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的一叶浮萍, 作客他乡, 思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有时候不一定显露出来, 但是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就是“佳节”———就容易爆发出来, 甚至是一发而不可收。“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节日倍思亲” (王维) 就是这种客中思亲的最真挚的表达。这句格言式的警句, 千古流传。而“三年此夕无月光, 明月多应在故乡” (丘逢甲) , 此诗不同于一般的思乡, 故乡台湾被割日本, 游子有家难回, 悲愤难当。

三.表达朋友情谊、情爱故事

佳节, 往往是朋友团聚的日子, 而且和诸多美好的记忆联结在一起。“人日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高适) , 怀友与思乡合二为一。节日又是恋人们表达情感的时机。“维士与女, 伊其将谑, 赠之以勺药” (《诗经·溱洧》) , 在最古老的情人节, 赠予多情的“解语花”———芍药, 情感淳朴而且浪漫。“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 , 通过描写牛郎织女的爱情, 揭示爱情的真谛, 可谓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四.抒写人生百感、借古讽今

节日是历史积淀的产物, 面对节日, 诗人们百感交集, 情丝不一。除夕与新年之际, 是生命流逝的界碑, 最容易引发诗人的生命意识。“勿嗟旧岁别, 行与新岁辞” (苏轼) , 所以要爱惜时光, 自强不息。当然, 发生在佳节的, 也并非都是情爱故事, 也有许多家国之痛, 人生百感。像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最后轻轻一句点醒现实的亡国之痛。“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 , 寒食禁火, 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沿而成的习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对于富人一朝“断炊”, 意味着佳节的快乐, 而对于穷人来说“往往”断炊, 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在佳节时, 历史人物和历史古迹也最容易引起诗人们的思绪, 诗人们往往借古讽今, 抒发情怀。“美人台上昔欢娱, 今日空台望五湖” (姜夔) , 诗人即景怀古, 借伍子胥对夫差的谏告, 劝告当权者。“高居念田里, 苦热安可当” (韦应物) , 抒发对农民的同情, 难能可贵。“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毛泽东) , 通过对重阳佳节的自然景色的描写, 鼓励人们要努力创造新生活。学习古代诗人的节日诗作, 不仅可以通晓古代之节日民俗, 而且可以审视诗人的心灵世界。

艺术歌曲和歌剧演唱特点分析 篇10

关键词:艺术歌曲 歌剧 演唱特点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文化艺术产业的进步,现如今人们对精神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歌剧和艺术歌曲也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歌剧艺术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它要求表演者具有极高的艺术修为和深厚的表演能力;艺术歌曲的起步相对较晚,它是一种特别的音乐歌曲体裁,并且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性色彩。歌剧和艺术歌曲在演唱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它们都需要通过美声完成演唱,但是在表达情感、音乐题材、艺术特性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抓住其各自的特点,可进一步促进歌剧和艺术歌曲的发展,使古典音乐艺术再创辉煌。

一、分析歌剧演唱的特点

歌剧艺术兴起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它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17世纪至20世纪,是歌剧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它逐渐成为了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建筑等元素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歌剧的演唱特点需要结合歌剧发展的背景进行分析,在不同时期内,歌剧艺术体现出了不同的演唱特点。

17至18世纪,歌剧的演唱风格在浪漫时期和真实主义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特色。在浪漫时期,歌剧的演唱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温和的特性,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古典风格,决定了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温柔、细腻的演唱方式。在女声演唱中,包含了大量的花腔,想要表达出作品的含义,演唱者必须具有连贯的声线和华丽的演唱风格。男声则大多数以低沉、雄厚的演唱方式为主,尤其以莫扎特的歌剧作品最为明显。

真实主义阶段,歌剧艺术已经得到了较大的进步,演唱者对相对传统的演唱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改良,虽然保持了基本的歌唱风格,但是在演唱方式上似乎更加夸张。这种夸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使歌剧在广大群众中传播和发展。演唱时,演唱者的声音线条更加宽广而且在演唱方式上去掉了硬性的技巧和规定,体现出了更加明显的灵活性和伸缩性,比如音符和节拍有时长,有时短,有时快,有时慢。在演唱体裁和演唱方式上,真实主义时期的歌剧演唱要求演唱者掌握节奏,展现出力度和更加强烈的情感,以便展现出歌剧主人公的英雄主义特色,提升歌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多尼采蒂、贝利尼等人的歌剧作品也兴起于这个时期,相比之下,他们的作品更加注重演唱者的技巧,比如声音的弹性和灵活性、音色的辨识度等。

综合近代歌剧的演唱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歌剧的演唱需要将音乐与戏剧这二者的艺术特色结合,演唱者不仅要唱好,更要将自己代入到角色中,演唱出角色的情感。在歌剧表演中,不同的角色所代表的情感不同,所体现出来的个性也各不相同。为了更好的展现这种差异,演唱者一定要深入挖掘角色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特点带入到自己的演唱过程中。歌剧的演唱为美声演唱,但是在唱法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与改良,不拘泥于单一的演唱模式;其二,歌剧的戏剧性特点决定了歌剧演唱中经常展现出比较明显的情节冲突,演唱者需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尽量大声演唱以便与交响音乐相得益彰。由于故事情节曲折复杂,在歌剧演唱中,经常需要多个角色和声演唱,这种演唱形式更具有张力和表现能力,并且在歌剧演唱的过程中,为了更加真实、充盈的展示角色形象,需要使用较大的音区去完成特定的音乐篇幅。

二、分析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

文艺复兴的兴起促进了艺术歌曲的兴起,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艺术歌曲最为主要的元素是极具美感的音乐旋律和声音,这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和欣赏价值。与歌剧演唱相比,艺术歌曲的演唱体现出了更加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艺术歌曲演唱过程中,表演者对于语言、语气以及呼吸的运用更加独特,这与歌曲演唱的语言存在着直接的关联性,由于语言系统的差异,艺术歌曲的展现方式差异十分明显。从语言方面,演唱者需要保证语言准确、发音精准,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歌剧的歌词并向观众传递歌曲的含义。以德奥艺术歌曲为例,想要展现出原汁原味的艺术歌曲,要求演唱者本身具有较高的德语水平,能够熟练的使用各种复杂的辅音群和变元音。因此一个优秀的艺术歌曲演唱者,一定要了解并熟练的掌握歌曲语言的规律和特点,确保发音正确。同时,语言准确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的理解艺术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掌握准确的歌唱语气,达到理想的作品展现效果。德奥艺术歌曲是主要的艺术歌曲表现形式,为了保证作品的效果,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呼吸,保证气息顺畅,呼吸的平稳和自然对歌曲演唱的连贯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艺术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避免大幅度的换气和倒抽。并且,演唱者需要根据作品的情感去调整自己的呼吸以保证艺术歌曲展现的完整性。

其次,艺术歌曲绝大部分蕴藏着温柔、细腻、浪漫的情感,歌曲内容大多具有十分鲜明的抒情特性。因此在艺术歌曲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需要根据情感合理的控制自己的音色,准确的运用轻声和高音区的渐弱声和弱声等音色控制技巧。为了展现出艺术歌曲的作品特色,演唱者个人必须要保持与作品相一致的温柔、细腻的情感,在演唱时,尽量使用纯净、轻柔的音色。另外,艺术歌曲要求演唱者具有真实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与自己的演唱相互渗透,为此演唱者需要尽可能的增加自己的生活体验,擅长观察和总结生活中的事物特点,这样有助于演唱者进一步加深对艺术歌曲情感的感悟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唱者需要为自己设置一定的情境,让自己融入到艺术歌曲的氛围之中,从而调整自己的情感,并运用不同情感的微妙变化去调整自己的声音表现形式,这样更能够抓住作品的内涵,更好的传递出作品创作者想要体现的那种情感和精神,对于艺术歌曲本身,这是作品的成功,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种引人入胜、身临其境的音乐艺术体验。

nlc202309080941

最后,从艺术歌曲的音乐辅助来看,它更多的使用了钢琴伴奏,钢琴音乐对于塑造歌曲背景、烘托歌曲的情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它为艺术歌曲融入了全新的艺术展现力,丰富了艺术歌曲的展现层次。

三、对比歌剧和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歌剧和艺术歌曲在艺术创作背景、歌曲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这两种音乐艺术形式在更多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性。

从最为基本的演唱技巧来分析。从音量来看,为了表现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与整个乐队的音乐伴奏交相辉映,歌剧演唱者在表演中需要保持饱满的情绪,一般歌唱的音量较大,并且会随着交响乐的变化调整声音的起落,以咏叹调为例,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高音起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展现歌剧的情节和情感。相比之下,艺术歌曲更加温柔细腻,因而表演者并不需要使用过大的音量,为了适应钢琴伴奏,艺术歌曲演唱过程中需要控制自己的音量。从演唱音色来看,歌剧作品往往由多个人物共同完成表演,每一个人物都有着比较鲜明的性格特点,因此每一个演唱者需保持一致的音色,将这种人物特点展现出来,保证作品的完整性。艺术歌曲对于演唱者的音色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展现出作品的艺术特色,演唱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展现出较多的音色变化。从音域方面来看,歌剧属于大型的声乐演唱形式,演唱者需要具备较宽的音域。但是艺术歌曲不具备那么多的情节和复杂情感,因此艺术歌曲演唱者的音域比较窄,并不需要刻意拓宽与展现。

从演唱的表演形式来看。歌剧表演中,具有丰富、鲜明的人物,每一个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演唱者在表演过程中一定要身临其境,让自己与所演唱的角色融会贯通。在准备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冷静、客观的分析人物的特点和情感,但是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又必须将自己与角色融为一体,体现出真正的情感。艺术歌曲中,并没有固定的角色和情节,演唱者完全以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去理解艺术歌曲中的情感,并经过艺术加工将其展现出来。另外,从作品的展现形式来看,歌剧表演通常需要借助道具、服装等丰富人物的特点,整个舞台的布景和灯光都是歌剧表演的重要辅助工具。但是艺术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并不包含这些内容,因此艺术歌舞表演者往往需要展现出更加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歌剧和艺术歌曲二者在演唱方面具有鲜明的差异。歌剧情节复杂,具有交响性且音乐模式固定。但是艺术歌曲的音乐结构更加单纯,往往通过纯净的演唱来展现音乐情感,钢琴音乐的配乐增添了艺术歌曲的美感。表演者需要充分的了解并掌握歌剧和艺术歌曲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不断提高音乐艺术表演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献:

[1]赵茜.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和比较[J].大众文艺,2012,(18).

[2]乔文韬.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之比较[J].大观,2015,(01).

[3]曹杨.浅谈艺术歌曲与歌剧咏叹调演唱风格的把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02).

[4]董晓.浅谈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在演唱上的区别[J].戏剧之家,2015,(02).

[5]卓雨田,韩秀琴.浅谈歌剧咏叹调与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3,(22).

[6]江燕.同种唱法在不同体裁中声音运用的差异——以歌剧与艺术歌曲为例[J].艺海,2016,(02).

[7]侍威.浅析德沃夏克艺术歌曲与歌剧咏叹调创作特点及其演唱技术的异同——以《母亲教我的歌》《月亮颂》为例[J].黄河之声,2014,(18).

我国古代洞窟壁画装饰艺术分析 篇11

我国早期的洞窟建筑来源于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的僧侣一般选择幽静的山岭开凿洞窟, 以便修行之用。中国的山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3%, 适合佛教洞窟建筑的修建, 所以就建成了依山岩凿成的石洞。中国的佛教洞窟效仿印度洞窟的形制开凿, 从北魏至隋唐, 是凿窟的鼎盛时期, 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 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型洞窟。这个时期, 整个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从此便形成了世界文明的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山西云冈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境内, 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这里是当时中西方交流枢纽, 古代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据文献记载, 敦煌莫高窟内的壁画有4.5万多平方米, 内容以佛经故事为主, 还有大量的人类生活的民间风俗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经济状态和科技水平, 也绘成了精美绝伦的壁画作品。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 兴建于北魏时期, 现存洞窟53个。据统计, 洞内大小佛像5.1万多身。由于年代久远, 破坏严重, 洞窟内的带有波斯风格的壁画所剩寥寥无几。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以南, 现存窟龛两千多个、佛塔七十余座。由于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 所以, 佛像造型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龙门石窟规模宏伟, 气势磅礴, 窟内雕刻精湛, 彩绘内容题材丰富, 成为中国的一种独有的雕刻、彩绘工艺作品。麦积山石窟处于甘肃省境内, 开凿于十六国时期, 其洞窟大多建在地势险峻的悬崖峭壁上。这里保存了大量的精美的塑像与壁画彩绘。现存洞窟一百多个, 其中有窟内泥塑、石雕七千余件, 壁画一千多平方米。窟内壁画巧妙地运用了散点透视和焦点透视的构图方法, 既富有立体感, 又生动优美。由于麦积山石质松散, 不易雕刻, 所以精美的泥塑很多, 而且绝大部分泥塑彩绘。泥塑制作细致完美, 保存完好, 被称为“东方雕塑馆”, 它的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与龙门、云冈石窟不同的是, 麦积山石窟造像不仅仅以佛像为主, 出现了大量充满生活情景的世俗情感, 它把宗教与世俗融合在一起, 展现出具有中国化的风格艺术, 形成无与伦比的独特的价值与魅力。

从印度泊来的洞窟艺术取材于佛教故事, 其实是一种宗教艺术, 是印度艺术与中国艺术精华的融合体。因此, 洞窟壁画特点既汲取了印度佛教造像特点又有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洞窟壁画制作场面宏大, 色彩浑厚, 人物形象生动。这些壁画从美学创作上体现了宏伟和谐的格调和不朽的民族风格, 是研究中国古代壁画美学装饰特征的珍贵资料。

二、洞窟壁画装饰美学分析

我国洞窟壁画不是简单地刻在岩石上或墙壁上的, 它在绘画之前要在墙壁上做底子, 即在开凿好的洞窟墙壁上, 先抹上一层胶泥, 为泥地仗层, 在泥地仗层上涂一层白粉层, 然后在白粉层上作画。在这种白粉层作画时, 颜料与白粉结合, 纯度降低, 红色变成土红, 绿色变成粉绿, 黄色变成土黄。使原来的燥热的颜料变得清雅、含蓄。色彩的整体风貌趋于温柔和谐。这种泥粉层与颜料独特的结合使壁画色彩更有装饰性的表现效果。同时壁画颜料以天然矿物颜料为主。以敦煌壁画常见的红、黄、绿、蓝、白、黑、褐等颜色为例。这些颜料主要来自进口宝石、天然矿石和人工制造的动物植物化合物。把宝石和化合物研磨成粉状, 作画过程中, 掺入了一定比例的胶类, 经研究发现这种胶是以稳定、不易褪色动物胶为主。并以平涂或晕染的手法来表现画面, 颜色之间不做调和, 色彩不是以固有色的形式来表现, 而是运用一种主观的方式, 使壁画色彩的形式感增强, 带有程式化、图案化的装饰效果。在这些矿物颜料的调制、壁画的特殊的底子、天然的矿物颜料和独特的人工萃取的胶类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反映, 使壁画无论是在色彩还是在形制上都显现出与众不同的自然的浑厚的材料特质美。以精美的色彩结构形式展现出我国传统色彩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壁画在线条的表现上也具有独特的装饰美学风格。纵观我国洞窟壁画的线条, 在线的安排组织上构成了和谐之美, 说明了中国人天生对线就存在着灵性和特殊的感受。以佛为主要造型的壁画题材中, 线条疏密有致、刚柔相济, 创造了和谐的韵律美和装饰性效果。尤其是佛造像的衣纹处理上, 画家以浓淡粗细的长线变化加上刚劲而流畅的笔锋, 准确地表现了衣纹变化与肢体的柔美。这种重本质, 重精神的线的表达展现了古代洞窟绘画带有程式化的形式美的追求。正是用线表达的局限性的特点创造出灿烂富丽、充满着生机、充满着装饰意境的世界。中国古代这种既规律程式又柔美的风格正是线条的魅力所在。线条抓住了形象的主要结构线, 恰当地夸张了佛造像的形象特征。形成了我们当代仍追求的抽象装饰风格。其实这正是人的主观精神与外部世界结合的境界, 这种境界使对线条的表现渐入佳境。

洞窟壁画艺术与物质化的建筑空间结合, 使空间环境既具特定使用功能又有装饰空间、再创造空间的作用。气势恢宏、技艺精湛的洞窟壁画艺术作品在长期的绘制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和处理手法, 在洞窟壁画艺术的造型和构图上, 经过画家的精心研究, 使建筑的形制、地势与壁画完美巧妙地结合, 建成了富丽堂皇的空间。洞窟壁画的表达考虑墙壁的结构和建筑整体的空间效果, 多处运用了适形构图的手法。古洞窟壁画的设计的尺度是以建筑为载体, 全面把握建筑功能及空间差异, 恰当准确地在的洞窟墙面规格的多样化中表现出例如方形、圆形、多边性和穹顶等多种构图方式。古洞窟壁画创作者以其对空间认识的美学含义及均衡的哲学观点进行构图, 并不是单纯的表现物象在画面空间的分布, 而是更多地隐含着创作者的美学观念。这种洞窟墙面的特定的限定因素使得壁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构图、色彩、材质等产生了鲜明的作用, 使建筑环境与壁画达到高度统一。最终洞窟壁画艺术也以它完整性的表现方式与洞窟建筑构成统一体, 形成了具有独特的空间延展性的装饰艺术。

三、从美学上探讨对壁画的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洞窟壁画显示出不平凡的艺术高度。这些壁画体现了外来艺术与中国艺术精华的结合, 是我们民族不可多得的瑰宝。壁画不像其它绘画作品能裱框、收藏, 年代久远的壁画容易受损, 形成病害, 所以壁画的保护与维修也是很重要的。不恰当的维修不但是一种破坏而且也断送了壁画的价值。

在美学上, 要想合理的修复, 首先要对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那个时代的画风做深刻的了解与研究, 那个时期佛教风格题材的作品盛行, 泊来的西域文化的精华被国人所吸收, 并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由于大多作品以线造型为主, 加之一定程度的晕染手法。形成了经久不衰的装饰风格。我们的修复要围绕这种线造型的独特装饰风格为主, 用娴熟的线描技法还原历史。其次, 在修复壁画的同时, 要和相应的专家探讨颜料的组成成分, 用当时天然的矿物颜料来修复壁画。矿物颜料的特殊成分和视觉张力是现代漆料所无法代替的。我们在修复过程中只有遵循这些美学法则, 才能再现古洞窟壁画的价值, 永葆它的生命力。

上一篇:政府融资平台下一篇:提高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