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探讨

2024-07-28

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探讨(精选7篇)

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探讨 篇1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分为医疗性 (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诊断) 和非医疗性 (职业性有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防护效果评价、化学品毒性鉴定) 技术服务, 是一项政策性和法律性都很强的工作。河南的“开胸验肺”、云南的“阳宗海砷污染”等一系列事件已引起广大职业卫生工作者对法律风险的重视。我们就如何规避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法律风险进行探讨。

1 法律风险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法律性质是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其存在基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与标准:职业卫生监测与监督体制改革后,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与委托方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主要受《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民事法律规范调整。因此, 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法律风险包括违规风险和违约风险2类[1]。

2 如何规避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规避不是钻法律的空子或对容易引起纠纷的工作 (如职业病诊断) 不作为, 而是依据现行职业卫生相关法规与标准在资质范围内履职, 确保各类报告与证明书客观、真实, 正确面向法律、劳动者、用人单位、监管部门与审查组专家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 , 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其工作者只有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和强化法律与质量意识才能使面临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

2.1 资质的获取与续展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人员的相关资质是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前置行政许可文件, 也是工作合法性的前提条件。因此, 机构和工作人员应获取与续展相关资质以保障在资质范围及有效期内进行履职。

2.2 能力建设

2.2.1 加强团队与硬件建设

目前职业卫生工作者的学历背景主要为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专业, 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涉及到多个领域与学科, 机构的专业人员配备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2], 建立一支有卫生工程、物理、化学专业等多学科参与的、富有协作精神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团队[3]有利于降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法律风险。在硬件建设方面, 应配备必要的现场采样与监测、实验室检测设备, 并按有关法规要求对设备进行计量检定, 按时申报省级计量认证, 必要时可申报国家实验室认可, 以保障检测结果的真实可靠, 规避法律风险。

2.2.2 提高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是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前提与基础, 也是职业卫生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和综合技术素质考核的重要指标[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法律风险是识别不全, 特别是高毒、剧毒物质的遗漏, 这将使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既让用人单位潜伏着巨大风险, 又为用人单位承担了法律责任[5]。因此, 识别应遵循全面识别、主次分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对原辅料、杂质、废渣等进行全成分分析:对生产工艺、劳动和生产环境进行全过程识别, 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3种时态, 正常、异常、紧急和事故4种状态;对于一些通过现场调查、工程分析等手段还不能定性识别的, 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等先进设备进行实测[4]。在全面识别的基础上, 依据法规标准、危害因素的浓度 (强度) 、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等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筛选。

此外, 在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中, 如须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检测, 宜采用定性识别。原因是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 (强度) 均可能与发生职业病过程的情况不一致, 定量识别可能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机构卷入法律纠纷的漩涡。

2.3 设立风险基金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涉及面广、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高, 是一项职业风险较大的工作。同时, 在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 为促使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规范、健康、有序地发展,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有计划按比例地建立风险基金, 不仅可减轻职业卫生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而且也是机构抵御风险的有效措施。

2.4 加强服务合同的审查

加强服务合同的审查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法律纠纷。由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与委托方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组织合同评审员学习《民法通则》、《合同法》等法规, 以提高合同评审员的法律意识。合同审查的注意事项:①合同签订前要求基本完成书面资料收集, 这是保障工作正常开展与按时完成的客观基础。②明确委托单位 (委托人) 与服务对象是否一致。③规定委托方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基本义务。④明确合同标的, 服务范围应针对主体单位、项目名称、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和限制性 (投资规模、产品工艺等) 进行描述, 明确服务对象的静态性与唯一性[1];同时, 对交付方式、时间和份数都应数量化, 避免交代不清产生合同争议。⑤合同确认盖章, 由于合同的签订是以委托方的委托意向为起始条件, 因此应由委托方 (或中介方) 先在合同上确认盖章后再进入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内部的合同评审程序[1]。此外, 如果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不是独立法人, 而是所在单位的二级机构, 签订合同时应加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合同章, 而不能使用单位公章, 以免将整个单位卷入法律纠纷中,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5 加强工作记录的痕迹管理

建立痕迹管理和保密义务的相关程序, 对现场工作记录和调查表加以控制不仅是履行保密义务的基本要求, 而且是保障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客观公正的基础。现场调查与监测记录应真实完整, 现场照片和摄像应对时间和陪同人员加以记录, 同时对调查内容以场记形式进行明确[1], 并在现场工作结束后由用人单位陪同人员签名确认, 避免因记录内容的真实性产生争议。同时, 由用人单位或其他相关方提供的有关资料都应书面化, 提供方及经办人签章, 以确保资料的真实和溯源;对于用人单位不能按要求提供的有关资料或监测条件时应出具相关公函并确保送达。

2.6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 成立质量控制小组, 加强内审工作[3], 不仅可以完善工作程序、明确人员职责和持续改进机构的服务质量, 而且可以保障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在合理的受控条件下进行, 达到规避人员违规风险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违约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军.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法律风险规避探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4, 16 (12) :596-597.

[2]杨泽云, 周萍.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若干问题的探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06, 24 (4) :209-210.

[3]汪永忠, 邱泓, 李天莲, 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结论和建议的探讨[J].中国职业医学, 2009, 36 (6) :491-492.

[4]杨乐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5]邹立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常见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 2007, 34 (4) :314-315.

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探讨 篇2

2018年卫生法律法规及医疗核心制度考试试题

姓名:

科室:

成绩: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70分)

1、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满()的,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五年

2、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

A、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B、单位病退或达到退休年龄的

C、吊销医师证书行政处罚后期限超过二年的 D、申请注销医师执业证书的

3、《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自()起施行。

A、1997年6月26日

B、1998年9月1日

C、1999年5月1日

D、2000年5月1日

4、医师在执业活动中,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或者技术操作规范,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应给予()处分。

A、行政拘留

B、负刑事责任

C、吊销其执业证书

D、处10万元以上的罚款

5、医师在职业活动中应履行的义务是?()

A、对所在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B、从事医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学术团体.C、参加继续医学教育

D、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6、可以吊销其执业医师证书的情形是?()

A、伪造医学文书,情节严重的 B、纠纷投诉一年累计3次以上的 C、泄露患者隐私者 D、延误危急患者的抢救和诊治

7、最新《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施行日期为()。

、2018年9月1日 B、2018年8月13 日

C、2018年11月1日 D、2018年10月1日

8、《医疗技术临床管理用用办法》适用()的监督管理。

A、人体器官移植技术 B、血液透析技术 C、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D、细胞治疗技术

9、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实行()责任制。

A、科主任、住院医两级 B、院、科、住院医三级 C、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院、科三级 D、院、科两级

10、医疗机构应当将科室和医务人员()作为医师定期考核、晋升以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A、医疗质量管理情况 B、医疗安全防范情况 C、疗水平进步情况 D、综合能力

11、()是本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A、院长 B、医务科主任 C、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 D、卫生计生委

12、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推行()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A、以医生为中心,以健康为链条 B、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 C、以患者为中心,以利益为链条 D、以医院为中心,以利益为链条

13、国家对传染病防治的方针是()

A、预防为主

B、防治结合、分类管理

C、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D、以上三项

14、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A、故意 B、无过错 C、过错 D、过失

15、甲类传染病是指()

A、鼠疫、霍乱 B、猩红热、淋病 C、艾滋病、鼠疫

D、霍乱、登革热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可分为()

A、两类、39种 B、三类、35种 C、三类,37种 D、三类,39种

17、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的政策是()

A、根据当地情况,实行部分免费 B、全部免费

C、全部收费 D、家庭生活困难者免费

18、下列哪一组乙类传染病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 B、狂犬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C、狂犬病、肺炭疽

D、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9、“医源性感染”是指()

A、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B、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C、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D、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轧染

20、按照分类管理原则,对甲类传染病实行何种管理()

A、强制管理 B、严格管理 C、监督管理 D、加强管理

21、谁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A、任何单位和个人 B、护士 C、医生 D、防疫人员

22、我国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鉴定

A、性别 B、缺陷 C、健康 D、生长

2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技术生育法》规定,育龄夫妻自主选择技术生育避孕节育措施,预防与减少()

A、生育 B、人口增长 C、妊娠 D、非意愿妊娠

24、《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是根据什么法制定的()

A、《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法》

25、《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一共有多少章、多少条()

A、一共有七章、三十九条 B、一共有八章、四十五条 C、一共有七章、四十五条 D、一共有八章、三十九条

26、《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五条中,母婴保健工作的方针指()

A、母婴保健工作以保健为中心,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方针。

B、母婴保健工作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与预防为主的方针。

C、母婴保健工作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和中西医结合的方针

D、母婴保健工作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与预防为主的方针

27、以下哪项不是婚前保健的内容()

A、有关性卫生的保健和教育 B、新婚避孕知识与计划生育指导 C、婚前医学检查 D、检查是否已怀孕

28、医师在产前诊断时发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向孕妇及家属说明情况,并提出终止妊娠的医学意见,除了()哪项情况

A、胎儿患儿严重遗传疾病的 B、孕妇患有传染病的

C、患儿患者严重缺陷的

D、因患严重疾病,继续妊娠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

29、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A、18-55周岁 B、18-50周岁 C、16-55岁 D、16-50岁 30、国家根据非处方药的(),将非处方药分为甲类和乙类

A、质量 B、有效性 C、安全性和有效性 D、安全性

3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医师每周查房至少()A、1次 B、2次 C、3次 D、4次

32、不属于医疗核心制度的是()A、首诊负责制度 B、三级医生查房制度

C、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D、危急值报告制度

33、急诊会诊,相关科室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多长时间内到位?()A、10分钟 B、15分钟 C、20分钟 D、30分钟

34、按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住院医师可单独完成的手术是()A、一类手术 B、二类手术 C、三类手术 D、四类手术

35、手术记录应当在术后()内完成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三天

36、死亡病例,一般情况下应在()内组织讨论,特殊病例(存在医疗纠纷)应在()内进行讨论。

A、1天、6小时 B、3天、12小时

C、1周、1天 D、5天、1天

37、关于病历质量控制错误的是()

A、上级医师要履行职责,及时对病历进行督查、修改、考核

B、护理人员按照有关要求做好护理病历书写,粘贴检查报告等 C、医务部、护理部定期对在院病历、出院病历抽查考核 D、病案室对病历存在的问题未通知当事人修改

38、紧急情况下住院医师可越级使用高与权限的抗菌药物多长时间的用量?()A、1天,B、2天,C、3天,D、4天

39、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时,《输血申请单》需要科主任和输血科主任签字,并报医务科批准。

A、1000ml B、2000ml C、3000ml D、5000ml 40、对病重患者,病程记录至少要()记录一次

A、1天 B、2天 C、3天 D、4天

答案:

一、单选题

1-5

AACCD

6-10 ACBDA

11-15 CBDDA

16-20 DBDBA 21-25 AADCA

26-30 DDBAC

31-35 BCAAC

教育行政执法法律救济制度探讨 篇3

关键词:教育行政执法;法律救济;行政执法

1 教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行政执法的概念和特征

教育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教育法规的活动,是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所采取的直接影响公民、社会组织或其它社会力量有关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或者对其教育权利与义务的行使和履行进行监督的具体行政行为。教育行政执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国家意志性。教育执法是一种代表国家的国家教育行政主体为主体实施教育法规的活动。(2)法律性。教育执法应当依法作出,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3)强制性。教育执法体现在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保证教育执法进行。(4)单方性。教育执法主体可以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力执行,并不考虑相对人的意志。

1.2 教育行政执法中的问题

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特点加之受传统“权大于法”观念的影响,容易使人们在行政方式上习惯于按个人意志办事,忽视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因此,教育执法便成为依法治教最困难的部分。如果不加强对规范教育执法的监督、制约,以及赋予相对人法律救济方式,将会影响我国依法治教进程。

2 教育行政执法的申诉制度

(1)教育执法行为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事实清楚的,应当维持原执法行为的结果。

(2)对于教育执法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程序规定,滥用职权、超越职权的,应当责令改正,造成损失的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3)教育执法行为维持部分合法,但部分违法的,应当撤销部分违法的执法结果,造成损失的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3 教育行政执法的行政复议

3.1 教育行政处罚

教育行政处罚是指教育行政执法主体对违反教育行政法律、法规的教育相对人实施的教育行政制裁。实践中,教育行政处罚存在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关系不清;行政处罚执法主体的权限不明;行政处罚的范围过宽;行政处罚程序不完善等问题。在教育执法中,对直接涉及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权利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依法作出和执行有关撤销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取消颁发证书资格、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决定,复议机关应当依法受理有关行政复议请求并作出处理决定。

3.2 教育行政強制行为

教育行政强制,是指教育行政执法主体依据教育法律、法规对教育相对人采取的限制其自由或财产,以及实现已确定的教育行政目的的义务的强制性行为、措施。

3.3 教育执法侵权

相对人对教育执法主体在执法过程中侵犯了教育执法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即可提起行政复议,如侵犯学校自主管理权,挪用教育经费、违法集资、征收财物、违法履行其他义务、经营自主权的。

3.4 其他教育执法的违法行为

由于教育执法的范围比较宽泛,教育执法的自由裁量行为也应受到法律的制约。所以,应当不断完善教育执法行政复议的范围,以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复议机关在收到复议申请后,应当依法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进行处理,即要符合实体法的规定,又不能违反程序法。

4 教育执法的行政诉讼制度

教育执法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对其诉讼请求与行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依法依程序作出裁判。教育执法的诉讼活动依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讼双方当事人分别为发生争议的执法主体和相对人。行政诉讼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行政机关负有举证责任,除了行政赔偿案件中对赔偿数额的确定外,不得适用调解。另外,由于目前的条件限制,相对人还不能对教育执法主体依据的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诉讼。

参考文献

[1]李晓燕.教育行政执法[J].人民教育,1997,(10).

[2]徐广宇.关于教育行政执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1999,(3).

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探讨 篇4

某区卫生监督所对柳某桂西医妇科诊所进行卫生监督检查, 发现该诊所医生周某在诊疗日志中有患者赖某玩诊断为中孕3个半月给予米非司酮引产术和抗感染治疗的登记, 并查见赖某玩的相应处方和收费收据各两张, 说明该诊所超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的核准诊疗科目西医妇科开展了终止妊娠手术。该区卫生监督所在充分收集证据、依法查明违法事实后,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四十条的规定, 给予该诊所警告、没收违法所得271元, 罚款人民币2万元的行政处罚, 同时责令立即改正违法行为。

2 本案法律适用问题

本案在处理该西医妇科诊所超出核准的登记范围开展终止妊娠手术的违法行为上, 事实认定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法律适用正确, 处罚基本适当。本案认定该西医妇科诊所超出核准登记范围开展终止妊娠手术,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四十条“医疗、保健机构或者人员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许可, 擅自从事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终止妊娠手术和医学技术鉴定或者出具有关医学证明的, 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 并处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 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的规定给予了行政处罚。

终止妊娠手术属于节育手术, 可分为医学需要和非医学需要两类, 《母婴保健法》及《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都有关于终止妊娠手术的相关法律规定。依照《母婴保健法》及《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相关规定, 医疗机构擅自开展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手术违法行为查处适用《母婴保健法》及《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但执法实践中对医疗机构擅自开展非医学需要终止妊娠手术的法律适用则有不同理解。

有的观点认为, 处理医疗机构擅自开展非医学需要的终止妊娠手术这一违法行为时应选择适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 依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第三十九条“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 未经批准擅自扩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的, 由原发证部门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 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 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执业资格”的规定进行处罚。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母婴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项工作, 终止妊娠手术是两者的一个交集, 虽然《母婴保健法》及《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都有相关规定, 但本案应选择适用《母婴保健法》及《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的机构及其人员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包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 个体医疗机构不得从事计划生育手术。关于终止妊娠手术的处罚条款, 第三十四条规定,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医疗、保健机构以外的机构或者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规定, 擅自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据职权, 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 没收违法所得和有关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 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 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九条规定, 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 未经批准擅自扩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的, 由原发证部门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5000元以上的, 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000元的, 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执业资格。

结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全文, 第三十四条中“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医疗、保健机构以外的机构或者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规定, 擅自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关于医疗、保健机构的表述并没有在前面加定语“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 该条对医疗、保健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擅自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未作规定。第三十九条则是对已经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机构未经批准擅自扩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进行处罚的规定, 对未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许可的机构擅自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的情形未作相应的规定。综上所述, 不能依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对未取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执业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擅自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行为进行处罚。

为什么本案对该诊所超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上的核准诊疗科目西医妇科实施终止妊娠手术的违法行为最终只依据《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四十条的规定进行处罚?本案是否存在以下违法情形: (1) 该诊所超范围开展终止妊娠的行为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和《母婴保健法》第三十二条“医疗保健机构依照本法规定开展婚前医学检查、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以及施行结扎手术和终止妊娠手术的, 必须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 并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许可”的规定, 同时违反了两个不同法律的不同条款; (2) 该诊所使用妇产科专业医师周某从事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规定; (3) 妇产科专业医师周某从事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违反了《执业医师法》第十四条“医师经注册后, 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 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的规定。

笔者认为, 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只是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妇产科诊疗科目妇科专业内的特定一类诊疗服务项目, 只不过需要特别许可, 不是某一级别的诊疗科目。同时, 《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第三条“在医疗机构中执业的临床医师以妇产科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的, 其范围含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专业”的也印证了这一点, 因而, 本案不存在超一个核准的科目从事另外一个科目的违法情形, 只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第四十条规定的一种违法情形。

3 违法所得的认定问题

没收违法所得, 是指行政机关依据法律赋予的强制措施, 将违法行为人取得的违法所得财物的所有权予以强制剥夺的处罚方式。有的学者把没收违法所得定义为, 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将违法行为人从事非法经营等获得的财物收归国有的处罚方式。不管从什么角度定义, 没收违法所得的实质内涵都是行政处罚种类中财产罚。没收违法所得是一种重要的行政处罚方式, 但是卫生领域中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界定违法所得。目前通行的观点有三种:实际收入说, 即违法所得是指违法行为人从事非法经营等获得的利益[1]。纯利润说即违法所得是指行为人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折中说认为违法所得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一些情况下违法所得应理解为全部经营所得, 在一些情况下理解为纯利润[2]。在卫生监督执法领域不同于其他行政执法领域, 纯利润说降低了违法行为人的违法成本, 不应采用。折中说, 理论上解决了违法所得的认定问题, 但并没有解决实际执法中违法所得的认定问题, 笔者认为在卫生监督执法领域应采用实际收入说。《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第十条第一款曾规定, 违法所得是指违反《食品卫生法》, 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 也是对实际收入说的一种肯定。本案中提取的患者姓名为赖某玩的两张处方笺和两张收费收据显示, 患者两次交纳的费用分别是184元和187元, 总计371元, 但是本案只没收了271元的违法所得, 合议记录中也未对违法所得的计算做相应的说明, 应该说这是本案的一个缺陷。

如果违法所得在行政处罚前已全部或部分退给患者, 卫生行政机关应如何计算应没收的违法所得?有的认为, 违法所得的计算不考虑是否全部或部分退给患者的情节;有的认为, 在行政处罚作出前已全部或部分退给患者的, 在计算违法所得时应扣除相应的全部或部分, 违法所得仅指违法行为人因违法行为而所获得的, 不存在相应权利请求人的利益[3]。笔者认为, 行政处罚前已全部或部分退给患者的, 没收违法所得时不应直接在违法所得中扣除, 不能做简单的机械的加减, 而应作为行政处罚的一个裁量情节, 既可以作为决定罚款数额的裁量情节, 也可以作为决定是否作为没收违法所得的裁量情节, 进而全部或部分没收违法所得。为了呈现行政处罚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应在合议记录中体现出来。

4 裁量情节的考量问题

裁量情节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体系, 以裁量情节是否具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为标准, 可以将其划分为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4]。法定裁量情节是指行政处罚时法律明确规定免除、减轻、从轻、从重或加重的行政处罚情节。酌定裁量情节是指行政处罚时拥有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行政处罚范围内根据各种因素予以考量的行政处罚情节。

《行政处罚法》第四章行政处罚的管辖和适用中对裁量适用有相应的规定。如第二十四条“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 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第二十五条“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不予行政处罚, 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 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也有相应规定。

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也有相应的规定。例如,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 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 没收非法所得和药品、器械, 并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七条等条款亦有相关规定。

法定裁量情节是法律明文规定的情节, 而酌定裁量情节不是法律明文规定的情节, 但对裁量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如卫生部关于在行政处罚决定中罚款金额计算问题的批复中指出, 对难以或无法认定违法所得的, 按没有违法所得处理, 在法定罚款幅度内, 根据情节确定具体的罚款金额。笔者认为酌定裁量情节应主要从社会危害性的角度进行考量。如医疗机构超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准登记的范围开展终止妊娠手术, 是否聘请持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合格证”的人员、是否配备有符合相应标准的诊疗医疗设备、是否配备有符合相应标准的急救设备等情形, 在行政处罚时应区别情况予以考量。

本案合议记录中“现我市正在开展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和医德医风建设专项整治行动, 我所已于某年11月X日召开专题动员大会, 该诊所现顶风进行非法执业, 应给予从重处罚”, 笔者认为, 《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规定, 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该合议记录阐述裁量的逻辑推理过程是值得肯定的, 但该诊所上述违法情形既不是法定裁量情节, 也不是酌定裁量情节, 即便是考虑在法定的处罚范围内从重处罚, 应从社会危害程度这一角度进行裁量。

参考文献

[1]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223.

[2]郭文清.行政处罚中违法所得的界定[J].科学之友, 2011, (1) :134.

[3]叶平, 陈昌雄.行政处罚中的违法所得研究[J].中国法学, 2006, (1) :116.

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探讨 篇5

关键词: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是在1964年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各国环境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环境法科技化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当代决策方法的重大发展,是综合决策的根据和前提。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第2条规定,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尽管目前学术上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有多种阐述,但总的意思是一致的,即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行预先评估,或者对拟议中的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后果进行分析,即对于拟议中可能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共分总则、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附则共五章38条,该部法律吸取了美、日等国在环境影响评价立法方面具有典范性的诸家之长,兼以结合本土的实际状况,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适用范围。在本法施行以前,按照我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主要是针对建设项目的。但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仅对具体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还不能满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法》则以法律的形式,将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适用范围,从建设项目扩大到有关的规划,确立了对有关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定制度。

第二,有关评价公正性及决策科学性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法》第4条规定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客观、公开、公正、综合性原则。《环境影响评价法》第19条第3款规定:“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不得与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审批部门存在任何利益关系。“第20条第2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建设单位指定对其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以上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评价主体的独立性、公正性,不依附于行政机关的权力,不受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左右,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服务。另外,《环境影响评价法》第13条第2款规定:“参加前款规定的审查小组的专家,应当从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立的专家库内的相关专业的专家名单中,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

第三,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法》针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规划实施后,编制机关应当及时组织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在跟踪评价中如发现不良环境影响的,应当提出改进措施(第15条);在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第27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所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跟踪检查,对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查清原因,明确责任(第28条),使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更加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更加有效。

第四,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责任。该法第19条第1款明确规定:“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对其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负责。”又在第四章法律责任中进一步规定了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或者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失实所应负的法律责任。

第五,有关公众参与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法》作为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专门法律,借鉴了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总结了实践中的可行做法,把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规定。首先在总则部分原则性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又在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第11条)和第三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第21条)具体规定了公众参与的方式(论证会、听证会或其他形式)、时间(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前)和效力(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当认真考虑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当附具对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使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有法可依2。

以下将从理论上对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探讨,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相应建议。

第一,评价的范围狭窄,应进一步扩大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行业、部门为了自身的发展,都要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指导本部门、本地区的工作,而这些方针、政策无疑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环境相对各部门的硬性指标来说通常是个软指标,对其造成的危害往往有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加上决策者往往缺乏必要的环保知识,因此政策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也就易为人们所忽视,常常是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造成了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并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向硬性约束乃至威胁,也即由软指标转为硬指标时才来纠偏,给环境造成了不应有的污染和破坏3。

面对上述缺陷,我们应该在立法上扩大环评范围,实行普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对环境有影响的法律法规、决策、规划都纳入环评的范围。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与投资方向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到政府部门宏观指导影响,开展对国家的政策、法规、计划、规划等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十分必要的4。

第二,评价主体单一且程序设计不合理,应进一步完善。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九条规定:“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应当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土管部门考核审查合格后,颁发资质证书,按照资质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评价范围,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并对评价结论负责。”也就是说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由取得相应资格的评价单位承担。这种单一的环评主体机制不利于复杂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设计不合理又导致实践中因利益驱动常常使环评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摆脱不了建设单位的影响和制约,使环评结果不客观、不科学,甚至不真实5。此外,目前法律规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仅仅规定由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环境影响报告的审批,因而缺乏有关审查、审批,特别是独立的专家审查的严格程序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法》只对审批机关和权限作了明确规定,但对审批机构的组建、审批标准的确定等都没有规定。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要改变单一环评主体的立法,建立与多种类型环评对象相适应的多级评价主体,要注重环境影响评价程序设计的合理性,设立环境影响评价中介机构,负责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招标工作,使环评单位摆脱建设单位的影响和制约,确保环评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真实性。最后,健全法律责任制度,明确建设者、评价者和审批者三方主体相应的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维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权威。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审批组织和标准,使环保部门行使审批权时具有科学的操作性。

第三,评价具有局限性,缺乏对替代方案的规定。

由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往往只考虑所评价项目在建设、运营期的直接的环境影响,而较少考虑到项目可能产生的间接影响、该区域的环境承载力以及与该区域内其他项目的综合影响、累积影响等6。因此无法解决开发建设活动中产生的间接影响、一次影响、累积效应等。事实上,同一区域内污染源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力不等同于各个污染源简单的加和结果。因此针对单一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不可避免的存在其局限性。

另一方面,大多数情况下,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时建设项目往往决策己定,目前多数建设项目只有一个选址、一个设计方案,故难以从决策、选址、产品制造、污染物排放等过程全面考虑和制定替代方案和预防措施。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缺乏对替代方案的规定,国际趋势及国外的经验表明,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是替代方案的分析。每一个重大甚至是很小的发展项目都会带来不良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所寻求的不是那些没有环境影响的发展项目,而是旨在找出任何情况下在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都是最佳的项目选择方案7。这就意味着所有可能的项目替代方案必须在对一个具体项目或项目方案做出承诺之前,对它的费用和效益进行审议,包括“无行动”方案和不同的选址、技术、工艺和原材料均须予以考虑8。而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未考虑替代方案。

第四,法律责任不健全,应进一步明确各方责任。

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存在建设者、评价者和审批者三方主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成效取决于三方严格依法进行报批、评价和审批工作。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这三方的法律责任未作明确规定,在实践中使得这三方不认真履行其法定义务或职责时,没有人承担责任,造成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而没有人承担责任的状况,极大的影响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效10。因此,相关法律应当对三方责任做出明确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课题,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包存宽,尚金城,陆雍森.战略环境评价中的替代方案及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北京.环境科学动态.2001:1

2陆雍森.环境评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林逢春,陆雍森.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评估研究.环境科学研究.1999

4王曦.美国环境法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5赵国青.外国环境法选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2-23

6吕殿录,栗天.环境监理指南.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3-85

7尚金城,包存宽.战略环境评价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6-34

8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0:45-56

9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1-173

探讨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完善 篇6

近年来,审计部门逐渐加大了对于国有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审计工作,深入地揭露了某些单位财务管理以及预算执行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伴随而来的是,审计法律制度也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线。自从1983年国家恢复审计监督制度之后,审计监督制度在经济活动以及国家政治中的地位也逐渐地凸显出来,审计内容也逐渐地得到了扩展,审计监督制度在促进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可十分积极的效用。审计法律制度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审计法律制度还存在一些缺陷。本文针对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一、目前我国审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为了保障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必须要坚持依法审计。 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现行审计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出来。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权限规定不完善

虽然《审计法》对于审计权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而言,我国《审计法》关于审计权限的规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多数情况下,审计工作人员只能够依靠领导的决定或者国际惯例来执行工作,法律支持不足,这也不利于审计机关职责的发挥。

(二)审计人员准入制度存在缺陷

审计工作对于工作人员专业性要求极强。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会计与审计知识,还应具备法律、计算机、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知识。为此,审计人员入职需要严格的准入制度来保障。但是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审计人员准入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入职门槛较低。目前,对于审计人员准入的法律条件并不严格,即使部分法律中做了相应的规定,也难以起到相应的约束效果。 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存在大量的非专业人员加入到审计队伍之中。现阶段入职的审计人员多为正规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工作经验缺失,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实习才能够进入角色开展工作,这就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其次,未将任免程序落实到位。我国《审计法》中明确规定,对于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必须要严格的遵照法律程序,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此项规定并未得到落实。对于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的任免多存在流于形式的情况,这就直接制约着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审计公告法规不健全

为了提升审计工作的成效,进而充分地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价值,我国《审计法》中对于相关的公告制度做出了确切的规定。但是此举依然不够具体,主要表现在:第一,未明确审计结果的法律意义和效能。在我国《审计法》之中,并未明确规定审计结果的法律意义和效能。这就导致对审计结果没有强制性规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公信度。第二,审计结果执行力度不足。为了保证审计公告可以得到良好的落实,审计署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准则与公告,但是这些准则与公告的实践性不足,也未对审计结果做出详细的规定。很多审计信息都未得到应用的公开。与此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审计决定书以及审计报告的生效时间与完成时间还有一些差距,这也不利于公众了解审计结果。

二、完善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对策

在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推进之下,审计机关必须依法推进审计工作的开展。为此,必须要完善我国的审计法律制度,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改进审计管理体制

国家审计机关想要全面的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就一定要保障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就现阶段来看,世界各国的审计模式包括司法型、独立型、行政型与立法型几种。我国审计机关属于典型的国家行政机关,即为行政模式。但是,对于财政预算管理却总是难以起到相应的作用。同时,审计机关本身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要保障审计的效果,就需要赋予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的独立地位。在我国目前的审计管理体制之下,需要打破政府的限制,提升审计机关的地位,强化垂直管理体系,加强领导力度,保障审计业务的独立性,落实好处罚制度,防止地方政府对审计活动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工作人员的任免上,可以由人大常委会或者审计机关自己来决定,并及时报告给上级单位进行备案,减少政府的影响。此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由本级行政机关来责任审计事宜,这样不仅防止行政工作对审计事务产生不良的干扰,还能够有效提升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二)保证经费管理的独立性

保障审计经费的独立性是促进审计工作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以往,我国审计机关的经费主要由审计单位提供,这就会影响审计结果的公正性。而目前的审计经费则由地方政府统一支付,这样,审计机关就不会受到审计单位的制约,但是却会受到地方财政的影响。考虑到这一因素,可以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由地方人大直接负责经费,防止地方政府对审计结果产生不良的干扰。

(三)完善审计人员的准入制度

就政府审计而言,审计机关属于典型的行政机关,其工作人员为公务员编制序列。为了提升其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根据审计岗位与层次的要求把握好工作人员的准入关。录用时不仅要求他们学历过关,也需要其具备相应的经济、法律、管理及相应专业知识。 审计人员在入职之后必须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见习活动并通过考核才能够上岗。若无法通过,就需要取消他们的审计执法资格。而无论是政府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拟或社会审计,其单位负责人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责任意识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开展成效,进而需要在法律上严格审计机关负责人员的入职门槛。不仅需要他们具备一般审计人员所应具有的基本条件,而且需要具备像会计机构负责人所应具有的从业经验。同时,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审计工作对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仅仅依靠传统的考试制度是较难选拔出足够的审计人员。为此,可以考虑拓展人才引进机制,从而优化审计人才的队伍,不断提升整个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审计工作的工作成效。

(四)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在世界其他国家,多会将审计结果统一发布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优化审计工作的成效,也可以有效提升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帮助司法机构、立法机构掌握审计工作的变动情况。在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之下,审计结果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考虑到这一因素,审计机关可以积极的利用各类媒体将审计结果公布出来,将审计信息公开化。 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的审计署已经出台了关于审计公告的实施办法与准则。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审计工作的实施成效。但是,审计结果的可操作性并不强。为了提升审计工作的成效,可以将审计结果通过出版物、会议纪要、网络媒体等公布出来,提升公告的广泛性。除了做好以上的工作之外,还要完善救济制度、监督制度以及法律责任制度,保障审计结果的公布可以做到有法可依。

(五)细化法律审计责任

目前,我国地方审计机关难以摆脱地方政府影响。同时, 审计机关在协调与组织工作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必须要在法律上明确上级审计机关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法律责任,保护好审计工作开展的独立性。同时,为了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细化审计人员与审计机关的法律责任。对于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移送至检查机关与纪检委等上级部门,并及时落实好相应的责任。对于违反工作流程的被审计单位需要采取相关的强制性措施。同时,明确审计人员与审计机关的免责条款,并坚持原则,划分好间接与直接责任人之间需要负起的责任,方式责任出现均分的情况。

结语

近年来,审计部门广泛地开展了专项审计、跟踪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各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内容丰富的审计法律制度为这些工作的开展及成绩的取得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及法律制度自身缺陷等原因的影响,我国审计法律制度中尚存在一些缺陷。为了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不断地完善审计法律制度,保障审计工作可以做到有法可依,进而提高审计工作的实施成效。

摘要:近年来,审计部门逐渐加大了对于国有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审计工作力度,深入地揭露了某些单位财务管理以及预算执行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伴随而来的是,审计法律制度也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线,审计法律制度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审计法律制度中还存在一定缺陷。主要分析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审计法律制度,问题,完善对策

参考文献

[1]曲炜.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影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4).

[2]厉国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的国家审计风险与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韦德洪,覃智勇,唐松庆.政府审计效能与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关系研究——基于审计年鉴数据的统计和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10,(3).

[4]姚刚.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研究:一种新的内部控制审计观及其实现[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12.

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探讨 篇7

关键词: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困境;出路;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法律制度也在逐渐完善,且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也已经成为了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可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可以为企业的后续经营活动指明方向,因此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就实际上来说,我国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也就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也就需要不断完善与健全,才能增强企业中的经济效益。

一、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发展方向

对于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来说,从其发展上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萌芽阶段。在此阶段中我国正处于刚建立不久的阶段中,因此也就比较注重经济建设,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在内部中成立了相应的法律部门,以此来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法律纠纷问题。其次是逐渐发展的阶段中。在此阶段中我国还处于改革开放的过程,因此不论是从各方面事业上来说,还是从经济上来讲,都处于逐渐恢复的阶段。所以许多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也开始认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也开始设计出了专门的法律顾问,以此来解决法律上的纠纷问题。再次是进一步的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国务院开始颁布了一系列的规章条例,这样也让企业法律顾问正式登上了发展的舞台上。在一些地区中也进行了专门针对企业法律顾问的考试,这样也就促进了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发展。最后是成长完善阶段。从1997年发展至今,我国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已经成功进入大了成长完善的阶段中了。随着国家关注度的不断提高,相应的也颁布了全新的规定与办法,并完善了企业法律顾问的考试,以此来促进这一制度的发展,但是在2014年中,关于企业法律资格考试被取消了,而这也引起了人们对于这一制度的关注度,并促进了其发展。但是不可否认,通过各项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我国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有了统一的规定,并朝着规范的道路上逐渐发展[1]。

二、我国企业法律顾问的重要性

顾问其实就是利用专业知识为他人提供咨询与服务的人员,而企业法律法顾问则主要是指通过利用法律事务的专业知识来为企业中提供咨询与服务的人。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虽然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成员中占据了很少的一部分,但是却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与生产经营活动。

(一)避免经营上的风险

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其中不仅潜藏着机遇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企业在实际运营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着重大的风险与挑战,一旦没有做出精准的决策,就会在成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失,严重的直接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存亡。而法律顾问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能够帮助企业避免这一风险,因此在实际中,法律顾问人员要及时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在企业面临重大决策工作的过程中进行分析,预测其中潜在的危险,同时也要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来帮助企业摆脱风险,避免经济上的损失[2]。

(二)解决法律纠纷

企业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常常要与不同的人与机构打交道,也就使得其社会关系十分复杂。在处理这一关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就很容易产生出法律上的纠纷。因此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就要求法律顾问人员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与水平,这样才能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解决这一问题,帮助企业摆脱困境,维护好企业的利益不被侵犯,同时还可以减少由于经济纠纷而造成的损失。

(三)依法经营

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常常会遇到法律、政策以及制度上的变化,而这些都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影响,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就要严格按照法律进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因企业法律顾问就可以采取建议与咨询等方式来帮助管理人员进行生产经营,建立出完善的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的管理活动与经营活动的进行[3]。

(四)处理好法律事务

企业在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各种法律事务。如对工资章程的制定以及合同的签署等,都会涉及到法律知识,因此如果没有专业的法律人员从事这些工作,就会给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作为企业中的一份子,企业法律顾问人员就必须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处理好公司中的法律事务,同时还要辅助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以此来保证企业可以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企业法律顾问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上的不完善

目前来看,在我国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中,还是不够完善,促进很多的问题。我国的企业法律制度从发展以来,制定了许多的法律规范,以此来规范这一制度,如《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等,这些都促进了其发展。但是在实际中这些法律制度被归属于广义上的法律范畴,因此在实际中其法律效率比一般法律要低,加之這些法律制度中并没有涉及到企业,规范较为笼统,因此也就难以规范好所有的企业法律顾问。

(二)重视度不足

目前来看,虽然很多企业中都存在法律顾问制度,但是在实际中人们对于法律顾问还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如认为其在企业中没有实际效用等。因此一些企业在设置法律顾问的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要完善企业中的机构,并不是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就使得一些法律顾问在企业中没有实际地位,这样也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能了[4]。

nlc202309040631

(三)法律顾问素质不高

对于企业法律顾问来说,属于专业性与技术性的岗位,也就要求从业人员要具备高度的专业素质,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一些法律顾问并没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这样也就造成了自身法律水平的不足,对于企业中的一些法律问题无法有效的解决,严重的还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四、提高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措施

(一)健全法律制度

就目前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现状来说,想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健全其法治体系,这样才能认识到法律顾问在企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因此在实际中可以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来制定出有效的法律标准,以此来规范好法律顾问,同时还要结合各地区中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不违反宪法以及行政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因此可以说,想要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就必须要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保證公平、公正与公开等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完善。

(二)明确其职权与地位

在西方的发达国家中,十分注重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并赋予了其一定的权利与地位,因此我国也要转变传统的错误观念,重视其在实际中的地位,同时还要明确法律顾问的职责与地位,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此外在实际中还要赋予法律顾问一定的权利,这样才能让转变人们对于法律顾问错误的看法,才能激发起法律顾问的工作热情,从而更好的开展法律工作,帮助企业指明发展的方向,提高企业的而经济效益[5]。

(三)增强企业而法律顾问的综合素质

在企业中,法律顾问直接影响着其是否可以正常经营与发展,因此针对企业法律顾问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就要从源头出发,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组织人员进行法律培训工作,帮助法律顾问认识到自身在实际中的作用,同时通过进行有效的培训还可以增强法律顾问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从业能力。且在实际中,还要让法律顾问人员认识到自身素质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这样才能促使其更好的从事本职工作。

(四)完善行业协会

现如今,我国存在着许多的行业协会,因此对于企业法律顾问来说,也要成立出相关的协会,以此来增强行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同时还可以进行相互借鉴与学习,这样才能促进自身与行业的发展,在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长期发展的历程中,要不断完善与促进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发展,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现有效的经营与生产,从而也可以帮助法律顾问人员提高自身的从业能力,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邴颂东.浅谈企业法律顾问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J].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15,(04):40-41.

[2]柳梅.浅析中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8):55-56.

[3]姚世彬.浅谈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构建与完善[J]. 法制博览,2015,(19):30-31.

[4]王华.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3):40-41.

[5]李远和.论重构企业法律顾问的隶属体制——以国有企业法律顾问机构的设置为视角[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50-51.

上一篇:城市配电线路下一篇:实践的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