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应用

2025-01-20

二甲双胍应用(共10篇)

二甲双胍应用 篇1

二甲双胍在临床应用已经有50多年。90年代初期后, 逐渐认识到其在糖尿病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006年以后被广泛应用于未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随着对二甲双胍研究的不断深入, 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现综述如下。

1 治疗2型糖尿病

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和磺脲类不同, 它不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 其降糖作用主要是增加周围组织糖的无氧酵解, 增加糖的利用, 这一作用的主要部位在小肠[1]。动物试验证实本品: (1) 可增加小肠的无氧酵解, 使空肠对糖的利用增加20%; (2) 抑制肝糖原异生, 因减少糖原异生引起继发基础血糖减低而降低基础肝糖输出; (3) 通过增加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 增加胰岛素对血糖的清除作用, 由于胰岛素抵抗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IDDM) 的特点, 本品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者的受体结合点和增加低亲和性结合点的数量而改善NIDDM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2]。动物试验证明本品还有受体后作用, 使胰岛素刺激的糖原生成增加, 胰岛素受体磷酸化作用增加和使酪氨酸激酶活性增加[3]。

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有新的发现:胰升糖素样肽 (GLP-1) 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刺激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并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但GLP-1由于可被二肽基肽酶Ⅳ (DPP Ⅳ) 迅速降解失活而致其降糖作用大大减弱。DPP Ⅳ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组织中的糖基化丝氨酸蛋白酶。抑制DPP Ⅳ的活性能够延长GLP-1的生物效应, 无论是体外还是体内实验, 二甲双胍皆可抑制DPP Ⅳ活性, 这种抑制效应足以增强GLP-1降低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生物效应[4]。

因此, 几乎所有糖尿病治疗指南均将二甲双胍推荐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 2008年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 (EASD) 和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关于2型糖尿病 (T2DM) 治疗的新共识再次肯定二甲双胍作为降糖治疗的一线用药, 即推荐T2DM患者一经确诊即刻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治疗。

2 对糖耐量减低和空腹血糖受损的干预作用

糖耐量减低和空腹血糖受损是糖尿病前期症状, 是糖代谢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糖耐量减低和空腹血糖受损者约有1/3在几年后发展成糖尿病, 有1/3维持不变, 另1/3转为正常。美国糖尿病协会2009糖尿病诊疗指南指出, 基于各种临床试验结果以及已知的糖尿病前期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一个ADA共识发展专家组 (ADA consensus development panel) 认定, 糖尿病前期患者 (IGT和/或IFG) 达到的生活方式干预目标应当与糖尿病预防计划 (DPP) 采用的目标 (减掉5%~10%的体重, 每天进行30min中等强度的运动) 相似。关于更复杂的药物预防糖尿病的问题, 专家组认为, 二甲双胍是唯一可考虑用于预防糖尿病的药物。二甲双胍也仅被推荐用于糖尿病极高危个体 (同时患有IGT和IFG, 年龄不超过60岁的肥胖者, 且同时伴有至少一个糖尿病危险因子) 。此外, 专家组还强调了从DPP中得到的证据, 即与生活方式干预相比, 二甲双胍在 BMI≥35kg/m2 且年龄不超过60岁的人群中预防糖尿病的效果最好。

3 对血脂、血压的影响

有人对41项关于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6周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临床荟萃分析。结果显示, 虽然二甲双胍治疗组对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影响甚微, 但患者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都有显著降低。再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进行亚组分析, 即使血糖控制水平一致, 二甲双胍对TG的影响减弱, 但TC及LDL-C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 二甲双胍降低TC以及LDL-C的作用独立于血糖的变化, 不仅如此, 二甲双胍还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血中游离脂肪酸。

盐敏感是指血压对盐摄入的反应增强, 可导致心血管事件增加及病死率上升。一般肥胖且具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具有盐敏感性。有人利用盐敏感实验筛选出27例肥胖盐敏感患者, 对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表明, 治疗后体重、体重指数及腰围下降13%, 血压下降7%, 三酰甘油、胰岛素/血糖比值下降30%, 而且以上变化与盐敏感显著下降有关。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 二甲双胍能够降低2型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降低TC和LDL-C, 但对血压影响不明显。而此研究则表明, 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对盐敏感的肥胖患者血压有显著降低作用。

4 对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作用

二甲双胍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 因其能使2型糖尿病患者血循环中的凝血因子VII抗原下降, 还可使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 (PAI-1) 降低[5]。二甲双胍的结构和氨基胍十分类似, 而氨基胍对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 , 二甲双胍能通过减少AGE, 改善内皮功能, 调节血脂紊乱, 维持纤维凝血平衡等机制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对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也有益处, 一项对于2型糖尿病新发肾病患者的研究表明, 二甲双胍治疗12周可以在不影响肾血流动力学的情况下明显降低尿蛋白排泄率, 这一效应可能得益于血压、血脂、胰岛素抵抗等的改善。

5 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

在PCOS患者中出现胰岛素水平增高, 由于卵巢对胰岛素特别敏感, 在胰岛素的过度刺激下, 使卵巢发生病变, 产生过多的雄激素[6]。目前也认为胰岛素抵抗是PCOS的主要病因, 而二甲双胍能降低血糖, 改善胰岛素抵抗, 降低高胰岛素血症, 提高葡萄糖耐量, 改善卵巢血供, 延长排卵周期, 增加对氯底酚胺的反应性;减少非胎儿异常的早期3个月内的流产;提高荷尔蒙的廓清, 减少睾丸酮和雄甾烯二酮水平;增加睾丸酮-雌二醇结合球蛋白, 增加IGFBP-1。

二甲双胍治疗PCOS始于1994年, 二甲双胍治疗PCOS的对照实验表明, 其能调整月经周期, 促进患者排卵, 其促排卵率升高8~10倍, 这些效应与改善胰岛素抵抗无关。因此, 二甲双胍是非常有效的促排卵药物, 目前已被确定应用于PCOS的排卵障碍治疗。近期一项随机研究显示, 二甲双胍能够诱发非肥胖PCOS妇女排卵, 降低流产率, 提高出生率。研究显示, 妊娠妇女使用二甲双胍无致畸作用, 且不影响胎儿出生体重及早期发育。

高雄激素血症也是PCOS的一个特征表现, 二甲双胍能降低睾酮或游离雄激素指数[7]。国内近年来也有研究报道表明, 二甲双胍有减少胰岛素对卵巢的刺激, 减少雄激素的产生, 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多项内分泌、代谢指标, 促进月经恢复的作用, 对PCOS有很好的疗效。

6 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干细胞内脂肪堆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蓄积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病理变化随病程的进展而表现有单纯性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 并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一种病理表现。其发病率不断增加且起病渐趋低龄化, 近来提出关于其发病机制的“二次打击学说”, “第一次打击”是指继发于胰岛素抵抗之后的脂肪储积, “第二次打击”是指氧化应激和炎性细胞因子、脂肪因子的作用导致肝脏的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8]。因此,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已成为NAFLD治疗的热点。二甲双胍能明显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调节糖代谢, 减轻体重和高胰岛素血症的作用, 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的表达, 减少肝脏脂肪蓄积及ATP耗竭, 但对于NAFLD伴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 服药期间应密切监测血中的乳酸盐浓度[9]。

7 副作用

二甲双胍常见的副作用是轻度的胃肠道不适。减少初始剂量、逐渐加量、餐时或餐后服用可使大部分患者耐受。乳酸性酸中毒是致死性的副作用, 使用二甲双胍罕见, 除非伴随其它疾病。过量服用二甲双胍, 无论肾功能正常与否或有无糖尿病史, 都可导致严重的乳酸性酸中毒, 综合剂量依赖性研究的降糖疗效与安全性数据, 2000mg/d是二甲双胍疗效与安全的平衡点, 是治疗T2DM较理想的剂量, 可作为常规剂量贯穿T2DM治疗方案的始终。

由于二甲双胍原型从肾脏排出、轻度升高的乳酸由肝脏有氧代谢, 所以肝肾功能不全 (异常的肝功能检查;或血肌酐男性>132μmol/L, 女性>124μmol/L;或肌酐清除率<70ml/min) 、心肺功能不全导致缺氧、严重感染导致组织灌注不良、酗酒、有乳酸性酸中毒的病史、需使用造影剂的糖尿病患者均不宜使用二甲双胍。二甲双胍单独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 但酗酒时可发生。二甲双胍可增加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发生低血糖的机会, 可能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 降低其血浓度, 但罕见引起贫血。同时服用钙剂可增强B12的吸收, 拮抗这种副作用。

综上所述, 经过50年的临床验证, 二甲双胍作为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药物, 不仅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 且更多的临床研究不断发现其降糖以外的作用, 这为二甲双胍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瑞华, 王翠丽.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6, 12 (16) :2217.

[2]Seale FG4th, Robinson RD, Neal GS.Association of metformin and preg-nancy in 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Areport of three cases[J].J Re-prod Med, 2000, 45 (6) :507-510.

[3]Spranger J, Mohlig M, Wegewitz U, et al.Adiponectin is independentlyassociated with insulin sensitivity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Obstet Gynecol Surv, 2005, 60 (4) :237-239.

[4]孙敏, 郑旭琴, 刘超, 等.复方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6, 27 (13) :1539-1541.

[5]洪玉梅, 姜好乐.二甲双胍的降糖外作用[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8, 5 (06) :540.

[6]胡亚林.克罗米酚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19) :2939-2940.

[7]刘静.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6, 8 (2) :21.

[8]翟兆惠.二甲双胍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治疗进展[J].天津药学, 2006, 18 (6) :62-64.

[9]Kilicdag EB, Bagis T, Zeyneloglu HB, et al.Homocysteine levels in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treated with metformin versus ros-iglitazone:a randomized study[J].Hum Reprod, 2005, 20 (4) :894-899.

二甲双胍应用 篇2

【摘 要】 目的[SS]:比较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在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SS]: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和模拟吡格列酮片,观察组口服盐酸吡格列酮和模拟二甲双胍片,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观察治疗效果。结果[SS]:除oma-β外,观察组胰岛素和C-肽、oma-IR的变化程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结论[SS]:吡格列酮在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应用效果显著优于二甲双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二甲双胍;吡格列酮;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中图分类号】R8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092-02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造成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这两类药物均具有降低胰岛素抵抗并有效改善患者体内糖代谢的作用,但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且在患者体内作用的部位也存在一定差别[1]。本研究旨在对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在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均符合WO糖尿病诊断标准[2],选取治疗前已经使用固定剂量的α糖苷酶抑制剂或是磺酰脲类的药物进行治疗4周以上;如为新诊断的患者,已采用饮食控制或运动治疗4周以上,但血糖控制不理想。所有患者心、肺、肝、肾等功能均正常,排除高血压病症,且并未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FPG和血脂(甘油三酯G、总胆固醇C)差异内无统计学意义(P>0.0),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进行治疗。对照组0例患者在早餐后口服一片00mg的盐酸二甲双胍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0.g每粒)和两片模拟吡格列酮片,并在晚餐后服用一片00mg的盐酸二甲双胍片;观察组0例患者在早餐后服用两片30mg的盐酸吡格列酮(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1mg/片)和一片模拟二甲双胍片,晚餐后服用一片模拟二甲双胍片;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对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2周、4周、8周及12周均进行随访,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对两组患者空腹及食用100g馒头后两小时内静脉血浆血糖、胰岛素、血FFA等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的方式测量患者血糖,通过使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患者C肽和胰岛素进行测量,测定过程中使用到的药盒由天津德普生物科技医学产品有限公司生产。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观察患者共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和观察。在观察前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的数据,同时计算出所有患者的BMI和WR;同时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FPG(fasting plasma glucose,空腹血糖)、2hFPG(postprandial 2h plasma glucose,餐后两小时血糖)、F-Ins(fasting insulin,空腹胰岛素)、P-Ins(postprandial 2h insulin,餐后两小时胰岛素)、F-CP(fasting C peptide,空腹C肽)、P-CP(postprandial 2h C peptide,餐后两小时 C肽);同时采用葡萄糖氧化法测量患者血糖,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患者C肽和胰岛素进行测量。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FPG×F-Ins)/22.;oma-β(胰岛素分泌指数)=20×F-Ins/(FPG-3.)。

1.4 统计学分析 本观察数据统计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X-*3]±s)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后血胰岛素和C-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空腹及食用100g馒头后2h内静脉血浆血糖相对服用药物前都有明显的降低,但是两组患者之间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与患者接受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患者在空腹和食用馒头后C-肽含量显著降低,而胰岛素含量和oma-β含量则显著升高(P<0.0);观察组患者在空腹和食用馒头后C肽和胰岛素含量显著降低(P<0.0),而oma-β含量则显著升高(P<0.0)。同时,两组患者在服用药物后,观察组患者空腹和食用馒头前后胰岛素和C-肽、oma-IR的变化程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但oma-β的增长幅度则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详见表2。

2.2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FFA的变化情况 二甲双胍患者在治疗12周之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有了相对显著的升高,而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游离脂肪酸水平则无显著性变化(P>0.0),详见表3。

3 讨论

过去临床认为,二甲双胍能够对人体起到降糖作用的原因是其增加了糖分的无氧降解并抑制了肝糖的异生并降低肝糖的输出。最近几年,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二甲双胍还具有增强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且其作用机制与吡格列酮并不相同。吡格列酮是通过改善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IR的,是一种强力的激动剂[3-4]。目前临床上已经有通过服用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使得患者C-肽、IR等指标降低且细胞功能得到改善的实例。[JP]

临床上服用二甲双胍的常规药量大约为0.2gbid-0.gtid/d。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从一开始就使用0.gtid/d的剂量则很容易出现较为严重的胃肠道副作用;而如果从一开始使用低剂量的二甲双胍进行治疗,之后慢慢增加剂量,患者能够有更好的耐受性。本次研究采用中等剂量的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进行对照研究,分析两种药物在治疗前后对各项指标产生的影响。

胰岛素作为一种生长刺激因子可使肝合成G、C增多,脂代谢紊乱加重,肥胖者过多的FFA 能抑制血浆中的葡萄糖进人组织细胞,使胰岛素促进糖代谢的作用降低,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肥胖愈重胰岛素抵抗愈明显,这可能是高WR者易患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2型糖尿病由于胰岛素抵抗,F-CP和F-INS升高的,二者对鉴别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有重要意义。OMA-β 是用于评价个体的胰岛β 细胞功能的指标。正常个体的OMA-β指数为100%。糖尿病人群中,OMA-β 指数会因疾病进程不同而偏离正常值,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OMA-β数值降低,功能增强则OMA-β数值升高。研究显示OMA-β与F-Ins 呈正相关,表明在初发2 型患者治疗之前,其OMA-β 能反应胰岛β 细胞受损的程度。

本次研究选取的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进行分组,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并无显著性差异,加上0.gbid的二甲双胍和30mgqd的吡格列酮的降糖作用相差不大,因此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胰岛素抵抗变化趋势发现,对照组患者在用药8周后虽然F-Ins和P-Ins相比用药前略微升高,但F-CP和P-CP却有着显著降低,且治疗后IR降低,β细胞功能也得到明显的改善。观察组治疗后P-Ins、F-CP、P-CP和IR相比治疗前都有了显著降低,β细胞功能在治疗后也明显得到改善,该结果与报道相符[6]。检测oma-β、oma-IR、FPG、G、C、FFA、F-Ins、WR、P-Ins、F-CP、P-CP在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意义重大,值得临床推广。[JP]

对比两种药物对胰岛功能和IR作用存在的差异,发现观察组患者的F-Ins、P-Ins、F-CP、P-CP和oma-IR降低的比值和百分率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这就说明吡格列酮相比二甲双胍能够更好的减少IR,但在增强胰岛分泌功能方面则要稍微低于二甲双胍。

综上所述,吡格列酮在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应用效果显著优于二甲双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郭海芳.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3):3136-3137.

[2]杨秀昕,赵和平,李娟,等.罗格列酮会用磺脲类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49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1.2(8):697.

[3]李延兵,廖志红,黄知敏,等.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0(1):30-32.

[4]胡利东,陈劲松,栾晓军.那格列奈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71例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0):4624-462.

刘运军.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64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0,3:027.

[6]颜雪静,刘勤.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260-261.

二甲双胍应用 篇3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二甲双胍,效果

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是指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但在妊娠期才出现糖尿病症状[1]。妊娠期糖尿病临床发病率可达1%-14%,且当前妊娠糖尿病的临床发病率正呈逐渐升高趋势,严重影响影响母婴安全。本院对4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采取二甲双胍治疗,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母婴预后实施分析。以下对患者的具体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采取临床检查符合WHO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妊娠糖尿病患者;单胎妊娠产妇;采取常规饮食及运动控制血糖效果不佳患者;自愿配合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存在其他合并症或并发症患者;本次研究药物使用禁忌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胰岛素组(n=40)和二甲双胍组(n=40),胰岛素组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9.7±6.3)岁;孕周21~39周,平均孕周(30.5±5.7)周;二甲双胍组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29.6±6.3)岁;孕周21~39周,平均孕周(30.6±5.8)周。将胰岛素组与二甲双胍组患者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胰岛素组患者采取胰岛素治疗,给予患者三餐前30 min皮下注射诺和灵R(丹麦诺和诺德公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70160)治疗,根据患者实际血糖状况调整治疗剂量,睡前给予患者皮下注射适量诺和灵N(诺和诺德(美国)公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90969)治疗。给予二甲双胍组患者在胰岛素基础上采取二甲双胍治疗,胰岛素用药方式与胰岛素组相同,另给予患者口服二甲双胍(吉林省东北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0508)治疗,250 mg/次,2次/d。

1.3 观察指标

(1)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控制状况。

(2)统计对比两组妊娠结局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s”表示,以t进行检验。计量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控制状况分析

二甲双胍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8.8±1.2)mmol/L与胰岛素组(8.9±0.9)m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2,P>0.05)。二甲双胍组患者治疗后餐后2 h血糖(5.5±0.6)mmol/L与胰岛素组(5.6±0.5)m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0,P>0.05)。

2.2 两组妊娠结局状况分析

二甲双胍组产妇并发症总发生率及新生儿并发症与胰岛素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胰岛素组相比*:PP<0.05.

3 讨论

妊娠糖尿病是妊娠期常见、多发并发症,多在妊娠中晚期出现。妊娠糖尿病极易导致患者机体内分泌紊乱,诊治不及时极易导致孕期感染、流产、羊水过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巨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诸多并发症发生,威胁母婴安全。加强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是保证母婴的基础。当前临床对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尚不明确,但研究已证实妊娠糖尿病的出现与胰岛素抵抗力下降、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相关[2]。胰岛素是当前临床降血糖常用药物,其降血糖效果显著。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其不能直接发挥降糖效果,但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发挥良好的降糖效果;采取二甲双胍辅助治疗时,可有效减少患者胰岛素用量,减少患者低血糖发生,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3]。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控制效果对比无差异,说明采取二甲双胍辅助控血糖效果显著,且二甲双胍组患者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并发症与胰岛素组相比明显较低,说明采取二甲双胍治疗安全性更高,可有效减少减少妊娠并发症发生,改善母婴预后。

综上,妊娠糖尿病采取二甲双胍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并可改善妊娠结局,推广运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闫亚杰.二甲双胍在妊娠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5(5):225-226,227.

[2]刘吉芝.分析二甲双胍对妊娠糖尿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4):115.

我们为什么用二甲双胍 篇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潘长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教授 陆菊明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邢小燕

二甲双胍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降糖药,其优势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在国际及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中被推荐为一线用药。据最新中国2型糖尿病口服药治疗模式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以二甲双胍为基础治疗的人群已达到41.2%,但与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数据比还相差甚远。为什么我们要用二甲双胍?作为一个使用了55年的老药,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二甲双胍为什么在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和推荐呢?

如今55岁的“劳模”二甲双胍凭借其强效降糖、良好安全性以及性价比、额外心血管保护等效能,在人类对抗糖尿病的这场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将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起始治疗的首选用药。为什么是她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首选用药呢?就让我们来听听她的自我介绍吧!

我的降生

我叫二甲双胍,来自于山羊豆,当然我更喜欢别人称呼它法国丁香,这样大家会把我想象得更加美好。当时人们发现这种植物能够改善糖尿病所伴随的多尿症状,随后,研究者找到了其中的有效成分——山羊豆碱,它也被称为异戊烯胍。后来人们发现真正起降糖作用的是两个相连的胍环,也就是后来的“双胍”。我在1922年就已经在爱尔兰被合成,距今已经整整90年。当时我们一同被合成的有9种变异颇大的双胍类化合物。

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对我们双胍类家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代。因为在1957年,我伟大的父亲——法国的临床医师 Jean Sterne和他的药剂师Denis Duval最终找到了我,让我作为口服抗糖尿病药来到了这个世上。

坎坷童年

当时,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还有两个姐姐。我大姐叫甲丁双胍,二姐叫苯乙双胍,我是老三,叫二甲双胍(通用名)。我还有许多小名(商品名),如格华止、甲福明、美迪康或迪化糖锭等。

在这个大家庭里,二姐苯乙双胍(降糖灵)其实并不比我强,但她却出尽了风头,备受关爱。造成我一直活在她的阴影里很多年,长期得不到宠爱,也不被推广应用。真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在二姐受宠了十多年后,外国专家在对她的研究中发现,她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的机会非常大。因此,在某些国家开始被禁用,我终于有闪亮登场的机会了!

如今我已经55岁,已经成为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回想起来很少能有一种药物像我一样,在几十年中经历如此多的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坚定自我,不断开拓自己的从医道路。如今我已经在各个国家都得到了认可,2型糖尿病患者一经诊断就应该开始用我来治疗,我可以使患者获得近期和远期的全面收益,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那么我是如何走到最前沿成为一线用药的呢?

职业特长

我虽在家族中排行老三,如今却已在糖尿病的起始治疗中占据垄断地位。因为几十年的个人发展和积累逐渐奠定了我超凡的影响力——领袖风范,身经百战,亲和力强。

领袖风范:我的三大作用为我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与二姐的性格和气质完全不同。我,总是梳着两个小辫(两个甲基的化学结构),显得清纯而开朗;二姐总是盘着一圈高高的发髻(一个苯乙环的化学结构),显得那么干练而专横。

由于二姐不信任人体呼吸链的工作能力,经常对它们指手画脚,甚至干涉它们的正常运转,使体内的氧代谢出现障碍,乳酸产生过多而蓄积在体内,导致整个呼吸无法正常进行;而我却非常开明,也很信任呼吸链的工作能力,所以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很欢迎我每天去他们身体内做客。

另外,对我进行广泛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我有三大作用。①通过改善外周的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②增加肝脏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肝脏糖原的生成和输出,从而降低空腹血糖;③特殊的金属味道会影响人体的食欲,并能减少脂肪组织而降低体重。这些作用使人体能够增加对胰岛素应用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和减轻体重的作用。

以上这些作用,为我在口服降糖药治疗中所具有的领袖风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身经百战: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我不仅有效而且安全

回首在全球范围内对我拉开的大大小小战役(临床试验),55年间我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我通过了成百乃至上千的大样本量试验,有些试验时间长达3年、5年甚至更长。这些用事实说话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据表明,我不仅能有效降糖而且安全,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的病例实属罕见。最终13000多名学者通过5600余篇研究报告,总结出我具有安全、有效以及更加经济等特点。这些正是各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青睐我的原因之一,才使我成为治疗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药物。

亲和力强:我能与任何降糖药物联合使用

现在全世界的医生都喜欢我,不仅因为我在有效降糖的同时比我二姐更安全,还因为我能为实现血糖达标解决潜在的风险,如低血糖、体重增加、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等。对于大部分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单独用我就能有效控制血糖。而且随着病程延长,单用我显得力不从心时,我又能与任何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尽管有些同道会比我出风头(如联用的胰岛素),但我始终无怨无悔地做好奠基石。

本职工作

1.一线用药——贯穿2型糖尿病治疗始末

在目前所有的口服降糖药中,我的降糖能力首屈一指,而且是巾帼不让须眉——和磺脲类作用相当。磺脲类使用不当会引起低血糖,也导致体重增加,而我却不会。长期使用的安全及有效性使各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将我作为一线降糖药物。如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建议,在没有肾功能受损的情况下,我应作为单药治疗的首选用药;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建议,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当在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加用我,然后再根据疗效适时地加用其他糖尿病治疗药物。

我也是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合用药的首选。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胰岛素分泌缺陷日益加重,往往需要联合用药或注射胰岛素。临床实践证明,我可以与其他任一降糖药物联合应用。例如,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不解决胰岛素敏感性问题,会增加胰岛素的注射剂量,引起体重增加,且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增加。由于我的配合,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减少胰岛素的使用剂量,降低胰岛素增加体重和低血糖发生的风险,提高胰岛素的治疗效果。

2.老药新用——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先后在美国和印度开展的大样本量、糖尿病前期干预研究再一次证明了我作为老将的风采:我还可以用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帮助他们减少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而且花费较少。国内也有类似研究,如解放军总医院在糖耐量受损(IGT)人群中用我后,发现能明显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负责的中国IGT干预研究中入组321例IGT患者,评价在生活方式干预外还随机接受3年小剂量的我(750毫克/天)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用我治疗的人群,新发糖尿病的相对风险降低了77%。

基于包括以上研究等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在2007年分别发表了相关的糖尿病预防共识声明,对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的药物治疗中,均推荐部分IGT患者可以使用我。

3.第一种被批准用于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

我是第一种也是唯一一种被美国、欧盟批准用于治疗10岁以上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口服药,将适应人群由成人扩展到青少年。研究发现,我对于青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同样有效而且安全。胃肠道不良反应通常出现在刚开始服药的时候,随着时间的延续和恰当的剂量调整,这些不良反应会显著减轻。

nlc202309031435

其他优势

1.保护心血管棋高一着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风险要比普通人群高出2~4倍,同时将减少寿命约5~10年。研究发现,在所有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中,约80%的死亡与心血管疾病有关。故应采取一切措施,尽最大努力来减少2型糖尿病引发心血管危险的因素。现有证据显示,单纯强化降糖治疗并不能显著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而我率先获得了保护心血管的证据。研究表明,我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心肌的能量供给,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抗心肌纤维化,从而达到保护心脏的作用,可作为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选药物之一。另外,我能辅助降压、调脂、降低体重,这些作用也有利于对心血管的保护。

2.长期使用不增加癌症风险

表面上看,糖尿病和癌症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疾病,但事实上,2型糖尿病与肝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和膀胱癌等发生风险增加有关。这在美国糖尿病学会和美国癌症学会发表的共识中明确提及。大量研究表明,服用我不会增加糖尿病患者癌症发生风险,或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

3.意外的惊喜

①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可使年轻女性满脸长包、身体变胖、多毛,并且月经失调,育龄妇女甚至不孕。经研究发现,其中约有50%的患者伴有胰岛素抵抗,而我可以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高胰岛素水平,所以可以很好地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②治疗成年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组与胰岛素抵抗和肥胖有关的,以肝细胞内脂质过度沉积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荟萃分析表明,我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性好。

③治疗肥胖

尽管我在伴有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人群中有良好的减重作用,但尚未被列入肥胖症的治疗用药。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小型研究对此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我对于肥胖(如单纯性肥胖、药物相关性肥胖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当与生活方式干预同时进行时,减肥的效果更加明显。

弱项及缺点

我虽是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领军人物,却也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一名负责任的医生首次将我推荐给您之前一定会询问以下问题:①有无胃肠道疾病史;②有无感染性肝脏疾病史;③目前肝、肾功能是否正常;④是否长期酗酒;⑤年龄是否超过80岁;⑥有无药物过敏史。这些情况的了解有助于医生帮您制订合理的起始用药方案。

怎样使用胃肠道反应更轻

由于我会引起人体胃肠道反应,如金属味、厌食、恶心、胃痛、腹泻,所以建议您在开始服用我时,从小剂量、单次开始。如随餐服用0.25克,一天1次;逐渐增加剂量到0.5克/次,一天3次,或者0.85克/次,一天2次。研究表明,每天剂量达到1.5克~2克能发挥最大的降糖效果。对于我的缓释片,正确的服用方法是每日晚餐时服用1次,剂量逐渐从0.5克增加到2克。

急症时请远离我

当您遇到急性肺部感染、高烧、心衰等情况时,如果还寄希望于用我来降低血糖,那就如同抱薪救火。因为在急症时,人体处在缺氧状态,此时我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强行干涉人体呼吸链的正常工作,使本来就缺氧的机体更加缺乏氧气,使乳酸不能有效排出而蓄积在体内,为乳酸性酸中毒埋下地雷。

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

有些长期使用我的患者会出现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造成贫血。因此,长期服用我的患者最好定期检测血常规等指标,出现过维生素 B12水平低下的患者还应常规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如有必要,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糖药或者适当补充维生素B12。

过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服用

我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还有调脂和降低体重的作用,因而过度消瘦的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我。因为我可以抑制食欲,而导致您越吃越瘦。要知道,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节制饮食,过度消瘦的患者甚至还要增加饮食的量和种类。消瘦所导致的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有时比胖还可怕。

百变造型

我有很多华丽的外衣和多变的外表,如缓释剂型和肠溶剂型。虽然有这么多漂亮的外套,但我的“内心”是不变的。它们的主要成分依然是我——二甲双胍,穿上外套后,我降血糖的疗效和安全性与普通片剂几乎没有差别。虽然它们的价格要高于普通片剂,但也有自己的优点。

普通片剂: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呈白色或类白色。主要在小肠吸收,给药后,血药浓度2小时达到最高峰,半衰期为4小时。患者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根据反应逐渐增加剂量。服药次数据药物规格和血糖控制情况而定。

肠溶剂型:我的肠溶剂型在胃内不溶而在肠道内溶解。溶出物在小肠吸收,给药后药物浓度上升缓慢,血糖波动小,可减轻胃肠道反应。尤其适合胃肠功能不好的糖尿病患者服用。临床中也有的患者对我的肠溶片不耐受,而耐受普通片剂。

缓释剂型:我的缓释剂型治疗2型糖尿病每日需服用1~2次,其疗效与安全性与我的普通片剂相当。由于服用次数少,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我现在也会同其他类药物以不同的比例制成复合制剂,如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罗格列酮二甲双胍片、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片、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胶囊等,药物作用取长补短,患者服用一种药物即可,依从性好,价格较我的单品种要贵一些。联合用药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选用我的复合制剂。

现在市场上一些自称纯中药制剂或者祖传秘方的制剂有非常好的降糖效果,声称单独应用没有低血糖反应。但其实仅仅是因为在制剂中加入了我,然后销售的价格比我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我倒不在乎这些不法商贩让我隐姓埋名,关键是他们的这种做法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增加患者用药过量的风险。因此,您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明明白白地享受我给您带来的好处,不要偏听偏信那些巫医假药!

二甲双胍应用 篇5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10年本社区50名2型糖尿病患者, 包括未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或仅有饮食、运动疗法的患者) , 已经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 (单一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好) 。无严重心、肝、肾疾病 (血肌酐<120μmol/L) , BMI 20~35kg/m2, 其中男30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54.4±5.3) 岁。

1.2 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史、空腹血糖、BMI、以往用药的情况决定给予二甲双胍缓释片的初始剂量, 然后根据血糖情况调整二甲双胍缓释片的用量, 并在两周后达到最有效剂量, 最大剂量为2000mg/d, 所有药物均在晚餐或早餐后服用。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二甲双胍片用于临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 由于其能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外周组织对血糖的利用、减少肝糖原的输出、抑制肠道对糖的吸收等作用, 给肥胖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很大的收益。但是二甲双胍普通片生物利用率低, 对胃肠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而且二甲双胍普通片每天需要服2~3次, 患者容易漏服, 这些特点也影响了它的使用效果。所以, 近年来不同厂家的二甲双胍缓释片相继进入临床, 同时国内外关于二甲双胍缓释片的临床试验也在不断进行。大量的研究表明, 二甲双胍普通片与二甲双胍缓释片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是相同的[3], 而且二甲双胍缓释片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方面、少不良反应和医从性都优于二甲双胍普通片。为此, 我院在本社区对50名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了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二甲双胍缓释片确实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低密度脂蛋白, 使患者获益。所以, 二甲双胍缓释片适合在社区使用。

体会: (1) 社区医生与患者聊天的过程中发现, 有部分患者认为吃的药片越少表示自己的病情越轻, 所以要他们增加药量较难, 所以用二甲双胍缓释片1000mg, 1次/d。患者更容易接受, 有利于空腹血糖的控制。 (2) 二甲双胍缓释片的消化道反应较少, 患者也更容易接受。 (3) 每天1~2次的用药患者漏服的情况很少, 也是有利于血糖控制的。所以, 二甲双胍缓释片的研制给我们社区医生和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Kirpichnikov D, McFarlane SI, Sowers JR.Metformin:an update[J].Ann InternMed, 2002, 137:25-33.

[2]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U KPDS) Group.Effect of 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metformin on complications in overweight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U KPDS 34) [J].Lancet, 1998, 352:854-865.

二甲双胍应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86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3例。观察组男女比例23:20,年龄30~75岁,平均(52.51±17.09)岁,病程1~5年,平均(3.15±0.89)年;对照组男女比例22:21,年龄31~76岁,平均(53.12±18.74)岁,病程1~5年,平均(3.07±1.1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餐前口服二甲双胍(国药准字H20023370,规格0.5 g/片),0.25~0.5 g/次,3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疏肝降糖汤,具体药方为:淮山药、枸杞子各20 g,茯苓、葛根、白芍、山茱萸各15 g,佛手、柴胡、香橼、荔枝核各10 g,薄荷6 g,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均以3个月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临床疗效判定:血糖下降>30%为显效,血糖下降10%~3.0%为有效,血糖下降<10%或无变化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据1988年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取3个项目,每项0~100分,分数与质量成正比[2]。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或者组间比较均用t检验,计数用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即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后血糖比较

两组治疗后FBG和2hBG数值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躯体疼痛、情感功能、精神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体内血糖若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易引起心脏、血管等多组织出现功能性障碍,因此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3]。此次研究主要从临床疗效、血糖变化以及生活质量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探究糖尿病应用疏肝降糖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效果。

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饮食不节易生痰浊并化成热毒,情志失调易致气郁并化成火毒,因此理气化痰、疏肝解郁是治疗糖尿病的首要措施。根据该次研究结果,观察组接受治疗后仅报告2例无效,即总有效率达95.35%,比对照组的79.07%更高,由此可知:疏肝降糖汤联合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的效果优于单一使用二甲双胍。该结果与封皓冰在其文献中提出的临床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因此得以进一步证实疏肝降糖汤和二甲双胍应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考虑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与药物特性关系密切:二甲双胍属于临床常用口服降糖药物,其主要是通过增加患者体内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的比例来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率,从而发挥降低患者血糖的作用[5]。而观察组加服的疏肝降糖汤包含多味中药:淮山药和茯苓可以健脾扶肝,枸杞子、白芍和山茱萸能够养肝护肝,葛根和薄荷可以降浊升清,佛手、柴胡、香橼、荔枝核能够理气、解郁、疏肝,以上诸药协同奏效而使患者病情获得缓解与控制。

同时该次研究数据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FBG、2hBG水平均比治疗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联合使用疏肝降糖汤和二甲双胍能使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恢复正常并维持稳定。推测原因在于,观察组加服的疏肝降糖汤是依据患者肝郁气滞的发病机制确定的药方,有助于调和患者脏器组织且使气血津液正常运行[6]。另外该结果还显示,观察组生活总体健康评分为(77.53±12.89)分,比对照组的(64.57±10.11)分更高,且患者躯体疼痛、情感功能和精神状况等具体生活质量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表明疏肝降糖汤与二甲双胍的联合应用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积极意义。由于受时间、环境以及样本容量等多种因素限制,该研究尚未分析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的具体变化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后加以探讨。

综上所述,疏肝降糖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效果良好,既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又可提升其生活质量,具备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析糖尿病应用疏肝降糖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4年8月该院收治的86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予疏肝降糖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糖变化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的79.07%,治疗后FBG、2hBG数值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生活总体健康(77.53±12.89)分高于对照组的(64.57±10.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病应用疏肝降糖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并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疏肝降糖汤,二甲双胍

参考文献

[1]隋淼,陈军.疏肝降火法用于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5(22):2739-2740.

[2]方广惠.健脾疏肝和胃汤治疗糖尿病胃轻瘫52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4(29):676-677.

[3]彭湘艳,邓超.疏肝化浊汤治疗2型糖尿病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3(10):14-15.

[4]封皓冰.中医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研究[J].医学信息,2013,21(8):235.

[5]琚枫,王巧凡,符茂雄.疏肝无忧汤治疗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4,10(1 6):1339-1340.

二甲双胍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6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为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排除肝肾功能异常、妊娠、相关药物过敏等患者。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20例,年龄在45至79岁之间,平均(65.3±2.5)岁,病程在3个月至17年之间,平均(7.4±1.4)年,平均体重指数(27.4±2.5)k/m2;空腹血糖在7mmol/L以上,血清总胆固醇在5.23mmol/L以上。随机将6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本文66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前2个星期停用原有的降糖或降脂药物,同时加强患者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发病原因、高脂血症与糖尿病的关联、饮食及运动),避免或减少因饮食或运动不当引起血糖、血脂各指标变化。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3370)治疗,1次500毫克,1天3次,早、中、晚餐后服用,清洗期过后改为1天2次,1次500毫克。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小檗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其中二甲双胍治疗(用法、剂量)同对照组,盐酸小檗碱(北京中新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11020962)1次300毫克,1天3次。两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12个星期。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并对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血脂(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各指标进行全面的监测。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指标变化、血脂各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lc),血脂指标主要包括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等,严格按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各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另外计算体重指数(BMI),即体重/身高,单位为k/m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及血脂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98、-1.50、-1.67、-4.52、-4.04、1.41、-5.62及-7.83,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3例(9.09%),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3例(9.09%),均为轻微胃肠道反应,停药后自行好转。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及专家认为与遗传有关,且诱发因素多,包括肥胖、饮食不规律、人口老龄化及居住环境等,主要表现为多食、多饮及多尿等[4],上述因素引起患者机体胰岛素分泌相比不足,加上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素功能异常或胰岛素抵抗,引发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进而导致患者血脂上升。另外高脂血症主要表现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可能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可见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存在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5]。为此早期检测及降低血脂,控制脂代谢紊乱对缓解糖尿病病情及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要药物有胰岛素、二甲双胍等,其中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降糖药物的一种,主要是通过抑制葡萄糖输出,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充分吸收及利用葡萄糖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相关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糖化血红蛋白,同时该药物还具有调节多方面代谢功能,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而且可以较好的控制体重,而体重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血糖控制[6]。可见二甲双胍在降低血糖及血脂,预防或控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加上该药物性价比高,受到广大医师的青睐。盐酸小檗碱属于A-普糖苷酶抑制剂,具有低毒、高效特点,能有效抑制蔗糖酶,降低血糖。同时小檗碱能修复胰岛B细胞,改善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等症状,它还可以激发葡萄糖激酶活性,使胰岛素分泌增多,进而降低血糖。盐酸小檗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相比协同,具有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因子,缓解胰岛素抵抗症状,具有降低血糖及血脂双重作用,同时有效预防心脑血并发症。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经盐酸小檗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体重指数等相关指标较行单纯二甲双胍治疗的对照组明显更优,P<0.05。另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可见盐酸小檗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控制体重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可作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治疗的主要手段。

摘要:目的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应用盐酸小檗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66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二甲双胍治疗,33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盐酸小檗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糖(FPG、2h PG、Hb Alc)、血脂(TC、TG、HDL-C、LDL-C)及BMI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小檗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相比单纯二甲双胍治疗疗效更佳,能有效降低血糖及血脂,值得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治疗中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盐酸小檗碱,二甲双胍,疗效

参考文献

[1]叶丽春.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J].浙江实用医学,2012(03):179-180.

[2]陈柱强.二甲双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2013(07):992-993+996.

[3]卢岚敏,张丽萍,尹亚华.盐酸小檗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探析[J].世界中医药,2013(10):1166-1168.

[4]高允珊.糖脉康颗粒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60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9(04):72-73.

[5]孟建超.辛伐他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07:69-70.

二甲双胍应用 篇8

关键词:老年社区,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饮食疗法,治疗效果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主要病因是体内糖代谢出现故障,导致血糖浓度处于异常状态。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肥胖导致的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成为常见的慢性疾病。目前临床上一般会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对糖尿病进行控制,其中主要有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但并没有较好的治疗措施能够根治糖尿病[1]。因此,该研究将对老年社区糖尿病患者应用二甲双胍和饮食疗法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5年8月收治门诊治疗的老年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共121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试验组(6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有35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63~78岁,平均年龄(70.25±3.51)岁,其中患者的学历分布为:小学5例,初中12例,高中26例,大专及以上17例。职业分布为:机关干部15例,教师12例,公务员13例,工人20例。试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在62~77岁,平均年龄(69.82±3.46)岁。学历分布为小学6例,初中13例,高中24例,大专及以上18例。职业分布为机关干部14例,教师12例,公务员17例,工人18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开始治疗时先采用饮食疗法对两组患者的饮食进行控制,即在治疗的时候对患者每日的热量摄入进行管理,让患者了解常见食物的含有热量的多少,并让患者自己控制好食物的搭配;采用以血糖负荷概念(GL)为基础的食物交换方法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教育和指导,并要求患者尽量保证饮食总量趋于合理,从而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身体各项指标[2]。在开展饮食疗法的时候,以六味地黄丸和消渴丸治疗对照组患者,其中每次各服用1粒,2次/d;对于试验组而言,其与对照组相同,也是先行饮食疗法,然后在此基础上以二甲双胍片作为主要治疗药物开展治疗,患者在治疗的时候需要早晚各服用1次,每次服用量为500 mg,让患者保持餐后服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将两组患者治疗限定在1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三酰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数据进行前后对比,确定前后数据的差异,并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记录。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不良反应均以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对比

通过对患者在治疗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知两组患者的FBG、2 h PBG、Hb A1c和BMI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其中相对于试验组而言,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明显较差,而两组数据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对比

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LDL-C、HDL-C、TC、TG等血脂指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指标的数值都有明显下降(P<0.05),详见表2。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有1例出现恶心,2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在未使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患者上述症状在1个月之后消失。试验组患者在治疗中出现恶心的患者为2例,轻度腹泻症状的患者1例,未使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患者症状也在1个月内消失。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史一种慢性病症,对于糖尿病的防治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于老年社区T2DM,其主要是因为患者机体内的胰岛素抵抗与胰岛B细胞正常功能受到阻碍,导致患者体内的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从而对微血管和大血管产生巨大影响,最终导致患者的额肾脏出现病变,并且诱发一些列心脑血管疾病。根据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情况来看,现在的主要方法是口服降糖类药物,然后适量为患者准备一些促进剂,这样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3]。

二甲双胍是一种新型的双胍类降糖药物,其中该药物发挥作用的主要靶点是蛋白激酶。在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后,药物会在患者体内引发多种反应,主要是通过对胃肠道活动的抑制和延缓,让患者能够减少对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量,从而提升胰岛素敏感作用,让患者能够有效提升对体内葡萄糖的利用效率,从而让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对于老年社区糖尿病患者而言,使用二甲双胍和磺酰脲类药物两种类型的药物,并不会存在很大的差异,都能让患者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4]。通过对二甲双胍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其患者使用后期会让血糖控制的差异性完全消失,并且能有效降低患者微血管病变的风险和心肌梗死的风险[5],其中在使用二甲双胍对老年肥胖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能够让患者在持续治疗中不断受益。研究救过表明,这主要是因为使用二甲双胍的时候能够让患者的血脂和血糖同时得到有效控制,并且帮助患者改善体质。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老年社区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疗法结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让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并且与使用消渴丸和六味地黄丸结合饮食疗法治疗的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与饮食疗法治疗老年社区糖尿病效果显著,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闫艳.二甲双胍联合饮食疗法治疗老年社区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6(5):168-169.

[2]霍文静.二甲双胍治疗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的效果研究[C]//《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12月研讨会综合刊.2015:1.

[3]王建春.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社区糖尿病疗效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2014(16):4-5.

[4]乌维雷.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社区糖尿病应用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3):149-150.

是否人人都该服用二甲双胍? 篇9

研究1: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的起始治疗选择:一项患者为中心的疗效比较研究

(JAMA Intern Med 2014 Dec 1;174(12):1955-1962)

面对新型药物的冲击,二甲双胍仍然是首选?

这项观察性队列研究试图探讨口服降糖药物起始治疗选择对后续强化降糖治疗的影响。研究共纳入15516名既往未经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起始给予二甲双胍、磺脲(SU)类药物、噻唑烷二酮(TZD)类药物或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中任一种药物治疗。主要观察指标是从起始治疗进展至需要强化治疗的时间间隔,其中,强化治疗定义为需要加用另一种不同类别的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

次要观察指标包括,从起始治疗到发生复合心血管事件(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不稳定心绞痛、缺血性发作、急性心梗或接受再血管化手术等)、单纯充血性心力衰竭、因低血糖急诊抢救或住院治疗以及因其他糖尿病相关突发事件行急诊治疗的时间间隔。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校正多个协变量之间人口学特征、合并症和医疗资源使用情况的差异。

二甲双胍依旧在比较中胜出

在所有接受起始治疗的患者中,有58%的患者以二甲双胍作为起始药物,另外分别有23%、6%和13%的患者起始接受SU、TZD或DPP-4抑制剂治疗。随访时间相似,均为1年出头,在此期间,不同起始药物组后续接受强化治疗的比例显著不同。接受二甲双胍起始治疗组中有25%需要接受第二种口服药物治疗,而SU组、TZD组和DPP-4抑制剂组需要强化治疗的比例分别为37%、40%和36%。这些结果都经过多元统计学分析。

与二甲双胍使用者相比,SU、TZD和DPP-4抑制剂使用者的强化治疗风险分别增加68%、61%和62%。与二甲双胍相比,SU还会增加复合心血管事件、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低血糖事件的发生风险。

研究2:

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无糖尿病者的寿命更长?起始选用二甲双胍或SU类药物单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与匹配的非糖尿病对照个体之间的比较

(Diabetes Obes Metab 2014 Nov;16(11):1165-73)

二甲双胍能降低死亡率?

在这项回顾性观察研究中,研究者使用来自英国临床实践研究数据库的数据,经过筛选入选2000~2012年期间诊断为糖尿病并起始选用二甲双胍或SU类药物单药治疗,持续治疗至少180天的患者。这些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史和吸烟史等方面与无糖尿病对照个体相匹配。所有参与者接受长达5.5年的随访,随后对各组死亡率进行比较。

研究不仅将起始选用二甲双胍治疗组与使用SU类治疗组对比,同时将两个糖尿病治疗组分别与相匹配的无糖尿病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采用多元模型进行生存时间分析,纳入考虑的协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查尔森合并症指数、吸烟情况以及既往降压药物、降脂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

起始选用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比无糖尿病者更长寿

此项研究共纳入78241例起始选用二甲双胍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和12222例起始选用SU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匹配相似人数的无糖尿病对照组。基线时,二甲双胍使用者较SU类使用者年龄更小且肥胖程度更高(BMI, 32.4 vs 27.1 kg/m2),两组的HbA1c起始水平都很高,但SU组更高(9.2% vs 8.6%)。

二甲双胍使用者的粗死亡率低于SU类治疗者(14.4 vs 50.9/1000人-年)。经多元校正后,SU使用者的生存时间比二甲双胍使用者低38%。所有的亚组比较分析支持二甲双胍在生存时间方面优于SU,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最惊人的发现可能是无糖尿病对照组的生存时间比相应二甲双胍使用者低15%。各亚组分析呈现一致的结果,且几乎所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在伴有高危合并症的患者亚组中统计学差异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在校正随访期间心血管预防药物的使用后,整体结果仍然不受影响。

随机对照试验是公认可信度最高的科学研究,但并不能解决两种药物优劣对比的所有重要问题。而药物注册试验观察时间太短,无法识别临床结局的中期影响。

尽管目前呼吁进行更长期的临床试验来评估降糖药物在心血管方面的安全性和益处,但这类研究可能因为对潜在混杂变量控制过多,而导致不能真实反映新药在实际临床实践中的作用。所以,目前非常有必要利用从电子医疗记录中获取的丰富数据资源进行疗效比较研究。这类研究往往需要经过精心设计才能得到有利用价值的结果。Berkowitz及其同事对四种降糖药物进行了头对头的研究,这种比较若是以随机试验的形式进行将会花费巨额资金。研究采用起始治疗至需要强化治疗的时间间隔这一观察指标,令人回想起ADOPT研究,但这项研究增加了在ADOPT实施期间还没有的两种新药物。虽然随访时间尚短,在次要观察指标方面没有得到更多证据,但已经能够证实二甲双胍从起始治疗到接受强化治疗的时间间隔明显优于SU、TZD和DPP-4抑制剂。

该研究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提及患者的HbA1c水平。有研究证实,起始降糖治疗前低HbA1c水平是血糖更易达标和达标维持时间更长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如果研究中四个不同药物治疗组的患者在起始治疗前的HbA1c水平存在显著差别,可能会对后续进行强化治疗的时间间隔有影响。尤其是那些起始选用DPP-4类新型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可能在基线时的血糖控制相对较差,这是由适应症造成混杂因素的经典案例。即便如此,二甲双胍与其他药物之间仍然存在着本质差异,尽管起始前HbA1c水平的影响可能减弱报道的结果,但不太可能消除所有作用。

从起始降糖治疗进展至强化治疗的时间只是诸多评价糖尿病预后方式中的一种,流行病学研究常常将死亡率作为观察终点。Bannister及其同事的研究所采用的终点就是死亡率,该研究设计新颖,首次将接受比较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与没有糖尿病的个体进行比较。

二甲双胍相对于SU类有保护性作用的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惊讶,因为此前UKPDS研究和相继而来的流行病学分析早已得到过相似结论。同样,SU类治疗组与其匹配对照组之间的比较结果也在预料之中,因为根据一直以来的研究报道,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约为非糖尿病者的两倍。该研究最有意义的发现要数二甲双胍组与无糖尿病个体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有明显的保护性作用。

由于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有益作用,研究人员推测该药也能给无糖尿病个体带来益处。然而,近期一项针对无糖尿病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治疗组与安慰剂对照组在随访18月后的比较中并没有观察到平均远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值的差异。不过这个研究终点还不能充分地确定二甲双胍能否给无糖尿病患者带来死亡率方面获益。

关于二甲双胍是否真能降低死亡率的问题,或许不是一个长期的随机对照试验来可以回答的,也不能完全依靠那些可能被设计成探讨优先选择何种降糖药物治疗的头对头研究,因为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随时都在增加。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从这种设计严谨的疗效比较研究中学到很多。

来源:医脉通

二甲双胍应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2008年3月门诊或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 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年龄40~65岁, 经饮食运动治疗无效, 其中男36例, 女32例, 病程1~10年。空腹血糖7.8~10mmol/L, 餐后2h血糖10~16.5mmol/L, 糖化血红蛋白≥8%, 体重指数 (25.4±2.8) kg/m2。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心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正在服用影响血糖药物 (如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减肥药等) 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停用原服用药物, 二甲双胍和 (或) 磺脲类药物。起始量给予二甲双胍0.25g, 3次/d, 餐时服用。瑞格列奈0.5mg, 3次/d, 餐前15min服用, 根据血糖变化调整剂量, 二甲双胍最大剂量2g/d, 瑞格列奈最大剂量6mg/d, 并根据标准体重制定适合患者的食谱及运动量。疗程3个月。10d测1次空腹血糖及三餐后2h血糖, 3个月复查空腹血糖及三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

2 结果

治疗3个月后, 患者的空腹血糖及三餐后2h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下降, 1个月内为剂量调整期, 调整药物剂量, 1个月后进入稳定期, 药物剂量基本稳定。空腹血糖控制在4.8~7.2mmol/L, 三餐后2h血糖控制在6.0~10.5mmol/L,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7.1%, 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慢性代谢性疾病, 久病可导致多系统、多脏器进行性损害, 有效控制血糖可延缓并发症的发展。现研究表明: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2个重要发病因素。当机体血糖≥11.1 mmol/L时, 胰岛β细胞功能受到抑制[2]。2007年中国糖尿病指南制定了糖尿病的治疗目标:近期是控制糖尿病, 防止急性代谢并发症, 远期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 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 对2型糖尿病尚无根治方法, 大多数在饮食及运动疗法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的用好降糖药是保证患者能否长期达标, 成功治疗, 减少并发症的关键。临床上如单药足量一定时间不能达标, 需联合治疗。

二甲双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降糖药, 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英国的前瞻性糖尿病研究 (UKPDS) 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可以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10年后续追踪显示这种保护心血管效应持续存在[3]。它可增加葡萄糖在周围组织中的利用, 抑制肝脏内糖异生, 抑制或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的吸收, 增加靶细胞中胰岛素受体数目和对胰岛素的亲和力, 即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而且, 对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干预作用是独立于降糖之外的, 还可减轻体重, 协助治疗高血脂、高血压, 并有抗氧化应激作用, 很少引起低血糖, 对空腹血糖的降低明显, 尤其适用于体胖者。主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 宜在餐中或餐后服用。瑞格列奈为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 为餐时血糖调节剂, 快速刺激胰岛素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 改善1相和脉冲式胰岛素分泌, 对人β细胞无凋亡作用, 既可防止餐时血糖值过高, 又可防止高血糖持续刺激β细胞而有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低血糖发作[4]。瑞格列奈可以刺激第1时相胰岛素分泌, 既有效地控制了血糖, 又避免了对胰岛的过度刺激, 还能避免高胰岛素血症对心血管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Tankova等研究发现瑞格列奈对2型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可改善患者体内SOD, 其机制可能为瑞格列奈是苯甲酸的衍生物, 具有抗氧化活性。口服30min后起效, 适用于体型消瘦者, 宜在餐前15min服用。糖尿病患者中, 有的以空腹血糖增高为主, 有的以餐后血糖增高为主, 有的二者均增高, 还有更多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者。二甲双胍与瑞格列奈联合应用, 起到优势互补, 无论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 还是糖化血红蛋白均能得到良好控制, 二者起到协同作用。并有效抑制氧化应激, 调节血脂, 改善血小板聚集, 对预防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5], 二者联合治疗, 低血糖反应少, 发生程度轻, 更加安全有效[6]。

关键词:瑞格列奈,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迟家敏.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四大要素——有效、早期、平稳、全面 (J) .中国医刊, 2010, 45 (1) :9.

[2] American Diabtes Associa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J) .Diabetes Care, 2007, 30:41-47.

[3] Holman RR, Paul SK, Bethel MA, et al.10-year follow-up of 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J) .N Engl J Med, 2008, 359:1577-1589.

[4]陈家伟.2型糖尿病降血糖药物应用的新进展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5, 21 (5) :10-14.

[5]张秉涛, 尹士男.瑞格列奈与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J) .中国医刊, 2008, 43 (11) :36-38.

上一篇:中世纪音乐下一篇:财政支付制度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