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有感

2024-10-15

语文教学有感(精选12篇)

语文教学有感 篇1

语文园地是教科书中知识点的集中呈现, 因此也就成为进行新知识建构的绝佳训练素材。在二年级下期《语文园地一》“读读认认”部分, 是通过例字, 让学生发现旧字加偏旁从而组成新字的识字方法, 新字多为形声字。“加一加”、“看偏旁想意思”等方法孩子们从一年级便开始接触, 同时因为规律性强、便于掌握, 因而这些也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识字方法。因此, 如果二年级下期的教学如果还仅仅停留在这个认知层面上, 这群小家伙恐怕马上就要上演“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场面, 绝对热闹, 却彻底浮躁。原因很简单, 对于一群“熟练工”来说, 这个恐怕真的是小把戏, 更不用指望他去完成新的认知建构了。

果不其然, 例字一打出来, 一只只小手已经举起, 甚至有迫不及待主动说出答案的。周围的小朋友一看: “难倒只有你知道答案吗?”“七嘴八舌”的效果马上呈现。

很好, 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等着吧, 小家伙们。

师:汉字是有生命的, 它的音、形、义缺一不可, 所以我们要想和它真正交上朋友, 就要全面地了解它。不但要了解它怎么读, 就是———字音, 还要知道它怎么写, 这是———字形, 更要去思考, 它究竟是什么意思, 就要了解它的———字义。

(师手势提醒, 生齐答)

师:你瞧!静下心来思考的你, 已经在学习全面地去看问题了。那现在, 就请你静下心来, 去看看大屏幕上这些字, 从原来的字到新字, 它们的音、形、义有什么变化?

(再次手势提醒, 要考虑三个方面。从表情来看, 有一部分孩子显得没有方向, 这个时候, 正是自己去想办法, 完成新的认知建构的过程, 会有点无措, 但是不妨给他们时间。)

师: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了, 那现在这样, 我们分别从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 说说自己的发现。我们最容易发现的是———

生:字形!

师:好, 请同学来说说, 你发现从旧字到新字, 字形有什么变化?

生:我发现原来的字加一加变成了新字。

师:很好!那请你再仔细看看, 它究竟加的是什么啊?

(师有意在大屏幕上提醒了一处)

生:加偏旁!

师:同意吗?

(生齐答)

师:瞧, 只要仔细去观察, 你就能发现这个规律!多能干, 现在, 你能完成地告诉我们字形变化的规律吗?

生:旧字加上偏旁, 变成了新字。

师:通关成功!第二关, 字音的变化, 你发现了吗?

生:加偏旁之后, 字音不变, 有的声调变。

师:就是说, 字音基本不变。第二关也顺利通关!还有哪部分没有考虑?

(生思考片刻)

生:新字的意思和偏旁有关。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 一部分表示字音, 一部分表示———

生: (迫不及待地争着说) 这些都是形声字。

师:相信现在再跟这些新的生字朋友打招呼时, 你会感到格外熟悉了。我们一起来!

师:你还认识了很多很多能够这样变化的生字朋友呢, 想想看, 动手写下来。

师:老师再请一些新朋友来, 你们能用刚才的方法, 大胆地和他们交交朋友吗?

师:你瞧, 根据我们已经认识的生字, 通过分析音、形、义, 我们可以认识更多的生字。通过今天的学习, 相信孩子们对于我们的文字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中, 不妨主动和你的生字朋友聊聊天, 更全面地了解它, 并且通过一个字, 认识更多和它有关的生字。

坦白的说, 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自由发言, 相信大家七嘴八舌地也能将这三个方面说全, 因为其实是我们早已熟悉的识字方法, 但是对于二下的学生来说, 应该开始逐步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 或者说, 要教给他们受益长久的方法, 因此我们的目的就提升为:通过引导, 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思维方式, 首先看问题要有整体观, 能够在明确整体、全面把握的前提下进行思考;其次, 思维要有序;相信在这两点基础之后, 深入思考, 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很多时候, 我们教孩子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而有些时候, 我们通过教会孩子“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培养其全面、有序、深入的思维方式。

所以, 必要时, 不妨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复杂的是起始的过程, 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回归简单———全面、有序、深入思考的这份简单。综

语文教学有感 篇2

金秀芳 呈贡区育才学校小学一级教师。

曾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农民工”,云南育才教育集团“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执着追求我挚爱的教育事业,用心去爱学生,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桃李满园香。

这些天我拜读了《语文教学通讯》这本宝贵的精神财富,虽只读了一半,但依然为这本书的精彩内容所吸引、所折服。“愿语文教学为孩子成长扎下根,为学生腾飞插上翼”的蔡朝霞老师,“观照童心,呵护生命中的那一点点光”的郭磊老师,“为了可爱的孩子,我愿永远做三尺讲台的舞者”的朱家军老师,“用真情教书,用真心育人”的尤嘉老师……这些语文先锋的`教学探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一篇篇精彩的论文,就像一块块可口的蛋糕,成了我这个饿汉的盘中美食。在这份美食中,周一贯老师的《过度讲析:语文教学应治之“本”――《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小语教学》这篇论文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周老师站在课改的高度详细介绍了当前小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应对措施。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学亦是如此。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高耗低效”的历史痼疾。为什么教师的过度讲析会导致语文课堂的弊端丛生而成为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矛盾?怎样才能根除之一痼疾呢。在周老师的文章中,我找到了答案。

教师过度讲析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影响,祸莫大矣!对此,我们很有必要作深入的反省和讨论,那么,小学语文课堂由以教师讲析为主,转向于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为主有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许多优秀教师在这方面正在或已经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并没有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实际出发,探究学习内在规律系统,充分展示儿童真实的学习生活。要解决这一基本问题,就要消解教师主观预设解读的注入式体系,让学生充分自读自议,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这就必须化教的单向解析为学生的自由议论,把教师的指导隐身于学生的议论之间,体现出“四两拨千斤”的功力。实践足以说明,这应该是可能的。

记得洪宗礼曾竭力主张语文教师要少讲。他说,老师“懒”一些好,“所谓‘懒’,就是少讲一点,少灌输一点,少告诉一点,并非提倡马而虎之的放羊式教学。教师‘懒’一点,学生便会‘勤’一点,有失方有得,这是语文教学的辩证法。我对这一看法举双手赞成,因为洪老师很早就发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弊端,即教师对文本的过度阐释。教师少做一些不是偷懒,而是把更多的学习乐趣给学生自己去享受。语文教学必须从教师过度讲析的误区里走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语文的乐趣还给学生!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感 篇3

1.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课程。中学语文教学贵在传技。对于语文课文中的知识点,学生总是感到无趣,且易忘。这是因为这些知识点只是体现在课堂上、试卷上,而在生活中,它只能是知识点,无法得到广泛地使用。这样一来,我们教师的教书就成了挖掘知识点了,教师也就只是一个监督员,监督学生背诵。可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阅读的技巧、讲述的技巧、书写的技巧……这些技巧决不是简单的背诵就可以予以解决的,它需要学生不停地揣摩、不停地练习,直至熟能生巧。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将技巧传授之后,创造机会让学生加以运用。这一点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2.要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的训练。在“郑和远航”第二课时——学习“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片段的教学时,复习导入之后,便让学生按顺序学习,主要抓住“壮观”“示好”“凶险”来指导有感情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一节课上完,给我的感觉是顺顺当当,波澜不惊,好像也没出现什么“闪光”的地方。

不过,课后我还是挺高兴的。因为下一课时所需要做的只剩下“意义”和“写法”了。高兴之余,我又在想,如果仅仅去完成书中早已明确写出的知识点,不就又是在“教教材”了吗?再说了,郑和远航距今太远了,它所承载的意义,也绝非是对历史还不太熟悉的学生所能理解的。强行讲解,他们无非是记住那段文字表述罢了。这样的话,可就与作者的初衷以及编者的意图相违背了。怎么办?得给课文补补白,哥伦布、麦哲伦、《友谊的航程》和“习主席访美”依次跃入我的脑海。将这些装入课堂,中外、古今不就都有一个对比了吗?不就可以在对比中让学生发现郑和远航的伟大,发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了吗?这不是要比简单的说教来得更加有意义吗?

3.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例如,“伟大的举动!”,这是我们语文课上学生对“壮举”一词的解释。吸取以往的教训,课前我就做好了准备——就从“壮举”开始,在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之后,让学生从文中找寻词句,届时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进行情感教育。

先用上几分钟时间解决上节课遗留问题,然后开始将“预设”慢慢变为“生成”。“壮举”一词出现之后,立刻就有学生给出如上的答案,原以为需要下些工夫的地方就这么轻松拿下了。接下来寻找“佐证”也就简单多了,不一会儿,文本2至5自然段中能够表现出“壮举”的句子悉数被找出,一切尽在掌握中。指导朗读是个轻松的活,弄明白句子的意思,找出其中最能够表达意思的词语加以重读。之所以这样去指导,是因为我班的学生还不太能够接受“带着感觉朗读课文”,他们需要的是直观的、可见的、易操作的指导方式。教学在顺利地进行着,就等着最后的“升华”了——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你最想说的一段话是什么?可惜,就在这课上的最后一关,卡壳了!学生说出的话是“伟大、敬佩”,可他们的眼中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敬佩,甚至有的学生的脸上还停留着窃笑……

从“伟大”开始,到“伟大”结束。如果仅仅从了解层面上看,这节课算是完成了既定目标;可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层面上看,这是一节完全失败的课,因为学生只是在用“伟大”这个词语回答教师的问题,在他(她)的心中,“伟大”和“阿猫、阿狗”没什么区别。其实不仅仅是本节课上的“伟大”,许多课中的许多课中的许多感慨之词都有如此遭遇。学生有如此表现,还是教师的责任啊。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在日常的教学中是否过于重视“答案”,而忽略了答案所植根的土壤——情感了。

总而言之,我们千万要记得语文学科的一个特点——长效性。我们要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的训练,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理直气壮地搞好语文能力的训练;文本必须细读,要报以友善的审美情趣。要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获得成长,心理上的成长、情感上的成长、理智上的成长……这是我们的责任,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课改教学有感 篇4

一、明确课标要求,把握好教学的“深”和“浅”

在课标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像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几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动摇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学习评价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与思考,采用多方位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多尝试采用操作题、口试题、创意设计等灵活多样、开放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状况,具体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探索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开展同学间作业相互纠错。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作业批改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

三、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如恰当地创设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再如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个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特质。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摘要:<正>新课改提倡有价值的学习方式,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一、明确课标要求,把握好教学的“深”和“浅”在课标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像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几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

读《于永正语文教学》有感 篇5

放暑假前,想利用长长的假期充充电,便在学校图书馆借书。当我在教育类书籍中找到一本《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不禁喜出望外。平常我经常在网上搜到于老师一篇篇零散的教学实录,现在能够找到一本于老师亲自编的精品录,真是太好了!

拜读完后,感慨颇多。本书都是于老师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阐述了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从内容上看,它分为两个板块: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从形式看,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所讲授的一节课的主题性精彩课堂实录;二是对本节课的点评;三是所附的课本教材。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名师引路的作用。

首先,我感受到教师善引导,勇开拓,课堂角色的转化。传统的满堂灌已不在适应现在的教育形式。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致使教师的角色也要发生明显的改变:教师由居高临下是知识传授者变成了促进者、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有一种创新精神,不仅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而且要注意塑造创新精神。培养兼备高尚品德、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自然天成”。语文是一门最具情感的学科,在一言一语中都负载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于老师就把挖掘文本当中所蕴含的深情厚谊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以朗读作为对文本领情会意的重要途径。

情境教学是生动而且高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情境中轻松地获得知识。那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如何使创设的情境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我想,是教师除了课前分析教材,对课堂的精心预设外,更多的是根据课堂的实际,顺着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创设具体的情境吧!

第三,新课程的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从名师的课堂上,我感觉到新课程实现的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它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探索,来把握,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有示范与指导作用,但不应该让它成为束缚我们思想和手脚的范本,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教学“小班化”有感 篇6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展露风采,并成为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热点。我校的小班化教学也应运而生,到现在已经推行了5个年头了。我也从最初探索小班化教学的盲从、困惑、生涩,逐渐变得成熟、快乐、幸福,我的课堂形式也从沉闷逐渐变得鲜活。在小班化教学的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成长,一起体会着它带给我们的幸福。

一、教师的幸福

1. 手中有书。阅读是学习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阅读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最重要的事情。都说“要给孩子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教师就应该更广泛地去阅读、学习,以增加自己的知识积淀,跟上时代的进步。一个老师,没有渊博的知识,何以去引导学生、升华学生呢?对于我们教师来说,50余人的大班额和20多人的小班额比,教师的课业批改量减少了,这就可以节省出许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学习、研究中去,可以更多地查阅资料、阅读书籍、获取信息、增长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先进教师的教学经验,更深入地去感悟、体会、反思、改进,进而更快地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也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越走越宽。我热爱读书,读书可以让我重新认识自己,保持头脑清晰,读书会让枯燥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会让工作永葆活力,会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的心灵永远保持纯净、宁静、浪漫、激情……因为小班化,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和学习,感谢小班化,让我在幸福中成长。

2. 心中有爱。小班化教学因人数减少,给了教师与孩子之间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机会。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学生。这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更多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地认可和鼓励,也必定会收获孩子的幸福与快乐,进而得到他们的尊重、认可、热爱和怀念,自身的价值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爱是相互的,快乐是可以传递的。能够赢得学生的爱戴,是一件多么高兴的事呀,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就会视教育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望着快乐的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我亦快乐,工作虽忙碌辛苦,但我乐此不疲。赠人以玫瑰,则手留余香。教师这个职业是时时给予爱、收获爱的职业。将爱的种子无私地播撒于学生的心田,收获的必定是几倍之多的爱的果实。我总是能收到学生自制的卡片、图画,看到那五彩的画面、稚嫩的话语、含笑的双眸……那一刻的幸福感又怎能用笔墨来形容?

二、学生的幸福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在小班化教学中,此理念可以得到更好的诠释。

1. 更多关注、更多机会。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这是教育的原则之一。但是人数众多,奈何老师有时也无能为力。现在好了,小班化教学,人数少了,教师可以更快、更好地了解学生。就因为人数少,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更好地备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心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等,哪些人需要多指导、哪些人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因材施教完全可以具体到每个人!在提问设计上,我每一层次都可以顾及到,实践活动上我可以准备不同的操作材料,设定不同的目标,能力弱的完成2道题,能力强的完成4道题。在评价时,更是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原有水平进行逐个点评。小班化教学让孩子有了更多表现的机会,有了更加专注和倾听的环境。教学针对性强了,可以关注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人数比较少,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而且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加强个别指导,与学生进行更充分的交流,不留课堂“死角”。这样,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学生的身心就会更加的愉悦,就会在学习中感到轻松、幸福,进而提高学习注意力、主动性,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等,这也是学生和教师都希望达到的目标,快乐、轻松地学习,幸福地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更多空间,激发兴趣。科学研究表明:儿童更为喜欢新鲜事物,对同一事物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故而,在小班化教学的今天,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学生在教学空间所占有的份额大大增加,学生就会获得比以往更多、更直接、更快速的人与物质世界接触、碰撞、交流、角色置换的机会。这时候,就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培养兴趣的需要设计、变换,有创意地对教室环境进行多样化的布置,也可根据不同课型的实际需要随时调整课桌摆放形式,上课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与活动,解放了五官、大脑和手足,有效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学习气氛更加活跃、更为浓厚。同时,小班教学的空间优势为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实践的可能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大大高于以往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更富于合作和竞争精神,更有责任心,拥有比那些仅仅作为听众角色的大班学生更为丰富的体验,学生在积极探索中学习,课堂的学习质量自然有所提高。成绩提高了,学生固然快乐,因而幸福。

3. 培养情感、提升能力。小班化教学,更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培养健康的情感。教师对每一个学生更了解,更倾向于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霭可亲的教态、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鼓励的目光、适时的激励都会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营造出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课堂氛围,可促使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异想天开”,发挥其学习积极性。在此氛围中,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和主动参与欲都得到了最大满足,促进了他们主动求知,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强化了对学生的学力和人格的培育以及情感的陶冶。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个体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在小班中,你会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更为灵动,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主探究能力、自律等多方面能力都较之大班的学生更强一些。究其缘由,还是因为学生在小班额、大空间的环境下,教师更便于采用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手段,学生获得的机会更多,受关注的程度更深,更易于建立自信、提升能力。学生的自信增强、能力提高,就更易于获得成功带来的幸福。

语文教学有感 篇7

一、重视兴趣培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 特别是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 其肩负着重要的任务, 然而当今语文课堂却不容乐观。那么,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呢?这是我们各位教学工作者多年探讨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重视课堂导语设计。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开始, 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如教师导入的精彩, 能使学生如沐春风, 如饮甘露, 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我们还可以通过设疑问难激发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 课堂导入时, 教师要善于设置和提出问题。实践证明, 问题设计得巧妙,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引起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和增进自我概念。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比较书面化、哲理化的问题, 教师如果直接提问, 学生会觉得枯燥、抽象, 难以理解。如果把问题生活化, 运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事例, 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根据自己的经验、生活感触加以理解, 就能“心有灵犀, 一点就通”。当然, 作为教师板书的创新也同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刘国正先生说过:“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 对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设计出一个好的板书不等于就有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却不能没有出色的板书。如果让学生老是看一成不变的板书, 活泼好动的学生就会很快厌烦, 失去兴趣。在设计板书时, 语文名师都非常重视板书的设计, 做到新颖性、形象性和艺术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的首位,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营造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种研究, 人们在欢快的环境中其记忆力是平时的三到五倍。因此, 良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欢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作为教师, 我们要洞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 如果课堂上学生有小动作、开小差, 那一定是教师给了他偷懒的机会。每堂课, 每位学生都有45分钟学习的权利,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给他们45分钟的收获。要想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 教师除了必须在课前作好备课这一环节的工作外, 在课堂上必须留意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只有这样, 他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有关的活动和反应, 才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 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探究发现, 在实践中学, 在合作中学, 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 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所以, 在教学实践中, 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还课堂予学生。一般情况下, 我总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 懂得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 全班齐思考, 齐讨论, 共同来解决问题;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 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我们教师放低了姿态, 学生就会觉得我们可以靠近, 学生就会轻松地在课堂上学习, 和我们教师共同的探讨知识, 才能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新时期的教师就要放下姿态, 和学生们打成一片, 营造和谐欢快的教学气氛, 提高教学效率。

三、走向时代潮流, 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 多媒体已悄然走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 并以其先进的科技, 优化语文教学, 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把文字、图片、音像综合处理, 创造一个有声有色的教学情景,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春》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笔下的春景, 让学生体验春的生机、春的美, 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化抽象静态为活泼动态, 突破难点。多媒体呈现出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动画效果, 再配以悦耳动听的乐曲和声情并茂的解说, 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取得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当然, 多媒体的使用还可以增大课堂容量, 实现高效课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可以极大地节约板书时间, 扩大课堂容量, 更好地优化语文教学, 实现高效课堂。多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 但是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 客观地去评价, 所以我们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 注意用度。

参加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篇8

亮点一:传统精髓与课改理念有机相融

课改以来, 作为青年教师总有一种困惑:是完全摒弃传统教学, 大刀阔斧搞课改呢?还是将传统的精髓有机地融入课改理念中?此次婺源之行, 终于让我豁然开朗:传统的课程, 是可以上出富有时代韵味的。当今的学生是很富有个性化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完全抛弃传统中的灌输式教学, 需要我们在好的传统上融入时代气息, 尽力使学生乐有所学、乐有所得。

本次观摩活动, 大部分都是传统课程。微妙中说明传统课程是富有时代节奏的, 老课题注入新活力、新思想、新理念, 让学生全方位感知体验, 快乐而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 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感受到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如:上海董国良老师执教的《垂直与平行》一课, 课伊始, 教师先跟学生互相握手成为朋友, 这一小小举动可谓一箭双雕。其一, 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不在是严师的架势, 亲其师而信其道也, 传统理念在这里风趣化了。其二, 很好地渗透了“互相”这一词的意义, 为学生理解“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架起一座无形之桥, 为学生自主理解概念起着关键作用。

还有, 浙江宋明民老师也同时执教《垂直与平行》一课, 这不是巧合而是传统的魅力所在。说明只要我们与时俱进, 传统的课程可以构出如诗如画的课堂。宋老师这节课, 可以说构思还是很传统的, 但是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 所以课不仅上得很实在, 而且很有新意, 学生在动静结合中深度构建“平行”和“垂直”这两个概念。在明确平面的特征后抛出任务:“如果我们把一张纸看作一个平面, 请你在上面任意地画两条直线。”然后交流“我和别人有什么不同”, 引导大家对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同位置关系的观察和分类。传统教学时, 一般是到此为止而不再深入挖掘的, 而宋老师不满足于现状状, , 巧巧妙妙地地利利用用““平平移移和和旋旋转转小小棒棒””让让““平平行行””和“垂直”在学生的视觉中动起来。找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中的双杠图题型也很有韵味, 老师不仅将双杠搬到教室, 做了一个多功能双杠模型, 还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 就这样, 用好实物和媒体两个平台, 填补部分学生脑中的想象空白, 验证学生的想象模型正确与否。这样的想象训练, 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亮点二:真实有效, 使课堂氛围更具诗意

诗, 言简意赅, 内容却蕴含深刻。之所以达到这般境界, 全在于诗人的真情实感。就像婺源的风景, 你不必过于渲染、虚于夸张, 它本来就是那么美:粉墙青瓦镶嵌在青山绿水中, 仿佛一幅写意的中国画。一节课也应如此, 内容不在量多, 而在于本质上的精益求精、真实有效。我们设计任意一道环节, 都应力求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切合学生的经验水平, 不要拔高学生, 也不要低估学生。凡是题型既层层递进又生动有趣的, 学生的兴致就会一浪高过一浪, 思维火花就会碰撞出智慧的光芒。

例如:山东杨克誉老师执教的《美的奥秘》一课, 他的教学重点很明确:感受“黄金比”的神奇作用。本课始终把握这一主线展开教学, 形式很单一, 内容却很丰富。杨老师先让学生欣赏几幅美丽的自然风光, 将美的感觉初步印象在脑海中, 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发现哪张照片比较好看, 从而让学生自然地发现:美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和谐的, 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但此时教师不急于求成, 再提供一组有美、有丑的图片, 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 确实发现这些美真是有规律的。由此, 水到渠成引出什么是“黄金比”。认识“黄金比”后, 教师又充分让学生从感官上欣赏各个领域中存在和所运用的神奇“黄金比”, 并让学生亲自动手算一算加深体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为了使课堂更加实效, 杨老师机灵地将繁琐的计算量由计算器光荣胜任。这为后面“帮妈妈设计高跟鞋”留足了宝贵的时间, 使整节课紧凑有效、高潮迭起。

亮点三:自然生成的风趣, 使课堂活动充满活力

自然的总是最美的, 更可以给人以最美的熏陶。像过惯了繁华都市生活的人们, 总想到大自然去寻找一些闲情、一点诗意。而那些最自然的、无污染的环境就是大家的首选, 也最能净化人的心灵。而我们的课堂也应融入大自然中, 用无私的情怀、有容乃大的胸襟来感化、启迪我们的学生。

例如:由我校李培芳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正是他的耐心、他的风趣, 当学生一次又一次因为怕生不大敢回答时, 李老师不紧不慢地一次又一次加以点拨、鼓励, 最终博得台下教师的赏识与认可, 更何况这一节课历来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尽管他的幽默偶尔会过了些, 不过都是他的真情流露、自然生成。特有意思的是, 教学到呈现出如下六道算式后, 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得出左右各一类时, 老师从算式特征和意义引导学生分析, 这时他风趣地说:“左边算式确实很像, 简直就是双胞胎。”紧接着又调侃道:“唉, 那边有人说是虚报产量, 应是三胞胎。”到了分析右边时, 因为有了前面的迁移, 李老师故意滑稽地说:“右边也很像, 简直就是……”学生很自然地应道:“简直就是三胞胎。”逗得台下的老师们顿时忘了这几天听课的疲劳, 一时间有了很大的听课乐趣。更有戏剧性的是当探索发现左右算式可以用等号相联成为一道等式后, 老师将各等式中的另一道算式倒翻过来, 让学生自主发现可以根据其中一道将之猜出来。当学生猜完第一道后,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还没猜第二道时, 第三道的那块倒翻小黑板突然不听话地掉了下来, 似乎是跟李老师作对, 连续两次都放不住, 要是我早就乱了阵脚, 而李老师却不慌不忙地趣侃道:“真淘气!原来它是想让你们先猜一猜, 猜对了就不会掉。”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了出来。这一招又迎来一阵喝彩, 李老师也心花怒放, 感觉很是幸福。

“飘落”一词教学有感 篇9

“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当教师出示这句话时,“飘落”一词缓缓地从上而下,轻轻落到句子中。

“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教师亲切的话语在学生耳畔响起。

“‘飘落’两个字是从上面飘落下来的。”来不及等教师点名,他们已脱口而出。

“看得真仔细,你知道哪些东西是从上面飘落下来的?”教师把学生们的思维引到了广阔的大自然。

“雨点儿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树叶从空中飘落下来。”雪花从天上飘落下来。”“一张纸放在空中,它也会飘落下来。”……(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着,教师微笑着点头,从学生们的回答中教师知道,学生们都理解了“飘落”的意思。)

“是呀,秋天,落叶从树上轻轻飘落。”(红色的落叶图,旁边写着“飘落”)“冬天,雪花从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多美呀!”(美丽的雪景图,旁边也写着“飘落”)教师一边深情并茂地解说一边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

“谁想读一读‘飘落’?”

(学生们读得美极了,轻轻的,甜甜的。)

这会儿,你再读这个句子,一定会把它读得更美!”果然,学生们一个比一个读得好。

课堂上教师轻而易举就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这一份“飘落”的美。智慧的教师,总是会尽量地简约。一个词的教学可以如此成功,仔细分析,原因有二:

1.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是一年级的学生,入学才三个月,他们对事物的关注,更多的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当“飘落”轻轻飘落下来的时候,立即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他们从心底里对这个词充满了好感,再读它,就会美不胜收。而且,通过词语飘落的过程,学生们也理解了“飘落”的意思,真是一箭双雕。

台湾区分性教学有感 篇10

三年级刚接手这届学生时, 班上总有几个孩子下课的时候只顾着玩, 连厕所也不记得去上, 而上课不久, 就会请假要上厕所, 有的学生连续多天都这样, 影响了我正常的教学秩序。为了改掉孩子的这种现状, 我就规定, 凡是上课请假上厕所的, 课后来领十道数学题。这样一来, 几个学生果然调整了自己课间安排, 改掉了这种坏习惯。我正津津乐道时, 让我惊讶的事发生了:有几个平时学习习惯和成绩都很好的学生上课请假上厕所, 而且一下课, 他们还主动过来要题目, 他们就直接对我讲:“老师, 其实我就是要你给我布置几道题的, 最好是难的, 奥数题你有吗?”无独有偶, 去台湾学习前, 当学生知道我要出差两周后, 几个孩子又跑来跟我说:“老师, 你要出去这么久, 能不能多给我留点题目呀?”……

这样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但是由于学生的先天素质以及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我们的“齐步走”式的教学无视这种差异, 必然导致资优生“吃不饱”, 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 显然, 这样的教学是不能让所有孩子都得到充分发展的。

二、学习

台湾“适性教育”学习之旅给我启示最深的就是他们区分性教学的实施。

(一) 区分性教学的指导思想

谈“区分性教学”必然要提适性教育。“适性教育”是一种教育指导思想和理念而不是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或手段, 是“个性化教育”, 是“人本教育”, 其思想核心主要体现为: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性来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最优质的教育或学习行为, 这些行为贯穿教育或学习动机 (需求) 的产生, 内容的选择、行为的实施 (目标、进度、方法、手段和工具等) 阶段。

教育以人为本, 学校应注重全人的教育。基于人本教育理念, 教师必须设法营造适性教育的校园环境, 开拓儿童及青少年快乐成长的生活空间, 实行人性化的教学与辅导措施, 把每个学生当作人才来教育, 确信每个学生都有天赋的潜能, 经由学习活动可以展现其才华。天生我材必有用, 不可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纵使学习落后, 暂时赶不上教学进度, 只要有不断向上求进的意志, 在和蔼可亲的教师悉心照应和提携之下, 加倍努力, 必能突破困境, 化阻力为助力, 把个人与众不同的长处显现出来, 获致某方面的成就, 而肯定自己的地位与价值。

(二) 区分性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区分性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各学生不同的特质与需求, 以不同的方式, 内容和时间等进行教学活动。

区分性教学的目的在于照顾学生在能力、兴趣、风格、动机各方面的差异。为了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材教法, 区分性教学一方面要调整课程以符合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照顾不同特质的学生。具体有: (1) 针对传统“齐步走”式教学的缺失作一些必要的调整,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同时在课堂上学到适合他们能力的学习内容; (2) 让所有学生拥有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 学生不需要学习他们已经知道的、了解的或可以做到的; (3) 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调整教学环境与教学实况, 以创设符合不同学习需求的适应性学习背景; (4)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调整评价体系,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得到顺应他自身特质的成长。

(三) 台湾区分性教学的实施

1. 评估学习者的差异及需求

在实施适性教学的课堂中, 教师要能细心体贴地将学生与班级的需要融为一体, 并且追求深度的理解、敏觉学生的反应, 借助对于学生深刻的了解, 精致地设计适性化的课程与教学。既然要适性化, 学习准备度的了解及学习需求的评估是不可避免的。评估的内涵包括: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方式、认知风格、优弱势能力、情意需求等, 在汇总资料诊断学习差异后, 教师即可依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区分性课程设计。

2. 提供区分性学习机会

台湾“资优教育”及“个别化教育”的实施正是区分性教学的一种极端显现。在特殊教育法规的支撑下, 他们建立“资优学校”或在普通学校中开设“资优班”, 通过相应评估的学生可以接受相应的资优教学;同时, 他们为每个身心障碍学生精心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书 (或称教育方案) , 根据学习者具体需求进行个别化教育。

区分性教学在普通班中实施确实不容易, 台湾也曾有很多教师反应在大班中推行区分性教学非常难行, 但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他们仍在摸索中前行, 并形成了一定的气候。

如果班级中仅有个别学生能力特殊, 教师可运用较简单的调整方式, 例如:不同的作业、多层次的补充教材、电脑辅助学习等。也可以使用单一作业但允许某些学生快速完成, 或安排不同活动, 在学生了解作业主要意义下依自己速度进行。

如果区分性课程要照顾班级中各种不同能力的学生, 教师必须发展不同层次的活动以在课堂中提供区分性学习机会。以下为几种他们的做法: (1) 分组教学。为了区分性教学的目的, 分组活动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事不同的作业。在实际操作上, 教师可在共同的课题下或核心教学目标完成后, 让学生分组进行不同的活动。 (2) 不同层次的问题与作业。教师提供不同认知层次/不同开放性的问题或作业。这些问题或作业需要事先依据不同能力学生的特质加以设计, 以在课堂上灵活运用。 (3) 合约学习。作业合约是记载了个别的学生必须利用特殊时间完成的作业。教师可以在一份应办事项上列载一位学生在2-3周需完成的事。如果先前的工作完成了, 再发展及指定新的应办事项。完成应办事项的次序, 通常由学生决定。一天中某个时段设定为应办事项的时间。当学生进行应办事项时, 教师可以自由监控个别学生以了解他们的进步情形。教师也可利用应办事项时段, 将需要直接指导特别概念或技能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教学。 (4) 独立研究。独立研究的前提是所有的学习者发展并分享知识和技能。策略包括学生发展自己的主题而非由现成的列表中选择、从课程的枝干中选择主题。独立研究的主题可从调查与兴趣着手, 不同能力学生本身所进行的研究在深度上即具有区分的色彩。

3. 台湾实施区分性教学的小技巧

在普通班中实施区分性教学, 对教师而言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为便于进行教学, 他们在实践中总结了几种小策略以减轻困难:

(1) 学生作业时间的拿捏

设计作业时须记住两件事: (1) 分配作业的时间应比学生专注于作业的时间短一点。 (2) 进阶的学习者常需要延长专注的时间。学生在特定领域有强烈的兴趣和能力时,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 允许他们有长时间, 一天或一周来从事。

(2) 运用特定活动让学生够忙

运用特定活动, 让学生完成制定作业, 这样学生可以有目标长时间而持续工作。在每天的教室中, 让学生从事像刊物写作、管理档案、主体阅读、小小实验等, 这些活动都可变为“目标活动”, 让学生忙很久, 同时可以生产高品质的作品。

(3) 运用学习作业卡, 清楚交待学生要进行的活动

给各式各样不同的指令, 会造成困扰与混乱。较好的做法是运用作业卡或作业单, 让学生依照工作。另一做法是赋予少数学生责任, 让他们负责跟同组组员传达指令。

(4) 运用组员提供同伴间的协助

让学生以小社团方式学习。当学生遇到困难而老师忙碌无法照顾时, 询问同伴。“专家日”座位, 安排一位或多位拥有特别技巧的学生当专家, 服务帮助同学是一个好点子 (不过, 聪明的老师要确保专家的服务品质) 。担任专家的学生也可协助老师检核学生的作业。如果专家确认已完成, 就在作业上签名, 将作品放置在规定的地方。如果专家认为尚未完成或品质不佳, 学生就必须继续努力。

(5) 最小的噪音

当学生在教室内活动时, 将产生一些噪音。压抑噪音或恼怒是不必要的。在开学之初, 让学生安静的与同伴一起工作, 教他们轻声细语或轻柔地说话。运用信号 (例如开灯或关灯) 提醒他们降低对话的音量。每一组安排一位监督噪音并提醒同学轻柔说话的监督者。

(6) 将学生不必要的移动减到最少

每位学生保持坐在椅子上是不必要的, 但另一方面大量不适当的走动也不好。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能做。例如, 专家日的安排, 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位学生寻求专家的协助。或者你可以安排每一组有一位传达讯息的人, 只有他能自由地站起来走动。

(四) 区分性教学案例

《换个方式更有趣———乘法与除法》

1.教学内容:小学三年级下册《乘法与除法》。

2.核心目标 (一般能力目标) :

(1) 能将具体情境中的单步骤问题列成算式填充题, 并解释式子与原问题的关系。

(2) 能在具体情境中, 认识乘除互逆。

3.学生分组:神算高手 (低能力组) 、精算达人 (中能力组) 、解码大师 (高能力组) 。

4.座位安排:

5.区分性教学目标:

(1) 内容目标

神算高手:能在具体情境中, 认识乘除互逆。

精算达人:能在具体情境中, 认识乘除互逆, 并解释乘法与除法是相反的算式。

解码大师:能在具体情境中, 认识乘除互逆, 并解释乘法与除法是相反的算式。

(2) 过程目标

神算高手:能了解数学问题可有不同的解法, 并尝试不同的解法。

精算达人:能了解数学问题可有不同的解法, 并尝试不同的解法, 弹性运用计算符号。

解码大师:能了解数学问题可有不同的解法, 并尝试不同的解法, 进而归纳不同解法之间的相关性。

(3) 成果目标

神算高手:能觉察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情境。精算达人:能觉察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情境。

解码大师:能觉察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情境, 养成主动探索未知数学领域的习惯。

6.区分性教学过程:

(1) 乘除法算式填充题

神算高手:正确说出数学问题的答案。

精算达人:解释乘法与除法在算式中的关系。

解码大师:解释乘法与除法在算式中的关系, 并列出第二个不同算式。

(2) 乘除法相互解题

神算高手:正确解答数学课本的习题。

精算达人:正确解答数学课本及学习单上的习题内容。解码大师:正确解答数学课本及学习单上的习题内容。

(3) 四则混合运算

神算高手:能操作一张数字卡回答数学四则运算的问题。精算达人:能操作三张数字卡回答数学四则运算的问题。

解码大师:能操作四张数字卡回答数学四则运算的问题, 并完成学习单上的数学题目。

7.区分性作业展示:

任务一:

神算高手:下列的算式填充题都是1, 你能知道□中要填什么吗?

(1) 1+□=1 (2) 6-□=1

(3) 1×□=1 (4) 8÷□=1

精算达人、解码大师:你可以尝试几种不同的解法呢?

(1) □+□=2 (2) □-□=2

(3) □×□=2 (4) □÷□=2

任务二:下列算式填充题的题目都是4, 你知道□中要填什么吗?

神算高手: (1) 4□4□4□4=0 (2) 4□4□4□4=8

(3) 4□4□4□4= () (4) 4□4□4□4= ()

精算达人: (1) 4□4□4□4=0 (2) 4□4□4□4=8

(3) 4□4□4□4=16 (4) 4□4□4□4= ()

(5) 4□4□4□4= ()

解码大师: (1) 4□4□4□4=0 (2) 4□4□4□4=4

(3) 4□4□4□4=8 (4) 4□4□4□4=16

(5) 4□4□4□4= () (6) 4□4□4□4= ()

(7) 4□4□4□4= () (8) 4□4□4□4= ()

三、借鉴

大陆的课堂与台湾的课堂有很大的区别:从学生人数上来说, 台湾的大班学生人数在30人以内, 而我们班级学生在50人左右;从区分教学实施的保障上来看, 台湾有特殊教育法规和相应的“资优教师”等特定资源, 而我们的法律和教师资源配置上面都没有额外的保障……尽管如此, 我们还是可以结合我们的教育现状及大陆“分层教学”的理念, 作一些区分性教学的尝试。

1.建立一个区分性的学习环境

环境的布置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舒适、安全、激发学生兴趣等共同的要求外, 与普通课堂相比主要改变在于:座位设置为“两区四组”。具体是在教室的前排左右各设置一个“特教区” (每个特教区4个座位) , 班级的总体座位仍然呈现四大组。平时的课堂上, 可以让资优生坐在一个特教区, 让学困生坐另一个特教区, 以方便学生间的有效交流和教师对不同层次学生更直接的指导;而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也可以让资优生和学困生混合坐在两个特教区, 形成四个互助学习小组, 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意识,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减轻教师辅导负担。例如:对于某些单元的内容, 资优生和学困生的具体对象是不同的, 可能有些学生对于“数与代数”的知识掌握得较好, 而对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却比较困难, 那么特教区的对象是可以变换的。四大组的学生座位也是按照学生的个别差异, 实施同质分层, 以便教师教学要求层次性的体现。而这样的座位分组也是有弹性的, 根据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展现, 适时调整相应座位。

2.制定区分性的学习目标

区分性的教学目标是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成长, 而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达到同一高度。学生天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 每个人在某一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能力和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根据他们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提供区分性的学习资源

区分性课程的理念是教师依据课程与教材, 允许学生进行区分学习。教师可以运用不同学习资源或改编我们的教材来实施区分性教学, 例如:不同作业、多层次的补充教材、不同的操作要求等, 也可以使用单一作业但允许某些学生快速完成, 或安排不同活动, 在学生了解作业主要意义后依自己速度进行。重要的是要找出学生学习的准备度和起始点。这里值得说明的是:区分性并不是给一些学生多一些工作, 而给另一些学生少一点工作, 如果较优异的学生觉得写一份作业很轻松, 那再多给一份作业也是没有意义的, 要弄清这些学习者优于他人之处, 考虑到学生需要“质”的部分, 而非单纯“量”的递增。

4.进行区分性的教学评价

在区分性教学中, 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学生、家长和老师都必须了解新的评价观念。学生可以有很多方式探索以及表达自己的想法, 也有很多渠道可以让学生展现已经学到的知识, 所以我们必须透过多样性的方式评估学生, 从学生身上解读出学生的兴趣及学习偏好。

教学《野草》有感 篇11

关键词:图文乐;适时;感知;动词;契机

“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往地面上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伴随着这样的图文配乐,我开始了夏衍《野草》一文的教学。连续两年带六年级,这篇文章已经上过好多次了,在市优质课上、校际交流中,说实话,每次上课都会被深深地打动。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感知作者内心世界、了解文本历史背景、品读文章精彩语言、感悟文中种种情感,所以我这样设计《野草》一文的教学流程。

开课伊始“图文乐”三效合一的配合,很快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堂上。看着那动态的小草生长过程,孩子们就已经感知了文本,感受到了小草那种不畏艰险、奋然向上的精神,这也为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后顺理成章地引领学生打开课本走进文本,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惊奇。通过读文,两个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了种子生命力的可怕与伟大,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找文中描写小草生长的三个动词“钻”“挺”“透”,感受小草生命力的顽强,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和对三个动词的重读、强调读、感受读,使学生对小草的敬意油然而生。“种子被埋在土壤里,一片黑暗,没有一丝光明。可是,它为了阳光,为了生之意志,才顽强不屈地挺出地面来,你们想说些什么。”于是,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开始加深,朗读也自然很有感情,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从字面上看这样一篇散文浅显易懂、很好理解,不就是让我们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吗?不!孩子们了解了夏衍创作的时代背景,你就会发现新的契机。同样是“图文乐”三效合一,我给学生补充了一段抗日战争的资料,并适时地说到:“就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听了背景介绍你对文章有了怎样更新的理解?”孩子们听后义愤填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夏衍是要通过此文号召当时的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像野草一样顽强拼搏,长期抗战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国土。”此时的课堂气氛已到高潮,孩子们都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要畅所欲言。

了解了作者的用意后就会思考,在祖国和平的今天,编者为什么要把这篇散文放在义务教育的课本中呢?于是我设计了:同学们,作为当代的小学生,回想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牺牲自己,你一定也是热血沸腾。此时,课堂气氛再次推向了高潮,孩子们的朗读已经变成了发自心底的呼喊。

小学六年级的课文重在朗读,在学生读通、读流利后,我又引导学生分段读懂课文,同时指导朗读。读懂课文,就是要读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对文章的理解。本课我根据课文具体情况,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帮助学生感悟语言,同时采用多样的读书方式,主要有自由读、齐读、转换口吻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竞赛读。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学生读的形式多,读的时间长,读的效果好,在阅读实践中培养了语感。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情感体验,对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便能逐渐读出感情并熟读成诵,这样的感情也是发自学生内心的。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周家地小学)

《走向生活》片段教学有感 篇12

《走向生活》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临近课堂尾声,有位学生问:“课文开头写‘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又把校报办公室里那块工作人员任务牌看了一遍:科宁斯——采访埃莉诺·罗斯福’。这里为什么要用‘任务牌’布置工作任务呢?这样布置任务行吗?”问题刚提完,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怎么不行?”有的说:“不行,不行!”听到这两种声音,我立刻意识到这是同学们普遍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抛开预设的教案,走到学生中间组织了一次即兴辩论。

正方:我方认为可以用任务牌布置工作。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科宁斯上次采访哈武德教授的表现很出色,所以让他去一定能成功!

反方:我方认为不可以用任务牌布置工作。科宁斯虽然在上次采访中表现很好,但他毕竟在报社工作才几个月,万一他这次不能成功,对他今后的工作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正方:我方认为领导将任务安排给科宁斯是经过一番思考的。科宁斯只有不断地磨练自己,大胆地走向生活,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

反方:对方辩友说的是文中的科宁斯,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科宁斯那样幸运,也许有人会因此而胆怯,反而把工作越搞越糟,从此丧失信心……

辩论在激烈地进行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完全进入课文的情境,正在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争论的不仅仅是“任务牌”的问题了,而是要不要“走向生活”的中心问题。

反思:

课堂教学不一定完美,因为它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许我的这个小小案例不是那么精彩,但却是我语文教学中的一种资源,给我很多启发:

1. 贵在发现。

优秀的教学资源往往流淌于不经意间,而发现它则需要教师的智慧。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应善于发现课堂“节外生枝”的自主生成现象,适时地抓住课堂蕴藏的教学资源,大胆地设计,在“解惑设疑”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和美丽。

2. 美在倾听。

这里的倾听,一方面是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既要听教师讲课还要听同学的发言。当课堂上出现不同声音时我们都应该耐心地倾听,冷静地判断,积极地思维。倾听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唯有倾听,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唯有倾听,教师才能利用好课堂中的“节外生枝”。

3. 智在引导。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可以“接”,可以“抛”,可以“存”,甚至还可以“避”。如何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好课堂脉搏的前提下,适时适度,富有艺术地引导学生思辨。有时我们必须走在学生前面,引导学生;有时又必须走在学生中间,帮助学生;有时还必须走在学生后面,等待学生的精彩“绽放”。

上一篇:城市防洪排涝对策研究下一篇:经皮肝穿胆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