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探究(通用12篇)
农村改革探究 篇1
一、农村信用社急需深化改革的现实需求
农村信用社作为为农民、农村服务的合作制的经济组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应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然而, 现阶段我国很多地方却将农村信用社改革目标和责任主体下移, 在追求目标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驱动下, 变相地把“支农”变成“弃农”。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较大幅度增长, 但农业贷款增长幅度较小, 大部分资金都被投入到非农业部门, 使农村信用社的存贷差连年增加, 并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
另外,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 农村信用社遍布全国的网点资源对网络客户起到较好的作用, 但由于农信社普遍存在服务形式落后、结算渠道不顺畅的弱点, 加上各地之间发展程度差异性大等因素, 规模性业务开发的网络资源极其缺乏。当前农信社在传统的综合业务系统网络上与商业银行的差距已大为缩小, 但涣散的经营机制使大规模业务开发缺乏统一的平台以及各自为政的做法, 直接导致开发成本的增加, 弱化了市场竞争实力。
二、农村信用社仍须深化改革的体制弊端
农信社的治理结构主要由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代理人, 即理事长和主任组成。然而, 产权上的不明晰, 导致了“三会”制度也徒有虚名, 无法在实践中起到任何的作用。
再者农村信用社从成立至今, 由于进人渠道不宽, 世袭现象严重, 所以目前信用社职工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 高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经营开拓型人才和法律综合型人才更是匮乏。职工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的问题直接体现在农村信用社经营行为方面, 例如, 开拓创新意识差、业务能力差、政策理解和执行水平差、服务质量低等。员工素质低也使农村信用社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 不利于电子技术的应用, 投资渠道的拓展和经营效率改善等, 严重制约了机构竞争能力和发展业务能力的提高。
三、农信社促进发展的有效对策分析
首先要有围绕支农惠农的金融倾斜政策支持, 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实行积极稳健的宏观调控与农村发展政策, 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 加强对农村合作金融风险的监测, 保障各金融实体的稳定, 并针对当前国情, 对合作金融实行有效保护措施。鼓励他们向更多的农民发放贷款, 发展经济, 并允许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开展多种业务, 为他们提供比商业银行更宽松的经营环境。
在风险监测方面, 制定经营风险性指标, 加强金融风险监测, 加强金融经营管理的监测, 制定健全的农村合作金融风险预警监测制度, 形成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 当前农村信用社在很多方面的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银行, 所以农村信用社应在充分发挥自身网点资源、人力资源、地方信息资源等方面优势的基础上, 积极主动与银行寻求多方面的合作, 拓宽业务领域, 扩大市场占有率, 增加经济效益。
农村保险业是一个成长中的市场, 在整个农村市场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它所涉及的各项业务既事关农民养老、意外伤害、医疗等方面的保障, 也涉及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到不可抗力因素时的保障。寻求与保险业的合作, 以保险对象的身份出现, 积极参与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开发的农业险, 不但有利于保障自身的资金安全, 而且在有助于降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成本。同时, 以保险合作者的身份出现, 以拓展中间业务的形式, 为保险公司代理开办各项保险业务, 不断延伸服务领域。
四、农信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首先必须要重塑强化合作社特有的民主管理, 真正发挥“三会”的职能, 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职工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 要加强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 设置内部职能机构, 并且要树立“以人为本, 人才兴社”的经营理念, 确定人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培养一批热爱农村信用社事业、专业知识全面、懂管理、会电脑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同时, 要努力营造管好、用好人才和吸引人才的良好机制, 对新业务发展需要的高学历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 要保证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采取提高学历津贴、技术津贴等手段, 鼓励高层次人才安心到农村信用社施展才华。改善职工队伍文化结构, 采取多种办法开辟学历教育的新途径, 鼓励并引导信用社职工自学成才, 把信用社的部分基层干部人员选送到大专院校深造, 认真做好信用社干部职工的技术职称评定工作, 制定具体奖惩措施, 实行全员达标上岗。
五、结束语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最庞大和最完备的正规金融组织。今后须在市场经济中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改革, 努力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实力, 积极探索最佳发展途径, 尽最大可能夯实农村金融主力军的重要地位, 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推波助澜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 2001 (1) .
[2]、杨德彬.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困境及策略选择[J].黑龙江金融, 2002 (1) .
[3]、赵磊, 魏硕.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 2005 (6) .
农村改革探究 篇2
摘要: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因此,应聚焦富民强村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以“三变”改革为突破口有效盘活农村的资源、资产和资金等要素,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三农”发展进入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新阶段。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经济;“三变”改革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省西部,位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腹地,所辖四个县区中六枝特区、盘县和水城县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钟山区则属于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总体而言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2014年六盘水市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农村经济的“三变”改革模式,经过几年的实验证明了这是一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新思路,有助于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乡村社会的自我治理能力。当前我国的农业改革应从供给侧发力,通过深化土地制度的改革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并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增强农业的协调发展能力。而“三变”改革模式正是通过对农村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切中了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有效实现形式之要害,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延续和深化,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路径。但是,虽然“三变”改革有助于破解“三农”发展难题,但也不应忽视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应对这几年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度审视,从而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开放性经验。
一、明晰“三变”改革的股权分配
“三变”改革中的产权明晰就是在清查核实和评估认定的基础上,将集体林地和水域等资源要素和农民的闲置房屋以及土地经营权等,通过一定形式入股合作经济组织以取得股权,进而获取相对稳定的投资收益。如水城县玉舍镇海坪村将351亩集体荒山入股到野玉海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彝族风情街”,海坪村与景区管委会按30%、70%的股权比例占股分红,其中村集体和村民各占15%,仅此一项使得780名村民年均收入达千元左右。但是,目前在产权规范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评估机制。农民和村集体以农用地经营权和所有权入股时,因为缺乏成熟的土地评估机制,往往无法按租金除以长期利率的方法对农地进行合理估值,兼之社会资本的实际投资额往往不透明,最终导致农民和村集体的资源入股所占比例偏低,为以后可能出现的利益纠纷埋下了隐患;
二是流转平台运行效果不尽人意。虽然六盘水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由于农村缺乏有效地市场运作机制,导致农村生产力要素无法充分激活,农村土地不能规范顺畅地流转,且没有鉴证机构的参与使得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因而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低层次流转水平;
三是扶贫资金分配不公。以盘县的“岩博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例,该经济组织由村集体以22亩土地使用权作价66万元以及36户农民集资2314万元共同成立,后通过各种渠道申请到扶贫资金100万元,结果款项全部按原股权结构量化分配,这些农民并非贫困户由他们独自占有明显有失公允。
因此,一是要准确落实确权颁证工作。应通过方案论证、组织动员、实地测绘和结果公示等一系列程序,对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进行确权颁证工作,使农民和村集体的产权归属更加清晰,通过明确权能以充分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二是要建立评估和完善流转平台。村集体的经营性资产和农民的资源性资产,应在通过中介机构客观评估之后方能折算入股以换取相应的股权。同时,要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流转服务体系,将农村的土地房屋、合作社的股权以及增减挂钩项目结余的指标等纳入交易范围,搭建起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的制度性平台,形成完备的城乡一体、开放规范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以推动城乡要素的充分流动;
三是要合理分配扶贫资金。各级扶贫资金均应归贫困村民集体所有,折资入股所形成的股权一定要落实给真正的贫困户,特别是“两无”村民(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以防止扶贫资金被少数农户和非贫困户占有。
二、推进“三变”改革的主体培育
2016年2月,六盘水市出台了《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指导意见》,提出在充分保障每个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自2014年启动“三变”改革以来,有50.95万户农户入股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167.79万人(贫困农户12.2万户31.65万人实现了“三变”改革全覆盖),全市共有农民合作社2533家、家庭农场83家、专业大户5087户,且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4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26家,总体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这些经营主体在“三变”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实力不强。由于受到农民老龄化、生产兼业化和土地零碎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六盘水市的农业组织化经营程度不高。如水城县南开乡一些农户宁愿家庭经营也不愿进行土地流转,导致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小、注册资金低、从业人员少,市场竞争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均处于劣势;二是农民和村集体被动参与。虽然不少农业经营主体以股份合作形式成立,但在管理和分红等方面并未严格落实股份制原则,基本上属于一股独大或者异化为挂牌性质,既然是“农民变股东”就应让农民和村集体履行股东的职责、行使股东的权力、参与企业的决策,但目前在很多合作社中二者基本上只能被动地参与分红;三是高素质人才短缺。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偏低,虽然六盘水市围绕农村“三变”改革先后开展了上万人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但整体而言仍然属于短期行为缺乏连续性,培育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农村人才供需矛盾凸显。
“三变”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农业经营主体的产业支撑。一是要扩大经营规模。政府应在完善信息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助推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二是规范管理。应规范农业经营主体的内部管理制度,以保障农民及村集体的合法权益,让其回归合作的本质以避免空壳化发展。同时,应选拔普通村民担任监事职务,以保障农民和村集体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并强化审计、工商和税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工作,以有效启动外部监管程序;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三变”改革的根本在于“扶人扶智”,因而政府应开展高效的、可持续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帮助农民转变发展理念、应用先进技术及提升经营能力,最终解决农村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同时,政府应出台帮扶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农村知识青年返乡创业,并对回乡就业的大学生给予相应补贴。
三、化解“三变”改革的经营风险
农业是一种弱势产业,因而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等三重压力,如果缺乏有效的防范措施,不仅会影响到经营主体的收益水平,更为严重的是会影响到民生问题和社会稳定。同时,“三变”改革后农民和村集体的相关资产权益入股进入了农业经营主体,而这些实体的经营性质为自负盈亏,除了容易受到冰冻、旱灾、水灾和雹灾等不可抗拒的自然风险的影响之外,还需要时常面对不可预见的市场风险,因而产生经营亏损风险的几率相对较高。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中平均起来大致为村集体占10%、农民占20-30%的经营主体股权,因而单个农民所占股份较少,导致他们不甚关注经营主体的运营状况,同时也缺乏判别财务数据真假的能力。即使某些乡村的村民选出村民代表或委托村干部代行监管,但又难免会出现他们被大股东“俘获”的问题,目前这已不是独立的个案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同时,在“三变”改革试点阶段由于以政府主导为主,能够为参与的经营主体配套优质项目,故而出现经营风险的几率较低,但在普及推广阶段由于全市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政府支持力度及惠及面在整体上有所降低,因而经营主体出现亏损的几率也会随之上升。
因此,应建立针对性强的、多层次的农村“三变”改革风险防控机制,以守住农民生产生活的底线。一是加大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力度。保险机构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六盘水市脱贫攻坚的多元化主体需求,分类开发、因地制宜、量身定做农业保险产品,先试点一批价格低廉、保障到位的特色果蔬和养殖等险种,在此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并积极推广;二是确保农民股东权益不受侵害。应制订和完善财务监管机制、合同备案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并通过法律顾问机构全程指导农民签订入股合同以保障股权收益,在经营主体解散及破产之际应优先清偿之前与农民股东已发生交易但尚未结清的款项,确保农民股东的权益不受侵害;三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要在经营主体内部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推选村民代表进入董事会,代表全体农民股东对重大事项进行表决,而监事会中的村民代表则在不干涉运营的前提下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四是建立经营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应探索建立风险补偿保障金制度,对由于各种风险因素导致参与“三变”改革的农民收益严重减少以至于不能满足最低生活要求时,应由政府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
结束语:
“三变”改革虽然始于农民首创,但政府的规范、引导和扶持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应加大农村综合配套机制的改革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工作,同时因为“三变”改革会对农村经济制度和土地制度等带来多方面的冲击,其中涉及到《宪法》和《物权法》等在内的多部法律法规,因而也应健全和完善与“三变”改革相关的法律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孔令刚,蒋晓岚.农村“三变”改革目标、问题与难点突破[J],地方财政研究,2017(7):14-18.
[2]叶兴庆.以产权制度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N],中国经济时报,2016-02-29.
[3]何腾兵,夏先林.深化“三权”“三变”推进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贵州日报,2017-02-15.
[4]黄艳,秦趣.六盘水“三变”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16(9):54-56.
★ 关于企业管理改革创新口号
★ 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三大思路
★ 改革承诺书
★ 改革自查报告
★ 变 作文
农村改革探究 篇3
【关键词】农业专业课程 教学改革 探究
一、中职农艺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规格以及质量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所需要考虑的。但是,社会对于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是迫切需要的,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一些学科型的课程模式,要做到使得文化课、专业课以及技能课等方面都协调全面发展,但是,我们所设置的课程内容职业实践常常出现脱节的现象,中职教育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中职教育的特色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彰显,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中专层次的人才培养之中所提出的一些要求。目前,职业教育基础课程改革方向要求以综合素质作为本位,以岗位实践作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作为主体,以此作为基础,我们才能够进行一些切合实际的创新以及适应社会以及学生的多方位的教学改革。
二、当前中职现代农艺专业课程存在的诸多问题
现阶段,许多的中职校现代农艺专业课程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一种模式。“宽基础”主要由三大模块组成:普通文化基础平台、专业大类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活模块”是建立在“宽基础”之上为了突出以及强化职业能力去开设的部分课程。一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一些就业意向以及兴趣选择其中的某一个专业方向。
(一)现代农艺专业教学内容的安排不是很合理
中职现代农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内容覆盖面较广,但是对于其中一些专业学生来说,教材难以反映本专业的重点内容为基本方向,没有去突出不同专业的基础知识需求不同的这一特点。
(二)现代农艺专业的课程难以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的设置大而全、粗而杂,教学的内容广而空、系统但是不成体系。有的学校虽然开发了属于自己的相关教材。但是,由于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而不能够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教师也是不能够灵活地使用教材,教学体制较为僵化,教学手段固化,课程设置硬化,教学效果比较差。这样就会使得所学专业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相差较远,课程设置不是很合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也是不能够结合实际的生产。
现阶段的中职农学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就业为主要办学方针,使得学生没能够更好地适应生产实际,而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就会导致一些课程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得到削弱,这样就很难适应职业岗位的相关需求。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对中职农艺专业课程进行改革,让它更加适应农村农业发展需求,更好地为当地三农服务。
三、现代农艺学校如何培养实用的技能型人才
(一)明确中职农艺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实践培训技能
农村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和区域经济建设创新,农艺专业主要为农村培养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的实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成了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合格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体现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办出成效的关键。农艺专业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更多的研究对象是大田作物、设施园艺以及规模化养殖,农艺专业主要研究的内容明显,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强、综合性高等特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节最为常见,只有将农艺专业三年制改变为不间断培养模式。这样的模式是以技能训练为重点,把生产与教学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农艺专业学生懂得生产流程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实行多层次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
农艺专业的教学是一个与生产过程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其方式必须走出校门,深入生产一线,从一些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中,可以采取“学校+学员”“学校+企业”,即学生可以进入学校实习基地或种养殖企业或相关协会,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教学活动,学校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和训练学生实践技能,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深化传统教学方式改革,大胆应用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农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是确立一个特定的课程目标,以解决达成该项目标为目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立项解决目标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理念,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更好地进行学习。为了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校应当首先彻底打破以课本知识为本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的专业知识按照农作物或者生产环节等标准进行归类,让学生独立进行某个农作物的整个生产过程,并辅以教师指导,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开展项目教学要杜绝盲目,应当注意做到阶段性工作明确,环环相扣,如《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当地农作物的生产结构特点和生产情况,以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为原则,进行生产活动,然后是开展一系列的播前整地、选种、育苗、大田移植、水肥管理、病虫害管理、采收等工序,并要求学生做好项目记录,作为交流和审核资料,最后进行自我评价,进行交流参观,提升学生的整体技能。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服务三农的对策
提高服务三农是中职农艺专业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首先,教育农艺专业学生为农村经济建设进行结构调整、产业调整以及加强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民创业,加强农民收入不懈努力。同时,职中农艺教育应该解决提高“三农”的重要问题,建立有文化、有技术、懂得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必须始终坚持职教为农的基本方针,根据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创新学历教育,提高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崔志钰.涉农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创新[J]. 中国农村教育,2007.
农村改革探究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发展模式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农村是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农民是经济建设及农村全民奔小康的主力军。因此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一直都十分重视 “三农”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都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农村职业教育正恰逢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外部环境。近年来,对具备一定科技水平和专业素质技能的新型农民的需求已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 “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必先行。据统计,2O13 年,辽宁省普通高中招生约22 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约12 万人,两类教育招生相差近10 万人; 普通高职院校毕业生约9 万人,而其中农业专业毕业生才2575 人;中等职业院校2013 年毕业生近13 万人,而农业相关的毕业生才仅仅15000 人左右; 成人专科毕业生28000 人左右,而农学相关毕业生人数才474 人。为了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努力形成高中阶段两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为了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重点势必在农村。
1 农村职业教育内涵及意义
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对农村广大求业人员所进行的种植、养殖、加工、运输、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现今,我国农村居民对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很大,而这种需求也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首要因素。
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整个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会影响个人生存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竞争力,且具有公共性,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并产生正的外部效应,需要得到政府的有效供给,现代政府理论表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进行解决,其发展趋向通过立法和公共政策方式进行规定,同时政府也应进行适度的管制。
2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概述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可归类为以下几种。
2. 1 按促进农村发展不同区域经济目标分类
按照职业教育在促进农村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目标分类,可概括为三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它们分别是适应经济不发达地区的 “缩减贫困型”发展模式、适应经济发达地区的 “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适应环都市经济圈的 “都市服务型”发展模式。
( 1) “缩减贫困型”发展模式
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这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它具有三种特征: 第一,将农村职业教育与区域内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的缩减贫困乡村发展战略相融合,并成为缩减贫困的重要力量。第二,由政府部门主导与民间各类科协组织和扶贫济困团体联合起来,对教育资源( 普教、职教、成教) 进行充分利用,一方面重塑区域内人力资源的精神面貌; 另一方面传播配套的实用技术,逐步培植主导产业满足开发自然资源的需要。第三,骨干设定为正规教育,主体确立为短期教育,主线是创业教育,实行农科教相结合的制度,开展低重心、多形式的学制灵活教育。第四,根据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设置专业,将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放在办好农业类专业上面。
( 2) “资源开发型”发展模式
“资源开发型模式”主要表现在: 各级地方政府建立一定的相关机制,将各类各级中等职业学校、农校与区域内的若干农户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建立起固定的联系形成网络式相连结构,以 “学校、公司、农户” 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实现职教成教相接连,教育经济相结合,最终使该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资源优势产业开发得到实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 3) “都市服务型”发展模式
“都市服务型”发展模式为: 在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实行“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实情、服务都市经济需求、专业形式多样、科目门类齐全”措施。它要求: 第一,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实际情况,培养出符合大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事都市农业和城乡一体化的具有综合职业技术的劳动者。第二,在全日制教育的基础上,侧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积极开拓非正规教育的发展空间。第三,根据都市农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传统农业类的专业设置,开辟更多新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同时,可拓宽现有产业的专业口径以满足乡镇企业和城市第三产业的需要。第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按照内涵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并积极推进教育的现代化。
2. 2 按办学主体不同分类
这类模式包括校企联合、校县、校会、校站所、校校等办学模式。
( 1) 校企联合
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签订 “订单合同”共同培养职业人才。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期间,可接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的办学条件,并且由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办学经费由企业和学校按比例分担,同时企业要向学校提供部分专业实习教师和相应专业的实习场地; 学校为企业培养定向专业人才。在企业与学校两种不同教学背景的熏陶下,学生之后就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将学生能力与岗位需要进行无缝对接。学校企业之间订单式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一是开拓了学生的就业环境和道路; 二是能够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实习场地,培养出善于实践的人才; 三是通过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 2) 校乡联合
校乡联合办学模式指的是以一乡、一镇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将办学的重心向下移,为基层培养定向人才。这种办学学制灵活,一边进行理论教学,一边开展生产实习,为农村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先进致富带头人。同时借助各类农职专业优势,在乡镇之间形成多元化的网络结构,构建起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培训科学技术、示范专业生产、推广优势项目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通过开办农业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技术培训、农村管理干部培训等多种培训班,从而实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优化人力资源。
( 3) 校所联合
根据本地经济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学校结合当地的各类农业技术推广局、农机机构等为农服务机构,与农业科研机构等部门共同联合研究科技项目和农业技术的推广,达到产学结合的效果。这种模式有效地提高了生产力,也更好地为农服务做出了贡献。
2.3按照切入点不同分类
(1)产学结合模式
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或成职联校在各自实行长期专业教育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需求,举办各种专业化的小型培训班,使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广泛提高。这种办学模式的特征表现在,能够及时查缺补漏,时间短,见效快。这种模式可以集中培训更多的农民更熟练地掌握农业新技术,培养了大量应用型农村人才。
( 2) 阶段统筹模式
这种模式在有限的经济条件,资源配置的情况下,在教学内容上,小学阶,实行三个阶段统筹兼顾的模式。从小学阶段开始,向学生灌输劳动思想,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和对劳动的重视; 初中阶段一边实行理论教学,一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高中阶段对学而思进行农村职业就业指导教育,使三个阶段的不同程度教育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影响。这种模式可以使农村职教学校有效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 3) 农村职教培训转移模式
目前农村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采取将农村更多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的项目,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这种模式既可以帮助农民致富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为今后农业发展储备高质量高数量的人力资源。这种模式可通过农村各类农业教育部门,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定期举办有利于农民增强农业知识储备,掌握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在培训工作中,需要进行转移的工作主要有五点,它们分别是将一次性就业培训转移至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 将培训重点放在质量的转移上面; 将原来的理论知识教学培训转移至产学结合; 将落脚点转移为农业产业化; 扩大培训需求范围,将总体培训工作内容扩大到全社会各地区以及全国。最终可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综合素质等得到有效提高。
3 辽宁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 万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由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家乡。其中一些小学毕业生因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二、三产业无路,只好闲在家里,面临 “无望升学、无处就业、无力致富” 的局面。与众多农村孩子 “无学可上”然而大多农村职业学校被动招生,却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职业学校中80% 以上正面临生存危机。而这种危机也明显存在于辽宁省,原因主要体现在资金、生源和就业三方面。具体的细节性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 1) 农村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引领下,传统的农村职教体系的投资主体单一、教育手段落后、涉及面狭窄等弊端已被如今辽宁省的总体经济发展步伐远远落在后面。开展农村职教的校方在资金上实力不足,目前还仅停留在由政府单向供给阶段。尚未实现由专业高等院校或可用社会力量供给帮扶的模式( 这在我国南方部分城市的农村职教发展建设中已有成功先例) 。因此,也就无法实现扩大规模、完善模式、增加师资等适合农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 2) 办学基础设施条件差
相比之下,地方农村职教院校办学条件较为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完善。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尽管在高举 “教学模式创新”旗帜的响亮口号下,依然实行着传统的理论文化教育方式。但在某种程度上却使得 “职业教育”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 3) 人才的严重缺失和生源的极度匮乏
目前,我国技术工人供求比例不平衡。根据最新公布的2OO5 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用人需求比上年上升6. 2 ,明显缺少大量各类技术人才。然而许多农村职业院校的招农村经济生不容乐观。在我省,有一部分农村职教院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工作,同时还会安排一部分人力去满街的传发相关宣传单。有的学校甚至还会用专车接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先考察后报名,即便职业院校的领导尽量做到人性,但仍然还是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不感兴趣。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不少学校还出台了奖励政策,但就读学生依然很少。
( 4) 辽宁省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
根据上面的分析,以及辽宁省目前的总体发展过程,我们认识到辽宁省农村职业教育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是不容忽视的,为谋求恰当的解决方式来促进辽宁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这里简单谈谈以下几方面的个人观点。
第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关注度。
各地政府应继续集中关注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各院校,尤其是在其对各项政策、资金等的帮扶需求上,由于政府自身的能力有限,所以应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加大对农村职业院校的经费支持。可以通过将行业、企业作为农村职业院校的合作伙伴,并将其纳入职业教育管理的组织协调机构,以优惠政策为职校与企业合作牵线搭桥以彰显农村职教在先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完善各农村职业教育院校的基础设施及师资队伍。
建设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难以开展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教室里讲实践、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处处可见。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低,职业高中年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较低; 严重缺乏专业师资,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缺少实践经验,而一些年长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农村职教经验。
在认清本省经济发展趋势及当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借鉴我国其他地区以及国外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合理改进完善本省具备的办学条件及师资教学模式,落实 “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理念,同时尝试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学生群体的年龄、文化程度、个人特点等方面的不同,为确保整个农村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实施多管齐下。
第四,注重在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单一的 “学位式”理论文化课教学方式。
校方应帮助在校学生寻求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最终达到农村职教院校毕业生的两个宗旨得到实现的目的: 有知识、懂技术。同时各农村职业教育院校还应侧重当地特点与市场需求的相互结合,构置特色专业、设立本土课程,培训具备专业水准的优秀毕业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给予学生有效的就业保障,同时也为学校的资历和声誉做了一个很好的宣传。
第五,建立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有力保证农村职业院校能长久生存。
面对农村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各农村职业院校也普遍成立了一些相关的专门的就业机构,通过联合办学、先期推荐试用等各种方法,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在可能的条件下,校方在调整教学模式、专业设置的同时还应顾及到的很重要的一点是,聘请专家定期来学校进行现场的专业性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讲授和指导。以达到尽快提高师生素质的目的,尤其是对学校老师的培训尤其重要,只有老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才能寄希望于学生将来会带着一身过硬的知识技能去社会上找到自己可以生存下去的一席之地。有了这样的良性循环,学校也就有了可以继续与同类院校相抗衡的原动力。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划分不同的标准、原则、范围,可得出大小各异的许多模式或方法。而且,有些同一类别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只要适当变换其教育过程,还可形成不同关系的新模式。不同的地方,构建或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关键是要根据每个地区不同的特点来进行选择,以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金星,俞启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经济学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43-48.
[2]王福祥.蓬莱市农民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民科技,2012(11):10-11.
农村改革探究 篇5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当前对农村信用社的几种创新模式及其存在的缺陷以及通过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的阐述,提出了几点意见和看法。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中所存在的优点及缺陷,以及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通过改革给“三农”的发展带来利弊阐述,目前对农村信用社的几种创新模式及其存在的缺陷以及通过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好处的阐述,提出了几点意见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三农;产权;创新
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今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就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本人就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的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问题讨论几点意见和看法。
一、当前的三种创新模式及其缺陷
进入2 000年,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领域进行了三种模式的试点:原有农村信用社框架内的重组模式;即2 0 0 0—2 0 0 1年进行的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组建省联社为标志的江苏模式:股份制模式,即2 0 0 1年在信用社基础上改组成立的常熟、张家港、江阴三市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即2 0 0 3年4月在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组的浙江鄞州农村合作银行试点模式。
实行县一级法人体制后的农村信用社,仍然沿袭的是农村信用社原有产权结构特征。同时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是依靠政府的隐形担保而生存,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实施的监管,现实地演成为一种行政干预,农村信用社基本上蜕变成准国有银行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主导下的对作为“准国有”组织的农村信用社的改组,实际上仅是准国有组织内部的改组。这种结构内的修修补补,不是一种有利于产权明晰的重组过程,也不是一种把现行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推进规范化的合作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没有完成对农村信用社准国有金融机构性质的改变。因此,向县一级法人的过渡,只能算是一种次优选择。
苏南三市农村信用社,改制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在明晰产权、强化约束 1
机制和增进绩效等方面的制度绩效明显,但是也有一定缺陷。因为如果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在传统农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必将产生农村金融抑制,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和农村中小型企业,在信贷的效益选择机制面前,必然受到歧视,金融支持不足。同时这种模式并没有解决农村信用社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多元目标的冲突问题,中央要支农,地方戛发展,监管部门要防范风险,农村信用社自身要尘存。这些目标在实现过程中难以保持一致,缺乏单一经营目标造成农才寸信用社经营思维混乱和经营者的机会主义问题。在这种多重目标的冲突中,地方政府常常通过行政干预获得地方利益,同时向农村信用社转移成本,然后是农村信用社通过问题暴露把成本汇总,形成不良资产和经营亏损,再把这个风险包袱转移给中央,中央监管当局通过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或某种形式的补贴化解农村信用社的风险,从而增加了改制成本。
对于浙江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的股份合作制模式,尽管能够实现追求一定盈利和为社员服务并举,对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而言均是一种可行的金融制度安排,但是实行股份合作制后,山于自然人股东众多,股权分散,他们对农村信用社的所有权难以体现,这表明农村信用社所有者缺位的旧病仍不能有效避免。
二、增强服务功能
基于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主要问题,此次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重要的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产权关系;二是管理体制。考虑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差异较大,改革方案提出,要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完善合作制的试点。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形式。包括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的资产规模较大且己商业化经营的少数地区,可以组建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银行机构;在人口相对稠密或粮棉商品基地县,可以县为单位将农村信用社和县联社各为法人改为统一法人;其他地区可在完善合作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乡镇农村信用社、县联社各为法人的体制;加大对高风险农村信用社的兼并重组,对少数严重资不低债的,可考虑予以撤销。
对于金融机构的设置,银监会有关领导多次指出,农村信用社改革要烙持服务“:农”的经营方向,即使是实行了股份制改造的机构,也要根据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农,其信贷资金大部分要用于支持本地
区农业和农民。卢以往不同,此次试点方案明确提出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责任交由省级政府负责。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不是直接干预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经营活动,而只是间接的、宏观的管理。实践也证明,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过度介入”,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交山地、县、乡政府管理,容易导致对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的不适当干预,冲击农村信用社正常的业务经营。因此,改革方案明确要求,省级政府不能把农村信用社的胆权下放给地(市)和县、乡政府。
三、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1、明晰产权:让农民真正成为信用社的主人
权关系是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核心和基础。长期以来,信用社的产权在表面上是明确的,一般认为是“法人产权”,山广大农民、乡镇个私企业入股组成。但实际上,法人产权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导致产权边界不明确,产权监护人不落实,产权监护人不固定等情况。“这样一宋,入股农民对产权的使用权、让渡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都受到各种禁止或限制,不能形成独立的产权并与信用社建立稳定的利益机制。”
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解决信用社“谁出资、谁管理、谁负责”的问题,这是这次信用社改革试点的重点之一+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又千差万别,因此,信用社产权改革试点将按照股权结构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分别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完善合作制的试点,从而明晰信用社产权关系,完善信月社法人治理结构,使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让农民真正成为信用社责权利相结合的主人。
2、理顺体制:让农民的利益得到保护
长期以来,信用社管理体制多次变更,一直未成定制。信用社和入股农民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上个世纪5 o年代初期,信用社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50、60年代先后交给人民公社和贫下中农管理;从1 9 7 9年至1 9 9 6年由中国农业银行领导和管理,9 9 7年后到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前又山人民银行管理。在实际操作中,人民银行同时承担了监管和行业管理职责。这一方面使人民银行超越了有关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另一方面在人民银行的袁接管理下,信用社处于一种“保护性陷阱”中,适得其反,影响了信用社的尘存和发展能力,最终使广大农民不能得到信用社有力的金融服务和支持。这次信用社改革试点明确将管理和监管职责分开,省级政府负责信用社的管理,国家专门机构负
责信用社的监管。从当前各方的情况来看,把信用社交山省级政府管理有利于明确管理责任,有利于为信用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过去多年的实践还证明,地方政府对金融业的“过度介入”特别是将信用社交山地(市)、县政府管理,容易导致对信用社业务经营不适当的干预,干扰信用社干常的业务经营。因此,这次改革试点要求省级政府对信用社坚持依法管理,按照政企分开原则,实施宏观的、间接的管理,不能把对信用社的管理权山省级政府下放到地(市)和县、乡政府。
3、强化服务:让农民切实享受金融服务
事实上,近年来各地信用社积极开办农产小额信用贷款和农产联保贷款,将信用社支持重点转向广大农产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信贷投入,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今年6月木,全国信用社农产贷款余额5552亿元,其中农产小额信用贷款1 1 4 l亿元,农产联保贷款4 5 8亿元,全国9 0%以上的信用社开办了农产小额信用贷款和农产联保贷款,6 0 00多万农产得到信用社小额贷款支持。但是,与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信用社在服务方式、融资渠道和服务手段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不少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这次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信用社为广大农民提供有力的金融扶持,增加支农投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改革方案明确规定,对农产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不上浮,个别风险较大的可小幅上浮,对受灾地区的农产贷款,还可适当下浮。这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改革方案还明确提出在大力推广小额信用贷款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支农服务做法和经验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投放力度,合理确定贷款投向,支持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拓宽支农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品种,增加服务手段让信用社真正成为亿万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帮手。
四、改革任重道远
尽管信用社改革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要达到理想的目标,还需作长期性的制度安排和改革实践。应依据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进一步规范农村金融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财政金融研究所褚保金指出,从江苏的实践看,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山此便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与此相关的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受到质疑。目前的产权安排不能有效解决所有人缺位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因
此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受到质疑,“二会制度”难保不会重蹈覆辙,无论信用社经营状况如何,社员存在“搭便车”心理,认为不会对自身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另外这种产权制度的安排,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也不存在为社员服务的内在动力,通过外部监管来推动支农目标的实现其监管成本可能较高。
还有专家认为,目前推出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只是一个目标有限的试点。首先从该方案的实施过程来看,它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如银监会对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有着较高的资本金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而山于过去许多农村信用社承担了过重的农村政策性负担,没有外界的支持,自身难以改造。目前,央行已表态,将利用发放专项再贷款或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等方式帮助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化解部分历史包袱。同时,地方财政也应尽快制定出另外5 0%存量不良资产的“买单办法”;再如农村信用社划归省政府管理,如果没有相关的金融配套措施,也很难实施到位。譬如没有农业保险、农村存款保险机制,一旦发生大面积的系统风险,地方政府很难承担救助责任。其次,即使方案得到实施,要想达到最终期望的目的,也还有进一步改良的余地。
如方案重点解决了中央政府和省政府之间的权力与责任的划分,但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使改制后的农村信用社真正有积极性按商业条件运作,为此需要尽量减少政府的股权,积极引入多元化负责的股东,把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决策权交还给所有者、董事会和由其任命的管理层。再如如何保证股份合作制银行为了盈利,将资金运作非农化?将来有无必要更进一步下降管理层次,建立地市级管理的农业合作制银行以更好地满足基层农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另外,我国目前尚未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法律。取而代之以中国人民银行制度并蚕责实施的一些规定,以及各级信用社参照中国人民银行拟订的范本制订的章程,而这些规定和章程的法律效力比较低。按照法律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法律在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是为市场交易捉供了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使参与交易的各经济主体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从而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具体到农村信用社,若法律机制不健全,则可能导致信用社内部的交易规则、信用社和人民银行、地方政府的交易规则不规范,阻碍经济效率的提到。因而有必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对违规行为给予必要的惩罚措施。
作为一繁重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信社改革因其积重难返,也就注定了改革过程中必然充斥着现实与传统的冲撞,习惯与创新的妥协,甚至是一次次的试过重来。让我们祝试点改革一路走好,早日在全国推开。
[参考文献]
农村养老模式探究 篇6
摘 要 我国从跨入新世纪开始,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逐年增长。农村的老龄人口更是以比城市更快的速度增长,另外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在变化的家庭结构、社会环境中受到冲击,农村的养老面临资金缺乏、老年人需求特别是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因此,本文通过对江苏江阴地区的养老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一种针对农村地区的养老模式——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即通过农民的自愿参加成为会员,享受俱乐部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形成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老年生活互助团体。并结合农村的具体环境对其进行优势分析。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马斯洛需求层次 农村养老 俱乐部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
通常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该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是否占总人口的10%及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是否占总人口的7%及以上。根据这个标准,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总人口的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百分点。200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农村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口比例达到8.1%,高于镇6%和城市6.7%的水平,农村老龄化人口占总老龄人口的67.4%。从统计数据来看,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高,增长速度也更快。
根据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的剖析,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速度快,老龄化程度高;二是未富先老。这两个特征,在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以上的人口数据是第一个特征的写照,第二个特征在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的模式下也表露无疑。以最简单的恩格尔系数来看,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5%,农村居民家庭为41.0%,城乡的生活水平的差距可见一斑。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农村的养老状况不容乐观。
二、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因为这五类需求存在着重叠,故而从三个方面论述调查中的农村养老现状。
首先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所需要的资金来看农村养老的资金现况。传统的家庭养老,养老资金就是子女收入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养老也逐步兴起。根据调查区域江阴市的实际状况(其他地区只是在时间上有差异),以2010年为界,将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以《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为制度发展思路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缴费为主,辅之以乡村集体补助,这一制度没有体现国家财政的支持,实际上是农民个人储蓄,是居民自养。现阶段,调查区域江苏省江阴市,根据国家《社会保险法》规定及江苏省、无锡市相关要求,在2009出台了“居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并在2010年全面实施。江阴地区通过制度安排,将过去农村养老保险纳入了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城乡一致性,是惠农的一大进步。但是,这一制度安排仍旧有着不可忽视的不足:首先,是缴费标准的6个档次,从100元到1100元的差距,仍旧走不出保富不保贫的困境,当下农民因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第一选择依旧是最低档次的缴费标准;其次,养老金统归市级财政专户管理,在CPI高涨不下的情况下,其抗风险能力和保值增值的能力也让人担忧;再者,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居民个人账户的缴纳负担较为沉重,特别是没有工作单位的居民月缴费159.04元,以800元的最低工資标准来看,占到了月收入的19.875%,但是这部分人实际上是没有收入来源的。
其次,从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方面来看,农村老年人与城市老年人横向对比更为缺乏,纵向对比更是今非昔比。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在农村也“崭露头角”。由生活的时代不同所导致的生活习惯、生活作息、生活节奏的不同,给代际之间的交流制造了很大的障碍,农村的生活节奏的骤变,给老年人带来的不只是生活规律的改变,更多的是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不安全和无归属感。另外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空巢老人一方面面临着生活自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孤独的环境中常常以消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这些调查中出现的情况,实际上是老人们常年得不到亲人的关爱所致,农村中经常出现的老年人自杀事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如此。
再者,从需求的高层次尊重与自我实现来讲,农村的老年人也有着不一样的体验。我们常说的社会分层也存在于农村社会中,以生活条件为基础的观察显示,生活条件较好的农民,或是很积极的参加村里的各项活动或是对村里的集体活动很漠然,这与他们自身所受的教育和子女所受教育有关;生活条件较为一般的农民,更愿意参加不是村委举办的活动,而是由身边人提出的各项建议活动中。这种分层现象,是长期的劳作活动所造成的,共同的劳作内容,相似的生活习惯让同一阶层的人更加彼此熟悉,也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另外农村人的“要面子”,使得老年人更加注意不和不同层次的人有过密往来,一方面是怕被别人说三道四,另一方面也是交流有困难,大家关注的东西不一样。这样的现状与以前农村的互助和谐的气氛不一样,想要在如今孤立的局面中获得大家的认可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或者说农村老年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但无论是因为经济原因还是心理因素,我认为老年人实现自我满足的有效途径必然是要建立共同的生活圈,并在生活圈中发挥专长,服务他人,因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
三、根据调查现状提出农村养老模式
(一)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基本情况
据《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各类老年福利机构数和收养老人数实现同步增长。
社区养老在新兴的各种养老模式中,是最能填补家庭养老空缺的,尤其是在情感方面。从社区的定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来看,社区本身也承载着生活在社区的人们的部分情感。就社区养老中联系密切的社区居家养老来说,将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相结合,老年人享受社区服务,以家庭供养为核心,社区服务为关键的模式也很适合农村地区。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社区养老还不具备硬件上的设施,活动场所、交通条件、服务人员等受到现实条件的约束,无法真正运用。机构养老因孝道的“道德”因素在农村更是受到排挤,所以农村的养老服务实际上还是家庭养老,但是如上文的现实情况分析,传统的家庭养老也正日益受到挑战,故而探求适合农村的养老模式迫在眉睫。
(二)俱乐部式的农村养老及其优势分析
通过对江苏江阴地区养老现状的分析,并结合社区居家养老的优势,我认为在农村可建立俱乐部式的体现互助合作、自我治理性质的农村养老模式。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即是通过农民的自愿参加成为会员,享受俱乐部带来的福利的同时履行一定的义务,形成一个由老年人组成的老年生活互助团体。
养老俱乐部的规模应控制在20人之内,这样活动场地就可以直接设在农户家中,另外虽同是老年人,但其年龄仍不能集中,而是应该相对分散,这样方便俱乐部会员实现互助,例如从体力上来讲60岁的老人可以照顾75岁的老人。俱乐部会员可享受参加俱乐部带来的归属感、并在活动中得到自我认、同获得自我实现,同时俱乐部的互助可采用类似交换券的形式使会员的权利与义务实现对等,在义务方面缴纳一定的会费、参加俱乐部重要活动等。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的优势:
(1)功能齐全。俱乐部是具有相同兴趣的人进行社会交际、文化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它具有着社交功能、心理功能、力量功能,总之,俱乐部能让身为志趣相投的团体中的一员拥有归属感、树立信心、自我满足。这基本上解决了农村老年人情感空虚、自我实现不能满足的现状。
(2)因地制宜,文化传承。在城镇化过程中,人们一味地拆旧建新、营造仿古建筑,甚至照抄中大城市景观式样,农村的传统景观遭到破坏,丧失了各地的特色和优势,导致了现阶段的农村丧失了传统农村活泼自然的居住环境与亲切自然的生活气息,和睦互助的友好邻里关系也日趋淡漠。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由根据志趣相投的人组成,他们对于地方的风俗人情比较了解,同时作为一个团体,他们比协会更容易活动,即他们有更多表达自身愿望的自由,只要建立合理的章程,来自俱乐部的社会力量就有足够的空间来维持地方文化的特色性。同时传统上由老年协会编写的类似地方志的地方历史书籍也可借由俱乐部完成,一方面有亲身感受,另一方面也是“老有所为”,再者可以为俱乐部创造利益。
(3)凸显主动性与互助性。一般的城市社区养老是提倡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生活服务,但是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一贯的做法是村民主动参与,发挥主人翁地位。俱乐部的自愿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延续了农民一贯的优良作风,另外,俱乐部内部的成员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生活背景、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更能够互相帮助而不会因互不交流、语言不通等机构养老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彼此疏远。
(4)可操作性强。由古而来的村落是基于血缘关系形成的宗族的聚集地,现阶段农村的大多数居民彼此之间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的,他们原是“本家”,虽然有着利益分歧,但是也有着相互信任的根基,在养老方面更是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在养老保险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节省专业人员的服务费用,在有需要时采取俱乐部成员子女轮流看护,有看护能力者照看需要看护着。俱乐部会员的可继承性也让俱乐部会员不用担心自身利益得不到充分补偿而患得患失。另外集聚的会费也可以进行稳健的投资活动,以提高会员的生活水平。
俱乐部式的养老模式是在考虑农村养老现状、农村硬件设施和居民居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农村开阔的自然环境和亲切的生活气息中能够发挥其优势,更重要的是能够弥补农村养老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缺失。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01000743)。资金支持:北京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4.
[2]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
[4]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26.
[5]江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江阴市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解读.http://www.jylss.com/.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272.
[7]赵立新.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式社区养老.人口学刊.2009.04.
农村改革探究 篇7
一、黑龙江省农村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 我国农村人才开发步伐加快, 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820万人, 与2004年底相比增长了41.6%;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稳定在62万人左右。人才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农村实用人才中的复合型人才大量涌现, 进一步优化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结构;农业科技人才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农技推广队伍中农业专业人员的比例逐步提高,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1]近年来, 黑龙江省各地各部门认真实施人才强省战略, 在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到2008年, 为6.5万名农村实用人才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农村实用人才数量由2005年的23.2万增加到30.6万, 已为其中的21.4万人建立了人才数据库。[2]但是距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 培养新型农民的目标, 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村人才总量仍然不足。黑龙江省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才23036人, 在乡村劳动力中的比重为24:1万人, 我省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才0.01名, 明显低于全国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0.049名。[3]这样的比例很难满足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农村人才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我省农村实用人才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不足10%;农技推广人才中硕士以上学历仅占0.75%。[4]由于文化基础程度低, 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弱, 他们主要靠长辈的言传身教和生产实践获得农业技术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学习意识, 接受正规的培训少, 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 工作中凭经验多, 靠科学知识少, 限制了他们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 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还比较低, 尤其是缺少高等教育人才, 这对推广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有一定阻碍。
三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农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占农业农村人才总量的83.5%, 中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严重匮乏, 农技推广人才、农业科研人才分别占农业人才总量的2.7%和0.58%, 高端领军农业科研人才更为稀少。[5]笔者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进行了农村人才现状调查发现, 种植、养殖人才所占比重较大, 技能型、经营型人才比重较小。从事加工方面人才有所增加, 但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农村专业人才集中在教育、卫生、农业、科技领域, 缺乏环境保护、规划、法律方面的人才。要发展现代农业, 需要大量的具有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精神的现代农民, 他们善于捕捉市场信息, 果断的作出决策, 调整产品结构, 开拓新的市场。农村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与分布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因此加快高素质农村人才开发与培养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
二、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意义
从当前实际情况看, 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解决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的问题, 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紧迫任务。随着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 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 必须采取得力措施, 加快培养数量充足, 素质更高, 类型齐全的新农村人才队伍, 为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加强涉农专业建设, 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 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 这些重要论述都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农业与农民教育的重视, 也为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6]
(一) 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为农村输送大量农村人才。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迫切需要各类农村人才, 职业教育对于培养各类农村人才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农村人才的缺乏, 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教育就需要向农村发展, 尤其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向农村延伸, 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高层次的实用型人才,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7]
(二) 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
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技术水平, 增强其劳动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农村人才文化素质偏低重要原因是缺乏系统的教育与培训。职业教育担负着专业知识更新和新技术培训的任务, 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技术水平, 使其具有适应变换新职业的能力, 从而拓宽就业领域。农村职业教育能培养农民的品德修养, 更新劳动者的价值观念, 多方面、多层次的培养新型农民, 满足各方面生产和生活的需要。[8]因此黑龙江省应将重点放在实施高层次研发人才培养工程上,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有效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培养大批引领农业科技前沿、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层次研发人才。
(三) 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培训。
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农村劳动力流动有显著的影响。职业教育面向农村服务可以为上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培训,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专长和技术, 这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近几年来, 黑龙江省加大了农村人才培养力度, 但从总体上看, 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农民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逐步建立起与构建黑龙江和谐社会相适应的, 规模宏大、素质较高、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新农村人才队伍, 满足我省新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对策
(一) 重新定位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任何教育改革, 都必须依靠正确的培养目标的定位, 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 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内容及模式, 因此我们对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预期的培养标准和要求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农村产业化进程加快,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 农民素质偏低, 黑龙江省出现“三农”新问题, 我们需要重新对准焦距, 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我省农村职业教育应该由原有的重知识的培养逐渐的转向重视技能的培养, 重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综合人才的培养;原有的仅为地方培养务农人员服务的思想, 应逐渐转变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服务, 即为地方输送新型人才。对此, 职业教育应该走出应试教育和盲目就业的误区:一方面为了应对考试, 忽视基本农村实用技能的教学, 一方面忽视基本的专业教学, 缩短学制, 盲目就业, 使得职校培养目标无法实现。对此, 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应既进行农业技能培训, 又进行综合素质培养, 切忌把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
(二) 给予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保障
我们可以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行国家干预, 如借鉴美国的一些有效制度, 美国制定颁布配套的法律并通过政府直接拨款提供经费支持。我国也可以在法律或政策上给予农村职业教育一定的经费保障。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实行并强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 我们也可在我省实际情况基础上合理应用, 同样规范农村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制度。职业教育发展强劲势头的德国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州学校法》, 使得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不断发展, 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都通过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如何在我省设立专门的农村职业教育法律, 仍是我们切实要做的。通过给农村职业教育立法, 来明确农村职业教育中各种权责关系, 便于更好的分清农村职业教育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从而健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真正做到规范化、法制化。
(三) 实行农村职业教育多形式、多元化办学
可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包括校企合作教学与校企合作就业。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共识, 按照“订单”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 实现了学校办学和企业就业的零距离合作。很多国家的校企合作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如德国的“双元制”的出现, 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 又可以在企业里面进行实践技能的操作训练, 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资源, 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英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 在英国企业与职校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和灵活的教学内容, 通过严格的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生在企业里得到充分的锻炼, 大大缩短了学生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真正做到了学校课程与社会的零距离。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我省有些职业院校已经实行, 但效果差强人意。存在形式主义, 学生在企业锻炼时间太短, 缺乏拥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深厚理论知识的教师。我省实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可以丰富我省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此外, 还可以鼓励个人、集体等投资兴办职业教育,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实现办学形式多元化。
(四) 重视对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和培训过程的改革
以往的农村职业教育, 追求大而全的课程体系, 讲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忽略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融合性, 而国际上“双元制”模式的课程体系重视专业实践和技能培训, 忽略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主张整体知识的融合性和实用性。在培训中, 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 采取不同的策略。如对于初中毕业生, 通过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使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术, 对于农村现有从业人员, 开展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从而建立起一个包括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农村职业技术资格教育和素质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进城转移人员教育与培训等在内的完善的农村职业网络体系。在培训过程中, 可以采取模块式技能培训模式, 并在培训过程中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改革教学内容, 从而完善职业教育改革。
(五)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学生就读和就业
农村职业学校要想摆脱困境, 当地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农村学生就读和就业。在就读方面, 我国有些地方, 给予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一定优惠。如从2007年起,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开始免除职业中学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信息费、课本费, 补助住校生的生活费, 保证所有不能进入高中学习的青年进入职业中学并掌握职业技能, 扩大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在就业方面也需要一定的政策鼓励。韩国政府曾明确提出培养新一代新农民的目标, 1980年制定了《农渔民后继者育成基金法》, 对毕业生创业提供2000万~5000万韩元的资金援助, 年息5%, 5~l0年内偿还。我省也可以尝试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就业, 如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耕地面积大, 还有众多农场分布, 可以鼓励农村职校学生毕业后服务当地, 可仿效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 对毕业后志愿从事农场经营3年以上的学生实行优惠政策。我省可以探索适合我省农村实际情况的政策。
黑龙江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农业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流动, 为避免农村职业教育的滑坡, 应该积极的转变职业教育观念, 改变狭义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观念, 树立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观念, 融入终身教育理念, 合理定位各类农村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搞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 使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能满足和适应我省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 从而更好更快地构筑我省“人才兴安岭”。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的专业化、职业化、多元化的高素质农村人才。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 新农村建设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新型农村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新形势下必须抓住有利时机, 重新定位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给予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和制度保障, 丰富办学模式, 进行教学课程改革, 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关键词:农村人才,人才需求,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赵经平.上半年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稳步壮大[N].农民日报, 2010-7-/22 (001) .
[2]黑龙江省“五大工程”打造农村实用人才队伍.[EB/OL].http://www.daqing.gov.cn/ztrd/jsshzyxnc/22046.shtml.
[3][4][5]王忠林同志在全省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dsbk.hljagri.gov.cn/kill/Detail-new2.jsptableName=cell_id_add&id=145922&govid=0115.
[6]农业部科技教育司适应新形势做好农业职教和培训工作[N].中国教育报, 2010-3-6.
[7]崔金龙, 宋鑫, 马占寅.论建立农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2) .
[8]罗倩文.新型农民培育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4) .
[9]胡立和.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新形势新思路新措施[J].职教通讯, 2007 (10) .
[10]张帆, 许文娟.辽宁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浅析[J].经济理论研究, 2008 (22) .
[11]袁洪志.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及对我国建设职业教育的建议[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2) .
农村改革探究 篇8
1. 1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
从1951 年以非盈利性的农户资本协作的组织形式为原形, 开始逐渐壮大起来。在发展初期, 结合运用了西方经济原理和苏联经济体制共同发展的农村信用社, 因为缺少与中国时局相对应的, 适合中国特色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为之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和改革遗留了后患。
到了我国计划经济时代,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呈现反复状态, 被不断整改和下放, 导致一系列业务停滞, 许多财产和资源遭到破坏, 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方面都损失巨大, 这也是造成农村信用社发展停滞甚至落后的重要原因。所幸在之后的整改过程中又重新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整顿和强化, 才能够在诸多冲击后仍能继续维持。
从20 世纪80 年代到2003 年, 我国农村信用社才真正得以发展, 随着我国几次经济体制的过渡和变化, 农村信用社也开始跟上时代的步伐, 建立起自己特有的体制和管理运营模式, 而信用社本身的体系也发生着本质性的变化。
2003 年至今, 是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一个全新阶段。在此过程中, 随着我国国情和世界经济体制的变化, 信用社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不断扩大其在农村的地区的影响力, 拥有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实力条件, 在我国金融界也占有了重要位置。
1. 2我国农村信用社现状分析
虽然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甚至金融界已经奠定了重要的地位, 但仍旧存在诸多不足。就其发展过程和相关理论研究的确立,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其体制和发展上始终存在着问题,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人员素质问题。由于我国基层农村信用社的人才引进普遍都是采取子弟就业和高层干预, 导致难以发展高等人才的情况, 这也是基层信用社和较高管理层员工职业素养和个人素质较差的原因。
2) 法律体制问题。就目前而言, 我国法律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撑和权威性仍然较弱, 没有形成较为坚固的法律依靠。
3) 经营管理问题。首先是因为没有完善的科学管理体系, 导致管理混乱问题。其次是因为人员素质问题, 各类人员背景复杂且不服从管理, 加大了经营管理困难的局面。
4) 产权所有问题。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从定义上来说是集体所有制企业, 但由于其管理岗位形同虚设, 产权制度也未建立完善, 导致如今信用社产权不明的问题。
2 改革目标与相关建议
通过借鉴国外类似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的发展比较, 以及依据分析出的问题, 可以制定出一系列的改革计划与目标, 明确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 绘制出计划蓝图, 按照精细程度及职能分化来进行渐进性改革, 最终创造出一套完整的发展体制, 来扩大农村信用社在我国金融界的影响力, 更好地统筹规划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主要改革建议归纳为以下几条。
1) 加强人才的引进。要发展好企业, 必须先引进大量的人才, 招揽金融界各类人才, 并确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 使其更好地为广大农村地区人民服务。
2) 向发展健全的金融机构借鉴管理制度和经验, 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规划。可以参照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的管理模式, 或者学习国内较为先进的金融管理体系, 结合自身特色, 建立起科学管理制度。
3)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制度, 使其有法可依、有据可立。只有依靠强大的法律支撑, 才能建立起全面而又稳定安全的金融环境, 这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 同时也给了客户安全感。
4) 明确产权制度划分。要想整顿管理好信用社, 必须有一个最高权力指挥, 使整个信用社的发展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明确好产权划分, 不仅利于解决内部管理问题, 也给金融业务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3 结语
作为农业大国,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主要力量, 从新中国建立初期至今, 农村信用社一直伴随着我国的发展而成长, 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许多重创, 也因此埋下了很多隐患, 但仍旧撼动不了其在我国金融界的重要地位, 只要肯花力气进行改革创新, 就一定能为我国未来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创造出更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黄惠春, 褚保金, 张龙耀.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和农村信用社绩效关系研究——基于江苏省农村区域经济差异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2) :81-87.
农村改革探究 篇9
一、转变教育理念,淡化应试教育
在新课改过程中,不少英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彻底,不注重教学过程评价,不考虑学生发展自身需求,错误理解教学与评价的关系,仍然把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手段。学校领导重视升学率,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教学优劣的首选标准。尽管有好多教师也认识到考试成绩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广大教师对学生成绩都不敢掉以轻心,更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实施素质教育。
如今考试这一指挥棒,已成为新课程实施一大障碍。那么如何清除这一障碍呢?一些有见识的课程研究者说过,只要国家的一些中考、高考仍然保持原来的取向,学校、教师就不可能真正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应当尽快适应新课改理念和要求,不断地转变教育理念,淡化应试教育,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有效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有效教学方式,不断促进新课改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重视教师培训,完善培训机制
1.培训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当前,尽管县里组织不少培训,但是受到名额限制,还无法对所有教师都进行培训,上级分配的名额往往倾向于城区学校,农村一线教师能够参加培训的机会甚少,有的也许好多年没有一次机会。市级的培训暑期一年一次,省级的培训机会更不用说了,几乎没有。对于这种现状,上级主管部门也考虑过,有时候想多分配两个培训名额给农村学校,却因为学校财力问题而无法按照名额参加。
2.校本培训,在大多数农村学校无暇展开。近几年尽管我县进行一年一度的学校暑期培训,因学校缺乏资金请专家,培训的内容也往往只局限于教师道德规范、教师法、心理学、教育学一些理论,对于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说的却很少。广大教师缺乏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无法了解和获悉新观念和新信息,严重影响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充实,也就直接导致广大教师无法自主参与新课程的实施。
3.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无法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培训的内容大多是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主,这无所非议。但随着课改进一步推进,教师将会更多地关注如何深入研究学科内容或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那些只停留在对“纲要”和“课程标准”解读层面上的培训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在培训的方式上,专家们更多采用讲授、报告或讲座的方式,虽然简便易行,但却忽视了教师作为学习主体和实践主体特有的经历、兴趣和需要。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专家一再倡导参与式培训、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和观摩等,但在实际的培训中,专家讲授或讲座仍是教师培训的主流。
三、结合学校校情,借鉴成功经验
新课改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变革的,改革后的课程是要能够与现实需求和公众认识相吻合,对实施者来说是不但质量高还要易于实施,这样才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目前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结构的调整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上,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渗透着现代教育新理念。新课改在课程教学理念上趋向于“西方化”,举措上趋向于“城市化”,更多地借鉴了发达国家或我国发达地区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达地区实施和推行。但是有些被社会广为接受的教育改革方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只是一味地照抄照搬,最终成功的几率却是很少。因此,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学校校情,不断探索、借鉴一些有利于学校发展、适合广大农村地区课程教学的成功经验,这对广大农村一线教师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挑战与考验。
四、加大投入力度,关注教师发展
新课改为教师发展注入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观念、改革举措,要让广大教师迅速“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立刻“适应”新课改,马上“胜任”有效的课堂教学,这在短时间内还很难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新课改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驾驭多种教学方式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然而,农村教师缺乏优越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是可望而不可及,难以适应改革的种种要求。为了新课改得到实施,各级领导应能着眼长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教学环境以及教师培训的投入力度,为广大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为教师排忧解难,时刻关注教师发展。
综上,在新课改过程中各级领导应当淡化应试教育,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深入农村学校,了解农村课改现状,获取农村课改信息,倾听教师对英语新课改的认识和困惑,解决教师实施新课程面临的问题和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针对农村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分析,推广可行性的改革方案。如若脱离了农村教育的现实情况,推广不适应农村实际发展的课改经验,势必会让农村教育偏离方向,拉开与城市教育之间差距。
摘要:多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农村教学改革中中尚存在一些不利于英语课改的因素,还需要我们去面对。在本文中笔者就农村新课改所存在的问题,浅谈自己对课改问题的一些看法。
农村改革探究 篇10
(一) 传统的教学观念不适应改革的发展
目前, 我国的教育改革中着重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 为培养社会优秀的人才打下素质教育的基础, 然而, 素质教育远远没有普及到农村教育当中, 对于部分只关注升学率的农村小学影响作用不大。在农村小学的教育课堂中, 音乐教育大多被定义为一种娱乐化的学科, 经常有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将音乐课堂作其他科目教学。并且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未设置音乐学科, 在大多数学生老师眼里, 音乐教育知识存在一种附属的形象1。大多对于音乐教育的素质提高认识不足, 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并且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音乐教育并非专业的音乐老师授课, 而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代课, 学校的领导对于音乐教育没有充分的重视, 淡化音乐课程的实质, 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这种普遍的落后音乐教育观念严重的制约了教育的改革。
(二) 农村小学缺乏专业的音乐老师
农村小学的音乐教师大多是民办的教师, 他们对于农村小学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进行系统的音乐培训, 只凭借着个人的兴趣爱好对课本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教授, 对于专业的小学音乐教师有较大的差距, 没有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 从而无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并且农村小学的音乐老师大多不会专业的乐器弹奏, 由于个人能力的问题, 降低了音乐课堂的学习效率, 使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 无法提高个人素质。对于乐器以及教学的内容上, 学校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 致使教学水平逐渐的下降, 制约了音乐改革的发展。
(三) 农村小学音乐课堂缺乏专业的音乐设备
目前, 我国部分农村小学的音乐设施较为落后, 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供学生们练习, 连基本的音乐教学辅助设备都没有进行配置, 比如各种书籍以及挂图等。在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堂中, 大多是教师随口教唱歌曲, 无视节奏的准确以及音乐的感染力, 只要教会即可。对于农村的音乐教育常见的乐器只有风琴, 大多因为历史较长出现许多变调的问题, 因此, 在农村教学课堂中, 没有系统的工具教学, 使学生无法识别各种乐器, 混淆乐器的概念, 无法教授正确的音乐知识, 设施的匮乏, 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从而制约了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2。
(四)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手段单一
由于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影响, 虽然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开设了音乐课堂, 但是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多的问题, 比如教学手段单一等, 大多数教师将音乐课变成单一的唱歌课, 教学内容的缺乏, 不能让学生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 同时一部分原因是教材与现状严重不匹配, 教师缺乏技能去改变教学手段, 使课堂呈现单一性, 制约农村音乐教学的多样化。
二、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 政府重视音乐教育,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对于目前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转变, 必须从加大音乐教育投资方面着手,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政府在音乐师资力量上实现公平教育, 促进教学的发展, 增加对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 从根本上改善小学的教学环境, 加大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 重视音乐教育的素质教育作用, 充分认识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 制定相关的措施, 设立专项的音乐教育资金, 定期的对于农村的音乐教育进行监督检查, 充分发挥教育机构的管理职责, 从而促进改革的有效执行。
(二) 重视音乐学科的建设管理
小学音乐教育是教育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有利于陶冶情操, 为学生今后的素质发展打下基础, 音乐教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 应当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进行设置, 不能进行主次之分, 杜绝占用音乐课堂的现象, 学校应当加强学科建设以及管理, 对于校本教材进行合理化的配置, 开阔音乐教育的发展, 为音乐学科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 提高音乐学科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 在农村小学的期末以及期中进行测验, 建立有效地评价体系, 促进对于音乐学科的重视, 继而能够深化音乐教育的改革3。
(三) 增加专业的音乐师资力量
学校应当引进专业的音乐人才, 对于原有的教师进行系统的音乐知识培训, 加强音乐素养以及演奏技巧, 同时培养教师的音乐态度, 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灵活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 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心理做好充分的了解, 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需要充分了解其制约的因素, 然后进行逐步的改善, 最终达到我国教育的标准要求。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我国小学音乐进入新课程已经十几个年头, 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距离新课程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音乐教育关系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它对于道德情操以及艺术视野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但是农村小学由于有诸多因素的限制, 制约了音乐改革作用的发挥, 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 阻碍了我国教育全面改革的脚步。本文主要探讨其制约的主要因素, 讨论其改进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制约因素
注释
11 .汤丹.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 2011 (8) :216-217.
22 .王立红.制约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因素探析[J].科技信息, 2011 (19) :679—685.
农村高中英语探究 篇11
【关键词】农村 高中英语 症结 措施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大批人,对英语这门学科进行大肆的批判,尤其在高中学习里,这种情况是屡见不鲜。有些人说:英语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有些学生各科都很优秀,就是在学习英语中是只“拦路虎”,甚至成了总成绩的死穴。再说呢,以后在每个人步入社会实践中后,英语不一定都能派上大用场。还有些人说:英语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個人的发展,比如,对于有某项专长的人才来说,大学里要考四六级,工作中职称晋级要考职称英语,这时,对他们来说英语就阻碍了其发展进步。这种现象在农村中的反应更是突出。那么,有人就质疑:是否在中考、高考中对英语学科进行降分,甚至于取消英语科目的考试呢?在此,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联系是越来越紧密,已成为全球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无论是我们的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还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与其它国家密不可分。所以,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英语,是我们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桥梁。离开了英语,等于失去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所以我认为:我国中学教育一定不能忽略英语教育。然而,农村孩子的英语教育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农村高中英语教育。我在农村从事高中英语教育已十余年,深知农村孩子和教师的痛苦。
农村高中英语的症结:
一、人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孩子对英语的兴趣不浓。
一般说来,很多人还是停留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传统观念里。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学英语,对孩子以后的工作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纯粹是为了应对高考,才逼着孩子学英语,所以在孩子们的心里也逐渐形成了由主动式学英语变成了被动式学英语的意识,从而使孩子一步一步对英语失去了兴趣。作为一名农村高中英语教师,我看见过许多孩子上小学、初中时,英语课堂上,都是是抢着在课堂中表现,而上了高中后,在英语课堂上都是躲着不愿意表现。这一强烈的反差现象,也许这和孩子们性格的逐渐成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实际上反应出一个严重的本质问题,即许多农村的孩子早已对英语失去了兴趣,不是孩子不想表现,而是孩子没有能力去表现,长期下去,就有很多孩子是皱起眉头或是在睡梦中痛苦的度过英语课。
二、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能转变,而是被高考成绩、教材、教学进度所禁锢。
首先,现在咱们教师的教育对象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的90后、00后已不像以前的学生学习那么刻苦,做事那么认真,但个性比较强,比较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因此,我们教师就不应该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讲到底。这样一来,只能让更多的学生对英语产生厌恶感,从而最终因对英语失去兴趣而放弃英语。其次,很多老师平时的教学总是以高考为“指挥棒”,把学生培养成了做英语题的工具,忽略了对孩子英语基本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在很多学校,就不进行听力课,长期以来学生的听力和口语非常差。忽视了听力和口语,也就是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是不健全的。而学英语其中有一项特别重要的用途就是交流,忽略了听力和口语就谈不上交流了,那么学生以后怎么能适应得了大学,怎么能适应得了社会?另外,高中英语比初中英语在知识体系上的难度要大得多,所以,很多孩子在初中时英语成绩还差不多,但进入高中以后英语出现大幅滑坡。现在有很多老师的教学离不开教材,当然以教材为中心的英语教学并没有错,但完全的照搬而忽视学生状况的教学是有问题的。有些老师完全依照本学期或本学年的教学进度来教学,从不敢做出一点点的变化,备课过程中完全抛弃了“备学生”这一内容,导致课堂教学收益甚小。而且,这样做,对于我们农村大多数英语都比较差的孩子来说,久而久之,就能把很多学生“累死”或“拖死”,后果不堪设想。
三、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1.硬件设施条件不到位。在很多农村高中由于经济或是其它因素,缺少很多硬件设施,造成了无法全面的进行英语教学。
2.农村高中优秀英语教师匮乏。现在也许是待遇的不同,也许是人们观念的认识,也许是大城市里各种便利条件的诱惑等等,造成了很多优秀的英语教师纷纷流向大城市,而农村优秀英语教师极为匮乏。
提高农村学生英语水平措施:
一、提高学生和家长对英语的重视程,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高中阶段,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应该把英语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不要因为陕西在高考中要对英语进行改革,从而忽视英语或不重视英语。英语做为基础学科,肩负着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任务,但一些农村偏远地区家长和学生的认知不够,对英语课不重视,认为学了英语没用,导致许多学生英语课缺腿。这些学生毕业工作之后,无论哪一行业,都需要与国际接轨,适应整个世界潮流,不懂英语,就等于是文盲。
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转变教师观念。
1.在我们的现代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一味的讲授、灌输,而是组织课堂,解决学生难以逾越的问题。这种课堂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代课堂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堂课的主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农村英语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不应该完全成为高考成绩,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奴隶”。做好初中和高中之间知识的衔接,是高一英语教师必须要做的第一步,当然也需要摸清学生的英语基本水平,这时不能以中考成绩来定位高中现阶段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1.各级政府必须加强重视,加大财政投入,狠抓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足额的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经费投入严重
不足,是导致农村学校基础建设不配套、办学条件落后、教学效率低下、整体效果极差的根本原因。
2.努力提高教师待遇,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确保农村优秀英语教师层出不穷。作为政府和学校应该减小城乡教师的待遇差距,甚至于乡村教师的待遇略高于城市教师的待遇。另外,让咱们应该加强农村教师的学习和培训,让咱们的教师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也可以邀请外面的优秀英语教师,或是外面的教育专家走进农村学校,来培训大家。
总之,农村高中英语出现以上被动局面的症结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情况也各不相同。当然,这些问题不仅仅是陕西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实,在其它各地也存在这种状况。在此,只希望上面的这一点看法,能够抛砖引玉,从而对农村高中英语的整体提高给予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金富;《对加强农村中学英语听说教学必要性的思考》;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年08期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探究 篇12
一、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
(1) 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设备缺乏。 (2) 新教材难度较大, 学生难以掌握。 (3) 生源复杂, 英语基础较差。 (4) 学生缺乏英语学习氛围,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兴趣低。
二、产生这些现状的原因
农村学校和城市比起来, 有的经济条件差, 信息闭塞, 教学资源相对贫乏, 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设备缺乏。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教师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 但是受经济条件的客观影响, 可能很少有教师愿意去农村学校, 尤其是接受新课标教育的教师。所以, 有的农村高中的师资力量比较缺乏, 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滞后, 没有培训的机会, 教学方法陈旧, 仍旧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 而不能真正按照新课标要求组织教学。同时, 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 城市孩子采用多媒体教学和聘请外国教师教纯正英语的时候, 农村中学的学生只能是在教师传统授课形式下被动学习英语。再加上大班教学的实际情况, 学生个体差异明显, 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不能一一和学生交流, 长此以往,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学习积极性不高, 课堂效率低下, 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 教材的使用情况可以直接影响英语课程的实施以及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新教材涉及了很多时代话题, 包括科技、历史、地理、医药和环保等。同时, 高中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词汇量的要求是掌握3500个英语单词和近500个习惯用语, 对于农村高中的学生来说, 这是个不小的数目, 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大。
随着我国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子女进城务工, 使得农村中学学生越来越少。农村中学的生源比较复杂, 多是来自当地农村的孩子, 缺少尖子生, 家庭经济水平较差, 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 对学生的学习缺乏足够的重视, 或者根本就不重视, 缺乏对学生学业的监管。有一些家庭的家长虽然重视孩子教育, 但因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 家长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学生也无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些原因, 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差、基础薄弱。进入高中后, 学习难度加大, 词汇量增加, 语法知识也越来越难, 学生不容易掌握这些知识, 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大部分农村孩子都是留守儿童, 他们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 或者有的只是寄养在亲戚家里。有的性格孤僻, 不善交流, 见识少思维不活跃, 有的虽然在家里活蹦乱跳、有说有笑的, 但是一到英语课堂上就闭上了嘴巴, 怕说、不敢说, 读书不敢出声, 作文不成样子。最终导致他们怕上英语课, 不愿意学英语, 英语越来越差, 这种情况也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1) 强化政府统筹, 为农村教师技能提高提供经费保障。政府和学校等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把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实干水平放在工作的首位, 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有才之人加入农村教育行列, 为农村中学教育注入更新鲜的血液。
(2) 注重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忠实的模仿家, 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孩子, 他们接触的外部环境少, 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看在眼里, 又会在平时自我活动中不自觉地把它们演练出来, 同时教师英语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英语学习的好坏。所以, 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苦练基本功, 具备更加丰富的英语知识, 提高自身专业教学能力。
(3) 合理利用新教材, 主抓课堂教学。新教材对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来说, 如果完全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 无疑是一件难事, 而且学生的成绩也难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实施变通, 合理利用新教材, 把难度降到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 这样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不会看到很多孩子茫然的表情而缺乏成就感和讲授知识的欲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逐渐积累信心, 看到希望。
(4) 帮助学生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 学生对英语的接受能力也不同, 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学习方法人与人不同, 我们要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 帮助学生寻找适合他们各自的学习方法, 千万不能用中国式英语 (chinglish) 来学习英语, 那样会导致英语更难掌握。
(5) 培养学习兴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要对英语学习有兴趣, 要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才能更好地接受教育。许多学生在课下和教师沟通时, 都说“英语很难”, 谈英语色变。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内容, 讲述西方风俗文化的差异, 讲述中西语言的差别, 可以利用游戏、设计情境、讲英语故事等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同样是“东西”, 英语中一个单词“something”就解决问题了, 但是汉语中可以指人 (含贬义) , 指物 (中性词) 。
(6) 适合时机的鼓励。鼓励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自信, 让他们感觉老师在注意我、关注我, 老师“很看得起我”, 尤其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同学, 教师要抓住和创造有利的时机来鼓励他们。教会学生自我暗示:“I’No.1”“I belive in myself”“I can do it”等等。帮助学生树立信念, 树立“I can”的意识。例如, 在提问时, 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题目让他们回答, 抓住机会, 趁势对这些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一来, 这部分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信心,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 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所设置的互动环节中, 而且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学习和生活条件的差别、教师学生个人的因素, 导致我国目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 我们一定要相信是问题总会有解决的办法。这需要我们广大农村中学教师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 不断创新, 采取相应策略创造条件, 变不利为有利, 活化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思路, 走上一条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