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与过程

2024-10-15

方式与过程(共12篇)

方式与过程 篇1

摘要: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不可佰的作用, 评价目的的功能、评价的方法方式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进行评价中, 一定要把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教学过程,结果,评价方法

教学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 评价目的的功能、评价的方法方式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阜新市自主高效课堂教学环节为“课题导入、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展示交流、达标反馈、学教反思和拓展延伸”。《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进行评价中, 一定要把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每个环节中都离不开评价这条纽带。

1 课堂教学中过程与结果评价的目标

自主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神经, 如何有效调控课堂节奏, 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来控制。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就是立足于学生发展, 一切从学生出发。

如:《圆的周长》课堂教学片断:

上课铃声响起, 学生起立, 背诵班训。

师生问好。

1.1 揭示课题, 明确目标 (时间3分钟)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圆的周长。 (师板书:圆的周长)

生1:学习目标1、理解圆的周长2、能推导圆的周长公式3、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认为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圆周长的意义和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能正确地计算出圆的周长。

生2:还有一个是找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生3: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

师:这三点就是本堂课的重点, 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么, 请大家梳理一下你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特别是提纲中的表格中的问题, 请组长带领大家实验后把它填好。 (根据学生的发言, 组长做好加分准备, 组内的评价开始了)

1.2 分组学习, 交流研讨 (时间5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 梳理在自学《学教指南》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 (主要是问题) , 以达到更大限度的解决问题, 为后面的学生集体汇报做充分的准备, 而老师在学生分组学习过程中, 深入到各组, 倾听或指导, 使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指正更具目的性。 (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 既给孩子们定位了学习研讨内容, 也给学生暗示了评价的内容) 。

1.3 汇报展示 (时间20分钟)

第一小组:

生1:同学们, 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封闭图形, 那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些图形, 谁来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呢?

生2:请大家看长方形, 长方形的周长就是围成这个图形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公式是—— (长+宽) ×2。

生3:大家请看这个正方形, 它的周长就是围成这个正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和, 公式是——边长×4。

生4: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围成这个三角形的三条线段的长度和, 计算方法就是把三条边的长度相加。

生5:请同学们看我手里有两个圆, 谁能来摸一摸这两个圆的周长?好, 他们都是从起点开始摸到终点。同样道理, 黑板上的圆它的周长就是从起点开始到终点。通过以上的实验,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圆的周长就是围成圆这个封闭图形这个曲线的长度。

生6:那什么是周长呢?

周长就是围成封闭图形的几条线段或曲线的长度和。

生7:我们小组汇报完毕, 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生8:我认为我们小组汇报很好, 如果大家同意请给点掌声, 如果不同意请多提宝贵意见。

2 教学过程的评价方法

课堂教学评价是进行准确、全面、有效地进行评价的基础, 也是使评价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前提条件。为此, 教学过程的评价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2.1 课题导入的评价方式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题导入得好,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本节课的组织教学, 因此, 要上好一节课, 先要精心设计好课题导入。根据课文题目的不同, 可采下列方式。

(1) 情境法。 (2) 猜谜法。 (3) 直入课题法. (4) 引入法。 (5) 时代背景介入法。

2.2 学习目标的评价方式

自主高效课堂的目标评价以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目标为基础, 其目的就是为学生学习定向, 明确一节课结束后应该学会什么, 达到什么程度。其评价方式为: (1) 定量。定量就是结合每节课学习内容的不用, 准确的定位学习目标, 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 目标不易过大, 过深。 (2) 定性。定性就是结合不用的教学内容, 有目的的设计目标。

3 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

自主高效课堂教学下的学习过程,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自学问题, 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达成学习目标, 在限定时间内解决问题, 强调独立阅读课文, 自主解决系列问题, 通过小组独学、对学、群学等学习方式, 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其评价方式分为学科能力、学习方法、学习规律、合作能力几个方面。

4 展示交流的评价方式

自主高效课堂的展示交流, 是在自学之后, 教师组织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 在小组、在全班, 对所研究的问题开展的议论与评价, 弄清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否正确, 还要共同解决存在的困惑和疑难问题。

4.1 教师调控和点拨评价

就是指教师在在上课的第一环节, 老师要深入到各组, 作为一个倾听者, 听什么呢?主要听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听小组中家庭辅导滞后学生的学习情况, 特别是对其中一些共性问题, 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为后面的点拨做准备, 及时把握第一手材料, 知道该调控什么, 点拨什么内容, 相应作出评价;第二环节中, 对小组内存在的一些问题, 教师可以深入到小组进行讲解, 使学生进入正确的学习轨道, 针对组内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

4.2 组际间评价

各个小组在汇报中, 相应的评价也就拉开序幕, 组际间的评价分为汇报过程评价、汇报语言评价、汇报层次评价、合作学习评价、板书评价几个方面。各个小组通过汇报后的评价, 对其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

4.3 个人互评

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 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科学的、客观的进行评价, 并且在课后完善, 总结基础上进行反思。

5 达标反馈的评价方式

达标反馈这个教学环节不仅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测, 也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检测。其评价方式为: (1) 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关注组长的学习情况;其二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进行分析, 纠错。特别是共性问题, 进一步点拨指正。 (2) 学生评价.学生评价主要是在学生之间进行, 以组长为核心, 组长批阅组员的作业, 组织本组成员对组内学困生进行帮扶。教师格外要照顾学困生, 关注学困生, 并且有导向的鼓励和帮助学困生, 让他们每一节课都有收获, 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 个人评价。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基础上, 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 进行总结归纳, 体验成功, 认识不足。

方式与过程 篇2

——读<<走进课堂—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有感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领域一直困扰着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并且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由此许多教育学家从实际出发,树立新课程理念,在教学方面进行了扎实全面的探索,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在这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中,我也受益非浅,看到了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的进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标的这种定位,并没有否认模仿与记忆这两种方式的作用,旨在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采用学生喜欢的多种学习方式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完全批判了过去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少过问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参与学习过程

传统教学中,在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数学学习几乎全是解题训练。每逢节假日,试卷象雪片一样发下来,弄得学生唉声叹气,放假还不如不放假轻松,不少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讨厌至极。在这种氛围下,再怎么欲求学习结果也毫不结果。

现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教材内容也改变了过去那种“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更多地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呈现方式活泼生动,吸引学生主动地体会数学、领悟数学、感受乐。“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而学生对这些身边的物体比较熟悉,容易辨别,所以从生活入手,可以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

比如“认识图形”教学案例,一年级的迟雪松老师就联系学生的生活,给同学们分发立体形状的“礼物”,抓住童心,激发兴趣,带领他们直接凭借生活经验将“形状相同的”礼物分组,在此基础上引出概念:“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分别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在这里他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摸、比、想、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由生活具体的物体到抽象几何图形,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亲历学习过程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动中学".放开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刻。例如小学课本第七册教材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指导学生拿出几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用不同的方法分别去折出它的1/8,并用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表示出来。学生亲自操作实践,手、眼、脑并用,启迪了大脑思维,得出了很多折叠出1/8的方法,再用美丽的图案画出来,得到了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动”激“活”,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学习氯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知识的积累,归根到底要靠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实现。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教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后,我会安排学生用面积单位去测量书本、课桌、教室地面、自家客厅面积,并设计出一份用不同的面积单位的方砖铺设自家客厅所需地砖块数的报告。通过实地考察,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堂进入社会的大空间,拓宽了认知面,对所学知识理解也深刻。

实践活动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创设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经历思考与策略自主探索再创造的学习过程。数学学习应强调实践性。数学的学习不能光靠背、记进行接受知识,而应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因为,通过探索与引导,能在自己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理解已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增进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使探索性得到开拓,创新性得到发展。

三、自主探索,引导学生从主观上把握学习过程 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名词一直都层出不穷,如:“合作学习”、“超前学习”、“研究性学习”、“课题学习”等等,仔佃思考,尽管这些学习形式的分类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学习者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控制程度来划分,学习方式分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还比较淡薄,学习动机、策略、意志力都亟待提高,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小,依靠教师和家长的毛病很严重,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探索的能力。因此,我所理解的“自主探索”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只要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自主探索要成为他们主动的要求,教师只是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导学生看书自学,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么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自主探索一定要带有目的性。最后可让学生提出疑问,再合作交流。从这里可以看出,“自主探索”是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仍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数学教学提倡自主探索,并不是把所有内容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学,而是在教师的诱导下,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这一系列的自觉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让自学成为他们的一种好习惯,并营造出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六年级数学新教材本身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探索的空间,所有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再象老教材那样开门见山,直入正题,而是力求从实际出发,用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展开学习。教学中,教师更应弹性地使用好教材,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这样,创设了一个开放性自主探索的环境,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经验去研究,去发现,有了“事”做。通过计算、观察、总结、验证、表达等多种数学活动,学生自己在知道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不是由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实现了数学学习“再创造”的目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探索中找到自我,有了成功的体验,从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四、倡导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在交往中亲历学习过程 合作与交往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历程。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同学之间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并营造合作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知识,情感交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到自己位置,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评点他人观点,接受他人意见;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延伸学习过程,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

但教师在让学生合作交流时需要掌握好度,不能把每一个问题都交给学生讨论。新教材提供了很多问题串,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好它们,对于那些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让他们自己去摘,对学生独立思考后,仍有疑惑和困难的问题,方可组织讨论交流,防止把交流讨论形式化。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小组交流,也可以是全班交流。无论哪种形式都注重全员参与意识,防止有的学生趁机开小差,光当观众不“演戏”。教师更要关注交流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交流,以数学知识为中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发表对知识的认识,表达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阐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在这几种不同层次的交流中,学生会澄清认识,增强对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事物的本质。另外这种开放民主式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场地,创造了表达独特见解的机会,也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体验成功,久而久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生活实际、实践活动、自主探索、合作讨论四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是互为一体,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说,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并不能只靠一种学习方式来完成,应视情况不同而具体运用。需要指出的是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寻求多种学习方式的相互协作、相互融合,并不是要否定其他有效的学习方式。

方式与过程 篇3

【关键词】无线通信工程 维护方法 过程分析

前言: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地发展,人们对无线通信工程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无论是在卫星通信及移动通信、无线局域网通信方面,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下面就对无线通信工程的特点进行入手,阐述了其维护方法。

一、无线通信工程的特点

无线通信工程的特征表现:涉及范围广、实用性较强和技术含量较高,所涉及到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数字通信和IT行业方面。无线通信工程主要有下面几点的特点:

第一,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较快。在科学经济不断发展情况之下,无线通信工程发展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从WLAN技术WIMAX技术,从移动3 g技术移动4 g技术,从技术推出到网络和设备更新速度快。

第二,人员操作技术的要求较高。无线通信设施设备已实现了精密化与高端化,在安装及测试、维护等过程中,需要配套专用的设备,并且要求了操作人员具有更高层次的技术操作能力。

第三,工作协调程度要求高。通信网络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整个网络的多学科以及专业特点,在整个通信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求了在无线通信网络建设、网络运营、网络维护、网络升级等环节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协调,进而有效的保证整个通信网络建设有效进行。

第四,环境要求更高。无线网络通信项目中对温度、湿度、防火、节能等是强制性的要求,对通信工程的建设环境要求较高。

二、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分析

1、从阶段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有下面四种:移动通信第三代3G技术、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蓝牙技术、宽带无线技术的新产物-WIMAX。

移动通信3G技术已发展较为成熟,并且日益向全球化发展。然而我国是根据相关的数据为用户提供3G网络服务的运营商已经超过了多半部分。固定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设计和应用技术优势是非常独特的。大量的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有点不仅仅是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方法更加灵活,其建设速度上也远远快于其他访问技术。不过它仍然有一部分不好的地方,其中大量的固定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标准并不统一就是最大的缺陷。普遍的四个固定宽带无线接人技术分别是LMDS、MMDS、红外通信和卫星宽带接入技术。然而蓝牙技术体现了利用所有的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最高技术水平,并且是全球语言通信和无线数据的规范,以及在成本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同时还从基础上给一些移动终端或相关的设备提供相应的一些固定的终端访问。超宽屏技术在某些领域方面也被称为超宽带技术。此技术是运营商的无线传播技术,也就是技术已经改变了数据的传输方式,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取代了原来的正弦载波。超宽屏技术相对较低的发射功率谱密度,被其他低设备系统的在容量上有一定程度的简化,取向能力及其精度非常高,而且通常不觉得信道的衰落和许多其他方面的优势。

2、无线通信的维护

在社会和科学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同时,无线通讯技术也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参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线通信的维护也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为无线通讯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保障。通信在无线通信网络是核心,维护无线通信在最后的分析是通信网络的维护。在目前我国通信网络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并使用安全通信网络的维护,维护工作必须从建立通信线路传输的信息在整个过程中逐渐渗透到各个方面。对一些非法入侵的,我们将使用无线通讯进行拦截维护工作等措施,而且对用户进行注册立账,用密码来识别身份的用户权限对系统进一步的分类。如果身份验证访问限制的用户将会在这个过程中暂停链接服务器访问的地址,从而达到无线通信维护的影响。

三、通信网络的维护的具体技术

1、防火墙技术。在通讯网络中,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的就是防火墙。它为内部网和外部网、专用网和公共网之间的一个良好的信息维护,它不但在通信网络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且还是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保障。这样有效的建立内部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个屏障,并且阻止外部网络的不良入侵。

2、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虽然能阻止外来的进攻,但是却不能良好的维护内部的进攻。然而入侵检测主要是指“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方法盗取重要的信息,从中获取暴利。入侵检测就是检测和响应计算机误用的学科,其作用包括威慑、检测、响应、损失情况评估、攻击预测和起诉支持。

3、网络加密技术。通信网络安全的中心枢纽就是网络加密技术,就是为了预防网络信息被人拦截货盗取,在网络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加密技术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对数据传输的机密性有很大的提高,而且还加强了信息的完整性。

4、身份认证技术。它不但能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而且还能确保信息的不可抵赖性和可控性,所以身份认证技术相对而言是比较安全可靠的。

5、漏洞扫描技术。漏洞扫描是对相应的信息扫描出不完整的数据,通过扫描对指定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安全的检测,它也是一种发现可以利用的漏洞的安全检测行为。

四、市无线通信工程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在无线通信行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整个通信行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通信工程建设的社会经济占有重要的市场经济份额。所以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无线通信工程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通信工程的发展未来是利用高速无线宽带网络技术和云技术实现无线网络的发展战略。为了满足人们对网络通信的需求服务的前提就是要充分利用通信工程技术。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智能终端设备导航服务的网络交易、互动娱乐、远程医疗以及远程教育等。在2013年底4G移动牌照的发放,为将来新一轮的移动通信建设创造了更高的领域,许多新型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城市无线通信网络的信息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城市无线通信项目将呈现的趋势如下:

4.1网络更加融合

由于目前无线网络技术的种类繁多,因此技术也需要不断创新。建立一个新的无线网络需要巨大的资本投资,承担一定的技术风险,所以不同的网络连接,通过城市网络发展的趋势。网络集成包括核心网络的集成、网络集成和融合终端的访问等等。

4.2网络的安全性

有线网络比无线网络更加安全,无线网络和容易就暴露相关的信信信息,很容易就被犯罪分子盗取,给人们带来经济或生活上的损失。同时随着网络不断出现安全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保障信息的隐私和安全性的通信技术将被更广泛的应用,比如WAP安全技术、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各种加密技术、签名和认证及密钥管理等技术。

五、结束语

方式与过程 篇4

地理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初中各门课程中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地理教学来说,一个正确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正确掌握地理思想,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达到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过程与方法是核心,只要完成这一个目标,其他两个目标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过程与方法是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及其程度。通俗地讲,就是从知道“是什么”和复现“怎么做—这样做”的经历中,形成从中抽象或概括出来的“怎样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的思维方式。就像钓鱼这个过程:钓鱼———知识与技能,会钓鱼———过程与方法,享受钓鱼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应该构建以过程与方法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一、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巨大动力。

中考地理以会考的形式呈现,占中考成绩的20%,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在课堂上讲课的同时可以不断提出一些相关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讲授板块漂移说时,提出南美洲东部边界与非洲的西部边界为何如此吻合,在寒冷的南极大陆为何能形成大量煤层之类的问题;在讲述地球经纬度时,问一下在赤道上依次向东、北、西、南各走一千米,回到原点的西侧还是东侧。通过以上问题,使得学生明白,要想知道答案,必须认真听讲,以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教学过程的高效。

2. 引入学科间交叉。

地理是饶有趣味的学科,它包罗万象,知识面广,生动有趣。可以从其他科目的侧面引入问题,让学生在对学习某些科目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产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比如,由为什么会出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情画意,从而引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或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另外,谚语具有一定的哲理且易生趣,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我们在讲大陆性气候时,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得多;在讲长江时,我边放视频边唱《长江之歌》,一段唱下来,有的同学已能跟着唱起来,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适当改变课堂模式,增加“花色品种”。

游戏活动很容易激发人的兴趣,更不用说天真活泼的青少年。所以在地理课堂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拼板游戏,能很快掌握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由学生扮演导游在课堂上“周游”全国、世界;担任“环保局局长”答“记者”问;地理扑克、地理棋的使用,等等。

还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听我说”节目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准备某方面的地理知识,每堂地理课轮流主持三分钟听我说节目,由于学生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成功”演讲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自然会得到提高。

开放地理课堂也是培养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地理课只有回归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所以可以创设条件让地理课堂走出教室。如讲“天气预报”可在气象台上;学习地图知识,可带学生去野外,指导他们实际运用,等等。

二、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快捷、准确、形象的特点而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善于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实现提高过程效率的教学目标。

1.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时候,用计算机模拟太阳和地球的位置关系,用亮区表示白天的范围,通过模拟地球的自转来讲述为什么会形成白天和黑夜,模拟地球的公转来说明昼夜的长短。这种方法形象生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表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节省大量教师讲课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述各国文化时,可以把各国语言的种类及分布等促进理解的材料放在课件中,上课时在大屏幕上播放课件,这样可以比较全面直观地理解知识,使学生对整体有所把握,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兴趣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使学生积极地、能动地、自觉地从事学习,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起到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多媒体以其直观、快捷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加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质量,为中小学教师所青睐。

方式与过程 篇5

1、研究背景和意义

2009年微博的诞生,意味着中国互联网正式迈入了“web2.0”时代。“web2.0”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①微博则作为内容完全依靠用户制造和浏览的专业性网站,从众多“web2.0”网站中脱颖而出。年轻一代常常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用微博来发布,向周围的人群散播,可以说是“web2.0”时代的主导者和主要用户群。而传统戏曲的受众则多为中老年人,后者恰是少用和不用“web2.0”产品的人群。因此,传统戏曲要在“web2.0”时代实现有效传播,传统戏曲本身也应当加以不断创新,如通过最具声画合一性的电视媒体,并与微博等“web2.0”产品相结合加以传播,吸引年轻人群,使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创新活力。

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自制纪录片《江汉声》在微博的传播效果进行考察。具体通过自填式问卷从样本中搜集资料,调查对象为在微博上了解并完整观看了纪录片《江汉声》的群体,旨在对比受众观看《江汉声》前后对传统戏曲态度认知的变化。

二、自制纪录片《江汉声》与传统戏曲电视纪录片的差异

《江汉声》是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学生自制的是一部关于汉剧现状的电视纪录片,该片主要记录了武汉汉剧院几名年轻演员为了备战全国地方戏曲大赛而认真排练汉剧经典剧目《宇宙锋》的全过程,反映了汉剧如今衰落的现状。《江汉声》在微博发布相关情况后,三天内被转发219次,评论186条;视频点击率突破了2000次,被顶135次;相关新闻登上了《长江日报》和《长江商报》等湖北省和武汉市的主流媒体,引起了社会对于汉剧这一传统戏曲的巨大关注。

这部自制纪录片与传统戏曲电视纪录片的主要差异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从制作角度来看,传统戏剧电视纪录片往往局限于宣传普及戏曲剧目,受众也仅限于戏迷,由此给缺乏戏曲知识基础的受众带来了接受与理解的障碍;而《江汉声》则从第三方普通人的视角记录、还原故事,更强调对非戏迷的传播。其次,从制作方式来看,传统戏曲惯于使用“音配像”的方式记录优秀曲目,如果制作成电视节目,也多为采访记录或独白介绍等形式;《江汉声》则采用了更加纪实的手法,一方面突出汉剧的视听美感,另一方面也记录为汉剧努力付出的人们,表现戏曲的台前幕后;第三,从制作内容来看,传统的戏曲传播往往只是单一的戏曲内容传播;《江汉声》则将演员台上表演及生活片段展现出来,让观众看到台上台下对比产生的反差,降低了戏曲本身的专业性,使受众体会其亲和力和丰富性,更引人深思。

三、《江汉声》的微博传播方式和过程

纪录片《江汉声》制作完成后,配合微博进行了广泛的传播,显示出了它丰富的传播手段和高效的传播效果。

1、发动亲朋好友

《江汉声》在微博上发布后,第一时间邀请同学亲友迅速转发和点击播放,这种基于信任的病毒式传播使视频点击次数迅速增长。而传统的舞台表演和电视节目传播方式往往只能形成一级传播,即传播的过程随着演出的结束或者节目的结束而结束,与之相比较微博显得异常高效且拥有巨大的延续性和延展性。

2、名人效应

在微博中,每个人的关注者都是基于信任才会在众多信息的发布者中筛选收听被关注者所发布的信息内容。而要让一条信息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传播,必然需要拥有众多关注的人帮忙转发,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同样基于对信息源的信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信息的再传递,把内容传播给数量级大得多的粉丝或者听众。②著名演员余少群在微博上转发了《江汉声》后,便引来他的粉丝疯狂转发与收看。

3、微博互动

在微博中,受众能够参与到传播的互动过程中来,与受众留言互动,促进信息的传播;给受众带来参与感,引发受众的接收兴趣和传播兴趣,而传统戏曲的一般传播方式更多体现为单向传播。纪录片《江汉声》在微博传播中注重与粉丝的互动,积极回应留言中的疑问、讨论、鼓励和批评,活跃了微博气氛,使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拥有良好的心态,传播变得更加有效。

四、《江汉声》的微博传播效果

纪录片《江汉声》在微博进行传播之后,笔者对微博中转发《江汉声》状态与视频的受众实施了跟踪调查,以自填式问卷的方法搜集资料,并通过分析调查数据,考察《江汉声》在微博的传播效果。

此次调查研究主要考量观看纪录片《江汉声》前后受众对传统戏曲文化认知、态度的转变以及是否引发受众思考与关注。因此笔者将调查对象定义为“通过微博媒介知晓并已经完整观看了纪录片《江汉声》的年轻受众群体”,同时考虑到网络受众的不确定性、个体差异性大等特点,笔者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办法,在微博上转发《江汉声》的受众中随机抽取了100名作为样本,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有效回收率为84%;此外,问卷的题目设计尽量弱化专业性、题量少,有助于问卷的便捷填写和及时回收。

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访者的男女性别比例分别为42.9%和57.1%,年龄层次则均在18至26岁,都为年轻一代的微博用户。其次,超过六成的受访者选择微博作为自己在网络使用过程中最青睐的信息接收方式。具体如图1所示:71.4%的受访者对传统戏曲不感兴趣;而在观看《江汉声》之后,85.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主动去或者会考虑去剧院观看汉剧,并且78.6%的受访者表示应该呼吁大众关注传统戏剧。由此可以看出,《江汉声》在微博上的传播有效地提高了受众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度和关注度,并积极地引导受众对于传统戏曲发展前景的思考。五、《江汉声》的微博传播对传统戏曲有效传播的启示当前不少广电媒体纷纷开通戏曲频道和节目,但在实际生活中,传统戏曲仍然很难被年轻一代所接受与理解。自制纪录片《江汉声》及其在微博的传播给传统戏曲的有效传播以众多启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纪录片本身的制作内容和方式上;二是在制作出来后以何种渠道和途径进行传播上。

五、启示

1、启示一:不断革新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

传统戏曲的传播注重将戏曲剧目以表演的形式直观地传递给受众,在媒介多样化的当代,戏曲虽然登上了电视、报纸以及网络,但传播内容局限于戏曲剧目缺乏活力和时代感。由此,要有效地传播传统戏曲,首先要在传播戏曲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要重视年轻一代的审美习惯,并能够与时代节奏和文化相符合,即要降低戏剧的专业性和理解门槛,不局限于传播戏曲剧目本身;应注重表现戏剧的内涵和人性化、个性化,以此提高受众对传统戏曲的认可程度和兴趣程度,年轻一代才会摒除对传统戏曲的“刻板成见”,才能更好地认识并接受传统戏曲。

2、启示二:充分利用微博时代的传播渠道和平台

自古以来,传统戏曲的传播方式普遍局限于言传身教和戏院演出,这种只能依靠人的身体作为媒介,以唱腔、表情、动作等作为传播手段的传播方式很难突破时空界限。

改善生物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 篇6

一、低起点、多层次有效教学

如果教师的讲解高高在上必让人望而却步,而降低学习起点,化难为易,由浅入深,学习氛围就会轻松愉快。比如关于多莉羊,课前我先让学生充分查阅资料,然后找出问题,有解决不了的,共同商议,难点、重点在上课时一起研讨。

课堂上,我幽默风趣地介绍多莉羊说,多莉的出现使人类的克隆技术出现划时代的革命,多莉命运多舛,出身“名门”,也正因为这,多莉羊成为二十一世纪初生命科学史上最著名的动物明星,成为在苏格兰高地克隆成果的集大成者。多莉在苏格兰,可谓无限风光,多莉的标本被置放在著名的苏格兰国家博物馆,它被载入史册,让科学界震撼,让世人反思,它提供了生命的契机,预示了技术的革命,为技术探索又设立了一个新的舞台。一时间,科学家验证不断,公众激辩纷纷,而多莉羊当时不管这一切,它神态安详地在苏格兰的“卧室”中接受膜拜,而且不久就“嫁夫生子”。

学生笑过之后,课堂气氛非常轻松,我随即提出问题:“多莉羊的问世是科技进步的象征,标志着生物技术新时代的来临,它的培养过程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哪些步骤可以改变或进一步完善?

哪些方面反映出了克隆技术的缺陷?

多莉的关节炎问题是否严重?算不算早衰现象?

多莉羊的早夭可不可以避免?为什么?

多莉羊与普通的羊有什么区别?

多莉羊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多莉羊给你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多莉的贡献可以说是不朽的吗?

多莉羊为疑难病症提供了哪些可行的思路?多莉羊的难题是什么?

在技术上,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实验了两百多次才成功培育出一个多莉,你有什么感想?

根据多莉羊,同学们想一想决定事物形态的遗传物质在哪里?

由于我先前的幽默语言,加上问题明确,一连串的问题使得学生踊跃发言,争先恐后,他们感觉对生物学的探索无穷无尽。这些问题,起点低,多层次,学生兴致高昂,甚至“热血沸腾”,他们觉得生物学科如此饶有趣味,如此博大精深,生物学和生活、健康的联系如此密切,大大推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得他们敢于大胆设想,境界开阔。

二、互动教学,合作探究

(一)学是起步,行是目标

教学是彼此互动的行为,互动教学是初中生物课堂不可或缺的方式。荀子言之凿凿:“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教学建构“行”的活动,在实践中创造,在趣味中求知,生动活泼,或自主研判,认真揣摩;或合作探究,取长补短。教师会教,学生爱学,彼此互动,学练结合,愉悦轻松,热情高涨。

生物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一丝不苟的操作。在学生手脑并用中,学习风气浓厚而良好,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探索精神,丰富感性经验,将知识的掌握化难为易。

(二)放开课堂,各抒己见

比如在讲授花的结构时,我革故鼎新,一反“一言堂”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采摘一朵花带进教室,五彩缤纷的教学挂图,鲜亮醒目的教具配以细致生动的讲解之中,随时穿插让学生观察自己拿的花和教学挂图有何不同。有比较就有差异,除此之外,和前后左右的学生随意交流,随时穿插我的提问,学生当然可以畅所欲言、随时提问题,甚至可以不举手脱口而出,学习氛围其乐融融。

总之,生物教学要反复探求推敲,良好的教学思路会使课堂满堂生辉。改善生物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一定会打造出飘香流芬、春光熠熠的生物教学的高效课堂。

方式与过程 篇7

一、评价方式的特色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既包括教师, 也包括学生。其中学生之间的评价又分为自评和互评。

2. 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内容包括学习态度、教学设计能力、合作学习情况、最后作品展示四个方面。这四项内容构成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该指标体系的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3. 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方式包括问卷、量表、作业、投票等, 可以借助过程性评价软件 (下载地址是http://www.teta.com.cn) 完成。评价过程由管理员用户、教师用户、学生用户 (对应着三个不同的操作界面) 共同完成。

4.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评价时机体现了过程性, 教师和学生分别在第一模块开始时, 第三模块、第六模块、第八模块和第十模块结束时实施评价。其中既有对“教学设计能力”的形成性评价, 也有对“最后作品展示”的终结性评价。

二、评价实施过程

本次培训的评价借助过程性评价软件完成, 涉及三类用户的操作, 其中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与评价主体中的教师、学生一一对应。因此, 评价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三类用户在过程性评价软件上的操作流程。培训过程可分为培训准备、培训开展和培训结束三个阶段。三类用户在三个不同阶段所需完成的操作及对应的过程性评价软件模块如表2所示。

下面对表2做两个补充说明。

第一, 关于教师用户的“分组”操作。小组规模要控制在4~6人的范围内。一旦分组结束, 小组成员就不能发生变化, 否则该小组成员的成绩将失效。要保证所有小组成员按时参与评价, 否则整个班级的评价也无法正常开展 (只要有一个成员没有完成“各模块评价反馈”操作, 教师就无法对全班各个小组进行“小组合作阶段成果考核”操作, 最终导致所有学生的成绩无法生成) 。在这种评价约束下, 小组成员之间将会互相监督, 确保每位组员参加培训, 参与评价。班级成员之间也会互相监督, 确保每位学生参加培训、参与评价。这种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参与率, 从而有力保障了培训质量。

第二, 关于教师用户的“查看成绩”操作。培训结束时, 教师用户还无法查看学生成绩, 需要管理员用户先完成“生成班级成绩列表”操作。

表2中, 在“培训开展”阶段, 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的评价操作需要穿插进行。教师用户的操作有时需要以学生用户操作的完成情况为前提, 学生用户的操作有时也需以教师用户的操作为前提。这一顺序未能在表2中体现出来, 并且各类用户评价操作发生的具体时机也未能体现出来。因此, 笔者将对这一阶段两类用户的评价操作以时间顺序穿插呈现, 并标明每项评价操作对应的评价时机、评价对象、评价内容, 以使读者对前面提及的评价特性如“主体多元”、“内容综合”、“方式多样”、“体现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在“培训开展”阶段的评价操作流程如表3所示。

下面对表3做三点补充说明。

第一, 关于平时作业的评价。教师用户需要在每个模块结束时对学生用户提交的作业评分。这些作业的评分将成为“学生学习态度打分”和“小组合作阶段成果考核”的部分依据。由于作业评价操作在每个模块结束时都要做, 这里就没有在表3中列出。

第二, 关于教师用户“学生学习态度打分”操作。“学习态度”由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完成任务情况三部分构成。其中后两项由教师用户在“学生学习态度打分”操作中进行评价, “出勤情况”则由培训平台根据学生的登录记录自动评价。这里的登录情况不是简单地要求足够多的登录次数, 而是登录的时间分布情况, 即用户在哪些天登录了平台、参加了培训。登录的时间分布情况是考核学生能否最终通过的必要条件。如果学生没有足够多的出勤时间, 无论其他评价成绩如何, 也是无法通过此次培训考核的。这一评价标准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采取集中登录来取得较好的出勤分数的现象。

第三, 关于学生用户的“模块评价反馈”操作。在第三、六、八模块结束时, 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打分, 不能延时, 否则就失去了形成性评价的意义。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 自评和互评实际上是对全组成员在“教学设计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两项指标上的表现进行排序, 全组成员的得分要有差异性, 而不能是一个分数, 如全部为“优”。实际上, 如果一个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均为“优”, 过程性评价软件会给出提示, 指出此次打分无效, 需要重新评分。

设计优良的评价方式是培训成功的重要保障。此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评价方式具有激励、调控、导向、发展等功能, 具有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并有专门的过程性评价软件的支持, 是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希望培训管理者和培训教师能够认真实施培训评价的各个操作环节, 使此次全员培训的目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得到最终落实。

参考文献

[1]刘志波、何克抗.建设三维立体化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 (11) :15-17.

[2]朱慕菊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张生、何克抗、韩骏.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5) .

方式与过程 篇8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组网方式,传播策略

智能变电站区别于常规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在IEC61850协议基础上实现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 并达到变电站内智能电子设备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要求。作为智能变电站核心的过程层网络[1], 承载着跳闸命令、闭锁信号等GOOSE报文和采样值SV报文等信息流的传输, 其存在着因网络故障或不稳定引起保护勿动的可能性, 增加系统的不可靠性。因此, 需要重点关注过程层网络信息通信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其中关键是选择合理的组网方式与报文传播策略。

本文将详细讨论智能变电站的过程层网络特点、组网方式和报文传播策略, 提出适合现阶段智能变电站应用的星形分网和静态组播相结合的组网策略, 并以琴韵变电站现场应用案例验证了该结论的合理有效性。

1 过程层网络组网方式

1.1 过程层网络组成与特点

1.1.1 过程层网络组成

智能变电站采用“三层两网”结构, 各层次内部以及层次之间采用高速通信网络[2,3]。过程层由智能一次设备如电子式互感器、智能操作箱等构成, 间隔层主要有保护装置、测控装置、故障录波装置、计量等设备, 站控层设备由远动工作站、监控系统、保护管理机等构成。

IEC61850标准引入过程层网络, 规定各设备之间采用光缆互联并通过以太网交换机进行数据交互, 彻底改变二次硬接线传输方式, 提高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性。但同时带来网络数据传输的不确定性, 直接影响继电保护等二次设备的动作性能与可靠性。

1.1.2 过程层网络特点[4,5]

1) 信息流量大:由于SV报文的引入, 过程层网络同时承担着对电流、电压值的采样、一次设备状态信息以及二次设备保护、控制信号传输等任务, 网络流量很大。2) 共享程度高:基于IEC61850标准将电流、电压的采样值、跳闸、闭锁等控制命令封装成统一的SV和GOOSE报文, 然后通过过程层网网络传送信息到订阅该报文的相关设备中, 实现信息共享。3) 实时性高:为过程层网络数据传输的高实时性要求, 采用三层的通信协议, 与TCP/IP七层通信协议相比, 可靠性有所下降, 但大大缩短报文的封装与解析时延。

1.2 过程层组网方案

智能变电站过程层GOOSE网络报文数据量较小, 但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同时要求传输可靠性高、实时性强;SV网络采样值数据量大, 具有高实时性、稳定性、可靠性的要求, 并对报文传输延时时间相对确定。可考虑如下几种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组网方案[7,8]:

1) 方案1:过程层GOOSE采用网络传输和SV采样数据采用点对点光纤传输。即SV采样数据传输采用IEC61850-9-1标准的点对点光纤传输。过程层GOOSE网络采用星形光纤以太网架构组网。2) 方案2:过程层GOOSE和SV采样数据均采用网络传输方式, 并分别采用双星形光纤以太网。采样数据传输采用IEC61850-9-2标准的100Mbit/s光纤以太网, GOOSE网络设置同方案1。3) 方案3:过程层GOOSE和SV采样数据均采用网络传输方式, 并共同采用双星形光纤以太网, 采样数据传输同方案2, GOOSE网络设置同方案1。

方案1中, SV采样数据采用点对点光纤传输, 交换机数量少, 排除交换机对SV采样数据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但其数据共享性差, 无法对SV采样数据点对点传输的数据进行有效监控, 不是发展方向;方案2 和方案3敷设光纤少, 能有效的解决数据共享性及数据监控等方面的问题, 现阶段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分网优势体现在:1) 在GOOSE网络风暴情况下, 智能电子设备在共网和分网时的处理能力差异较大, 分网的处理能力明显优于共网的处理能力;2) 220k 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过程层网络采用SV和GOOSE网络分网设置, 其优势明显, 且现阶段不易采用SV与GOOSE合网模式。

2 过程层报文传播策略

在选择合适的网络组网方式后, 由于网络传输数据量大, 需要优化网络流量并提高网络数据的传输可靠性, 同时需要在交换机上采用适当的SV和GOOSE报文传播策略, 有效限制并优化网络流量, 以减轻交换机和其他智能电子设备的流量负担, 提高过程层网络传输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常用的报文传播策略主要有VLAN、静态组播和GMRP动态组播。

2.1 VLAN组播策略

图1所示为加入VLANTag的IEC8802-3数据帧, 其中TPID标记本数据帧是带有VLANTag的数据, Priority表示802.1P的优先级, CFI标识MAC地址是否以标准格式进行封装, VID标识该报文所属VLAN的编号, 取值范围为0~4095。交换机通过识别报文VLAN标签, 实现控制该报文在交换机内的转发。

VLAN报文传播策略的作用主要有:

1) 端口的分隔。在同一交换机上, 处于不同VLAN的端口不能通信。一个物理的交换机可作为多个逻辑的交换机使用。2) 网络的安全。不同VLAN间不能直接通信, 限制广播信息, 提高网络安全性。3) 灵活的管理。更改用户所属的网络, 只需更改软件配置即可实现, 不必更换网络端口和连线。由VLAN特点可知, VLAN内部的广播、多播和单播流量都不能转发到其它VLAN中, 从而有助于控制流量、简化网路管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VLAN除能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广播域, 有效地控制广播风暴的发生, 以及使网络的拓扑结构变得非常灵活的优点外, 还可用于控制网络中不同节点之间的互相访问。

2.2 GMRP动态组播策略

GMRP动态组播策略通过管理报文实现智能设备和交换机自动完成组播注册, 具有“动态学习”的特点, 灵活性大, 可减少装置的配置工作量。智能装置通过发送管理报文注册加入或退出交换机组播组, 同时交换机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可查询所有装置使其重新注册。管理报文负责更新维护交换机内部的过滤数据库 (Filter Database, FDB) , 交换机根据FDB可实现报文的动态组播传输。

鉴于GMRP动态组播的传输可靠性和可控性, 且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等应用场合要求网络可靠性非常高, 因此目前一般不考虑使用GM-RP动态组播进行报文传输控制。

2.3 静态组播策略

静态组播与GMRP动态组播原理有一定的相似处, 即两者都是通过过滤数据库FDB实现交换机报文转发传输, 不同之处在于静态组播的过滤数据库FDB属于预先配置, 不具有动态学习功能。

静态组播通过手动配置交换机内部组播表, 特定MAC地址的组播帧查询组播表向配置端口进行转发, 其他端口则不会转发传输该MAC地址的组播帧。静态组播在交换机内实现方式如下:

1) 在交换机内部手动配置添加完组播表后, 已经配置的组播报文进入交换机后按照配置好的组播表进行端口转发;而其它未添加到组播表中的组播报文, 过程层网络交换机则通过内部控制字段根据需要选择丢弃或转发。2) 选择丢弃时, 未注册的组播数据帧将在输入交换机后直接被丢弃而不会转发到其他交换机端口;选择转发时, 未注册的组播数据帧则在输入交换机后将在所有端口进行转发;正常情况下未注册组播报文均将丢弃处理。3) 交换机只对组播报文的起止地址进行识别, 不解析报文数据内容, 需要报文的设备装置将直接全部接收报文, 然后进行解析选择所需数据进行接收。

该静态组播方式提高了交换机处理报文数据帧的效率, 缩短了交换机的存储转发延时, 能够有效缓解交换机端口出现报文拥塞情况的发生。

静态组播策略属于静态配置, 相对于GMRP动态组播具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可控性, 且配置管理简单清晰, 容易实现各厂家的互操作。VLAN与静态均通过预先配置来实现控制SV和GOOSE报文的转发, 但VALN配置和实际操作复杂, 且各厂家VLAN配置和转发规则不同。可见, 在现阶段静态组播应是最适合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的报文传输策略方案。

3 琴韵变组网方式与传播策略应用

3.1 琴韵变电站工程情况

珠海220k V琴韵智能变电站采用220k V直降20k V电压等级, 全站共2台主变, 6回220k V出线, 20回20k V出线。

该站过程层网络通过合并单元采集数据将IEC61850-9-2SV报文上送, 保护等装置的GOOSE报文则将跳闸、闭锁、开关量等信息进行传送。在变电站220k V部分, 采用SV和GOOSE独立星形双网, 在20k V部分则采用SV和GOOSE共享星形单网, 全站过程层网络采用静态组播的报文传播策略进行网络流量管理。

3.2 应用测试情况

该站过程层网络采用星形组网和静态组播的报文传输策略, 其应用运行测试情况如下:

1) 通过测试合并单元和智能终端等装置的报文流量, 结果表明利用静态组播报文传播策略能够有效地限制和优化网络流量, 控制交换机端口只转发该端口所接装置需要的SV或GOOSE组播报文。2) GOOSE跳闸出口时间不受SV和GOOSE网络风暴影响。各种方式下, 整组动作和保护出口时间差额为13~15ms, 数据稳定, 跟常规变电站相比, 延时主要集中在智能终端网络数据解包时间和保护装置采样延时时间。保护出口时间和整组动作时间均满足技术规范要求。3) 各厂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各交换机配置策略简洁清晰, 各交换机的静态组播表中组播地址相同, 仅转发端口有差异, 配置方便, 且过程层星形网络构建简单, 便于日后维护和查看。4) 该站过程层网络运行稳定、可靠, 未出现相关二次设备网络故障情况。

4 结语

星形分网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具有结构简单、传输延时少、运维方便等优点;静态组播报文传播策略则具有高可靠性和良好的可控性, 且其配置简单方便, 能够满足现阶段过程层网络流量优化的需求。星形分网和静态组播相结合, 能很好地保证过程层网络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符合现阶段智能变电站发展水平和应用需求。

参考文献

[1]易永辉, 王雷涛, 陶永健.智能变电站过程层应用技术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2]李瑞生, 李燕斌, 周逢权.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及设计原则[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3]张沛超, 高翔.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结构[J].电网技术, 2006.

[4]胡春潮, 冯善强, 马凯, 黄曙, 陈炯聪.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性能测试技术研究[J].信息技术, 2013.

[5]易永辉, 王雷涛, 陶永健.智能变电站过程层应用技术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6]曹海欧, 严国平, 徐宁, 等.数字化变电站GOOSE组网方案[J].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1.

方式与过程 篇9

一、考核目标改革

《GIS软件应用》是测绘行业的内业数据录入、分析、制图的主要使用软件, 使用广泛, 难度较高, 针对本门课程的要求, 在此次改革中, 本门课程的考核目标为“一规范, 二理解, 三熟练”。一规范为以内业绘图为规范, 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绘图, 达到合格制图标准;二理解:一理解图层与工程之间的关系, 二理解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关系;三熟练:一熟练识别地图中的地物, 二熟练使用工具进行绘图、分析、录库等操作, 三熟练完成地图符号化与整饰, 并进行输出。

二、考核形式改革

1. 原有考核形式

《GIS软件应用》主要以卷面形式进行考核, 题型以实践操作为主, 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 学生成绩由试卷成绩与平时成绩组成, 其中试卷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占3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出勤、测验。这种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如下: (1) 通过两个小时的考试不能达到完整考查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2) 考试虽然以实践为主, 但对于学生操作的规范及熟练程度不能进行考核; (3) 通过试卷考核不能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2. 改革后考核形式

过程性考核主要以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为主, 将考核分为作业考核、出勤考核、测验考核、项目考核四部分, 作业考核占20%, 由四部分组成, 即矢量跟踪、数据分析、数据入库、地图符号化。出勤考核占20%, 测验考核占30%, 项目考核占30%, 由三个项目组成, 即乡村影像图制作、林业图制作、地籍图修饰。考核时间为整个教学周期, 通过这种考核方式, 达到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团结合作精神、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考核方法改革具体实施方法设计

对于《GIS软件应用》这门课程的考核方法改革设计主要以企业需求、职业规范为原则, 通过考核方法改革:以制图规范为考核标准, 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考核项目, 达到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且进一步促进教师授课的多样化、标准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1. 过程性考核的基本要求

具体的说“过程性考核”是从企业中搜集精选的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项目, 对项目进行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为学生提供在实际项目中体现自己能力的机会, 这个能力包括识图能力、矢量跟踪能力、数据入库能力。

2.“过程性考核”的实施设计过程

(1) 任课教师引进企业实际工作项目作为考核项目; (2) 引进企业操作规范制订本门课程的考核标准; (3) 学期初向学生交待考核标准及考核方法, 将考核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 (4) 根据考核标准进行各项目的考核评价; (5) 学生提交考核成果, 成果形式要符合项目要求; (6) 教师针对每一个考核结果提供修改意见, 反馈给学生进行完善; (7) 根据过程性考核结果上报本学期学生成绩。

3. 过程性考核的具体分值安排如下表所示:

过程性考核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过程, 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果, 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 也关注非智力因素, 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全面考察的综合考核制度, 目的是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变被动式学习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 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的学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过程性考核在《GIS软件应用》课程的应用, 过程性考核适用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 通过对考核内容、考核能力的细化, 提高了考核的效果, 增强本门课程学生学习的实践能力及职业能力。

关键词:过程性考核,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形式

参考文献

[1]石晓梅.浅谈过程性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科技创新导报, 2013.1.

[2]刘艳.过程性考核对高职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29期.

方式与过程 篇10

关键词:考核方式,改革

一、前言

近年来, 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教学改革, 提倡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实现“行动导向”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然而在教改的同时,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课程考核却时常还是依惯例进行, 这样无疑让教改收不到好的效果。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一纸论高低”, 考试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主观题、填空题等, 这些考试形式从内容上来看大多数是围绕课本来进行的“知识性考核”。这样的考试出现了一些弊端:一方面学生重期末考试不重学习过程, 很多学生平时学习比较松散, 为了升学, 最后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办法通过考试, 这样必然造成学生在学完后似乎什么也没学到的感觉, 久而久之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 传统考试把考试内容限在了一定的范围里, 考前教师就教材划分范围、定重点, 这样也会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狭窄、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这显然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悖。因此高等教育的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考核方式改革就是要构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考试理念以及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过程性-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按照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职业技能的要求进行考核, 即考试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积极、理性、健康的思维品质形成,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一) 过程性课程考核

过程性课程考核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了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概念的从其内涵上讲, 包括商业运作过程、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基于工作过程就是要在对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出实现该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该学习情境中, 围绕工作任务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师通过考核学生每次的学习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有利于“教”与“学”的双边互动, 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更好的引导学生重视能力的学习和掌握, 掌握典型的工作过程, 能够很好的解决课程知识和社会、企业脱轨的现象,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能力的提高。

2、过程性考核:

为了避免学生过分重视最后一次考试而忽略整个学习课程的过程, 规避高分低能以及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发生, 考核也应该变“结果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监督和评价学生在学习课程中完成各个任务的情况以及结果, 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情况, 让学生重视课程的学习过程, 并能在完成任务中很好的掌握知识与技能。

(二) 多元化课程考核原则

1、多元化考核主体:

学生完成每次学习任务后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与指导, 这样使得评价更贴近企业要求, 更加具有说服力, 学生的认知效果更好。

2、多样化考核内容:

考核的内容不再是传统的选择题、填空题等, 或是围绕教材内容的重难点进行单纯的“知识性考核”, 而是将各个任务考核评价量化, 通过例如:学生学习过程中考勤情况, 学习态度;完成任务后形成结果, 包括文案、ppt成果、图片资料等;完成任务后进行的成果陈述情况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的全方位“能力考核”。“多元化”课程考核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创业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责任心的培养。

三、“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方式在课程中实践

基于以上的指导思想, 将其应用在了《连锁企业门店开发与设计》这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中,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强化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 迅速进行了课程标准的重新制定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的实施。

经与企业专家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分析以及网点开发人员岗位的分析, 将《连锁门店开发与设计》课程教材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后, 围绕门店开发与设计这一个典型的工作流程为主线设计了七大学习情境:门店开发计划—门店选址—门店外部设计—门店内部设计—门店陈列设计—门店CIS设计—门店开业。每个情境包含一个或多个学习任务, 例如在门店选址情境中包含两个任务:商圈调查与分析、门店选址确定。课程的宗旨是让学生掌握门店开发与设计的流程与各环节的发开与设计方法, 能够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工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总结能力;创新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等。

考核方式改革实践, 首先在学习开始, 让学生抽签成立团队。每一个情境中包含的一个或多个任务由团队完成, 各任务均先由教师布置任务, 然后由各个团队完成任务, 最后进行考核。同时对各个任务设计了详细清晰的评价量规表。每次完成一个任务后会形成文案或者规划图等而后在课堂中进行陈述, 同时由教师、学生或者连同企业专业根据量规表共同进行评价,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理论知识并且能够提高小组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为了避免团队的成员有吃大锅饭的思想, 规定小组成员每次完成任务后均由不同的小组成员进行成果陈述。

四、考核方式改革思考

由原来的一纸论成绩的考核方式经过改革为过程性的、多元化的以学生能力为考核重心的考核方式后收到了多方面的效果。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得到很好的开发。学生一学期开始就明确一个典型的工作流程以及各个任务, 思路清晰, 学习目标比较明确, 并且引入自主创业的理念, 因此课堂上容易融入其中, 集中注意力思考;将“结果考核”变成了“过程性考核”;“理论考试”变成“实操考核”, 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度提高了, 课堂上也不再是枯燥的听授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

2、拉近了校企合作距离, 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项目, 提供专业的技能点评, 增强了课程内容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可以为企业提前培养职业能力, 挖掘技能人才。

3、在“过程性—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下, 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磨砺提高。

“过程性—多元化”课程考核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然仍有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与实践的地方。由于任务采用了团队的形式进行考核, 难免学生会出现吃大锅饭的现象, 团队任务时常总是由团队核心成员主要完成, 其他成员坐享其成, 虽然在考核中加入了“组内互评”但仍然有很多的学生碍于同学情面而非客观的进行评分, 因此难于体现团队成员的差异化, 也难于鼓励引导部分较为懒惰的学生积极学习。

五、结束语

“过程性—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是顺应现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 这样的考核方式改革是经过了实践证明的, 是可行的并且行之有效的。《连锁企业门店开发与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已经开展了两个学年, 通过不断总结和改进, 得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教师及学生都能在其中受益匪浅, 但是仍然需要继续坚持以人文本, 不断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得考试方法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11。

[2]龙芳:《高职项目化教学课程考核模式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 2009.2。

[3]赵宏、王春、朱春红:《东西方大学考试方式的对比及对中国的借鉴》, 《未来与发展》, 2007 (3) :59-62。

方式与过程 篇11

不侵权抗辩要重点寻找与专利权利要求不同或缺少的技术特征,并阐述该技术特征的不同或缺失是被控侵权技术与专利权利要求实质性的区别所在。 审查员和申请人在专利审查和申请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公知常识举证方面的困惑。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欧洲专利局、美国专利商标局和日本专利局对公知常识的相关规定,结合中国专利审查的相关规定和审查实践,给出了关于公知常识举证方式的一些建议。 一、前言 专利审查实践中,在涉及到创造性、公开不充分判断时,审查员经常用到公知常识。申请人在面对引用公知常识的审查意见时,也常常会对其中的“公知常识”进行质疑或反驳。某一特征是否为公知常识往往是相关双方争论的焦点,尤其是在创造性的评述中,审查员经常使用公知常识来评述权利要求不具有创造性。鉴于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审查指南以及司法解释中对公知常识的相关内容没有进行详尽的说明,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本领域认为是公知常识的内容,并没有记载在教科书、工具书以及技术手册中,这导致在实践操作中审查员和申请人双方之间意见分歧较大。 目前有知识产权制度的国家,基于各国的法律体系,形成了各自的关于公知常识的理论,并且对待公知常识的问题存在许多共性的地方,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对各国关于公知常识的有关规定进行分析和借鉴,并结合中国专利审查中的相关规定和审查实践,探讨关于公知常识的举证方式,以进一步明确公知常识的含义,从而在面对公知常识问题上为审查员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申请人提供有关帮助。 二、欧洲、美国、日本专利局关于公知常识的相关规定 (一)欧洲专利局 有关“公知常识”的定义,欧洲专利局的《审查指南》中总结了通常被接受的观点,公知常识为基本手册、专论、教科书中包含的被关注问题的信息。作为例外,当涉及非常新的研究领域时,在教科书中并没有相关的技术知识的记载,则公知常识还可以是包含在专利说明书或科学出版物中的信息。相似的,在T766/91(EP0288107B)中也阐释了上述相近观点,公知常识是由基本的手册和教科书阐明的正在被讨论的问题。公知常识是这样一种知识,本领域富有经验的人员具有这样的知识,或者至少在需要的时候可以从手册中查阅到这些知识。 在T766/91(EP0288107B)中,欧洲专利局申述委员会认为,有关公知常识的举证,对于公知常识的性质而言,可由多方来源推导出,某事或某物在特定领域为常识的证据并不只依赖于出版物所公开的证明,审查员只要说明事实并申明其是有关领域公知常识即可,一般无需提供举证材料。只有在有关方对审查员引用的公知常识提出异议时,审查员才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或说明理由予以证明。 由此可知,欧洲专利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教科书和通常的科技著作作为公知常识的文献证据,而仅通过全面广泛的检索才能获得的信息不能作为公知常识的证据。且当涉及非常新的研究领域时,又不能从教科书中获得时,也可通过专利说明书或科学出版物中的信息作为公知常识举证的材料。 (二)美国专利商标局 美国专利商标局在其《审查程序手册》中对公知常识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解释,其认定的“公知常识”相应称为“公共技术知识”(common knowledge in the art)或“公知现有技术”(well-known prior art)。且在该章节中从四个方面给出了依据公知常识作出驳回的指导。 A、如果能够迅速地、毫无疑问地断定所指出的事实为本领域“公共技术知识”或“公知现有技术”时,则审查员仅采取了没有文献证据支持的审查意见通知书是适当的。但仅依据现有技术中没有记载的证据来支持的本领域“公共技术知识”作为驳回基础的主要证据是不适当的。 B、如果审查通知中引用了一个未得到文献证据证明的公知常识,支持这种决定采用该通知的推理技术思路必须是清楚无误的。 C、如果申请人质疑一种事实断定为审查通知不适当或基于公知常识不适当,审查员必须用充足的证据支持这种决定。 D、如果审查员在申请人辩驳后的下一次审查通知书中增加了参考文献,并且该新增加的参考文献仅作为直接对应支持现有公知常识裁决的证据,并且不导致新的问题,也不构成新的驳回理由,则该审查通知可以是最终的驳回决定。 当申请人针对公知常识的认定提出疑义或质疑时,审查员首先需要考虑申请人的质疑是否适当,然后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当申请人没能作出适当质疑时,审查员应当在下一次通知书中清楚地指出,由于申请人没有对审查员关于公知常识的认定作出质疑或没有适当质疑,审查员所指出的公知常识视为被申请人所承认,构成申请人自认的现有技术。当申请人作出适当质疑时,如果审查员坚持其观点,就必须在下一次通知书中提供文献证据,如果没有文献证据就必须提供宣誓书或者宣言,并说明具体的事实理由和解释。 在美国的专利审查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采用多篇专利文献、科技书籍、科技期刊等作为公知常识的文献证据,但并没有给出文献证据的数量。 (三)日本专利局 关于“公知常识”的定义,日本专利局的《发明-实用新型审查基准》中对“技术常识”、“公知技术”、“惯用技术”都给出了定义。“技术常识”指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普遍知道的技术(包含技术理论、公知技术、惯用技术)或根据经验法则而容易得出的事项。只要“技术常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普遍知道,则其还包括实验、分析、制造的方法等。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是否普遍知道不仅根据记载该技术的文献的数量来判断,而且还考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该技术的关注程度来判断。“公知技术”指本技术领域普遍知道的技术,比如,具有与其有关的相当多的公开文献,或在本领域已知,或者不必列举而熟知的技术。“惯用技术”等同于“公知技术”,并且指常用的技术。另外,技术常识的含义要比公知技术(惯用技术)的概念要广。 关于公知常识的举证,日本专利局的《发明-实用新型审查基准》中指出:公知技术(惯用技术)为构成作为拒绝理由的依据的重要资料。在引用时,无论将其用作引用发明的认定基础,还是用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的知识或能力的认定基础,除了不必列举的场合以外,尽可能地给出文献。对于已通知过的拒绝理由,不得在引用新的已有技术文献等的情况下,作出强制或不合理的驳回决定。在驳回决定中,除公知技术或惯用技术以外,不得引用新的已有技术文献。 因而当审查员面对申请人的异议时,虽然日本专利局并没有明确要求审查员提供文献证据,可以以专利局的意见为准,但最好给出文献证据。在日本,对于举证,除了采用产业界、学界流行的手册、教科书,还可将非教科书文献认定为周知,同时日本专利局还与产业界共同出版了涉及各种技术领域的《周知、惯用技术集》,从而能更加准确有效地认定周知技术。 日本专利局的审查或审判中将文献作为证据认定公知技术时,原则上需要多篇文献,当其为专利文献时,一般引用2-3篇文献,在其为教科书等文献时,1件即可认定为公知技术。 三、中国关于公知常识的相关规定 《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实质审查”第四章“创造性”3.2.1.1节中,给出 “所述区别特征为公知常识,例如,本领域中解决该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的惯用手段,或教科书或者工具书等中披露的解决该重新确定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在《专利审查指南》第四部分“复审与无效请求的审查”第二章 4.1节中,提到“在合议审查中,合议组可以引入所属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或者补充相应的技术词典、技术手册、教科书等所属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性证据” 。 在《专利审查指南》第四部分“复审与无效请求的审查” 第八章4.3.3“公知常识”中,提到“主张某技术手段是本领域公知常识的当事人,对其主张承担举证责任。该当事人未能举证证明或者未能充分说明该技术手段是本领域公知常识,并且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合议组对该技术手段是本领域公知常识的主张不予支持。当事人可以通过教科书或者技术词典、技术手册等工具书记载的技术内容来证明某项技术手段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 由此可知,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审查指南或司法解释中并没有对公知常识作出明确的定义,并且也没有明确说明哪些来源可以证实公知常识,从而在审查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滥用公知常识的现象,以及申请人和审查员关于某特征是否为“公知常识”进行争执的情况。 四、建议的关于公知常识的举证方式 在《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实质审查”第八章“实质审查程序”4.10.2.2节中规定:“审查员在审查意见通知书中引用的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应当是确凿的,如果申请人对审查员引用的公知常识提出异议,实审审查员应当能够说明理由或提供相应的证据予以证明。”即实审审查员完成公知常识的举证责任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说明理由;第二种是举证证明。此处的规定隐含着如果申请人未对审查员使用的所属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提出异议时,审查员无需举证。 《专利审查指南》中对“说明理由”的情况没有给出具体和详尽的说明,但在审查实践中,可借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规定的、属于“说明理由”的情况,可以不需要举证。例如:(一)众所周知的事实;(二)自然规律及定理;(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而对于需要举证的情形,《专利审查指南》采取举例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例如可以是本领域的惯用技术手段、教科书、工具书、技术词典或技术手册等,但这种举例应不是一种穷举,在审查实践中还需要其他一些有效的公知常识举证方式作为补充,以方便审查员和申请人具体操作,除了《专利审查指南》中明确给出的公知常识证据外,笔者建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公知常识的证据。 (1)国际专利分类表 《国际专利分类表》可供从事科研、设计、生产、情报、教学等工作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科技情报人员、专利代理律师以及专利审查员和分类审查员在分类专利文献和查找专利文献中的技术情报和法律情报时使用。在《国际专利分类表》中很多分类号下,都有很多篇的专利文献。分类号是对大量数目的专利文献进行加工、归纳而得出的,其内容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广泛性,因而建议可作为公知常识的证据。下面引用一具体案例进行说明: 该案例的权利要求如下: 1、一种纸浆精磨的方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精磨采用盘磨机。 国际专利分类表中给出的分类号如下: D21D1/20? ? 精磨方法 D21D1/22? ? 锥形精磨机 D21D1/28? ? 球磨机或棒磨机 D21D1/30? ? 盘磨机(圆盘磨) D21D1/32? ? 锤式磨碎机 以《国际专利分类表》中D21D1/30小类下的专利文献作为一个整体,阅读到该小类下专利文献的人群应该是巨大的。联系本申请并延伸到所有的发明申请,考虑到申请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因此申请人完全能够在需要时从《国际专利分类表》中查阅到这些知识。因此,如果对比文件没有公开精磨的设备,建议可以引用《国际专利分类表》中的具体条目作为公知常识的证据,但同时要注意所用分类表的出版时间和本申请的申请日。 (2)生活中常用的例子 生活中常用例子并不一定出现在教科书、工具书或技术手册中,但也可以作为公知常识的证据。例如一项2006年申请的有关装饰材料用壁纸的发明专利申请,其与现有技术的区别在于:其具有凹凸花纹。在2004之前已有很多种带有凹凸花纹的壁纸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审查员用产品型号为居家经典77932的细致花纹玛堡壁纸为实例予以举证,由于曾经使用过该壁纸的人众多,即便一些没有使用过这种壁纸的人也对看到这种壁纸的事情有所记忆。因此,对于这种壁纸的“凹凸花纹”这一特征的存在及其作用,在申请日以前社会公众会有一个相对一致的认识。 (3)中国行业标准、中国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或其他标准 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有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这种规范性文件应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共同遵循的,故可以作为公知常识的证据。例如在化学领域,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通常涉及了某些组成部分材料、形状的选取、工艺参数、加工工艺等,而某些常规反应的工艺参数是在行业标准中有相应规定的,故在需要举证时,建议可从各种标准中寻找证据。 (4)足够数量的文献资料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本领域认为是公知常识的内容,并没有记载在教科书、工具书以及技术手册中,但其大量出现在专利文献、权威期刊或产品说明中,可以通过检索和提供足够数量的这类文献证明某个特征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毕竟在检索中这些技术特征出现的频率很大,在本领域还是被广泛所知的。可借鉴日本专利局的有关做法,在判断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是否普遍知道不仅根据记载该技术的文献的数量,而且还考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该技术的关注程度。因此笔者建议,在引用专利文献时,尽量给出3-5篇;在引用期刊文献时,尽量给出5-7篇。 (5)认可的电子、网络版百科搜索引擎以及可信的专业网站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网络百科全书,例如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互动百科、化工引擎等。这种网络百科给出了专业、权威、可信的信息,是目前被广泛信赖的一种验证工具,建议可以作为公知常识的证据。 同时,对某一特定的技术领域,出现了一些权威性的专业网站,这些网站对本领域的相关技术知识给出了较为专业的解释,也是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广泛采纳的,建议可作为公知常识的证据。例如国际沸石协会结构委员的网站是被IUPAC授权指定的唯一和确定的骨架拓扑构型的单位,该网站是一个可以充分了解分子筛有关基础知识比较有效的途径,给出了各种分子筛的微观构型、空间拓扑结构以及相应晶体参数等,建议可以作为公知常识的证据。 (6)公知常识集 由于教科书、手册、标准等文献所记载和纳入的公知常识性知识有限,因此,可以借鉴日本专利局的经验,对非教科书类书籍中所记载的、各个领域通用的、公知性的知识进行整合,出版一些技术领域的《公知常识集》,方便审查员和申请人的举证。 有关“公知常识”的定义,欧洲专利局的《审查指南》中总结了通常被接受的观点,公知常识为基本手册、专论、教科书中包含的被关注问题的信息。

nlc202309021848

方式与过程 篇12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即学生通过学习实训具备从事某一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和素质,因此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除教学内容外,考核方法改革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出口业务操作》课程作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提高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该课程传统的考核模式大多为闭卷考试,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及不允许翻阅任何资料的条件下,独立完成考核内容。这种考试核方式存在很大弊端,其一,重视基础知识考核,忽视能力与素质。考试仅仅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复习总结已学的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及素质的考核。其二,只考核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仅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不重视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其三,考试安排不合理。考试集中在期末,因此学生忽视平时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只等到考试前突击学习,很难扎实掌握知识。考试结果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应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进出口业务操作》课程重在实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就显得至关重要。

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方式的内涵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的概念从其内涵上讲,包括商业运作过程、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

从工作过程的概念上分析,其内涵是指工作的一系列工作流程和任务,同时包括实施工作任务的条件、环境及情景,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其他相关条件等,这些都是从事该工作岗位所要具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以实践活动来展开的,实践性与过程性是其重要的属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就是在对工作过程典型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完成该项任务的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据此构建出实现该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该学习情境中,围绕工作任务进行的学习活动。

本门课程的考核是建立在“工作过程”的基础上,首先在课程设计上“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训练引导知识,能力为核心,知识为支撑”,该过程中知识的总量未发生变化,而是“这类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紧紧依附于能力培养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操作方法

考核方法的改革重要依据是教学内容与方法,专业技能类课程教材选择的标准,应该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学习者学习的心理顺序,跟我们学习的顺序,跟实际工作的顺序一致,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教育要求,以技能训练为主,知识讲授为辅,“教、学、做”理实一体化。《进出口业务操作》课程在教材上,首先选用了海关出版社出版的《进出口业务操作》,这本教材的特点是以外贸业务为主体及其相关工作岗位任务为载体,选取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型和流通型两类外贸企业,依据其实际工作岗位任务来有序安排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学内容。即按照工作流程顺序及典型工作任务来编写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将理论知识融入工作岗位任务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职业岗位的一种必然需要,从而较好地落实“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思想。

良好的考核形式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在评价方式改革上,首先应明确教学评价不应是仅用概念问题考核,而更要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对学生进行考核。变传统的“知识考核”为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能力考核”,考核形式可引入综合项目考核,各技能点考核,课堂上的问答考核,出勤管理考核等形式。使考试更有效、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和考核改革理念,设计了本门课程考核方案:见下表。

总分100分:出勤学习态度10分,企业评价10分,单项技能训练(10+10)分,进出口业务综合操作(10+20)分,期末基础知识考核30分。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组,每个组模拟成立一家外贸公司,依据外贸企业建制,每名同学按公司岗位设置,担任一定的角色;教师轮流安排各公司充当进口商、出口商。各公司就某一种商品,完成交易磋商、拟订合同条款、出口合同履行、进口合同履行等项目。例如,单项技能训练——价格条款拟订工作任务训练,出口公司外贸业务员考察该商品在国际市场及进口方市场销售情况,考虑该国政治经济形势、运输状况等因素,与会计人员、法律人员等共同协商,确定商品价格,并报公司经理审核。该报价成果向其他组同学展示,其他组同学可以提问、找错讨论,提出质疑,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如果哪个同学对问题还没有掌握,组内其他成员有义务对其帮助,直至该同学能够掌握为止。

在考核过程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的互评;既有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也有对团队整体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从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沟通表达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该方案具体特点为:

3.1 突出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

过程性考核强化了过程控制,达到了考核学生和检验教学质量、效果的双重目的。变结果考核为过程性考核改变了以往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死记硬背术语,要求老师划重点,重分数轻能力的弊端,不仅可以适时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而且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产生紧迫感,认识到过程不努力则难以应对综合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有利于教与学双边互动,对教与学能够起到一定的反馈、修正作用,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重视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3.2 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变“理论考试”为“实操考核”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上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应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从考核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考核上应以“实操考核”的考核形式取代传统的“理论考试”的考核形式,突出教学的实践性。课程考核可分为笔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笔试用来考查进出口业务的基础知识;实际操作作为主要形式,用来考查学生对于进出口业务整个操作流程的掌握情况。实际操作既包括平时每位同学对各个单项技能点掌握的考核,又包括对团队整体业务操作流程的考核。

3.3 改革评价方式——变“知识考核”为“能力考核”

建立以能力为本、将专业教育的服务观念内化于考试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进出口业务知识的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敬业精神的培养,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考核中不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把考试真正当做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

3.4 由单一考核变综合考核——技能+素质

传统的考试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其弊端显而易见。《进出口业务操作》课程改变了传统单一考核方式,进行综合考核,突出技能与素质考核,进而完成专业培养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3.5 由单独学校评价转变为——学校企业共同评价

《进出口业务操作》课程考核,改变传统单独学校评价模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评价过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学及考核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进出口业务操作》课程考核方案从2009年开始在国际贸易专业组织实施,通过几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企业工作得到单位首肯;在国际商务单证员职业资格考试中,国际贸易基础掌握很好,考证通过率达到94%;在全国外贸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4 结论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进出口业务操作》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该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都有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课程考核更切合实际,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

摘要:课程考核方式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监控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传统职业教育考核方法存在很多弊端,本文基于工作过程和进出口业务操作课程的特点,结合职业素质的要求,设计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方案,取得实践性突破。

关键词:工作过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柏霞.高职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2(6).

[2]蒋明雷.注重课程考核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2).

[3]仇伟明.高职教育考核方法改革探析[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4]周天沛.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5]黄静.从准进式到拉动式构建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新体系[J].中国市场.2009(15).

上一篇:BOT建设项目下一篇:语言中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