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链会计假设论文

2024-12-12

价值链会计假设论文(精选11篇)

价值链会计假设论文 篇1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业务处理的前提和基础, 是人类在长期的会计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但是会计基本假设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要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尤其要随着网络公司、虚拟企业、电子商务、战略联盟等新经济形式的产生和发展而及时进行价值和功能的再造。

一、新经济环境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当前, 在市场主体及其组织形式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 会计基本假设受到的冲击、挑战或影响也逐渐增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新经济条件下的网络公司、虚拟企业、电子商务、战略联盟等新经济形式的广泛存在, 不仅跨越了地域界限, 而且使各经济单元之间的界限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那样清晰可辨, 各经济单元能够轻易实现内部某些要素或元素与外部相关要素或元素的重新组合, 极大地改变了各经济单元或者各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 从而使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虚拟的、能随时变化的松散的介质空间。在这种情况下, 是否应该对会计主体重新进行界定?如果不进行重新界定, 那么现行会计主体假设及其他假设下的会计原则或规则的实用性就会大大降低;如果进行重新界定, 那么又该用什么样的会计公认标准或制度来更好地统一不同组织的会计工作?各会计主体及其产生或提供的相关信息该如何准确区分, 并如何保证各会计主体合理的权属及正当的权益?

2. 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会计主体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 会计主体存在方式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增大、可辨认性减弱。因此, 在持续经营假设方面存在以下疑问:如何准确分清一个会计主体是否在持续经营?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变得有名无实, 是否对一些会计主体不再适用, 或者其适用的条件是否将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3. 对会计期间假设的影响。

由于对会计主体假设与持续经营假设存在诸多困惑, 对会计期间假设的疑问也就相应地产生了。例如, 会计期间假设是否有必要继续存在?尤其是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的出现, 使会计主体在任何时点都可以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 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会计信息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 而会计期间假设基本上也满足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及时作出决策的需要, 那么如何界定会计期间假设的“期间”?如何保证在此“期间”所提供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4. 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随着虚拟企业和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 会计主体间的交易更多地采用了电子货币和电子数据来进行记录。同时, 电子货币的出现以及贸易壁垒的进一步打破、国际金融乃至国际经济的一体化, 使得资金在各会计主体间高速流转, 加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 资本值变随时可能发生、资本决策瞬间就可确定, 这些都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存在、使用和效力产生了很大的挑战。

虽然会计基本假设已受到了重大冲击, 但是笔者认为从会计基本假设的内涵和作用等角度来看, 其仍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 只不过在这些假设指导下的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应当更具有灵活性, 即应当对会计基本假设进行价值再造和功能再造。

二、会计基本假设的价值再造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人员得出有关价值、成本、收益等特定结论的基础和前提, 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 是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某些情况所作出的合乎逻辑的判断。因此, 针对会计基本假设所具有的存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价值再造。

1. 对会计主体假设的价值再造。

主要包括: (1) 从“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这一定义中可以明确得知, 其真正的内涵就是这种特定单位的存在范式可大可小、可实可虚, 其存在时间可长可短、可先可后, 其存在的重要或主要条件就是会计应该或者能够为之服务。由此而论, 会计主体假设的存在和运用域就不仅仅局限于当前研究所能触及的范畴, 而是更具有时空性, 即只要有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存在, 会计主体假设也就存在并起作用。 (2) 在网络环境下, 要保证会计信息在生产、传递过程中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避免其被篡改、泄漏或被侵权, 必须要求准确界定会计主体、规范会计主体的运行、明确会计主体的责任, 以确保共享的会计信息的生成有名有实、有质有量, 传递有源有道、有效有利。而对于网络公司或虚拟企业而言, 其也可以从网址、网页或网上账号等方面体现其“实体性”特征。 (3) 面对和谐社会与和谐会计的发展要求, 以及为体现和实施新经济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就要求会计主体披露其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 对因其自身原因造成的资源损耗、人员消耗、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核算、计量和披露, 以此作为社会有关各方对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考评的依据。这就需要将那些能控制资源、承担义务、有一定经济利益指向或者能进行经营运作的特定单位假设为会计主体, 只有这样才能核算和反映其所发生的各种业务事项, 从而对会计主体所开展的各类交易活动进行监督控制, 严把数据输入关, 使其所反映和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合法、完整, 从而促进包括会计主体在内的各社会单元的生存发展及各项社会责任的贯彻落实。 (4) 人类活动的中心是经济活动, 而经济活动必然伴随着价值运动。反映经济活动状况是经济核算的基本目的和功能, 微观经济核算一般都通过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来进行, 因此凡是要从事经济活动并需要反映和控制其资产和价值信息的运动状况的特定单位, 都可作为会计主体, 并按会计主体假设来开展会计工作。只有对会计主体假设进行价值再造, 才能准确界定会计主体的内容和范围、明确各会计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厘清各项会计业务的交易权限、促使会计工作在公认的会计原则指导下开展。

2. 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价值再造。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破产和清算, 而需要或者能够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虽然该假设是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 以及会计主体的经营持续时间具有高度不确定性而提出的, 但出于会计主体设立的目的或经营目标, 它依然具有较大的现实价值, 也相应地能实现价值再造。这主要是因为:从会计主体个体来看, 每个会计主体总是被预见或希望能长期地生存下去, 并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从会计主体总体来看, 发生破产清算的会计主体毕竟是少数, 且会计不能建立在突如其来的终止企业营业活动的可能性的基础上;从会计主体存续期来看, 虽然确实没有一个会计主体能够无限期地生存下去, 但仍有一些长期存续的会计主体, 如政府类会计主体和一些百年老字号或老企业等;从会计主体存在的环境来看, 会计主体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确实较大, 会计主体的设立者尤其是一些独立实体性大型会计主体的设立者既不可能在其设立时就直接断言其存续期 (除了诸如战略联盟之类临时设立的会计主体) , 也不愿意将其经过较繁琐程序才最终达成的相关交易过早、过快地结束, 或将其艰难达成的业务往来或情感仅因业务结束而轻易放弃, 如此就需要会计主体能在一个可预见的将来持续、正常地经营;从会计主体坚持该假设的效能来看, 会计主体只有充分合理地利用此假设, 才能以乐观的态度、创新的思维、持久的恒心突破重重难关, 获得蓬勃发展, 从而不断创造和积累财富、实现自身价值, 不断为国家分忧解难、谋利造福, 这对国家和会计主体自身都是有利的。由此而论, 对持续经营假设进行价值再造, 就可确保会计主体在一个相对长或短的持续期间内正常经营下去。只要会计主体存在、会计主体假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那么持续经营假设就理所当然地有名有实、有根有据。

3. 对会计期间假设的价值再造。

该假设的提出是为促成和保证会计主体在其持续经营期内能及时生产和提供会计信息以供信息使用者参考, 而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可预见”期间人为划分成若干个时间段。该假设要求对会计期间的划分应具有多样性、适需性和实用性, 以解决因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期过长导致不便提供及时、可靠的会计信息的问题。也就是说, 在实际运用此假设并对其进行价值再造时, 应把握两点: (1) 不管会计主体及其义务或交易存在的时间长短, 总可将会计主体的持续经营期间人为地划分成一定的时间段; (2) 要保证会计数据和信息可随时反映出来, 避免从原始数据到现成信息之间的时空差, 就必须将会计主体的整个持续经营期按会计信息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内容时间上对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 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会计期间, 以便能及时有效地核算和反映各类会计信息, 并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

4. 对货币计量假设的价值再造。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来核算、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事项, 并假定在不同时期货币的币值不变。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计量单位和手段应当以各种能代表一定价值的“货币”形式, 包括货币本身和以一些单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货币等价物等。不论是现行的纸质钞票、货币化单证还是电子货币等, 都只是交易的形式、手段、状态的变化, 或者说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的不同职能在起作用。即使是电子货币, 其本质上也应代表一定的现实价值, 也应以一定的“货币形态”为计量标准和衡量形式。并且交易中的货币, 尤其是电子货币虽然其币值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 但不会是绝对动态的, 正在发生的货币支付不可能因其在变化而停止, 更何况这种“货币”只是一种形式上或观念上的, 在会计主体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 “货币”作为经济活动中运动着的价值的计量尺度和衡量标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还是统一和不变的。因此, 货币计量假设的存在和运用依然具有较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会计基本假设的功能再造

相对于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基本假设的价值再造而言, 会计基本假设的功能再造则是指在整个会计理论及实践的发展过程中, 会计基本假设所能够发挥和应该发挥的有利作用和效能。

之所以说是功能再造, 主要是因为会计基本假设的功能有一个被认识、被发展、被利用的渐进过程, 它不会只在某一个会计实践阶段发挥出来或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都以相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是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创新、会计地位的强化等而不断得到有效发挥和利用。从总体上说, 会计基本假设的功能再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从空间功能上再造灵活性和全面性。

会计主体为会计核算的空间界限划分奠定了基础:会计核算是被严格限定在每一个独立核算的特定单位内的, 应以该特定单位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为对象, 记录和反映该特定单位已经发生、正在开展或即将进行的所有经济活动。由此可以看出, 会计主体的范围从会计主体的概念界定开始就已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尤其在当今的新经济条件下, 会计主体根据其经营管理需要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既可简单化、扩大化, 又能复杂化、细分化。

比如, 会计主体根据管理决策需要将其业务或作业环节等作为会计核算主体, 实现业务事项或作业流程之间, 会计主体及其内部各组成单元之间, 会计主体与其供应商、客户、银行、海关、证券公司等之间的相互联接和协调, 使其会计信息全面、详实、客观、及时和可靠。再如, 会计主体及其信息使用者可突破传统会计信息供给和需求的空间限制, 在网上实现实时信息沟通, 使其管理能力和监控能力能够延伸到任何一个接点或节点, 从而使诸如报表编制、报账、报税、报关、审计、查账之类的众多远程处理可以轻易完成。又如, 可按照组织行为学和管理经济学等对经济单元的创新构建要求, 以及经济单元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 灵活设置长期或临时, 有形化或虚拟化, 大规模、高规范或小规模、粗规范类的会计主体。

2. 从时间功能上再造在线动态性。

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期间假设要求会计主体能够按经济活动发展变化的“业务线”和经济信息生成传输的“时间线”, 持续、实时、便捷地提供各种反映其经营状况的动态财务报告, 以丰富会计信息的内容、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这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

网络环境下在线数据库涵盖了网络上所有会计主体和非会计主体的有关信息, 会计主体可根据动态会计信息实现在线管理, 使其会计核算和管理从过去单纯的静态模式转向以动态为主的静态和动态兼有的模式。信息的及时生成和传递消除了信息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为会计主体及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决策提供了更加及时、全面、准确、安全和可靠的会计信息资料。

3. 从计量功能上再造统一性。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工作中以货币作为统一的主要计量单位, 记录和反映其经营过程和成果。会计计量的前提是假定货币本身的价值量稳定不变, 其要求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而不是以非货币单位来计量。

不管是在传统经济条件下还是在新经济环境中, 货币计量假设的存在和运用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 (1) 从会计本身的产生发展过程和特征来看, 会计管理工作离不开计算, 离不开能够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可以同一切商品相互交换的货币量度形式。 (2) 从对会计定位或定义的技术论、工具论、方法论、艺术论、管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观点来看, 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将随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会计方法手段的逐步完善而巩固和提高, 而这种巩固和提高的表示和说明方法也离不开以货币为主的计量单位。 (3) 从计量工作的任务、作用和特点来看, 会计主体如果没有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计量单位, 那么其会计核算过程就不能正常控制, 会计管理工作就无法进行, 制定和贯彻会计技术标准与提高会计工作和会计服务质量就只能是空谈。 (4) 从货币职能来看,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 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贮藏、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而会计计量是会计记录的前提, 会计记录又必须经过分类、整理和汇总才能形成反映会计主体全貌的财务报告, 这就需要以货币作为核算和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状况和结果的共同尺度, 充分利用和发挥货币的各种职能。因此, 虽然会计产生于货币之前 (此时也有会计计量的主要统一性) , 但货币一经产生便成为会计核算和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计量工具, 并最大范围地实现了会计计量的统一性。

4. 从质效功能上再造整体刷新性。

会计基本假设既限定了会计对象和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也界定了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时间界限, 同时还明确了会计活动和会计实践过程中应使用的计量单位, 因此四项会计基本假设缺一不可。会计基本假设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实现整体刷新, 增强适应性、实用性和质效性。

例如, 在当前的会计基本假设运用过程中, 会计人员可利用网络查询各种会计主体的会计数据或信息, 实现任何时间和地点的移动和在线办公, 节省了大量信息生成和传递的成本及管理费用;可通过无纸贸易或电子单据、电子货币支付交易, 大量减少业务处理和信息资料流转的时间, 提高了结算支付的效率, 强化了会计活动及其管理的过程质量及结果质量;可用先进的核算手段使十分繁杂的核算过程全部由计算机网络系统完成, 提高了会计业务处理乃至整个会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可通过明确界定、充分认识和有效利用会计基本假设来严格科学地设计和实施一系列会计制度规范和约定, 避免社会经济实践中的投机主义和信用缺失产生的危害, 提高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和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平。

总之, 不论是作为会计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是作为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四项会计基本假设之间环环相扣、紧密相联的关系依然存在, 其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事业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既客观存在又值得深究再造, 因此会计基本假设作为会计原则建立的基础和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的事实不容置疑, 应该予以继续坚持和充分利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网络公司、虚拟企业、电子商务、战略联盟等新经济形式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并从空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时间的在线动态性、计量的统一性、质效的整体刷新性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对会计基本假设进行价值再造和功能再造。

关键词:会计基本假设,价值再造,功能再造

参考文献

[1].陈一鸣, 陈宏明, 曾小青.虚拟企业会计有关问题探讨.商业研究, 2006;4

[2].宋逵, 陈文军.网络经济对会计四大基本假设的挑战.经济师, 2004;11

[3].卢翔, 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 (第四卷)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4

[4].张国健.网络会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经济师, 2001;3

[5].熊剑.会计核算价值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价值链会计假设论文 篇2

环境会计假设体系的构建

作为会计学与环境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环境会计一直为会计理论所关注.本文在分析了构建环境会计假设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形成了既符合环境会计特点、又吸收了传统会计假设合理成分、又可适用于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环境会计假设体系.

作 者:郭收库 GUO Shou-ku 作者单位:陕西工学院,管理工程系,陕西,汉中,723003刊 名:陕西工学院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16(4)分类号:F230 X196关键词:环境 会计 环境会计 会计假设

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持续经营假设 篇3

在2004年底《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发布之后,企业整体价值、股东全部权益价值和部分权益价值的评估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收益法。而在收益法中,评估假设和评估限制条件对评估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对收益法中持续经营假设下的几种不同的评估假设和评估限制条件的讨论,来提醒评估师应根据评估目的以企业未来最有可能的持续经营方式作为评估前提。笔者愿“抛砖引玉”,悉听大家对这方面的评点。

持续经营是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的必需前提,然而,企业未来如何持续经营?是维持原有生产或经营规模的持续经营还是增量资本投入后的持续经营?是模拟原市场经营条件下的持续经营还是企业重组后存在协同效应的持续经营?不同的假设将对应着不同的评估结果。评估假设本质上就是评估条件的抽象设想,而没有这些设想我们将无法得出评估结论。所有的评估结论都是有条件约束的,都是有前提与假设的。下面将我们在近几年评估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四种持续经营情况逐一进行分析,以证实评估师在执业中要根据评估目的、资产使用方式、资本投入情况和资产协同效应等具体情况来设定企业未来最有可能的持续经营方式和限定条件。

一、维持原有经营规模及产品结构的持续经营假设

这是持续经营假设中最普遍的一种情况。这一假设是在宏观上假设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无重大变化,行业的准入制度、市场分割状况等维持目前格局;在微观上假设所评估企业的资本结构、经营结构和产品结构得以维持,企业的会计政策和税赋状况的主要方面与撰写评估报告时没有发生变化,企业继续具有独立的生产经营地位,其现有规模的资产可继续使用下去。

此时,评估师在评估企业未来的持续经营收益时,就可以依据所评估企业的历史财务数据,对非经常性的项目和非经营性资产、溢余资产进行调整后,得出企业未来一定年期内的收益,再将这些预期收益折现,得出所评估企业的价值(有非经营性资产和溢余资产的需要将这部分资产的价值加回)。

这一持续经营假设一般适用于符合下列情况的企业:

1.评估目的中的经济行为实现后,企业的控股权不发生变化或虽有控股权的变化但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向和经营策略不发生重大变化;

2.企业现有的财务政策、定价政策和市场份额不会因为评估目的中的经济行为的实现而发生重大变化;

3.评估目的中的经济行为实现后没有大量的资本投入且造成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产生很大的提高;

4.评估目的实现后企业不会发生转产或经营方向的根本性改变;

5.评估基准日前后的非经营性资产和溢余资产的效用不发生重大变化。

二、满足一般市场条件的持续经营假设

采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时,我们还会碰到这样的企业。此类企业在评估前一直属于某一产业链中的某一环。此类企业虽然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但承担着企业集团(或母公司)产品中的一个部件(或零件)的生产加工任务;或作为一个企业集团(或母公司)的附属企业承担着某一服务项目中的某一服务分项。这样的企业实际上并没有独立的市场地位,其产品的原料进价和产品售价,或其服务的定位、经营策略和服务收费都受制于某一企业集团。企业现有的损益只是企业集团利益的一个“蓄水池”,其“水位”的高低完全根据企业集团的利润需要来进行调节。

而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是评估企业摆脱企业集团依附地位后独立在市场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时的价值。此时,如果继续采用上一种持续经营假设,显然与企业未来的实际经营情况不符。那么,应如何设定此类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呢?笔者认为,这时就需要结合企业未来可能的经营情况,模拟该企业在一般的市场条件下的持续经营情况来评估企业价值。此时模拟一般市场条件至少应符合下列前提:

1、产品或服务的定价是参照正常市场条件设定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能够为市场接受,但产品或服务的产量将受到企业现有设备能力的影响;

2.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是企业为提供这些产品或服务所必须承担的完全成本,而不是企业现有帐面反映的不完全成本;

3.企业的税赋必须考虑企业未来的税赋水平;

4.考虑取消目前企业集团所给予企业的房租、销售和办公方面的各项免费费用后市场条件下所必需的正常费用;

5.对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和溢余资产的判断不是依据其现有效用,而是依据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进行判断。

三、投入增量资本的持续经营假设

采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时,我们会遇到股东对收益较好的企业投入资本并使其在短期内新增了生产经营能力的情况。此时,如果继续以企业维持原有生产经营规模预测收益,显然与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不符。但评估中如何考虑新增生产能力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在评估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从投入资本到形成新增生产能力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土地、厂房、设备、人员、管理等等;

2.企业的新增生产能力是否能成为其新增的获利能力是要经过市场考验的,这需要我们进行调查研究来推断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接受程度,以及推销过程中可能花费的销售费用;

3.在确定加权平均资产成本(WACC)时,股东预期回报率一定要高于同期贷款利息,否则就有违增量资本投入的意愿。

四、企业重组后产生协同效应后的持续经营假设

很多上市公司把募集来的资金用于获取上游或下游的企业或有预期回报的企业的控股权。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企业可能目前并无良好的经营效益,有的企业还可能债务缠身。但这些被并购企业往往拥有土地、房产、具备生产能力的设备或技术人员,但往往销售能力较弱,企业管理不善。因此,收购这些企业除了避免关联交易和战略需求等因素之外,主要是因为存在并购后的协同效应。《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17条提醒我们“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与委托方进行沟通,获得委托方关于被评估企业资产配置和使用情况的说明,包括对非经营性资产、负债和溢余资产状况的说明。”,评估师在分析这类企业未来的持续经营状况时应该重视企业上述的这些情况,具体考虑的问题如下:

1.考虑企业现有溢余资产在重组后变为经营性资产给企业带来增量效益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

2.考虑增量资本带来增量效益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

3.考虑实施重组后新的管理者对成本、费用的预期控制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

4.考虑实施重组后新的财务政策、税赋情况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

影响企业收益的持续经营方式并不限于上述四种,本文在此不准备一一罗列。本文只是希望评估师在采用收益法评估企业价值时,要认真贯彻《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第27条的原则,即“应当充分考虑并分析被评估企业资本结构、经营状况、历史业绩、发展前景和被评估企业所在行业相关经济要素及发展前景,收集被评估企业所涉及交易、收入、支出、投资等业务合法性和未来预测可靠性的证据,充分考虑未来各种可能性发生的概率及其影晌,不得采用不合理的假设。”我们在评估时要考虑什么是与评估目的最为匹配的企业未来持续经营方式,并在报告的评估假设中对企业未来持续经营的方式进行论证述,以便让评估结论建立在合理可信的基础上,同时能够引导评估报告使用人正确理解评估结论。

价值链会计假设论文 篇4

一、价值链会计的职能

职能, 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功能。会计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会计目标的实现要履行会计的职能。而会计职能和会计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会计环境会通过会计对象、会计目标等制约会计职能的发挥。价值链会计的职能就是价值链会计在企业及价值链联盟的价值链管理中具备的功能。价值链会计借助于信息技术、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于一体的价值链管理活动的本质决定了价值链会计的多职能。

1、实时反映职能

反映是一项首要和基本的会计职能。它是指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从数量上反映企事业单位一定时期正在进行或已发生、完成的经济活动。

价值链会计反映职能的特点之一是实时性, 它不受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期间的限制, 而是实时地反映价值链联盟上各节点企业流入、创造、流出等价值活动信息。这一实时反映职能包括简单反映和在评价基础上的反映。简单反映是指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和处理, 并加以反映, 以供管理者决策和实时管理控制使用。而在评价基础之上的反映, 则是一种经过比较、分析和评判基础上的反映, 是一种更高级的反映。通过价值链会计评价创造价值的各项作业活动, 评价价值实现的过程, 识别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以及增值的幅度, 并根据识别的结果判断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作业, 决定哪些作业活动宜于企业自己做, 哪些作业应该外包给其他企业来做, 以实现对价值链的纵向管理。

价值链会计反映职能的另一特点是反映的范围扩大。除了反映本企业的经济活动外, 还可以反映价值链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经济活动。从目前看, 这一职能还无法实现,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价值链联盟各节点企业借助网络技术终有一天可以实现无缝链接, 则反映价值链上其他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情况的这一职能可以轻松实现。

2、实时多维控制职能

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会计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标准, 应用一定的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驾驭或支配, 即通过指挥、调节和监督等手段完成预期的目标。和传统的会计控制职能相比较, 价值链会计的控制职能表现为在实时评价基础上进行多维的全方位控制。即有关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相关信息, 对价值链联盟各节点企业及本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实时对比和实时分析, 并通过指挥、协调和约束等环节干预企业的业务, 以实现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 从而达到价值增值最大化这一终极目标。

和传统的企业管理相比, 价值链管理注重价值链联盟上各企业每项价值创造活动的分解和集合, 通过整合价值活动, 实现价值增值的最大化。而整合价值活动的基础是协调、控制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活动, 也就是要对价值链联盟各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及价值实现活动的业绩管理、成本管理、资本预算、薪资报酬等进行协调和控制。由于价值链会计超时空多维视角, 借助于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处理, 其触角伸向价值链联盟的每一个角落, 对每个企业的任何一项价值活动或业务进行实时控制已成为可能。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价值链管理的对象除了企业内部价值链外, 还要向外延伸, 表现为横纵交错的价值网络。服务于价值链管理的价值链会计对价值链的控制能实现在实时评价基础上进行多维的全方位控制。

3、预测职能

会计预测职能的含义是:会计通过所反映的经济业务, 提供会计信息, 根据这些会计信息, 找出会计各个要素及相互之间变化规律来预测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发展变化趋势。和传统会计相比, 价值链会计的预测职能范围更广, 一方面要预测价值链上各种可能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活动, 另一方面还要预测这些价值活动的价值效应, 亦即预测哪些环节会出现增值效应及其可能的价值增值额;而哪些环节可能会出现零增值效应和负价值效应及它们对企业总价值增值的影响程度等。

4、决策职能

会计决策的主要依据是会计预测, 是根据预测结果分析与选择能达到管理目标的最优方案的过程。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 价值链会计管理目标可以分解成许多子目标, 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这些子目标的实现, 这样, 决策的视角由抽象的总目标转向具体的子目标。对于价值链会计而言, 各个子目标应根据企业的不同价值链分别设定。例如, 对纵向价值链上的资金活动进行管理的目标是保证资金从顾客顺畅地流向供应商、对采购活动和销售活动进行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产品从供应商顺畅地流向顾客;横向价值链上的竞争优势分析的目标是确保企业保持和增强竞争优势;对内部价值链上的成本活动进行管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的生产成本最低并持续降低、对价值增值活动进行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各个价值增值单元获得最大的价值增值, 强化具有正价值效应的价值活动的价值增值能力, 而消除具有零价值效应和负价值效应的价值活动对企业价值增值能力的负面影响等等。价值链会计决策的目标就是以预测结果为依据, 结合未来可能的影响因素, 提出使这些子目标得以实现, 从而保证总目标得以实现的最优方案。

二、价值链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和假定,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想化、标准化的会计环境。当现实发生变化而使假设远离会计的经济环境时, 假设就必须做出相应的修正和补充, 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价值链会计和其他科学体系一样, 必须依靠一些假设才能构建其知识体系。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会计假设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价值链会计的基本假设和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相比, 有一定的变化和发展。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 也称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其主要作用在于:主体规定了会计所应处理的交易、事项的范围, 从而规定了财务报告的内容与边界, 即为谁报告、报告谁的经济活动。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价值链会计的主体假设依然存在, 只是内容和外延都已经扩展。会计主体不仅仅是独立的核算企业, 而是具有多层次和多方位性。首先, 价值链会计核算价值链上某一节点的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 并向各有关方面提供相关会计信息, 进行管理。这一层次和传统的会计主体含义是一致的。其次, 价值链会计要反映价值链上其它企业的经济活动。最后, 价值链会计还要反映价值链联盟的整体经济活动。在这三个层次中, 层次一是基础, 离开了层次一, 层次二和层次三是不存在的。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借助于网络, 价值链联盟的各节点企业可以实现完全的无缝链接, 可以实时地了解其它企业及整个价值链联盟的经济活动, 并根据价值链会计提供的信息实施某一企业的管理活动。

2、持续经营下的不定期会计分期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 会计主体会继续它的正常经营活动, 而不会面临解体、清算等终止正常经营活动的情况, 它规定了会计活动的时间范围。会计分期假设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之上, 为了满足决策制定者定期制定决策而人为将持续经营期间分成若干个期间, 以便于定期提供财务报告。在传统会计理论中, 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是很重要的两个基本假设。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会计环境的变化对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这两个假设带来很大的冲击, 其内容也应有所变化。对价值链会计来说, 因为其会计主体是多层次性的, 所以持续经营假设不能仅仅针对单一组织, 而还应包括价值链联盟。将持续经营假设拓展到范围更广的价值链联盟, 价值链节点上的企业就能通过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纵向分析, 判断哪些环节可能会威胁自身正常的经营能力, 从而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当价值链联盟中的一部分出现破产时, 持续经营假设依然成立。

由于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延伸, 所以价值链会计中会计分期假设依然成立, 但和传统的略有不同。传统财务会计一般以“年”作为会计期间, 企业在每年年末提供本年内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报告。但随着人们对财务报告及时性和实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种传统的按年提供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已经快要消失了。为决策提供实时信息是价值链会计的主要特点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实时提供所需信息已成为可能。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随时从相关的数据中自动收集并抽出有关的数据, 生成与决策相关的财务报告和报表。每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同时段的损益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时生成, 使得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不断缩短, 变“历史信息”为“实时信息”。只要企业进行持续不断的经营, 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 获得每一时点或时段的财务报告, 这使得价值链会计的会计分期具有不定期的特性。

3、价值计量假设

计量单位是指对企业发生的交易必须采取统一的计量单位进行计量。会计具有的量化特征, 对计量工具的选择具有严格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计量单位是货币, 也即货币计量假设。该假设附带包括两个附带假设:记账本位币 (唯一性) ;币值稳定不变 (一致性) 。该假设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而且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受到强烈的冲击。一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 币值稳定假设是不成立的。在不同时期, 货币购买力不同;不同国家的货币不存在稳定性的比值关系。因此, 用币值不稳定的货币作为唯一的计量单位有失公允。另一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通过互联网进行跨国金融工具交易和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易变得非常容易, 尤其是“网上银行”的兴起、“电子货币”的出现, 使得货币计量不再具有唯一性。

在价值链会计框架内, 计量单位不仅包含货币单位、非货币单位, 而且还包括许多非财务信息, 如顾客的偏好和满意度等。这样, 会计管理的视角就大为扩展, 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就统一为价值信息, 货币计量扩展为价值计量。这一计量单位假设突破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单一货币计量假设, 是一种立体多维计量方式。在价值信息中, 财务信息依然用货币来计量, 非财务信息用规范化的非货币信息来计量。价值信息的选择要依据重要性原则, 只要是有利于对价值链的价值增值情况进行分析与考核的价值信息, 就应该纳入价值链会计框架内。根据这些计量单位, 价值链联盟上各个节点构筑自己的价值信息库。各总信息库和总信息库之间、总信息库和子信息库之间、子信息库和子信息库之间可以自由交换价值信息。企业应该为这些价值信息库建立统一标准, 以保证价值信息交换的顺畅。

摘要:价值链会计是价值链管理理论、会计理论及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会计学的新领域。本文探讨了价值链会计的职能和基本假设。提出价值链会计的职能包括:实时反映、实时多维控制、预测、决策等职能;价值链会计的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下的弹性会计分期假设、价值计量假设等。

关键词:IT环境,价值链会计,职能,假设

参考文献

[1]于富生、张敏:论价值链会计管理框架[A].第三届“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

[2]郭梦龙:价值链会计研究[S].华东师范大学, 2005.

[3]赵玉霞:试论会计预测职能的重要性[J].经济师, 2003 (6) .

[4]于富生、张敏:论价值链会计基本假设[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6 (1) .

[5]李心合:财务会计理论创新与发展[M].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9.

[6]骆丛艳:制造企业价值链会计研究[D].中南大学, 2005.

[7]李晓兵:价值链会计之理论研究[J].财会月刊, 2006 (5) .

价值链会计假设论文 篇5

一、传统会计基本假设的局限性

1、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它为确定特定企业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和进行的经济业务提供了基础,从而也为规定有关记录和报表所涉及的范围提供了基础。但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型会计主体(虚拟企业等)的产生以及众多无形资产的出现使得很难界定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的原本意义已显得过于狭窄,会计主体趋于多元化和模糊化。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网络信息时代下“会计主体”的内涵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地变化。

2、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上假设企业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不会在可预见的将来清算解散。在网络信息时代,虽然虚拟企业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虚拟企业可能要在企业契约到期或中途解散,但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为了破产。而且,虚拟企业的每个组合方都是特定链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团队,意义格外重大。维持一定的合作稳定,哪怕是战略性稳定,也对虚拟企业相当重要。只有保持了这种内在稳定性,虚拟企业才能以相对不变和整体的形式与外部合作,继而促进其自身发展。所以,虚拟企业的稳定问题,实质上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更何况在虚拟企业契约到期之前,无法预计其何时破产、清算。因此笔者认为,该假设在网络信息时代还是适合的,因此不需要变更。

3、会计分期假设是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前提的,是指企业持续不断经营过程,可以被人为地分割成序列的会计期间,以使用户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然而,在网络信息时代,各种状况复杂多变,为了正确、快捷地决策,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求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呈现及时化和多样化的态势,然而目前以年为时间单位的财务报表,甚至以半年、季度为时间单位的财务报表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会计分期假设同样受到挑战。

4、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核算以货币为计量经济活动的`最好单位。建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企业信息的需求并不仅仅局限在货币所能反映的信息,人们对于一些其他的信息(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应变能力、服务质量等)需求量日益增加,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并不能提供完整的反映会计主体的信息。货币计量假设的另一个含义是货币的单位价值是稳定不变的。但币值不变假设在持续的通货膨胀面前显得十分“苍白”,并且在不同的时间里,货币单位的实际购买力可能发生较大的波动,这可能使得用货币计量的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可比性。这无疑是货币计量假设的重大缺憾。网络信息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多样化的需求,对于货币计量假设提出了挑战。

以上对于会计四大基本假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会计基本假设中除了持续经营假设不需要变更以外,其它三大假设正经受着日益严峻的考验,因此创新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会计假设显得十分迫切。

二、会计假设创新

会计假设是在会计所处的特定经济环境下对经济活动所作的假设性限定,是环境的产物,应当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革。网络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对会计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会计的创新提供了途经。

1、经济单位体假设代替会计主体假设

应该说,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实体企业、公司仍然是企业存在的主要形式,对于这些主流企业传统的会计假设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会计主体假设仍然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时代新型会计主体(如虚拟企业、网络公司等)的出现使得传统的会计主体的内涵要进行扩展。因为传统的会计假设所定义的会计主体是实实在在的“实”经济体,因此,今天所产生的虚拟企业等就无法包涵在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范围内。但是虚拟企业、网络公司等虚拟的主体也要进行会计核算,也要对外提供会计信息,因此有必要界定虚拟企业核算的空间范围。因此笔者用“经济单位体”来代替“会计主体”假设,以区别于传统的“会计主体”。

2、即时报告代替分期报告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部分会计信息的生成都是由计算机按指令或程序来完成,正是因为有了计算机的高速处理能力,会计信息披露的频率可以以几何级数地加快。在强调会计信息及时、准确性的今天,可以适当地缩短会计期间,如以旬为单位进行分期提供旬报,提供周报甚至日报。甚至提供更为灵活的会计分期――即时。虚拟企业有短期项目合作、中长期项目与较大项目合作、战略性合作。在短期项目合作下,虚拟企业生命周期极短,参与方在交易完成后即进行利益分配。虚拟企业本身平时不需要进行会计核算,无需考虑持续经营,采用即时报告代替分期报告更为妥当。至于中长期和战略性合作项目,其持续时间往往超过一年,有的甚至几十年,这与传统企业报告方式类似。

从理论上看,即时财务会计报告是可行的,会计原始信息可以在线录入,由计算机进行分布和集中处理,并自动生产报表,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实施即时会计报告不存在难题,因此笔者提出以即时报告代替会计分期。

3、以一揽子计量单位代替货币计量假设

传统会计受货币计量假设的限制,反映和披露的信息绝大部分是财务性的。大量非财务信息以及产生财务性信息所依据的会计过程和方法等方面的信息则被摒弃在外。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应变能力、服务质量等表现企业竞争能力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从而使得公众所看到的财务报告是不完整的,所得到的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因此要考虑在用货币反映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非货币反映的信息。为了使会计计量更多的反映一大批新生的并占有重要地位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必须改进计量手段,扩大财务报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货币信息。会计计量手段就不应在局限于仅一种货币计量,而应实现多元化。如果能够充分扩大会计主表、附表、附注的信息容量,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将会提高财务报告的有用性。当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来更新报告和反映方式,是会计活动的结果能真正达到其目的。

笔者认为既然仅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无法更好地反映企业相关的信息,那么就有必要在货币计量的基础上,扩大计量的单位。因此提出用“一揽子计量单位”假设代替“货币计量”假设。这种“一揽子”单位是一种包括货币、时间、实物等能够用来衡量经济事项的计量单位。

价值链会计假设论文 篇6

关键词: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

一、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属于会计基本理论范畴,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理论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会计研究者一般将最早探讨会计基本假设的殊荣赋予

佩顿(Paton)。自佩顿开始,佩顿和利特尔顿(Littlton)、穆尼茨(Moonitz)、钱伯斯(R . J. Chambers)、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会计研究小组和会计原则委员会(APB)都曾经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对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在60年代前后,会计基本假设的研究达到了顶峰,而其中最系统、最全面的论述会计基本假设的会计文献应该首推ARS No.1 “The Basic Postulates of Accounting”(Moonitz,1961)。

必须注意到,会计基本假设是从客观经济环境中抽象而得,其本质上应该是客观的。但是对客观环境进行抽象却必须依赖于会计研究者。会计研究者的主观性(个人偏好与价值判断、认识局限乃至特定历史阶段的局限)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关于会计基本假设所形成的结论。一方面,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是由客观的经济环境所决定,这个特点决定了会计基本假设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下具备一定程度的客观性质;另一方面会计基本假设也是会计理论研究者对客观经济环境进行总结而得出的结论,因此不可避免地具备一定的主观性①。

会计基本假设是一种对会计活动进行时、空、量限定的理论,是会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前提,亦称会计的前提,指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毋需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条件。目前为国际会计界普遍认可的基本假设有五个,即会计主体(Entity)假设、持续经营

(GoingConcern)假设、会计分期(AccountingPeriod)假设和货币计量(Monetary Measurement)假设、权责发生制假设。我国2006年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也将会计基本假设确定为以上五个,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 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假设

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其基本假设也与会计基本假设一致,但企年金基金会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会计假设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会计理论束缚,实现了质的突破。体现出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假设的特征。

1. 会计主体假设,扩展了传统会计主体的外延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它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如公司、工厂、车间等核算主体,都是具有一定机构和人员的实体性组织。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则是以其本身为会计主体,其特殊性在于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而无具体的组织机构和空间范围,即不具有实体性。基金的各项功能都由受托人、管理人和托管人等代为行使,基金的会计核算与其会计主体是相互分离的,即基金虽然是会计主体,但并不承担会计责任,而是由其管理人进行核算,提供会计信息。

将基金界定为单独的会计主体,其意在于:一是将基金的管理主体——基金管理公司的经营活动与企业年金基金的经营活动区分开来;二是将基金公司管理的不同基金之间的经营活动区别来开,

从而真实、公允地反映基金的投资增值情况。随着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的出现,会计主体的“虚化”现象将会越来越多,但到目前这还只留在理论探时阶段。而基金会计在会计实务中则已经走到了前面,将具有独立资金来源和经济利益的虚拟实体纳入会计系统,这无疑大大扩展了会计主体的内涵和外延。

2. 持续经营假设,深化了传统持续经营的内涵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除非有反面例证,否则就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周转,会计才可以历史成本而非清算价格来确认。持续经营确保了会计能够提供管理人员履行受托责任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因为决策总是在研究历史资料、立足今天的会计主体现实情况、在掌握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展望和预测,因而只有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提供的连续的会计信息,才是真正有用的信息,才能成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依据。

而企业年金基金的持续经营有其特殊的含义:一方面由于企业年金基金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导致其会计主体与核算主体的分离,使得其持续经营受制于更多经营主体的约束。另一方面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兼有企业会计的盈利特征与基金会计资产受约束的双重会计特征,使得其持续经营的含义不仅是指企业年金基金要能够实现保值增值,不至于在可预见的将来资不抵债,而且是指企业能够持续缴费,年金经营机构能构持续经营,不至于因企业缴费和年金经营机构的破产而使年金基金不能持续。这一持续经营假设,深化了传统持续经营仅包含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内涵。

3. 会计分期假设,细划了传统会计期间的界限

传统的会计分期一般以年度、半年、季度和月份为单位,分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对于一般行业来说,无论是从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还是从管理者、投资者的需求角度,这种期间的划分都是可接受的。随着网络的普及,即时财务报告的概念已成为理论热点。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分期的细化则从会计实务上打破了原有的会计分期框架,对于进一步推广即时财务报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由于企业年金基金资产的主要投向是资本市场上的股票、债券等高流动性、高风险性的证券投资,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和环境变化常常导致基金价格与其净值发生偏离。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会计分期对基金进行核算与披露的话,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早已事过境迁,毫无意义。因此,从及时性原则出发,基金会计期间划分必然更加细化,即以周甚至是日为核算披露期间。企业年金基金必须在每日沪、深两市收盘时,估算和公告基金净值和基金单位净值,以增强信息的及时性,满足投资者的决策需求。

4. 货币计量假设,兼容币值稳定与否的可能性

由于最终生成的财务报表上体现的数字具有概括性的特征,而货币则是惟一的、统一的计量尺度,所以货币计量假设必须存在。但是,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的子假设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则成为财务会计和会计计量乃至财务报表改革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币值稳定不变假设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坚实根基,而与公允价值则是不相称的。

币值稳定不变假设体现了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的依存和互动的关系。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将会计目标限制在“受托责任观”的层次上,但是会计环境的变化(逐渐成熟的证券市场、资本的高度流通性、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目标产生影响,使之定位于“决策有用观”。尽管历史成本会计信息也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但是决策有用决不仅意味着简单地由过去推知未来,要真正对决策有用,及时的现在信息和具备合理预测能力的未来会计信息必不可少,必然要求采纳公允价值。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中公允价值得到广泛的运用,这就要求货币计量假设兼容币值稳定与否的可能性。

5. 权责发生制假设,突破了传统会计确认的原则

权责发生制假设。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条:“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一明确规定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假设之一,将权责发生制放到假设的层次突出了权责发生制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地位。以权利或责任是否发生为依据来判定、安排经济业务是否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以及进入会计信息系统后的位置,它高于其他的会计确认原则。传统的会计确认理论以实现原则为指导,即会计只对“已实现”或“已发生”的交易事项进行确认。对于在形式上不符合会计确认标准的事项,即使其在经济实质上已导致经济资源的流入或流出,也不得进入会计系统。以稳健性为指导的实现原则,是造成衍生金融工具等许多“表外项目”无法进行确认的主要障碍。

按照我国有关基金管理规定,所有基金在每个交易日结束后必须进行估值,并根据估值结果调整基金净值。这样就产生了基金的投资估值增值,而该增值部分并未实现,按照实现原则是不能进行会计确认的,可见,对传统确认原则的突破是不可避免的。《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中首次提出“未实现利得”的概念,规定在估值日对股票投资和配股权证进行估值产生的增值或减值,确认为未实现利得。而“投资估值增值”也为与之对应资产方会计要素同时进行确认。“投资估值增值”和“未来现利得”的确认虽然有着特殊的行业背景特征,不可能全面应用于其他会计领域,但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与证券投资基金会计大同小异,权责发生制假设应是其基本假设之一。

注释:

①杜兴强 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再认识 决策借鉴 199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2] 杜兴强关于会计基本假设的再认识,决策借鉴,1999年第3期

[3] 葛家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基本会计准则,会计研究,1997第12期

[4] 持续经营会计假设面临问题的探讨,禹红丽,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第21期

[5] 试论网络经济时代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会计假设创新任海英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7年第6期

价值链会计假设论文 篇7

一、不可知的“会计假设”的由来

从19世纪20年代提出“会计假设”至今已有90多年, 现在西方会计界仍使用“会计假设” (假定) 。

早在1922年, 西方会计采用的会计假设 (假定) 就是由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威廉·安德鲁·佩顿 (William Andrew Paton) 提出的。在其《会计理论》一书第二部分“专门会计理论问题”中他提出的第10个问题即“会计假设”问题, 并给出了7个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 (the business entity) 、持续经营 (the going on concern) 、会计恒等式 (the balance-sheet equation) 、财务状况和资产负债表 (financial condition and the balance-sheet) 、成本和账面价值 (cost and book value) 、应计成本和收益 (cost accrual and income) 和顺序性 (sequence) 。

1940年佩顿和利特尔顿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再次说明了以上会计假设, 并将假设 (Postules) 改为假定 (Assumpfions) 。此书明确了会计假设在会计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193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会计程序委员会 (负责制定公认会计原则) 和会计研究处;1959年其停止会计程序委员会的工作, 重新成立会计原则委员会;1961年会计研究处的主任莫里斯·穆尼茨 (Maurice Moonitz) 发表了会计研究论丛第一辑《会计的基本假设》 (ARS No.1:The Basic Postulates of Accounting 1961) 。该研究文集提出了3类14项基本假设, 把会计假设分为A类、B类和C类三项, 并系统详细地说明了三组不同的假设, 建立了会计假设的完整体系。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坎宁 (J.B.Canning) 在《会计的基本假设》中认为, 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赖以存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假设。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美国对会计假设的研究发展很快, 但学者们对会计假设的认识及其包括的内容还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1977年, 美国麦格尔—希尔 (Mc Graw-Hill) 图书公司出版了西德尼·戴维森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 (第二版) , 书中指出:假设对概念的关系“要充分地认清概念的性质和它的局限性, 我们还要注意到存在于它根源上的各种假设。假设就是假定———不是那种武断的、蓄意的假定, 而是那种必需的、常常是未能识别的假定, 它们典型地反映着在某种情况下我们对事实或事物趋向的最好的判断。……有人不主张用‘假设’一词, 而对于把它解释为假定尤为反感, 理由是会计不应依据假定行事。虽然我们支持这种说法, 认为不应当作出蓄意的、毫无根据的假定, 但是较为现实的态度终究还是要承认, 在游移不定的生活中, 假设是无可避免地存在着的。”美国亨德里克森于1977年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假设是指那些基本的假定, 即那些与会计有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基本建议。……假设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乃至现实的。”

西方会计中会计假设 (假定) 的概念, 没有严格的界定, 常同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等相混用。会计假设 (假定) 包括哪些内容, 认识也不一致。在美国P·H.沃尔金巴克等人所著《会计原理》一书中所提到的会计基本原则就有:会计主体;会计期间;重要性;稳健性;一贯性;全面反映;客观性;继续营业;计量单位;历史成本计量;费用与收人相配合;在销售时点确认收入实现;确认收入实现的其他基础。之所以采用会计假定, 西方国家的一些会计学者认为:在实行自由竞争的社会,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游离不定的因素, 对这些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和结果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因而要采用会计假设, 以便据以进行会计工作。

我国会计学界,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开展了对会计假设的讨论。在出版工具书方面:如龚清浩、徐政旦总纂的《会计辞典》, 1982年5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没有“会计假设”辞目;钱培钧主编的《商业会计辞典》, 1986年6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没有“会计假设”辞目;李宝震、谷祺和王盛祥主编《工业会计辞典》, 1989年11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有“会计假设”辞目;龚清浩、徐政旦主编的《会计辞典》 (增订本) , 1991年4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有“会计假设”辞目;杨纪琬、娄尔行主编的《经济大辞典·会计卷》, 1991年5月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有“会计假设”辞目。

其间, 一些会计学教授和专家在著作中介绍了西方的会计假设, 并对会计假设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对会计假设的认识 (于玉林, 1994) , 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认为会计假设的内容就是裴内·米勒《会计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7项内容, 有的为4项内容 (会计主体假设;连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 有的为5项内容 (除前4项外, 还有权责发生的假设) 。会计界对会计假设的争议, 不在于假设能否在会计领域中运用, 而是在于对什么是会计假设、会计假设的作用和会计假设包括哪些内容等方面在认识上不一致。

笔者认为, 值得讨论的问题为什么是会计假设?其内容是否还是“假设”?

二、实践检验有争议的“会计假设”

历经90多年的实践,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可以对“会计假设”进行检验和判断, 是已被认识而不再是“会计假设”, 还是未被认识仍然是“会计假设”。

(一) 关于会计假设定义的讨论

什么是会计假设, 有多种定义:美国裴内·米勒在所著《会计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会计是在某一经济环境中进行的。在这种环境里, 不确定性是一个特点, 只要有不确定因素存在, 就不会有完善的认识。所以, 我们必须在确立会计学的理论结构时, 作出各种假定。”“‘假定’是指那些为了能够得出结论, 而姑且认定其为不成问题的‘既定因素’, 尽管在我们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距或缺陷。”其同时提出会计假定有:“ (1) 特定独立实体的假定; (2) 继续经营企业 (或持续性) 的假定; (3) 货币计量单位的假定; (4) 历史成本的假定: (5) 会计时期 (定期性) 的假定; (6) 营业收入之承认的假定; (7) 配合的假定。”美国阿迈德·贝克奥伊在《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会计假设是一种不证自明的陈述或公理, 由于它与财务报表的目标相统一, 因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它描述了必须由会计发挥作用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和法律的环境。”他提出的是主体假设、继续经营假设、计量单位假设和会计期间假设等4项会计假设。

在我国, 有的学者给会计假设下的定义是:“会计假设亦称会计假定。对某些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 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作的合乎事理的判断, 而形成的一系列构成会计思想基础的公理或假定。”或者说:“会计假设是在会计学领域中, 对某些经济现象, 在无法确知其发展趋势与最终演变的情况下, 根据对该现象的合理推想所作出的合乎情理并尽可能接近实际的一些推断。”

综上可以看出, 会计假设包含二点:一是对不确定的因素, 假定为确定的因素;二是以这些假定因素作为会计工作的公理或约束条件。对于依据会计假设进行会计工作, 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在西方国家也存在争议。在采用会计假设的美国, 也有人不主张用‘假设’一词, 而对于把它解释为假定尤为反感, 理由是会计不应依据假定行事 (西德尼·戴维森, 1982) 。有人认为, 我国应将会计假设改为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才是如实地反映了现实情况。同时, 也有人认为, 我国应沿袭西方国家长期采用的“会计假设”概念, 表明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

(二) 对会计假设的检验

按照会计假设的概念, 会计假设是对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所作的假定, 那么这些被假定的内容是否是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呢?对会计假设的内容, 在认识上并不一致, 有3项会计假设论, 4项会计假设论, 7项会计假设论, 14项会计假设论等。现以其中相同的4项会计假设为标准, 依据会计实践对有争议的“会计假设”进行检验, 以期判断从1922年提出会计假设历经90多年后, 还是不是会计假设。

1. 会计主体假设。

该假设是指每个主体都是一个与其业主或其他主体相独立的单位。实践检验: (1) 主体单位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12月25日发布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 , 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中, 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法人单位709.9万个, 与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 增加了193.0万个, 增长率37.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005年修订) 规定:第三条, 公司经公司登记机关依法登记, 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方取得企业法人资格。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公司登记机关。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1999年修订) 规定:第二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以下统称单位) 必须依照本法办理会计事务。 (5)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第五条,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以上实践检验说明, 会计主体单位不是“不确定因素”和“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 而是客观存在的,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所规定的, 已被人们认识了的现实, 不再是“会计假设”。还需要说明在会计主体单位中, 企业与公司的关系,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划分, 企业划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所以, 公司是企业组织形式的体现。

2. 继续经营假设。

继续经营假设或称连续性假设认为, 一个经营主体将持续其经营活动, 直到实现了它的计划和受托的责任为止。实践检验: (1)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从国民经济系统的整体观察, 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体现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析:2008年为9.6%, 2009年为9.2%, 2010年为10.4%, 2011年为9.3%, 2012年为7.8%, 这说明企业总体上是持续发展的。 (2) 企业破产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2006年) :第二条, 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 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第一百零七条, 人民法院依照本法规定宣告债务人破产的, 应当自裁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内送达债务人和管理人, 自裁定作出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已知债权人, 并予以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2002年) 、《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 (1994年) 、财政部《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 (1996年) 、《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 (1997年) 等。 (3)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第六条,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以上实践检验说明, 会计主体的继续经营不是“不确定因素”和“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 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即使有个别的或极少数的企业破产, 对其处理也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和相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这已是被人们认识了的现实, 不再是“会计假设”。

3. 货币计量单位假设。

在会计中, 统一的计量单位应选择货币计量单位。一切可用于交换的商品、劳务和资本都要运用货币单位计量。实践检验: (1) 货币的职能。它具有价值尺度 (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流通手段 (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即购买手段) 、贮藏手段 (退出流通领域保存起来) 、支付手段 (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和世界货币 (世界范围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五种职能, 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充分发挥着货币职能的作用。 (2) 货币计量的优点。在现实经济活动中, 用货币计量, 克服了实物计量单位的多样性及其不能综合性, 也克服劳动计量单位的复杂性, 货币计量单位具有简捷性和综合性。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第十二条, 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4)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第八条, 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以上实践检验说明, 会计的货币计量单位, 不是“不确定因素”和“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 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并有相关法规的规定, 这已是被人们认识了的现实, 不再是“会计假设”。

4. 会计期间假设。

凡是能陈述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 都应该定期予以公布。

实践检验: (1) 会计期间的客观现实。会计期间亦称会计分期, 分为年、季、月。年是时间单位, 是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 因为有余数, 所以公历规定, 平年365天, 闰年366天;一年有12个月, 3个月为一季, 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

(2) 世界各国的会计分期。 (1) 采用历年制 (公历制为1月至12月) 的有:中国、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芬兰、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西班牙、瑞士、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巴拉圭、洪都拉斯、秘鲁、巴拿马、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塞浦路斯、约旦、朝鲜、马来西亚、阿曼、阿尔及利亚、叙利亚、中非帝国、象牙海岸、利比里亚、利比亚、卢旺达、塞内加尔、索马里、多哥、赞比亚等。 (2) 采用4月至次年3月制的有:丹麦、加拿大、英国、纽埃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日本、科威特、新加坡、尼日利亚等。 (3) 采用7月至次年6月制的有:瑞典、澳大利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埃及、冈比亚、加纳、肯尼亚、毛里求斯、苏丹、坦桑尼亚等。 (4) 采用10月至次年9月制的有:美国、海地、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 (5) 其他类型的有:阿富汗、伊朗:3月21日至次年3月20日;尼泊尔:7月16日至次年7月15日;土耳其:3月至次年2月;埃塞俄比亚:7月8日至次年7月7日;阿根廷:11月至次的10月;卢森堡:5月至次年4月;沙特阿拉伯:10月15日至次年10月14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第十一条, 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4)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第七条, 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 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以上实践检验说明, 会计期间不是“不确定因素”和“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 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并有相关法规的规定, 这已是被人们认识了的现实, 不再是“会计假设”。

以上会计假设 (假定) 通过实践检验表明, 会计假设的“不确定因素”和“未被认识的会计现象”, 已被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所认识, 并形成为会计科学理论。会计“假设”的使命已终结, 将由有关部门规定的形式所代替, 并随会计事业的发展而发展。

三、“会计假设”研究已结束, 向科学理论转化

在会计研究中, 假设 (假说) 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假设亦称假说, 是自然科学领域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由于科学研究的共同性, 这种方法也在会计研究中使用。假设是指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和已知的事实, 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对未知的事实及其规律所提出的推测性的说明。假设 (假说) 是科学发展的形式。在会计研究中采用假设的研究方法, 可以发展会计理论, 开拓新的会计理论, 促进开展会计研究活动。

对“会计假设”的研究运用假设方法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它包括提出假设、假设论证、假设验证和建立科学理论等环节, 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提出会计假设。在会计界, 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不确定的未被认识的内容, 从而作为会计假设提出, 会计假设有几项及多种建议, 如提出4项会计假设:会计主体假设;继续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单位假设;会计期间假设。

二是会计假设论证。提出会计假设后, 要对假设进行论证, 一般要从理论上、事实上和逻辑上进行论证。在假设的论证过程中, 可采用分类、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假设经过论证, 使假设成为理论的内容完整、结构严谨的系统。

三是会计假设验证。会计假设是否正确要经过验证。验证分理论验证与实践验证。 (1) 理论验证:4项会计假是可检验的, 在技术上其也是可检验的;假设的科学性、逻辑性、清晰性和预见性等方面进行检验后在理论上是正确的, 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实践验证:如前所述实践检验, 4项会计假设已通过实践被人们所认识是确定的、正确的, 能反映实际情况和经济活动的规律, 并能指导实际工作。应该说, 实践是检验假设的唯一标准。

最后, 建立会计科学理论。会计假设经过验证, 要转化为科学理论。验证与假设一致, 表明会计假设是正确的, 可以向理论转化。当会计假设转化为科学理论后, “会计假设”研究已经结束, 已完成了探索未被认识的事物, 使之成为已被认识的事物, 因而再不是会计假设而应该是一种科学理论。

四、可知的“会计假设”实是规定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会计假设通过会计实践是可认识和可知的, 而对于会计假设的内容实属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是仍采取会计假设的形式予以确定, 还是采用其他形式予以确定, 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 为了与国际会计趋同, 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有关会计假设的概念, 结合我国的情况, 仍采用会计假设的形式确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另一种意见认为, 根据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及会计体制采用集中统一和分级管理的原则, 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适于采用由国家财政部门规定的形式予以确定。

笔者同意后一种意见, 既然会计假设的“假设”不存在, 结束了“假设”的研究, 就应该以其现实的存在采用相应的形式确定;同时, 采用会计假设与采用规定的会计核算前提是有区别的, 前者是未确知而待实践检验, 后者是已被认识而具有强制性实施的规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是为会计核算工作事前规定的必须遵守的条件, 它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作为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其具有如下特征:客观性, 是会计工作规律性的反映;确定性是明确的规定, 可据以执行;广泛性, 是适用于各方面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要求。

如表所示, 在我国, 可知的“会计假设”实是规定的“会计核算前提”, 我国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是由国家主管会计工作的财政部门通过某种形式给予规定。各项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已由《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所规定,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

在我国, 对于会计假设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讨论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在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 只有第六条规定:“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而第五条、第七条和第八条规定的内容, 并没有“为前提”的文字。在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第一章基本准则“第二节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中, 提出“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 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认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表明制定者和作者对会计假设和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在我国会计理论界, 是规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还是采用假设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至今还没有共识。在高校编写的会计原理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教材中, 有的采用规定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 有的采用“会计假设”。可见, 有关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会计假设的讨论, 还需解放思想, 正确对待引进理论, 消化吸收再提升, 基于“可知论”而进一步继续讨论。

参考文献

[1] .西德尼·戴维森著.娄尔行译.现代会计手册 (第一分册)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2

[2] .亨德里克森著.王澹如, 陈今池译.会计理论.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 1987

[3] .P.H.沃尔金巴克等著.厦门大学财务会计教研室译.会计原理 (下册)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4

[4] .于玉林.会计假设评析.财会月刊, 1994;10

[5] .约翰逊·金屈莱著.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会计译丛》小组译.潘兆申审校.斐内·米勒《会计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6] .阿迈德·贝克奥伊著.杨进, 王海民等译.会计理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

[7] .杨纪琬, 娄尔行.经济大辞典·会计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

[8] .龚清浩, 徐政旦.《会计辞典》 (增订本)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法务会计假设研究 篇8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法务会计应遵守财务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但是如果真正将财务会计假设运用到法务会计理论中, 是否都适用呢?下面就此展开分析:首先, 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的单位或经济实体。凡是能够实行独立核算的单位, 在会计上我们都把它设定为是一个会计主体。而法务会计的发展前提并不是会计主体, 如交通事故、船舶碰撞等具体事件, 不属于任何实体。所以, 会计主体假设不适用于法务会计, 法务会计实际上应遵循的是法律事项假设, 即事先明确为哪个法律事项的处理提供专业服务。其次,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企业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 不会停业, 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而法务会计中的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 可能存在于持续经营实体, 也可能存在于非持续经营实体, 如离婚诉讼中的财产纠纷问题。所以法务会计根本不可能适用财务会计持续经营假设。当然, 如果法律事项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存在于持续经营实体, 法务会计人员在查验其会计资料时应考察其是否遵守了财务会计的各项原则, 并以遵守这些原则所得到的会计资料来推断财务会计事实的真相, 但这并不能说明财务会计原则变成了法务会计的原则。再次,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据以结算盈亏, 按期编报财务报告, 从而及时向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从会计核算的本义来看, 一个实体的业务经营情况如何, 只有将其开业至歇业的整个过程全部进行考察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但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来说, 若一个实体经营几年、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 到时所获的会计信息已失去时效, 变得没有意义。因此, 财务会计工作必须分期进行。而法务会计的使命在于查清与待处理法律事项相关的财务会计事实, 不管其涉及多少个财务会计意义上的会计期间都必须一一核实, 并且法庭只有等全部事实查清之后才能对案件进行最后处理。这决定了法务会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分期进行调查、验证、报告业务情况。最后,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 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具有同一的价值属性和广泛应用性, 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可以实现对一个实体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各项要素及各项业务活动进行计量与综合, 并获得相关的经济总量信息, 以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等。因此, 在财务会计中, 会计实体应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计量、记录和报告其业务经营情况, 并假设币值保持稳定。法务会计针对出现的法律会计问题进行分析、取证、提供有力证据协助法律机构或委托人。这就决定了法务会计针对经济纠纷必须查实其涉及的财产损失、纠纷金额、犯罪金额等财务数量信息。因此它也和财务会计一样需要用货币单位进行计量, 适用货币计量的假设。但由于法务会计涉及的法律事项多种多样, 错综复杂, 仅仅依靠货币计量假设还不足以反映出某些法律事项的本质, 有些不能以货币计量但是可以量化的要素, 可以采用非货币计量的形式, 如实物计量, 劳动计量, 混合计量等;对于不能量化或暂时量化有困难的要素信息, 可以采用文字记述的方式。综上所述, 财务会计的四项假设中只有货币计量假设一项经补充完善后可以适用于法务会计。

二、审计假设对法务会计假设的借鉴

(一) 国外有关审计假设的研究

审计假设的研究起步于美英审计理论界, 目前我国研究者熟知的有莫茨和夏拉夫的八项假设、托马斯·李的三类十三项假设、尚德尔的五项假设。一是莫兹和夏拉夫的八项审计假设: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是可以验证的;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管理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利害冲突;送审的财务报表和其它资料不存在串通舞弊和其他不正当的舞弊行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减少错弊发生的可能性;一贯应用公认会计原则可使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到公允表述;如果没有明确的相反证据, 对被查企业来说, 过去被认为是正确的, 将来也将被认为是正确的;当财务数据的审查目的是为了发表一个独立意见时审计人员只能唯一地充当审计人员的角色;独立审计人员承担着与其职业地位相对称的职业责任。二是托马斯·李的三类十三项假设:审计必要性假设:未经审计的会计信息缺乏足够的可信性;最迫切的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进行验证, 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根据法律要求和职业规范进行审计, 是提高会计信息可信性的最好办法;外部审计可以验证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性;股东和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 通常不能自己验证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审计行为假设:在审计人员和管理部门之间不存在妨碍审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可信性进行验证的利害冲突;对于审计人员来说, 没有什么法律会妨碍他对会计信息可信性的验证;审计人员在精神和形式上完全处于独立的地位, 能够客观地对会计信息的可信性进行验证;审计人员具有胜任审计工作的技能和经验, 能够圆满地达到既定的审计目标;审计人员应对其工作质量和所发表的审计意见负责。审计职能假设:审计人员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范围内, 搜集和评价充分、有效和可靠的证据材料;内部控制的存在, 可使会计信息中不存在重大的舞弊和差错;公认的会计概念及与企业业务相适应的会计基础, 如果能得到恰当与一致的使用, 审计人员就会对会计信息提出公允的审计意见。三是尚德尔的五项假设:审计目的假设;审计判断假设;审计证据假设;审计标准假设和审计传输假设。

(二) 国内有关审计假设的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蔡春提出了责任关系假设、正当怀疑假设、独立性假设、可确认假设和有效性假设五项审计假设。武汉大学廖洪提出了正当怀疑假设、可验证假设、独立性假设、证据可靠假设、内部控制有效假设、审计效益假设六项假设。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审计”研讨会上, 有学者提出了审计时空假设、有效控制假设、适当怀疑假设和可验证假设。2003年第2期《上海审计》上提出了可验证假设、可信赖假设、无反证判定合理假设和内部控制局限性假设四项假设。

(三) 审计假设对法务会计假设的借鉴

审计假设中提得最多的是“可验证性假设”、“独立性假设”。那么它们是否可以运用到法务会计假设中呢?下面对此进行分析。首先, 审计学中的可验证性假设是指经济责任可以验证, 可以通过收集审计证据来确定被审计事项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否则, 要实施审计是困难的或不可能的。这一假设是针对复杂经济环境中许多事物是不可验证的而提出的。凡无法确认和验证的事物不应包括在审计之内。离开经济责任的可验证性这一假设, 收集审计证据和制定审计评价依据的工作是毫无意义的。法务会计也是搜集相关证据据以为委托人等提供法律上的协助, 由此可以将“可验证性假设”引申为法务会计人员收集的财务资料等证据是可验证的, 否则法务会计人员的结论就没有了依据, 无从检验其真伪, 失去了法务会计存在的意义。其次, 审计中的独立性假设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能够排除干扰、个人利害关系, 不偏不倚地实施检查并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如果没有这一假设, 审计人员在思想和行动上受到制约, 独立性遭到破坏, 那么他的审计意见就失去了社会各方面的信任。法务会计同样需要满足独立性假设, 从事法务会计工作的组织和人员应排除来自各方的干扰,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形式上与实质上的独立性, 独立地勘验相关资料, 收集、审查证据并表达意见。如果独立性遭到破坏, 那么法务会计报告就失去了委托人、法院、律师等社会各方面的信任, 失去存在的社会基础。因此, 笔者认为, 法务会计假设可以借鉴审计假设中的这两项假设。

三、我国学者关于法务会计假设的观点

戴德明认为法务会计的假设是:执行人士具备法定职业任职资格;职业人士依据当时可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职业判断, 至少令自己信服;职业人士及其组织的工作程序符合职业规范体系的要求, 无程序或者形式上的不当。张苏彤提出法务会计的假设应该包括以下内容:犯罪留痕假设。按照刑事侦查原理, 任何犯罪都必然要留下痕迹;征兆表现假设。欺诈虽然是隐蔽地实施的, 但是事物之间总是普遍联系着的, 任何欺诈行为终究会通过其他的途径以关联形式显现出来, 欺诈的这种表现形式就是欺诈的征兆;20%+40%+40%假设。学者们通过对业已发现欺诈的研究并经过推理, 认为欺诈包括三种主要类型:已经发现并向公众揭露的欺诈;已经被发现但还未公开披露的欺诈;还没有被发现的欺诈。其中第一类欺诈大约占欺诈总数的20%, 第二类和第三类欺诈各占欺诈总数的大约40%。上述有关法务会计假设的论述, 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将法务会计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条件等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作为法务会计假设, 不符合法务会计假设是对未肯定或未确知的事项做出的合乎情理的逻辑推断。二是仅从法学角度予以了考虑, 没有体现出法务会计是一门综合会计学、审计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边缘会计学科。

四、法务会计假设

借鉴财务会计假设、审计假设和国内知名学者提出的法务会计假设, 考虑法务会计的本质特征, 我们认为法务会计假设由以下六项假设构成。

(一) 法律事项假设

法务会计所考察的是法律事项所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 它围绕某一法律事项开展业务, 因法律事项的发生而引起, 并随着法律事项的解决而终结, 属于事项会计, 凡是该法律事项涉及的会计事实都必须查清、核实, 并向委托人报告。实际上, 法律事项假设相当于财务会计中的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划定了财务会计的空间活动范围, 法律事项假设划定了法务会计的空间活动范围。因此法务会计遵循法律事项假设, 即事先明确为哪个法律事项的处理提供专业服务。

(二) 欺诈留痕假设

欺诈虽然是隐蔽地实施的, 但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普遍联系, 欺诈行为终究会通过某些征兆显现出来。如资产流动必定会在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书面材料上有所反映。通过查询会计资料, 一方面可以了解和掌握欺诈者的生产和销售情况、物资财产的保管和进出情况、成本和利润情况、债权和债务情况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查明欺诈事实, 发现欺诈线索和证据。

(三) 多重计量假设

由于法律事项所涉及的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都表现为货币计量信息, 法务会计必须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来明确经济业务中的纠纷金额、损失金额、犯罪金额等。需要说明的是, 由于法务会计涉及的法律事项多种多样, 错综复杂, 为了把调查结果恰当、准确地表达出来, 需要注重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的“双管齐下”, 计量中可以参考运用法学、证据学方面的计量方式, 如调查表、流程图等计量手段。对于不能以货币计量但可以量化的要素, 可以采用实物计量, 劳动计量, 混合计量等。对于不能量化或暂时量化有困难的要素, 可以采用文字记述的方式予以说明。

(四) 可验证性假设

可验证性假设是指法务会计人员所收集的财务资料等证据是可验证的, 如果脱离可验证性假设, 法务会计人员的结论就没有依据, 无从检验其真伪。

(五) 独立性假设

独立性假设指从事法务会计工作的组织和人员能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形式上与实质上的独立性, 独立地勘验相关资料, 收集、审查证据并表达结果。

(六) 可信赖假设

可信赖假设指法务会计工作的结果可信赖。由于法务会计人员是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从业, 并具备执业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谨慎态度, 其表达的结果是值得信赖的。

参考文献

〔1〕白岱恩.法务会计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2〕陈矜.法务会计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3〕蔡春.审计理论结构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4〕盖地.法务会计的理论结构〔J〕.河北财会, 2000 (1) .

〔5〕孟祥东.关于法务会计基本原理的探讨〔J〕.经济前沿, 2006 (9) .

〔6〕谭立.法务会计若干问题之我见〔J〕.经济管理, 2005 (17) .

〔7〕张苏彤.论法务会计的目标、假设与对象〔J〕.会计之友, 2006 (1) .

论网络会计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篇9

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对虚拟的网络交易进行交易确认,远程报表,财务核算等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无纸化会计的表现形式。其特点如下。

(1)网络会计能及时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网络会计具有实时跟踪的功能,可以动态跟踪企业所发生的业务变动,给予及时必要的披露,且加快核算速度。外部信息使用者要了解企业的最新发展规划及各项经济指标,可通过网上访问企业的主页,同时,企业管理者也可以随时获取本企业及相关企业的有关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及时作出正确预测及决策,从而减少其决策风险。

(2)网络会计能有针对性的获取会计信息。

网络能为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及时交流创造了条件,在工作中,能简化操作过程,避免计算失误情况的发生。由于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人机对话,能改变以往会计信息使用者被动的接受统一格式局面,使信息的获取过程具有交互性。同时,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获取相关会计信息,并对这些信息作进一步处理,使提供的信息规范、准确。

(3)网络会计能全面披露相关会计信息。

网络会计的办公是在网上进行的,借助网上报告形式,扩大了会计报表及附注的信息内容,能及时的进行信息沟通,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的反映与控制各类交易的职能。网络技术可动态跟踪企业每一项变动,并予以必要揭示。由于它没有时间地域限制,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样既降低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且避免了失误。

(4)网络会计能使网络资源共享。

网络资源指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共享。在网络环境下,在线数据库包括了网上所有企业的信息,企业可以借此科学地进行预测和决策。所以,会计信息资源能做到充分共享。首先是硬件共享,单机系统共享性差,当网络配有一台高性能服务器后,其他工作站配置要求可大幅降低,若干台普通工作站可在网上共享CPU的高速度,文件服务器大容量的内存、硬盘、光盘,网上高速优质的打印机、绘图仪等,硬件共享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能。其次是软件共享,网络会计打破单一的财务软件购买和使用方式,网上计算机可以节省购买软件费用、简化安装过程及软件的运行维护过程,从而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

(5)网络会计能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操作成本。

网络会计以无纸化为突出特点,在这一点上大大降低了操作成本。网络会计系统的电子化,使办公速度大大加快,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了企业人工成本。

2 网络会计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假设是指假设会计所核算的是一个特定的企业或单位的经济活动;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也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会计信息系统在空间灵活的网络会计、变化频繁的会计主体中,只有明确会计核算的主体,才能将会计所要反映的对象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把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之间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才能划定会计工作所要处理的重点,并为确定特定企业所掌握经济资源和进行经济业务提供基础,也为规定有关记录和报表所涉及的范围提供依据。

(2)对会计期间假设的影响。

会计期间是指会计工作中为进行结帐所确定的起始期间。会计期间的假设,是会计假设中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指为了在会计主体终止之前,能够及时向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供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人为地按一定时间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地经营过程分割开来,形成一个合理的会计期间。会计分期假设本身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一种补充,它存在的原因与会计管理职能直接相联系。网络会计技术的采用能在瞬间使一笔交易完成,由于企业经营存续的时间长短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网络公司解散,在续存时间很短的情况下,要人为地进行分割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并且也没有实际意义。

(3)对货币计量的假设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当会计为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时,是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综合计量为前提的。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货币计量是会计系统产生所遵循的尺度约定。传统会计以货币作为计价尺度是以市场的存在为前提计量,这样就为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提供了依据。货币计量假设是为了满足人们将不同的资料加以汇总反映的需要,使人们能够根据货币计量来考察企业的实际情况。网络计价时代,由于许多资源是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许多问题不能用货币简单计算。随着网络经济这样的新经济形态地出现,许多行业开辟了新兴会计领域,其中包括破产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和社会会计等等。这些行业需要创新的会计假设理论才能有更好发展空间。

(4)对持续经营的假设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被审计单位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它是在低风险要求环境下对会计时间加以限定,是指会计上假定企业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被清算或破产,反映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的和愿望,解决企业资产、收入、费用、利润等分配问题,许多会计基本原则都与持续经营假设相关联。在传统会计中,持续经营占有重要地位,而在网络环境会计中,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主体显得十分灵活,由于时间长短存在不确定性,传统会计在非持续经营条件下,适应清算会计,而在网络会计中使用清算会计还是建立新的会计系统方式是必须明确的,具有时间长短不一的特点。

3 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假设的重新建立

(1)用相对的会计主体。

网络上存在的临时组织来代替传统会计假设,使其成为开放性的主体假设。企业为了共同的利益结成的相互协作联合体可视为会计主体。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会计主体用经济相关联合体定义更为准确。

(2)用会计计量手段。

会计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企业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会计计量手段的多元化因而不能只借助于货币这一工具来反映企业的状况。网络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灵活多样性,会计应采取灵活多样性的方式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在提供财务报表时,如果会计信息系统能在财务报表之外添加一些目前经营活动信息,将会大大提高财务报告的实效性。

(3)把会计分期纳入持续经营假设。

在飞速发展的网络经济时代,由于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经营风险日益加大,企业随时都有被并购、清算、终止的可能,使得人们更加难辨别一个主体是否能持续经营,事实上,会计信息系统中这一假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个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它总是一个“有限生命”的组织,一旦证明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本假设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实基础,因此把会计分期纳入企业持续经营假设是不可忽视的。

摘要: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会计假设影响巨大。

会计基本假设内涵扩展研究 篇10

(一) 研究背景

无论会计理论研究以目标为起点还是以假设为起点进行构建, 会计核算都别无选择地必然受到客观时空环境的局限, 影响着会计核算的各方面, 并在理论上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内容之一——会计假设, 对会计理论要素内容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只有不断准确把握经济环境变化下会计基本假设内涵的发展和外延, 形成恰当的理论体系为会计实务中做出合理判断和计量提供理论依据, 才能及时、准确的为企业经营者和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的、符合现实的财务信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农业、工业社会不同, 它以信息技术、高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基础, 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形式的新型网络化联系结构组织。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联系方式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新的“场所”的同时, 创生出新型的企业组织存在形式———虚拟公司, 丰富了会计主体类型内容。新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务层出不穷, 资金运营本身也成为一种会计主体出现, 其本身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 对资金的及时清算和终止要求较高, 每天都需要适时的提供相关信息, 其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显然与传统企业不同。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知识作用的凸显, 无形资产等无形资源地位越来越重要, 其计量问题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 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电子货币的产生及广泛应用, 使货币计量形式产生变化。而会计信息失真、舞弊重大事件的不断出现, 会计诚信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会计诚信的缺失不仅给企业造成信誉的伤害, 使生产成本增加, 而且也加大了企业生存的隐形危机, 并对会计本身存在的前提产生影响。基于当前会计所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的变化影响, 企业经营者及相关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提出了新要求, 为使会计人员在会计实务中能够更可靠地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经济业务活动, 生成并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 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内涵外延及扩展进行探讨十分必要。

(二) 会计基本假设争议及挑战

会计所处的实际时间空间环境复杂, 但被理论与实务界较为普遍认同的会计合理环境界定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方面, 然而对这些会计假设适用性的质疑至今仍争论不断。

会计主体假设就是最具争议的假设之一, 一般解释为“假设为某一特定企业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而“服务于某一特定企业”这是一个必然存在的事实, 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 会计核算对象的空间范围论。认为会计主体规定会计工作服务的对象 (或称为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 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各项交易或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特定主体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即不包括企业所有者本人和其他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第二, 会计核算对象的财产所有权归属论。认为会计主体假设实质是明确会计核算对象的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 即任何会计主体不仅独立于其他主体, 而且独立于它本身的所有者 (业主) , 会计主体假设最终界定的是会计工作所反映、核算的经济业务背后所隐藏的财产所有权归属, 把企业同其所有者 (业主) 在内的其他主体在经济上、财务上完全分离, 独立反映其资源产权归属。第三, 会计人和组织论。认为会计主体是会计人, 会计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 管理者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资金运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的人和组织机构, 而把被管理者———企业主体作为主体, 这违背了管理学的理论原则。

在新经济环境下, 各方面的不确定因素使持续经营面临挑战, 争论焦点主要有:第一, 持续经营假设适用性。经济全球化多变环境下, 技术快速发展使产品和设备更新加快, 各种新兴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 各类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市场和利润可在瞬间被侵占, 经营风险日益增大, 随时可能面临淘汰、兼并、破产风险, 以至于对持续经营假设适用性提出挑战。第二, 持续经营保证责任承担问题。各国会计制度一般均明确规定, 企业管理层负有经营责任, 进而也就负有对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进行披露的责任;而独立审计人员从独立性和职业能力角度对其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 适时向投资者报告。但是企业管理者通常受所处环境牵制及高层压力等影响, 并不想主动披露关于企业持续经营等相关问题, 可能做出与职业素养相悖的行为,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时有发生;而审计由于其固有局限性也可能存在发表不符合实际审计意见的可能, 从而产生对持续经营评估和披露承担责任的争议。第三, 持续经营期限界定。会计信息提供以持续经营基本前提为基础, 而破产、清算是每一个企业都有可能出现的风险, 企业不可能总是保持持续经营的状态, 而“可预见的将来”所推演具体时间长度的界定则成为问题。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会计分期假设存在的必要性和划分的合理性引起质疑:第一, 存在必要性。网络时代会计信息可实时生成, 信息用户可通过网络随时获取动态会计报告, 而不必等会计期间结束。出于企业市场竞争等方面考量, 决策者对信息时效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不断提高, 不仅需要定期报告, 而且提出实时信息需要;在理论上信息技术可以满足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使用的要求, 因此会计分期假设存在的必要性遭到质疑。第二, 分期导致信息失真。分期假设人为划分会计期间, 人为的处理必然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信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所以它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如在会计分期假设前提下,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和报告, 需要对仍在进行中、结果未确定的交易或事项暂估入账, 如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该估计可能与未来实际情况相去甚远。第三, 分期假设是否应被替代。在网络环境下, 网络公司可能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交易, 然后自行解散, 会计分期非常困难, 应以交易期间或清算期间代替会计分期。

主流观点认为, 会计计量应主要选择货币作为衡量企业信息的尺度, 且多支持确立功能性货币的主体地位, 即一个实体从事经营活动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 这种货币计量假设导致人们把会计定义为一门关于计量和传递货币性活动的学科。在假设中隐含了币值和物价相对稳定或波动不大的重要内涵, 然而现实经济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会计发展史上历史成本计量问题也是屡遭质疑, 并提出修订历史成本计量模式, 在实务中有选择地使用重置成本 (现行成本) 、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尤其是电子银行和虚拟公司的兴起, 商品交易方式以“电子货币”为支付手段成为常态, 电子货币具有交易更便捷, 成本更低廉的优点, 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跨国际迅速聚集与分散, 使货币供给与需求频繁波动, 币值稳定假设基础不断受到冲击, 客观上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能够长时间保持显然相当困难, 直接影响到历史成本信息的有用性, 但要解决计量标准不稳定问题, 从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角度看, 对特定核算会计主体而言难度颇大。

二、会计基本假设内涵外延分析

(一) 会计主体边界与量的延展

科技发展、计算机普及和网络经济的形成, 使会计主体的内涵不断扩展和延伸,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会计主体核算计量范围边界变化。传统中会计主体主要以企业的有形经营组织实体为界限, 侧重于将“资本、厂房、设备”等有形物质资产作为会计主体核算对象。而以网络联接为主的新经济环境下, 直接导致新型网络企业组织形式———虚拟网络企业的出现, 丰富了会计主体类型内容, 它更侧重于“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企业社会成本、知识产权、企业地理环境”等无形资产资源, 有些无形资产甚至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资源, 无形资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重大。虚拟企业的存在作为会计主体类型之一登上历史舞台, 在很大程度上跨越了空间局限, 与传统会计主体相比, 具有模糊性、不稳定性、可变性, 且寿命短、极具灵活变化等特点, 它往往没有确切的办公场所, 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 使企业间的合作和联系更加紧密和快捷, 从而模糊了企业会计主体核算边界, 拓宽了会计计量的领域。但无形资产资源的重要性要求会计主体拓展核算范围边界, 而其难点在于现行会计制度规范还没有找到更合适、全面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将这些有用信息定量化纳入其中, 导致企业会计主体核算计量范围边界模糊,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完整、不全面, 严重影响企业所有者及其他相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分析。

第二, 会计主体总体总量变化。网络会计的普及对会计主体核算范围边界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会计主体总量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国际间资本的急剧流动, 致使资本市场优胜劣汰, 企业间不断进行重组、兼并, 跨地区、跨行业进行强强联合, 成立跨国集团公司。以前由于受技术限制和管理成本的影响, 总公司难以对境外子公司进行统一集中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子公司往往进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而现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中, 极大地突破了会计核算工作的空间局限, 应用计算机的高效处理、远程监控等手段, 使企业组织管理能力能延伸到全球任意子公司。从这一层面上来讲, 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使得会计主体得到整合, 会计主体涵盖资产规模越来越大, 整个市场上会计主体也相对由多变少。

会计主体边界和量的变化, 尤其是虚拟企业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会计主体假设, 只是丰富了会计主体的类型与内容形式, 拓展了其应核算反映的范围边界, 而新技术在具体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导致了会计主体内涵量的增大和具体数量的相对减少, 因而在理解会计主体内涵时, 需要突破传统的对会计主体主要包括实体组织和实体资源为主的理解, 适应新经济环境对会计主体内涵的延伸拓展。

(二) 组织“持续”经营状态合理设定

传统上持续经营假设指在可预计的将来企业不会发生破产、清算, 它界定的是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但在当前新经济环境下, 企业持续经营假设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第一, 会计主体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诸如设备更新加快、产品使用寿命缩短、利率剧烈变动、金融市场频繁波动, 导致企业经营风险日益增大, 使得企业随时可能发生兼并、收购、破产、清算, 持续经营基本假设可能在毫无反证情况下得到改变, 持续经营假设存在的必要性受到挑战。第二, 无实体公司———虚拟企业的兴起及发展对持续经营假设期限界定提出了质疑。虚拟企业是一种依托于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管理的跨越物理空间的企业组织形式, 它可能为了某一特定任务需要, 将众多个体在短时间迅速建立起临时的联系, 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合作。但从稳定性角度看, 当前虚拟企业更多的是短期合作, 一旦合作的某个或某组项目完成, 这种关系就可能结束, 即会计主体对项目进行清算。因此建立在传统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很多会计处理方法都不再适合特定会计主体, 需要对经营假设合理性做出调整来反映虚拟企业特有的结构与功能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 无实体虚拟企业成立的目的不是为了解散即破产、清算, 而是为了实现相关各方的经济利益, 短暂存在的虚拟企业以企业的短暂经营为基础, 从而能够进行会计核算, 否则就没有人愿意与这些企业交易, 从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和进行会计核算的意义;并且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也并非无限制的存在下去, 也会面临兼并、改组、破产和清算的风险, 但这并不影响持续经营假设对企业的界定。

持续经营假设从本质上来看, 是对组织经营状态在时间期限上的一种合理判断, 而组织的合理经营状态必然就因组织经营目标、组织形式不同而存在长期和短期之分, 或两者之结合, 因而称之为“经营状态”假设更为贴切, 其内涵应包括长期正常经营状态、短期正常经营状态、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经营状态、项目清算经营状态等几类情况, 并在具体实务中根据组织的实际经营形式、目的和类型来具体界定。而在会计实务工作实践中, 破产企业采用清算基础经营假设是必然选择, 也不乏企业组织采用短期持续经营进行会计核算, 如企业提供非跨年不超过一个营业周期的劳务经营项目, 在会计核算上实质就是采用的项目清算基础进行核算, 一般在项目结束时一次性结算成本、收入和盈余, 再如各银行等金融机构几乎每周都有新发行的短期理财基金, 一般时间从一个月到半年不等。

(三) 会计分期依赖经营状态

传统上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 会计分期假设在会计核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将企业持续经营活动分割成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进行会计核算结算盈亏和编制财务报表, 提供相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 为企业本身经营管理及相关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 其定期财务报告生产及披露体系在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本市场中具有稳定的不可变动地位, 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就明确规定了会计年度为公历年度, 即以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会计年度。

但实践中, 经营状况并不以制度为蓝本进行, 制度总是滞后于动态的经济变化, 正如前面组织经营状态长短期限合理设定提出的挑战, 信息技术实时提供财务信息趋势, 以及经营决策信息需求的适时要求, 引申出对会计分期是否必要 (即是否需要分期) 、分期的长短及在什么时点分期等问题。

在工业经济时代, 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会计分期有其产生、发展和存在的必要空间, 并一直在会计核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常会计会按月、季度、年等划分期间, 按期对外提供通用的财务信息, 大多信息使用者以此获得所需的相关决策信息。但如果使用者有疑问想进一步了解相关会计资料则途径较少, 更多的可能需要揣测、理解和依靠个人的职业能力进行判断, 即会计信息传递是一种单向阶段性静态流动模式。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 有些虚拟企业迅速组建和清算解散, 其经营期限极短而不必进行会计分期、或会计分期越来越短。而且在网络经济环境下, “虚拟公司”、“电子商务”、“数字化平台”等使会计系统转变了传统模式, 创建出信息互通的会计报告模式, 理论上组织可以在任意时点分期会计信息, 企业可以对大众披露公平、公开的财务信息, 相关信息使用者在理论上也可以依据权限不同通过网络适时分享更及时更充分的会计资源, 因此, 缩短会计分期期间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会计分期应根据具体主体经营状态不同, 决定分期与否, 分期长短, 从“单向”静态假设, 向“双向”甚至“多向”的定期报告与实时披露相结合演变。

(四) 会计货币计量选择

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尺度,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人员主要运用货币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计量, 并把结果加以传递的一个过程, 它内涵着币值稳定、货币计量和币种唯一等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变, 会计货币计量中币值不稳定及计量单一问题凸显出来, 且更多的信息使用者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以货币表示的会计信息。

现代知识经济环境下,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 货币形式逐步趋于单一化、标准化, 虚拟货币形态得到普遍应用。网上银行所提供的电子货币和企业之间的无纸化货币交易的产生和发展, 加快了国际间资金的流动速度, 使得资本决策在瞬间完成, 加剧了企业面临的货币风险, 汇率和物价变动日益频繁, 经济波动剧烈, 客观上使货币币值难以保持稳定。而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也越来越重视那些很难用货币表现出来, 但却对决策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财务信息, 如人力资源收益、环境成本等方面的信息, 而会计货币计量远远不能囊括这些重要内容。

对币值稳定的挑战并不是否定货币计量, 从统一角度来看, 货币计量是历史根据经济发展做出的最合适的一种计量选择。虽然货币并不是一个稳定的计量标准, 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横向和纵向可比以及提供准确的信息, 会计计量别无选择地需要货币这个统一的价值尺度。只是由于经济社会剧变, 导致众多会计信息使用者给予会计信息更多期望, 将一种计量手段的恰当选择上升为一种稳定环境假设的预期高度, 从而导致对会计信息更多的指责。因而在理论上, 纠正这种货币计量假设为会计货币计量手段, 同时对会计面临经济环境提出新的、合乎事理的新界定就显得必要而关键。

三、会计基本假设新构想:增加会计诚信假设

(一) 基于社会道德角度的考虑

从社会道德角度看, 诚信是社会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是引导和支配人们处事的重要行为规范, 反映社会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范和秩序, 它具有维护社会基本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 包括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经济与非经济活动的秩序。作为社会一种非正式制度存在, 具有良好诚信环境的社会可因此极大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而其建立成本往往分散且不会产生更多的额外运行成本, 或者说其成本由社会成员在成长中得以解决。从世界主流经济体制体系看, 市场经济在当前及未来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期内, 将持续存在并发展着。从很大程度上讲,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以诚信为基础的, 是一种诚信经济,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是企业、事业单位和普通大众立足社会的必要条件。会计信息作为市场经济体系内基本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反映, 尤其是上市公司公开发布的财务会计信息, 为各类信息需求者所使用, 其内容的真实可靠往往通过资本市场影响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显然, 在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虽然实践中提出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外部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等一系列解决对策, 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 都是差强人意, 企业会计信息诚信问题依然不断, 无论是监督的实施成本还是最终出现问题的社会成本, 从已有显性数据来看成本都是巨大的。

(二) 基于市场经济行为角度的考虑

从引起市场经济中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看往往体现为:第一, 利益的驱使, 短期失信收益大于失信成本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内部动因。在诚信与利益面前, 为了追求短期或个人利益最大化, 企业会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欺骗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相关管理机关。第二, 会计准则制度的缺陷和法律惩罚力度不够, 也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会计体系不严密的缺陷使会计信息提供者钻了“空子”, 同时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法制制定滞后及对已有的法律法规执法不严等问题。第三, 政府的行政干预, 也是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对证券市场的准入审批等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然而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局部利益而失信也是屡见不鲜。

细究各种失信行为, 其深层原因是社会主体人及其组成的组织诚信理念的严重缺失, 甚至根本无视社会行为规范理念, 更勿论诚信的理念框架。因此为预防和治理会计行业环境中的诚信问题, 从社会道德规范及法律各方入手, 建立健全诚信制度规范体系, 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上规范社会的诚信体制体系就显得极其重要。而鉴于会计诚信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及其作为会计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 将其纳入会计基本理论体系, 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显然合理而且必要。因为在会计诚信假设基本前提下, 在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主流的当前, 会计人员拥有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规范, 才能确保所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企业管理者拥有诚信经营的思维理念, 才能形成良好不欺的企业文化, 提供诚实可信的财务信息;企业拥有良好的信誉资本, 诸如银行信贷机构等相关者才能为其提供合作。会计诚信作为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 对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地繁荣发展显然具有重要作用, 重视会计的诚信问题, 将“会计诚信”纳入会计基本假设体系就成为理所当然之事。因此, 笔者提出将“会计诚信”作为一项基本会计假设, 纳入到财务会计基本概念框架之中, 对会计行业本身及促进和构建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论

经济环境发展复杂多变, 新经济环境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实质和内涵产生影响, 因此对相关会计基本假设内涵进行拓展, 完善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会计主体类型边界和量的变化、组织“经营状态”合理的辩证界定、新经济环境下会计分期的划分和货币计量假设面临难题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将“会计诚信”作为一项基本假设, 补充扩展到会计基本假设理论体系中, 显然具有当前的适时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万雪丽:《论虚拟企业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 《会计研究》2000年第3期。

[2]崔也光:《网络时代会计的时空观》, 《会计研究》2000年第3期。

[3]魏许莲、庞圣玉:《电子商务与财务会计理论改革》, 《中国会计电算化》2001年第5期。

[4]徐迅雷:《“5855亿:谁为不诚信买单”》, 《三联生活周刊》2002年第14期。

[5]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 三联书店2001年版。

谈企业年基金会计基本假设 篇11

一、企业年金基金主体假设

在企业年金基金运作过程中, 由于企业和职工的缴费而发生资金流入, 职工退出企业年金计划而发生资金流出;企业年金基金的具体形态也由于财产在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和债券等不同的金融工具之间转换而发生变化, 其价值也随着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变化而发生变动, 要安全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 就要对其运作过程进行如实的记录, 对其价值进行正确的估算。因此,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第二十七条第六款、第三十五条第二款分别规定托管人"负责企业年金基金会计核算和估值, 复核、审查投资管理人计算的基金财产净值"、投资管理人应当"及时与托管人核对企业年金基金会计核算和估值结果"。这就是说, 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都有进行会计核算和估值的职责。但托管人是主会计人, 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核算和估值, 并通过对投资管理人计算的基金资产净值的复核、检查, 确保核算和估值的准确性, 以更好地保护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的利益。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一个会计主体将持续它的经营活动直到实现了它的计划和受托责任为止, 它既假设各个主体在可能预见的未来不是期望清理的, 又假定它将持续到一个不能确定其结束的时间。对主体前途的这种稳定性的设想, 反映了主体绝大多数利害关系人的愿望。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年金基金要进入清算, 公认会计原则总是把最终披露的信息解释为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计算出来的, 提供企业年金基金财务会计报告一般认为是一系列连续报告的组成部分。

这一假设为基金资产计量和基金净收益确认奠定了基础。根据这一假设, 企业年金基金所拥有的基金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 而它所承担的债务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得到补偿。也正是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 企业年金基金所采用的会计方法、会计程序得以保持稳定, 才能按正常的基础反映企业年金基金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 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三、会计期间细化假设:要按日、周、旬、月、季、年分别核算

传统的会计分期一般以年度、半年、季度和月份为单位, 分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对于一般行业来说, 无论是从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 还是从管理者、投资者的需求角度, 这种期间的划分都是可接受的。

由于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投资范围, 限于银行存款、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 包括短期债券回购、信用等级在投资等级以上的金融债和企业债、可转换债、投资性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等, 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和环境变化常常导致企业年金基金价格与其净值发生偏离。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会计分期对企业年金基金进行核算与披露的话, 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早已事过境迁, 毫无意义。因此, 从及时性原则出发, 企业年金基金会计期间划分必然更加细化, 即要按日、周、旬、月、季、年分别核算。

四、货币量度单位假设

货币计量单位假设是指企业年金基金在会计核算时对所有会计核算对象采用同一种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 并把企业年金基金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货币计量单位假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只有货币计量单位才能充当会计核算的主要计量单位虽然会

计核算可采用多种计量, 如实物计量单位、劳动时间单位、货币计量单位等, 但会计核算中, 只有货币计量单位能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企业年金基金资产、基金负债、基金净值、基金收益、基金费用和基金净收益等, 它是反映各种企业年金基金业务的统一标准。

(二) 在多种货币存在的条件下, 或某些业务是用外币结算时, 就需

要确定某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编制分录和登记账簿时, 需要采用某种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单位登记入账。所谓记账本位币就是指会计核算中所采用的基本货币单位。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 企业年金基金的现金流量、盈利能力以及其资本保持程度, 都将以这一货币作为计量尺度, 从而出现汇兑损益概念。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

(三) 币值的稳定性标准。要求在市价经常变动的情况下, 正常的会计程序和基本的账表体系中不考虑币值变动因素。

五、市场价格假设

市场价格假设是交换假设在会计领域的具体体现。因为, 市场价格是通过交换形成的。会计上对各要素的初始入账数据, 主要来自因交换所形成的市场价格。这一数据最为客观, 有独立、可靠的凭证进行核查、验证。当然, 为了保证市场价格数据的有效性, 市场交换必须是公平交易, 交易双方行为理性, 市场充分活跃, 价格具有代表性。

六、暂时性假设

暂时性假设是与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相联系的一项假设。一个企业年金基金假定是持续经营的, 又要人为地把它分为若干个会计时期分别提供财务会计报告, 所以, 这些报告必然有人为的估计成分和主观成分, 由此而得出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应是暂时的, 不能把它看成永久的。永久的结果要等到企业年金基金经营结束时才能产生。因此, 暂时性假设可以提醒信息使用者在做出决策时, 要考虑信息的不确定性。它并不代表企业年金基金的最后结果, 而只能是暂时的结果。清醒地估计到这一点, 对于我们进行决策将很有帮助。也正是基于暂时性假设, 会计信息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性。换言之, 会计信息不可能与客观现实完全一致, 它只能是有条件地与环境一致, 它要受到假设与环境的制约, 并受到时间因素的限制。

摘要:企业会计核算以企业为会计主体, 会计人员围绕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是以企业年金基金为会计主体, 独立建账, 独立核算, 确保不同企业年金基金之间在名册登记、账户设置、资金划拨、账簿记录等方面相互独立。

上一篇:中国出版如何走出去下一篇:防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