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2024-10-16

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共12篇)

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篇1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变换角色,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更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成为研究者呢?

一、彻底摒弃旧观念

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旧观念,与时俱进,不让时代淘汰自己。新课标下教师不仅是尽职尽责的教书匠,一定做参与教学改革的“研究者”,探索新的工作方法、教学技巧,形成和时代同步的教学风格。只有探索研究,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一定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成为研究者,教学时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树立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是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倡导教学改革,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突出人的发展,绝不是完全否定学科教学,工作中必须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教学,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诚然,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三、全力探索新方法

新课程实施遇到问题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进行探索探究,不断积累经验及时总结,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1.树立科研意识,解决实际问题

(1)必须培养科研意识,注重科研的实践性,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余文森教授说:“不能解决教学问题的研究,不能提升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研究,都是假研究,形式主义的研究。”研究必须解决问题,回归实践,让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2)选择符合实际的问题研究,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与方法,让教学研究融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研互补。获取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2.学习教育理论,储备新知识

教师必须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储备,学习教育理论及专业知识,“一桶水”的时代已经过去,需要教师是“自来水”,拧开水龙头,源源不断地流淌。终身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代同步,满足新课程的需要,让自己的教学研究定位: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

教师应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把教学与研究自觉地、有机地融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绵薄之力。

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篇2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呢?在此我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激发内驱力,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要成为优秀教师,自身的内驱力最为重要,把教学工作视为促进自身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有益活动,才会努力愉快地工作。“与学生共同成长”,是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一旦有这样的职业感受,就能体会到生命课堂的鲜活,快乐和丰富多彩,就会与学生一起分享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寻找一种生命意义,追求的乐趣,就会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表达生命内质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克服职业的倦怠感。

二、理论学习是超越的翼翅。教师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不断地自我超越的平台。

三、反思。作为一种精神实践,反思能使人扬弃旧有的思维模式并生成解决实践问题的新能力,实现自我超越。

四、在合作学习中成长。有人说:“水涨船高”,其实这些都是“合作”的最原始的道理。合作是“水”,优秀教师的成长是“船”,“船”离开了“水”就无法航行。这就说明要有强烈的合作意识,才能汲取应有的营养。有的老教师尽管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如自己,但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的年轻教师尽管他们的教学经验不如自己,但他们有新思想等。因此,合作是成材的基础,具有专业眼光的合作更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石。

五、在感恩中成长。要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得有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感思,才有爱心,才会爱生活,爱从事的工作;有了爱心,才能长智慧;有了爱心,才会努力,才会勤奋,才会反思,才会坚持,才会成长„„„„

如何成为研究型大学英语教师 篇3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 教育行动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85-02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偏低,不能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教学实践并进一步完善教学理论。因此,如何成为“研究型大学英语教师”是各高校英语教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将教育行动研究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帮助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并促进其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推动其自身的职业发展。

1.研究型教师的含义

研究型教师是相对于经验型教师而言,指在教育领域中,能积极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职业敏感性、反思意识、合作精神和研究意识,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针对问题积极探索研究,主动吸收教育科学理论和同行经验,提出新的切实可行的改進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研究型教师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才能更好地开发和设计课程,才能在与陈旧的教育思想理念发生碰撞时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因此,研究型教师除了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还需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然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却远不能满足研究型教师的要求。

2.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与面临的困难

根据有关调查, 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现状不容乐观。夏纪梅在2000年-2001年对全国约600所高校的在职大学英语教师代表所做调查显示:没有撰写过教学研究论文的人有 24%;完全没有编写过教材的有37% ;完全没有参加过更没有主持过教学研究项目的人占50%;完全没有做过教学实验的占 40%;完全没有做过教学统计分析的占39%。这表明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水平尚处于不成熟状态, 与国际水平相去甚远。

诚然,大学英语教师在科研上也面临着很多困难。第一,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全校学生的公共英语教学工作,课时量大,任务重,无法保证搞科研的足够时间。第二,大学英语教师在读本科或研究生期间,大部分是研究英语文学、语言学、跨文化、翻译等方向,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与原先的研究方向不太相关。第三,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上学期间并不是师范类学生,也没有学习过教育学等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易展开教学研究。第四,传统的定量研究对实验人员、实验过程和实验条件都有严格的限制,对于文科出身的英语教师,往往无力承担。这都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障碍。

3.教育行动研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由美国心理学家Kurtlewin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50年代,美国研究者Corey和Taba首次提出在教育领域进行行动研究,解决教学应用中的问题。1985年,Dave Ebbutt指出,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9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将行动研究引入外语教学中。从1994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的王蔷教授开始在北师大给英语语言教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行动研究课程,该课程的宗旨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外语教师,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她指出,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其一,研究课题由教师本人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来,而不是由研究者提出来。其二,教师本人是这项研究的主持者——提出问题,分析原因,设计解决办法,计划和实施改进方案,收集数据,分析和评价结果。其三,这一研究是个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始终致力于把教学和研究推向前进。其四,它不局限于追求研究的规模或寻找事物的规律,它追求“变”和不断创新。换言之,行动研究的课题来自教师的教学,其研究过程就是教师完善自己教学的过程,其研究结果就是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学效果。而且,行动研究与专业基础研究相比,更易于操作。所以,广大的英语教师尽管无缘在北师大参与此课程的学习,但是却完全可以立足于自己的课堂,在日常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以期获得教学和科研双丰收的效果。

4.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

4.1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提高很慢,等等。有些问题是学生向教师发问,但教师苦于没有良策;有些问题是同事之间互相讨论的共性问题,但却讨论无果;而大部分问题是教师自己在课后进行反思时发现的。这些实际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课题。

4.2分析问题,拟定解决方案

分析问题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教师须翻阅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另外,教师还可与同行多讨论,也可征求学生的意见,而后拟定解决问题的科学的计划。

4.3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是关键步骤。首先要依计划行事,注意观察和记录执行情况,如写教学反思日记、录音、录像等。其次。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做出调整,对每一步进行记录和分析。也可请同行来观摩课堂,提出改进意见,而后进一步实施。

4.4评价与反思,撰写行动报告

搜集和整理实施过程中的研究数据,包括教学日记,学生的问卷调查、学生的试卷、成绩等,利用科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而后融合感性与理性思维,从现象中提取本质,进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撰写出行动报告或论文。

教育行动研究可以和大学英语教学密切结合开展,教师能够从中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进而成长为研究型大学英语教师。广大教师应当运用这一研究方法,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并促进自身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施瑜,教育行动研究——研究型教师成长的新途径[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7.

[2]夏纪梅.大学英语教师的外语教育观念、知识、能力、科研现状与进修情况调查结果报告[J].外语界,2002, 5.

[3]Ebbutt D.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C]∕Burgess R. Issu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Lewes: Falmer Press, 1985.

[4]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王蔷,行动研究课程与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外语教师的培养[J].国外外语教学,2001,1.

作者简介:

如何让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 篇4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学术地位的状况及其原因

长期以来, 教师职业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学术声誉与地位, 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缺少应有的学术地位与声誉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196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教师地位与政府间特别会议”, 会议文件提出, 应当把教师工作看做一门专业, 它需要教师的专门知识和特别才能, 并需要经过长期持续的努力与研究才能得以维持。以这种形式来确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 对于提高教师的地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1965年出版的著作《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律师、医生、工程师都“具有一种被人尊重且值得受尊重的学问”, 他们“代表着一门科学和一种技术”。大学教师也“代表着他所讲授的这门学科及他对这门科学钻研的程度, 但一位中小学教师却缺乏可资比较的学术声誉”, “一般的理由是:别人认为, 尤其坏的是他们自己也认为:学校教师无论是从技术和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 都不是一个专家, 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 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从皮亚杰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 中小学教师学术地位不高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一) 中小学教师缺少一门坚实教育科学的支持。

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一书中, 皮亚杰指出:“在教育学领域内, 极大的一部分革新家们都不是职业的教育家。”为此他列举了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人来例证这个观点。同时皮亚杰进一步指出:“教育学很少是教育学家的著作。”“这样庞大的一个教育工作者队伍, 现在这样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工作着, 而且一般地讲, 都具有胜任的能力, 却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者, 能够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 又是生动的学问, 在立足于文科与理科方面的其他应用学科中占有它的正当地位。”从皮亚杰的这些论述中, 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缺乏坚实学科支持的原因是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 还没有取得它应有的地位, 是由于广大教师脱离了科学, 失去了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机会, 而不能从他们中间产生出杰出的研究者, 来为自己建立一个科学的生动的学科。

(二) 传统的教育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

教师由于没有一个坚实的学科作为支持, 而缺乏应有的学术声誉, 而教育学之所以没有成为一门科学的生动的学问, 是因为教师脱离了科学研究而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者, 这就构成了一个死结。它一方面使教育科学的发展迟缓, 另一方面使教师的工作失去了科学研究的创造性, 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这一切是如何造成的呢?用皮亚杰的话说:“传统的教育制度对于整个教育所造成致命后果。首先, 它已经使得未来的中学教师根本不知道有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可能。其次, 它已经使小学教师成了一群单独的具有内向性的知识阶层, 受不到社会公正的承认, 小学教师因此事实上脱离了当前的学科倾向, 缺乏研究试验的气氛, 使它们所遭遇的情境变得更坏。”而这个传统突出地归结为一点:教师仅仅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我们总是在讲尊重教育规律, 然而, 在这样明显地违背了教育规律的传统面前, 我们却无能为力, 只能屈从于传统的支配, 以至于教育学科的发展长期地被迟缓、被窒息, 导致庞大的教师队伍长期地处于脱离科学研究、缺乏学术声誉的境地。要想走出这种困境, 就必须变革这种传统, 让教师走出传统的樊篱, 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研究者。

二、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条件

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成为研究者, 一个教师成为研究者,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这种种条件可以从教师内部与教师外部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一) 内部条件。

1. 热爱教育。

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 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对教育的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唯有爱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只有热爱教育的老师, 才会将教育思想化为生命的一部分, 才会将教学看做是人生中有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热爱教育的老师, 才会在教学中苦苦钻研、积极探索。只有热爱教育的教师, 才能精益求精, 不满足于做他人思想被动的传声器。在生活实践中, 我们也能处处看到, 正是缘于对教育、对学生的爱, 才铸就了一代代名师。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孩子的爱。”

2. 改变教育观念。

观念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教师要突破传统的职业分工的观念, 认识到自身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研究者, 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传统的知识型教育背景下, 教师的教育角色缺乏自觉的主体意识, 具体表现在教师只是满足于当一个知识的传递者, 既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更不用说有效地使用研究成果, 进而革新教育教学工作。他们认为研究是专家的事, 不是教师的责任。当然教师的研究者的观念的形成并不是无中生有, 它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执著精神, 一种对教育的深深的爱。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 还要有革新者的胆识和胸怀, 思路开阔, 眼光敏锐, 积累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3. 具备一定的研究素质。

教师本身的研究素质,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对研究的态度和作用。具体来说, 教师的研究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理论是人们对事物本质联系的认识, 揭示事物内部结构、内部规律, 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方式、特点和规律。我国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这是制约教师进行研究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是掌握研究的方法。研究方法对研究工作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说来, 很多教师在开展研究工作时, 在方法论的自觉上尚很欠缺。由于缺乏自觉的方法论意识, 在研究工作中, 往往不能选择恰当的、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严格按照某一研究方法本身特有的要求开展工作, 从而使自己的研究工作质量失去方法上的保障, 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其理论的深度。

(二) 外部条件。

1. 学校管理要为教师营造宽松、民主的研究氛围。

现在许多学校提出了“科研兴校”的口号, 反对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学校领导已经很少了, 但支持教师进行研究的力度还是不够。很多学校没有为教师的研究提供任何形式上的帮助, 也没有真正建立一种激励教师从事研究的机制。另外参考书也是制约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一个因素, 教参上什么都有, 大部分教师是按照书上的步骤一步步地教学, 没有丝毫的创新。大多数学校的图书馆, 里面除了教学用书, 没有其他方面的书。教材、教参书成了教师的《圣经》, 教师的创造力在教材、参考书面前慢慢枯萎。因此, 必须还给教师一片创造的空间。没有创造力的发展, 就没有研究型教师的产生。事实上, 学校为教师成为研究者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研究气氛, 在相当程度上已超过了学校的能力, 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与努力。

2. 教师要有条件运用各种研究资源。

研究是需要资料, 需要各种信息的,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必须具备研究的条件。如到大学或图书馆查阅所需的专业书籍和研究杂志, 以便全面了解前人或他人在自己所研究的课题上已取得了什么成果, 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而自己确定研究方向, 同时避免重复劳动, 提高研究的效率。由于一些原因, 中小学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最好能与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建立联系, 由这些机构协助教师找到自己的实践理论, 帮助教师表述和形成自己的问题, 拟订研究计划, 形成研究论文。教师在研究中碰到难题时, 可以取得别人的帮助, 可以找人咨询, 这是很重要的。

3. 教师要有充足的研究时间。

学校应为老师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 时间是教师进行研究的最大制约条件。学校不仅要为老师上课制订计划, 而且有必要为教师进行研究制订计划, 以保证教师研究的顺利进行。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重、压力大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上课、备课、批阅作业、家访等把教师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因此, 学校要尽量为教师挤出时间, 让教师进行学习、研究。在《中国教育报》所做的一项关于全国中小学老师阅读状况的调查中, 影响老师阅读的最大障碍是没有时间。连阅读的时间都没有, 是没有时间进行研究就可想而知了。

三、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定位

探讨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定位问题实质上是对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认识的深化。如果把教师所开展的教育研究等同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研究, 要求他们像专职的教育科研工作者那样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去进行理论构建, 那么很容易就会得出“教师从事研究工作”不现实的结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尽管广大的中小学教师与专职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一样同为教育科研的主体, 但他们的研究是有所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研究的立足点在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并不是要否认或取消其育人的角色。恰恰相反, 它正是为了让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反思地、探究性地处理各种问题, 从而更好地担当起育人的任务。因此, 教师的研究有别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进行的研究, 它必须同教师育人的角色统一起来, 立足于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来给教师的研究定位无意贬低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地位。英国学者唐尼和凯德合著的《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引论》一书中明确提出, 教育理论必须以教育实践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 并以其作为理论的最终目标。“它必须牢牢地植根于学校和课堂, 必须和教师的各个方面有直接的、切实的联系”。“如做不到这一点,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的教育研究从总体上说就不可能是名副其实的教育研究”。实践也证明, 即便是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进行的某些以理论问题为对象的研究工作, 其最根本的源头和归宿仍然是教育中的实践问题。因此, 从教育科研需要以教育实践问题为基点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立足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是整个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 教师研究的着眼点在于沟通教育科学与实践的联系。

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教育规律, 进而构建教育科学理论以指导人们的教育实践。毋庸讳言, 我们认为实际工作着的教师与专职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同是主体, 然而, 承认教师在教育科研中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就否认在教师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之间不存在分工。实际上, 以建构科学知识系统进而指导实践为主要任务的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和以运用教育科学理论育人为主要任务的教师, 是不可能在同一层次上开展教育科研的。这正如让专职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去做大量的育人工作是不现实的一样, 试图让教育实践者———教师去系统地建构教育科学理论也是不现实的。试想, 一位肩负着繁重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小学教师, 究竟能有多少时间、多少条件去进行理论的探究与建构?但这绝非否认中小学教师有进行研究的可能, 也不否认他们可以从事系统的理论建构。我们着重想阐明的是, 教师所开展的研究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进行的研究有着不同的着眼点。如果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教育规律进而构建教育科学理论以指导人们的实践, 那么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的目的就在于沟通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 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是整个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 教师研究的方式以行动研究为主。

教师不同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决定了教师必然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和方法。然而长久以来, 由于对教师从事的教育科研缺乏合理的定位, 简单地将教师的研究等同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所进行的研究, 以专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规范和方式来要求教师, 因而一些中小学教师在研究目标和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出现了失误。教师的研究必须同他们的实际教育活动或教育情境结合起来, 不仅是在研究的立足点和着眼点上, 而且在研究的方式方法上, 否则教师的研究就会流于形式。而将教师的研究与他们的实际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便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有诸多适合教师运用的特点:研究课题来自教师实际教育活动的需要, 这使得教师不必在选题上感到为难, 同时也容易调动起教师研究的积极性;研究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 在教育情境中进行, 教师不存在没有研究的时间;研究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主, 这就十分切合教师研究目的与工作目的的统一;研究没有固定的方法和技术, 这对于在研究方法与技术上缺乏严格训练的教师来说, 是一种对“规范”的解放。总之, 行动研究的优点就是使日常育人工作与科研同步运作, 同时教师又可以自行操作。

综上可见, 教师职业不只是由外部的责任义务养育的一种奉献的职业, 教师的职业更是一种充满科学与艺术创造的, 可以充分激励并释放创造者主体潜能的、引导创造者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自身价值的提升依靠的是对教育的深刻认识和教育行为的不断科学化, 即要求教师成为一名研究者。

摘要:作者阐述了自己对“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一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观念的理解, 分析了当前教师学术地位不高的原因, 揭示出教师要成为一名研究者的内外条件, 并且对教师这一研究者的身份进行明确的定位, 即教师作为研究者不同于专职教育科研工作者:教师研究的立足点在于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师研究的着眼点在于沟通教育科学与实践的联系;教师研究的方式以行动研究为主。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皮亚杰著.傅统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

[2]饶见维.教育专业发展——理论与实务[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6.

[3]宁虹, 刘秀江.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J].教育研究, 2000, (7) .

[4]高慎英.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8,

[5]Stenhouse,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the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75.

[6]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篇5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听着这些话语,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神圣和重要,这也要求我们要自觉地遵循教师职业所必备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到底什么是师德?我国规范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有以下几方面: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从我的职业生涯中的体会,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执教。

教书育人是一名教师的本职工作,因此,我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就要做到依法执教,严谨治学,廉洁从教,把教学工作做细、做好。其次要热爱教育事业。如果一个人不热爱他的事业,那么他又如何能认真对待自己的事业,如何舍得投入自己的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呢?如何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再次要热爱学生。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教育,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一视同仁、持之以恒地“爱”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你的举手之劳,往往使他们对老师心有感激,特别是后进生,做作业也不拖拖拉拉了,而且教师更有必要帮助他们走出自卑怯懦的困境,恢复他们的自信。第二学习。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一有桶水”。学海无涯,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的学生们,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非同寻常,这就意味着教师具有“一桶水”是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的“一桶水”变成源源不断的“一江活水”。

第三为人师表。

孔子书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授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先树人。”学生时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作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教师不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第四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现代教育是一种集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劳动,教师的工作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并且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一个教师的劳动成果。教师只有善于处理好教师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社会积极力量的关系,才能减少教育过程中的内耗,从而形成取向一致的教育力量,教师的劳动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率,因此,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是当代师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之一。

如何成为“四有”职教教师 篇6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对全体教师有了高的要求。本文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教师多元发展和创新驱动等角度分析了职业教育教师,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在新时代条件下,该如何成为“四有”职教教师。

关键词:“四有”标准;职教;多元发展;创新驱动

基金项目:

1. 2015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质量工程项目《“互联网+”新形态下节能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GDJG2015033;

2.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工业节能技术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6gzpp035。

G715.1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标准,即: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四有”老师的提出既是对新时期教师的期望,也是新时期教师的行为准则。对于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而言,如何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打破传统学科教育模式,真正走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道路,如何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都成为每个职教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坚定理想信念,突出道德情操

常言道,“打铁还需腰板硬”,想要培养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首先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当下高等职业院校将技术技能培养放在核心位置,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纠其原因,主要是与社会期望值有所差距、对职业道德要求不高、缺乏献身终身教育的思想等。特别地,当自我控制意识减弱、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或晋升机制导向偏差時,更容易使职教老师丢失理想信念,不顾道德情操,这是非常危险的。

想要成为“四有”职教老师,便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真正将“传道”与“授业”相结合,将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列在第一位。同时,也要能守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能够在别人察觉不到的地方锤炼道德情操, 形成良好的师德规范。

二、三尺讲台是基础,多元发展是关键

传统教育常言“三寸粉笔,三尺讲台”,而想成为“四有”职教老师确实远远不够。当然不变是坚守“讲台”的心境,而更需要多元发展、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

当下高等职业教育其特点,通过统招接收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储备,自我管理和持久学习意识等方面有一定的不足,但在学习灵活性、发散思维等方面确有其独特的优势的。对于具有独特性的高职学生而言,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避免将本科教育移植到高职教育,创新教师能力提升方法与途径。

高职教师的多元发展,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科研服务能力提升等。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语言表达、教材驾驭、现 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以及教研这四个方面。教学能力是高职教师能够立足于高职 院校的根本,只有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成效,也才能 进一步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服务能力的提升,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教学来带动科研,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在科研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高职教师的实践能力主要表现在指导实践教学以及实际动手这两方面。高职教师实践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表现就是具备较高水平的实践技能及理论基础。

三、创新驱动,成就“四有”职教老师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一目标对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是因为教师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能否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思维、 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手段的创新上。想要成为“四有”职教老师,就要能够不断地创新思维。在“互联网+”的新形态、新业态下,高职教师一定要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勇于走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掌握最新教学动态,拓展视野,把握社会的发展潮流,并将创新思维应用其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加深不同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营造一个活跃的学术氛围,因为只有拓宽知识面,才能实现教学思路的创新。高职教师更应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与上个世纪有了很大的不同,特别在移动终端设备普及的今天,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课堂、打造泛在、移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就非常重要。

四、为职教之路洒满阳光

自2015年,国家陆续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广东省也相继颁布了《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10)》、《广东省“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经济发展规划文件,而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无疑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春天。

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每位职教老师都应锐意进取,创新前行,用“四有”标准,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用“止于至善”的工作态度,严格要求和激励自己,为职教之路洒满阳光。

参考文献:

[1]黎艾艾. 新时期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教师能力的要求[J]. 科教动态, 2008(17): 20.

[2]文蕾. 探索提高高职教师能力的途径[J]. 高校论坛, 2015(6): 8.

[3]曹 爽, 李云东.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J]. 师资建设研究, 2015(14): 231-232.

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篇7

一、什么是智慧型教师

1. 什么是智慧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从老祖宗造字的角度,我们看看什么是智慧。智:每日都有新的知识。慧:从心发出,具有灵气,思考得极为丰富。对于智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但是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有的人满腹经纶,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我们称之为“书呆子”。第二,聪明也不等于智慧。智慧的人善于提出问题,聪明的人善于回答问题;智慧的人善于发现,聪明人善于接受;智慧的人善于提出观点,聪明的人善于领悟观点;智慧的人善于创新,聪明的人善于模仿;智慧的人善于研究,聪明的人善于学习;智慧的人善于猜想,聪明的人善于记忆;智慧的人善于规划,聪明的人善于执行。

2. 什么是智慧型教师

(1)知识的特点。智慧型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并且能够不断更新知识,能够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指: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和教学论知识、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学知识。

(2)技能的特点。智慧型教师具有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包括:书写、绘图、口语、演示、实验能力、制作PPT的技能、数据统计与处理的技能等。

(3)能力的特点。智慧型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善于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勇于创新方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4)态度的特点。智慧型教师善于独立思考,讲求求真务实。他们能让上课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从而享受职业生活的乐趣。

(5)情感的特点。智慧型教师的工作情绪稳定,他们不急躁,不懈怠。他们的思维自由而开放。

(6)人生观、价值观的特点。智慧型教师不断进取,永不言败。他们需要利益但不唯一追求利益。智慧型教师客观上能够获得更多利益,但在主观上首先不是为了利益。

二、如何成为智慧型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从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智慧的教师各有各的智慧,但是获得智慧的途径是相同的,那就是:在学习和研究的状态中教学,养成学习和研究的习惯。

(1)学—改变观念。教师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学什么?我的观点是要诵读经典,与大师进行精神的沟通。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崛起,西方世界一片惊呼:“中国的崛起是世界的威胁。”撒切尔夫人却说:“中国是个无需重视的国家,它只生产电视和冰箱,不产生思想。”不管撒切尔夫人的话是否正确,但是她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不是某些技术,而是思想。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在某些技术上优秀,而是思想观念上的优秀。要丰富人的思想,就要诵读经典。通过读书,我才知道自由的真正含义:没有规则就没有自由,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自由不是免费的。通过读书,我才明白:彬彬有礼不等于心地善良。譬如,作为个体的日本人和德国人都是彬彬有礼的,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士兵和德国士兵却如狼似虎。除了《论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之外,我建议老师们还要去看一些经典的电影。当你看了《辛德勒的名单》,你就会明白犹太人的名言“Save onelife,save the world entire(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你就等于挽救了全世界)”的真正含义;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讲述了意大利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纳粹集中营,父亲不忍年仅五岁的儿子饱受惊恐,扯谎说他们正身处一个游戏当中,不能喊饿、不能被士兵发现、不能想妈妈等,以换得分数赢取最后大奖——坦克,影片的结尾是父亲在被德国士兵枪毙前,为了暗示儿子这是个游戏,他迈着夸张的木偶步走向了死亡,看到这,你就会明白父爱有多伟大;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和美国电影《热血教师》同样是教师不能不看的教育经典电影,你会明白“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是什么意思;《我和世界不一样》是一部关于澳大利亚的半截人——力克·胡哲的励志纪录片,看完一个天生没有四肢的人是如何活出精彩人生的,你可能再也不会为自己的生活唉声叹气、满腹牢骚了。

(2)习——改变行为。“学与习两张皮”,学而不习是当今教师的常见问题,教师学了一大堆理论,却不在实践中去运用。学了多元智能理论,却不能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学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课堂上却依旧是满堂灌或者满堂问。介绍美国优秀教师雷夫·艾思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国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的《教育的55个细节》、介绍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走近魏书生》等都是关于优秀中小学教师的书籍,老师们在学了之后,一定要习。现在许多老师谈起教育理论头头是道,但是其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反差巨大,主要原因是学而不习,总是抱怨“理论没用”,其实不是“理论没用”,而是“没用理论”。只有行动才会有收获,只有坚持才会有奇迹。

(3)研——发现问题。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教师不同于流水线上的工人,工人面对的是标准化的产品,教师面对的是个性特点、成长背景、智力特点、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的学生,没有一个可以套用的标准化操作。因此,当一个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时,必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抱怨是没有用的,最好的选择是研究,用研究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比如说,你让学生读书,可是张三同学就是不读,你发火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要研究张三为什么不读书,是因为张三认为这书不值得读,读了没用,还是他不会读,或者今天他心情不好,或者他生病了,你得调查研究,然后找到问题的根源,再采取恰当的办法。

(4)究——解决问题。所谓究,就是抓住问题不放。这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以课堂教学为例,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发现问题,通过课堂诊断可以分析问题,通过课堂追踪才能最终解决问题。但是,平常的课堂研究中,往往缺少的就是课堂追踪环节,如果每次课堂诊断之后,老师们都能进行课堂的重新构思与设计,换班不换内容再上一遍,有这样执着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老师的专业成长必定是指日可待的事。

教师如何成为“你自己” 篇8

在如今教育创新的年代,教育新理念、教学新模式等不断涌现,一些校长在借鉴学习忙忙碌碌中,逐渐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泯灭了自己的个性,丧失了工作的真情。为此,校长要努力成为“你自己”。由此,联想到当前的教师,最缺少的不是一种勤奋耐劳精神、敬业的奉献意识,而是最缺乏一种职业精神、人文修养和专业实践体验等基础上形成的自主独立的教育思想。为什么我们在工作上也任劳任怨,虽学大家,仿名师,但是终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上课———下课———批作业”,只是像一台工作的机器一样整天忙忙碌碌却无为,只习惯当教参的“搬运工”、教材的“肢解者”、教法“克隆人”、管理的“代言人”。造成这些现象客观因素固然很多,但是恐怕与自己独立的教育思想缺失有关、与自我迷失有关。因此教师要内化自己教学核心思想”,努力成为“你自

要有独立的教育思想

教师独立的教育思想的表现就是一种独立精神和自主教育、自主教学。主要包括独立的教育观念、系统的缄默知识、反思的行为习惯、持续的学习需求、成熟的职业取向。体现教师“四个”独立:以独立思想的眼光来审视与把握教育本质、以独立思想的境界来设计与开展教育活动、以独立思想的行为来引导和培养学生、以独立思想的勇气来反思和提升自己。这种“四个”独立教育思想不仅是为师者做人做学问的一种态度,更是教师追求的一个职业境界。而缺失这些“独立”,教师就会跟着行政走,跟着感觉走,一会儿仿先学后教的“百花齐放”;一会儿搬赏识评价的“百般呵护”;一会儿学情境创设的“百态千姿”;一会儿拟合作探究“百家争鸣”;一会儿盯当堂达标的“孜孜以求”,这样没有定力,奴性十分,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这样的教师工作表现为懵懂的常态。因此教师要构建独立的反思性教育思想,才能培养有独立性意识的学生、有独立精神的学生,培养有独立思考有创造性的学生,使学生真正获得高素质的教育。

教师独立教育思想从哪里来?当前不少教师习惯从教育经验出发,这本身不是问题,但仅凭经验教育才是问题。教师只有对具体的教育事件学会理性的凝视,清洗掉经验中的非相关、非本质的杂质,才能洞察教育事件的内在规律。这样理性的凝视既是教师实践对教育理论的批判,又有教育理论对教师实践的观照和审视,从而使教师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独立理论吸纳能力,有效地促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良性循环、转化和发展。由此教师才能从简单走向成熟,从杂乱走向明晰,最终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教育教学才会生机盎然。

独立教育思想来自一种“四即”常态。一是“学习即需要”;二是“教学即研究”;三是“活动即载体”;四是“成长即成果”。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日常教育生活案例、叙事、日志、课件、评课、反思记录等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寻求教学在实践与理论之间融合,并将此作为一种高度自觉和自主的自我专业研修行为、一种积极的精神活动、一种高层次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独立教育思想来自一种“四个”定向。一是坚持经验自诊定向,学会经验剥离与优化;二是善于经验的理论定向,学会原理引领;三是实施经验的问题定向,学会提示问题;四是突出坚持经验的论证定向,学会去粗存精。为此教师要突出“照着说”,即说出教学经验能阐释哪些问题,如何为其提供了经验支撑;“接着说”,即说出教学经验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什么新方法或怎样的新视野;“重新说”,即说出教学经验有可能指向什么新的问题,用一种怎样新的理论来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说”,即说出如何实现上述教学经验(实践)与理论之间融合,如何找出教学成功之点、失误之点、创意之点、后续之点。

来自一种“四类”层次。当前教育理论可分为相互联系的四大类:一是“经验性理论”。即讲做法,可操作,重实践,理论隐藏在其中,理论成分较弱,实践成分较强;二是“建构性理论”。有假设,有模式,重过程,有一定理论根据,同时又接近实践,有操作性;三是“原理性理论”。有原理,有推论,重演绎,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强调建立体系;四是“行动性研究理论”。即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行动开始,在行动中进行”。为此教师要学会将“原理性理论”、“建构性理论”通过教学实践“行动性研究”转化为“经验性理论”,将原理和模式渗透其中,突出“教学经验”与“操作方法”,努力践行“行动研究=由行动者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思想,“以行动开始,在行动中进行”。

要有完整的职业认同

完整的职业认同就是指教师对教育是生命体验的本质把握。完整的职业认同体现在哪里呢?

体现在对教育的一种自然领悟。教育是一种生活,真正的教育应当在快乐生活中。教师教学的真谛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使精心选择的知识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内化为学生生命的必须,成长为学生的成长智慧。为此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育行为和专业化自觉来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质量。现在我终于懂得:一个思想贫乏、专业理想缺失的教师就很容易变成为纯粹的教育工具,成为一个被动地、消极地执行命令的教育者。由此教师会将课堂仅当作知识的“交易所”,而这样的教育者注定是享受不到每节课带来的愉悦,感受不到因尊重每一个生命而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体现在对教育的一种生命感悟。教育就是对隐蔽在“知识”背后的“意义”和“智慧”的挖掘。这一挖掘过程体现在“授受知识———启迪智慧———润泽生命”三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隐蔽层次,教师对学生教育就是要一层带出一层,直至把学生带进最隐蔽的“生命意义”体验这个教育的核心。

以教学模式学习为例。当前许多课改教学模式,都规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但其有一个共同追求目标,即教学传授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发展智力体力,陶冶情操美感。其核心是以知识的传授和训练操作的有效程度作为评判标准,因而构建的目标体系、层次、要素、要点愈来愈多,诸如从“满堂灌”转变为“满堂问”、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以师为中心”转变为“以生为中心”,从“授课模式”转变为“自学模式”,似乎什么都考虑到了,注重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意志培养,强调学生的情感激发,但是遗憾的就是教师教学中最应落到实处的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的生命体验被众多的目标架空,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成为真正的主人,仅仅是一个证明某种教学模式成功的工具,继而导致教学目的与手段关系的倒错。

体现在对教育的一种信仰坚持。这种信仰坚持要求教师一要有着深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无论是外界或自身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教育事业的敬业乐教的精神、眷顾执著的情怀从不动摇;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过程多么艰苦、复杂和繁重,都要始终坚持在尊重学生、平等待生基础上恰当地实施教育行为,而不要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急躁、简单与偏见。

要有个性化的“专业情意”

过去我的工作虽也任劳任怨、感觉很充实,但心情却时常郁郁寡欢,快乐幸福不起来。前不久,读了陶西平先生一篇文章《研究特级教师成长规律的独特价值》,其中有一个观点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过去专业成长中缺少了一样让自己智慧、快乐与幸福起来的“专业情意”。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理想;二是专业情操;三是专业性向。

专业理想是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教师专业化中一种自觉的过程,是教师自主发展的一种反思过程,也是教师改善自己生存状况的一种最佳途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这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一种重要因素,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一种标志;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从事教育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也就是适合教育工作的个性倾向。

可见“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专业情意”体现为“三同”: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模式要与教育实践同在;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与个性同为;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与行为同律。为此要学会“三自”:

生活中一种“自叙”。教师要学会“记录教育故事、倾听教育故事、研究教育故事、讲述教育故事”,并把这“自叙”用一串串“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闪耀的是非凡教育智慧。这样就让教师教育生活不仅仅是平淡白开水,也是有内涵可挖掘的快乐“富养水”。

成长中一种“自研”。面对“困惑因何而起,问题因何而生,方法因何而来,快乐因何而来,智慧因何而成”等问题,教师要有一种自主研究情怀,融研于教育教学生活,善于从备课难点、教材研究、教学疑点、作业批改、辅导学生、学生学情(考情)、教育活动、读书感悟、课程改革、报刊文章争鸣、学科交叉、教育教学热点、立项教科课题中捕捉亮点或困惑,并将反思写出来。这种反思与撰写的“自研”,不仅仅是过程的辛苦,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和思考的乐趣,这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工作激情,更是教师自己教育价值的一种体现,是自身能量的一种释放。

《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篇9

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基本思想, 涉及每位新教师所关注的一些基础领域;第二部分——政策、社会和学校教育, 既考虑到教师和学习者所面临问题的历史根源, 又提供了选择性的和可能的未来景象;第三部分——教学和学习, 涉及课堂教学相关问题, 提供了建立在合理的理论理解基础上的实际操作建议和需要考虑的一些关键问题;第四部分——跨学科课程, 提供了在健康教育、信息技术、读写能力和公民身份等方面有关教师角色和责任的信息。

本书每一章的设计都是为了从广阔的视野给教师提供一些背景, 并说明教师将在每一天面对的关键问题, 让教师意识到学校正在发生什么, 并帮助教师获得关于某一特定主题的整体观点。

教师如何成为教育家(二) 篇10

三、学者说:

◎教育家标准

现在被称之为“教育家”的人越来越多。这既有可喜的一面, 也有值得忧虑的一面。可喜的是, 这反映了教育探索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教育创新已是蔚然成风, 而且许多教育界的同仁的确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值得忧虑的是, “表面的繁荣”背后是太多的急功近利、没有立场和根基浅薄。在我看来, 并不是在教育工作中做出了一点成绩的人就可以称之为“教育家”, 正如手艺非凡的工匠不能称之为“艺术家”一样。“教育家”称号的贬值, 会使得人们有更为高远的追求。

所谓“教育家”, 他必须至少符合以下两个标准的一个:

一是代表他所在的时代, 具有原创性地回答了教育理论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 提出了具有解释力的概念和理论命题, 其理论影响了同时代人对教育的整体认知和理解, 丰富着人类的思想宝库。

二是其实践探索影响了同时代的人的教育行为方式或丰富, 提升 (或改变) 了人们对教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者的人格风范, 这种影响并有可能延续下去并融入教育的传统。

作为一个教育家, 他不可能回答时代变迁、教育发展所提出的所有重大问题, 但他一定能够创造性地、开拓性地回答一两个关系一个时代的教育方向或教育效率或教育品质的问题, 在对教育的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鲜明的、体现着时代精神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教育主张。

作为一个教育家, 他的教育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一定会赢得众多的追随者, 并引领和感召着他们的探索和成长。他实践着的精神或个人人格的魅力影响着许许多多的学校和教师, 并进而形成着一种风气、一种模式, 甚至是一个运动。

按照上述标准, 现代中国教育中只有陶行知先生和蔡元培先生可以称之为“教育家”。这个结论有些令人感伤。其实, 这也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盛行的“口号代替理论”“强权就是真理”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个教育家的首要条件就是:他是一个自由知识分子, 他坚定地反对一切个人或利益集团利用教育来谋一己之私利, 有“面对强权说出真理”的胆识和勇气。其次才是热爱教育, 关注人的成长, 对人生和社会抱以极大的热忱;他对人性有深切的理解, 并知道如何去引导成长中的个体求真、向善、臻美。

虽然有世界级的教育家, 如约翰·杜威, 但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在一定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 正如约翰·杜威代表着美国自由民主的思想一样, 中国教育家的教育探索就应该充分地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情怀。但他的教育探索应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在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情怀中自觉地融入人类的核心价值, 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 等等。唯其如此, 中国教育家才能代表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人物档案:王铁军, 男, 1944年4月出生, 江苏教育学院教授, 研究生导师, 全国优秀教师,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

什么是教育家?这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的成功个案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家首先是教育改革家, 是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 是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教育家要有创见、有贡献、有作为、有造诣、有影响, 但是, 作为教育家最本质的特征是, 他们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引领教育改革的潮流。杜威是这样, 陶行知是这样, 苏霍姆林斯基同样如此。他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敢于与旧教育、与陈腐落后的传统教育决裂, 并从本国、本地、本校实际出发, 系统地提出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他们勇于实践, 勇于实验, 在实践、实验过程中, 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 使之不断丰富、完善, 他们著书立说, 自成一家, 坚持不懈地宣传自己的教育主张, 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接纳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他们有独立的个性人格, 不随波逐流, 不人云亦云, 不畏惧退缩, 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 绝不半途而废。

◎教育家不是培养的, 是一个自主发展过程

教育家成长, 当然需要外部家庭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机遇等的支持, 但是归根到底它是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三位教育家成长的外部环境并不优越, 他们却能善于转化外部不利成长的因素, 在逆境中奋起, 在逆境中发展。任何一位教育家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 是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个体。他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其他任何组织、任何个人不可替代的, 也是不可复制的, 他们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战胜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教育家的成长, 需要外部的力量, 需要接受教育、接受培训, 但是, 教育家绝不是外部力量可以造就的, 也绝不是培养、培训出来的。如果企图通过这样或那样的培养工程来造就一批教育家的话, 那就违背了教育家成长的必然规律。古今中外, 没有一位教育家是培养、培训出来的。当然, 我们并不否定外部教育因素的作用。教育家的成长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活动, 它是个人的社会互动, 个人与组织、团队的互动, 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因此, 全社会、整个教育系统都应为教育家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 发挥社会力量、教育力量, 促使他们脱颖而出, 激励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 促进他们将可能性因素转化为现实性因素。同时, 也必须认识到外部因素的作用, 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条件性因素, 若要使这种因素转化, 还需要教育家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

◎教育实验是教育家成长的“转角石”

著名教育家共同之处是, 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实验和教育研究。正是在教育实验中, 他们提出了新的教育理论, 验证并丰富发展自己的教育理论, 从而推动教育实践, 指导教育实践。与此同时教育家自身也得到升华和发展。他们在教育实验过程中, 挑战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 提出并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杜威创办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 在长达8年的教育实验中, 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观点。陶行知在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育才学校、新安小学、社会大学过程中, 对杜威的教育观点进行了一番改造, 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等教育主张, 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等思想, 形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系。苏霍姆林斯基正是在帕夫雷什中学长达23年的教育实验中, 边工作, 边研究, 形成了他全面发展的个性教育理论。爱因斯坦对伽利略发明的自然科学实验方法给予很高评价。他说:“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方法转变到伽利略的思想方法, 这种转变成为科学基础的最重要的一块转角石。”同样, 教育实验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是教育科学发展的“转角石”, 也是教育家成长的“转角石”。

◎抗拒诱惑, 宁静致远, 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教育家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而是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长期的过程。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 耐得寂寞, 孜孜以求, 绝不轻言放弃;他们拒绝浮躁和诱惑, 把名利视为身外之物, 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他们绝不轻信盲从, 不跪倒在经典和权威面前, 不唯书, 不唯上, 敢于质疑, 挑战已有的结论和观点;他们能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坚持平和积极的心态, 超越时代, 超越社会, 超越自我, 走自己正确的道路。杜威是这样, 陶行知是这样, 苏霍姆林斯基同样如此。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 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 超越时代和社会, 走自己正确的路。现在很多人为了车子、房子等物质的东西奔命, 但还是有不少人不去追求物质的东西, 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 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静。”教育家不正是这样的吗?

人物档案:郭振有, 男, 1942年12月出生。曾任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现任国家教育部副总督学 (正司) 兼教育部督导团办公室主任,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四、官员说:

◎教育家成长需要专业化

教育家是由教师成长起来的, 作为教师, 首先应该是专业化的教师:1960年世界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原来认为教师不同于医生律师, , 不是专门人才, 有文化的人就可以担任。为了提高教育质量, 也为了提高教师地位, 后来, 就提出教师必须专业化。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基本理念:学生为本, 师德为先, 能力为重, 终身学习。

◎教育家成长必须具备的几个方面

1. 理想

生命的秘密就在于, 在年轻的时候就确认自己必须完成一个任务, 一个在你有生之年需要用全部时间和全身心去完成的任务, 而且最重要的是, 这必须是一个你无法实现的任务。教育家首先应该是有理想的人。

2. 领导意识

领导分很多类别, 诸如经济领导、行政领导、价值领导。其中价值领导亦成为文化领导, 思想领导。以价值观为灵魂, 以价值理想为目标, 以价值追求为动力。教育家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普及价值教育, 确立民主意识, 捍卫民主体制, 实行民主管理。教职工大会就是最基础性的管理形式, 亦需要家长委员会。教育家要具有领导意识, 而且是价值领导意识。作为领导, 八种领导能力是必须具备的, 这就是:统揽全局, 科学决策, 运用权力, 选人用人, 沟通协调, 宣传感召, 处理危机, 博学思辨。

3. 大爱

对于教育家来说, 有教无类, 爱满天下才是行事风格。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温家宝同志也说过:“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理想和爱使得老师幸福, 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幸福的学生。”好教师与不好教师的区别在于:把教育当什么?是以教育为人生理想、价值体现、事业追求, 还是以教育为谋生手段。一个优秀的教师承担的是一份责任, 表现的是一种操守, 内在的是一颗良心。

什么是教师的爱心:一是敬畏心, 每个生命都是天赐的, 是天地间唯一的, 都是值得和必须敬畏、珍视的;二是相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都爱学习, 都能成才,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三是同仁心。教师应该具有母爱, 师爱就等于母爱。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 不偏不向;四是尊重心。尊重每个人的个体性和主体性。了解每个学生的需要, 理解他们的想法, 善于与他们沟通;五是宽容心。学生是天生的犯错误者。教师对学生的愚笨和错误能够宽容, 善于和学生沟通。

4. 读书

教育人应该首先是读书人。

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教育家为什么要以读书为伴, 首先是为了成人, 为脸负责。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40岁的人要为自己的脸负责。”然后也是为了自己的深快乐。教育家要为自己的精神气质读书。读书对人的生命直接加以滋养。“凡人真能读书以悦心。”那么老师们应该读什么书呢, 其实, 还是要读经典的书。什么称得上经典——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 (库切《何谓经典》) 。朱自清也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博览群书。不读书的一定不是好老师, 读书的老师最差差不到哪里, 不读书的老师再好好不到哪里。胡锦涛同志曾说过:“教师应该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教育家更应如此。

5. 宽容

莎士比亚说过:“假如他没有一种德行, 就假装他有吧!”作为教师, 有时要昧着良心把花环带在学生头上。教育家都是怀着善心的, 不以惩罚为目的, 应当容许所有的孩子偷偷改正自己犯的错误。宽容, 比任何东西都有力量。教育中, 教师经常错误地强迫孩子改正错误的方法, 导致很多孩子走向反面。大部分“坏孩子”是在没有条件和机会改正错误的情况下越走越远的。其实, 有时候, 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有效。

6. 修养

持敬、恭敬、端肃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有人说:“苏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而苏格拉底自己认为:“就是因为我比别人多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 我是无知的。而别人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为自己错误和缺点找借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一个人要埋怨别人时候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作为教师, 一定要有很高的修养。作为教育家, 那一定是修养境界很高的人, 一定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智慧的家长是教孩子吃亏, 愚蠢的家长是让孩子占便宜。

7. 言传

教师, 不仅是身教, 更是言传。善于言谈的能力是透彻的理解力的最准确的标志。古希腊教育家埃索科拉迪说过:“没有哪一种运用聪明智慧来完成的工作是在没有语言的帮助下做好的, 那些最有才智的人语言运用得最多。”对于一个优秀的教师来说, 言传一定要注意:第一, 要言之有物;第二, 要真情实感, 不讲官话和套话;第三, 是简洁朴实。

教师的语言要讲究艺术, 要力求幽默;前苏联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最主要的而是第一位的助手, 就是幽默。”恩格斯也说过:“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 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得学生学得更好。教育家在生活、学习、工作方面, 都一定要特别注重言传。要有号召力, 感染力, 给人以积极向上, 追求真善美的价值情操。

编后语: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 问计中国教育, 无论是官方, 还是民间, 都提出了教育家办学概念。“教育家到底离我们教师有多远”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本着呼唤教育家成长, 推进教育家办学, 上期本刊特辑《教师如何成为教育家 (一) 》, 推出后收到很多读者邮件和来信, 他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其实, 自从温家宝同志提出“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后, “教育家成长工程”“教育家成长基地”等项目迅速在全国展开。一些长期奋战在教育第一线, 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未来教育家也脱颖而出。在当下, 他们正产生着积极的正能量。

如何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 篇11

很多老师只喜欢学习好的同学,却很少关心成绩差得孩子的学习,上课只提问学习好的孩子,成绩差的孩子从来都不闻不问,成绩好的孩子作业都是优,而成绩差的孩子的作业即使有了进步,也不会得到好的评价等级;成绩好的孩子有问题,老师会细致耐心的去讲解,而学习不好的孩子问一道简单的问题,就可能遭到老师的讽刺和挖苦……很多老师都是只是口头上喊民主平等,而实际做的却是不平等的,这样的老师怎么才能让孩子佩服呢?上课时他们又怎么会遵守纪律呢?甚至有的孩子上课故意气老师,你多么严厉的批评对他们来说都是在唱歌,你越是生气,他们却越快乐,很多老师上课时被学生气哭的例子屡见不鲜。

其实,要做到民主平等并不难。上课时改变一下自己的提问方式,难得问题叫学习好的同学来回答,简单的问题叫成绩差的学生来回答。成绩好的学生取得成绩自然要表扬,成绩差的同学有进步了,也要表扬,他们的自尊心才能得到满足,才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这样的孩子才能接受你的批评和教育。我教过一个学生,上什么课都不学,甚至连书本都没有。有一次我在班级里留作业,布置好内容,说完作业要求后,又补充说:“明天的作业,李明同学一定要保质保量的交上。”第二天,他果然上交了作业,而且字写的十分工整。老师只是多说了一句话,这个孩子感受到老师是关心他的学习,更听老师的话了,在以后的课堂上,他的学习比以前认真了许多,从来都不违反纪律。所以,我们老师要平等看待班里所有的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实施民主。不要再围绕着“成绩”这个指挥棒,却违反了教育的初衷。我觉得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我们多一些观察,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成绩好的和成绩不好的学生一样可爱。

二、学生喜欢的老师既要是一个好的“导演”,又要是一个好的“演员” 其实,老师不仅仅要掌握好每节课的知识点和习题的设置,还要像“导演”一样,设计好一节课的流程。把每一节课都设计像一部电影,创设出各种情境,让学生主动和自己一起去体验,这样他们就喜欢上你的课了,违纪现象就会减少,甚至让学生们感到:我不听老师的课就是一种损失。那时就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通过多媒体,设置出吸引人的幻灯片,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设计出故事情境,把各个知识点都串联进去,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记住知识。

三、学生喜欢的老师还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师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本身就是一本非常珍贵的教科书,大到世界观、人生观,小到一举手一投足,都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以自己的人格品质吸引学生,令学生钦佩,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平时,遇到有的同学生病了,多关心一些;有时遇到同学值日不认真,我会拿起笤帚,和他们一起扫;有的同学进步了,我会送上一句鼓励的话语;还有,捡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文具,扶起不慎摔倒的同学,帮放学时匆忙穿衣服的同学拉上拉链;为班级付出努力和汗水的同学奖励一个小小的筆记本……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位同学都是老师最可爱的孩子,老师不愿放弃任何一个人。只要我们捧出真心,坦诚相待,学生一定听你的话,喜欢你。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 篇12

一、美术教师要树立远大目标和人生理想

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和人生理想, 并朝着理想不懈努力, 制定好学习与工作计划, 把一个个大目标转变成小目标, 不断完成好, 肯定自己, 充满信心。把教学与学习创作巧妙的安排好, 做到教学相长。

二、美术教师需要有激情, 能抵制诱惑

美术是一门艺术, 美术教师也是一门需要激情与创造的职业, 这就需要优秀的美术教师必须保持对事业对学生的激情。时下社会上诱惑多、机会多, 容易使美术教师的信念动摇, 这就要求美术老师能淡泊名利, 静下心来读书, 思考一些专业问题, 并积极地把想法表现出来, 成为作品。

三、美术教师要拥有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审美观

在社会经济文化日新月异的今天, 许多评价标准的变化, 社会上各种新的媒体新技术的文化快餐接踵而至, 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它们。传统的书画还有必要练吗?过时了吗?我看, 要练。这有本质的区别:一部分“文化快餐”附以图画, 形象而生动, 但只是从表面上给人观看、鉴赏的;但没有很多的深度和内涵。也是瞬间即逝的。但经典作品就大不一样了, 有力量, 有精神, 有内涵有深度。而审美艺术是用线条或颜色明暗或空间等造型表现语言手段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 陶冶精神情操, 使人得到了美的熏陶, 提升美的品味, 在生活中去发现美, 表现美, 创造美, 极大地开拓人们的形象思维与想象空间。人们经常说“美随处可见, 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四、美术教师要能接受新事物, 学习新技法与时俱进

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科学的审美观, 也要有一颗紧随时代的心, 与时俱进。石涛曾说过“笔墨当随时代”体现时代精神, 用美术作品来反映社会应是每个美术工作者的责任。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感受力。在创作和教学中也要学会使用新技法、新手段、新思维。才能读懂现代艺术作品与创作出具有现代精神的作品和影响学生的审美, 艺术的生命力才会持久。

五、美术教师还需博览群书厚积薄发

美术学科是一门专业与理论水平要求很高的学科, 与其它的学科大不一样, 需要很多时间去积累并且要过得硬。每个人的文化涵养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提高的, 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正所谓“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便是这个道理。同时也需要厚积而薄发, 美术教师要牢记这条古训, 静下心来, 耐住寂寞。

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书应该读圣贤书, 读圣贤书才是正道, 其实, 只读圣贤之书还远远不够, 当然, 只看美术专业书以应付美术教师职业的需要也不够。圣贤书、专业书当然有读之的必要, 但如果只以这些书作为自己知识的给养, 它们会束缚教师的手脚和思维, 阻碍我们的发展。要真正提高教师的艺术素养, 要拓宽美术教师的艺术视野, 必须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这也是近年来高校录取学生对文化要求越来越高的原因。美术教师要熟悉古今中外艺术的经典佳作、熟练各种绘画技法, 懂得书法艺术, 还应该精读、细读新的、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艺术作品, 这就需要多参观一些艺术展览会博览会, 与一些艺术家进行交流与积极创作, 做到真正的看的懂, 只有自己懂了, 才不会误导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胜任这份圣神的职业, 只有这样, 美术教师才能酿造出“最甜的密”, 学生的兴趣才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一定会很突出。同时自己也会感到无比的幸福与拥有成就感。

六、美术教师还要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

要做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还要求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美术教师的艺术修养求“广”还不够, 必须在广这个前提下还要求“专”和“精”。毕竟人的精力有限, 不可能把所以问题都弄懂, 正如韩愈所说“术业有专攻。”每位美术教师在自己的艺术领域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应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艺术特色, 结合教学工作的需要, 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 使自己的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断与时俱进, 并有机地无形地渗透于自己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打井要打深水井。像美术欣赏课, 分中外古今美术作品, 在欣赏中国美术优秀作品时, 让学生更多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重要作品的艺术成就及其背后的故事。如《捣练图》是闻名世界的绢本工笔风俗画。董西文《开国大典》是中西艺术的完美结合并在动荡的年代几经修改命运多舛。学习外国美术优秀作品,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中的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的微笑与绘画语言、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阿拉伯幻想曲》动感色彩等。并在教学中发现与整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应用到教学中来, 事先做好充分准备, 课堂应做到生动自然。通过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培养高尚审美情感。中国传统绘画——国画的教学, 中国画历史悠久, 技法丰富, 讲究笔墨意趣。从题材上分花鸟、山水、人物三大类, 教师通过绘画展示, 让学生体会国画用笔和用墨的情趣, 增强学习中国画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方寸之间》是篆刻教学, 这一课要求对中国书法有了解, 如何开展本单元教学, 教师如能在课堂上现场为全班学生剪一幅、画一幅、刻一枚印章、编制一个中国结, 那对学生的感染力是直观的、自然的, 这比只用嘴巴讲的效果要强百倍, 此时中国那有着悠久的文明史, 有着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在学生们心中迸发耀眼的火花, 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从而, 更加热爱我们的生活, 增加爱国主义情感。这些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能给学生求知的心灵烙上深深的印记, 丰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也大有帮助的, 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同时, 也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 默默的佩服和认可你的。

七、美术教师还要练就过硬的的基本功, 做学生的榜样

学高为师, 我比较反对有些美术教师的一些观点的, 说什么美术教师不是画家, 画的好不好不重要, 我认为是谬论, 不能为哪些画的不好的老师找辩解的借口。美术教师画得不好是不称职的, 会误人子弟的。像教国画笔墨的方法不对, 你怎么教。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说, 美术教师会写、善画是份内的事, 不但绘画水平的高低是美术教师才华的外在体现, 也是检验美术教师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从美术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 虽然成为大师大家很难, 但任何美术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美术领域有所发展与成就的。所以学习与创作决不能放松。要创作就要不断练习基本功来做基础的。从教学的目的来说, 美术教师书画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并且在教学中用的更多的也是最基础的知识 (像素

浅谈中国古代书法师承关系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曹小咪 (宁夏大学美术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书法, 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所有的艺术形式, 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等。其中“篆、隶、楷、行、草, 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 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不同特点的视觉美感, 并形成了完美的审美体系。中国古代书法几乎都是通过师承关系进行传承, 源远流长, 尤其以王羲之的书法师承最为典范,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艺术师承关系同时也是书法艺术时代精神发展变化的缩影。作为现代大学群体美术教育模式, 笔者提出现代美术教育的师承制, 就如何借鉴古代书法师承的优势, 并结合现代教育的高科技手段, 能够将传统及当代的艺术精髓传承下去, 塑造出真正的艺术大师, 做出了一些大胆的思考和深入的探讨。

导言

师承:师徒传授的关系。师徒相传的系统, 自古有之。徒弟学到了师傅的真传、精髓, 就叫做师承。最早的记载有《后汉书·儒林传序》“若师资所承, 宜标名为证者, 乃著之云。”后以“师承”指学术、技艺上的一脉相承。

一、师承贵在出新意

书法艺术讲究师承关系, 这是由来已久的事实。这不仅是由于书法艺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更重要的是人脉传承艺术风格、流派的要求所决定的。人们常说, 要学就学大家, 拜师就要拜名师。名师出高徒。因为大家名家都是经过多年的苦学实践和千锤百练走出来的成功者。

当然, 吾辈学师而不拘泥于师, 学艺贵在有我。弟子也更要坚持学习传统文化融汇百家;不但要师承巨匠宗师更要注重传承精神。弟子要明白功夫在纸外, 努力学习文学、历史知识, 以及当代各种科技文化知识, 充实自己文化内涵, 不断提高自己的艺

描、速写、色彩等) 。有位美术教育家曾说过, 惟有教师能画能写, 才能引导学生能画能写。会画画善书法, 是美术教师必备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素养。很难想象, 一个自己不能创作的美术教师却能指导学生创作。当然, 美术教师一开始不可能什么都会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去学。要善于学习, 有终身学习的思想。美术教师不仅能画出各种画, 如油画、中国画、水粉画、版画、素描、速写等;会出黑板报、设计图案、手工制作等;还能书写各种字体, 像楷书、行书、隶书、篆书。总之, 凡是要求学生画的与手工制作, 教师必须能画会制作。遇到不会的一定要事先学习, 作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教案、教具、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最好还要事先准备好样品。教师只有给学生做出具体的步骤示范, 手把手式的教, 一边示范一边讲。不断提醒学生注意要点。才能让学生形象直观的学习, 更好地为学生积累丰富的书画知识手工制作知识, 更快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与动手能力。学生也会默默的佩服你, 不仅如此教师如果能书画, 还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这方面本人就有深刻的体会, 刚毕业到一中来时, 学校布置美术老师出宣传栏自己只能画画, 要请别的老师写稿子抄文章;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在书法方面, 我自学了《曹全碑》《兰亭序》《圣教序》《邓石如篆书千字文》等;并不断向书法老师学习, 通过几年的努力, 现在我负责宣传工作能得心应手, 还加入了书协与在市里获奖。在绘画方面, 创作了大量的油画作品和教学范画。本人的书画作品曾多次在省、市展出和在多钟美术专业学刊上发表。同时, 我也比较术功底和鉴赏力。并注重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深厚文化的积淀。除了继承、弘扬和展示出艺术大师精湛的艺术神韵之外, 还要努力探索艺术的新途径, 增加自己在艺术方面的理解和创新。唯有不停的在实践中勇于探索, 在传承优良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求变化、求创新, 就可逐步形成一些自己独有的艺术的特点, 才有可能独辟蹊径, 成为新一代艺术大师, 为师争光, 将大师的艺术精髓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 学习贵在师承, 师承贵在出新意。

二、书法家王羲之的师承

杨慎, 明代书法家、学者, 曾经就师承问题在其所著的《墨池琐录》中言:【“今之笑学书者曰‘吾学羲、献, 羲、献当年学谁?”予诘之曰:“为此言者, 非为不知书, 也不知古今矣。”羲、献学钟、索;钟、索学章草, 章草本分隶;分隶本篆籀, 篆籀本科斗, 递相祖述, 岂谓无师焉?今不屑步钟、索、羲、献之后尘, 乃甘心为地项羽、史弘肇之高弟, 果何见焉!】

意思是说, 如今有人笑话学习书法的人, 说我学王羲之、王献之, 而王羲之、王献之他们又是学谁呢?对此, 杨慎说, 问此问题之人不但不懂得什么是书法, 也不知道书法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王羲之、王献之学的是钟繇和索靖;钟繇和索靖学的是章草;章草是在分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分隶是在篆籀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篆籀又是在蝌蚪文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追本溯源, 怎么能说是没有师承呢?可有些人, 不愿意去学习别人的书法, 而是心甘情愿地去做项羽和史弘肇的弟子, 我还从没见过象这样能学好书法的人!

杨慎以史弘肇为例, 主要是想说史弘肇的被杀是与他没有师

注重自身的专业学习, 如在2012年7月就参加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二届书画 (油画) 创作高级研究班学习。提高了眼界与创作的水平。经过不懈努力, 我所教的班级优秀率达到%70以上。原先不怎么喜欢美术的学生对美术充满期待, 学生的鉴赏能力、绘画能力、创新能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绘画水平与创作水平大大提高了, 他们的创作作品在省市的大型比赛中获奖与在美术馆展出, 像在2012年常德市书法 (篆刻) 、绘画、摄影作品比赛中, 我校的学生胡明祥《素描》获市一等奖、陈雅蕾《水粉》获市一等奖、熊进《油画》获市二等奖, 本人获市优秀指导教师奖。辅导学生参加市科技创新比赛中获了三个金奖, 二个银奖等。我相信今后我教的学生绘画能力就会螺旋式上升, 他们一定能走向成功。

上一篇:体育教育中的拓展创新下一篇:口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