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云

2024-11-07

广播电视云(共11篇)

广播电视云 篇1

广电云, 或者云媒体, 它的产生是云计算相关技术同信息传播媒体在面向下一代融合网络与智能服务机制的变革过程相融合而产生的, 以媒体信息处理、智能媒体资源互操作平台和媒体云服务为核心的新兴媒体形态, 成为云计算和云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1]。

云媒体平台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传统的媒体渠道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新路径。这样的变革有诸多好处, 如整合了各个新媒介的资源, 拓展了媒体生产的模式和流程, 统一的平台使传媒业务的运营有了更深入的发展等。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传统的网络、计算机业务迎来了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的洗礼, 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好的体验, 而广电行业, 由于其自身的特点, 云媒体的发展, 就遇到了云媒体框架的设计问题和媒体资源分配方案的问题。只有这两个问题得到了好的解决, 广电行业才能实现从传统广电到“互联网+”时代的飞跃。

1 广电云的框架和概念

云计算关键技术包括虚拟化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并行编程框架技术、分布式数据管理技术、分布式资源管理技术、安全技术等方面, 云计算强调通过软件资源屏蔽底层硬件资源, 向用户提供简单易用的计算、存储及软件服务, 即人们所熟知的Iaa S、Paa S和Saa S服务[2]。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 云媒体的核心技术是云计算和资源分配, 基础是互联网技术, 通过三网通融合和智能融合网络的发展, 将传统媒体 (如电视、报纸) 和新媒体 (如网络、移动端媒体) 结合起来, 聚合为一个多形态的媒体的云资源池, 将媒体处理能力进行了计算资源的合理分配, 如高码媒体资源的转码能力等, 也将存储资源进行了合理的调度。

其实云媒体是一个技术发展的概念和趋势, 并不单指某个技术架构或者某个系统规划。将广电系统与计算机云计算的发展和三网融合发展的趋势相结合, 云媒体的平台支撑主要含四个层次, 由上层到下层分别是:Saa S (云媒体应用) 、Paa S (云媒体平台层) 、Iaa S (云数据基础中心功能层) 、CDN (多媒体内容分发网络) 。

1.1 Iaa S (云数据基础中心功能层)

Iaa S层的通常解释为:基础设施即服务。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可以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获得服务。

广电行业的基础设施服务层, 可以很简单地理解为, 云媒体平台为电视台业务提供的各种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虚拟网络等, 这些资源是按需租用, 按需收费的。它与传统的私有资源相比, 存在明显的优势。首先, 云资源是现有的, 租用即可使用, 既不需要考虑硬件设施的搭建, 也不需要考虑硬件的维护, 租用的不是产品, 而是“服务”, 云媒体平台的优势非常明显。

这一层是整个云媒体平台提供了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及计算资源库, 是整个云媒体平台的最基础的部分。

1.2 Paa S (云媒体平台层)

在计算机互联网行业, Paa S层实际上是指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 以Saa S的模式提交给用户, 简称为“平台即服务”。Paa S层服务的出现, 其实可以加速上层软件的个性化定制开发的速度。这一层所提供的并不是具体的软件功能, 而是为具体软件功能服务的基础软件环境, 包含一些中间件、环境变量等。

具体到云媒体的平台层, 可以理解为针对于海量媒体资源处理的基础软件功能。例如, 视频的加工处理中会涉及到视频的打包处理, 那么云媒体平台层所提供的就是多媒体打包渲染、编解码的底层环境[3]。

1.3 Saa S (云媒体应用)

Saa S层的服务是整个云计算架构中的最顶层, 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的运营模式, 使用者不用购买软件, 而是向供应商租用基于网页的的软件 (BS软件) , 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对于广电行业的用户而言, 可以是给予网页的云产品。

1.4 CDN (多媒体内容分发网络)

内容分发网络的基本思路, 是尽可能避开互联网上有可能影响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的瓶颈和环节, 使内容传输的更快、更稳定, 其核心是负载均衡技术。通过合理的路由, 用户可就近取得所需内容, 解决互联网拥挤的状况, 提高用户访问网站的响应速度。

广电网络在进入“互联网+”时代, 将面对海量的多媒体资源, 不仅数量庞大, 且数据量巨大。CDN就可以通过优秀的资源分配方案和路由方案, 使资源的访问变得简单化、快速化。

2 云媒体电视简述

云媒体时代来临, 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电视传媒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佼佼者, 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占据了上风, 但是不经历改革与融合, 必将被云媒体的大潮所吞噬。

不管怎样融合, 怎样植入云计算的先进技术, 广电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毕竟是电视传媒。在高质量多媒体资源的传输方面, 有线电视网凭借着高稳定性和高带宽, 是其他媒体形式无法替代的。所以, 在进行三网融合的计划时, 高质量视频业务的增值, 就是传统电视传媒发展的重点。

与传统电视传媒相比, 云媒体电视的一个明显的变化, 就是增强了电视与用户的互动性。通过双向的广电网络和云媒体平台, 实现新媒体的各种功能, 将传统的电视传媒与观众的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提供完善的服务平台, 使电视传媒成为公共服务和信息发布、收集和互动的一个平台。与互联网相比, 基于广电运营网络的稳定性, 更适合作为社保、政务、医疗和国家政策的一个互动平台。

早在几年前, 我国就有了第一批云媒体电视平台试点单位, 是一次三网融合、云媒体的伟大尝试。最初的云媒体电视平台, 是基于视频业务本身的, 增强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 如视频点播、信息互动这样的功能。随着云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 整个电视业务链, 包括新闻的评论、投票、生活缴费, 甚至按照地域划分的虚拟生活社区, 都逐渐出现在了云媒体电视平台中, 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

3 云媒体时代, 云媒体电视的发展趋势

随着广电媒体云技术的逐步成熟和规范, 新媒体的概念应运而生。新媒体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传播等途径, 以及PC、手机移动端、数字电视机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其实具体说来, 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云媒体电视, 应该以一种新媒体的姿态, 借着三网融合和“互联网+”的契机, 给电视用户带来全新视觉体验的同时, 转变大众的电视消费观念, 从而引起整个传媒产业链的改革。云媒体是大众公共的媒体资源,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快捷方便。

面对日益崛起的互联网, 以电视传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是否会一直走下坡路呢?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 云媒体电视需要脱离传统电视的束缚, 积极向新媒体方向转型, 与主流的网络、终端建立联系, 推动电视消费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 凭借自己的优势, 巩固主流媒体的地位, 在云媒体时代、“互联网+”时代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曹三省, 苟凤仪, 夏志强.三网融合条件下的云媒体业务支撑平台[J].新媒体时代, 2013 (4) .

[2]陈宗元, 刘天泽.浅谈云计算技术在广电领域的应用[J].中国光电技术文革, 2014 (4) .

[3]叶志强.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广电有线网络中的应用探析[J].技术前沿, 2014 (3) .

广播电视云 篇2

从云计算的概念上看,这种计算方法并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技术形势,它是一个概念化的理论方法,但是云计算的实施必须是建立在硬件和软件的技术层面上的提高。通常意义上的云计算就是一种网络技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有效计算等优化计算方式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理念。云计算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网络技术将各种资源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强大的计算机系统,并借助IaaS(基础设施服务)、PaaS(软件服务)等先进的商业模式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内耗最小,功效最大的虚拟资源服务中心,具体模式见图1。这个中心的结构体系随着终端用户的应用需求不断变化而随时调整,并把中心的结构体系随着终端用户的应用需求不断变化而随时调整,并把中心的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发送到所需要的终端用户中主。终端用户如互联网的百度、google的搜索引擎一样,只需输入几句简单指令即可获取所需的大量信息,且无需考虑服务的设备和信息的存储来自哪里。

图1:云计算模式构成

从概念上看,广义的云计算更加适应于电视媒体。广义云计算是指云计算是一种服务,是一些可以自我维护和管理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为一型大型服务器集群。云计算将所有的这些计算资源集中起来,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无需人为参与。这使得终端用户无需为繁琐的计算细节而烦恼,从而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业务,有利于进行业务创新和降低生产成本。通俗的讲:就是让电脑变成电视,让电视变成电脑!,即让电脑像电视一样简单易用,打开电源就能看,无需安装软件,也不必担心感染病毒;让电视像电脑一样拥有点播、互动、视频、游戏等各种功能。云计算基本上是传统技术的集成,并不是新技术的诞生。

电视新闻直播对云计算的需求

在云计算带来的变革中,电视新闻直播技术也在这次发展中获得了机遇,这种全新的计算模式、服务方法、网络构建给电视直播技术带来更广阔的空间。让云计算和电视新闻直播技术相结合,并形成一种信息的新闻直播服务模式是云计算所带来的最大的益处。而从电视新闻直播的角度看这无疑可以满足当下信息爆炸所带来的困难,更可以满足未来数字电视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新闻数据大量化

新闻直播中,数据信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单个文件大、非结构化文件为主体。随着高清素材的大量应用,数据量的增加速度将越来越快。例如对于一个中型省级媒资网络来说,每天需要归档做持久化存储的数据量在300GB左右,因此需要大容量的存储体和支持非结构化存储的文件系统和数据库。

2.2 新闻采编中编码多样化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多样化,视音频编码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更新,编码方法和封装格式丰富多样,并且这些格式都广泛地应用在各种播出、发布场合,而随着各电视台、影视机构之间内容共享交互的频繁,不同文件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和识别也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达到高效且不失真的转码效果,更需要一个高性能、高稳定的计算平台作为支撑。

2.3 涉及的业务复杂化

随着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新媒体技术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求,高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更多传统业务需求有机会得以采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方式实现,而随着台内业务系统的增加,业务系统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3电视新闻直播中的云计算应用

云计算是未来35年全球最值得期待的技术革命,许多世界级的大公司,如微软、IBM等都已将云计算作为新的战略核心。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如果继续保持当前的优势地位,就必需融合云计算技术。电视新闻节目的生产、直播(或重播)从单向的,即由记者拍摄现场素材,回到机房制作人员进行后期制作、剪辑,然后在固定时间段播出,观众被动地在相应时间段观看,已经不能满足习益增长的人民群众对媒体、信息的需求了,向双向媒体、网络媒体的转化是电视新闻传播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去年底中央台成立的网络电视台就是对这种考虑的探索。三网融合之后,云计算更是必不可少,如果我们要融合应用云计算,必须做以下几点:

3.l 建立电视新闻直播的数字化模式

要实现与云计算的结合,电视新闻直播内容要完全实现数字化、海量存储及数字检索。目前虽然有了硬盘数字化高清播出,但相对于云计算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制作、存储和传播形式上加以改进,以前的电视新闻内容也要实现数字化、海量存储以备检索。

3.2 从直播环境上创造条件

进一步完善电视新闻传播的支持环境。要从目前通过广视网,租用电信网和无线网的传播转移到一个统一的网络组成云’传播,要尽快统一各单位、行业的规章制度和采用的标准和协议,以形成支持云计算网络环境。

3.3 提高终端的服务能力

简化终端用户的使用方法。计算机实现电视机的功能比较简单,要使电视和手机拥有电脑的功能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如何使电视、手机实现计算机的功能,需要解决很多的技术问题。虽然央视成立了网络电视台,但要实现云传播,能让电视、手机收看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不同网络的电视新闻直播还需要制式、标准、格式、协议转换统一,以及电子商务的支持等。

3.4 利用云计算建立新闻资源库

利用云计算技术或思想构建新的电视新闻视频资源库,形成云视频。简单的方式是依托现有的广视网为基础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电视新闻私有云视频池,为全国各电视台电视新闻直播提供素材,另一个方式是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再配上云计算平台建立一个开放的电视新闻公视频资源池,并将电视新闻视频内容发布在云计算资源池中,但必须有严格的权限管理机制。以上两种方式都可以通过严格的权限管理机制使相关的电视新闻生产人员利用已拥有的云授权,登陆到相关的服务器群,将需要的新闻视频素材下载到自己的终端上进行编辑和制作,然后传回台里经过责编的审阅、修改并报请相关领导批准就可以播出了,编辑好的电视新闻视频同时可以放在公视频池中供云终端用户进行网上直播(或点播)。

如在某电视台的机房内建立一个服务器集群,创建一个虚拟的电视新闻视频资源池,云计算网络上任何一授权终端用户(如:记者)把自

己拍摄的现场新闻视频经过简单的筛选编辑(粗编)利用云网络上传到服务器集群上,后期制作人员从相关服务器集群上调用现场新闻视频素材,用专业编辑系统剪辑制作符合播出要求的新闻片子后存储在相应的播出服务器集群内,经值班责编审阅合格后编辑入播出串联单中并报请相关领导批准后就可以播出了,在电视台播出的同时也可在云网络的公有视频池中供所有终端用户观看直播(或下载重播、点播等),但对于没有授权的用户(如:拍客、视频爱好者等),也可以上传视频和观看、F载公有视频池的电视新闻,还可以通过有关的管理方式与直播中的主持人就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事件进行互动。

结语

广播电视云 篇3

8月16日-28日,六大国产彩电品牌纷纷发布“云电视”。相比之下,国外厂商均选择沉默。这是国内电视的异军突起,还是又一次的挂羊头卖狗肉?

云电视蜂拥而起

8月 16日,海信在京发布个人智能电视I’TV,云电视的概念已呼之欲出;第二天,海尔率先推出全球首款“云电视”;8月 18日,创维在北京推出“云电视”;6天后,康佳联合中科院在深圳也推出智能“云电视”;8月 25日,长虹在深圳长虹科技大厦发布“云电视”新品;8月 28日,TCL 在广州推出四大系列超级智能“云电视”……

原本安静的8月,让电视厂商搞得异常热闹。“云电视”的发布此起彼伏,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什么是“云电视”呢?

“云电视”是应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的电视产品,是云设备的一种。通俗地讲,就是用户不需要单独再为自家的电视配备所有互联网功能或内容,将电视连上网络,就可以随时从外界调取自己需要的资源或信息。

为了能将“云电视”介绍清楚,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和TCL多媒体CEO赵忠尧各自在产品发布会上打了形象的比喻。

杨东文形容传统电视和“云电视”的区别就好比家庭水井和自来水,家庭水井属于一个家庭单位使用,难以大面积共享,而自来水由水厂供应,多方共享。赵忠尧则形容智能电视就如同是以前家庭常备的煤气罐,而进入“云电视”时代,就如同大家用上了管道煤气,随时、随需使用。

比喻虽然形象,但仔细琢磨就更不明白了。无论是水井还是自来水,喝到的都是水;液化气也好,煤气也罢,都是用来做饭。从用户体验上来讲是一样的,只不过从供应商来讲有所不同。但对这一点,用户不会买单。

为了不让“云电视”变成“晕电视”,不妨拿产品的特点来比较一下。

比如, 康佳的微博“云电视”采用Android+OMI双系统支持,消费者可以通过全屏式、置底式和侧边式三种方式在电视屏幕上玩微博,实现电视和微博的双向操作;TCL的超级智能“云电视”,率先植入腾讯QQ软件。作为腾讯全球首家TV战略合作伙伴,TCL是目前唯一支持QQ视频通讯的电视品牌。

简单地从用户体验上来说,“云电视”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和内容,以及更好的交互体验。如果说互联网电视是第一代,智能电视是第二代,那么“云电视”就是第三代,就是一个简单的同类升级。

“躲避”限令的出路

近日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再次下调了2011年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的预测,从年初的2.25亿台下调到2.1亿台。

主要原因是欧美日主流市场的调整。2011年北美市场增长只能达到2%,欧洲和日本都将出现负增长。即便前几年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的增速也大幅回落,其增速已经从去年的20%下降到个位数,特别是城市市场今年上半年已经出现了负增长。

全球彩电行业一片哀鸿。为了在产业发展的瓶颈时期找到机会,2011年以来,彩电巨头纷纷推出了3D、智能等电视新技术,然而这些新产品的渗透率增长似乎没有达到业界预期,彩电行业何去何从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另一方面,广电总局前不久对机顶盒的限制极大地打压了互联网电视和部分智能电视。把内容和服务与产品更深入地结合,推出“云电视”是“躲避”限令的出路。

与此同时,彩电行业的不景气可没有打消苹果、谷歌等利润丰厚的IT巨头进入电视产业的念头。近日有消息称,苹果已经开始从LGD批量采购55英寸液晶面板,这被看作是苹果杀入平板电视整机的先兆,而之前谷歌已经与索尼联合推出了智能平板电视。

若想在这些巨头底下分得一杯羹,必须抢先进入市场。国内电视厂商普遍认为,“云电视”是天赐良机,在国际大厂商准备或还没来得及反应之前,推出了“云电视”,可以自行地定义产品,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记者手记:

人云亦浮云

如果,把谷歌发明云概念之后,各个软硬件厂商推出的云手机、云PAD、云安全比作人云亦云的话,“云电视”只能算是浮云了。

从智能电视到“云电视”,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如此大干快上,明眼用户一定会猜到这是怎样的产品。中国内地的电视厂商一直没有相关技术的积累,关键技术也没有突破,怎么会在一夜之间就发明了智能电视、“云电视”呢?

答案就是炒概念。

如果说互联网电视还算符合定义的话,智能电视和“云电视”就纯是概念大于实际了。更何况,在互联网电视远未普及,当然现在也限制普及,智能电视驻足观望之时,突然又来了个“云电视”。如果用户使用了之后发现与智能电视大同小异的话,“云电视”就更没有前景了。

相比国外的电视厂商,他们并没有发布“云电视”。一是因为时机不到、技术条件远未成熟;二是对未来电视的发展判断不一致。因为电视行业的发展分为技术和应用两条道路。技术,从显像管到液晶到现在的3D;应用,从互联网到智能到云。那么电视究竟该走哪条路,哪条路更适合传统的电视厂商来走,是需要思考的。

云拯救电视 篇4

埃森哲最近的调查显示, 那群沙发土豆彻底成了叛军,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侵袭, 他们对传统电视始乱终弃。在赌城举办的CES2012国际消费电子展上, 那些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的死忠粉丝数量已经从2009年的71%锐减到2011年的48%——真是彻底的大撤退。埃森哲分别在以下10个国家 (巴西、中国、法国、德国、印度、日本、俄罗斯、南非、瑞典和美国) 发放了1000份问卷。发现有购买电视意图的用户, 已经从2010年的35%下降到2011年的32%。

观众们正在从电视前走开, 移情别恋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 看电视被看视频替代。据Netflix第四季度的财报显示, 用户花在网上看视频的时间超过20亿个小时。埃森哲对于观众溜走的解释是, 传统电视正在没落, 这个王朝的覆灭源自互联网的兴起。智能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纷纷抢占地盘, 这场观众眼球争夺战, 电视正处于下风。

概念与趋势

那么, 电视能否收复失地呢?云, 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据了解, 56%的受访者都认为云电视会是将电视和网络“2合1”的最佳解决方案。因为1/3的受访者表示不再租DVD, 37%爱上网游, 26%的人则痴迷网络视频, 而云电视刚好可以将之一网打尽。

那么, 究竟什么是云电视呢?顾名思义, 云电视是应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的电视产品, 是云设备的一种。说白了, 就是用户不需要单独再为自家的电视配备所有互联网功能或内容, 将电视连上网络, 就可以随时从外界调取自己需要的资源或信息, 比如说, 可以在云电视里安装使用各种即时通讯软件, 在看电视的同时, 进行社交、办公等等。

云电视代表了智能电视最先进的方向, 具有一系列领先功能:软件可更新, 实时升级, 实现内容的无限扩充和升级;双向互动, 用户可自由对电视智能操控, 即任何界面直接用鼠标键盘进行操控;安全防卫终端安全卫士, 有效防护个人信息及网络安全, 对电视系统进行优化, 同时可以实现家庭“三防”功能;N屏互动, 可实现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 通过云端实现终端设备 (TV、PC、PAD、PHONE) 进行视频、音频、资讯等多种内容的共享;物联生活, 除可以连接普通智能电视可连接的公共社会云, 还可以连接“家庭云”、“社交云”、“娱乐云”、“教育云”等所有云端, 通过连接“家庭云”, 可进行家电的物联, 自由控制家庭中的洗衣机、冰箱等各种设备。

谣言与争辩

或许有人会问, 为什么是云电视?调查发现, 只有25%的人对3D功能感冒, 同时25%对用电视上网盎然。这无疑给电视厂商提了个醒, 2012的趋势是融合的云电视, 在传统电视总体走低的情况下, 云电视是这个时代的有益补充, 他很好地成为了电视和网络的过渡品, 架桥铺路, 优势互补。云电视很好地平衡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与电信运营商的关系。它让用户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浏览在线内容。

如果想对上面的论述做出佐证, 不得不提流传甚广的苹果电视Apple TV。尤其是在iCloud大行其道的时候, 更不能放过客厅这一关键阵地。

由于跟iPad、iPhone同根同源, 因此Apple TV天生的基因就好, 包括时尚的设计、ARM芯片、网络界面等。所有的硬件都经过千锤百炼, 足以应付上千应用。最重要的是, 用户可以访问云存储的数据库。苹果也最关心用户对于云电视的体验和感受。

云电视的界面一定要友好, 这也符合用户对Apple TV的无限热望。很多电视厂商都希望把上网功能嫁接到电视就万事大吉, 事实上云电视并没有那么山寨, 而且这还牵涉很多版权问题。比如火狐浏览器能不能作为电视的工具, 是需要电视厂商和网络应用提供商洽谈的。类似地, 国内很多系统都内置了诸如腾讯QQ、新浪微博、360浏览器等应用, 而这都是需要多方合作的。应该说, 终端应用的竞争是短期的, 但系统平台之争将会长期存在。国内的海尔、海信、创维、康佳、长虹、TCL这6家国产彩电巨头, 相继推出了自己旗下的“云电视”。同一件新产品, 被不同厂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同时推出, 这种密集程度, 在国内彩电行业是从来没有过的。与国内彩电企业对于云电视的热情相比, 三星、LG、松下、索尼等韩日外资彩电巨头则显得十分淡定。难道真的是国外厂商后知后觉么?其实它们是看到了云电视热度之外的难题, 觉得时机尚未成熟, 所以按兵不动。

范式与难题

传统电视界面当然不会遇到如此棘手的难题, 但是云电视不同, 它需要重新定义很多范式, 譬如导航菜单, 就需要考虑整个构架才能出炉, 尤其是云存储实现后数据流的传输与更新, 都必须对资源空间进行合理分配。

要知道, 无论怎么变化, 传统电视就那几百个频道。但是云电视不同, 除了频道, 还有数据库, 因此它的浏览模式需要区分在线和本地资源。因此, 这个架构要考虑用户操控的便捷性, 以及随时遇到的页面切换、数据交流等问题。电视, 既是一台主机, 也是一台服务器。它包含了喜爱菜单、视频专区、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等诸多功能区。

除了浏览模式, 云电视还需要搜索。在观众面临问题时, 它可以过滤筛选给出结果。Google TV就提供了全键盘给用户, 以实现远程搜索的近距离实现;而LG则干脆所见即所得, 用遥控器给出答案;微软的Kinect, 通过手势和声音达到目的。但是上述几种方式都不是客厅的最佳解决方案。10米之内, 苹果正在考虑从Siri中获得灵感。一旦iCloud成功, 手机或许就成了必杀技。远程控制, 尽在掌握的感觉当然不错。

这也引出了云电视与其他终端接驳的关键问题。笔记本、平板电脑、PC、甚至其他移动数据终端, 都可以给电视输送弹药, 也可以从中获取养料。这一切都依靠庞大而又细微的云系统来实现, 这时候网络速度与质量尤为关键。现在, 越来越多的用户喜欢用iPad、智能手机、上网本作为家庭娱乐工具, 能否让它们协同互补, 相得益彰, 无疑是需要云电视统领的。

竞合中发展

云电视的竞争者方面, 苹果的老对手当然还是Google, 后者的Android平台借助开放的优势, 已经捷足先登, 抢占了云电视的制高点。并且, 它还挖掘了电视作为购物平台的潜能, 借助Google Wallet, 实现了客厅消费的新理念。不过, Android系统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鱼龙混杂, 由于平台只有一个但是厂商众多, 势必引发专利权争夺, 甚至带来不稳定因素。与此同时, 关于电视的未来之争依旧存在。据说, 松下正在研制平板电脑+电视的新组合。但是LG、三星、索尼却始终坚持未来电视的发展方向就是3D和OLED。

那么, 目前国内云电视的现状又是怎样呢?2011年8月底, TCL、创维、海信、长虹、康佳、海尔六大国产彩电厂商集中发布云电视新品。据调查, 消费者对国产品牌云电视的集体关注度已超过90%, 其中TCL以37%的份额占据第一位, 而国外品牌均排列在第6名之后。在云电视购买因素的调查中, 34.7%的消费者表示会选择购买云电视, 11.3%的受访者在购买云电视时首要看中功能、应用及内容的丰富程度。基于电视定制的Android+操作系统最受网民青睐, 支持率高达37%。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郝亚斌认为, 与液晶面板不同, 在智能应用方面, 中国的厂商和技术相比于国外企业并不落后, 因为中国企业在消费者需求的把握上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甚至在很多方面是领先国外的。

电视在人们眼中一直是传统的, 是全家人在客厅共享的主要视听资源, 多少年来承载着人们的悲喜苦乐。人们对电视逐渐形成了依赖感, 通过电视节目找到共同话题, 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智能云电视的发展瓶颈 篇5

必然趋势

进入21世纪,以视像为核心的融合了众多产业的新经济浪潮正在全球兴起,朝着随时、随地接收和显示大量多媒体信息的方向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转变,视像产业构建了两条清晰的持续发展路径:一条是显示技术持续不断的变革——从CRT到平板显示、从CCFL到LED背光、从2D到3D、从LCD到OLED、激光显示。一条是多种应用技术融合所带来的电视功能扩张——从模拟电视、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智能电视到云电视。特别是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兴产业的国家战略性导向与支持,直接促进了智能云终端的蓬勃发展。

智能云显示终端的出现,使得彩电业从以面板为关键要素的单一竞争模式,转而形成了以软件、芯片、内容等为主体的新产业价值分配体系。

当前,电视正逐渐向“IT化”方向过渡,云计算技术运用到电视机产品,是对智能电视的一次全新革命。云计算概念下的数字电视除了具备电视信号接收功能和显示功能以外,更是新兴应用的载体,这也符合当前电子信息业向服务化延伸,制造业与运营业融合的趋势。

三网融合、云服务的动力在终端,竞争的焦点也集中在终端。通过控制内容去影响并控制内容的格式标准,通过内容格式标准来确定硬件的技术标准,最终实现软件与硬件的协同捆绑,实现市场利益的最大化。未来消费者不再关心内容在哪里、如何实现,只关心内容本身。所以,未来必将形成“智能终端+云服务”的生态系统,未来的竞争也将是包括内容资源在内的生态系统间的竞争。

发展瓶颈在人机交互

智能云电视在内容上将会极大丰富,实现在低成本的前提下按需服务和无限扩展,但解决人机交互,让用户实现舒适的操控和真实的体验,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最大问题。移动智能终端通过触控非常好的解决了人机交互,PC通过鼠标解决了交互问题,但大屏幕电视一直是通过遥控器进行单向操作,根本无法实现人机交互,即使通过键盘、鼠标、触控。

Apple TV一直没有能快速推出,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无法超越当前已有的人机交互技术。那么,要解决智能云电视的人机交互问题,比较适合的技术是语音、体感、手势识别。由于体感和手势识别的技术难度和成本非常高,在现阶段相对难以突破,因此,语音识别操控将最有可能实现。语音操控的准确识别率和终端的计算反应速度成为舒适体验的关键,但难度相对较大——世界各国语言种类很多,特别是像中国城乡差异,南北东西差异,形成多种语言和方言。但不管如何,我认为语音操控最有可能在短期实现。

云电视:神马还是浮云? 篇6

继软件、PC之后, 电视也被染上了浓浓的“云时髦”色彩。专家称, 2012年将成为“云电视”真正的元年。

云电视席卷而来, 谁是王者?

云电视的爆发, 集中在去年8月:创维宣告全球首款云电视上市, 海信推出个人云电视, 康佳则大打全智能云电视, 长虹发布3D云电视, TCL也打造所谓“超级智能云电视”, 海尔更是推出四大云电视系列产品:卡萨帝“云PAD”电视、云智能电视、无尾电视及脑力波电视。

至此, 我国六大彩电品牌已都推出了云电视, 集体“押宝”, 一股强烈的“云电视”潮流正席卷而来。

何谓云电视?在电视厂商看来, 云电视是一种最新的智能化电视模式, 综合全球最先进的云计算运算、云存储技术、云设备, 它让电视和电脑互通, 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最大化功能利用。云电视由厂商为用户设立一个具有丰富智能功能和节目内容的后端存储平台, 让人们在看电视的同时, 可以实现电视上网, 安装使用各种即时通讯软件, 进行社交、办公、娱乐等, 还能在旅游时利用手机将美景拍摄并实时与家中电视视频连线, 并可以为家中水电气买单……总之, 按厂商的设计理想, 云电视可让每个家庭的卧室、客厅、浴间等都能直接和世界连通, 可以按需随时从外界调取自己需要的资源或信息。

可以说, 云时代带给彩电业的最大变化不是单纯电视屏幕大小的变化, 而是基于不同云之上的电视整机运算处理能力的提升与云内容的极大丰富。此时的电视已不再是单一接收节目的硬件终端, 而演化为相对智能的信息处理终端平台, 各种硬件、软件、操作系统等应用工具都迅速集成到电视终端中。

在云计算浪潮中, 彩电业将以软件技术和服务来争夺市场, 以智能信息化为特点的消费电子革命或将彻底改变彩电业的传统价值业态。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著名家电专家陆刃波表示, 与此前整个产业链条中几乎是清一色的硬件制造企业不同, 云电视将彩电企业推向IT化发展, 云电视时代的产业参与者囊括了操作系统供应商、软件研发者以及内容运营商等, 这意味着彩电企业间的竞争重点从产品硬件转向后台软件, 能够快速整合资源、形成“产品群”协同作战的集团型企业, 其平台优势将更为明显、更有竞争力。

目前国内两大行业协会、几大电视厂商共同推出了《云电视行业推荐标准》, 对“云电视”的系统、平台、硬件、软件、应用、交互、服务、产业链等角度作了全面界定, 其核心有六条:1、具有针对电视定制的开放性操作系统, 如Android+、win-dows等操作系统;2、具有专业云电视平台;3、采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 硬件达标后将无需升级;4、具有强大的云应用和云功能, 带来以用户为中心的完美交互和体验;5、可快速响应用户需求, 提供稳定、安全、可持续的个性化云服务;6、构建多层次, 全开放的云生态系统作为保障。

从2009年推出的互联网电视到2010年推出的3D电视, 再到去年大打智能电视牌和云电视牌, 彩电业3年推出4个概念, 而2012年将是电视行业尤其是云电视概念争夺的关键阶段。专家称, 谁掌握产业链最核心“云”资源、谁把握“云”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谁就能实现电视市场利益的最大化, 谁就能成为彩电业的王者。

云电视, 神马还是浮云?

然而勿庸讳言的是, 当我们为云电视的到来集体欢呼时, 我们也应看到其作为新生事物, 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无论是平台建设、网络配套和支持、标准制定等方面都尚不够健全、完善。

而一些专家学者认为, 无论各厂商宣传的云电视功能有多么的强大, 描述的未来“云生活”是多么的美妙, 在华丽的辞藻和美好的“云未来”背后, 还必须认真思考:云电视到底是真正产业的升级换代还是仅是旧概念套了个新马甲?普通老百姓真的需要听起来如此玄妙高深的新电视吗?云电视如何真正落地结果, 让千家万户受益?

有专家称, 比较三款较具普遍性的国内品牌的云电视、智能电视和互联网电视, 对其菜单进行对比, 可以明显发现从互联网电视发展到智能电视再发展到云电视, 其实其功能大同小异。云电视只是“一台电视加一台低配电脑 (586电脑) ”, 一些功能上的升级只能说是为了使电视从一个1.0的节目输入装置变成2.0的交互体验装置的过程而已。“云电视”的本质还是智能电视, 只是“更智能”, 距离《云电视行业推荐标准》还相差较远。“云电视”的“云”并没有真正飘起来, 各类概念性电视还处于试验手段, 并称“消费者不要被彩电厂商的‘噱头’、‘华丽外衣’所迷惑。”

知名家电观察家刘步尘认为, 在国家三网融合进程缓慢、网络资源版权、网络电视资源资源匮乏、数字电视标准制定不一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 要让云电视不要很快成为“浮云”, 彩电厂商应先对自己的相关系统、软件、内容、应用的“软实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并积极改进创新。品牌管理学家叶茂中也认为, 打造云电视的彩电厂商必须有自己的强大云平台作支撑, 而对于一直以硬件生产为主的国产彩电企业而言, 云电视的推出将全面考验其后台研发能力。因此对于国产彩电品牌而言, 今后云平台的研发或比硬件的应用更为关键, 当务之急是必须努力着手解决云电视的自主操作系统、共享平台、操作便利性和实用性等问题, 而目前云技术关键部分仍掌握在国际IT巨头手中。

广播电视云 篇7

关键词:云技术,频率规划,应用融合,模式创新

1 引言

近年来, 云计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一种可以将计算资源变为公用服务的技术理念, 云计算具有改变传统软件系统架构和用户使用习惯的潜力。然而云计算技术需要与实际业务应用有机结合才能使其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旨在简略阐述云计算技术的基本特点, 然后以广播电视频率规划工作为例, 着重就云计算技术在特定业务领域的应用结合做一些分析探讨。

2 云计算简述

2.1 云计算服务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软件系统而言, 服务模式创新是云计算非常重要的特性。如图1所示, 云计算服务架构主要包含自下而上三种服务模式:Iaa S (基础设施即服务) , Paa S (平台即服务) , Saa S (软件即服务) 。Iaa S是指将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和存储资源等基础设施以服务的形式交付用户, 也就是说该模式仅提供基础资源租用服务, 与运行其上的具体业务联系并不十分紧密。Paa S可以理解为一个经过配置的软件开发环境, 它是在Iaa S的基础上增加操作系统和特定软件服务栈, 将配置好的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用户, 用户可基于该层服务做更高层次的业务开发。Saa S是一种直接面向个人用户的软件服务模式, 它通过公共网络将部署好的业务软件系统以在线应用的方式提供给用户, 用户只需基于瘦终端通过服务账户接入即可使用, 无需安装或配置较为复杂的软件系统环境, 因此Saa S具有多租户和易用性等基本特点。

2.2 云计算关键技术

按照云计算的三层服务模式来讲, Iaa S层主要是通过虚拟化、池化技术将CPU、内存、硬盘等硬件资源变成可动态调配的服务资源池, 借助Web技术灵活方便地提供给用户按需使用, 再通过资源调度、负载均衡等技术实现对动态服务资源池的管理和分配, 如图2所示。

前面提到, Paa S层是将基础开发环境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该层主要采用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以及异构服务组装等关键技术, 实现在分布式环境下将基于不同架构标准的服务根据统一的服务组装描述文档进行组装, 形成支撑更高级服务的能力。Saa S层是将软件系统部署在公共网络上, 以在线应用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用户只需通过网络, 即可使用, 而无需关心软件系统本身, 如常见的视频渲染云、医疗云等, Web技术、虚拟桌面、数据分析及终端适配等是Saa S层的主要支撑技术。

3 广播电视频率规划

3.1 频率规划的特点

频率规划是广播电视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它是依据相关规范要求将某一频率指配给某项指定用频业务的过程, 同时还需要根据业务的发展变化情况对当前频率的分配方案及时进行调整优化, 避免频率间的相互干扰。对广播电视行业来讲, 主要有地面数字电视、CMMB移动多媒体广播、中长波广播规划等多种类型。

频率资源不可再生, 制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前瞻性的指配方案是频率规划工作的核心任务。同时, 频率规划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性特点, 因为规划方案合理与否不能依靠工程建设去验证, 而必须是在前期进行周密细致的测算论证, 对覆盖需求和传播模型进行仔细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可以说数据量大、计算密集是频率规划工作的显著特点。

3.2 频率规划业务现状

目前广播电视频率规划工作是根据国际电联推荐的电波传播模型, 综合考虑频率使用的实际需求, 通过试算分析结合收测验证的方式开展的, 主要采用CHIRplus_BC、Wrap等主流频率兼容分析软件。目前, 这些软件都是单机版系统, 基本架构都是由核心控制单元Kernel、电波传播模型计算模块、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GIS) 几部分组成, 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首先, 用户需要设计建立本地数据库, 对所有入库的台站数据表进行关联管理, 通过ODBC接口向核心控制单元Kernel提供数据源。其次, 用户需要开发GIS系统接口, 使Kernel可以通过该接口调用GIS系统后台对台站地理位置数据进行空间计算处理, 同时还需要开发电波传播模型计算模块单元与Kernel的数据交互接口, 由Kernel调用相应模块完成场强计算、干扰分析、频率扫描、覆盖分析等试算任务, 再经人工审核后得出结果。然而, 不同频率规划软件对电波传播模型的实现方式完全不同, 计算结果常有所差异, 数据格式也大都为专用格式难以相互兼容, 且当计算任务量较大时, 计算效率常常因为受单机性能所限难以令人满意。因此, 借助云计算技术构建一种能够提供高效快速计算和标准数据接口的试算分析手段, 将可能对频率规划工作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4 频率规划走向云端

4.1 构建频率规划云

探讨广播电视频率规划的云化应用, 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将传统的频率规划软件系统迁移部署到云计算平台上, 构建起云端的频率规划平台, 向用户提供方便获取、即时使用的规划试算分析服务。这就需要对传统的规划软件进行分布式改造, 使其摆脱单机版模式, 满足云服务“泛在”的技术特点。对用户而言, 可以将台站信息、计算数据存储在云平台的数据库中, 不仅可以免去用户对本地数据库、GIS系统的管理维护, 而且当用户使用其他计算机或异地使用时, 都无需再进行重复的安装配置、数据录入等, 只需接入频率规划云就可以灵活方便地开展频率指配、覆盖分析、干扰试算, 以及网络优化等工作。

4.2 规划云服务模型

解决专有业务系统向云计算平台的迁移部署问题是影响系统能否顺利实现云化服务的关键。这需要对业务系统的自身架构进行分析解构, 一般来讲, 具备分布式处理、计算密集、数据量大、子系统间松散耦合这些特点的业务系统比较适合于云化部署。因为具备这些特点的系统, 其本身架构与云计算架构匹配度较高, 系统改动程度较低, 易于向云平台迁移, 业务部署过程也相对简单, 可以更有效地借助云平台的优势提升业务系统的服务能力。

以目前主流的Hadoop云计算平台来说 (见图4) , 其工作机制是在计算资源虚拟化、池化的基础上, 由平台核心控制模块Hadoop core中的主节点Master node (图中大虚线方框) 根据计算需求发布控制指令选择调度某些独立的从节点Node1、Node2等 (图中小虚线方框) 参与相关计算任务。

在频率规划分析软件中, 不同的电波传播模型, 如自由空间模型、Okumura-Hata模型、ITU–R.P.1546、ITU-R.P.526等计算方法及侧重点都相对独立, 相互关联程度较低, 可以通过虚拟化技术, 转化成为不同的计算模块, 部署在云平台的多个从节点上, 由主节点根据用户需求, 调用不同模块完成计算任务。我们可以构划出频率规划云平台的基本服务模式如图5所示。

最上层Saa S是面向用户的频率规划公共服务窗口, 场强计算、频率扫描等功能以Web服务的方式向用户开放使用, 用户发起HTTP请求, 经认证通过后即可使用服务, Saa S层接受用户计算请求并通过数据接口将指令传递给Paa S层。Saa S层的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和管理用户服务信息和Paa S层反馈的计算结果数据。

中间层Paa S是部署频率规划云平台软件服务的核心层, 主要由核心控制单元Kernel、台站数据库、GIS模块和一组电波传播模型模块构成, 各模块间通过统一的内部接口进行数据交互。当收到来自Saa S层的计算指令时, Kernel将自动分析计算所需硬件资源数量和调用涉及的电波传播模型模块参与计算, 并将计算结果写入Saa S层的数据库中。值得一提的是, 在频率规划工作中, GIS系统在台站覆盖区域分析、位置规划分析、覆盖人口分析等方面, 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实现一个具备频率矢量空间数据加载显示等基础应用的GIS系统, 首先需要实现坐标参考系统、空间对象模型体系等底层支撑功能, 若要实现DEM数据的加载显示, 还需要设计动态投影转换系统、地形晕渲算法等内容, 开发工作量很大, 而且存在各种GIS平台之间的数据格式不兼容、接口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可以想象将GIS系统作为标准模块纳入云平台后, 将为用户提供相当大的便利。

Iaa S作为云平台的底层硬件资源层, 主要实现对异构服务器、异构存储设备等硬件资源进行服务封装和虚拟化处理, 抽象出一个统一的服务资源池, 并根据Paa S层指令弹性调度和提供资源, 保证计算任务的高效快捷。其中, Iaa S层资源调度是指把m个异构可用的资源分配给n个相互独立的应用任务, 使得任务总完成时间最短和资源利用率最高。智能化资源调度是云计算相较于单机版系统的一个重要差异, 其理念是从网格计算的资源分配调度演进而来的。不同的是, 云计算面对不同的业务应用会对应不同的服务质量, 所需的资源也有所不同, 因此云计算的资源调度更为复杂, 目前有很多云计算环境下的资源调度算法, 在此不作赘述。

4.3 应用场景举例

为验证服务区内, 特别是复杂地形下广播电视覆盖网的实际覆盖效果, 需要在服务区边缘进行场强测量, 然后将测量数据带回才能进行分析处理, 无法做到现场处理及时发现问题。如果借助频率规划云平台, 用户则可以将测量数据通过4G等移动通信网络回传至云平台进行实时分析试算, 根据试算结果及时调整传播模型计算技术参数, 为在交通不便及地形复杂地区开展覆盖规划验证、实时收测分析提供辅助手段。

5 结束语

广播电视频率规划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规划, 实现对有限的频谱资源进行高效利用。云计算作为一种整合计算资源、弹性化调度且使用方便的技术模式, 能够为频率规划工作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云计算在广播电视频率规划领域未来应用结合的前景, 但是对实际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还需仔细研究, 循序渐进逐步开展, 不能一蹴而就。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供读者参考:第一, 从非核心业务模块开始, 可考虑首先从GIS可视化展示、数据管理等非核心功能开始部署, 待辅助功能模块运算正常后再将覆盖场强计算、兼容分析等核心功能移植上去;第二, 从引入部分云计算关键技术开始, 云计算本质上来说是多种成熟技术的创新组合, 实际应用中也应遵循“先成熟、后创新”的原则, 先从虚拟化、多节点并行计算、资源调度等开始, 待成熟后而将Map Reduce、HDFS等逐步运用进来;最后, 云计算的实践应用重在前期细致周密的规划设计, 在实际部署建设前使用Cloud Sim等云计算仿真工具进行规划预演验证可有效提高建设方案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2]陈康, 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 2009 (5) .

[3]陈全, 邓倩妮.云计算及其关键技术[J].计算机应用, 2009 (9) .

[4]孙红云, 等.GIS技术在无线电波场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第十届中国测绘学会学术年会, 2006.

广播电视云 篇8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 广播电视监管监测模式用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技术, 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 共也在不断发展。既要确保安全播出, 又要做好播出内容监管, 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 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并才能保证广播电视播出质量, 更好地发挥监督监管作用。在这样的形势下, 如何将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飞速增长的各种海量监测数据合理存储、管理和利用, 提高数据利用可持续性, 满足不同用户群体和环境的使用要求, 已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以前的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 监测数据存储系统是归属于主机系统的, 一般由光盘、磁盘、阵列库等组成一个存储空间, 通过并行通道直接与主机相连通讯, 文件和数据相对独立, 可利用性和交互性不够, 多数是只存不管, 在查找数据时耗时、耗力。随着近年来技术的发展, 在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 尤其在监测数据资源的海量储存、整合与共享方面, 利用“云存储”技术实现数据资源的互通共享将变为可能, 这样的应用对于广播电视监测行业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云存储概述

2.1 云存储的定义

云存储是云计算概念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新概念。云计算是由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发展而来的, 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 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云计算技术, 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秒数级之内, 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 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云存储的概念与云计算类似, 它是指利节约存储空间。而终端用户通过远程或类似虚拟接入桌面的软件应用和程序接口方式集中访问云存储的数据资源和业务系统, 从而实现大规模数据存储和接入环境下高效快速的资源分析和数据处理。云存储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储, 而是一种服务, 它的核心是应用软件与存储设备的结合。

2.2 云存储的分类及结构

2.2.1 云存储的分类

云存储可分为以下三类:私有云、公共云和混合云。

私有云 (Private Clouds) 是指为某一用户、单位或企业单独使用而构建的云, 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最有效控制的IT架构。私有云位于单位或企业防火墙内部, 和传统IT结构相比, 有很好的信息共享和集中管理能力,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而且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不影响现有IT管理的流程。

公共云 (Public Clouds) 实际上是一种即付费即使用的存储服务。它的所有组件都处于客户的防火墙之外, 共享的基础设施是彼此分隔的, 可以通过安全的网络连接来访问。

混合云 (Hybrid Clouds) , 是把公共云和私有云结合在一起, 是近年来云计算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方向。它将公有云和私有云进行混合和匹配, 以获得最佳的效果, 这种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达到了既省钱又安全的目的。

2.2.2 云存储的结构

无论是私有云还是公有云, 从结构上来说, 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 (Laa S) , 平台即服务 (Paa S) 和软件即服务 (Saa S) 。一般结构如图1所示。

存储层是云存储最基础的部分。存储设备往往数量庞大且分布在不同地域, 彼此之间通过广域网、互联网或者FC光纤通道网络连接在一起。

基础管理层是云存储最核心的部分, 通过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 实现云存储中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 使多个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同一种服务, 并提供更大、更强、更好的数据访问性能。

应用接口层是云存储最灵活多变的部分。不同的云存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运营单位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类型, 开发不同的应用服务接口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比如, 视频监控应用平台、IPTV和视频点播应用平台、网络硬盘引用平台、远程数据备份应用平台等。

访问层为授权用户提供标准的公用的应用接口, 以保证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以通过该接口来登录云存储系统, 享受云存储服务。云存储运营单位不同, 云存储提供的访问类型和访问手段也不同。

3云存储在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的作用

一直以来, 广播电视监测数据管理工作都面临工作繁重和资源庞杂的问题。大量的监测数据存储、整理和查询工作占据了监测数据日常管理工作的大部分, 导致广播电视监测数据管理工作存在只存不管的情况。而另一方面, 由于广播电视监测数据种类繁多, 缺乏有效的管理技术和手段, 监测数据的利用率不高。随着数据量的日益增大, 广播电视监测数据管理工作愈发困难。云存储服务的出现为广播电视监测数据管理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使用能促进监测数据信息化的应用, 并能对广播电视监测数据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和配置, 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云存储在广播电视监测数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云存储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 有利于广播电视监测数据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共享。目前, 广播电视监测数据的查询受限于地域、单位与时间等因素, 监测台站利用监测数据信息资源相当有限, 台站仅能查询到本单位所辖地区的监测数据, 而不能随时查看检索对自己台站有用的其他台站的监测数据。云存储提供了一个共用的平台, 可以让监测台站在本单位即可检索到其他地区监测台站的广播电视监测数据资源, 节省了查询时间, 从而提升监测数据资源利用率。同时, 随着广播电视监测业务的不断扩大, 监测数据数量会随之递增。在监测数据管理资源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云存储平台可以缓解保存海量监测数据的压力。监测台站不必担心存储空间不足, 而导致不得不删除一些数据, 或因数据增长而增加的投入困扰, 也无须再担心本台站监测数据资源的枯竭。

(2) 确保广播电视监测数据妥善保存与备份

云存储服务有严格的权限管理、数字加密技术、传输加密、防篡改、防攻击等技术, 能够为广播电视监测数据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同时, 保存在云平台的数据会被复制到多台不同的存储器上, 拥有多个副本, 实现了网络远程备份或异地备份功能, 提高了备份容灾的级别。因而不用过分担心监数据因灾害、人为损坏过度使用而受损。

(3) 利于更好的信息交流

云存储实现信息多样化, 有利于监测台站之间更好的信息交流, 促进广播电视监测事业的发展。云存储不同于以往单一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管理系统。它建立在一个共有平台的基础上, 而监测数据资源来源于各监测台站, 因而能呈现数据多元化和多样化。监测台站的监测数据资源能够得到有效整合与优化。监测台站还能突破各自的局限, 从平台中了解各种信息, 索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从而达到信息共享的作用。

(4) 有效降低数据管理的成本

从长期看, 云存储能有效降低广播电视监测数据管理的成本, 促进各监测台站监测工作的发展。由于各监测台站对监测数据管理工作投入不同, 造成了监测数据管理工作开展的不平衡。经费欠缺的监测台站无论软硬件都无法追上广播电视监测数据科学管理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共有平台的云存储系统, 这些监测台站可以在有限的投入下获得大量的技术和资源支持, 有利于其监测工作顺利开展。此外, 通过云存储的资源整合, 可以避免各监测台站间许多重复性的工作。

(5) 提高工作效率

云存储可提高广播电视数据管理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一直以来, 监测台站监测数据管理人员在监测整理与存储方面占用了大量时间, 无暇充分挖掘监测数据信息资源, 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管理状态。云存储的应用, 让监测台站拥有一个开放自由的平台, 可以让内部人员随时存储和检索各种广播电视监测数据, 又无须太多的资源成本。监测数据管理技术人员可以把工作的重心更多地放在监测数据维护、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 这势必能提高监测数据管理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 加强监测数据的有效利用。

4 云存储在广播电视监测工作运用中面临的问题

(1) 安全性问题

即便云存储服务拥有各种防范技术, 但网络攻击的技术层出不穷, 电脑病毒也愈加泛滥。云存储是基于云计算这一概念发展而来, 而云计算同样可以被应用于电脑病毒的扩散传播。由于广播电视监测数据的种类繁多, 有的是可以公开的, 有的必须保密, 所以在广播电视监测云存储的共同平台中必然会面临密级管理、访问权限设置、防范网络攻击等安全问题。如何确保监测数据资源在云存储平台中的信息安全是广播电视监测行业合理运用云存储中的重中之重。

(2) 数据整理问题

云存储整合意味着数据的高度集合。广播电视监测数据在云存储服务平台上的整合与共享不仅仅是指监测台站的监测数据资源 (如报告、录音、视频等) , 还应包括同监测台站的技术档案、收发文件、固定资产、合同文件等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整合的过程中必然碰到数据重复、档案归属资料矛盾等问题, 海量档案资料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整理核对, 而且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归类划分。广播电视监测工作者如何在浩瀚的数据海洋中去繁就简, 将这些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分类, 将各个监测台站及相关系统的共享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成为广播电视监测工作所面临的另一重大难题。

(3) 服务标准化问题

云存储从形成到成熟必须经历一段过程, 当前仍未有一套成型的标准来衡量云存储的服务标准。云存储中的数据存储层、数据管理层、数据服务层及用户访问层每个层次都有其相对应的服务标准, 但由于服务内容与服务对象不同, 其相应的标准也有所区别。每个特定云的数据彼此之间如何衔接、迁移等方面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标准。云存储的服务质量的界定也没有明确的标准。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 旧有的标准也在被不断打破。因此, 对于云存储在广播电视监测数据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仍是一个不断摸索的阶段, 广播电视监测人员必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4) 技术人才配备问题

云存储是一种信息服务的新概念、新技术、新模式。如果在广播电视监测领域应用云存储, 就必须有掌握并熟悉诸如集群技术、网格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CDN内容分发、P2P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存储虚拟化技术、存储网络化管理技术等云技术的专业人才。然而, 在当前现状之下, 既熟悉广播电视监测业务又掌握云技术的专业人才引进十分有限,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云存储在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5 结论及展望

毫无疑问, 云存储技术的应用将给广播电视监测工作带来质的飞跃, 尤其在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方面, 它打破了设备和地域限制, 使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从单独的监测台站模式转变为网络平台管理模式。而且从长远看, 云存储技术的应用对于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的提升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广播电视监测人员应该把握机会, 努力钻研相关的关键技术, 避免信息安全风险, 将云存储技术更好地运用到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王胜航, 王仕.云那些事儿[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1.

[2]张海涛.云存储在广电行业的应用探讨.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 (11) .

[3]居朝军, 钱卫.构建省级广电全媒体综合监测监管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4 (08) .

《云电视行业推荐标准》出台 篇9

云电视是应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的电视产品, 是云设备的一种, 是云生活的载体, 是未来家庭云生活的中心和智能家居管家。

据本次联合调研数据显示, 消费者对国产品牌云电视的集体关注度已超过90%, 其中TCL以37%的份额占据第一位。调查显示, 仅有14.2%的消费者表示没听说过云电视, 但在知道云电视的消费者当中, 表示了解该产品与技术的只有33.3%, 但却有高达34.7%的消费者表示会选择购买云电视。

《云电视行业推荐标准》核心有以下几点:首先标准认为云电视应具有针对电视定制的开放性操作系统, 如Android+、windows等操作系统;标准还认为云电视应具有专业的云平台, 以实现海量资源和应用软件的共享;并具有强大的云应用和云功能, 带来完全以用户为中心的完美交互和体验;标准还提出云电视必须能提供稳定、安全、可持续的个性化在线云服务, 并支持电视系统与功能的不断扩展与升级。

国内首个云电视标准出台 篇10

据了解,在《云电视行业推荐标准》中,云电视的核心标准主要有6条。

首先,云电视必须具有开放性操作系统,来控制、管理云电视的运行,为云电视提供高效、稳定、安全的运行环境,为用户提供友善和符合电视使用习惯的操控界面,如Android+、windows等操作系统。

其次,具有专业云电视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个人云端私有数据库,实现图片、视频、音乐、文字等资源在云端的共享和存储;实现手机、pad、电脑等个人智能终端与电视在云端的多设备登陆、互联互通和内容同步;并通过极速运算,利用云端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集成海量应用和资源,通过应用程序商店提供丰富云服务,如手机中的苹果I-cloud、App store等。未来,也可实现冰箱、空调、洗衣机、灯、窗帘等智能家具在电视云平台的控制和应用。

再次,采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硬件达标后将无需升级。当云电视硬件达到双核 CPU、 10Gbit内存空间的标准后,即可实现应用程序的快速下载与轻松在线升级安装,将不再需要硬件升级。

第四,具有强大的云应用和云功能,带来以用户为中心的完美交互和体验。如真人1:1视频通讯、多设备互联互通(多屏互动)、人机对话(语音)、手势识别和操控、3D UI 等,真正实现人与电视之间的智能交互和完美体验。

与此同时,云电视还必须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提供稳定、安全、可持续的个性化云服务。如办理业务、购物、电子保单等,并能智能识别用户信息,鉴别用户喜好,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及时提供智能、专业、可靠的一对一服务。

最后,要有多层次,全开放的云生态系统作为保障。如TCL云生态系统架构下,具有欢网、奥鹏教育、腾讯等合作伙伴,具有全球软件开发大赛等软件开发平台,具有遍布全球的研发机构和液晶面板8.5线等上游资源保障。

外资动态

苹果将于2013年底发布电视机

有消息称,苹果将于2013年底发布电视机产品。据报道,此前乔布斯就在一直推动苹果公司的工程师和设计师致力于开发出一种全新的电视界面。根据内部消息人士称,按照乔布斯的设想,电视项目最大的障碍就是如何解决远程控制的问题。而苹果将推出的整合Siri语音导航应用的电视机产品,可以实现让用户能够远程选择电视内容。

但问题是:电视机又大又昂贵,所以其用户一般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更换,而苹果公司将如何让其用户每隔一年或两年就升级他们的电视,特别在大家都已经拥有一台电视机后?业内分析师认为,苹果公司其现有的产品如iPod、iPhone已经可以达到其人机互动的目的,对于苹果又推出价值不菲的电视机产品的原因感到困惑。

索尼收购索爱手机市场将迎“四国争霸”

在避过苹果的锋芒后,传统手机制造商纷纷出招还击。继谷歌收购摩托罗拉后,索尼宣布斥资10.5亿欧元(约合14.6亿美元)现金,收购爱立信在合资公司索爱所持的50%股权。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收购将有望让索爱成为手机市场继微软+诺基亚、谷歌+摩托罗拉后第三股有望阻击苹果发展势头的重要势力。

据悉,此次收购完成后,索爱被整合到索尼广泛的联网消费电子产品平台中。同时此项交易为索尼带来广泛的知识产权交叉许可协议,并获得五大专利族群。预计交易将在2012年1月完成。

艾媒咨询集团董事长兼CEO张毅指出,此前谷歌收购摩托罗拉是标准互联网企业进入手机制造领域的典型,而此次索尼全盘收购索爱则是家电制造商收购手机制造商的案例,但这不是手机市场收购的最后一单案例,“为了应对苹果,其他手机制造商或通过行业并购来实现自身壮大。”

三星计划明年推出“弹性屏幕”手机

三星电子日前表示,它打算在明年推出具有弹性屏幕的移动电话,随后也将推出具有同样屏幕的平板与其他便携设备。三星表示希望能够复制它的Galaxy S II智能手机的成功模式,该手机在过去五个月以来卖出了一千万部。

三星在到9月截止的财务季报上表示,它的整体获利比一年前下滑了23%,降至31亿美元,主要是受到新片与显示器的运营拖累,但是移动部门的营运获利则增加了一倍以上。

“云媒体”电视业务支持探讨 篇11

“云”是现在互联网上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 “云计算”、“云安全”、“云存储”等应用都是基于网络, 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 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 是互联网发展的潮流。江苏有线借鉴了“云”的概念, 提出并自主研发了“云媒体”电视。

1 数字电视发展现状

数字电视相比传统的模拟电视, 以同样的频率资源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和更多的内容, 在安全性和可控性上也有很大提升。因此, 近几年全国范围内数字电视已经逐步取代模拟电视, 被广大用户接受, 各地的广电系统也通过推出付费数字电视节目、高清数字电视节目、互动数字电视点播等获得增值收入。

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信息量巨大、娱乐丰富的互联网, 包括方兴未艾的移动互联网, 正在挤占用户越来越多的空闲时间。据最新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 2011年美国有超过100万的付费电视用户终止了原来的付费电视合同而转投网络影视内容。国内三网融合的趋势下, 电信的IPTV也极大的冲击了广电作为主营收入的电视业务, 如何将用户吸引回电视机前, 如何在数字电视上拓展增值收入, 是广电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正是出于对数字电视继续发展的考虑, 江苏有线推出了“云媒体”电视。

2“云媒体”电视简介

江苏有线定义的“云媒体”电视是以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为基础, 以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支撑, 以综合视频、语音、数据等多媒体、全业务服务为途径, 以开放化、智能化为特征, 为用户提供融合广播电视、绿色互联网、视频互动以及开放的视频增值业务等全业务服务的安全可控数字电视。从内容上来讲, 目前第一期的“云媒体”电视提供了频道、高清、点播、万事通、商城、娱乐、互联网、阅读、营业厅、虚拟网十大业务板块。

高清电视是广播式的数字电视节目最传统、基础的应用;数字电视节目点播是基于IPQAM和双向网络实现的, 包含电视电影节目的标清高清点播、卡拉OK、频道回看、频道时移, 这在全国也有很多成熟的应用, 可以应对IPTV即点即播的收看方式, 仍是一个重要的增值服务;万事通是一个比较有特色的交互应用, 提供省、市两级信息资讯的发布平台, 包括天气、股市、彩票、教育、医疗等各种生活服务类信息资讯;商城是一个B2C的交易平台;娱乐板块提供了综合性社区游戏, 集游戏视频、任务系统、社区游戏、好友系统、道具商城等于一体;互联网则是将一些知名网站的内容引入和重新编排, 在电视上让用户浏览;阅读系统实现了传统平面媒体 (包括杂志、报纸、图书等) 在电视上的呈现, 可以提供语音朗读;营业厅则是用户的自服务平台, 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以实现在线订购、在线充值、在线账户信息产品和在线订购信息查询等功能;虚拟网是为集团用户度身定制的, 可以单独提供特定的资讯、视频、通讯等服务。

大多数的业务都是通过网络以IP协议传输的, 全省众多的服务器、机顶盒互联互通, 形成一个巨大的“云”网络, 提供各种丰富的多媒体服务, 这就是“云媒体”电视。

3 相关支撑平台建设方案

江苏有线为了在全省提供“云媒体”电视服务, 部署了大量的服务器和传输网络, 从功能上大概可以划分为多个支撑平台。

1.统一网络技术规划标准和干线传输网络平台。对全省各地市的频谱、IP地址、DNS、骨干传输网、接入网进行统一规划, 在全省建立了光切换时间毫秒级的DWDM环网, 采用高效率的IP传输技术。使得全省形成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 其容量、安全自愈能力、管理调度能力能够适应云媒体电视各项业务的发展。

2.统一前端播出系统。广播类数字电视节目由省播出主前端统一提供, 通过干线网络传输到各地市, 各地市再分别复用本地的特色节目, 如图1所示。一方面降低了分布式前端的信源建设成本, 另一方面保证的全省“云媒体”电视内容上基本统一, 方便统一编排、宣传、管理。

3.统一业务平台。全省云媒体电视业务的核心管理平台, 平台的定位是实现全省用户的统一登陆、认证管理, 云媒体电视的统一业务管理、统一在线产品管理、统一业务计量、统一认证、统一鉴权、统一详单管理和统一的CP/SP管理。这个平台功能如图2所示, 是一个多接口的后台管理系统, 把各种需要呈现的业务和实现这些业务所需的硬件设备整合起来, 能够共享的内容和设备进行共享, 相互通信、调用、协作, 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云媒体”电视业务平台。

4.统一终端平台。云媒体电视业务对终端能力要求远大于传统的互动业务, 因此云媒体电视业务只能承载在满足特定指标要求的互动机顶盒上。全省正在使用的数字机顶盒有几十种, 要在这些机顶盒上呈现“云媒体”业务, 建立统一的终端平台就是必需且复杂的工程。首先是按照业务要求选择满足硬件配置的机顶盒型号, 统一中间件接口规范, 集成云媒体业务, 经过测试后进行全网机顶盒升级, 通过这种统一的云媒体中间件, 忽略机顶盒的差异性, 形成一个统一的终端平台。对于硬件配置不能满足要求的机顶盒, 只能继续使用原有的数字电视服务, 逐步更换淘汰。

平台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内容是集成了终端管理功能, 通过SNMP和TR069协议, 可以实现对终端资源、身份标示、业务使用状态等信息的采集和对终端的远程管理。其平台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北向接口与BOSS、EPG等系统互联, 获得机顶盒用户信息和节目PID信息等, 南向接口通过TR069协议获得机顶盒参数并发送指令, 可以对机顶盒进行重启、定点升级等操作。终端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通过SNMP协议, 获取终端的各种信息、参数值的设置、分组等。这是一个大数据量的采集、存储、分析系统, 具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比如可以进行全样本的详细收视调查, 分析用户收视行为, 为市场运营、广告投放提供很好的依据。

5.统一运营支撑平台。该平台是原有BOSS系统的全新升级, 整个系统体系架构做了重新调整, 能够支撑云媒体电视的各类增值业务和融合类业务的运营, 在产品模型、用户模型和计费规则上都做了重新设计。各种“云媒体”业务的授权、计费通过相应的接口与其对接, 由其统一管理, 系统架构采用省平台集中式的部署, 各地市通过干线网接入, 如图4所示。

4 云媒体电视发展展望

建成了统一的“云媒体”电视平台后, 不光可以实现之前介绍的多种业务, 利用这个平台接口统一、互联互通的特性, 和相关系统WEB服务、视音频推流的能力, 就能开发出更多适合机顶盒的应用。江苏有线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索。

多媒体通讯系统是基于IP多媒体子系统 (IMS) 体系架构的多媒体通信平台, 该系统在兼容电信系统软交换和智能网等语音和数据通讯的基础上能够提供多媒体信息通讯功能, 包括核心网和边缘接入网关 (SBC) 两大部分。核心网包括AS (业务) 域、HSS (控制) 域、MGCF (媒体接入网关) 、MGW (外部互联网关) 。通过该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跨终端、跨网络的Vo IP、可视电话、会议电视等多媒体通信服务。这种通过机顶盒实现的可视通讯是三网融合下广电进入电信网的经济、便捷、有特色的解决方案。

视频云计算业务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理念, 采用视音频作为“云端”向“终端”呈现处理结果的一种系统解决方案。用户的操作指令通过双向HFC网IP通道传送给云端, 应用程序的处理、显示图像的渲染等在云端完成, 之后将运行结果以视音频流的方式通过广电HFC城域网传送到终端, 终端完成视音频的实时解码实现云端运行结果的呈现。借助视频云计算的技术, 可以实现大型3D游戏、互动教育等只能通过计算机承载的业务向普通家用终端推送的能力。这就真正脱离了终端的束缚, 服务端负责处理计算, 终端只负责显示,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云”。

多屏应用, 将云媒体的相关业务不仅在机顶盒上呈现, 还可以在手机屏、计算机屏上呈现, 用户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能使用云媒体业务, 实现真正的三网融合。

这些应用对网络和终端都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目前还没有全面推广, 但这说明云媒体电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可以代表数字电视的发展方向之一。

5 总结

苹果公司App Store的成功是一个商业盈利的典型示范, 各大IT企业纷纷效仿打造自己的类似平台。江苏有线建设了统一的“云媒体”电视平台, 为全省数字电视用户提供各种应用, 也与其类似。但需要注意的是, App Store通过与开发者分成, 引入了大量的优秀应用吸引用户, 最终形成双赢。江苏有线的“云媒体”电视平台要想成功, 仅靠目前的业务是不够的, 如果能够将整个平台开放出来, 利用这个平台的各种功能开发出众多适合电视使用习惯的应用内容, 吸引用户和开发者, 形成良性循环, 那么“云媒体”成为第二个“App Store”也不是没有可能。

摘要:“云媒体”电视是江苏有线自主研发的一种数字电视深入发展的业务形式, 本文简单介绍了相关研发背景及业务内容, 介绍了一些主要的支撑平台的系统架构和功能, 展望了“云媒体”电视的后续发展, 是三网融合下广电深入发展的实践。

上一篇:室内装饰设计专业下一篇:新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