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激励机制

2024-08-10

财务激励机制(精选12篇)

财务激励机制 篇1

1 引言

在我国公司制企业, 虽然多数己经建立了内部治理结构, 但公司制企业的内部财务决策与执行权安排依然是集中型的, 具体体现在:

董事会为清一色的内部董事, 董事长可能兼任总经理, 董事可能兼任副总经理, 使得董事会事实上起着“领航人”的作用, 兼具财务决策和决策执行的职责。公司法规定监事会有权检查公司财务, 但监事会在多数公司中形同虚设, 使得财务监督权在公司内部流于形式。多数公司实行的总经理“一支笔”审批制度, 使公司的下层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财务支配权, 普通员工更无权支配公司的财权。

强度较大的内部人控制, 使得公司的财权基本上集中在公司的少数高层管理人员, 很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失控”的问题。

因此, 建立有效的企业财务激励约束与监控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2.1 激励约束的方式

企业所有者追求资本增值最大化的目标是通过对经理人员行为的激励约束过程来完成的。对经理人员行为进行激励与约束的机制存在多种形式, 我们可从两方面加以归类一方面是直接激励与约束机制, 它的内容是企业所有者直接设计安排的控制经理人员的机制, 如报酬计划, 行政约束等。另一方面是间接激励与约束机制, 特别是代理人之间的竞争机制, 对经理人员的激励约束属于高效激励和硬性约束。在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中, 间接激励约束的作用要大于直接激励约束的作用。现代企业内部两权分离的机制, 决定了产生企业经理人才市场的必然性, 经理人才市场的出现, 意味着经理人员的未来财富的增加取决于其本人在人才市场的价值。在有效的市场体系中, 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会顺利发展, 管理水平差的企业会衰落, 甚至破产, 企业经理人员的业绩直接通过企业的价值反映出来。企业经理人员越能增加企业的价值, 其在人才市场的价值也越高。在这种竞争压力下, 即使经理人员的动机是追求其个人效用最大化, 他也必须把企业的目标放在首位, 经理人才市场机制能够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在财务管理中不断创新, 按照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从事理财活动。

2.2 企业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方法

物质奖惩机制。由于董事会与经理人员的关系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则是一种信托关系, 三者之间的利益追求往往是不一致的。为此, 应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 建立起奖惩机制, 促使财务经理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具体实施措施包括对经理人员实行高额薪酬制。高额薪酬是通过实行财务经理人员的工薪高出一般职工工资的几十倍以上, 来奖励财务经理人员的财务决策行为, 满足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同时, 如果财务经理人员的行为违背了公司的财务制度则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当然, 奖惩机制、财务治理乃至公司治理与财务资本市场又是相关联的, 奖惩机制离不开一个完善有效的财务资本市场, 而其作用的发挥则有赖于财务治理结构乃至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荣誉奖惩机制。这种方式主要通过新闻媒介等途径大力宣传代理人为企业和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上市公司的高层经营者一般会非常注重自己长期职业生涯的声誉, 一个良好的职业声誉能反映一个代理人的熊力和绩效。声誉、荣誉及地位一方面是使经营者获得社会的认可, 产生成就感和心理满足感, 更好的激励经营者努力的工作另一方面则意味着经营者的无形收入, 经营者所追求的货币收入最大化不是短期的行为而是一种长期的行为, 经理人员过去工作的良好声誉可能会使他获得更高的现期或未来收入, 相反较差的声誉则可能使他获得较低的未来收入。

3 企业财务监控机制

3.1 财务监控的内容

财务监控机制是财务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 公司治理中的财务监控机制可以划分为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和外部财务监控机制两部分。公司内部的财务监控主要由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机构等监控主体来实施。与外部监控相比, 内部监控不仅成本最低, 而且可以弥补外部监控主体事后被动监控的缺陷, 能在事中、事前主动监控, 从全方位维护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 如果内部财务监控失效, 公司不良行为就会给各利益相关方造成巨大的损失。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反映、事后核算和记账服务, 而且要求财务工作要扩大到对经济活动的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上来, 要求财务人员要参与经营、参与管理, 并为企业的总体经营出谋划策。企业财务监控机制的内涵集中表现在财务工作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个字上, 即“事前预测, 事后控制, 事后分析”。

监督主体除了股东选派的代表外, 还应包括与公司有重要利害关系的金融业代表和职工选派的代表。这种组合可以使公司监督这种内部行为外在化, 有利于监督权的行使。这是因为, 股东大会选派股东代表出任监督主体, 是资本逻辑运行的基本要求。但如果将所有监督权都只赋予资本所有人行使, 显然是不够周全的。选择与公司有重要利害关系的金融业代表通过参与董事会行使监督职能, 是因为金融企业作为资本借入者为公司运作提供了大量资金, 因而承担着大量的剩余风险, 同时金融企业是公司资金的出入口, 公司资金流往何处, 置于其监督之下, 是便捷而有效率的, 也便于发挥其外部监督优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公司职工的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 直接关乎公司的兴衰, 职工参与监督是历史的必然, 也是公司有效运行之必需。

3.2 企业财务监控机制的构建方法

强化监督机构。财务决策监督需要独立的内部监督机构的介入。公司的监督机构包括由公司董事会授权的监事会、由董事会授权的审计委员会和经理授权的审计部门, 而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的公司内部监督机构不够独立, 因此他们的判断要受到某些部门的影响, 有时会扭曲他们的判断结果, 建立一个独立的监管部门对维护上市公司股东利益尤为重要。具体办法是由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门等公司内部监督机构形成内部审计系统, '由监事会统一管理由股东大会授权监事会, 监事会是和董事会平行的两个部门并独立于董事会, 这样监事会才能全面行使监督职能改变监督机构成员的授权办法, 监督机构成员均有股东大会授权监事会批准。通过扩大监事会的权力, 保证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信息在监事会的直接监督之下。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首先要保证独立去向董事的独立性, 由于与上市公司没有关联的物质利益, 独立董事可以更加超脱的考虑公司决策, 减少公司重大决策的失误其次要出台有关规章制度, 以充分体现独立董事的客观公正性, 防止其被大股东收买而形成合谋博弈关系最后要保证其在董事会中占一定的比例 (一般占到董事会1/3以上份额比例较为合理) , 并赋予其相应的决策权, 而且独立董事不应该变成名誉董事, 形同虚设, 同时可以实行独立董事一票否决权。

设立专业委员会。公司量事会应设立专业委员会, 如发展战略委员会、薪酬委员会、财务投资委员会、财务预算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为董事会的专业咨询机构, 这样可以减少公司的决策失误。

充分发挥银行债权人监督的权力。中国的银企财务协调机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公司负债的以上都是来自于银行货款, 而银行只是作为公司的债务人, 既不存在对公司所有权状态的依存机制, 也不允许银行向公司派管理者。对银行来说, 这是一种责任和风险大于权利的财务机制。要彻底解决银企之间的债务膨胀问题, 须对现有的银企财务协调进行改革, 如确立银行有限介入企业财务治理机制, 鼓励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认识结合等。

摘要:决策机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然而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监控机制能保证决策的执行效果与效率。本文介绍了我国企业财务激励与监控机制的现状, 重点分析了激励机制与监控机制的构建方法。

关键词:财务管理,激励机制,监控机制,构建方法

参考文献

[1]万燕平.财务治理在集团公司内部的配置, 财务与会计, 2001.

[2]杨淑峨.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 会计研究, 2002.

[3]沈艺峰.涛公司财务理论主流,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财务激励机制 篇2

因财务部门工作的特殊性,无法用业务量来考核财务人员的工作成绩,故对财务部门激励机制浅谈几点建议:

1、建立了能者上、庸者下,以人为本、用人唯才的用人机制,使提升的员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其他员工树立更远大的进取目标,更使原有的干部产生危机感,从而激发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部门经常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取众家之所长,补个人之所短,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遇到事情能动脑筋想方法解决事情,不会遇到困难,不想就问或者就放弃。

3、员工的培养教育:公司不只是以高薪来留人,薪水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提高士不可以忽略的,目前公司已经在员工培训方面花了很多的代价,但不是每个员工都能充分的收益,有时像部门内部也可以经常性培训

4、较完善的薪酬福利制度

①目前部门员工薪资低于上海同等行业的平均水平,建议改变现状,调高薪资,让员工安心工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②现状: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干多干少一样好,月底工资不会少。建议:建立好全勤津贴、岗位津贴、工年津贴、基本工资等制度

5、人才类别与激励

A.人才模型及激励对策

Ⅰ型人才: 高热情、高能力

这是企业最理想的杰出人才。

基本对策是重用:给这些人才充分授权,赋予更多的责任。

Ⅱ型人才: 低热情、高能力

这类人才一般对自己的职位和前程没有明确目标。

对这类人才有不同的应对方向:

(1)挽救性。

——不断鼓励、不断鞭策,一方面肯定其能力和信任,一方面给予具体目标和要求。

——必要时在报酬上适当刺激。

——特别要防止这些“怀才不遇”人才的牢骚和不满感染到企业,要与他们及时沟通。

(2)勿留性。

——对难以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的,干脆趁早辞退。

Ⅲ型人才: 高热情、低能力

这是较常见的一种,尤其年轻人和新进员工。

——充分利用员工热情,及时对他们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

——提出提高工作能力的具体要求和具体方法。

——调整员工到其最适合的岗位或职务。

Ⅳ人才: 低热情、低能力

对这类人才有不同的应对方向:

(1)有限作用。

——不要对他们失去信心,但控制所花时间,仅开展小规模培训。——首先激发其工作热情,改变其工作态度,再安排到合适岗位。

财务激励机制 篇3

关键词:财务预算;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一、构建以财务预算为中心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客观必要性

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来谈,企业进入市场势必要参与竞争,求得生存与发展。而想要实现这一目的,企业就必须把握市场经济信息,提前提出来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财务活动,并利用财务管理对财务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尽量超前完成财务活动的目标。由此可见,财务管理是企业控制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有效手段,其与财务预算良好配合,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有很大作用。

二、推行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为预算而预算,忽视预算的目的与作用。很多企业在规划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中,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预算,如何安排和实施预算。在没有明白预算目的、预算作用下,就盲目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必然会使预算管理方面出现偏差。

(二)过于看重短期利益,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但事实上,很多企业过分重视企业的短期利益,导致企业未制定明确的长期发展目标,在编制财务预算上也存在衔接差错、预算指标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不符等,使得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只能在执行的初期起到良好的作用,为企业谋求短期利益。但在之后的执行中出现各种问题。难以辅助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三)单由财务部门负责,忽视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的完善。目前国内一些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财务部门工作人员本就负责较为繁琐的财务工作,再加之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使得财务人员工作量增加,在具体处理和落实预算管理事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导致预算管理部分失效,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四)过于重视资金运行管理,忽视资金成本管理。企业主要以业务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为基础编制财务预算,非常重视成本费用预算和投资项目的预算支出安排,而忽视资金占有成本。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会加剧企业财务风险,还严重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三、构建以财务预算为轴心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预算管理,建立财务预算制度。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能否把握信息、抓住机遇直接决定企业能否良好发展。这就需要企业加强预算管理,建立财务预算制度,根据企业特点及市场信息,超前提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预算,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财务活动,并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对财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控制,提高企业财务活动效果。企业应当根据内部实际情况,构建财务管理组织机构,负责财务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等工作。参考企业财务活动状态及存在的财务风险,加之市场经济特点的分析,制定适合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对财务管理予以约束,使财务管理预算化程度加强。

(二)以财务预算为轴心,构建财务管理运行机制。(1)编制适合企业的财务预算。编制财务预算是全面实施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财务预算的编制应以目标利润为中心,综合市场信息及企业内部情况,由财务部门审查和协调各部门的预算,及时、有效地解决财务预算方面的矛盾,从而修订财务预算,保证损益预算、资产负债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等方面合理、适用。 (2)编制适合企业的财务制度。企业各部门在生产营销及相关的各项活动中,要围绕财务预算开展经济活动。基于此,企业应当围绕财务预算,编制适合的企业财务制度,对各项财务管理予以约束,以便财务部门按照预算方案,有步骤地执行财务控制工作,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工作人员也能够合理优化财务预算,提高财务预算应用效果;对财务管理进行深化和拓展,将财务管理与企业生产、营销等工作相结合,使财务预算渗透到企业各个方面,对各个方面资金运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

(三)推行预算管理,强化财务基础工作。之所以在推行以财务预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强化财务基础工作,主要是希望在财务基础工作中更多的收集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予以详细分析,了解企业在财务方面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从而建立灵敏的财务反应机制,保证企业财务预算有效实施,财务计划有序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要面对挑战,又要寻求发展机会,这使得企业需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而借鉴发达国家成功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经验,构建 以财务预算为轴心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合理、有效地落实预算化财务管理,可以助力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推动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财务治理视角的激励机制研究 篇4

关键词:财务治理视角,激励机制,对策

公司治理的研究越来越多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 而在公司治理研究中财务治理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综观全球公司治理出现问题的企业, 它们或多或少都存在财务上的危机和漏洞, 这使得财务治理在公司治理中的位置逐渐凸显, 已成为各国业界和学界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是在公司财务治理下对企业财务治理机制中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进行论述。

一、财务治理视角的激励约束机制的主体

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 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 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 从而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和规范。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 公司财务是分层的, 各个不同层次财务管理的主体及相关职责、权力是不同的。这种财务的多层次, 有利于权责明确, 同时从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离的治理模式来看, 也有利于公司内部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

1、出资者财务。

产权明确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企业内部治理中, 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 (经理层) 存在相互制约关系, 要求公司要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出资者保留企业的终极所有权, 企业具有法人所有权和经营权。基于此, 出资者与公司执行机构之间形成公司财务的第一层次———出资者财务。其中, 出资者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目标是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真实的企业信息, 监督管理当局的行为, 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2、经营者财务。

企业内部董事会行使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直接经营权, 全面参与公司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由于出资者财务管理仅是一种监督机制, 因此, 资本保值的目标是通过经营者的行为来实现的。由于董事会和企业经理人员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董事会通过各种手段控制和协调同经理人员的利益关系, 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这便形成了以董事会管理为主体的经营者财务。

3、财务经理。

出资者的最终目标要通过董事会的决策来实现, 而经营者财务的决策又要通过经理和财务人员的具体运作来完成。企业经理人员由董事会委托, 行使企业财务决策事项的执行权和日常管理权, 这便形成以经理层为管理主体的企业财务层次———经理财务。经理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目标主要是建立经营风险控制系统, 确保国家有关财务法规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 以实现董事会的财务管理战略和财务决策目标。

二、财务治理视角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的主要手段

就企业治理视角的财务激励机制来看, 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其中精神激励主要采用目标激励、职位激励、政治激励、荣誉激励等, 物质激励主要侧重于解决物质动力问题, 主要包括基本薪金、奖金、股票激励、股票期权、补充保障。

十七大指出决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实现物质激励必须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要抛弃传统的“资本”观念, 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其次, 对不同的人力资本根据创造价值的不同进行不等值分配, 以促进经营者将自身利益与企业经营目标相联系;最后, 人力资本要参与“剩余分享”, 保证经营者收益与所有者收益一致。

企业财务约束机制包括内部约束机制和外部约束机制, 具体的约束手段有以下几种:

1、抵扣风险抵押金。

不少企业 (主要是高风险企业) 将风险收入的大部分留在企业作风险保证金, 用来弥补可能形成的亏损或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

2、罚款或赔偿。

对弄虚作假的企业经营者, 除追回已得的全部薪酬外, 视不同的情况和影响的程度对其进行经济处罚, 对工作过错或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亏损或损失的, 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赔偿。

3、解雇威胁。

由于业绩不佳引发的解雇威胁对企业高管人员是一种现实存在的约束, 由于存在这种高昂的机会成本, 使得企业经营者千方百计地提高经营业绩, 防止因业绩不佳导致的解雇行为的发生, 尽管这种约束手段在实际中出现的机率并不高, 但一旦出现对公司经营者的打击是巨大的。

4、财务控制权市场。在现代股份公司中, 直接或间接

拥有一个企业半数以上具有表决权的股份, 借此来决定公司的董事人选, 进而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 并在公司拥有控制经营活动和盈余分配等方面的权利, 称之为控制权。而把通过收购兼并、代理权争夺、直接购买股票等方式实现控制权交易和转移的市场称为控制权市场。

5、经理人才市场。

经理人才市场是在现代企业内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产生的评价企业经理人员的市场体系。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经理人员的经营管理才能, 越有才能的管理者在经理市场上越有价值, 市场价值就越高。经理人员必须将自身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高度联系起来, 时刻把公司目标放在首位。

6、外部力量约束。

政府管制、舆论监督、法律环境的完善程度会对企业经营者形成一定的约束, 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也会对经营者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当然, 外部力量对企业经营者提供了一种外部约束, 与其他的约束手段共同构成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机制。

三、财务治理视角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

1、财务信息不对称。

财务信息不对称是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最大的困境。根据非对称信息论, 市场上供需双方掌握的信息是有差异的, 在信息掌握上, 需方天生存在信息劣势。在这种情况下, 有信息优势的—方就希望通过信息的不对称获取收益, 而信息劣势的一方则会努力获取信息, 消除这种不对称。

2、经营者激励结构单一, 激励机制存在缺陷。

长期以来, 我国企业经营者收入一直是结构单一的月薪制, 公司制改革以后, 虽然有些企业改革了激励形式, 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在年薪制的具体执行当中, 往往基本薪金过高, 而风险收益比例不足, 达不到激励经营者的目的, 再加上风险收入是以年度为单位计算的, 造成经营者短视行为的产生。

3、多头监督, 功能重叠。

企业财务监督部门已成为各种命令的集中地, 财务部门必须按照国家财政、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管理者等多方指令进行操作。由于我国长期的政企不分, 企业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一直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调节, 而这种监督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4、财务主体监管动机不纯, 导致财务虚假信息泛滥。

财务主体是指对企业财务信息起决定作用的人, 包括公司经营者和大股东等, 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需要时产生了强烈的操纵财务信息的动机。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董事会、监事会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情况下, 会计报表成为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东监督经营者和大股东的唯一工具, 但在实际中, 当企业经营情况无法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一定的利润率水平时, 经营者和大股东便产生了操作财务信息的动机, 导致了企业财务虚假信息的产生。

四、财务治理视角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对策研究

1、建立权益关系, 完善权益分配机制。

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目前, 我国国有企业处于一种“有权而无利”的状态, 企业经营者不但没有监督财务人员的积极性, 甚至很多假账都得到了经营者的认同。防止经营者背离国家利益的一个途径就是国家改变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数量, 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督。但是, 我们应当看到, 全面监督是不现实的, 经营者比所有者有更大的管理优势, 更清楚什么是对企业更有利的行动方案。同时, 全面监督的成本很高, 有时可能超过其带来的收益。因此, 虽然监督可以减少经营者损害所有者的行为, 但不可能通过监督来解决一切问题。所有者应该采取激励和监督两种办法来协调自己和经营者的关系, 关键是权衡利弊, 找出能使监督成本、激励成本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损失之和最小的解决办法。

2、建立财务约束体系, 保证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健全财务监督体系是治理财务信息混乱的重要手段。在具体运作中, 首先, 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机制, 企业要实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 就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其次, 财政部门要做好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财政部门和企业主管单位要依据《会计法》, 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管理, 监督指导企业的财务工作, 使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规范化和制度化;第三, 加强财务工作的社会监督, 大力推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由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监督。

3、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约束经营者机会主义倾向。

在对企业经营者提供物质激励, 刺激他们努力工作的同时, 也要防止他们的机会主义倾向, 要将他们的利益与股东利益密切联系起来。

4、完善经营者选择机制和经理人市场建设。

经营者的选择机制关系到股票期权激励政策应用的准确性, 股票期权要求其激励对象是真正的企业家。我国由国企改组上市的股份公司, 由于其经营者大多由原来的国有企业管理者平行位移而来, 这导致了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从长远看, 培育职业经理阶层, 形成职业经理人市场是建立经营者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必然要求。

5、加强法律和制度保障。

制定相关的法律和制度是稳定经营者心理的重要条件, 加强相关法律的立法和配套改革, 加大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最大限度的规范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加强对他们的激励和约束力度。

总之, 公司治理下的财务激励机制必须在权益分配、财务约束、资本结构、经营者选择和法律及制度保障方面进行构建新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三联书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

[2]冯建.企业财务制度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李姝.基于公司治理的财务约束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4, (04) .

[4]徐潮进, 王金源.基于公司财务治理下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研究[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7, (04) .

创新农村财务管理机制探索 篇5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营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集体经济也在经济转型中迅速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社会经济在转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矛盾日益凸现,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在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现为现金管理混乱无序;集体资金拖欠严重;财产物资管理失控;各项开支缺乏约束;财务公开等制度流于形式。与此同时,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不断增强,要求参与集体财务管理与监督的呼声日益高涨,从而影响干群关系,导致群众上访量增加。村级财务问题作为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秩序,成为农村不稳定的根源。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大,原有的账簿、算盘、手抄公布等村组集体经济管理方式已经落后。因此,为了适应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需要,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近两年我省逐渐推广了农村会计电算化、农村会计委派制和农村会计代理制等管理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新机制

农村会计电算化是通过改革会计核算手段,购置电脑设备和财务软件,变手工记账为电脑记账,使会计核算实现现代化和信息要求。

农村会计委派制是由村组织按农经部门的统一要求和条件,推荐会计候选人员,由县级农经部门集中培训、考试合格后,颁发《农村会计证》,乡镇政府在合格人员中择优录用,列入乡镇管干部,统一下文,委派到各村,并报县农经部门备案。

委派会计的考核由乡镇政府组织进行,其报酬先由各村统筹回乡镇,再根据其工作量和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确定报酬和奖励。委派会计的任免,由村组织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乡镇农经部门审核,乡镇政府决定任免。

农村会计代理是指由乡镇设立农村会计代理中心,负责各村的会计代理业务。农村会计代理制的主要内容是:一项委托,二级审核,三权不变,四层监督,五个统一。

1、一项委托。村合作经济组织将村级财务书面委托给农村会计代理中心,书面委托协议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村级不再设专业会计,只设一名报账员。农村会计代理中心设立若干名代理会计,负责记账,每个代理会计负责5个村左右的会计业务。

2、二级审核。村和农村会计代理中心两个层次分别对村级财务进行审核。村民主理财小组和农村会计代理中心一方面每月对村级收支票据进行审核,合格后方可入账;另一方面每季度向群众公开财务时,对公开内容进行审核,确保村级财务如实向群众公布。

3、三权不变。村级集体资金所有权不变,集体资金使用权不变,集体财务审批权

不变,从而确保村级集体资金不被平调、挪用和侵占,集体权益不受侵犯。

4、四层监督。一是村级收支预算由乡镇政府审批;二是村级收支凭证每月由民主理财小组审查;三是入账凭证由专业会计审核;四是专业会计账务及各村财务由乡镇经管站进行定期审计。

5、五个统一。一是统一制度。主要包括收支预算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费用管理制度和账据管理制度。二是统一审核。各村的收支凭证在村财经主任审批、民主理财小组审查盖章的基础上,由农村会计代理中心依据收支预算计划和财务制度进行审核。三是统一记账。村级财务在二级审核的基础上,每月底定期在农村会计代理中心由代理会计负责记账,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四是统一开设银行账户。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在银行(信用社)开设一个代理中心结算专户(分村设明细),各村设置一个支出账户进行核算,实行会计代理中心与村级双方印鉴共同管理。村级平时收取的款项必须全部足额缴入代理中心结算专户代为管理,不得坐支。五是统一建档。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建立村级财务档案室,做到一村一柜,统一对村级财务资料进行管理。

农村会计代理制,作为农村财务管理体制的新模式,通过分离村级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能够有效地形成双向监督的制约机制。在推行农村会计代理制的具体过程中,应着重注意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1、全面清理打基础。实行农村会计代理制,其实质是把村级账目改为由农村会计代理中心代记、代管的形式。在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全面代管村级账务前,要对村级财务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摸清家底,处理好遗留问题。通过清理核实,达到账账、账款、账物、账表、账据五相符。清理结束后,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委托手续,原任会计的所有会计资料移交给农村会计代理中心。

2、健全机构保运行。农村会计代理中心为非盈利性的中介服务组织,隶属乡镇经管站管理。代理中心实行低偿服务,村级承担一部分服务费,主要用于办公开支。代理会计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向社会公开招聘,由经管站发聘书。乡镇经管站对代理会计实行目标管理、百分制考核,报酬与工作实绩挂钩,严格奖惩。代理会计的工资由乡镇政府统筹解决。对代理会计要实行岗前培训和后续教育,着力提高队伍素质。同时,应妥善安置好原任村会计。绝大多数的原任村会计敬业爱岗,为农村财务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在选聘代理会计时,对原任村会计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乡镇也可将其中德才兼备者改任他职。村级报账员一般由副职干部兼任。

3、加大力度抓监管。实行农村会计代理制,不能削弱乡镇经管站的力量,也不能

由乡镇经管站代替会计代理中心,要继续充分发挥监督管理职能,指导和管理会计代理中心,抓好村集体经济的审计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村级财务活动进行督查,形成更严密的农村财务监督约束机制。

4、完善制度求规范。农村会计代理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会对有关利益方产生一定的冲击。只有完善和健全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代理中心的内部管理制度,才能做到服务到位、管理严密、不出漏洞、优质高效,使各村干部、群众满意放心。因此,要根据农村会计代理制的特点,进一步完善收支预算、资金管理、费用管理和账据管理等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以及代理会计工作职责、考勤考绩等内部管理制度。农村财务管理主管部门,应加强业务培训和检查督促,加大工作力度,及时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形成农村财务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格局。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提高了村组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实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公开招聘,严格考核,择优录用,把一批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通过任命书或合同书的形式,稳定到农村会计队伍中,明显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了会计核算能力,稳定了会计队伍,同时也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强化了会计的监督职能和作用,使村组财会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二是规范了财务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通过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农村会计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有利于更好地执行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规范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提高集体资金利用率,有效防止资产流失,降低非生产性开支,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干群矛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进一步完善了“村账乡管”和村务公开制度。实行电算化管理后,各种财务公开表全部由电脑自动生成,由电脑输出打印后即可公布,格式统一,内容齐全,数据准确,避免了人工抄录所产生的各种弊端,提高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水平。在坚持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水平和交通条件等,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会计管理制度和方式,是对“村账乡管、集中办公、两级审核、民主理财制度”的补充和完善,是农村会计管理方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四是精简了人员,节约了村组开支。实行会计委派制和电算化管理,改变了村组会计工作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相应减少了村组会计人员数量。我省晋中市通过推行电算化,全市村级财会人员减少1657人,村级负担明显减轻。

构建高效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效;财务管理;运行机制

Constructing effici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operation mechanism

Tangsha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WangYuChen tangshan in hebei province. 063000

Abstract: effici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is mainly refers to manager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afety of the assets, promote the economy of the management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people, money, etc by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self adjusting system.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general problems existing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the effici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mechanism,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build efficient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ncrete measures.

Key words: high efficiency; Financial management; Operation mechanism

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主要是指管理者为了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促进管理活动的经济性,针对人、财、物等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种自我调整系统。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财务预算机制、财务内部调控机制、财务内部各级经济责任制和财务绩效评价机制四方面内容。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是财务管理活动赖以维持的关键,是财务资金运行规律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国家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

一、完善高效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财务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财务部门的预算拨款;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务管理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发生了改变。因此,完善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已迫在眉睫。

1.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有利于推动企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目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经营体制,还带有很大程度的计划经济色彩,与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很难十分相吻合。加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对于保护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固有资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有利于加强企事业单位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已不仅仅局限于政府拨款。目前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有集资、银行贷款和多方合作等形式,这些形式较之前的单一的政府拨款相比,财务风险力加大。因此,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建立高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有利于化解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矛盾。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在企事业单位中,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较之前相比更加紧密。这就要求企事业单位必须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降低财务交易的成本,实现财务管理与其他部门的和谐运作。

总之,高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不仅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国家财务制度改革的要求.

二、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财务预算机制、财务内部调控机制、财务内部各级经济责任制和财务绩效评价机制四方面内容。目前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尽完善,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上存在薄弱环节。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在不断发展。例如有的企事业单位为了片面追求资金的高利润,把单位资金投向一些不合理甚至效益并不好的项目中,从而导致单位资金难回收,资金被浪费等现象;有的企事业单位在一些项目的投资中,收受贿赂现象非常严重,从而导致企事业内部财务管理异常混乱。可见随着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频繁,财务管理运行制度的不完善突出的表现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上,且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在制度的执行力上较差。

2.财务管理水平较低,且财务的经济责任难以落实到个人。

2000年,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建立经济责任制和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文件中明确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必须完善管理者的经济责任制,制定出明确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维护好经济秩序。但从对很多企事业单位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多单位仅仅停留在知道这个文件,但对如何贯彻实施文件,尚没有明确的制度。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思想意识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状态下,对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和财务资金的来源渠道没有明确的认识。

高效财务管理的运行机制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功能,能保证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根据单位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自主调节,从而保证单位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财务风险,并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有足够的发展潜力。

三、构建高效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措施

在目前很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下,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单位管理者和单位财务管理者应把市场经济的理念和意识融入到自身的思想意识形态中,把计划经济下的单位财务管理理念有选择的抛弃;同时提高企事业单位中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建立单位财务监督部门,把企事业单位中的财务运行部门和财务监督部门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高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构建高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需明确三种意识:预算控制意识、风险控制意识和内部报告控制意识。

预算控制意识是指单位管理者需制定财务预算,保证单位的开支都在财务预算之内,使财务预算真正成为一个硬性指标。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计划需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预算法》执行,保证单位的预算科学、合理和公正。预算编制的方法可采用零基预算和绩效预算,在预算编制之前,需对单位历来的资金来源和资金流向进行详细的调查,使单位的预算编制真正做到科学合理,使单位的成本效益真正降到最低。

风险控制意识是指单位管理者需向单位全体员工尤其是单位财务管理者明确财务风险所在,高校财务风险危机该如何应对。应对单位财务风险,首先管理者需确认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层级目标,以及整体目标和层级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其次分析影响整体目标和层级目标实现的风险是什么;最后分析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管理这些风险的具体措施。

内部报告控制意识是指单位管理者需建立一个完整的内部报告体系,这个内部报告体系会涉及到所有的单位员工,而不单纯局限于财务人员。这个内部报告体系要求所有的人员需遵守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控制好每一环节,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得以实施。

2. 构建高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需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

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单位财务预算上,采用零基准的预算方法,对单位各项财务支出的预算要合理公开,且对整个预算过程的执行要实施监督。

其次单位的分配制度要合理。在企事业单位整个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部门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单位管理者在财务的分配上应科学,对于收入能力较低的部门给予财务支持,而对于收入能力较高的部门在财务上可予以减少,但在奖惩制度上对收入能力高的部门要加以鼓励,对收入能力低得部门要加以批评。

最后,单位财务部门对国家财政拨款的运用应合理。虽然目前在单位财政收入中,融资渠道很多,但单位财政还有一部分收入自于国家拨款。这就要求在财务管理运行机制中,要加强对国家财政拨款的使用,使国家财政拨款真正用于提高单位的运营效率上。

总之,构建高效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需从单位管理者、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以及单位全体职工三方面入手。管理者需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理念,将市场意识、市场的绩效理念融入到财务管理运行机制过程中。建立完善的且高效的财务运行机制,需建立专门的财务监督部门,这个监督部门需对财务人员的各项工作,财务人员的预算核算进行监督,必要时还需要对单位管理者的财政收支和财政支出进行管理。

结语: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完善已变得日趋重要。目前,我国针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并不多,这就需要国家的立法机构尽快研究针对企业财务管理特点的法律法规,并予以颁布。同时,企业领导者可建立完全针对财务管理的内部委员会,这个委员会主要负责企业财务的审计,员工薪酬的发放等财务工作,并且这个委员会需接受全体职工的监督,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更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董必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3(5)

基于高管激励机制的财务绩效研究 篇7

激励机制是激励主体根据自己的目标刺激客体采取某种经济行为和不采取某种经济行为的机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 所谓激励机制是指企业所有者通过激励因素与经营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其本质是要解决企业的动力问题, 使企业所有者在资本收益最大化目标和经营者自身效用最大化之间找到平衡点。

按不同形式划分, 激励机制可以分为薪酬激励和非薪酬激励。薪酬激励是最主要的激励方式之一, 即通过薪酬制度的建立来为高管人员提供劳动收入以达到激励作用, 包括年薪制激励和股权激励等形式。非薪酬激励多以隐性激励的形式存在, 来源于企业内部, 也可来源于企业外部。来自企业内部的非薪酬激励包括晋升激励、文化激励、控制权激励等。来自于企业外部的激励主要包括竞争激励和声誉激励等。

二、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

财务绩效即用财务指标来衡量的绩效。企业的财务绩效信息可以充分反应企业的经营情况及发展趋势。以科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产权学派认为, 产权法律归属上的明确界定与产权有效率的配置或产权结构的优化配置是企业绩效的关键。超产权论认为:企业绩效与产权归属变化没有必然关系, 它主要取决于市场竞争程度, 市场竞争越激烈, 企业提高效率的努力程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中心观点则认为企业绩效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内部的资源、能力, 尤其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核心能力。

综上所述, 企业绩效是由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由此所决定的企业生产力、企业内部经济关系以及外部市场竞争关系这三大系统因素决定的。影响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会随着企业所处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企业要想不断提升绩效就要不断创新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 企业绩效又是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有机整体综合决定的。

三、高管激励机制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一) 获得持续性的收益是企业持续性创新的物质保障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 不确定性是创新的基本特性之一。基于创新本身的不确定性, 企业持续创新活动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和较高的成本。而获得持续性的收益可以使企业在资产总额、企业价值、整体收益水平以及融资能力等方面的水平显著提高, 这些都会成为企业创新的有力保证。企业对于创新资源的投入是一种持续性的风险投入。虽然某一创新项目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结束, 但从企业整体角度考虑, 企业存续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创新。因此, 创新实际上是持续性的活动, 并且一般短期内难以见到效益。可持续的收益为企业能为企业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若是缺少承担创新活动持续性和风险性的资金支持, 盲目加大创新投入, 就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资金匮乏, 无法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危险境地。因此, 获得持续性的收益, 可以使企业具有加大研发资金、设备设施资金投入、技术及人才引进的能力, 并可以提高企业创新过程中承担风险的能力。

(二) 激励机制是企业获得持续性收益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程序和行为规范, 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和相互关系。企业的一系列制度是企业为取得最大效益, 在生产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的义务、并保障一定权力的各项规定或条例。

在企业中, 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和信息的不对称, 就有可能出现经营者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损害所有者的利益。这样一来, 企业也无法获得持续性的收益。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可以引导和约束其行为, 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问题。一个完善的激励合同可以把经营者个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 使经营者更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持续性收益的获得。要使这种激励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 必须要实现激励的制度化, 并保障激励的效果。

三、激励机制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发动机

(一) 内部创新激励机制

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 只有依靠可持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实现收益的可持续增长;对企业而言, 高管是创新型企业的领导者, 企业的整个创新系统运转是由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管人员来推动的, 高管的创新激励是企业持续创新的关键。高管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权力是影响高管创新的重要因素。在以代理为核心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下, 所有者的利益与高层管理者的利益有冲突的可能, 这种冲突会影响高层管理者的创新动力从而引起企业成长动力不足。企业家的创新动力主要来自于对个人利益和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当企业家的个人利益以契约的形式相对固定, 创新的风险与收益不再对个人利益产生影响时, 他就不会投入全部精力以做出一个正确的创新决策。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使所有者的利益与经营者相一致, 把经营者自身利益同企业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 从而解决了经营者的创新动力问题。

(二) 外部创新激励机制

1. 政府的创新激励

我国企业要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离不开政府扶持与激励。政府财政政策能显著地影响企业创新资源投入, 从而对企业的成长有直接的影响。政府对企业的各种税收优惠, 资金融通、直接投资、销售渠道和技术合作方式等方面开辟通道, 寻找信息支持及宽松环境以推动创新顺利进行。政府的各种创新激励政策, 比如科技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以及各种奖励政策, 都可以为企业的持续创新提供动力。

2. 市场的创新激励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基本理论, 市场经济制度是实现创新的基本条件。因此, 市场的创新激励构成了企业家持续创新激励机制的基础。市场价格机制的信号将持续地对企业创新的方向、创新构思和创新实施起到诱导作用。产品领先、技术能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不断获得竞争优势, 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两种外部的创新激励不能直接作用于经营者而是直接作用于企业, 再通过企业的内部创新激励对经营者发生作用。但是, 政府的企业家持续创新奖励制度可以直接对企业经营者产生激励作用。

四、高管激励机制对财务绩效的作用机理

从对激励机制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的分析中可看出,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 必须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但是制度创新不能直接作用于企业的发展, 而要在通过技术创新间接作用。激励机制作为重要的治理机制之一, 本身不能创造绩效, 而是要激发高管的创新行为, 通过高管领导企业创新, 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进而作用于企业绩效。高管人员对公司的管理间接作用于企业绩效。在企业中, 内部激励机制通过对高管的激励引导高管的行为。其中的创新激励机制能够激发高管的创新行为, 而薪酬激励激发高管的创新动力;控制权激励赋予创新者创新权利而企业内部的晋升激励、选拔任用机制保证了高管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而负面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又能规范高管的行为, 同时对激励机制的效果作负面强化。这样, 高管在公司决策机制的作用下就会制定出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创新战略决策。为实施企业创新战略, 企业在高管的领导下, 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胜出, 从而提高创新型企业的财务绩效。

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构成了企业的外部治理环境并通过与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相互作用对企业的内部治理发生影响。其中, 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律环境等又构成了高管的外部激励机制。其中法律环境通过规定经营者的权利和责任来引导和约束企业经营者;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构成了高管的外部市场激励。在外部市场的作用下, 高管的声誉激励、股权激励和信誉激励等激励机制将充分发挥作用;社会文化通过影响人的观念来影响人的行为, 注重创新文化的建设, 在全社会树立创新观念显然对高管和企业的创新行为都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国家政策的激励作用则表现为国家通过政策的优惠和倾斜来对企业和经营者进行引导。

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同时也是企业的创新战略、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试金石。企业的创新战略是否灵活、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竞争优势以及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是否完善都将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得以检验。核心竞争力强、能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战略的企业,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 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参考文献

[1]Holderness, Cliflord G., DennisP.Sheehan.The role of majority shareholders in publicly held corporatio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8 (20) :317-346

[2]周群.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研究[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 2009:21-34

[3]顾颖.制度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38-50

创业投资中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探究 篇8

一、创业投资中财务激励约束的主客体

(一) 两层次的财务激励约束主体创业投资运作周期中, 主要涉及创业投资家, 创业资本家和创业企业家三方参与者。他们是相互独立的财务主体, 通过创业资本的运作流转, 产生了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创业资本家对创业投资者的第一重委托代理;创业企业家对创业资本家的第二重委托代理。因此, 创业投资中存在两层次的财务激励约束主体:在创业投资机构中, 财务激励约束的主体是创业投资者;在创业企业中, 财务激励约束的主体是创业资本家。

(二) 多层次的财务激励约束客体相对于两层次的财务激励约束主体来说, 每一层次的主体都面对一个或一群特定的客体, 即各激励约束主体在其财务监督权、财务控制权、财务分配权和财务决策权范围内被掌管、被制约的对象, 这些对象具体表现为筹资, 投资, 退出等创业投资活动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财务关系。

二、我国创业投资中财务激励约束现状及阻碍

(一) 财务激励约束法律基础目前, 我国创业投资可适用的规范性法律法规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法律, 如《公司法》、《合同法》、《民法通则》、《合伙企业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进步法》、《证券法》等;二是国务院及相关职能部门颁布的文件, 如《关于加强科技进步的决定》、《关于“九五”期间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入股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关于设定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等;三是地方政府规章、政策, 如深圳的《深圳市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近年来我国创业投资高速发展, 没有一部专门有关创业投资的国家立法, 这使我国的创业投资长期因法律地位缺失而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 财务激励约束机制运行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

(二) 创业投资机构组织形式《合伙企业法》中的合伙制要求创业投资者负无限责任, 投资者不参与经营管理, 在实践中风险过大。目前我国创业投资机构普遍采用公司制, 其中, 有限责任公司型占据90%左右的比重, 股份有限公司型所占比例超过5%, 但其致命的弱点是无法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投资效率低, 不利于高效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

(三) 创业基金阶段分布美国的创业基金主要投资于创业企业急需资金的种子期及创业期, 在这两个阶段, 创业资本的谈判力要强于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谈判力, 财务控制权倾向创业资本家, 会对企业家既成激励又成约束。而我国投资于扩张期的案例和金额占比均居第一, 2009年当年分别高达40.3%、55.5%, 投资于种子期、创业期的案例和金额占比比较少。在扩张及成熟期, 创业企业家逐步及完全拥有财务控制权, 创业资本谈判力远不及人力资本谈判力, 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在此弱化。

(四) 财务激励与约束不对等创业投资中, 财务激励与约束不对等的情况比较常见。以创业企业股权激励为例, 根据笔者统计, 截至2010年6月21日, 创业板上市公司已经达到86家, 在上市前已经实施了股权激励的公司高达45家, 占比达52.33%。但是上述45家上市公司仅规定了获得股权激励的条件, 比如满足一定的工作年限、一定业绩条件等, 却忽略了激励对象获得股票后的约束条件, 即获得权利后应该履行的职责。股权激励应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体系, 最妥善的办法是有条件的获得股权, 只有在激励对象不断达到相应绩效指标时, 才能获得相应数量的股权。

(五) 薪酬体系不合理由于创业投资市场运行时间较短, 我国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的薪酬体系不甚合理, 长期激励约束力度尚且不足, 缺乏与行业特点匹配的薪酬体系, 人才流失严重。随着我国创业投资高速发展而来的是人力资源竞争加剧、人员流动率加快以及部分从业人员利用职位之便谋求私利等问题, 建立高效的薪酬体系是我国创业投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关键环节。

三、我国创业投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建议

(一) 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设立健全的创业投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涉及的外部环境问题较多, 以下主要从构建创业投资法律环境和培养高素质的创业投资职业经理人来探讨。

一是构建健全完善的创业投资法律环境。政府应当积极以立法形式促进创业投资发展, 及时清除创业投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的法律障碍。目前主要包括根据我国创业投资现实制定《创业投资法》和《有限合伙企业法》。《创业投资法》应该是调整我国创业投资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在创业投资法律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对于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企业的定义、分类、设立、关联人、规模与职能、投资原则、资本结构、公司财务、税收、风险资本的退出及其方式等作出具体规定。

二是培养高素质的创业投资职业经理人。创业资本家是创业投资机构的日常经营管理者, 处于创业投资链条的中心环节, 两头分别连结着创业投资者和创业企业家, 其素质高低是决定创业投资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 要建立高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必须建立创业投资职业经理人市场, 可以对经理人形成外部声誉约束, 使真正优秀的管理人才脱颖而出。

(二) 坚持激励约束对等与权、责、利相结合原则坚持激励约束对等和权、责、利相结合原则是创业投资中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保证。对创业资本家和创业企业家的激励约束不对称, 既严重损害创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也助长创业企业家在投资决策方面不负责任的短期性、投机性和盲目性等侥幸心理, 使委托方权益处于高风险之下。必须根据激励与约束相对等和权、责、利相结合原则设计经营者的激励约束制度方案, 使代理人的经营目标责任、绩效考核和财务激励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三) 完善创业投资中的财权配置财权配置是创业投资中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核心问题, 贯穿创业投资运作的全过程。本文给出了创业投资中财权的三维配置设想 (图1) , 其中X轴表示横向财权, 坐标轴上的1到13分别代表投资权, 筹资权, 财务机构设置权, 财务制度制定权, 考核和薪酬计划权, 资产购置和管理权, 资金调度和结算权, 财务预决算制定权, 成本费用开支权, 信息披露权, 财务分析权, 税收管理权和债权债务管理权等。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企业可根据实务中财务事项的内容来安排横向财权的具体内容。Y轴表示纵向财权, 主要包括财务监督权, 财务决策权, 财务控制权和财务分配权, 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企业可视财务管理复杂程度来选择上述纵向财权的个数。Z轴表示创业投资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即创业投资者, 创业风险家和创业企业家。

(四) 根据财务目标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创业投资中三个主体的财务目标是有冲突的, 投资者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去规范创业资本家, 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创业资本家也需要给创业企业家一定的激励来降低代理成本, 使双方财务目标基本趋同。笔者认为, 针对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需要根据上一级委托方的财务目标建立考核指标体系, 这个指标体系不仅仅考察基本目标即企业资本保全的实现, 重点是企业的发展目标即资本增值的完成。在对下一级代理方的财务考核指标体系中, 应多关注盈利能力 (衡量指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等) , 偿债能力 (考核指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权比率等) 及发展能力 (评价指标: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等) 的指标, 更加客观真实地评价代理方盈利能力、抵抗财务风险能力及内部成长能力, 采用财务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协调各方关系, 达到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目标趋同。

(五) 改善薪酬体系, 防止人才流失完善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内部薪酬体系是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构建的关键因素之一。创业投资中代理人的报酬主要有六种形式, 分别是基本工资 (年薪) 、奖金、股票奖励、影子股票 (只有分红权而不享有投票权的股票) 、股票升值权、股票期权。因此, 以创业投资机构为例, 本文给出了薪酬体系构建的新思路 (图2) , 创业投资机构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选择相应方式。

(六) 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健全完善和严格执行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披露制度。虽然按照《证券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上市公司需要强制对外披露以公司财务资料为核心的信息, 但由于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内部人控制严重, 对外披露的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 这就使对创业资本家和创业企业家的财务激励约束缺乏科学依据。强化公司对外公开披露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既是实施财务激励约束制度的要求, 更是公司长期健康发展的需要。首先, 公司内部应建立起信息披露的严格审核、风险防范和责任追究制度, 尽量杜绝虚假信息。同时, 国家应根据信息虚假披露及其对公司和利益相关者造成的利益损失程度等情况,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和民事赔偿责任追究。

总而言之, 创业投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大多数权责配置需要系统化, 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具体化和精细化, 本文仅粗略探究了几个关键部分, 相关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Gompers和Lerner著, 宋小东等译:《风险投资周期》,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1]Gompers和Lerner著, 宋小东等译:《风险投资周期》,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3]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10》, 2010年版。[4]《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报告2010》, 2010年版。

财务激励机制 篇9

激励机制的定义为在组织结构体系中, 客体被主体激励的应用, 通过使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并且相对固定化。机制主要包括精神激励, 薪酬激励, 工作激励, 荣誉激励等方式。在激励机制形成之后, 它就会使组织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对组织本身起到重要作用, 而且对组织及组织成员起到影响, 指导他们为了目标奋斗。关于激励机制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结合原则, 有形的激励手段是基础的激励手段指物质等经济性的激励手段。无形激励手段是指非经济性激励手段, 例如地位、权利、成就感、社会认同等。无形激励手段是激励的基础。在有型和无形的结合之中, 要以无形激励为基础, 有形为辅助, 相互渗透。

2.惩善扬恶的原则, 激励要起到引导被激励者发扬善的行为, 放弃不好的行为。因此, 激励机制必须要做到正, 负激励相结合。要奖励那些为组织的未来付出努力的员工, 同时要对那些使组织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员工给予惩罚。

3.公平合理的原则, 激励的公平合理原则指激励措施要适度而公平。

4.直观和公开的原则, 激励的直观和公开原则指激励的目的和方法要明确、直观和公开。

5.时效性原则, 激励措施要及时实施, 要能够立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要让员工真正感受到动力, 发挥员工的主动创造能力。

6.需求激励原则, 激励机制是为了鼓动员工的工作热情, 但是每个人的需求是不同, 给予每个人同样的需求是无法到达鼓励措施的。只有根据员工的自我需求, 满足他们迫切的需要, 才会真正意义上起到鼓励的作用。因此要了解员工真正的需求, 不断改变激励的措施, 不同层次, 全方位满足员工。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激励。

二、高校财务控制中实行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一直是政府的一项福利事业, 高校财务控制工作主要就是按照预算的项目、内容和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审核报销各项支出。近代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学校的招生和在校生的规模在逐渐扩大, 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跟进。经济体制已经进入各行各业, 包括高校的各个领域。高校的财政支出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操作, 经费由单一发展到多渠道合作转变。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 财务部门要承担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工作, 那么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水平就关系学校的发展态势, 成功的运用激励机制, 提高财政运作能力, 是适应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如何在高校内部控制中实行激励机制

高校内部财务激励机制的方案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从员工的个体需求出发, 正确对待各种激励方式的运用, 要满足员工切实需求, 不是单一的满足某一个人。通过满足财务人员的合理需求, 实现激励相容, 具体包括以下措施。

1.不同级别的行政人员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不同, 所以要根据财务人员的特点确定鼓励的方式以及鼓励幅度的大小。对激励的层次需要也是不同的。相应的激励机制的范围也应划分为主要责任人、具体负责人和一般财务人员三个激励机制层次。

2.除了根据作用的大小, 还要根据激励对象的层次来分, 激励主体应该是激励机制的创建者, 实施者。在高校中运用激励机制的初衷, 就是为了鼓励员工, 实现财政的高效运行, 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要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在高校财政中的激励层次主要有以下三种。责任人、具体负责人、一般财务人员三个层次。

3.不同方面的会计人员的作用是不同的。根据会计人员的需求特征确定激励机制的内容和激励方法, 处于不同地位, 肩负不同责任的会计人员对激励的需求不同。激励机制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精神激励主要是对于荣誉和权利而言。高层次负责人的激励机制侧重于精神激励。包括工作环境激励、管理方式激励、成长晋升激励等。一般财务人员的激励机制, 在物质基础上可以采用年终奖或季度奖发放奖金等形式;在精神上可以采用授予先进称号、推荐去进修深造学习等方式。

摘要:在现代管理学中, 激励是单位领导的诸多职能之一, 它实质上是管理者在激励被管理者的过程中实现管理愿望, 同时达到管理的预期目的。激励机制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对激发人力资源的积极性, 提高人力资本的开发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谈到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时,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规定费用开支”、“制定财务纪律”、“建立审批制度”等, 但这些只是高校财务控制的一小部分内容。从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发展历史以及管理学的内在规律看, 高校的财务内部控制, 应当包括具有激励性的内容, 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相辅相成构成完备的高校财务内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财务控制在高校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激励机制,高校财务,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向秋华.论现代企业中激励机制的设计[J].经济师, 2001, (1) .

[2]王希文.高校校办产业员工激励机制设计研究及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9) .

[3]柳清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

[4]冯丹娃.高校员工需要结构特征及有效激励策略研究[J].教书育人, 2007, (2) .

财务激励机制 篇10

激励是指通过了解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内在动力, 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理论是指研究关于如何激发人的行为动机, 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激励理论中的代表理论之一, 激励包括经济性奖酬和非经济性奖酬。殷进功、汪应洛 (2004) 构建了高校教师激励因素的作用模式和作用关系分析模型, 并对模型中的激励要素, 如经济性奖酬、非经济性奖酬、努力程度、绩效水平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所有激励方式都含有经济性奖酬与非经济性奖酬两种成分。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范围内有关资金的组织、筹措、调拨、使用、结算、分配以及资金使用效益的管理工作, 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的开展。而经济性奖酬显然直接对接财务管理中的分配环节的, 由此可见, 从财务管理角度探讨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二、高校教师多元化群体需求层次分析

(一) 具有高级职称或职务、较为年长的群体

他们处于学校人才金字塔的上层, 注重自己在相同层次人员中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他们在关心物质需要的同时, 更多地关注精神方面的需求, 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非经济性奖酬方式包括管理方式激励、工作环境激励、晋升激励等。经济性奖酬的形式有绩效工资、安家费、科研奖励、一次性力度较大的物质奖励、职务消费等。

(二) 中级职称或职务、中年的群体

他们处于学校人才金字塔的中层, 一般承担着较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同时社会地位还不太高, 家庭负担也较重, 大部分人对工资、津贴、职称的评聘等问题比较关注。因此, 主要表现为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物质上的需求如满足其生活需要的薪酬福利、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精神上的需求如归属感、得到尊重的需求、晋升的机会、工作的挑战性和兴趣等等。

(三) 年轻群体

他们是年近三十的群体, 亟待成家立业的群体, 希望尽快积累物质基础, 渴望提高科研能力, 对提高经济报酬方面的待遇有强烈的追求, 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过去财务管理中过分强调物质激励的作用。但物质待遇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根据西方经济学中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片面强调满足员工的物质需要, 必将引导部分员工以追求物质需要为满足, 而对绝大部分员工来说物质的激励作用将呈现递减。因此, 财务管理工作者要分析高校教师群体的心理需求差异, 有的放矢地实施有效的激励手段,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创新遵循原则

(一)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必须研究人的需要, 并进而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以鼓舞士气,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最终实现全校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达到整体战略发展目标。

(二) 坚持公平、公正原则

注重高校教师群体公平心态的分析研究, 建立公正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薪酬也称为直接经济报酬, 高校教师薪酬通常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三类。从某种程度上说, 薪酬水平直接体现了员工在组织中的地位, 根据亚当斯公平理论的观点, 薪酬制度的公平对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有直接的影响。当下不少高校存在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究其原因是学校在分配原则上不能充分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 未能向一线教师倾斜、向基层科研人员倾斜。“拿钱的不干事, 干事的不拿钱”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极大地挫伤了教职员工教学科研积极性。要想激励机制深入人心, 必须在机制设计上要符合公平原则, 防止学校的各项奖励制度最后沦为当权者或金字塔上层小圈子的狂欢盛宴, 最终造成上下级的对立, 或者形成无心教学, 无心科研, 人人专营的不良风气。因此, 在研究薪酬制度改革时, 不要忽视了高校教师多元群体的合理需求, 本着公平, 公正的原则, 认真研究薪酬激励制度。

(三) 坚持效益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校院两级管理, 要求树立全面全员的成本效益观念, 做到人人关心办学成本。校院两级管理体现了“责任与利益”相一致的原则, 这对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也将有很大的促动作用, 能者多劳, 多劳多得, 效率优先, 增强普通教师的参与意识。各学院 (部门) 为了本部门利益, 由被动开源变为主动开源, 由要我节约变为我要节约, 积极主动地广辟财源, 充实财力, 同时也会主动加强各方面的管理, 开源节流, 变少数人理财为全员理财,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经济运行机制, 确保学校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基于财务管理角度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创新思路

(一) 加强岗位考核, 建立科学、民主考核机制

加强岗位考, 建立科学、民主、开放的全方位考核机制, 是薪酬战略实施的基础。让每位教职员工知道自己的长处与欠缺、成功与不足, 分析、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合适岗位。各类考核指标之间应该可以互换, 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特长。由财务部门、人事部门牵头, 全员参与研究制定薪酬战略。找出一条适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 配合学校整体战略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薪酬战略方案。

(二) 分级管理, 灵活分配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已明确了高校理财权限, 必须是在作为财务主体的前提下进行, 主要通过建立健全“统一领导, 集中或分级管理”的制度来实现。尤其分级管理是激励体制创新的关键环节, 允许各个学院 (部门) 对绩效工资 (津贴) 进行二次分配, 学校人事, 财务进行总的预算管理控制和监督, 但不允许各个学院 (部门) 搞“小金库”或者设“账外账”, 可以使管理者或领导层的灰色收入明朗化, 从而也有利整顿会计秩序, 规范工资的管理。切实把职工的贡献、绩效与收入挂起钩来, 充分搞活分配, 发挥激励作用。

(三) 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专业技能

高校财务部门应按照会计法规政策的要求, 配备合格的专业财会人员, 要对其分期分批进行业务培训, 更新知识, 提高能力。要充实一批财经院校毕业生, 使其尽快成长, 逐步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坚力量。只有将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加以提高, 才能使高校的财务管理上水平, 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 使财务管理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比如对相对高收入教师群体提供理财建议或税收筹划等。

(四) 财务公开, 强化监督, 预防腐败

高校领导层的贪污腐败行为屡被曝光, 说明高校财务管理有漏洞, 让某些人有了可趁之机。而贪污腐败行为是对公共资源的掠夺, 显然会侵犯到普通高校教师的利益, 也必然会损害其积极性。要规范财务行为, 堵塞资金漏洞, 首先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 应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并将审计结果与干部的任用直接挂钩;其次, 应强化外部监督, 建立健全网络财务, 让教职员工实时查询到学院经费的使用情况, 让教职员工有参与管理权、监督权。与此同时, 成立学校财务监督委员会, 定期检查学校的经济收入和资金使用情况, 作出评价, 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 并接受教职员工的咨询;应逐步推行高校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让社会公众对高校的经营状况有全方位的了解;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的财务管理, 如每年进行一次高校互检, 组织专家组检查等, 对高校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提出, 并督促其整改, 对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推广, 促进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金融单位财务人员培训激励研究 篇11

摘 要 金融单位财务人员视自身的才能和智慧为最具价值的资产,他们需要企业的培训激励帮助其提升个人价值。在金融单位财务人员跳槽日益增多的今天,培训激励在激励理论的理论支持下为金融单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关键词 金融 财务 培训激励

一、金融单位财务人员需要培训激励的原因分析

金融单位财务人员主要指在银行,证券机构,股票交易所等从事财务报表分析,财务预测与计划,财务估价,投资管理,流动资金管理,筹资管理,股利分配,资本成本分析,期权估价,产品成本计算,成本控制的专业技术人员。金融单位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意愿。金融单位财务人员视自身的才能和智慧为最具价值的资产。为了维持自身的优势地位,他们需要持续学习和力求创新。学习和创新对于金融单位财务人员而言,是类似于资本保值和增值的活动,是自愿和自然的,而不是强制性的行为。金融单位财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承诺而非组织承诺。金融单位财务人员热爱自己的专业领域,他们的忠诚感更多的是针对自己的专业而不是雇主,因此金融单位财务人员的组织承诺性较其他员工低,流动性高,他们经常会因为追求自身的发展而离开供职的组织,寻找另外的机会。

培训给金融单位财务人员带来的或许会有能力的提升,或许会有短暂的激动,或许会对公司有更强的认同感。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传承机制,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企业达到“人走了,知识留下”的目的,这是一个企业培训体系充满活力的象征。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为金融单位财务人员个人的成长提供帮助。

金融单位财务人员认识到在瞬息即变的社会,如果没有培训、没有获取新知识的机会,个人必将被社会、被企业所淘汰。如果管理者能为员工在专业知识和个人素养方面提供更多学习机会的话,那么这些员工必将受到很大的激励,从而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反之,如果管理者不能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就有可能让不少有才气的年轻人产生怀才不遇的感觉,而且,当他们一旦觉得自己在现有的职位上能够得到更大发展的话,就会用辞职或开辟第二职业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

金融单位财务人员作为知识的载体,承担着作为传播,应用和不断更新知识的任务,培训是他们职业生涯进步的必备条件。金融单位财务人员需要通过培训对原有存量知识进行整理,修正和更新。

二、金融单位财务人员需要培训激励的管理理论分析

弗鲁姆认为激励是对于个人及低层组织就其自愿行为所作的选择进行控制的过程。激励是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激励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

激励的过程主要有四个部分,即:需要、动机、行为、绩效。首先是需要的产生,在个人内心引起不平衡状态,产生了行为的动机。通过激励,使个人按照组织目标去寻求和选择满足这些需要的行为,最后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

我发现金融单位财务人员在单位工作的过程中有提高自我财务管理水平的需要,且具有较高的职业承诺,他们会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财务专业水准后,产生跳槽的动机,在时机成熟后有了向企业递交辞呈的行为。产生的绩效是跳槽后财务人员的薪水增加了,而企业面临新的财务人员,新的招聘成本和企业财务了解期。

阿尔德弗的ERG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归结为三种:生存需要(E);关系需要(R);成长需要(G)。其主要观点是:1.人的需要可以归结为三种: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2.这三种需要并不都是生来就有的,有的是通过后天的培养而产生的;3.三种需要之间存在着多样化关系。

我认为ERG理论对金融单位财务人员激励的启示是金融单位财务人员热衷于挑战性的工作,渴望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有关系需要,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有成长需要。金融单位财务人员对知识,对个人和对事业的成长有强烈的追求。制定激励时应考虑被激励者最希望得到的是哪些需要,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来满足金融单位财务人员的这些需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刺激金融单位财务人员的动机,发挥激励的效果。

三、金融单位财务人员接受培训激励的现实分析

培训激励是通过灌输组织文化和开展技术知识培训提高金融单位财务人员的素质增强其更新知识的能力共同完成组织目标。金融单位进行培训的首要目的是维持并发展金融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以满足金融单位经营的需要。在知识管理越来越重要的今天,金融单位培训的功能得以扩展与丰富,有些金融单位将培训作为吸引人才的手段,也有些金融单位将培训作为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培训已经具备了吸引、开发、留人等功能。

培训激励可以通过金融单位财务人员提高绩效来持续,而绩效提升的结果可以使金融单位财务人员得到物质的满足或职务上的提升,职务的提升又将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等等,它们是一个永无终点的循环过程。因此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这些职能之间找到衔接点(如培训后金融单位财务人员能力提升后,以何种方式承认其新价值,如何对金融单位财务人员重新评估,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等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使培训激励能够长久的持续下去。

培训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利用讲座或录像向受训者传授沟通技能,也可通过角色扮演或仿真模拟给受训者提供讲座中强调的沟通性技能的实践机会。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知识、态度和行为。受过有效培训的金融单位财务人员能从事财务报表分析,财务预测与计划,财务估价,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资本成本分析,期权估价,产品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做到发现和改正错误、协调收集财务信息及相互鼓舞士气。

参考文献:

[1]王俊,丛理玉.西方银行职业经理人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践与启示.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06(4):29-32.

浅析企业财务预警机制 篇12

关键词:财务预警机制,财务预警模型,功能,建议

2002年, 曾经收入高达1000亿美元, 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第七, 美国及至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 (Enron) 公司突然宣布破产;曾经国内家电企业的领头羊———四川长虹, 为了拓展海外市场与美国APEX进行信用交易过量, 导致海外欠款高达39亿元,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转, 尽管其在2004年一次性计提26亿元坏账准备, 以示重振旗鼓的决心, 但仍使企业在证券市场备受打击, 至今四川长虹未能恢复元气;另外还有一些上市公司都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财务危机, 使得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倒闭。这些残酷而惨重的事实充分表明随着经济一体化, 经营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环境的多变性与不确定性日趋增强, 企业面临财务危机的威胁。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 我国企业不再受到政府的种种保护, 完全暴露于市场风险之中, 企业必须自主承担防范、化解财务风险[1]。因此, 构建与完善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进行财务风险管理便成了迫切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科学内涵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 亦称企业破产预警机制, 是以企业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相关经济资料为依据, 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采用比例分析与数学模型等, 通过对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预测, 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 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发出预警信号, 同时寻找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与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的隐藏问题, 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决策依据的监控系统。

二、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不确定因素的增加,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不断上升,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功能日益凸显。

1、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具有预报 (诊断) 之功能。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通过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企业诊断技术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确定企业生产运行过程存在的弊端并寻找其根源, 以达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2、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具有预防功能。

通过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运用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 有效地阻止和抑止不利事态发展, 将企业的财务危机降到可控范围内, 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能正常进行[2]。

3、企业财务预警机制还具有预控功能。

有效的企业财务预警机制不仅能及时规避现存的财务危机, 而且能通过系统详细地记录其发生的缘由、解决措施、处理结果、并及时提出建议, 弥补企业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的缺陷, 完善财务预警机制。

由此可见, 企业构建财务预警机制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能力, 降低营运风险;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促进企业优化资源, 提高企业收益率,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从而也促使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优化配置, 也有利于资本利用率与盈利水平的提高。

三、企业财务预警机制中常用的财务预警模型

随着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功能与作用的不断突显, 在不同利益主体对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推动下, 财务预警初评研究获得了不断的创新与发展, 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 主要建立了一元判定模型、多元判定模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多元概率比回归模型、人工网络模型和联合预测模型等六类财务预警模型。我国企业目前较常用的财务预警模型主要有一元判定财务预警模型与多元判定财务预警模型。

1. 一元判定财务预警模型。

一元判定财务预警模型指运用个别的财务比率指标的走势、变化来预测财务危机的方法[3]。但是一元判定财务预警方法缺点也较明显,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⑴单个财务比率指标不能综合反映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⑵一元判定财务预警模型没有区别不同比率因素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作用;⑶一元判定财务预警模型不能精确的反映企业各比率正反交替变化的情况。

2. 多元判定财务预警模型。

多元判定财务预警模型利用会计系统固有的平衡特性, 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值来预测财务危机, 即建立一个多元性线函数模型来综合反映企业风险, 以消除个别指标在评价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缺陷[4]。

多元判定财务预警模型克服了单变量模型需要多指标并对比分析的缺陷, 综合考虑了导致财务危机的多方面的因素, 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此外它还可以帮助分析企业的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及利益相关的财务状况。目前, 我国一些管理水平较高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尝试使用多元判定财务预警方法, 只是由于市场环境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 该方法的使用仍存在诸多偏差。尽管如此, 多元判定预警模型也有诸多局限性。

四、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对应措施

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财务预警机制, 每个企业必须考虑自身的特点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 采取对应措施, 促进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1. 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是企业构建财务预警机制并使这有效运行的前提, 要树立牢固的风险防范意识;又要求企业领导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还要重视企业员工发现的问题并采纳其提出的合理建议。

2. 建立适合我国企业发展需要的财务预警模型。

目前常用的财务预警模型都是外国学者以其所在国企业为样本, 对企业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分析、概括、综合而得出的研究成果, 虽然在实际运用中具有一定效果, 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我国应在充分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 也建立起适合我国企业财务预警模型, 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

3. 遵循成本收益原则, 重视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及时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 推动企业管理健康发展,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构建的同时必须完善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在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的同时要考虑资本的机会成本, 好财务预警机制的设计要遵循成本收益原则, 使产生预警信息的价值大于产生预警信息成本, 保证该机制的经济性与有效性。

4. 加强企业各项制度建设,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5]。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健全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各项制度建设, 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只有财务预警机制与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 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才能有效运行并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财务预警信息, 从而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⑴.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23-198

⑵.江少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研究[J].财会研究, 2005⑴

⑶.谢维吉、干胜道.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被探[J].经济师, 2006⑵

⑷艾健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J].企业经济, 2002⑺

上一篇:上行系统下一篇:金属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