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腺癌论文(共9篇)
子宫颈腺癌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探究子宫颈黏液腺癌的病理诊断。方法 选自我院及粤北人民医院2008年2010年收治的子宫颈黏液腺癌患者共21例, 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 进行分析, 归纳总结其病理诊断特点。结果 本次研究中有2例患者发生漏诊现象, TCT和子宫颈活检各漏诊1例;误诊现象共出现5例;13例患者通过子宫颈活检确诊为子宫颈黏液腺癌;1例患者通过诊刮确诊为腺癌但无法确定其组织学类型。患者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显示其中有11例患者CEA为阳性, 所有患者Ki-67均升高超过20%。结论 对子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诊断结合组织形态学以及细胞学的相关知识, 能够减少漏诊误诊现象, 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赢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关键词:子宫颈黏液腺癌,病理诊断,分析
所谓的子宫颈腺癌指的是由恶性腺上皮构成的一种浸润性肿瘤, 在子宫颈腺癌当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为黏液腺癌, 而黏液腺癌则可以再分为子宫颈管上皮型以及肠上皮型这两种, 而子宫颈管上皮型占了黏液腺癌比例大约70%。相对于子宫颈鳞状上皮病变, 子宫颈腺体出现病变的概率要低很多, 导致在临床诊断工作中对于不典型腺体癌变在诊断时候容易被忽视, 使得疾病的早期治疗时机被延误。为了深入了解子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病理诊断, 对我院及粤北人民医院2008年~2010年收治的子宫颈黏液腺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及粤北人民医院2008年~2010年收治的子宫颈浸润性黏液腺癌患者共21例。其中年龄最大的为72例, 年龄最小的为18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6岁。患者的主诉与症状分别如下:11例患者表现为白带异常, 6例患者阴道出现不正常血流, 1例患者腹部出现剧烈疼痛;3例患者没有自觉症状, 因感染HPV, 接受活检后发现其有子宫颈黏液腺癌。患者临床分期主要根据FIGO分期法, 其中Ⅰb期患者17例, Ⅱa期患者1例, Ⅱb期患者1例, Ⅳ期患者2例。
1.2 方法
对本次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进行查阅, 统计患者的活体组织学检查、细胞学检查以及手术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 对该疾病下患者不同的诊断过程进行对比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组织标本均经过10%的福尔马林进行固定, 石蜡包埋后进行常规切片, 使用光镜对其进行观察。新柏氏薄层液基细胞学 (TCT) 进行巴氏染色。使用LABC对其进行免疫组化, 检查患者的CEA和Ki-67表达。
2 结果
除了1例患者为肠上皮型之外, 其他20例患者均为子宫颈管上皮型。
本次研究中有2例患者发生漏诊现象, TCT和子宫颈活检各漏诊1例, TCT诊断为良性反应性改变;子宫活检诊断患者为慢性子宫颈炎, 伴有糜烂, 局部出现扁平湿疣;误诊现象共出现5例, 其中3例患者接受子宫颈活检, 诊断结果为子宫颈原位腺癌或者浸润, 经过LEEP术确诊子宫颈浸润性黏液腺癌、2例患者经子宫颈活检, 诊断为慢性子宫颈炎, 经LEEP术确诊为子宫颈浸润性黏液腺癌;13例患者通过子宫颈活检确诊为子宫颈黏液腺癌;1例患者通过诊刮确诊为腺癌但无法确定其组织学类型。患者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其中有11例患者CEA为阳性, 所有患者Ki-67均升高超过20%。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的子宫颈腺癌发病概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已经有相关研究对其进行统计, 在该研究中共有703家医院参加, 研究对象为11000例子宫颈癌患者, 而在这些子宫颈癌患者中就有大约13%比例患者为腺癌。子宫颈腺癌发病概率逐年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随着科学以及医学技术不断发展, 以往难以发现的腺癌亚型在诊断方面正不断提高, 使得以往没有发现的患者逐步增加比例;②对于子宫腺体的癌前病变使用细胞学检查并不能够及时的筛查出来, 这就导致子宫颈腺癌的早期诊断工作不够;③高危型HPV因为其持续感染的特性而导致出现变异现象, 另外HPV的分布趋势还有患病率也逐年发生变化。相对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子宫黏液腺癌的恶性程度要高很多, 同时该疾病的转移和扩散概率极高, 患者5年生存率相对偏低。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对于患者的预后而言有着非常深远重大的影响。
癌前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为细胞学普查, 而其中又以鳞状细胞的病变相对居多, 对于腺上皮病变的诊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很多腺上皮病变都需要发展成为临床型癌才得以被确诊,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子宫颈管是子宫颈腺癌的起源地, 该器官的位置相对较深, 细胞学涂片在取材过程中需要取到病变的位置, 如果是其他部分的就无法进行诊断;②对其应用细胞学诊断需要细胞本身出现显著的改变, 这样识别的难度不会太大, 但如果细胞形态变化并不明显甚至和正常细胞不存在太大的差别, 则要辨认和认定就有很大难度[1]。
阴道镜的辅助之下选择合适的部位, 对其进行多点活检, 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提高病变被发现的准确率, 但是这种方法对于起源于子宫颈腺癌以及子宫颈深层病变的子宫颈黏液腺癌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子宫颈腺癌本身呈现的是内生性生长且位置深入, 对其进行常规的子宫颈活检需要有足够的取材深度, 不然不容易发现病变。子宫颈活检取样标本的质量对病理诊断也有很深远的影响, 如果活检组织破碎、表浅以及存在严重的热损伤, 都会给镜下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 如果仅是怀疑性的浸润性腺癌, 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医师难以作出准确的病理推断;另外阴道活检术本身除了要注意其局限性之外, 活检手术医师的水平也值得我们重视[2]。
综上所述, 子宫颈病变中, 子宫颈腺体病变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子宫颈黏液腺癌更需要受到临床重视, 因为其本身恶性程度以及发展速度均较高较快。对子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诊断结合组织形态学以及细胞学的相关知识, 能够减少漏诊误诊现象, 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赢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健, 李胜泽, 崔艳艳.子宫颈微偏离腺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16 (7) :122-123.
[2]张华伟, 王波, 张向宁.宫颈鳞癌与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回顾性对比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1, 15 (4) :152-153.
子宫颈腺癌论文 篇2
为提高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以下简称“两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健康水平,卫生局决定进一步落实公共卫生服务,将“两癌”筛查落实到全县农村适合人群,今年年底前完成对35~59岁农村妇女“两癌筛查”。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宣传、健康教育和为全县35~59岁农村妇女进行“两癌”检查等方式,提高“两癌”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协作、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全社会参与的妇女“两癌”防治模式和协作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广大农村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二)具体指标
1、提高全县“两癌”检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农村妇女两癌检查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对全县35~59岁农村妇女进行初筛。
3.全县目标妇女“两癌”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二、实施时间 2009年12月末完成。
三、组织实施
(一)组织管理
1、妇联与卫生局共同做好“两癌”初筛工作的组织动员、摸底调查和宣传工作,两部门密切合作,建立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的实施。
2、财政局与卫生局共同做好项目经费的配套、下拨、管理等工作,保障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
3、卫生局与妇联等相关部门组成县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有关经费;确定妇女“两癌”检查及确诊机构,建立转诊机制;组织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开展人员培训;管理相关信息;对项目实施监督,定期向卫生局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通报进展情况。
(二)医疗保健机构职责
1、县人民医院负责按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工作计划和流程具体实施项目工作;选派相关技术人员深入乡镇开展筛查业务技术指导工作。负责提供健康教育、咨询和“两癌”检查技术服务;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上报;开发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材料;组织专家进行“两癌”检查技术指导及质量控制;做好阳性人员的随访;对检查出的可疑病例提供相应的便捷医疗服务,将需转送的病人转至上级医疗机构诊治。
2、乡镇卫生院应按照要求,做好宣传动员及人员组织工作。
(三)项目内容 1.宫颈癌检查
妇科检查(包括盆腔检查)及宫颈脱落细胞巴氏检查 2.乳腺癌检查
对接受检查的妇女均进行乳腺的视诊、触诊及红外线透照。
3.人员培训
(1)管理人员培训内容
组织对项目管理相关人员进行项目管理方法、项目实施方案(包括本项目的项目管理制度和具体要求等,如项目工作计划、信息上报和相关要求,财务管理的要求等)的培训。
(2)医疗技术人员培训内容
组织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两癌检查相关技术的培训。1)宫颈癌的相关专业知识(流行病学、病理、临床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等)。
2)宫颈脱落细胞巴氏检查涂片方法和要点、TBS分类方法等检查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报告填写要求等。3)乳腺癌的相关专业知识(流行病学、病理、临床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检查报告填写要求等)。
4.开展多种形式的妇女“两癌”健康教育和社会宣传,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
(四)“两癌”检查工作流程
1、宣传动员
采取多种形式对目标人群进行两癌检查重要意义及相关防治知识的广泛宣传,提高目标人群两癌防治知识覆盖率和筛查服务参与率。
2、目标人群的选择
组织有关人员,在公安、妇联、计生、民政等部门的配合下,登记辖区内符合检查条件的适龄妇女,并动员其检查,签署“自愿免费检查知情同意书”,组织安排受检对象持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到辖区卫生院进行检查。
3、检查流程
(1)宫颈癌检查流程
1)乡镇卫生院在县级技术人员的参与指导下负责对受检妇女进行妇科盆腔检查、****/宫颈分泌物湿片显微镜检查/革兰染色检查和宫颈脱落细胞巴氏检查的取材、涂片、固定(或宫颈醋酸染色检查/复方碘染色检查),并填写相关个案登记表。集中将固定好的宫颈脱落细胞巴氏检查涂片标本、宫颈细胞学检查申请单及相关联系卡送至指定的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巴氏检查涂片染色及TBS描述性报告。
2)县人民医院负责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巴氏检查涂片染色及TBS描述性报告,并填写宫颈细胞学检查表格。对检查出的可疑或阳性病例进行登记,并将报告结果反馈至受检对象所在辖区的乡镇卫生院,使其完成个案登记表相关内容的填写。乡镇卫生院将检查结果反馈给辖区内受检对象,并通知可疑和阳性者到上级医院进行检查。
(2)乳腺癌检查流程
乡镇卫生院负责对妇女进行初筛。由专业人员对受检对象进行登记建档并填写相关个案登记表,同时进行乳腺癌健康宣教、问卷调查及高危人群评估。由县人民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卫生院对全部受检妇女进行乳腺的视诊、触诊和红外线透照,记录乳腺大小和硬度,特别应注意乳腺出现的一些不被重视的轻微异常症状和体征,由检诊医师填写“乳腺临床检查表”,判定为高危人群及手诊结果可疑或阳性者需进行下一步乳腺彩超检查转至上级医院。
(五)信息收集和管理
承担农村妇女“两癌”检查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妥善保存个人检查资料,做好保密工作,将宫颈癌和乳腺癌数据按季度分别报送所在县妇幼保健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六)质量控制 1.卫生局定期对辖区内承担“两癌”检查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质控,规范操作流程,复核检查结果;定期召开质控工作会议,对检查质量进行通报并提出改进措施。
2、质控标准及方法
宫颈细胞学质控:阳性涂片按20%抽查,阴性涂片按5-10%抽查,抽取涂片全部由专家复核。
妇科质控:检查现场的消毒隔离状况,观察所有妇科检查人员的操作程序及卡册填写情况,现场复核5-10%的检查妇女,诊断结果符合率达到80%。
四、项目监督和评估
(一)卫生局将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督导评估方案,定期组织检查,对项目的管理、资金运转、实施情况、质量控制及效果进行督导和评估。
(二)领导小组应定期组织检查,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估,建立例会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如期完成。
附件:
1、望奎县农村妇女“两癌”筛查项目领导小
组成员名单
2、宫颈癌检查流程图
3、乳腺癌检查流程图
4、农村妇女两癌自愿免费检查知情同意书
子宫颈腺癌论文 篇3
关键词 宫颈 微偏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法
资料与方法
1980~2006年妇科手术切除的宫颈微偏腺癌20例,年龄28~50岁,均为已婚妇女,其中1例为Peutz-Jeghers综合征,20例均以阴道不规则出血而就诊,组织学涂片大致正常,其中3例为ASCUS,1例为未明原因的细胞。
方法:对全部微偏腺癌切片进行复阅并做免疫组化CEA+KI-67。
结果
对宫颈微偏腺癌,HE切片镜下观察组织学特点:有向宫颈壁深部浸润的腺体超过8mm,并有乳头状突起突入管腔,宫颈大血管周围或神經周围及近浆膜面可见深陷的非典型增生的腺体、扭曲、畸形,有的腺腔螺旋盘错,有的引发间质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偶见核分裂,大多细胞核位于基底,核仁不显,异型性很小,有的细胞形态完全正常。免疫组化染色,统计学处理结果提示:微偏性腺癌组与宫颈腺上皮轻度增生组,微偏腺癌组与对照组的CEA、KI-67相差非常显著(P<0.01);不典型增生组与对照组CEA、KI-67相差显著(P<0.05);而微偏腺癌与不典型增生组,轻度增生组与对照组相差不显著(P>0.05)。
讨论
肿瘤中心部位出现大血管常是诊断宫颈微偏腺癌的线索,尤其是冰冻切片时。但也要注意特殊情况,我院20例宫颈微偏腺癌,其中有1例在冰冻切片时肿瘤中心部位未找到大血管,患者28岁,后根据浸润深度超过8mm,术中又做了髂内1枚淋巴结直径2.5mm,见到转移灶,确诊为微偏腺癌,做了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清扫。从瘤细胞的异常程度看:宫颈内膜的腺体外形多样,大小也不一致,小而规则形状,大而不整形者均可见到,细胞形态看上去可完全正常,也可呈腺癌者。从瘤细胞成分看:腺体大都被覆有单层柱状黏液生成细胞,除了大小形状外,它们与正常的宫颈腺上皮无异,即便在转移灶,瘤细胞形态看上去也正常。
鉴别诊断:①弥漫性宫颈内膜的腺体层状增生:该病偶见于子宫切除标本,大小中等,分布均匀分化极好的宫颈内膜腺体分布于宫颈壁的内1/3,与其深层间质之间分界清楚。②良性宫颈腺肌瘤:分化极好的宫颈内膜腺体间分布有大量的平滑肌细胞。
微偏腺癌的病变形态虽然温和,但在病变早期即可出现深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对阴道不规则出血的患者,绝不放过,一定及时找到出血的原因,使微偏腺癌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防漏诊。
参考文献
宫颈微小偏离性腺癌1例 篇4
患者女性, 86岁。绝经30余年, 因外阴脱出物11个月, 加重1个月伴阴道不规则流血1周, 于2008年7月2日入院。妇检:宫颈Ⅲ°糜烂, 质硬, 宫体及双侧附件未见异常。B超示子宫前位, 大小8 cm×3 cm×1.8 cm, 内膜厚0.2 cm, 肌层内见1 cm×0.8 cm低回声团。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宫颈涂片未见异形细胞。临床诊断:子宫脱垂, 子宫肌瘤, 慢性宫颈炎, 于2008年7月7日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病理检查:巨检:全切子宫标本, 大小8 cm×2.5 cm×1.5 cm, 宫腔深3.5 cm, 内膜厚0.1 cm, 颈管长4.5 cm, 宫颈肥大呈桶状, 约4.5 cm×4 cm×3 cm, 表面糜烂, 质硬, 肌壁厚1.2 cm, 肌壁间见一结节, 大小1 cm×0.8 cm×0.6 cm, 切面灰白色, 编织状, 质韧。镜检:宫颈壁深部见多数粘液性腺体, 腺体不规则, 大小形态各不相同, 从小腺体到囊性伴有指状或球状突起, 无明显异形性。腺体内衬细胞分化好, 呈单层柱状、立方, 细胞边界清楚, 细胞核稍大, 位于基底部, 核仁不明显, 胞浆淡染。部分区域可见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免疫组化结果:CEA (+) , Ki-67>5%, P53 (+) , ER (-) , PR (-) 。病理诊断:①宫颈微小偏离性腺癌;②子宫肌壁间平滑肌瘤。
2讨论
宫颈微小偏离性腺癌 (MDA) , 原名为宫颈恶性腺瘤 (cervical adenoma malignum, CAM)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颈腺癌。1870年由Gusserow首先报道, 1975年Silvrberg和Hurt根据肿瘤的形态与正常子宫颈腺体差异微小而提出MDA之名称, 延用至今[1]。MDA较为少见, 仅占所有宫颈腺癌的1%~3%[2]。
MDA是一种呈高分化的腺瘤样改变的肿瘤, 其生物学行为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主要临床症状为阴道大量排液、出血, 妇科检查为子宫颈肥大, 桶状子宫颈, 病理表现为腺体增生轻度异型, 有浸润性生长, 免疫组化示CEA和p53 (+) , Ki-67指数5%~20%, ER和PR阴性, 而绝大多数良性宫颈病变上述免疫表型恰相反。由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加上癌组织高度分化, 宫颈涂片和活检往往为阴性[3], 可联合应用CEA、Ki267和p53等免疫组化标记区别宫颈良、恶性病变。
由于分化程度高, 异型性小, 良恶性病变易混淆, 故诊断时应注意和下列病变相鉴别:①宫颈高分化腺癌:临床上没有阴道大量稀粘液样分泌物增多现象, 宫颈肥大不明显, 不形成桶状。镜下:腺体分化好, 细胞有异型, 可见核分裂象, 细胞呈背靠背和乳头状排列, 腺体腔缘面不呈锯齿状、花边状或乳头状突入腺腔内, 腺体一般无粘液潴留和扩张, CEA表达强阳性;②宫颈腺体不典型增生, 两者鉴别较困难, 主要看是否有浸润和腺体分布的程度。不典型增生的细胞异型性常大于MDA, 细胞质不如MDA丰富;③隧道样腺丛:隧道样腺丛有2种形式, 1种形式为腺体扩张, 充满粘液, 常表现为融合腺体, 而不是单一囊肿;另1种形式为多发的小腺泡或小管状结构。这2种形式均有1种界限分明的分叶状结构, 细胞形态、细胞核无异型性;④宫颈微腺体增生:增生宫颈腺体常伴鳞化, 多位于宫颈黏膜层呈灶状分布, 不向宫颈深部浸润, 且患者常有服用避孕药物史;⑤中肾管残余及其增生:虽也位于宫颈间质层, 但增生的腺体常小而规则, 排列的上皮为非黏液型, 且腺体周围无间质反应;⑥宫颈深部腺体的潴留性囊肿:当宫颈壁深部出现腺体潴留性囊肿时, 可发展到宫颈旁组织, 这些囊肿由扁平黏液上皮组成, 缺乏特殊的间质反应;⑦子宫颈炎或子宫颈腺瘤样增生, 其子宫颈肥大不明显, 无阴道排液, 腺体形态基本正常, 无浸润性生长, CEA表达阴性。
由于该病发病率低, 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 误诊率较高, 应高度重视, 如不熟悉该病特点, 很可能漏诊, 失去最佳治疗机会。因此笔者认为临床如遇到白带大量增多、宫颈肥大、不规则阴道出血者应该及时活检, 活检要多做几点而且要深。如发现病理诊断与临床不符时, 应重复多次活检或做宫颈锥形切除活检, 病理科医生应高度警惕, 仔细阅片, 必要时连续切片及会诊, 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避免漏诊、误诊而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戴林, 董剑强, 回允中.宫颈微小偏离性腺癌一例.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0, 29 (1) :72-73.
[2]成云舟.宫颈微小偏离性腺癌一例.中华肿瘤杂志, 2002, 24 (1) :102.
宫颈腺癌15例临床病理分析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回顾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2012年5月-2014年5月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病例15例, 其中10例为本院住院标本, 1例为本院门诊标本, 另外3例为外院送检标本, 1例为会诊标本。所有切片由病理科两位医生重新阅片分析。
1.2 分析方法
组织学标本来源包括宫颈活检、宫颈管搔刮、诊刮、子宫全切。标本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 切片, HE染色, 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抗体选用CEA、ER、Vim、Ki-67等。所用抗体购置Dako公司, EnVison法染色。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在这15例中, 年龄最小的26岁, 最大的71岁, 平均年龄53岁, 其中, 2例有直肠癌病史。其中首发症状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或绝经后出血7例, 接触性出血6例, 腹痛2例, 为体检病例。妇检:7例可见宫颈暗红色赘生物, 小者2cm×1cm, 大者4cm×4cm, 伴有触血。6例超声检查子宫内膜不均匀增厚, 最厚者2.4cm, 与子宫肌壁分界不清, 其中2例伴有杂乱回声团, 分别为5.0cm×5.4cm, 9.4cm×7.0cm, 临床怀疑子宫内膜癌。7例有术前液基细胞学检查资料, 其中判读为萎缩伴炎症1例, 非典型腺细胞, 非特异 (AGC-NOS) 2例, 非典型腺细胞, 倾向瘤变 (AGC-FN) 1例, AGC-FN伴ASC-US1例, 腺癌2例。
2.2 病理检查
2.2.1 镜检。
15例宫颈腺癌中宫颈管内膜型腺癌5例, 具有宫颈腺体结构的特点, 有密集的不规则的复杂分支, 细胞为柱状, 核位于基底, 排列拥挤, 异型性明显, 核分裂活跃, 染色质粗糙, 可见核仁, 含有黏液, 量不等。子宫内膜样腺癌7例, 腺体排列密集, 可见突入腺腔形成乳头, 可见筛状及实性结构, 细胞核复层, 栅栏状, 无明显黏液。肠型腺癌2例, 可见杯状细胞, 由于此2例临床有直肠腺癌病史, 故不支持为原发性宫颈腺癌的肠型亚型。绒毛管状腺癌1例, 呈外生性分支乳头结构, 类似结肠绒毛管状腺瘤, 细胞假复层排列, 核有异型性, 可见核分裂。详见表1。
2.2.2 免疫表型。
5例临床怀疑子宫内膜癌, 宫内刮出物也见宫内膜样腺癌。此5例宫颈也发现为子宫内膜样腺癌, 其免疫组化ER (+) 、Vim (+) 、CEA3例 (-) , 2例灶性 (+) 、Ki-67 (核+) >50%。故此5例支持继发型宫颈腺癌, 继发于宫腔子宫内膜腺癌。
3 讨论
3.1 宫颈细胞学筛查在宫颈腺癌中作用
20世纪50年代, 宫颈鳞状细胞癌占所有宫颈癌的95%, 随着宫颈细胞学筛查在发达国家的广泛应用, 宫颈鳞癌的发病率和所占宫颈癌的比例显著下降。但宫颈腺癌的发病率无论相对还是绝对都增加了。目前在发达国家, 宫颈腺癌约占所有宫颈癌的20%~30%。尽管越来越多的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因为宫颈筛查而被检测出来, 但并不证明宫颈细胞学筛查可以有效预防宫颈腺癌, 其筛查腺上皮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很低。本组资料中有7例宫颈腺癌术前作了液基细胞学检查, 虽然其中6例都发现了异常的腺上皮细胞, 阳性率86%, 但这6例都是在临床宫颈已经发展形成腺癌, 妇检宫颈有3例已经呈现明显赘生物的癌变阶段。因此, 此时的细胞学阳性结果已经不具备预防与早期发现的价值了。尽管20世纪80年代不典型腺细胞 (AGC) 被写入TBS诊断系统, 90年代腺原位癌 (AIS) 也被加入TBS, 2001年腺原位癌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判读术语[3], 然而, 从流行病统计学的角度看, 宫颈细胞学筛查在降低宫颈腺癌发病率方面的作用仍然很小, 甚至没有任何效果[4]。
3.2 宫颈腺癌原发与继发的鉴别
子宫颈外的腺癌可以由两种方式扩散到宫颈, 其一, 从盆腔原发肿瘤 (如子宫内膜、直肠、膀胱) 侵袭, 其二, 淋巴和血液转移至宫颈。原发还是继发, 区分有时比较困难, 结合临床及病史比较重要, 本组资料有2例肠型腺癌, 但2例患者均有明确直肠腺癌的病史, 故考虑为非原发性宫颈肠型腺癌, 为继发性宫颈腺癌, 影像学资料也支持直肠腺癌累及子宫。在另外1例宫颈腺癌中, 患者同时伴有宫腔、输卵管及卵巢腺癌, 但在宫颈腺癌旁发现有腺原位癌, 故排除宫颈腺癌为转移的可能。宫颈腺癌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是可以向上延伸和向下扩展, 对其来源往往很难判定, 特别子宫内膜腺癌的宫颈细胞型和宫颈腺癌的子宫内膜样癌型。本组资料有5例宫颈管搔刮发现子宫内膜样腺癌, 但这5例临床怀疑子宫内膜癌, 宫内刮出物查见宫内膜样腺癌, 故此5例考虑为非原发性宫颈腺癌, 为继发于宫腔子宫内膜腺癌。免疫组化也可有一定帮助, 此5例其免疫组化结果ER (+) 、Vim (+) 、Ki-67 (核+) >50%、CEA3例 (-) , 2例灶性 (+) , 也支持该诊断[5]。一般认为, 子宫内膜腺癌Vim多为阳性, 而正常的宫颈内膜及其腺癌从不出现阳性;CEA在宫颈腺癌中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子宫内膜腺癌。故本组7例子宫内膜样腺癌, 只有2例为宫颈原发。在本组总共15例宫颈腺癌中, 宫颈原发腺癌共8例, 继发腺癌7例。
3.3 宫颈腺癌的病理特点与临床
WHO分类中宫颈腺癌分为以下组织学类型[6]:黏液性腺癌、子宫内膜样腺癌、透明细胞腺癌、浆液性腺癌、中肾腺癌, 其中黏液性腺癌包括宫颈型、肠型、印戒细胞型、微小偏离型、绒毛管状型共五种亚型。宫颈型是最常见的类型, 约占宫颈腺癌的70%, 本组8例宫颈原发腺癌中, 宫颈型腺癌5例, 与此相符。在黏液不显著时宫颈黏液性腺癌与宫颈子宫内膜样腺癌在形态上有重叠, 部分宫颈型腺癌在缺乏黏液时可能被诊断为子宫内膜样腺癌, 因而各家报告的宫颈此型腺癌的比例差距较大从7%~50%不等。真正原发于宫颈的子宫内膜样腺癌还是比较少见的, 所以仅在排除子宫内膜腺癌侵犯宫颈之后, 此诊断才能成立。
本组发现1例宫颈绒毛状腺癌, 此亚型罕见, 通常不会发生深层、脉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预后较好。临床可采取相对保守的处理方法, 因此, 正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诊断必须依赖完整切除而非活检[7]。
宫颈癌近年有年轻化的趋势[8],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妇女宫颈癌患者中腺癌比例较高, 其中35岁以下年轻妇女的发病率上升较显著。在本组资料中, 年龄最小的1例只有26岁。宫颈腺癌与HPV感染相关[9], 最主要的感染亚型为HPV16、HPV18, 而且存在混合性感染。本组上述26岁的年轻患者同时HPV16、HPV52、HPV58、HPV68阳性。
宫颈有很多良性的腺体病理改变 (如宫颈深层的腺体、深层的纳氏囊肿、隧道样腺丛、小叶性腺体增生、微小腺体增生、中肾管残留及增生、输卵管化生、弥漫层状腺体增生、A-S反应等) , 有时可以成为诊断中的陷阱, 因此在宫颈腺癌的诊断中需要注意鉴别[10]。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2012年5月-2014年5月35 923例组织学标本中诊断的15例宫颈腺癌, 结合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在35 923例组织学标本中, 诊断宫颈腺癌15例, 占0.04%。15宫颈腺癌中, 原发性宫颈腺癌8例, 占53%。继发性宫颈腺癌7例, 占47%。原发性宫颈腺癌组织学亚型包括:宫颈性腺癌5例, 子宫内膜样腺癌2例, 绒毛管状腺型1例;继发性宫颈腺癌包括:肠型腺癌2例及子宫内膜样腺癌5例, 其免疫组化染色ER (+) 、Vim (+) 、CEA 3例 (-) , 2例灶性 (+) 。结论:与宫颈鳞癌相比, 宫颈腺癌少见, 不易早期发现。临床及免疫组化在宫颈腺癌原发性及继发性的鉴别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宫颈腺癌,免疫组织化学,原发性肿瘤,继发性肿瘤
参考文献
[1]李清.宫颈腺癌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杂志, 2012, 39 (4) :330-333.
[2]吴蓉宜, 刘莉, 赵剑萍.宫颈腺癌22例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 9 (3) :95-97.
[3]Solomon D, Davey D, Kurman R, et al.The 2001Bethesda System:Terminology for reporting results of cervical cytology[J].JAMA, 2002, 287 (16) :2114-2119.
[4]赵澄泉, 杨敏.妇科细胞病理学诊断与临床处理[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206-207.
[5]Mc Cluggage WG, Sumathi VP, McBride HA, et al.A panel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s, including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vimentin, and estrogen receptor, aid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rimary endometrial and 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s[J].Int J Gyn Pathol, 2002, 21 (1) :11-15.
[6]Fattaneh A.Tavassoli, Peter Devilee, 著.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遗传学[M].程虹, 等, 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41-344.
[7]朱伦, 施雅, 郭庆, 等.宫颈绒毛管状腺癌11例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文献复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3, 29 (5) :506-510.
[8]Wang SS, Sherman ME, Hildesheim A, et al.Cervical adenocarcinom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cidence trends among white women and black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1976-2000[J].Cancer, 2004, 100 (5) :1035-1044.
[9]邹琳, 兰建云, 耿建祥, 等.47例宫颈腺癌中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基因分型的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1 (4) :393-394.
子宫颈腺癌论文 篇6
注:G3与G比较,*P<0.05,透明细胞腺癌与子宫颈内膜腺癌及子宫内膜样腺癌比较,*P<0.0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5家医院病理科1999~2009年保存的子宫颈腺癌石蜡标本106例,患者年龄27~77岁,平均51.6岁,全部病例均经病理专家复诊证实。组织学类型:子宫颈内膜腺癌65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6例,透明细胞腺癌19例,肠型腺癌6例。病理分级:1级34例,2级41例,3级31例。另取22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作为正常对照。所有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μm厚切片。
1.2 实验方法
SP法抗ILK单克隆抗体(美国Upstate Biotechnology Lake Placid NY公司)、抗E-Cadherin单克隆抗体(Santa Cruze)和SP免疫组化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染色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抗ILK(1:100)和E-Cadherin(1:50)经高压修复预处理,抗原修复液为PH6.0柠檬酸缓冲液。经DAB染色后,苏木素对比染色,中性树胶封片。以已知阳性片作阳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 结果判定
ILK蛋白阳性染色位于细胞质,偶见于细胞核,以细胞质或细胞核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信号。E-Cadherin以细胞质内有棕色颗粒为阳性;每例均随机观察5个高倍视野(x400),用半定量积分法判断结果,阳性细胞率5%为0分,6%~25%为1分,26%~50%为2分,51%~75%为3分,>75%为4分;阳性强度黄色为1分,棕黄为2分,棕褐色为3分。两者积分相乘,0分为阴性(-),1~4分为弱阳性(+),5~8分为中度阳性(++),9~12分为强阳性(+++)。以中度阳性和强阳性为过表达(++~+++)。(+~+++)均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检验或四格表确切概率检验,两者相关性用非参数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2 结果
2.1不同子宫颈组织中ILK与E-Cadherin的表达
106例子宫颈腺癌组织,ILK阳性表达率为86.8%(92/106),高于慢性子宫颈炎组织31.8%(7/22),2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06例子宫颈腺癌组织,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为58.5%(62/106),低于慢性子宫颈炎组织81.8%(18/22),2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ILK、E-Cadherin阳性颗粒均呈棕黄色,主要位于肿瘤细胞的胞质或细胞膜,阳性表达呈弥漫或灶性分布。
2.2子宫颈腺癌不同病理分级和组织学类型中ILK与E-Cadherin的表达(表1)ILK在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强,在G3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G1组(P<0.05)。E-Cadherin在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弱,但无统计学意义。ILK在不同子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
注:rs=-0.234,P<0.05
2.3子宫颈腺癌组织中ILK与E-Cadherin表达的关系(表2)
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示随着ILK的阳性表达的增强,E-Cadherin的阳性表达逐渐减弱,二者在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
3 讨论
ILK是一种59kUr的包含锚蛋白重复序列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ILK一方面作为分子支架与多种蛋白结合,构成粘着斑的主要成分,为诸如整合素一类的跨膜受体与肌动蛋白丝之间提供关键的物理连接,调节细胞的粘连、播散、迁移和运动;另一方面它还作为丝/苏氨酸蛋白激酶调节整合素、Wnt等多种信号传导途径[2]。目前已有的关于ILK在多种恶性肿瘤中的研究均认为ILK具备癌基因的性质[3~6]。
E-cadherin基因定位于16q22.1,E-cadherin是一种介导同型细胞连接的钙依赖性的跨膜糖蛋白,是上皮细胞间粘合及信号转导功能单元的重要组成分子[7~8]。肿瘤恶性程度越高,细胞分化越差,E-cadherin表达下降或缺失的比率越高,其基理可能由于E-cadherin表达下降使其不能与胞质内的catenin形成Cad-catenin复合物,从而不能与细胞骨架肌动蛋白丝相连,使肿瘤细胞丧失接触抑制,导致细胞无限制增殖,失去分化,细胞间连接松散,易于局部脱落,发生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9~12]。
本研究结果发现,106例子宫颈腺癌组织,ILK阳性表达率为86.8%(92/106),高于慢性子宫颈炎组织31.8%(7/22),2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为58.5%(62/106),低于慢性子宫颈炎组织81.8%(18/22)。ILK在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强,在G3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G1组(P<0.05);E-Cadherin在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弱。笔者发现在宫颈腺癌组织中随着ILK表达水平的上调,E-cadherin水平反而下降,两者在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
有学者在结肠癌细胞系的研究中也指出,ILK能激活E cadherin的抑制物S-nail,使E-cadherin下调,结果导致细胞间粘连丢失、锚基不依赖性生长、促进肿瘤形成、侵袭和转移,阻断ILK表达则Snail水平下调,E-cadherin表达回升,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发生逆转[10]。
总之,肿瘤的形成和转移是多种相关因子和信号通路共同作用的结果,而ILK和E-cadherin两者在蛋白转录及细胞信号转导之间以及在宫颈腺癌进展过程中的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颈腺癌组织中整合素连接激酶(ILK)与E-Cadherin的表达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6例子宫颈腺癌组织中和22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ILK与E-Cadherin的表达。结果106例子宫颈腺癌组织ILK的阳性表达率为86.8%,高于慢性子宫颈炎组织(P<0.01);E-Cadherin蛋白表达率为58.5%,低于慢性子宫颈炎组织81.8%(P<0.05)。ILK在子宫颈腺癌病理分级,G3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G1组(P<0.05)。E-Cadherin表达与子宫颈腺癌组织类型有关,透明细胞腺癌阳性表达率低于子宫颈内膜腺癌和子宫内膜样腺癌(P<0.05)。ILK阳性表达强度与E-Cadherin的阳性表达强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ILK与E-Cadherin在子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密切相关,E-Cadherin低表达与ILK增强表达在子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三者可能作为子宫颈腺癌恶性化的分子标志。
关键词:子宫颈肿瘤,腺癌,ILK,E-Cadherin,免疫组织化学
参考文献
[1]Varchalama E,Rodolakis A,Strati A.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heparanase gene expression in normal cervical,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tic,and cervical carcinoma tissues[J].Int J Gynecol Cancer,2009,19(9):1614~1619.
[2]Tang XD,Zhou X,Zhou KY.Dauricine inhibits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nduced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alpha protein accu-mulation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J].Acta Pharmacol Sin,2009,30(5):605~616.
[3]Peroukides S,Bravou V,Varakis J,et al.ILK overexpression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liver cirrhosis correlates with activation of Akt[J].Oncol Rep,2008,12,20(6):1337~1344.
[4]McDonald PC,Dedhar S,Keller C.Integrin-linked kinase:both Jekyll and Hyde in rhabdomyosarcoma[J].J Clin Invest,2009,119(6):1452~1455.
[5]Lssner D,Abou-Ajram C,Benge A,et al.Integrin alphavbeta3upregulates integrin-linked kinase expression in human ovarian cancer cells via enhancement of ILK gene transcription[J].J Cell Physiol,2009,220(2):367~375.
[6]Goulioumis AK,Bravou V,Varakis J,et al.Integrin-linked kinase cy-toplasmic and nuclear expression in laryngeal carcinomas[J].Virchows Arch,2008,453(5):511~519.
[7]Sitarz R,Leguit RJ,de Leng WW,et al.Cyclooxygenase-2mediated regulation of E-cadherin occurs in conventional but not early-onset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s[J].Cell Oncol,2009,31(6):475~485.
[8]Yu E.E-cadherin in 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the pancreas--reply[J].Hum Pathol,2009,40(10):1512.
[9]Geramizadeh B,Salehzadeh A,Taghavi A.Comparison of proliferative(Ki67)and cell adhesion(E-cadherin)markers between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and Barrett's esophagus[J].Indian J Gastroenterol,2009,28(3):115~116.
[10]L iu RY,Lei Z,Li W,et al.Cadherins as novel targets for anti-cancer therapy[J].Eur J Pharmacol,2009,25:625(1~3),195~198.
[11]Prasad CP,Rath G,Mathur S,et al.Expression analysis of E-cadherin,Slug and GSK3beta in 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breast[J].BMC Cancer,2009,14(9):325.
宫颈癌合并乳腺癌7例临床分析 篇7
关键词:宫颈癌,乳腺癌,多原发癌
多原发恶性肿瘤( muhiple primal malignant neoplasms,MPMN) 指同一患者单个或多个器官同时或先后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发性恶性肿瘤,根据不同原发肿瘤发生的时间间隔又分为同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 多原发恶性肿瘤间隔时间少于6 个月) 和异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 多原发恶性肿瘤时间间隔大于6 个月)[1]。随着恶性肿瘤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生存期延长,发生多原发恶性肿瘤的机会随之增加。同时,随着诊断手段的更新,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现也逐渐增多。第二原发肿瘤为影响癌症存活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本院收治的7 例宫颈癌合并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期、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病例来源
2013 年1 月至2015 年5 月间收治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宫颈癌患者共2825 例,其中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23 例,占0. 81% ; 宫颈癌合并乳腺癌7 例,占所有宫颈癌的0. 25% ,占宫颈癌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30. 43% 。统计分析7 例宫颈癌合并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恶性肿瘤均经病理证实,宫颈癌及乳腺癌的分期依据2002 版TNM分期标准[2]。
2 结果
2.1临床情况
7 例患者的临床情况见表1。
注: ER为雌激素受体; PR为孕激素受体; cerb-B2 为原癌基因,又称neu或HER-2 基因,++ 以下为阴性,+++ 为阳性
7 例患者第一原发癌发病年龄36 ~ 50 岁,中位年龄45 岁; 第二原发癌发病年龄38 ~ 59 岁,中位年龄50岁。其中5 例患者第一原发癌为乳腺癌,2 例患者第一原发癌为宫颈癌。7 例患者均为异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第一原发癌中位数年龄45 岁,第二原发癌中位数年龄50 岁,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中位时间间隔为69. 6 月( 24. 0 ~ 112. 4 月) ,平均时间间隔为64. 5月,其中2 例患者两癌时间间隔在5 年以上( 28. 57% ) ,5 例患者两癌时间间隔在5 年以内( 71. 43% ) 。7 例患者中,5 例患者第一原发乳腺癌,距离发生宫颈癌平均时间间隔为62. 3 月,2 例患者第一原发癌宫颈癌,距离发生乳腺癌平均时间间隔为69. 8月。7 例患者除1 例孕产次为0,其余患者均存在多次妊娠史及流产史。4 例( 57. 14% ) 患者雌孕激素受体均为阳性,1 例仅雌激素受体阳性,1 例仅孕激素受体阳性,1 例雌孕激素受体均为阴性。6 例患者cerb-B2阴性,1 例阳性( FISH检测) 。
2.2诊治及分期情况
7 例患者宫颈癌及乳腺癌均经活检或手术及病理诊断明确。7 例患者第二原发癌确诊时,5 例宫颈癌为早中期( 0 ~ ⅡB期) ,2 例乳腺癌分别为ⅡB期、ⅢA期。7 例患者双原发癌的发病时间间隔均大于6 个月,为异时性多原发癌,治疗依据各自肿瘤类型及分期,按其各自治疗原则分别行手术、化疗或放疗等根治性治疗。见表2。
2.3 7例患者生存情况
随访至2015 年6 月30 日,7例患者均存活。7 例患者第一原发癌确诊后平均生存时间88. 8 月,中位生存时间为96. 8 月( 24. 9 月~146. 1 月) ; 第二原发癌确诊后平均生存时间24. 3 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0. 4 月( 0. 9 月~ 27. 2 月) 。7 例患者的生存情况见表3。
由表3 可见,第一原发癌确诊后生存期均超过2年,生存期达5 年的有5 例占71. 43% 。由于病例统计时间跨度短,无死亡病例,无法计算第二原发癌确诊后3 年生存率及5 年总生存率。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意识的增强及防癌筛查工作的普及,恶性肿瘤的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3,4]。宫颈癌、乳腺癌作为近年来癌症筛查重点,其筛查方式及相关知识得到广泛普及与推广,同时受其他因素( 如肥胖、长期口服避孕药、激素补充治疗、月经时间长、哺乳期短等) 的影响,宫颈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4,5]。恶性肿瘤诊治水平的提高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期,也增加了多原发恶性肿瘤发生的可能[6]。因此,临床中宫颈癌合并乳腺癌也较以前更为多见。
3.1多原发恶性肿瘤
目前多认为,多原发癌的危险因素与基因、免疫状态、个人行为、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化疗及放疗的远期副反应、诊断敏感性增加等有关[6,7]。有研究报道[8],5% ~ 6% 继发于乳腺癌的第二实体肿瘤与放疗有关。Berrington de Gonzalez等[9]发现,仅8% 第二实体肿瘤的发生与首发肿瘤的放疗有关,依据第一肿瘤的部位不同,放疗相关第二实体瘤发生率4% ~ 24% ,且相关者均为年轻患者,认为仅有小部分成人癌症患者第二肿瘤的发生与放疗有关,更多应为其他因素所诱发,比如基因或生活习惯等。本研究中宫颈癌合并乳腺癌患者中除1 例未生育外,其余患者均曾流产,且存在多次妊娠,与目前临床和科研实践积累的资料认为多产为宫颈癌危险因素之一相符[1]。多原发癌的发生率各国报道不一,不同恶性肿瘤由于受预后、治疗方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发生多原发癌的概率和部位、类型不同。陈洪兴等[10]报道,多原发癌好发部位以消化道、乳腺多见。宫颈癌患者易发生乳腺、大肠、阴道、子宫体、膀胱、肺、食道、皮肤等部位的第二恶性肿瘤,同时首发肿瘤位于外阴、直肠、唇部、骨、肺、膀胱时易发生宫颈恶性病变[1]。因此对宫颈癌患者以及首发肿瘤位于外阴、直肠、唇部、骨、肺、膀胱等部位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时应更为全面。尤其是5 年后的随访检查,虽然第二肿瘤多发生于第一肿瘤确诊后5 年内,但仍不应忽视宫颈癌患者乳腺、结直肠、膀胱等部位的检查,以上检查应列为宫颈癌患者复查常规检查。
3. 2 宫颈癌合并乳腺癌的发生原因及发病情况分析
乳腺癌、宫颈癌发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二者均与长期口服避孕药相关。Chung等[11]报道,长期口服避孕药及多产增加HPV感染者患宫颈癌风险。相关HPV转基因小鼠实验证实雌、孕激素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SERMs) ,如Raloxifene和Fulvestrant可有效消除宫颈癌病灶及宫颈不典型增生病变,因此提出针对ERα 的拮抗剂可能为宫颈癌的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选择。而Fulvestrant等ERα 拮抗剂目前多用于乳腺癌治疗。因此认为,宫颈癌与乳腺癌由于存在共同雌孕激素受体,二者共存或相继发生的概率可能更高,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本研究7 例同时患有宫颈癌及乳腺癌患者中,4 例患者雌、孕激素受体均为阳性,另有1 例孕激素受体阳性,1 例雌激素受体阳性。由于本研究中宫颈癌合并乳腺癌病例数少,且统计病例背景为宫颈癌患者,未统一进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不能进一步明确是否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者发生宫颈癌并乳腺癌的概率更高。但本文数据提示7 例双癌患者中,雌、孕激素受体均为阳性者所占比例达57. 14% 。
Lee等[12]发现,乳腺癌患者多原发癌的发生率为10. 5% ,其中乳腺癌合并妇科肿瘤的发生率居于第二位,仅次于甲状腺癌。Izmajowicz等[1]发现,宫颈癌患者多原发癌发生率为5. 4% ,而合并有宫颈癌的多原发癌患者占所有多原发癌患者的13. 6% 。Lim等通过分析1993 ~ 2010 年72805 例宫颈癌患者资料发现宫颈癌患者中3. 68% 发生双原发癌,0. 16% 发生三原发癌甚至更多原发癌。Chaturvedi等分析13 个癌症中心宫颈癌患者随访资料发现,宫颈癌患者继发第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1. 3% 。本文对2013 年1 月至2015年5 月间收治的2825 例宫颈癌患者进行统计,发现23例为多原发癌患者,其中7 例患者为宫颈癌合并乳腺癌。宫颈癌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 81% ,宫颈癌合并乳腺癌占宫颈癌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30. 43% ,占宫颈癌的0. 25% 。本文中宫颈癌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 81% ,明显低于国外数据报道,可能与本研究收集病例的时间周期短,多原发癌病例数少有关,但亦可能由于地域、环境、生活方式等差异导致疾病结构差异有关。
3.3宫颈癌合并乳腺癌的诊治
Izmajowicz等[1]报道,60. 7% 的多原发癌患者第二肿瘤发生于首发肿瘤治疗后的5 年内。本文报道7 例患者均为异时性多原发癌,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中位时间间隔为69. 6月( 24. 0 ~ 112. 4 月) ,平均时间间隔64. 5 月,其中5例患者两癌确诊时间间隔在5 年以内( 71. 43% ) ,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因此,对于首发癌为宫颈癌或是乳腺癌患者,5 年内的随访应两者兼顾,同时强调病理诊断重要性,以免将多原发癌误认为复发或转移,而两者治疗原则及预后不同。对于多原发癌应尽可能予以根治性治疗,陈洪兴等[10]认为,有手术指征的第二原发癌,应尽早手术治疗,疗效与单发癌相似。积极的根治性治疗是多原发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本文中,7 例患者均按照乳腺癌及宫颈癌的治疗原则分别行根治性治疗,目前均存活,1 例发生乳腺癌多处转移。
3.4宫颈癌合并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
本文中7 例第一原发癌确诊后生存期均超过2 年,生存期达5 年的有5 例占71. 43% 。但由于病例统计时间跨度短,且所有患者截止2015 年6 月30 日均存活,无法计算第二原发癌确诊后3 年生存率及5 年总生存率。5 例患者第一原发癌确诊后生存期达5 年以上,可能与患者肿瘤分期早、预后好有关。Xu等[7]报道,多原发癌患者第二原发肿瘤确诊后中位总生存24 月,1 年、3 年、5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 8% 、39. 1% 和25. 2% 。
多原发恶性肿瘤由于其可能存在于不同器官不同部位,组织学类型不同,因此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由于受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放疗等治疗的影响,继发的第二肿瘤尤其位于下腹部及盆腔、下生殖道肿瘤的治疗,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第二肿瘤治疗效果不满意。但有报道[1],首发肿瘤为宫颈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的预后并不比仅存在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差。
总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宫颈癌患者继发第二肿瘤的风险高,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多原发癌的认识与警惕,避免误认为肿瘤复发或转移而错误选择治疗方案,延误患者治疗。
参考文献
[1]Izmajowicz B,Kornafel J,Baszczyk J.Multiple neoplasms among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in the material of the lower silesian cancer registry[J].Adv Clin Exp Med,2014,23(3):433-440.
[2]谷铣之,殷蔚伯,余子豪,等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007-1188.
[3]Wanqing Chen,Rongshou Zheng,Hongmei Zeng,et al.Annual report on status of cancer in China,2011[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2015,27(1):2-12.
[4]陈美群,龚美琴,高浩成,等.10年间住院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回顾性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6(2):326-330.
[5]Lei Fan,Kathrin Strasser-Weippl,Jun-Jie Li,et al.Breast cancer in China[J].Lancet Oncol,2014,15(7):e279-e289.
[6]Coyte A,Morrison DS,Mc Loone P.Second primary cancer risk-the impact of applying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multiple primaries:results from a ret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y study[J].BMC Cancer,2014,14(4):272.
[7]Xu LL,Gu KS.Clinical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ases with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J].Genet Mol Res,2014,13(4):9271-9284.
[8]Berrington de Gonzalez A,Curtis RE,Gilbert E,et al.Second solid cancers after radi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in SEER cancer registries[J].Br J Cancer,2010,102(1):220-226.
[9]Berrington de Gonzalez A,Curtis RE,Kry SF.The proportion of second cancers attributable to radiotherapy treatment in adult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the US SEER cancer registries[J].Lancet Oncol,2011,12(4):353-360.
[10]陈洪兴,周桂娥,杨云利.多原发癌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9,16(5):452-454.
[11]Chung SH,Franceschi S,Lambert PF.Estrogen and ER alpha:culprits in cervical cancer[J].Trends Endocrinol Metab,2010,21(8):504-511.
子宫颈腺癌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1年11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16例MDA患者,发病年龄28~68岁,平均48.5岁。主诉阴道水样白带增多16例,其中伴不规则阴道流血4例。病程3月至16年。妇科检查:宫颈桶状增粗6例,直径3~8 cm;伴宫颈赘生物4例,直径3~5 cm;宫颈后唇呈溃疡状改变1例,宫旁组织增厚7例,其中盆侧壁累及1例。分期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0年)宫颈癌临床分期标准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2009年)发布的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肿瘤-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系统分期。临床分期中ⅠB期患者占50%(7/14), ⅡB期占50%(7/14)。见表1。
1.2 治疗及随访
14例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及淋巴结切除术,其中2例手术后加放疗、化疗,2例(例8、例14)因CINⅡ~Ⅲ行全子宫切除术时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提示MDA,遂行根治性手术。另2例(例15、例16均拒绝手术自行出院)未手术。随访4至2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
1.3 病理诊断方法
宫颈细胞学涂片,宫颈活检,标本经常规HE染色。
2 结 果
2.1 病理诊断
16例术前均行1~2次活检,确诊7例,首次活检确诊5例,首诊确诊率31.25%(5/16),活检阳性率43.75%(7/16);另7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MDA,见表1。术后病理检查结果:14例均浸润宫颈间质深层,达100%(14/14),其中8例浸润宫颈间质全层,占57.14%(8/14);脉管内癌栓阳性者3例,占21.43%(3/14);盆腔淋巴结转移者4例,占28.57%(4/14);手术切缘阳性者4例,占28.57%(4/14);其他:1例右侧宫旁组织转移,1例左侧卵巢转移,1例左侧输卵管转移,1例直肠转移。镜下所见:①组织学:腺体增生,密集排列(见图1);部分区域腺体结构与正常宫颈黏膜腺体无明显差别,少部分腺体轻度异型呈分枝状、鹿角状。②浸润血管、淋巴管,浸润深度多>5 mm(见图2),且伴有特殊的间质反应,在浸润腺体周围有明显的带状纤维组织包绕,这一点为诊断要点。③细胞学:本组仅4例行宫颈细胞学检查,2例发现异常。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轻度异型性,胞浆丰富,富含黏液,核浆比例大致正常,核异型性不明显,油镜下见1~2个核仁,核缘失去弧形。
2.2 治疗及随访结果
6例患者随访4至29个月。3例健在,1例无病生存19个月后局部复发再次手术治疗,现术后5月恢复可,2例分别因局部复发和其他疾病死亡。另10例患者术后未至我院门诊随诊,遂失访。
3 讨 论
MDA分为黏液型和子宫内膜样型,其发病率很难确定,约占同期宫颈腺癌的1%~3%[1]。平均发病年龄40岁,主要临床症状为阴道排大量稀薄黏液,部分合并有阴道不规则流血。妇科检查见宫颈桶状增粗、质硬、固定,部分可伴有宫颈赘生物。病理检查可见腺体增生轻度异型,有浸润性生长。本组16例中,宫颈间质深层浸润率达100%,其中57.14%浸润宫颈间质全层,脉管阳性率达21.43%,淋巴结阳性率为28.57%,为其易浸润、转移的表现。
3.1 诊断
MDA的诊断以病理诊断为准。据2003年WHO新分类MDA的典型特征如下[2]:①高度分化的黏液腺癌,大部分腺体和正常腺体不能区分;②大部分腺体被覆假性柱状上皮细胞,该细胞富含黏液且有基底节,少数腺体可见中度的细胞核不典型性或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间质反应;③大部分腺体可以观察到杂乱排列伴活跃的有丝分裂活动;④常浸润血管或神经束;⑤腺体浸润深度是一个重要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本组16例MDA确诊患者均依据此经病理医生做出诊断。由于其组织学上高度分化,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而且某些良性病变与MD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极其相似的情况很常见,使其诊断困难,早期诊断率低,本组病例中首诊确诊率仅31.25%。Hitoshi等[3]通过研究对不同的病理医生诊断MDA的差异发现,其诊断的一致性仅23%,诊断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宫颈良性腺体增生性病变、MDA及宫颈腺癌三者的鉴别诊断标准不一致,其次是因为不同病理医生对细胞不典型性增生及浸润有不同的理解。
3.2 辅助诊断方法
3.2.1 宫颈活检
据报道活检诊断阳性率在宫颈鳞癌中为60%,在外观正常的腺癌中为20%[1]。本组病例中活检阳性率43.75%,活检未明确诊断者多系取材深度不够。 Sasajima等[4]通过测量31例(15例分叶状宫颈内膜腺体增生,6例MDA,10例ⅠB期宫颈腺癌)子宫全切标本纵切面上的病变浸润深度(平均值):MDA 21.8 mm,分叶状宫颈内膜腺体增生13.7 mm,宫颈腺癌13.1 mm,发现MDA的病变浸润深度明显大于后二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中腺体浸润深度最深达宫颈间质全层,可见MDA病变较深。常规宫颈活检标本取材较浅,浸润部分或有明显病变部分可能被忽略。因此考虑MDA时,宫颈活检宜深取组织,必要时锥切,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3.2.2 宫颈细胞学检查
由于病灶位置较深、宫颈表面光滑,常致取材不良,细胞学涂片(包括TCT、CCT等)阳性率低,据报道细胞学检查阳性率30.56%[5]。本组仅4例行细胞学检查,2例发现异常。对于某些临床有大量阴道排液症状而妇科检查宫颈无任何可见病灶,可先行宫颈细胞学筛查,对于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且阴道镜检查亦无异常者,可考虑行宫颈锥切,协助MDA的早期诊断。
3.3 鉴别诊断
①宫颈高分化腺癌:腺体结构紊乱、异型性明显,有背靠背和共壁现象。细胞核中-重度异型,核质比例大,核分裂象易见。而MDA腺体结构异型性小,浸润深,胞浆明显比高分化腺癌丰富。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EA与Ki67、P53、ER、PR等可与MDA鉴别。②宫颈良性腺体增生:腺体集中在宫颈管腔面,缺乏浸润特征,腺体结构及细胞形态无异型且分布浅,远不及MDA的深部浸润。③分叶状宫颈内膜腺体增生:为伴有幽门腺体增生的宫颈病变,与MDA有相同的临床、影像学及免疫组化特征。通过细胞学涂片检测细胞核内细胞浆包涵体可鉴别二者[3]。④宫颈子宫内膜移位:病变多累及宫颈外层及宫旁结缔组织,其主要特征是镜下发现在病变区域与正常位置宫颈腺体之间有一典型的未受累间质区域,可见到与黏液外溢相关的腺周间质反应,但无促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间质反应,可与MDA鉴别。
3.4 治疗和预后
由于本病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就诊多不及时,且病理诊断较难,确诊较晚,治疗不及时,预后较差。本组病例确诊时ⅡB期者占50.00%,28.57%的患者手术时已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28.57%的患者手术切缘阳性。我们认为手术应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淋巴结切除术,切除范围应更宽,能更广泛切除病灶;淋巴结切除范围应包括腹主动脉旁及盆腔腹膜后淋巴结,且术后定期随访是必要的。目前尚无大样本临床研究表明放疗、化疗对MDA患者的确切意义,但有学者研究发现与单纯放疗相比,浸润性腺癌受益于同步放疗、化疗。因此根治性手术辅助放疗、化疗可能是较好选择。根据2010年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对于本组中10例手术发现盆腔淋巴结阳性、宫旁组织阳性、手术切缘阳性、脉管癌栓阳性的患者,术后均应补充盆腔放疗加顺铂同步化疗和(或)阴道近距离放疗,以改善预后。本组随访仅2例术后加放疗、化疗,10例患者失访。对此,一方面应告知患者术后辅助放疗、化疗的重要性,以加强其依从性;另一方面应完善患者信息记录,以便随访患者预后情况。由于本组随访病例较少,无法统计生存率。文献报道2年生存率为30%,5年生存率13.2%~25%[6]。临床分期及手术方式影响预后,伴黑斑息肉综合征(PJS)者预后不良。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64-2197.
[2]Akihiko H,Yuminamochi T,Jia-Ying X,et al.Intranuclear cytoplas-mic inclusion is a signicant diagnostic feature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lobular endocervical glandular hyperplasia from 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the cervix[J].Diagnostic Cytopathology,2004,36(8):535-544.
[3]Hitoshi T,Yoshiki M,Tsunehisa K,et al.Interobserver variation in thediagnosis of adenoma malignum(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of the uterine cervix[J].Pathology International,2003,53:440–449.
[4]Sasajima Y,Mikami Y,Kaku T,et al.Gross features of lobular endo-cervical glandular hyperplasia in comparison with minimal-deviationadenocarcinoma and stage Ib endocervical-type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J].Histopathology,2008,53(4):480–498.
[5]伊喜苓,林蓓,朱连成,等.269例子宫颈微偏腺癌的meta分析[J].Journ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2009,38(5):369-372.
子宫颈腺癌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43例宫颈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20例患者, 治疗组2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年龄24岁~46岁, 平均年龄 (32.5±9.8) 岁;治疗组患者年龄25岁~47岁, 平均年龄 (33.9±9.4) 岁。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不采用激素替代治疗。治疗组采用激素替代治疗, 尼尔雌醇2 mg/2周或2.5 mg/2周, 2周以后加用安宫黄体酮, 10 mg/d;共10 d。治疗结束后, 每隔半个月复诊, 随访1年[1]。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盆腔复发、肺转移和肝转移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出现盆腔复发、肺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有5例, 复发率为25%;治疗组出现盆腔复发、肺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有2例, 复发率为8.7%, 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激素替代治疗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 根据激素成分分为单纯雌激素替代疗法和联合激素替代疗法。根据治疗方式的要求,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确定剂量。在本次研究中, 从宫颈癌的现状入手, 对手术和放疗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观察, 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 重点观察替代疗法对子宫颈腺癌的预后是否有影响。
近些年来对于HRT的安全问题有了更广泛的重视度, 尤其是HRT引起的恶性肿瘤这一问题, 多数医护工作人员认为HRT和宫颈鳞癌的发生和发展之间无明显联系, 雌激素不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生概率, 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仅和雌激素有一定的联系, HRT对预后治疗有一定的影响[2]。雌激素和宫颈癌的发生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研究雌激素对人乳头状瘤病16型转基因小鼠宫颈癌的作用中, 9个月组的肿瘤体积和6个月组的肿瘤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后者的肿瘤体积更大, 因此说明在小鼠模型中, 雌激素在肿瘤发展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3]。部分学者对健康妇女进行HPVs、HPVV16、雌二醇和孕激素含量的检查, 实践证明雌二醇的指标变化和宫颈癌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不断提升, 宫颈癌的发生几率也随之增加, 孕激素和宫颈癌之间则无上述变化。雌激素的升高会增加宫颈癌的危险性, 高水平的雌二醇和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本身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能有效刺激宫颈癌细胞的生长, 对宫颈鳞癌细胞无明显变化, 因此说明雌激素和宫颈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4]。
本研究结果显示, 雌激素对Hela细胞本身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如果雌激素的浓度不断提升, 其本身增殖作用也比较明显。基于药物剂量依从性的特殊性, 在后续应用过程中, 必须了解孕激素浓度的具体变化, 考虑到制约性作用的整体性影响, 此外随着孕激素浓度的不断增加, 雌、孕激素联合作用的效果与单一激素相对, 增殖作用更加明显。实践证明, 其药物作用机理比较特殊, 根据抗癌作用形式的变化, 在实践中要通过孕激素受体的变化, 对受体结构进行有效的审核, 尽量将激活的机体转化为调节蛋白, 在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 (NDA) 片段结合阶段, 对各种特异性蛋白质进行检测[5]。可以对细胞核进行审视, 结合受体的变化趋势, 将激活的受体转化为调节蛋白。在和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 片段结合的阶段, 可以将合成后的m RNA合成各种特异性蛋白质。由于受体量存在一定的变化, 在实践中应用FCM对孕激素进行观察, 能起到联合诱导的作用。基于孕激素形式的特殊性, 必须根据细胞周期的分布和变化, 对不同孕激素量进行分析, 考虑到细胞凋亡的消极影响, 要重视雌激素和受体结构的变化, 雌激素的受体反应比较明显, 为了起到控制受体的作用, 需要将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结合, 增强孕激素的促凋亡作用。临床医师应对宫颈腺癌Hela细胞雌、孕激素联合应用引起重视, 掌握预后抑制形式的具体化要求, 进而起到明显的预后提高效果[6]。
对于宫颈组织而言, HPV16/18蛋白和雌激素受体相关性比较大, 在宫颈腺癌组织中, 要及时对受体进行检查, 根据蛋白和雌激素受体的变化, 对宫颈癌的发病因素进行推测。针对宫颈癌综合治疗的特殊性, 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采用对照比较的形式, 比较HRT对宫颈腺癌和宫颈鳞癌的影响。雌激素是宫颈腺癌发展的危险因素, 单独采用雌激素能促进宫颈癌细胞的生长, 采用雌、孕激素可对宫颈细胞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孕激素对细胞组织的增殖和凋亡有必然的影响, 根据作用机制的要求, 要对分子构象进行分析, 结合转录形式的要求, 不断促进生长因子的合成[7]。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要及时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涉及到潮热、失眠和四肢酸痛等, 通过阴道宫颈涂片、B超和X线检查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部分患者的心理压力比较大,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了解,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让患者对该病有全面的认识, 减少心理压力,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及时接受治疗。同时患者家属要给予患者安慰和关心, 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增加接受治疗的信心。
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出现盆腔复发、肺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有5例, 复发率为25%;治疗组出现盆腔复发、肺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有2例, 复发率为8.7%, 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宫颈腺癌综合治疗后给予患者HRT能减少临床不良反应, 降低复发率, 为治疗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腺癌综合治疗后激素替代治疗 (HRT) 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43例宫颈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20例患者, 治疗组23例患者。对照组不采用激素替代治疗, 治疗组采用激素替代治疗, 通过B超和胸片检查了解2组患者的病情变化, 对比预后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出现盆腔复发、肺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有5例, 复发率为25%;治疗组出现盆腔复发、肺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有2例, 复发率为8.7%, 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宫颈腺癌治疗后的患者给予HRT, 能有效缓解临床不良症状, 减少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宫颈腺癌,综合治疗,HRT,预后,影响
参考文献
[1]田秦杰.妇科恶性肿瘤治疗后激素补充治疗和非激素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 7 (12) :555-557.
[2]田丽波, 卢玉波, 张红平.激素替代治疗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1, 18 (1) :2749-2751.
[3]阳艳.宫颈癌病人的激素替代治疗[J].药品评价, 2012, 9 (14) :35-41.
[4]何勉, 郭朋, 冯凯勋, 等.宫颈腺癌125例预后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2, 4 (1) :481-485.
[5]刘文欣, 陈颖, 杨广明.144例宫颈腺癌临床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 2011, 11 (14) :664-667.
[6]董虹, 李双, 王丹, 等.宫颈腺癌与鳞癌生物学行为比较及宫颈腺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2 (12) :254-257.
【子宫颈腺癌论文】推荐阅读:
子宫内膜腺癌/病理学12-19
子宫颈旋切论文09-24
子宫修复论文01-27
子宫腺疾病论文07-17
子宫内膜良论文05-29
瘢痕子宫引产论文06-02
子宫切口妊娠论文10-13
子宫介入术论文11-01
子宫瘢痕妊娠诊治论文08-17
经阴道全子宫切除论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