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腺癌

2024-10-20

宫颈腺癌(共9篇)

宫颈腺癌 篇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86岁。绝经30余年, 因外阴脱出物11个月, 加重1个月伴阴道不规则流血1周, 于2008年7月2日入院。妇检:宫颈Ⅲ°糜烂, 质硬, 宫体及双侧附件未见异常。B超示子宫前位, 大小8 cm×3 cm×1.8 cm, 内膜厚0.2 cm, 肌层内见1 cm×0.8 cm低回声团。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宫颈涂片未见异形细胞。临床诊断:子宫脱垂, 子宫肌瘤, 慢性宫颈炎, 于2008年7月7日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

病理检查:巨检:全切子宫标本, 大小8 cm×2.5 cm×1.5 cm, 宫腔深3.5 cm, 内膜厚0.1 cm, 颈管长4.5 cm, 宫颈肥大呈桶状, 约4.5 cm×4 cm×3 cm, 表面糜烂, 质硬, 肌壁厚1.2 cm, 肌壁间见一结节, 大小1 cm×0.8 cm×0.6 cm, 切面灰白色, 编织状, 质韧。镜检:宫颈壁深部见多数粘液性腺体, 腺体不规则, 大小形态各不相同, 从小腺体到囊性伴有指状或球状突起, 无明显异形性。腺体内衬细胞分化好, 呈单层柱状、立方, 细胞边界清楚, 细胞核稍大, 位于基底部, 核仁不明显, 胞浆淡染。部分区域可见纤维组织反应性增生。免疫组化结果:CEA (+) , Ki-67>5%, P53 (+) , ER (-) , PR (-) 。病理诊断:①宫颈微小偏离性腺癌;②子宫肌壁间平滑肌瘤。

2讨论

宫颈微小偏离性腺癌 (MDA) , 原名为宫颈恶性腺瘤 (cervical adenoma malignum, CAM)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颈腺癌。1870年由Gusserow首先报道, 1975年Silvrberg和Hurt根据肿瘤的形态与正常子宫颈腺体差异微小而提出MDA之名称, 延用至今[1]。MDA较为少见, 仅占所有宫颈腺癌的1%~3%[2]。

MDA是一种呈高分化的腺瘤样改变的肿瘤, 其生物学行为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主要临床症状为阴道大量排液、出血, 妇科检查为子宫颈肥大, 桶状子宫颈, 病理表现为腺体增生轻度异型, 有浸润性生长, 免疫组化示CEA和p53 (+) , Ki-67指数5%~20%, ER和PR阴性, 而绝大多数良性宫颈病变上述免疫表型恰相反。由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加上癌组织高度分化, 宫颈涂片和活检往往为阴性[3], 可联合应用CEA、Ki267和p53等免疫组化标记区别宫颈良、恶性病变。

由于分化程度高, 异型性小, 良恶性病变易混淆, 故诊断时应注意和下列病变相鉴别:①宫颈高分化腺癌:临床上没有阴道大量稀粘液样分泌物增多现象, 宫颈肥大不明显, 不形成桶状。镜下:腺体分化好, 细胞有异型, 可见核分裂象, 细胞呈背靠背和乳头状排列, 腺体腔缘面不呈锯齿状、花边状或乳头状突入腺腔内, 腺体一般无粘液潴留和扩张, CEA表达强阳性;②宫颈腺体不典型增生, 两者鉴别较困难, 主要看是否有浸润和腺体分布的程度。不典型增生的细胞异型性常大于MDA, 细胞质不如MDA丰富;③隧道样腺丛:隧道样腺丛有2种形式, 1种形式为腺体扩张, 充满粘液, 常表现为融合腺体, 而不是单一囊肿;另1种形式为多发的小腺泡或小管状结构。这2种形式均有1种界限分明的分叶状结构, 细胞形态、细胞核无异型性;④宫颈微腺体增生:增生宫颈腺体常伴鳞化, 多位于宫颈黏膜层呈灶状分布, 不向宫颈深部浸润, 且患者常有服用避孕药物史;⑤中肾管残余及其增生:虽也位于宫颈间质层, 但增生的腺体常小而规则, 排列的上皮为非黏液型, 且腺体周围无间质反应;⑥宫颈深部腺体的潴留性囊肿:当宫颈壁深部出现腺体潴留性囊肿时, 可发展到宫颈旁组织, 这些囊肿由扁平黏液上皮组成, 缺乏特殊的间质反应;⑦子宫颈炎或子宫颈腺瘤样增生, 其子宫颈肥大不明显, 无阴道排液, 腺体形态基本正常, 无浸润性生长, CEA表达阴性。

由于该病发病率低, 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 误诊率较高, 应高度重视, 如不熟悉该病特点, 很可能漏诊, 失去最佳治疗机会。因此笔者认为临床如遇到白带大量增多、宫颈肥大、不规则阴道出血者应该及时活检, 活检要多做几点而且要深。如发现病理诊断与临床不符时, 应重复多次活检或做宫颈锥形切除活检, 病理科医生应高度警惕, 仔细阅片, 必要时连续切片及会诊, 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避免漏诊、误诊而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戴林, 董剑强, 回允中.宫颈微小偏离性腺癌一例.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0, 29 (1) :72-73.

[2]成云舟.宫颈微小偏离性腺癌一例.中华肿瘤杂志, 2002, 24 (1) :102.

[3]Stephen S.Sternberg主编, 回允中主译.诊断外科病理学 (下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2187-2188.

宫颈腺癌 篇2

为提高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以下简称“两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健康水平,卫生局决定进一步落实公共卫生服务,将“两癌”筛查落实到全县农村适合人群,今年年底前完成对35~59岁农村妇女“两癌筛查”。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宣传、健康教育和为全县35~59岁农村妇女进行“两癌”检查等方式,提高“两癌”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协作、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全社会参与的妇女“两癌”防治模式和协作机制,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广大农村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二)具体指标

1、提高全县“两癌”检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农村妇女两癌检查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对全县35~59岁农村妇女进行初筛。

3.全县目标妇女“两癌”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二、实施时间 2009年12月末完成。

三、组织实施

(一)组织管理

1、妇联与卫生局共同做好“两癌”初筛工作的组织动员、摸底调查和宣传工作,两部门密切合作,建立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的实施。

2、财政局与卫生局共同做好项目经费的配套、下拨、管理等工作,保障项目工作的顺利实施。

3、卫生局与妇联等相关部门组成县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制定实施方案;落实有关经费;确定妇女“两癌”检查及确诊机构,建立转诊机制;组织成立专家技术指导组;开展人员培训;管理相关信息;对项目实施监督,定期向卫生局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通报进展情况。

(二)医疗保健机构职责

1、县人民医院负责按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工作计划和流程具体实施项目工作;选派相关技术人员深入乡镇开展筛查业务技术指导工作。负责提供健康教育、咨询和“两癌”检查技术服务;负责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和上报;开发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材料;组织专家进行“两癌”检查技术指导及质量控制;做好阳性人员的随访;对检查出的可疑病例提供相应的便捷医疗服务,将需转送的病人转至上级医疗机构诊治。

2、乡镇卫生院应按照要求,做好宣传动员及人员组织工作。

(三)项目内容 1.宫颈癌检查

妇科检查(包括盆腔检查)及宫颈脱落细胞巴氏检查 2.乳腺癌检查

对接受检查的妇女均进行乳腺的视诊、触诊及红外线透照。

3.人员培训

(1)管理人员培训内容

组织对项目管理相关人员进行项目管理方法、项目实施方案(包括本项目的项目管理制度和具体要求等,如项目工作计划、信息上报和相关要求,财务管理的要求等)的培训。

(2)医疗技术人员培训内容

组织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两癌检查相关技术的培训。1)宫颈癌的相关专业知识(流行病学、病理、临床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等)。

2)宫颈脱落细胞巴氏检查涂片方法和要点、TBS分类方法等检查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报告填写要求等。3)乳腺癌的相关专业知识(流行病学、病理、临床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检查报告填写要求等)。

4.开展多种形式的妇女“两癌”健康教育和社会宣传,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

(四)“两癌”检查工作流程

1、宣传动员

采取多种形式对目标人群进行两癌检查重要意义及相关防治知识的广泛宣传,提高目标人群两癌防治知识覆盖率和筛查服务参与率。

2、目标人群的选择

组织有关人员,在公安、妇联、计生、民政等部门的配合下,登记辖区内符合检查条件的适龄妇女,并动员其检查,签署“自愿免费检查知情同意书”,组织安排受检对象持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到辖区卫生院进行检查。

3、检查流程

(1)宫颈癌检查流程

1)乡镇卫生院在县级技术人员的参与指导下负责对受检妇女进行妇科盆腔检查、****/宫颈分泌物湿片显微镜检查/革兰染色检查和宫颈脱落细胞巴氏检查的取材、涂片、固定(或宫颈醋酸染色检查/复方碘染色检查),并填写相关个案登记表。集中将固定好的宫颈脱落细胞巴氏检查涂片标本、宫颈细胞学检查申请单及相关联系卡送至指定的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巴氏检查涂片染色及TBS描述性报告。

2)县人民医院负责进行宫颈脱落细胞巴氏检查涂片染色及TBS描述性报告,并填写宫颈细胞学检查表格。对检查出的可疑或阳性病例进行登记,并将报告结果反馈至受检对象所在辖区的乡镇卫生院,使其完成个案登记表相关内容的填写。乡镇卫生院将检查结果反馈给辖区内受检对象,并通知可疑和阳性者到上级医院进行检查。

(2)乳腺癌检查流程

乡镇卫生院负责对妇女进行初筛。由专业人员对受检对象进行登记建档并填写相关个案登记表,同时进行乳腺癌健康宣教、问卷调查及高危人群评估。由县人民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卫生院对全部受检妇女进行乳腺的视诊、触诊和红外线透照,记录乳腺大小和硬度,特别应注意乳腺出现的一些不被重视的轻微异常症状和体征,由检诊医师填写“乳腺临床检查表”,判定为高危人群及手诊结果可疑或阳性者需进行下一步乳腺彩超检查转至上级医院。

(五)信息收集和管理

承担农村妇女“两癌”检查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妥善保存个人检查资料,做好保密工作,将宫颈癌和乳腺癌数据按季度分别报送所在县妇幼保健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六)质量控制 1.卫生局定期对辖区内承担“两癌”检查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质控,规范操作流程,复核检查结果;定期召开质控工作会议,对检查质量进行通报并提出改进措施。

2、质控标准及方法

宫颈细胞学质控:阳性涂片按20%抽查,阴性涂片按5-10%抽查,抽取涂片全部由专家复核。

妇科质控:检查现场的消毒隔离状况,观察所有妇科检查人员的操作程序及卡册填写情况,现场复核5-10%的检查妇女,诊断结果符合率达到80%。

四、项目监督和评估

(一)卫生局将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督导评估方案,定期组织检查,对项目的管理、资金运转、实施情况、质量控制及效果进行督导和评估。

(二)领导小组应定期组织检查,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估,建立例会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如期完成。

附件:

1、望奎县农村妇女“两癌”筛查项目领导小

组成员名单

2、宫颈癌检查流程图

3、乳腺癌检查流程图

4、农村妇女两癌自愿免费检查知情同意书

宫颈腺癌 篇3

[关键词] 宫颈;微偏腺癌;临床病理;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37.33;R446.8[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0-0086-02

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cervix:a clinical 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3 cases

JIANG Heling HU Mingjuan LI Guowei LUO Mengjie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Huadu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 City, Guangzhou 510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MDA). Methods The data of three cases with diagnosis of MDA were analyzed vetrospectively and some literatures reviewed here. Results The important clinical symptoms were watery leucorrhea or vaginal bleeding irregularly. Most patients had the signs of cervical hypertrophy and/or erosion. Histology showed irregular glandular patterns,atypia was not obvious. The glan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irregular shapes,wisted feeling like chicken clawl. The tumors typically exhibited deep invasion of the cervical wall. Conclusion The 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is rare and prone to be misdiagnosed and miss-diagnosed. The investingations of pathomophology and IHC results which CEA,p53 and Ki67 are highly expressed. They are significant for MDA’s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Key words] Cervix; Minimal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MDA); Pathologic; Diagnosis

宫颈微偏腺癌(minimad deviation adenocarcinoma,MDA)又称宫颈恶性腺瘤(adenoma m alignum),是腺癌的一种少见形式。其发病率约占宫颈腺癌的1%~3%[1]。镜下肿瘤分化极好,形态似良性,与正常宫颈黏膜腺体差别不大,临床症状又无明显特异性、因此在临床和病理诊断上极易漏诊、误诊,常需多次宫颈活检或术后病理才能确诊,故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致预后不佳。现收集3例MDA,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作回顾性分析,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病理科2007~2010年存档的MDA患者3例。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 μm厚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on法,所用抗体CEA、P53、CA125、Ki67均购自上海太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3例患者发病年龄分别为45、49、62岁,平均年龄52岁。3例病程分别为半年、8个月、1年余。其中2例为阴道不规则出血,1例为水样白带。2例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另1例为宫颈锥切标本。

2.2 病理检查

2.2.1 宫颈细胞学检查3例患者术前均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其中2例为“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另1例为“非典型鳞状细胞,未明确意义(ASCUS)”。

2.2.2 巨检3例标本中有1例为宫颈锥切标本,送检组织3.0 cm×2.5 cm×1.0 cm,其余2例为全切子宫标本,见宫颈肥大,外翻呈桶状,为正常宫颈的2.5~3.0倍,切面灰白质硬,并见较多微囊,内含黏液。

2.2.3 显微镜检查宫颈腺体明显增生,呈浸润性生长侵及宫颈纤维肌层,腺体形态良善,与正常颈管腺体相似,腺体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扭曲呈鸡爪样,树枝状。腺体边缘常呈尖角样,腺上皮为单层高柱状,细胞无明显异型,细胞浆较丰富,核小,位于基底部。核分裂象偶见。本组3例中有2例可见血管内瘤栓,腺体旁间质可见反应性增生。见封三图1、2。

2.2.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腺上皮表达CEA,3例均阳性,P53 2例阳性,1例阴性,Ki67 3例阳性指数均大于50%,CA125 3例均阴性。见封三图3、4。

3 讨论

宫颈微偏腺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分化黏液腺癌,1870年Gusserow首先将高分化的宫颈内膜腺癌称为“恶性腺瘤”[2]。1975年Silverberg等提出“宫颈微偏腺癌”这一名称以体现该肿瘤病理形态与正常子宫颈腺体差异微小这一特点。WHO(2003)宫颈肿瘤分类中将其列为宫颈黏液腺癌的变异型。

3.1 临床特征

MDA多发生于中年妇女,40岁左右多发。主要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大量水样白带,不规则阴道出血,部分患者可有间歇性下腹痛及接触性出血等。病程数月至数年不等。妇检宫颈糜烂,肥大常呈桶状或拳头状,质硬。部分宫颈呈溃疡性或外生性肿块形成,亦有部分患者宫颈外形基本正常。少数患者可合并有卵巢黏液性肿瘤,卵巢环形小管性索瘤及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等[3]。以上症状与体征并没有特异性,而且由于MDA腺体异型性小,宫颈活检组织表浅或破碎而难以术前诊断,甚至多次活检也难获确诊,是妇科肿瘤中为数不多的难以从活检中直接诊断的肿瘤之一[4]。因此,不少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以致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预后不良。本组3例MDA中有1例,患者反复不规则阴道出血半年,妇检宫颈糜烂Ⅱ度。患者行宫颈TCT检查1次,宫颈活检2次,宫颈宫腔分段诊刮1次均未能明确诊断,最后1次行宫颈锥切,证实为MDA。所以,对于具有上述症状、体征的患者,要警惕该病的可能,病理医生若怀疑MDA可能时,最好与临床医生多沟通,建议多次取材,必要时行子宫颈锥切术,以防漏诊。

3.2 病理诊断

细胞学特点:Sakae等[5]认为宫颈细胞涂片以巴氏染色,胞浆黏液呈桔黄色,要警惕MDA可能。Hirai等[6]认为细胞学对诊断MDA有重要意义,并提出MDA的细胞学特征:腺上皮细胞呈大片状,胞浆富含黏液,细胞核拉长呈卵圆形,部分形态不规则,核染色质细颗粒状。细胞团周围细胞核重叠,呈栅栏状排列,细胞边缘连接紧密。易莉莎等[7]总结5例MDA患者宫颈细胞学检查阳性2例,分别诊断为ASCUS及可疑腺癌细胞,其余3例阴性。本组3例MDA,1例细胞学诊断为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确(ASCUS),其余2例阴性。考虑与标本取材或诊断经验不足有关。故临床上对可疑病例建议反复多次细胞学检测以提高阳性率。组织学特点:组织病理镜下见宫颈腺体增生,腺体与正常宫颈腺体相似,腺体扭曲,形态不规则,呈尖角状、鸡爪样或树枝状突出;瘤细胞呈高柱状,胞浆含丰富黏液,细胞核无或轻度异型,腺体浸润深度超过正常宫颈腺体深度。一般腺体侵入深度超过宫颈壁2/3应考虑肿瘤浸润。浸润腺体周围可见间质纤维组织反应,约半数MDA可有脉管、神经侵犯。若在肿瘤中心部位发现大血管是诊断MDA的线索之一。组织化学染色AB/PAS染色为中性黏液,呈红色或紫红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A125在MDA中呈阴性;而CEA、P53在MDA中呈阳性反应,Ki67指数大于5%,而正常宫颈腺体及良性增生性腺体呈阴性反应。浸润腺体周围间质纤维组织呈反应性增生,用VIM、SMA标记可呈阳性表达。因此应用VIM、SMA判断腺体是否浸润性生长有一定意义。

3.3 鉴别诊断

①宫颈微腺体增生:增生的腺体呈背靠背的复杂性增生,常伴鳞化。多位于宫颈黏膜层呈灶状分布,不向宫颈深部浸润。患者常有口服避孕药史,免疫组化CEA、P16、P53、Ki67染色阴性。②宫颈高分化腺癌:临床上没有阴道大量稀薄黏液样白带,妇检宫颈肥大不明显。镜下腺体大小、形态明显异型,腺体一般无黏液潴留和扩张,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CEA表达强阳性。③宫颈旁中肾管残件增生:增生的腺体小而规则,内衬立方上皮,无核异型及核分裂像,中央腺体可呈囊样扩张,外周腺体呈不同程度增生,巢状分布,腺体周围缺乏间质反应。④宫颈内膜隧道状腺簇:镜下为大小不等扩张的腺体簇及多发的小腺泡和小管状结构,腺体扩张融合,内含黏液,腺上皮常被挤压呈扁平状,无核异型性及间质反应。免疫组化CEA阴性。⑤弥漫性宫颈内膜腺体层状增生:大小中等,分布均匀的宫颈内膜腺体紧密排列呈环形,与其下深层间质之间分界清楚,腺体周围常伴炎症反应,病变仅在宫颈管浅层,无深部浸润。

3.4 治疗及预后

MDA目前治疗主要为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辅以化疗。过去多数文献报道MDA预后很差,文献资料显示MDA的5年生存率仅25%[8]。本组3例MDA,1例失访,其余2例Ⅱa期及Ⅱb期分别随访3年及2年,现情况良好。Yasuo等[9]报道6例因细胞学检查阳性而确诊的MDA,由于早诊断、早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为100%。因此可见,早期诊断、早治疗是改善MDA预后的重要因素。另外,随着液基细胞学的发展,宫颈细胞学以其无创性、可重复性及敏感性在宫颈肿瘤病理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应用细胞学方法能提高早期MDA的诊断率,那么对于改善MDA预后将会有很大意义。国外多篇文献报道MDA阳性检出率较高,说明MDA细胞学诊断具一定准确性与可行性。因此,对于可疑病例可重复多次细胞学检查,反复活检,尽量深部活检,必要时免疫组化检查,避免漏诊、误诊,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Gotoh T,Kikuchi Y,Takano M,et al. An extremely rare case of adenoma maligmum with large cystic tumor which resulted in urinary obstruction[J].Gynecol Oncol,2002,84(2):39.

[2]Tavassoli FA,Deville P.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Pathology and genetics,tumours of the breast and female genital organs[M]. Lyon:IARC Press,2003:272-273.

[3]Mangilig,Taccagnig,Garavagl IE,et al. An unusual admixture of neoplastic and metaplastic lesions of the female genital tract in the Peutz-Jeghers Syndrome[J]. Gynecol Oncol,2004,92:337.

[4]张仁元,陈永莲. 外科病理疑难病例鉴别诊断[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323-324.

[5]Sakae H,Yoshiki M,Toshiaki M.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endocervical glandular cells with“golden yellow”mucin on pap smear[J]. Diagn Cytopatho,2002,(27):80-84.

[6]Hirai Y,Takeshima N,Hanga A,et al. Clinicocytopathologistudy of adenomam alignumo theuterinecervix[J]. Gyneco Oncol,1998,70(2):219-233.

[7]易莉莎,陈莹莹,王文翔,等. 宫颈微小偏离性腺癌临床病理分析(附8例报告)[J]. 华西医学,2009,24(2):334-336.

[8]Nucci MR,Clement PB,Young RH. Lobular endocervical glandularhyperplasia,nototherwise specified:a 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thirteen cases of a distinctive pseudoneoplastic lesion and comparison with fourteen cases ofadenoma m alignum[J]. Am J SurgPathol,1999,23(8):886-891.

[9]Yasuo H,Nobuhiro T,Atsuko H,et al. A Clinicocy to pathologic study of adenoma m alignum of the uterine cervix[J]. Gynecol Oncol,1998,70, 219-223.

(收稿日期:2012-01-16)

宫颈腺癌15例临床病理观察 篇4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宫颈腺癌患者15例, 年龄37~65岁, 平均45岁。其中绝经6例, 绝经年龄2~5年, 平均3.5年。15例患者均已婚, 其中生育的患者有14例。

方法:15例患者入院后, 均于病变部位采集病理组织, 将标本行病理切片, 并与手术期间的病理组织的病例切片进行对照分析。将两组标本置入福尔马林溶液中, 进行固定, 在按照切片制作的流程进行操作, 观察切片的病理特征。

结果

活检组织呈不规则状, 且形状各异, 切片的颜色以灰褐为主, 部分切片组织中存在血块。阴道镜检查结果显示, 本组15例患者中, 8例存在宫颈肥大以及不同程度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 (53.33%) , 其中4例患者上皮呈云雾状且伴随点状出现 (50%) , 2例上皮呈云雾状伴随血管异常增生 (25%) , 2例检查结果未见异常症状。7例宫颈内存在不明包块 (46.67%) 。对活检标本病理切片及手术切除标本病理切片进行观察, 浸润性鳞形细胞癌病理观察显示细胞不规则, 细胞的大小不一, 细胞呈现片状, 可见病理性的核分裂特征, 分化好的细胞可见细胞间桥。宫颈腺癌细胞的分布形式以柱状为主, 排列形态以腺样为主;宫颈腺鳞癌患者存在鳞癌、腺癌病变。本组15例患者中, 宫颈癌均呈坏死趋势。通过病理学诊断, 15例患者中有60%黏液腺癌, 20%内膜样腺癌, 20%腺鳞癌。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 腺癌常见于宫颈管内膜中, 向宫颈内部发展, 造成其病变位置处于宫颈管中较深部位。进行临床检查期间, 若仅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进行临床检查, 容易增加误诊和漏诊的几率。同时, 宫颈腺癌患者发病早期, 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诊治的难度。有学者指出, 采用细胞学涂片方式进行腺癌的临床筛查,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阳性率相对较低, 必须探寻更加有效的诊断方式。现阶段, 临床常通过观察病理, 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宫颈腺癌病变, 当怀疑临床症状和临床检查时, 需要进行活组织检查, 必要时取颈管的内膜进行颈管内膜检查, 从而提高临床检查的准确度, 避免误诊和漏诊宫颈腺癌[5]。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需要加强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尤其是宫颈癌的相关知识, 让患者早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定期入院体检, 该方式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 并尽早行干预治疗, 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6]。此外, 应加强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此种方法无创伤, 可定期重复进行。使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检出率有明显增加。

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宣传意识, 增加人们对宫颈病变的了解。同时, 还应加强对各地区宫颈病变疾病的普查工作, 该方式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 应及时行临床病理学诊断, 提高临床诊断率。提高医生的专业素质, 增加其对宫颈癌病变形态、类型的了解, 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要点, 该方式能够降低误诊和漏诊的几率。本文认为, 加强临床病理观察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并对患者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定, 有利于早期治疗, 提高预后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宫颈腺癌的临床特征, 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200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宫颈腺癌患者15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阴道镜检查显示, 本组15例患者中, 8例存在宫颈肥大以及不同程度的宫颈柱状上皮异位 (53.33%) , 其中4例患者上皮呈云雾状且伴随点状出现 (50%) , 2例上皮呈云雾状伴随血管异常增生 (25%) , 2例检查结果未见异常症状。7例宫颈内存在不明包块 (46.67%) 。通过病理学诊断, 15例患者中有60%黏液腺癌, 20%内膜样腺癌, 20%腺鳞癌。结论:加强对各地区宫颈病变疾病的普查工作, 该方式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 应及时行临床病理学诊断, 提高临床诊断率。

关键词:宫颈腺癌,临床病理,诊断

参考文献

[1]聂旭, 聂长庆.50例宫颈腺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 2000, 8 (2) :491-492.

[2]蒋晓娟.宫颈癌100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27 (10) :103.

[3]赵红晔, 杜樾.宫颈癌297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08, 10 (15) :143.

[4]吴蓉宜, 刘莉, 赵剑萍.宫颈腺癌22例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 9 (3) :95-96.

[5]柳凤轩, 阎晓初.宫颈原发性腺癌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5, 2 (12) :81-82.

宫颈腺癌 篇5

关键词:子宫颈黏液腺癌,病理诊断,分析

所谓的子宫颈腺癌指的是由恶性腺上皮构成的一种浸润性肿瘤, 在子宫颈腺癌当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为黏液腺癌, 而黏液腺癌则可以再分为子宫颈管上皮型以及肠上皮型这两种, 而子宫颈管上皮型占了黏液腺癌比例大约70%。相对于子宫颈鳞状上皮病变, 子宫颈腺体出现病变的概率要低很多, 导致在临床诊断工作中对于不典型腺体癌变在诊断时候容易被忽视, 使得疾病的早期治疗时机被延误。为了深入了解子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病理诊断, 对我院及粤北人民医院2008年~2010年收治的子宫颈黏液腺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我院及粤北人民医院2008年~2010年收治的子宫颈浸润性黏液腺癌患者共21例。其中年龄最大的为72例, 年龄最小的为18岁,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6岁。患者的主诉与症状分别如下:11例患者表现为白带异常, 6例患者阴道出现不正常血流, 1例患者腹部出现剧烈疼痛;3例患者没有自觉症状, 因感染HPV, 接受活检后发现其有子宫颈黏液腺癌。患者临床分期主要根据FIGO分期法, 其中Ⅰb期患者17例, Ⅱa期患者1例, Ⅱb期患者1例, Ⅳ期患者2例。

1.2 方法

对本次研究对象的病例资料进行查阅, 统计患者的活体组织学检查、细胞学检查以及手术标本的病理诊断结果, 对该疾病下患者不同的诊断过程进行对比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组织标本均经过10%的福尔马林进行固定, 石蜡包埋后进行常规切片, 使用光镜对其进行观察。新柏氏薄层液基细胞学 (TCT) 进行巴氏染色。使用LABC对其进行免疫组化, 检查患者的CEA和Ki-67表达。

2 结果

除了1例患者为肠上皮型之外, 其他20例患者均为子宫颈管上皮型。

本次研究中有2例患者发生漏诊现象, TCT和子宫颈活检各漏诊1例, TCT诊断为良性反应性改变;子宫活检诊断患者为慢性子宫颈炎, 伴有糜烂, 局部出现扁平湿疣;误诊现象共出现5例, 其中3例患者接受子宫颈活检, 诊断结果为子宫颈原位腺癌或者浸润, 经过LEEP术确诊子宫颈浸润性黏液腺癌、2例患者经子宫颈活检, 诊断为慢性子宫颈炎, 经LEEP术确诊为子宫颈浸润性黏液腺癌;13例患者通过子宫颈活检确诊为子宫颈黏液腺癌;1例患者通过诊刮确诊为腺癌但无法确定其组织学类型。患者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其中有11例患者CEA为阳性, 所有患者Ki-67均升高超过20%。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的子宫颈腺癌发病概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已经有相关研究对其进行统计, 在该研究中共有703家医院参加, 研究对象为11000例子宫颈癌患者, 而在这些子宫颈癌患者中就有大约13%比例患者为腺癌。子宫颈腺癌发病概率逐年提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随着科学以及医学技术不断发展, 以往难以发现的腺癌亚型在诊断方面正不断提高, 使得以往没有发现的患者逐步增加比例;②对于子宫腺体的癌前病变使用细胞学检查并不能够及时的筛查出来, 这就导致子宫颈腺癌的早期诊断工作不够;③高危型HPV因为其持续感染的特性而导致出现变异现象, 另外HPV的分布趋势还有患病率也逐年发生变化。相对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子宫黏液腺癌的恶性程度要高很多, 同时该疾病的转移和扩散概率极高, 患者5年生存率相对偏低。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对于患者的预后而言有着非常深远重大的影响。

癌前病变的主要检查方法为细胞学普查, 而其中又以鳞状细胞的病变相对居多, 对于腺上皮病变的诊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 很多腺上皮病变都需要发展成为临床型癌才得以被确诊,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子宫颈管是子宫颈腺癌的起源地, 该器官的位置相对较深, 细胞学涂片在取材过程中需要取到病变的位置, 如果是其他部分的就无法进行诊断;②对其应用细胞学诊断需要细胞本身出现显著的改变, 这样识别的难度不会太大, 但如果细胞形态变化并不明显甚至和正常细胞不存在太大的差别, 则要辨认和认定就有很大难度[1]。

阴道镜的辅助之下选择合适的部位, 对其进行多点活检, 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提高病变被发现的准确率, 但是这种方法对于起源于子宫颈腺癌以及子宫颈深层病变的子宫颈黏液腺癌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子宫颈腺癌本身呈现的是内生性生长且位置深入, 对其进行常规的子宫颈活检需要有足够的取材深度, 不然不容易发现病变。子宫颈活检取样标本的质量对病理诊断也有很深远的影响, 如果活检组织破碎、表浅以及存在严重的热损伤, 都会给镜下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 如果仅是怀疑性的浸润性腺癌, 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医师难以作出准确的病理推断;另外阴道活检术本身除了要注意其局限性之外, 活检手术医师的水平也值得我们重视[2]。

综上所述, 子宫颈病变中, 子宫颈腺体病变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子宫颈黏液腺癌更需要受到临床重视, 因为其本身恶性程度以及发展速度均较高较快。对子宫颈黏液腺癌患者的诊断结合组织形态学以及细胞学的相关知识, 能够减少漏诊误诊现象, 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赢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最大程度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健, 李胜泽, 崔艳艳.子宫颈微偏离腺癌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2, 16 (7) :122-123.

宫颈癌合并乳腺癌7例临床分析 篇6

关键词:宫颈癌,乳腺癌,多原发癌

多原发恶性肿瘤( muhiple primal malignant neoplasms,MPMN) 指同一患者单个或多个器官同时或先后发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发性恶性肿瘤,根据不同原发肿瘤发生的时间间隔又分为同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 多原发恶性肿瘤间隔时间少于6 个月) 和异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 多原发恶性肿瘤时间间隔大于6 个月)[1]。随着恶性肿瘤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生存期延长,发生多原发恶性肿瘤的机会随之增加。同时,随着诊断手段的更新,多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现也逐渐增多。第二原发肿瘤为影响癌症存活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对本院收治的7 例宫颈癌合并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期、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病例来源

2013 年1 月至2015 年5 月间收治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宫颈癌患者共2825 例,其中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23 例,占0. 81% ; 宫颈癌合并乳腺癌7 例,占所有宫颈癌的0. 25% ,占宫颈癌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30. 43% 。统计分析7 例宫颈癌合并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恶性肿瘤均经病理证实,宫颈癌及乳腺癌的分期依据2002 版TNM分期标准[2]。

2 结果

2.1临床情况

7 例患者的临床情况见表1。

注: ER为雌激素受体; PR为孕激素受体; cerb-B2 为原癌基因,又称neu或HER-2 基因,++ 以下为阴性,+++ 为阳性

7 例患者第一原发癌发病年龄36 ~ 50 岁,中位年龄45 岁; 第二原发癌发病年龄38 ~ 59 岁,中位年龄50岁。其中5 例患者第一原发癌为乳腺癌,2 例患者第一原发癌为宫颈癌。7 例患者均为异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第一原发癌中位数年龄45 岁,第二原发癌中位数年龄50 岁,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中位时间间隔为69. 6 月( 24. 0 ~ 112. 4 月) ,平均时间间隔为64. 5月,其中2 例患者两癌时间间隔在5 年以上( 28. 57% ) ,5 例患者两癌时间间隔在5 年以内( 71. 43% ) 。7 例患者中,5 例患者第一原发乳腺癌,距离发生宫颈癌平均时间间隔为62. 3 月,2 例患者第一原发癌宫颈癌,距离发生乳腺癌平均时间间隔为69. 8月。7 例患者除1 例孕产次为0,其余患者均存在多次妊娠史及流产史。4 例( 57. 14% ) 患者雌孕激素受体均为阳性,1 例仅雌激素受体阳性,1 例仅孕激素受体阳性,1 例雌孕激素受体均为阴性。6 例患者cerb-B2阴性,1 例阳性( FISH检测) 。

2.2诊治及分期情况

7 例患者宫颈癌及乳腺癌均经活检或手术及病理诊断明确。7 例患者第二原发癌确诊时,5 例宫颈癌为早中期( 0 ~ ⅡB期) ,2 例乳腺癌分别为ⅡB期、ⅢA期。7 例患者双原发癌的发病时间间隔均大于6 个月,为异时性多原发癌,治疗依据各自肿瘤类型及分期,按其各自治疗原则分别行手术、化疗或放疗等根治性治疗。见表2。

2.3 7例患者生存情况

随访至2015 年6 月30 日,7例患者均存活。7 例患者第一原发癌确诊后平均生存时间88. 8 月,中位生存时间为96. 8 月( 24. 9 月~146. 1 月) ; 第二原发癌确诊后平均生存时间24. 3 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0. 4 月( 0. 9 月~ 27. 2 月) 。7 例患者的生存情况见表3。

由表3 可见,第一原发癌确诊后生存期均超过2年,生存期达5 年的有5 例占71. 43% 。由于病例统计时间跨度短,无死亡病例,无法计算第二原发癌确诊后3 年生存率及5 年总生存率。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健康意识的增强及防癌筛查工作的普及,恶性肿瘤的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3,4]。宫颈癌、乳腺癌作为近年来癌症筛查重点,其筛查方式及相关知识得到广泛普及与推广,同时受其他因素( 如肥胖、长期口服避孕药、激素补充治疗、月经时间长、哺乳期短等) 的影响,宫颈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4,5]。恶性肿瘤诊治水平的提高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期,也增加了多原发恶性肿瘤发生的可能[6]。因此,临床中宫颈癌合并乳腺癌也较以前更为多见。

3.1多原发恶性肿瘤

目前多认为,多原发癌的危险因素与基因、免疫状态、个人行为、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化疗及放疗的远期副反应、诊断敏感性增加等有关[6,7]。有研究报道[8],5% ~ 6% 继发于乳腺癌的第二实体肿瘤与放疗有关。Berrington de Gonzalez等[9]发现,仅8% 第二实体肿瘤的发生与首发肿瘤的放疗有关,依据第一肿瘤的部位不同,放疗相关第二实体瘤发生率4% ~ 24% ,且相关者均为年轻患者,认为仅有小部分成人癌症患者第二肿瘤的发生与放疗有关,更多应为其他因素所诱发,比如基因或生活习惯等。本研究中宫颈癌合并乳腺癌患者中除1 例未生育外,其余患者均曾流产,且存在多次妊娠,与目前临床和科研实践积累的资料认为多产为宫颈癌危险因素之一相符[1]。多原发癌的发生率各国报道不一,不同恶性肿瘤由于受预后、治疗方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发生多原发癌的概率和部位、类型不同。陈洪兴等[10]报道,多原发癌好发部位以消化道、乳腺多见。宫颈癌患者易发生乳腺、大肠、阴道、子宫体、膀胱、肺、食道、皮肤等部位的第二恶性肿瘤,同时首发肿瘤位于外阴、直肠、唇部、骨、肺、膀胱时易发生宫颈恶性病变[1]。因此对宫颈癌患者以及首发肿瘤位于外阴、直肠、唇部、骨、肺、膀胱等部位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时应更为全面。尤其是5 年后的随访检查,虽然第二肿瘤多发生于第一肿瘤确诊后5 年内,但仍不应忽视宫颈癌患者乳腺、结直肠、膀胱等部位的检查,以上检查应列为宫颈癌患者复查常规检查。

3. 2 宫颈癌合并乳腺癌的发生原因及发病情况分析

乳腺癌、宫颈癌发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二者均与长期口服避孕药相关。Chung等[11]报道,长期口服避孕药及多产增加HPV感染者患宫颈癌风险。相关HPV转基因小鼠实验证实雌、孕激素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SERMs) ,如Raloxifene和Fulvestrant可有效消除宫颈癌病灶及宫颈不典型增生病变,因此提出针对ERα 的拮抗剂可能为宫颈癌的治疗及预防提供新的选择。而Fulvestrant等ERα 拮抗剂目前多用于乳腺癌治疗。因此认为,宫颈癌与乳腺癌由于存在共同雌孕激素受体,二者共存或相继发生的概率可能更高,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本研究7 例同时患有宫颈癌及乳腺癌患者中,4 例患者雌、孕激素受体均为阳性,另有1 例孕激素受体阳性,1 例雌激素受体阳性。由于本研究中宫颈癌合并乳腺癌病例数少,且统计病例背景为宫颈癌患者,未统一进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不能进一步明确是否雌、孕激素受体阳性者发生宫颈癌并乳腺癌的概率更高。但本文数据提示7 例双癌患者中,雌、孕激素受体均为阳性者所占比例达57. 14% 。

Lee等[12]发现,乳腺癌患者多原发癌的发生率为10. 5% ,其中乳腺癌合并妇科肿瘤的发生率居于第二位,仅次于甲状腺癌。Izmajowicz等[1]发现,宫颈癌患者多原发癌发生率为5. 4% ,而合并有宫颈癌的多原发癌患者占所有多原发癌患者的13. 6% 。Lim等通过分析1993 ~ 2010 年72805 例宫颈癌患者资料发现宫颈癌患者中3. 68% 发生双原发癌,0. 16% 发生三原发癌甚至更多原发癌。Chaturvedi等分析13 个癌症中心宫颈癌患者随访资料发现,宫颈癌患者继发第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1. 3% 。本文对2013 年1 月至2015年5 月间收治的2825 例宫颈癌患者进行统计,发现23例为多原发癌患者,其中7 例患者为宫颈癌合并乳腺癌。宫颈癌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 81% ,宫颈癌合并乳腺癌占宫颈癌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30. 43% ,占宫颈癌的0. 25% 。本文中宫颈癌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 81% ,明显低于国外数据报道,可能与本研究收集病例的时间周期短,多原发癌病例数少有关,但亦可能由于地域、环境、生活方式等差异导致疾病结构差异有关。

3.3宫颈癌合并乳腺癌的诊治

Izmajowicz等[1]报道,60. 7% 的多原发癌患者第二肿瘤发生于首发肿瘤治疗后的5 年内。本文报道7 例患者均为异时性多原发癌,第一原发癌与第二原发癌中位时间间隔为69. 6月( 24. 0 ~ 112. 4 月) ,平均时间间隔64. 5 月,其中5例患者两癌确诊时间间隔在5 年以内( 71. 43% ) ,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因此,对于首发癌为宫颈癌或是乳腺癌患者,5 年内的随访应两者兼顾,同时强调病理诊断重要性,以免将多原发癌误认为复发或转移,而两者治疗原则及预后不同。对于多原发癌应尽可能予以根治性治疗,陈洪兴等[10]认为,有手术指征的第二原发癌,应尽早手术治疗,疗效与单发癌相似。积极的根治性治疗是多原发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本文中,7 例患者均按照乳腺癌及宫颈癌的治疗原则分别行根治性治疗,目前均存活,1 例发生乳腺癌多处转移。

3.4宫颈癌合并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分析

本文中7 例第一原发癌确诊后生存期均超过2 年,生存期达5 年的有5 例占71. 43% 。但由于病例统计时间跨度短,且所有患者截止2015 年6 月30 日均存活,无法计算第二原发癌确诊后3 年生存率及5 年总生存率。5 例患者第一原发癌确诊后生存期达5 年以上,可能与患者肿瘤分期早、预后好有关。Xu等[7]报道,多原发癌患者第二原发肿瘤确诊后中位总生存24 月,1 年、3 年、5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 8% 、39. 1% 和25. 2% 。

多原发恶性肿瘤由于其可能存在于不同器官不同部位,组织学类型不同,因此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由于受宫颈癌根治性手术、放疗等治疗的影响,继发的第二肿瘤尤其位于下腹部及盆腔、下生殖道肿瘤的治疗,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导致第二肿瘤治疗效果不满意。但有报道[1],首发肿瘤为宫颈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的预后并不比仅存在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差。

总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宫颈癌患者继发第二肿瘤的风险高,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多原发癌的认识与警惕,避免误认为肿瘤复发或转移而错误选择治疗方案,延误患者治疗。

参考文献

[1]Izmajowicz B,Kornafel J,Baszczyk J.Multiple neoplasms among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in the material of the lower silesian cancer registry[J].Adv Clin Exp Med,2014,23(3):433-440.

[2]谷铣之,殷蔚伯,余子豪,等主编.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007-1188.

[3]Wanqing Chen,Rongshou Zheng,Hongmei Zeng,et al.Annual report on status of cancer in China,2011[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2015,27(1):2-12.

[4]陈美群,龚美琴,高浩成,等.10年间住院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回顾性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6(2):326-330.

[5]Lei Fan,Kathrin Strasser-Weippl,Jun-Jie Li,et al.Breast cancer in China[J].Lancet Oncol,2014,15(7):e279-e289.

[6]Coyte A,Morrison DS,Mc Loone P.Second primary cancer risk-the impact of applying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multiple primaries:results from a retrospective 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y study[J].BMC Cancer,2014,14(4):272.

[7]Xu LL,Gu KS.Clinical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ases with multiple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J].Genet Mol Res,2014,13(4):9271-9284.

[8]Berrington de Gonzalez A,Curtis RE,Gilbert E,et al.Second solid cancers after radi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in SEER cancer registries[J].Br J Cancer,2010,102(1):220-226.

[9]Berrington de Gonzalez A,Curtis RE,Kry SF.The proportion of second cancers attributable to radiotherapy treatment in adults: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the US SEER cancer registries[J].Lancet Oncol,2011,12(4):353-360.

[10]陈洪兴,周桂娥,杨云利.多原发癌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9,16(5):452-454.

[11]Chung SH,Franceschi S,Lambert PF.Estrogen and ER alpha:culprits in cervical cancer[J].Trends Endocrinol Metab,2010,21(8):504-511.

宫颈腺癌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Maier和Norris提出的诊断标准[3,4], 随机选取2000-2010年间在同一医院收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 其中鳞癌30例, 内膜癌15例, 腺鳞癌6例, 透明细胞癌7例, 子宫内膜样腺癌2例, 并取其腊块标本, 保留患者完整的病历资料, 并根据FIGO提出的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 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

依据科学的原理, 在试验室的试管内对提取的60块蜡块标本进行DNA聚合酶以及特型引物下PCR扩增的研究。对60例患者石蜡包埋组织中的HPV感染情况应用两种检测方法, 即引物、多重型特异性酶链聚合反应[5]。石蜡标本脱蜡水化, 超纯水洗涤后自然风干, 然后按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来提取DNA, 对DNA浓度及纯度进行测定, DNA电泳分析, PCR扩增的引入,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6]。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引物扩增阳性率比较

应用通用引物和多重型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中HPV的感染率分别为71.7% (43/60) 、80.0% (48/60) , 通过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感染有脱漏的现象, 因此在结果统计时以多重型引物扩增的HPV感染率为准。

2.2 高危型HPV不同亚型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

HPV18在宫颈腺癌与宫颈鳞癌的阳性率分别为40.0%、13.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HPV16在宫颈腺癌与宫颈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3.3%、66.7%,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HPV16与宫颈鳞癌密切相关, HPV18与宫颈腺癌密切相关;其他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高危型HPV亚型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HPV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P>0.05) , 见表3。

2.4高危型HPV18与宫颈腺癌患者的病理关系

高危型HPV18型在宫颈腺癌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

3 结论

宫颈腺癌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43例宫颈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20例患者, 治疗组2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年龄24岁~46岁, 平均年龄 (32.5±9.8) 岁;治疗组患者年龄25岁~47岁, 平均年龄 (33.9±9.4) 岁。2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不采用激素替代治疗。治疗组采用激素替代治疗, 尼尔雌醇2 mg/2周或2.5 mg/2周, 2周以后加用安宫黄体酮, 10 mg/d;共10 d。治疗结束后, 每隔半个月复诊, 随访1年[1]。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盆腔复发、肺转移和肝转移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出现盆腔复发、肺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有5例, 复发率为25%;治疗组出现盆腔复发、肺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有2例, 复发率为8.7%, 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激素替代治疗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 根据激素成分分为单纯雌激素替代疗法和联合激素替代疗法。根据治疗方式的要求,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确定剂量。在本次研究中, 从宫颈癌的现状入手, 对手术和放疗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观察, 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 重点观察替代疗法对子宫颈腺癌的预后是否有影响。

近些年来对于HRT的安全问题有了更广泛的重视度, 尤其是HRT引起的恶性肿瘤这一问题, 多数医护工作人员认为HRT和宫颈鳞癌的发生和发展之间无明显联系, 雌激素不会增加宫颈癌的发生概率, 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仅和雌激素有一定的联系, HRT对预后治疗有一定的影响[2]。雌激素和宫颈癌的发生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研究雌激素对人乳头状瘤病16型转基因小鼠宫颈癌的作用中, 9个月组的肿瘤体积和6个月组的肿瘤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后者的肿瘤体积更大, 因此说明在小鼠模型中, 雌激素在肿瘤发展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3]。部分学者对健康妇女进行HPVs、HPVV16、雌二醇和孕激素含量的检查, 实践证明雌二醇的指标变化和宫颈癌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不断提升, 宫颈癌的发生几率也随之增加, 孕激素和宫颈癌之间则无上述变化。雌激素的升高会增加宫颈癌的危险性, 高水平的雌二醇和人乳头瘤病毒 (HPV) 感染本身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能有效刺激宫颈癌细胞的生长, 对宫颈鳞癌细胞无明显变化, 因此说明雌激素和宫颈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4]。

本研究结果显示, 雌激素对Hela细胞本身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如果雌激素的浓度不断提升, 其本身增殖作用也比较明显。基于药物剂量依从性的特殊性, 在后续应用过程中, 必须了解孕激素浓度的具体变化, 考虑到制约性作用的整体性影响, 此外随着孕激素浓度的不断增加, 雌、孕激素联合作用的效果与单一激素相对, 增殖作用更加明显。实践证明, 其药物作用机理比较特殊, 根据抗癌作用形式的变化, 在实践中要通过孕激素受体的变化, 对受体结构进行有效的审核, 尽量将激活的机体转化为调节蛋白, 在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 (NDA) 片段结合阶段, 对各种特异性蛋白质进行检测[5]。可以对细胞核进行审视, 结合受体的变化趋势, 将激活的受体转化为调节蛋白。在和特定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 片段结合的阶段, 可以将合成后的m RNA合成各种特异性蛋白质。由于受体量存在一定的变化, 在实践中应用FCM对孕激素进行观察, 能起到联合诱导的作用。基于孕激素形式的特殊性, 必须根据细胞周期的分布和变化, 对不同孕激素量进行分析, 考虑到细胞凋亡的消极影响, 要重视雌激素和受体结构的变化, 雌激素的受体反应比较明显, 为了起到控制受体的作用, 需要将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结合, 增强孕激素的促凋亡作用。临床医师应对宫颈腺癌Hela细胞雌、孕激素联合应用引起重视, 掌握预后抑制形式的具体化要求, 进而起到明显的预后提高效果[6]。

对于宫颈组织而言, HPV16/18蛋白和雌激素受体相关性比较大, 在宫颈腺癌组织中, 要及时对受体进行检查, 根据蛋白和雌激素受体的变化, 对宫颈癌的发病因素进行推测。针对宫颈癌综合治疗的特殊性, 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采用对照比较的形式, 比较HRT对宫颈腺癌和宫颈鳞癌的影响。雌激素是宫颈腺癌发展的危险因素, 单独采用雌激素能促进宫颈癌细胞的生长, 采用雌、孕激素可对宫颈细胞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孕激素对细胞组织的增殖和凋亡有必然的影响, 根据作用机制的要求, 要对分子构象进行分析, 结合转录形式的要求, 不断促进生长因子的合成[7]。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要及时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涉及到潮热、失眠和四肢酸痛等, 通过阴道宫颈涂片、B超和X线检查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部分患者的心理压力比较大,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一定的了解,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让患者对该病有全面的认识, 减少心理压力,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及时接受治疗。同时患者家属要给予患者安慰和关心, 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增加接受治疗的信心。

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出现盆腔复发、肺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有5例, 复发率为25%;治疗组出现盆腔复发、肺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有2例, 复发率为8.7%, 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宫颈腺癌综合治疗后给予患者HRT能减少临床不良反应, 降低复发率, 为治疗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腺癌综合治疗后激素替代治疗 (HRT) 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43例宫颈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20例患者, 治疗组23例患者。对照组不采用激素替代治疗, 治疗组采用激素替代治疗, 通过B超和胸片检查了解2组患者的病情变化, 对比预后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出现盆腔复发、肺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有5例, 复发率为25%;治疗组出现盆腔复发、肺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有2例, 复发率为8.7%, 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宫颈腺癌治疗后的患者给予HRT, 能有效缓解临床不良症状, 减少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宫颈腺癌,综合治疗,HRT,预后,影响

参考文献

[1]田秦杰.妇科恶性肿瘤治疗后激素补充治疗和非激素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 7 (12) :555-557.

[2]田丽波, 卢玉波, 张红平.激素替代治疗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1, 18 (1) :2749-2751.

[3]阳艳.宫颈癌病人的激素替代治疗[J].药品评价, 2012, 9 (14) :35-41.

[4]何勉, 郭朋, 冯凯勋, 等.宫颈腺癌125例预后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2, 4 (1) :481-485.

[5]刘文欣, 陈颖, 杨广明.144例宫颈腺癌临床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 2011, 11 (14) :664-667.

[6]董虹, 李双, 王丹, 等.宫颈腺癌与鳞癌生物学行为比较及宫颈腺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2 (12) :254-257.

宫颈腺癌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34例病例全部来自我院2002~2006年住院手术治疗并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宫颈腺癌的病例,其临床病理资料完整。

1.2 方法

查阅病例资料,统计患者的年龄、临床表现、妇科检查、术前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术后病理诊断等,并计算术前术后诊断的符合率,误诊漏诊率等,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并对可能与宫颈腺癌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收集的134例宫颈腺癌中,2002年15例,2003年18例,2004年25例,2005年33例,2006年43例,分别占同期住院治疗宫颈癌7.94%(15/189),11.39%(18/158),10.59%(25/236),13.04%(33/253),16.1%(43/267),有逐年上升趋势;腺鳞癌比例由2002年的1:11.60上升到2006年的1:5.21。

2.2 年龄及生育史

年龄25~73岁,中位年龄42岁,≤40岁者60例,占44.78%,≤50岁者103例,占76.87%;孕次0~9次,平均孕次为3.77次,产次0~7次,平均产次为1.80次,产次≥3次共28例,占20.9%;未孕者5例,未产者9例。

2.3 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包括同房后阴道流血,绝经后阴道流血和不规则阴道流血)92例,占68.66%,阴道流液35例,白带异常19例,月经紊乱7例,3例于体检时发现,同时有阴道流血流液者13例,32例患者伴腹痛或腰痛。

2.4 妇科检查

桶状宫颈46例,宫颈病灶呈菜花状生长42例,溃疡型25例,结节型17例。菜花状合并溃疡型15例,菜花状合并桶状宫颈19例,27例呈宫颈炎表现(宫颈糜烂,肥大,纳氏囊肿),13例宫颈外观光滑;31例伴子宫增大;三和诊:57例宫旁组织增厚,32例主/骶韧带缩短,30例阴道穹窿变浅、变硬。

2.5 辅助检查

2.5.1 细胞学检查19例行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7例查见腺癌细胞,3例查见鳞癌细胞,4例可疑癌细胞,1例提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炎症反应性细胞改变3例,不典型腺上皮细胞1例。12例行TCT(thinprep cytologic test,新柏氏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3例查见腺癌细胞,2例查见鳞癌细胞,4例为鳞状上皮内瘤变,2例示炎症反应性改变,1例未见上皮内病变及癌变。

2.5.2 阴道镜检查15例行阴道镜检查,8例疑诊宫颈癌,提示异常转化区3例,CIN病变(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例,宫颈炎1例,不满意阴道镜2例。11例经镜下活检.其中正确诊断为宫颈腺癌者7例,2例诊断为宫颈鳞癌,1例诊为宫颈癌,1例诊为CIN病变。

2.5.3 分段诊刮10例行分段诊刮:5例宫腔内查见腺癌,而诊断为子宫内膜癌,另4例因宫颈管查见腺癌细胞拟诊为宫颈腺癌,余1例诊为子宫肉瘤。

2.5.4 宫颈活检64例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宫颈活检,15例正确诊断为宫颈腺癌,诊断正确率仅23.44%(15/64),其中有52例经我院病理切片会诊或重新宫颈活检后,38例诊断为宫颈腺癌,诊断正确率提高到73.08%(38/52)。134例腺癌中56例初诊就诊于我院,宫颈活检示腺癌者42例,诊断正确性为75.00%(42/56),其中的3例患者中,2例术前TCT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1例宫颈刮片示炎症改变,行Leep刀治疗,病检示宫颈腺癌。

2.6 术前诊断和临床分期

术前能正确诊断宫颈腺癌的有91例,占67.91%,术前误诊漏诊的诊断包括:宫颈鳞癌,宫颈癌(未提病理类型),宫颈原位癌,子宫内膜癌,CIN,阴道流液待诊,功血等。经过术中再取宫颈活检送冰冻检查后,正确诊断率提高到87.31%(117/134)。临床分期中,Ⅰa期8例,Ⅰb期41,Ⅱa期24例,Ⅱb期50例,Ⅲb期7例,余4例因术前未能诊断宫颈癌,故未分期。

2.7治疗

治疗方式有手术、化疗和放疗三种。手术方式有:①“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21例②4例行“次广泛子宫全切术”,1例因高血压、肥胖、手术暴露困难,另1例系Ⅰa1期而未清扫盆腔淋巴结,余均清扫。③“宫颈残端癌广泛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4例。④“子宫全切+双附件切除”5例,其中3例系术前未能明确为恶性病变,而术中冰冻也未提示有恶性,结果致使手术范围过小,另2例因患者身体情况无法承受大手术而被迫缩小手术范围,期待于术后补充治疗。化疗分术前和术后两类,42例局部晚期宫颈腺癌行术前新辅助化疗1~2个疗程后手术。术后根据病检结果的高危因素,125例补充化疗和/或放疗。

2.8 术后病理诊断

所有病理结果均经2名病理专家审查确诊,134例宫颈腺癌中,宫颈腺鳞癌/鳞腺癌所占比例最高,单纯腺癌次之,透明细胞癌及乳头状腺癌则属少见类型。见表1

2.9 宫颈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与预后的关系

截止到2007年8月,134例宫颈腺癌患者共随访到126例,随访率为94.03%。其中,107例存活,总体存活率为84.92%,19例因宫颈腺癌死亡。8例失访病例皆因电话号码的变更或住家地址的改变而失访。126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与预后的关系经卡方检验后发现: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及淋巴-脉管浸润与预后有关,进一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仅临床分期及淋巴-脉管浸润与预后有关。

3 讨论

3.1 发病情况

黏液腺癌中含微偏腺癌7例,肠型腺癌2例

#因有4例患者术前未诊断宫颈癌,故未分期;a不同肿瘤直径两组病例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临床早期(I a~Ⅱa)与晚期(Ⅱb~Ⅲb)病例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高-中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病例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宫颈间质浅层浸润组与宫颈间质深层浸润组病例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淋巴-脉管浸润组与无淋巴-脉管受累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近些年来,宫颈腺癌的发病呈上升及年轻化趋势[2,3]。意大利的一项研究发现宫颈腺癌的发病率正在以每年5.7%(95%可信区间为2.8~8.6)的速度增长,小于55岁的年轻妇女中腺癌的发病增长最快[4]。Schorge JO等[5]人的研究表明宫颈腺癌已经占到了所有宫颈癌的25%,高于本研究中的比例。本研究显示我院收治的宫颈腺癌占同期住院治疗宫颈癌的比例由2002年的7.94%逐渐上升到2006年的16.1%,腺鳞癌比例由2002年的1:11.60上升到2006年的1:5.21。其中,44.78%的患者≤40岁,76.87%的患者≤50岁,呈疾病的年轻化趋势,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同。

很多学者都对宫颈腺癌发病率高的原因进行了研究:Bray F等[6]认为宫颈腺癌发病率的升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①对于少见的腺癌亚型的诊断能力的不断提高;②细胞学检查不能很好的筛查出宫颈腺癌;③持续感染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不断变异及其分布趋势和患病率的变化。而Sasieni P等[7]的研究却表明宫颈腺癌发病率的增长和人群的出生队列有关,1960年后出生的人群患宫颈腺癌的潜在危险是1935年出生人群的14.倍(95%可信区间:11~19),这与1960年后出生人群更多的暴露于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有关。Berrington de Gonzalez A[8]研究则发现初次性生活过早,多个性伴侣,多产和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是宫颈腺癌的危险因素,同宫颈鳞癌类似。

3.2 术前误诊漏诊现状,原因及提高术前诊断正确性的方法

本研究134例宫颈腺癌中,67.91%术前能得到正确诊断,经再次术中冰冻活检后,诊断正确率提高到87.31%,但仍有12.69%的患者直至行手术治疗时也未能诊断正确,最终依靠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宫颈腺癌起源于宫颈管内,如内生性生长,病变较深,在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妇科检查宫颈外观可无明显肿瘤病变,细胞学涂片也可能检测不到典型的异常细胞,常规宫颈活检如取材深度不够,也不易发现病变,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宫颈腺癌诊断的困难。

鉴于近年来宫颈腺癌在宫颈癌中的比例逐年增高,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倡已婚妇女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对可疑病例及时采取必要的辅助检查早期明确诊断。

3.2.1 细胞学筛查及液基细胞学的应用

宫颈腺癌的筛查结果一直不尽如人意。Liu S等[9]的研究发现细胞学筛查的广泛开展虽然大大降低了宫颈鳞癌的发病率,但对腺癌却意义不明。本研究中,19例患者行细胞学检查,7例发现腺癌细胞,检出率仅为36.84%。因此,临床实践中,重视宫颈管部位脱落细胞的取材可能有助于提高检出率。近些年来,TCT新柏氏液基细胞学已经成为实用并逐渐广泛开展的宫颈癌筛查方法,本研究中,12例行TCT检查,3例查见腺癌细胞,检出率也很低。由此,我们认为宫颈细胞学检查诊断宫颈腺癌效果一般,有必要借助进一步的检查来明确诊断。

3.2.2 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的局限性及宫颈管搔刮术/锥切活检的应用

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理论上能提高术前诊断率,但对颈管内起源的宫颈腺癌和宫颈深层病变,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中,11例患者经阴道镜下取活检,7例诊断为宫颈腺癌,诊断正确率较之细胞学和分段诊刮,提高到63.64%,但仍存在相当比例的漏诊误诊,这时,应用宫颈管搔刮术(Endocervical canal curettage,ECC)可能对诊断颈管起源的宫颈病变有帮助。另外,本研究中有3例患者于Leep刀术后病检诊断为宫颈腺癌,锥切组织更多,深度足够,更易发现颈管深层病变。故我们建议:对哪些反复细胞学检查阳性、细胞学报告中发现非典型腺细胞、阴道镜检查不满意和/或活检可疑的病人,皆应做宫颈管的搔刮术,必要时宫颈锥切病理组织检查(推荐冷刀锥切),以免误诊和漏诊。

本研究中,院外宫颈活检诊断正确率仅23.44%,经我院会诊或重新活检后,诊断正确率提高到了73.08%。故我们建议对基层医院的病理结果最好到上级医院进行病理切片会诊,必要时重新取材,以免误诊漏诊、误治过治。

3.2.3 在诊断为原发性宫颈腺癌时,还应注意除外宫内膜癌累及宫颈和消化系统肿瘤的转移。

诊刮时提倡分段诊刮,如有宫颈管病变,利于发现。如为肠型腺癌或既往有消化道病史者,术前胃镜、肠镜、免疫组化等检查可协助排除消化道转移。本研究的病例中有2例术前诊断为宫内膜癌转移到宫颈,但经免疫组化及详细的病理镜下分析终可确诊病变真正来源于宫颈。

3.3 宫颈腺癌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

本研究中,经统计学卡方检验提示宫颈腺癌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及淋巴-脉管浸润与预后有关,进一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仅临床分期及淋巴-脉管浸润与预后有关,还需更多大宗量临床资料证实。这与国外Baalbergen A等[10]的研究相似,他们发现除了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外,肿瘤大小也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由此可见宫颈腺癌的预后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局部肿瘤病灶越大,临床分期越晚及合并淋巴-脉管转移的病例,预后越差,这就提示临床上应重视宫颈腺癌的早期诊断,对于局部晚期的病例,术前积极实行新辅助化疗或同期放化疗以减少不良预后因素,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示宫颈腺癌在宫颈癌中的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小于50岁的中青年妇女所占比例很高。宫颈腺癌术前误诊漏诊率较高,术前行宫颈管搔刮术,锥切活检及必要时术中再次宫颈活检冰冻检查可能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及淋巴-脉管浸润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因此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腺癌的早期诊断,积极采取措施减少不良预后因素。

参考文献

[1]曹泽毅.子宫颈癌治疗的变迁和思考.中华妇产科志,2004:39(3):212~215

[2] Leminen A,Paavonen J,Forss M,et al.Adeno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cancer,1990;65(1):53~59

[3] Vizcaino AP,Moreno V,Bosch FX,et al.International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of cervical cancer:adenocarcinoma and adenosquamous cell carcinomas.Int J Cancer,1998;75 (4):536~545

[4] Visioli CB,Zappa M,Ciatto S,et al.Increasing trends of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incidence in Central Italy despite Extensive Screening Programme,1985~2000.Cancer De- tection & Prevention,2004;28(6):461~464

[5] Schorge JO,Knowles LM,Lea JS.Adenocarcinoma of the cervix.Current Treatment Options in Oncology,2004;5 (2):119~127

[6] Bray F,Carstensen B,Moiler H,et al.Incidence trends of adenocarcinoma of the cervix in 13 European countries. Cancer Epidemiology,Biomarkers & Prevention,2005;14 (9):2191~2199

[7] Sasieni P,Adams J.Changing rates of adenocarcinoma and adenosquamous carcinoma of the cervix in England.Lan- cet,2001;357(9267):1490~1493

[8] Berrington de Gonzalez A,Sweetland S,Green J.Compari- son of risk factors for squamous cell and adenocarcinomas of the cervix:a recta-analysis.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04;90(9):1787~1791

[9] Liu S,Semenciw R,Probert A,et al.Cervical cancer in Canada:changing patterns in incidence and mortality.In- 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ical Cancer,2001;11(1): 24~31

上一篇:医院会计管理论文下一篇:陶行知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