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碘消毒液

2024-10-29

复合碘消毒液(共3篇)

复合碘消毒液 篇1

对新生儿来说, 新生儿的脐部残端位置比较特殊, 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新生儿体内的主要通道[1]。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如果脐部护理不当, 就会非常容易造成局部感染, 有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败血症[2]。因此, 在儿科护理中, 对新生儿做好脐部护理是最为重要的内容。本文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产科足月出生的新生儿28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复合碘消毒液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产科足月出生的新生儿2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59例, 女121例, 所有新生儿均为日龄产后1 d至新生儿地带残端脱落之间。所有新生儿并未在宫内有感染, 经过Apgar评分, 所有新生儿超过8分。新生儿体质量均超过2500g。按照统计学原理将所有新生儿分为例数均为140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新生儿日龄、体质量、性别等基本情况并无显著差异, 可以作为对比试验进行比较。

1.2 方法:护理人员均给予所有新生儿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使用复合碘医用棉签护理新生儿脐部, 每天护理2次。观察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复合碘消毒液护理脐部, 每天护理2次。在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护理后, 需要是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进行处理。

1.3 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17.0的统计学处理。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比进行分析, 而资料比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χ2来检验, 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 就充分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结果表明, 观察组新生儿中仅有2例新生儿脐部出现潮红、1例渗血, 且无1例新生儿脐部有分泌物, 对照组新生儿脐部出现潮红的有11例, 渗血的有9例, 且出现分泌物的有3例,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与此同时观察组新生儿有50例在3~5 d脐带残端脱落, 有90例新生儿在6~7 d脐带残端脱落, 而对照组新生儿3~5 d脐带残端脱落的仅有15例, 6~7 d脐带残端脱落的有109例, 8~10 d脐带残端脱落的有16例,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护理人员在护理新生儿脐部的时候, 使用复合碘消毒液可减少潮红、渗血与分泌物等局部炎症。复合碘消毒液与复合医用棉签含有的有效碘量并不相同, 因而新生儿脐部局部出现炎症的例数也不相同。复合碘医用棉签的主要成分是洗必泰碘, 其中能够发挥出作用的碘含量在0.17%~0.23%, 醋酸氯己丁的含量则为0.11%~0.13%。而复合碘消毒液的主要成分则是聚乙烯吡咯烷酮碘, 其中有效碘的含量在0.5%左右。相对比复合碘医用棉签中有效碘的含量, 复合碘消毒液中有效碘量比较高, 具有极强的杀菌能力。对新生儿脐部清洁、消毒、杀菌护理具有明显的效果, 并且还能够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3]。

从本次研究活动实施的结果中就可以了解到, 护理人员使用复合碘消毒液可以有效促进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 促进新生儿脐带创面在最短的时间愈合。在本次研究活动中, 观察新生儿在7 d以内脐带残端就全部脱落, 且5 d内脐带残端脱落达到35.7%, 6~7 d脐带残端脱落的就有64.3%, 而对照组新生儿5 d内脐带残端脱落的有10.7%, 6~7 d脐带残断脱落的有77.9%, 8~10 d脐带残端脱落的有11.4%。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自所以产生这种差距, 可能与碘消毒液中具有含量高、杀菌能力强有关。在复合碘消毒液与皮肤或者是黏膜组织接触后, 会迅速杀灭细菌和病毒, 同时还会在皮肤黏膜表面上形成金黄色的保护膜, 这样有助于脐带残端干枯僵化, 促进脐带创面愈合与脐带残端脱落。

综上所述, 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脐部实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 相对比复合医用棉签护理脐部, 复合碘消毒液护理效果更为明显, 减少新生儿你脐部不良症状的出现。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复合碘消毒液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产科足月出生的新生儿280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例数均为140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对照组新生儿使用复合医用棉签护理新生儿脐部, 观察组新生儿采用复合碘消毒液护理脐部, 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结果表明, 观察组新生儿中仅有2例新生儿脐部出现潮红、1例渗血, 且无1例新生儿脐部有分泌物, 对照组新生儿脐部出现潮红的有11例, 渗血的有9例, 且出现分泌物的有3例,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与此同时观察组新生儿有50例在35 d脐带残端脱落, 有90例新生儿在67 d脐带残端脱落, 而对照组新生儿35 d脐带残端脱落的仅有15例, 67 d脐带残端脱落的有109例, 810 d脐带残端脱落的有16例, 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护理人员在对新生儿脐部实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 相对比复合医用棉签护理脐部, 复合碘消毒液护理效果更为明显, 减少新生儿你脐部不良症状的出现。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复合碘消毒液

参考文献

[1]柴青松.不同护理措施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2 (1) :28-30.

[2]梁秋霞.不同干预措施对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 (综合版) , 2013, 11 (1) :987-988.

[3]庄亚芬.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护理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16 (6) :69-70.

复合碘消毒液 篇2

1 使用方法

取3M爱护佳TM9200 免洗外科手消毒液适量, 滴于安尔碘痕迹上, 再用布轻轻擦拭, 仅用30 s, 安尔碘残迹就会完全清除干净。

2 优点

复合碘消毒液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接受行手术治疗的清洁切口共1 078例, 除外糖尿病等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患者, 除外术区周围潜在感染可能的患者, 以及除外全身其他部位已存在感染者或继发全身感染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539例, 对照组中男274例, 女265例, 年龄19~52岁, 平均 (38.5±7.2) 岁;实验组中男288例, 女251例, 年龄17~55岁, 平均 (40.8±8.1) 岁。

1.2 实验方法

按标准手术区消毒原则进行, 对照组采用常规碘伏消毒, 实验组先采用75%酒精消毒术区, 待酒精自然晾干后, 再用碘伏行常规消毒。常规铺无菌巾, 开始手术, 术毕根据部位不同, 采用不同无菌包扎方法, 术后根据需要定期换药, 清洁术区。

1.3 观察指标

定期观察伤口情况, 记录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不适, 有无伤口裂开, 记录切口愈合情况, 有无延迟愈合发生, 向主刀医师了解有无全身感染症状发生, 记录因切口感染而导致的例数。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1]:以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为诊断依据。甲级愈合:切口愈合良好, 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切口愈合处有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炎性反应, 但未出现化脓;丙级愈合:切口出现化脓, 需切开引流。

切口感染可疑者或症状明显可判定者, 行创面细菌培养, 手术切口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洗, 然后用无菌棉拭子拈取伤口深部的脓液或分泌物立即送检;形成窦道者穿刺抽吸或手术开口对窦道或瘘管深部取材;标本送实验室后20 min内接种, 记录培养结果。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数据, 观察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对照组中发现切口发红、局部脓肿形成、延迟愈合及全身感染的例数分别为312例, 117例, 78例和21例;而实验组中上述情况发生的例数分别为238例, 74例, 35例和9例, 其发生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见表2。

2.2 切口细菌种类比较

两组检出细菌者均以大肠杆菌为主, 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炎链球菌, 类肠杆菌等, 各种常见细菌的分布比例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3 不同部位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

对照组中, 面颈部、胸腹部及四肢发生切口感染的例数分别为64例, 93例, 53例, 其比例分别为30.5%, 44.3%和25.2%;实验组上述各数据分别为24例, 86例, 43例, 比例为15.7%, 56.2%和28.1%;可见实验组中面颈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减低, 而胸腹部感染例数下降, 但其比例升高, 考虑于面颈部感染率所占比例降低导致其百分比升高。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切口感染是各种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对于切口愈合及病情恢复都有着重要影响。在采用无菌手术原则的前提下, 现在清洁类手术切口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已明显降低, 控制在较低水平, 但由于耐药菌的不断产生, 目前切口感染总体上有上升趋势。切口感染的原因很多, 包括医源性 (如器械、辅料、手术人员等) , 患者抵抗力 (如糖尿病等抵抗力低下者) , 还有就是清洁切口皮肤的常驻细菌, 其中皮肤中的常驻细菌是常常被忽视和低估的重要因素。皮肤中的各种细菌, 主要分布于皮肤表面及其附件中, 作为人体最大的天然屏障及第一道防御线, 皮肤主要通过分泌皮脂等阻断细菌进入机体, 人体每天分泌大量皮脂, 其中包裹着各种常见致病菌, 若不定期清洁, 可能导致皮脂腺导管堵塞, 继发形成皮脂腺囊肿及感染。普通的清水擦拭不能完全清除掉皮肤表面的皮脂, 即使通过碘伏常规术区消毒, 也不能完全脱脂, 有术后切口感染的潜在风险[2]。

碘伏是由碘与表面活性剂络合而成的不稳定络合物, 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与碘的络合物均可称为碘伏, 常见的是聚乙烯吡咯烷酮[3]。75%酒精、0.5%碘伏都具有中效、速效、低毒的共同特点, 属于中效消毒剂, 0.5%碘伏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性, 可以有效降低皮肤的存菌率[4]。碘伏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等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但对各种细菌L型的作用普遍较差。其原因可能是细菌L型失去了原有的细胞壁, 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增强[5]。长期反复的试验得知, 浓度为75%的酒精杀菌力最强, 所以医用消毒酒精一般都是含75%的纯酒精和25%的水。由于酒精有一定的刺激性, 对于粘膜组织有一定损伤, 故目前临床消毒, 特别是手术消毒, 常不选用酒精。但有研究显示, 75%的酒精是一种有机溶剂, 在术区消毒时能使皮肤表面的脂质脱去, 从而使皮肤清洁干燥[6]。

该实验中发现:术前先通过酒精脱脂, 在常规碘伏消毒后, 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明显降低, 再次证实皮肤表面脂质中是切口感染致病菌的来源之一, 同是证实了消毒前脱脂治疗的必要性。而由于两种消毒液均为中效杀菌液体, 抗菌谱类似, 在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检测中也证实了这一点。面颈部是皮脂腺发达的部位, 皮脂分泌量大, 且属于暴露部位, 接触细菌机会较其他部位多。从结果看, 脱脂后面颈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所占各部位的感染比例明显降低, 说明脱脂治疗在面颈部的应用中效果尤为突出, 也再次凸显脱脂治疗的必要性。

综上, 术区酒精脱脂联合常规碘伏消毒, 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特别是面颈部表现尤为明显, 这是一种实用、且有效的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小霞, 舒光雅.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消化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5) :29-30.

[2]郭亚春, 陈文光, 章泽豹, 等.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4) :394-396.

[3]胨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587.

[4]任华, 高新霞, 曾毅, 等.碘酒酒精与0.5%碘伏用于足部皮肤消毒后皮肤存菌状态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6) :1509-1510.

[5]王晓燕.常用化学消毒剂对细菌L型的杀灭效果[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8, 3 (9) :715-716.

上一篇:音乐美学的追问下一篇:林业调查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