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好小学数学课

2024-10-16

怎样教好小学数学课(精选12篇)

怎样教好小学数学课 篇1

数学是教师和家长一直关注的重点学科之一,教师一直对该问题进行潜心研究。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格特点鲜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变化,人才的内涵变得丰富。 科学的发展带动教学的改变,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教师而言是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机遇,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案,精心准备好每节课程,不断完善教学结构和教学步骤。 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在民主自由的空间里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得到有效激发,在课堂上处于活跃状态,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下面我就实际教学经验对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进行了分析。

一、教师要精心备课,创新教学设计

数学是一门高学问的艺术, 要上好小学数学课教师在课前对课程就要进行精心的准备。 在精心准备的课堂上,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在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整堂数学课的掌握和驾驭比较熟练。 备课的环节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第一,一节课的起点设计如何。 这里所说的起点,主要是指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生长。 设计合理的起点的作用是有利于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和联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知识能够自然过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链接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 第二,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新知识的主体部分就是重点,大多数学生不理解、不能掌握的知识的部分就是难点。 有时重点和难点是分开的,有时是相互一致的。 备课中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以重点展开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对重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难点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以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为基础,深度和广度也是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难点的研究和分析,确保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注重交点,交点是指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衔接点。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章节和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和联系是很密切的。 要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融合, 教师首先要明确把握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衔接点。 知识网的形成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清晰的把握,并把知识网络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第四,不要放过疑点。 很多学生会对某一知识点产生混淆,容易在这些知识方面犯错误,对于疑问,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的解疑能力进行培养。

二、从现实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小学数学学科也不例外。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和生活经验着手进行导入,学生对熟悉的生活很容易接受,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比较容易。 小学生最明显的非智力因素就是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创设“玩”的教学方案,让学生既能一边玩,又能有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把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作为新课的导入环节。 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教师所举的例子概括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点, 再从他们的生活中寻找和思考他们所见的轴对称图形。 还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把轴对称图形编成小故事,加深他们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和掌握。

三、营造民主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整个课堂,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占主体。 新课改要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把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展示给学生,要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还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展示真实的自我, 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师生之间交流的质量。 学生不再是惧怕老师,而是尊重爱戴老师。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要在课堂上用语言和目光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引入奖励机制,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 教师要对那些成绩较落后的学生付出更多的关爱, 帮助他们消除对学习的畏惧心理和情绪,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带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对于学生不同的表现,教师可以引入激励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和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在课堂上发挥和展示真实的个性,让课堂更具活力和魅力。

五、注重动手实践,使认识上升到理性

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 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特点,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的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和发现。 学生在学习中首先接触的是大量的感性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通过动手实践把大量的信息进行系统性的链接, 发现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在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散性思维。

综上所述,要上好小学数学课需要教师从备课开始,到对课程的评价和反思都要精心准备。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着手,为学生创设富有激励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张仲敏.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03).

[2]钱莉.让数学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J].江苏教育研究,2008(20).

怎样教好小学数学课 篇2

如何教好一年级数学

一年级的儿童则对“玩”比较感兴趣,一切以快乐为本,无忧无虑,所以要想教好一年级数学,首先必须激发、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下面是我在一年级进行数学教学中,采用的引发学生喜欢数学的几种做法。

一、创造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一年龄的儿童非常的天真可爱,一般以老师为中心,所以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也尤为重要。教师就是学生的表率,时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年级教师尤其要注意,去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觉得你和蔼可亲,都愿意亲近你,都喜欢你。在无形中他们也会喜欢你所上的课,对那一门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我不仅让他们和老师交朋友,而且还和书中的数学伙伴“笑笑”、“淘气”、“智慧老人”交朋友,我既做教师,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如果教师能处处为学生着想,常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神情,温和的语言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学生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双方达到感情的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

二、注意运用生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正在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一年级儿童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这个过渡的开始。所以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既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4-2”这一减法算式中“-”所表示的意思时,老师可以这样举例说明:“桌上有4个苹果,现在你吃掉2个,还剩多少个?”,“吃掉,少了2个,就是减去2的意思。”所以说“减法中的减号就是拿走、少掉、去掉的意思。”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就很容易掌握新的知识。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的同时,要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为基础。另外,如果能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来举例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

二、寓教于趣,激发竞争意识,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年级的儿童大多数都喜欢讲故事、唱歌、跳舞,喜爱玩耍和参与老师组织的一些表演和游戏是一年级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的需要,教师可采用游戏,开火车,即兴表演等手段,使学生在玩耍、表演、游戏中学到知识,使到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在上学期的第一课,认识10以内的数时,我把各数编成一个手指游戏,在游戏中边表演边学习数数,这对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来说感到特别亲切,非常兴趣。之后我还把手指游戏作为每次课前的一个安静游戏活动,能使全体学生在最短时间集中注意,进入课堂活动,一举多得;又如“0”的认识这一课可以上成一节故事课。以小兔采蘑菇、拔萝卜为线索,先由老师讲,然后可引导学生看图续讲,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并训练他们的看图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数学学习中,能促使学生互动,让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在数学课进行一些比赛,如比比谁写的字好、谁看到的东西多、谁数数又对又快、谁提的数学问题最多、谁做口算既准确又迅速……都是个人为单位的,还可以分小组来进行。例如,“10”的认识这一课可以把全班所有学生分成几组或同桌小朋友合作,看谁先把10根小棒数出来并且用线绑好。

三、亲自动手,在操作中使学生乐学、会学。

学生对事物的感知、知识的理解掌握、感性经验的获得,是通过表象的积累,再与听觉表象和其它表象的综合,形成有关事物的概念,获得抽象的知识。而一年级的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或集中时间不长,好奇心强、好动,特别是一双手喜欢到处乱摸。根据这些特点,老师可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一些操作性的学习,寓教于玩,使学生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发展了学生的动作思维,达到了乐学和会学。例如在一年级数的组成教学里,学“7的组成”,让学生带7块小积木,让学生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再根据学生各个不同分法,归纳出“7的组成”。

四、善于表扬与奖励,唤醒学习需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类本质里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的确,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奖励,不希望受到别人的批评和不重视。所以,在教学中,只要老师能善于对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并能形成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例如:当某个学生能正确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或后进生有了点滴进步时,老师应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和奖励,可以采用鼓掌表扬,或奖励一个小红星、小奖品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错了,老师应以鼓励为主,以免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当他们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热切的向往之情,进而产生一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情绪。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来唤醒他们的学习需要。例如,可以制定一个奖励制度,让他们渴望受到表扬、得到奖品,让他们明白想要受到表扬、得到奖品必须要把数学学好,告诉他们:理想、愿望与学好数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现在学好了数学你的愿望才可能实现。这样就可时刻激励学生要学好数学,避免产生阶段性学习,逐渐培养、巩固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唤醒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人人争当小老师,从小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一年级学生特别对老师崇拜,言听计从,他们都喜欢表现自己、领导别人,这就是人的表现欲和领导欲的真实写照。因此,做为老师应给学生一个自我表演的舞台,不要约束他们。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机会进行练习、实践,增强学生的自我锻炼,培养学生从小当学习的主人,从小培养自学能力,使课堂的气氛变得轻松、自然、愉快,增添学习兴趣,可采用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做法。例如在一年级的复习课中,对“10以内数的加法表”的复习,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于是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上轮流当“老师”,通过一问一答,复习旧知识。比如:我有时让学生当小老师,同桌之间互相批改作业,看哪个小老师又快又准确;有时对老师当天所讲的内容进行一问一答的复习,通过小组内的问答式学习,可以使成绩差的同学增多练习机会,在听、练中学会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寓学习于游戏中,如小老师问:“2+6=”学生答:“2+6=8”老师问:“为什么2+6=8?”学生答:“因为2和6组成8,所以2+6=8”,小老师再问:“2+6=8,6是什么数?

2、8呢?”,这样让大家都有机会当小老师!

总之,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愉快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喜欢数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从此打下“乐学”的思想基础。

怎样辅导好您的孩子学好一年级数学 1.要了解一年级数学的内容及要求:

第一学期:

(1)1到10各数的认识、写法和加减法。包括:实物图,数10以内的数,1到5各数的认识和写法,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0的认识和写法,加0、减0和得数是0的减法,6到10各数的认识和写法,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式题。

(2)11到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包括:数11到20各数,十和几组成十几,11到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钟面的认识(会看整点钟)。

(3)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减法。包括:20以内的进位加法,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题。

(4)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认识。

第二学期

(1)20以内的退位减法。(2)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包括:数100以内的数,认识个位、十位,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元、角、分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

(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4)认识图形。长方体、王方体、圆柱、球的初步认识。

2.帮助孩子掌握数的概念。

孩子在入学前,可能会数会认20以内的数,但不等于了解这些数的实际意义。家长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帮助孩子建立数的概念。

(1)认识一个数的数值,建立基数的概念。如“5”是一个抽象的数值,要求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说明“5”所表示的实际数量。如“国旗上面有五个五角星,每个五角星又有五个角”,“一只手有5个指头,家里有5口人,5个苹果„„。”还能表示可看到的一些连续量,如往盆里倒5杯水,量一根长5尺的麻绳,时钟敲了五下„„。从而使孩子知道一个抽象的数可能表示的实际数量是很丰富的。

(2)认识一个数的序数,建立序数的概念。就是要认识一个数或一个物体在一个自然数列或一组物体中的位置和次序。如:应知道“7”在“6”和“8”中间;7大于6,但7小于8,训练孩子用多种方式练习计数。首先,按自然数数列逐个出现以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有利于对数序的理解。

同时还可以利用儿童生活实际中的数字材料让儿童顺数、倒数或嵌数。教孩子知道用来表示数量多少的数叫做基数。如1个、2个、3求书、4辆车、5个茶杯„„用来表示次序的数叫做序数。如第一、第二、第三本、第四辆、第五个座位„„。

(3)认识数位,掌握十进制的概念。知道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的。认识20以内的数是孩子第一次遇到逢十进一的情况,要求孩子认识满了十就要有一个大的新计数单位出现,即,10个“一”就是1个“十”,10个“十”就是1个“百”„„掌握数位的顺序和进率,这是读数和写数的基础。

(4)正确的读数和写数。孩子第一次学习读数和写数,可将数字形象化,并编成儿歌:1象小棒,2象小鸭,3象耳朵,4象小旗,5象称钩。6象电灯泡。7象镰刀,8象把子。9象哨子,指导孩子写数要求严格掌握每个数字笔顺和结构,写得正确、匀称、规范、迅速,不能乱画或倒笔,区别易混的6和9、9和7,着重练习难写的数字8和0。

(5)正确认识“0”的意义。家长如果问孩子“0”表示什么?孩子会说。“0”表示一个也没有。这时家长要告诉孩子,这是不全面的。“0”还可以表示温度,摄氏0度时,水就结冰了,能说没有温度吗?“0”还可以表示起点,如:数轴和米尺的起点就用0来表示。0在1的前面。“0”还可以占住数位,少了0或多了0,数就会发生变化。

3.让孩子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打好加、减运算的基础。

掌握数的组成、建立数群的概念。数的组成就是说一个数由哪几个数组成的,或一个数有几种分法。数的组成知识是计算加、减法的基础,儿童掌握数的组成越多,越牢固,计算的方法就越灵活,越快。

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解是20以内数的计算基础,20以内数的计算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所以说指导孩子学好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很重要的。

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熟练掌握,在很大程度也取决于学生对10以内的组成与分解的熟练程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对数的组成与分解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4.加强口算训练,促进计算能力的提高。

现行教学大纲要求一年级学生要能够熟练地口算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这说明一年级的学生口算训练是很重要的一项训练。对1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通过训练要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其口算标高应在1分钟内,一般要求能口答30道题,优秀者能口答40~50道题,希望家长能用口算卡片对照时间训练自己的小孩。

5.帮助孩子提高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

现行教学大纲要求一年级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意义解答加法和减法的简单应用题。能够说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初步了解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正确地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根据这个要求,家长们可看教材,要明确应用题的计算是从学生开始认数和计数时就开始了,如数学课本第一册第6面上方的图就是一个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图意说出条件和问题:其意思是2个小朋友在扫地,又跑来一个小朋友参加扫地。这时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扫地?前面是条件,后面是问题。因此希望家长配合教师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逐步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口头发表能力。

6.辅导中、高年级数学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如果说简单应用题(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那么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则是教学的关键。

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特点是:只有应用题所要求的问题,而解题需要的两个条件,往往是一个已知,一个未知,也就是把解题必须具备的这个条件隐藏起来,在题目里没有出现,而这个条件属于第一步计算解答的问题,必须由解题者自己提出。这个问题叫做中间过渡问题。这个中间问题是寻求解题途径的关键。因而,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就必须指导孩子把脑筋用到想中间问题上去。下面,就上述这个问题介绍几种方法供家长们参考:

②变换简单应用题的条件,导出两步计算应用题,指导孩子探求中间问题。

两步计算应用题是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组成起来的。根据这个特点,教学上述例题时,再指导学生解答,最后家长引导学生就变化的条件进行分析,使学生看到提中间问题的必要性。

③利用数量关系,指导学生寻求中间问题。

教学上述问题时,先让学生练习一道简单应用题,最后根据数量关系式总结出寻求中间问题的方法。

中、高年级应用题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三步复合应用题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法和综合法等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进行解题思路的训练,以培养孩子们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在辅导中要加强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以利于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当孩子们较熟练地掌握了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同时,就要配合教材内容,对一些常见的,且具有较为稳定和一些特殊数量关系的典型应用题(如水平均数问题,归一问题,行程问题,按比例分配问题等)也要着眼于对这些典型应用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切不能让孩子们死记公式去套题。

(2)对小学生来讲,有两组数量关系是他们最容易混淆不清的,因此,家长要配合老师做好这方面的辅导工作。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出现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特别是上面提到的几种较难理解的数量关系,都是在小学生学习整数内容时出现的。为了巩固和加深对些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当孩子们学习小数和分数内容时,望家长们能配合学校做好巩固工作,以期帮助孩子们能达到扩大理解范围、提高理解水平之目的。

怎样教好小学数学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模式 探讨

数学是一门培养孩子综合运算的一门科学,其中有些东西,是很枯涩难懂的,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刚接触数学,理解能力还很差,特别是对一些概念的东西,如果我们还是这样单纯的给学生讲解,学生是很难真正的理解其中的意思的。因此我们要善于一些多媒体的手段来辅助教学,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化,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尽量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和具体的实例来讲解数学。

我们以前的数学都是照本宣科的单纯利用课本,顶多再加上一本练习册,学生的数学知识只是单纯的停留在书本上,只是一种机械的记忆,其实对一些东西并不是很明白,很理解。只是知道老师讲的就应该这样,但是具体是为什么这样,心理并不是很清楚,实际的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例,也不知道把学过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这就是教学和生活的脱节。我们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这个知识,而是要求学生们把学过的知识能够做到具体灵活的运用,如果知识简单的机械记忆,不能很好运用,那么不能说达到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把锻炼学生的具体运用能力和课堂结合起来,把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和我们的数学教学结合起来。

一、教学和生活实例相结合

我们知道,不仅语文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其实数学知识也是与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这在我们现有的新教材中有许多具体的实例,因此我们教师在给低年级的学生讲授新课的时候,最好是用一些很常见,很熟悉的生活经验或具体的生活情景来引出新的教学内容。用这样的一种教学的方式,比单纯枯燥的讲解,更容易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且任何小学生都有一颗好奇心,喜欢问为什么,并且天性生动活泼。一个好的数学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这些特点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给学生在课堂中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把学与“玩”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比如在讲解认识图形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先对这些图形有一个视觉上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找相似的图形,看谁能发现更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争着抢着回答,有的说,前面的黑板是方形的,有的说自己的铅笔盒是方形的,有的说自己的水平下面是圆的。还有书,本是方形的。还有的抢着问,为什么不能把黑板做成圆的,为什么不能让书本做成三角形的。课堂气氛相当的活跃,在这样的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生们对基本的图形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能更快的记住所学的东西。

二、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多的便利,给学生带来了很好的视听感受。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好,发挥这个多媒体的这个优点。比如,再讲钟表的知识的同時,我们可以制作一些精美的PPT课件,用一个小朋友的一天来具体的展示,几点起床,几点上课,几点吃午饭,做游戏,睡觉,这样,在利用课件的同时,学生感觉是在看电影一样,还能够让这些和学生自己的一天结合起来,看是不是和课件里的小朋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使学生先对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这种概念。然后再用钟表的模型,给孩子分别讲解哪个是分针,哪个是时针,要怎么去区分。然后让学生,在钟表的模型上,亲自的摆出几点几点来。这样,有了生活的具体实例,以及和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学生们就不会再区分不了时针,和分针。一节课下来,学生们都能自己很轻松的自己看钟表了。

三、加强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在孩子们刚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就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习惯。

其实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在智力上并没有多少的差别,只是那些分数高,学习好的学生都要比这些学习差的学生要更认真一些。有些孩子没有答对,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马虎,有很多孩子,甚至有很多的填空题会忘记做,这些都是因为马虎导致的。因此我们要改变小学生马虎的这个习惯,培养他们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还有检查的好习惯,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这个好习惯,不仅对数学的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要适时的表扬孩子

要知道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作为一个合格的数学老师,一定要给每位孩子提供成功的这个机会,尤其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适时的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不会因为一时的成绩不好,而丧失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有信心,学习起来,才会克服更多的困难,更好的学好数学。我们要善于想办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大胆的回答问题。我们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一定要多表扬,多鼓励,这样学生才会觉得老师是关注自己的,自己是有能力学好数学的。才能够让整个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体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积极的去投入到学习中,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谈谈怎样教好小学数学 篇4

一、融洽师生关系

人的感情有潜移功能, 小学生则更为强烈。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 那么他们对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就会津津乐道、趣味盎然。

每个学生, 即使常常受到批评的学生, 也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 也有对成功的期盼和肯定的渴求。如果能够为学生创造展示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珍惜、爱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他们就会表现积极, 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而真挚的情感, 并且会把感激之情化作学习的动力,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对于一些上课精神“溜号“的学生, 平时要多找其沟通交流, 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 鼓励他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只有注意力集中, 养成一定的自制力, 才能从“分散”中解脱出来。

三、教给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发展的“源头”。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 不仅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而, 提出问题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被人们看作是创造性活动或优秀才能的特性。

四、练习一题多解, 培养创造性思维

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是反馈练习设计中训练灵活性和思考性常见方式。一题多解可引导学生用不同知识去剖析数量关系, 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发展学生思维, 解题思路会更开阔, 思维会更灵活, 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一题多变, 可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感受应用题变化和发展, 提高能力, 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如:某工厂运来2吨煤, 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实际每天节约了10千克, 可以烧多少天?学生解答后, 再提问:谁能把第三个条件改成间接叙述的形式?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积极性更高了, 纷纷举手, 表现自己。

五、注重实验教学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实物 (如牙膏盒) , 用眼看一看、用嘴数一数、用手摸一摸, 感知什么是表面积。然后学生用剪刀把牙膏盒剪开, 得到长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结合实物, 再说一说每个面对应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中长、宽、高中的哪一组数据。最后自己想办法算出展开图的面积, 也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通过数学“实验”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剪、拼, 进行观察、操作、探究、交流等数学活动, 最终自己得出结论, 既经历了获得知识的全过程, 学会了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又感受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掌握了科学的认知方法, 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怎样教好小学生 篇5

学会讲他们听得懂的道理

不少家长老师都习惯给孩子讲一些道理,对于小学生来说,讲的都是他们似懂非懂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孩子不明白,又怎么会有效呢?因此,在讲道理的时候,要讲一些小学生听得懂的道理。学会用小学生能够理解的词语,讲他们能理解的道理。

学会倾听

现在的家长一般都在为了工作而忙碌,因此他们大多数没有太多时间来倾听。小学生活力旺盛,天真烂漫,经常会有些话跟大人们讲,所以无论你有多忙,都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一是能够了解孩子,二是这样会在孩子的心中为你加分。

奖励有度,惩罚有度

小孩子难免会带给父母惊喜或惊吓,父母当然会给孩子一些奖励或惩罚。奖励有度,不要让孩子觉得做对事情都会有偿,要让孩子慢慢知道做好事是理所当然;惩罚有度,不要让孩子认为做错了就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否则孩子在课堂上会担心回答错误而跟不上教师节奏。

不要溺爱孩子

家长的确很疼爱孩子,尤其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会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予孩子。有些家长做事总是顺从孩子的意愿,这是不合理的。作为家长,你要在孩子心中树立你的权威,在爱的同时,要用巧妙的方法让孩子独立。

不要让孩子有过重的冠军心理

家长们在陪孩子玩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开心,每次都会让孩子拿第一名。可是这样渐渐地就会加重孩子的冠军心理,一旦有谁在某方面战胜了孩子,孩子的内心就会几近崩溃。所以,不要让孩子有过重的冠军心理,在陪孩子玩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体验一下失败的滋味,增强心理素质。

对于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上小学就意味着他们真正的学涯的开始,意味着他们即将长大,面对更多的考试,更多的压力,所以作为家长,请你们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事情,用孩子认为舒服教育方式。

如何教好小学生的方法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家长应该怎么做?

首先要创造一个舒适温暖的家庭,给小孩子成长提供良好发展空间。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作为父母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表率,比如不吸烟,不喝酒,不骂人,不打架,不玩网络游戏等。

对于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做,比如打扫自己房间卫生,吃饭穿衣等。

要及时和学校老师沟通,知道孩子在学校情况,关心孩子,孩子学习就好。

让孩子养成按时休息的习惯,不熬夜,不贪睡。

浅谈怎样教好高中数学 篇6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解题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具体探究如何教好高中数学:课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一、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自学时间,以便拓宽知识面,培养自己再学习的能力。

二、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

三、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说:“现代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目的选择有一个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

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内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都可以借助投影仪完成。教师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

五、了解学生,将解题方法带给学生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

对于数学解题思维过程,可以用下列八个字加以概括:理解、转换、实施、反思。

第一阶段:理解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开始。

第二阶段:转换问题是解题思维活动的核心,是探索解题方向和途径的积极的尝试发现过程,是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调整过程。

第三阶段:计划实施是解决问题过程的实现,它包含着一系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灵活运用和思维过程的具体表达,是解题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阶段:反思问题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它是发展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另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

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怎样教好一堂数学课 篇7

乐———激发兴趣, 体验学乐

首先, 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鼓励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 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并营造一个具有接纳性、支持性、宽容性的课堂氛围;其次, 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要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 促进学生积极地实验、观察、探究、研讨, 唤起学生迫切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求知兴趣。通过学, 使其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要使学生乐学, 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而要让学生“亲其师”, 教师就要“爱其生”。“师爱”是全方位的爱, 既有关怀学生的冷暖 (生活上) 、喜恶 (情感上) 之爱, 更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之爱。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填补他们知识的缺陷, 尽量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多鼓励而不是轻易否定, 进行“换位”思考 (假如我是学生, 就会……) , 才能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

活———创设活情境, 采用活方法, 实现活课堂

中学数学课本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和教材本身的局限性, 难以完全适应各种教学的实际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创设学生所熟悉的、鲜活的情境和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 数学就将成为脱离生活实际的、没有多大用处的东西。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甚至同一内容) 、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在重视教法的同时, 更要重视学法,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课堂理应成为活动的课堂。这就要把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和合作学习。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 如:数学游戏、动画演示、模型制作、测量实验、问题探究、撰写调查报告和数学小论文以及数学问题的小组讨论和争鸣等, 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其主导作用体现在促进学生发挥主动性, 引导学生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 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思———学会思维, 发展思维, 形成能力

数学教学的实践表明:会思维的学生才会学习。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活泼的、主动的过程, 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思维, 掌握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数学思想、数学观念以及相联系的数学方法, 都是数学思维的主导方面, 是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的结合。但我们的数学教学往往只重视逻辑演绎, 而忽视策略创造, 轻视观察、实验、类比、归纳、发现的探索性思维和直觉思维。一般来说, 直觉用于创造, 逻辑用于证明。在中学阶段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依靠直觉提出猜想, 进而能证明或否定猜想的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符合认知规律。

通过数学活动来发展学生思维, 这是数学活动的真谛, 而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如:在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在例题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推导、证明、求解, 思路方法是怎样想到的, 并把自己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 这样, 学生在这些经历中就会逐渐学会如何思考, 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

发展思维, 还必须养成学后反思的习惯, 使学生通过反思总结出具有一般性、规律性的东西, 从而促进学生认知上的升华, 进而发展其思维能力。

实———联系实际, 重视实践, 讲究实效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这就是说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 而是“做”会的, 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而, 教师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动口、动手又动脑, 亲自参加探索和实践 (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自己学懂的例题, 不要由教师讲解;凡能由学生表达的, 不要由教师写出。

讲究实效, 这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中学是学生求知的基础阶段, 中学教学要把落实双基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 恰当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提高实效, 重视过程评价, 及时反馈校正, 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

怎样教好小学英语 篇8

一、勤加练习

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取决于“讲、练”。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新基础进行强化, 把强化的新知识与旧知识、技能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运用;练是使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与技巧的必由之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一切活动都要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兴趣、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出发, 进行正面教育, 积极启发、引导、鼓励学生, 从而提高“练”的质量。

二、开展课外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是教育的基础, 德育主张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 在让学生学习的同时能够辨别是非, 分清善恶, 能够体验、感悟善与美的直接联系, 在学生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学习实践中产生善者的自豪感, 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真实的体验、感悟才能逐渐实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例如, 在教学What can you do?时, 让学生帮助家长干家务活, 并说:I can……I am helpful at home.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体会劳动和关心他人的乐趣;又如, 在教授If you like art and math, you can be an engineer.可以教育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将来成为有用的人。

三、用英语表达真实情感, 促进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

情感的表达, 文字和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让学生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说出的语言发乎于心, 才能把学生头脑中的思维变为最动人的语言, 实现英语的交际功能。如在教学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s?时, 安排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活动, 并与同学交流, 使学生极有成就感, 课后他们还把这个安排写成了短文呢。

四、教学生调整心态, 树立信心

很多学生因为身边没有或是很少有懂英语的人, 在拿到英语课本那一刻起, 首先就生成一分忧虑。再加上第一堂课老师说了一堆, 一句也没听懂, 心中又一种无名畏惧产生了。以这样的心态面对英语, 他如何能学好呢?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步入课堂的第一步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美, 更要消除他们内心的压力, 给他们以自信, 调整他们的心态, 教他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英语, 用冷静的头脑学习英语, 使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这样学生学起来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 第一课, 先讲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 并让学生练习说和用, 而且及时给学生以肯定:You can.Well done!Have a try.或者利用一些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英语的美。

用教材教好小学科学课 篇9

一、“教”出教材中的科学(前)概念

如果我们单纯从概念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小学科学学习过程其实就是科学概念不断构建与完善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我们一般都要用到逻辑推理中的不完全归纳推理。

例: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2 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声音的产生”的科学概念,就是在罗列实验现象中构建起来的。 如:

1.鼓面振动,产生声音;不振动,不产生声音;

2.尺子振动,产生声音;不振动,不产生声音;

3.橡皮筋振动,产生声音;不振动,不产生声音;

4.音叉振动,产生声音;不振动,不产生声音;

5.声带振动,产生声音;不振动,不产生声音;

6.琴弦振动,产生声音;不振动,不产生声音;

7.水流振动,产生声音;不振动,不产生声音;

……;……

通过对以上多个实验现象的有意识罗列, 可以不完全归纳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不振动,不产生声音”,从而形成科学的前概念:“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概念构建, 十之八九都如前面的例子一般, 需要运用归纳推理中的不完全归纳法。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分析,这完全符合人的思维发展需要。 作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清晰教材的编排特点,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并充分运用逻辑学中的不完全归纳法, 让学生经历大量的科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意识罗列,才能发现、探寻出科学(前)概念。

二、“教”出活动间的内在关联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编排, 每一节课中往往包含着多个不同的探究活动。 仔细分析活动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就会发现:活动与活动之间存在着较强的递进式逻辑关系。

例: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身体》单元中的第1 课《身体的结构》,只有两面,只包含“观察我们的身体”和“身体怎样工作”两大活动。 但看似很简单的两大活动,实际却蕴含了“观察身体的外部—感觉身体的内部—探究运动时的参与部位—划分人体的部位”四个层次的思维发展和三次思维递进。 具体为:

第一个层次,观察身体的外部是一个用眼观察,用脑进行判断的过程。 思维的流程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和寻找。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的有序性。

第二个层次, 感觉身体的内部则是一个多感官参与,分析、演绎、判断的过程,通过手的触摸,感觉心脏与脉博的跳动, 通过深呼吸, 感觉肺的部位等等。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多问几个“证据是什么”,辨别是想象得到的,还是现实观察得到的。 体现逻辑推理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第三个层次,探究运动时的参与部位。如果说第二个层次是简单的分析、演绎与判断的话,那么这个层次就是相对复杂的、综合性的分析、演绎与判断。观察运动时身体的参与部位是对感性材料的收集,填写气泡图则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

第四个层次,划分人体的部位。这是在前三个层次感性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基础之上的分析、 判断与推理,虽然这个划分是初步的,是基于学生最感性认知基础上的一种划分,但在思维的层次上,依然要高于前三个层次。

四个层次间存在着三次递进。第一次,从第一层次观察外部到第二层次感觉内部, 实现了从直觉判断到实证判断的思维递进;第二次,从第二层次到第三层次, 实现了从单个部分的观察到综合观察的思维递进;第三次,则是第三到第四层次,经历了感性整理到理性推理的过程。三个层次的递进,我们可以解析出,编者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的用心。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编者, 在为我们展示一个个精彩的探究活动的同时, 更为我们展示出了活动与活动间的内在关联。 这个内在的关联就是教材的魂之所在,我们只有清晰地解析和把握这些关联,并以此来定“教”定“学”,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教”活学生,发展思维。

三、“教”出单元内的逻辑结构

如果从思维发展的视角来分析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单元结构,就会发现,每一个单元的编排结构都具有强烈的思维发展元素,而解析出这些元素,把握住单元内的逻辑结构,对于“教”好每一节课、开展好每一个活动,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如: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共含“时间在流逝、大阳钟、用水测量时间、我的水钟、机械摆钟、摆的研究、做一个钟摆、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等8 块内容。仔细分析本单元8 块内容的编排,我们可以发现, 这就是一个时间测量的发展史: 估测时间—用光影计时—用流水测量时间—用动摆计时。

整个单元结构安排, 具备了从不准确计时到较准确计时;从主观估测到借助工具准测;从开放变量到控制变量; 从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有规律可寻; 从发现运动的规律性到利用规律制作应用等思维发展脉络。 这样的单元结构编排还是相对单一, 思维发展的线索也相对简单。

同样五年级下册的《沉与浮》单元,它的单元结构编排脉络就相对复杂很多, 就存在着多个变量的变化,多条线索的推进。《沉与浮》单元也包含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造一艘小船、浮力、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等8 节课,其中1~4 课主要探索物体沉浮的规律,5~8 课主要探索物体沉浮的原因;而1~6 课是在同密度液体下的研究,7~8 课是在不同密度液体下的研究。

在思维编排进程中,经历了“观察沉浮现象—研究沉浮规律—探索沉浮原因” 三个过程。 从第一个“观察沉浮现象”到第二个“研究沉浮规律”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收集整理的科学探究过程, 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过程。而从第二个“研究沉浮规律”到第三个“探索沉浮原因”的过程,则是运用规律做出解释的过程, 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的过程。可以说思维在层层推进,难度在逐渐增加。

如同以上两个单元, 教科版小学科学的单元逻辑系统,一般都会让学生经历着收集,归纳、推理,再到解释应用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就是完整的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构建科学知识结构的过程。对教材整个单元结构的解析可以让教师对“教”什么、为什么而“教”、应“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更为清晰明确,让教师的“教”更具层次性和针对性。

四、“教”出版块内容的编排体系

小学科学主要包含“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与宇宙”三大内容版块。三大版块的内容安排也极具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的特点, 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

如: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生命世界”内容的编排,主要包含了:三上:《植物》《动物》;三下:《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四上:《我们的身体》;四下:《新的生命》;五上:《生物与环境》;六上:《生物的多样性》;六下:《微小世界》等共9 个单元。

仔细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前5 个单元都为单一的个体观察, 后三个单元则是相对复杂的事物与事物间内在联系的探究。整个编排体系,蕴含了从单一的静态个体,到动态的一个周期变化;从生命个体的探寻,到理解个体与环境关系的变化;从有一定生活经验的生活现状到肉眼无法直接观察的微观世界的变化。 这些变化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逻辑关系。

我们再针对“生命世界” 版块的内容进行汇总后,可以看出:生命世界主要涉及“多样的生物、健康的生活、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四方面内容。编排时遵循着层层递进的思维发展体系。 从小学生最常见的、最喜爱的动植物入手,如蜗牛、蚕宝宝、大树、狗尾草、凤仙花等,建立初步的对动植物特征的认识,继而从动植物转向对我们人类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并建立起生命的共同特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认识和改造生命世界。

除生命板块外的其他板块编排,也无不存在着极强的思维脉络。对于这些脉络的整理与把握,可以让教师的“教”具备更好的指向性和前瞻性,反向对于学生的“学”也会起到很好的指导性和启发性作用。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科学(前)概念的构建、活动间的内在关系、单元的结构编制,还是从整个版块的体系分解, 我们都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着的逻辑关系和小学科学学科发展学生思维的目标任务。 如果我们能从逻辑思维发展的视角来解析教材,在内容上,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中单元结构的系统性, 可以让教师在“教”每一课时,更具针对性;而从教学方法上来讲,则可以让教师的“教“更具科学性,让学生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更具层次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2013.

[2] .喻伯军.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小学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谈如何教好小学数学应用题 篇10

为此, 我新接一年级数学课时, 进行了应用题提前起步教学, 每个新知识都以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 每节课都涉及应用题内容, 把认数、计算和应用题融为一体。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在认数的同时渗透应用题的有关知识

比如, 我在教“3”这个数时, 不仅让学生会数出三个物体, 会写数字“3”, 还要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 如“小红有2支铅笔, 小明有1支铅笔, 他们合起来有几支铅笔?”又如:“有3个小朋友在扫地, 老师叫走了1个, 还有几个小朋友在扫地?”不仅让学生学会“3”这个数字, 而且也懂得了“2”的基础上再添加1个就是“3”, 去掉1就是2, 初步渗透了求总数和求剩余两类应用题的初步知识。

二、在教学 10 以内加减法式题时, 贯穿应用题的初步内容

在式题教学中, 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而且要让学生懂得, 学习加、减法式题、解答应用题的解题。如, 学习“2+3”式题时, 利用教具 (磁力图片) , 在黑板上先贴上2只公鸡, 再贴上3只母鸡, 问共有几只鸡?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演示, 用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引入式题, 不仅搞清了加、减法算式题的概念, 还贯穿了应用题的初步内容。

三、学习表格应用题为学习应用题铺路架桥

让学生看着图文结合的表格式应用题会说三句话, 知道第一格和第二格告诉的是两个已知条件, 第三格是要求的问题, 掌握单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为学习完全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

四、学习应用题时重点要搞清数量关系

按照上面的教学程序, 学到完全用文字表达的应用题时, 学生感到应用题并不是新的知识, 读题后稍加思考就很快能找出条件和问题, 根据条件和问题, 确定求总数还是求剩余数。这时,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 根据条件和问题, 确定求总数还是求剩余数。然后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分析题的关系上, 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 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上。

五、学习填条件和补问题, 为复合应用题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搞清应用题的结构, 切实学好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为解答复合应用题奠定基础, 我又进行了应用题的填条件、补问题和根据算式、线段图自编应用题的训练。告诉学生进一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结构, 具备相关的两个条件和一个相应的问题, 否则就是不完整的应用题。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 在搞清一步计算应用题结构的基础上, 为解答复合应用题起铺垫作用, 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六、从检验入手突破应用题

我们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的习惯”的要求, 尝试从加强检验环节的教学入手突破应用题, 对检查能力和学生的解题能力、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进行了教学实验。

1.具体做法

(1) 低起点, 从起始题抓起, 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检验。

(2) 严格控制作业量, 布置作业留有检查的时间, 并要求学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进行书面检查, 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将外显的检查过程转换为内隐的检验过程, 形成自觉的检验习惯。

(3) 指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数学作业, 帮助学生巩固检验的方法, 增强自我评价、自觉检验的意识。

(4) 将互逆的、有联系的应用题相对集中教学, 指导学生运用检验从不同角度认识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沟通不同应用题、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 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

(5) 将检验纳入数学科的考核内容, 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评定学生作业的依据之一。

2.实验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

(1) 应用题的检验是解题过程中“以一定的形式查明推理时有无错误, 空隙填补的途径是否最为简洁”, 是计算是否正确的最后一个步骤。它的参与使解题过程整合, 能产生整体功能的放大效应。

(2) 应用题的检验是以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为前提的独立思维活动。它的参与, 减少了评价的中间环节, 缩短了反馈时间,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提高解题正确率, 并使他们在一次次自我反馈成功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 应用题的检验是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重新审视题目的过程。它的参与有利于学生概况化地认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形成高度分化又融会贯通的认识结构;有利于学生摆脱思维模式的束缚, 开阔解题思路, 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双向思维能力, 增强思维的可逆性和流畅性。

(4) 自觉检验习惯的形成, 并和兴趣、情感、意志力等融为一体, 能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始动、维持、调节和控制作用, 促使智力因素的发展, 产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群体效应”, 从而使学生顺应学习规律, 终身受益。

由此可见, 加强应用题检验教学, 是通过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达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学业成绩, 又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的一条有效途径。

教好小学数学课的关键初探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是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里能增长对数学这一门学科的理解、感受数学的奇妙、夯实数学基础、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求知欲是教师授课的主要目的。

一、认真备课

教师认真备课是保证教学课堂质量的前提,在教学未开始前,教师应选择好教材,列好教学大纲,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钻研更好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需主动了解学生,面对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教师要主动地帮助他们,也要明确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在教学中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二、活化课堂

小学数学知识虽然是最基础、最浅显的内容,但教学任务是为智力尚未开发完全的孩子进行数学启蒙。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下功夫,以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数学知识,由浅入深。比如,在角度一章时,可以让学生寻找身边存在的“角度”,找出身边的锐角、钝角、直角。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陌生。在课堂上教师应保持亲和的态度,以指导鼓励为主,不打压学生的好奇心和活泼的天性。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与求知欲,多提问题,让孩子们动脑思索。还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阅读课本,归纳教学重点,分析题目,乐于延展学习课外知识。

三、布置作业

适量的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巩固当日所学的知识,而且从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作业中错误次数多的题,教师应分析该题的知识点,在以后的授课中进行补充讲解。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抄袭不作弊,德智双优。

小学是系统教学的起步阶段,此时的教育尤其重要。愉快积极的求知,更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自主独立的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师是带领小学生叩响迷人数学世界至关重要的引路人,教师必须以生动的课堂吸引学生,以扎实的知识指导学生,为学生做好启蒙。

参考文献:

钱守旺.教好小学数学并不难[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

浅谈如何用心教好小学数学 篇12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 学生的学比老师的教重要

教学中,我们不知道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于是,学校里只要是组织听课、评课,我一次都不会落下,而且注意评价课堂的过程。经常听也就知道了一些,但总觉得其中的评语过于肯定,“本节课教师讲解清楚,对于题目分析准确”,在教师的角度上看,我们每一节课都是精心的准备,先安排“复习”上节内容,接着“例题解析”,然后用大量的练习“巩固”。这样“教”给学生,觉得讲的很清楚学生才能够听明白。课堂上,巧妙的设计铺垫,详细分析例题,指导学生按时完成练习以及练习册内容,至于我的数学课是怎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怎样的内容是高效的,我都没有过多的思考。课堂上也不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看着他们似懂非懂的表情,我也曾经思考,究竟问题出现在哪里? 当时很难说出所以然。现在看来,我们只考虑了教的成分,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这是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生的主动地积极思维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教学状态。

2. 提高自身的素质

课余时间,我开始听一些现代小学数学讲座和一些关于小学数学教育的报告,我才明白“什么样的数学课是一堂好课”“什么样的教师是一名好的数学教师”,有一位教授的话语出惊人: “我建议数学老师不要讲得太清楚! ”看似一句有悖常理的话,却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真谛,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与思考。我觉得,以前,我们讲得太清楚,从表面上看是减轻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困难,让学生减少了“思考”的时间,可是,学生的大脑无法从课堂上受到应有的思维刺激,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经过更多的自我理解与思考,所以这种教学是低级的。于是,以后的教学中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教学,将“思维训练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的策略”等教学理念作为我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思考“什么内容应该讲,什么内容应该留给学生自己思考”,慢慢的,以后的教学中,我的数学课堂渐渐有意思起来,学生有以前的“听数学”变成了主动地“说数学”,在课堂的交流中,我也能够准确的抓住学生的弱点,作为全体的共性一起解决问题,我也感觉到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不同,他们思考问题能力增强。比如,“25×4 = 100”,那么,有的学生会直接说出“25×8”的得数,还有学习了整数的乘法,那么,小数的乘法也就很容易接受了,只是移动小数点位置的练习。

3. 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有了思维的训练,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贯穿在互相启发、质疑当中的,另外,学生合作的经验、表达的经验也会通过不同层次的数学教学活动逐步的积累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的高涨,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挑战每一个没有学习的课题,主动地产生疑问并动脑解答。我也终于知道了,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是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4. 让学生不断地去总结思考

在不断的学习中,我还发现,数学课本是足以让学生练习的,在自己的积极思考中,把课本用足。数学本身就是一个前后相关联的教育,只有一步步地、脚踏实地地去学习,才会逐渐地提高,所以,作为一名想要成功的数学教师,我们还要不断地、积极地鼓励学生掌握、探索整个数学的连接性,这也可以让学生不断的去总结思考,达到学习的前后连贯性。

二、关心学生,培养兴趣

心理学证明,学生如果喜欢老师,那么她也会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所谓的爱屋及乌就是如此。反之,如果他的老师很反感,老师也不喜欢他,他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丝毫没有学习的动力,时间久了,成绩会一落千丈,甚至会自暴自弃,产生厌学的情趣。所以,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关心学生,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喜欢他们的,对他们充满期待,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教师都在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着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在学习上如此,在生活上也如此,对学生的爱无微不至,他们从家庭来到学校,保持着很强的依赖心,她们在家庭里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裕,来到了学校,生活上无人体贴和照顾,这些学生特别需要帮助,需要教师的“爱”,教师在生活中要细心留意学生们的各种状态,让他们在学校里丝毫的不感觉到拘束,如果他们有些人因为一些问题影响其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时,教师要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障碍,让他们走出困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习数学的兴趣。

三、拟定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

相同的两片树叶是不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教师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长处,做到扬长避短。有的学生擅长背诵,有的学生的专长是推理,有的学生不善于运用数学语言,有的学生擅长于空间想象,还有的学生讨厌繁杂的计算过程,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把这些学生交叉的安排在一起,让他们取长补短,共同扶持,相互帮助,一起成长。进行分层教学因才施教,挖掘他们的潜力,根据他们的条件来设定可实现的就近目标、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让每个人的学习都能够达到学习要求,同时为让他们感觉到学习的压力,让他们其乐融融,在课堂上群情踊跃,你追我赶,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存在自卑感,耐心地分析他们的长处,找到每一个人的闪光点,给他们还忧解困。让他们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在他们中间,也许能够生出优秀的数学家,而这也许就因为教师的一聚肯定的话,一句赞美之言。伟大的教师平庸的教师,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学生是否充满浓浓的爱。数学并不难学习,有了困难,帮助他们进行疏导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这些不利因素,让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应看到自己过去的成绩,提高自信心,战胜困难,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他们过度的焦虑。根据我多年的教学观察,总是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有畏难心理,时间久了,压力越来越大,积重难返。教师要理解他们,从一开始就给他们化解困难,用自己的魅力的感染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相信老师,相信自己的能力,感觉到她们在教师的帮助下,在这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做好,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多进行鼓励、表扬,让他们觉得“我能行”,从而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喜爱。

上一篇:网上投稿操作指南下一篇:水平位移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