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计价

2024-09-17

会计计价(通用11篇)

会计计价 篇1

一、存货可变现净值相关概念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 变现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加工至完工达到可出售状态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差额。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 存货应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计量, 如果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 应按照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计入当期损益。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 由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并不是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并不完全等于企业预计销售存货的现金流量。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特征是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 数量上等于企业预计的销售存货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抵减存货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税费以及为使存货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发生的相关支出等抵减项目后的余额。

(一) 存货估计售价的确定在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过程中,

在取得确凿证据的前提下, 确定存货的估计售价是关键环节。确定存货的估计售价时应当注意区别以下情况。 (1) 不是为履行销售商品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 如为在建工程持有的存货, 通常情况下, 以一般市场公允销售价格作为存货的估计售价。 (2) 为了履行销售商品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 且销售合同需求数量等于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的, 一般情况下, 以合同价格作为存货的估计售价和计算可变现净现值的基础。但当存货数量大于合同定购数量时, 合同定购数量, 以合同价格作为存货的估计售价;存货数量超出合同定购数量部分, 应该按照上面第一种情况确定售价。如果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少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时, 实际持有存货应以销售合同所规定的价格作为作为估计售价和计算可变现净值的基础。 (3) 为生产产品而持有的原材料、周转材料等存货, 估计售价应该根据用该材料生产的产品的可变现净值与用该材料生产的产品的生产成本孰低法确定, 也就是说, 如果用该材料生产的产品的可变现净值大于用该材料生产的产品的生产成本, 则以该材料按成本作为估计售价, 如果用该材料生产的产品的可变现净值小于用该材料生产的产品的生产成本, 则以该材料按可变现净值作为售价。

(二) 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 不同类别的存货在不同情况下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有不同的方法:

(1) 库存商品、产成品以及为直接出售而储备的原材料等直接用于出售的存货, 包括随同产品出售但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原材料等, 按照下面三种情况分别计算其净现值。

如果这些存货没有销售合同的价格约定, 则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的估计市场公允售价-销售存货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如果这些存货的价格由销售合同约定, 那么, 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存货的合同价格-销售存货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

如果同一批为直接出售而储备的存货, 部分合同约定价格, 部分无合同约定价格, 应该分别按照上述两种情况确定其可变现净值。

(2) 为加工生产商品而储备的存货, 包括随同产品出售但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周转材料, 可变现净值计算公式为:可变现净值=用这些存货所生产的产成品的估计市场公允售价-加工过程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三) 存货减值准备金额的确定

根据最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存货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 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该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 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 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 而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 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同时, 存货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 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零:已霉烂变质的存货;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生产中已不再需要, 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每一个会计期末, 企业应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 如有因存货毁损、陈旧、技术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 从而致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情况下, 应该按照存货成本减去可变现净值的差额,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通常应当按单个存货项目进行计提, 而对于百货商场等企业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 可以按照存货的品种类别分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目存货存货包括有销售合同价格约定和无销售合同价格约定两部分时, 应分别分析确定是否发生是否发生减值, 分别确定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或转回的金额, 不能相互抵销。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依照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法, 将每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其可变现净值逐一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如果某项目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大于或者等于存货的成本, 此时存货没有发生减值, 该项目存货不用计提存货减值准备;如果某项目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小于产成品的成本, 此时存货发生了减值, 该项目存货应该按照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二、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

企业第一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 应按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的差额,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账户, 贷记“存货跌价准备”账户。除第一次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外, 每个会计期末, 计算出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后, 将应计提数与已计提数进行比较, 根据不同的比较结果分别进行处理。

(一) 补提存货跌价准备每一会计期末, 将应计提数和已计提

数进行比较, 若应计提数大于已计提数, 企业应该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补提金额=应计提数-已计提数。

[例1]某公司2011年12月31日存货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如下:

金额单位:元

(1) 甲产品分两部分, 其中有销售合同约定价格部分2000件, 合同售价 (1300元) 减去销售费用 (100元) 后的净现值仍高出成本 (1000元) , 所以这2000件无需计提跌价准备;其余的由于每件预计售价减去预计销售费用1000-100=900元, 即可变现净值为900元, 而成本为1000元, 所以应计提跌价准备。甲产品应计提的跌价准备为500× (1000-900) =50000元。

(2) 乙产品可变现净值1400-50=1400>成本1100, 没减值, 所以乙产品无需计提跌价准备。

(3) A材料市价 (950元/吨) 虽然低于现账面成本 (1000元/吨) , 但其持有目的是为了加工生产乙产品, 而此时乙产品未发生减值, 所以A材料也无需计提减值准备。

(4) B材料所生产的甲产品虽然发生了减值, 但由于B材料可以单独出售, 单独产生现金流量, 且可变现净值为600-50=550大于成本500, 所以也不必对其计提减值准备。

(5) 根据以上分析, 公司2011年12月31日作如下会计处理:

[例2]某公司有A BCD四种存货, 分属甲、乙两类, 期末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 2009年末各种存货数量与成本如表2所示:

金额单位:元

经查该公司已与长虹公司签订了一份不可撤销合同, 约定2010年2月初, 需向长虹公司销售A商品180件, 单位售价1500元;销售C商品130件, 单位售价1350元。目前该公司A, B, C, D四种商品的市场售价分别为1550元, 1400元, 1300元, 1650元, 此外根据公司销售部门提供的资料, 向客户销售C商品, 发生的运费用平均为50元/件。要求:确定该公司期末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采用单项比较法, 分类比较法和总额比较法, 计算确定该公司本期末存货的期末价值, 并根据单项比较法的结果, 采用备抵法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

首先, 根据上述资料, 确定期末各类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A存货可变现净值=160×1500=240000

B存货可变现净值=100×1400=140000

C存货可变现净值=130×1350+60×1300-50×190=244000

D存货可变现净值=80×1650=132000

然后, 计算确定该公司本期末存货的期末价值, 并填表3:

再根据单项比较法的结果:757400-743400=14000 (元) ,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金额单位:元

(二) 冲减多提存货跌价准备

若应计提数小于已计提数, 企业应该冲减多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冲减资产减值损失, 冲减的存货跌价准备与计提该准备的存货项目或类别应当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但冲减的金额以将存货跌价准备的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例3]某公司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期末存货进行计量。近年各期末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如表4所示:

余额单位:元

根据上表资料, 该公司各年度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2006年末,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000元 (60000-55000) , 作如下会计分录:

2007年末, “存货跌价准备”账户余额应调整为6000元 (65000-59000) , 由于前期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000元, 因此本期应补提存货跌价准备1000元, 作如下会计分录:

2008年末, “存货跌价准备”账户余额应调整为2000元 (70000-68000) , 由于前期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6000元, 因此本期应冲销多提存货跌价准备4000元, 作如下会计分录:

2009年末, “存货跌价准备”账户余额应调整为0元 (成本<可变现净值) , 由于前期存货跌价准备调整后的余额为2 000元, 则本期应冲销已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余额2000元, 作如下全部分录:

(三) 结转存货跌价准备

在对外销售存货时, 如果对已售存货已经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 在结转销售成本时, 应该结转这部分存货已经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冲减当期营业成本。会计分录为:借记“主营业务成本” (因销售而应转出的存货账面价值-因销售应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 和存货跌价准备 (因销售应结转的存货跌价准备) , 贷记“库存商品 (因销售而应转出的存货账面价值) ”。

参考文献

[1]代坤:《关于“跌价 (减值) 准备”计提的几点思考》, 《上海会计》2000年第3期。

会计计价 篇2

按照国际会计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常见的存货计价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

1 几种存货计价方法的分析

(1)个别计价法。这种方法是假设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分批发出存货的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和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和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做为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以辨别其所属的收入批次,实务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并且采用这种方法极易被用作调节利润的手段。因为,如果营运不佳,估计利润不高,管理人员就会高价售出低成本的商品,以提高利润,或以相反的方法降低利润。企业中一般不能互换使用的存货、或为特定的项目购入、或制造单独存放的存货、以及购入批次少、容易识别、单位价值较高的贵重物品中,一般采用个别计价法。并且这种方法在实地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下均可使用。

(2)加权平均法。加权平均法也称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指以期初存货数量和本月购进存货数量作为权数来确定本期存货发出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这种方法只需在月末计算一次,比较方便。但只能在期末确定存货成本,无法随时从帐面上提供存货的结存金额,不利于加强存货的日常管理。这种方法在实地盘存制下才可用。

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 篇3

【摘要】 通过对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差异的深层次比较,总结出清单计价的优势,对从定额计价转变为清单计价的实践工作提供启发与指导。

【关键词】 定额计价;工程量;清单计价

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将工程量清单当作一种格式,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参考定额确定报价,形式变了,内涵却没有改变,使清单计价流于形式。又如某些软件大行其道,因其能使企业先套用定额再通过软件转换成工程量清单报价。招标方往往对此类问题也态度暧昧,模棱两可。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对新旧两种计价模式作深入的比较研究,澄清思想、提高认识,以启发市场参与各方的自觉,推动清单计价实践的完善、发展。

一、两种计价模式的差异

定额计价即由国家或行业提供统一的社会平均的人工、材料、机械标准和价格,供用户确定工程造价的模式。承发包双方共用一本定额和费用标准确定标底价和投标报价。定额计价是建立在以政府定价为主导的计划经济管理基础上的价格管理模式,它所体现的是政府对工程价格的直接管理和调控,显然与市场经济规律是相悖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国际通行的计价模式,在这种计价模式下采用综合单价计价的方法,投标人根据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进行自主报价,招标人编制标底,承发包双方确定工程量清单合同价款、调整工程竣工结算等,是国际上成熟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这两种不同的计价模式在以下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一)计价依据不同

这是清单计价和按定额计价的最根本区别。定额计价的原理是按照定额子目的划分原则,将图纸设计的内容划分为计算造价的基本单位,每个分项工程项目所含的工程内容一般是单一的。计算确定每个项目的工程量,然后选套相应的定额,再计取工程的各项费用,最后汇总得到整个工程造价。其主要计价依据是国家、省、有关专业部门制定的各种定额。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指在招投标过程中,按照业主在招标文件中规定的工程量清单和有关说明,由投标方根据政府颁布的有关规定进行清单项目的单价分析,然后进行清单填报的计价模式。工程量清单计价的主要依据是企业定额,包括企业生产要素消耗量标准、材料价格、施工机械配备及管理状况、各项管理费支出标准等。

目前可能多数企业没有企业定额,但随着工程量清单计价形式的推广和报价实践的增加,企业将逐步建立起自身的定额和相应的项目单价,当企业都能根据自身状况和市场供求关系报出综合单价时,企业自主报价、市场竞争(通过招投标)定价的计价格局也将形成,这也正是工程量清单所要促成的目标。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本质是要改变政府定价模式,建立起市场形成造价机制,只有计价依据个别化,这一目标才能实现。

(二)单位工程项目划分不同

按定额计价的工程项目划分即预算定额中的项目划分,一般土建定额有几千个项目,其划分原则是按工程的不同部位、不同材料、不同工艺、不同施工机械、不同施工方法和材料规格型号,划分十分详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工程项目划分较之定额项目的划分有较大的综合性,它考虑工程部位、材料、工艺特征,但不考虑具体的施工方法或措施,如人工或机械、机械的不同型号等,同时对于同一项目不再按阶段或过程分为几项,而是综合到一起,如混凝土,可以将同一项目的搅拌(制作)、运输、安装、接头灌缝等综合为一项,门窗也可以将制作、运输、安装、刷油、五金等综合到一起,这样能够减少原来定额对于施工企业工艺方法选择的限制,报价时有更多的自主性。工程量清单中的量应该是综合的工程量。综合的量有利于企业自主选择施工方法并以之为基础竞价,也能使企业摆脱对定额的依赖,建立起企业内部报价及管理的定额和价格体系。

(三)两者所基于的体制不同

定额计价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其基础是已经改革废弃的计划经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而清单计价则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的产物,故而清单计价取代定额计价是必然的。

二、清单计价的优势

(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实现了量价分离、风险分担,变现行以预算定额为基础的静态计价模式为将各种因素考虑在全费用单价内的动态计价模式。更适应工程招投标竞争定价的要求,有利于施工企业自主报价,能够反映出工程个别成本。所有投标人均在统一量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和企业自身实力,并充分考虑各种市场风险因素,避免投标报价的盲目性,经过优胜劣汰,即“市场形成价格”,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形成竞争定价的市场环境。

(二)有利于建筑市场公平竞争

由于工程量清单作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工程量清单是公开的,合理低价中标,防止了暗箱操作,行政干预。招标人统一提供工程量清单,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工程量重复计算,有效保证了投标人竞争基础的一致性,减少了投标人偶然工程量计算误差,造成的投标失败。工程量清单计价有效改变招标单位在标中盲目压价,施工单位在工程结算时加大工程量高套定额的行为,减少结算争议,真正形成“用水平决定报价,用报价决定竞争”的竞争局面,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

(三)有利于推升参与各方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实行“量价分离”,强调风险分担,促进市场各方管理水平提高。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人须按照国家统一的工程量计价规范提供工程量清单,并承担相应的风险。众所周知,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于项目实施之前的决策和设计阶段,这些都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量”的确定有决定性影响,招标人只有提高自身决策和管理水平,才能达到提高投资效益和规避风险的目的。如招标人将对因设计及设计变更、工程量增减所引起的工程造价变化更趋敏感,能及早得知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业主此时可根据投资情况,作出正确的抉择,可合理利用建设资源和有效控制建设投资,这一点对国家投资管理尤为突出。

三、两种计价模式的综合比较

客观地看,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两种计价方式将在一定时期内并存。如将定额作为工程造价的计价基础之一,定额计价在向清单时代过渡时期仍然可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清单的组价仍可参考定额。尤其是消耗标准定额,是提供工程计价的参考依据,它是工程造价改革的平台。就目前建筑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建立和拥有企业定额的条件(当然这是企业必须尽快努力实现的管理目标),许多企业仍还将消耗量定额作为投标报价的计算和编制工程量清单进行项目划分和组合的基础。

和清单计价相配套的其他如相关法规、市场规则、市场成熟度、市场信息发育等尚待完善,也给本文开篇提到的现象的存在,提供了空间。但是这一切都只能暂时的。作为与国际惯例接轨、根本改变政府定价模式、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并进而治理整顿建筑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治本措施,工程量清单计价必将全面发展、完善。定额计价必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市场参与各方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准备,及早应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迟早会被无情淘汰。

参考文献

[1]李殿君,杨军.工程量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区别与联系.煤炭工程.2008(1)

[2]王泓.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探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3)

[3]韩小平.工程量清单计价.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

[4]袁建新,迟晓明.工程量清单计价务实.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资产计价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 篇4

一、资产计价的计量属性

(一)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 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 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 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二) 重置成本计量属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 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的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记量。

资产计价是会计系统的一个要素, 对这一要素的考察必须将其放到会计系统中进行, 注意其对整个会计系统的整体效应。计价方法的选择不仅影响资产本身的价值计量而且对资产价值量的转移与补偿及企业会计利润的确定有着重大影响。

二、三种计量属性的资产计价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

(一) 历史成本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

1、历史成本对企业会计利润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影响

历史成本计价论者认为公平合理的确定企业的净收益是会计反映的基本目标, 对各种计价方法的选择应以是否能公平合理的确定企业净收益为先决条件, 而公平合理确定企业净收益的关键在于费用与收入的相关程度。由于持续经营假设保证了资产的价值磨损必将在生产正常运转中得到补偿, 而使历史成本计价具有更多的相关性。这一相关性具体表现为以历史成本作为基数来确定折旧额度, 从而以与收益的反向交互来促成净收益的形成。历史成本计价者正是以其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其在确定净收益方面的相关性而一直独占鳌头。

然而, 变动的现实冲击着凝滞的历史。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 币值发生变化, 物价受到影响, 引起了整个会计系统 (尤其是会计核算系统) 的信息变化, 怎么能让资产计价始终停留在历史水平上呢?显然, 历史成本计价已经不能适应系统变化的要求。因通货膨胀的影响, 货币的观念价值已经变化, 人们心目中衡量资产采用的价值尺度已经远离当时的历史尺度, 若仍然使用历史成本, 恐怕信息失真就在所难免了, 从而影响了企业利润信息的真实性。

2、历史成本对企业会计利润的长期影响

会计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对资金占用的控制和对资金耗费的控制。资金占用的物质形态就是资产;资金耗费的对象化便是成本。因此, 会计对资金占用与资金耗费的控制又转化为对资产的控制和对成本的控制。就资产控制来讲, 其目标是在保证生产正常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资金占用量。由于物价上涨, 如果按照历史成本进行控制就会造成一种假象, 即资产的资金占有量似乎比较低了, 其实可能仍然是属于资金占用过多, 因为按历史成本计价已经低估了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 资产控制也要求实物保全。在通货膨胀的时候, 如果仍然按历史成本回收, 就根本不足以进行原有资本的实物更新。

再以成本控制来看, 如果按历史成本计价, 势必也由于低估资产折耗价值而造成一种假象:似乎成本表面上看还仍然被控制在许可范围内, 其实, 早已超过了控制标准, 同样也会造成控制失灵。这样长期下去, 势必对企业将来的会计利润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二) 重置成本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

1、重置成本对会计利润信息可靠性及相关性的影响

以重置成本作为资产计价的计量属性, 由于重置成本计价考虑到了物价变动的影响, 使得一系列会计程序的展开和会计数据的获取更加切合客观环境的变化, 从而使会计系统输出的信息具有更高的相关性, 也就保证了企业会计利润确认的相关性。

但是重估价值的确定需要大量的物价资料进行广泛的对比和计算, 而这些资料的获取及处理本身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加之参与评估人员的主观因素制约, 所得到的重估价值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这就可能影响到企业会计利润确认的真实性。

2、重置成本对企业会计利润的长期影响

物价变动情况下, 变动的影响是作为资本保持调整额而列为股东权益的一个独立项目的。因而可以促使企业针对所揭示的物价变动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资本保全对策, 不断增强企业的实力。同时, 也有利于恰当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业绩, 进而有利于为投资决策提供直接的现实资料。这样就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及创造企业的会计利润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是重置成本计价有严重的不足。重估价值所需大量变化的物价资料并不一定都能如愿获得, 虽然可以建立相应的物价信息发布制度, 但建立和推行渠道不易畅通。此外, 重估过程之复杂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是困难的。

(三) 公允价值对会计利润的影响

1、公允价值对会计利润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是新增的一项会计准则, 旨在规范股份支付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股份支付分为一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授予后立即可行使的换取职工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应当在授予日按照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费用, 相应增加资本公积。在行权日, 企业根据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 计算确定应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的金额, 将其转入实收资本或股本。该规定完善了会计信息的披露功能, 同时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 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另外将股票期权作为费用处理, 提高了会计利润确认的可靠性。

2、公允价值对会计利润的长期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可能会对资本保全和维持的理念提出更大的挑战, 因为在经济状况良好时, 资产价值增加会通过损益帐户反应, 缺乏实际性的现金流支撑未实现账面利润的增加, 则会使得公司承受来自股东更多股利分配的要求, 收益超额分配的压力可能会影响公司后续发展与运营。从而对公司以后会计年度的会计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 在某一特定的会计环境下, 历史成本计量, 重置成本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计价模式对企业会计利润的影响都具有各自的特点。那么, 现时的会计环境下, 资产计价应选择哪种计量属性呢?本人认为应当借鉴西方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资产计价模式。

摘要: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这一新的准则体系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 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 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本文分别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重置成本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会计利润的影响作出评价。

关键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会计利润

参考文献

[1]、王多莉, 苗玉军, 刘庆军.从会计目标看资产计价与收益计量[J].财经问题研究, 2000 (11) .

[2]、阎光华, 王步端.评西方流行的两种资产计价理论—兼论我国资产计价模式的重新构造[J].南开经济研究, 1988 (3)

[3]、曹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 2007 (7) .

[4]、蔡韦华.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的矛盾分析及解决措施[J].商场现代化, 2007.08 (中旬刊) .

会计计价 篇5

(一)短期投资取得时的计价

短期投资在取得时应当按照投资成本计量。投资成本包括为取得短期投资实际支付的全部价款,包括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但不包括在取得短期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和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

(二)短期投资期末计价

短期投资在期末应当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其中,成本是指短期投资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如果短期投资持有期间获得现金股利或利息而冲减短期投资成本的,则应以冲减后的新成本作为比较的基础。市价是指在证券市场上挂牌的交易价格,在具体计算时一般应按期末市场上的收盘价格作为市价。

(三)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某项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则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跌价准备。

(四)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处理

每期期末企业应将股票、基金、债券等短期投资的市价与成本进行比较。市价低于成本的,应当按其差额确认投资损失,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已计提跌价准备的短期投资的价值又得以恢复时,应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的范围内转回。

三、存货

(一)存货取得时的计价

存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入账,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其中6,采购成本一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直接归属于存货采购的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价格、进口关税和其他税金等。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商业流通企业购入的存货采购途中发生的各项杂费及合理损耗、入库挑选费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入成本。

运杂费按7%计入进项税额,予以抵扣。

采购商品如出现非合理性损耗,其承担的增值税要转出。

委托加工商品在加工方交纳的消费税,分两种情况处理:(1)收回后直接销售的,计入材料成本。(2)收回后继续加工的,单独计入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

会计计价 篇6

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工程造价定额计价模式,另一类是国际上通用的工程造价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工程造价定额计价模式是以假定的建筑安装产品为对象,制定统一的概算和预算定额及单位估价表,计算出每一单元子项(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的费用后,再综合形成整个工程的造价。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是指投标人计算和确定完成由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项目所需全部费用的过程。为此,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一、工程量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区别

(一)价格形成的指导思想不同

定额计价采用的是指令性计划模式,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的是市场计价模式,在计价依据上实行“量价分离”的原则,而定额计价从本质内容上看是量价合一的,这是工程量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在定价原则方面最基本的区别。

(二)计价模式不同

定额计价属于单价计价的方法,是按施工图计算单位各分型工程的工程量,并乘以相应人工、材料、机械费之和,再加上按规定程序和指导费率计算出来的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间接费、计划利润和税金,便形成单位工程报价。而工程量清单在计价方式上,实行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的模式,有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由市场形成价格,便于政府间接调控。所以,工程量清单计价形成的价格是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一种市场策略。

(三)评标原则和方法不同

定额计价计算是按定额,就同一图纸、同一施工方案、同一技术规范进行的计算与套价,反映的是人工、材料、机械的消耗量与价格静态的比较,是工程造价计算准确度的比较,根本无法真正体现投标单位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也无法实现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的是市场计价模式,投标各方面在审定确认招标文件所列的工程量后,即按国家统一颁发的实物消耗量定额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定额进行计价,使企业真正有了展现自身实力的舞台,并在 “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运行机制下通过竞争获得项目,在竞争中得到成长和发展。

(四)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结算的要求不同

定额计价的工程量按全国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完成,一些工程量计算烦琐,不利于结算,且结算时往往调整内容较多,容易引起纠纷。而清单项目的工程量更简明,利于结算,其计价一般为固定单价合同形式,结算时按中标综合单价及合同中事先约定的规定执行。同时,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有利于我国工程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

二、更好地推广应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的建议

(一)引入竞争机制,规范招投标行为

要把定价权交给企业和市场,淡化定额的法定作用,在工程招标投标程序中增加“询标”环节,让投标人对报价的合理性、低价的依据、如何确保工程质量及落实安全措施等进行详细说明。

(二)加快与国际接轨,促进企业“走出去”

要适应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以贯彻执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为契机,推进工程造价管理国际化。

(三)加快改革步伐,建立企业内部定额管理制度

企业必须运用科学的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思想,构建起与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工程项目价格形成机制相适应的企业内部定额制度和自我完善制度。

(四)改革现有的招投标方式,加快施工招标机构建设

要建立高层次、有权威的工程招标管理机构,实行工程招标管理专业化,扩大工程招标设施的规模,不仅要把工程施工发包纳入工程招标中心,还要把建设监理、勘察设计、设备采购归拢起来;不仅要把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发包,还要把铁路、公路、水电等专业工程纳入工程招标中心。

(五)积极培养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举办有针对性的培训班和研讨班,给相关人员提供学习的平台和机会,让大量管理和计价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尽快适应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与计价改革的要求。

(六)适应招投标方式改革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

要适应加快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的要求,加快建设市场的信息平台,使工程项目招投标能够在信息透明、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运行。

(七)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在开放性的实践中构建起与国际接轨,运行科学、合理规范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制体系和体制。

【本文系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RTP)的成果】

会计计价 篇7

一、资产计价的有关规定

资产计价是以特定的计量尺度对资产的价值进行的数量化描述, 是对资产进行的货币性量化过程。资产计价一般涉及到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计量单位, 一般有实物、劳动量和货币三种。自复式薄记诞生并在理论上得到总结以后, 资产计量就以货币计量为主, 货币本质上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其本身的价值也在不断变动。计量属性也称计量基础, 是会计计量的核心, 是指应予定量或计量的某一经济事项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 即一个经济事项要予以数量化或计量的方面。

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章明确规定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 主要包括五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1) 历史成本, 又称为实际成本, 是取得或制造某种财产物资时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 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公允价值计量。

(2) 现行成本, 又称重置成本, 是指在本期重置持有资产所要付出的代价, 它又有多种涵义, 如重新购置同类或具有相同生产能力新资产的市场价格等等。

(3) 现行售价, 又称脱手价值, 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理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或现实现金等值。

(4) 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是指资产预期可创造的现金净流量的现值。

(5) 公允价值, 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 是指理智和知情的双方, 在一个开放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 在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 自愿进行交易的价格, 它可以用市场价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代表。

对资产的计价, 不同的资产采用的标准不同, 同一资产在不同时候采用的标准也不相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除了货币资产外, 其余的资产都采用两种以上的计价标准。尤其在资产的取得阶段, 入账价值更是多种多样。如购入和自行建造的资产, 一般是根据支出的原始凭证, 按历史成本记账;投资者投入的资产是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 (类似公允价值) 入账;以债务重组方式取得的资产, 按照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的资产, 按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入账价值等等。对资产的期末计价, 主要是考虑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实际价值, 对资产的账面余额 (以历史成本计价为基础) 进行调整。考虑到不同资产的性质, 期末对资产计价时, 存货采用的是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委托贷款、无形资产、长期投资采用的是成本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短期投资采用的是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二、传统会计准则下资产计价对企业的影响

1. 资产计价失真

按照历史成本的原则, 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计量, 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所以在物价持续上涨时, 原始成本会低于编制报表时的市场价格,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 利润确定失实

传统会计制度规定, 资产应按照原始成本计价, 在消耗时按原始成本转销, 所求得的利润是按现时价格计量的收入与已耗资产的原始成本相配比的结果。这样, 在物价上涨时, 收入与较低的原始成本相配比, 产生出较高的利润。而事实上, 较高的利润中有一部分是物价上涨的结果, 而不是企业的经营业绩, 这样, 就会影响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评估和预测。

3. 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减弱

历史成本会计下, 资产总额实际上是各个时点所取得的资产的名义货币简单相加的结果。然而, 在物价变动时期, 各时点的货币购买力是不一样的。如企业在年末持有现金200元, 以及年初购进的存货400元, 假定年初的物价指数为100, 年末的物价指数为125, 那么企业就不能简单地将200元现金和400元存货相加。因为, 年末的现金是以年末的货币表示的, 上期的存货则是以年初的货币表示的, 简单相加, 缺乏实际意义, 难以为使用者所理解。

4. 企业的再生产能力下降

传统的会计模式下, 如果物价持续上涨, 存货的重置成本高于历史成本, 这样就可能少摊成本, 造成虚假的收益, 利润表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这种影响一方面是以较低的成本与较高的收入相配合, 少摊成本, 使得资本补偿不足, 再生产处于萎缩状态;另一方面是将虚假的利润当作真实的利润进行收益分配, 从而使资本受到侵蚀。后者最严重的后果是多纳所得税, 这个过程如果持续下去, 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就会逐渐萎缩, 久而久之就会耗尽预付资本。虚盈实亏, 虚利实分实税, 严重威胁企业的持续经营, 削弱企业的再生产能力。

三、新会计准则下资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

1. 对资产价值的影响

传统会计收益以历史成本计价, 在这种计量模式下, 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是各个不同时点下以一定货币量所取得的资产尚未分摊的资产成本余额, 不是资产的真实价值。在物价发生变动的情况下, 不同时点的货币购买力是不一样的, 在会计报表上把它们相加在一起, 缺乏实际意义。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计价方法的规定, 资产可以采用历史成本以外的计量属性计量, 如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 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强调资产在计量日这一时点的价值。例如, 根据FASB发布的《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以及IASC发布的《第32号和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 所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均要在表内确认, 并且指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的最佳计量属性, 对衍生工具而言则是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因为金融衍生工具着眼于未来, 其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日, 而是在合约签订之时, 在这期间价格变动频繁, 要求不断地反映, 若按历史成本计量, 显然不够具备相关性。而公允价值却能够真实、及时、可核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

2. 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收益计量方法严格遵循收入实现原则, 其弊端在于收益揭示不完整, 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收益, 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资产持有收益, 是指由于持有资产而尚未实现的收益;另一类为营业收益, 是指销售资产所获得的收益。传统会计收益计量方法不承认未实现的持有收益。而在资产计价方法下, 收益确认不仅包括营业收益的确认, 还包括资产持有收益的确认, 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如某公司购进一批房地产, 第一年价格上涨10万, 第二年价格又上涨10万, 并于第二年出售。依照传统收益计量, 第一年并无利润, 第二年利润为20万;而按照资产计价方法计量, 每年利润各为10万。由此可见, 资产计价方法能够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收益。

3. 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按照传统会计收益计量方法, 资产应按照历史成本计价, 在消耗时按历史成本转销, 所求得的收益是按现时价格计量的收入与已耗资产的历史成本相配比的结果。这样, 在物价上涨时, 收入与较低的原始成本相配比, 所确定的收益将会高于企业真实财富的增长, 而事实上, 较高的收益中有一部分是物价上涨的结果, 而不是企业的经营业绩, 从而影响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评估和预测。在物价下跌时, 所确定的收益将会偏低, 不能充分反映企业所增加的财富。而在资产计价的资本保持观念下, 在物价变动时, 企业可以选择历史成本以外的其他计量属性, 可以使所赚取的现时收入和与之相联系的资产的现时成本进行配比, 计算出在实物资本保持观念下的现时成本收益, 这样, 在物价持续变动情况下, 仍然可以做到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4. 对资本保全的影响

传统会计收益计量方法要求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 而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 使得成本未能得到真正的回收, 不能从实物形态或使用效能上保全实物资本。在资产计价方法下, 企业可以采用历史成本以外的计量属性。资本保全的理论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成本补偿和利润分配要保持资本的完整性, 保证权益不受侵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尤其是在以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的情况下, 各要素的价值表现能够不断地反映现实中变化了的资产价值, 企业为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耗费的生产能力, 不管是何时耗费的, 一律按照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算, 计算出来的金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 也可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 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维护, 以便保持企业长久的生产能力和资产的服务潜能。

四、结束语

新会计准则中存货计价方法的探讨 篇8

一、存货发出计价方式的转变

原存货准则条款中对发出存货成本的确定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式,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各类存货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新存货准则第三章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紧接着出台的《新会计准则解释》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包括移动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不得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即新存货准则中所列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含移动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四种,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二、关于几种存货计价方法的分析

(一) 个别计价法, 指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人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次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

(二) 加权平均法, 也称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是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 去除当月全部进货成本加本月初存货成本, 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单位成本, 以此为基础计算当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三) 先进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的存货先发出或先耗用,并根据这种假定的存货的成本流转次序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先购人的存货成本在后购人的存货成本之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四) 移动平均法,也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指本次收货的成本加人原有库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货数量加原有存货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单价,并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三、不同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

(一) 不同方法的选择对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的影响。

期末存货如果计价过低,当期资产负债表上有关项目数额相应减少;期末存货计价如果过高,当期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也会因此而相应增加;期初存货计价如果过低。当期的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因此而相应增加;期初存货计价如果过高,当期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如资产负债表上流动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负债等项目,都会因存货计价的不同而变动,产生不同的数额。

(二)不同方法的选择对企业财务比率分析指标的影响。

首先, 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性比率分析指标的影响。由于计价方法不同, 导致存活帐户余额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中的短期偿债能力及流动性比率的分析指标。在先进先出法下, 存货周转率偏低, 流动比率、存货周转天数以及营业周期偏高。

其次, 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获利能力分析指标的影响, 评价企业获利能力比率分析指标的影响, 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毛利率、净利率、普通股每股收益等。这些指标都涉及到利润。

再次, 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长期偿债能力比率指标的影响。在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中赚取利息倍数反映企业用所获得的利润支付利息费用的能力。先进先出法下, 由于税前利润被高估, 所以快打了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最后, 不同存货计价方法对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分析指标的影响。对于上市公司市盈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它表明投资某一公司股票的获利率, 反应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在先进先出法下。存货成本高估, 则产品销售成本低估, 净利润偏高, 市盈率就会偏低。

(三)不同方法的选择对企业营业利润的影响。

存货计价方法对营业利润的影响主要由公式: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可以看出。存货计价方法不同会造成存货成本核算的不同进而影响利润的不同。企业的存货主要用途是为了满足生产需要, 对外出售产品以获取利润, 其成本的流转主要反映在主营业务成本会计科目, 影响最主要的表现外销存货的成本流转上。另外, 遵循谨慎性原则和按照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企业季度末或年末还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管理费用, 因此存货的计价方法对企业营业利润影响的大小, 又体现在“管理费用—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的借方发生额累计数的多少。

(四) 不同方法的选择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

存货计算的基本公式: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本期进货—期末

存货利润的基本公式:税前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各种税费

净利润=税前利润-所得税

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 我国企业所得税实行25%的比例税率。企业发出和领用存货采用加权平均法核算, 可以使企业获得较轻的税务负担, 这主要原因是采用加权平均法对存货进行计价, 企业计入各期产品成本的存货价格比较均衡, 不会忽高忽低。若预购进货物价格将下降, 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 该方法可以是期末成本降低, 本期销货成本提高, 使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相对减少, 从而达到减轻企业所得税负担的目的。

四、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对企业会计核算结果的影响

(一)采用个别计价法汁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但这种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以辨别其所属的收入批次,实务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并且采用这种方法极易被用作调节利润的手段。

(二)采用加权平均法只需在月末计算-次,比较方便。但只能在期末确定存货成本,无法随时从账面上提供存货的结存金额,不利于加强存货的日常管理,这种方法在实地盘存制下才可用。

(三)先进先出法既是一种发出商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同时又是一种很好的商品管理制度,先购进的商品先销售,特别对有保鲜和保质期要求的商品更需要采用先进先出的实物流转程序。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商品的成本,与实物流转程序原理一致,计算结果比较真实。在物价持续上涨情况下,采用此法计算的发出存货的成本最低,从而使账面会计利润最大,造成企业的税金支出也是最多。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一号———存货》由于将其置于整个会计准则体系中进行制定和发布, 不仅使其更加严谨, 而且更具有科学性, 同时从会计国际趋同与我国会计核算的现实情况出发, 使得新准则更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与可操作性。

在存货计价方法管理中:以往企业通过变更对存货的计价方法就可以达到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目的。由于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的反映存货的流转, 新准则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 取消了后进先出的存货计价方法。这项准则变动将使得企业无法再将变更存货计价方法作为利润调节手段, 促使企业的存货真实的反映实际的历史成本, 减少人为操纵的因素。从而限制了一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计价方法调节利润的可能。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对遏制会计信息失真起到积极作用。

但取消后进先出法, 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原来采用后进先出法且存货较多周转率低的公司, 如家电, 金属加工类等上市公司若存货价格下降, 在年报存货核算方法改变后, 其利润可能出现大副下降, 对公司业绩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 在我国上市公司采用后进先出法的比例较少, 说明后进先出法并没有得到更多企业的认可。后进先出法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市场价格的走向, 对于市场价格相对稳定的行业来说, 新存货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体影响不大。

五、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见,不同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企业的会计核算结果会产生较为明显和直接的影响,进一步还会影响到企业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甚至资本的募集等等。所以,任何企业都应该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选择对企业经营最为有利的存货计价方法进行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周琼芳, 徐鸿, 新存货的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影响[j].财会月刊.2006.12

[3]、孙晓宁, 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对企业会计核算结果的影响[j].商业会计2006 (7)

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资产计价 篇9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做出了定义:“公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强调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要求企业应当如实体现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情况。资产计价模式的变化与会计利润息息相关, 当计量模式向动态方向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利润也必然会呈现出相应的变动。因此, 关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资产计价成为当前的重点工作。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资产计价的影响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应用, 资产计价也受到直接的影响。其中, 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和非货币性交易方面的变化最具代表性。

第一, 对生物资产计价的影响。新会计准则首次提出生物资产确认与计量的会计计价方法:“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生物资产计价的改革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向并行的, 在农业领域, 生物资产已经不仅限于当前的买卖交易价格实现, 而是要立足未来的发展, 综合考虑未来可以创造的增长价值。生物资产和一般固定资产的增值不同, 它是由农产品的持续生长形成的价值累计。短期内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容易确认, 比较难确定的是生长周期较长的生物资产。所以新会计准则强调从自然生长的角度对资产价值和损益进行确认。

第二, 对投资性房地产资产计价的影响。投资性房地产的资产计价变化最为明显。固定资产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的区别在于是否计提折旧。当房地产作为固定资产时, 要按时计提折旧, 公允价值计量则不再进行折旧和摊销。

第三, 对债务重组资产计价的影响。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负债不可避免, 问题的关键是企业能否尽快填补负债, 实现盈利。企业处理负债问题可以通过债务重组的途径, 而新会计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一般情况下, 企业主动要求清偿债务, 债权人可能会有所让步, 所以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将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当期利润。但它实质是属于营业外收入, 按照公允价值计价便于防止企业虚列资产。

第四, 对金融工具资产计价的影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以随时揭示金融工具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态势, 而且新准则提出将衍生金融工具由表外业务转向表内业务。虽然衍生金融工具在银行各项业务中的占比并不十分突出, 但是在较长的周期内, 金融工具的波动可能仍然是存在的。企业持有衍生金融工具, 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 可以充分反映其蕴含的风险, 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第五, 对非货币性交易资产计价的影响。新会计准则规定只有在非货币性资产具备商业实质, 而且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实可以计量时, 应将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差额同样计入当期损益。在新准则下, 无论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如何, 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都具有稳定性, 因而有利于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和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相差越多, 对当期损益的影响越大, 进而造成对税费和净利润的影响。

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资产计价的主要影响不难看出, 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资产计价所得利润有可能增加, 也有可能减少, 甚至无法形成利润, 这恰恰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所在, 即以资产计价的变动作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保障。

三、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资产计价的处理

新会计准则为资产计价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提供了重要帮助。同时, 在新会计准则应用的过程中, 以下问题应当受到充分的重视, 以便更好地促进资产计价工作的发展。

第一, 公允价值计量思想的应用。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并不是一个终点, 反而是新型资产计价思想应用的起点。从新准则涉及的行业可以看出, 它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发展变化较快或是处于转型时期的行业发生作用, 在一些其他领域虽然还未出台专项的新会计准则, 但这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而且透过现有的会计准则, 很多行业都可以从中获得资产计价的改革启发。比如,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注重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已成为林业部门会计资产计价的新方向。这和农业生物资产计价的会计准则要求有类似之处, 并且更强调对未来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 新会计准则确立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具有较强的宏观指导意义, 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日益贴近为今后应的广阔应用创造了条件。

第二, 公允价值计量标准的创建。企业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开展资产计价后, 对价值评估的标准并不统一, 因为从新准则中并没有体现出公允价值以何为标准进行衡量, 从而导致公允价值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比如在生物资产计价方面, 如果种植的物种价格持续上涨, 企业的净资产和净利润是增加的, 反之在价格下跌时, 净利润就会削减。企业采取公允价值计量, 只能尽可能反映出生物资产的价格走势, 以及企业资产受到的关联影响。至于新准则提出的“明显的差异”尚未形成具体的标准, 只要企业在会计账面记录资产的公允变动趋势, 即可证明企业应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但是资产的实际价值还是局有浮动的区间。同样在非货币性交易的资产计价中也是如此, 确保商业实质的基础上, 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依然需要有明确的标准作为参照。为提升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国家应尽快出台公允价值计量标准, 通过公估或是政府信息公开等方式提供指导价格, 设定价值测算标准等, 从微观层面为会计资产计价创造更有力的依据。

第三, 公允价值资产计价与盈余管理的发展。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要求, 认真分析当前的会计核算工作, 对于确实符合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应采取新的计量方式, 反之则沿用成本计量模式。但是在确实需要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中, 能否自觉执行仍是问题。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自发性会计变更, 二是强制性会计变更。而自发性会计变更和强制性会计变更又存在着关联性。研究显示, 企业主动应用会计变更, 改革资产计价模式, 对利润的操纵将会产生新的变化。换言之,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计价与盈余管理仍有着深刻的关联, 只不过盈余管理的形式有所变化。新会计准则应用公允价值计量, 从积极的角度看, 通过公允价值的反馈, 以及资产计价变更的约束, 有利于抑制传统的盈余管理手段。但是新的盈余管理趋势及影响不容忽视。公允价值下的资产计价变化既是一种进步, 又不可避免在现实阶段存在一定的漏洞。任何一部会计准则在实施后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并日臻完善。尤其是对上市公司来说, 其业绩显示很有可能对投资者产生蒙蔽。比如在业绩披露期间, 企业为减少债务的影响, 很可能实行债务重组, 造成当期损益的大幅变化, 利润增加。投资者如果缺少专业分析经验, 将会对企业收益产生过多的期望。而债务重组过后, 企业损益又会发生新的变化。另外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 企业也可以变相操纵利润。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公允价值资产计价的变动性特点, 将投资性房地产的性质予以转化, 进而达到增加或减少利润的目的。因此, 抑制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问题, 避免资产计价行为的故意操作非常必要。

第四, 公允价值资产计价的监督管理。随着资产计价方式的变化, 会计信息披露、行业监管都应当与时俱进发展。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企业仍然可以采取避税策略。比如, 企业通过调整当期损益, 使利润下降, 从而减少纳税。而希望上市的企业则可以反向操作, 通过利润调节, 确保持续纳税。所以加强资产计价监督、严肃会计信息披露是今后的重要任务。我国应尽快完善立法, 严格依法监督, 并加速制定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核算、信息披露标准, 使资产计价更加规范。

四、总结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是我国与国际接轨、规范会计核算的重要举措。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 并为其他行业的资产计价提供重要参考。相信随着有关规定的完善及监管工作的发展, 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计价将会发挥更多积极影响。

摘要:2006年我国开始推行新会计准则, 提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资产计价开始产生新的变化。在此背景下, 本文首先分析新会计准则的进步, 然后系统论述新准则实施后对资产计价的影响, 并对今后的会计工作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实施,资产计价,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斌, 徐先知.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效果研究——基于盈余稳健性视角的分析[J].财经论丛, 2010 (02) .

会计计价 篇10

不同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因此不同的国家都对企业选择存货发出计价方法通过会计准则做出了一些限定。比如国际会计准则(IASs,IFRSs),澳大利亚会计准则(AASB)和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都规定对于存货的发出计价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但是这些准则并没有具体的说明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原因。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西方财务会计中各种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优缺点,来探讨与存货发出计价有关的深层次问题。

1.个别认定法(Specific identification)

个别认定法的成本流转假设与实物流转顺序一致。即产品销售出去时,该产品对应的成本转化为销货成本与产品销售收入相互配比。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不同质的、单位价值比较高的存货。如果将个别认定法应用于同质的商品上,对于业务量发出频繁的存货,除了用人工处理将会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以外,还有可能会发生人为操作利润的情形。

比如,企业购进了三批同质的存货,第一批购进的存货成本单价为13元,第二批单价为10元,第三批单价为15元。假设每销售一件该产品,将取得销售收入20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个别认定法对存货发出进行计价,企业对销货成本就有三种选择,即可以选择13元、10元或15元作为当期的销货成本和销售收入进行配比,从而操纵利润。

2.先进先出法(First-in,first-out)

先进先出法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好处之一就是不允许人为操纵利润的行为发生。原因在于企业管理人员不能自由地选择发出的存货,而必须是最早进入到存货系统中的存货先发出,从而实现与销售收入的配比。

采用先进先出法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会使留在企业中的存货是最近购进的。因此在期末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存货价值更加接近于存货的重置成本,使得存货信息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但先进先进法的劣势也很明显,先进先出法和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由于将前期较低的存货发出形成较低的销货成本与销售收入配比,从而会形成较高的虚幻利润(Holding gains或illusory profit或phantom profit)。虚幻利润是指由于物价上涨,较高的存货的重置成本与较低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致使该部分利润中的一部分不能用于分配,而用于补充价格较高的当期存货。

举例如下:与存货有关的成本数据如下表所示:

假设存货的重置成本为$23。

下表分别为按照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和平均成本法计算的销货成本和毛利润。

实际的毛利润应该是$398-(7+4+2)×23=$99

由此可见,在存货价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先进先出法包含了所有的虚幻利润,而后进先出法和平均成本法抵减了一部分的虚幻利润,并且后进先出法的抵减效应更明显。

3、后进先出法(Last-in,first-out)

后进先出法的基本假设是企业应当保留一定水平的存货用于日常经营。当存货被出售了,该存货应该用它的现行价值予以重置,现行价值一般指存货的市场价值。只有当存货的销售价格高于存货的重置成本时,利润才可以被认为是赚取了。由于后进先出法将最近购进的存货先发出形成当期销货成本(接近于重置成本)与当期销售收入相配比,人们因此认为后进先出法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计量利润的方法。由于物价一般都是上涨的,所以后进先出法要较其他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计算出的利润低。但是这种方法在计量期末存货价值上的相关性不如先进先出法,因为后进先出法假设后进来的存货,先发出,留在企业中的将是最初购进的价值相对较低的存货。这样就会使得计算出的营运资本存在一定的问题,可能会影响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后进先出法还有可能通过期末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购进产生操纵利润的问题。举例如下:

假设某一企业4月份有关的存货信息如下表所示:

假设存货采用实地盘存制,在后进先出法下,通过盘点,期末存货的数量为110单位,期末存货的成本=100×$10+10×$11=$1,110,本期的销货成本为期初存货+本期购进-期末存货,即$1,000+($880+$840)-$1,110=$1,610,

假设在4月29日公司又购进了另外40单位的存货,单价为$12,在这种情况下,总共的购进=$880+$840+$480=$2,200,则期末存货的数量为150单位,期末存货成本=100×$10+50×$II=$1,550。则本期的销货成本为$1,000+$2,200-$1,550=$1,650,

由此可见通过期末的购进,使得当期的销货成本较不购进时增加了$40($1,650-$1,610)。增加的$40是由于购进时的单价为$12,而采用后进先出法下,计算期末存货成本时对于以$12购进的存货,采用了前期较低的$11作为计算的单价,因此产生了$40的差异。

因此后进先出法可能存在通过期末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购进存货操纵利润的问题。

后进先出法可能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由于存货的分层所导致的后进先出法分层清算利润(LIFO Liquidation Profit)。

后进先出法假设后进来的存货先发出,前期购进的存货由于购进的时期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分层,当本期销售的存货大于本期购进的存货时,就会使得前期存货,进入到当期的销货成本中,形成分层利润。假设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和该存货的分层清算与没有发生的情形相比较,前期的存货由于和本期存货相比较有着较低的成本,该较低的成本会导致本期的销货成本较低,从而导致当期毛利润虚高。

下面举例说明如下:

情形1:假设在2008年度该公司购买了50,000单位,单价为$35的存货,出售了60,000单位。2008年度销货成本的计算如下表:

情形2:假设在2008年度该公司购买了60,000单位,单价为$35的存货,出售了60,000单位。2008年度销货成本为60,000×$35=$2,100,000。

情形1和情形2所计算出来的销货成本之间的差额$86,000($2,100,000-$2,014,000)即为不考虑所得税前的分层清算利润。

后进先出法的分层利润并不是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所得利润,而公司却因为使用了后进先出法导致分层清算利润的产生,会使得企业多交企业所得税。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规定对于该部分利润需要在提交给SEC的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有助于报表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因为这部分利润并不能代表企业真实的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仅仅是报告利润。

此外美国国内收入法还规定企业可以按照避税的目的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存货发出进行计价,但是只有当企业编制财务报表时也采用后进先出法时才适用。该原则称为LIFO Conformity Rule(税收处理与会计处理保持一致)。企业不能既按照避税的目的采用后进先出法,而同时为了提高财务报表存货信息的相关性而采用先进先出法。

通过以上分析对于后进先出法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1)可以使得当期的存货成本与销售收入更好的配比。

(2)较先进先出法而言,可以抵减一部分但不是全部的虚幻利润。

(3)期末报表上存货的价值不能反映存货当期的重置成本,信息相关性较差。

(4)一般可以使得企业少交企业所得税,有避税的功能。

(5)可以通过期末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购进操纵利润。

(6)会产生分层清算利润,致使企业产生不真实的利润。

4、平均成本法

平均成本法不会产生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形。平均成本法所计算出来的结果居于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之间,因此会起到平滑利润和存货价值的功能。

以上探讨的是西方财务会计中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通过分析不难看出,每一种方法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会计计价 篇11

关键词:FASB,放宽会计准则,影响评析

美国时间2008年9月15日, 由于深受次贷重创, 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 (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宣布申请破产, 标志着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2009年4月2日, 迫于各方压力,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决定修改SFAS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准则, 给予金融机构在资产计价方面更大的灵活性。受此消息刺激, 在金融股的带动下纽约股市当日大幅回升。可以看出, 此次修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使备受煎熬的美国金融行业暂时抓到了新的救命稻草, 对金融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改观将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此举真能使美国乃至全球从金融危机的深渊中复苏过来吗?我们不妨对FASB此次放宽按公允价值计价的会计准则的影响进行剖析。

一、修订按公允价值计价 (以市价计价) 会计准则的背景分析

(一) 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和应用一直引领世界

公允价值概念于1970年起源于美国,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自2000年开始大量在财务会计准则中运用公允价值原则, 并在2006年9月发布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 在会计原则范围内规范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及披露, 为增强相关信息的可比性与一致性提供了统一框架。

进入21世纪以来, 很多国家也开始在其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我国在2006年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实现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跨越”式发展。毋庸质疑, 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采用是会计制度发展进步的必然, 也是世界经济发展要求的结果。

(二) 此次修订按公允价值计价会计准则的具体内容

FASB针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的修订发布了一份《FASB工作人员立场公告》 (FSP) , 《公告》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非活跃市场中的应用进行了明确阐述, 并提供了一个解释性范例说明如何确定非活跃市场中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提高了准则的灵活性。

修订的核心就是允许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市场不存在或资产不能以正常价格出售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自己的金融模型和判断计量资产的公允价值。

(三) 修订准则的目的

在金融危机中, 严格执行按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 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金融机构必须不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减计资产, 大幅度增加亏损。对金融机构而言, 放宽按市价计算资产价格后, 金融机构将有机会重编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逐步清理不良资产而不是简单地大幅削减资产, 减小金融机构在信用评级、资本金充足率和放贷能力等方面的快速下降。因此,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乃至美国政府将其作为拯救金融危机的“救命稻草”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修订按公允价值计价会计准则的影响分析

国际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由来已久, 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产生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使公允价值成为唯一能够被认可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运用, 已成为20世纪末以来会计计量的重要特征。那么, 公允价值计量到底给经济带来什么后果呢?

(一) 对资产负债表的“双刃剑”效应

当市场处于上升时期, 资产价格持续上升, 以市价计量的银行资产和收益随之水涨船高, 呈现自我放大效应, 形成了“资产价格上涨—财务报表利润提升—银行出现更多的赢利和可动用资金—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这一循环。因此, 在2003年以来美国处于市场大幅上升周期的环境中, 按市价计价准则加剧了经济的泡沫, 但却普遍受到了华尔街银行家们的欢迎。

但这一循环在市场进入下跌周期时的负面效应非常可怕, 一旦市值出现短期下降, 资产减值计提便开始, 当资产减值超过一定数额时, 银行债信用等级下调, 进而导致更多的资产减值发生, 使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加剧恶化, 进而导致市场抛售、债信评级继续下滑的恶性循环。据统计, 美国银行系统大约有近2万亿美元的“有毒”资产, 其中主要是住房和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资产。至2008年底, 美国银行业资产减记的损失已超过1万亿美元, 理所当然, 美国政府最初提出的7 000亿美元的经济拯救计划就显得杯水车薪了。

(二) 对会计界的影响

此次修订公允价值计价准则, 不是会计界研究和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自发作出的调整, 而完全是迫于华尔街银行家们、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等的压力被动作出的修订,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帮政府鼓励银行“造假”。修订会计准则, 不会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利益, 而仅仅只能“美化”财务报表。

会计作为反映经济信息的最忠诚的手段, 其可靠性和可比性至关重要。如果过分考虑“经济后果”更可能使企业经理层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采用机会主义行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从而加大委托方的代理成本。会计的根本职能是提供关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信息, 如何应用信息由使用者决定, 而信息的可能“经济后果”不应成为制定准则或修订准则的依据, “如果要求会计实现超出单纯性计量的目的, 将会失去会计的可信度, 从而影响会计自身存在的价值”。

三、思考和启示

(一) 修订按公允价值计价会计准则不应成为拯救金融危机的“灵丹妙药”

解决引发金融危机的毒瘤的根本办法应该从制度改革着手。美国乃至西方国家应加强金融风险监管, 防止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 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金融风险监管机制分两个层面: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企业层面的风险监管是指企业内部出于维护股东及企业的资产和权益目的, 会自觉地建立健全自我监督的风险控制机制, 并有效运行。但另一方面, 企业的管理者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过分地投资高风险产品, 在经济快速发展期投机心态浓厚, 而这时, 企业的所有者应积极监控公司防止盲目扩张。然而, 企业的管理者和所有者并不能及时、准确地预计到风险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政府将充当“第二防火墙”的职责。政府一方面应鼓励自由竞争, 减少对企业的干预, 但同时必须有完善的风险监管机制, 防止企业因形成行业垄断和偏离市场竞争规则而引发恐慌性危机。美国金融监管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双重多头”:联邦和各州均有监管的权力, 同时有多个部门负有监管职责, 如美联储、证监会、货币监理署、存款保险公司、储蓄机构监理局、保险监管局、期货监管委员会等部门和机构, 监管机制很分散。这种分散的监管模式强调权力制衡相适应, 可以提高金融活力, 增加资本流动性, 但在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 这种监管模式已经跟不上金融市场的变化, 风险由此孕育和扩大。改革美国“双重多头”金融监管体制, 实行统一监管才是根本上控制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

修订会计准则充其量只是临时措施, 虽可以减轻投资者的恐慌心态, 但不会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利益, 反而损害了会计作为反应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的有效职能。

(二) 对我国会计发展的启示

1. 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 缩短与国际会计界在公允价值应用上的差距。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仍然代表着国际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应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才刚刚起步, 不应受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影响, 而应加快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方面的研究, 完善准则指引, 在实现与国际趋同的同时又符合中国会计发展的实情。笔者认为, 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方向除理论内涵、计量技术等外, 应着重加强应用实践方面的实证研究, 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指引规范, 防止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 评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的影响。

2. 我国尚处在公允价值准则应用的初级阶段, 在准则应用上还应坚持谨慎性原则, 特别是在对金融资产的计价方面。针对新兴的金融市场, 首先是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机制,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包括金融衍生产品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时, 应该以规范金融衍生品的列报和风险披露作为关键和重点, 防止准则滥用, 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全面准确性, 向反映经济实质的方向进行会计制度改革, 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2]戴道华.“以市值计价”会计准则何去何从.第一财经日报, 2008.10.

[3]姜山.修改准则:美国银行业的救命稻草?.上海证券报, 2009.03.

上一篇:本地特色与远程教育下一篇:电子档案安全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