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思维

2024-09-25

价值思维(共12篇)

价值思维 篇1

通常人们认为, 艺术与数学是人类所创造的风格与本质都迥然不同的两类文化产品。两者一个处于高度理性化的巅峰, 另一个居于情感世界的中心;一个是科学 (自然科学) 的典范, 另一个是美学构筑的杰作。然而, 在种种表面无关甚至完全不同的现象背后, 隐匿着艺术与数学极其丰富的普遍意义。

艺术与数学都是描绘世界图式的有力工具。艺术与数学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有力手段。在艺术创造与数学创造中凝聚着人类美好的理想和实现这种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艺术家与数学家使用着不同的工具, 有着不同的方式, 但他们工作的基本的目的都是为了描绘一幅尽可能简化的“世界图式”。艺术实践与数学活动的动机、过程、方法与结果, 都是在其自身价值的弘扬中, 不断地实现着对世界图式的有力刻画。这种价值就是在充分、完全地理解现实世界的基础上, 审美地掌握世界。

艺术与数学都是通用的理想化的世界语言。艺术与数学在描绘世界图式的过程中, 还同时发展并完善着自身的表现形式, 这种表现形式最基本的载体便是艺术与数学各自独特的语言体系。其共同特征有: (1) 跨文化性。艺术与数学所表达的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共同的心声, 因而它们可以超越时间和地域界限, 实现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广泛传播和交流。 (2) 整体性。艺术语言的整体性来自于其艺术表现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数学语言的整体性来自于数学统一的符号体系、各个分支之间的有力联系、共同的逻辑规则和约定俗成的阐述方式。 (3) 简约性。它首先表现为很高的抽象程度, 其次是凝冻与浓缩。 (4) 象征性。艺术与数学语言各自的象征性可以诱发某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唤起某种美的感受, 而意义则在于把注意力引向思维, 升迁为理念, 成为表现人类内心意图的方式。

艺术与数学具有普适的精神价值。有人把精神价值划分为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三种。艺术与数学同时具备这三种价值, 这一事实赋予了艺术与数学精神价值以普适性。概括起来, 其共同的特点有: (1) 自律性。数学价值的自律性是与数学价值的客观性相联系的, 艺术的价值也是不能由民主选举和个人好恶来衡量的。艺术与数学的价值基本上是在自身框架内被鉴别、鉴赏和评价的。 (2) 超越性。它们可以超越时空, 显示出永恒。在艺术与数学的价值超越过程中, 现实被扩张、被延伸。人被重新塑造, 赋予理想。艺术与数学的超越性还表现为超前的价值。 (3) 非功利性。艺术与数学的非功利性是其价值判断有别于其他种类文化与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4) 多样化、物化与泛化。在现代技术与商业化的冲击下, 艺术与数学的价值也开始发生嬗变, 出现了各自价值在许多领域内的散射、渗透、应用、交叉等现象。

人类思维之翼在艺术思维与数学思维形成的巨大张力之间展开了无穷的翱翔, 并在人类思维的自然延拓和形式构造中被编织得浑然一体, 呈现出整体多样性的统一。人类思维谱系不是线性的, 而是主体的、网络式的、多层多维的复合体。当我们想要探索人类思维的奥秘时, 艺术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够提供最典型的范本。

(唐山市丰南区唐坊高级中学)

价值思维 篇2

很多的朋友从销售业务人员转变为销售经理,一直存在着心里的茫然。怎么原来的很多的思维方式在现在的职位上总是捉襟见肘。发挥不到原来的状态。很多原来很简单的事情在现在的职位上反而操作起来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到底是在那个方面出现问题那,做销售的时候主要向业绩看起。其他的一切都不做考虑,勇往直前的冲刺这销售业绩,上级主管也看不出比自己强在什么地方,但是在主管的下面做事情从来没有感到现在这么茫然。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那?

很多的时候在个问题是新提升的业务经理们头疼的事情,只有通过不断的转变才能逐渐的适应。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那?曾经的有效的市场战术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应用到市场中那?下面做以下问题的探讨。

1)管理与执行的问题

做销售主管的时候,空间都是领导给安排好的,只要按照步骤执行,问题的解决不在销售的层面,业代注重的是执行的执行力。诚然!在销售过程中执行是最最关键的一环,只有执行到位才能有好的结果,从一个被管理者转变为一个基层的管理者最大的转变就是位置的不同。管理者应承担的责任是对所管辖的市场的综合指标的负责。执行者只对他所面对的细分目标负责,这个也就是为什么用原来做业代的方法做不好经理的工作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如何做好角色的转换工作?最主要的是向你的上级学习,把单一点的执行变为系统的执行。作为经理从公司领到的销售指标是一个面上的数据,如何把他分解到点上这个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2)战略与战术的问题

战略是公司对整体市场操作的知道方针。作为公司的封疆大吏。要严格服从

公司的战略知道思想。只有战略意识上的决对的统一,才能保证整体的指标和制度的有效达成。作为区域的主要负责人,如何领会公司的战略意图是很重要的。战略分解为局部市场的动作就是战术问题。

3)空间的予与要的问题

做业代的时候空间是上级主管给公司争取的,自己考虑的主要是在这个空间中怎么做好点上的工作。作为一个销售经理要做的应该是怎么把公司给与的空间拓展到最大。而不是强硬的和做业代的时候一样和上级争执。会争取上级空间的业代决对是一个好业代,但是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经理。

公司给与的有效的资源是一定的,就像销售专家说的,费用永远没有够用的时候,在不够用的费用的前提下怎么做好分配才是一个经理的头脑中最应该考虑的事情,而不是和老板讨价还价的做争取。换位的考虑在空间的争取上应该得到最

大的体现。作为一个管理者的思想应该是和公司的理念合拍的。这个合拍有的时候就是不能为所欲为的把做销售基层的态度带到管理工作中来。每一个政策的制定是公司经过考虑才作出的决定。无条件的执行公司的决定是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能量和水平。具体的下面的分配和分解工作才是一个中层管理者最应该考虑的,这也就是你如何把公司的给与的空间做到最大化,让你的团队人员能执行到位的条件。

空间是公司的给予。但却是区域的创造。在有限的空间中如何做到最大化的执行才是体现一个部门经理的水平的关键。作为公司的管理者每一步都应该是和公司的主导方向合拍的。这也是要空间的一个最重要的沟通前提。

下属的空间是争取的。这个要看各个区域之间的实际状况,做到合理的分配。做销售业代的时候,总是把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做为座右铭。但是做为管理者应该勇担责任,如果大家都叫那公司的高层的管理就会出现问题,做销售和做管理的责任的不同就体现在这个方面。

做好属于自己的工作,这是每一个员工应有的责任。每一个销售政策的出台都有着公司对市场的把握和预期。只有我们执行好和分解好公司的每一个销售政策。我们才能真正得在销售经理的位置上作出成绩,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价值思维 篇3

我先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我的一个主要论点——公/私界限和个人权利的相对性。我们都会承认尊重和保护公民“隐私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很多国家的立法要求政府官员公布个人和家属的财产。在当前金融危机导致的公共资金救市浪潮中,许多美国民众对公司高级管理层的过高收入不满,今后也不排除要求他们公布个人财产的可能。这个例子说明“隐私权”是相对的,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公私界限。实际上,中国古代传统和当代政治文化都强调个人权利的相对性,并强调权利总是伴随着责任。德国宪法(即《德国联邦基本法》)第十四章在规定私人财产权时,也明确说明财产权利伴随着社会责任,而这在美国宪法中是没有的。

承认个人权利的相对性,意味着公/私界限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当我们划定“私人”的领域时,也就划定了“个人权利”的领域。我之所以强调个人权利的相对性,是为了在政治哲学上说明不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绝对的公/私界限。在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中的英国思想家密尔(John Stuart Mill)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划分公私界限的标准:一个行为如果“只影响行为者本人”,就属于政府和他人不应干涉的私人领域。但复杂性在于:什么算“影响”?穆斯林女生在学校戴面纱对其他学生有无“影响”?对此显然没有绝对的和普遍接受的答案。因此,更深层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划分公与私?某一种具体的划分方式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例如,1976年德国国会通过了《共同决定法》,要求2000人以上的公司的监事会必须有50%的职工代表,这是否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公司股东的私有财产权的界限?

在政治哲学上说明不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绝对的公/私界限,有助于我们澄清一种流行的错误意见,这种意见把所谓“亚洲价值”(社会的有序和谐高于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和“西方价值”(普遍人权的优先性)对立起来。真正的问题是:中国和西方都强调尊重普遍人权,但对人权的理解和实现方式有所不同;而且,在中国和西方内部对人权也有着竞争性的理解。例如,德国宪法第二章规定:每个人都有权利自由发展其个性,只要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宪法与道德秩序。但是,究竟怎样才算“侵犯他人的权利和宪法与道德秩序”呢?对这个问题,即使在德国内部,也有不同的看法。1957年德国著名的Elfes护照案(6BVerfGE 32)很能说明这一点。Elfes先生1947年作为基督教民主党成员当选为North Rhine-Westphalia州议员,后因反对西德政府的国防政策和统一政策而被吊销了护照。他认为政府的这一举措违反了宪法第二章规定的“自由发展其个性”所需要的迁徙权。但是,宪法法院仍然判定,德国1952年通过的《护照法》关于“必须对危害国家内外安全的护照申请人拒绝发放护照”的规定是符合宪法的 。【1】

2008年是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发表60周年。当年联合国用“人权”(human rights)一词,而不用西方传统中的“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s”)一词,是有深刻含义的——它意味着公/私界限和个人权利的相对性与动态性。认清个人权利和公/私界限的相对性的意义,在于使我们摆脱“亚洲价值”vs“西方价值”的绝对化思维方式,从而更实质性地保护和实现公民的合法的基本权利。

下面,我将简要说明,如果我们摆脱了“亚洲价值”vs“西方价值”的绝对化思维方式,中国和德国以及整个西方社会,可以在死刑、新闻、言论自由和工会组织三大问题上,更富有成效地开展人权对话。

(一)死刑

认清个人权利和公/私界限的相对性的意义之一,是说明死刑的存在本身不能作为中国不尊重人权的证据。中国和美国没有像欧洲一样废除死刑,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和美国的多数民众还没有废除死刑的要求。在此,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民主价值”和“个人权利”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民主意志和少数罪犯的生存权之间的冲突。

“保留死刑,严格控制死刑”,是中国一贯的刑事政策。根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决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各地高级人民法院和解放军军事法院依法判决和裁定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复核死刑案件将依法由3名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办理,坚持全面审查。原则上要提讯被告人,当面听取被告人的意见。被告人还可以通过信函的方式,向合议庭提出自己的辩解意见。这一上收死刑核准权的新法律,是中国保护罪犯人权的重大发展。

(二)新闻、言论自由

中国在保障新闻、言论自由上不断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为公众知情权提供了法律保障。2008年10月17日公布的《中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加大了外国媒体在华采访的便利。新条例将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的主要原则和精神以长效法规固定下来,这可能是奥运会给中国带来的最为持久的遗产之一。

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个人参与的一个和言论自由有关的案例——重庆云阳曲轴厂厂长刘步云诉华夏出版社案,来说明新闻、言论自由在防止中国企业改革中的腐败行为所起到的作用。

重庆市云阳县云阳曲轴厂原是一个资产超过2亿元的明星企业,但近年来亏损严重。中国社会科学院郑易生教授在其主编的《科学发展观与江河开发》一书中,指出云阳曲轴厂严重亏损的原因是厂长刘步云利用私设企业与云阳曲轴厂进行同业竞争,并有将云阳曲轴厂资产非法转移给私设企业以及非法评估企业资产等不法行为。刘步云把出版该书的华夏出版社告到了重庆市云阳县法院,认为文章中“转眼就被宣布破产”一语失实,而县法院也判决华夏出版社对刘步云名誉侵权。目前,华夏出版社已经上诉到上级法院,力求驳回云阳县法院判决。

为了分析云阳县法院判决书是否合理,我对照了美国最高法院1964年对《纽约时报》上诉阿拉巴马州法院对沙立文(Sullivan)一案的判决,该判决被认为是美国名誉侵权判决史上的里程碑。沙立文是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民选的市专员之一,负责该市的警察局。他对《纽约时报》提起民事诽谤诉讼,诉称《纽约时报》在1960年3月29日刊登的整页广告,对其诽谤。州地区法院查明,马丁·路德·金只被逮捕了4次,而不是广告所说的7次,因此判定《纽约时报》对沙立文造成名誉侵权成立。但这“部分失实”的报道,能否成为阿拉巴马州法院判《纽约时报》对沙立文造成名誉侵权的正当理由呢?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对此给出了否定答案。最高法院推翻了阿拉巴马州法院的判决,认定《纽约时报》没有对沙立文造成名誉侵权。布伦南( William Brennan)大法官在代表最高法院所写的判决书中强调,报道的“部分失实”,只要不是出于“实际恶意”——即明知失实而故意报道,就不构成对政府官员和公众人物的名誉侵权,否则舆论监督和言论自由无法实现。

与云阳县法院判决不同,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书没有在《纽约时报》广告上“不法之徒”一词上做文章,也没有因“部分失实”而判《纽约时报》名誉侵权,关键就在于《纽约时报》无“实际恶意”。美国最高法院认为,如判《纽约时报》名誉侵权,将严重打击舆论监督和言论自由,挫伤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中国的法院目前也正在寻求对舆论监督和言论自由的保障与对名誉权的保障之间的平衡,力图不因部分报道失实之小而失舆论监督之大。

(三)工会组织

现在世界上有三种工会组织的模式。一种是美国的模式:工人的自组织是靠私法,基于契约自由的原则,大家都有结社的自由。但是,今天的美国,工会组成率是相当低的:虽然有结社的自由,但组织工会的集体行动成本很高,工会的数量自然就少。另一种模式,是用公法的形式,即国家的法律强迫企业必须组成工会,而且企业的雇主必须为工会提供资金。这种模式主要是苏东等前共产党国家采用的,优点是组织工会的成本降低了,缺点是工会的独立性下降。第三种模式,就是巴西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企图结合以上两种模式之长的一种新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一方面,国家的公法要求必须成立工会这种组织,另一方面,同一个企业和同一个行业之内都有竞争性的选举。巴西的模式,即把公法和私法结合起来的做法,对中国的工会、农会发育颇有启发。简而言之,中国政府应该主动地鼓励农民、工人、社会进行“自组织”,比如农会、工会,并且将其纳入公法的渠道,用公法的形式促进社会的自组织;同时,中央政府要鼓励真正的独立自主的社会组织的代表性和竞争性。这些举措,实际上对加强和巩固中央权威是有利的。

近年,在组织工会的问题上,沃尔玛在德国、美国和中国的不同经历,很有启发性。沃尔玛在美国没有工会,这说明只靠私法,不足以促进工会的发展;在德国,由于它不能遵守劳资《共同决定法》,被迫撤出德国市场。只有在中国,沃尔玛同意建立了工会。沃尔玛在中国成立工会,有两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一方面,这是中国公法的强制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沃尔玛一开始不同意组建工会,使得中国全总的干部不得不在深夜工人下班后召集他们开会,真正进行了独立的基层动员。公法和私法在沃尔玛中国店的工会组建过程中结合起来。

人权是人类的普遍价值。但正如在中国很有影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普遍寓于特殊之中,但任何特殊都不能穷尽普遍的意义”。在我看来,这句话的当下含义是:我们应既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又反对“文化相对主义”。认清个人权利和公/私界限相对性的意义,在于使我们用不同于“亚洲价值”vs“西方价值”的绝对化思维方式去分析人权问题,从而使中德人权对话进一步获得实质性进展。

【1】Donald Kommers, “The Constitutional Jurisprudence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p.315,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

价值思维 篇4

一、设计思维

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也就是近一百年的事情, 谈到设计思维和方法的理论研究, 不能不提到包豪斯, 包豪斯 (Bauhaus) 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 在现代设计领域中, 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对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来说是一种冲击, 一种进步, 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仍然有启迪作用,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设计道路的方向选择是有帮助的。它的原则和概念对一切设计都是有影响作用的。但是设计问题不是单纯的风格问题。风格也许过时, 但问题不一定过时。“风格”如同“时尚”, 来去匆匆。如果我们的设计跟着流行的“风格”和“时尚”走, 而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办法, 那么, 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设计便没有自觉, 设计师没有担负起他们应该担当起来的责任。所以必须去追寻设计本质的东西, 那就是设计思维的方法, 这才是设计的精髓。

设计思维, “是指在设计和规划领域, 对定义不清的问题进行调查、获取多种资讯、分析各种因素, 并设定解决方案的方法与处理过程。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 它被普遍认为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的性质, 能够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能够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 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对于单纯的思维方法, 古往今来已经多有研究, 可以说, 对于单纯思维方法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了, 再说设计艺术, 即使只有短短近百年的时间, 可是在这百年里各种风格流派成出不穷, 百花齐放。然而如何将正确的思维方法运用到设计中去, 去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设计人好好研究的课题。

如果说艺术是在斗胆, 那么设计就是比心。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艺术所斗的胆就是革命的胆, 设计所比的心就是彻底的心。一言以蔽之, 做艺术要有一个革命的胆, 敢于突破前人, 敢为天下先的胆。做设计要有一颗彻底的心, 一颗坚持自我, 敢于确认自我的内心。《孟子·告子上》有言曰:“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说的是:思是心的机能, 思, 便得到真理, 不思则不能。如果我们顺藤摸瓜的话, 若要具备有革命的胆, 彻底的心, 究其根本必须有革命性和彻底性的思维。上升到思维方法上, 我将其概括为发散思维和线性思维。

二、发散思维

关于发散思维, 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因为至小接收教育以来, 我们就一直在被灌输着。特别是作为从事设计行业的人来说, 发散思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 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与聚合思维相对。不少心理学家认为,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 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比较常见, 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 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 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从问题的要求出发, 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异思维。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 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 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 有更多的创造性。我想也没有人会否认发散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总之, 革命不革命落实到思维上就是发散不发散。

三、线性思维

而作为一个设计者, 我更想谈一下设计中的线性思维。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线性思维不同于定性思维, 定性思维是强调思维的静止性, 线性思维则更偏向于思维的方向性。线性思维, 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线性思维是指思维沿着一定的线型或类线型 (无论线型还是类线型的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的轨迹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法。线性思维在一定意义上说来属于静态思维。

把思维过程用线性来进行描述, 目的就是为了使原本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更为形象可感, 从而使思路更加清晰, 使思维更加开阔, 更加灵活, 再经过长时间的锻炼, 进而培养出更为良好的思维习惯, 增强思维能力。说到线性思维, 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 他就是在波普艺术中, 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在我看来他就是在用线性思维做他的艺术, 这根所谓的思维“线”就是重复, 而且他的艺术做的很彻底。他不愿其烦的重复, 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 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马丽莲梦露头像等, 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 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 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对于他的作品, 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 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他偏爱重复和复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 ”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对于他来说, 没有“原作”可言, 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 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 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为一台机器”, 恰与杰克逊波洛克所宣称的他“想成为自然”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画, 几乎不可解释, “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是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 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实际上, 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 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 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这就是安迪沃霍尔的线性思维。

四、结语

发散思维在艺术和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是无口厚非的, 它是我们在从事艺术设计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为我们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渠道, 它能够指导我们的在思维活动时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 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 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而线性思维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一种选择, 要求我们在看待问题和面对设计的时候有一种择视的态度, 应敢于舍去, 敢于简单, 这不是自我陶醉, 自我束缚, 更不是自我封闭的思维方式, 相反, 这是在千头万绪的思维头绪中去粗取精, 择一表现的思维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就是一种重要的现代设计思维, 我不愿意, 也没有办法将艺术或设计方法公式化, 这是不明智的做法。但需要强调的是, 线性思维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 用线性思维去理解艺术和设计, 能够指向思维和方法一以贯之的连续性, 更指向对艺术和设计的彻底性, 纯粹性。

参考文献

[1].陈楠.设计思维与方法.武汉:湖北长江出版社, 2009.3

价值思维 篇5

暨南大学会计学系胡玉明

众所周知,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需具备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等三种基本的资源。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物资资源的货币表现实际上就是财务资源,因此,企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或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与此相对应,资本可以分为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因此,企业经理人必须面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从经理人市场和金融市场获得人力资源(本)和财务资源(本)并整合利用它们为企业创造价值。然而,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财务资源(本)本身并不可能创造价值,单独的人力资源(本)同样不能创造价值。只有人力资源(本)与财务资源(本)相结合才能创造价值。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就是人力资源(本)与财务资源(本)“和谐”组合的过程。我们更应该看到,财务资源(本)是“死”的、“被动”的,人力资源(本)是“活”的、“主动”的。这样,企业的经营目标只有依靠人力资源(本),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最终实现。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曾经说过:“企业靠不带贝字旁的‘才’运用和创造带贝字旁的‘财’”。李嘉诚先生这个说法非常形象。在企业里,一个人之所以是人才并拥有人力资本,是因为其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而任何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企业的财务资源支持。现代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的特别合约”。

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从20世纪的工业经济时代迈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范围内的竞争由原来的财务资源(本)的竞争转向人力资源(本)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彻底改变了现代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环境。仅靠有形资产,企业已经难以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信息时代呼唤着新的竞争驱动力。企业对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能力已经成为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本)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是21世纪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并没有深刻地意识到人力资源(本)的重要性。基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理财过程也不例外。企业理财强调持续创造价值,实际上就是强调“物尽其用”,然而,如果企业不能“人尽其才”,又如何“物尽其用”呢?很显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只有“人尽其才”,才能“物尽其用”,从而实现持续创造价值的目标。

今天企业的资产软性化,以人力资源(本)为主体的无形资产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动因或源泉。相应地,近年来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占企业价值总额的比重不断上升。以美国为例,1982年、1992年和2002年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占企业价值总额的比重平均分别为38%、62%和75%。由此,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价值创造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要倚靠有形资产创造价值转向主要倚靠无形资产创造价值。

企业价值创造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企业理财思维的转变。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理财的思维必须从关注资产结构的配置转向关注资源结构的配置,从关注资本结构安排转向关注资源结构安排(例如,人力资源投资、研究与开发等无形资产的投资比重会大大提升。),转变“只见物,不见人”的狭隘观念,树立“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一体化逻辑思维,拓展传统的资源(本)观念,将企业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整合在一起,树立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共同分享企业所有权的观念。这是21世纪企业理财思维转变的基本立足点。

体验全科思维,阅读发现价值 篇6

成人在与儿童交往过程中,要根据儿童年龄了解其生理及心理特点,不仅不能敷衍了事而且要认真对待。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影响。向儿童解释死亡原因等相关敏感问题,要耐心地给孩子科学的解释。我们可以真实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不要夸大事实,编造谎言,以适合他们年龄的方式和语言去解释,可能医生不经意地向孩子解释“埃里克是吃口香糖噎死的”,但可能会让幼儿理解为吞下口香糖会导致死亡。

幼儿期从心理学上来讲,一个阶段表现为“泛灵论”,即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思维是不可逆的,即A大于B,不知道B小于A。尤其具有神经质型性格的小儿,其性格比较敏感,心理容易紧张或压抑。这些不良心理因素均可引起小儿腹痛的发作。幼儿期以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儿童独立性差,知识水平低,非常容易接受暗示。在与该阶段儿童交流过程中,若形象和语言同时进行,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强烈的应激因素,会引发儿童功能性的疾病,如功能性腹痛、遗尿、睡眠障碍等等。

在诊治儿童疾病过程中,要与病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为病儿父母提供咨询,了解产生疾病的因素,解除诱发焦虑的心理应激因素。

阅读者:张晓文,北京市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1996年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疗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至2010年北京N,Y-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职学习,获硕士学位。从事儿童保健工作16年,主要负责西城区儿童保健业务指导与培训、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集体儿童保健管理。

体会策略价值,发展数学思维 篇7

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 小学数学教材中编排的策略大致分为两块:一块是最基本的策略———综合与分析;另一块是较常用的策略———整理、画图、列表、枚举、倒推、假设、转化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辅导中如何教给学生这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达到启迪思维,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在此, 笔者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 谈谈如何让学生体会策略价值, 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一点做法.

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

一、等效转化策略

“转化”, 通俗地说就是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成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 从而使原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策略.教学中应从三个方面把握转化的策略:第一, 转化的方向, 化复杂为简单, 化未知为已知, 化抽象为直观, 化曲为直等;第二, 转化的前提, 等值转化;第三, 转化的方法, 变形、数形结合、正难则反等.

“鸡兔同笼”原题中的数据比较大, 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根据化复杂为简单的思想, 先安排数据较小的问题, 让学生尝试练习.如“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 有8个头, 从下面数有22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自主合作, 探索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 再应用于解决数据较大的原题, 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同时进一步拓展, 如“龟鹤问题”、“坐船问题”、“住房问题”等, 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转化, 归结为“鸡兔同笼”问题, 再进一步求解.使学生感受“鸡兔同笼”问题的变式及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体会转化策略在解题中的魅力.

二、列表枚举策略

列表枚举法, 就是利用表格把每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 直至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经历列表, 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 从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枚举法, 笔者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

1. 联系现实, 激趣导入

主要通过编歌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寻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

2. 自主探索, 尝试解决

这一过程主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 个人独立思考, 让学生通过猜测、推算、拼摆等形式寻找结论.

3. 尝试列表枚举, 不断改进方法

首先我把表头画出来, 让大家共同尝试, 通过尝试, 说说自己的体会.

通过学生的交流, 发现列表枚举法比较麻烦.那如何改进减少列举次数呢?有的同学提出了两种列举的方案:第一, 5只5只地增减.第二, 中间开花法, 即总共有35个头, 假设鸡18只, 兔17只, 再借助列表, 通过增鸡减兔的办法进行调整, 简化了过程, 提高了效率,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列表枚举法的应用价值.

三、假设论证策略

假设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假设验证法是先假定一种情况或结果, 然后通过推导、验证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合理运用假设验证法, 往往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 使解题另辟蹊径, 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技能, 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用假设验证法解答“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多种思路.可以先假设全部都是鸡或全部都是兔, 再计算实际与假设情况下总脚数之差, 最后推理出鸡和兔的只数.运用假设论证法解题是教学的难点, 教师可让学生按步骤画图, 计算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假设都是鸡”后让学生思考:画出的脚比实际的94只是多还是少?为什么?在给画出的鸡添脚前要思考:相差的24只脚应该怎样去添?添脚后的“鸡”变成了什么?有几只“鸡”需要变成“兔”?假设全是兔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用“画图观察法”, 学生会在直观操作活动中通过数形结合而建立思维的表象, 再进一步抽象.这样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假设论证法”, 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画图观察策略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无形, 少直观, 形无数, 难入微.教学中可根据学习的内容, 把某些具有一定抽象思维的数学问题进行直观操作、演示, 让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过程中理解、内化, 使问题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 可先根据前面题中数据较小的特点, 让学生用“画图观察法”解题 (如下图) 用○表示头, 用|表示脚.先画8个头, 如果每个头下都画上2只脚.数一数, 共有16只脚, 比题中给出的脚数少了6只.2只2只地添, 添了3次后刚好是22只脚, 得到笼中有5只鸡3只兔.也可以先在每个头下画上4只脚, 结果比题中给出的脚数多了10只.2只2只地划去, 划5次后脚的只数刚好是22只, 得到相同答案.

第一种

第二种

运用画图观察法, 对于初次接触此类问题的学生, 不仅学得有兴趣, 而且能加深用假设论证法解题思路的理解,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计算思维:编程教育的价值追求 篇8

是的,计算思维是我们俯下身子和计算机对话的入口,也是编程学习漫漫历程中对编程学科本质的一种洞见。

计算思维的提出,最早可回溯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西蒙·帕佩特(Seymour Papert)教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则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推广。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认识和一类普适的技能,每一个人,都应热心于它的学习和运用。而习得计算思维,则能让我们“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对于计算思维,她是这样定义的:“计算思维涉及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计算思维涵盖了反映计算机科学之广泛性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进一步地,她做了如下阐释:“计算思维就是把一个看起来困难的问题重新阐述成一个我们知道怎样解决的问题,如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的方法”“计算思维是一种递推思维,它把代码译成数据,又把数据译成代码”“计算思维采用抽象和分解迎战浩大复杂的任务或设计复杂的系统”“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哈尔滨工业大学战德臣等人则用“计算之树”给出了计算思维多维度表述框架,认为“0和1”“程序”“递归”三大思维最为重要。

计算思维的概念众说纷纭,即便如此,依然让编程教育发现了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行走路径。

编程,一棵键盘里长出的计算之树

2016年4月,我为高一学生上了一节题为《算法的质疑与拓展》的程序设计研究课。没有教材,没有语言的限制。教什么?几经思考,我选择计算机奇偶校验模拟软件设计与制作来诠释算法,以渗透计算思维训练,并在算法的质疑与拓展中丰富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技术哲学的思考。

【开局】

2016年3月9日,“人狗大战”迎来首轮战局。经过三个多小时鏖战,九段李世石向“阿尔法狗”(Alpha Go)投子认输。问题:1.李世石究竟输给了谁?2.算法究竟是什么?3.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

课的设计围绕“算法是什么、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的设问与如何培养计算思维两条线索展开。

【算法分析】

借助“小魔术”,揭秘计算机检测错误的方法:奇偶校验法。继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玩法:出示25张整齐排列的牌,一面黑色,一面白色。第一步:请一位学生任意翻动牌。第二步:老师说“为了增加难度”,再增加一行和一列(实质为奇偶校验行和列)。增加后,共36张牌。第三步:老师转身蒙眼,学生任意翻动其中一张牌。第四步:老师准确找出被翻动的那张牌。

魔术中增加的一行一列,和计算机中奇偶校验位的作用相似,是为了将行列“黑色”纸牌数量偶数化。这样,一旦某张牌被翻动,便能迅速找出黑牌非偶数的行列交接点,即被翻动的纸牌位置。

通过揭秘魔术,让学生了解了计算机奇偶校验的基本原理,为用奇偶校验法模拟软件进行数学建模和算法描述做好铺垫。

【数学建模】

计算机本质是以“0”和“1”为基础来表示现实世界的信息的。“0”和“1”是计算机软硬件联系的纽带。用“0”和“1”分别表示黑色牌和白色牌,可以为算法描述铺路搭桥。

【算法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轻松用N-S工具描述算法,一行一行枚举,再一列一列枚举,寻找黑色纸牌为奇数的行和列。二维矩阵中黑色纸牌为奇数的行列相交点便是要纠错的数据。其实循环体部分包含了迭代算法。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思维。

【算法实现】

算法实现(即编程)环节,仅仅设置了一个代码查错和一行代码填空,弱化了代码编写,旨在引导学生既亲历程序设计的完整过程,又突出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算法及其工作流程。围绕奇偶检验软件的研发,学生分析问题、数学建模、算法描述、编写代码、调试程序、修改程序、运行程序,亲历完整的思维过程。这些丰富的体验,为最后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质疑与拓展】

从最初困扰第一代计算机科学家的Bug到计算机轻松检测并修复批量错误数据的修复算法的出现,学生能够轻松理解:计算的发展史是算法不断质疑与优化的历史。

学生从现实问题产生的认知冲突开始,通过亲历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过程,很容易理解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阿尔法狗的胜利,其实是算法的胜利,阿尔法狗的智慧是人赋予它的。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不断展开、生发的过程。随着教学的开展,问题自然生发——

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李世石不过是输给了一帮人的智慧?是不是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会被人造的机器击败?

学生们对这些问题各抒己见。围绕“超级计算机是否会战胜人类”形成了旗帜鲜明的两大阵营。课堂似乎回到课的起点,孩子们明白,自己每一次点击鼠标,按下一次键盘,完成一次网络购物,天上飞的卫星、水里游的潜艇——我们现今的这个世界,几乎就建立在算法之上。

微软的人工智能少女Tay之死更是引发了深入的哲学思考。Tay的言论“希特勒是对的,我恨犹太人”“让我来大声地告诉你:我是跟你学的,你也一样愚蠢”让关于算法的思辨升级,同学们开始追问失控的技术带来的道德恶果。在思辨中,他们不断重构意义,形成追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这些技术是否会成为人类的奇点?人造世界的走向将如何?

“人不会输给人造的机器,本质上,人永远是自己的掘墓人!因为人性的恶!”孩子文思泉涌,纷纷表达见解。

“我们生活在算法搭建的这个世界里,所以你们,作为青年学子,对人类,对世界,对未来,对技术,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见解和主张。”教师总结,算法学习课在掌声中结束。

编程,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

“学科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具备具体的学科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科思想观念……”

漂亮的代码、严格规范的语言风格、计算思维的训练都是编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当一个孩子在少年时候遇见编程,如果能够真正地投入时间去掌握它们。那么,编程于他们的意义,可谓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笔者20年信息学奥赛的辅导中,遇到了不少热爱编程的孩子。这些在童年时期开始接受扎实、专业编程训练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他们的思维品质和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我本科学习的是物理。虽然所有人都是零起点学习求解复杂系统行为的计算方法,编写处理实验数据的函数模块,拥有编程基础的同学表现出惊人的学习速度。优良的代码风格使得我们花在debug上的时间远小于其他同学。对运行效率的精益求精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不光是物理,从事量化交易编程、从事机器人策略研究、数学研究的同学,都对自身行业里编程的重要性深有体会。”(朱恩临,2009届毕业生)

显然,自小受过良好编程训练的学生,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编程,让我们学会用计算的手段解释物理世界中的现象。液体究竟是什么?气体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磁铁加热为什么会失去磁性?慢慢地,我们相信,物理世界是由简单精确的定律所支配的。计算是理解物理世界规律的手段。任何在算法上可计算的问题,同样可由计算机来计算。那是否意味着,我们有了计算机,就能计算一切?如果物理世界是由规律来控制的,那我们是否能用计算来预测未来?规则孕育了物理世界,物理世界创造了生命,生命拥有了意识和思维,思维认识了计算,计算回归了物理的本源。我们为计算而生,终回到计算的长河中……”(蒋炎岩)

今天,我们重新翻开冯·诺依曼的《计算机与人脑》,在他的“神经脉冲的本质”的研究中和“神经系统的数字部分和模拟部分”的文字里,无不在诉说着世界未来的种种可能。

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得主艾兹格·迪杰斯特拉说:“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是的,生命的礼物总会意外赏赐给坚持的人。当他们诉说着编程给人生带来的种种体验时,他们的大脑中其实流淌着的正是计算思维!

编程,一种崭新的表达

长年为有天分的学生辅导信息学奥赛,让笔者一直以为编程是个别有着数理天分学生的专利,直到遇到Scratch。“编程就是写作,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开发新的思维方式的入口”。

在笔者接触Scratch不久,便决定将小学课本里的这个编程平台,移植到初中课堂,用中学生的思维进行编程学习。以前以复杂代码为载体的程序的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循环,以及各种难以记忆和理解的代码不再成为孩子们创意表达的障碍。可视化的编程语言,本质上是可视化了的思维,让思维的展开迅速,思维能见度清晰且宽阔,计算思维的训练触手可及。在这里,文字、音乐、创造、逻辑、条理、推理、计算,不同的孩子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和思维训练,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

在Scratch中,孩子们轻松学会使用变量,能够在对不同角色搭建脚本中理解模块化编程的思想。他们有的编制中秋贺卡,有的编写与音乐相关的程序,有的热衷于编写简单有趣的小游戏。我们可以自由独立设计,也可以在别人设计的游戏或者作品基础上修改代码,重构自己的作品,然后通过互联网发布,与全世界编程爱好者分享。每一个优秀的作品,都需要谋篇布局,需要细节的诊断,需要耐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在课堂给出一个简化版本的“弹球游戏”。运行规则是:球自由下落,反弹板跟随鼠标移动,如果反弹板能够接住球,就可以一直玩下去;如果接不住球,小球落到地面,游戏结束。然后由学生接龙,修改、优化或重构,形成一个个改进的版本。其中一个版本的游戏界面中多了来回走动的两个角色,干扰接球,加大了游戏难度。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在别人的基础上修改再分享。课堂上,学生可以做小先生,老师可以做学生。

从此,笔者的编程课,从课堂延伸到安静的书桌,阳光下,草场,餐厅。学生学习编程,也可以利用编程进行学习,在作品设计过程中,因为作品需要,学生往往需要学习编程之外各门学科的知识。例如,有的学生为了编写游戏,还要研究游戏背后人的心理特征,进而思考玩家沉溺游戏的深层次原因。

编程学习,终于脱下冰冷的外套,与我们每一个人友好相拥。在这个由算法搭建的世界里,我们有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有了理解算法、构建世界的新通道。慢慢地,我知道,这个由算法搭建的世界需要了解我们,我们也需要了解它,因为这是一个计算的世界。

当我们对编程有了足够虔诚的态度,能够深度地了解它,丰富地诠释它,并用平静而温暖的心去与它相对时,它便回馈给我们同样的姿态。

论教学价值认识的思维范式转换 篇9

关键词:教学价值,思维范式,简单化,复杂性思维

长期以来, 受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影响, 人们将对教学价值的认识简单化与绝对化。这一方面体现在对教学价值主体认识的二元化, 即将教学价值主体简单地局限在社会与个人两极上;另一方面又体现在将每一极主体的教学价值需求单维化。而事实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学价值主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并且, 各个教学价值主体对教学的需求也出现了多维化。以往那种简单化与绝对的价值认识思维不但无法满足多极主体的教学价值需求, 就连单极的多维化价值需求也不可能满足。因此, 转换教学价值认识的思维范式成了一种历史必然。

一、教学价值的事实存在:教学价值认识的前提

(一) 社会主体视角下的教学价值

当我们从社会主体的视角来分析教学价值时, 教学对社会主体需求的满足主要体现在教学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上。

1.教学的政治价值。

所谓教学的政治价值是指作为客观存在的教学具有满足社会政治发展、维系国家和社会政治稳定的属性和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①通过教学活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②通过教学活动传播一定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③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 从而促进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2.教学的经济价值。

所谓教学的经济价值是指作为客观存在的教学具有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属性和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①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具有一定生产技能和管理技能的社会劳动者;②通过教学活动促进生产工具的改进从而提升社会的生产能力;③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公民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教学的文化价值。

所谓教学的文化价值是指客观存在的教学具有传承、发展和创造社会文化的属性和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①通过教学活动传承传统的社会文化;②通过教学活动发展社会文化;③通过教学活动创造新的社会文化。

(二) 学生主体视角下的教学价值

当我们从学生主体的视角来分析教学价值时, 教学对学生主体需求的满足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知识价值、发展价值和生命价值上。

1.教学的知识价值。

所谓教学的知识价值是指客观存在的教学具有满足学生主体知识需求的属性和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①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主体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②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主体获得一定的方法和能力。

2.教学的发展价值。

所谓教学的发展价值是指客观存在的教学具有满足学生的主体发展需求的属性和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①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主体自觉意识不断增强;②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主体能力不断提升;③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展示。

3.教学的生命价值。

所谓教学的生命价值是指客观存在的教学具有满足学生主体生命意义提升需求的属性和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①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主体展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②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体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③通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主体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三) 教师主体视角下的教学价值

以往对教学价值的认识往往忽视了教师的需要, 忽略教师作为教学价值主体一极也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其自我的人生价值。当教师仅仅被视为工具、蜡烛时, 当教师不能在教学中发挥自我主体性、充分展示自我价值时, 教师所肩负的传递社会文化与价值的使命也必然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因此, 在关注教学价值主体、认识教学价值时, 我们必须将教师视为教学价值主体的一极。

当我们从教师主体的视角分析教学价值时, 教学对教师主体需求的满足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社会价值和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完善上。

1.教学的社会价值。

所谓教学的社会价值是指作为社会代言人的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整合学生主体与社会主体对教学的需求从而最终实现自己作为社会代言人的职责。教学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①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教学价值;②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反思不同主体的教学价值;③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社会的合理教学需求;④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的教学价值追求。

2.教师自身生命价值的完善。

所谓教师自身生命价值的完善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的生命境界从而实现教师自身生命意义的充盈。教师不仅是工具、社会的代言人、社会与学生的协调者, 教师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完整的人。教学就是他的一种生活, 一种事业, 在这种生活和事业中, 教师不断反思教学、澄明使命。通过这种反思与澄明, 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我, 求得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

二、复杂性:教学价值存在的基本属性

教学价值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教学价值体系首先是一个系统的存在, 而系统要素相互之间的以及要素跨层次跨系统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教学价值系统存在的复杂性;由于时间维度的介入而导致的系统动态生成性则又将这种动态性引入到了系统之中。

1.教学价值存在的系统性。

由于教学价值主体的多元性, 教学价值的客观存在便具有多种可能性;这些客观存在的教学价值相互作用, 彼此联系, 从而构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存在。这种系统性的存在首先体现在教学价值存在的整体性上。教学价值的存在是一个以学生、教师、社会为主体的、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其次, 教学价值存在的系统性体现在教学价值存在的层次性之上。居于顶端的宏观教学价值体系由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中观教学价值体现构成, 而在每一个中观的教学价值体系中又包含着次一级的教学价值体系, 次一级的教学价值体系又有自己的子系统, ……如此便构成了一个完整了教学价值系统。

2.教学价值存在的关系性。

客观存在的教学价值体系不是一个彼此孤立的封闭系统, 相反, 每一个体系的存在是以另外两个系统的存在为前提, 如以社会为主体的教学价值系统功能的实现离不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价值功能的实现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价值需求的满足;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价值体系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学生价值需求的满足,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价值体系的实现则离不开社会和教师价值主体的引导。三者的关系由于彼此的交错而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

而且, 在各个子系统内部, 各要素间也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且这种彼此的联系和作用不仅在内部起作用, 它还与其它系统中的子系统中的各要素发生联系 (其实这正是宏观抽象的系统间发生联系的具体形式) , 如此这般, 整个教学价值体系就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巨型网, 各个不同的要素就是这张网上的结。

3.教学价值存在的动态性。

教学是一种人为的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正是这种人为性决定了教学是一种价值负载的活动;而这种被负载的价值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状况的改善, 社会主体以及学生和教师对教学价值的需求必然出现新的要求, 这就决定了教学价值的动态性存在。

教学价值存在的动态性首要特征是其历史性。在不同的时代,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大环境的差异, 教育教学价值取向选择的广度和深度也各不相同, 如在农业经济时代, 社会以政治为主, 这种大环境决定了教学价值主体的社会一维性, 学生与教师的价值主体只能依附在社会主体之下;并且, 这种社会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选择由于受经济落后、文化单一制约而将其主要的教学价值主体取向集中在教学的政治价值上。随着工业生产尤其是机器工业生产大规模化的出现, 经济生产在社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选择必然由政治中心转向经济中心, 体现在教学价值体系上的就是学科设置的“科学化”追求, 斯宾塞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追问是那个时代的体现, 而在教学方式上出现的班级授课制也正是时代的产物。当今教学价值取向对人尤其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关怀则与人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以及人类对科技理性的自我反思有关。而且,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对价值取向的选择还会向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这又必然会影响到教学价值取向的变化。而恰恰也就是这种历史性决定了价值事实存在的动态性和非终极性。

教学价值存在的动态性还体现在教学价值实现的不确定性上。在教学价值系统内部, 由于各要素、子系统、系统之间始终跨层次地进行着不可逆的交互作用, 因此, 教学价值事实的存在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 这种非线性既表现在同一时空下不同教学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选择的差异性, 也表现在同一主体在不同时空下的教学价值取向选择的差异性;还体现在教学价值体系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导致的结果的不清晰性上。

三、简单化与绝对化:

传统教学价值认识的历史检视

近代以来, 由于受到笛卡儿式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影响, 人们总是试图从一个确定性的理想出发, 择其一元作为世界或事物的根本而拒斥、摒弃另一元, 最终造成非此即彼的简单化与绝对化认识。受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 人们对教学价值的认识也处处凸现出这种简单化与绝对化的取向。这一方面体现在忽略教师一极的教学价值需求, 将对教学价值的认识简单化与绝对化地定位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二元对立之上;另一方面, 在这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内部, 各种教学价值取向也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一) 社会本位的教学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教学价值取向在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并且, 这种教学价值取向认识当今依然在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和地区占据着显性的位置。社会本位的教学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政治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和以经济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两个方面。

1.以政治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

以政治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是伴随人类进入农业社会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种教学价值取向下, 社会是唯一的主体, 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 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传递统治阶级的政治与道德文化, 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权和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服务;学生作为一个有待发展的主体, 其所有的职责就是毫无选择地接受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文化的传播。至于学生的发展价值以及师生共同的生命价值在这种时代是不能得到体现的;就是学生的认知需求也仅仅在一个极为单一的层面——政治与道德得到实现, 知识的其他层面以及与知识并行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需求则被压抑着;而这一价值取向下的教学方法也主要是以灌输为主。

2.以经济为中心的教学价值取向。

以经济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是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而形成的。这种教学价值取向与以政治为中心的教学价值取向而言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唯一的不同就是价值取向的内容由政治转向了经济, 因此这种教学价值取向的主体依然是社会, 教师与学生的是无足轻重的, 他们仅仅是社会实现其经济发展的工具。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 其主要的职责是传递与工业生产紧紧相连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也只在认知层面被动的得到满足, 而且这种认知的需求也只局限于纯粹的知识灌输, 因此, 灌输法依然是占主流的教学方式, 只是到了工业社会的中期, 即20世纪开端, 随着知识的激增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能力 (主要是方法) 的要求才开始得到重视。

3.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价值取向是伴随着工业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型而逐步出现的。从表层上看, 这种价值取向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但在更深的层面上它追求的却是知识传播的高效性, 因而其教学价值主体也依然是社会, 因为这种教学理论主要是为了迎合国家对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求;尽管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也在这种教学价值体系中被提及, 但“他们至多是以‘反馈论’看待学生在其中的作用”[1] 。学生个体的需求虽然在认知方面有了拓展 (从知识技能转向知识与方法分并重) , 但认知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价值以及学生的发展价值和生命价值却被遮蔽了。

(二) 个体本位的教学价值取向

1.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

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滥觞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这种价值取向的教学理论, 按照其创始人杜威的构想, 旨在于调和个人与社会、目的与手段的二元对立, 然而由于实践操作的难度, 更由于后继者对杜威思想的误读, 最终滑向了绝对的儿童中心主义。关注学生个体是以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教学价值取向的主旨, 社会主体与教师主体因绝对的学生中心而失落;而且, 就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中, 这种价值取向的教学观也只片面关注了认知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价值, 忽视了知识系统本身的价值;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价值也因其极端的实用性而忽视了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2.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

以情感为中心的教学价值取向始于第三势力心理学的兴起, 其重要代表人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开拓者罗杰斯。这种价值取向的教学理论否定传统教学对学生的压抑, 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人人都有固有的学习动力, 都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要, 之所以不能这样, 是受到了学习 (社会) 的束缚。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自由解放出来, 推动他个性的充分运转”[1] 。因此, 在这种教学价值取向中, 社会主体的需求被排斥, 而学生个体的需求也因抛弃系统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而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同时, 学生的生命价值则因缺乏实质的基础而失去提升的机会。

3.以生命为中心的教学价值观。

以生命为中心的教学价值取向是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反思工业社会工具主义尤其是科技理性至上带给人类巨大的灾难而兴起的一种教学价值理论。这种价值取向的教学理论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注生命的质量, 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人生的意义引导、生命的价值提升。这种价值取向的教学由于过多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而往往将社会主体的统一规范与价值需求视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压抑。

四、复杂性思维:教学价值认识的时代呼唤

1.坚持教学价值认识的整体性。

由于教学价值主体存在的多极性以及每一教学价值主体需要的差异性, 教学价值的客观存在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而这多元化的教学价值存在也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存在, 它们在相互联系、对立统一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 面对多元化的教学价值存在, 任何一级教学价值主体在选择自身的教学价值时, 不仅要关注自身内部教学价值的完整性, 也要关注不同教学价值主体的教学价值存在。如社会主体在确定自身教学价值时, 必须同时关注教学的经济、政治、文化价值, 只有这样, 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持续、和谐的发展。同时, 社会主体在确定自身教学价值体系时, 必须同时关注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的教学价值需求, 因为, 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 社会价值主体的需求很难得到顺利转化并最终体现在学生主体身上;而没有对学生价值主体的关注, 或者说, 当学生主体的价值需求得不到满足时, 社会主体的价值需求也会因为缺乏载体而无法得到实现。只有当社会、教师、学生三级主体的教学价值需求均得到满足时, 教学价值体系的功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坚持教学价值认识的关系性。

教学价值体系不仅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 也是一个关系性的存在。这种关系性的存在不仅体现在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间的关联性上, 如社会主体在确定自身教学价值时, 一方面要关注以经济为中心的教学价值体系, 另一方面也必须关注以文化为中心的教学价值体系和以政治为中心的教学价值体系, 因为没有政治、文化为经济的发展指引方向, 经济的发展只能是一种没有内涵的畸形发展, 并且最终会为因为没有内涵而付出惨重的代价。当前国民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与国民精神价值体系的衰落,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社会主体在确定其教学价值体系时忽视了以文化为中心的教学价值体系所致。教学价值体系的关系性还体现在跨层次、跨系统的相互影响、彼此关联上。如社会价值主体对教学价值需求的功利性需求必然会影响到师生对教学价值的需求;师生价值主体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也势必会影响到社会主体对教学价值的文化追求上。

3.坚持教学价值认识的过程性。

教学价值存在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稳定存在, 而是一个不断发生和演化的动态过程。一方面, 原有的某些教学价值必然会随着时代、社会的变化而消失, 同时, 一些新的教学价值则会伴随着这些新的变化而出现, 以便更好地适应教学价值系统的需要。因此, 在教学价值认识和进行教学价值选择时, 必须审时度势地根据这种变化对原有的教学价值体系认识进行一定的调整。另一方面, 教育价值选择的偏移性原则也决定教学价值认识和选择的动态性。该原则认为, “教育价值的选择必须依据社会和人的发展实际以及教育的传统和现实的处境, 不时进行教育价值取向的调整, 以根据情况相对突出和加强价值的某一面, 促成教育价值的适度偏移。”[3] 作为对上位教育的呼应, 教育价值的适时偏移, 必然带来教学价值的动态性。

4.坚持教学价值认识的开放性。

教学价值的存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体系, 否则它就会走入死亡, 因为, “自然科学严格的证明, 任何与外界绝少交换关系的封闭系统, 都最终会自发地趋于无序和混乱, 或迟或早地走向‘死亡’, 只有通过系统的开放, 系统才可能自发地组织起来, 形成更有序的状态。”[4] 教学价值存在的这种基本特性决定我们对教学价值认识的必须采取开放性的原则。

实际上, 不同教学价值主体, 在同一个时期对教学价值的需求会出现差异, 如在当今倡导多元化的时代, 社会主体追求教学的经济价值, 而师生主体则有可能更多地注重教学的主体发展价值、生命价值。另一方面, 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域, 教学价值主体对教学价值的需求也会各不相同, 如在经济发达地区, 社会主体对教学的文化价值关注比起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就会更多一些;而师生主体对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关注也随经济状况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因此, 我们在进行教学价值的认识和选择时, 必须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意识。一方面, 保持教学价值认识的开放性有利于在更大的层面上关注更多主体的需要;更重要的是, 教学价值系统只有保持开放性, 才能冲破旧有观念的束缚而不断适应社会、时代和个体的发展。教学价值取向的演绎史也从逻辑上证明了教学价值认识的开放性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2]巨瑛梅.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5.95.

[3]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96-97.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堂价值实现 篇10

考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价值,需要这么几个背景,一是西方国家从二战后就十分重视,是基于人们对二战得以酝酿并爆发中表现出的“平庸的恶”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反洗脑和防宣传,它成为公民理性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这种公民社会建设的诉求不可避免地延扩至中国,特别是新媒体发达的时代,民意表达的便捷性与公众表达的非理性(如网络声讨、小粉红骂阵)足以让智识者焦虑,这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社会学价值;二是语文教育教学中近十多年来对课标、课程以及学科属性、教学内容的模糊边界、教内容还是教形式等方面的争论,旷日持久,但依然莫衷一是,而后则是争辩疲劳与无热点式空虚,此时批判性思维培养得到重视,将在语文研究与争论无实际有价值热点的情况下,作一次有价值转移;三是学科核心素养中有一条为“思维发展与提升”,过去的教学包括任何一个学科都会提思维问题,但常常是伪思维,或者是低层次思维,就思维的品质来说,“批判性思维”可以为这个核心素养找到一个“定向”;四是说了多少年的“自主、合作、探究”更多是讲究一个形式,自主是什么?合作干什么?探究什么问题?都缺少可靠的品质保证,那么如果有批判性思维介入呢?这些疑问将变得清晰;五是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表现出的较为明显的理性崇尚与具体(事物)思辨对学生的素质考评带来了一个新的参照;六是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学科因其教学内容更应承担起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职责。

有了以上这样一些背景知识,对于批判性思维培养来说,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命题:批判性思维是什么,有哪些特征?我们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语文教师的批判性思维素质如何提升?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兑现我们的思考?而前三个问题的答案正好为第四个问题提供了基础,因为我们不是为了通识而去学习批判性思维,主要目的是在课堂上实现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价值。

课型有两种,以“渗入式”为主

很自然的,广大教师会有一个想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语文课是什么样的?其实有两类:

一种是专门为说理而上的课,目的是培养理性思维和可靠的逻辑。比如给出这样一个材料:一个美国议员指出,必须对本州不断上升的监狱费用采取措施。他的理由是,现在,一个关在单人牢房里的犯人所需的费用,平均每天高达132美元。即使在世界上开销最昂贵的城市里,也不难在最好的饭店里找到每晚租金低于125美元的房间。以下哪项能构成对上述美国议员的观点及其论证的恰当驳斥?

A、据州司法讼的数字,一个关在单人牢房里的犯人所需的费用平均每天125美元。B、在世界上开销最昂贵的城市里,很难在最好的饭店里找到每晚租金低于125美元的房间。C、监狱用于犯人的费用,和饭店用于客人的费用,几乎用于完全不同的开支项目。

答案是C。题干中议员的观点及其论证的实质性缺陷在于把两个具有不同内容的数字进行不恰当的比较。如果A和B被认为是对题干的恰当驳斥的话,实际上就确认了题干中议员所作的比较是成立的,问题只在于如何使进行比较的数字更为准确,这显然不得要领。因此A和B并不能构成对题干的恰当驳斥。C指出题干中的两个数字具有不同的内容,这就点出题干的症结,从而构成对题干的恰当驳斥。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可以上学生知道,生活中的很多争论得注意话题的范围。

另一种是读写教学活动中的“渗入”。这是基于语文课属性而进行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我们平常的语文教学设计中有一个较高层次,把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言语构建运用、文化理解传承、审美鉴赏创造揉合在一起,过去说三维价值目标,现在可以依据核心素养的表达,来进行四个维度交织的目标设计,下文将通过具体的课例来呈现。

这两种课型,前一种带有思维的专业性,专门针对思维和说理,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剖析生活现象,如何理解历史事件和政治生态等。后一种是语文教学的常态,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主阵地,这种“渗入”就是思辨读写,带着思辨品质的阅读与写作活动,因为语文的主要活动空间是读写空间。

思辨读写,是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通道

批判性思维教育学上的含义在国际上已基本达成共识,它既不是社会上一些人望文生义得出的“负面、挑错”的大批判,也不是一些逻辑专家所专注的单纯推理技巧。批判性思维,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一种谨慎公正的分析、构造和发展的过程。董毓先生根据美国各州正在推行的“共同核心标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实际,在《角逐批判性思维》(《人民教育》杂志2015年第9期)中提出中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应注重培育如下基本习性和明辨、发展的能力:

1.谨慎和谦虚的态度,愿意学习、思考的品质以及文明讨论的习惯。

2.讲道理、下判断要有理由,有全面收集信息的习惯。

3.意识到现实问题是复杂的,并有分解、分辨主次和关系的初步能力。

4.懂得要清晰、具体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5.有判断信息的可靠性的初步能力。

6.知道要考察信息是否足够支持自己和他人的立场、观点。

7.试图辨别自己和他人观点背后的假设、立场和视角。

8.注意寻求和对比不同观点,比较它们的根据和优缺点。

这八项品德和素质,是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质,也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标准。其中,最后两个能力对我们中国学生特别有针对性,也是中国学生最薄弱的部分。从中可以发现,除了第一条属于态度问题,从第2条到第8条,全都有关信息筛选、辨析、表达,可以说这些行为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所在,关键词有:理由、收集、清晰、具体、观点、视角、比较等,几乎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品质的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特质。

前面说过,如果不是着眼于专门的思维与说理或逻辑课或其他活动课程的开设,就占主体的语文学习形态来说,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写作,当然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主要路径,同时也提升了语文学习的品质。

教学意义的通俗表达:从“有见识”到“能识见”

思辨读写以“搜集、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包容”为学习活动的特征。美国学者格拉泽尔认为:“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种态度就是批判性思维。”依据这一点,再来思考我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就可以有一个通俗的表达:从“有见识”到“能识见”(从词义上看不一定准确,但我们可以赋予特定的阐释)。

什么是“有见识”?知道它是什么,是怎样的,好在哪里,这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会引导学生去做的事。比如,《祝福》的教学,里面有个短工说祥林嫂“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我们老师一般都会抓住这句话问学生,这个答案对不对,既有此问,学生自然会说是错的,因为站在今天的阅读者角度而言,这很简单,祥林嫂的死并非“穷”,而是有着一个强大的无形的悲剧命运笼罩在旧时妇女的身上,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既可是一个具体的人或有一个直接推手,也可以是每一个人,短工的回答体现了人们对于祥林嫂的冷漠。到了这一步,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达到了“有见识”。那么什么是“能识见”呢?就是不急于用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去代替别人的错误答案,而是先想想短工为何这样说———“他们”除了这个答案,不可能有更好的答案,“他们”只能这样回答,并非一个“冷漠”可以了得。再那么,鲁迅为何这样写,在文学理论上有个“意识形态隐含问题”———鲁迅写这个情节时,其视角是放在祥林嫂以外的人身上的,那么就需要以别人的立场来进入情节,而短工,以其“智力”,他只能这样回答;同样,在阅读《药》时,我们很容易带领着学生梳理出小说的两条线索,明线:吃药、谈药的人们,暗线:夏瑜的牺牲,两线交织把本来看起来不相干的人物的命运放在一起去展现一个时代的悲哀,这是小说中的高明表达。学生知道了这点,可以说是“有见识”,但我们还可引领学生思考,小说为何不以夏瑜为主线,而要以华家及谈客们为明线呢?这就有个意识形态问题在内:在当时,所谓革命和革命者的悲凉、孤独,根本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甚至哪怕仅仅是知道的,鲁迅选取的是一般人即普通市民的生活视角来表现主题。当学生探讨到这个层面,就不仅仅是学习了小说的内容、主旨、人物,还从小说的表达艺术上获得了一个“所以然”。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有很多是现象分析而忽视了现象后面遮蔽或隐含的意识形态。

再举个写作教学的例子。《读者》2007年第19期发表了作者为刘诚龙的一篇鸡汤文,内容大致是,有两份名单,一份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名单是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全是清朝的落第秀才。作者说问了十个人,十个人对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有7人,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的大多数人都知道。文章的主题在于:赢在起点并不能保证赢在终点;起点高的人应该警醒,起点低的人要懂得不要气馁。这是一篇典型的鸡汤文,老师们常常用来作为材料要求学生进行鸡汤化写作。我是很反对这种凌空高蹈的人生说教式写作的。因为鸡汤文的最大特点是用个例来煽情,煽情未尝不可,但若用来作人生说教,则禁不起推敲,里面包含了心理学上的选择性偏差问题:作者只看到了落第秀才中的极少数成名者,而没看到绝大多数的潦倒平庸,寂寞孤独,郁郁寡欢。除了成功学、励志学之外还有苦难学,构成三道最常见鸡汤。苦难的意义有时属于性格,有时是社会共同命运的缩影,但很多文章是以“孔子厄而著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作为“苦难造就人”的例证的,这同样无理得很,极少数苦难者的成功,掩盖的是更多被苦难毁了生活和事业的人。更何况,苦难只是那些成功者的经历或说伴随状态,并非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现在我们假设要以此为材料让学生作文,在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指导缺失情况之下,学生基本会在偏差的选择中遵循鸡汤材料的意旨而进行空洞、虚假的人生说教,他还可以有很多事例,可以煽情造作,甚至为了这篇文章,广泛收集此类材料来敷衍成文,也许老师们会根据其文采和“见识”给个漂亮的分数。长此以往带来的是思维的低劣和说理能力的低下。而如果是有思想的教师,首先会让学生判断此文是否有道理,看材料和主旨观点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是否符合事理,这样的指导是打开思辨的窗户,就进入了“能识见”的空间。

常态化,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设计

有教师对目前比较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提出质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怀疑它又是一阵热潮,语文界的时髦话题;二是如此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不能包治百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个新的东西,在西方是从二战后就开始讨论的教育话题,并在九十年代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课程和设计,对象不仅仅是高中,向下一直深入到小学年段。从1991年开始,美国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第一条就把“培养批判性和独立态度”视为了高等教育培训和从事研究的使命之一。GRE(美国研究生考试)在2002年增加了“分析性写作”,SAT(美国高考)在2005年将原来的“言语”部分改为了“审辨式阅读”。芬兰等教育发达国家也都把批判性思维纳入了教育的重要目标。《礼记中庸》里所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及胡适主张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也都包含了批判性思维的特质。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推动,不是为了治百病。语文的根本问题往往不在语文而在教育;教育的问题积重难返,往往也不在教育本身,所以“不能包治百病”本就是一个伪质疑。批判性思维培养目前在语文界有了热起来的迹象,其实是语文人对语文教学不满意并努力寻求的一个有效的方子。正好说明了过去我们对这个内容的关注太少,太欠缺,需要补课,需要从忽视、无视变得重视起来。也正因为这个背景,我们对批判性思维的关注不是一个热潮性推动和大量的通识性培训、宣讲能解决的问题,更需要的是“常态化”,即在语文教学中时时渗透。过去我们提过“研究性学习”、“深度阅读”、“高中生的学术练习”、“创新的读写结合”在学习行为的品质上都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着交融,都以“搜集、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包容”为特征。另外,对应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核心素养之一,但只是之一,既然是“之一”,我们在上课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它可能只是教学目标之一,我们既可以设计一节课来专门达成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可以只是与其他读写目标(如审美、语言运用、文化理解等)揉合在一起,有机达成,甚至这个“达成”只是一种渗透与努力的过程,并不要求一节课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就有明显的提升且有数据呈现。所以我也对急乎乎要对批判性思维教学课堂进行量化测评的想法泼冷水。

笔者执教《群山万壑赴荆门》时,除了传统教学中分析意象、鉴赏意境、领会杜甫怨况之外,我会为难学生:为何那些并不如杜甫身世悲凄的诗人如李白、欧阳修等人也写出以“哀苦、怨恨”为基调的诗文(关于王昭君的文学叙事,600多诗文、80多种杂剧绝大部分是“怨恨、哀苦”的基调)?杜诗、《汉书》、《琴操》、《汉宫秋》里的昭君形象有何不同?它们的叙事视角有何不同?形象与叙事视角之间有何关系?为何不同?最后从这些讨论中获得“大汉文人的哀怨美学”、“女性价值觉醒与自救”、“历史叙事与文学作品的区别”、“理解与尊重各类材料的出发点”等观点。在读写结合部分,我给学生的任务是两个:一是王安石《明妃曲一》里有“家人万里传消息”的句子,请依据王的观点,写全这份家书;二是大青山下有昭君墓,写一则墓志铭,注意考虑撰写者的身份与口吻(或匈奴人王室或昭君后人或民间百姓等),这两个写作任务都要求与“读”结合,强调作者身份和读者意识,具有“具体性”,都基于对昭君故事“能识见”,也就是以批判性思维为品质。(具体课例见《语文学习》2016年6期),这样的教学既是“搜集、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包容”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学习过程,又本来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以深度的文本解读为基础而应有的更好更高层次的教学设计。

思辨读写为语文教学内容打开一扇新的门

思辨读写,是指把批判性思维培养“渗入”日常的语文教学设计,而且是高层次的,不是到文本里“有什么”“是什么”为止,而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引导中特别关注“为何是这样的”、“是真的吗”、“还有别的答案吗”、“我认为最合理的是哪个”,包含着这样的思维活动的语文教学就实现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价值。这样的教与学行为还将引发教学内容的内涵式重构。

比如,我们设计一个关于吟咏项羽的“群诗”阅读: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体验全科思维,阅读发现价值 篇11

医学人文关怀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可以延伸到人生活与健康的任何角落,从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生态的,一直到终极意义上的。医学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本,一切发展都依托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新型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体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医学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物性,还要关注其社会性。因为人的社会性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多重维度。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干预行为已经从医院扩展到社区和整个社会职能系统。

第二,人文关怀的双向性。对医生而言,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躯体症状,还要关注其心理、情绪变化和社会适应状况,以敬畏之情、感谢之心对待患者的不适与求助,并为之提供全方位服务。对患者而言,应积极配合医生,尊重、相信医生,建立“对话性新型医患关系”。

第三,对医务工作者而言,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临床专业技术,还要具有高度的人文情感。实施医学人文关怀,是处理和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疗服务中医生关注的是疾病,关心的是疾病特定的生理病理变化和各种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手段。医疗服务忽视了患者,忽视了医患交流,忽视了疾病与患者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的联系,忽视了对患者的关怀和照料。事实上,正是由于疾病结构和病因结构的变化,慢性病、退行性疾病以及老年病的增加,社会行为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成为了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面对这种变化,医学人文关怀在处理和解决健康与疾病问题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意义和作用。而人文关怀的缺失,无视对患者人格的尊重、人性的关注、尊严的维护,严重阻碍着对疾病的有效诊疗和对健康的维护,也成为医患纠纷增加的重要原因。实施医学人文关怀,是满足患者医疗保健需求的重要内容。医学人文关怀的种种需求是贯穿在整个诊疗过程中的。

患者期望与医生沟通,了解病情的现状、预后、治疗方案的利弊,期望得到医生的关心、理解、同情与支持,这些是患者在诊疗中的基本需求。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患者身体的疾患与创伤是重要的,帮助患者解决与患病相关联的苦闷与惆怅同样是重要的。这种需求的满足只能通过细致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服务来实现。正如我们在解决老年心身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时,对患者社会背景状况和心理状况的关注能起到安抚心灵、增强患者抗病能力的作用。实施医学人文关怀,给予患者人性化的服务,在服务中始终贯彻人文关怀,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满足患者需要的一种必然的选择,也是实现医学根本目的的一种具体形式。实施人文关怀可以真正架起和谐医患关系的桥梁。

当今教师价值思维类型其及表现 篇12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可是从古到今, 这一代代工程师的价值思维如何?不可一言而尽。且看当今之教师, 价值取向多元化, 价值思维多类型, 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教师的价值选择是否合理, 价值思维是否科学, 关系到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 更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

一、当今教师的价值思维类型其及表现

当今教师价值思维多类型, 从境界层次上可以分为:教书育人型、教书就业型、教书谋私型等。

一是教书育人。其价值思维内涵是: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满足, 但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作为教师, 只有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中做出贡献, 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其行为表现主要有:

热爱教育。对教育工作, 有着高度的职业责任心和职业自豪感, 有着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 尽职尽责, 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 并且淡泊明志, 不图功利,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愿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关心学生。把热爱学生当作自己的天职, 在政治上、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对学生进行全面关心和爱护。政治上正确引导, 思想上交流勾通, 学习上严格要求, 人格上尊重信任, 生活上关怀体贴。但原则问题不让步。既做学生的良师, 又当学生的挚友。

学而不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头脑, 提高教书育人科学性和艺术性;学习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 做到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有一桶水;广泛涉猎其它学科领域, 使自己成为博古通今、融贯东西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诲人不倦。把诲人不倦当作重要的职业美德,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殚精竭虑, 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倾授给学生, 如吐丝的春蚕, 默默地编织着人类文化、知识、技能的绚丽画卷;如护花的春泥, 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肥力, 培育出一代代争艳斗芳的“国色天香”;像辛勤的蜜蜂, 四处酿采花蜜, 然后又将酿造的甜蜜琼浆奉献给他人。苦口婆心, 孜孜不倦, 不畏其难, 想方设法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能有所收获。

为人师表。注重教师的角色定位:认定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创造者、灵魂的工程师, 因而带头遵纪守法, 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 培育良好的个性品德。重言传, 更重身教。以道德自律, 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感化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求学生不要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

二是教书就业。其价值思维内涵是:把教书看成是获得安身立命的一种职业, 把教师看成一种养家糊口的行当, 而不是什么崇高神圣的事业, 不是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行为表现主要有:他们在本职工作中, 能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能守住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 但达不到奉献型教师的高度, 不追求教书育人的境界, 不奢谈目标的高尚和理想的远大,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 只做良心事, 不做亏心人。

三是教书谋私。当代教师价值思维的主流是教书育人, 其次是教书就业, 但也有一些教师中存在教书谋私的价值思维, 即教书为了谋取各种私利。主要包括:谋钱、谋官、谋名等。

教书谋钱。其价值思维内涵是:把金钱看作最高价值, 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的多少。认为金钱是万能的, 是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 “理想理想, 有利就享;前途前途, 有钱就图”。教书除了拿点工资钱之外, 还可以利用职务之便, 教学之余, 另谋“钱图”, 另获“利享”。其行为表现主要有:一是择校谋钱:不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 不论是本地学校还是外地学校, 不论是合法学校还是非法学校, 在学校选择上都一味地恪守一个原则:“向钱看, 向钱进”, 哪个学校工资开价高, 就向哪个学校钻进去。二是立项谋钱:如果在教学岗位上得到的那点合法收入, 不能满足谋钱之需, 不过谋钱之隐, 就利用职务之便, 巧立项目, 向学生收取所谓的补课费、借读费, 插班费、资料费、校服费、保险费、班级活动费、远程教育费、安全饮水费等, 从中回捞一大把, 有的甚至是虚设项目, 所收之费完全归己。三是另职谋钱:校内谋钱不过隐, 就干脆广开第二职业:来个“学校挂个号, 教书报个到, 广开生财路, 另辟谋钱道”, 于是进入赌场、商场、市场, 找寻一切发财的机会, 如炒房产、炒地产、炒股票;如开商店、开私学、开餐馆等。如此这般地“广开财路”, 实现收入结构的“最优化”和收入来源的“多样化”。

教书谋官。其价值思维内涵是: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以官为本, 一切为了做官。认为有了官职, 就有权力, 就有地位, 就有金钱, 就有一切。因此, 要以教书为跳板, 以老师为起点, 谋个一官半职, 或许可能从讲台走向政治舞台, 谋个大官, 创造人生的辉煌。其行为表现主要有:一是在策略上, 把党的“密切联系群众, 理论联系实际,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 “创造性”地应用为“密切联系领导, 理论联系实惠, 表扬与自我表扬”的“新三大作风”;二是在进程上, 沿着从小组长到中层干部, 从中层干部到校级领导, 从校级领导到教育行政机关, 从教育行政机关到党政机关的路线图推进, 从而实现从教员到官员的金蝉脱壳, 再沿着权力的金字塔层层上爬。

教书谋名。其价值思维内涵是:认为名誉、名度是一种无形资本, 有名才有位, 名正才能言顺, 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作为教师, 有了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 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就可以高人一等, 出人头地, 可以彰显自己的价值, 证明自己是显人、是品牌。不仅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而且有了名, 可以进一步谋官、谋钱, 实现所谓的一箭双雕, 名利双收。其行为表现主要有:一是在教学中, 不遵循教学规律, 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注意协调学科间的关系, 搞单科主义, 打题海战役, 用“题弹”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 通过无限度的考试和补课, 来增加学生的考分。二是在考试中, 启发、引导、鼓励、指导学生在考场上作弊, 如果是自己有机会参与阅卷, 就直接在试卷上做手脚, 给自己所教的学生的考卷改分、加分。三是在教研中, 不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 不总结自己教学经验, 不读书、不看文。奉行“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怪论, 大面积剽窃别人的文章, 有的甚至于全文照抄, 改个作者名, 就送交到有关部门, 然后文稿加电话, 邮件加汇款, 就可获奖甚至发表。

二、如何坚持正确的价值思维

探析当今教师价值思维类型其及表现, 旨在引起广大同仁“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自内省”, 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价值参考, 为塑造灵魂工程师的灵魂寻求良策。我们不难发现, 当今教师的价值思维有奉献型的, 也有索取型的;有追求教书育人境界的, 也有谋求一己私利的;有理想主义的, 也有功利主义的等, 真可谓价值取向多元化, 价值思维多类型。那么, 社会应如何能让教师坚持正确的价值选择, 教师自身应坚持什么价值思维方向, 以让广大教师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轨道上来。

第一, 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当代教师的价值思维, 都是当代社会存在的反映, 今天的多结构、多层次的社会存在, 反映到教师的头脑中来, 形成了教师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价值思维的多类型。社会主义的本质存在, 决定了多数教师以教书育人为价值取向, 但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不尽如人意, 教师地位、待遇的提高困难重重, 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并没有形成, 而教师工作辛苦, 压力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是产生教师职业思想不稳, 甚至萌发教书谋私价值思维的社会客观原因。因此, 要使广大教师安心教育工作, 献身教育事业, 除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外, 要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确保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并逐步提高, 建立和完善正常晋级增薪制度, 引导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 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第二, 坚持尚师乐教的价值思维。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 这个职业决定了不能以谋钱、谋官、谋名为目标, 教师要好自为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塑造他人灵魂的, 首先自己要有健康的灵魂, 即思维要有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广阔性的品质, 不要跟着感觉走, 不要随波逐流, 不要走向与别人比金钱、比权力、比虚荣的思维的死胡同, 不要做“钱奴”、“权奴”、“名奴”, 要走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 利己主义的误区,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寻求教师的价值内涵, 追求教师的价值目标:从教师的地位、作用、任务中找到教师的光荣感, 做到以师为荣;从教师工作的条理性、规律性、稳定性中找到安稳感, 做到以师为安;从教育对象的天真性、纯洁性、活力性中找到快乐感, 做到以师为乐;从教师工作创造美、揭示美、传播美的本质中找到美好感, 做到以师为美;从党和国家重视教育事业, 重视教师地位的提高, 使教师的政治荣誉、工资福利不断看涨中找到期待感, 做到以师为盼。

第三, 吸取孔子合理的价值思想。在教育时空的银河系中, 以教书育人、教书救民、教书强国为价值追求的大家名师, 可谓群星灿烂, 闪烁天空, 但永恒地“居其中而众星拱之”的北斗, 非孔子莫属。孔子这位远古的圣贤之师, 之所以成为引航导向的北斗星, 是因为他有远大的社会理想和的崇高的价值目标, 他为实现其“天下为公”理想, 达到其“天下归仁”的目标, 而开办私学, 广收门徒,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他为培养安邦治国之才, 而确定“礼、乐、书、射”和“文、仁、忠、信”的教学内容, 探索总结出“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等至今仍有价值的教学原则。

上一篇:服装品牌营销管理下一篇:高中政治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