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价值思维

2024-06-26

信息价值思维(精选10篇)

信息价值思维 篇1

一、引言

有效市场假说、Ohlson估值模型以及价值相关性, 其研究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以理性投资人和信念同质假设为前提的静态演绎过程。由于估值模型在信念同质的假设前提下被认为是既定的, 因而, 无论模型还是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都被认为是一种客观存在, 并且整个演绎推导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因此, 若是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某个变量显著时, 通常都会向学术界激动地宣布“发现”了对公司价值产生影响的客观因素。

然而, 当研究假设变为投资者信念异质, 这一推导就不再是可逆的过程, 并且, 造成股价波动的变量也不再是客观存在的, 而成为受到投资者异质信念影响的主观变量, 并与投资者的信念一同发生变化。鉴于此, 价值相关性研究不再局限于对会计信息或是诸如公司治理、董事会治理、政治关联等其他领域变量的客观度量。那么这些因素在资产定价过程中对公司价值究竟产生何种作用?我们对价值相关性进行研究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二、资产定价与价值相关性

时至今日, 行为金融学派与传统金融学派仍就市场是否有效进行争论。资本市场与金融资产配置是金融学界研究的焦点, 而对资本市场效率的研究都是从定价的角度展开。所以, 定价问题是所有对金融市场进行研究的切入点。传统金融学派假设市场中都是理性和信念同质的投资者, 市场有效也就代表若是信息披露充分, 市场中的资源就会自动达到最优配置的状态。从而在有效市场的前提下, 资产定价始终是对客观信息的真实反映, 基于此, 市场的逻辑是完全可逆的, 投资者是理性经济人并且信念同质也可以通过对股价的推导得到, 就像1+1=2的逆向运算, 即为2=1+1。而在价格与其影响因素互为充分条件的前提下, 传统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过程也是可逆的, 这样便能根据变量在回归过程中的显著程度确定其能否作为模型的自变量。

而实际上, 投资者的信念异质应当作为定价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股价的最终形成需要经过一个持久的决策博弈过程。但就操作层面而言, 这种研究定价问题的思路根本无法通过严密的数理模型得到实施。因此, 有效市场假说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逆向的思维方式, 在认为股价是客观正确的假设下, 再依据模型倒推得出投资者是理性经济人的结论。这一推导过程的前提是坚持认为投资者是信念同质的, 否则这就不再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从投资者异质信念视角出发, 有限套利和投资者的心理偏差造成了价格与其内在价值不一致, 从而市场并非始终有效。传统金融学中瓦斯拉斯均衡价格没有考虑价格机制本身对最终定价的影响, 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恰好研究的是定价机制对价格的作用。因此, 在价格确定的过程当中, 投资者的异质信念和定价机制本身都是影响价格最终形成的因素。从而, 价格形成的过程不再是一个建立在投资者信念同质假设前提下的可逆推导。即便如此, 行为金融学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仍对定价的真实过程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当在原先理性预期模型中加入人性因素和不同定价机制的影响时, 构建模型的难度就大幅度提升了。

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对价值规律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他认为: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马克思对价值规律的论述主要包括两部分要求: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2.商品的交换建立在等价的基础上。价值规律表现为商品价格围绕其价值进行不规则的上下波动, 波动形式如下图1所示:

通过对比一般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可以发现极大的相似。未来预期自由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了上市公司的价值。股票的市场价格反映了投资者的心里价值, 并围绕其内在价值上下波动, 股票价格波动的直接原因是供求关系的变化, 而进一步的原因则是各种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变化导致投资者的信念发生改变, 所有投资者异质信念的综合促使了新股价 (心理价值) 的形成。只有当投资者用贝叶斯法则去判断这些变化并加以正确的理解, 股票的市场价格才能真正反映出其内在价值。否则, 由于内在价值难以预测, 股票的市场价格会愈发偏离其内在价值。

显然, 现实中资本市场并非完全理性, 金融资产的价格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短期内, 价格偏离价值的表现为金融和会计异象;但就长期来看, 造成资本定价正、负偏离价值的因素相互抵消, 从而使得资本市场仍然是有效的 (Fama, 1999) 。就资本市场本身来说, 讨论其有效或无效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将资本市场与会计学相联系, 若是认为市场是有效的, 决策有用观下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就无需使用;而若是认为市场是无效的, 则表明缺少使市场正确配置资源的机制, 资本市场也就无法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从而成为一个由各种异象组合而成的不规则市场。在这个不规则的市场中, 无论是行为金融将投资者心理纳入到研究范畴并构建理论模型, 或是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对定价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得到的都不过是一个并非客观真实的股价。

Shefrin, H. (2010) 认为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正在相互融合之中。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市场无效论, 行为金融与传统金融相融合的趋势是为了让资本市场更加有效。所以, 无论是金融还是会计等学科领域的进一步研究都应当以促进市场更加有效为方向。借用Lee (2001) 的思路:我们应当研究价格是何时、以怎样的方式变得有效 (为什么有时它并非有效) 。

三、价值相关性与自我实现的预言

托马斯说:“如果人们把情境定义为现实, 那么他们在其后果中便是现实的”。莫顿 (Robert Merton) 进一步提出“自我实现的预言”概念。传播心理学以自我实现的预言为基础, 研究信息对人产生的作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1968年进行了一个经典的实验。他以一所学校的小学生为对象, 对他们进行智力检测, 并随机选取一部分学生, 声称经过科学实验他们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者”, 并要求老师对这一结果保密。老师发现上榜的学生中不乏平时表现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 罗森塔尔“我讲的是发展, 而不是现状”的解释打消了老师对这一结果的疑虑, 并且对这些学生充满了期待, 给予更多的鼓励。八个月后, 罗森塔尔进行了同样的实验, 结果发现被称为“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学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包括那些曾经的“差生”都名列前茅, 充满自信。

Jevons, W.S. (1875) 发现商业危机出现的频率是十年一循环。这一规律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存在关联。他将英国发生经济危机的时间记录在案, 发现每隔约十年就会发生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发生时间和太阳黑子的运动周期几乎吻合。由此, Jevons, W.S.利用数据强有力地证明了商业危机的发生频率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存在密切关联。太阳黑子周期如图2。

尽管人们已经不再接受经济周期的外因论, 然而在对其进行批判的同时可以对其中自我实现的预言进行思考。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作为经济危机的外界因素, 其本身与经济危机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但若是所有人都坚定的认为太阳黑子的异常活动与经济危机在同一时期内发生, 那么我们可能会在统计数据中找到肯定的答案。资本市场是一个由人控制的系统, 市场中资产的价值需通过人的思维来反映。从因果论的角度来说投资者信念是影响股价变动的直接原因, 若是投资者的信念可以准确的代表那些对股价产生影响的客观因素, 那么股票的市场价格就可以真实的反映其内在价值。但一般来说投资者信念是异质的, 因此投资者的信念并不能真实反映股价, 甚至有时会与内在价值严重偏离。而投资者的反映可以通过对横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因此, 与股票价格互为因果的变量并非是固定的, 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一旦加入指数指标股, 股价就会发生异常增长。而这种异常增长的现象与基本面信息无关。因此从短期来看, 指标股的加入也是造成股价波动的因素, 同其他会计异象一样, 若是投资者一致认为这种非基本面的信息对股价没有任何影响, 那么发生的异常增长便会消失。若是投资者坚定的认为市场是无效的, 资本市场的运行将会变得混乱不堪。

行为金融学认为, 资产定价与其价值的偏差通常会造成所谓的锚定效应 (Anchoring Effect) 或是框定效应 (Framing Effect) , 这种效应会在投资者判断资产价值时对其产生反作用, 从而形成一种反馈机制。若是存在其他因素对这种机制起到激励或是强化的作用, 那么这一反馈机制就会形成一种持续扩张的“自发性旁氏骗局” (Shiller, 2000) 。当我们用逆向的思维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便可以在萧伯纳的名剧《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中找到资本市场是如何形成的答案。虽然神话有着严重的唯心主义倾向, 但它却可以加深我们对彼得圣吉 (Peter Senge) 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增强的反馈:雪球效应”的理解, 即反馈环路。资本市场本身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若是不考虑传统金融学中几大假说对市场的影响, 资本市场中的竞争就毫无规则可言, 整个市场也将会陷入长期无效的状态。资产定价受到几大假说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锚定效应, 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 推动着整个市场成为一个持续增强的反馈环路, 沿着从弱势到半强势再到强势的规律和路径发展。行为金融理论中的人性、微观结构理论中的交易机制以及会计理论中的计量属性等因素作为传统金融假说的补充被考虑在资产定价模型中, 这几项因素互相影响并形成一个调整的反馈环路, 促进资本市场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维持平稳的状态。

四、价值相关性研究的新思路

从异质信念的视角对价值相关性进行重新审视, 我们很难将其与某一外部因素建立起简单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 外部因素和价值相关性的因果关系是主观而间接的。外部因素作用于投资者信念并且进一步对价值相关性产生影响, 反过来, 价值相关性客观地反映了投资者的异质信念, 而并非是对某个外部因素的客观反映。因此, 价值相关性检验仅反映了表面价格, 并没有解释对其内在价值产生影响的本源。价值相关性的贡献主要在于发现投资者存在信念差异, 资本市场会计的研究目的是基于异质信念努力提升价值相关性, 并引导投资者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基本分析, 从而使Ohlson模型的估值更加准确, 进一步提升市场的有效程度。逆向的思维逻辑如下图所示:

具体说来,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手段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投资者真正的决策。继而利用实验研究的手段找寻促进投资者估值能力提高的具体方法。Richardson S, et al. (2009) 以201个分析师和63个大学教师为样本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两个样本在利用估值方法进行基本面分析时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并且通过对问卷的对比分析了两组样本面对风险和交易成本等决策因素时的不同态度。近年来西方学者愈发重视会计领域中的“应计异常”, 支晓强 (2010) 指出对“应计异常”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 人们通过这些与主流理论相异的现象对主流理论进行重新思考, 从而促进主流理论的完善或是提出新的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消除异象, 提升市场效率。若是通过某种投资方式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投资者便会争相效仿, 长此以往, 这种超额收益便会随之消失, 整个市场也趋于更加有效。美国学者的最新研究认为, “应计异常”正逐渐消失或是远不如斯隆描述的明显。本文的思路与这一观点不约而同, 并且本文认为应计异常对投资者的要求比较高, 相比较而言美国的投资者更能达到这种境界。这说明国外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会利用会计信息从事基本分析, 不同的是由于会计水平有限他们难以判别收益的可持续性。但就目前而言, 我国资本市场仍是一个投机的市场, 鉴于市场中充斥着大量的噪声交易, 投资者是否具有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基本分析的能力是我们首先应当考虑的现实问题。

Lee (2001) 研究的思路是首先了解投资者的决策, 继而研究会计信息如何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这正是从实地调查着手进一步采取实验研究的方法过程。当我们对国内投资者 (特别是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 的投资策略有所了解后, 再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基本分析的情况, 从而探究投资者的策略受到会计信息的影响程度, 接着以公允价值信息为变量进行基本面分析, 努力增强公允价值会计的价值相关性, 强化会计信息估值的作用, 提升资本市场的效率。综合以上, 有关价值相关性新的研究逻辑如下图所示:

五、结论与启示

以异质信念的角度对价值相关性研究重新审视, 我们发现现有的联系型研究成果, 其结论都涉及投资者行为, 但在理论分析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噪声交易者的作用, 仍默认市场是有效的。科学研究要兼顾客观事实和逻辑推理。确保逻辑推理结论的正确性必须要同时做到两点:一是推理过程的切实有效, 二是设置的前提真实可靠 (于震, 刘淼, 2009) 。某些基于有效市场推导出投资者行为变化非常规的研究在逻辑上存在问题。

基于市场非始终有效的前提, 将噪声交易者对Ohlson模型的作用纳入考虑范畴, 结果发现三个不同领域中价值相关性的研究——研究不同国家制度、不同信息环境、不同时期下的价值相关性差异问题具有完全相同的共性。虽然这些研究都用Ohlson模型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 但具体思路都是从异质信念的角度展开。因此, 将异质信念作为三类研究的结合点将其统一起来, 找寻价值相关性之间的区别, 发现导致区别产生的根本原因——异质信念, 并接着探究造成信念差异的外部因素, 努力增加会计信息所包含的价值相关性, 这将成为我们今后主要的研究趋势和方向。

全科思维,阅读发现价值 篇2

此病例是过度换气综合征(手足抽搐症)。是急性焦虑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发作时患者感到心跳加速、心悸、出汗,急促呼吸,致二氧化碳不断被排出而浓度过低,引起次发性呼吸性碱中毒等症状。过度呼吸引起呼吸性碱中毒,致手脚麻木,甚至四肢抽搐。其因有:精神性过度换气(癔症)、甲亢、乏氧性缺氧、水杨酸过量、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人工呼吸过度、代谢性酸中毒突然被纠正等。

应该详细询问如下问题:(1)除了手足抽搐之外,觉得还有哪里不适,比如是否有口周及四肢麻木等?(2)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情况?什么情况(环境)下会出现该种情况?什么方式能够缓解?(3)以前还有过什么其他疾病?

处理原则:(1)积极寻找原发病因;(2)降低患者的通气过度,如精神性通气过度可用镇静剂;(3)为提高血液C02分压,可用纸袋或长筒袋罩住口鼻,以增加呼吸道死腔,减少C02的呼出和丧失。也可吸入含5%C02的氧气,达到对症治疗的作用;(4)手足抽搐者可适量补给钙剂以增加血浆钙离子浓度。

病理生理学:患者过度换气,呼出二氧化碳过多,体内酸碱平衡失衡,体内氢离子减少,阴离子储积,导致钙离子减少。低钙除了使神经元膜通透性增高外,也常导致下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周围神经)和肌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兴奋性升高,引起手足抽搐。

从全科医学角度来讲,一方面需要了解患者发病时的心理状态,所处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首先考虑此病例是一位80岁老人,且有病态人格,只身一人坐飞机,心理状态处于本不该坐飞机,但为了探视生病的妹妹,又不得不去的焦虑状态中。在焦虑的心理状态下,出现紧张、呼吸急促、抽搐等临床症状是可以解释的。

作为全科医生对此病例的诊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全方位、多层面、再延伸的思路去考虑,把理解、治疗、预防这个病作为切入点,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全科医疗模式去解释它的发生和诊治,择重人与外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人体内部的调控作用;(2)需从以人为本的全科医学模式去思考,考虑其家庭环境和家庭因素等,从本病例可分析出,老人的家庭生活环境可能不太理想,因为要探视生病的妹妹,没有家人陪同,这于情于理都不符;(3)从年龄上讲,老人处于老化家庭周期,此阶段是依赖、孤独、疾病等频发的周期,这也是诱因之一;(4)更重要的是,所处环境是诱发疾病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试想,一个有病态人格,且又是80岁的老人,在坐飞机的短时期内,是不会主动与人沟通的,设想当时有一名全科医生坐在其身边,也许不会发生病例中的一幕。

我也曾经历相似的事件,一次我带着从未坐过飞机的儿子去旅游,儿子刚上飞机就高度紧张,当飞机起飞时,已是满头大汗,似乎虚脱之象。我即与儿子沟通,给他讲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每天都有多起车祸发生,而飞机出事只是偶尔,而后话题一转,谈到他的同学,老师等,很快儿子的焦虑、紧张情绪缓解了,随着交流的进行,目的地也到达了。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全科医生,了解你的患者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患了什么病更为重要。如果要去了解一个人的病,则必须用心去听,用眼去看,多理解患者症状和体验,以及就医背景,给患者作详细的解释和教育,最后让其充当决策者,这就是全科医生的临床思维模式。

阅读者:李世惠,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委员;卫生部基本用药专家库成员、重庆市医学会社区专委会委员;重庆市社区卫生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社区基本用药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巴南区医学会社区专委会主任委员;巴南区政协委员;巴南区科协委员。

信息价值思维 篇3

今天, 作为处于泛在知识环境中的社会个体, 无论是高校学生或是其他任何领域的人员, 获取信息是极其容易的, 但要将所获得的信息通过鉴别、分析处理之后, 有效地用于解决、生活学习、工作和研究中的问题, 则国内外大量的调查和研究都表明, 高校学生的这种能力还需要加强。而这种对信息分析和利用能力的核心和关键, 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几年前在国内接受访谈时曾这样说:“太多的信息与太少的信息同样是不理想的。就举今天做例子, 各种信息蜂拥而至, 我几乎没有时间去阅读来函和听电话。问题不在于是否有信息, 而在于我们能够‘加工’多少信息?我们的知识能使我们分析什么样的信息?并从中抽取出有意义部分。”[2]受益于今天出版业的繁荣和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我们也完全可以自行选择接受美国式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当然可以选择的读本和资料有很多, 但纯粹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唯一目标, 且对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行业人士均具有普适性和重大参考价值的图书并不多见,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赵玉芳和向晋辉等的译作《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就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是“心理学导读”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但很显然, 它的内容和读者对象都没有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译者在序言中说:“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 那就是批判———创造者的批判性思维。”“创造不仅仅是那些需要我们仰视的伟大科学家们才需要的,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需要创造的智慧;因而, 批判也不是科学巨人的专利, 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样需要批判性思维。”该书的作者布朗认为:“本书所发展的技能是任何批判性的读者都需要的, 使用这些技能进行阅读可以为理性决策提供一个基础。不论读者的受教育程度如何, 本书强调的批判性问题能增强他的推理。”“我们很难预想出这本书对哪种课程或哪种学习项目完全没有用。事实上, 前五版已经被用于法律、英语、药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社会科学课程以及许多高校的课程中。”因此, 这是一本具有普适性并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们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小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而在每天报刊、电视、广告、图书、网络等种种传媒上各种专家、记者、评论家为我们提供的海量信息中, 充斥着错误的、似是而非的各种信息垃圾, 因此我们如果“被动的、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拥而来的大量信息。这是一个可怕的趋势, 久而久之, 我们就不知道批判, 甚至想不起来要去批判。”因此作者说:“鼓励所有人使用批判性思维来应对‘知识大爆炸’, 是我们写作这本书的愿望。”

从事大学教育十余年来, 由于长期从事信息学相关课程的教育, 我深刻地体会到, 现代高校学生批判性学习、思维和分析能力的缺乏。在多年信息素质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强调对学生思维品质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 但相对来说系统性不强。自从2007年接触到这本“小书”之后, 我找到了一种系统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合适工具。从那之后, 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培训课上, 我都会向学生推介将这本书作为开始大学学习生涯的第一门自学课程, 而在信息学类课程中, 则将该书列为必读参考书之一。实践证明, 这本内容极其重要但形式通俗易懂的“小书”的确在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了作用。作者认为, 只有“使用简单的形式向不同能力的学生传授这些技能, 他们就能成功学会并能运用。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树立起高度的自信, 相信自己能在各种社会问题上作出合理的选择, 即使在那些经验很少的领域也相信自己能做出合理的选择”。这一点在我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 教学过程中如果是使用过于复杂的或过于学术化、理论化的方式来传授技能的话, 教学效果一定都会大打折扣的, 很显然该书的作者通过实践清楚地认识到简单形式的重要性, 当然形式的简单并不意味着学习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简单或容易的事。赵玉芳等西南大学的心理学专家, 选择翻译这样一本在美国出至第七版并被誉为指导批判性思维“最成功”的通俗型、实训型的书籍, 我对译者的眼光还是很佩服的。在这个著述繁多的时代, 我们不乏有艰深、晦涩的学术理论著作, 但还是很缺乏对我们的教学甚至人生有如此重要意义, 却又通俗易懂兼具可操作性的实训型“小书”。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一定不会都是正确和先进的, 但我确信至少他们对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和训练方面, 是非常值得赞赏的。正如陈志武教授指出的, 我们通过各方面的信息也都可以了解到, 批判性思维能力在美国受到特别的推崇, 是美国公认的优秀人才的标准之一, 无论在美国的著名学府还是在全美顶级企业, 选才用才的重要标准便是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实际生活中, 我们也会发现, 各行业的社会精英, 往往就是拥有这种能力的人, 他们在创造力、鉴别力、商务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往往胜人一筹。因此, 每一位希望在任何领域或行业获得发展或成功的现代人士, 尤其是在校学生, 都应该读一读《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这本来是一本被归入“心理学导读系列”的书, 似乎应该算是一本纯粹的心理学著作, 但实际上通过对全书内容的研读, 我们发现完全还可以把它看作是写作指南、演讲宝典、信息分析或情报研究的规则、学术研究的助手。因为, 如果你把它当作写作指南, 它能使你的文章具有严谨的结构和内容, 从而获得不容质疑的力量;你如果把它当作演讲宝典, 它会使你以强大的逻辑和思维的魔力征服听众;你如果把它用作信息分析和知识挖掘的工具, 它会使你洞悉事实的真相;你如果把它用作学术研究的方法, 它会使你获得大师般的慧眼和创新的源泉。我确信它能使阅读者在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方面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的提升, 将会使阅读者受益终身。至少, 也会使我们尽可能地少受“神医”张悟本、“道士”李一之流江湖术士的忽悠。

摘要:文章对批判性思维和信息分析能力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并对《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一书进行了评论和推介。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信息分析,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新浪读书.西蒙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访谈录之一[EB/OL].[2011-06-16]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9073_21246.

体验全科思维,阅读发现价值 篇4

1睡眠障碍原因:睡眠障碍是精神病学中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中的非器质性睡眠障碍,儿童成人均常见。常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心理因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不愉快事件造成焦虑、抑郁、紧张时出现失眠。(2)环境因素:环境嘈杂、空气污浊、居住拥挤或改变居住环境。(3)睡眠节律改变:如白班夜班频繁变动引起生物钟节奏变化。(4)生理因素:饥饿、疲劳等。(5)药物和食物:酒精、咖啡等。(6)精神障碍:各类精神疾病大都伴有睡眠障碍。

2治疗

(1)一般治疗:首先弄清病因、特点规律,调整和改善睡眠环境。(2)心理支持:妥善处理工作生活的矛盾。消除对失眠的恐惧和焦虑。(3)行为治疗:生物反馈、自我催眠等治疗方法可改善睡眠前的紧张状态。(4)药物治疗:该项治疗的原则是避免药物依赖性的出现。选择半衰期、副作用和依赖性较小的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以及中医中药。

本案中史蒂文的失眠症并没有这么复杂,只是我们全科医师对孩子心理特点掌握的不够全面,文中医生和心理专家分别采取了心理、行为、药物等治疗无效,说明没有找到真正病因。而是老师用画画这么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来帮我们找到了病因,这种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

3延伸知识,关注学龄期儿童心理卫生

史蒂文的失眠只是学龄期儿童心理障碍的一个表现。学龄期儿童其他方面较学龄前均发生很大变化,学龄期开始以学习为主导的活动。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激发鼓励的方法,促使儿童积极主动地适应学习环境、提高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如采取压服、恐吓斥责等方法,会使儿童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良性格,导致儿童说谎、逃学等异常行为。如能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对缺点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就能增强儿童的自信心。鼓励儿童和同学交往;培养起良好的性格。另外,家庭的温暖和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也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阅读者:翟加臣,天津市东丽区无瑕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学主治医师,分别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市儿童医院进修学习。现任天津市东丽区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专家组成员,负责脑卒中、精神病、残疾人三个项目的健康管理。

信息价值思维 篇5

一、设计思维

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也就是近一百年的事情, 谈到设计思维和方法的理论研究, 不能不提到包豪斯, 包豪斯 (Bauhaus) 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 在现代设计领域中, 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对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来说是一种冲击, 一种进步, 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仍然有启迪作用,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设计道路的方向选择是有帮助的。它的原则和概念对一切设计都是有影响作用的。但是设计问题不是单纯的风格问题。风格也许过时, 但问题不一定过时。“风格”如同“时尚”, 来去匆匆。如果我们的设计跟着流行的“风格”和“时尚”走, 而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办法, 那么, 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设计便没有自觉, 设计师没有担负起他们应该担当起来的责任。所以必须去追寻设计本质的东西, 那就是设计思维的方法, 这才是设计的精髓。

设计思维, “是指在设计和规划领域, 对定义不清的问题进行调查、获取多种资讯、分析各种因素, 并设定解决方案的方法与处理过程。作为一种思维的方式, 它被普遍认为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的性质, 能够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能够催生洞察力及解决方法, 并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对于单纯的思维方法, 古往今来已经多有研究, 可以说, 对于单纯思维方法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了, 再说设计艺术, 即使只有短短近百年的时间, 可是在这百年里各种风格流派成出不穷, 百花齐放。然而如何将正确的思维方法运用到设计中去, 去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设计人好好研究的课题。

如果说艺术是在斗胆, 那么设计就是比心。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艺术所斗的胆就是革命的胆, 设计所比的心就是彻底的心。一言以蔽之, 做艺术要有一个革命的胆, 敢于突破前人, 敢为天下先的胆。做设计要有一颗彻底的心, 一颗坚持自我, 敢于确认自我的内心。《孟子·告子上》有言曰:“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 不思则不得也。”说的是:思是心的机能, 思, 便得到真理, 不思则不能。如果我们顺藤摸瓜的话, 若要具备有革命的胆, 彻底的心, 究其根本必须有革命性和彻底性的思维。上升到思维方法上, 我将其概括为发散思维和线性思维。

二、发散思维

关于发散思维, 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因为至小接收教育以来, 我们就一直在被灌输着。特别是作为从事设计行业的人来说, 发散思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 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与聚合思维相对。不少心理学家认为,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 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比较常见, 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 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可以通过从不同方面思考同一问题, 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从问题的要求出发, 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异思维。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 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 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 有更多的创造性。我想也没有人会否认发散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总之, 革命不革命落实到思维上就是发散不发散。

三、线性思维

而作为一个设计者, 我更想谈一下设计中的线性思维。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线性思维不同于定性思维, 定性思维是强调思维的静止性, 线性思维则更偏向于思维的方向性。线性思维, 是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线性思维是指思维沿着一定的线型或类线型 (无论线型还是类线型的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的轨迹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一种思维方法。线性思维在一定意义上说来属于静态思维。

把思维过程用线性来进行描述, 目的就是为了使原本抽象的思维过程变得更为形象可感, 从而使思路更加清晰, 使思维更加开阔, 更加灵活, 再经过长时间的锻炼, 进而培养出更为良好的思维习惯, 增强思维能力。说到线性思维, 我不得不提到一个人, 他就是在波普艺术中, 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在我看来他就是在用线性思维做他的艺术, 这根所谓的思维“线”就是重复, 而且他的艺术做的很彻底。他不愿其烦的重复, 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 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马丽莲梦露头像等, 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 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 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对于他的作品, 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 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他偏爱重复和复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 ”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对于他来说, 没有“原作”可言, 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 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 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为一台机器”, 恰与杰克逊波洛克所宣称的他“想成为自然”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画, 几乎不可解释, “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是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 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实际上, 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 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 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这就是安迪沃霍尔的线性思维。

四、结语

发散思维在艺术和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是无口厚非的, 它是我们在从事艺术设计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为我们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渠道, 它能够指导我们的在思维活动时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 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 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而线性思维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一种选择, 要求我们在看待问题和面对设计的时候有一种择视的态度, 应敢于舍去, 敢于简单, 这不是自我陶醉, 自我束缚, 更不是自我封闭的思维方式, 相反, 这是在千头万绪的思维头绪中去粗取精, 择一表现的思维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就是一种重要的现代设计思维, 我不愿意, 也没有办法将艺术或设计方法公式化, 这是不明智的做法。但需要强调的是, 线性思维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 用线性思维去理解艺术和设计, 能够指向思维和方法一以贯之的连续性, 更指向对艺术和设计的彻底性, 纯粹性。

参考文献

[1].陈楠.设计思维与方法.武汉:湖北长江出版社, 2009.3

了解数学价值关注数学思维 篇6

一、为什么要有“人民币”——价值再现

钱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爱因斯坦说:“要使学生对价值有了解并产生出热烈的情感, 那才是最基本的。”怎样让学生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发“认识人民币的需要”, 课伊始, 我带给学生一个这样的情境:

快开学了, 动物王国的大象国王要给小动物们发学习用品。但是, 小猴想要直尺、小山羊想要铅笔, 小狗想要小刀……每个小动物要的东西都不同。大象国王觉得一下子要准备这么多不同的物品太麻烦了。请你帮大象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吧。

因为有了生活经验, 学生们自然会想出每人都发一个红包, 里面放上同样多的钱, 让它们自己用这些钱去买所需要的东西, 顺利揭示中国的钱叫做“人民币”。这样的“开场白”,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你知道哪些“人民币”——面值感知

对于人民币, 学生们在陪父母买东西或自己亲自购物等日常生活中已经见识过, 并且能够认出一些面值的人民币。在揭示课题后, 讲述并出示课件:

你们认识这些人民币吗?人民币有长方形的纸币, 有圆圆的硬币。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多少钱?随着教师的提问, 学生的回答, 从大面值到小面值依次出示。你怎样才能很快记住这些人民币分别是多少?重点从“数字”和“文字”进行归纳, 并小结: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不过几分的人民币我们现在已经不用它了。所有人民币的硬币和纸币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图案, 就是我们的国徽, 我们要爱护人民币。现在你能在小组内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一一介绍给别人吗?

这样的小结, 使学生认识到数字和文字 (单位) 结合起来就决定了人民币的面值, 方法看似简单, 却切中了教学的重点。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种面值人民币的直观印象, 又感悟到了它们间的区别 (面值的区别和硬纸币的区别) , 是对人民币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使学生对人民币的面值认识上有顺序, 直观感知上有坡度。

三、1元钱可以怎么表示——思维求异

付款方式的多样性, 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同样的1元钱, 组合的方法有很多种, 我们可以用“1角”“2角”或“5角”的人民币去表示。这些抽象的组合方式, 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如何将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到数学课堂中来呢?我们不妨这样继续情境,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

大象国王发给它们每人一个红包。小猴打开红包一看, 高兴得跳起来:“大象国王送给我有好多张钱呢。”小山羊却委屈地哭了起来, 因为它的红包里只有一张!同学们, 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怎么回事。 (课件出示:小猴红包里10张1角, 小山羊的红包里一张1元) 你准备怎样安慰小山羊?

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是本课的重点。在平时的生活中, 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1元等于10角。这部分孩子就会回答:“小山羊、小山羊, 你别哭了!小猴虽然有10张, 但都是1角的, 10张1角就是1元, 和你的钱一样多。”就这样, 在轻松的氛围中揭示了:1元=10角。教师再适时讲解“1角=10分”。

同学们, 放2张5角也是1元吗?为什么?如果小狗的红包里都放2角的, 应该放几张?大象国王还可能会用什么方法在红包里放1元钱呢?

随着白板课件的即时演示, 学生的想象力一下子调动起来了。开放的思维训练, 为他们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学生们轻而易举地掌握了一元钱的多种表示方法。

四、1元钱可以买些什么——梳理整合

学习“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在生活中用人民币。让购物这一学生们熟悉的环节进入数学课堂, 会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更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来到文具店里, (课件出示:铅笔5角、小刀1元、自动铅笔8角、直尺3角) 小狐狸想买一支5角钱的铅笔, 他带了这么多的钱, 可以怎么付钱呢? (课件出示:5个1角的硬币、2张2角和1个5角的硬币) 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不同的5角钱组成方法, 并说说为什么这样拿。

小组合作, 先思考操作, 再交流讨论:小山羊带了1元钱, 它可以买哪些文具呢?如果买一种文具呢?如果买两种文具呢?可以买到3种不同的文具吗?

小猴买了一种文具, 营业员找给他这么多钱, (出示一张2角和一张5角) 你知道找回多少钱吗?你怎么知道的?根据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很快想到共找回7角钱, 2角和5角合起来是7角, 因为:2 + 5 = 7 (角) 。紧接着提问:你知道这些合起来是多少钱吗? (出示:1张1圆、1张5角和1张2角) 能告诉其他小朋友, 你是怎么知道的吗?小结在计算人民币时, 单位相同的才能直接相加减, 元和角的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加减。

最后10人小组内, 安排好分工, 用1元钱模拟购物, 教师巡视并进行文明购物的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安排小组合作, 教者巡视行间, “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贯穿始终,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让学生操作中理解感悟, 在交流中启发运用。在求异思维、有序思维的训练中, 大大丰富了他们对人民币的认识。再一次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同时, 也让学生感悟到要合理消费人民币, 生活离不开“人民币”。在这样的活动中, 孩子们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更好地体会到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实用价值。

五、“人民币”一直这样吗——课外拓展

迄今为止, 我国的人民币共有5套,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是第四套和第五套, 可能有的学生家里还有旧版的人民币, 我们不妨进行课外拓展。

小朋友们,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人民币, 你能认出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吗? (课件依次介绍我国五套人民币) 最后质疑:为什么没有面值为3、4、6、7、8、9角的人民币, 而只有1、2、5角的人民币呢?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回去问问爸爸妈妈。

结尾提出的问题, 旨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计算思维:编程教育的价值追求 篇7

是的,计算思维是我们俯下身子和计算机对话的入口,也是编程学习漫漫历程中对编程学科本质的一种洞见。

计算思维的提出,最早可回溯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西蒙·帕佩特(Seymour Papert)教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则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推广。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认识和一类普适的技能,每一个人,都应热心于它的学习和运用。而习得计算思维,则能让我们“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对于计算思维,她是这样定义的:“计算思维涉及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计算思维涵盖了反映计算机科学之广泛性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进一步地,她做了如下阐释:“计算思维就是把一个看起来困难的问题重新阐述成一个我们知道怎样解决的问题,如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的方法”“计算思维是一种递推思维,它把代码译成数据,又把数据译成代码”“计算思维采用抽象和分解迎战浩大复杂的任务或设计复杂的系统”“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哈尔滨工业大学战德臣等人则用“计算之树”给出了计算思维多维度表述框架,认为“0和1”“程序”“递归”三大思维最为重要。

计算思维的概念众说纷纭,即便如此,依然让编程教育发现了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行走路径。

编程,一棵键盘里长出的计算之树

2016年4月,我为高一学生上了一节题为《算法的质疑与拓展》的程序设计研究课。没有教材,没有语言的限制。教什么?几经思考,我选择计算机奇偶校验模拟软件设计与制作来诠释算法,以渗透计算思维训练,并在算法的质疑与拓展中丰富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技术哲学的思考。

【开局】

2016年3月9日,“人狗大战”迎来首轮战局。经过三个多小时鏖战,九段李世石向“阿尔法狗”(Alpha Go)投子认输。问题:1.李世石究竟输给了谁?2.算法究竟是什么?3.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

课的设计围绕“算法是什么、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的设问与如何培养计算思维两条线索展开。

【算法分析】

借助“小魔术”,揭秘计算机检测错误的方法:奇偶校验法。继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玩法:出示25张整齐排列的牌,一面黑色,一面白色。第一步:请一位学生任意翻动牌。第二步:老师说“为了增加难度”,再增加一行和一列(实质为奇偶校验行和列)。增加后,共36张牌。第三步:老师转身蒙眼,学生任意翻动其中一张牌。第四步:老师准确找出被翻动的那张牌。

魔术中增加的一行一列,和计算机中奇偶校验位的作用相似,是为了将行列“黑色”纸牌数量偶数化。这样,一旦某张牌被翻动,便能迅速找出黑牌非偶数的行列交接点,即被翻动的纸牌位置。

通过揭秘魔术,让学生了解了计算机奇偶校验的基本原理,为用奇偶校验法模拟软件进行数学建模和算法描述做好铺垫。

【数学建模】

计算机本质是以“0”和“1”为基础来表示现实世界的信息的。“0”和“1”是计算机软硬件联系的纽带。用“0”和“1”分别表示黑色牌和白色牌,可以为算法描述铺路搭桥。

【算法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轻松用N-S工具描述算法,一行一行枚举,再一列一列枚举,寻找黑色纸牌为奇数的行和列。二维矩阵中黑色纸牌为奇数的行列相交点便是要纠错的数据。其实循环体部分包含了迭代算法。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思维。

【算法实现】

算法实现(即编程)环节,仅仅设置了一个代码查错和一行代码填空,弱化了代码编写,旨在引导学生既亲历程序设计的完整过程,又突出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算法及其工作流程。围绕奇偶检验软件的研发,学生分析问题、数学建模、算法描述、编写代码、调试程序、修改程序、运行程序,亲历完整的思维过程。这些丰富的体验,为最后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质疑与拓展】

从最初困扰第一代计算机科学家的Bug到计算机轻松检测并修复批量错误数据的修复算法的出现,学生能够轻松理解:计算的发展史是算法不断质疑与优化的历史。

学生从现实问题产生的认知冲突开始,通过亲历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过程,很容易理解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阿尔法狗的胜利,其实是算法的胜利,阿尔法狗的智慧是人赋予它的。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不断展开、生发的过程。随着教学的开展,问题自然生发——

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李世石不过是输给了一帮人的智慧?是不是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会被人造的机器击败?

学生们对这些问题各抒己见。围绕“超级计算机是否会战胜人类”形成了旗帜鲜明的两大阵营。课堂似乎回到课的起点,孩子们明白,自己每一次点击鼠标,按下一次键盘,完成一次网络购物,天上飞的卫星、水里游的潜艇——我们现今的这个世界,几乎就建立在算法之上。

微软的人工智能少女Tay之死更是引发了深入的哲学思考。Tay的言论“希特勒是对的,我恨犹太人”“让我来大声地告诉你:我是跟你学的,你也一样愚蠢”让关于算法的思辨升级,同学们开始追问失控的技术带来的道德恶果。在思辨中,他们不断重构意义,形成追问: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这些技术是否会成为人类的奇点?人造世界的走向将如何?

“人不会输给人造的机器,本质上,人永远是自己的掘墓人!因为人性的恶!”孩子文思泉涌,纷纷表达见解。

“我们生活在算法搭建的这个世界里,所以你们,作为青年学子,对人类,对世界,对未来,对技术,都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见解和主张。”教师总结,算法学习课在掌声中结束。

编程,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

“学科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具备具体的学科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科思想观念……”

漂亮的代码、严格规范的语言风格、计算思维的训练都是编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当一个孩子在少年时候遇见编程,如果能够真正地投入时间去掌握它们。那么,编程于他们的意义,可谓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笔者20年信息学奥赛的辅导中,遇到了不少热爱编程的孩子。这些在童年时期开始接受扎实、专业编程训练的孩子,在成年以后,他们的思维品质和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我本科学习的是物理。虽然所有人都是零起点学习求解复杂系统行为的计算方法,编写处理实验数据的函数模块,拥有编程基础的同学表现出惊人的学习速度。优良的代码风格使得我们花在debug上的时间远小于其他同学。对运行效率的精益求精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不光是物理,从事量化交易编程、从事机器人策略研究、数学研究的同学,都对自身行业里编程的重要性深有体会。”(朱恩临,2009届毕业生)

显然,自小受过良好编程训练的学生,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编程,让我们学会用计算的手段解释物理世界中的现象。液体究竟是什么?气体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磁铁加热为什么会失去磁性?慢慢地,我们相信,物理世界是由简单精确的定律所支配的。计算是理解物理世界规律的手段。任何在算法上可计算的问题,同样可由计算机来计算。那是否意味着,我们有了计算机,就能计算一切?如果物理世界是由规律来控制的,那我们是否能用计算来预测未来?规则孕育了物理世界,物理世界创造了生命,生命拥有了意识和思维,思维认识了计算,计算回归了物理的本源。我们为计算而生,终回到计算的长河中……”(蒋炎岩)

今天,我们重新翻开冯·诺依曼的《计算机与人脑》,在他的“神经脉冲的本质”的研究中和“神经系统的数字部分和模拟部分”的文字里,无不在诉说着世界未来的种种可能。

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得主艾兹格·迪杰斯特拉说:“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是的,生命的礼物总会意外赏赐给坚持的人。当他们诉说着编程给人生带来的种种体验时,他们的大脑中其实流淌着的正是计算思维!

编程,一种崭新的表达

长年为有天分的学生辅导信息学奥赛,让笔者一直以为编程是个别有着数理天分学生的专利,直到遇到Scratch。“编程就是写作,是一种表达方式,也是开发新的思维方式的入口”。

在笔者接触Scratch不久,便决定将小学课本里的这个编程平台,移植到初中课堂,用中学生的思维进行编程学习。以前以复杂代码为载体的程序的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循环,以及各种难以记忆和理解的代码不再成为孩子们创意表达的障碍。可视化的编程语言,本质上是可视化了的思维,让思维的展开迅速,思维能见度清晰且宽阔,计算思维的训练触手可及。在这里,文字、音乐、创造、逻辑、条理、推理、计算,不同的孩子可以获得不同的收获和思维训练,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

在Scratch中,孩子们轻松学会使用变量,能够在对不同角色搭建脚本中理解模块化编程的思想。他们有的编制中秋贺卡,有的编写与音乐相关的程序,有的热衷于编写简单有趣的小游戏。我们可以自由独立设计,也可以在别人设计的游戏或者作品基础上修改代码,重构自己的作品,然后通过互联网发布,与全世界编程爱好者分享。每一个优秀的作品,都需要谋篇布局,需要细节的诊断,需要耐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在课堂给出一个简化版本的“弹球游戏”。运行规则是:球自由下落,反弹板跟随鼠标移动,如果反弹板能够接住球,就可以一直玩下去;如果接不住球,小球落到地面,游戏结束。然后由学生接龙,修改、优化或重构,形成一个个改进的版本。其中一个版本的游戏界面中多了来回走动的两个角色,干扰接球,加大了游戏难度。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在别人的基础上修改再分享。课堂上,学生可以做小先生,老师可以做学生。

从此,笔者的编程课,从课堂延伸到安静的书桌,阳光下,草场,餐厅。学生学习编程,也可以利用编程进行学习,在作品设计过程中,因为作品需要,学生往往需要学习编程之外各门学科的知识。例如,有的学生为了编写游戏,还要研究游戏背后人的心理特征,进而思考玩家沉溺游戏的深层次原因。

编程学习,终于脱下冰冷的外套,与我们每一个人友好相拥。在这个由算法搭建的世界里,我们有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有了理解算法、构建世界的新通道。慢慢地,我知道,这个由算法搭建的世界需要了解我们,我们也需要了解它,因为这是一个计算的世界。

当我们对编程有了足够虔诚的态度,能够深度地了解它,丰富地诠释它,并用平静而温暖的心去与它相对时,它便回馈给我们同样的姿态。

中国古代法制及思维的现实价值 篇8

法制是一个国家整个法律制度的简称, 是整个法律上层建筑各个因素的有机联系的系统, 不仅包括法, 还包括法律实践及与其相适应的法律意识。传统法制思维是一种历史文化力量, 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存在于民众的法律意识、心理习惯、行为方式之中, 并作为一种历史惯性机制, 构成了一个新社会法律发展的历史起点。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 以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为起点, 中国古代法制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经过几千年积累, 形成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的庞大法律体系, 全面协调各社会关系。立法上除基本法典外, 还有令、格、式、科、比等多种法律形式;司法体制上, 从秦朝开始, 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司法体制。在长期发展中, 儒家学说和政治实践相结合, 道德观念渗透到中国传统法律之中, 集温情与严酷、刑罚与教化于一身,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伦理化法律。

二、中国古代法制及思维特点

中国古代法制及其思维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既有孔孟之道, 也有汉初大儒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一种集道、法、儒诸家思想为一身的思想, 一直影响和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 直至清末西法引进和法制近代化的整个过程。

1. 立法和法典结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

春秋战国时期公布成文法开始, 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便以“诸法合体”形式表现出来, 以刑为主, 刑民不分。这与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抑商、商业不发达密切相关。统治者过分运用刑罚的手段干预人们生活, 使人们产生“法即刑”的认识。

2. 司法体制皇权至上, “行政兼理司法”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 皇权至高无上。中国古代"法自君出", 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 君主始终掌握国家最高立法权, 一切法典、法规皆以君主名义颁行。皇帝的诏敕往往直接成为法律, 皇帝可修改、废止任何法律;“狱由君断”, 皇帝也是最高审判官, 拥有一切案件的终审裁判权。在中央虽然设有主管司法机关, 但其活动须听命于皇帝。即使隋唐以后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分管各项司法事务, 其职权划分仍以维护皇帝对司法权的控制为依归。司法体制上, 司法与行政不分, 皇帝拥有最高司法权, 一切重案、要案、疑案、死刑案件 (隋唐以后) 皆须皇帝裁决、批准。皇帝可法外用刑, 也可法外施恩, 赦免任何罪犯。地方司法体制则始终是行政机关兼理司法事务, 各级行政长官直接主持地方审判。

3. 法制思维带有浓郁的人文精神

封建正统的儒家法律思想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成为中国传统法制的内在灵魂。在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 宗法家族伦理被视为法的渊源、法的最高价值, 伦理凌驾于法律之上, 伦理价值代替法律价值, 伦理评价统率法律评价。立法、司法等以伦理为转移, 由伦理决定其取舍;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 以伦理代替法律, 伦理与法律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伦理道德被直接赋予法的性质, 具有法的效力。伦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 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一致, 体现出浓郁的人文精神。

⑴礼法结合, 伦理为本。儒家文化一向倡导以“德”、以“礼”治国、治民、治人;强调德治、礼治、仁治, 所倡导的礼的精神甚至是礼的具体规范, 被直接写入法典, 与法律融合为一。周公在总结夏、商无德而亡的教训时告诫周人:“皇天无亲, 唯德是辅”, 要周人“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蕴涵着以德治理国家, 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思想。礼治所反映的乃是建立在宗法结构基础上的等级森严, 尊卑有序的社会政治伦理次序体系, 礼与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 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最具特色的特征——“礼法结合”。礼的主要功能就是建立宗法等级制度, 即“别贵贱、序尊卑”。在中国古代法就是刑, 刑就是赏与罚, 没有现代法治的意义。有学者曾说过“先秦法家虽反对礼, 但终究没有摆脱体现礼治的等级特权观念。儒家虽主张礼治却并没有摒弃法的观念, 儒法合流之后, 礼法结合思想一直延续到清末。”中国古代法制是德治与法治并施并用, 互相依存, 互相补充的治理方式。

⑵以秩序与和谐为取向。和谐是儒家法哲学的最高理想, 是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的中国法律思维的最高价值理想。儒家思想中的和谐与“天人合一”一致, 在社会政治领域主张“中庸”, 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上至国君, 下至百姓, 都要以“和为贵”的立场和“仁”的原则修身齐家平天下, 实现个人和社会, 个人和国家的和谐与统一。和谐的理想和中庸之道所蕴含的宽容理念反映在法律意识上, 就形成“无讼”的价值取向, 以致在人们心理上更容易接受用调解的手段解决纠纷。中国人的理想社会是“法立而无犯, 刑设而不用”, 致力于无讼维护社会稳定, 人际和谐、社会安定。

⑶崇尚道德。中国一直十分重视道德教化,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了中国人修身克己的价值理想。西周统治者提出以德配天, 明德慎罚的德制思想:而在法律上的表现则为“明德慎罚”, 它影响了数千年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在古人眼里, 道德是做人之根本, 历代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 把道德看成治国之本。德教的地位高于并且优于刑罚, 刑罚的适用必须建立在礼义德教基础上, 刑罚的目的是德教的要求。只有当法律与道德的精神相一致时, 法律才有价值。对道德的崇尚, 使中国传统注意到立法的重要性, 强调要立“善法”以治天下, 致力将法律的负作用控制在最小范围。

三、中国古代法制及其思维的现实价值

虽然中国传统法制存在封建宗法等级和血缘人伦的一些负面影响, 但毋庸置疑, 我国悠久的法制历史中运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等的丰富的经验。例如, 追求秩序和谐的法制理念;通过调解解决纠纷的自治方式等, 构成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的传统资源, 直至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 崇尚道德理念对法律实践的影响

传统法制重视道德教化作用, 把道德视为法的精神和灵魂, 与现代法治的道德价值目标是一致的。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互补”“德法兼治”值得借鉴。法制现代化进程中, 我们应认识法与道德难以割裂的关系:法律的公平、正义、人道、人权等精神价值都具有伦理性。道德准则是通过人们行为体现出来的, 道德实现的有力保障就是法律;法律的内核包含伦理精神。中国实现立法现代化, 其法律体系必须契合道德价值的法律体系, 不能脱离伦理价值观的制约。

近年来, 中国接连出台了一批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显示出中国立法的新动向:以人为本, 追求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和谐发展。比如, 2013年7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修改条文, 新出台的合同工与正式工同工同酬等政策,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精神;还有同一天生效的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将“常回家看看”正式写入法律。中国传统的“孝道”正式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护, 充分体现了传统法制思维在中国法制现代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当今社会更需要注意法与道德关系, 在立法、执法、司法过程中绝不能明显违背人们的基本道德规范。否则, 民众会在内心形成对法律的抵制。因此, 中国法治化必须使法律充分体现出应有的道德性, 使法律具有合理的道德价值前提及基础。当然, 传统的“道德至上”观念与现代法治也多有相悖之处。比如, 轻视法治, 过高地片面地强调道德作用, 最终导致与“法治”思想相对立的“人治”思想的产生。因此, 道德必须与法律高度结合, 只有法律化的道德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有助于人们对现代法治精神的理解。

2. 以秩序和谐为最高价值理想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法律价值的相通之处, 借鉴古人的和谐思想, 服务当今的法治建设。和谐思想反映在法律制度上是要求立法、执法、司法符合人性:立法不能与传统道德相违背, 要在制度设计上注重法律解决纠纷的机能;行政执法更讲求人性, 不能过于机械化, 在适当情况下可有一定变通;司法机关不能严格机械地司法, 而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值得注意的是, 追求和谐顺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价值取向——重秩序、重义务、轻权利。但也淡化了人们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法治意识淡薄, 与现代市场经济法权要求相违背, 是法治建设中应当警戒的。

3. 用重调解的“无讼”法律价值观建立中国特色调解制度

古代中国人历来将建立和谐、安定、有序的大同世界作为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 “无讼”被看作大一统社会在司法实践上的最好体现。千百年来, “无讼”成了中国传统法制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为了“无讼”, 哪怕是曲解法律、丧失公平。违背双方当事人意志一味强调调解, 这种违背法律、不讲原则的调解与现代社会的调解相去甚远, 应消除其消极因素应。但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形式, 对人口众多、民族多、地区差异大, 公民文化素质不是很高、法律基础薄弱, 法律专业人员与司法人员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吸收古代重调解制度的合理性, 建立一套符合现代法治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有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 达到重视人权、减少诉累、提高办事效率的目的。

当前, 中国的法律体系对西方法律的移植与借鉴, 是必要和有益的。它既能降低法制建设成本, 加快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 又能使我们最大限度地参考国际惯例及各国普遍做法, 与国际接轨。但法律移植风险性极大, 单纯的法律移植若不能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扎根于本土文化土壤, 往往事倍功半或流于形式。多年来, 我国进行了大量的立法工作, 借鉴西方法律制度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相当的距离。表现在法律制定后实施无效、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等。单纯的技术或规则的移植未使我国进入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利用本土资源, 注重中国法律的传统和实际。

传统法制思维以自然经济为基础, 以宗法伦理为核心, 重人治, 轻法治;而现代法制奠基于商品经济, 强调平等、法治等。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冲突, 反映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所体现的精神与价值取向的冲突。中国要实现法制现代化, 既要学习西方优秀的法律成果, 从法律移植中缩短距离, 又要从传统法制中找寻精华, 挖掘其中的宝贵资源。

摘要: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 所蕴涵的法律思想, 对当代社会的法治建设仍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本文从中国古代法制及思维的概述和特点入手, 探讨传统法制思维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法制,法治,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宪义, 主编.中国法制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于敏, 马小红.中国传统法在法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几个问题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3 (4) .

体验全科思维,阅读发现价值 篇9

神经性厌食属于一种心理生理障碍性疾病,是由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对这样的病例,莫塔教授用一般系统理论和整体论的方法来理解患者的健康问题,注重患者及其健康问题的“背景”和“关系”,采用整合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进行临床分析。

wH0把健康定义为不但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随之加快,工作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的紧张和淡漠,社会上各种病态的人格及不良行为,精神疾患,日趋突出。这正是需要不断发展全科医学才能解决的,全科医学的发展需要“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思想的指导。

医学不断发展的社会化使全科医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面对着社区各种常见陡康问题,有些互不相干的主诉或不明确的症状,目前全科医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以临床专业为主,缺乏心理、社会环境、生活行为等方式因素对人体的影响认识),不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要。我们需要像莫塔教授一样,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思路,从各种线索(病史、家族史、社会、环境、行为)中推断疾病在生物学上、心理学上、社会学上的意义和影响因素。“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重视人的整体性,充分重视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作用,要求全科医生的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深度上向横向发展(一定的深度是指处理社区常见的健康问题而不是指疑难的专科化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要有宽广的知识面,掌握多种医疗技术,对患者作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诊断,在开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处方的同时施行“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治疗。不仅治疗患者的躯体病,更要强调治疗心理病、社会病。“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在全科医学临床诊疗中的运用,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分析疾病的原因、临床表现,提高治疗质量,使患者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身心健康,同时可以避免或减少使用大量药物治疗而给患者带来经济上的负担,药物的毒副作用及医疗纠纷。

阅读者:张明君,舟山市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全科副主任医师。浙江省基层卫生协会理事、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舟山市社区卫生协会副秘书长、市医学会常务理事、全科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特聘专家。主编出版《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与服务》专著。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管理、人力资源发展、社区实践培训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公共卫生项目研究、绩效考核探索、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均有显著成果。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堂价值实现 篇10

考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价值,需要这么几个背景,一是西方国家从二战后就十分重视,是基于人们对二战得以酝酿并爆发中表现出的“平庸的恶”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反洗脑和防宣传,它成为公民理性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这种公民社会建设的诉求不可避免地延扩至中国,特别是新媒体发达的时代,民意表达的便捷性与公众表达的非理性(如网络声讨、小粉红骂阵)足以让智识者焦虑,这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社会学价值;二是语文教育教学中近十多年来对课标、课程以及学科属性、教学内容的模糊边界、教内容还是教形式等方面的争论,旷日持久,但依然莫衷一是,而后则是争辩疲劳与无热点式空虚,此时批判性思维培养得到重视,将在语文研究与争论无实际有价值热点的情况下,作一次有价值转移;三是学科核心素养中有一条为“思维发展与提升”,过去的教学包括任何一个学科都会提思维问题,但常常是伪思维,或者是低层次思维,就思维的品质来说,“批判性思维”可以为这个核心素养找到一个“定向”;四是说了多少年的“自主、合作、探究”更多是讲究一个形式,自主是什么?合作干什么?探究什么问题?都缺少可靠的品质保证,那么如果有批判性思维介入呢?这些疑问将变得清晰;五是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表现出的较为明显的理性崇尚与具体(事物)思辨对学生的素质考评带来了一个新的参照;六是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学科因其教学内容更应承担起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职责。

有了以上这样一些背景知识,对于批判性思维培养来说,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命题:批判性思维是什么,有哪些特征?我们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语文教师的批判性思维素质如何提升?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兑现我们的思考?而前三个问题的答案正好为第四个问题提供了基础,因为我们不是为了通识而去学习批判性思维,主要目的是在课堂上实现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价值。

课型有两种,以“渗入式”为主

很自然的,广大教师会有一个想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语文课是什么样的?其实有两类:

一种是专门为说理而上的课,目的是培养理性思维和可靠的逻辑。比如给出这样一个材料:一个美国议员指出,必须对本州不断上升的监狱费用采取措施。他的理由是,现在,一个关在单人牢房里的犯人所需的费用,平均每天高达132美元。即使在世界上开销最昂贵的城市里,也不难在最好的饭店里找到每晚租金低于125美元的房间。以下哪项能构成对上述美国议员的观点及其论证的恰当驳斥?

A、据州司法讼的数字,一个关在单人牢房里的犯人所需的费用平均每天125美元。B、在世界上开销最昂贵的城市里,很难在最好的饭店里找到每晚租金低于125美元的房间。C、监狱用于犯人的费用,和饭店用于客人的费用,几乎用于完全不同的开支项目。

答案是C。题干中议员的观点及其论证的实质性缺陷在于把两个具有不同内容的数字进行不恰当的比较。如果A和B被认为是对题干的恰当驳斥的话,实际上就确认了题干中议员所作的比较是成立的,问题只在于如何使进行比较的数字更为准确,这显然不得要领。因此A和B并不能构成对题干的恰当驳斥。C指出题干中的两个数字具有不同的内容,这就点出题干的症结,从而构成对题干的恰当驳斥。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可以上学生知道,生活中的很多争论得注意话题的范围。

另一种是读写教学活动中的“渗入”。这是基于语文课属性而进行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我们平常的语文教学设计中有一个较高层次,把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言语构建运用、文化理解传承、审美鉴赏创造揉合在一起,过去说三维价值目标,现在可以依据核心素养的表达,来进行四个维度交织的目标设计,下文将通过具体的课例来呈现。

这两种课型,前一种带有思维的专业性,专门针对思维和说理,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剖析生活现象,如何理解历史事件和政治生态等。后一种是语文教学的常态,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主阵地,这种“渗入”就是思辨读写,带着思辨品质的阅读与写作活动,因为语文的主要活动空间是读写空间。

思辨读写,是批判性思维培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通道

批判性思维教育学上的含义在国际上已基本达成共识,它既不是社会上一些人望文生义得出的“负面、挑错”的大批判,也不是一些逻辑专家所专注的单纯推理技巧。批判性思维,是以理性和开放性为核心的一种谨慎公正的分析、构造和发展的过程。董毓先生根据美国各州正在推行的“共同核心标准”,立足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实际,在《角逐批判性思维》(《人民教育》杂志2015年第9期)中提出中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应注重培育如下基本习性和明辨、发展的能力:

1.谨慎和谦虚的态度,愿意学习、思考的品质以及文明讨论的习惯。

2.讲道理、下判断要有理由,有全面收集信息的习惯。

3.意识到现实问题是复杂的,并有分解、分辨主次和关系的初步能力。

4.懂得要清晰、具体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5.有判断信息的可靠性的初步能力。

6.知道要考察信息是否足够支持自己和他人的立场、观点。

7.试图辨别自己和他人观点背后的假设、立场和视角。

8.注意寻求和对比不同观点,比较它们的根据和优缺点。

这八项品德和素质,是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质,也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标准。其中,最后两个能力对我们中国学生特别有针对性,也是中国学生最薄弱的部分。从中可以发现,除了第一条属于态度问题,从第2条到第8条,全都有关信息筛选、辨析、表达,可以说这些行为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所在,关键词有:理由、收集、清晰、具体、观点、视角、比较等,几乎每一个行为都是有品质的语文学习必须具备的特质。

前面说过,如果不是着眼于专门的思维与说理或逻辑课或其他活动课程的开设,就占主体的语文学习形态来说,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写作,当然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主要路径,同时也提升了语文学习的品质。

教学意义的通俗表达:从“有见识”到“能识见”

思辨读写以“搜集、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包容”为学习活动的特征。美国学者格拉泽尔认为:“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种态度就是批判性思维。”依据这一点,再来思考我们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就可以有一个通俗的表达:从“有见识”到“能识见”(从词义上看不一定准确,但我们可以赋予特定的阐释)。

什么是“有见识”?知道它是什么,是怎样的,好在哪里,这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会引导学生去做的事。比如,《祝福》的教学,里面有个短工说祥林嫂“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我们老师一般都会抓住这句话问学生,这个答案对不对,既有此问,学生自然会说是错的,因为站在今天的阅读者角度而言,这很简单,祥林嫂的死并非“穷”,而是有着一个强大的无形的悲剧命运笼罩在旧时妇女的身上,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既可是一个具体的人或有一个直接推手,也可以是每一个人,短工的回答体现了人们对于祥林嫂的冷漠。到了这一步,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达到了“有见识”。那么什么是“能识见”呢?就是不急于用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去代替别人的错误答案,而是先想想短工为何这样说———“他们”除了这个答案,不可能有更好的答案,“他们”只能这样回答,并非一个“冷漠”可以了得。再那么,鲁迅为何这样写,在文学理论上有个“意识形态隐含问题”———鲁迅写这个情节时,其视角是放在祥林嫂以外的人身上的,那么就需要以别人的立场来进入情节,而短工,以其“智力”,他只能这样回答;同样,在阅读《药》时,我们很容易带领着学生梳理出小说的两条线索,明线:吃药、谈药的人们,暗线:夏瑜的牺牲,两线交织把本来看起来不相干的人物的命运放在一起去展现一个时代的悲哀,这是小说中的高明表达。学生知道了这点,可以说是“有见识”,但我们还可引领学生思考,小说为何不以夏瑜为主线,而要以华家及谈客们为明线呢?这就有个意识形态问题在内:在当时,所谓革命和革命者的悲凉、孤独,根本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甚至哪怕仅仅是知道的,鲁迅选取的是一般人即普通市民的生活视角来表现主题。当学生探讨到这个层面,就不仅仅是学习了小说的内容、主旨、人物,还从小说的表达艺术上获得了一个“所以然”。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有很多是现象分析而忽视了现象后面遮蔽或隐含的意识形态。

再举个写作教学的例子。《读者》2007年第19期发表了作者为刘诚龙的一篇鸡汤文,内容大致是,有两份名单,一份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名单是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全是清朝的落第秀才。作者说问了十个人,十个人对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有7人,十个人对第二份名单的大多数人都知道。文章的主题在于:赢在起点并不能保证赢在终点;起点高的人应该警醒,起点低的人要懂得不要气馁。这是一篇典型的鸡汤文,老师们常常用来作为材料要求学生进行鸡汤化写作。我是很反对这种凌空高蹈的人生说教式写作的。因为鸡汤文的最大特点是用个例来煽情,煽情未尝不可,但若用来作人生说教,则禁不起推敲,里面包含了心理学上的选择性偏差问题:作者只看到了落第秀才中的极少数成名者,而没看到绝大多数的潦倒平庸,寂寞孤独,郁郁寡欢。除了成功学、励志学之外还有苦难学,构成三道最常见鸡汤。苦难的意义有时属于性格,有时是社会共同命运的缩影,但很多文章是以“孔子厄而著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作为“苦难造就人”的例证的,这同样无理得很,极少数苦难者的成功,掩盖的是更多被苦难毁了生活和事业的人。更何况,苦难只是那些成功者的经历或说伴随状态,并非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现在我们假设要以此为材料让学生作文,在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指导缺失情况之下,学生基本会在偏差的选择中遵循鸡汤材料的意旨而进行空洞、虚假的人生说教,他还可以有很多事例,可以煽情造作,甚至为了这篇文章,广泛收集此类材料来敷衍成文,也许老师们会根据其文采和“见识”给个漂亮的分数。长此以往带来的是思维的低劣和说理能力的低下。而如果是有思想的教师,首先会让学生判断此文是否有道理,看材料和主旨观点是否构成因果关系,是否符合事理,这样的指导是打开思辨的窗户,就进入了“能识见”的空间。

常态化,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设计

有教师对目前比较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提出质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怀疑它又是一阵热潮,语文界的时髦话题;二是如此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不能包治百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非一个新的东西,在西方是从二战后就开始讨论的教育话题,并在九十年代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课程和设计,对象不仅仅是高中,向下一直深入到小学年段。从1991年开始,美国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第一条就把“培养批判性和独立态度”视为了高等教育培训和从事研究的使命之一。GRE(美国研究生考试)在2002年增加了“分析性写作”,SAT(美国高考)在2005年将原来的“言语”部分改为了“审辨式阅读”。芬兰等教育发达国家也都把批判性思维纳入了教育的重要目标。《礼记中庸》里所言“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以及胡适主张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也都包含了批判性思维的特质。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推动,不是为了治百病。语文的根本问题往往不在语文而在教育;教育的问题积重难返,往往也不在教育本身,所以“不能包治百病”本就是一个伪质疑。批判性思维培养目前在语文界有了热起来的迹象,其实是语文人对语文教学不满意并努力寻求的一个有效的方子。正好说明了过去我们对这个内容的关注太少,太欠缺,需要补课,需要从忽视、无视变得重视起来。也正因为这个背景,我们对批判性思维的关注不是一个热潮性推动和大量的通识性培训、宣讲能解决的问题,更需要的是“常态化”,即在语文教学中时时渗透。过去我们提过“研究性学习”、“深度阅读”、“高中生的学术练习”、“创新的读写结合”在学习行为的品质上都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着交融,都以“搜集、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包容”为特征。另外,对应于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核心素养之一,但只是之一,既然是“之一”,我们在上课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它可能只是教学目标之一,我们既可以设计一节课来专门达成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可以只是与其他读写目标(如审美、语言运用、文化理解等)揉合在一起,有机达成,甚至这个“达成”只是一种渗透与努力的过程,并不要求一节课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就有明显的提升且有数据呈现。所以我也对急乎乎要对批判性思维教学课堂进行量化测评的想法泼冷水。

笔者执教《群山万壑赴荆门》时,除了传统教学中分析意象、鉴赏意境、领会杜甫怨况之外,我会为难学生:为何那些并不如杜甫身世悲凄的诗人如李白、欧阳修等人也写出以“哀苦、怨恨”为基调的诗文(关于王昭君的文学叙事,600多诗文、80多种杂剧绝大部分是“怨恨、哀苦”的基调)?杜诗、《汉书》、《琴操》、《汉宫秋》里的昭君形象有何不同?它们的叙事视角有何不同?形象与叙事视角之间有何关系?为何不同?最后从这些讨论中获得“大汉文人的哀怨美学”、“女性价值觉醒与自救”、“历史叙事与文学作品的区别”、“理解与尊重各类材料的出发点”等观点。在读写结合部分,我给学生的任务是两个:一是王安石《明妃曲一》里有“家人万里传消息”的句子,请依据王的观点,写全这份家书;二是大青山下有昭君墓,写一则墓志铭,注意考虑撰写者的身份与口吻(或匈奴人王室或昭君后人或民间百姓等),这两个写作任务都要求与“读”结合,强调作者身份和读者意识,具有“具体性”,都基于对昭君故事“能识见”,也就是以批判性思维为品质。(具体课例见《语文学习》2016年6期),这样的教学既是“搜集、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包容”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学习过程,又本来就是我们在教学中以深度的文本解读为基础而应有的更好更高层次的教学设计。

思辨读写为语文教学内容打开一扇新的门

思辨读写,是指把批判性思维培养“渗入”日常的语文教学设计,而且是高层次的,不是到文本里“有什么”“是什么”为止,而是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引导中特别关注“为何是这样的”、“是真的吗”、“还有别的答案吗”、“我认为最合理的是哪个”,包含着这样的思维活动的语文教学就实现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价值。这样的教与学行为还将引发教学内容的内涵式重构。

比如,我们设计一个关于吟咏项羽的“群诗”阅读: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上一篇:女性●健康下一篇: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