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认识自我(共9篇)
心理学认识自我 篇1
自我认识是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 自我观念的重要内容, 包括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等。自我认识的发展水平, 直接决定着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健康状况。小学阶段是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 该时期的儿童认知及行为可塑性大, 是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1]。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及时发现自我认识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有效地进行干预, 对小学生今后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小学生在接受心理综合干预前后自我认识能力的变化, 探索高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模式, 为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安宁市某小学二~四年级每个年级10个班中各抽取2个班共202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学生及家长均知情同意, 自愿配合调查和提供相关资料。共发放问卷202份, 收回有效问卷196份。其中男生95名, 占48.47%, 平均年龄为 (10.53±2.67) 岁;女生101名, 占51.53%, 平均年龄为 (10.12±2.43) 岁。在干预过程中有4名学生因转学脱落, 实际完成192例 (97.96%) 。
1.2 方法
1.2.1 工具
(1) 自制学生基本情况表。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 (2) 小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测量量表[2,3]。共52题, 均采用1~5级评分, 分为自我意识评价一般状况、家庭人际关系状况、朋友人际关系状况、对学校的态度4个分量表。总量表信度为0.827。适用于二~六年级的学生。运用以上量表分别在开始测验前, 干预后0.5 a, 1 a和1.5 a进行测量。
1.2.2 干预措施
干预实施者均为具有精神科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或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资质者。
集体干预采用每季度一次集体授课的形式, 使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相关内容, 学会应对学校、家庭和社会中的问题, 主要授课内容包括: (1) 心理卫生的相关知识; (2) 什么是心理疾病; (3) 如何发现自己得了心理疾病; (4) 发现自己有了心理问题应该怎么办; (5) 学会分享; (6) 学习的乐趣; (7) 当遇到困难怎么办; (8) 如何与同学和睦相处; (9) 如何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10) 如何与父母有效沟通; (11) 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意见; (12) 如何面对多彩的网络生活; (13) 现实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 (14) 学习感恩; (15) 学会宽容。
在集体授课时穿插游戏治疗方法以促进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游戏治疗内容包括: (1) 一分钟击掌游戏, 让学生了解自己有更大的潜能, 建立信心; (2) 按指令折纸游戏, 让学生体会沟通过程中单向与双向、封闭与开放、盲目与探索的区别, 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确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双向沟通; (3) 心有千千结游戏, 让学生体验面对困难的时候, 如何依靠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4) “盲人”旅行游戏, 通过“盲人”与“拐棍”角色的体验, 让学生理解自助与他助同等重要, 让学生感受信任与被信任、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 (5) 按自己的步伐走小路游戏, 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走过一段规定的路程, 不能重复别人的走路方式, 通过游戏体会不同思维方式多样性, 让学生学会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思维方式。同时穿插部分传统儿童游戏, 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抢凳子, 让学生体会户外集体活动的乐趣, 调节气氛。
对个别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 建议其必要时至相关专科医院就诊。通过教师反映的问题和心理测验结果, 由心理治疗师开展个别访谈, 进行心理治疗。
1.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主要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年级学生干预前自我认识能力评价
干预前自我意识评价为 (116.16±16.46) 分, 家庭人际关系为 (14.23±3.54) 分, 朋友人际关系为 (17.38±5.54) 分, 对学校的态度为 (27.43±4.80) 分。除了自我意识评价外, 其余3项得分二年级学生均高于四年级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1。
2.2 不同年级学生干预后自我认识能力评价
二年级学生干预后0.5 a各项得分均无明显改变, 干预1 a后家庭人际关系状况和朋友人际关系状况得分高于干预前,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1.5 a后家庭人际关系和对学校的态度得分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四年级学生干预0.5 a后除朋友人际关系外, 其余3项得分均有增高 (P值均<0.05) , 干预1 a和1.5 a后自我意识评价、家庭人际关系、朋友人际关系和对学校的态度得分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3。
注:t1值为干预前与干预0.5 a后比较, t2值为干预前与干预1 a后比较, t3值为干预前与干预1.5 a后比较;*P<0.05。
注:t1值为干预前与干预0.5 a后比较, t2值为干预前与干预1 a后比较, t3值为干预前与干预1.5 a后比较;*P<0.05;**P<0.01。
3 讨论
儿童的自我认识能力是儿童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自身的认识和调节的能力, 反映了儿童的自我评价、自我感受、自我控制水平。自我认识能力的发展作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部分, 对儿童的行为、学习和生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4]。国内外有关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以青少年为主, 多探讨其与心理健康、智力发展因素等的相关性[5,6,7,8,9], 目前较少有针对小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进行干预的研究报道。
本研究在制定干预计划前从多方面了解了学生的心理问题, 干预的针对性较强。在干预模式上采取综合集体授课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及一般心理问题教育结合游戏治疗、个别咨询的方法, 避免了干预方法的片面、单一, 不能针对学生多方面问题的缺点。且干预的实施都是由精神科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和具有心理咨询师专业资格的人员进行, 保证了干预的质量。
研究结果提示, 四年级小学生在自我认识能力的多个方面较二年级小学生有所下降, 符合既往研究规律[10,11]。通过为期1.5 a的干预, 二年级学生在干预结束后已经是四年级学生, 在成长为四年级学生后并未出现自我认识能力降低的情况, 反而在家庭人际关系、朋友人际关系和对学校态度方面有改善, 而原来的四年级学生在干预结束时是六年级学生, 在自我认识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较明显的改善。这个结果充分的证明了干预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5-47.
[2]宋专茂.心理健康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魏春光.澳门小学生自我认识与心理健康发展关系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07:26-27.
[4]AKTOP A.Socioeconomic status, physical fitness, self-concept, atti-tude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children[J].Percept Mot Skills, 2010, 110 (2) :531-546.
[5]ECCLES JS, WIGFIELD A, FLANAGAN CA, et al.Self-concepts, domain values, and self-esteem:relations and changes at early ado-lescence[J].J Pers, 1989, 57 (2) :283-310.
[6]LEONARDSON G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select-ed academic and personal factors[J].Adolescence, 1986, 21 (82) :467-474.
[7]CHAPMAN JW, LAMBOURNE R, SILVA PA.Some antecedents ofacademic self-concept:A longitudinal study[J].Br J Educ Psychol, 1990, 60 (Pt2) :142-152.
[8]CHRISTIE-MIZELL CA.Bullying:The consequences of interparentaldiscord and child's self-concept[J].Fam Process, 2003, 42 (2) :237-251.
[9]杜亚松, 徐韬园, 唐慧琴, 等.寄宿制重点高中生家庭环境对自我意识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 (3) :148.
[10]DJORKLUND D, MILLER P.New themes in straregy development[J].Dev Rev, 1997, 17 (4) :407-410.
[11]杨宏飞, 吴清萍.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 2003, 15 (2) :3-5.
心理学认识自我 篇2
1.环境的适应
2.人际关系的适应
3.学习的适应
4.经济的适应
5.心理的适应
二.大学新生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
1、坦然面对
2、别妄加“诊断”
3、转移注意
4、调整生活规律
5、不要讳疾忌医
三.大学新生应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
1、要悦纳自己。
2、 正确对待挫折
3、培养乐观的精神
4、学会宣泄不良的情绪
5、爱护自己的身体
四.结束语
当人们在别人身上再度找到自己时,便开始知道自己
关于企业财务活动的自我认识 篇3
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分配活动三个方面。以下我来谈一下我对这三项活动的自我认识。
一、筹资活动
筹资活动也可以称为融资活动, 是企业从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取得资金的行为和过程。筹资管理首先要确定筹资的规模和时机, 选择合理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 优化筹资结构以降低筹资风险和代价。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企业的筹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根据筹资渠道的不同, 筹资活动可分为内部筹资和外部筹资, 内部筹资是指企业将自己所拥有的储蓄和资产等转化为投资的过程, 外部筹资是吸收本企业之外的其他资本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单纯依靠内部融资已经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部融资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外部融资又可分为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债务融资是企业通过中介机构发行债券, 公司债券的购买者作为公司的债权人, 享有到期收回本息的权利。股权融资则不用通过中介机构, 股票是一种权益, 股票的购买者作为公司的股东, 对公司拥有控制权。
我认为, 筹资活动与投资活动一样, 是具有风险的, 所以企业在筹资时, 要注意分散风险, 筹资渠道要多元化,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 我国的中小企业很久以来都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融资渠道单一, 这些企业大多数都是依靠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 但我国银行贷款申请条件苛刻, 过程冗长, 手续复杂, 并且中小企业规模小, 可持续能力有限, 商业银行多认为这些企业风险大而不愿意贷款给这些企业。所以我国许多中小企业都因资金短缺而无法扩大经营, 甚至濒临破产。
二、投资活动
企业从各种渠道筹集到的资金, 要投放于具体的资产项目上, 才能形成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素。投资活动就是企业资金运用的活动。企业的投资活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直接投放于经营性资产, 获取经营利润的投资方式, 又成为商品市场投资。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金融性资产, 包括证券投资和对其他单位的股权投资, 获取股利或利息收入等投资收益的投资方式, 又称为金融市场投资。
我认为, 企业做出投资决策, 首先要进行预测, 预测时要掌握信息, 分析风险。这里所说的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 内部信息包括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外部信息包括一系列的国际国内行情, 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等。财务人员要充分掌握内外部信息, 预测发展趋势, 根据掌握的信息做出可行性分析, 从而为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三、分配活动
资金分配活动, 是指对货币资金收入的扣转过程, 是一个多层次的分配活动。首先企业要弥补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耗费, 这就构成了初次分配。然后, 货币资金收入用于缴纳各项流转税费、支付债权人的利息费用等, 构成了资金收入的二次分配。经过两次分配后的余额, 构成了企业的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需缴纳所得税, 构成资金收入的再分配。税后利润用于提取盈余公积、支付股利、以未分配利润的形式留存企业, 就构成了资金收入的最终分配。
在此我想着重强调一下利润分配。利润分配在企业中可以发挥杠杆作用, 它对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和促进企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举例来说, 我国许多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跳槽”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说早已不再陌生, 大部分人跳槽的原因都是因为对工资不满意, 员工的薪酬决定了其社会和经济地位, 关系到其生活质量与活动空间。所以说, 导致人才流失问题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工资水平构成不合理, 激励机制落后。我国企业的工资水平总体偏低, 且构成结构不合理, 无法真实反映劳动者的工作能力, 体现市场价值。人才流失对企业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小视的:人才流失会造成企业无形资产损失, 增加企业的潜在危机, 增加企业竞争成本, 影响企业信誉和品牌, 增加竞争对手的能力, 不利于自身发展。所以企业必须重视这一问题, 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薪酬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发挥刚刚作用, 从而调动各层次员工的积极性, 努力留住人才。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所有工作的核心, 财务活动健康正常的运行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 因此企业必须对财务活动引起重视, 适度控制, 合理管理, 这样才能帮助一个企业健康的发展。
摘要:企业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两类。其中, 企业财务活动是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企业财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资金的筹集与投放、资金的耗费和结转、资金回收和分配三个方面。
关键词:财务管理,融资风险,投资活动,利润分配
参考文献
[1]刘莹, 蒋太才, 谭华容.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J].管理科学文摘, 2007 (06) .
心理健康自我认识论文 篇4
随着传统意义的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诸如工作环境、角色的急剧变化带来的心理不适、岗位不理想、因价值观或岗位竞聘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等各种事件,都会给企业青年员工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惑。如何尽快消除工作过程中的种种烦恼所造成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是每一个转型期青工面临的一个心理适应问题。青工的心理适应从本质上说是青工在处理一系列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中的个体心理的自我调适问题,这是青工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又是青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维护和增进自身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人的健康与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这样定义:“健康乃是一种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这就充分说明了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人健康概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不光是生理健康,还有心理健康。人体的健康不应仅指躯体生理上的正常,还应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心理健康表现为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适应与完好的一种状态。
近几年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新的健康概念:人的健康分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四个层次,并且后面的健康层次是以前面的健康层次为基础而发展的更高级的健康层次。
生理健康,指人体的组织结构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人体的生理功能是指以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为基础,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为目的,协调一致的复杂而高级的运动形式。判断心理是否健康有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心理反映客观现实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均应同客观环境保持一致;其二,一个人的认识、体验、情感、意识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是一个完整和协调一致的统一体;其三,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道德健康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并高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社会适应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适应,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及学习、娱乐中的角色转换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
需要注意的是,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当生理或心理方面产生疾病时,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当生理上有病时,人会情绪低落,烦躁不安,易发怒;而当面临重大抉择而紧张焦虑时,人会胃口大减、失眠、头痛等。因此,健全的心理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亦需要健全的心理。
尽管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是健康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是,二者在标准上有很大的差别。心理健康标准不像生理健康标准那样具体而又精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相对概念,很难有一个精确的标准,因此一般采取“常态”和“变态”,或者“正常”与“异常”来做出划分。由于“常态”与“变态”、“正常”与“异常”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目前为止,心理卫生学界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仍尚无定论。
此外,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完整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分不开的,一旦人的心理陷入了反常状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受到破坏,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从而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苦恼和不幸,乃至给社会造成危害。因此,没有疾病(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仅仅是健康的最低要求,健康的目标应该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适应和更充分的自我实现。
二、心理健康是企业青工成才的基础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工作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就业的严峻形势,青工在心理上存在多方面的压力:一是怕失去工作的压力;二是来自工作岗位本身的压力;三是来自整个社会不断加快节奏所带来的压力。相当一部分青工的心理素质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压力和挫折,有的表现踌躇不前,有的自我封闭,更有甚者空虚绝望,严重影响了青工的成长和成才。青工是企业的主要劳动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生力军。从成才的意义上说,提高身心素质,维护身心健康,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工人生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对青工成才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青工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这是青工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青工的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第二,心理健康是青工顺利工作的基本保障。在企业的工作过程是一项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于一身的十分单调的活动,长时间的工作,往往会引起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不仅有益于促进人的思维,而且有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相反,悲观、失望、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不仅有害于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导致人的大脑机能失调,给正常的工作、生活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第三,心理健康是青工适应社会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企业状况和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在改制过程中的激烈变革必然会使青工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青工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
第四,心理健康是青工发展正确自我意识、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的基础。青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青工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青工的健康成长,但对个体青工而言又具有不同的差异。身心健康的青工,都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客观评价自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既不自轻自贱,也不自视甚高,他们能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勇敢地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困难与挫折,积极进取,敢于拼搏。反之,身心健康状态欠佳的青工,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长期存在着自卑、忧郁、苦闷、悲观等不良情绪,以至于形成了人格障碍,并对工作、生活和社会适应造成不利影响。
三、加强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加强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个人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不是被传染的,也不是外伤得来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个人自己“制造”出来的。它只能通过个人的调适,包括在专业与非专业的助人者的协助下的自我调适,经由一个类似再学习与再教育的过程,才能走向康复。因此,在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在心理障碍与疾病的预防、治疗的过程中,当事人自己的责任感、自我维护的意识与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工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心理健康首先反映在一个人健康的人生态度上和价值观上,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是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第一要义。青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青工对生活抱开放态度,乐于吸取新经验;学会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看待他人和自己;增强利他精神,在帮助别人、伸展自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增强敬业精神,在忘我工作的过程中使个人精神有所寄托。
第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生活习惯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是诱发大学生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青工应该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意识地参加一些高雅文明的娱乐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并且要用坚强的毅力克服已有的不良生活习惯。青工要努力开放自我,积极地与他人交往,积极地参与企业的各种活动,例如企业内部的体育比赛、技能比武,革新竞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的沟通和交流,取得心理的安全感。
第三,积极化解不良情绪,培养健康的情绪。由于现实社会竞争的激烈,再加上每个青工的心理承受力总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内外刺激下,在遇到强烈而持久的内心冲突,过大的外来打击时,难免会产生心理压力,引起心理的波动、失衡,从而诱发不良情绪。其实,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的,而是在有了消极情绪时能理智地分析自己的情绪,及时地调控、化解自己的情绪,迅速地走出情绪困境以避免持续而强烈的消极情绪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要努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和掌握心理活动的规律,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保持乐观向上、勇于拼搏的人生态度和心境,并积极寻找正确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方法。
第四,建立健全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内部的调节机制,它常常能够对人的焦虑、自卑、痛苦等消极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升华、补偿、幽默、文饰等。然而,心理防御机制也有其局限性,有积极的心理防御和消极的心理防御。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使人能够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失败,有助于人们战胜困难;而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只能暂时缓解心理压力,有时带有某种欺骗性,运用不当会使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退缩,丧失自信心,无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因此,青工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应该以青年人的朝气和勇气,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历史学习有利于正确认识自我 篇5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他提出了青少年同一性危机理论。“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 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 也正是同一性危机时期。
历史学习对于帮助青少年度过同一性危机有重要作用。历史记忆对自我的认同至关重要, 它可以使人看清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位置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我们是一条古老链条的一部分, 过去影响着我们, 就像我们多年以后影响着我们的子孙。如果关于一个人的根源与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地位的知识被抛弃, 那么个体将被剥夺完整的自我感和集体归属感, 这将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后, 社会急速转型, 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 多种文化交融、碰撞、冲突同时并存。高中生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中, 面对多种文化的冲突、碰撞, 很容易迷失自己。通过对自身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 学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 了解世界的多种文化、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以及所有文化中人类共有的情感和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有机会对世界的、对自身以及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同一性危机, 形成同一感。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 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涌现出无数的历史人物, 对他们的解读有利于学生通过别人的故事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中有一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 介绍了22位历史人物。在这些人物中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 既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 既有政治家也有科学家、思想家。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 历史人物是最具活力、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这不仅是因为任何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参与, 更是因为通过这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通过对他们性格特点、思维模式、行为风格乃至生活习惯的解读,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对历史人物活动的了解、剖析, 可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 认识到历史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时代特征, 从而反思自己所处时代的特征和要肩负的时代任务;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特别是成长的重要环节的讲述, 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当历史学习成为学生对自己生命的领会和意义阐释时, 知识就会与热烈的人生相结合, 就会带来很强的学习愉悦感。这一学习过程不是追求简单的结果, 而是感受历史, 理解历史人物内心世界并与之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 是重新审视历史人物的活动、人物的命运, 从而让学生通过别人的人生故事看到自己的过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学习, 学生汲取了人生智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增强了经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例如, 在讲述围魏救赵的历史史实时, 我讲述了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庞涓和孙膑是师兄弟, 拜鬼谷子先生为师一起学习兵法。同学期间, 两人情谊深厚。有一年, 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 庞涓再也耐不住深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 决定下山, 谋求富贵。孙膑则觉得自己学业尚未精熟, 就留在师傅身边进一步学习。庞涓下山后施展自己的才华当上了元帅。后来, 孙膑受人引荐也来到了魏王身边, 庞涓由于嫉妒孙膑的才能就设计陷害孙膑, 剔除了孙膑的两个膝盖骨, 并在脸上刺字, 之后孙膑装疯卖傻才得以逃到齐国, 得到了齐王的重用, 后来通过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等战役才杀死了庞涓, 报仇雪恨。讲完后, 我提出问题:“庞涓和孙膑两人本来情谊深厚, 庞涓为什么要设计陷害孙膑呢?”学生回答道:“因为庞涓嫉妒孙膑。”我又接着提问:“那嫉妒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同学们的身上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嫉妒是一种中性的情感, 很常见, 如果发挥得好能促进自己的学业, 但如果处理不当将产生严重后果。短短几分钟的讨论, 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自己, 汲取了历史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 2005.
[2]朱汉国, 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江苏出版社, 2004.
科学认识论自我价值研究 篇6
1 科学认识论是认识论的新标志
科学是人类探索和认识世界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活动, 科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和认识,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 科学与科学认识活动的结构、过程和规律便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科学认识是人们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 对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探索、发现和认识的一种活动。人们对科学认识的内在结构、过程和规律的一种认识, 是人类对科学实践活动和科学认识的内在规律和过程的一种反思与总结, 并由此形成和发展的一种理论知识体系, 就是科学认识论。在一定意义上讲, 科学认识论也就是以科学认识的整体为对象, 探索、认识、反思和总结科学认识的性质与规律, 并形成的一套关于科学认识的理论。
科学作为认识对自身进行反省, 科学认识论是一种认识的自身反省的理论, 他揭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人类认识的自身反省正如自然界达到自我意识一样需要时间的发展。在生命世界出现以前, 自然界是无意识的, 即使出现动物界之后, 自然界也无所谓有自我反省的意识。自然界产生出人类, 才有了进行自身认识的可能, 但在蒙昧时期, 人类认识也得不到自身反省。到了科学认识独立发生, 自然界能在其中照出自己的一些真相, 随着科学的发展, 科学认识论成为主导的力量, 整体的、系统的认识自然界。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对科学的考察, 在认识上发生了很大的作用。科学深入到的生活、社会和各个方面大大造福于人类, 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威胁和造成潜在的危险。科学没有认识论, 就会成为原始的混乱的东西。这就必须加强科学认识论的研究。随着认识的发展和认识论的发展, 科学认识也随之发展、变化。因为认识论不同科学接触, 就会成为空架子。科学认识是认识的一种形式, 认识论的发展要求对科学认识这一典型形式进行解剖通过科学认识这种典型形式的研究来发展认识论。可以说, 科学认识论是认识论发展的新标志。
2 科学认识论的哲学革命意义
在现代, 科学认识论标志着认识论的新发展, 它具有哲学革命的意义。
(1) .分析科学认识论与通常说的认识论关系, 二者有双重关系:一方面, 科学认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科学认识不是从来就存在的, 而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科学认识论研究这种特殊的认识形式, 从而与认识论相联系。另一方面, 科学认识论从认识的角度研究科学, 从而与认识论相联系。对认识论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来说, 认识论包括所有研究人类认识问题的理论, 例如美学、逻辑知识社会学都是;从狭义上讲, 在哲学方面的认识论, 历史上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 古代认识论、近代认识论和科学认识论。科学认识论在现代成为了一种历史趋势, 认识论研究中心转向了他的研究。这样的重心转移是认识论研究向最优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同时, 它也表现了时代的基本精神, 尤其是表现了科学发展规律性的最新要求。例如, 科学发展一体化的要求, 为科学本身作论证和辩护, 世界新技术革命对科学认识的影响等等, 使科学认识论作为认识论的主流成了哲学研究领域的内容。
(2) .科学认识论意味着认识方式上的新变化、新趋势, 且不可避免地对认识论产生影响, 更全面、更深刻地解答认识论所研究的问题。科学认识论作为认识方式, 其对象是自然界, 则它是认识自然的方式。与此比较, 科学认识的方式明显地不属于这个范围之内了, 而是寄寓于科学认识论之中。作为科学认识论的研究对象科学认识, 它是一种认识形势经历相当长时期的孕育才形成, 在科学认识论中, 它意味着:一方面, 科学认识是在先有的认识形式的基础上产生, 使认识自身发展较高阶段上的产物;另一方面, 科学认识具有先有的认识形式所没有的某些特征和性质, 从而为认识本身和思维领域增添了新东西。所以科学认识论丰富认识论的内涵。
(3) .科学认识论透过研究科学认识去揭示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从科学认识论的功能上来看, 科学认识还处在中决地位。在科学认识论中, 科学认识无一处在研究对象的位置, 科学认识论是科学认识的的元科学。而对于认识论以研究科学认识为中介, 并不等于把认识论归结为科学认识问题。波普尔说:“认识论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研究作为日常知识或常识的问题或者作为科学知识的问题。”他对认识论中的常识观点持批判态度。他虽然承认科学知识不过是日常或常识的发展, 但还是宁肯着眼于科学知识, 从而对科学认识论的研究有深刻的意义。
3 科学认识论的现实意义
科学认识论标志着认识论的新发展, 它不仅发展和丰富了认识论方面的研究, 揭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体现其哲学革命的意义, 而且科学认识论从现实的意义来讲, 它也有丰富的内涵。
(1) .科学认识论充实、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科学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整体, 其中最根本的是辩证法, 而它的核心是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 辩证法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 同时也是人类的认识规律, 因为这是人类认识的本质的过程所决定的。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人类的认识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和深化的。马克思把人们运用抽象能力进行思维的过程, 表述为“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和“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2]科学认识论则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对科学认识本身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辩证的总和, 同时随着科学认识论自身发展的不断完善, 它从现代自然科学所创立的新理论和总结的新的认识方法、认识过程等各方面的成果,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发展提供思想素材和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人类认识论史上的一次深刻的革命, 它不仅把人类的实践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而且把辩证法与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既是科学上的认识论, 也是社会历史上的认识论, 为认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和新的境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作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 虽然把自然科学作为研究的对象, 但是并没有把研究自然科学作为认识论研究的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人类认识论史上的深刻变革, 这种认识论的基本特点就是把实践作为人们认识的基础, 强调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人们能够根据已有的认识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同样人们的认识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人类只有在生产社会实践中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同样也是在生产社会实践中证明人类思维和理性的现实性和巨大的力量, 在实践中证明人类思维和理性的真理性。人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得到解决的。人类的认识的过程就是实践到认识, 再由认识到实践, 以至无限的认识过程。
(2) .科学认识论指导和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科学认识论通过总结当代不断取得的科学认识成果, 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认识论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原理指导下, 对科学这个系统整体进行“反省”;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科学认识论所提供的问题进行概括, 从中抽象出科学认识论的理论。在科学认识论中, 除把科学这种认识形式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外, 还要考察科学认识的典型形式的发展趋势。所谓科学惹事的典型形式即指科学中的某一学科。科学认识论的研究直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主要还是物理学这一典型形式实现的。因为物理学继牛顿力学之后始终是一门发展比较成熟的学科。后来,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创立, 是科学认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现代自然科学继承、支持和巩固十九世纪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核心的科学成果和方法, 并且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普遍联系、辩证运动等观点深入和具体化了, 并揭示自然界的联系和运动已深入到认识论方面。由于科学认识论立足于现代自然科学的最高水平, 对各门自然科学进行高一层次的概括和总结, 把它规范化、合理化和秩序化, 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并指导和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恩格斯论证了科学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理论思维和经验事实不是简单地统一, 自然科学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是一个不断纯化和修正假说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由假说到定律到理论的过程。恩格斯指出, 人们要想真正确实地认识世界, 就要“沿着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就可以达到的相对的真理。”这就说明了人们的科学认识既要注重经验事实和经验的实证, 又要注重辨证思维对实证的科学成果进行理论概括, 把两者结合起来达到对相对真理的认识。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的高度出发, 深刻全面地总结了人类认识论的发展历史和过程, 指出,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总之, 科学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一个系统工程, 坚实的理论基础。科学认识论是认识论发展的新标志。从哲学革命意义和现实意义来说, 科学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作为马克思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具体方面, 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而且科学认识论受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同时也指导和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认识论站在人类认识的哲学高度, 对于人类历史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的产生, 科学定理定律的发明与发现, 给予了科学的总结, 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了认识的途径与方法。《科学认识论》这一巨著是舒炜光先生等人的光辉结晶, 曾有人评其为“登高极目的宏篇巨著”, 此不愧为有这样高的评价。科学认识论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入学习
摘要:科学认识论作为一门创建中的学科, 它有其自身的价值意义, 即科学认识论既是认识论发展的新标志,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而且科学认识论受现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同时也指导和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认识论,自我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舒炜光.科学认识论的总体设计[M].长春:人民出版社, 1993, 11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38.
心理学认识自我 篇7
1. 群众路线的内涵宗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相对于中国革命与建设来说,所谓群众路线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赖以生存的立足根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其发挥政治优势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党的先进性的首要前提,
毛泽东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由此可见,我党群众路线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 坚持群众路线、落实群众路线的意义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优良传统之一。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1 坚持群众路线有利于保证党的正确领导
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政治意识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热情也不断高涨,对参与各方面决策也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坚持走群众路线,群策群力,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也是顺民心应民意的。坚持群策群力,有利于党的各项决策的正确性。这样不但有利于党的正确领导,也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从而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2.2 坚持群众路线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
实践证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与人民群众密不可分,只有依靠群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才能获取不竭的动力,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坚持群众路线,这无疑是高举达摩克利斯之剑,从而让广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清正廉明,杜绝腐败,同时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
2.3 坚持群众路线有利于增强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
一个政党的发展壮大,长盛不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就是因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支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更要始终如一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把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当做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继续获取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让我们的党不断不断进步。
3. 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的有效措施
富民强国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认真履行党的义务,积极听取群众的意见,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3.1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重视群众
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创造性实践之中。”因此,我们要重视群众,把群众摆上最高位置,把群众当亲人。努力做到群众的事不能拖,群众的事不能躲,群众的事不能推。只有这样,才能赢取民心民意,也才能不断调动群众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3.2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深入群众
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工作原则。我们的建设离不可群众的创造力的发挥,同样,群众的需要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我们所欠缺的。因此,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我们要深入群众,贴近群众,解决好群众利益问题,维护好群众合法权益。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发挥群众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及时了解群众的现状和需要,要以感情为纽带,努力协调好党群关系,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让群众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3.3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服务群众、造福群众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等这些流传至今的为官信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也应成为我们党的领导干部的为官准则。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的工作信条,作为党的领导干部,为民谋利、服务于民是首要目标,如同天职,必须恪尽职守。要千方百计促民富,要千方百计重民生,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3.4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服务意识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服务好广大人民群众,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身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服务意识,从而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实际工作中来。
结束语
总之,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只有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发挥人民的力量,顺利的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完成新时期改革发展的目标,实现中国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C].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几点认识 篇8
一、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评价意识
1. 唤醒学生的自信心。 教育者的使命在于唤醒。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为教育, 正是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那么, 如何才能唤醒学生们的自信心呢, 这就需要老师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和表扬。学生有了自信心才能找到自己的优缺点, 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 评价别人, 才能具备自我教育的意识。
2.班主任要学会欣赏学生, 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我。只有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才能更客观地了解自己, 找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才能更好地培养自我评价意识, 才能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在日常的工作中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为培养这种意识, 我在每周的班级教育会上组织同学们读一些名人名事, 学习身边的先进事迹。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这些人和事, 从中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增强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参加自我教育的实践活动
1. 责任到人, 管理自我化。 班主任老师采取班干部责任化, 各负其责, 各司其职。班干部再以小组为单位, 把相应的事务落实到小组长身上, 这样班级里的各项工作都具体到个人身上, 井井有条, 责任到人。这样的管理不会因为班主任不在而失去秩序, 失去管理自我的意识。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仔细观察学生们处理事情的过程, 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并及时地进行总结、鼓励和表扬, 以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
2.采取老师学生换位换位管理模式, 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在班集体中, 学生是主体, 班主任的工作如何开展, 如何有效地落实在这些主体上, 这要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如我采取了“学生班主任换位化”的办法, 建立了“小班主任”管理体系, 每人轮流当一天“小班主任”, 这一天学生全权负责班级的事务, 组织全体同学参加集体活动, 做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督促检查班干部的日常工作等, 班主任则要当一天的学生。到了周末开班会时, 各个“小班主任”要总结这一天的工作情况, 同时谈这一天的感受, 老师要谈这一天的学习感受。
通过这样的换位管理模式, 不但体现了班级工作的开放性、民主性、公正性,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使学生体会到了责任的意义。 通过这个方式, 学生也会更好地理解老师对他们平时的要求, 把这种“别人要我干”变为“我必须这样做”的行动, 从而增强其自我管理的自觉性。
三、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1. 制定目标, 培养自觉性。 只有制定了目标, 学生才能控制自己朝着目标奋斗。如在组织郊游、外出看电影等活动时, 先让学生讨论注意的事项, 由班长做好记录, 并在出发前提醒大家注意事项。这样, 在活动中, 大家就能约束自己, 加强自我控制能力, 并相互监督。
2. 告诉方法, 克服矛盾。 一般说来, 小学生都较贪玩, 玩到兴奋之时, 行为就失去了控制。所以, 老师就要事先告诉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规定好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要告诉学生自我控制的方法, 约束好自己, 从而使自己平心静气地做好每一件事。
3. 借助集体, 自我监督。 每个班集体都有规章制度, 班主任如果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自然就会用集体的制度来约束自我。班主任老师要充分调动班集体的凝聚力, 团结学生, 用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
四、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1. 引导学生学会竞争, 促其参与。 有了竞争, 班级就能充满活力, 充满朝气。在班集体建设中, 鼓励学生多参与活动, 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 组织孩子读书, 讲故事, 看谁积累得多, 可促使学生不断地激励自我, 肯定自我。
2. 让学生诉说成功, 满足兴趣。 每一个人都有得到别人认可的愿望。在日常工作中,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告诉同学或父母, 便使学生从他人的赞许中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 在他人的赞扬中获得自信, 体验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认识自我 篇9
一、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已从过去“闭关自守”的地域性封闭中走出,迈向了面向全球化开放的崭新轨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教育界。中学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对象也有了新的变化———不是从前的“墨守成规、逆来顺受”的书呆子式的学生,而是“有棱有角,有点霸气”的时尚儿。教师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用大喊三声,就镇住了”的简单粗暴的家长式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学生,而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年龄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了解尊重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采取“顺藤摸瓜”有理有节的愉悦式的方法进行教育。让学生在适意舒坦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益、启迪。简言之,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学习、行为等的规律去做工作,促其产生自觉、自律的潜在学习心理,方能事半功倍,持久生效。
二、应在尊重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时期的学生朝气蓬勃,求知欲强,洋溢着开拓进取的气息,最厌恶老生常谈、干巴巴的说教及消磨时间的繁重课业负担。此时,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生理方面的承受能力问题。教学时,应该熟悉教材,尽力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同时锤炼语言、说话艺术,尽量做到说文讲课解义释意之精当、事例切题生动可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严格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原则。教师的“原始职责”就是充分地指导、帮助学生挖掘出上述学习“要素”,使他们乐意学习,情愿接受教育,如此,效果就会有显著的不同了。
三、应针对学生伙伴归属心理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时代的学生“伙伴归属意识”或朋友聚集意念很强,在一起时常常喜欢有较统一的举动,戴同样的服式鞋帽,做同样的游戏等,甚至出现类似于“小团伙、哥儿们义气”等现象,这都是他们伙伴归属心理的自然流露。若花点时间了解他们的心理特质就不会认为他们在一起就是搞“小团伙”与教师对抗或斥责为“哥儿们义气”作祟,要加强师生心灵的沟通、感情交流,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障碍。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可请法制干部进行法制讲座,还可邀请与他们同龄的在押“少年犯”来“现身说法”。
四、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素质教育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中常出现这样的“热”、那样的“族”,诸如迷恋网吧、玩游戏、看武打言情小说、集邮票、追星等行为。教师若一律简单地不加分析引导就斥责为不务正业,妨碍学习,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因为此期间的学生有喜欢收集纪念物品和崇尚偶像的热切愿望,是好奇、兴趣、欲望所涌动之时,不能一味责怪他们。只要不是“玩物丧志”,便可放心。当然,为了朝“德智体美劳”兴趣方面引导,可举办名人伟人、文学名著、科普知识等讲座,参观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组织春游、秋游,领略祖国风光,收集动植物标本等,陶冶他们的情操,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这一系列的课外、户外活动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朝“素质教育”的要求方面发展,将减少低级趣味的萌发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五、应针对学生性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素质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中学生的性心理、生理教育问题,长期以来由于许多原因不能正常开展,国人多囿于“性封锁”观念而难于自拔,社会、学校、家庭一直回避对中学生的正面性教育,这也大大不利于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因为此时期的学生性心理活动明显增加,且多为后天的成分多,社会影响较大,有很强的社会属性。若不及时加以教育指导,受到社会上低级性行为的影响,将有损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此时,教育工作者要注意针对学生这一时期的性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并请有关方面的专家答疑解难,传授这方面的知识,逐步培养他们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性道德行为习惯,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心理学认识自我】推荐阅读:
认识自我心理测试09-01
认识自我心理团体辅导10-07
心理学 自我评价10-23
心理学自我分析10-15
心理学与自我成长08-17
心理学自我鉴定06-28
大学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10-21
自我心理管理06-19
读《心理学与成长》“自我认同”有感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