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素养(精选11篇)
安全素养 篇1
企业尤其是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就是要控制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环境、设备设施和人的不安全因素, 使这三者关系协调统一。而在这三要素中, 人是第一要素, 人起决定作用。所以, 企业安全管理必须做好人的安全工作, 而人的安全在于员工的安全素养。
企业员工的安全素养, 是驱动员工产生安全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 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个性与驱动力等。企业强化员工的安全素养必须注意其着力点和途径的选择, 根据企业特点, 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促进措施。
一、提高企业员工安全素养的着力点
安全素养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企业工作的起点, 是决定并区别安全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企业管理中的安全素养, 一般包括安全思想意识、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技术能力, 因而, 提高安全素养的着力点也是强化安全思想意识、提高安全知识水平和增强安全技术能力。
1、强化安全思想意识
安全思想意识是企业员工的安全指导理念、职业道德、态度和作风, 解决主体即企业员工想不想安全、愿不愿受到伤害或者伤害他人的问题。为此, 必须强化安全思想意识。加强安全素养不仅仅意味着员工要善待生命, 更重要的是对健康意识、风险意识、防范意识、科学意识和守法意识的学习和提高, 做到“三不伤害”;而且, 不仅要杜绝自己的不安全行为, 还要积极消除其它的不安全状态, 杜绝一切事故和伤害。
2、提高安全知识水平
安全知识水平是企业员工对安全规章制度、设备设施性能特点、操作方法、环境、危害因素识别等的掌握熟悉程度, 在于解决员工能不能安全的问题。为此, 要组织员工安全学习, 让他们熟悉安全知识, 了解生活安全、公共安全、职业卫生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安全知识, 懂得什么是危险因素, 哪里是危险场所, 如何预防危险的发生以及发生事故后如何应对。
3、增强安全技术能力
安全技术能力是企业员工的安全操作业务能力, 解决员工会不会安全的问题。企业要不断创新安全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让员工熟练掌握安全技能, 掌握现代社会中安全生产的多种基本技能。比如, 报警电话的拨打、灭火器的使用、公共场所遇险的正确逃生、事故发生时的应急方法和技能。
二、提高企业员工安全素养的主要途径
在企业生产中, 安全是第一桩大事, 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而要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提高员工安全素养迫在眉睫, 提高企业员工安全素养有四种途径:
1、通过教育活动, 实施正面灌输
无论企业有多么健全的安全规程与制度, 如果不能使广大员工从思想观念上去接受与遵守, 企业安全生产还是无法保证的。当然从正面灌输和引导员工自觉提高安全素质, 要切忌空洞说教式的教育, 要本着教育的目的, 围绕安全生产的宗旨, 开展员工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 把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通过安全培训, 夯实管理基础
企业员工的培训多种多样, 而安全业务培训要有近期和长期规划, 不能搞短期行为, 无论是岗前培训, 还是岗位培训, 不能认为培训考试合格就万事大吉。要把目光放得远一点, 要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工种和轮班制、长日勤的特点, 做到缺啥补啥, 人人参与, 使培训工作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把发生典型事故的分析、安全知识的测验、学习传达事故通报, 同安全培训工作和平时劳动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有机结合起来。
3、通过寓教于乐, 强化安全意识
企业可以用寓教于乐的方式, 提高员工的安全活动的参与度。可以通过组织职工进行预防事故演练、安全操作现场表演等一线活动, 增强安全意识, 可以组织安全知识有奖竞猜、安全生产演讲比赛、安全漫画展览等趣味活动, 在潜移默化中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 可以利用安全活动, 观看安全录像, 分析事故原因, 提高安全技能。
4、通过奖与罚的激励, 调动员工安全积极性
员工的管理离不开激励, 企业可以通过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的措施, 及时调动员工主动讲究安全、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企业根据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表现, 对照奖励与处罚制度, 对表现突出、解决安全技术难题、防止重大事故以及敢于制止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的职工给予表扬或嘉奖, 对一贯违反安规作业的少数职工给予必要批评或处罚, 有利于鼓励先进、带动中间、促进后进。
三、提高企业员工安全素养的具体措施
提高员工安全素养, 是不断推动企业安全文明生产, 保护员工在劳动中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 同时也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本人结合所在企业, 提出提高员工安全素养的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规章制度是一切安全工作的保障, 企业应根据行业要求和企业目标, 分析企业的生产特点、人员状况、设备特性, 明确安全管理的工作内容、规定程序、努力目标, 明确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制订一体化安全工作标准、检查考核制度以及信息处理、应急响应、纠正预防等方案, 识别出本企业适用的安全法律法规, 形成企业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
2、全员全方位强化员工安全意识
企业要按照“抓生产从思想入手, 抓思想从生产出发”,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原则, 牢固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的信念, 牢固树立“安全隐患胜干明火,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 本着“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和“谁主管、谁负责, 谁的区域、谁负责, 在什么岗、尽什么责”的原则, 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 不伤害他人, 不被他人伤害, 实行安全工作与个人绩效紧密挂钩考核和责任追究, 实现个人安全保班组, 班组安全保装置, 装置安全保企业, 企业安全保员工的联保机制, 提高安全制度的执行力。
3、大力培育企业安全文化
大力开展遵章守纪为中心的职业道德宣传教育, 强化员工的核心价值观, 增强员工责任感、使命感, 使员工认识到自己的安全不仅是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 更主要的是对自己负责, 对家庭负责。要及时“曝光”安全问题, 及时实施整改。要大力表彰安全工作典型, 引导员工按章办事, 精细严谨, 教育鼓励员工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工艺纪律、工作纪律、操作纪律、施工纪律, 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提升企业的安全竞争力, 形成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竞争力。
4、持续加强安全学习培训
企业要从制度管理上引导员工不断增强安全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坚持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 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安全素质和安全管理能力, 担负起企业发展的责任。安全学习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⑴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要有系统有计划地组织, 必须覆盖到企业全员。要坚持做好新员工进厂三级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复工安全教育;变换工种教育;全员安全教育;班组长安全教育和中层以上干部教育。
⑵切实搞好班安全活动。班组安全活动不仅要保证充足的时间, 更要保证较高的质量, 同时应不拘形式, 可以是安全知识、制度学习, 可以是安全事故、案例教育, 也可以是座谈、演练, 活动应及时做好记录, 实施考核。
⑶有计划地组织开办专业安全知识培训, 如设备、工艺流程安全操作规程、消防安全知识、劳保用品正确穿戴以及急救等, 不断提升员工安全生产专业知识, 方法上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形式。
⑷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队伍的建设。企业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肩负着安全生产管理职能的运行落实, 对保障企业安全生产至关重要。一方面要选配足量的安全管理人员, 安全岗位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要有较为全面的安全生产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组织、协调、管理、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安全人员应进行上岗培训, 取证上岗;进行经常性学习, 做到先人一步, 深人一步, 将安全检查岗位人员打造成一支高素养的队伍。
5、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控制力
作为石化企业, 发生事故的概率相对较高, 所以, 企业应该进一步强化应该的安全控制力, 这是企业员工的安全技能所在。要让员工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操作能力, 增强安全隐患判断力, 提升事故处置水平。可以通过经常实践性的学习、训练来提高, 也可以通过演练和实战来提高。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 企业要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安全与质量的关系、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时时刻刻注重安全, 才能确保企业和谐稳定。
尽管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千头万绪, 但是只要我们抓住了主要矛盾, 抓住了员工这一根本, 就抓住了安全生产的重点。所以, 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提高广大员工的安全素养, 牵住安全管理的牛鼻子, 才能实现企业的安全发展。
摘要:一个企业的安全状况取决于安全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实际控制程度。安全管理就是要控制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环境、设备设施和人的不安全因素, 在这三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 起决定作用。所以, 提高员工安全素养, 可以强化安全管理, 规范安全行为, 强化安全责任, 提高安全水平,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安全管理,员工素养
安全素养 篇2
五(3)中队
今年“安全教育日”活动的主题是:“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我们学校组织师生开展了紧急状态下的避险、逃生、自救互救演练,通过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全面提高师生安全素质,培养师生的自救互救能力。学校要安宁,学生要安全,我们每位同学要从自身做起,珍爱生命,远离危险,学会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知识,让生 命更加灿烂。要求同学们注意一下几点:
(1)注意交通安全。没有车闸或没有安全保证的自行车不能上路;不要在人行道、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在混行道上要靠右边行驶,经过较大陡坡或横穿机动车道时应当推车行走;雨、雪、雾等天气要慢速行驶,转弯时要提前减速慢行,向后了望,伸手示意,不要突然猛拐;超越前方自行车时,不要与其靠的太近,速度不要过猛,不得妨碍被超车辆的正常行驶。不要手中持物骑车,不要双手离把骑车,不要两人骑一辆车;骑车不要曲折行驶,不要相互追赶,不要两辆以上并排行驶。两辆车行驶时,两人不要相互勾肩搭背,相互推挤,相互追逐。出门在外,要文明,要素养,要安全。
(2)注意课间安全,不大声喧哗,不追逐打闹,上下楼梯不奔跑,不嬉戏,不在楼道口玩耍。有序上下楼。要注意礼让并靠右慢行。严
禁在楼梯的扶手栏杆上向下直滑或在楼梯上追逐奔跑,严禁攀爬栏杆、围墙、下水管道、树木、窗户等。
(3)注意运动安全。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前要作好准备活动,运
动时要遵照老师的要求,不剧烈碰撞,不违规运动。严防器械伤人。
(4)注意用电安全,不乱动教室内的电源插座,不要用湿布擦电器开关。信息技术课上要按规定程序操作电脑。强化“防火灾、防触电、防侵害”意识。不随意触摸各种电器,不私拉电线,不在宿舍内使用充电器、热得快、电热毯等电器;
(5)讲究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习惯。拒绝三无食品,不吃腐烂变质食品,不吃零食,不喝生水,不偏食,不暴食暴饮;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到小摊小贩购买食物,注意身体健康。
(6)注意公共场所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把珍贵物品、现金放在教室和宿舍内,如果遇到坏人坏事要冷静、机智,要敢于见义勇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及时敢于拨打110报案。
(7)不玩火、不焚烧废弃物。爱护消防设施。要懂得一些防火知识,遇到险情时,能正确避险。
(8)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要有安全意识。青少年时期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在同学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给自己和同学带来不良的后果。自己解决不了的矛盾,一定要寻求老师的帮助进行解决。
(9)放学后按时回家,不在街上逗留,不与陌生人交往,不能接受陌生人馈赠礼物,受到不法侵害时及时打急救电话或110得到帮
助。不接受陌生人接送与来访,遇到形迹可疑的人要及时报告保卫人员或教师。
安全素养 篇3
内容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已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焦点。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安全素养现状及问题,为培养大学生安全素养找准改进和完善目标,确定高校安全工作准则,实证提升大学生安全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安全素养 大安全观 安全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高校环境复杂性和学生主体多样性,给校园安全稳定带来新挑战。培养与提升大学生安全素养是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保证校园安全稳定,实现平安校园的根本途径。
高校学生安全素养指高校学生具有防范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及生活健康和学业的风险因素及其影响的综合能力。包括安全的意识、知识、心理、技能、行为和身体素质等。
一.大学生安全素养现状及问题
本文以淮南市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男女比例1:1,随机抽样,共发500份,回收496份,有效率99.20%,符合科学调查基本原则,样本具有代表性。分析得出大学生安全素养问题。
1.安全意识淡薄,防范能力不强。大学生有一定的安全意识,能够识别表面性的现实危害,但对潜在危险认识不够,难识破精心设计的陷阱,甚至有学生明知事情危险,还存侥幸心理贸然行事。调查显示39.8%曾因疏于防范导致财物被盗或被骗;45.5%经常到流动摊贩处购买食物;22.6%曾选择搭乘黑车出行;25.5%不知道校园“110”。调查结果显示低年级学生的安全意识略强高年级;女生略强男生。
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知行分离”问题,表现和行动不一。只有将内在安全意识,外化为行为习惯,树立内在安全感,才能真正培养出自身的安全素养,才能在关键时候处变不惊,从容应对。
2.安全知识匮乏,教育成效欠佳。安全常识调查显示26.7%不了解火灾环境下逃生自救、防护常识;30.8%不知不同物质起火应采用哪种灭火方法;42%不了解非法传销模式。法律知识调查显示18.5%不能全面了解和认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24.5%不了解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甚至对劳动法,合同法这些与其相关法律都不清楚。
调查显示86.7%的大学生(非法学院)对法律知识获取来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安全素养教育没纳入课程体系,缺乏针对性教材,专业安全师资力量短缺,仅靠课程灌输和安全知识讲座,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群体的法律安全素质要求。
3.安全技能缺失,自救能力不够。安全技能认为是由“应知”的内容形成“应会”的能力,且必须经过实际操练。调查显示51.6%不会正确使用灭火器;65.8%不能正确掌握急救措施(以人工呼吸为例);88.6%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消防演练;在危急时刻,欠缺系统培训的学生并不能有效自救或实施救援。
二.培养大学生安全素养途径与措施
1.建设安全素养教育体系,夯实基础能力。安全素养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高校是安全教育的重要阶段,应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设置相应学分与课时,明确安全课程内容,将安全内容融入到相应学科。如《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增设网络安全知识。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业务能力,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稳定的安全教师队伍,开展连续性、阶段性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工作。选用规范实用性强的教材,增加经费投入,增设实际操作演练和警示模型参观环节,对学生加强系统的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的讲授与训练。
2.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拓宽实效路径。通过校园安全文化的渲染有力推动校园安全建设,约束、引导师生行为,并内化为规范,逐渐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和行为。加强校园安全文化的制度、物质、精神建设,是提升学生安全素质的必要环节。
1)制度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突发危机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形成定期检查、定期整改的工作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学生的安全行为。
2)物质建设,完善教学、生活、实验等方面的物质条件和安全设施设备,如安全监控系统、安全标志等。
3)精神建设,充分利用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以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安全法律常识,引导和教育学生增强安全责任感和安全理念;努力营造“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氛围。
3.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联动机制。搭建家校网络通讯平台,建立教育联动机制,通过学校与家长双向引导,合力开展安全教育工作。通过日常请假“家长核实制”、学业预警“家长互助制”、思想动态“家长知情制”等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高校已是融合教学科研、生产经营、学习生活等设施和机构的开放型的“小社会”。学校依托政府,如利用社会公共传媒资,通过与大学生安全主题相关的公益广告和电影电视在公共传播平台进行大范围的安全教育宣传,扩大大学生安全问题的影响力,形成社会舆论效应,使安全教育植入公民心中,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安全的重视程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淮南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的大学生安全素养培养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XJ13。
安全素养 篇4
随着军队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正深刻的影响着军队的工作方式、作战方式乃至整个军队的结构,军队工作和作战已严重依赖并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由其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交战双方谁夺取了信息优势,谁就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同时也拥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说,信息技术将在未来战争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和威胁,这些隐患和威胁直接关系到军队的安全,影响着战争的胜负天秤。然而,现阶段军队不少人员存在着信息安全意识不足或缺乏信息安全培训等安全隐患,近几年,不少信息安全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缺乏安全意识正在成为黑客突破安全防护时,最大也最难修补的漏洞。因此,加强对军队人员信息安全素养进行评价,让广大军队人员认识到自身信息安全素养的现状,并有效提升其信息安全素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军队信息安全威胁分析
威胁就是以某种方式可能对系统造成损害的环境或潜在事件,其表现可以是实际的攻击行为。不同的信息安全威胁的存在及其危害是随环境而变化的,从信息攻击的方式看,威胁主要有信息截获、信息修改、信息中断及信息伪造(图1)。一种技术。如电磁截获、搭线窃听、信息流分析等。
信息修改:第三方对通信双方的信息进行修改传输的一种技术。如修改、删除数据或文件、部分数据丢失等。
信息中断:第三方切断通信双方信息交互的一种技术。如硬件毁坏、线路切断、信息流阻塞、病毒破坏等。
信息伪造:第三方假冒通信双方中的一方给另一方发送信息。如假冒我方授权用户发送信息等。
1 军队信息安全目标分析
军队信息安全技术都是为了保护军队泄密信息,其核心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五个安全目标。
保密性:指未授权的用户不能够获取敏感信息。对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我们不仅要制止非授权者对信息的阅读。也要阻止授权者将其访问的信息传递给非授权者,以致信息被泄露。
完整性:指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篡改。它是保护信息保持原始的状态。如果这些信息被蓄意地修改、插入、删除等,形成虚假信息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可用性:指授权主体在需要信息时能及时得到服务的能力。可用性是在信息安全保护阶段对信息安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在网络化空间中必须满足的一项信息安全要求。
可控性:指对信息和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管理,防止非法利用信息和信息系统。
不可否认性:指在网络环境中,信息交换的双方不能否认其在交换过程中的各种操作或行为。
上述五个信息安全目标中,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主要强调对非授权主体的控制。信息安全的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主要强调授权用户只能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合法的访问,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和审查,通过对授权主体的控制,实现对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有效补充。
2 军队人员信息安全素养的内涵
打赢信息化战争和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都对军队人员信息安全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军队人员信息安全素养是指在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军队人员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以及对信息安全所表现出的各种综合能力,包括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能力等具体内容。它是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信息战、电子战条件下军队生存立足的重要条件。信息安全意识是指军队人员能够认识到信息安全在工作、生活和作战中的重要性,对信息安全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要了解信息安全对军队建设和作战的重要意义、熟记军队对信息安全方面的规定和要求等内容。信息安全知识是指军队人员熟悉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框架,了解传统和最新的信息安全威胁及信息保护技术基础知识等内容。信息安全能力是指军队人员处理各种信息安全威胁的能力,如能够正确设置密码确保信息的私密性、能够防范计算机木马和病毒等恶意攻击等问题。信息安全素养与计算机素养有所不同,后者主要指个人使用计算机所需要的各种基础知识。另外信息安全素养的养成是长期“修习”的结果,并非天生就有,也不能一朝一夕就形成。信息安全素养的形成有一个程度变化的过程,即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
3 军队人员安全素养评价的原则
从根本上说,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通常通过详细、仔细的研究和评估,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对评价对象的判断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综合计算、观察和咨询等方法的一个复合分析过程。由此可见,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本质上是一个判断的处理过程。指标是指衡量目标的单位或方法,就是将抽象的、难以测量的社会概念翻译成可以考察、分析的操作性术语。对军队人员信息安全素养的评价是对军队人员在面临信息安全问题时的应用能力的价值判断,其所对应的指标体系就是要将评价目标中定性的难以测量的部分进行量化、细化,把抽象的、原则性的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使评价能够更加准确更加容易的进行。所以,需要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来对规范评价,在此,本文选定以下几条原则进行规范。
科学性原则:是评价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任何评价体系都应该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学性是构建评价体系最基本的原则。军队人员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及各级指标的确定应该由强有力的信息安全理论以及学科教育标准作为支撑,应严格从信息安全素养的概念内涵出发,遵照科学性原则,客观真实地揭示影响军队人员信息安全素养的各个环节。
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简便易行,能直接测量,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在描述指标时应多考虑非信息安全专业人士的视角,不要制定空洞而不好理解的指标,尽可能多地通过实例或简单易懂的语言将指标说明清楚。
导向性原则:是指组织的指导性或方向性,即使事情向某个方面发展的特性。军队人员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能够反映军队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最新新趋,还要导引军队人员自觉培养信息安全素养,提高自身信息安全能力。
前瞻性原则:由于信息安全素养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的时期其内涵和外延也不同,因此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适用于现阶段,还能适应未来的发展方面,有一定的拓展性。
4 军队人员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信息安全素养标准,按照一定的构建思想,将总体目标层层分解。目前,国内外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法很多,国际上主要运用过程结构法来处理类似问题,国内则使用目标描述法较为常见。以信息安全素养为例,过程结构法是在仔细了解信息安全素养概念之后,按照信息安全需要、信息安全知识储备、信息安全应对处理方法等一系列完整的信息安全行为过程,很多环节组成信息安全行为的整个过程,各个环节密不可分。信息安全素养的完整内涵就是同这些环节对信息主体在各方面的要求所构成的,此种方法具有稳定的内容结构和秩序结构,可以稳定而全面的推导出信息素养内涵,但该方法不能将信息安全意识等因素融入到某一具体过程,只能一一列出。目标描述法是对信息安全素养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是信息时代对人们信息安全素养要求的总体表达。该方法符合中国人的高度概括思维习惯,表达比较简洁,但却存在着描述方法可操作性不强,每一层次包含的具体内容不够清晰等问题。
常用的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尽管他们思路不同,但都有着相同的认识对象,两者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互对应关系,在本质上可以统一起来。因此可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构成过程-目标结构体系,该体系以信息安全素养的目标为核心,在信息安全行为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出信息安全素养的目标,能更好地展示出信息安全素养的内涵。本文以过程-目标结构法为基础,分层次对军队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进行构建,力求在考虑军队实际的同时全面的反映出信息安全素养的内涵,为了简化分析过程,本文只构建二级指标体系,只做定性分析。具体如图2所示。本文所提出的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导、准则层、量化层三个层次组成,其中目标层为最终目标,量化层为军队人员提出了各种核心指标,准则层则对量化层各项指标进行了必要的分类。该体系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军队人员信息安全素养应该包含的各项能力。
5 结论
信息安全是军队新世纪新阶段必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更危险的是将导致一场战争的失利,严重威胁到军队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再好的信息安全装备和信息安全技术也都是以人为本,任何装备和技术没有人去应用都是毫无作用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军队人员信息安全素养的教育和培训。本文在分析了信息安全所面临的攻击手段和信息安全目标后结合信息安全的评价原则,运用-目标结构法构建了军队人员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定性的分析了军队人员应具有的各种信息安全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建立了信息安全素养教育的内容。由于时间关系,本文并没有分析各种指标的定量问题,这是下一定要努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曹锐,孙厚钊.军队信息安全保密防线的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
[2]宁章.计算机及网络安全与防护基础[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3]郭振民等.我国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与发展策略的思考[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2.
[4]孙厚钊.军队信息安全保密浅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学报.2004.
[5]周孟雷.江泽民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思想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学校学报.2008.
[6]张琼,孙论强.中国信息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7]蒋莉,杨培静,欧美国家如何培养网络安全意识[J].中国教育网络.2008.
[8]DREVIN,KRUGER,STEYN.Value-focusef assessment of ICT security awareness in an academic environment[J].Computers&Security.2007.
[9]罗力,国民信息安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2.
安全素养 篇5
第一、文明把路行。我校临近雄州大道旁,交通状况复杂。同学们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如不要骑自行车带人,不抢道争先,不要在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横穿马路时注意来往车辆,防止交通事故发生,坚决不搭乘“黑车”上下学。平时在校园内不骑车。
第二、有序上下楼。在课间不互相追逐打闹,上下楼梯不要拥挤,要注意礼让并靠右慢行。严禁在楼梯的扶手栏杆上向下直滑或在楼梯上追逐奔跑,严禁攀爬栏杆、围墙、下水管道、树木、窗户等。
第三、防病从口入。不在校门口和街头流动摊点购买零食、不购买三无食品,防止误食不卫生食品、过期变质食品,造成食物中毒。
第四、贵重财物随身携带。体育课或放学时离开本班教室,或离开宿舍时,要关好门窗,寄宿学生须保管好自身贵重财物,不能给小偷可乘之机。
第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平时在校期间,要按学校要求着全套校服,佩带学生证,以防校外不法份子混入我校;尤其是恰逢四川省中学生“多威杯”田径锦标赛于4月3日即将在我校举行,我校师生志愿者都应做到安全接待、文明向导,和谐相处。2、身体有不舒服的,应及时向老师请假,及时就医,身体有某些方面疾病的同学一定要提前报告给班主任,防止在体育课或做其他剧烈运动时发生意外。3、放学回家不在外面逗留、玩耍,不进入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4、交友要慎重,不将社会闲杂人员及以前的同学带入校园内。与同学间有矛盾时,一定要冷静、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平时要做个有心人,时刻注意寻找和发现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现应及时向老师和学校汇报。除以上所述,我们还要做到,在实验室里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和规程操作;安全用电、用气,不私拉乱接电线; 严禁到危险水域玩耍、游泳;不使用、保管管制刀具和其它违规物品。最后归结到一句话就是:珍爱生命,远离危险。
同学们,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安全教育永恒不变的基石;保障生命,尊重生命是安全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我们衷心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加强安全意识,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好各方面安全防范工作,在全校形成一个“人人关心校园安全”的浓厚氛围,让我们的校园里,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处处讲安全。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每年4月5日的清明节,清明节期间,很多家庭,都会在长辈的带领下,举家祭扫祖先的灵墓,目的是在传承每一家庭生生不息的家风和美德;每一所学校,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在德育基地、或在国旗下,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缅怀着创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革命先辈。这里,小家与大家,都有一个最朴素的愿望,就是让爱国爱家的情怀永远烙印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以朗读促素养,向素养要成绩 篇6
【关键词】语文素养 朗读教学 地位和作用 朗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31-02
近两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新增了语言应用题——有人谓之“小作文”——分值为15分,加上大作文的50分,江西卷在学生写作上的分值不可谓不高。基于此,各个学校也纷纷加大在这方面的训练。但是,在批改学生作业和考试试卷时,总有老师在感叹学生写作能力的欠缺。联系教学实际,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教与学效率低下的现状,学生读写能力普遍不高,有时连简单语句意思都表达不清。这又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学生写作能力的缺失,与我们平时语文教学不重视朗读有很大的关系。
南宋倪文节曾说:“松声,润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闻他人读书声,已极可喜;更闻子弟读书声,则喜不可胜言矣。”可是,在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高考功利思想、教师自身素质和认识等因素,这种至清之音已与我们渐行渐远。让我们尴尬的是,许多时候课文已经讲授完毕,而我们的学生读起来却还结结巴巴。即使是要求背诵的文章也仅仅是机械的背下来(突出的表现是一句话读上个七八遍,却不去理解),也就谈不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学生家长这样教育他的孩子:“人家都把学习说成是读书,读书读书,你书都不读,怎么能学的好?”这样的说法,貌似偏颇,但细研深究,确也不无一定道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顾名思义就是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通过朗读会更深刻地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深思妙笔……”。其实,也只有朗读才能实现语言的两种转换——书面语向口头语的转换;作者语言向读者语言的转换。在这两个转换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同时获得提高。
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朗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以作文教学为例,很多学生对写作产生一种畏惧感,作文往往是临时“挤”出来的,语言缺乏美感,苍白无味。广泛的朗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在写作时能夠轻松自如,一气呵成。文学大师巴金就曾深有感触的说过:“我能背诵出200多篇古人佳作在内的《古文观止》。这二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一篇好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韵味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的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的更要透彻得多。
既然朗读如此重要,自然要努力抓好。然而,怎样才能抓好呢?
一、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模式
一定要摆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位置,由过多、过细的讲解、分析课文转化为学生熟读成诵的课文学习为前提。避免单一的说教,努力做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以朗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朗读。这样才能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活跃课堂气氛,朗读之声才能不绝于耳,课本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二、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朗读教学指导水平
朗读,是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的阅读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阅读活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朗读教学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为厚实的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知晓关于朗读教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熟悉朗读教学的基本技巧。
三、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
为了更好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要加强课堂朗读的有效指导,让学生的朗读在科学的指导下有明显的进步,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受课文,在朗读中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可从朗读速度的快慢、朗读的停连、读音的轻重和语调的抑扬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切实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掌握朗读的一般技巧。另一方面,朗读指导也不能少了有效的文本分析。教师要用丰富的材料、入情入理的剖析、生动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调动学生的想象、体验,运用形象思维,唤起内心的视像,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语感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用朗读去表现自己的理解感受。
四、利用多媒体营造朗读气氛
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为朗读教学提供了方便。电影、电视、录像、广播等都可以为朗读训练提供较好的示范材料和方法。一些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如《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还有一些专家的配乐朗读,都是优秀的范例,对学生是极好的示范和熏陶,学生自会在模仿中增强兴趣,提高朗读水平。中学语文课本中大多是精选文质兼美的艺术作品,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评价,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有目的地利用多媒体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被课文所吸引,进入美的境界。有学者指出:“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要加强课文朗读,精彩段落、关键句子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变成学生自已的语言材料。重视朗读教学这一环节,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五、朗读要强化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不是一会儿就会有的,也得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也用一些强制功夫。”这就说明,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朗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我就规定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早自习必须大声朗读课文。每节语文课前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朗读一首诗词,每个学生都必须有感情地朗读教材上的课文,教师定期检查,落实到人、到篇。通过这些途径保证每个学生朗读。
朗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它可以调动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情。我们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不能局限“讲——练——讲”的语文教学模式,若能结合且重视语文的朗读教学,让学生熟读成诵,日积月累,就一定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时,再向素养要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信息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对比分析 篇7
一、从概念的起源和内涵看
从概念的起源看, 二者存在明显的不同。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首先提出, 主要针对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可用的信息、什么时候使用信息以及如何找到有关的信息等问题。而媒介素养则源于1930年的英国, 由英国文化批评家利维斯首先提出, 主要针对报纸、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传统精英文化产生冲击等问题, 要求人们抵制大众传播媒介及其带来的低俗文化。
从概念的内涵看, 二者是存在差别的。对于信息素养的定义, 泽考斯基最早将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 美国国家图书与信息科学学会提出信息素养是“识别、检索、评价、组织、有效创造、利用交流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1997年9月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下的定义是:“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也有多种定义, 如:美国Aspen媒介素养领导协会1992年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以各种方式检索、分析、评价与创造媒介内容的能力”;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张志安、沈国鳞指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上述定义在语言结构上多有相似, “信息”和“媒介信息”两个词语也让人难以捉摸和辨识, 因此常常会给人造成误解, 以为二者同属一个概念。笔者倾向于采用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对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体素养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 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 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 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该定义清晰具体, 明确地说明媒介素养重在对媒介的解读、思辨和欣赏, 与信息素养强调信息检索、识别、组织、利用等能力是不同的, 很好地避免了与信息素养定义的混淆。
二、从对人的价值和重要性看
从对人的价值来说, 信息素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信息社会中各种各样的需要信息技术参与解决的问题。李艺教授把这些问题称为“信息问题”。信息问题的产生对信息素养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处于信息时代的人们已经无法逃避各种信息问题, 而各种信息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信息素养的提升和发展。于是, 信息技术教育被赋予起码的社会意义。
与信息素养不同, 媒介素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阅读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它本质上是一种更具综合性的文化素养, 尤其是一种主动批判性的鉴别赏识能力。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那么, 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传统文化素养要求人们拥有听、说、读、写能力, 而媒介素养则要求人们应具备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 以及使用计算机、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广泛的媒介技术来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媒介信息的接收和解码能力是传统文化素养听、读能力的延伸, 媒介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能力则是传统文化素养写、说能力的延伸。处于大众传媒时代的人们已经无法逃避各种媒介阅读和传播问题, 而各种媒介问题的解决需要人们媒介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需要媒介素养教育。
三、从培养方式、内容和所需条件看
在各国学校教育中, 信息素养的培养方式基本上都经历了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 而媒介素养的培养方式则比较复杂。以最早开始倡导媒介素养的英国为例, 其媒介素养教育在20世纪60年代是融于英语课程的, 70年代是在中学正式开设电影研究 (Film Study) 和媒介研究 (Media Study) 课程, 而从80年代末
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21世纪是因特网的时代, 网络时代将带给人类社会又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
一、因特网的全新世界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机遇
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以及沟通的便捷性给德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1. 网络给青少年思想观念系统以积极的影响, 并使之发生重大变化
(1) 多元化观念。网络多元的文化、观念及生活方式, 不仅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 更能打破他们封闭、局限的观念, 有利于他们多元化观念的形成, 使其理解信息变得多角度, 更加主动。
(2) 全球意识。网络突破了民族文化特征的局限, 赋予人们的思维以更大的国际性和包容性。因此, 网络有助于青少年全球意识的形成, 对他们的成长及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到现在, 不仅开设单独的媒介研究课程, 还在国家英语课程、公民课程、ICT等课程中广泛融入了媒介素养的培养内容 (需要指出, 这里的媒介素养与其他课程的融合主要是指在其他课程中学习媒介, 即“Teach about Media”) 。
在培养内容方面, 二者存在很大区别, 如: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六大模块;而媒介素养课程则一般按照媒介的类别来划分, 包括报纸、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杂志漫画、手机等模块。
从事二者培养的教师在学科背景上是存在差别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背景一般为教育技术学或者计算机科学, 而媒介素养教师的学科背景则常常是传播学、语言文学、社会学等。尤其是拥有语言文学背景的教师 (母语教师) , 由于语文素养培养和媒介素养培养在阅读能力培养上的相通性, 他们常常会兼任或专门出任媒介素养课程教师。
在培养所需要的硬件条件方面, 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需要计算机和网络, 而媒介素养课程则要求比较高, 尤其是在需要让学生开展媒介作品制作活动时。具体包括计仲伟权
(3) 效率观念。因特网的显著特点是运行的快捷、同步和使用的简便。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作为连接未来信息社会的纽带, 它将世界各国和地区联为一体, 形成一种崭新的信息和通信网络系统, 以更快的速度传送和处理日益增加的数据、信息和知识, 这将有利于青少年效率观念和行为的培养。
2. 德育手段和途径变化的机遇
(1) 德育手段的发展。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参加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或学校的讨论和交流, 可以参与各国的教育活动, 可以共同设计教育方案。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在教育领域的运用, 给德育的手段、方式、条件、效果等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拓展。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 学习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 其德育知识的感知、德育情感的体验等都是传统的德育手段无法比拟的。
(2) 德育途径的创新。网络作为一种沟通途径, 有利于
算机、摄像机、照相机、录像机、打印机、刻录机等。
同为二十一世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均衡。为使我国青少年能够更好地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我国教育工作者需要对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并积极投身到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中去, 促进我国国民素养教育工作的发展, 使我国教育工作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王帆, 张舒予.从教育视角解析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3) .
[3]张志安, 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J].新闻记者, 2004, (5) .
[4]王琪.媒介素养与媒介文化[J].北方论丛, 2007, (4) .
提升学生素养首先要提升教师素养 篇8
如何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一、教师应具有新课程开发意识
职业学校课程安排应该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要求, 特别是专业课更应该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开设新课程具有挑战性和实用性。职业学校的生源较差, 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都差强人意, 单纯的依靠课本传授知识, 学生缺少学习兴趣与动力。联系上课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我曾经任教“电子CAD技术”课程, 也试着编写一些校本教材, 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 增加实验操作, 比如让学生制作数字钟, 让学生设计制作“串联型晶体管直流稳压电源”PCB板, 让学生设计制作“OTL功率放大电路”PCB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作一名设计师和操作师的成就感与乐趣。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教师应具有教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教育活动中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教科研研究的是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如今, 每年都有省级、市级论文交流机会, 无论是为了提高教师素养, 还是为了积累评优、评职称的资本, 都是非常有利的。把平时的教学、教育上的心得记录下来, 经过整理、润色, 就能得到一篇论文, 何乐而不为?当然这也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确实教得认真、总结的认真。如果平时马马虎虎备课, 随随便便上课, 没有写教后感的习惯, 无论课上得好与坏都无所谓, 这样的教师是不具有教科研能力的, 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是无能为力的。一个教师上完一节课, 必定会体会到自己这节课上的得意之处和不足之处, 通过教学随笔记录下自己的教学点滴, 一定能鞭策今后的教学工作。如果能整理成文, 和同仁交流一番也必能相互帮助、启发。教师的职业素养得到了提升, 那学生的职业素养也一定会得到提升。
三、教师应该具有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 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神的沟通, 情感的交流, 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 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 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 合作共事的能力。职业学校, 生源差, 学校设施差, 外出学习机会少,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 教师对提高教学水平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尽力而为是我们每一位执教者的能做也是必须做的。职校专业课确实晦涩难学, 但是如果教师能与学生之前有良好的沟通, 学生也会因为尊敬、喜爱这名教师而提高学习兴趣的。
四、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社会, “一本书, 一张嘴, 一支粉笔, 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 内容抽象, 学生无法领会其内容, 也会丧失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仪, 无论从声音还是图像都能使学生轻松形象的掌握专业知识。使用器材可以有计算机、实物投影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例如在讲解“三相电动机的检测和连接”内容时, 以往的教法是, 教
师现场实验演示, 学生在下面观察学习, 其实效果很不好, 学生根本看不清演示的具体过程, 一些学生自顾自的乱做一气, 甚至会影响课堂纪律。如今, 可以利用现代信息设备, 用摄像机摄下笔者检测、连接三相电动机的过程, 录下相应教学内容。再做成多媒体课件, 通过计算机演示给学生看, 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听觉上, 都清清楚楚, 一目了然。确实, 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使教师好教, 学生易学易理解, 突破了教学难点, 产生了积极的教学效果。
五、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 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必须教到老学到老。提高教科研能力,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都是要求教师学习。除了教育部门安排的各种职称准备考试, 继续教育学习, 平时教材的钻研, 对学生的分析就是一种学习过程, 上好一节课, 上好一门课, 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 对老师充满信心,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才有可能。
安全素养 篇9
音乐审美教育承担的使命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重的。它包括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等。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即通过音乐作品和课堂演示所体现的健康、积极、高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人格,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真善美的陶冶,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提升心灵境界。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 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 养成学生细心、耐心和坚毅的品质,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人际协作能力。例如, 通过革命传统歌曲的演唱、演奏、欣赏, 能培养当代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 即通过乐理、乐器、作品的讲析和教授,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 提高音乐水平。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必须从属于音乐审美教育, 为审美教育服务。其内容和要求必须从感受与音乐表现的情感需要出发, 另外必须与演唱、演奏、欣赏等活动相结合进行, 不宜作过分的、独立的、技能性的训练, 否则音乐教学便丧失了愉悦性, 违背了“寓教于乐”的教学规律;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它的审美性, 这种审美性质主要是以音响为表现手段, 通过听觉影响人的情感, 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从而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 在音乐美感的愉悦和享受过程中, 使情感得到升华, 心灵得到净化。如果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恰当地表现出这种艺术美, 甚至能够融入自己独特的创意和发挥, 那么对渴求美的滋养的青少年学生所产生的审美教育作用必然是强烈而又持久的。
音乐审美教育的决定因素是教育主体, 即音乐教师。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为制定计划、组织教学、管理考核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性教育, 即音乐教师通过自己的演唱教唱, 对歌曲主题形象的理解和阐述, 乐器的演奏和伴奏,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的道德、心灵境界等。因此, 音乐审美教育要想不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满足新生一族学生对音乐的期待和渴望, 音乐教师就必须全面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修养。新时期审美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只是指专业技能方面, 还包括自身的良好职业修养。
那么, 音乐老师还需要提高哪些艺术素养及职业素养呢?
1.加强音乐教师语言艺术的培养。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 但标准、准确、生动、组织有序的语言无疑为一堂音乐课增色不少。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 除一般教师的规范化要求外, 还应具有音乐性、语言美感, 使学生不仅明白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 还感受语言的魅力。唯有美的语言, 才能与音乐美、音乐审美教育相得益彰。音乐教师的普通话水准是尤其值得重视, 必须是纯正达标的。除了用某种方言或外文演唱的歌曲、戏曲选段之外, 所有的歌曲都要力求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教唱。教学的语言也应该是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而不是当地方言或是带着方言口音的“某地普通话”。因为在示范性的演唱中要求吐字发音标准、清晰, 富有色彩和变化。
2.加强音乐教师各艺术素养的均衡发展。长期以来, 谈到音乐教育, 人们便很自然地与是否教识谱、会乐器、会运用歌唱方法唱歌等具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即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实这种传统的音乐教育是十分偏面和狭窄的, 它既忽视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诸多功能, 更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的价值。新时代音乐审美教育突出了音乐审美的艺术性, 注重加强了音乐与现实生活、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时代的发展需要使人的素质趋于综合化,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有专业以外诸多学科的知识。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 还要成为一名顾问, 一位促进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需要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3.加强作为教师的相关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只是局限在专业方面, 还应扩大知识面。在高速发达的信息化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元的, 因此, 也必然会产生一些非专业性的学习困惑。对于学生的问题及求知需求, 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所以, 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以音乐为本, 以育人为本, 做一名现代知识型、综合型的教师。
安全素养 篇10
媒介素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新媒体环境下沈阳体育学院1006名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一是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62.03%的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微信、微博、QQ、Twitter等交互工具,10.64%的大学生一刻也离不开它;二是对信息缺乏辨析能力,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深究;三是在面对新媒体时缺乏自控能力,93.24%的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在学习时受到新媒介产品的影响,92.35%的大学生坦言在上课时会偷偷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四是对新媒体中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不足,92.25%的同学承认会出于各种原因浏览黄色、暴力信息;五是半数体育院校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缺乏认知,85.29%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并增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媒介,增强其对媒介信息的理解与辨析能力,使其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里迷失方向。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拓展大学文化的功能。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研
为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现状,2014年11~12月,我们以沈阳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在历时一个多月的调查中,共收回1006份问卷。此次被调查人数占目前该校在校本科生总数的12.93%。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失范现象
1. 对新媒体依赖程度高
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大学生不论是在教室还是寝室,都可以便捷地获取网络信息资源。不仅如此,随着3G、4G、Wi Fi等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终端设备得到了迅猛发展,再加上其轻巧、便携的特点,使之受到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很多大学生甚至对新媒体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
调查发现,95%左右的被调查者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28.73%的被调查者使用手机上网时间超过8个小时。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从早到晚都在受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非常之高。
2. 缺乏新媒介信息辨析能力
对受众而言,如果囿于媒介素养不高,则很难明了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与客观现实之区分。大学生仍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期,如果对媒介属性缺乏理性认知,很有可能会将媒介语境所构成的虚拟环境认同为客观事实,从而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动。调查结果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8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不会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深究,只有不到2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认真分析和过滤”。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庞大新媒体信息资源时缺乏应有的辨析与批判能力。由此,一些不良信息很有可能会乘虚而入,甚至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一旦不良信息在大学校园里泛滥,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故此,在新媒体视阈下,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教育体系和高校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经迫在眉睫。
3. 对新媒介缺乏自控能力
新媒体传递的海量信息令人目不暇接,因此,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在大学生受众中非常流行。这种阅读方式浅显、片面,且影响深度思考,无疑会阻碍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深度的发展,使“三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无法抵御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袭,批判能力不断弱化。
有一项调查结果也应当引我们的重视。调查发现,93.24%的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在学习时受到新媒介产品的影响,92.35%的大学生在上课时会偷偷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久而久之教学质量难免下降。
4. 对新媒体不良信息抵御能力不足
调查还发现,近70%的大学生在网上“无意撞见”或遭遇过色情、暴力网站,有近40%的被调查者出于各种原因浏览过黄色、暴力网站,这样一组数字当足以引起教育者们对该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这些年轻人对于网络流行文化缺乏抵御能力,缺乏理性辨析能力,盲目跟风,甚至会不加思考地全盘吸收。若是对这种现象不加以控制和引导,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上的一些负面信息时具备基本辨别能力,在被调查的1006名大学生中,绝大多数认为“艳照门”“不雅照”“虐猫”等现象是不好的、消极的,但从另一项数据中又可以发现,有92.25%的同学会出于某种原因浏览色情、迷信、暴力信息。大学生媒介素养失范现象说明,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令大量未经“把关人”严格甄别的信息在网络空间泛滥。由于媒介素养不够,一些大学生易被不良的媒介信息所惑,从而导致行为偏离和失范。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界和传播学界的重视。
二、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调查数据显示,85.29%的被调查者也认识到自身在媒介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有必要在高校有针对性地施行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因为这是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失范现象的有效路径。被调查者还表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介选择能力和批判意识、媒介道德伦理观、媒介法律意识、媒介环境交往能力等多种能力。
21世纪初,复旦大学等几所高校才开始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及实践。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未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从调查数据看,半数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缺乏认知。因此,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媒介素养教育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处在校园与社会的过渡时期,对社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并不具备完整的判断能力,而且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时,容易经受不住多元文化的诱惑,从而迷失自己。所以,大学生有必要接受系统化、专门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让新媒介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用工具,而不是沦为新媒介技术的奴隶。
基于调查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培养其养成正确使用新媒介的习惯;其次,由于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信息良莠不齐,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再次,可以提高其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媒介批判意识。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乎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的媒介消费呈现多样化,某一时期大学生对某一信息资源的关注程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浏览新媒介信息资源具有不可控的特点,所以,要想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构建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将媒介素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大学生依靠正确的媒介素养来过滤不良信源,从而达到建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目的。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学会通过指导大学生,就是要如何正确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海量信息,并从中挑选出积极的、有利于自身身心发展的信息资源为自己所用;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意识,提升道德水准,使大学生能够运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信息资源,避免不分好坏全盘接收。增强其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建立起一道无形的屏障,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乎大学文化建设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软实力”的体现。新媒体时代的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摆脱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影响。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联系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1],大众文化正在通过新媒介向校园文化不断渗透。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主张,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文化内涵建设作用独特:首先,它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其次,有利于其有效利用传媒;再次,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抵制不良传媒文化的能力。
三、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范式构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格局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因此,厘清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所在,明晰提升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使其养成正确的媒介批判意识,形成良好的媒介批判能力,既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大学文化内涵的建设;既是大学生社会化转型的需要,更是信息社会对一名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至于如何实施策略,可以考虑从政府、媒体和学校三个层面展开综合探讨:
(一)政府层面———应加强宏观引导
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引导,并在相关制度保障下,大力宣传,融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社会性的条件和契机。这既有助于规范新媒介信息环境,又可以使大学生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和法律观念。
1. 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令
首先,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和法令,以制度来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其次,政府应以制度和法规来约束媒介的传播行为,以加强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引导;再次,政府还应对媒介素养教育保持持续关注,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和对教育者进行培训。
2. 加快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建议由政府主导或者委托高等教育管理机构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机构和组织建设。因民间社团力量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其社会可信度还有待提高,而政府出面则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更倾向于由政府指定或委托一些机构来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体层面———应净化媒介环境
大学生仍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期,部分人由于理性辨析能力不足,很容易将虚拟的媒介环境等同于客观现实,并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能够主动和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净化媒介环境。
新媒介行业内部应建成相应的符合当今时代特色的媒介自我疏导管理体制,形成良性发展的动态监督与自我反省机制,形成行业自律。新媒体有必要也有责任为信息的真实性负责,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必须成为新媒体的最高核心价值追求和长久发展动力。这就要求新媒体行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媒介环境,从根源上杜绝各类不良信息对在校大学生的侵蚀。
(三)学校层面———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1. 整合各高校力量打造过硬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
就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而言,尚远远不能满足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要求。因此,应整合各高校的优势力量,横向建立起一支能充分胜任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首先依托全国高校的新闻院系,逐步建立起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框架体系,包括进行师资培训、开发媒介素养教育教材、举办媒介素养教育论坛、向其他院校提供教学支持等。
2. 教师应加强自身媒介素养,起到示范作用
高校教师应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努力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为大学生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而达到引导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
3. 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首先,应考虑把媒介素养教育上升到国家层面,把媒介素养课程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其次,高校应全面统筹,针对大学生特点,实行媒介素养课程多样化,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再次,应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有机结合,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各种教育实践和传播实践活动中去。归根结底,应帮助大学生厘清虚拟世界和现实环境的根本区别,学会辨析媒介信息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帮助其逐步培养理解和辨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4.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
在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理论传授是基础,环境引导为辅助,而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才是最终的落脚点。为此,一方面应建设好校内的新媒体资源和校外的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实习基地,如学校论坛、微博、教师博客、微信等,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积累媒介素养知识,形成符合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媒介素养,自觉维护新媒介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及时提醒和指出不良新媒体的使用方式和传播途径,使大学生们能够引以为戒。
总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媒介素养,是新媒体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代高等教育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项新课题。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学会在新媒体环境下正确选择使用媒介和进行批判性思考,学会利用媒介资源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尤为重要的是,对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建起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丰富大学文化内涵,以及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引起教育界和新闻传播学界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安全素养 篇11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内容。笔者把核心素养理解为思维素养, 或者说, 思维的素养是核心素养之一。
古今中外, 不少思想大家都强调思维的重要性, 如叔本华认为, 尽管有时候我们可以在一本书里轻而易举地找到自己几经艰辛、缓慢的思考和组合才得以发现的某一见解或某一真理, 但是, 经过自己的思维所获得的见解或真理却价值百倍。帕斯卡尔认为, 人类只是会思维的芦苇, 因为懂得思考, 人类才成了万物之灵长。
正是认识到思维的重要性, 不少学者把思维培养放到了教育的核心地位, 如钱学森提出, 教育最终的机理在于思维过程的训练。迈克尔·桑德尔提出, 学习的本质, 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 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以色列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费厄斯坦呼吁, 思维过程应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杜威在其名著 《我们如何思维》 一书中写道:“智育的全部和唯一目的就是要养成细心、警觉和透彻的思维习惯。”
笔者的主张是, 理性思维是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维的理性化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我们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是, 传授他人结论实际上成为了教育的核心工作, 掌握他人的结论实际上成为了学生的核心任务。要改变这种传统是很艰难的。
早在1983年, 钱学森在 《关于教育科学的基础理论》 一文中提到, 他听了两位老师的课, 感到教师讲的太繁琐, 连习题也在课堂上讲。课后他向老师建议, 两节课改成一节课就行了, 留下习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去做。教师表示, 同意该意见, 但不能照着办, 因为有些学生不习惯, 就会对教师提批评意见, “条子”多了, 教务部门不察, 就会影响教师评职称, 提级别。
考试是教育的“牛鼻子”, 尽管很多人痛斥应试教育, 把各种教育弊端归咎于“应试”, 但谁也不敢取消教育中的考试, 绝大多数教师与学生还得继续辛苦应试, 考试指挥棒还得继续指挥。所以, 核心素养要成为教育的核心, 必须先成为考试的核心。只要持续不断地在考试中加大思维题的分量, “师讲生听”一统课堂的局面就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