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眼中的大学生

2025-01-20

人力资源眼中的大学生(共7篇)

人力资源眼中的大学生 篇1

根据近几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观察, 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地严峻, 根据教育部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内容, 2014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 比2013年增加28万人。

对于这些毕业生的去向, 也有相关专家做过调查统计,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李春玲研究员, 在2013年追踪调查了1678位应届毕业生, 调查数据显示, 至9月底, 找到工作的是56%;还在找工作的是12%;17%已经上了研究生;10%没有找工作, 在复习, 准备考研;1%选择了创业;4%属于其他情况, 包括准备出国、正在考证参加培训等等。总的来说, 本科毕业生中大约有2/3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 另外1/3是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

面对庞大的毕业生基数, 大学毕业生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 不仅是人数上的竞争压力, 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及岗位能力要求的提高, 还面临着自身技能方面和工作经验方面的压力。

大学生求职呈现新特点

就业的压力, 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求职的趋势和现状。根据近几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经验, 总结出大学生求职的3项特点。

大学生求职, 针对不同专业、地域等因素, 求职结果差别较大。在学科专业方面, 随着高新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电子、自动化等相关专业需求较大, 而食品、农林、法学、社会学等学科需求相对较小。在地域方面, 北上广深、东部沿海等区域对高级人才需求量较大, 相比中西部地区则较小。除此之外, 企业性质、所属行业, 甚至对员工性别的特别偏好等因素也在影响着求职状况。

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毕业生的岗位技能和综合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目前毕业生多, 社会岗位有限的现状导致毕业生成为弱势群体, 形成了“买方市场”, 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发高, 重点体现在学历要求、工作经验要求、综合素质要求三方面。以我所在公司近几年的发展趋势, 对研究生的需求越来越大, 且倾向于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 能够快速胜任岗位工作, 发展潜力较大的员工, 这几点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有很大的挑战, 对毕业生就业形成了很大冲击。

毕业生的求职观念有所转变, 从“天之骄子”的象牙塔上走下来, 主动推销自己。在参加招聘会的时候, 很多毕业生都会主动向前询问, 介绍自己优势, 寻求一切可能的应聘机会, 同时在与毕业生的交谈中发现, 他们求职关注的重点从待遇、福利、环境等硬指标逐渐倾向于行业前景、公司发展、平台机遇、职业发展通道等软指标, 甚至会为得到一个有发展的职位而主动放弃高薪, 愿意从基层岗位开始做起。

“招工难”和“用工荒”, 症结在哪里?

即使毕业生基数庞大, 但是企业还是常常感叹招聘难。这个难并非是没有备选的应聘人员, 而是没有合适的人选。

求职就象相亲, 但企业主和求职者往往难有相见恨晚的“恋爱感觉”。当有一个岗位空缺, 招聘经理会约10多人, 甚至20人来面试, 但面试过后却很难“触电”。究其原因, 重点在于毕业生无法与岗位要求相匹配。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 企业需要的是素质全面、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加入, 带动企业的发展, 而这些却是应届毕业生所不具备的。要想与这些人竞争, 则需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众多应届毕业生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才, 但需要在求职过程中增加与企业互动, 增强企业对求职者的了解。

企业人才选拔凸显新变化

从我就职的企业来看, 成立将近10年的时间, 人才选拔也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断地进行调整。

企业创建初期的5年, 人才选拔的标准在于具备相关岗位工作经验, 同时拥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这样的人才组成灵活、高效的执行团队, 奠定了公司发展的基石。

随着企业发展的第二个5年, 业务的成熟对人员的要求越发严格, 不仅要满足岗位工作的要求, 还会在新近员工中选拔突出人才作为骨干力量进行培养。在此阶段, 企业的人才引进规划有2条通路:

其一为引进外脑, 在第二个5年的前3年中, 充分吸收外部优秀人才和经验, 带动公司快速实现管理规范化。最为明显的是企业在此期间引进了市场、财务、人力资源、品牌等模块的职业经理人, 迅速构建了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

其二为人才储备阶段。在最近的2年中, 企业充分认识到中层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将被动招聘变为主动招聘, 面向校园招聘了一批管理培训生, 在企业的重点岗位中进行轮岗学习, 真正沉淀下来的将会成长为企业未来的中层骨干力量。对于管理培训生的招聘标准, 制定了3个核心要求:名校研究生为主、有一定工作经验 (可为实习、兼职等经验) 、无经验者需有较综合的能力素质和发展潜力。

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与路径恰好体现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被动变为主动、从单纯的一线执行转变为执行与素质的双重要求、从引进外脑到自主培养。

学生入职后能力还需提升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 对应届生的要求有两类:硬性指标、软性指标。

在硬性指标方面, 主要体现的就是学生的学校背景及专业成绩。学生所在的学校, 决定了学生能力发挥的平台以及接触信息视野的不同;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 代表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些都为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岗位实操奠定了基础, 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这也是企业在招聘时会更加青睐有名校背景、学习成绩优异的毕业生的原因。

硬性指标容易达成, 但软性指标则见仁见智。软性指标方面, 企业重点会考察在校期间各类实践所锻炼出来的个人素养。校园经历锻炼的个人能力能够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快速适应环境、转变角色。在我的个人经验中, 做好企业工作需要学生具备系统性思维能力、方案撰写能力、优秀的办公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这些指标会在毕业生入职2个月后凸显它的作用, 这些才是真正区分人才的核心指标。

因此,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及求职过来人, 建议毕业生能够在校期间重点提升如下:

多参加或者带头组织校园活动、科研活动或调研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锻炼系统性思维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方案撰写能力以及统筹协调能力;业余时间学习常用办公软件操作, 提升办公素养;长假期间多参加企业实习, 搭建理论与实际连接的桥梁, 在技能上、心态上成长得更为职业化。

如何解决人才供需方面的矛盾和断层?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也是一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自己能够掌控的地方不断加强, 尽可能减少人才供需的矛盾。

从宏观层面讲, 目前教育部制定的有13大学科门类, 各个学科门类都有其发展的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个高校也在调整自身的专业设置, 出现了很多新兴的专业, 如投资与理财、楼宇智能化与工程技术、房地产经营与评估等。这些新兴的专业顺应时代潮流, 解决了企业对新兴岗位的人才需求问题。

对于缓解普适性的人才供需的问题上, 主要涉及到的主体为学校、企业和个人。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就业指导和校企联合的途径,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企业层面也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提供更多的就业或培训机会。对于毕业生自身来讲, 可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 减少与企业岗位要求的差距, 增强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

求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毕业后开始求职, 意味着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开始, 第一份工作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要非常的慎重。

整个求职过程包括确定职业定位、投递简历、参加面试、入职工作这几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毕业生首先要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在我从事人力资源工作过程中, 面试过很多毕业生, 在沟通的过程中问及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岗位、具备哪些优势的时候, 很多人的回答是“本专业不好就业, 因此想换个方向, 具体的岗位不确定, 都在尝试”。对于这样的情况, 作为HR的我通常会pass掉这个应聘者, 因为如果连自己的定位都没有找好, 在未来工作中定然会出现迷茫和不稳定, 对工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明确职业定位, 就是对自己负责。

投递简历贵精不贵多。海投的方式没有任何好的效果, 如果有明确的定位, 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简历, 有针对性地选择公司投递。如果对某个企业情有独钟或充满向往, 身边还有熟悉的人在内部工作的话, 那么走内部推荐的流程会更快的让HR看到你的资料, 也就增加了面试的几率。

面试过程中要体现专业度。闻名不如见面, 简历包装再好, 不如面试更具说服力, 因此要在短短的面试过程中充分展示出你的专业度和岗位胜任能力。建议在面试的时候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如准时到场不迟到、着装庄重、不卑不亢自然表达、对自己关注的问题如薪酬福利、职业发展通道等信息要详细询问、离场时注意礼貌等等。一场成功的面试是你与招聘方彼此愉悦的过程。

成功求职最后一步, 接到offer办理入职。在这里有个细节问题, 如果接到了不止一家企业的入职offer, 在自己选择了某家企业后, 要对其他企业进行回复, 告知自己已经找到了满意工作。这样既体现了求职者的职业化, 还会减少企业因等待结果产生的损失。

都说我们的职业生涯是从第一份工作开始的, 但是我认为, 我们的第一份工作是从大学开始的。因为在大学中, 呈现在眼前的有各种各样取之不尽的资源, 比如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各种活动、科研、社会实践的机会等等。

作为一名毕业多年的职场人士, 常常希望能够再次回到校园, 更加充分地利用那4年宝贵的时光, 大量阅读、尝试各种活动和挑战、掌握更多的技能, 这样当我再次步入社会时, 就不会是一个迷茫、青涩的菜鸟, 而是成熟稳重、信心十足的职场新人。

大学无比珍贵, 未来更值期待, 社会是个更大的舞台, 我在这里等待你们!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 企业需要的是素质全面、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的加入, 带动企业的发展, 而这些却是应届毕业生所不具备的。

作为一名毕业多年的职场人士, 常常希望能够再次回到校园, 更加充分地利用那4年宝贵的时光, 大量阅读、尝试各种活动和挑战、掌握更多的技能, 这样当我再次步入社会时, 就不会是一个迷茫、青涩的菜鸟, 而是成熟稳重、信心十足的职场新人。

人力资源眼中的大学生 篇2

90后员工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好,因此工作不是他们的最主要目的,快乐才是他们的最大追求 对于90后员工,不能像对待60、70后员工那样给他们一份工作或高点的薪水就可以,他们在工作的同时必须要快乐才是第一位,一旦工作不开心或心情不好,他们立刻就会走人。

因此关注90后员工的心情,是HR管理者必须要注意的。

第一,同80、90后员工多沟通多交流,充分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在向他们传输理念和制度时,应体现出对他们这些群体员工的尊重。

第二,利用一切机会改善不同员工之间的关系,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相互包容的氛围。

第三,向他们灌输工作的重要性,使他们体会到工作的价值,并为他们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优化职业发展通道。

第四,通过开展拓展训练,爱心活动等方式,培养他们的群体意识,团队意识,关爱他人意识,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团队凝聚力。

第五,全面提升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多为他们创造一些软硬件条件。

第六,加强培训和在岗技能训练,提升他们在管理,技能操作等方面的水平和实际能力,使他们更好的来承担企业赋予他们未来的重任。

第七,不断坚强企业文化建设,帮助他们早日融入企业这个大家庭里,使他们逐渐认同和支持企业的理念和制度。

第八,不断提升薪资待遇,让他们感知工作所体现的价值,同时福利上实行自助化和多样化,使他们充分体会到企业给予他们的温暖和关爱。

人力资源眼中的大学生 篇3

著名学者郭思乐教授曾经提出, “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 更是教育资源”。学生资源一般是指在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或表现出来的、可被教师利用并有利于教学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1]它主要是指来源于学生本人或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 如学生就某个知识点提出的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回答、课堂中的突发事件等。学习者作为学习的能动主体, 可以作为一种资源被整合到学习过程中, 这不仅可以丰富课程资源, 而且有助于学生不断内化知识, 促进学习上的交流、协作与创新。

二、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的实践探索

1. 开发与利用学生的个体资源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他们本身就像一座座即将喷发的火山, 储存着巨大的能量。他们既有的知识、经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该得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1) 学生的动力资源是推动英语教与学的力量

初中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 他们对许多东西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爱提问, 爱动手, 喜欢表现, 上进心强, 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与动力, 他们就会进行自主学习。众所周知, 听写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件头痛的事, 甚至在潜意识中他们对听写有抵触情绪。直到笔者采用了“星光大道”的形式, 学生对听写的态度才有了极大的转变。所谓“星光大道”就是画一张表格, 将其贴在墙上, 把每个学生的名字及应达到的分数填在表格中, 如果学生的听写成绩达到相应的分数就在其姓名下方贴上五角星。使用五角星进行鼓励的方式, 不仅及时反映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使人一目了然, 而且每个学生只要努力“跳一跳”, 都能“摘得到”。通过这个活动, 几乎每个学生对听写产生了动力, 对英语学习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们不但自觉地去学习课本中的单词, 甚至课外的词汇量也大大增加。学生所拥有的学习动力对英语教学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

(2) 学生的生活信息资源是英语融入学生生活的中介

学生的生活信息资源, 指学生生活中与英语学习有关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所有要素。学生所熟悉的许多广告、商品说明书、场所标识语、流行歌曲、流行词语、电影电视、报章杂志等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语或源自英语, 他们都可以成为教学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能善于捕捉、挖掘这些学生所熟悉的资源, 对于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 也拉近英语和学生生活的距离, 让英语融入学生的生活。比如, 教学“window”一词时, 我指着身边的窗户问:“What are these?”有学生打趣说:“Windows 98.”于是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说:“Yes, they’re windows.Maybe windows 98, windows 2000, windows 2003, windows XP, windows...”所有学生在笑声中轻松地学会了“window”这个单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在英语教学的初始阶段, 我们尤其要重视学习者的需求, 以生活为中介, 带学生进入英语世界, 让英语融入学生生活, 从而实现英语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 学生的错误资源是对教与学得失的检验

以前我们对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就如同对待生活中的垃圾, 看到了就随手扔掉。现在我们知道, 有些垃圾也可以变废为宝。对于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只要我们正确理解, 妥善对待, 也是可资利用的宝贵财富。从本质上讲, 学生的错误是学生本人的一种经验。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这种经验是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后的结果。学习新知识后, 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 把新知识在头脑中同化, 再内化或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的错误是一种真实、有价值的课程资源。[2]通过学生的错误, 教师不但可以发现学生所学知识的不足, 还可以从中发现他们不妥的学习方法或策略。更重要的是, 学生的错误也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策略以及教学理念的一种检验。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 教师不能急着解释、下定论, 而是要把错误抛还给学生, 将错就错, 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 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 给他们一些研究争论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让学生在争论中分析、反驳, 在争论中明理, 在争论中内化知识。

(4) 学生的成果资源是教与学的反馈和研究对象

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们具体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作品, 如书法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等等。把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不但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与肯定, 使学生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而且还可以让其他同学进行模仿与学习。同时, 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学生自己进行学习反馈的依据, 也是教师研究的资源对象, 因此, 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需要进行展示, 还要妥善地保管与保存下来, 作为进一步学习或反馈的材料。

2. 开发与利用学生的集体资源

(1) 学生的群体环境产生集体资源

由一定数量的学生所组成的学习小组或者班级群体, 对学生个体来说, 就是一个雏形的小社会。这个小社会, 一方面可以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交往、学习的大环境, 激发学生个体发挥个体的能量, 充分表现自我, 使个体获得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约束学生个体, 促使个体遵守社会秩序, 形成团队精神, 有力地促进学生社会化。在小组讨论中涌现出的个体资源, 通常会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得到利用, 而在小组汇报或展示时又呈现出集体资源。学生的个体资源和集体资源不仅得到充分展示, 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语言创造能力, 从而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

(2) 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集体资源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每个人都是唯一的, 相互之间存在差异。霍华德·加德纳在其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 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从而开发学生群体资源。如在学习完“The football match”后, 让学生向其他班级发出邀请, 组织一场足球赛。在此过程中, 让语言智能强的学生书写一份邀请书, 展示其言语能力;让空间智能强的学生在邀请书上绘制相关的宣传画, 展示其绘画能力;让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学生参加比赛;让音乐智能强的学生在比赛期间演唱与足球有关的歌曲, 为同学助威;赛后再让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写一些相关的赛事报道等。这样, 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特长, 可以促使学生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学习, 互相取长补短, 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差异也就不再是被当做教学中令人头痛的问题, 而是一种财富和底蕴。

三、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的实施策略

1. 善于观察

【案例一】在教学《英语 (新目标) 》 (Go for it!) Unit 1 My name’s Gina中的数字0-9时, 我让学生制作数字卡片, 在四人小组活动时, 每个学生轮流读数。我在巡视时发现有一组学生在“玩”计算器, 可仔细观察后发现, 他们不是在“玩”计算器, 而是在利用计算器上的数字进行读数, 训练同学的反应能力和读数能力。在发现这一情况后, 我把这个“小创作”进行推广, 让其他学生进行尝试。这一推广不但深受其他学生的好评, 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

【分析】学生资源是一种潜在的、隐蔽的课程资源, 不易被教师察觉。如果没有观察, 就无法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生成的课程资源, 就不会把利用计算器进行操练读数的做法进行推广。因此, 观察是发现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观察, 无论是有意观察还是无意观察, 都在提高资源意识, 都有助于发现可资利用的资源。

2. 及时捕捉

【案例二】在教学left/right这两个单词时, 许多学生总是分辨不清, 在说left/right时不能脱口而出。我正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正确、快速地区分左与右时, 突然发现有个学生时而举起左手, 时而举起右手。我认为这个方法非常好, 值得借鉴, 立即让学生进行快速反应训练:听到“left hands”, 举起左手, 听到“right hands”, 举起右手。然后教师举手, 让学生说left hand或者right hand。这样反复操练后, 学生终于能把left和right快速、准确地说出来了。

【分析】学生资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动态资源稍纵即逝, 一旦出现就必须及时捕捉。如果学生的“举手”现象没有被捕捉到, 或把“举手”现象捕捉到了, 却被当做“搞小动作”看待, 那么就没有后面的教学灵感了, 也就无法让其他学生共享这种教学资源了。因此, 教师须善于从诸多随机生成的教学信息和不经意的细枝末节中捕捉要点, 并对教学预设进行调整和补充, 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四、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的反思与体会

1. 注重学生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3]在教学过程中, 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 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学生在英语课程中生成的成果资源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得到二次利用, 甚至多次利用, 这样, 不仅使各学科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而且还能齐心协力地培养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因此, 学生资源被英语教师开发出来后, 也应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联系, 共同探讨如何使开发出来的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在教学JEFC BOOK 2A Unit 1后, 学生制作了简易的教师节贺卡。美术老师把这些卡片当做一种新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卡片上按照要求进行绘画创作, 使卡片图文并茂, 更加精美;数学老师挑选了其中几张, 在数学课堂上教学卡片的图形。同样, 学生的情感资源、生活资源等都可以和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分享, 使教师对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 从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有利于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 促进活性资源的生成与延伸

学生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 不会因为开发利用而损耗消蚀, 学生资源具有生生不息、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特点, 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资源所不能比拟的。[4]64比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经常就教师教授的知识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及时、正确地对待这些问题, 把它们当成一种资源来开发与利用, 那么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教师的讲解, 教学过程中也会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学生的语言、姿态、神情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 这些信息都可能成为需要开发的资源, 而这样的资源几乎每堂课都有, 可以说“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所以, 学生资源是一种活性资源, 这些资源看似无形却有形, 听似无声却有声, 需要教师用心观察, 从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 捕捉富有价值的、具有生成性的信息作为教学的资源, 使之延伸出新的资源。

3. 关注学生资源与其他教育资源的影响与联系

由于学生自身有着不同的个性, 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教育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状态, 学生资源会深刻地影响其他教育教学资源。比如, 学生资源会影响教学内容。[4]65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擅长足球, 有的学生擅长绘画, 有的学生喜欢音乐,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 在课前, 我们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组织他们收集资料, 编成各种形式的活动, 等到教学相关内容的时候, 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以各种活动的形式进行汇报, 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展开, 让其他同学轻松地、津津有味地学习相关基础知识。同样, 学生资源也将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例如, 在教学形容词的比较级时, 在进行操练之后, 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成了我们教师继续操练与否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 学生资源也会影响教学技术, 等等。只有不断关注学生资源与其他教育教学资源的联系, 才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资源。

五、结语

面对最生动的教学资源——学生,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遵循“心中有学生, 眼中有资源”的原则, 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预设多种不同的方案, 为课堂上精彩的生成留足空间。只有这样, 才便于把学生作为有利于教与学的资源加以利用, 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 也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吕芹生.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6 (6) :36.

[2]来继红.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5 (2) :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29.

老师眼中的学生干部 篇4

(1) 责任心强。从学生手册中, 我们了解到, 每个学生干部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职责。如班干部的职责是协助班主任抓好班级的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组织开展班会和文体活动;负责收集、反映并协助解决同学们的实际问题。明白了自己的职责, 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这就叫有责任心。

(2) 自制力强, 以身作则。俗话说得好:“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不正不能正人。”意思是说, 作为学生干部, 你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没有资格要求别人做得尽善尽美。因此学生干部要有很强的自制能力, 在纪律、卫生、公益劳动等方面以身作则, 起模范带头作用。

(3) 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发自内心的愿意为同学们服务。大家知道, 当班团干是不发工资的, 和社会的志愿者一样, 所做的工作, 所有的付出都是义务的。如我班的班长和卫生委员, 从新生入学开始, 接待新生, 帮扛行李, 帮助同学办报到手续, 介绍情况, 安排食宿, 那是楼上楼下, 跑个不停, 口干舌燥, 不厌其烦。大家说一说, 没有报酬我们为什么还要干呢?不但要踏踏实实地干, 而且要用尽心力去干。因为当学生干部能锻炼我们的能力, 提升我们的素质。哪些能力和素质呢?一是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和相互配合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是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 三是观察人、事、社会现象的能力, 四是对政治的敏感度, 五是思想境界得到提高, 道德情操得以培养。

(4) 具有良好的思想情操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作为学生干部, 一要具有“三公”品质即:大公无私、公正、公平。大公无私, 即遇到个人利益与班级利益及他人利益发生矛盾时, 能从大局出发, 为他人着想。公正、公平, 指处理问题, 对待同学要一碗水端平, 不偏不移。二要心地善良, 富有同情心。同学家庭有困难, 或遇到挫折或生病, 作为学生干部, 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伸出友谊之手帮助别人。市场经济驱使一部分人见利忘义, 人们身处其中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忌、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 因而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显得弥足珍贵。学生干部具有了这些情操和品质, 那么他的人格魅力就散发出光辉来, 在学生中的威信就很容易树立起来, 做起工作来大家才敬佩、才服气。

(5) 具有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 遇事冷静、理智, 果断、有主见, 反映问题、处理事情实事求是, 能真正做班主任的工作助手。如作为班级宣传委员, 如果你满腔热情、大大方方去做事, 你的能力就会提高。表现在: (1) 在宣传工作中, 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 经常出版报、投稿, 能提高书法和写作水平; (3) 组织文娱活动, 如课前一支歌活动, 你得配合团支书组织学歌、起歌、组织怎么唱好歌。通过这些工作, 你的组织、沟通能力提高了, 协作、配合的意识逐渐增强了。

(6) 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在与同学相处中, 能谦以待人, 虚以待物, 以心换心, 以情换情, 坦荡, 真诚, 语言表达能力强, 能用婉转、平和的语气去和同学们沟通, 讲起道理来, 让大家心服口服。而不是靠蛮横、霸道压制同学。

(7) 一身正气, 敢作敢当。在一个班集体中, 不是正气压倒邪气, 就是邪气压倒正气。作为学生干部, 要敢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 能弘扬正气, 打击歪风邪气, 引导班风、班纪向良性循环发展。如同学中出现的沉迷于网吧、夜不归宿现象, 拉帮结派现象, 赌博之风, 租借不良读物之风等, 发现不良风气的苗头, 要敢于站出来制止, 耐心说服教育。另外, 同学中出现纠纷, 能妥善解决。

(8) 文雅有礼貌。不管校内校外, 遇到老师, 不论是否教过你的课, 都应该打招呼, 或微笑点头, 或大大方方地问声“老师好”。不能自认为老师没看到, 一低头就过去了。许多往届的优秀学生, 毕业若干年后, 回到学校, 老师都还记得, 这与他在校时的彬彬有礼是分不开的。总之, 文雅有礼貌, 会让你的气质得到升华。

(9) 学习成绩优良。有的同学认为学生干部的工作消耗时间和精力, 会耽误学习。另一些同学却认为在职业学院中, 学习成绩已不再重要, 应集中精力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能力。这两种观点都不全对, 那么怎样看待学习成绩和能力问题呢?职业学院是跨上社会的桥梁, 优秀的学业和能力同样重要, 二者得兼不可偏废。学生干部应在搞好学习的基础上充分锻炼能力。没有优秀的成绩, 能力是不全面的, 是缺少根基的。只有良好的学习成绩而缺乏其他方面的能力, 将来是很难适应社会的, 是无法承担重任的。

“90后”眼中的湖畔大学 篇5

作为首期被录取的唯一90后学员, 我很荣幸能够进入这个全新强调价值观与商业文明共建的创业者学校, 也见证了湖畔从最早的初期形态, 演化成一所鼓励全行业创业者坚守底线、完善社会的精神殿堂。我很愿意作为其中的一份子, 谈谈我一年以来对湖畔大学的感受。

创始人是湖畔大学的真正基因

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不同, 我进入湖畔的第一感受便是:湖畔大学是创业者抱团取暖之所, 而非聚集达官显贵之地。一年前第一期开学, 媒体将湖畔大学定位为CEO俱乐部, 一年后第二期开学, 又将湖畔大学定位为富人俱乐部, 却忽略了湖畔大学的最深刻的本质——属于创业者的学校。湖畔的校董, 绝大多数是企业创始人;而二期共75名学员, 绝大多数都是创始人。

无论企业大小, 他们都是创始人, 无论创业艰辛得意, 他们都是创始人, 无论社会臧否如何, 他们都是创始人。这反映了马云对于中国商业文明共建的深刻见解, 创始人不仅仅是一个公司的灵魂起点, 同时也是商业文明人格展示的终极形态。

本次课程一期是柳传志先生主讲, 课程中他真情流露, 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他告诉我们, 很多话都是创始人互诉衷肠才会有共鸣, 这是属于创业者的共同话题。我们不得不承认, 创始人永远是孤独与痛苦的, 创始人意味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创始人意味着摩顶放踵胼手胝足, 创始人意味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创始人是痛苦的, 但也正是这些责任乃至是苦难成就了创始人。这才是湖畔大学的真正基因, 这是湖畔区别于所有高等商学院的灵魂。正如马云所说, “湖畔大学培养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

相比如何赚钱, 湖畔大学更看重“企业家精神”

衡量创始人的根本是价值观的塑造, 而非是财富的增长。正如福布斯杂志的创始人B.C. Forbes所言, 商业的目的是要创造幸福, 而不仅仅是财富的堆积。对这点, 我印象极深。记得我去湖畔大学面试的时候, 面试我的校董冯仑只问了我一个问题, “你现在很年轻, 如果未来创业成功, 你想做什么?”湖畔的老师关心的并不是如何成功, 而是成功以后你要怎么做。成功之后, 是否有觉悟去承担起社会责任, 推动商业文明发展、光大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才是湖畔大学的关注核心。我们同学也曾问过马云, 湖畔能否教教我们如何赚钱?马云回答, 这都是你来之前要解决的问题, 在湖畔, 我们还是要多谈谈价值观。我想, 价值观与商业文明, 这是湖畔真正希望让全社会所关注的。

湖畔大学是一所共生共创的学校

当湖畔大学第二期名单出炉的时候, 其阵容极为华丽, 社会舆论开始认为湖畔大学大量都是有钱人, 富二代, 富三代, 成为了“有钱人的游戏”。其实, 这亦是一种极深的偏见。就湖畔大学本身来讲, 其基因具有非常强的多元性, 既有白手起家的创业者, 也有二次创业的成功者, 既有经验丰富的五零年生人, 也有初出茅庐的九零后。

就以我自己举个例子, 我是广东惠州一个普通家庭的90后, 考入北京大学后, 在研究生二年级开始创业, 这是我创业的第四年, 开始逐步取得了一些小的成绩。从起跑线来看, 我的一切都很普通, 企业与个人的发展, 完全是靠着个人与团队的努力。如果按照“贵族俱乐部”“有钱人的游戏”的标准, 我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湖畔大学首期的名单里, 而我所推荐的湖畔大学二期学员, 多点科技创始人黄正世, 与我的情况相同, 也是一名90后, 我们都成为了湖畔大学的一员。

在我看来, 湖畔大学里的同学, 他们的身份并不是“有钱人”“富二代”, 他们仅仅是“创业者”, 或者“与湖畔大学拥有相同价值观和愿景的优秀创业者”, 他们加入湖畔大学, 也是为了与湖畔大学一起共生共创。我觉得, 之所以人们会有对于湖畔大学的误解, 很大程度上因为我国的商业文明处于初级阶段, 长期“抑商文化”造就的苦果, 中国的企业家们除了要面对创业路上的各种障碍和困难, 还要面对大众对于企业家“原罪”的道德怀疑。这恰恰是湖畔大学共生共创希望改变的, 同时也是湖畔大学持续发展的意义所在。

湖畔的75名学员不仅仅是湖畔的学员, 更是湖畔的共创者。正如黄埔的学员铸就了黄埔的未来, 影响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军事与国运, 如果说湖畔将影响中国的商业文明, 那么这一切基因也必将来自于学员本身。

学员本身也会随着湖畔的进步而发展, 我的第三个创业项目“陪我APP”便是在2015年, 就读湖畔期间开始正式运营的, 现在用户已经突破500万, 迅速攀升成为中国语音与付费社交的单品第一。可以说, 如果“陪我APP”取得了哪怕一点小小的成绩, 这与在湖畔大学受到中国最优秀的创业者熏陶是分不开的。正如同贝多芬曾师从于同时代的莫扎特、海顿、萨列里, 而硅谷商业界, 比尔·盖茨的图形页面操作系统直接来源于乔布斯, 雅虎的杨致远, 谷歌的拉里·佩奇, 谢尔盖·布林, 脸书的扎克伯格, 他们的棋逢对手与惺惺相惜开启与延续着硅谷的传奇时代。创业者的聚集必将带来智慧的大爆发。

湖畔必将成为未来创业者的应许之地

不得不说, 湖畔大学生逢其时。中国始终缺少一间“民营企业大学”, 缺少一所聚焦于“价值观”而非“商业”本身的创业者学校, 更缺少一间务虚的, 聚焦于商业文明的企业家乐园。

湖畔大学仅仅两期, 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改变未来中国商业文明的可能。我们有幸受教于上一波浪潮中功成名就的弄潮儿, 马云、郭广昌、史玉柱、沈国军、冯仑, 他们诞生于同时期, 并成就了中国上一轮狂飙突进的30年;同时我们能够与同时代的创业者齐聚一堂, 互相切磋, 共同开启中国商业文明的下一个30年。

我们明白, 传奇的诞生从来都不会凭空出现, 而是隐藏于野心与梦想的混沌中。无数优秀创业者的热血则为传奇的分娩提供了必要的温度, 加热了混沌, 全中国, 没有地方比杭州湖畔, 这片拥有温热而躁动空气的土地, 更适合孕育这种混沌。

创业者永远是孤独的, 马云为首的校董也不例外。创业者必须抱团取暖, 以灵魂相濡以沫。正如郑宇民局长在湖畔开学晚宴所说, “马云的前半生是创业, 后半生则是传承”, 如果说阿里巴巴继承了马云在物质领域的遗产, 那么我认为湖畔大学将成为马云为主的前一代创业者精神遗产的继承与传承者, 继承于校董, 传承于湖畔的一代代学员, 开启中国商业文明的未来。这一切让我想起过往岁月的传奇, 那是1984, 那是1992, 那是1999;我们就是35岁的马云, 25岁的郭广昌, 30岁的史玉柱, 35岁的沈国军, 32岁的冯仑, 我们砸烂过往的成就与痛苦, 将全副身心押注于中国的商业新可能, 押注于互联网+, 押注于下一个30年。

人力资源眼中的大学生 篇6

的确,石油专业包括了跟石油有关的力学、结构学、材料学、地质学、化学以及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等学科,每一门的综合性和实操性都很强,不仅对我们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而且对我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样严格。

在我们的石油大学,虽然专业不同,但都有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比如力学、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理论性很强,但我感觉更加偏重于概念记忆、公式记忆、解题推导技巧等,忽视了其中的实际应用,考试时也仅仅是各门课程单独出卷,几乎没有类似“大综合”的形式,大家都是忙着研究如何解例题,如何记住公式的推导和变形,这跟初高中时期的数学学习很类似,没有任何的“接地气”的存在,没有和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或者用专业词汇形容就是没有建模的实际应用。所以我建议,学校在今后的授课中,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一、石油创新意义

学校应当加强研究学科内部、学科之间如何有机结合,从而开展课外的实践教学,比如从过往一些已经被研究被证实的问题中,可以选取结合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同学能够通过老师指导加团队配合解决的典型案例,也许遇到的问题无从下手、千奇百怪,但稍加引导可以明确研究步骤和研究重点,团队内部群策群力、各施所长,把一筹莫展的课题分解成小的方向去研究,最终得到结论和解决路径,我觉得这就是搞科研的雏形。

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教育学的解释,创新意识是区分一流人才和二流人才的重要标准,创办大学的目的是培养一流人才,那么创新就是最关键的教育手段,大学时培养人才,而不是生产人才的地方。

对于石油大学而言,引导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信息和课题,自己分析分出研究方向,寻找可以借鉴的公式、理论、前人研究成果、实验数据和统计数据等,学生不再像以前做物理、化学实验一样模仿复制,而是独立思考,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解决不了,至少在这过程中,一定是想过了很多的解题方法,这才是创新的意义所在。

二、石油工程教育模式的升级

石油工程的教育可以走“内涵”和“外延”两种不同的途径。所谓的内涵教育,就是以本为本,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主业完成情况,也即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创新的基础是学好当前的各项课程。

对于石油大学来说,外延式的发展有其更加深刻的意义,我的设想是从学生群体中选择出一些学习成绩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团队,到与我校有较好合作关系的研究机构、加工提炼企业去参观学习、实习等,尽可能多接触一些非核心的研究和论证,这是一种以合作方式、自主思考模式以及研究方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只有在实际的观摩和动手操作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课本知识的真实性,我们也能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动手习惯,掌握好实操技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已经被前人证明过的道理,进一步解决自己没有解决过的问题。

三、更新教师和学生的理念

我觉得学校应该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进行彻底的更新,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经典提法,就是我们石油大学创新的纲领,由创新统领全局,协调学校、合作单位、教师学生,本着把石油行业引向绿色行业、无污行业、环评达标行业方向发展,用开放的思想去做学问,仅仅依靠教师、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是很难培养出能够创造实实在在成果的学生。

四、结语

在我看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以及学生潜力的发展,“纸上得来+事必躬行”的结合,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和行业输送可造之材、可用之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北生.当代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之系统思考[J].中国教育科学.2013(3):83-111.

我眼中的美国大学图书馆 篇7

来美国之前,只听说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四点还是灯火通明,不少学生还在挑灯夜战。今天得知和我同住一栋楼、来自浙江的一位女同学昨晚通宵都是在大学图书馆度过的,虽然被这种忘我学习的精神感动,但我还是善意提醒那位同学:学习诚可贵,健康价更高。

美国大学图书馆除设计有大小不一的多功能学生自习室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在馆内摆放不少的扫描仪和复印机包括电脑等,扫描仪是免费的,扫描和复印都是自助式的(DIY),还在多处设置有直饮水设备,这样才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功能在日益扩大,它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报库存与流通之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图书馆成为各类电子数据库聚集地。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汤姆逊图书馆(Thompson Library)一看,才发现美国的大学图书馆与国内图书馆还有一大差别,这就是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开辟了适应各类形式和大小不一的学习室,好温馨,真喜欢。

去过该图书馆无数次,今天中午终于在图书馆一楼的快餐店享用了午餐,一杯咖啡$1.85,一个夹心沙拉面包$3.99。我看中的不是东西多好吃,饮品多好喝,在意的是边捧着一杯咖啡,口啃一个面包,边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这种体验。因为在国内及在日本大学都未曾有过在图书馆就餐的体验。以人为本,体现在细节。

近日,网闻上海在举办书展,便联想到国内的图书馆。国内的有些图书馆占地面积本不大,但为了营利的目的,遂将图书馆的某些场室租借给营利性的培训机构搞出国培训等。在我国,无论是政府的图书馆,还是各地大学的图书馆,没有办理相关证件是无法进入的。在我常去的几间美国大学图书馆,尽管是暑假期间,每天早上7:30开门至后半夜(有的馆是24小时开放),行人可随便进出,不需任何证件,可以阅览与使用数据库等。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去过的台湾大学图书馆,也是不需任何证件可自由进出的。

在美国的50多天中,游览了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我没有看到像国内那样多奢华的酒楼、K歌厅、夜总会、桑拿中心、洗脚屋,看到更多的是美术馆、图书馆和体育馆。这让我记起了若干年前台湾经济学家高希均先生在台湾所呼吁的,要多建图书馆和少开酒馆的倡议。在因为,不也应是这样呢?

上一篇:呼吸机辅助下一篇:中国消费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