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的因地制宜

2024-09-21

美术教学的因地制宜(精选12篇)

美术教学的因地制宜 篇1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可谓一门不可忽视的学科,被迪斯韦赫评为“一种游戏,是儿童最普遍、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是最容易被儿童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美育功能堪称超出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然而,遗憾的是,在如今表面推行素质教育,骨子里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年代,美术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很少有教师能够真正重视美术教育,更谈不上去探索如何开展美术教育。有鉴于此,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加强农村美术教育便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我们知道,相比于城市,农村地大物博、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农村学生户外活动经历相对比较丰富,对自然与生活有着强烈的感知。教育者可以以此为契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农村教学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选用教学内容、应用教学工具、选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等,充分开发并利用乡土资源,促使其进入并融合校本课程建设。

一、因地制宜地选用教学内容

综观我国的基础教育,可谓人生教育的起步,学生的可塑性相对较强,处于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阶段。当他们接收新知识之时,往往会从感性经验出发,寻找知识的直接来源。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对于美术学科而言,我们生活中不乏素材,只是缺乏对素材有意识的积累。毋庸置疑,现行教材作为教师上课的参照,有其存在的必要与探索的价值。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者不应局限于教材中的现有知识,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执教的美术教育者。应该以现有教材为依托,尽可能地挖掘乡土文化,结合农村本土丰富的物质资源,开发并利用校园周边的环境资源,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从身边寻找美术创作的原型,进而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促使乡土素材进入并融合校本课程建设,进而将美术学习迁移到更广的文化层面。

以盐城市阜宁县为例,这里既有东园新石器遗址、陆庒遗址、马躲古寺、淮东古寺、盘龙古寺等,又有洋溢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淮剧文化与杂技文化。这些素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无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适当的挖掘与加工,都可以加入到美术实际教学中来。再有,在讲解山水画意境美时,教育者可以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参观学校周边的山水风景,观察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物的具体形貌,感悟农村的自然风貌与独特魅力,进而锻炼学生对素材的捕捉与积累,激发学生对家乡乃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因地制宜地应用教学工具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很少拥有专业的绘画工具与材料,然而身边不乏泥土、沙子、溪流、树叶、野草、昆虫等自然资源,这些工具与材料形象而生动,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通过有意识的搜集与加工,均可引进到美术的实际教学中来。因此,教育者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因地制宜地应用教学的工具与材料。

举例而言,在讲解雕塑与造型时,农村学生不一定都拥有五颜六色的橡皮泥,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资源,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挖掘泥土与沙子,或者从自家地里挖掘一些水果与蔬菜,利用刀具随心所欲地塑造不同的形状。实践证明,相比于人工制成的橡皮泥,这些工具与材料形式多样、生动形象,沾满了自然的气息,以至于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再有,在讲解手工制作时,农村学生不一定都拥有先进的材料,教育者可以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身边可利用的材料,如树叶、秸秆、碎布、羽毛、鸡蛋壳、易拉罐、旧报纸等废旧用品等,用其进行多样化的手工制作,进而化腐朽为神奇,设计出精美的图案。这样既形象环保,又能节省成本,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因地制宜地选用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教育者不应该局限于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开拓教学思路,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美术作为典型的人文学科,是一门与视觉相关的艺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教育者们更应该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大多对自然有着强烈的感知,并拥有丰富的户外活动经历。有鉴于此,教育者应该以此为契机,注重教学的实践性与趣味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与社会,进而展开美术教学的第二课堂。举例而言,在讲解《愉快的春游》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并带领学生到郊外春游踏青,借此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歌声中想象春天的样子,在大自然中感悟春天的独有元素,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美感、增长见识,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又,我们知道,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发光的地方,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仅如此,教育者还可以与学生转换角色,让学生站到讲台前当一回老师,向他人展示自己对美术的感悟与认识,以此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评价

众所周知,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确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错误的评价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全面发展。有鉴于此,我国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美术课程评价作出详细阐述,要求教育者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作品。

大师毕加索曾经说过:“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同时坦诚自己“曾经能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是我却花了毕生的时间去学像儿童那样作画”。诚然,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对美术都有自己独到的体悟,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可小视,思维灵活的农村学生更是如此。事实证明,农村学生的创作思维相对灵活,没有受到成人太多的限制,加之对自然与生活感悟较深,因而他们的美术创作想象丰富、活泼生动,不乏生活的气息与自然之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学生往往不善言辞,教育者应该因地制宜,改变思想观念,突破思维局限,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并采用多种教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个人评价、小组评价为辅,力求做到全面、公平、公正。又,我们知道,对于美术学习成绩的评价,没有一层不变的框架与标准,不能用僵硬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作品,而应该给予学生自由的创作空间,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并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鼓励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大胆想象,自由创作,进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美术教育者而言,应该把握农村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本土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地选用教学内容、应用教学工具,再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选用教学方法,继而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评价。只有这样,农村的美术教育才会彰显出自身独特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塑造高素质高创造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美术教学的因地制宜 篇2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主要介绍了影响农业发展与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学习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设计思路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初步学会从媒体上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技能,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运用所学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看法及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的理解,使学生明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教学方法

指导自主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学生:收集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实例,调查家乡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调整的原因。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四个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你能解释当地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吗?

A.大小兴安岭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洞庭湖沿岸

[学生讨论交流]

A.林业──山地、湿润B.种植业──平原、水热条件较好

C.畜牧业──高原、降水少 D.渔业──河湖多

(本活动的关键点是让学生说出从事该农业生产活动的原因,初步理解“因地制宜”的含义。)

[教师承转]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呢?这就是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出示板书]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出示课件提问]对照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出影响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的主要因素?

[学生抢答]

[出示板书]1.自然条件

[教师提问承转]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要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作物生长的地区。当我们进行具体的农业生产时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请同学们看P104活动3。

[出示课件

]P104活动3。

(创设情境,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讨论、交流、小结]

B.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离城市较近

C.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离城市较远

[出示板书]2.社会经济条件

(1)与城市的距离

[教师承转引申]与城市的距离是发展农业需要充分考虑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素之一。联系实际(如家乡农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还有哪些?你能举例说明吗?

(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提问]农业生产因地制宜的发展,主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你能说一说二者之间的关系吗?

(深刻理解影响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因素。)

[教师承转]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你能从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上收集一些关于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事例吗?你能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吗?如果是反例,你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吗?

[学生活动]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收集的资料。

(从正反两方面加深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小结]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知识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是本标题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在评价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对学生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事例的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过程与能力进行评价,还要对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产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形成因地制宜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作出合理的评价。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教学后记

美术教学的因地制宜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 留守儿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西部地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都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与条件非常有限,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老师甚至没有开设美术课程,对正处于心理生长关键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这等于扼杀了他们的天赋与创造力。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应对,认真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制订切实有效的对策,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保证留守儿童得到了健康的成长,促进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一、游仙区徐家镇小学与忠兴镇雅乐居小学的竹文化

竹之文化源远流长。竹清新脱俗,高标峻伟,其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品格和迎风傲雪,直插云天的飒爽英姿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敬仰与歌咏。徐家小学与忠兴镇雅乐居小学别出心裁,打破传统的只在纸上写写画画美术教育,充分发掘竹之文化,竹之精神,竹之品位在学校艺术特色教育方面的无穷魅力,精心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乡、韵、源”三步曲。立足本校实际,开辟乡土竹文化资源,让学校艺术特色教育与民间民俗文化有机结合,以绵阳本土盛产竹为背景,以竹为原料,以竹为主调,开展农艺、剪纸、木工、雕刻、泥塑、彩绘、竹编、刺绣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教育活动,竹、石、草、根,为我所用,取其形、神、色、义,通过师生灵巧的双手,编绘出脸谱、陶人、牧童、舞女、亭台、水磨、图腾、根雕、童话小屋等栩栩如生的艺术精品,敦厚淳朴,雅俗共赏,闪现出老师与学生们的奇巧智慧与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学校还建立了专门的“竹文化”展示室,以竹之节操品性“本固树德、性直身立、空心体道、节贞立志”为修身立命之典范,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像竹子一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虚怀若谷、坚忍不拔、励志图强、奋发有为,做德才兼备的人。

二、游仙区剑南路小学越王楼文化

剑南路小学位于悠悠涪江东畔,巍巍龟山脚下,远接富乐山,毗邻越王楼,剑南路小学依托越王楼文化,坚持以弘扬校园诗歌文化为主旋律,以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为最高境界,按照“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注重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着力构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让每位孩子享受诗意的童年。学校显性物态文化建设与灾后重建相结合,因地制宜、统筹安排、主题突出,在现有条件下对校园环境实施整体改造,充分让“每堵墙说话”,使其每一布景都具有育人功能,用环境来营造诗一般的育人氛围。在校园的各个楼梯走道里、多功能室和教室的墙壁上,精心布置精美的童诗配画、三字经、弟子规、名家名诗及学生的优秀诗作,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童心诗朵”一角,以此来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使学生能处处感受到诗的气息,诗的魅力,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三、开元中学戏曲文化

开元中学学生对四川的地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常跟随老师在茶馆里看那“唱、做、念、打”幽默连篇、器乐帮腔、脸谱变换不停的川剧表演,川剧脸谱,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多采用象征寓意图案、动物形象和文字书法造型,夸张、生动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和欣赏价值。创作脸谱既传承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有有显著提高,同时课堂中要创作出极具特色川剧脸还需要紧密的团队合作,增进同学间友谊。

四、五里路小学的汉文化

五里路小学地处绵阳之东,毗邻别具风格的汉平阳君阙,与风景秀丽的富乐山隔河相望。独有的自然和历史资源成就了该校浓厚的文化底蕴,在美术教育方面注重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挖掘汉代美术教育资源为特色进行教学活动。从汉代的服饰、漆器和建筑入手,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具,以及废旧物品,结合环保教育,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分项、分工。在材料的选择和技法的运用上,不断的实践、探究,找到方便孩子们全体参与的方法,真正的实现人与人、小组与小组、年级与年级的合作。从而感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石马小学幸福陶乐园

陶艺、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用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制作陶艺的陶泥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具有浓浓的乡土气息,看见陶泥我们就能感受童年的快乐。游仙区石马小学在美术教育方面充分培养孩子们审美创造能力,利用我們身边最质朴的材料,发掘泥土的魅力,通过孩子们动手、动脑创作出一个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泥塑、陶艺作品。孩子们在解放双手的同时,又启迪了孩子们的智慧,让孩子们感受快乐和幸福,这也与石马小学的校园幸福文化充分融合,为孩子们的终身幸福奠基,让学校成为成就孩子们幸福人生的乐园。石马小学的师生利用陶泥创作出了表现孩子们丰富乡村少年宫生活的泥塑人物、淳朴的乡村小景、生活艺术品、动物、戏剧人物脸谱等,这些作品无不体现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也让孩子们真正的感受到了陶艺的乐趣。

六、结语

词汇教学在山区学校的因地制宜 篇4

山区孩子对外界失事物了解得较少。虽然现在科技发达, 可以从网络上搜索信息, 但是在山区, 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电脑, 可以用来搜索资料。新课程标准中, 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山区的办学条件、认知水平特点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用统一的标准编写, 势必造成新课标很难在山区学校实施, 比较适合城市学生, 因为山区学生对教材中许多知识载体无法用现有的认知能力理解, 视野与知识面狭窄。笔者认为应有一套乡村版的英语教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符合山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环境, 使教材更具人性化, 使其在山区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更具实践性。词汇教学应结合山区的客观实际和日常生活。

二、词汇教学与山区学生认知特点结合

1.英语词汇与汉语的差异

英语是一种表音文字, 比如“family”这个词, 除了表示这个发音外, 从字形上看不出任何意思, 而汉语则是从象形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表意文字。汉字“家”是一个名词, 可以从字形上清楚地看出“屋檐”下养着“牲畜”, 从而推断出家的意思。英语与汉语造字方式的差异, 给中国人学习英语单词造成了巨大障碍。如果我们能像认汉字一样记单词, 就能把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化为类似于汉字的表意文字的记忆方式, 那么记单词的过程就符合中国人的认知习惯。

2.山区学生的认知特点

山区学生比较亲近自然, 想象力丰富, 单纯活泼, 在家经常帮助家里干农活, 他们对山区周围的事物比较熟悉。笔者对所在村校初一段一个班级31名学生进行调查, 在最熟悉的事物一栏中, 有90%的学生写乡村周边环境;其次是电视;有60%的学生一年中到乡村以外的地方不超过两次。在最常用记单词方式一栏中: 死记硬背使用方言记和使用汉语拼音记的学生占大多数。其次利用熟知感兴趣的事物记, 使用音标记的学生较少。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山区英语词汇教学应结合学生所熟知的自然社会环境,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 人的左右半脑有不同的功能:左脑主要处理“逻辑、语言、数字、顺序……”等问题。右脑则负责处理“曲调、旋律、图形、联想……”等问题。以往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背单词, 仅仅使用了左脑。词汇教学要结合这些特点, 比如在初一英语上教where这生词时, 笔者先从学生日常所熟知的方面入手导入词汇学习。Where是哪里的意思, 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力, 很多学生把w想象成水波, ee想象成家里养的小鸭子, r想象成水田里的水稻苗, h是农夫唤鸭子的声音, 把这些汇成一起就成了农夫呼唤稻田里的小鸭子, 想知道它们在哪里这么一幅田间小画面。其实把单词形象化符合汉语的思维习惯, 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习惯。农村学生对现代化的许多东西比较陌生, 假如一味照搬教材的内容来教学, 那么很多学生将无法接受。山区孩子普遍爱看电影, 我在教family这个单词时, 播放了一则公益广告, 学生得出f是father, a是and, m是motther, i是I, l是love, y是you, 连成句子就是Fatherand Mother, I love you.这样不仅让学生记住了单词 , 还把情感教育渗透其中, 教学得到了升华。总之, 在山区词汇教学中应因地制宜, 明确教材与农村的地域独特性。在农村开展词汇教学应结合当时当地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

三、方言母语在山区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母语是人们交流思维的依托, 许多人一直反对使用拼音与方言谐音学习英语, 生怕影响学生的正确发音, 其实不然, 在学生掌握国际音标后, 用方言协助第二外语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在缺乏第二外语的语言环境下, 只有让学生利用现有熟知的母语为依托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农村, 学生先学会的是方言, 其次是普通话, 再次才是英语;在方言先入为主的情况下, 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把第二语言与方言联系学习。比如, 笔者所在学校处于温州山区, 学生经常用方言交流, 在教e-mail这个词时, 很多学生在读这单词时都在笑, 一问才知这个发音有点像他们叫贤孟这个同学的名字, 后来考查时发现学生对这个单词记得特别牢。笔者认为发掘方言中对外语学习的有利因素很重要,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著名影片《黄飞鸿》中, 有一段十三姨教黄飞鸿讲英语的片段, 飞鸿把“Iloveyou”说成“爱老虎油”, 虽然不是很准, 但在很短的时间内教会了很多人。这从侧面反映方言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积极的一面。

由此可见, 在山区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 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经验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教学资源, 在课程标准、教材、学生三者中找连接点, 并结合山区实际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波, 关文信, 著.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英语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术教学的因地制宜 篇5

通过认真备课思考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我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注入活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1、根据素质教育三要义的要求,活力课堂的活不仅仅表现为学生表面上的活跃,更应该是学生思维上的活跃。因而我在处理本节课时,注重放手给学生,通过语言或图像引发学生的思考,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加以教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既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过程。

2、重点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及组间竞争交流来突破。根据不同环节不同教学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长为中心,共同探讨交流。基础问题和重点设置为A层,小组长负责要求小组内全员通过;能力提高的问题设置为B层,各小组根据各组情况,在完成A层的基础上,继续探讨B层。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又做到了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还突出了分层教学,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

3、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古诗词导入,体现学科间的整合。

4、注重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不忘对学生地理学习两大基本能力的培养:读图能力、分析能力,有了这两种基本能力,学生在地理学习时就不会觉得困难了。充分利用板图优势,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识图、用图能力,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

5、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把地理能力运用于生活中。教学过程中多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地理,感受地理,学习地理,进而应用地理于生活。如,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农业,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最后根据自己所学能够较为合理的安排本地简单的农业生产活动。

6、课堂的安排要科学合理。在注重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巩固练习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做到松弛有度,详略得当。

以后我会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多注意这几方面,积极努力实现教育的三要义,争取让我的课堂更具活力。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反思2

在地理课上,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农业的地区分布》这一标题时,我总是把景观图和地图结合起来使用,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展示反映我国农业生产差异的景观图片,如北方的小麦播种、南方的水稻插秧。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影响农业差异的影响因素。学生利用地图,讨论图片。但是由于农村学生视野的影响,想象力不丰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很不理想,存在一下不足之处:

1、本节课我准备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满以为效果显著,结果不是这样,学生很多东西没有理解到。

2、虽然将农业的分布在图上明确展示,但学生还是很陌生,究其原因是没有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去看图,初中地理图形很多,也很重要,学生要多看,要有一定的时间作保障。另外,农业和气候,地形,经济活动,传统习惯等都有关系,其分布原因在简短的时间是很难讨论完成的。

3、南北农业的差异,虽然是在阅读材料中,光让学生自己去读,也是不够的,老师点评也应到位。

4、由于时间没把握好,虽然把本节知识结构展示出来,但没有设计足够的练习题,这是以后教学要注意的方面。

我认为,一堂好课是通过师导生演,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到了课堂中去,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在轻松愉快中就完成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把握好这门艺术得付出巨大的努力。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想拥有教学创新的先进意识与能力,诀窍唯有两个字学习。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反思3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一课是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的第二节,本节共有四个标题:农业与我们、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两课时学完。本人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谈谈个人的反思: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培养学生地理兴趣。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并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现用的地理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注意处理教材,活用教材。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要注意对学情的分析,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他们会用稚嫩的语言表述大道理——————学生讲出来的道理往往更通俗易懂。本课中注重放手给学生,通过语言或图像引发学生的思考,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加以教师设计层层深入问题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既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让学生印象深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活动过程。

因地制宜,整合教学资源 篇6

关键词:农村 物理教学 因地制宜 整合

家庭、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因素,使得农村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存在很多困难,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笔者采取因地制宜,整合教学资源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回自我、找回学习的信心,有效地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鼓励学生探究生活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突破各种教学条件的束缚,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敢于对教师提出质疑。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解知识,学生只是循规蹈矩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即使考试得了高分,也不能说明学生完全掌握了知识,充其量只能说明他们是在出色地复制别人的成果,而没有提炼出属于自己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凭借自己的知识优势,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发现问题。不管学生提问水平的高低,也不管所提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热情地鼓励他们。对于不切实际、钻牛角尖的问题,教师要耐心地给予学生引导,使他们的思维逐步走进正确的轨道。对于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从旁适时地点拨、提供思路,让学生自己去钻研和解决问题。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会超出教师的预料,而教师有责任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后,有些学生会问道:“站在汽车里的人齐心协力向前推汽车,可是汽车还是纹丝不动,但是站到汽车外面来推汽车,却能推动。都是有力作用到物体上,为什么没能改变前者的运动状态,而能改变后者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应该深入生活,努力使物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利用低成本物理实验资源

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但也有特殊的物理实验资源,如木材、竹子、秸秆、鸡蛋、石块、树叶、竹叶、菜叶和羽毛等。比如我们可以用竹子做小孔成像、潜望镜、太阳测高仪、弹簧秤、风向计、水力和风力等许多物理小实验;在农村随处可见的秫秸秆可以做成水轮机、汽车等物理实验教具或做成磁针、静电等教具的支架等;筷子可以做成秤来演示杠杆的平衡;铅笔可以做“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等实验;铅笔、土豆、图钉可以用来研究固体的压强;用匙子和棋子可以观察物体的惯性现象;通过杯子、水、筷子、纸板、鸡蛋,可以观察分子运动、光的折射、大气压和惯性;用蜡烛可以观察熔化的现象;用牙膏皮来研究浮力问题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巧妙设计,这些物品都能在物理实验中充分发挥它们独特的作用。

此外,教师还可以用乒乓球、羽毛球、实心球和铅球等体育用品来做物理实验。如用一个空的洗发精塑料瓶、一只乒乓球、香烟盒铝箔纸、粘胶等自制验电球。具体制作步骤如下:先把乒乓球粘在塑料瓶口,再用一张香烟盒铝箔纸粘贴在乒乓球上,注意箔面朝外;然后,再把铝箔纸剪成许多宽约4毫米、长约15厘米的铝箔条,在乒乓球上贴满这些铝箔条。做实验时,笔者先从手摇感应器的电机上接一根与乒乓球相连的导线,再摇动发电机,这时,学生就能观察到验电球上的箔条都张开了,而且跟球的形状相似。另外,我们还可以用乒乓球演示微小形变、浮力产生原因、显示发声体振动、潜水艇模型、浮沉条件、气体动力等实验。

总之,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善于动脑,勇于探索,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实验资源,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具有农村特色的实验材料还有很多,如农村的一山一水、一沙一石、一草一木、一件生产工具、一个生活用品,哪怕是废弃的塑料瓶、扔掉的垃圾,都是低成本物理实验资源,这些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去研究、去发现、去摸索。

美术教学的因地制宜 篇7

首先, 当前学校在初中阶段都会开设一年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必修课程, 但是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初升高的升学率, 都忽略了地理教学, 甚至于用学校认为更加重要的“正”课来替代被认为是“副”课的地理课程, 这样直接导致许多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较为浅薄。

其次, 地理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地区的学校, 特别是农村地区, 地理教师严重缺乏, 地理课程是一些语文、数学等“主”课老师平衡工作量的“搭头”课。这些兼职教师业务水平低下, 教学经验不足, 缺乏地理基础知识, 根本不能满足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更谈不上高的教学质量了。

另外, 教学设备落后。目前, 很多城区的教师都在使用地球仪、挂图等教学用具, 但是对于农村中学, 教学设备只有少量的教学挂图, 有的还残缺不全。

根据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存在以上问题, 我通过优化教学方法, 构建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因地制宜的教学策略, 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实现全面素质教育。

首先, 增强对地理教学的认知。进入高中, 学生对地理学科地位的认识已经有所提升, 比如高中的地理会考和高考都是促进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 但是这些都是外部因素, 我们要从根本上将这种外部学习动机转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的强烈欲望。通过组织一些活动使学生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 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比如讲到高压低压时, 就可以用简单的道具针管让学生形象的了解, 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讲解哪些是高压低压现象, 想象一下夏季闷热天气时, 水里的鱼儿为什么会浮出水面?夏天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的自行车轮胎的气不能打太饱?这些日常生活场景的讨论都可以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 使学生在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时不仅仅依靠记忆, 而是真实的感受, 感觉到地理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

其次,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从感官上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记得在农村我们上地理课时, 都是靠“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照本宣科的教学。教师有时候都感觉乏味, 让学生自己看课本, 连宣读的兴趣都丧失了, 学生当然就更不愿意学习了。但是, 现在很多农村也配备了多媒体, 投影仪或者电视机、放映机等教学设备, 因此, 我就将很多“死教材”转换为形声俱备的影像, 给学生带去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 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也增强了学生的理解、感知能力。另外, 也可以使一些原本传统教学不能或者很难讲解的地理形成、变化过程, 用图像、动画的效果给展现出来, 比如季风的形成、褶皱和断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等。

另外, 针对不同地区的同学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初中阶段地理基础素质较差, 受到原有知识能力水平的制约, 可能会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出现断层现象。因此, 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 不能将教学目标确定的太高、太快。对于初中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的同学, 不能盲目地让他学习新的地理知识, 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吃力, 从而丧失信心和兴趣, 造成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最后, 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 将理论教学和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最终目的是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这些地理知识很多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例如, 在讲解太阳高度角计算时, 我们就可以理论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思考, 带着同学们走进蔬菜大棚去了解在农业生产中, 冬天农民都是利用玻璃房子或者塑料大棚来栽种花卉、蔬菜, 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教材上常说的温室效应, 只有真正走进去才能了解。

乡土地理是指本地区的地理面貌、气候变化、天文观察、环境保护等。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野外, 将封闭式的教学转化为开放式教学。根据自己区域的地理情况, 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比如了解各个地区的水域情况, 开展环境保护, 珍惜自然资源等活动。通过将地理教材理论和乡土地理联系起来, 无疑会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 更加爱护家乡, 并能将地理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多思考、勤提问, 达到最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的目的。

诚然, 要想改变目前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还要追溯到源头, 那就是改变初中教学中只注重语文数学教学的观念, 增强师资力量, 但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 根据不同区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方法不失为一个“亡羊补牢”之举, 也能起到完善地理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辉, 何娟.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探索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3) .

因地制宜优化农村小学美术教学 篇8

一、活用地方地理特色, 凸显热爱家乡主题

农村小学的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最熟悉的是农村风情, 最了解的是农村生活, 最喜欢的是农村环境, 农村生活中任何细节的点点滴滴对于他们来说都可以信手拈来, 对于农村的特点特色、风土人情了如指掌, 这是他们的优势。如何发挥这样的优势, 并体现在我们的美术课中呢?就我们江南来讲, 多水渠, 多农田, 多河流, 多树木绿化, 建筑有特色。我在教学《变迁中的家园》这一课时, 先通过拍照片和摄像, 把乡镇的部分建筑展示给学生欣赏, 然后引导学生以村为单位组成小组到本村实地考察, 学生通过采访、拍照、速写等方法把村里的有特色的建筑收集、记录。到第二课时, 每个小组成员都踊跃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现在同学面前, 热情很高。因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对于当地地理特征的深入挖掘, 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更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爱家乡”这一主题的教育。

二、发挥校园环境优势, 因地制宜搞好教学

我校是一所绿色学校, 绿树成荫, 环境优美, 有各种各样的植物。这么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正好为我们提供了环境美育的前提条件。于是我有目的地多增设了一些写生课, 包括风景写生、静物写生, 等等。而写生的形式是多样的, 可采取素描、钢笔、水彩、水粉、蜡笔、钢笔淡彩、线描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三、巧用农村资源材料, 提高学生美术素养

对教学设施和学生美术用品方面的问题, 更需要因地制宜, 完全可以根据地方特色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农村的学生到处都可以见到树木, 各种各样的树叶是贴画教学的好材料。美术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将颜色不同、形状各异的树叶采集来, 在旧书中压平并阴干作为备用, 并要求学生准备好胶水以及剪刀等贴画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草图画在画纸上, 然后根据草图选择恰当颜色的树叶进行细致的修剪, 再精心地拼摆组合, 最后就可以粘贴成画。与此相似的还有布贴画, 赤豆、稻谷、绿豆、蚕豆、玉米、黄豆、高粱等植物种子, 还有树枝、树皮、树根、各种颜色的石子、不同色彩的马赛克、各种各样的易拉罐、各种包装盒、礼品盒等都是随手可得的非常好的美术创作资源, 它们在学生灵巧的手中都可以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和一个个精致的工艺品。教师还可以组织举办“手工艺制作品”展示, 将学生制作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大力表扬, 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而欣赏本身也是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晨曦杏红鲜明、圆润的露珠晶莹剔透、朝阳冉冉升起、落日血红圆润;春天万物盎然, 树枝吐绿、麦苗拔节、油菜花金灿灿、杏花桃花缀满枝头;秋天梨子、柿子高挂枝头, 葡萄园里一串串葡萄让人垂涎欲滴, 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派田园风光, 美不胜收, 沁人心脾。这样的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既有利于小学生动手能力、绘画能力的提高, 又对他们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 很多小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想象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与发展。

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丰富资源提高效率

农村学校美术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交流的机会比较少, 因此, 相对地造成了农村美术教学信息的闭塞, 而网络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 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查找教学资料, 学习先进教育理论, 了解美术专业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情况, 可以为教学带来更多的新鲜内容。同样, 多媒体教学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如果农村美术教师学好了计算机知识及相关的软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不但可以增强美术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处理好画面中远与近、动与静、实与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美术教学的因地制宜 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程资源,课程开发,实践探索

随着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标准开始由实验区逐渐向全国推进。长期以来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从课程资源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教材不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作用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的权利部分下放给学校和老师。教师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教师不再是被动的实施者,而是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

我县使用的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教材。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对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妙中的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第三章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农村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过程的连贯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对以上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大胆地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开发,使其“入乡随俗”。

1.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及课时安排

初一新生刚从小学升入中学,对中学的学习方式还不太适应。他们对生物有着较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对其中的奥妙并不了解,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因此,教学中注意由浅至深从理论到实践逐步推进。初一生物每周三课时,课时数量较以往增加了一课时。课时较充足,因此生物课教学任务、练习巩固都应该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减轻学生负担。

2. 一、二单元教材的原结构及分析处理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1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第二章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实验1显微镜的使用、实验2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探究2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实验3观察洋葱鳞叶表皮细胞的结构);第二节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实验4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

在这三章中前后安排了2个探究活动和4个学生实验。我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易操作性作了以下处理。

(1)对两个探究活动的安排和处理

一、二单元分别阐述了两大主题,各成一体由整体到部分,由宏观到微观。但两部分内容又相互交叉重复。

我认为这种安排在时间上显得不太紧凑;从内容上看,一开始就“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对初一学生来说太难,不容易理解如何在设计实验中处理实验变量的关系。从生物材料来说,农村学生往往对蚯蚓、苍蝇比对鼠妇更熟悉。因此我的处理建议是把“探究1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放在第二章的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及“探究2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之后进行。因为在这一节中先结合案例“腐肉上为什么会长蛆”,详细介绍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及过程,使学生了解方法之后再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就比较容易操作。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比较浅显,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进行巩固。这样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就能基本掌握。

(2)对四个学生实验的处理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共安排了四个学生实验,它们分别是:实验1显微镜的使用、实验2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实验3观察洋葱鳞叶表皮细胞的结构、实验4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在实验1、实验2和实验3、实验4之间,间隔了第二章的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我的处理是:“探索生命的方法”在“探索生命的器具”之前学习,将实验1、2合并为一个实验。第1课时实验1显微镜的使用并了解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方法,通过这一节课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并能说出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第2课时实验2制作洋葱鳞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第3课时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并观察比较动、植物细胞的异同。为“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及“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打下基础,获得感性认识。

(3)教学思路安排

周围的生物世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探索生命方法→探索生命的器具→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动、植物细胞的观察。

知识方面: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

技能方面:从探索方法→使用器具→制作→观察。

3. 对课后练习题的开发和处理

第3章第1节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思维拓展第2题:如果把一个植物细胞看成一个完整的现代化“工厂”,这个工厂的“围墙”和“门卫”相当于植物细胞的(%%)。参考答案是(细胞壁)。我认为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支持作用,相当于“围墙”,而相当于“门卫”的应该是细胞膜。因为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各种物质的稳定。所以我认为本题的答案应该是(分别是细胞壁和细胞膜)。

第2章第2节探索生命的方法的思维拓展第2题,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菊花开放的生态因素是温度还是日照长短。我们认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要理解长日照和短日照有一定的难度。我将其改为:太阳花的开放是受温度影响还是受光照的影响?此实验取材方便周期短,效果明显。

苏教版新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编排体系上都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质,也给了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必须掌握课程资源,也必须被赋予权利,使自己不仅仅能够选择出最合适的材料,也能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们去利用这些资源。如果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认真挖掘每一节课中相关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选取最符合当地实际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就一定能够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美术教学的因地制宜 篇10

问题摆在面前, 改革才有出路。卫生部6个专业新计划大纲已出台, 不少学校已经在2007级各专业开始实施, 但由于新计划大纲是指导性的, 且各地实际情况不尽相同, 其落实程度也是不同的。下面笔者就如何落实新计划大纲谈谈个人看法。

1 新计划大纲的落脚点

总体着重两手抓:一手抓常规, 一手抓改革。学校教学要紧紧抓住3条线:校院 (企业、基地) 合作、质量监控、职业生涯指导;4环节: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师资。专业是学校建设的灵魂,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灵魂,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体现在教材上。

课程改革应紧紧围绕以下3点。一是要把执业资格考试、就业考试作为课改的“指挥棒”, 精心设置授课知识点。二是把握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为原则、以够用为度的授课内容。三是要树立终身学习教育观。

2 落实新计划大纲的关键在于课程改革

新计划大纲增设了不少课程, 有些课程的课时发生了变化, 如何适应这些变化, 课程的取舍或某一课程的内容取舍就成为关键。要强调学科的概念, 使若干公共文化课程形成公共文化学科, 专业基础课程形成专业基础学科, 必需的专业课程形成专业学科。

2.1 公共文化课

目前职业院校公共文化课程的教学状况令人担忧, 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兴趣极低。这是因为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学习准备不足, 既包括知识上的, 也包括心理上的。从知识上来看, 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其公共文化课成绩大多不理想, 知识储备不足;从心理上来看, 多年的学习成绩不佳以及教师的责备、冷漠, 使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学习感到厌恶。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适合中职生心理特点的方式来改造公共文化课。基本思路是把公共文化课与专业课结合起来, 强化其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如有的学校开设的烹饪专业, 通过拼冷盘让学生掌握图形知识, 通过学习饮食文化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实践表明, 公共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 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公共文化课的兴趣, 使学生学会在专业中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首先, 我们不必拘泥于普通学校的教学模式, 应积极尝试、探索公共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要注意并非所有的普通文化知识都能与专业课知识相结合, 比如法律课程, 除非把它改造成专业法, 否则要与专业结合是非常困难的。对于这类课程, 可以考虑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其次, 不要在普通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建立机械联系。

重点解决公共文化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专业需求不相适应, 教学模式与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不相适应, 教学结果与课程目标教学投入不相适应的问题, 并使之与专业课课程改革配套进行。根据计划学时, 确定本学科专业内容, 改革评价方法。必须注意的是, 公共文化课内容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确定。此外, 比确定难易程度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理念, 一且教学理念变得合理、实际, 课程内容的把握也就不成问题了。

公共课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及评价方法。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表达、写作、欣赏等能力, 通过欣赏作品、认识人物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 并主要采用阅读一组文章回答问题, 口头或书面陈述给定的一个事件、一个工作过程、一个工作方案、一个工作情景、一张设备的工作原理图, 加强写命题作文等方式, 生成性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写作、欣赏等是实际工作和职业生涯发展中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可通过作文来考核。英语课应实行分类、分层教学, 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 并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结合专业知识进行一定的口语教学。考试可采用专业的情景化口语考试, 也可进行有关医疗产品、设备介绍和护理过程的考试。

对于要参加高职考试的学生, 我们安排2学期的数学选修课;化学课对于药理、检验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要, 课时安排相对较多。

此外, 需要开设人文选修课程以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同时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辅助手段培养学生职业素质。

2.2 专业基础课

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专业课提供最需要的支持。什么是最需要的支持, 这就需要学科教师认真研究、分析专业课程所必需的支持, 整理出该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教师必须考虑:一是哪些知识在岗位上一直用得上, 二是学生学好专业课及专业技能课的必备知识, 三是考证需要哪些知识。

2.3 专业课及专业技能课

专业课及专业技能课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许多教师发现, 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 学生在学校学习了3年居然还不会。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各职业院校中。有关调查表明, 企业关注的是学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定位明确、规范严谨等素质, 在具备这些素质的前提下, 职业能力强的学生无疑更具就业竞争力。

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许多院校开始探索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其中最具广泛性的就是项目课程。不少职业院校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 并形成了项目课程的不同实施模式。比如, 有的院校采取的是叠加式项目课程, 即在学习了原有学科课程后, 让学生通过完成几个完整项目, 来获得综合实践能力;有的院校采取的是与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改进原有课程教学模式, 这比前者明显有了进步;有的院校则是完全打破学科课程体系, 以工作项目为核心重组专业知识, 这又进了一步, 但可能会因为处理不当, 把工作项目变成知识项目, 使改革不够彻底。

中职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例, 除操作 (护士的公共专业能力, 如内、外、妇、儿各科通用的操作) 熟练外, 还需掌握一些专科知识, 如观察休克、过敏的表现等。社会的卫生需求是有层次的, 人才需求也是有层次的。如何分清这些层次, 使中职层次的护士能做好本层次工作, 这正是新计划力图要解决的问题。

3 落实新计划大纲需注意的问题

3.1 学校方面

主要是提供环境, 包括教学氛围, 激励机制, 教学质量监控, 足够而实用的实训场所、实习基地。

3.2 教师方面

3.2.1 加强学习, 认识到位

要求教师熟悉目前职业教育要求、职业教育大环境。对新计划大纲认真学习, 了解它的背景及其内涵, 用改革的观念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教学。

3.2.2 加快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职业教育专业课改革的重点是使课程体系从学科体系转换成工作体系, 使课程结构从学科结构转换成工作结构, 使课程内容从以知识为中心转换成以任务为中心, 使课程实施从知识灌输转换成项目驱动。这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很高要求, 尤其是项目课程教学和教材开发能力。只有教师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3.2.3 激励机制的建立

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最大的动力来自教师, 但最大的阻力也来自教师。来自教师的阻力主要有2方面, 一是观念, 二是工作量。多年从事学科教育, 使许多教师难以转变课程观念。他们担心打破学科体系后, 职业教育会变成职业培训, 而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会过于零散。事实上,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项目化并非要否定知识的学科逻辑, 只不过它所遵循的是知识的工作逻辑。教师要深刻认识到, 从知识的学科逻辑转换成工作逻辑, 是从一个结构到另一个结构的转换, 这一转换的完成需要一段时间。

课程改革比教学改革复杂得多, 它可能涉及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课程标准的重新编制、教材的重新编写, 其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付出大量劳动。但是, 职校教师的周课时数超过了20课时, 工作量非常大, 这自然形成了一个矛盾, 通过行政命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 也不可能真正使教师产生进行课程改革的兴趣, 从而使整个工作流于形式。

要开发出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 必须拥有课程改革的师资队伍。教师只有参与课程开发, 才能对新课程有深刻理解, 从而更好地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成为课程开发者, 也是教师超越机械、重复的教学工作, 向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3.3 学生方面

3.3.1 从职业生涯规划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学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设计两大部分。学业生涯设计, 就是明确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职业生涯设计, 主要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让学生学有目的、学有动力。

3.3.2 让学生投入学习中

要用多种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投入学习中, 让本来就有厌学情绪或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肯学、肯做。在学习过程中引导他们明白要学什么、做什么, 最终达到学习目标。蒉

摘要:落实新计划大纲涉及教学各个层面, 关键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内容体现在教材上, 就如何落实新计划大纲谈谈思路, 同时也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会分层,让教学因人制宜 篇11

[关键词]分层教学 高中化学 运用原则

高中化学识记内容较多,虽然基础知识相对简单,但是想要活学活用则相对来说较为困难。高中学生的个性化日益鲜明,在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有必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

分层教学以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为基础,该理论强调制定学习目标,通过集体教学、同学之间督导教学、分组教学等方式授课,同时通过分组教学评价来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能力。这个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目前高中学生差异化特点和统一教学方式的矛盾,同时更好地把学生的个性突显出来,保存了现代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同时又把这种独特引向更广阔的发展方向,学生思维不受局限,自由发展。分层教学沿用这种教学方法,同时把着重点集中在分层教学的方式上,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融合和深化。

二、分层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学生分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通过研究学习主体的一些共性和特性,可将其进行相应的层次划分。比如,可根据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化学学习感兴趣的程度等来进行分层。A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牢固,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超前,思维活跃;B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学习主动性强,但是在知识运用方面较为欠缺;C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但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D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接受能力差。这四个层次只是在某一阶段的分层,在实际教学中会根据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提升情况而改变。

2.教学方式分层

多元化的授课方式,会根据授课内容、学习目标和学生参与度等的不同来变换授课方式,比如集体授课、小组授课、互帮互助授课等。根据上述学生的分层来进行具体讲解,针对A层次的学生,教师在授课时要多以启发为主,讲解多以举例运用为主,同时增加知识点难度;针对B层次的学生,要使他们的思维意识开阔起来,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点,更注重对化学知识点综合运用思维的培养,多练习多做题;而对于C层次的学生,主要详细和深入地讲解基础知识;对于D层次的学生,要以引导和督促为主,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基础知识的简单传授。

3.教学目标分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制定目标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制定。A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可定为培养综合能力,开放学习思维;B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可定为学习进步,能力提升;C层次的学生,主要目标为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学会简单的运用;D层次的学生要以提升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除了要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阶段的目标还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4.评价方式分层

学习成绩不应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应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学习的互动状态、解决问题的思维等方面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于A层次的学生,应把解决问题思维的发散程度作为提升的评价标准;B层次的学生,重点评价其对知识的运用和转化;C层次的学生,主要以知识点的掌握为评级标准;D層次的学生,以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为评价标准。

三、分层教学的运用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做详细的了解和调查,不仅在成绩和外在表现上,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多方面的研究才能使分层教学具有可行性。

2.隐蔽性原则

分层要隐蔽,不要让学生有所觉察或感觉教师有明显的针对性,要在学生未察觉的状态下进行合理分层。只有在未觉察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更容易进行学习状态,跟着教师的启示和引导,逐步地提升学习兴趣,改善学习质量。

3.递进性原则

在进行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时,学生的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进行相应的分层改变,不断从低目标到高目标的逐步递增和叠加,使得学生不断在学习中发现学习乐趣,找到学习动力,快速进步。

总之,高中化学教师在运用分层教学时一定要合理控制运用的“度”以及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制定更加具体和实际的方法,并适当地切换教学的方式和技巧,使得分层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不断地趋于成熟。

美术教学的因地制宜 篇12

一、选用大饭堂和灯光篮球场等大的场地, 开展施教

职校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学校要致力于培养他们既有社会主义觉悟, 又掌握先进的文化 (含体育) 科学知识、技术、技能, 并有强健的体魄, 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在学生外出进厂实习期间, 就特别注重体育教学的延伸, 牢固树立“体育教育教学既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也是完成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的思想, 以致力增强学生体质,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如在广东谷林 (深圳) 电子有限公司实习时, 由于学生都站着作业, 个个感到腰疼腿痛, 操作速度缓慢, 生产效率不高。笔者就对他们就开展文体活动, 结合厂方开展工间操;根据该厂场地特点, 我们利用其大饭堂和灯光篮球场, 开展交谊舞、篮球和三人板鞋、接力活动等趣味性体育教育教学。通过坚持几个月的有序训练, 男女生个个会跳舞, 人人懂打球。并利用篮球运动的集体特点, 注重团队的精神教育, 使得学生空前地团结。尤其是学生有3个文艺节目代表该厂参加企业集团文艺会演, 分别获一、二、三等奖;而有三个女生和四个男生参加组成该厂的篮球代表队参加企业集团“庆祝党的生日”篮球比赛, 男队获亚军, 女队获冠军。这些根据学生实习劳动的需要和生活环境的实际,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自觉参加跳舞、打球等项目体育活动, 既增强了体魄, 又促进了生产。由于劳逸结合, 效益明显, 引起了全厂的广泛关注, 与企业文化实现了有机的结合。

二、利用草坪等活动有限场地, 开展施教

我们本着文体活动以其特有的教育人、陶冶人、愉悦人的宗旨, 不断满足学生自身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在广东东莞市傲器电子厂, 学生从事DVD组装工作的实习, 始终都是坐着不能站立或离开, 一天下来腰酸股麻, 学生叫苦连天。即使只是坚持两三个月的长时间工作, 也总觉得吃了不消化, 腹部肿闷, 虽然是体力劳动, 但总感受到体胖力弱, 大部分学生思想不稳定, 纷纷要求离厂回校。对此, 我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特长及学生的自身需要, 尽量选择实用性、趣味性和健身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乐趣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健身操 (街舞或武术) , 即充分利用该厂仅有不到300平方米的草坪, 利用礼拜六、日的休息时间, 开展健身的体育教学。通过成立兴趣小组, 利用基本功较好的同学带动练习, 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男生, 我就特别注重辅导, 特别是学生的自带帮扶, 使他们自觉利用每日下班后的晚间时间自行练习半个钟头, 最后都慢慢跟上并学会。尤其是饭量增加了, 体力增强了, 腹部不闷了, 工作有精神了。由于我们开展健身操的体育教学, 学生工作起劲了 (该厂职工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也在厂领导的统筹安排下, 开展健身操的体育运动) 。通过加强业余训练, 也不断增强了体质, 劳动干劲倍增, 生产效益大大提高, 厂方发放季度工作奖, 50多个学生就有40多个领到各个等级的奖金共14000多元。

三、见缝插针地利用休闲场地, 开展施教

在东莞市安柏厂实习期间, 笔者加强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体育锻炼对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积极作用, 让学生从内心出发, 愿意上体育课, 学习运动技能, 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设身处地去体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于该厂体育场地欠缺, 就是职工饭堂也很小, 一般职工午饭都是就地用餐, 到开饭时间由饭堂工人送饭到厂房车间给职工, 想要开展一项体育活动都很难。我看来看去, 唯有职工宿舍区的一棵榕树下的人行道上, 可以用作拔河训练或作乒乓球运动场地, 经向厂方领导请示, 立即得到应允和支持。厂方领导指派有关人员买回拔河绳、两张乒乓球桌、两副乒乓球板和两筒乒乓球, 经老师组队安排训练时间, 在训练前精讲有关技术要领后, 放手给学生自行训练, 老师旁边指导。通过数周的礼拜六、日的艰苦训练, 学生们不但体魄增强, 劳动忍耐力强, 而且厂方生产效益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因日产值增加了, 厂方不但给学生设立月度工作奖300—500元, 还一次性给学校购置教学设备电脑60台, 对参加工厂和当地体育活动得奖的, 该厂也发给奖金300—500元的奖金, 这让学生感受到了文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

上一篇:会计学专业英语下一篇:证券法发展完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