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传统媒体

2024-10-04

地方传统媒体(共9篇)

地方传统媒体 篇1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断崛起的新媒体,已经越来越多地占据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改变着受众的收视、阅读方式。这种改变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和冲击是空前的。在这种冲击下,受众的消息来源不再仅仅依靠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而有了更多元、更迅速、便捷的选择。各种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在给传统媒体带来新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新的发展思路与借鉴。

长期以来,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传统媒体一直雄踞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然而,近年来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独领风骚的历史状况。一系列新媒介的诞生,为新时代的传播平台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考验着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是传播方式的改变,也向传统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只有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与搏击中,巧借东风,乘势力而上,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在发展中壮大自己。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为主体的传统媒体,作为党的重要思想舆论阵地,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切实增强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在互联网上特别是新兴媒体领域牢牢掌握话语权,发挥好中流砥柱、定海神针的作用。

2013年10月,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三大报系为法人架构,全新集成的“上海报业集团”正式挂牌。自此,中国纸媒转型潮流中多了个更具革新意义的上海样本。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认为:“这种主动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进行资源整合,在寻求新空间、实现新突破方面迈出了一大步。随后,多家地方媒体尝试转型,纷纷开始了各自求生存求发展的创新之路。而寻求多媒体的联合互动也成为传统媒体创新的主要方向之一。

1 创新与融合是传统媒体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互联网正在颠覆传媒、商业零售、金融等各个传统行业,传媒业首当其冲。这一变革,表面看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背后则是用户需求方式的深刻变化。在传统媒体空间日益趋窄,新兴媒体日益崛起的趋势下,创新成为传统媒体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传统媒体应对冲击、寻求发展的不竭动力。借助新媒体抢占信息化条件下传播的主导权,做强主业,做大产业,几乎是所有传统媒体不约而同的行动。

着手推进内容创新,增强自身生命力。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在舆情发生的时候,自媒体们往往会用自媒体的思维去研判舆情,引导舆论。这个时候就需要主流媒体以超强的传播手段第一时间占领传播高地引导舆论。2012年8月30日,四川攀枝花西区肖家湾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15人遇难,32人被困井下。这一突发事件发生后,一时间众说纷纭,攀枝花广播电视台在第一时间发出报道,抢占主流媒体制高点,对事故进行了及时的正面报道,并主动与四川新闻网等网络媒体合作,通过整点播出、滚动播出等报道方式,在引导舆论走向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2 推进观念创新,不断融合壮大传统媒体

新媒体发展在冲击传统媒体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次扩大传播影响力的良好机遇。近年来,国内许多主流传统媒体主动顺应传播技术的发展趋势,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积极推进传统业务向新媒体转型。例如北京周报社除成功登陆ipad外,还加大利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会化媒体进行推广的力度。在今年各地召开的两会上,传统媒体都纷纷利用网络优势,开辟专栏、专题、访谈等网络节目,抢占新闻报道制高点,取得了许多有效的经验。在今年的两会上,攀枝花日报、广播电视台都相继开通了网站和微博、微信、客户端,融合新媒体优势,实现报网合一、网络电视整合,在发挥自身传统优势的同时,充分融合新媒体特点,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升传播力,效果良好。

有人说,媒体的生命力在于公正和平等,在于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地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与融合,就一定能够走向未来。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断崛起的新媒体正改变着受众的阅读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这种改变对传统媒体带来了空前的影响和冲击。各种形式新媒体的不断涌现,让受众的消息来源不再仅仅依靠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而变得更加多元化,也更迅速、更便捷。在给传统媒体带来新冲击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新的发展思路与借鉴。走内容创新与观念创新的媒体融合之路,才能让地方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崛起的媒介环境下,守住阵地,站稳脚跟,拥有更好的未来。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内容创新,观念创新

地方传统媒体 篇2

第一课《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指天空。下响:指下午。高舂:指傍晚。青春:指春天。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2.收集对联。

五、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

苍穹:指天空。下响:指下午。高舂:指傍晚。青春:指春天。

六、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一、检查复习

检查节选一学习情况,阅读与背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

讲解 重点点拨:

奇对偶、吹竹对弹丝、雨伯、雷公、薄浓、河、汉。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2.收集对联。3.楹联试对。

六、板书设计:

2.《笠翁对韵》(节选二)

河、汉:指天河。奇:单数 偶:双数

吹竹:吹凑竹管类乐器。

弹丝:弹奏丝弦类乐器。

七、作业:背诵课文。

第三课 小儿语

教学目标: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检查节选二学习情况,阅读与背诵。

二、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三、新课: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

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四、作业 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第四课《治家格言》(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七、板书设计:

4.《治家格言》(节选一)

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第五课 《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标:

1.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检查节选一的诵读。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别人有了成绩或遇到困难,你会怎么做?当别人误解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七、板书设计:

理解重点句:“善欲人见,不是真善;……便是大恶。”的意思。

第六课《 名贤集》(节选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重点字词: 末儿 重点句子: 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1)谜面:呀(打一成语)(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四、板书设计: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3)西施

(第七课《 名贤集》(节选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五、板书设计:

重点字词:

烧香 不义富 微尘

第八课 逢老人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一、检查节选一的诵读。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新课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

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路逢、两鬓、白如雪、行、歇。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老人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8.逢老人

重点解释:

路逢、两鬓、白如雪、行、歇

第九课 《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幼女词》,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童年是最美好的印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正音。⑶齐读,读正确流利。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2.总结谈话。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幼女词》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第十课 《陶者》

教学内容: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意义:在封建社会劳动者生活困苦,不劳动的衣食无忧,挥霍浪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陶者》,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这首诗讲述了封建社会的不公,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正音。⑶齐读,读正确流利。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类似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劳动是最光荣的,不劳无获。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封建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诗句?如《卖炭翁》。

2.总结谈话:劳动是每个人起码的要求,不劳动是可耻的行为。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讲给家长听。

五、板书设计: 《陶者》

陶者门前土,无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粼粼居大厦。

第十一课 《题画》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时间及景致,后两句写了画面的主中心:老牛及水鸟。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一幅恬静淡雅的水乡暮色画面。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诗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村落 映水鲜 一鸥眠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景色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

村落 映水鲜 一鸥眠

第十二课《池上》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1.背诵课文。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六、板书设计:

《池上》

作者: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第十三课 《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时间及地点,后两句写了清冷的月色。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描绘了边关月色。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天山 苍茫 云海 长风 吹度 玉门关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边塞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13.《关山月》节选 重点解释: 天山 苍茫 云海

长风 吹度

玉门关 第十四课《棉花》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诗人马苏臣。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棉花的生长特点,后两句写了棉花生长过程中的季节变化。这是一首赞美棉花的诗。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棉花秀 棉花干 天下暖 天下寒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植物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

棉花秀 棉花干 天下暖 天下寒

第十五课 《小松》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

突破措施: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

音乐播放:小松(唐

王建)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

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

四、教学反馈

学生集体背诵,学生对抗赛。

第十六课《神童诗》节选一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汪洙。汪洙从小聪明好学,九岁能写诗,被当时的人们誉为“神童”,他小时候写的诗被编录成《神童诗》集。这首诗是节选的其中一首。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多才学平生 怀宝剑 笔如刀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劝学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神童诗》节选一

重点解释:

多才学平生 笔如刀 怀宝剑

第十七课《神童诗》节选二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汪洙。诗描绘了清明时节的季节情形。

二、新课

1.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锦绣文 当此节 底事 雨纷纷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5.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清明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四、板书设计: 重点解释:

地方传统媒体 篇3

一、媒体融合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 传统媒体采编人员互联网思维尚未形成

互联网颠覆的不仅是媒体在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方式以及传播载体, 更重要的是, 互联网颠覆了媒体的形态和媒体人的思维方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首先遇到的就是人的问题。传统媒体采编人员, 长期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进行新闻生产, 工作习惯和思维已然成为定式。往往记者白天采写的稿件, 可以拖到晚上再写好发给报纸, 第二天才刊登。而新媒体则要求抢新闻、抢首发, 根据新媒体不同平台的特点, 第一时间将新闻产品进行编辑加工快速发布。可见, 新媒体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改变工作方式、再造工作流程, 如果思维方式不改变, 一切转型融合都是空谈。所以, 媒体的转型融合, 首先是人的转型融合。但现实是, 人的转型还是普遍有困难的, 不仅需要时间深刻理解“分享”、“简化”、“极致”等互联网思维, 而且需要环境、制度、分配等外部条件的激励, 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

(二) 纸媒和新媒体权重该如何平衡

传统媒体对于融合之路有自己的规划:以传统媒体为中心, 整合利用新媒体平台和资源发展自身。不少传统媒体一把手认为, 内容依旧为王, 新媒体只是一种工具。传统媒体要生产有公信力、权威性、贴近性的内容, 然后通过新媒体平台最大限度地分发出去, 扩大内容的传播范围。

过去一边是传统媒体成百上千的采编和运营人员在为报纸而工作, 另一边则只有几人或几十人为新媒体“孤军奋战”, 仅凭新媒体的这“几杆枪”怎么能承载数百人的转型梦呢?而事实是, 新媒体的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现在发生的事情, 新媒体马上可以就发布, 而且很快就可以得到用户反馈;但是报纸要到明天才能出。所以, 为了抢占新闻先机, 未来新闻更多的将会在事件发生第一时间以简讯的形式呈现并传播, 而后才是经过深入精细加工的后续报道。所以, 新媒体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辅助性的传播工具, 而是新闻一线的发布工具, 其地位和重要性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鉴于此, 将来纸媒可以通过网民对新媒体内容的反应挑选热门稿件进行加工和刊印, 并对重点新闻进行深入解读。除此之外, 如果负责报纸版面和新媒体运营的是同一个团队, 报纸将融入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元素, 办报质量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 资源分配不到位, 原有体制、机制制约创新

传统媒体由于承担着主要的经营任务, 在内部资源分配时, 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而资源 (包括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客户关系等) 是影响推进媒体融合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现实的情况是, 即使高层非常支持媒体融合创新, 但是推进媒体融合的部门未必能够获得所需的足够资源。正如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到的“企业的资源分配取决于消费者与投资者”那样, 尽管高层认为资源应该向媒体融合的业务倾斜, 但消费者对新业务产生需求及获得投资者对新业务认可之前, 媒体单位很难投入足够的资源来发展媒体融合业务, 导致媒体融合推进的速度并不理想。除了资源以外, 更重要的还是体制的问题。传统媒体原有的体制是服务于传统媒体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传播, 对媒体融合的需求和创新是难以适应的, 而承担媒体融合的部门可能受限于体制和管理机制, 不能独立地开展业务, 致使许多新媒体项目错过较佳的发展时间。

与此同时, 收入分配也是制约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传统媒体的业务依旧是媒体单位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新媒体需要传统媒体的持续输血, 所以新媒体部门员工的工资往往低于传统业务部门, 导致新媒体部门的员工可能存在自我价值缺失的失落感, 这种情况下, 新媒体部门难以吸引优秀的人员加盟, 在媒体融合之路上无法形成较好的创新激励环境。

(四) 成功模式只可借鉴, 难以复制

由新媒体驱动的媒体融合现象正在改变全球的传媒业的生态, 在西方发达国家, 媒体融合已经有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模式, 国外媒体融合主要提出了三个方向:一是产品的融合。二是系统的融合。三是流程的融合。

在国外融合的实践中, 这三方面都有典型的案例。从发展阶段来看, 国外媒体融合已经跨越了“流程融合”的“互相推荐”、“克隆”前两个阶段, 正在向“内容分享”和“全面融合”迈进。2000年, 美国坦帕的综合媒体集团 (Media General) 将旗下的《坦帕论坛报》、坦帕湾在线网站、WFLA-TV电视台的编辑部门整合进统一的新闻中心, 在一座大楼里办公, 由多媒体总编辑统筹指挥采访, 创造了报纸、网站、电视台的“三方融合”模式。这一模式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但事实上这是融合的初级阶段, 只是不同形态媒体的配合。

2007年, BBC建立了新的工作模式, 电视、广播、网站编辑部不再按照媒体形态进行划分, 而是根据生产流程的需要进行重组, 形成一种新的合作工作机制:一个编辑部负责突发新闻报道;另一个编辑部负责特写和深度报道。这种工作机制虽然建立在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上, 但是依旧有着传统媒体的基因, 往往表面上看是在一起合作, 实际上暗藏着内部的竞争和较量, 容易产生内耗且不能形成很好的合力。

目前, 美国传媒业出现的五个新动向可以给人一些启发:策展模式、伙伴关系、结合理念、移动网络优先、高科技企业文化。例如, 伙伴关系, 以前传媒行业强调竞争, 争夺受众, 现在通过互联网的带动, 不同媒体互相配合, 在新环境下打破界限, 互利共赢, 这是媒体融合的另外一种形式。

在国内, 走在媒体融合前列的是澎湃新闻和南都新媒体。澎湃新闻为东方早报推出的主打时政与思想的融媒体的样本, 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融合的产物, 澎湃新闻从传播战略到经营战略都有亮点。在投资模式上, 澎湃引入政府和财团投资, 有明确的针对都市中高端人群的市场定位和依靠优质原创内容吸引流量, 通过海量用户吸引广告的盈利模式。澎湃新闻依托东方早报采编团队采写内容, 通过APP、PC网站、WAP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介质发布新闻产品, 设有新闻追问、新闻跟踪等功能, 具有内容架构清晰、分享便利简单的优势, 实现了内容和技术的无缝衔接、各个部门既各司其职又能紧密合作的媒体有机体。澎湃新闻的这些亮点为国内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尽管当前其赢利模式尚未成熟, 但发展前景仍十分值得期待和关注。

虽然国内外媒体融合较为成功的案例有不少, 部分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但是如果直接复制套用, 很可能出现“水土不服”运转不灵, 因为每家的情况并不一样, 所以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模式, 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实践摸索, 最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媒体融合的模式。

二、媒体融合的尝试探索

(一) 搭建全媒体指挥中心, 新闻生产运营流程再造

首先, 传统媒体转型要对传统新闻产品的采集、制作和发布流程实施再造, 从传统媒体记者只对报纸发稿转变为全媒体记者同时对报纸和新媒体平台发稿。其次, 注重打造“一报一网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 包含PC网站、WAP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移动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是记者新闻产品发布的第一载体, 主要发布即时新闻、独家选题新闻和普通新闻, 此类新闻产品的采编流程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及特点, 成立全媒体指挥中心统筹采编运行, 实现在报纸、网络、移动端各种媒介形态之间, 在采编、经营两大系统之间的全面协同。对于重要突发事件、政策发布、人事变动、数据发布、灾害事件、现场新闻等即时新闻, 指挥调度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 再把有深度的独家稿件、分析解读稿件沉淀到报纸上, 满足部分读者深度阅读的需求。同时, 建立配套的全媒体考核奖励机制, 鼓励创新, 鼓励多劳多得, 用制度保障全媒体的运营, 从而迈出媒体融合的第一步。

(二) 鼓励传统媒体采编人员自媒体创业, 渐进式转型融合

媒体单位可以鼓励传统媒体采编人员开办自媒体、组团创业,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通过直接与用户互动可以充分调动采编人员的积极性, 从而形成一种潜在的激励机制。与此同时, 长期为传统媒体服务的采编人员也会在实践与探索中逐渐树立互联网思维,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成新媒体人, 媒体转型和融合之路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一过程中, 每个自媒体可以按照影响力和营收独立考核, 对运作得好的自媒体进行奖励。

与此同时, 采编人员进行自媒体创业, 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 其个人能力会得到锻炼, 个人价值也会得到体现, 将来新媒体成为媒体的核心业务时, 自然也会有提升机会。虽然增加自媒体运营工作会辛苦一些, 但是这种辛苦却能带来个人能力提升和更好的发展空间, 容易引起大部分人积极响应。当大部分采编人员都加入自媒体创业队伍, 全媒体采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这比起强推全媒体采编往往会事半功倍。

目前, 传统媒体仍是以报纸产品为中心运作的, 但是未来的趋势必然是以新媒体为中心运作。媒体单位可以暂时不打破现有的人事架构, 各个编辑部为单位发展行业细分自媒体, 从资讯发展到服务, 从线上发展到线下, 逐步深入下沉至各行各业, 扎根本地资讯和服务, 做好新媒体+这门课。在此之后, 自媒体矩阵内容和资源汇聚则可以在资源整合后注入网站和手机客户端, 形成媒体融合转型之势。

媒体转型融合是整体的转型融合, 不仅是新媒体部门的责任, 更需要发动采编人员在处理好原有工作职责的基础上进行自媒体创业, 实现渐进式转型和融合, 此种转型方式的风险也是最小的。采编人员进行自媒体创业, 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 其个人能力会得到锻炼, 个人价值也会得到体现, 将来新媒体成为媒体的核心业务时, 他自然也会有提升机会。

(三) 整合资源, 通过项目突破实现盈利

媒体融合初期, 新媒体往往很难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 所以不能靠“单打独斗”来实现转型, 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资金、资源和采编力量。首先媒体单位要搭建好新媒体平台, 完善新媒体的各类产品, 在与传统媒体融合的过程中, 寻找项目作为突破口。新媒体的产品中, 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一般是转型标配, 新媒体部门也已经积累了很多这类产品运营和开发的经验, 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传统媒体的政府和企业客户里面, 很多都有新媒体开发、运营的需求, 政府需要通过新媒体实现与网民的互动交流, 提高执政效率。而企业需要借助新媒体开拓市场, 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提升产品的销量。鉴于此种需求, 新媒体部门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 与其开展合作, 对外进行技术输出、提供代运营服务和培训服务, 用一个个项目合作实现盈利, 逐步积累自己的创收和资源, 用滚雪球的方式逐步发展壮大, 逐渐摆脱对传统媒体的依赖, 增加在媒体融合过程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四) 开展舆情监控服务业务, 挖掘政府和企业的深层需求

社会转型期, 许多社会矛盾的爆发源自互联网, 其解决更是离不开互联网, 地方党政机关也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诸如征地拆迁、维稳、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时常置身于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面临极大的舆论压力。现今, 地方政府已经将网络舆论作为了解民意和施政的一个重要渠道, 将舆情工作与政府机构日常办公和决策紧密结合, 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

近几年, 企业也正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对象, 国内各种财经负面舆情不断出现, 事关企业的品牌美誉度、企业家名誉, 危机企业经营业绩, 甚至事关生死存亡, 逐渐引起企业的重视。由于我国舆情发展尚不完善, 很长一段时间内, 企业在舆情预警机制上相对滞后, 对网络舆论缺乏足够的认识。由于内部观念陈旧, 舆情应对经验和基础工作薄弱, 并且没有做好舆情的网络监测, 不少企业在突发事件后, 面对突发事件往往不知所措。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数小时内, 无法对舆情进行研判, 且难以对事件可能的发展脉络和造成的后果进行评估, 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对于企业而言, 对于网络谣言, 竞争对手的网上诋毁, 如果缺少必要的预警机制, 很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商业危机之中。

通过上述分析, 政府部门和企业对舆情监测业务都有很大的需求。对政府部门而言, 由于人员限制, 各个局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很难配备专业的舆情分析师, 更多倾向于购买舆情服务, 这也符合中央转变政府职能, 鼓励政府购买服务的精神要求。对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而言, 舆情监控研判就像是购买了“保险”, 当出现突发负面舆情时, 可以及时预警争取宝贵的时间, 通过舆情会商分析, 找到最佳的应对方式, 从而大幅降低负面舆情造成的损失。

地方媒体在开展舆情业务方面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首先, 媒体本身就有较高的新闻敏锐度、熟悉新闻传播规律, 对舆情监测、分析和研判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其次, 媒体可以利用报纸、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全媒体平台联动, 帮助客户进行危机公关一致对外发声, 消除负面信息带来的不利影响。再次, 地方媒体长期根治当地, 本身拥有大量固定的客户, 对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比较熟悉, 在开展舆情服务时, 沟通会商比较方便, 拥有较大的本地化服务优势, 所以, 以前媒体做得更多的是“锦上添花”的新闻资讯服务, 现在通过“雪中送炭”的舆情服务, 能够进一步加固双方的合作根基, 形成较为牢固的伙伴关系。最后, 媒体可以联合各大高校、智库、研究机构等网络资源, 进行课题调研, 在理论层面指导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对舆情危机。由此可见, 舆情业务的开展能够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协作, 实现技术和内容的衔接, 共同连接起客户的需求, 促进媒体融合的进程。

地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发展的大趋势, 但是媒体融合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 目前还存在互联网思维的缺失、纸媒与新媒体的权重如何平衡、体制机制的制约、成功模式难以复制等诸多问题, 需要在媒体融合的实践中,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创新, 通过组织架构改革、新闻生产流程再造、整合各类资源、鼓励自媒体创业、开展舆情业务等方面, 实现渐进式转型和融合, 利用新媒体的项目实现盈利并形成良性循环, 逐步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永东.媒体融合面临的十大问题[J].青年记者, 2015 (01) :17-18.

[2]杰夫·戴尔赫尔·葛瑞格森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M].曾家宁, 译.中信出版社, 2013.

[3]刘滢.配合、竞合与融合——国外媒体融合的探索和尝试[J].对外传播, 2014 (12) :57-59+1.

[4]苏钥机.新意念、新媒体、新模式:美国传媒业的发展[J].新媒体与社会, 2014 (5) .

地方媒体汶川地震报道思考 篇4

摘要:报纸流派是指办报思想与办报风格的不同类型。北京、上海、广州作为国内报业最为集中的三大城市,这三地的报纸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本文尝试对京、沪、穗三地报纸在汶川地震这一突发重大事件后所发表的评论做具体分析,从评论主题与评论表达两个方面入手,展现三地报纸不同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评论、地域特色、汶川地震

重大新闻事件向来是新闻评论聚焦的对象,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报纸风格迥异,历来有京派、海派、粤派之分。对于汶川地震这一重大事件,其评论也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笔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抽取党报、都市报各一家,对其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发表的评论做一番扫描,分析三地报纸评论地域特色。

一、三地报纸总体评论风格比较

北京地区选取的党报是人民日报,都市报是北京青年报。出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身为首都新闻宣传的需要,北京地区报纸评论注重权威性和思想性,非常关注舆论导向,主要特点为稳重大气,政治性强。5月13日,人民日报在《人民时评》栏目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灾难中凝聚沉着的力量》,标题庄严肃穆,及时传递“汶川和各地的震情以及党和政府沉着应对”这一讯息,告诉全国人民“我们信息共享,我们相互温暖,我们无所畏惧”,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接下来几日刊登的评论员文章《紧急行动起来》、《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打通生命之路 伤亡减到最低》等等,是号召也是指示,向全国人民传递中央的声音。北京青年报是典型的京派报纸,虽为都市报但是同样积极传达导向性的声音,如5月13日刊登的《齐心协力 共度难关》,5月31日刊登的《多管齐下确保廉洁救灾》等。

上海地区选取的党报是文汇报,都市报是新民晚报。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对于政治就不像北京地区那么敏感。上海地区报纸的评论更多传递的是一种对灾区的人文关怀和脉脉温情,表达希望为灾区做点什么的强烈愿望。文汇报和新民晚报都是创刊七十周年以上的老牌报纸,深深扎根于吴侬软语环绕的上海,这种温情的特色也就表现地特别明显。文汇报6月12日刊登的《对口支援是责任更是考验》,6月16日刊登的《让守望相助在对口支援中升华》,新民晚报5月21日刊登的《让电波送上心灵的慰藉》,5月22日刊登的《拭干眼泪、集聚伟力》等都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广州地区选取的党报是广州日报,都市报是南方都市报。广州的报纸向来以透明度、开放度高而著称。广州地区的报纸评论敢说,会说,高度关注抗震救灾进程,论题关于人权,关乎民生,关乎一切公共政策。如广州日报5月26日刊发的《削减办公经费做法应全国推行》,5月27日刊发的《“核销呆账”不如

核定“个人破产”》,南方都市报5月22日刊发的《“地震湖”溃决的历史警示》,5月30日刊发的《赈灾物资供求秩序有待强化》等,都是对抗震救灾过程中一些具体问题的积极关注。其实就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而言,二者党报与都市报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这也是在广州这个开放的城市所特有的现象。

二、三地报纸评论主题比较

论题是一篇评论最为关键的部分。下面就从三地报纸选择评论主题的侧重点来分析其地域特色。

1、京派报纸:着眼大局

京派报纸的评论主题特点表现为一个“大”字,关注大局势、大背景、大动向的评论占了大多数。

5月13日到5月31日,人民日报共刊发人民时评、评论员文章等有关汶川地震的评论45篇,平均每天刊登这一主题评论1.6篇。这样的评论数量(相比于人民日报较少的版面)远在上海、广州两地报纸之上。在这45篇评论中,像《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这样从大角度号召、指示型的评论有26篇,占到了57%。它们大多以祈使句为题,庄重大气,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告诉读者我们当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形势是怎样的,下一步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其中一篇《奥林匹克精神与我们同在》更是三地报纸中唯一一篇将抗震救灾与奥运会联系起来作为主题的评论,体现了其宏观的思维。人民日报的评论主题大多是“我们应该怎么样”,而不是“我们不应该怎么样”。因为它关注的是思想性的、导向性的议题,正确的方向只有一个,错误的方向却有很多。如何引导人民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偏离,这是它的主要任务所在。

北京青年报在5月14日至23日推出了十篇汶川地震系列评论,篇幅、版面位置相似,都以黑框框出。这十篇系列评论均从大处着眼,主题为人性、生命、公民成长等大主题。有些论述的是当前的状态,如《开放的中国赢得世界的尊敬》、《人的生命是总理和人民共同的焦点》;有些论述的是接下来努力的方向,如《攻坚时刻更需要耐心的坚持》。这些评论同样都将导向性放在了第一位。

2、海派报纸:救灾第一

救灾、支援„„这些是海派报纸地震主题评论中的关键词,政治背景被隐去了许多,他们的主题更多的是人文关怀与情感共鸣。与京派报纸的“刚性”的政治主题相比,海派报纸的主题“柔情”了许多。

文汇报的《文汇时评》是中国新闻名专栏,从5月15日到6月17日共刊登了17篇文汇时评,其中以人性为主题的6篇,救灾支援为主题的5篇,民族精神为主题的4篇,以上三个主题占到了94%的比例。只从关键词上看,这些主题京派报纸也有,但是当人民日报说的是《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时,文汇报说的是

《人性光芒照亮了我们彼此》,主题的温情特点由此可见。

新民晚报的评论主题同样具有海派温情的特点,但是更注重细节、从小处出发,比如《识别死难者身份体现生命尊严》、《想起了那句差点被改掉的国歌歌词》等。其中“为灾区做点什么”这样的主题尤其多,甚至在5月16日直接刊登了《我们还能为汶川做些什么》。还有部分评论刊登在《我们怎样当公民》专栏中,讨论抗震救灾中的公民意识。由此可以看出,海派报纸评论主题更多是从“我们”出发,而非京派报纸的“大局”出发。

3、粤派报纸:积极进谏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的言论一向比较自由,广州的报纸也向来以辛辣敢言而著称。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粤派报纸担任了“观察员”的角色,把进程中的现象、事件变成问题,把问题变成评论议题。广州地区报纸敏锐注视机制的运行、政策的落实,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更注重评论的实际意义。这成为了粤派报纸这一时期评论主题的一大特色。

南方都市报向来重视言论,有专门的言论板块,它的社论板块真正实现了一个报纸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立场、思考和表达,极富前瞻性和预见性。比如针对捐款提出《善款不打水漂需要保障机制》,针对灾后的其他灾害提出《“地震湖”决堤的历史警示》,对灾区重建提出《以司法救济重建灾区秩序和规则》,《赈灾物资供求秩序有待重建》,甚至有些主题具体到《地震废墟旁复课合适吗?》。这些都是随着抗震救灾进程一步步提出的。

广州日报也有大量的以意见和建议为主题的评论,很多主题视角独特,关注到了其他媒体没有留心的领域,如《削减办公经费的做法应向全国推行》、《勿让赈灾“另类言辞”成八卦》、《“核销呆账”不如核定“个人破产”》、《地震博物馆还是缓建为宜》、《异地安置受灾群众就业也是一种救灾》等等。

4、具体案例

以“心理救灾”这一主题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三地报纸评论主题的差异。人民日报在5月16日刊发了《呼唤“心理救灾”》,第一个将心理救灾这一事件提上了议程,然后在6月6日倡导《心理援助还需社会参与》,号召全社会参与到心理援助中来。5月27日新民晚报刊登了《心理救援切不可再带来心理伤害》,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心理救灾加以评论。南方都市报则在5月27日发表《调查震区校舍质量也是积极心理干预》,提出了心理救灾的一个创新思路。

又如“善款”这一主题。人民日报5月29日发表《阳光赈灾,善款善用》,5月31日发表《管好用好救灾款物》,从大局上加以论述对善款该如何使用。南方都市报5月22日刊发的《善款不打水漂需要保障机制》则明确对善款使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新民晚报上,我们看不到对善款使用的讨论,只有《低调的爱更可贵》、《捐款:2元不少 20万不多》、《从一位上海市民捐房救灾说

起》等评论都是倡导对灾区积极捐款捐物的。

三、三地报纸评论表达比较

除评论主题外,三地报纸评论的行文方式也突出地体现京派、海派、粤派报纸的地域特色。下面同样以“心理救灾”这一主题的评论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京派报纸:论证严谨、严肃厚重

京派报纸讲究论证的层次,着力追求深刻、大气,但也因此显得非常四平八稳,创新性不强。如人民日报评论《心理救援还需社会参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介绍了心理危机干预医疗总队深入灾区这一情况,提出心理救援是这次抗震救灾的亮点;第二层次论述心理救援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将个体心理危机的心理援助,转向更宏观社会层面的参与;第三层次,应对灾后社会心理危机的治本之举的政府宏观层面的政策援助已在多方位稳步推进。基本按照“背景介绍——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总结问题”的格局一步步论述。在这篇评论中,除了第一段“卫生部发言人近日介绍,一支由30多名心理专家,近200名心理干预治疗师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医疗总队已深入到灾区一线,对灾区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治疗”是叙述之外,剩下通篇都是论证,完全没有描述性语句。同时,京派报纸在用词方面非常讲究,从不使用任何花哨的字眼,用官方的语句营造严肃厚重的氛围。如本篇中的“它(社会心理危机)既为原生灾害,如果处置不当,又会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理应被纳入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范围。”用词准确,言简意赅,这样的用语在京派报纸中非常常见。

2、海派报纸:文字细腻、富于感情

海派报纸的评论不似京派报纸一般一开始就从高处展望,而是从小处着手,对某一点展开仔细的评述,文字细腻感人。如《心理救援切不可再带来心理伤害》这一篇评论,只从“某些心理辅导过程中缺乏耐心和爱心”出发,用大段的篇幅记述了几次给灾民再次带来伤害的“心理辅导”,有许多形象的描写,如“(心理援助队)只将问卷收齐,就匆匆离开”、“看着手表不停催促”、“她当即将这页纸撕下,满足地夹到自己本子里,扔下伤心的小男孩匆匆离开”等等。与京派报纸一贯严肃的脸孔相比,海派报纸常在评论中富含评论者的情感,比如本篇评论把对所谓“救援队”的强烈不满和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非常直接地表达了出来。

“还有些所谓的心理辅导专家,缺乏爱心和耐心。他们总是出现在媒体关注得最多的幸存者周围。”——很犀利,很直接,一语道破。

“他们不是悄悄地走进灾民们的帐篷,弯下腰、蹲下来,握一握在苦痛中煎熬者的双手,而是举着救援队旗,从一个灾民安置点赶赴另一个安置点。”——强烈的对比反映强烈的不满。

“信任才能给这些因灾难而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同事和朋友的人们以

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归属感恰恰是那些在灾难的阴影中艰难跋涉的人们迫切需要的。不要用冰冷的话语,去刺激夜夜做恶梦的孩子,不要总试图让他们回忆起地动山摇的那一刻的惊惧,请用手握住他们的手,用心感受他们曾经的慌张、恐惧、哀伤,他们需要宣泄,更需我们用真诚的心牵引他们走出灾难。”——几乎是可以用以配乐诗朗诵的语句,融理于情,令人动容。

3、粤派报纸:直抵内核、观点新颖粤派报纸评论“从不平地起楼,总是因事而发,却让人如上层楼,直抵新闻内核,厘清新闻意义,感受新闻温度。”① 粤派报纸评论常见的论述方式是层层递进,由表及里,读来异常解渴。《调查震区校舍质量也是积极心理干预》开篇就是对震区中小学整体倒塌事件的介绍。粤派报纸评论中的叙事,不同于京派报纸的抽象概括与海派报纸的感性描述,表现出了简洁明快但又内容丰富的特点,短短两段的内容囊括了倒塌事件本身、遇难学生家长观点、德阳市政府举措、绵阳市政府态度、民众态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紧接着文章犀利地提出“把灾难的后遗症仅仅视为个体化的心理修复和矫正,则将严重低估灾难对社会的冲击。”在集体心理危机问题上,“没有什么比政府更有效的全民心理医生。”在接下来的层次中进一步提出“政府要当好这个心理医生,远非易事”,列举了方方面面的困难,最后亮出观点:“灾后的心理干预,由此见出不仅仅是个体救治的过程,还是一个集体救治的社会过程。除了媒体宣传爱心和感动,民众也确实需要各级政府改善行政,以合宜的方式当好全体国民的心理医生。”一层层剥开剖析,深入新闻事件的核心,而将调查校舍质量与心理干预联系在一起的观点更是其他两地媒体不曾提到的。

粤派报纸是走向大众化的报纸,逐步走下话语“神坛”,它的评论新鲜、灵活、富有活力,没有政论的生硬话语,但有政论的严肃,没有散文的形象话语,但不失散文的灵动。

京、沪、穗三地报纸评论地域特点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自然、人种遗传方面的原因。但是评论的地域特色只是从大范围考量的一个概念,本文概括的所谓京派庄重、海派细腻、粤派创新的特色也只是相对而言,并不能一一套用在每一家报纸和每一篇评论上。比如每一地的党报和都市报因为定位不同,评论的风格也会有差异,也不排除一向以敢言著称的粤派报纸在哀悼日当天发表一篇深情寄托哀思的社论。实际上每家报纸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风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报纸评论的地域特色是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文化的积淀,它溶于报纸的血脉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沈兴耕:《论中国报纸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身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王武录:《导向与贴近的统一,对上与对下的统一——试谈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评论的特点》,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

[3]米博华:《厚重的风格 朴素的美感——今日谈、人民论坛获奖感言》,新闻战线,2001年第11期。

[4]倪文尖:《论“海派”话语及其对于上海的理解》,华东示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5]刘静怡:《人民日报五大系列评论解析》,青年记者,2003年第2期。

[6]张天蔚:《“大量时代的参照”——北京青年报“今日社评”的运作体会》,新闻实践,2002年第10期。

[7]赵凯、陆柳:《党报舆论监督的创新——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栏目分析》,新闻战线,2007年第10期。

[8]钱勤发:《新闻时评的另一种形式——新民晚报“新民随笔”评析》,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9]马少华:《时评的历史与规范》,新闻大学,2002年秋。

[10]赫牧寰:《地方报纸新闻评论的视角选择》,传媒观察,2007年第8期。

[11]庄森:《时代的热言——论南方都市报的新闻评论》,广东技术示范学院院报,2007年第11期。

地方传统媒体 篇5

2016 年1 月22 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第3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 年12 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 亿, 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27 亿, 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同时, Wi-Fi无线网络普及让移动互联网更贴近生活, 网民通过Wi-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1.8%, 较2015 年6 月增长了8.6 个百分点。数据表明,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媒体”。换言之,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人与外部世界建立连接的最主要的信息通路。

移动传播技术使传播行为复杂化和结构化, 已经内化成用户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成为传播行为颠覆性质变的根本原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移动传播已不限于媒介传播范畴, 而内化为移动用户社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是以不同技术形态伴生于用户工作、生活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最终渗入社会日常活动的诸多领域。

二、搭建本地新闻APP产品是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主流舆情阵地的需要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 需要有一款承担、体现、展示媒体融合和舆论引导功能的新媒体产品, 打开新通道, 重新定义传播规则和话语权。地方媒体争夺本地信息入口甚至场景入口, 搭建新闻APP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新闻APP既能结合传统纸媒的采编优势, 又能借助移动传播技术, 成为众多报业集团攻占新媒体高地的首选。今年以来, 各地传统媒体开发新闻APP掀起热潮, 无界、南方+、九派、封面、看楚天、前沿等纷纷亮相, 新闻客户端呈井喷式发展。

传统媒体走新闻客户端这条路, 不仅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 更是抢占舆论主阵地的迫切需求。2015 年11 月17 日, 由江苏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作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战略级产品, “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将最大程度地聚合新华报业旗下《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14 份纸媒和中国江苏网、新华报业网等PC端的人才和资源优势, 其目标是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江苏移动媒体第一品牌”。“交汇点”的正式上线, 意味着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已经完成了覆盖纸媒、PC端以及移动端三代传播形态的“江苏第一主流媒体矩阵”的整体布局。江苏省委对建设“交汇点”客户端高度重视, 对新华报业寄予了再创辉煌的厚望。省委书记罗志军专门作出批示:“积极探索, 掌握主动。”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更是亲率部务会全体成员, 13 市常委、宣传部长, 参加“交汇点”推广会, 并作重要讲话。她表示, 在全省新闻行业中, 首先支持报业集团来做客户端, 是因为报业的保卫战比广电来得早, 来得惨烈。因而, 打造“交汇点”, 实际上是打响了一场传媒集团捍卫巩固主流媒体地位的保卫战。

三、传统地方媒体新闻APP面临挑战

目前, 新闻类资讯APP运营主体主要分为四股力量:一是传统媒体集团, 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其中, 报纸、杂志的新闻客户端在数量上占优;二是网络媒体, 主要包括新闻综合门户网站、垂直类网站以及地方门户;三是新生的移动互联网公司, 比如鲜果、指阅、极阅等互联网创业公司, 突出表现在个性化推荐;四是《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APP等央媒模式也自成一体。

从行业格局来看, 目前中国移动新闻资讯APP市场的第一阵营已经成型, 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新闻和凤凰新闻分列行业活跃用户规模的前五位。其中, 腾讯新闻在微信、QQ等社交平台的助力下, 用户活跃程度高, 其活跃用户数量占中国移动新闻资讯APP市场第一位;搜狐新闻凭借较早的渠道布局, 用户基数较大, 活跃用户表现也依然抢眼;今日头条凭借技术算法的差异优势定位, 获得大量用户认可;网易新闻用户互动性强, 忠诚度较高;凤凰新闻则依靠拥有凤凰网、凤凰卫视、《凤凰周刊》等全媒体优质内容资源优势, 以独家特色内容吸引用户使用。

另外, 截至2015 年12 月30 日, “央视新闻”新媒体总用户数达到2.13 亿。2015 年, “央视新闻”新媒体充分发挥稿源优势、独家视频优势, 以及名牌栏目的品牌效应, 带动用户数实现“亿”级增长。

由此可见, 传统地方媒体集团开发的新闻APP面临着商业媒体巨头与央媒同类型新闻产品的巨大竞争压力。鉴于此, 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有必要明确或强化各自客户端定位, 塑造品牌效应, 提升客户端知名度, 抢占舆论阵地。

四、传统地方媒体新闻APP如何破局

2015 年, 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呈现井喷式发展。传统媒体运营的新闻客户端要想在与成熟的门户网站或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的竞争中稳步发展, 应该力争打差异化战略。中央媒体例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应充分发挥其权威资源优势, 而地方媒体集团的客户端则应注重本地化, 结合本地资源打造个性化、垂直化、生活化的信息资源综合服务平台。

(一) 本地化

即摆脱“大而全”思路, 立足本地新闻, 服务本地用户, 通过提升客户端的服务功能提升用户的黏性, 进而以服务吸引用户的关注, 从而带来新闻资讯的传播。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新闻APP目前有四个大的模块:新闻、服务、政情和福利。作为重点建设的服务模块, “交汇点”目前已经上线十多个民生服务项目, 并和各大运营商、银行、支付宝、Uber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江苏省委的关心下, 又与多家相关政府部门达成合作协议, 便于今后在党委政府与普通用户之间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使用户得到更多实惠和便利。

(二) 个性化

未来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 尤其是地方媒体客户端, 在推进个性化服务方面将迎来更大的规模, 同时依托当地用户的习惯和本地发展特色, 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设置区分全国性新闻客户端的全面, 以更加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提升当地用户的使用习惯, 方便用户。“封面”传媒强调个性化定制;“并读新闻”称要打造全球首家“读者获利”平台, 定位“有趣有用有钱赚”, 开启读者参与广告分成新模式。

(三) 垂直化

通过垂直与细分, 实现客户端在垂直产业链资源方面的集聚与整合, 这无疑将是新闻客户端的一个出口。比如, 重庆商报的“掌上车市”客户端, 通过对有购车意愿的用户进行购买成交帮助, 对已购车用户提供用车生活帮助, 提供便捷用车工具, 创造本地有车族新生活方式。

(四) 生活化

如果说内容传播是新闻客户端的天然优势, 是一个吸引人的“大戏台”, 那么以实用性为核心的生活化则是用户使用客户端的“刚需”。这也是传统地方媒体新闻客户端增强用户黏度和用户活跃度的有效且必然途径。华商头条APP在经历数次更新后, 开设“现场”“地市”等栏目;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提供天气、交通、挂号、缴费等多项民生服务。

(五) 平台化

目前大部分传统媒体除了手机客户端之外, 还有PC网页、微博和微信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体产品, 但是距离真正的新闻平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新媒体布局在目前是走在较前列的, 它以“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在线网、视频新闻为核心, 与省内多领域、多层次的客户端开展合作, 建立了大型开放性服务平台。

五、传统地方媒体新闻APP盈利模式的优化思路

从目前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收入情况来看, 新闻客户端还处在争夺用户、增强黏性和盈利模式探索阶段, 声称盈利的并不多。从运营状况看, 传统地方媒体集团新闻客户端应结合自身媒体优势, 在做足内容、优化用户体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经营方式, 提高盈利能力。

(一) 精准营销

目前, 售卖广告依然是新闻客户端最主要的变现方式。传统模式“卖广告”, 在新闻页面完成移动广告植入, 如品牌广告, 应用推荐广告、视屏广告等。将用户的注意力卖给广告主, 广告成为优质生产内容的最终目标。在大数据环境下, 传统媒体新闻APP可以尝试通过技术手段, 分析用户属性、手机机型、所在地域、地理位置、关注领域、兴趣爱好,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众化的精准化广告投放, 将大大提升广告的精准度, 同时提高媒体的广告收益。

(二) 付费订阅

付费模式, 依靠用户订阅, 收取订阅费。在我国用户付费阅读习惯尚未养成及版权保护欠缺的环境下, 采用付费订阅方式的新闻客户端不多。传统地方媒体新闻客户端可以借助自身的采编优势和资源优势, 针对特定群体生产差异化内容, 并在新闻深度上下功夫, 通过收取会员费等方式, 为部分群体提供差异化的深度内容。只要能够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媒体新闻客户端有望通过内容付费实现盈利。传统媒体新闻APP可通过打造地方智库系统, 邀请各界专家与学者坐镇, 开设思想专栏, 并与用户展开互动, 增加用户黏度后转型为付费订阅。

(三) 增值服务

新闻客户端所承载的功能不应仅停留在信息发布载体上, 而应该成为媒体提供服务的中介。目前, 不少新闻类APP已开始尝试在主流功能之外拓展附加功能, 拓宽吸引渠道, 增加用户黏性。“浙江新闻”客户端有“教我烧菜”“我要挂号”两个互动板块, 通过嫁接第三方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山东24 小时》的“活动”和“优惠”等栏目, 包括观影、教育、旅游等线下活动, 增强客户黏度, 为APP商业赢利增加了空间。“澎湃”客户端除了广告其实还有一个可见的盈利方式, 即举办线下活动, 邀请权威专家举办沙龙, 向每个参与者收取一定的参与费, 这可以说也是一种向服务功能转变的趋势。新闻客户端作为移动互联网产品平台, 可挖掘的增值服务功能还有很多。

(四) 打造平台, 发展电商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 最重要的是打通渠道, 靠流量变现, 打造平台级产品才能走得更长远。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给集团员工创业提供平台, 鼓励员工分包经营客户端相关栏目, 目前已有22 个分包栏目上线。

新闻客户端还可通过引入商家, 整合互联网O2O服务资源, 发展电商模式实现收入变现。如北方网新媒体集团“前沿”客户端通过与优质第三方资源合作, 目前已获取如购买机票、找代驾之类的11 个生活服务类接口。下一步, 随着对接更多的商业及政府资源, 这个数字未来还会更多, 还会涉及更多服务内容, 从而形成跨区域影响。

(五) 通过IP化运营获得收益

在刚刚过去的2015 年里, 以原创网络文学为主要源头的国内IP (知识产权) 产业高歌猛进。艾瑞咨询发布的《2015 年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指出, 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最大的IP源头, 而且其读者在多个领域的消费意愿和比例都非常高。易观国际分析师也指出, 网络文学IP读者向影视剧、游戏领域的迁移转化率较高, 从而形成的粉丝经济成为支撑全版权产业的关键助力。

目前, 传统媒体集团集聚了大量的名记者、名编辑资源, 每年生产众多的原生稿件。今后, 可将新闻客户端打造成IP的原生平台, 全链条式发展。通过原创挖掘、深度定制、反向定制三个方面创作好的IP作品;通过新闻客户端互动化营销、互动化阅读引擎等武器扩大IP的影响, 打造优质IP, 并不断地衍生和开发。这或将成为传统媒体新闻APP的新的赢利突破点或爆点。

互联网如同新时代的“操作系统”正在全方位地重构社会生活, 由此带来的社会重组与赋权, 传播领域的种种“新常态”, 都给传媒机构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媒体集团肩负着在新的领域开拓事业,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任。要建设新型主流传媒集团, 要形成主流传播实力, 不但要有媒介介质的融合, 更重要的是实现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产品形态的融合和经营模式的融合。

为更好推进媒体融合, 传统地方媒体集团可通过打造新闻客户端平台, 专注于区域市场, 细分领域, 精准服务用户, 有效沉淀用户, 创新营销模式, 在提升舆论掌控力的同时, 获得新的赢利空间。

参考文献

[1]何其聪, 喻国明.移动互联用户的媒介接触:行为特征及研究范式[J].新闻记者, 2014, (12) .

[2]周跃敏.构建新型主流媒体集团的融创实践与思考[J].传媒观察, 2015, (12) .

地方传统媒体 篇6

1站稳阵地孵化新型媒体产业

2004年国家统计局下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4号文),将中国广播电视位列文化产业核心层。寄身地方一隅的城市广电希冀突破诸多的先天不足,需要不断开掘自我,打破事业属性铁链,从“行政”到“社会”转型,从“宣传”到“服务”转型,从“事业”到“产业”转型,从“封闭”到“开放”转型。不少市州台大胆进行技术变革和结构调整,努力构建全媒体、全数字、高科技、多元化的现代传媒发展体系。如建设“新闻直播系统”、户外“LED显示屏”及时传递党委、政府的声音;运用“虚拟演播室”、“高清互动电视”培育出富有竞争力的节目制作市场主体等。然而,面对不同传媒业发展的相互博弈,谁能逐一抢占更多的内容平台、传输平台与服务平台等核心资源,这是要有相应实力、技术延伸以及文化产业软实力的转型升级作为前提的。

2013年,我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总体部署带来了有利契机,省内

许多市级电视台正式亮出了“互联网推广”这块招牌。一方面,借助本台丰富的传媒资源、内容原创能力以及成熟的人才、技术共享优势,努力实现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整合传播;另一方面,通过省际化、专业性的视角解读本土城市,构建一条与外界紧密联系的资讯纽带。即新型传媒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助推器,而城市则成为新型传媒发展的加速器、孵化器。

笔者所在的德阳传媒网是争取到《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省内首批市州电视台网站。在积极探索新型传媒服务平台发展之路中,我们感受到网站作为传统媒体节目宣传、市场营销的一块热地,正在逐步发挥出稳定持久的传播力量。其一,网站受众群体覆盖广泛,“川内受众”成为网站的主要服务对象。据CNZZ数据统计系统显示,德阳传媒网的独立访客主要分布在德阳(比重约为50%)及成都地区(比重约占20%)。其二,拥有了本台视听节目的发布资质,意味着能够凭借本台丰富的视、听节目资源,通过新闻、影视、娱乐、服务、广告平台为用户提供完善的网上服务,吸引更多的群众来了解广播电视节目,提升办台知名度及美誉度。其三,网络平台传播形式大大缓解了传统媒体收视率被稀释现象,有效聚合了一部分社会收视人群,使传统媒介嫁接新媒体后,形成融入“全媒体”的时尚潮流。从而实现两者相互促进,互为依存对象的良性循环。

2深耕细作用好广播电视资源

电视台办的“网媒”,绝不是简单的视频网站。它是通过高水平的页面设计、栏目设置、标题编辑达到一种更适合网络使用的新型媒体。在践行传统媒体与网络平台的“有效链接”过程中,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和艰辛。如进行合理化网站布局,发挥网站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充分利用、加工媒体资源,使整个网站信息分配得有条不紊,让浏览者漫步于庞大的网站中很方便地获取个性化信息,达到一种完美的浏览体验。

链接路径一:实用、简洁的导航功能和生动、美观的活动界面,是方便浏览者了解电视台各频率、频道节目必不可少的几个前提。如:完善“新闻专题-深阅读”区域;建立与节目预告相对应的“媒体看点”栏目;开通政府部门与群众对话的“媒体微社区”;设置电视精品展播的“媒体微记录”板块等。针对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重大典型宣传,网站版面更要努力为节目内容的深刻和全面服好务,做到台网互动,同步策划、同步安排,以此增强宣传报道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连续性和吸引力,使新闻信息更丰富、资讯传播更便捷、受众覆盖范围更广泛,达到全方位、立体化传播效果。

链接路径二:充分发挥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办群众信任的网站。光靠海量信息来吸引眼球是不够的,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管理的要求,不发布虚假新闻信息,不提供低俗内容搜索,树立属于自己的网络公信力应是“立网之本”。在每一次新闻和信息的发布中,网络是传递正能量的“先锋”,如在第一时间发起号召,为地震灾区捐钱捐物;召集网友关注农村学校,为留守孩子们展开圆梦行动;与爱心网友一道在社会福利院开展微公益志愿活动等等,都是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增强网民“粘着度”的较好途径。网友“自由心”曾向德阳传媒网反映,广场上打陀螺的噪音扰民,让人苦不堪言,有居民甚至换了隔音玻璃以求“耳根清静”。在核实了情况后,网站记者与电视台的民生栏目记者一起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并搜集了一些城市治理打陀螺现象的好做法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良好沟通,启发引导,作出了有深度、有说服力的回复。对此,网民投来了好评和信任。

链接路径三:网络宣传要出彩,必须有“点睛之笔”。根据电视台所属各媒体掌握的节目资源,德阳传媒网自主策划了“德阳雨伞姐”、“德阳好人”、“城市微公益”等系列宣传,积极发掘和推荐“凡人善举”,通过网络发酵,受到网民热捧。目前,“德阳好人”已成为本网站营造文明新风,加强市民道德建设的特色品牌。在德阳建市30周年之际,围绕城市建设等社会热点话题,德阳传媒网与电视台各媒体分别推出了“组合拳式”地互动报道,配合全台各档栏目做好学者、专家等人物专访。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横向报道和背景资料等容纳在内容中,“温情式”地开展“城市老街巷”小调查、“导读式”地编辑文章等灵活方法,在短时间获得了点击量的聚集,收效甚好。

3不断完善拓展满足需求手段

当下,受众对媒体选择已不再是“你说我听”,单纯地“被灌输”了,新媒体平台化的运用所显现的社会价值、商业价值更让人关注。为了保证受众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提高电视节目受众参与度,央视台《新闻联播》每日向观众播报一句“获取更多新闻咨询,请您关注我们的微博、微信和客户端”;江苏台《非诚勿扰》栏目在节目现场晒出了女嘉宾们的个人微博、主页。这些事例说明,传统媒体的服务手段创新,服务内容更具亲和力,是保持受众量稳定增长的基础。无论是记者、编辑,还是主持人,都应巧借媒体圈的新生事物,联手促使节目传播效应最大化。《南方人物周刊》曾经给出一个颇有建树的建议,“提供价值,而非吸引眼球,这是微信的态度,也是它能否成功的关键”。伴随清脆悦耳的声音,“扬子晚报”官方微信的新栏目“婷婷教南京话”上线了,通过每周一段儿趣味南京话“教程”,让人了解到更多的南京文化;在某城市一次房车交易会现场,主办媒体打出了“买车买房有疑问,微信留个言,我们帮你问专家”的口号收到了热烈地社会反响;笔者的同事“任主播”是德阳电台广播FM99.0的播音员,他通过搜集日常工作中的新闻信息并在个人主页发布,不经意间拥有了4万多的粉丝量……

对于历来被相当重视的台办大型品牌活动来说,需要举全台之力,发挥电视台旗下各媒体的优势,同频共振地提高活动参与度,人气指数。对于台办网站来说,这需要提供一系列的技术服务支持。首先是建立一个高度可扩充性的网站框架,在不影响前台整体性的条件下,实现后台具备可持续性地“锦上添花”功能。比如采用流式媒体的传输方式来进行网络的视、音频传输;开发应用网络的“直播+录播”系统;对网络报名、视听点播、活动投票、在线阅报等程序进行逐个过程的完善。通过其实用和服务特性,最后形成用户的使用习惯。

地方传统媒体 篇7

一、网络媒体的发展

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人们花费在互联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使用传统媒体的时间在逐渐减少。报纸更侧重于文字, 电视更侧重于影像, 广播更侧重于声音, 三种传统媒体方式互相补充, 但是网络媒体可以将文字、声音和影像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网络平台整合成一个整体, 快速有效地将信息提供给受众。以8.12天津塘沽爆炸事件为例, 在爆炸发生后的几个小时, 网络上就有了相关的视频信息和简要的文字信息, 这是以往通过传统媒体无法达成的, 而这些信息的第一时间传播, 使受众有了更快更直观的感受, 更多人参与到新闻的互动中, 从而通过讨论和传播让新闻在社会中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 而这些正面的影响也促使了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二、网络媒体的优势

延用上文所述8.12天津塘沽爆炸事件的例子, 通过分析观察爆炸事件发生后的后续报道, 可以充分地体现网络媒体的优势, 即时效更强、互动更多、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有活力等特点。

(一) 时效更强

在对爆炸事件的报道中, 传统媒体需要通过报纸和电视报道新闻, 需要信息采集、采访报道, 最终发布。而网络媒体不拘泥于形式, 甚至可以通过手机拍摄的小视频将事故现场的情况第一时间发布到网络上, 将信息快速地传播出去, 使受众更早也更形象的获得信息。

(二) 互动更多

在8.12天津塘沽爆炸事件中, 第一时间在网络发布信息的不是媒体单位, 而是事发地点附近的普通网民。随着网民互动积极性的增强, 也扩大了新闻的讨论度和信息的传播范围。网络媒体建立起一个双向的平台便于网民和媒体进行互动交流, 这是网络媒体独有的优势。

(三) 传播范围更广

网民通过网络媒体上自主发布信息和参与互动, 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8.12天津塘沽爆炸事件就是通过网民的集中关注和讨论, 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

(四) 受众更有活力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共本身具有的特点吸引了青少年成为网络使用者中的主力军, 他们更加适应快节奏的生活, 更加适应互联网, 网络媒体的受众更有活力, 活跃度和参与度较之于传统媒体更高, 特别是一些集中关注的新闻, 讨论度会更高, 传播速度也会更快。

三、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一) 网络媒体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

传统媒体需要读者通过电视这个载体观看电视新闻, 通过报纸这个载体阅读报纸, 通过收音机等收音载体收听广播等等, 都需要一定的设备和场所才能满足获得信息这一目的。而网络媒体更加便捷简单, 它不仅可以通过电脑浏览网页信息, 还可以通过更便于携带的手机这个终端设备浏览网络上的信息, 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的提速, 用电脑和手机可以更加快速地浏览信息, 观看视频也更加流畅, 通过网络媒体获得信息更加容易。同时网络媒体的灵活性更高, 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 挑选更加适合受众喜好的信息进行阅读和浏览, 而传统媒体在这方面会受到一定制约, 且内容是统一定制的, 不能按照个人喜好进行改变。以上因素决定了在追求多样性和个性化的今天, 更多受众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媒体来获取信息, 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

(二) 网络媒体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是互为补充的, 如上文中说的电视媒体侧重影响, 报纸媒体侧重文字等, 传统媒体间的传播方式不尽相同, 所以三大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各有特点, 相对独立, 而网络媒体则可以将声音、影像和文字结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整体, 这就意味着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更为灵活多样。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等终端设备的升级, 网络媒体的传播更加便捷快速, 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电脑等终端设备获得信息、交流信息和传播信息, 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使传播方式更具实用型和互动性。

(三) 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受众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传统媒体在这方面的不足表现得更加明显。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通常是在规定的时间发布指定的内容, 不能由受众主动选择, 受众在选择传播内容方面没有过多的自主权, 但网络媒体在这方面则灵活很多, 可以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随时登陆门户网站和论坛等网页浏览信息, 并且可以自主选择浏览感兴趣的内容。举例来说, 传统媒体中的电视传播, 时间和内容都是以电视台公布和规定的节目单为准, 只能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观看, 但是通过网络媒体浏览信息的话, 受众则可以在网页上查找喜欢的节目进行观看, 不受播放时间的限制, 更加自由。正是因为网络媒体的这一特点, 使受众的主体意识增强, 满足感增强, 受众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选择中更倾向于选择前者, 这就造成了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 从而对传统媒体的地位形成了冲击。

四、传统媒体的对策

由于网络媒体具有上文中所列的几大优势, 而且已经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冲击, 笔者认为如果传统媒体想要在竞争和发展中保有一席之地, 就应该发挥传统媒体特有的优势, 不能失去自有的特点, 在完善自身的同时加强深化和网络媒体的合作, 开辟新思路, 使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加实用, 更加紧跟时代。

(一) 发展合作, 加快网络平台建设

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和网络媒体合作, 通过网络媒体的平台将信息先简要地发布出去, 利用网络平台灵活多样、快速的传播特点, 用先行发布的简要信息为先导, 为后续深度报道打下基础, 获得一定的关注度, 及时参考受众对信息反馈的内容, 为后续报道找到更符合受众需求的报道方向。同时随着网络媒体普及率的提高, 传统媒体需要加快网站的建设, 利用网络平台将传统媒体进一步地推到公众的面前, 如《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已经建立官方网页, 发行网络版, 同步更新新闻, 使读者的选择更多。

(二) 发挥优势, 加强专业性报道

传统媒体虽然已经在转变思路与网络媒体合作, 努力地适应现在的发展趋势, 但在网站的活跃度和浏览量上有一些劣势。一方面是由于受众的惯性思维, 对传统媒体的认知短时间不易转变;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更加专业, 在新兴门户网站的对比下显得有些呆板无趣。但是传统媒体也有自己的优势, 如专业性强、受众信赖度高, 因此传统媒体需要利用自身的这些特点, 发挥优势, 加强深度报道和专题报道这样内容翔实的新闻报道的力度, 在不放弃受众喜好的同时, 制作出文字简洁、发布快速、内容真实, 专业性强的报道。

(三) 端正态度, 坚守职业操守

网络媒体的信息发布速度更快, 但对于速度的追求会使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忽视其他方面, 如容易忽略事件的后续跟踪报道。传统媒体一方面要抗住网络媒体信息发布速度快的冲击, 一方面要沉得住气, 端正工作态度, 坚守职业操守, 对网络媒体忽略的部分进行补充和跟踪, 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舆论反馈, 根据受众需求进行后续的整理报道, 做到有始有终, 信息完善。就端正媒体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方面, 应该认真地聆听受众的需求, 尊重各种渠道的信息反馈, 改变固有思维, 吸收好的想法, 抛开陈旧的观念, 更好地利用网络这个平台为大众服务。

五、结论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各有特点, 随着新闻报道模式的发展应该保持良好的竞争关系。如果可以妥善地处理这个关系, 不仅可以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 还会促进网络媒体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传统媒体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 摆正位置, 端正态度, 通过学习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经验, 实现传统媒体的华丽变身;网络媒体应在快速的发展脚步之外有更高追求, 加强从业人员业务技能培养, 同时加强自身监督和管理。两者和谐发展可以为受众提供一个更好的获得信息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平台。新旧两种媒体的结合代表着历史和未来的融合, 我们既要尊重经验, 又要勇于创新, 共同发展, 共同进步, 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媒体逐渐发展壮大, 成为继传统媒体之后的新兴媒体, 对传统媒体的地位形成了冲击, 同时也激励传统媒体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从网络媒体的发展和具备的特点出发, 探讨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从而为传统媒体可采取的对策提出建议。笔者认为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 传统媒体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更要跟进时代, 积极做出改变, 才能在不断地发展中保持传统媒体的地位和优势。

关键词: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媒体融合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案例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38.

[2]钱梅.浅谈网络媒体的发展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新闻界, 2009:18.

[3]沈春雷.我国网络媒体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青年与社会, 2015:40.

[4]李艳, 罗琼.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2:51.

地方院校图书馆加强传统服务论 篇8

一、地方院校图书馆加强传统服务的原因分析

(一)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 事物的发展道路是由低级到高级的渐进式发展过程。

违背自然规律的“大干快上”不仅不会取得任何真效, 反而会贻害无穷。目前, 地方院校图书馆由于受自身发展条件的制约, 知识服务的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合理的发展政策可以因势利导地助推现代化的步伐, 并减少服务转型过程带来的副作用, 但图书馆不能一蹴而就地跳过必须经历的环节, 用政治运动的方式人为“提速”发展进程, 这势必会给将来产下变异的怪胎, 后患无穷。地方院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现有资源优势, 以传统文献服务为主, 发掘自身潜力, 走出一条科学有序的渐进式发展道路。

(二) 从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上讲。

地方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培养合格的人才。地方发展所需, 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归宿。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人才培养的目的性, 合格并不一定要一流, 适应不一定要新奇和高深。作为地方院校核心之一的图书馆, 理应从属和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目标。图书馆不仅仅是文献资料的收集者、保护者, 更是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选取、分类、序化、整合等一系列劳动, 以实现知识传递的服务者, 更是公正、平等、自由、和谐这些精神理念的最好阐释者、践行者、倡导者和传播者。图书馆的根本目的是服务读者, 基本原则是保证公平。图书馆发展, 如脱离实际, 盲目地追求新奇, 这不仅会占用大量有限资源, 影响传统服务的正常开展, 而且这种牺牲公共资源来保证局部利益的做法, 会严重违背图书馆公益性服务理念, 同时危及图书馆捍卫的公平和谐原则, 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阻碍图书馆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

(三) 从地方院校学生的需求上讲。

地方院校图书馆既是知识的汇聚点, 又是文化的交流地。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受社会发展和读者自身发展制约。读者除满足专业学习外, 在提高自身发展上, 还有最基本的、广泛性和通俗性的阅读需求, 而地方院校读者研究性的需求相对比较低。我们理应尊重读者个性, 重视读者发展, 但是, 经验表明, 一味地增加设备, 不仅不可能解决读者需求问题, 反而会使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剧。由于读者的需求具有个体性、随机性, 有时甚至表现出非理性, 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 读者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素养、文献资源和管理方法手段的需求, 会演化为无原则的挑剔, 自由如被曲解, 就会演化为放纵。因此, 地方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前提是学会管理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增加供给。发展是有限的, 增加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读者的需求, 盲目地供给只会导致更大的需求浮躁。所以, 图书馆在提高服务、满足读者基本合理需求的前提下, 应警惕读者期待下的需求浮躁。对读者的需求, 应根据实际, 科学地分析原因, 制定合理有效的规范, 把提高图书馆服务的质量和合理引导读者、科学的规范管理读者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从地方院校图书馆的人力、物力、经费状况讲。

经费不足是当前大多数地方院校图书馆共同面临的又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图书馆要发展, 经费保障是前提。地方院校图书馆如果不顾自身的发展实际, 好大喜功, 争上设备, 服务扩张, 其结果只会是花费大量资源, 抛弃已有的传统优势, 而在自身的势劣上疲于应付。该做的没做好, 不能做的强而为之, 势必两败俱伤, 原有的服务受到严重干扰, 极大地挫伤员工的工作热情, 服务质量下降, 同时会严重影响图书馆的声誉。所以, 我们应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 充分挖掘传统服务的巨大潜力, 为最大化地满足读者需求和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地方院校图书馆加强传统服务的应对措施

(一) 牢固树立为读者服务的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 (1994) 》提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 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平等、自由、无区别地享受图书馆服务, 是每一个读者的基本权利。图书馆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决定了图书馆的一切活动, 要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最终目标。读者既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 同时又是图书馆开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体验者和支持者。我们只有真正地树立为读者服务的理念, 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才能结合图书馆的实际, 才能从读者自身的利益出发,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二) 把制度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良好的服务质量必须与科学高效的管理相统一, 制度本质上也是服务。图书馆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时, 必须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 以规范来制约读者的行为, 防止读者需求的浮躁性、随意性。规范不是约束, 更不是限制, 必要的规则, 不仅有利于管理的科学高效, 更是保障广大读者利益最大化的根本要求。图书馆要结合自身实际, 规范管理读者需求, 坚持合理引导、制度规范、规模适宜、科学有序发展的原则, 捍卫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逐渐树立起管理的规则意识。尊重不可演化为自由, 多样不可转变为混乱, 我们要把满足广大读者需求与平等对话、理性开放、宽容异见和锻炼人、感化人、塑造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合理的引导和科学的规范有机地结合起来。管理不应该仅仅体现的是冷冰冰的规则和制度, 而更应该是融入人性化的一门艺术。换言之, 我们要在保证读者合理需求的基础上, 提高服务范围、服务层次。

(三) 树立大服务的图书馆理念。

大服务的概念即:服务对象、范围上体现全方位;服务方式上体现主动服务, 多层次、多样化的立体服务;服务手段体现电子化、网络化、人性化。

1. 图书馆读者借阅实行大部制。

即根据功能把图书馆划分为文科区、理科区, 报刊区和阅览区等大的区域, 简约库位划分, 简化借阅程序, 尽量减少人为设置的借阅障碍, 满足读者多方面的需求。借书实行开架借阅, 还书在入口处设立通还服务处, 具体的操作流程可如下设计:统一处理读者还书 (对污损, 丢失图书及超期费用处理) ———文献归类分库 (归分采编室、各书库、修复处理处等) ———电梯运送各库———各库集中上书, 同时为读者提供导读咨询服务。由于有相当一部分读者, 仅仅来图书馆还书而不进馆借阅书籍, 通还服务处的设立, 可减少读者由于不熟悉分类系统或者忘记所借书的书库而造成的还书盲目性, 可大大节约读者时间;馆内人流量至少减少三分之一, 有利加强管理;工作人员分工明确, 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同时降低了管理费用;书库的借阅效率也大大提高。

2. 图书馆书库的科学管理设计。

分类管理是做好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文献资料管理设计目标应是损失少、寿命长、排架准确、整齐, 使之便于读者利用, 使馆藏图书资料经常处在流通状态中, 图书流通得越快, 它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而我们在现实管理中发现, 部分入库选书的读者, 由于不了解图书的分类体系和排架规律, 常出现放错位置的现象, 所以流通部的工作人员要经常巡视, 发现有放错架位的图书要及时归到正确的架位上;对归还的图书和新到的图书要及时上架, 以利于读者查找, 提高图书的流通率。除加强管理外, 还需在书库设立新书导读栏, 及时迅速地宣传报道新到文献的信息;在书库的入口处, 设立读者热读书架, 分析读者需求, 对读者需求多、借阅频次高的归还图书, 先进行粗分, 暂不放回书架原有位置, 而放置在读者热读书架上, 并定期对读者热读书架图书进行整理, 根据需求增减;及时对部分文献更换, 并归类上架。这样, 不仅方便读者, 扩大了图书的利用效率, 而且节省了工作人员的时间, 提高管理效率。

3. 充分合理利用图书馆的有限资源。

我们要积极挖掘自身优势, 科学、高效、有序地扩展传统服务范围, 如增加阅览座位、扩大读者的借阅权限、设立自习室等, 扩大图书馆的职能,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又如可设立读者图书互借服务处, 读者自己的图书, 可以采取捐赠、期限授权转让等多种形式, 集中管理, 为读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开展服务;再如可采用积分制的管理形式, 就像读书银行, 用自己的书, 可以换取等值的服务。读者图书互借服务处的设立, 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律, 为读者提供交流共享的平台, 有助于读者“和谐共享”理念的培养。

地方院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有巨大的开发服务空间, 图书馆应在现有的条件下, 分析服务对象, 了解服务需求, 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认识自身, 适度发展, 提升传统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为构建现代化的新服务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得图书馆传统服务面临严峻挑战, 而地方院校图书馆问题尤为突出。为此, 我们在分析地方院校图书馆加强传统服务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立足现实, 在提高传统服务的层次和质量上下功夫, 努力深化和拓展图书馆传统服务功能的措施。

关键词:地方院校图书馆,传统服务,原因,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许红建.图书馆自助服务较传统服务之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9, (2) :91-93.

[2]顾晓红.传统阅览室服务方式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的拓展和延伸[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09, (1) :42-43.

[3]蓝永.浅谈图书馆网络服务与传统服务的配合[J].图书馆论坛, 2008, (5) :123-125.

地方传统媒体 篇9

关键词:媒体融合,困境,应对策略

融媒体是指充分利用媒介载体, 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 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 创建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2014年8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这代表媒体融合建构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为地方媒体, 如何顺应形势, 借助媒介融合实现二次发展成为亟待考虑的问题。

一、融媒体时代, 地方媒体面临的困境

(一) 资金困境

资金不足是制约地方媒体发展的最大因素。长期以来, 受覆盖范围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 大多数地方媒体的收入来自财政拨款以及广告收益两个方面。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崛起, 广告收入大幅下滑是全国各地方媒体面临的共同难题。资金的匮乏导致地方媒体无法购买新技术、更新设备, 造成的结果则是广告业绩下滑、受众不断流失。有数据表明, 2016年地方频道前三个月广告收入均下滑40%以上。

(二) 人才困境

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其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受机制体制影响, 地方媒体人员年龄构成普遍偏大。而对于契合新媒体要求的年轻从业者来说, 往往又因为编制、收入等因素影响, 难以进入。造成的结果则是人员流动性大、人才流失严重, 从而导致节目品质和创新能力难以真正得到提升。

(三) 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当前, 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受众, 特别是年轻受众获取资讯与娱乐的主要手段。微博、微信以及移动客户端的迅猛发展, 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方式, 传统纸媒与电视的单一性已无法适应新媒体用户的信息需求。

综上所述,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已是大势所趋。地方媒体应该在观念更新、组织架构、内部管理、技术投入、方法路径等方面完成变革, 适应受众与时代的需求, 才能实现二次飞跃。

二、融媒体时代, 地方媒体的应对之策

最早提出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他认为, 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认为, “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如今, 媒介融合概念已经被放大化。泛指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层挖掘信息内容, 将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 实现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信息终端的功能一体化。

对于“融合发展”这项“转基因工程”而言,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但可以从顶层设计、流程再造、人才培养这三个最主要的突破点入手。

(一) 顶层设计是基础关键的第一步

目前, 中央已经下发了指导意见, 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明确了目标和原则。各地方媒体应该结合各自的特点, 制定融合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实现短期计划与长期规划相协调, 明确目标任务。在融媒体的发展大潮之中, 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上的深度融合, 实现二次飞跃。

(二) 内容为王, 传统优势再挖掘

融媒体时代, 对于电视、广播、平面以及网络等各种媒介而言, 没有一种媒体兼具所有媒介的共性优势, 而融媒体的根本则在于整合资源、整合优势, 让长者更长。在此基础上, 自身媒介的固有优势不应该降低, 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而传统媒体独有的权威性正是需要提升的内容。相关机构对我国20个城市2000名媒介用户进行了调研, 结果显示, 用户对主流媒体的内容需求方面, “硬新闻”依然占据重要地位。

以笔者供职的银川市广播电视台为例, 《电视问政》是其代表性的品牌栏目之一。在融媒体的潮流下, 除了传统的电视媒介传播, 目前电视台也借助媒体融合的力量对播出内容进行平面、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介方面的多渠道宣传, 但电视媒介独有的展现与表达方式仍是《电视问政》最好的载体。据此, 面对时代的转折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 传统媒体利用与政府部门合作的优势, 强化并巩固了政务服务新闻内容, 并将政务服务功能整合到新媒体平台中;同时发挥好传统媒体的采编优势和信息资源优势, 把传统媒体原创的内容、权威的信息、言论评论、深度解读向新兴媒体延伸;多生产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的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 力求在融合发展中主导舆论, 发挥主流作用。

(三) 采编流程的技术再造

地方媒体要按照融媒体的发展特点, 对以往的采编流程进行技术再造, 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运行机制。

在融媒体时代,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体传播什么受众接收什么”的传播结构。如今, 受众的选择趋于多样性。在融媒体时代, 信息传播首先要完成一个改变, 即由原来的“我们生产什么受众接受什么”, 改变为“丰富传播内容、符合受众口味”。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 信息获取者不再被称为受众, 而是用户, 名称的改变必须对采编流程进行再造, 因为用户对媒体是否‘忠诚’, 根源在于是否可以从这里获得想要的信息。

其次, 要建立起统一指挥调度的全媒体采编平台, 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目前, 笔者供职的单位正在建设“中央厨房”, 将电视、报纸、广播以及新闻网手机台资源纳入整体架构, 并进行流程再造。建立起了全媒体采编平台, 实现了一次采集、多元传播的格局。同时, 改变了新闻表达与传播方式, 利用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的趋势, 按照新媒体运行特点建立数字信息集成处理中心和话语体系转换中心, 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运用图文、图表、动漫、音视频等多种形式, 满足受众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接收需要, 构成与用户之间良性沟通的平台, 使传播的效果得以放大。

(四) 融媒体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是关键

打好媒体融合战略的核心是人才, 没有融合型人才就不可能有融合发展。

受体制机制的影响, 大部分地方媒体在用人上分为事业编制与非事业编制。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的痼疾在很多地方是共性, 形成了人不尽其用的局面。因而, 顺应融媒体发展要改革人才工作机制, 把各类人才纳入统一管理, 在媒体内部进行统一调配使用, 合理分工, 留住人才。同时, 要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制定多种形式的人才激励政策, 吸引人才。在人才的培训上面, 要改变根据媒体形态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的做法, 培养具有全媒体理念和技能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加强交流学习, 多去先进地区考察取经, 多请业界专家讲授指导。

融媒体时代,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是将舆论阵地拱手相让, 还是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在媒体融合发展中担当使命与责任》回答了这个问题:“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也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通过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努力跟上时代步伐, 积极开拓新兴媒体领域, 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 不仅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谋求未来的必由之路, 更是巩固壮大宣传思想阵地的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荣荣, 孙卫华.社会化媒体环境对用户认知能力的影响[J].当代传播, 2014 (01) :24-26.

[2]尹韵公.当前网络发展的新特点[J].新闻与写作, 2013 (01) :23-25.

[3]卞清.从“职业新闻人”到“在线行动者”:记者微博的中国场景[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2 (12) :61-64.

[4]张志坚.媒体人微博的性质与功能[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5) :4.

上一篇:流感病毒与防控措施下一篇:资本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