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训练

2024-09-16

教师的训练(精选12篇)

教师的训练 篇1

摘要: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措施。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通过教师的学习得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高教师知识与能力中,创意思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进行创意思维训练,是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创意思维,训练路径

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措施。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通过教师的学习得以实现。所谓教师学习是指教师通过自身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其教学知识与能力获得成长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高教师知识与能力中,创意思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资讯发达、知识爆炸的今天,创意思维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重要。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教师具备了较高的创意思维意识,自然也就可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意思维训练。进行创意思维训练,是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哲学认识论上看,创意思维由对象、主体、运行及其结果构成。就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创意思维的培养训练主要侧重于教师主体自身。

一、形成创意的教学观念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是以教促学还是以学定教?回答答案的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前者重教后者重学。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创意思维培养上,教师的创意思维应着力于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指导、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创意意识。如 :在一张正方形的纸上有9个黑点,分别是正方形的四个角的端点、每条边的中点及对角线的交点,请用一笔画出4条线段并将所有黑点联结起来。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只满足于让学生知道答案,讲解一种解题思路就可以了,但从创意思维培养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讲授无疑是失败的。该题是一个很好的创意思维对象,在答案数量上存在多种可能。教师要挖掘这些可能,打破思维的惯性,站在创意的视角看待教学内容。在备课时,充分研读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时刻牢记学生的因素、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使教材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尽可能提供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上题的关键就是突破9个黑点构成的方框,这可以从平面、立体、圆形等角度进行思考。找出一种解题方法后,再尝试着从另外角度进行解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解题路径,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路虽然不一样,但是同样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

二、牢记让数学回归生活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储备的有限,教师要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和深化。不管是数的认识,还是数的加减乘除计算,还是应用题及几何图形,无不和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数学中发现创意的因子。如老生长谈的数学题,书上有10只鸟,打死了一只还有几只?答案应该是多种可能,而不是只有一种现象,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现实存在着多样性。数学贴近生活,创意思维启蒙教育也就有了根基,有了依靠。数学有用、数学可用、数学能用也就被学生接受。肯定与否定、自我与非我、求同与求异、无序与有序等,是常用的创意思维培养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创意点子。

三、保持教学敏感和教学激情

创意思维需要的基本素质包括思维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以及思维潜能的开发。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训练材料,解题的思路、速度,考虑问题的广度、深度,以及解题方法、路径、准确性,都是很好的创意思维训练素材。要运用好这些素材,就要求教师保持对优质教学的永恒追求,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上课内容、作业布置等方面尽可能将自己独到的理解融于其中,而不是照抄照搬别人的思想、教案、例题、答案。经常选择有趣的教学材料,经常变换导入、过渡和小结。在挖掘教学新花样上多花点心思,有时不妨变换游戏规则,打破常规,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保持教学激情,保持对创意思维的敏感和敬重。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教师教学产生怠倦,对教育教学充满至深之情,课堂也就如一潭活水充满活力。

四、避免思维定势的负影响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习惯的思维倾向、路径和方法,由此构成了头脑中思维定势。这种定势有利于对一般问题的思考,但不利于思维的创新。如有位老师讲授了《带小括号计算》后,出了一道数学题,要求学生运用刚学知识列综合算式解答 :李阿姨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平均每小时做12道菜。李阿姨一天一共做多少道菜?大多数学生很快按要求列式12×(3+4);也有学生列式12×3+12×4对小括号的运用表示质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不用同样可以解决问题 ;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提出这个例题与是否运用小括号无关,因为没法解答,存在多种答案。面对挑战,教师如何临场应变,这看似是教师教学技巧问题,其实更是教师思维品质的锻炼提高问题。从创意角度来看,后面两类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他们具有创意的视角。从平常中看出了不平常,使得数学题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其实这个不寻常的性质,并非数学题本身新产生的性质,而是一直存在于数学题之中,只不过很少发现而已。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教学意外中发现创意思维的宝贵价值。

五、借助合作学习培养创意思维

教师创意思维的培养除了靠自己的理论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等传统的个人化的路径外,还可以在与其他教师合作学习中提高创意思维的品质。一是借助听评课。通过公开课、观摩课、教研课,在听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听,在评的过程中多进行反向思维提出疑问,尤其注意同事间的批评性反思和专家的建议性举措。二是借助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在大多数学校已是一种常态。教师在集体备课的讨论中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充分听取其他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改进意见。三是借助课题研究。在参与或主持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关于某个问题的讨论、质疑及研究方案的修订,既是教师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创意思维培养的过程。

六、进行左右手思维转换训练

近代的科学研究证实,人们对头脑的潜能估计太低,甚至连1%也不到。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人脑的潜能开发与左右手的分工有很大关系。右手代表工具、规律、成就,左手代表自觉、想象和潜意识。培养教师的创意思维,要在开发右手思维的同时,也注重左手思维的培养,不断进行左手思维与右手思维的转换训练。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爱因斯坦,他创立的狭义相对论不是数学或逻辑推导的结果,而是直接来自形象思维。就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保持专业知识学习兴趣之外,不妨也培养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体育等学科的兴趣爱好,提高自己的艺术直觉和形象思维能力。

以上六个方面,是小学数学教师创意思维培养的基本路径,具体到个人因人而异,可能侧重点不一样,但无一例外的是教师创意思维质量对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学生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教师创意思维的培养既要提高思想上的认识,加强创意思维训练的自觉性,更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自我反思、合作反思、批判质疑的能力,善待学生的异质眼光,呵护学生的“叛逆”性教学问题,从而使小学数学课堂形成创新创意的高效课堂。

教师的训练 篇2

四、五年前自己是参加过类似的活动的,因此,这一回可以有所准备的从另一些方面去感受更多的一些事物。

感受颇深的是教练们敏锐的观察力、目标的分层递进和活动深层意义的概括提炼。从一开始的简单问好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以上这几方面。

从接队开始,教练们就开始观察这个将近100人的团队特点,然后是根据特点不断的诱敌深入,例如问好:教练说:“各位队员,下午好!”我们第一次的回答是:“好!”,教练告诉了我们在这里训练的问号方式是:“好,很好,非常好,西中更好!”,接着再问我们一次。这一次,教练的总结是:“女的比男的厉害。”这句话一下子就把那些男人们的斗志激发起来了。于是,第三次的问候震耳欲聋!教练还不罢休,利用不断白热化的氛围,还把那些因为身体等等原因没有换上军装,站在一旁观看的老师们动员到了队伍中,于是,更响亮的一次问好直奔山谷。

——“好,很好,非常好,西中更好!”声浪一层层的送出去又好像飘了回来,直穿耳道...教练的一句点评让我很受启发:“大家听到了回音了吗?我们做人做事就是这样,要尽最大的可能让自己听到回音。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浅谈教师的嗓音训练及保健 篇3

【关键词】发音技巧 用嗓保护 嗓音训练

优美动听的嗓音及其承担的口语交际技能,是我们教师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许多教师缺乏发声科学的知识,本能地扯着大本嗓叫喊,造成喉咙长期超负荷使用。只有通过有效的科学训练和保护,预防和强化嗓音机能,从根本上解决嗓音问题。

根据以上状况,本文从嗓音训练与嗓音保健两个方面,结合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教师的嗓音训练方法,便于大家探讨。

一、教师咽喉常见疾病及发病原因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引起了很多职业性嗓音疾病。教师出现与嗓音有关的疾病主要有三种:声带疲劳、声带小结和声带息肉。如果教师们能掌握科学合理的用嗓护嗓知识,将大大减少患上这些疾病的可能性。

那么引起职业性嗓音疾病的原因究竟是哪些呢?有专家曾经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有人是因为发声过度或者发声方法不正确引起的嗓音疾病,还有人是因为没有严格遵守嗓音保健方法而引起的嗓音疾病。根据统计结果来看,导致教师嗓音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发声不科学和缺乏嗓音保健常识。其中的“罪魁祸首”是发声不科学。那我们就通过改进发声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可以根本性的解决问题。当我们改进了发声方法,消除了 这些不良刺激,损伤得到了恢复,嗓音的疾病自然就解决了。

二、重视运用用嗓技巧

用嗓技巧是专业发声的技巧。通过口腔共鸣,鼻腔共鸣,胸腔共鸣,呼吸控制等使嗓音美化。在教学中,老师的每一堂课都是通过嗓音来完成的。如何运用自己的声音,使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顺畅流通,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掌握正确的用嗓技巧是重中之重。

1、爱护嗓子,保护发声器官。我们老师的课很多,嗓音经常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嗓音特别容易疲劳的,建议大家可以在上课前,或者课间休息的时候,多做做伸舌头、舔上腭、发气泡音等练习方法,从而使喉咙和舌头的肌肉得到放松,声带得到轻微的按摩。

2、正确的方法练习发声。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推荐个很有效的简易练声法。站姿,上身稍前倾,深深的吸口气,提笑肌,嘴唇微微向上翘,口腔里,保持软腭、咽喉因为深吸气而自然扩充的感觉,感觉哈哈大笑一样,用膈肌的弹跳冲击力量发出短促有力的“哈哈”笑声。刚开始时,我们可以每发二三声就休息一会儿,慢慢的可一口气发四五个,七八个,乃至十几个“哈哈哈哈”。。。。。。。。只要教师们坚持多练,时间长了,就会慢慢感觉到说话声音洪亮、嗓音轻松、长时间说话嗓子也不容易疲劳。发声方法正确了,我们教师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可以拥有一副清澈,美妙的嗓音,对自己,对学生而言都是莫大的享受。我们又可以重新享受上课带给我们的愉悦感。

四、保护嗓子的有效方法

课堂上完美的音色是需要保护的,教师应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学会开嗓技巧和用嗓疲倦之后的修复技巧。教师掌握了嗓音保护的发声方法,即使长时间大音量的说话,嗓子也很少会出现问题。那么如何减轻嗓子负担,使教师嗓子不容易疲劳,说话不容易累,经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条可供参考。

1、多伸舌头。伸舌头是一项增强喉舌肌肉运动技能的很好的操练活动,它可以帮助开嗓清音,恢复声带疲劳。当我们喉咙刚刚开始疼痛时,每天伸缩舌头30分钟,配合吃药,能很快的缓解疼痛。假如教师坚持长期练伸舌头练习,即使偶尔感冒咳嗽,嗓子不舒服,也能坚持上课,嗓子也不会嘶哑。伸舌头还可以提高嗓音质量。它见效明显,随时随地都可以做,是预防治疗嗓子疾病、改善音质的“灵丹妙药”。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闲散时间,常伸舌头,使声音宏量持久。

2、用嗓子时间长了不要频频喝水。很多老师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当讲课口干舌燥时,会选择时不时喝口温开水来缓解这种症状。但是以我声乐教师的观点来看,觉得这个方法不可取。因为我们讲课时间长了,声带会摩擦起热,咽喉会充血,这时候喝水会冲淡有利于自我保护的分泌物,对恢复嗓音疲劳反而不利。假如夏天喝冰镇的水,对嗓子的损害会更大,因为发热的咽喉忽然受到冷东西的刺激,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嗓子会说不出来话,即“失音”,后果很严重。所以,我们老师在上课前,就补充够充足的水,下课后休息一会再喝水。假如上课时还是觉得口干舌燥,老师们可以在课间休息时做以下练习,会有帮助。方法是:将舌尖沿着上齿龈、硬鄂、软鄂往后舔,舔的越深越好。只须几分钟的时间,唾液分泌会越来越多,把它咽下去,很快就可以缓解口干舌燥的症状。老师们也可以找个僻静的地方,做做伸舌头的练习,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3、做好起床清嗓三步曲。(1):发气泡音。早晨睡醒后,全身肌肉都很松弛,这个时候发气泡音最好。长期坚持这样做,可以解除嗓子的疲劳,加强声带的弹性和灵活性,而且对声带充血、声带小结等常见的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方法如下:安静地平躺在床上,先深吸一口氣,呼出一大半的气,然后用剩下的小半口气轻轻地均匀地吹动声带,发出类似“啊啊啊”的气泡滚动的声音。等到这口气呼完了,再换一口气接着发。练习3----5分钟就可以了。做这个练习时可以张口来练,只要保持气息连贯流畅,感觉吹向后鼻孔就可以了。(2):打哈欠练习。当我们起床后,可以多做伸懒腰,打哈欠的动作。充分利用做早餐的时间,嘴巴多做唇舌操。比如,咧嘴、伸舌头、舔上鄂、打哈欠等。这个练习可以防治喉咙痛,辅助治疗扁桃体发炎。(3)哼鸣练习。吃完早餐,在上班的路上,我们可以找一首我们喜欢的,音域不高的歌曲,用鼻音哼鸣来唱,它有效解决喉咙紧张的不良发声习惯,比较轻松的找到高位置共鸣感觉。这些 练习只要我们坚持做,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发现,喉咙清爽多了,声音也变得宏亮起来。

五、结 论

“精神畅快、心平气和、饮食有节、寒暖当心、起居以时、劳逸均匀、练嗓保嗓、都贵有恒、由高到低、量力而行、五音饱满、唱出剧情。”这是我国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总结出来的护嗓要诀。以这条要诀为指导,再辅之以文中介绍的锻炼方法和保养之道,就一定能够远离喉部疾病,让嗓音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教少年儿童学唱歌 陈巧姑

[2]教师的嗓音保护 刘泽梅

[3]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健 彭利佳

教师嗓音的科学发声训练和保养 篇4

关键词:教师嗓音,科学发声,训练,保养

教师每天都需要在大量的时间中通过声音讲课与做学生工作, 因此, 用嗓的量和度都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们要多并大上好几倍!如果用嗓不当, 或者只用声不练声, 或者发生其他一些病理性原因, 就会造成嗓音的质量下降, 讲不响, 讲不长, 甚至于沙哑失声, 给工作和学习带来不便。就目前情况说, 教师在发声技术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不正确的地方。要提高其质量首先要找到其错误的根源, 设法纠正, 并注意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深感作为教师的嗓音的重要性, 愿意利用本人所学的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及在教学中积累的科学发声训练和保养方面的经验, 与教师朋友们进行交流。

1 影响嗓音的原因

每个人的嗓音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但无论音质和音高等诸多嗓音因素怎样, 健康的嗓音标准则是一致的, 那就是保持个人的正常的讲话的音质和音量。但是影响嗓音健康的因素喝多, 概括这些因素大致为:

1.1 发声器官———声带及相关器官原因。

由于器官的先天或后天病变造成发声器官的畸形, 呼吸器官疾病等病理性原因造成嗓音质量差的, 只有先进行医学治而后再学习正确的发声方法。

1.2 发声方法不当, 对嗓音损害。

a.发音位置不当:一般人以为, 既然发声器官就是嗓子里的声带, 想声音大些就使劲在嗓子里说。往往是伸脖子、拉长声带来发音的, 这对于长期需要有一定音量来“说话”的教师来说, 是十分危险的。声带拉长会变薄, 在为取得大音量而用了过于猛烈的呼气的冲击下, 造成“扯脖子喊”, 就会显示出耐力差, 常充血, 咽喉疼痛等病灶。b.呼吸方法不当。一般人说话最常采用的是胸式呼吸, 而这种呼气的优点是呼气比较灵活, 但缺点也十分明显, 气量小, 说话声小, 浅, 呼吸器官参加的运动比较消极, 最有活力和最能使呼吸、发音取得力量的横隔膜没有参加到整个运动过程中, 从而失去了音量的支撑点。用这种呼吸常有讲话时感到胸闷, 声带因为不够适量的气流冲击而增加摩擦。c.呼气动作与声带被激起动作配合不当。如声带先靠拢而呼气晚一步到达声门, 则会造成喉部和咽部过分的紧张, 使人感到虽然费力但仍旧说不响, 好像“挤着嗓子说话”;若呼气先于声带的靠拢而通过声门, 则会造成声音带“沙”的漏气的现象, 听起来使劲说话声音却发虚, 长期这样会引起声带充血发炎;如果呼气的力量太强, 将造成声带闭合不佳, 受力不均, 常能引起声带小结等病变。

2 科学发声的训练

2.1 呼吸与共鸣同步结合练习。

步骤一:呼吸调节法。良好的呼吸是美好发音的基础。整个呼吸应该是快吸慢呼的胸腹式呼吸, 我们用抽泣或吓一跳的感觉吸气然后慢慢呼出, 同时强调自然, 深长。这时我们腰带一圈的身体:腹肌、腰肌、肚子即横膈膜都打开撑住, 直到口中说话的气息慢慢消失……这样练习的时候, 把手放在嘴巴前面, 感觉不到有明显气流冲出时, 说明这时候的呼吸的力量和速度掌握得恰倒好处。步骤二:声音共鸣法。运用呼吸合理正确地“贯通”人体共鸣腔运用共鸣。人体可以利用的共鸣腔体主要包括:头腔、口腔、咽腔、胸腔和腹腔等。通过改变这些腔体的形状来和声带发出的声音产生共鸣的效果, 使声音丰满、圆润, 声带负担减轻。首先:口腔、咽腔共鸣。软颚上提抬起, 找打哈欠快结束时的状态。喉头向下, 软颚抬起, 下巴放松, 使喉到嘴唇的共鸣管道尽量拉长, 同时打开喉咙, 让气息将说话声音毫无阻挡地送到充分打开的鼻腔和口腔。这样声带发出的声音得到了共鸣, 音量自然增加许多。然后:头腔、咽腔共鸣。笑肌位置抬高, 用微笑的感觉找到。把笑肌位置抬高, 头腔就加长了共鸣空间, 不要小看这抬高的一点点, 这时声音往上走, 变得清脆响亮, 共鸣腔就形成了, 真可谓是四两拨千斤。接着:胸腹腔共鸣。将横膈膜下压用力, 可以用哈哈大笑来找。吸气时, 我们腰带一圈的身体——腹肌、腰肌、肚子即横膈膜都吸进气打开撑住, 自我感觉仿佛在用肚子“说话”, 而不是嗓子了, 这时, 声音浑厚、稳重、自信。如此, 用身体下面的力量调整声音的轻重缓急, 声带就大大放松了, 使说话不是嗓子局部受力, 而是全身均衡受力。于是嗓子负担减轻, 更能耐久。

2.2 用声乐练声的方法纠正呼吸和共鸣错误。

由于大多数的发音方法不正确是由于呼吸的气息和声带闭合的配合不当造成的, 所以利用练声曲使练习者在发音时在每句练声要求时间之内, 给气息和声带的正确配合创造良好的条件, 如:a、o、e、i…的音阶练习。不仅如此, 利用有关母音的强化, 还能纠正和治疗一些因不良发音造成的声带上的毛病。利用练习练声曲时各个发音器官的积极状态, 帮助练习者寻找声音共鸣的感觉, 学会使声音产生共鸣的方法, 从根本上解决音量的问题。

2.3 加强咬字、吐字能力, 增强口腔这个“扩音器”的效能。

咬字是指口腔在咬字头时的力量, 吐字指的是字腹到字尾的过程中的口力。字头要咬得“重”些, 字尾必须交代清楚。我们中国的汉字发音一般是由子音和母音构成的。子音在口腔的前半部形成, 母音是在口腔的后半部形成。舌前三分之二管发子音, 舌根、咽、喉是用来发母音的。为了使吐字清楚, 嘴唇要在吐字时用力;在发母音时放松, 子音要念得快。要恰当地运用子音的阻气和母音的放气的对抗力量, 才会产生正确的字头, 引起正确的母音, 利用好口腔共鸣。我们可以辅助朗读练习。建议在良好气息的支持下, 先逐字将字音咬准, 字音清晰了, 音量负担就减轻了。

3 嗓音能力的长期培养过程

万事开头难, 以前长期形成的习惯打破了, 变得不习惯, 不要紧, 多加练习。过程

3.1 教师的指导。

声音的训练是一件相当微妙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一位有经验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是整个过程的主导者, 他为练习者选择路径和进度, 并且对练习者的每一个状况作出判断、鉴定。在练习发声的道路上, 自学有时很盲目, 有专业老师点拨便是一条捷径。

3.2 毅力和习惯。

嗓音质量的提高肯定不是立竿见影的, 需要时间的锤炼和习惯的养成。曾经有一位声乐专家比较保守地断言, 要真正掌握完全正确的呼吸方法需要约半年左右的时间。所以练习者要有足够的毅力, 先坚持两三个月, 一定会有起色的。慢慢成习惯, 习惯成自然。这样不自然到自然, 新的好的说话习惯成自然了, 嗓音就会变得越来越好了。

4 嗓音的保养

我们先分析上海医院的一项关于教师嗓音状况的权威调查, 结果显示:吸烟的教师嗓音有异常状况比不吸烟者比例高, 而上课饮水的教师比不饮水的嗓音异常发病率明显降低;教师的工作环境有暖气及空调设备的比无这些设备的教师, 患有嗓音异常的机率明显降低;学校能为老师着想, 配备了腰式麦克风或无线话筒的教师, 患有嗓音异常的机率明显降低。看来, 对于自身嗓音的保养程度一方面要锻炼, 使它变得坚强有力, 另一方面也要周到地爱护, 具体提出以下几种办法:

第一, 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科学合理地用嗓。不断琢磨和学习, 提高发声水平, 用气带声, 以方法求效果。建议用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相结合。胸肺部和腹部间有横膈膜, 若吸气时能使用到横膈膜, 可使吸气量更大, 气的运用较灵活, 使用适当的音量与音调说话。使用适当的速度说话。第二, 平时说话节约用嗓, 说笑音量有节制, 切忌大叫。嗓子感觉疲劳的时候, 要尽快地休息。第三, 注意日常生活习惯, 少吸烟少喝酒。少吃太冷、太热或太辣等强刺激性食物。饮食定时定量, 要有节制。常喝开水, 多吃水果。身体不适时上课要学会间歇。在感冒、睡眠不足、过度疲劳时, 最好不要长时间、滔滔不绝地讲课。因为这时, 人声带的耐受性有所下降, 有的人已出现喉部病变, 如水肿、病理性充血等, 若此时仍过度用嗓, 可导致不可逆转的声嘶。不要在靠近空调的地方长时间讲课。此外, 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空气。第四, 保持身体健康。劳逸结合, 保证足够的睡眠。有病及时就医。适当用药物保健, 常用的有喉宝, 含片等。加强锻炼是嗓音健康的保证。

小结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篇5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习心得二班落冲小学钱思宁 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即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排列是有序的。它是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而循序渐进的。通过教师的程序设计、师生的积极互动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教学内容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养成“愿学”、能 “会学”、“乐学”、“快学”。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使学生 “愿学”即首先激活学习内驱力教师务必教会学生会听课让他们在听课时做到 “有信心”、“能专心”、“会用心”。其次学习方法是通向学习成功的桥梁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学要得法。每个学生因个性的差异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必须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自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地教会他们各自的自学方法。根据我们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具体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会学生预习。因为他们大多没有预习的习惯所以先讲述预习的意义和好处。学生们认识到重要性后趁热打铁传授具体的方法。结合练习册把每课的生字、多音字、形似字、词语解释全部摘抄到笔记本上并熟读课文三遍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预习要素在上新课之前检查没有完成的将受到小小的惩的训练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到自觉完成。第二教会学生听课。一节课45分钟好多不能全堂集中所以我采用讲授35分钟学生练习10分钟。每堂课先用3分钟提问抽答借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首先教会他们做到“有信心”、“能专心”、“会用心”。听课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丝不苟留神每一个问题甚至是一句话。学生切不可 “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能 “左耳进右耳出”不能 “傻听”不能只听 “热闹”不能只顾“欣赏”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并且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有效地做好笔记避免走神。在学生练习的十分钟我就巡视辅导顺便检查他们的听讲情况。第三教会学生复习。通过做练习册课后思考题小测验课前抽问的方式都能够掌握他们的课后复习情况。教师营造学生积极学习氛围能将学生置于无忧无虑无压力的愉悦情境中能使学生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学习中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能够顺利的进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也就能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提高罚。经过三周

教师的训练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训练

在美国的学校里,习惯将从事运动训练的组织、指导和实施者通常称“体育教师——教练员”。因为每个学校运动队把聘任“体育教师——教练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子上,其中把“多年的教学经验;多年的训练经验”排在前两位,说明“体育教师——教练员”一是兼顾,二是分离的,或二者有之。从我国学校体育领域来看,作为体育教师是以体育教学为中心工作的,同时兼顾运动训练、课外活动、早间操等工作。因而在称呼上就是体育教师。而教练员是业余体校、体工队和专业队的习惯称呼。这是我们与美国的最大区别。

本文试图通过学校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等问题来探讨“体育教师——教练员”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一.“体育教师——教练员”的关系

在我国学校实施运动训练工作的通常是体育教师,也有称呼教练员的。从训练学的角度看,运动训练是一个实践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训练过程中,作为运动训练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的教练员起着主导作用,教练员的训练水平直接关系到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没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就不可能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

目前,我国各级学校的教练员队伍大致分为3种形式。

“体育教师——教练员”,亦教亦训,教训兼顾。中小学几乎都采用这种形式,高校也占一定的比例;

“体育教师——教练员”,教训分离。高校中占主体。

外聘兼职教练员,在体校、体工队等招收专业教练员,只搞专项训练工作,高校中占少数。像清华大学的跳水队、击剑队、皮划艇队等采用联办、直接收购的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教练员问题。

体育教师与教练员在工作性质、执行任务、培养目标等方面究竟有哪些主要区别呢?比较如表1。

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现实要求从事运动训练工作的体育教师,在思想上要转变观念,由教学型向训练型转变;在行动上要狠抓运动成绩,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二.运动训练系统的控制

依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一个事件和行动过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运动训练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教练员是运动训练的控制部分,运动员是被控制部分。教练员主要控制运动员的选材、训练和管理。科学选材、科学训练是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保障。

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认为:“所谓的选材是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测试和预测,并经过一定的考察从众多的少年儿童中,准确地选拔出那些各方面条件优越,适合于某一运动项目需要的人才……”。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根据试点中学的条件和教练员水平,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测试工作,绝大多数学校直接与小学挂钩,作为体育后备人才来源和科学选材的一项重要措施。而高校同样采用这种方法,与试点中学挂钩,直接接受对学校的体育后备人才。另外就是采用联办、收购的办法,解决选材的问题。

目前,我国试点中学和高校的训练方式以天天训练为主,以隔日训练为辅,寒暑假采用全天的训练方式,与美国学校训练基本一致。但是值得指出的是美国中学运动训练较为松散,自由度较大;而美国高校的周训练时间高于中国高校,与中国专业队相一致。另外,美国高校在遇到重大赛事时,运动员往往要休学一年,专心的准备和备战,学校给与大力支持。见表2。

三.由运动训练带来的思考

1、教体分离与体教结合的矛盾问题

简单地说,教体分离是要解决“体育教师——教练员”主次不分的问题;而体教结合是要解决运动员“学训一体”的问题。从竞技体育的角度讲,教练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是很高的。换句话说,教练员的业务水平,一定意义上决定着训练质量。近17年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绩不高的原因之一,不能不说与“体育教师——教练员”有关。“亦教亦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最突出的问题是“体育教师——教练员”的专业性和专一性明显不足。所以,教体分离就成为一种必然。在“分离”时,还要考虑到我国学校的实际情况。

试点中学由于受过体育教师数量的限制,在一定时期内还难以改变“亦教亦训”的局面,是否可以通过建立教练员小组、横向联合、招聘等方式,尽快解决教练员问题。

1985年原国家体委就制定了“体教联合”的15年规划,如今规划所确立的任务基本完成,一个较完备的课余训练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过去的业余体校已开始向试点中学转移,而一些优秀运动员也在向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转移。体教结合是学校运动训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关于“一条龙”学训结合体系的问题

所谓“一条龙”学训结合体系,是指从小学——中学——大学不间断的、由低级到高级的训练衔接体系。它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学训结合体系。多少年来,教委和体委为之而努力,今天应该说已基本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大学的“一条龙”学训结合体系,这种体系以高校为龙头,以中小学为基础,学习和训练同步进行。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小、中、大学生。目前,我国一些高校都有附小和附中,它们是率先形成“一条龙”学训结合体系的。高校从选材、科研、训练等方面扶植、指导中小学,而中小学则源源不断地为高校输送人才,三者间形成一个纵向的发展趋势。

学校“一条龙”学训结合体系将纳入国家整个训练体系中,逐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教练员”在学校运动训练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为了更好地集中精力搞训练,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创造优异成绩,体育教师与教练员的分离是一种必然,而学生与运动员的结合也是一种必然。两种“必然”会给学校体育、竞技体育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王力军,沈阳化工学院体育部;蔡宝忠,沈阳体育学院;赵艳,辽宁省本溪市教师进修学院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十六大之后关注中国面临的紧要问题[M].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3.285.

[2] 王韩民. 国家生态安全概念、评价及对策[J]. 管理世界, 2001,2: 149-156.

[3]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M]. 1994.2—7.

[4]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J].中国教育报, 2004.10.15日.

教师的训练 篇7

一、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用乐观的心态看待世界和人生, 就能够看到机会和希望, 能够发现生活赐予的礼物, 安享生命。在面对困难和各种问题时, 首先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保持相对稳定的情感, 将眼光投向未知的明天;同时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正确评价自己, 更多地发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 这样才能体验并保持良好的情感;另外还要对各种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 善于挖掘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倾注热情、积极参与, 享受生活的乐趣。

二、学会将压力抛掉

教师的压力来自各个方面, 除了每天上课、备课、批改作业、个别教育等繁杂的工作, 还要专业进修、家访、行政会议等等, 除了常规工作, 还要不断的处理学生问题, 关注学生的发展。这些内外压力很容易转化为教师的心理压力, 怎样释放这些压力呢?著名的作家柯云路先生用他对生活的感悟回答了这个问题:

生活中很多不必要的负担, 都应交到应该交付的地方。

将钱交给银行。

将怕忘的事交给记事本。

将方方面面的工作交给各个负责的部下。

将无法预测的未来交给命运。

将今天没解决的问题交给明天。

将烦恼交给自生自灭的情绪规律。

将没必要背的包袱交给大地。

将孩子的成长一定程度上交给孩子自己。

将多余的牵挂交给过眼云烟。

将难以忍受的内心折磨交给知心朋友。

将恋人有关忠贞的允诺交给他 (她) 本人保管。

将自己的作为交给别人任意评价。

将对未来的忧虑交给未来。

将旅途劳顿交给淋浴。

将身心疲惫交给随心所欲的休闲。

将失去所爱的痛苦交给自然而然的淡化与遗忘。

将明天的收获交给今天的耕耘和风雨旱涝。

将自己赤条条剥光了交给自然。

三、不良情绪能合理宣泄

教师每天都与大量的人发生联系, 同时还要应付繁重的工作负荷, 不良情绪出现的几率也比普通人高。从心理卫生的角度讲, 过分压抑的情感只会使情感的困扰加重, 不利于身心健康, 而合理的宣泄可以使不快的情感释放出来, 从而使紧张的情感得到放松、缓和。教师易出现的不良情绪有很多, 在克服这些情绪时, 有几种常用的情感自我训练方法。

◆自我赞美法

训练方法:第一步, 记下你每天做过的所有积极的事情——不管这些事情有没有得到积极的赞赏, 有多少记多少。开始时, 迫使自己去注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美好事情, 做起来总显得有点机械单调, 但坚持几天以后, 你会忽然觉得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你的心胸开朗起来了。第二步, 每天晚上检查记录, 了解自己白天的收获。坚持数周之后, 你的自我感觉肯定会有所改善。这个简单的方法是学会自我赞美的关键一步, 只需花费少量时间和努力就可以做到。

◆自主训练法

训练方法:第一步, 静坐在椅子上, 把背部轻轻地靠在椅子背上;头摆正, 稍稍前倾, 两眼正式前方, 两手平放在大腿上, 两脚摆放与肩同宽, 全脚掌落地, 脚心紧紧贴住地面。第二步, 两眼轻轻闭合, 慢慢地深呼吸三次, 静下心来, 排除杂念, 把注意力放在两手和大腿边缘部分, 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到手心, 这时心里默念:“静下心来, 静下心来, 两手暖和起来了。”第三步, 逐渐将意念导向脚心, 重复上述动作, 脚心处也会感到暖和。一旦两只手、两只脚都真的产生温暖感觉, 身体就会有一种飘然的感觉, 此时头部也会感到很清爽。这种方法简单易学, 既可以调节情感, 又能消除心理紧张、心理压力, 减轻烦恼。使用这种方法坚持一段时间后, 就能尝到其中的甜头, 变得心理松弛起来。等熟练掌握了这种方法之后, 就可以随时随地使用, 可以坐着练、步行练, 甚至在课间也能抽出片刻时间做一做, 这样就能够缓解不良情感, 永远保持心理松弛、心情舒畅。

◆呼吸调节法

呼吸调节法是处理情感波动的有效方法, 通过深呼吸, 可以使波动的情绪及时稳定下来。比如情感紧张、激动时呼吸短促, 这时可采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练习, 来达到放松情感的目的;当情感深沉时, 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 来提高情感的兴奋性。

训练方法:第一步, 呼吸要和动作一致, 在呼吸时配合身体的动作。第二步, 坐端正, 身体放松, 做深呼吸。从下腹部逐渐地往胸膛充气, 吸气时腰部也要用力, 尽量收缩胸部将气吸进来, 呼气时好似撒了气的皮球。当这样做深呼吸时, 要把握住这样四点:一是必须分阶段地一次一次做下去;二是吸足气后, 不要立即呼出, 要尽量使这口气一直沉到腹部;三是绝对不要勉强用劲、乱用劲或用劲过大, 否则便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因为“放松”是一种人为的技巧, 而不是靠天生的自动反应;四是让呼吸与脉搏同步, 如果以脉搏的跳动次数为标准, 那么, 吸、止、呼的比例平均为1:4:2。当感到情感波动时, 特别是紧张、激动时, 就可以使用“呼吸调节法”, 要尽量使心脏跳得慢些, 善于控制自己的呼吸, 因为有节奏的呼吸会改善大脑的供氧情况, 使情感趋于平稳。

◆表情调节法

训练方法:通过改变外部表情而相应改变内部的情感。当情感过分紧张时, 可以有意识地放松面部肌肉, 不要咬牙, 两手伸开, 不要握拳, 或者用双手轻搓面部, 使面部肌肉有一种放松感。当心情沉重或者情感低落时, 可以有意识地强迫自己微笑, 假若做不到, 也可以看看别人的笑脸, 或者想一想自己最高兴的某件事, 便能够使自己从沉重、焦虑或不安中解脱出来, 使情感得到优化。

四、学会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是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 表现出对客体的温和与宽厚。幽默地面对生活, 微笑地面对困难, 能保持和创造愉快的心境, 克服不良情感的干扰。经常开开自己的玩笑也能帮助人从压抑中解脱出来, 转换视角看待眼前的障碍, 以便减轻焦虑。

五、学会宽容

宽容自己和宽容别人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也有利于保持心情愉快。只有以宽容大度的胸怀为人处事, 才会在顺境时觉得幸运, 在逆境中不消沉。

教师的训练 篇8

1政治坚定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指导教师在思想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政治坚定是对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其核心就是坚定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指导教师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思想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 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 把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政治坚定的根本要求就是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坚定的主要表现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旗帜鲜明, 立场坚定, 拥护党的领导不动摇;政治坚定的思想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指导教师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 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 把定方向, 指导实践, 推动工作。

2师德高尚

2004年前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师德论坛上讲了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百年大计, 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 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 师德最重要。由此可见师德对于教师, 对于教育, 乃至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师德即教师道德, 它包括两方面, 一是教师道德规范 (或职业道德) , 二是教师德性, 两者不同但又紧密相连。教师道德规范是外在的, 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 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是教师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教师德性是内在的, 是教师对自我生命道德意义的蕴涵与表达, 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反映, 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精神动力[1]。教师道德规范有助于教师德性的提升;教师德性的提升有助于教育活动品质的改善, 是教师道德规范的升华。师德高尚, 教师才能执着地、专注地、深情地进行教育工作;当教师在教育舞台上耕耘、体验、品味、沉醉时, 她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精神世界。

教书育人需要学识广博、技艺高超, 更需要品行端正、道德高尚。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对学生年轻心灵的影响深远而且巨大, 是任何其他有形或无形的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书育人不单是言教, 重要的是身教, 只有师德高尚才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教育是一项具有道德性的实践活动, 它需要关心人、帮助人, 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通过人类的教育活动, 而成长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人, 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一名称职的指导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即敬业和乐业意识, 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即勤业并追求价值, 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即模范遵守规则, 要有优秀的职业道德行为即甘于奉献。

3专业精通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有知识、有文化, 是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作为工程训练指导教师不但要有专业知识, 还要有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哪里来?又如何提高?只有不断学习、刻苦学习。学习是我们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如果我们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 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工作责任, 甚至难以在这个岗位立足。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从书本中学, 从实践中学, 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本领。通过学习, 使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 使我们的专业得到提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因此, 指导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 使知识不断更新、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要有一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 更多更快地了解本专业知识, 更好更高地掌握本专业技能, 达到专业精通的境界。只有专业精通, 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才能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职责, 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塑造合格的人才贡献力量。

4知识渊博

当今世界, 是信息时代, 学科交叉、文理渗透, 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2]。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学科不断涌现, 而每一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的支持与作用。同样, 工程训练教学的理念、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而且面对的思想活跃、个性飞扬、求知欲望强、接收信息快的新时代大学生也迫使指导教师必须自身提高。指导教师只有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已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因此要做好工程训练教学工作, 指导教师既要有专业素养, 又要有科学素养, 既要有哲学素养, 又要有艺术素养, 既要有道德素养, 又要有职业素养。指导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 对学生而言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能够帮助学生广泛地探究精彩的客观世界;对教师而言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本专业知识, 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其他学科知识 (如教育学、心理学) , 也能够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从而创造出善于教和乐于学的教学氛围。指导教师知识渊博、技艺精湛, 才能向学生展示科学的精隧、知识的力量、世界的浩瀚、宇宙的无限;指导教师知识渊博、技艺精湛, 才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引导者、综合能力的培养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指导教师知识渊博、技艺精湛, 才能使教育活动具有吸引人、感染人、愉悦人的力量, 最终达到我们期望的最佳的教育效果。

5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包括身体 (生理) 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 它是指导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指导教师工作不仅需要讲解, 还需要操作示范, 有时还需要手把手亲自指导, 因此教师身体健康是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这一点不言而喻。而实际工作中, 我们往往忽视的是指导教师的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我国教育专家刘华山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3]。”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是:智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品质健全、行为协调适度、适应能力良好、人际关系和谐、个性完整独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 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只要在生活实践中, 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自觉控制自己, 正确对待外界影响, 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 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指导教师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自己的事业发展, 更影响自己的学生健康成长。科学研究表明, 人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健康正作用于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患生理疾病的相对较少。心理健康的指导教师精力充沛、才思敏捷、热情高涨、工作积极、乐观向上、人际和谐, 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进而事业发展得比较成功;即使不成功, 也能坦然面对, 认真总结经验。相反, 心理不健康者情绪低落、状态萎靡、反复无常、怨天尤人, 他们不是在享受生命, 而是在煎熬生命, 这样对自己、对周遭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指导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 心理不健康的指导教师只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教师, 一举一动, 为人师表, 一言一行, 皆成楷模;他们热爱生命, 更爱全体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 , 热爱工作, 更爱师生融融;他们敬业乐业勤业, 充分展现生命的精彩, 用精神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灵;他们播种耕耘收获, 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完整体现生命的价值, 全心追求幸福人生, 也尽情享受幸福人生。

二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优秀的人才不是先天就有的, 而是后天培养和实践造就的。只有加强对工程训练指导教师的培养, 才能全面提高指导教师的基本素质[4~6]。对指导教师培养的工作, 要有计划, 要有目标, 贵在坚持。我们的培养工作侧重以下几方面。

1专业培训

定期举办专业培训和讲座, 邀请业内知名教授讲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最新发展态势;开展职工技能竞赛;举办大学生创新竞赛。通过这些活动, 提高了工程训练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 也开阔了指导教师的视野。对新加入的青年指导教师, 要开展岗前培训。

2教学实践

通过教学实践, 才能检验工程训练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 也只有通过教学实践, 才能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指导教师的教学时间不能少于规定的教学时数。对青年指导教师, 要选聘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工作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为其指导教师 (师傅) , 通过指导教师 (师傅) 传帮带的作用, 快速提高青年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

3跟踪培养

工程训练指导教师基本素质的提高, 不是激增的, 而是循序渐进的, 对指导教师的培养, 要有长期性。将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建立教学档案是跟踪培养指导教师有效方法。

4考核激励

对工程训练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综合考核, 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其教学质量[7~9]。通过考核对指导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比, 对成绩优秀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如与绩效工资挂钩、授予荣誉称号等。考核和激励是途径, 提高是目的。考核与激励相结合, 才能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 提高工程训练指导教师的基本素质, 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一环。教育是灵魂的事业, 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要求指导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 要求指导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和包容的博爱心态。总之, 只有指导教师基本素质的不断提高, 才有工程训练课程的丰富多彩, 才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唐凯麟, 刘铁芳.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3~4.

[2]陈继兰, 秦玉花, 张天娥.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的灵魂[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 9 (2) :179~180.

[3]应湘, 向祖强.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126~127.

[4]张丽梅.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9 (4) :156~157.

[5]王东梅, 龚政君, 陈钰.新形势下实验技术队伍作用的发挥[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 (3) :169~170.

[6]陈步云, 陈旭凌.浅谈我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与体会[J].实验室科学, 2010 (2) :35~37.

[7]李静, 邹广德, 陈学星.教师教学指南[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2~3.

[8]李淑春.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几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4) :173~175.

教师的训练 篇9

一、创设一个引领师生共讲故事的磁场

在具体的教学中,师生可以共同选择故事进行训练。幼儿的发展与年龄的关系非常紧密,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思维有很大差异,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选择作品。同时,在教学中,中职教师要和学生共同使用儿童语言讲述故事,互相矫正、互相鼓励。所谓儿童化的语言,不是指向儿童不成熟的表达靠拢的“儿童语言”,而是指适合儿童、强调童趣的语言。所以,中职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在使用语言时避繁就简,避免使用词汇涉及范围较小、句法结构较短的语句,不能因为双方都是成人就使用理解困难的专有名词、抽象词语和长句、复合句等等。长此训练下去,师生讲故事的能力必将同时提高,同时,其经验、角色分配能力和表达能力亦同步提高。

二、创设一个敢于创新的创造场

中职教师必须“自身硬”,必须与古往今来、寰宇四海的先哲“通上电”,如此方可引领幼儿教师去思考、去顿悟、去创新。

比如,可以引导幼儿教师对故事进行再创造。故事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关键在于师生如何去甄别、如何去筛选、如何去取舍。只要有利于幼儿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幼儿教师创新能力的锻造和提升,完全可以对故事进行再加工,完全可以注入幼儿所喜爱的趣味因素,也可以对其语言设计和价值倾向进行仔细认真的研读与审视,根据幼儿 发展需要 与身心特 点对作品 进行再创造。

真正好的教学不囿于此时此地,而是更注重教学历程中的旁枝末节和“意外事故”。也许在开放中,在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中,在师生的即兴发挥中,师生愈能接近理想中的“名嘴”。

三、创设一个发现自我、发现世界的发现场

干国祥说:“我们因为一个伟大真理在教室里的重新发现而欢腾雀跃,内心激动,仿佛这发明者这发现者就是我们自己。”的确,在故事的讲述中,有时能发现自己,创造自己,进而成就自己。

比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中,总共出现小蝌蚪、鸭妈妈、大鱼、乌龟、青蛙这几种动物。小蝌蚪,可以看成单纯幼稚的孩子;鸭妈妈,可以看成坦率的大妈;大鱼,可以看成温柔的女性;乌龟,可以看成稳重的长者;青蛙,可以看成热情、有活力的年轻妈妈。这样的形象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当我们与这样的影子重叠甚至融合时,我们的讲述将更加有滋有味,有情有义。而这,不正是孩子们所渴望的吗?

所以,中职教师在训练幼师的语言时,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主意识的唤醒、点燃和培养。当学生感觉到拥有更多课堂话语权时,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充分地融入课堂教学,进入分享、倾听、对话、合作、表达、反思的学习状态。

教师的训练 篇10

一、说课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 活跃化学教研气氛, 使教研能够和教学实际结合

传统的教研活动对参与者有一定的限制且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而说课不仅不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还十分灵活, 在校内教研或者校际运作中都能进行, 而且参与的人数也没有限制。在说课的活动当中, 因为全员参与, 这些参与者可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使得自身的教学思维能够得以激活, 而教研活动也能够和教学实际得到结合, 使得化学教师的个性以及才干得以发挥。

2. 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使化学与社会和生产紧密结合

高职化学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传达科学知识, 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教学应该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 在进行说课活动中也会运用到化工生产等知识, 而这些知识所涉及的范围较宽, 因而对教师的理论以及实践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在说课活动中, 通过研究以及交流能够得以实现。这样, 不但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了一定的教育精神, 使得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加深, 而且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3. 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说课活动还能够使得化学教师原来的盲目实践向理性自觉实践发展。说课活动要求教师能够在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依据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的目标以及重难点等进行更好的把握: 在说教法以及学法环节中, 教师要能够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特点出发, 有规律地加以引导; 在说课堂教学程序中, 教师要能够讲清教学设计的思路, 设计合理的板书,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新颖有特色, 进而让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进一步提高。高职化学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学以致用。说课这项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活动通过创设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模式, 不但促进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提高和发展, 也使得教学模式向研究型发展, 让高职学生真正学到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化学知识[2]。

二、高职化学说课存在的误区

1. 说课就是讲课

事实上, 说课和讲课存在实质上的区别, 说课和试讲是完全不同的, 说课是对教学方案如何设计、设计的理由以及预期目标等进行说明的“报告”, 而不是“施工过程”本身[3]。

2. 说课稿就是教案

说课稿和教案既存在不同也有一定的联系。教案是教师对教学的内容加以设定, 也就是说教师要怎么教和教什么的内容, 而说课稿不仅涵盖了教案中的精要, 还包括教师教学中的理论以及过程, 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为什么要这么教进行了阐述。说课是多维和立体的, 通过说课, 教师可以从中看到教案和讲课中所看不到的东西。

3. 以念代说

说课是以锻炼教师的思维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为基础的, 如果说课仅仅是照本宣科, 必然无法实现其基本目的, 而且效果也不佳。

由此可见, 高职化学教师对说课的误区是较多的, 教师要从一名单纯的教授者向教育者迈进, 还应该注重说课能力的提高。

三、高职化学教师说课能力的训练

1. 训练教师说的功夫

( 1) 训练说明性语言。化学教师在说课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要精简、有层次、突出重点。高职化学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教师在说课中不能完全只注重理论的阐述, 还应该把实践性的问题纳入到说课内容中, 对理论以及实践内容说明性地讲解。化学教师说明性语言训练中要注重语气、语感以及语调等训练。在说课中要尽量脱稿, 不可使用背书的语调, 而应采用说或者讲进行说课活动。说课和授课之间既有不同也有相似。其区别在于: 第一, 对象不同。教师授课的对象是学生, 而说课的对象则是同事或者专家等。第二, 目的不同。授课活动是为了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学生能力; 说课活动是为了使得对象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设想进行评价, 不但要讲清楚教什么, 而且要说明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第三, 过程不同。授课活动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教学目的。而说课则是由教师解说, 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 2) 使用多媒体增强“说”的效果。通过多媒体辅助说课也成为了当前一项新的说课方式。在说课之前, 教师要准备说课时需要的多媒体工具等, 在说课中结合多媒体演示进行。通过多媒体演示能够使得说课活动更加生动, 其效果也能够得到提高。化学教师应该加强使用多媒体进行说课的训练, 在说课中有序地使用多媒体进行说课活动, 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 3) 加强教师说理训练。和课堂教学不同, 说课要求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系统的介绍, 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说课的核心在于说理, 应讲明白要如何进行教学和为什么要如此进行教学, 使得对象能够信服。

2. 开设说课活动课

高职院校应建立独立的实践基地, 为教师提供说课训练的天地。学校可以定期地开设说课活动课, 让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和专家向化学教师讲解说课的方法, 指导其实施说课。同时, 还可以通过录像等方式让化学教师对自己的说课过程进行评价, 从观看者的角度对自己的说课过程进行诊断, 发现其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3. 加强教材分析训练

说课之前要对教材加以分析。首先要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有细致的了解, 然后对教材进行分析, 熟悉教材当中各个知识点的联系, 进而确定说课中要注重的难点和重点。说课是以教材为基础的, 如果教师对教材没有熟悉, 其说课的内容就会脱离教材内容, 从而影响说课效果。

说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对高职化学教师说课能力的训练, 能够促进高职化学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增强化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由于笔者能力有限, 在阐述中有不足之处还望加以指正。

参考文献

[1]郭金铭, 袁天凤, 甄英.新课程标准下地理高师生说课能力培养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0) :100—103.

[2]张西平, 张志宇, 吴金华, 等.论高校“青年教师说课大赛”——以河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说课大赛”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3 (04) :73—76.

教师的训练 篇11

【关键词】读写训练课 课堂活动 角色转换

在今年的暑期鼓楼区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班主任给大家展示了一节参评的读写训练课,由俞小卫老师执教。读写训练课是南京市教研室近来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课型。给学生进行大量的输入,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生的输出。但这种课型比较新颖,之前尝试的教师不多,而且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完成一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又要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实非易事。俞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开头的导入到最后的总结,大部分都是由学生进行的。教师在这节课中主要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俞老师给我们最大的印象就是在活动中,真正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这节课阅读材料是关于一个86岁老太太,坚持学习,完成大学学业,最终在随梦中逝去的故事。俞老师用6个步骤完成了读写训练的任务:

Step1:Lead-in

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school life to introduce the relevant writing topic.

(導入以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图片入手,自然引出话题。开宗明义,交代了本课要完成的任务)

Step2:Skimming

Skim the passage in given time to grasp the theme and identify what life is: Life is a being,and life is a journey. Then ask them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further comprehension of the material.

(对课文的理解部分,俞老师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把握更加扎实。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老师带领学生总结了课文内容,并提炼出文章的主旨菁华:Life is a being with some regrets,but life is also a journey that we need make unregretful.生活本身充满遗憾,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让人生无悔。如何做?像文章的主人公Rose那样,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

Step3:Chunk learning

Underline the new words and explain some difficult language points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details of the passage better.

(此部分是对课文理解的配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Step4:Preparations for writing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find some words from the material.This part is designed for the students to be prepared for writing.

(此部分是一个过渡阶段,为后面的写作做铺垫。)

Step5: Writing

Give them the writing topic: How to make our school life unregretful.Then give them specific instructions: 50-60 words,time limit,choose the given words and phrases.

During this period,the students first check their works among themselves.Next,the teacher will ask some of them to show some good writing,check and evaluate.

(这是在前面充分输入的基础上,学生进行的一个输出过程,也是本节课的出彩之处。有了前面的准备,俞老师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在这一阶段,每个同学都有话可写,而且老师的指示明确,学生在写完之后,又进行了自评、互评。教师在此过程中成为了旁观者、协助者。

Step6:Summary and Homework

1.Sum up what has been learned in the period.

2.Finish and polish the writing.

3.Recite the last paragraph,

(笔者认为,每一节课的结尾都应该有一个小结。这样,学生会再次回忆起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也符合艾宾浩斯记忆的理论。而传统的教学,教师更多的是自己总结,俞老师这节课让学生自己站起来,总结回忆本节课内容,实际效果反而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下面,笔者将对本节课中四个环节进行剖析,从中体会在读写训练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一、写前阅读

俞老师在阅读的导入部分先在屏幕上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让学生一起朗读,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然后,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主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挖掘出了文本的内涵。

通过图片关于School life的展示逐步过渡到文章的主题Life.在写前读,俞老师设计了两个活动,一个是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的答案;二是分析重点内容即Rose的演讲主要内容。三个问题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问题是文章中直接可以找到答案,属于低层次问题,由班级中等偏下的同学回答,这个机会留给了平时想学好英语又觉得英语比较难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这个问题可以补偿他们平时学习的语言习得性无助;第二个问题是概况性问题,由中等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之后,俞老师又通过继续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可以描述Rose品质的其他词汇,丰富和加深了学生对于文章主人公Rose的了解和理解;第三个问题是一个难度较高的开放式问题。由英语学习水平比较高的学生回答。学生从文章中找到了Rose的原文,俞老师呈现的问题的答案是经过对原文本总结而来的,并且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反复诵读,给足了学生时间内化答案。对于文章理解的重难点,俞老师采用了学生朗读感悟的方式在paraphrase中进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分析与感悟]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俞老师的课前亮标,让学生在活动前就了解了当堂课要完成的任务,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

二、寫前准备

俞老师在实施这一活动是为了下一步的writing作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帮助学生扫清单词障碍,他设计了单词讲解的环节。但与以往的课不同,俞老师把文章分为四个部分,让学生自己找出文章当中对理解有碍的单词和词组,并且在黑板上列出来,然后由另外一组的学生进行解答。在教师自己列出的单词讲解环节,该老师用的是图片的方式,而不是传统的单选题。

[分析与感悟]

从这个教学活动中不难看出,一方面,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扫清了生词障碍;另一方面学生会逐渐关注词根词缀对于生词的理解,从而建立词根词缀记忆单词的词汇学习策略。

依笔者看来,俞老师在此活动中的角色是一个导学者。所谓导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指导及辅导学生完成学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这充分说明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动力,只有喜欢、爱好,学生才会自觉投身学习活动。因此,一节课的活动设计就要突出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就是让学生有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在经过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研究。

三、写作过程

构建了词汇和短语基础之后,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不断的关注学生遇到的困难,在教室中巡查,帮助学生解决写作障碍,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写作和学习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完成了写作任务,体验和获得了学习成功的喜悦感。俞老师原先布置的写作任务是70到80词,但实际操作时发现,该要求对学生而言过高了,因此本节课他作了修改,把学生要写的词数控制在50到60之间。

[分析与感悟]

《新课标》关于英语写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高中生能够使用一定的词汇及句型,清楚连贯的传递信息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在一定语境下准确运用基本词汇的基本词义的能力,从遣词造句,撰写段落到谋篇布局。所以这时的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监控者、帮助者。有的教师可能认为,公开课应该热热闹闹,如果出现冷场,会让听课者感觉索然无趣。但高效的英语课堂就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活动的同时让学生有所收获。

四、写后展示

因为学生是围坐自然分成了学习小组,教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写作结束后,学生开始互相纠错,然后教师鼓励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章。但是显然学生对于自己的习作没有信心,所以没有非常积极的主动站起来读自己的文章。这个是教师课前没有想到的,于是教师临时改变原先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推荐同组比较好的文章朗读。教师仔细聆听了三个学生的文章,然后都给予积极的正面评价,最后指出其遣词造句上的问题。既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勇气和积极性,又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最后在实物投影上向全体同学展示了修改过的学生习作。学生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之下,都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了比照,在对比中锻炼了写作能力。

[分析与感悟]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选择、思考、讨论、表达。师生双方应相互交流、合作,相互启发、补充,从而形成教与学的最佳组合,达到教与学互动的最佳境界。学生的积极性在互动、合作中得以提高。在写作呈现过程中应包括学生的自评,学生间的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启示]

诚然,俞老师的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例如阅读与写作活动的时间分配等。我们要看出,精彩的课堂是由教师引领,把话语权还给学生。例如课文主旨的提炼不是由教师提出,而应该是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学生是学习共同体,应当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教师的训练 篇12

专长的发展和获得问题, 一直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Ericsson (1993) 提出刻意训练 (Deliberate Practice) 理论以解释不同领域专长的获得[1]。他认为, 刻意训练活动是领域特殊的、长期的、精心设计用以改进当前行为水平的活动, 有别于工作和玩耍, 需个体付出较高的意志努力, 且活动本身不具有娱乐性。Ericsson (1994) 进一步提出“单调收益假设理论” (monotonic benefits assumption) [2]。该理论认为, 在专长获得过程中刻意训练的时间量决定着个体当前的行为水平, 即个体投入刻意训练的时间量与其达到的专长水平单调相关。许多研究证实了该理论在结构良好领域的适用性。例如, Ericsson (1993) 曾对小提琴演奏领域进行研究, 发现该领域中“独立练习” (practice alone) 是最为重要的刻意训练活动, 投入独立练习的当前每周时间量及累计时间量与个体演奏水平密切相关[1]。随后, Krampe (1996) 对钢琴演奏领域[3], Hodge (1998) 对艺术领域[4], Helsen (1998) 对团队体育运动[5], 郝宁 (2005) [6]在AOC电子竞技运动等领域进行了类似研究, 结论均证实, 刻意训练累计时间越长, 个体的专长水平越高。

刻意训练理论在结构良好领域中的适用性被广泛证实之后, Sonnentag (2000) 将视角深入“保险代理”领域, 证实刻意训练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适用于低结构性的领域, 但与结构良好的动作技能领域存在如下差异:低结构性领域中刻意训练活动的累计时间量不能预测专长水平[7]。Dunn和Shriner (1999) 将刻意训练理论延伸至教师教学领域[8]。根据刻意训练的特点, 他们将教师教学领域中的刻意训练活动界定为: (1) 教师认为这些活动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2) 需要付出较大的意志努力; (3) 教师经常从事这些活动; (4) 活动的娱乐性较低。为找出教师的刻意训练活动, 他们将教师的日常活动分为4类: (1) 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一系列活动; (2)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系列活动; (3) 帮助教师评估和诊断学生的一系列活动; (4)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一系列活动。最终确认了4项教师领域的刻意训练活动:为各类指导性活动准备材料;头脑中备课;根据各种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估;写书面计划。本研究基于刻意训练理论, 参考Dunn等人的研究方法, 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师的刻意训练活动及其对教学专长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 以期为专家教师的成长提供一种参考性的解释。

2 研究一

2.1 研究对象

7所上海市市级重点高级中学中教龄大于或等于10年的非特级数学教师42名, 平均教龄15.3年。

2.2 研究方法

自编“高中数学教师领域活动调查问卷”收集相关信息。问卷编制分三步:首先, 前期访问25名高中数学教师, 要求其列出自己日常学校工作所涉及的各种活动。其次, 对项目进行整理。将个别具体活动合并归类, 如将“进行统考试题编制”、“市区级学术调研”、“主持和参与研讨会”等归为“参与社会工作”一项;将笼统的活动具体化, 如“阅读课外书籍”被分为“阅读数学专著或专业论文”与“阅读课堂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类杂志或文章”。最后, 将整理后的活动项目与2名高中数学教师进行讨论, 规范文字表达。最终获得18个界定清晰、表达明确的活动项目, 编制问卷。42名教师从4维度对这些项目进行评定: (1) 领域相关性; (2) 付出的努力程度; (3) 趣味性; (4) 投入时间。其中, 前3维度为9分等级评定, 1为最低, 9为最高;第4维度记录教师平均每周投入的小时数。

2.3 研究结果

依据刻意训练理论, 刻意训练活动应具有较高领域相关性, 付出努力程度较高, 且活动本身娱乐性较低。统计42位教师对18个项目进行9分等级评定的结果, 利用Bonferroni多重比较挑选出3项刻意训练活动:书面备课、积累课外教辅习题、和同事交流讨论。结果如表1所示。

进一步考查教师每周对18项活动的参与情况, 利用Bonferroni多重比较得出投入时间显著高于平均水平的项目, 结果显示, 有6项活动的每周参与时间高于平均水平, 包括3项刻意训练活动及另外3项教学相关活动。结果如表2所示。

2.4 讨论

本研究筛选出高中数学教学领域的3种刻意训练:书面备课、积累课外教辅习题、和同事交流讨论, 且发现教师每周投入3种刻意训练活动的时间量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分别为9.8小时、6.2小时和7.2小时。我们也发现, 3种刻意训练中有2项活动的娱乐性并未显著低于其它领域相关活动, 这与早期一些研究的结果不同, 但与Sonnentag (2000) [7]和郝宁 (2005) [6]的研究一致。我们认为, 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是一个需要与学生互动、与同行交流的过程, 这种“互动性”决定了教师的刻意训练活动更丰富灵活, 更具有娱乐性。

平均等级。下同。

此外, 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 在头脑中备课, 研究教材的例题、基本原理概念及大纲的要求,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从各个方面观察评估学生等多种领域相关活动, 也被教师评价为可促进教学专长发展的重要活动;平均每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和在头脑中备课所投入的时间分别达到5.5小时和4.2小时。这启示我们, 为促进教学专长的发展, 教师不仅应从事刻意训练活动, 也应重视以上5种领域相关活动。

研究亦发现一个有趣现象, “评改学生作业及考卷”并非属于为教师成长带来极大帮助的活动, 但教师投入该项活动的时间 (平均每周10.1小时) 却最多, 甚至超过了投入刻意训练的时间。这也许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有关, 大多数普通高中教师日常所从事的教学相关活动无法完全以提升自我教学能力为出发点, 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升学压力的影响。

本研究的被试为教龄超过10年的高中数学教师。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活动, 其教学工作已经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因此, 我们筛选出的3种刻意训练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该阶段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真实情况。但本研究未回答如何利用这些刻意训练成长为专家教师, 为此, 我们进行了第二项研究。

3 研究二

3.1 研究对象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国家级重点示范高中) 的2位老师。C老师, 女, 教龄24年, 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S老师, 男, 教龄13年, 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

3.2 研究方法

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 考查专家教师使用刻意训练的情况, 分别对两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个案分析。

3.3 研究结果

2位教师的成长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 在其教学生涯的前10年里, C老师和同事交流讨论所投入的时间 (M=13) 与S老师进行书面备课所投入的时间 (M=12.3) , 均分别显著高于研究一中42位普通教师在该项上所投入的时间 (p<0.01) 。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 2位教师对3项刻意训练的投入时间逐渐减少, 在其教龄达到10年后, 其每周投入时间已经显著低于普通教师的每周平均投入时间 (p<0.01) , 如图1所示。

进一步对两位老师现阶段开展的其它教学领域相关活动进行分析, 按照研究一中对刻意训练的筛选标准,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被一致评定为专家教师使用的刻意训练活动。

3.4 讨论

早先的研究认为, 专家对刻意训练活动的投入时间应长期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上, 以保持和改进专长水平。然而, 本研究发现, 教师领域的刻意训练使用情况随着教学经验的累计而呈现阶段性变化。专家教师表现为, 在教学生涯的最初几年, 投入显著多于普通教师所花费的时间集中开展3项刻意训练活动, 这使他们能够在10年之内积累比普通教师更多的教学经验, 获得教学专长。当他们的教学活动达到稳定的高水平后, 原有的3项刻意训练的投入时间明显下降, 转而将更多时间投入其它领域相关活动。例如, C老师经常参与主持各项社会工作 (进行考试试题编制、市区级学术调研、主持宣讲会等) , S老师课后带领学生参加科研课题。这反映了教师职业本身的多样性和社会性。

本研究中的两位特级教师的教学工作侧重有所不同, 这决定他们现阶段在每周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 但两位老师每周均投入超过10小时进行教学反思, 这是他们当前最主要的刻意训练。通过对每日的各类教学事件在头脑中进行总结和思考, 教师对教学活动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帮助他们在今后面临相似事件时迅速获得正确的应对措施。这提示我们, 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 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此外, 本研究中两位特级教师在访谈中均谈到国家级重点示范高中的文化氛围对自己专业成长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因此可认为, 刻意训练的效果同时受到学校体制、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特征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4 结论

本研究发现高中数学教学领域存在的3种刻意训练:书面备课、积累课外教辅习题、和同事交流讨论。在教师教学生涯的前10年, 从事此3种刻意训练可极大促进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同时, 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 在头脑中备课, 研究教材的例题、基本原理概念及大纲的要求, 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从各个方面观察评估学生等多种领域相关活动, 也对促进教学专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生涯10年后, 专家教师更注重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这是其异于普通教师的一个关键特征。刻意训练能促进教学技能的更快掌握, 但专家教师的成长亦受到学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摘要:研究一基于Ericsson (1993) 提出的刻意训练理论, 对42位教龄10年以上的普通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领域相关活动进行问卷调查, 按照活动本身的娱乐性、所需努力程度、对教学能力改进的有效性及教师每周投入时间4个维度, 筛选出高中数学教学领域存在的3种刻意训练。研究二在此基础上对两位特级教师展开访谈, 结果显示, 特级教师在其教学生涯的前10年, 投入此3种刻意训练的时间显著多于普通教师;而在现阶段, 特级教师对此3种刻意训练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 他们更重视对教学活动的反思, 这是异于普通教师的一个关键特征。

关键词:刻意训练,高中数学教师,教师成长,反思

参考文献

[1]Ericsson K.A., Krampe R.T., &Tesch-Romer C.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Psychological Review, 1993, 100, 363~406.

[2]Ericsson, K.A., &Charness, N.Expert performance:Its structure and acquisi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4, 49:725~747

[3]Krampe R T, Ericsson K A.Maintaining excellence:De-liberate practice and elite performance in young and older pianis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1996, 125:331~359

[4]Hodge T, Janice M D.Deliberate practice and expertise in the martial Arts:The role of context in motor recall.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 1998, 20:260~279

[5]Helsen W H, Starkes J L, Hodges N J.Team sportsand the theory of deliberate practice.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 1998, 20:12~34

[6]郝宁.刻意训练在AOC电子竞技专长获得中的作用.应用心理学, 2005, (11) :254~258.

[7]Sonnentag.S., &Kleine, B.M.Deliberate practice at work:a study with insurance agents.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2000, 73:87~102.

上一篇:动物天气预报员下一篇:护理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