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价存在问题

2024-08-05

作文评价存在问题(共12篇)

作文评价存在问题 篇1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作文评价可以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让学生从评价结果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各项指标达到的程度以及自己在学习中所处的位置, 从而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 对下一步的修改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然而,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及评价遇到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值得语文教师引以重视。

一、当前作文评价中遇到的困境

1.作文缺乏应有的自由性

现行的作文大多数是采用命题作文, 由命题人决定作文的绝大部分要求, 进行写作思路的指导,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学生作文实际上是来完成教师心目中的好作文。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充实的素材, 作文题目往往是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 如身边的人或事 (老师、同学等) 、节假日的生活等, 但是这样的题材也让学生感觉写起来索然无味。在写作尚缺乏必要的体验和感悟的时候, 学生便要接受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描写等过早过多的表达技巧训练。学生作文逐渐成为一种按照同样的方法, 描摹某个同样观点的活动。

无论是作文技巧还是作文内容, 学生往往不敢标新立异。因为对富有创造性的文章, 给定一个客观的分数较之对“四平八稳”的评定更为困难, 在考场中这样创新的作文思路也容易因为不能较好的把握要求而分数忽高忽低。因此, 在考试前, 语文教师往往不要求自己的学生写创造性的文章, 担心不仅拿不了高分反而得一个有失水准的低分, 而常规作文却起码有获得基本分的保证。

由于作文题目往往有着细致的要求, 所以学生在遇到自己缺乏相应生活经验、感想的题目, 便往往编造故事或者无病呻吟。即便是一些真人真事的有感而发, 学生也常会牵强附会地发议论, 生搬硬套地谈感想, 以拔高其思想境界, 不露真情, 缺乏自我, 更缺乏童心。

2.抑制学生作文成就感

作文是字词句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 因此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写作视为检验语文水平的途径, 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较为严格, 往往评价、得分不高。这样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写作的动力, 甚至害怕作文, 学生会主动找数学题演算, 找故事书阅读, 但很少主动去写一篇文章。在批改评分时, 作文也缺乏一个客观的标准, 评分宽严掌握不一。

同时, 一个班将近50人的作文, 需要一两周的时间才能完成批阅, 而这个批阅也大多是一个分数和几行评语, 不能对所有学生都进行面批或者重点批阅。往往学生的作文便只有教师这样一个“读者”, “作者”和“读者”互动交流得不够, 也使得学生逐渐缺乏兴趣。

3.体会不到作文的价值

目前初中学生所接受的作文训练相对而言文体单一, 对于实用性文章的写作不够重视, 使作文有些变为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同时, 更由于作文训练有较为鲜明的文学化倾向, 有时用过高的标准或者优秀学生的标准来衡量全部学生的作品, 使得学生体会不到作文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 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 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长此以往就会失去作文训练的价值。

二、改进作文评价的建议

教学评价根本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兼顾学生过去的发展, 重视学生现在的发展, 更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它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结论, 也不是给学生一个分数、等级, 而是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它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要发现、挖掘学生的潜能。因此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有必要注意在作文评价中实施下列评价策略: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作文的教学中,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 进行自我作文评价, 逐步形成一种自我作文评价、自我激励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倾听学生对作文评价的看法, 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有利于学生清醒地看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 使学生在看到自身成绩的同时, 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学生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多组织学生的相互评改, 相互欣赏、相互批评, 将评价他人的要求用在自己下次的作文上。在进行相互作文评价之前, 要先让学生明确作文评价的内容、标准、目的、意义;评价结束后, 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评改重新进行批改, 引导矫正学生的评价方向。

充分发挥家庭的力量, 进行多方位评价。学生的作文可以被老师、学生传阅和评价, 也同样可以被学生的家长很多文章里的当事人进行评价。家长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 从其他方面对学生的作品提出意见, 进行褒奖, 以免学生的作文局限在学校评价体系这个狭小的范围内。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作文评价过程中, 除了关注对写作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更要去关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对写作知识技能关注通常有两方面:一是对作文得失的分析, 讨论分析其思想内容、表达、立意、材料选择安排、叙述顺序等方面的优劣, 让大家知道这篇文章的优点是什么, 有什么不足之处, 从中受到启发。二是文字的推敲。从学生的作文中选择一些有欠妥当但不是错误的词语, 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这些字词的运用, 提升文章的美感。

新课标要求评价要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 因此在已有的评价基础上, 还应当对作文中反应的多方面内容进行反馈。比如有针对性的反馈, 帮助学生逐渐积累写作经验, 认识自己的写作情况;评价具有启发性, 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想象;鼓励学生特长、兴趣的发展, 抓取哪怕是一些细节的内容, 对其中积极向上的部分进行鼓励, 激发其积极性;通过作文间接的以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影响学生的心理, 侧面影响学生的心理成长。

3.评价语言个性化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 从小生活、学习环境的差别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同, 而这一阶段又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因此, 作文的评价要针对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情况、性格兴趣, 结合作文中的具体问题, 减少千人一面的模糊性评价。评价要有助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形成着眼于有助于学生个性化思考的氛围。评价的语言要具艺术话和生活话, 具有激励性和鼓励性,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认可和赞美, 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用赞许的眼光捕捉学生的创新点, 用关注的眼光洞察学生的疑难点;用激励的语言推动学生的发展, 用真诚的语言扫除学生的困惑, 用感召的语言唤起学生继续前进的勇气。

教师要讲究评价的方法, 在坚持评价标准、不失原则的同时,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的方面, 在褒奖中指出学生的不足, 使学生能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但同时也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作文评价存在问题 篇2

教师为社会的一份子,处于多个社会关系的集中点上,教师处于社会关系中,社会中出现不利的社会风气,以及不公正的评价管理体制也是教师自我评价出现偏差的原因,社会上应树立正确的评价管理体制,创立良好的评价氛围,建立宽松的监督机制,使得教师能够心无旁骛的专心于自身的不足之处的完善,不受到外部的影响;

(2)传统教育评价思想的影响

传统思想中,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成了评价的判断准则和标准,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地方经济水平不高,一般地区教师的待遇还很低下,这种以经济为导向的利益性评价,注定教师自评时不敢超越社会习俗。只重结果的评价压抑了有创新意识的教师。这都使教师在自评时缩手缩脚,不能放开进行评价,偏差也就相应而生。

(3)教师评价结果反馈的顾虑

评价结果关系到教师的职称评定、奖金的分发、荣誉的获得、职位的提升等等,所以在汇报评价结果时总会有不同的顾虑。

三、如何避免教师自我评价中出现的问题

1、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

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还应有一定的评价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翎,全面分析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权衡得失。由于自己知识水平的限

制自我评价往往马虎草率,图形式走过场;或者挑剔别人评价过程中的缺点、问题和失误以否定他人的评价结果;或者以自身纵比与他人横比的评价否定客观评价等。这些评价现象的出现与教师的水平有关,因此,教师进行合理的自我评价必须提高知识水平。

2、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观

教师进行自我评价,一定要摆脱传统的以功利为导向的评价观,认为评价仅仅是一种判断,而忽视评价的激励和交流等其他功能。要清楚评价的目的不仅是找出不足,更重要的是纠正缺陷,以促进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合理正确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对教师进行宏观指导和管理,达到教学活动最优化,也有利于教师间的友好竞争。

3、制定正确的评价方案

教师在自评的过程中一定要事先制订评价方案。一个完整的评价方案一般有评价目的、评价准则、各准则的权重、量表和标准、各类表格构成,在实际的运用中可根据情况增减内容。自评方案是自我评价时根据一定的自评目的和教育活动与评价活动的一般规律对评价的内容、范围、方法和手段加以规范的计划。他有一定的目的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保证在评价的过程中排除人为心理因素的干扰,能够公正客观的依照制定的方案按部就班的施评。

4、要有良好的评价环境

教师在自由、民主、平等的评价气氛中会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能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这时更愿意主动诚实的汇报自己的评价结果。相反,如果在一种不平等、权利横行的环境下,教师会产生失落感,认为自己的评价只是徒劳。教师的心理复杂多样,结果反馈应灵活多样,有启发式的反馈,有讨论式的反馈等等,也要考虑反馈的结果范围不要太扩散。

作文评价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针对性;模式化;明确目标

我发现很多学生拿到老师批改后发下来的作文时,看评语很漠然,甚至有的只是看一下分数,然后就塞进书包里,对于老师的评讲也是置若罔闻。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尽快解决,以提高作文评价的有效性。

一、评价缺乏针对性

作文教学有很多训练的内容,在表达上比如事件的叙述,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抒情、议论;在表现手法上有以物喻人、前后对比、以小见大;在语言上有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每次作文都有不同的训练目的,但很多老师批改时没有将训练目的作为点评的焦点和靶子,评改时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使学生不得要领,得不到努力提高的方向。此外,没有考虑学生程度水平的高低和个性特征的差异,用同一尺度来衡量所有同学。

二、作文评语模式化

“中心明确”,“层次分明,”“语言优美”,“结构完整”,或者换成否定的,“中心不明确”“语言不通顺”“条理不清楚”“结构不严谨”,这些是语文老师写作文评语时常用的语句,看似评得很全面,其实空洞无物,毫无新意,看不出具体内涵,好在哪里坏在何处让人摸不着头脑。这种评语“假、大、空”,对学生没有指导意义,学生怎么愿意看呢?

三、评价方式过于单调

通过了解,很多老师都是遵循“老师修改——写评语——打分数——总体评讲”这些环节来完成作文评价的。老师费尽脑汁写的评语学生随意浏览,懒得回到文中去找失误之处。老师费尽唇舌的讲评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不知所云。一次作文训练,师生俱疲而收效甚微。

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

首先,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初中阶段的作文都是配合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来训练的,有的写人有的叙事,或说明或议论,每次都有一个训练目的,我们对作文进行评价就应该有的放矢,以求一练一得。比如训练“以物喻人”的作文,要看人与物是否有相关性,是否有相似性,对人的描述是否到位,结尾能不能物和人同时讲述,点明主题?而其他的描写、开头、语言则要相对简单地评价。学生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后,再反复训练,达到更高水平。

其次,评语得当,表达亲切。

1.评语要具体

如果我们在下评语时求简、求省工,看完作文就“拈”几句放在作文本上敷衍了事。那不仅是对学生劳动的不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工作的不尊重。所以我认为,写评语要力求具体。你说中心不明确,那文中哪里出现了中心的偏移?语言不流畅,那病句出现在何处?条理不清晰,究竟应该怎样调整?存在的问题老师应该具体指出,还应该提出一些修改的建议。学生看了才会茅塞顿开或豁然开朗,才能发挥评语的指导作用。

2.评语要因人而异

我们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应针对学生的习作水平而提出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对写作能力强的同学,不能一味地赞赏,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满心理,在评价时可以对谋篇布局、语句的精彩生动、材料的创新等方面提高要求。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作文常常无从下手的同学,在对其习作评价时,应尽量寻找他的闪光点,鼓起他写作的信心,然后着重于选材是否合理,表达是否通顺等方面进行评价。

3.评语要富有感情

每次我看到一篇佳作或一句好句时,总是忍不住要写上一些赞赏、鼓励的话:“谁说你的作文不行,这一段不是写得很精彩吗?”“谢谢你让老师享受这么美的句子,如果再加些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那会更精彩”。富含感情的评语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他们觉得自己被老师关注着,理解着,欣赏着,很乐意接受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如果碰到写得一塌糊涂的,我们也应该注意不斥责,而是用商讨的方式鼓励他。如:“我觉得这里描写得不够具体,如果把事情的经过写出来会更完整,你觉得呢?”商讨式的批语如和风细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被尊重的愉悦,使他们觉得修改作文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再次,方式灵活,不拘一格。

评价作文不要拘泥于老师一手包办的传统方式,我们有时可以采取另外的方法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自评互评

富兰克林说过,“人绝对需要自我认定!因而,教育的终极目的即在——增进这种认定的能力。”学生的文章写好后也应该像欣赏名篇一样,来细细品读,学会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同时通过读可以找到毛病,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写出习作后自己修改,找出一处闪光点和一处不妥之处附在末尾。长期训练,学生能够产生一种成就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除了学生自评,有时还要采取互评,这样他们才能了解自己的水平在同学当中的位置,知己知彼,取长补短,互勉共进。

开始正式批改时,我一般采取三个步骤:一是以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批改另一个同学的作文:改正错别字、改通语句、改妥标点、写好眉批及总批、给定分数或等级;二是再由两位组长把关,复改自己以外的作文,不只对作者而且还对初评提出补充或修正意见。三是教师对全部作文,特别是学生吃不消的作文进行总体把关,了解学生的作文尤其是批改状况,摸清行情,积累材料,为评讲指导做必要准备。

2.边评边讲

评讲作文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往往是我们讲得昏天地暗,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把学生的作文拿到班上边评边讲,大家可能会更关注,对于要讲的作文内容,老师事先在批改时可以做好纪录,分好类,打好“埋伏”,在讲相关作文知识时就把准备好的作文作为范文,这样的评讲何愁学生不配合,何愁学生不来劲?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懂得有效地评价学生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关键,重视作文评价这一环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评价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参考文献】

[1]刘敬凤.浅谈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20期

教师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在评价目的、内容、主体和方法等方面偏离了新课程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阻碍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具体来说,传统教师评价存在以下问题:

1. 强调管理功能,忽视激励功能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采用绩效式评价制度,是泰勒式的以目标为核心, 以指标体系为基本形式的评价。

2. 淡化主体地位,忽视主体功能

我国目前的教师评价认为,评价不需要教师的主动参与,单纯把教师视为评价对象。从价值取向而言,总体上淡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师的主体功能。

3.评价欠客观科学,评价方法传统单一

传统的教师评价,只是当作一种对教师的管理手段,采用的评价方法多是单一的定量方法,把教师复杂而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僵死化、简单化、教条化和表面化。

4.评价注重成绩,教师缺乏专业自信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上对于课改期望值错位等原因, 形成了偏重于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局面, 而教师还没有完全掌握新的专业技能, 这就与“新课程改革”的高要求形成矛盾, 致使教师普遍缺乏新课程下的专业自信和专业能力。

因此,在构建新课程背景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应做好以下几个结合:

1.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相结合

一般说来,基础性目标和教师的名誉及利益是相关的。评价要对教师的基本素质、工作态度、工作量和履职情况等教师基础性目标进行考核。发展性目标是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反馈,改进或完善教师的教学,明确个人的发展需求和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以促进其完成目前的任务或达到将来的目标。从而使教师的基础性目标考核与教师的发展性目标评价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既在短期内完成学校的目标任务,又有利于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

2.评价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了体现奖惩,而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以评价要依据现代教育教学前沿的教师评价理论、依据当地校情,要根据当前教师队伍普遍现状,力求使评价内容与新形势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吻合,力图避免提出的评价标准过高或过低及不切合当地实际情况。要对不同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尽量使教师处在同一可比的评价基础上,努力做到评价标准的公平和公正。

3.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自我评价能较充分发挥被评者的主观能动性,被评者易生成尊重感、信任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人评价,对被评者来说是被动的、外在的,尤其是不客观的他人评价,易挫伤被评者的自尊心,自觉不自觉地“培养”评价者和被评者的不良作风和不良行为,也将弱化人们在心理上对教育评价价值和意义的认同。因此要减少或停止那些弄虚作假的主管部门或主管部门授意的他人评价,因为这种评价易引起被评者的心灵震撼,毒害着被评者的灵魂,因此评价中做好做到二者的有效结合。

4. 通常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通常的教师评价工作,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检查和评比,评价人员往往只注意教师的工作结果而忽视工作过程。在发展性教师工作体系评价中,要注重过程评价,但也不能废弃结果评价。评价既要着眼于教师教育教学的工作表现和绩效结果,更要注重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使评价过程真正融合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过程。评价既要肯定教师工作最终取得的成绩,激励教师继续钻研教育教学工作,更要关注教师工作、学习的发展导向,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应力避传统教师评价的弊端,要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本校师资队伍状况,立足现实,树立“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构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开路。

作文评价存在问题 篇5

一、管 理 方 面

1、添置住院部门诊病人的自助查询设备,完善便民服务措施;

2、在今年医院安装的HISS系统中争取实现门诊病人在诊室完成挂号、结算手续,简化门诊手续,同时优化住院病人的出院手续。

二、医疗方面

(一)病 历 书 写

1、开设病历书写规范知识讲座,组织进行病历书写规范知识考试及竞赛,进一步提高全院临床医师病历书写水平;

2、加强对日常运行病历及归档病历的常规督查和抽查频度,加强对违规现象的处罚力度,将相关处罚纳入医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考核的制度中,进一步提高全院临床医师对病案质量的重要性认识,提高我院的病案质量。(二)急 诊

1、完善急诊绿色通道标识;

2、对急诊医师进行急诊重点病种服务流程知识培训;

3、完善救护车设备配置及必备药品的补充及日常检查。(三)其 他 医 疗

1、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完善临床路径专业及病种不足,尽量提高入组率、完成率及实施临床路径占比;对临床路径实行监控 ;

2、加强对医师培训,规范对输血后评价的病程记录书写。

3、血液库存量未达标问题,与去年我院的实际手术量有关;在做到保证临床用血需求的前提下,尽量不浪费宝贵的血液资源。三、药 事 方 面

1、加强药房窗口对处方的审核,将处方不合格率纳入药剂人员的绩效考核;同时增加在信息系统对处方的预先审核,以减少处方不合 格率;、立即完善超药品说明书审核流程制度;

班级管理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班级管理评价就是对班级管理目标的达成度、计划与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判断,以期改进班级管理的具体方向,从而推进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更好地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好坏是衡量学校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班级管理,离不开评价,因此班级管理评价亦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必要环节。普遍认为,有效的班级管理评价,能激励学生把学生管好,又不会管得太死,达到使班级管理有章可循井井有条。然而随着学校管理科学化的发展,对班级管理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班级管理评价尚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甚至是有火偏颇的地方。对此,如果不引起重视或重视不够,可能影响班级管理的质量,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目前班级管蚺!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1.重视班级管理的终结性评价

日前,受传统评价方式的影响,班级管理评价更多重视终结性评价,往往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到什么,忽视过程性评价;只重视学生在学校不出事、不闹事,不顾班级管理方式、激励效果如何。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促使教师专制管理、注重死板的灌输,不关心对学生的激励效果,结果引发“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现象。其次,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数人认为终结性评价简便易行,能作出准确判断,而过程性评价较麻烦,不易操作,不能准确评定班级管理和学生成长的结果。这就造成班级管理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评价的局面。

2.评价标准过于功利性

应该承认,升学率高低是评价班级管理水平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办学水平不可缺少的标志,也是衡量班级学生质量的有效尺度。因此,把升学率同提高管理水平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但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高低当作班级管理评价工作的唯一标准,使评价标准带有浓浓的功利色彩就本末倒置了。结合现实,如学生的升学、就业的录取选拔就是以分定论,上线就录用,上不了线综合素质再高也只能“望学兴叹”,擦肩而过,故这种片面的评价标准还比较严重地存在着。它直接导致错误的班级管理价值取向,注重考试分数,弱化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个人特长,过于强化学生学习的目的、班级管理的目标就是提高考试分数,录取好学校、获得好工作。从教师角度来说,管理好一个班级的标准就是提高班级升学率,升学率的高低与教师的评奖、晋级、评先紧密挂钩。针对这点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纠正要正确对待教育功利化的问题,但是现实总是不容乐观,对这种短期行为也是无能为力。

3.评价激励机制缺乏层次性

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望享受成功的喜悦。因此,依据管理评价规则在学生获得进步时及时地奖励,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每一次小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是培养学生成就感最好的方式。但是,现在的教育和班级管理评价,更多根据评价结果“金字塔”来激励,这样鼓励了顶尖少数的英雄,但却挫伤了绝大部分中间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放任于差生,评价激励机制缺乏层次性,“阳光”只属于少部分优秀学生,造成学生的发展两极分化严重。

4.评价主体单一化

实践中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班级管理评价就是学校管理部门、管理行政人员对班主任班级管理效果的考核和评价。然而教师是最直接的班级管理者,学生是班级管理的直接对象,是管理效果的最终体现者。从这个角度上说,教师和学生对自己班级管理的评价应该占主要地位,但是学校更重视行政人员通过对教师的管理来间接管理班集体,忽视教师和学生自己对班级管理的评价。这势必对班级的情况不够了解,这就造成了管理与评价分离,评价不能准确反映管理的效果。因此,扩大班级管理评价的主体,把学校、教师和学生对班级的管理评价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反映班级管理的状况和效果。

二、完善班级管理评价的对策及建议

1.重视班级管理的过程性评价

班级管理的过程性评价则是在班级管理评价过程中,为使班级管理效果更好而对学生学习等各个方面不断进行的评价,它有助于及时了解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进展情况、以便及时反馈和有效调整管理和教学过程,促使班级良好的进行,它通常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实施的评价。班级管理过程性评价有如下两个重要特征:其一,关注班级管理过程。关注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对过程的评价,将反馈管理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提高管理水平,所以过程性评价很好地填补了终结性的评价“死角”。其二,重视非预期结果。为创造多样化班级管理模式构建平台,只要是有利于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就符合评价的标准,恰好过程性评价就是关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间环节。所以,在评价班级管理时,应该把结果评价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对班级管理过程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成长发展等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2.评价标准要立足全面,重视综合评价

在进行班级管理评价时,不能以学习成绩的好坏、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班级管理水平的优劣的唯一标准,用一个班的学习成绩来代替综合评价。班级管理评价主要包括(1)班级计划管理:班级教育目标、计划目标的到达度。(2)班级学生质量管理评价: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身体素质。(3)班级生活管理评价: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4)班级人际关系管理评价: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班风。总之,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进行适合学生发展的激励性评价,使管理更优化。当然重视对班级管理的综合评价,并不排斥对学生的单项评价,而应该把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结合起来。

3.评价激励机制应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有效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奖励,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设计一个“阶梯型”的评价激励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上进心,每次评比结束,都要为进步的学生送上奖品或者奖励的话语。班主任要给每个学生做点评,给整个班级作评价,进步的方面继续发扬,不完善的地方加以改正。同时,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评价,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真切地体会管理的成败,体验主人翁的意识而产生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4.整合多方面评价主体力量

班级管理的评价活动,需要学校管理部门、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及被评班级的共同参与。整合各方面的评价力量,可以全面把握被评班级的现状及发展情况,有助于营造理解、信任、激励和促进班级发展的民主管理氛围。班级自评,可以帮助集体中的每一位学生把个人行为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加深对集体的认同感,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实际组织者、操作者,班主任的评价可反映班级发展过程的全面情况,在班级横向比较方面处在最有利的地位;在评价班级的学风及课堂纪律方面,任课教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离不开任课教师的观察,有助于班主任了解、掌握班级的学习动态。因此,在班级管理上,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在个体班级内部,要通观全局、整体评判。

三、班级管理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用发展原则

对班级的管理评价,说到底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过去、现在、未来要有一个辨证的认识。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单凭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优劣的评价,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成长的关注,评价既要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更要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2.班级管理评价始终贯穿“以人本为”理念

作为班级管理评价的主体力量,评价过程中坚持“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把握客观、公正的原则。其次,评价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学生留面子,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做到既热情帮助,又严格要求。

3.遵循评价主体自我反思原则

幼儿发展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一、幼儿发展评价的形式

日常谈话, 即教师针对幼儿随时出现的一些在品德、行为、纪律等方面的好或不好的表现作出的评价,此评价缺乏一定的记录与分析。作品点评,即教师评价的侧重点是幼儿作业的完成情况及与幼儿原有水平相比较而取得的进步与发展的评价, 此评价比较随机。档案袋评价,即教师对幼儿完成的一些学习作品汇集的评价,此评价只注重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心得反思式评价,即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作出评价, 此评价缺乏对幼儿个体背景资料的阐述及对整个事件的分析。评价表式评价,是教师通过制作评价表格对幼儿进行的评价, 此评价不能体现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 只能体现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对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幼儿发展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整的评价方案。在对多数幼儿园及幼儿发展评价活动调查后发现, 幼儿发展评价活动基本上是教师自发的一个评价过程, 园方及教师都没有提前做好评价活动的详细方案, 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无计划性。有些幼儿园虽然提前做好了评价表格,但是针对这些表格的运用,并没有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同时这些评价活动也没有形成园方常态性的活动。

(二 )评价活动的执行者与方案、指标的制定者不同。在评价活动中,教师一般都作为评价活动的执行者,评价方案、指标的制定都是由园方或教研组决定。所以作为执行者的教师在一些具体的指标细化上存在一定的疑惑, 认为不符合自己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 而作为制定者又不能很好地掌握不同班级幼儿的发展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的评价方案、指标体系仅是一个比较粗放的、宽泛的指标体系,不能体现出幼儿真实的发展情况,也就达不到评价的真正目的。

(三)评价结果的指导作用发挥不足。不论在何种评价活动中,评价结果都要起到两个作用,即对评价者而言起到检验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能力发展的效果;对被评价者而言,就是了解其现有发展水平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学习方案。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基本没有体现出对评价结果的运用, 仅仅是将评价作为一项工作,评价结果作为数据保留而已。

三、对策

为使教师深刻地理解发展评价的意义、作用及掌握基础的评价方法, 对教师在已有发展水平基础上进行适宜的评价培训是必要的。培训可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选择适宜的评价内容。幼儿发展评价在幼儿园实践中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对幼儿发展水平的评价,了解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但并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是可以进行评价的, 幼儿园应从实际发展情况出发, 选择在某一方面对教学水平具有指导性作用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二)制定有效的评价方案。发展评价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要使评价活动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有效的评价数据, 就要将评价方案的制定与教师的工作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要充分了解教师工作时间的安排。幼儿园各种活动多,教师工作任务繁重。这就决定了在制定方案时要尽量简单易行, 要将评价活动融合于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评价, 这样既不给教师带来太多的压力,又能完成评价活动、获得有效的评价数据。

(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评价方法。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要遵循易于操作、总体评价与个别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每一项评价活动中都使用总体评价与个别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应根据评价内容与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 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

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篇8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行, 学生评价的改革也受到大家的关注, 对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究, 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障新课改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功能来看, 传统评价过分注重选拔性和鉴定性忽视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评价主要有三种:侧重于选拔淘汰的选拔性评价、侧重于鉴定水平的水平性评价和侧重于促进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我国传统的以高考为代表的学生评价一直以来比较重视的是选拔性评价, 热衷于排名次、比高低、比较强调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考试测评过后排出名次便看作是评价过程的结束, 忽视最重要的促进学生发展功能。学生评价不只是教育教学过程结束时鉴别差异、筛选学生的手段, 它更应该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传统评价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 忽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评价, 不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2.从主体看, 传统评价主体比较单一, 有失客观

受我国传统师生观念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绝对的领导定位, 学生的一切学业成就一般都是由教师来评价, 很少采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 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也不利于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生评价的参与。学生的学习是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种传统的评价主体单一、相对封闭的单一的评价模式中, 评价结果很容易出现片面、主观等问题, 挫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从内容看, 过分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 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传统教育目标过于关注学生知识获得, 轻视技能, 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家长也只看重的是考试成绩。因此, 传统学生评价的内容范围是比较狭窄和片面的。这就造成大部分学生“死读书, 读死书”每天埋头课本, 只是考试的机器, 一旦涉足社会则会出现种种问题。

4.在方法上, 传统评价方法单一, 过分重视量化评价

由于课程目标过分关注知识的获得, 其评价方式就采用量化的简单的试卷评价, 学生一个学期的发展仅凭借一卷定成败。学校要求的注重平时成绩评价, 也基本上变成出勤率和课堂测验的量化结果。量化的评价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僵死化、简单化和表面化, 它不仅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对客观性精确性的承诺, 而且往往丢失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教育中最根本、最有意义的内容。

三、深化学生评价改革的策略探究

1.树立人性化的评价伦理观

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新的学生评价理念。首先, 学生评价要以爱学生为出发点, 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做准备。学生评价不是通过排队把学生评得灰头土脸, 而要通过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 增强面向未来的自信。其次, 评价一定要把学生真正放在“人”的位置, 尊重和认同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最后, 评价要坚持公平、公正性原则, 评价对学习好的学生不能偏向庇护, 对学习差的学生也不能漠视和讥讽。在教师的眼中, 没有优生和差生, 都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

2.强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学生评价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 并认识到评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结果的分析与运用, 给予教师充分的评价分析时间, 要弄清问题的来源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活动。将评价融入教育的每个一个步骤和学生的发展过程, 不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终结性的评价, 同时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形成性评价,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成就自我, 发挥学生的潜能, 促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家庭社会的辅助评价作用。重视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 就需要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 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调整、自我提高的过程。在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时, 多听取学生意见;在收集评价资料时应该让学生发挥更积极作用, 要和学生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交流, 慎重对待学生提出的意见。在反馈评价信息时, 教师更要与学生密切合作, 共同制定改进的措施。鼓励学生根据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评价, 同时倾听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对教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和要求。定期性举行家长座谈会, 加强与社会单位的合作活动, 畅通多方面信息。使学生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学生、家长、专业人士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4.坚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程要实现三大目标, 因此评价应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上来。从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的视角, 科学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应具有全面性和真实性。评价内容应具有全面性, 就是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评价, 而且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特别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评价, 增强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贮存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输出能力、监控能力, 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5.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学生智能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 形成多元化的考试评价运作模式。评价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对评价结果不能只用抽象的分数比高低, 应当分析学生答卷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做出具有教育学意义或心理学意义的解释, 并把学生评价与改革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行, 学生评价的改革也受到大家的关注。对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究, 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障新课改的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文评价存在问题 篇9

1. 评价目的:鉴别好坏教师

以往的教师评价的目的偏重于“鉴定”“分等”,属于一种奖惩性评价,即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措施对教师工作进行相应的打分,用评价结果对教师做出相应的晋级、加薪、降级或解聘等决定。这种单纯运用利益驱动机制的自上而下的评价,必定不能得到所有教师的认可和积极的反应,更难以从根本上激励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进工作的内在动机。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教师评价的鉴定和区分功能,它是进行教育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但过于强化评价的鉴定功能而淡化其矫正和激励功能则是本末倒置的,这不符合教师成长的目标导向。对中小学教师的总结性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判断教师是否具备奖励或惩罚的条件,但不应是教师评价的最主要目的。因为“评价的目的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即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指导激励教师不断探索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逐步缩小与目标的差距。素质教育下的评价应成为教师改进工作和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

如今,评来评去,仍然走不出这一评价的误区。如,评先树优一定要看某位老师一年或三年内的量化排名,只有成绩在同一科前二名才有资格。再如,动辄用量化成绩来决定老师的去与留等,但从来没有听说对排名靠后的老师受到过什么特殊的待遇:学习了什么,培训了什么,改进了什么。

2. 评价标准:学生分数至上

当前对教师的评价大致可归纳为四大块:德、能、勤、绩。

先拿“德、勤”来说,如今仍能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上、已经没有其他出路并且打算服务于教育一辈子的教师们,在天天叫喊着“教师下岗、评聘分离”的今天,哪个不是在尽职尽责?哪个不是在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如果没有十分特殊的事情(如生老病死、娶妻生子等),恐怕没有一个教师想迟到、想早退、想旷工的。至于“课前两分钟到位”“有规定的薄本、学记用认真”“先周备课、上课、教研”等教学常规,那是做教师的首先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相信每个合格教师都会按照教学常规认真完成的。照此分析,诸如“道德品质、出勤情况”等方面是不能把教师分出子丑寅卯的。

再说“能”,这一项也不能把教师分出个三六九等。实际上每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不同的,如教材把握能力、程序设计能力、三维主体现能力等不可能一样,但这些所谓的“教学能力”都是让其他教师、教干听课后所作的人为结论,所打的分值,同“德、勤”的评价一样,没有一个成形的尺子来量一量,很难操作。一般情况下,教师只要没有违犯法规法纪、校规校纪,加上受中国人从祖辈传下来的“平均主义、不得罪人”等思想的影响,对这类“能力”的评价,也是在同一个程度,是分不出彼此的。

因此,评来评去,最后的焦点便集中在学生的“绩”上。说到底,学生的分数就是教师的业绩。学生的考试分数最直观、最清楚,看得见,摸得着,最有可比性,操作起来也简单易行。平行班级,只要看哪班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优秀率排第一,合格率最高,那么所任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分就高,他的业绩就是最好的。即使另一个班的平均成绩低0.01分,优秀率低0.01%,所任教师的成绩也只好屈尊第二,再低就排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然后,再套用几个公式,就把全校乃至全区、全县的所有任课教师的名次排列起来,“好、坏”教师自然而然地给区分开来。

几年前的“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口头禅,道出了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无奈。其实,分数何尝不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呢?特别在小学阶段,没有升学任务,分数在学生眼中还达不到“命根”的位置,而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分数就是教师的命根。或许只因0.001分之差,就能决定着教师的“去与留”,决定着教师的命运。

可想而知,依据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能保证教师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吗?

3.评价方法:外在因素为主

如今的教师评价方法,仍然以“他评”为主。举个例子:学校的“综合量化”考评制度中,“德”主要由领导、专家、同行、学生(家长)等来评价。表面上看,由上述多方参与的评价,是体现民主评价的一种主要形式,但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则让很多老师处于啼笑皆非的局面。评价实践中,很多领导不注意对信息的掌握,常常是道听途说,主观臆断,多凭个人印象行事;违背评价的公平性原则,对评价对象不能一视同仁。同行评价也存在着敷衍、走过场,或由于感情因素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常用的学生评价,也是考核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往往会由于对衡量教师优劣的标准掌握不当,而出现凭个人喜好随意评价的做法,甚至有些学生会以此作为取悦或报复某位教师的手段,因此也难以保证评价的可靠性。

这些外在的评价因素,更多地依据对教师工作结果的考察而忽视教师的工作过程,更注意教师的显性工作而忽略教师的隐性工作,很难对教师的实际工作做出恰当、公正的判断,结果必然打击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教师评价体系完善的应对策略

教师评价的内涵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要进行分析与反思,评价制度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提高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探索新的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价值的教师评价方案。

1.坚持“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目的

教师评价的目的,不应是“鉴定”“分等”的工具,不能只看眼前,只看现在,不仅要关注教师的过去成绩,而且还根据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需要,制定教师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同时还要正确对待教师的差异性。教师在人格、职业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师生交往类型和工作背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教师评价不能泯灭和消除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而且应尊重这种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立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及相应的评价方法,明确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的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需求等。

鉴于此,教师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实行对教师工作的动态评价,将平时考核与定期评价结合起来,并要加强平时性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其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形成性评价和过程评价看待,彻底摒弃那种单纯依据考核结果对教师优劣进行总结的静态评价。

2. 健全科学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指标

首先,从教师的劳动特点和任务出发,全面评价教师,不仅要考核他们在“德”“勤”“能”“绩”诸方面的显性表现,还应该从“使学生获得发展”的角度,对教师的隐性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教学是否只面对几个“尖子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是否忽略了学生智力、能力、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发展;是否注意与学生的交往和沟通,并经常以自身的表率作用带给学生一些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等。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所做的隐性工作,同样是评价教师的重要因素。为此,学校应考虑如何使教师的平时考核制度化、规范化。

其次,由于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求教师评价既要有定性指标,又要有适当的量化体系。具体说来,在确定评价标准时,对于很难用简单数量来表示的因素,如,奉献精神、思想观念等应使用定性的语言描述分析,而且要使用操作性语言来表述,并尽量避免语言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力求使每项指标都具备较大的区分度。由于定性分析具有不够明确、缺少可比性的缺点,对容易进行数量化处理的教师行为,如,工作量、出勤量、批改作业量等应尽量以数据形式做出评价,以便对评价结果进行数量比较。但必须注意到,定量评价的适用范围较窄,定性评价应居于主导地位,只有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恰当地结合起来,制定的评价标准才能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增强评价的可测性与可操作性。

3. 渗透“自评”为主的教师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应突出被评价者———教师的主体地位。反映在评价实践中,教师应该既是评价的客体,更是评价的主体。应鼓励教师民主参与、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评价目的和评价标准,对自身工作进行价值判断。通过“自评”,评价对象由被动接受评价变为主动参评,这有利于发挥其主体作用,形成自律机制和激励机制。

例析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篇10

案例:在蹲踞式起跑教学中,在学生练习后的相互评价环节,教师直接请某学生对同伴进行点评。该学生说:“起跑信号响起时,他反应缓慢,蹬地不充分,摆臂太慢……”评价还没结束,同伴就经受不住这种当众的否定性“打击”,立即抢嘴反击:“你反应更迟钝……你做的也一般……我还觉着你还不如我呢……”

剖析: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意识,更有维护自尊心的本能反应,所以当自己的行为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甚至受到他人否定或者攻击时,潜意识中都会进行自我保护与反抗,轻者心情不畅,听不进他人的意见;重者则会对施评者进行语言或者人身攻击。

对策:第一,要明确评价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评价不是否定,更不是和谁过不去,而是为了促进同伴更快地进步。所以,面对同伴的指点评价,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不仅虚心听取施评者的意见,还要对其表示感谢。

第二,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发言才会畅所欲言。

第三,教师在评价中要扮好引导的角色,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既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对被评者的优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又要对学生认识不清的地方给予指导与提醒,帮助学生不断地修正自身学习行为与学习标准之间的偏差。

二、巧用学生类群,实施合理评价

案例:在分组教学时,教师选用“喊数抱团”游戏,随机将四名学生分成一组。在组内评价时,就出现了两个或者多个小群体相互指责和护短的不愉快局面。在组间的评价过程中,有些小组的学生为了挽回自己的脸面或出于朋友的仗义,不顾他组评价意见是否正确,强词夺理,片面指责发言的学生,致使评价陷入僵局。

剖析:青少年学生喜欢聚集活动,容易结成伙伴群体或小集团,形成类群效应。当他们所在的群体受到外界攻击时,他们就会高度团结,“同仇敌忾”,出现上述两种评价现象,也就很正常了。

对策:类群效应虽然会给评价的实施带来困扰,但如果能够巧妙利用,也能“化干戈为玉帛”,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

在教学活动分组时,根据教学需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参照学生类群实际,将“摸、爬、滚、打”在一起的学生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个“哥们”群和“闺蜜”群,结成“互助学习对子”,让学生处在和谐、亲近、没有人际隔阂的环境氛围中。学生们在自己的“小集团”中就会变得坦诚,能够畅所欲言并乐于合作。

三、改变表达方式,学会合理评价

案例:在蹲踞式起跑教学中,教师请一名体育骨干示范动作后,又请三名学生给予点评,不料这三名学生将评价内容全部指向对向的缺点,尽管这名体育骨干已将动作做得相对标准了,但三名学生的评价似乎对其优点视而不见,而对其不足则“穷追猛打”,让这名体育骨干难堪不已。

剖析:每名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案例中的现象,并非个例,原因是体育教师平时组织实施评价时,没有教给学生合理的语言表达方式,专盯着“不足”挑刺,挫伤了学生学练的积极性。

对策:引导学生改变表达方式,给批评意见抹上蜜糖。在进行评价时,建议采用先扬后抑的方式,可以先正面肯定优点与成绩,再适当指出不足。这种语言评价方式,如能形成“语言评价常规”,有助于增强评价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还能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作为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会合理评价。通过培养使学生学会合理评价之后,学生再对同伴进行评价时就会这样说:“X X同学,你做‘各就位’动作时能做到‘三个一’,做预备动作时能将膝关节提起,臀部、肩膀能够向前移,可惜你起跑时蹬地力量不充分,建议你用力蹬地哦!”被评价的学生听到这么委婉的语言、这么中肯的评价,心里就容易接受了。

四、细化学习标准,创编动作口诀

案例: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示范动作,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练习一段时间后,在没有任何提示和要求的前提下就直接安排学生当众展示,然后让大家进行点评。“两臂预摆动作不协调,太难看了”、“才跳这么近,怪不得不会跳”、在评价时学生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剖析:一项技术动作在瞬间完成,如果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或要求提示,学生的学练就没有针对性,就难以做到准确评价。再则,动作评价表达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往往学生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却难以用语言表达,要么词不达意,要么出口伤人。

对策:细化动作学习的标准,提炼技术动作口诀。对于一些稍复杂的动作,首先要明确动作标准,建议教师可以通过标准的示范动作,讲清动作要领和及要求,或利用教学挂图、分解动作、创编口诀等细化动作在各个阶段的要求。

作文评价存在问题 篇11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对策

引言

环境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不容有失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对环境问题的掌握还不全面,对环境的问题的监管力度还是不够,环境问题的影响已经扩散到全球,不单单是我们国家需要解决,全世界都应该着眼于环境问题。

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1、导则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的导则体系较为关注的是个体、短期的影响,对宏观战略政策、施工建设和运营报废以后产生的影响考虑较少,缺乏相关导则。现行导则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较为单调,没有对执行力度(是指南性还是强制性)进行准确描述。内容上缺少如模型应用指导、软件操作规范、实际应用案例等详细的说明,这使得用户在理解和使用方面存在障碍。环境要素技术导则还缺少固体废弃物、土壤、振动等方面的导则。

2、环评机构存在质量和管理问题

2010年6月23日,环保部发布了《关于2009年度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抽查情况的通报》,在被抽查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中,40%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存在质量或管理问题,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抽查中有40名因违规受到了点名批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质量较差”的比例达到了17%。大量环境影响评价机构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资质管理方面:档案管理中重要文件缺失严重,资质证书、用章使用不规范;人员管理方面:专职人员水平较低,队伍建设不合理;质量控制方面:缺乏总体负责人,相关技术缺乏分享交流。

3、公众参与问题突出

公众参与主体范围狭窄。主要表现为: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不具备普遍性,并不是所有的普通民众都能参与进来。建设单位对调查对象可内在操作,调查的往往是一些内定的甚至是建设单位一方的人群,而一些受影响比较大的民众不能得到被调查的机会。

信息公开内容不全面,方式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建设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不能主动地将所有信息及时向公众公开,并且在公开渠道的选择上没有考虑到所在地群众信息接受的局限性,使得公众不能了解到公开的具体信息。

公众参与的渠道较少。主要表现为公众通常只能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被动地参与环境影响评价,问卷调查的题型一成不变,都是些与调查对象无关、不痛不痒的问题,没有根据项目实施后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关联的问题。

对公众意见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对赞成的意见进行了详细描述,对有条件赞成或反对意见简略提及甚至只字不提。没有对公众质疑的问题作出合理解释,没有对公众提出的反对意见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民众。

二、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对策

1、完善导则体系

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现状对战略环评、人体健康、生态风险、累积影响等宏观、持久影响层面进行跟进研究;加强环境导则的研究力度,对导则中的内容和要求作详细补充和说明;在现有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环境要素方面的技术导则,如固体废弃物、土壤、振动等,加快全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编制进程。

2、完善信息公开途径

采用面对面采访的方式对公众进行调查并进行录像,这样既保证了调查的真实性又可存档作长期保留。若公众对项目建设的反馈意见较大,企业应当按照公众的要求采取咨询会、专家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与公众作进一步交流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众与企业、政府等进行真实的有质量的交流。

3、拓宽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

参与的公众不应该只包括可能受影响的人群,还应该涵盖其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群,特别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强烈参与意愿的个人,充分展现出民间环保组织在公众参与中的载体作用,以期达到最优效果。同时为体现公众参与的公平、公正及公开性,公众参与应由与项目无利益关系的机构承担而不是与项目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建设单位和其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4、加强对环评单位及专家库的管理

针对目前我国环评队伍参差不齐的情况,评估机构应建立健全对环评单位及专家库的管理体系。可采用日常考核评分和年终考核评分的方式加强对环评单位的考核及管理,对专家库也可进行打分管理,目的是规范环评单位的工作并提升环评单位的水平,同时选出适合不同项目并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专家队伍。加强环评单位和专家库的管理也是提高评估机构能力的重要方面。

5、完善公共意见反馈机制

重视公众提出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反对意见。决策方应及时将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类统计并公开,在公众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并修改环评报告,公众可进行跟踪评价。应对民众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建议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规范反馈机制,及时公开反馈处理结果,并对处理全程进行监督,禁止相关人员私自截留或更改结果,从而保证环评工作的顺利展开。决策方应当将对反对意见的反馈情况进行信息公开而不是仅仅出具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如不采纳,应详细说明不采纳的理由,并进一步向公众征求意见。这样可以提升公众参与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同时改善民众对环评工作的观念。

三、结语

环境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对环境的要求就更高。这已经不是国家的领导者个人的问题,环境问题也已经落实到每一个国人的身上。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已经不是一个口号,更要把这个口号烙印在自己的心中。保护好我国的环境,保护好世界的环境,这就是我国人民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孔嘉.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季金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攀登,2005,04:52-53.

[3]赵廷宁,武健伟,王贤,史明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02:67-71.

[4]周超.我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

[5]覃定浩.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03:142-144.

作文评价存在问题 篇12

关键词:高职,体育,课程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能客观地反应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 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 运用知识。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方式比较注重对结果的评价, 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 从而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一、如何评价高职生体育学习成绩

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是目前主流体育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 没有对此以外的表现进行评价。因此, 根据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 不仅要评价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还要对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公正、合理的学习评价。而且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 除老师评价外, 还要注重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 使评价体系更灵活、更民主, 打破以往单一死板, 一味对照教学标准进行的评价方式。做到既注重结果, 同时也考虑学习过程。

二、高职体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评价以教师个人为主导

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一般是教师根据技能标准和素质标准来完成的, 这种评价方式不够全面, 不能从评价过程中肯定学生的学习过程。而科学全面的体育评价方式应该是既要客观地反映学生教学内容的学习成果, 同时也要能反映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 整个课堂的练习量, 以及能否与人合作等多方面课堂综合表现。我们在进行学习评价的过程当中, 还应该让学生也参与到其中, 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技能与素质的成果教师根据标准可以给予客观评价, 而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所付出的努力也应该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肯定学生的付出。例如:一些体质差的学生在课堂中刻苦练习, 我们应该肯定, 而某些体能素质好的学生影响课堂气氛, 也应该给予一定的否认。这样的评价才能对每个学生都产生激励作用,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进取心, 以及不轻易放弃的品质。

(二) 注重能力忽略情感

体育课学习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涵盖知识、技能与情感等方面。通过评价来反映课堂教学效果, 发现课堂教学当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指明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传统的体育课堂学习评价往往只注重了技能与身体素质的评价, 而忽略了学生课堂学习热情、学习态度与情感等方面的评价, 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是客观的, 评价直观简单, 而学习态度、 学习热情与情感等方面的表现则比较抽象, 评价起来难度较高。但是, 这也是学习课堂表现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当一个人的努力与付出得不到认可时, 往往容易造成消极心理, 从而产生放弃的念头。所以在教学评价过程中, 要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 对付出的必须肯定, 树立学生良好的信念与信心, 激励其不断努力, 即使不能超越体能优势明显的学生, 也要做到不断超越自我。在教学评价中做到以人为本, 全面评价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学习表现, 可以更好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使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三) 忽略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以考为评是体育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 这种评价一锤定音, 对激励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有体质优势的学生, 可能一学期下来都不需要怎么练习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而且课堂上往往过度自负, 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 打击他人的学习积极性, 而一些体质较差的学生, 虽然刻苦练习, 但始终不能取得较好的考核成绩, 这样也很容易使其丧失学习的信心, 扑灭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目前很多发达国家都普遍采用过程性评价, 注重的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当中的表现, 不但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还对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 团队合作能力, 同学互助互进的意识进行综合性教学评价。让一些有先天优势的学生主动去帮助基础差的同学练习, 激励底子差的同学也不轻易放弃, 只要不断付出, 超越自身也是能够得到肯定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当个人的付出得到肯定时, 是能够很好的引导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的。因此, 在教学中应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的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整体发展。

三、小结

总之, 教学评价是高职体育课程的重要部分之一, 只有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 才能对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 也要让学生坚定自己的目标, 树立超越自我的信念, 在学习中互帮互助, 强化自身调控能力, 形成“好带差, 差不弃”的学习氛围, 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海松, 公为刚.谈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11 (S1) .

上一篇:顶板锚网下一篇:井下安全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