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价体系的优化

2024-06-11

作文评价体系的优化(精选9篇)

作文评价体系的优化 篇1

对于构建指标体系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来说, 尽管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方法和理论, 但是如何针对研究对象建立起一套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可靠的指标体系, 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使建立的指标体系更加客观化和更能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 已经成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建立指标体系常规方法存在的问题, 并利用统计学原理对指标体系的优化方法进行了探讨。

1 建立指标体系常规方法存在的问题

常规方法是先设计一套指标体系, 再由专家评分, 综合进行分析之后, 确定指标体系。由于建立指标体系问题复杂, 涉及众多因素, 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常常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主观性、随机性和模糊性, 使建立的指标体系不够科学, 从而导致评价结果失去科学性和合理性。具体来讲, 这种方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单个指标数量选择的问题

由于指标的设计者企图使指标体系包含研究对象所有的因素, 往往片面地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性, 结果却是由于指标过多, 不但引起专家判断上的错觉和混乱, 而且还导致指标的权重减小, 使主要指标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出来, 造成指标筛选结果失真。

1.2 指标体系层次选择问题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从纵向上是说明研究对象各主要因素相互之间关系, 即上层因素与它所含的下层因素之间是控制关系 (或下层因素是它所属上层因素的具体解释) ;从横向上是说明同一层次之间各因素在理论上是相对独立的。在设定指标的层次结构时, 通常采用树状结构或者递解层次结构, 如果希望下层各因素能够更加详细地解释上层因素, 结果导致指标层次过多, 既给数据处理带来难度, 又有可能导致单个指标的数量减少。

1.3 指标体系的有效性问题

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出两套 (或多套) 不同的指标体系, 至于究竟采用哪一种指标体系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往往是根据经验来进行选择, 而对不同的指标体系的结果的有效性如何 (或者指标体系孰优孰劣) , 通常没有进行科学的定量判断

1.4 指标体系的可靠性问题

对于同一指标体系, 由于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理解不同, 在量化打分时就会给出不同的结果, 有时甚至相差较大。如果没有对专家给出结果的可靠性进行判断, 则指标体系往往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

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不是单一存在的, 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相互联系关系。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将影响到最终研究结果。可以想象, 如果一个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 即使其评价方法再科学、再先进, 其结果也会失真。

2 指标体系的优化方法

2.1 指标体系层次数与单个指标数量选择

定义指标体系的层次数为层次深度, 每层指标的个数为层次的出度。对于层次深度, 根据经验通常取3—6层, 层次过多反而使因素分析变得复杂化;对于层次出度, Saaty认为大多数人对不同事物在相同属性上差别的分辨能力在5—9级之间, 建议层次出度不宜超过9个[1], 比较理想的是4—6个。

2.2 指标体系的筛选

在指标体系建立中, 关键在于所采用的指标能否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 因此必须根据指标权重的大小做出一定的取舍, 剔除那些对影响评价结果较小的指标, 避免由于指标因素过多而引起专家判断上的失误。具体步骤如下:

综合考虑指标体系F={f1, f2, …, fn}中每一指标因素的重要性后, 采用AHP法[1]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并建立权重集λ={λ1, λ2, …, λn}, 其中λi∈[0, 1] (i=1, 2, …, n) 。再选择取舍权重为λk对指标进行筛选, 通常λk∈[0, 0.1], 当λi≥λk时, 保留指标fi;当λi<λk时, 则筛选掉指标fi。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取舍权重λk∈[0, 0.1]只是一个参考值范围, 指标的设计者应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在此范围内确定适当的取舍权重λk。

2.3 指标体系有效性的判断

为了解决指标体系对研究结果有效性如何这一问题, 引入了效度系数的概念[2], 其统计学含义在于提供了衡量人们用某一指标评价目标时产生认识上的偏离程度。效度系数越小, 表明各专家采用该指标体系时对问题的认识越趋向一致, 则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就越高, 反之亦然。具体步骤及计算公式如下:

(1) 设指标体系F={f1, f2, …, fn}, 参加评分的专家人数为S, 专家j对指标的评分集为Xj={x1j, x2j, …, xnj}, 设指标fi的效度系数βi为: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是指标fi的评分的平均值, undefined为指标fi的评语集中评分最优值。

(2) 定义指标体系F的效度系数β为:

undefined

2.4 指标体系可靠性的判断

利用数理统计学中相关系数原理, 建立了指标体系可靠性系数ρ的计算方法[3], 其统计学含义是以指标fi的S次量化结果的均值作为理想值, 计算S次量化数据与其平均值的差异程度, 反映出采用同一指标体系S次量化的差异性。ρ越大, 表明指标体系的可靠性越高;ρ反之, ρ越小, 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就越差。在绝对多数情况下, 当ρ>0.85时就可认认为该预测指标体系的可靠性较高。具体步骤及计算公式如下:

(1) 计算出专家组评分的平均数据组Y={y1, y2, …, yn}作为理想数据组:

undefined

(2) 计算每一组量化数据与该组数据的差异程度ρi: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

(3) 计算指标体系可靠性系数ρ:

undefined

3 实例分析

在研究科技成果前转化评价指标体系时, 采用上述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判,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成果自身因素 (内在因素) 和外在环境因素 (外在因素) 两个方面。通过分析并调查有关专家学者, 建立了两套科技成果前转化评价指标体系, 如图1~2所示。

(2) 指标体系的筛选。在综合考虑每一指标的重要性后, 采AHP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分别标注在各指标下。选取取舍权重λk=0.05, 图1、图2的指标体系因其权重均大于0.05, 故保留所有指标。

(3) 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判断。共请10位专家参加量化, 采用5分制打分法 (0.1, 0.3, 0.5, 0.7, 0.9) , 采用公式 (1) 、 (2) 计算得出指标体系I和II的效度系数, 其计算结果见表1。

ρⅠ=0.1383, ρⅡ=0.1447, 显然ρⅠ<ρⅡ, 因此指标体系Ⅰ的有效性高于指标体系Ⅱ。

(4) 指标体系可靠性判断

采用公式 (3) 、 (4) 、 (5) 分别计算指标体系Ⅰ和Ⅱ的可靠性系数, 结果见表2。

ρⅠ=0.8729, ρⅡ=0.4600, 显然ρⅡ<ρⅠ, 表明指标体系Ⅰ的可靠性高于指标体系Ⅱ。

综合以上的分析过程, 说明专家在指标体系Ⅰ的认识上分歧较小, 指标的评分值基本趋于一致, 因此, 最终选择指标体系Ⅰ作为科技成果前转化评价指标体系。

4 结论

通过实例分析表明, 该方法可以实现对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降低了由于人的主观性带来的飘移值, 提高了建立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8.

[2]朱朝辉.人员选择抉择中的效用分析[J].心理学动态, 2000, 8 (4) :46-51.

[3]王丰效.定性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研究[J].固原师专学报, 2002, 23 (6) :6-8.

作文评价体系的优化 篇2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网络平台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学科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中也必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因此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应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总要求,同时要将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现状

评价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必要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应围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发挥评价对教学、学习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现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面对的是教学时间少,教学班级多,学生人数多的现实问题,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处于应付的状态,对于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过程性评价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知道该如何结合实际,设计一个评价任务,综合地考查学生的能力,也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评价来促进教学开展。

许多教师对于如何设计一个符合评价任务的量感到困难,所以在评价时大部分教师用主观的观念来评价学生。

解决以上这些问题,不仅仅要依靠广大教师开展严谨的实践研究,还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辅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在编制评价题目、实施和管理评价过程、汇总分析评价结果等方面都具有潜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可以提高评价的效率和效果。

二、评价网络平台的功能及模块

1.网络平台的功能

本平台是基于WEB的B/S结构的网络平台,是以满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提供给师生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为基本思路,以方便实用为根本目标的系统。

2.平台模块

本研究开发的网络平台的功能模块结构如下图所示:

(1)学生用户模块。学生用户模块是“网络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要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掌握情况,就要求教师从学习方式上引导学生从“授受式学习”到“探究式学习”的转变。所以在学生用户模块中首先要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个人电子档案袋,其他的相关教学活动将以此为基础展开。

(2)教师用户模块。该模块是“网络平台”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思想。

(3)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是“网络平台”的辅助功能部分,除了必要的基本操作以外,主要是完成对教师和班级的相关管理工作,以及增加系统的安全性,即数据备份与恢复。

3.网络平台结构体系

鉴于多层体系结构的诸多优势,本网络平台开发采用了以下三层结构体系:

(1)客户端应用层将用户要求的服务传达给业务逻辑层来进行相关的分析处理,并查询业务逻辑层的处理结果,经转化、处理后返回给用户。

(2)业务逻辑层是上下两层的纽带,它建立实际的数据库连接,根据用户的请求生成SQL语句检索或更新数据库,并把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3)数据库层实现数据的定义、维护、访问、更新以及管理,并响应业务逻辑层的数据请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是推进信息技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但是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调研等多种方式发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却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力图探索表现性评价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思路与策略,以更好地推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5-52.

[2]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48.

[3]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沭阳县建陵中学)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 篇3

一、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多元化的试题体系。要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合理构建, 就要对小学语文试题体系进行改革, 让试题更加贴近小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 试题要具有趣味性。新课程改革的快速实施, 让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小学语文试卷不能再像一个无情的裁判员, 期待小学生的错误暴露出来。当代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试卷上或者试题要求中提示学生易错点, 并以温馨的鼓励语彰显教师的人文关怀。这样的试题, 更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其次, 试题要具有综合性。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 试题也应当是针对学生综合能力而设计的。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收获作为试题设计的重点, 不仅能够让小学生通过评价活动了解自己的语文能力, 更能让其反思自己的语文学习观。最后, 试题要具有多样性。单一的试题形式不利于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对试题形式进行改革, 让小学生、家长与教师都参与到试题设计中来, 能够让小学生也成为教学评价中的一员。

(二) 构建动态化的评价体系。首先, 于课堂教学中评价。课堂, 是小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场所, 利用随堂测试的方法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成果, 能够让其学习成果得以最快速、最直接地体现。在课堂中进行分散考查, 每节课考查一点, 能够减小学生的压力, 也有利于评价效果的发挥。

其次, 于实践活动中评价。好动与爱玩, 是小学生的特点。在有效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有利于学生参与, 也有利于学生真实地展示个人能力。像在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时, 教师可以利用分角色朗读或者课本剧的形式去考查,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表现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方法

(一)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内容。对评价内容进行优化, 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创新改革的重要前提。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比较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量, 忽视了小学生语文学习潜力的开发, 也轻视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优化教学内容, 才能让评价方法发生改变, 让教学评价的效益得以提升。促进教学评价内容全面化, 就是要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每一个细节, 考察各项能力的提升程度。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内容应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首先, 从知识与技能角度来看。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 如果教师要了解学生生词掌握情感, 会通过教师说生词, 学生写生词的形式去评价。优化后的教学评价, 应当从生词的形、音、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考查。在考查学生阅读能力时, 教师往往会让小学生做一个阅读练习, 考查学生解题能力。优化后的教学评价内容应当涉及到朗读、阅读方法使用以及信息处理能力三个方面。其次, 从过程与方法角度来讲。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每节课, 教师需要对学生优秀与较差的课堂表现进行记录, 再结合知识与技能评价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如果学生知识掌握得很好, 但课堂纪律不佳, 就不能完全肯定学生的语文学习, 而是要在表扬前者的同时, 提出后者不足。最后, 从情感与价值观角度来看。情感与价值观评价, 往往实施在教学结束阶段。像在讲解了《静夜思》后,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李白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自己学到了什么, 了解学生的情感收获, 会让教学评价更完整。

(二)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评价标准, 是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重要标尺。公平的课堂评价标准, 才能提高课堂评价的实效性。一刀切的课堂评价标准, 让评价结果有失公平, 不仅打消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让一些学生产生优越心理。打破对学生的统一要求, 结合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习能力, 建立相对应的评价标准, 差异对待, 才能让小学生的个性得以解决, 提高语文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时,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 学困生只记住了多部分生词, 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教师应当从学困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出发, 对其进行肯定, 而不是责怪他们学习效率低。学困生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果, 证明他们在认真学习, 通过肯定引导他们加强课下复习, 有利于其快速进步。如果优秀生取得这样的成果, 教师则需要警示他们要集中注意力, 端正学习态度。

(三)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方法的优化, 是让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具有活力的重要手段。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法, 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 教师要利用赏识性评价方法实施评价。在教学中多发现小学生的闪光点, 观察小学生的优势, 抓住长处适当表扬, 能够促进小学生学习动力的充足。其次, 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互评与自评。像在朗读课文后, 教师可以让同桌互相评价, 发现其在发音与断句上的问题, 也肯定朗读流畅度上的优势。用自评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 能够让学生将评价结果牢记在心上, 认真思考自己接下来的语文学习。丰富的教学评价方法, 给小学生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让小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能否实现。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用合理的教学评价制度优化课堂评价实践, 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 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只有评价方法合理了, 教学反馈信息才能科学, 教学活动才有效益。

参考文献

[1]顾悦梅.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 2012 (01) .

作文教学呼唤科学的评价体系 篇4

我以为目前的作文评价标准有以下问题:

一、作文评价无序,缺乏真正的标准

教师由于各自的观点、认识乃至性格的差异,在判分上宽严不一。有的“吝啬”得很,把80分作为上限,稍不如意就给不及格;有的又“大方”得很,高分频现。平时这样做,弊端还不大能暴露出来,一旦到了统一命题、统一命卷,那问题可就“触目惊心”了。笔者的很多学生就出现过这种情况,有的作文水平平平,高考时却得分很高,有的作文一向突出,高考却“兵败滑铁卢”。这样的结果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误导作用,使他们无所适从。历年高考阅卷很多省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作文开始被判的分和最后经复查组鉴定得分前后有天渊之别,除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因素,恐怕也与阅卷教师平时评分的任意而为有关。笔者在多次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阅卷时发现,有些教师主动要求评阅作文,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勇挑重担”,而是因为评阅作文有很大的弹性,或者说是认为评阅作文很轻松,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一些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外,也与作文的评价标准无序有关。

二、作文评价缺乏变通的余地,过于死板

“死板”就是指一些教师俨然“判官”,好就是好,差就是差,没有通融的余地,更没有意识到评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可以是一门艺术。如何使作文评价成为一门艺术下文将详细论述。

三、作文评价重形式轻内容,甚至错把形式当内容

教师的评价着重从谋篇布局、段落修辞,甚至标点符号入手。这种以文体为中心的评价形式,限制了学生作文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甚至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还有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高低完全只看形式是否新颖,结果促使学生在写作技巧上下功夫,而作为文章的灵魂如道德判断、情感意志、社会批判意识等重要因素则被完全忽略了,这种纯技术的评分导向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使学生的作文华而不实,缺乏自己心灵的东西。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确立一个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的确有很大的难度,一方面,对一篇作文的评价教师是不可能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带有教师很强的主观色彩,高考作文经常出现同一篇作文前后得分悬殊的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作文的评价又不可能像理科那么精确,易于把握,它必然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从长远的角度说,这种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不易为但也不是不可为的,下面我从三方面谈谈这一问题。

(一)作文评价首先要有序,要做到有序就必须细化评分标准

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一篇作文中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谋篇布局的能力、选材组材的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深化主题的能力等等。但是学生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令人满意,我们有些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却不顾这些客观事实,只要有一方面不合要求就压低学生的分数。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由诸多能力共同构成的,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我们既要坚持整体、综合考查的原则,也必须权衡个别能力在学生整体能力中所占的比重度。完全不考虑个别能力失误的性质,只要有一种能力失误,就给学生的能力以整体上的否定,这是一种反科学的做法。我们必须细化认识学生作文的各种能力,弄清楚各个能力的属性以及各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科学的、宽容的、不“株连九族”的扣分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前面所说的一些学生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在学生作文的诸能力中,最能反映学生作文实力的,应当是三个:谋篇布局的能力、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深化主题的能力,这三点和其他能力比较起来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应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写作能力的评价上,教师应更注重这三个能力的发挥情况。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我的经验是学生只要一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就给高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明确学生的写作方向有积极的意义。

(二)作文评价要有变通的余地

作文的评价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而不是总结性评价。因此,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作文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作文的分数,可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前面说过,作文评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可以成为一门艺术,基于此,笔者所说的“变通”就是指教师要善于通过评价机制使学生形成向上的作文心理、耐挫的写作意志。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都要充满情感,这种情感也要适当渗透到作文评价中;教师在评价中对学生积极的“情感”倾注或许就能激发学生对写作从未有过的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评价既能较为公正、准确的评估、反映出习作的“含金量”,更能激发学生作文的激情。

当然,这不是说要无原则的去“捧”学生,更不能“捧杀”独具禀赋的学生。对那些一贯作文较好而偶有失手的学生,如果发现是心浮气躁所致,教师无妨打一个低于应得分的分数,然后通过面批等途径促其自省,这样可以帮他们找到“失去的自我”,使他们更臻成熟,这其实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在作文评价中的具体运用。

(三)作文要贴近生活,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而我们在对学生的作文评分时也往往如此,一方面由于过分注重形式的评价,忽视了内容,从而产生大量的模式化作文;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作文远离生活,“贫血”现象越加严重。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 篇5

一、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知识素养的奠基阶段, 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重要时期, 也是价值认知形成的时期, 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形成的思想对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在这期间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对将来的学习能够打下较好的基础。此外,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是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 评价的初衷是为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是一种有效的反馈, 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能够督促教师完善教学流程, 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而且, 科学的评价体系不只是判断语文成绩的高低, 还包括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阅读能力, 分析理解能力, 想象发散能力等, 对学生的个人发展, 语文素养的形成, 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主要是以学习成绩为依据, 不够重视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以及是否具备发散性思维等基础性能力。另外, 评价标准刻板单一, 一元化标准严重, 容易扼杀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 评价方法不科学, 教师多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课堂不够灵活, 气氛普遍低沉, 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入, 没有真正走近学生的内心。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策略

1. 优化评价的标准, 摒弃一元化标准

评价标准是建立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适合的评价体系, 因材施教, 建立多元化的、适用范围广泛的评价标准。除了考察学习成绩外, 要深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是否具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是否能够独立解决简单问题等。教师要灵活应对学生的问题, 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回答, 要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的答案, 任何一件事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不能使固定的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发展。

2. 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

创新评价的方式, 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成绩不是判断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与趣味性提问相结合, 提升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多方面、立体性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心理素质, 注重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科学的评价方式, 有助于提升学生才自信心, 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 鼓励的、积极的态度为主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极强的时候, 如果处理不当, 可能会伤害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难以建立足够的自信心。例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问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不论学生正确与否, 一定要对提问的本身表示肯定。鼓励学生树立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正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 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水平。

4. 教师提升自身的素质

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也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是学生的领路人, 所以教师的个人素质对教学活动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教师要根据经验总结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注重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 教师是学生接触的直接榜样, 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要加强学习, 提升自身素质和语文素养水平, 以身作则,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总结

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也要跟上步伐, 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和效率。首先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不能千篇一律, 没有针对性。其次,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优化评价的标准, 摒弃旧的不适应如今社会发展的规则。最后, 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 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学习, 还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情商和智商对于人的长期发展同样重要。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是评价教师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 目前在小学教育中不断完善发展,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小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都发生了变化, 因此对教学评价体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 以及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的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以便探讨如何用实际行动来促进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探讨

参考文献

[1]朱秀连.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J].中国教师, 2014 (S2) :153.

作文评价体系的优化 篇6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国家对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较高的计算机教学质量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 不同高校的教学方式、教师自身素质以及培养目标各不相同, 这些都对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评价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 (3) 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是检验计算机教学质量成果优劣的核心, 如何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化, 已经成为当今我国高校教育领域探讨的重点。 (4) (5)

1 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仍存在缺陷, 具体问题如下所述:

(1) 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缺乏科学性。近几年来, 随着高校新课程的改进、新专业的成立以及培养目标的创新, 大多数高校仍采用老式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由于各个老式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无序性、笼统性、抽象性, 造成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缺乏严重的科学性, 从而影响了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 导致一些无用课程仍然在开设, 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 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缺乏明确性。大多数高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 以教师敬业程度、课本教程进度、课堂活跃性、学生出勤率以及考试成绩作为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的基本指标, 这些评价指标的显示结果只能代表学生对该门教学课程的喜好程度, 对计算机教学质量无实质性的帮助。实际上, 应以本专业开设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成果这四大指标作为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并科学性地将这四大项指标细划分出N小项附属评价指标, 建立合理的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化。

(3) 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化。虽然各大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略有不同, 但基本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方法都局限于学生课程结业成绩、教师的自我评价、学校领导的随堂试听等这几个方面, 缺乏多样性。单一的评价方法无法评价出学生的全部教育目标, 必须将多个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相结合, 建立完善的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化。

(4) 对于评价工作缺乏积极性。各大高校根据教育部下发指令实行评估制度, 并在教育部的规定期限内草草了事。在校园内开展问卷调查形式,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填写问卷答案, 导致学生和教师相分离, 统计结果不分课程专业、不分教学目标, 混为一谈。

2 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的原理

2.1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原理

美国布卢姆为了进一步完善教育目标的完整性, 他提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 并根据一定规律将每个教育目标细划分为多个等级。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水平依次划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价。对先前所学的内容加深记忆, 掌握所学内容的意义, 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对所学内容加以描述, 推断。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分析所学内容的结构, 创建新的知识结构, 依据所学内容标准进行价值判断。

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水平依次划分为: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以及创新。运用感官获得指导动作的相应信息, 做好心理准备工作, 对该动作进行模仿, 经过多次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加以优化, 努力尝试创新方案, 提高创造性。

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级水平依次划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以及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注意观察某一现象, 主动参与到此现象中, 接受此现象的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愿意为某种价值标准做奉献, 将上述三种价值标准进行比较, 建立一致的价值标准体系, 并能利用该价值标准体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这三方面领域, 根据上面阐述的原理, 这三个方面领域可以完善地描述于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化发展的所有内容, 因此, 为制定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2 高校教学目标分类优化方法

高校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严谨性、明确性, 是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方法的核心。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分类优化方法, 是检验各大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老式的教学目标, 把教育目标划分为事实、技能和态度。比如下列三个目标是某高校的计算机控制课程的, 分属三个方面: (1) 事实:向本专业学生传授计算机控制理论知识。 (2) 技能:开课前预留10分钟阅读课本时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态度:在课堂上及机房中采取互动方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面阐述的教学目标分类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容易被各大高校的教师所接受,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一是由于该方法比较片面, 二是层次划分过于简化, 从而获得的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检验结果处于非理想状态。

我们可以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原理把它们归纳为三大类: (1) 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认知领域目标: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本节课程的好习惯, 在机房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掌握情况。 (2) 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技能领域目标:以掌握课本理论知识为基础, 将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 关于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情感领域目标:教师采用独特的教学方案,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带动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操作,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

综合上面阐述方法, 可以将高校教学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以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为了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的精确度, 分别根据每门专业的具体情况对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以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微划分, 形成多个与其对应的子目标。

3 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的优化方法

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原理, 将高校教学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以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建立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步骤如下所述:

3.1 确定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目标

以有利于支持高校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以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学目标。以有利于符合高校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以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学内容。以有利于实现高校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以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建立合理的高校教学方案。以有利于完成高校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以及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

3.2 确定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对象

以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对象, 分别根据教师在课堂上及机房中实现高校教学目标的完成率以及学生在实际考核中是否达到了高校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评价。

3.3 确定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主要以课堂上及机房中随机点名提问、随堂小考监测、期中和期末考试、实训期间考核成绩以及在用人单位实习表现情况为依据, 确定合理的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3.4 确定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内容

首先, 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原理, 建立的高校教学目标必须具有较强的严谨性、逻辑性, 由于学生的自身条件不同, 将学生能否通过高校教学目标作为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内容。其次, 教师能否将认识、能力以及情感这三项指标贯穿到整个教学内容中,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具有事实性的了解, 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次, 单一的教学方式具有较强的局限性, 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及机房中积极传授教科书以外的知识文化, 以讲解典型实际类型为前提, 启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最后, 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通过随堂小考监测、期中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 检验是否提高了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

综合上述方法, 建立合理的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水平, 提高各大职高院校的就业水平, 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注释

11周睿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 :7-9.

22 黄玲青, 唐闪光.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化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29) :21-22.

33 高锐.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3) :234-234.

44 魏正元, 颜克胜, 苏盈盈.基于最大熵NN的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及仿真[J].计算机仿真, 2013.30 (5) :284-287.

作文评价体系的优化 篇7

1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同时具备“学生”以及未来“企业管理实践人员”双重身份, 所以该指标体系将同时关注这两个方面的能力要素, 根据人力资源的胜任力模型, 紧密围绕知识学习和掌握以及技能运用和创新两个重点评价方面, 并着力体现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较强的IT/通信行业学科特色, 此外, 还将兼顾其他基础性指标, 如学生身心素质等。指标体系的形成拟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 使用专家法拟出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专家主要是学校的相关老师, 含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 拟出5个左右的一级指标, 每个一级指标下包含3~5个二级指标。

(2) 通过问卷方法对指标的合理性进行初步评价。根据专家法中拟出的指标制定问卷, 让被访者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或合理性打分, 最终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整指标体系。

(3) 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讨论制定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2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效度检验

指标体系确定之后, 需要进一步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 通过检验之后才可以展开实际应用。为此, 将按照以下主要步骤对所提出的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效度检验。

(1) 应用已经制定好的指标体系对重庆邮电大学2006、2007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评价, 得出每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得分。为了便于分析, 每1项内容的度量值均按照优、良好、一般3个等级设置, 并分别赋予3、2、1分值。并运用统计分析软SPSS (Statistics Packagefor Social Science) 来对调查结果进行效度检验。在所发放的120份问卷中, 回收问卷108份, 回收率达90%。其中有效卷94份, 问卷有效率为78%。

(2) 利用SPSS软件进行效度检验。测验的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质的程度。换言之, 效度指测验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测量目的。它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一个测验若无效度, 则其他任何优点都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在此我们计算的是测试的效标效度, 效标效度是指测验结果与效标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在此将专家的评价作为效标, 利用积差相关法求效标效度 (Pearson法) 得到结果为0.861.具体操作如下:在SPSS中单击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 选择自评值和效标值变量进Variables, 然后在Correlation Coefficients中单击Pearson。得到以下表格2。

从效度上来看, 效标效度为0.861, 说明学生自评值和专家的评分相关性较高, 即该学生能力评价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 为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3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分析出课程体系优化的主要思路, 然后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与课程体系优化相结合, 提出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从而达到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目的。

3.1 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结合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迅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这一观念是课程体系的设计、改革以及完善的出发点和目的。

(1) 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结合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出, 学生在信息领域相关知识、基础知识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亟待提高。以优化课程体系为基础, 在课程建设方面需增设这些方面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改变以往的只请教育专家等为主的人对课程进行编制, 还应该邀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等参与到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中去。在对各个不同的会计及相关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应能够掌握的知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教材的选用上, 结合本专业实际针对性的选用一些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用性较大的教材。

(2) 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核心。必须加强工商管理人才与供求双方的联系, 使工商管理人才能够充分了解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能力要求, 订立教育目标, 设置工商管理课程,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人才。因此,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 必须在工商管理教学研究组和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方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使学校的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的需要。

3.2 二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要以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 以“培养能力, 社会需求”为思路。依照学生能力结构指标体系, 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确保实现培养目标;同时, 按照研究性教学的思想, 进行课程建设。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科创活动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和监控;在现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IT业相关的实习基地, 并对学生实习环节进行合理的指导和监控,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按照指标体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依照课程体系, 建立研究型教学团队, 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本文提出二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见图1)

4 结语

文章首先对确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进行效度分析, 检验得出其具有实际有效性。通过检验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与课程体系优化相结合, 提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二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为后续的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学校要遵循工商管理培养目标和结合社会需求, 从高校实际出发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随着社会需求动态的调整, 结合高校的实际灵活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卢安文, 胡明哲.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11) .

[2]王坤, 蒋国平.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满意度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 .

[3]胡健, 李显寅.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 .

[4]吕娜.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

[5]梁莱歆.新形势下培养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索[J].高教与经济, 2010 (2) .

[6]杨菁.研究生创新能力实现途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 (2) .

[7]王兴邦.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优化选择——评《创新能力培养战略图》[J].经济与管理, 2010 (4) .

[8]魏布谊.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7) .

[9]吴薇, 刘丹, 李东阜.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商场现代化, 2010 (6) .

作文评价体系的优化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优化

目前, 职业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 但在生源、师资等方面却面临着相当大的冲击。高职院校长期受生源问题制约, 虽录取门槛不断降低甚至免试, 但生源依然不足, 高职院校的生存状况堪忧。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控受到格外重视, 而构建一个适应职教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质量评价范围不全面

在一些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 主要表现在:重视教学结果与教学效果的评价而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重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而忽视教学评价过程;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变成了教师奖惩、晋升、调动、加薪的重要衡量标准。此外, 对于不符合事实的学生恶意评价不加甄别地就采纳作为结果。这就导致教学质量评价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也会受到遏制。

(二)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不完善

多数高职院校积极行动, 采取了各项措施, 但评价体系多拘泥于学校内部的评价, 注重学生主体、同行和督导的评价, 而忽略社会行业的评价。已有的评价体系虽有参考性, 但与时代脱节。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建设浪潮的到来, 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已陈旧, 不能满足市场新需求和职教新精神。职业技能大赛已普及并受到高度重视, 而旧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此毫无体现。

(三) 问题反馈缺乏时效且难以落实

对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反馈缺乏时效性。除检查听课能及时反馈外, 其他评价结果则要经过很长时间、很多环节的统计分析。评价结果的反馈很重要, 但反馈有时因与业绩、职务、个人考评等挂钩, 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因此, 教学质量评价流于形式而未深入。

(四) 评价体系信息化水平不高

评价工作仍以写材料、填表、审核汇报等为主。一些高职院校将教育信息化简单地等同于实现计算机化或网络化, 未能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提供的全新沟通机制和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化水平不高, 评价体系信息化仍需要大量的投入。

(五) 定量定性分析欠合理

定量定性研究决定了评价工作真正实现科学性、可操作性。高职院校的特殊复杂性导致在评价过程中定性问题难以衡量, 因此, 硬件成了评价的主要标准。但硬件只能作为衡量标准之一, 师资队伍、学校管理等定性的因素, 也影响着学生能否成才。如何提高评价体系中的量化标准是今后工作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六) 重教学管理, 轻教师素质

多数高职院校将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参考, 期望“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但不考虑教师自身发展, 一课定结论或只指责、不指导的教学质量评价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也不利于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研究

(一) 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位相当重要。各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难的困扰, 究其原因是专业设置的问题, 而专业设置又是专业建设的第一环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由于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应性, 同时未与企业或行业生产挂钩, 与市场需求脱节, 导致就业率低。毕业生能否满足企业、行业以及社会的需求, 必须通过市场来检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与服务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所以, 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 就必须与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能立即投入工作创造效益, 而不是再经过长期的实习培训等才能胜任。凡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的高职院校, 其发展就快、质量就好。

事实上, 就业导向已经成为高职高专教育自始至终都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同时, 专业建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 考量教学质量的高低, 首先就要判断该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是否坚持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二) 多元整合的课程开发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 主要任务是开发一套完整的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实施进程的课程方案。依据高职教育的定位,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要以情境性和实践性为主, 最终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纵观国内外高职教育成功经验, 课程模式呈现出形式各异且极为复杂的特点, 在课程开发方面, 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程观综合化的趋势要求主体课程坚决不能采用单一模式, 将社会实用性作为优化标准, 课程开发选择“多元整合”已成共识。这样, 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就更加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途径的优化。因此, 多元整合的课程开发也成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保证。

(三) 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功能, 是指参照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能收到的实际效果。学校应以学生为本,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因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校都必须时时刻刻将以人为本的思想付诸实施, 促成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变管理为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分层次教学,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尊重学生的爱好和选择, 提供合适的阶段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使学生最终都能符合统一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质量指标。

(三) 软硬件结合的资源优化

教学资源优化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教学资源优化包括对硬件资源的优化和对软件资源的优化, 教学设备的种类、数量、科技含量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学实训基地是完成高职实践教学的场地。为培养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 需要创设模拟实际生产的实践环境, 否则教学质量将大打折扣。

因此, 在各方面资源条件的建设方面, 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软硬结合”和“两手抓”的原则, 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化

构建并优化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1.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在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运用先进、可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 开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在通过严谨的评价程序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评价能让教学质量监控更加真实、客观、可靠, 根据反馈信息对症下药, 提高教学质量及管理水平, 同时为学校发展和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2. 树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总体目标

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科学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分析教学状态, 依托方便快捷的信息反馈网络, 强化反馈和调控功能, 进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 综合考虑学生、督导、同行、企业等多方面的评价因素, 建立科学、合理的具有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手段, 开发科学实用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系统。

3.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除按照权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客观公正原则之外, 还需按照以下原则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 可操作性原则。在设计具体评价指标时, 一方面做到覆盖面广、便于操作, 另一方面做到主干比较清晰, 程序相当简化, 实施起来方便易用, 同时可操作性要强。

(2) 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在做到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 又要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可操作性, 使各参与评价主体都能接受和认可整个评价过程并能积极参与进来。例如, 为使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 可采取全面与重点相结合, 过程与效果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诊断性与导向性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中, 既有众多的观测点, 又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可以创造性开展工作。

(3) 实效性与全面性相结合。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要充分考虑到各个要素, 同时还要注重实际效果, 避免因评价投入过多却忽视正常教学现象的出现。如在设计指标体系时, 在充分考虑系统性和覆盖面的基础上, 要把当前各高职院校的实际办学状况突出出来并作为重点, 特别是骨干教师流失、生源水平参差不齐、经费投入不足等实际问题。

(4) 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成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相对固定的, 呈现静态性;与此相反, 教学过程却是动态的。因此, 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动态进行, 应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一方面, 一些评价标准指标会随着高职院校内外部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另一方面, 类别不同、地域不同、历史不同的高职院校, 其评价标准也绝不会相同。对此, 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 做到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

(二) 选择不同的评价主体

1. 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主要参与者, 对教学有着最直接、最全面的感受和体验, 对教学最具发言权。但学生很难做到全面、客观和公正。因此, 评价前的教育和引导很重要且必要。

2. 学院级的管理机构

成立学院教学质量评价委员会, 直接由学院相关党政班子领导、教务部门主要负责人等组成。主要评价系部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质量评价、专业培养目标、招生就业情况、有无教学事故与差错、教学资料、教学组织与安排、实践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的教学纪律、教学态度等。

3. 督导、专家

督导、专家是教学质量评价最重要的主体及实施者。督导必须德高望重或专业技能过硬, 一般不承担任何教学任务, 以保证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的客观公正性, 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和教师水平、教学质量的提升。

4. 教学系部

成立相关的系部评价小组负责系部范围的教学质量评价, 成员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娴熟的教学经验, 对本专业学科领域认识相当深入, 对评价客体的专业领域也有一定的了解, 能从领导、同行及专业的角度去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5. 教师

授课教师必须对所授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就是以自我为主体, 教师依据评价原则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发展目标, 主动对自己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教育教学工作等做出评价。教师之间也要进行互评。

6. 企业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企业必须参与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需要与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有机统一。通过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 企业依据双方制定的标准对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进行质量评价和监控。

(三) 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

1. 主要内容

在新形势下,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该包括教学系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价体系、专业建设评估指标、课程建设评价体系、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等六部分。

2. 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方法

笔者将回收的有效问卷作为因子分析的基本材料, 原则是所选用的因子经过SPSS10.0统计软件因子分析后, 其特征值必须大于1, 因子所包含的变异量经旋转后负荷必须大于0.4, 每一变数的因子负荷量原则上只能在一个因子上出现。首先对各个维度进行统计描述, 其次用因子分析法分别从四个大维度来离析出各自的公共因子, 确定一级指标体系。

权重是某一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笔者将已定指标两两比较法和权值因子判断表法结合在一起使用。

3. 系部教学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系部教学状态评价着重评价考核各教学系部的教学状态, 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务处及其督导。其一级指标有五项, 分别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运行管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 权重依次为22%、20%、18%、20%、20%。二级指标共有27项。

4. 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分为系部自查和由专家、学院相关领导、企业代表组成的专家组评估。一级指标共有四项, 分别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专业办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改革、教学效果。二级指标共有16项, 每个二级指标均有相应的观测点。重要项目有专业定位规划、师资队伍、实验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学生基本理论与技能、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学生满意度、学生就业与发展。评估结论分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标准中只给出优秀、合格两个等级, 低于合格的为不合格, 介于优秀、合格之间的为良好。

5. 课程建设质量评价体系

课程建设质量评价分为系部自查和由专家、学院相关领导、企业代表组成的专家组评价。一级指标共有四项, 分别为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研究与改革, 所占权重分别为20%、20%、45%、15%。二级指标共有14项。

6.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分为学生评价和由教师、院系领导、督导、企业专家等组成的专家组评价。其中, 学生课堂评价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四个维度进行, 权重分别为25%、25%、20%、30%。专家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侧重从教态、技能、内容、方法、手段和效果等方面进行, 权重分别为20%、25%、20%、20%、15%。

7.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由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对学生的实习质量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 实践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为四级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包含学生、专家、教师、教研室等。学生实习质量评价的主体为企业。

学生对实践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从态度、方法、效果、纪律安全和组织管理等五个维度进行, 各自的权重分别为25%、10%、40%、10%、15%。

专家对实践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从着装及出勤、组织、秩序、指导和文明生产等五个方面进行, 各自的权重分别为15%、29%、15%、23%、18%。

教师对实践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从态度、内容方法、效果、纪律安全和教学组织管理等五个方面进行, 各自的权重分别为19%、21%、23%、17%、20%。

教研室对实践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侧重从工作态度、教学组织管理、教学业务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 各自的权重分别为24%、21%、29%、26%。

企业对学生实习质量的评价侧重从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安全生产、保密意识、质量意识和语言文字能力等六个方面进行, 各自的权重分别为22%、18%、16%、16%、16%、12%。

8. 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

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是企业对毕业生从思想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权重分别为30%、20%、30%和20%。

四、实施效果分析

将上述六大指标体系应用于某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之中, 其环节主要包括实施准备、实施过程、实施结果反思。根据实施结果, 可看出该体系相对科学合理、统筹兼顾、操作性较强。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一, 要把握好各项权重, 同时要兼顾抽取样本的客观公正及抽取的合理性, 所以在定性、定量方面需要下工夫;其二, 院校内部因素相对好控制, 但外部因素诸如毕业生跟踪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其三, 由于牵涉六大指标体系, 需要科学配合实施, 让各个指标体系在执行过程中相互补充而非相互牵绊;其四, 实施结果的分析过程比较复杂, 应寻找合适的方式方法让结果分析相对简洁易行;其五, 院校需要打破以往的评价惯性模式, 也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其六, 上级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软硬件投入。

参考文献

[1]廖秀珍.职业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孙燕.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方案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1 (2) .

[3]L.W.安德森, L.A.索斯尼克.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的回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4]宋正富, 刘德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 .

[5]张蓓.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 .

[6]梁文鹏.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4) .

[7]方晓红.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影响因素及其纠偏机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作文评价体系的优化 篇9

1 医疗机构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目的与意义分析

简单来说, 针对医疗机构构建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目的与意义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医疗机构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社会监督的完善性:将患者满意度指标作为医疗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中的重要KPI, 分配一定的权重比例, 能够有利于社会公众对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监督。

其次, 医疗机构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医疗机构绩效评价能够明确医疗机构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所占据的地位, 为政府向职能部门制定财政补助政策及补助额度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支持与保障。

2 医疗机构绩效评价过程中薪酬体系设计与优化分析

2.1 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应当引入以收治患者为参照的外部绩效评价指标

在对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劳动价值大小予以评价的过程当中, 最为关键的衡量指标在于评价医务工作者是否能够为患者有效解除病痛。只有能够为患者有效解除病痛的医务工作者, 其劳动价值才能够为患者及整个社会所认可。现阶段医疗机构绩效评价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指标内容众多, 但部分绩效指标KPI的关键意义却是极为显著的。

现阶段各个医疗机构在参与市场竞争与发展的过程当中均有着一定的战略性目标及发展方向, 依照战略目标可以对关键KPI指标予以分解, 基本可以分解为质量类KPI指标 (包括: (1) 患者平均住院治疗日期; (2) 单病种费用; (3) 患者满意程度等在内) 、效益类KPI指标 (包括: (1) 业务收入; (2) 成本百元消耗等在内) 、技术发展类KPI指标 (包括: (1) 新技术开展情况; (2) 医务工作者论文发表成果等在内) 。很明显, 以上KPI指标的设置能够将医疗机构这一整体单位的发展远景与医务工作者个人理想充分融合为一体, 在患者具体感受类指标的引导作用之下强调医患关系的和谐化构建, 以此种方式确保医院服务效率的稳定提升。与此同时, 在环节质量评价过程当中, 积极引入质量成本指标。

2.2 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应当构建以成本控制、工作量以及医疗质量为核心的薪酬体系

薪酬体系主要是指薪酬的构成情况。简单来说, 薪酬体系主要是指劳动者因劳动所获取的工作报酬主要由哪几个部分所构成。一般情况下, 劳动者所获取的工作报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基本薪酬 (本薪) 、奖金、津贴以及福利。借助于薪酬战略的制定, 医院能够将薪酬作为激励杠杆的一部分, 实现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其重点在于构建以岗位工资为核心的绩效工作制度, 尽管其不制定明确的技术性标准, 但通过对岗位任职条件、职责范围以及技术要求标准的规范对其予以限制 (职工应当借助于考核实现上岗) 。在此基础之上推行市场定酬模式, 构建专门针对优秀人才的薪酬激励机制, 并将其作为绩效评价标准的基础所在, 以此种方式确保医疗机构绩效评价的有效性。

结束语

对于我国而言, 现阶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最核心目标在于“以较为低廉的费用提供较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最大限度的确保社会大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能够得到充分满足, 在此过程当中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从这一角度上来说, 针对医疗机构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予以合理研究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医疗机构而言, 起应当着眼于在提高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的同时兼顾对服务成本的合理控制, 以薪酬体系的优化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各方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从而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稳定发展与持续完善。总而言之, 本文针对有关医疗机构绩效评价创新及医疗薪酬体系优化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 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摘要: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日益完善, 社会大众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对新时期的卫生事业建设提出了更为全面与系统的发展要求。新时期的卫生事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及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关键的构成要素之一, 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体现了整个社会人民健康水平的持续提升。本文依据这一实际情况, 以卫生事业的执行主体———医疗机构为研究对象, 着眼于绩效评价实际情况, 从医疗机构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目的与意义分析以及医疗机构绩效评价过程中薪酬体系设计与优化分析这两个方面入手, 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并据此论证了薪酬体系在医疗机构绩效评价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医疗机构,绩效评价,薪酬体系,优化,分析

参考文献

[1]熊占路, 孟浦, 齐磊等.医院核心人力资源医疗绩效考核之个人考核[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32 (01) :31-32.[1]熊占路, 孟浦, 齐磊等.医院核心人力资源医疗绩效考核之个人考核[J].中国医院管理, 2012, 32 (01) :31-32.

[2]封进, 张涛.医疗服务体系中多元所有制模式比较及中国的选择[J].江海学刊, 2009 (6) :74-79.[2]封进, 张涛.医疗服务体系中多元所有制模式比较及中国的选择[J].江海学刊, 2009 (6) :74-79.

[3]戴平生.医疗改革对我国卫生行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6) :97-103.[3]戴平生.医疗改革对我国卫生行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6) :97-103.

[4]崔建英.尤健.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医疗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2, 19 (3) :222-224.[4]崔建英.尤健.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医疗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2, 19 (3) :222-224.

上一篇:PC数控系统下一篇:路由器配置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