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功能

2024-09-27

多元功能(通用9篇)

多元功能 篇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催生了教师文化之花的盛开。教师文化, 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内涵和外延的教育行业群体文化。这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核心是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职业意识控制下的职业理想选择、职业行为规范以及职业影响的辐射等方面。

教育事业要取得可持续的大发展、大繁荣, 就必须重视教师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 多元文化在教师群体中得到了强烈的显现, 有些学校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现在到了让教师文化的声音响起来的时候了。这里我们重点探讨教师行业的现状和发展目标, 让教师文化的潜在活力和独特功能得到彰显和创新。

一、“葵花”型教师文化:凝聚功能

教师文化的凝聚功能, 像葵花。它的向阳性, 象征教师群体的“职业理想选择”之后, 将永远向着党和祖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它的“花蕊”是爱心, 它的“花瓣”是教师文化价值观、新型教育观, 包括树立全面发展观念、树立人人成材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职业道德观, 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举止文明、终身学习;此外还有文化素养观;教学技能观;科学素养观, 包括走近科学、认识宇宙和地球、生命科学、人类生活与生存环境、材料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社会生活中的科学。

特级教师斯霞教学《小壁虎借尾巴》, 在备课时花了不少功夫, 小壁虎吃小虫有益处, 有没有害处?人们为什么怕它?小朋友会好奇地问, 它为什么能在玻璃上爬?为什么尾巴容易断?为什么断了还会长?这些生命科学知识, 她请教了很多老师, 还向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老师请教。斯霞说:“要使学生将来真正有水平, 现在必须让他们多学一些知识, 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

“葵花”型教师文化, 具有像葵花一样的、极强的心理凝聚力。它通过共同的职业价值观, 影响教师个体的心理, 使其产生群体归属感、职业认同感和从业自豪感。教师独立与合作的工作状态如同葵花籽粒的聚合。所谓“独立”, 是说教师独立担当班主任工作或承担某一门学科的教学任务;所谓“合作”, 是说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是教师团队合作智慧的结晶。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一切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为了学生的一切精诚团结, 付出高度的爱心与责任。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我常常想, 一个语文教师不仅是要孩子学好语文, 还得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从小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 懂得除了自己以外还有许多人, 要懂得给别人带来快乐, 有一颗善良的心, 崇尚美好, 憎恶丑陋。我深知这其中的许多品质, 是在纯真的孩提时期就应该开始培养的, 这些完全可以在孩子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去渗透、去影响、去强化。我深知小学语文教学, 应该是做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育人的语文学习, 这正是几十年来我一直追求的一种完美境界。”

教师要做“向日葵”族, 善于发现微小的幸福, 发现事物好的一面, 抗压强, 耐击打, 拥有感恩的心, 有对生活充满热情的阳光天性, 永远像阳光般灿烂地微笑。

二、“月季花”型教师文化:可持续发展功能

教师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功能, 如同月季花般诚信守时, 无论有人欣赏与否, 无论生存环境怎样, 它都照样月月开花, 持续不断。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何尝不是如此!从“月季花”的身影可以看到教师文化的潜在活力, 看到教师的忠诚与奉献精神、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教师的职业习惯。他们把“提高教育质量,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自觉的行动准则。

“月季花”型教师文化是教师工作的常态。年年月月花相似, 月月年年人不同。教师教学相长, 学生天天向上, 学校日新月异。教师们把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生活主要来源的工作“职业”, 转变为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 并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的“事业”。

李吉林说:“小学语文把我带到一个美好的境界中, 我也通过小学语文教学, 把孩子带到了宽阔而多姿多彩的空间里, 我的情感与课文作者共鸣, 我的心与孩子相通。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 正是在对孩子、对自己终身从事的事业的爱中, 在对小学语文、小学教育日益加深的感悟中, 在一心想让孩子发展得早一点、好一点、全面一点、充分一点的强烈愿望中, 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功能, 要给力捍卫“国家的第二疆域”。面对世界网络文化对中国文化、特别是语文教育的冲击, 我们要持谨慎态度, 要考虑如何将网络文化融入到汉语教学之中, 而不是把汉语淹没在网络文化之中, 失去民族文化的个性。须知丢失了文化, 就是丢失了作为一个国家的“第二疆域”。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坚决捍卫汉语在国际上的作用, 这也是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学生从小挚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 爱祖国就从学好汉语言文字开始, 这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被灭失, 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课堂不仅充满知识味, 而且充满文化味, 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在学生的血液中潜滋暗长。在记诵积累的过程中, 诵读与表演结合:“现在, 我当你妈妈, 你背给我听听好吗?”“现在, 我当你哥哥。”“现在, 我当你奶奶。”课堂行云流水, 充满意趣;诵读与知识积累结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寓知识于风趣、幽默和智慧的教学语言之中;诵读与文学常识结合:“哥哥, 你记错了, 是白居易写的!”在不经意间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诵读与理解感悟结合:“那么多的花不写, 干嘛写草啊?”催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励儿童的精读思考。

朱永新先生在讨论“理想中的教师”时说:“理想的好老师除了必要的专业素养外, 还应有生命内在的强烈的向上感;能在寂寞中进行刻苦的练习;能倾听世界, 但不被喧嚣的声音所左右;永无止息地询问和追索……”我们认为, 理想的教师要有“月季花”型的教师文化。

三、“梅花”型教师文化:激励与约束功能

教师文化的激励与约束功能, 宛若梅花的品性, 指导着教师的职业生活。教师职业生活怎能一个“苦”字了得?特级教师斯霞说:“教师工作很辛苦, 不容否认, 待遇比较低, 工作繁忙。比起工人做工, 教师的工作没完没了。平时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辅导,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一天忙到晚。星期天、节日、寒暑假好像可以休息了, 实际上要休息也不可能, 还要家访、备课, 工作总是没得完。而且教师的工作哪一天能说做好了?”须知“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磨难是上帝化了妆的祝福。

当教师觉得工作劳苦时, 可以发挥教师文化的激励功能。当教师在社会生活和私人生活中的道德缺陷一旦暴露给公众时, 可以利用教师文化的约束功能。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说:“文化是人的活动, 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所给定的东西上, 而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 人不是单纯地问事物是怎样的, 而是问它应该是怎样的。”教师文化的激励与约束功能有利于打造名师。

何谓“名师”?古人说:“大学者, 大师之谓也。”“大师”从何而来?“鸡鸣风雨40年。”江苏省著名校长、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袁浩, 正是鸡鸣起床, 在北京东路小学辛勤耕耘40年, 与北小共同成长和发展的;没有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就没有特级教师李吉林。对一个教师来说, 变“老”最快的是心, 变“钝”最快的是脑。我坚信, 作为教师, 保持“职业青春”常在的秘密只有一条, 那就是终身学习, 不断进取。“到2020年, 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奚亚英办学特别强调从三个方面塑造自身形象:一要时时刻刻把别人的需要放在心上,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情回报;二要做教师的精神教练, 不当管人之“官”, 要举着旗帜走在前面, 不拿鞭子跟在后面;三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引领师生共同营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新文化。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好老师, 是将根扎在教室, 把心献给孩子, 与学生一起成长, 让学生在今后仍然瞧得起的老师, 而这与论文专著关系不大。幸福的生活, 需要从教育本身去寻找。如果有一天, 我们在教师节前后, 能从一个学生的祝福中, 感受到自己作为他们生命中的贵人的欣喜, 谁会觉得他的工作是无边苦海中无尽的苦役呢?”

四、“并蒂莲”型教师文化:导引与协调功能

“并蒂莲”型教师文化反映了“双师型”教师概念, 体现了国家意志和教师素养的最高追求。“双师型”教师 (Double Qualified Tedcher) 概念第一次出现, 是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文件《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 (教职[1995]15号) 。“通知”第一条“申请试点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基本条件: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 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 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第一层次是指具有精湛专业技术的“技师”、能力之师、经典专业知识的“经师”;第二层次是指素质之师、价值引导的“人师”、职业指导的“事师”。“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中, 一种既能从事理论教学, 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

教师文化的导引功能之一, 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群体中的教育教学精英们的“师范”作用, 努力“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 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教师文化的协调功能内涵丰富, 重要一点就是协调好“经师”和“人师”的辩证关系。在中小学校也要提倡另类“双师型”教师, 因为基础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国古代曾经把教师分为“经师” (教知识) 和“人师” (教做人) 两种, 对“人师”提出“谨身修行, 足以范俗”的要求。《资治通鉴》说:“经师易遇, 人师难遭, 愿为左右, 供给洒扫。”可见古人对“人师”的重视程度。

教师, 应该是学生心目中的贵人, 而非匠人。匠人只教书, 不育人, 贵人不但教书, 而且育人。教师节里, 育人的贵人会受到祝福, 教书的匠人也会受到礼赞。所不同的是, 育人的贵人会受到学生终生的惦念, 并将爱的教育传承下去, 而教书的匠人犹如旧日私塾的先生, 他们教授学生以知识, 家长回馈他们以衣食。

五、“昙花”型教师文化:辐射功能

教师文化的辐射功能像“昙花”的秉性, 讲的是教师的职业辉煌。昙花盛开引来无数人的青睐, “名、优、高、特”教师的称谓令无数人艳羡!这些“名、优、高、特”教师是教师文化的顶级奇葩, 是教师的学科带头人, 是教育的领军人物。例如斯霞老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 虽然她已经离我们而去, 但其伟大的灵魂, 已化作思想之美、文化之美, 深深潜入了我们的精神与生活;像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李吉林, 教坛吐芳到而今。他们把昙花般的幽香播撒给学生、学校和社会。朱永新先生说:“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育品质不取决于学校的建筑有多漂亮, 而是取决于站在讲台上的那些人。在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提高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时代背景下,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有一种美丽叫坚持, 有一种境界叫守恒。顶级的教师文化, 拒绝昙花一现, 要的是持之以恒, 永葆“职业辉煌”, 因为这是“名、优、高、特”教师的精神境界, 也是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众望所归。顶级的教师文化, 充满生命与活力的真色真香, 与塑料花似的学术造假、评职腐败格格不入。

《教育的使命——朱永新教育讲演录》中提出教师的四个境界:第一, 要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 要做一个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 要做一个让学校荣耀的老师;第四, 要做一个让历史铭记的老师。

马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 曾经写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名言:“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个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 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 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教师从事的正是这种创造性的职业。

中学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对自己挚爱的事业, 要以恋人般的痴情, 信徒般的虔诚, 革命志士般百折不挠的意志, 一以贯之、无怨无悔地紧追不舍。我这个人, 要学历没学历, 要资格没资格, 要智慧没智慧, 我靠的是什么?就是这份对事业的执著, 这份如痴如醉全身心的投入!”1986年, 华东师范大学的谭惟翰教授评价说,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是个“不安于现状”的语文教师, 他不满足于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而立志做一个“语文教学的专家”。

教师文化是以“文”“化”人, 即用文化来教化人、感染人、塑造人、成就人和发展人。教师文化, 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缩影。教师文化, 是教师成长的温床、成熟的花朵、成功的果实。教师文化健康, 学生文化就健康;教师文化多元, 班级文化就多元;教师文化繁荣, 学校文化就繁荣;教师文化发展, 民族文化就发展。教师文化, 是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中盛开的一朵鲜花, 她在百花齐放中成长、怒放, 她在百家争鸣中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文忠.教师科学素养读本[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晨元.怀谨握瑜历久弥香[J].中国基础教育, 2004 (1) .

[3]刘引.现代学校的文化使命[J].中国基础教育, 2004 (1) .

[4]闫勤.斯霞甘当一辈子小学教师[N].中国教育报, 2011-9-10 (5) .

多元功能 篇2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对来自各方面的评价尤为重视。那么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如何进行多元评价,如何用这个支点来调整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活泼地学习、主动地发展呢?笔者在“发挥多元评价功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一课题上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建立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从一年级开始,笔者就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建立“成长空间站”,里面有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成长记录袋”。

主要有这样两部分内容:

1.设计《一年级语文学习评价表》。表中分别列出了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评价项目。表格设计中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家长、学生都要参与评价。在评价中要注意鼓励性原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他们觉得“我真行”或“只要我再认真一些,便成功了”,即使那些完全做错的学生也让他们看到成功的希望:“我知道错哪里了,我能订正正确。”

2.学生成长过程中信息的收集。主要是将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成果或持续进步的一连串表现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汇集起来,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历程的发展状况提供一个基本依据。

“星语心愿”主要是学生将自己的一些生活所想和学习心得,以及心里话、烦恼、苦闷在这里倾诉。

“我的作品”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收集有一定意义的作品。可以是最满意的作业、手工制作、绘画作品,也可以是一些能给学生启示或有待提高的作品,甚至是失败的创作。

“课外识字本”是供学生将看电视、上街、收集商标、课外阅读等渠道认识的字抄写或粘贴在上面,这是他们课外识字的成果,小组内定期交流,组员之间互相评价。

这些信息可以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成长的经历,这是对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也为教师、家長能够客观认识、评价学生提供了相对完整和真实的信息资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工具。

二、关注课堂评价,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的表现发表不同的意见,用充满爱心、智慧的牵引和评价,给学生创造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其发展的内在动力。

案例:一年级《美丽的小路》片断。

师:(出示句子:美丽的小路不见了。)这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

生(1)(皱着眉头,满脸不高兴地读起来。)

师:哦,你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很难过!

生(2):(一脸惊奇,速度较快地读。)

师:是呀,才几天不见,美丽的小路怎么会不见了呢?真的很令人惊奇。

生(3):(左顾右盼,好像在找什么,“不见了”读得特别慢。)

师:你还想再欣赏一下美丽的小路,可是看不到了,你很失望。

生(4):老师,我和他们读得不一样。(读得有点快,很着急。)

师:呀,你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心里多着急呀!

师:同一句话,同学们能读出这么多的意思,真不简单!

从这一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充分体验情感的基础上,自由地将内心对失去美丽的小路或失望、或惊异、或难过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释放和融入于朗读之中。而教师的评价语言因人而异,这些贴切的评价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三、参与作业评价,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是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第一手书面材料,最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是不应忽视的形成性评价内容。传统的语文作业多是老师批改、有错订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评价中来呢?针对低年级不同类型的作业,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识字与写字:低年级的语文学习以识字和写字为重点。在识字教学中,要重视课外识字,拓宽学生的识字途径,引导每位学生都要制作“课外识字本”。如何用好“课外识字本”呢?可以采用“生字小组答辩活动”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定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课外识字本。把每个小组分成质疑者和答辩者两种角色,角色可以互换。质疑者,从汉字的读音、构成、认记、书写、意思等方面提出他们疑惑的、感兴趣的问题;答辩者,凭着自己的学习心得、知识基础和生活积累,一一解答,遇到困难时可以向组员求援(“谁来帮帮我?”)每一次的辩论赛还要评出最佳识字小组、最佳合作小组、识字大王等荣誉称号,这样的评价让孩子从被动识字转变为学生主动识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

抄写作业: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词,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低年级的作业自然免不了相对枯燥的抄抄写写。老师的批改则大多是A、B、C或是优、良、及格之类的等级评价,再对字迹工整、作业认真的孩子给以鼓励和肯定。时间久了,这一类作业往往变成了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机械抄写,无法激起学生的写作业兴趣。我们可以在学生写完作业后,让他们先找出自己书写得最满意的字,做上小记号;再请他们在每次作业后面写上评价语,表达对自己的书写是否满意(鼓励以个性化的形式进行表达,如画一张笑脸、红花或文字)。这些自我评价的过程,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每次作业,对单调的作业融入情感色彩,还给老师提供了关注点。在批改时就能有针对性地给予意见,可以是文字形式的鼓励,也可以是其他个性化的表达。

写话练习:对于学生的写话练习,从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可以采用写日记的方法进行培养。 每周的周记,批改时花费的时间最多,以往在看完学生的日记后,会写上情真意切的评语,以激励学生,可是老师的辛苦学生往往并不领情。多数学生一看了之,并没有体会到评语的含义。究其原因,不是老师的评语不能打动学生,而是没有让评语内化到学生的行为。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老师的评语写一写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谈一谈感受。引导学生对评语评价的主动参与,对学生的参与进行二次评价,学生就能主动关注老师的评价,并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作业的订正:评价学生作业以尊重和鼓励为原则,那么,学生作业出错了怎么办?自然要及时订正。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订正几遍,对了即可。这样的订正对学生来说常常是无关痛痒的,因为老师关注的焦点在结果——订正无误,而不是过程。对于有错的作业可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或多次自我评价。具体可以这样进行:教师在评价后画一个箭头或其他标记(让学生意识到作业有错),学生订正完自己在箭头后给自己重新评价。若订正无误的,學生的评价也就是老师最终的评价。若订正有误的就要继续订正,直至正确。

主动参与作业评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比较全面地从三维目标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提供主动自觉的动力。

四、设立学习成果展示台,激励学生自信成长

低年级小学生好胜心、自尊心都很强,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教师正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尽情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随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他们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

在评价中笔者尽可能为孩子们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孩子们展示交流自己取得的成绩。如,开展“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课文背诵,日记交流活动,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开展“你读我评”“故事接龙”等活动,让孩子们尽情展示自己。再如,在教室内布置“学习园地”“成长乐园”等展示台,将学生一些好的作品,如书法、习作等进行展示,每个星期让学生写一幅书法作品或习作,把写得好的作品贴在墙上,请学生当小评委去评评别人的习作,评评别人的字,就这样在一比一评中,孩子们发现了美,欣赏了美,激发了学生写好字、写好文章的愿望。

多元评价提倡的是强化激励反馈的功能,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潜能。评价问题应贯穿语文教学始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有益的经验,使科学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的作用,推进语文学习进程,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应该成为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作者地址:江西省德兴市银城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陈海燕

银基多元合金制备的功能研究 篇3

银及银合金以其优良的电性能及良好的加工性和抗氧化性成为了电接触材料的主导材料并形成系列产品。银基电接触材料适用于大、中负荷电器中。使用的电接触材料有银氧化锌、银氧化锡、银氧化镉、银镍、银石墨、银钨等十多种系列。目前, 电接触材料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节银代银触头材料银在贵金属中价格较低廉, 是最重要的贵金属电接触材料, 但世界上电接触材料的消耗量大且资源有限, 因此研究节银和代银材料是十分必要的。在银基电接触材料加入较低廉的金属或化合物以降低银含量是节银的重要措施。2) 寻找代镉材料银氧化镉电接触材料综合性能优良但因镉蒸汽对人体有害, 用其它金属氧化物代替氧化镉的研究一直受人们关注。由于代镉触头的品种不多, 寻找代镉材料仍是摆在各国研究者面前的重大问题。3) 改进电接触材料的制造工艺。成分和使用性能不同的电接触材料选用不同的制造工艺, 传统的电接触材料制造工艺主要是熔炼法和粉末冶金法两大类。

2 银基电接触材料的分类及制备方法

银基电接触材料主要分为银碳系电接触材料、银碳化钨系电接触材料、银镍系电接触材料、银金属氧化物系列电接触材料。它们各有缺陷和不足, 为了改善这四个系列电接触材料的某些性能, 扩大其使用范围, 国内外的研究者在已有的电接触材料中添加其他元素制备出具有更好使用性能的银基电接触材料。

2.1 粉末冶金法

粉末冶金法可以用来制备银金属氧化物系电接触材料、银碳系电接触材料和镍含量小于30%的银镍系电接触材料。粉末冶金法制备出的电接触材料致密性好 (挤压后孔隙率为1%左右) , 抗电弧损耗性和机械加工性能好, 制备材料时便于控制其质量和成分, 通过挤压可以使材料中其他组元成纤维状, 增强材料的导电性和抗电弧损蚀性。但是这种方法制备出的材料氧化质点较粗大, 材料的使用寿命差。为了改善这类制造工艺, 国外研究者发明了烧结挤压法。烧结挤压工艺是粉末冶金法生产电接触材料时提高材料密度和加工性能的有效方法, 常用来生产银氧化镉、银氧化锡、银镍以及银氧化锌等低压触头, 这些触头的焊接银层是挤压而成的且复合牢固。这种方法生产的触头材料致密化程度高, 一般接近材料的理论密度, 合金的金相呈纤维状结构, 电寿命高。

2.2 合金内氧化法

合金内氧化法多用来制备Ag-Me O电接触材料, 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电接触材料具有较高的致密性和抗电弧损蚀性, 材料中的氧化物质点小, 材料的使用寿命长。但这种方法制备出的材料尺寸不精确, 结构不均匀。以制备银氧化锡触头材料为例, 将银、锡、铟等按比例配料熔化后浇注成铸锭, 经表面加工后轧制冲压成触头, 最后再进行内氧化处理。可对铸锭反复锻打加工以细化晶粒, 增加晶界, 加速氧在合金内部的扩散, 提高合金的氧化速率。

2.3 预氧化合金粉末法

为了改进合金内氧化法, 将内氧化工艺与粉末冶金工艺结合开发出一种新的电接触材料制备方法即合金粉末预氧化法。这种制备方法是将配制好的原料溶入高温 (一般为900℃) 反应炉中, 经雾化, 蒸发和分解后在炉底收得银氧化物粉末 (氧化锡, 氧化铟和氧化铜等) , 然后将制得的粉末用一般粉末冶金方法进行压制、烧结、挤压成触头材料。这种方法同时兼有粉末冶金法和合金内氧化法两种工艺的优点, 省去了费工费时的研磨、筛选和混合等操作步骤, 大大改进了电接触材料的制备工艺。预氧化合金粉末法制备出的电接触材料使用寿命长, 触头内部组织均匀, 氧化物质点细小且材料的利用率高。

2.4 反应合成法

反应合成法又称原位生成复合法是一种新的电接触材料制备方法。目前常用的反应合成技术有放热弥散法 (XD) 、气液反应合成法 (VLS) 、直接氧化法 (DIMOX) 、自蔓延燃烧反应法 (SHS) 、无压力浸润法 (PRIMEX) 、机械合金化法 (MA) 、反应喷射沉积法 (RSD) 、原位共晶生长法等。反应合成法降低了电接触材料的成本, 简化了制备工艺。

2.5 其他制备工艺

除了以上几种普遍使用的制备工艺以外, 还有纤维强化法、机械合金化法和电弧熔炼法等。

3 Ag Cu Ni Sm合金的组织与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由于Ag Cu Ni三元合金, Ag、Cu和Ni在常温下互度极小, 通过机械合金化可以增加合金粉末的固溶度。合金粉末经过机械合化后内部存在大量的空位、晶格畸变和位错等缺陷, 即使在400℃退火后也难完全消除, 由于球磨后的粉末晶粒度小, 在烧结过程中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备出的多元合金的烧结驱动力增加, 从而降低了合金的孔隙率。主要对Ag Cu Ni Sm合金的导电性进行研究。Ag Cu Ni Sm合金的电阻率。Ag/ (Ag-Cu、Cu-Ni-Sm) 合金的初烧电阻率和复烧电阻率随着Ni含量的增大而增大。从Ag/ (Ag-Cu、Cu-Ni-Sm) 合金的密度随Ni含量变化规律, 可以看出Ag/ (Ag-Cu、Cu-Ni-Sm) 合金的电阻率与材料的密度密切相关。影响Ag/ (Ag-Cu、Cu-Ni-Sm) 合金的电阻率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合金材料的孔隙率。Ag/ (Ag-Cu、Cu-Ni-Sm) 合金的密度越大, 其孔隙率越小, 对电子的散射几率减小, 导致材料的电阻率减小, 且材料中的孔隙不能导电分布在基体中相当于绝缘体, 因此材料中的孔隙越少, Ag/ (Ag-Cu、Cu-Ni-Sm) 合金的导电性能越好。复压复烧可以减少材料中的孔隙, 因此可以增大材料的导电性。

研究表明, Ag Cu Ni Sm合金的初烧电阻率和复烧电阻率随稀土元素Sm含量的增加, Ag Cu Ni Sm合金的电阻率先减小后增大, 这是因为银和铜中一般都含有氧、硫等杂质, 这些固溶体在基体中造成晶格畸变对传导电子发生强烈的散射, 从而影响银铜合金的电阻率, 稀土元素Sm化学性质活泼, 仅次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高温下能与铜中的这些杂质元素形成高熔点的化合物, 晶格畸变减弱, 电子的散射几率减小, 从而改善材料的导电性。由于稀土对金属有细化晶粒的作用, 导致材料中晶界增多, 对电子的散射几率增多, 材料的导电性能变差, 且稀土自身的导电性能差, 当材料中稀土的含量过多时, 过量的稀土堆积在界面上, 或者溶入银铜基体中, 降低材料的导电性能。因此加入适量的稀土可以降低材料的电阻率改善材料的导电性能, 但是稀土含量越高合金的导电性能越差。复压复烧可以降低材料的孔隙率, 由于孔隙不导电, 孔隙的减少会降低对电子的衍射, 增加材料的导电性。

4 结语

浅析当代学校体育功能的多元化 篇4

一、引言

体育的功能因社会及人的需要而造成的人的体育价值观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具体说就是特定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和人对体育及自身认识等多种原因,会对体育功能的发挥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体育功能的开发和利用都会表现出较强的时代特征,某些功能会比其他功能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而成为体育的主要功能,当社会发生变化时,某些原来处于主要地位的功能可能会退居边缘,同时,一些体育的潜在功能会因社会及人的需要而被开发出来。因此当代学校体育的功能日趋多元化。

二、何谓“功能”

“功能”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功效”或“效能”。也有人把“功能”看做是一种属性即有效性。而社会学中的功能则是指一种客观结果,即指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一个它所属的更为广大的体现来说所具有的被断定的客观结果。

三、学校体育的功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即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功效”和“效能”,也就是体育的“有效性”。这一“有效性”不仅是针对人这一主体,也针对社会系统。它也包含着对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性和在教育中发挥的相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所具有的功效。

学校体育的功能始终是以育人为主,但因为不同时期人民的教育价值、对体育的功能的认识、社会和个体需要等方面的差异使学校体育的功能不断变化。因此,学校体育功能的变化是一个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这也使得不同时代学校体育的功能日益丰富。

四、学校体育功能的多元化

1.增进身体健康的功能。通过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不仅是过去,而且现在依然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人民对健康知识在认识上的不断深化,使学校体育对健康的功能也不再仅限于生理方面,而是逐渐向身心及社会适应等全方位健康观转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这一三维健康理念,就赋予了新时期学校体育健康功能更多的涵义。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经常性的对青少年的体质进行调查,我国自从1985年开始,每隔5年进行一次,尤其是近年来发现调查结果不容乐观,青少年的多项身体素质仍然成下降趋势。

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功能。学校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最显著的特征的,体育运动对健康的效果不会因为一次锻炼而显现,需要长期的锻炼才能产生效果,而且健身效果也需要不断的锻炼加以保持。学校体育的这一特点再加上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终于促成了终身体育思想的诞生。终身体育思想要求学校体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终身锻炼所需要的运动技能,更终于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要让学生把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应急的、功利性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真正形成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的休闲观念的功能。知识经济社会中国闲暇时间的增多已使休闲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正确的休闲观念,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和养成健康的休闲行为能力就成了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从当今国际、国内教育改革情况来看,都是要降低课程的难度和密度,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和游戏时间,学生在学校及家庭和社会上也将有更多用于休闲娱乐的时间,所以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休闲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校体育应该而且必须在休闲娱乐方面发挥一定的功能,让学生在休闲中得到身、心等方面的锻炼,养成良好的休闲习惯,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得知识与技能。

4.提升学生人际交往的功能。现代社会因生产和生活方式及社会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等诸多原因造成了人际间的隔离,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然而对话是人类的本能性愿望,学校体育恰好可以为学生提供比较适宜的交流机会,体育课程也应发挥提高人际交流能力这一独特功能。

5.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功能。人类社会正处在合作与竞争这一矛盾中,或者说是悖论当中。一方面,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但另外一方面,无论是团队内部,还是国家、社会乃至与整个人类,又需要加强合作。如何培养学生合作下的竞争以及竞争下的合作能力,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特别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校体育恰恰具有此项功能,通过不同的运动项目参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同时许多运动项目在与对方竞争的时候,更加重视的是本方的配合与协作。

6.培養学生主体意识及良好意志品质的功能。学校体育应该不仅让学生在身体上实现自我的认同;同时,也在思想上和情感上认同自我,到达增强个体的主体意识的作用。同时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不怕困难,树立勇敢地面对失败与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并且经常参加学校体育活动,可以缓解学习中的压力与紧张情绪,使人心情愉快,从而改善人的情绪。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曹卫.人文体育观渐入——现代体育“异化”的反思[J].体育学刊,2003(10).

[3]韶华.几种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0(1).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篇5

民歌的审美功能在于其在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时,还会使人感受到一种愉悦感。民歌来源于生活,当民歌产生之后,人们往往会站到审美的高度来审视这首民歌是否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是否具有审美特性。通常,一首经典的民歌作品要经历许多代人的口口相传和千锤百炼,才会愈发完美。可见,民歌所记录和呈现的正是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爱好。民歌的旋律、歌词及整体音乐与诸多因素相联系,而民歌的美正是多种审美因素的融合。

大多数优秀的民歌作品均具有较为明显的审美特征,其所具有的韵律美、意境美、节奏美、唱腔美等等均使得民歌能够久唱不衰。而正是这些审美因素使得民歌成为老百姓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不同地域的民歌具有不同的审美因素,如西南地区的民歌大多呈现的是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观以及空灵幽静的意境之美。

二、民歌的社会性

民歌的倾向性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对人们的生活及社会活动的影响,因此民歌的倾向性功能亦可称之为社会功能。在多元文化情境中民歌的社会性功能是极其明显的。民歌中所具有的文化意蕴正是一定社会生活及地域文化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民歌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能够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反作用于现实,起到干预现实的作用。民歌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会依托于社会生活,当社会生活及社会文化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时,此时的民歌创作同样会被赋予崭新的生命。

人们的口耳相传,使得民歌不断地得以流传与发展。正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歌,有着无限的抗战激情,激励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投入到抗日救国的大潮中。可见,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民歌加强了社会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民歌的社会性功能还在于其具有的情感媒介特质,此种特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明显。由于地理因素,人们只能在重大节日之时才会相聚。在节日中传唱经典的歌曲,使得这样一种民族情谊,能够通过民歌来传递,通过民歌来维系和巩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三、民歌的非倾向性

音乐中的非倾向性是指音乐是一种情绪,并运用一种情绪化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此类功能的产生应归结于音乐情绪所包含的情感及人们的需求。当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会产生感官上的满足与欢快。民歌作为一种更为细腻的音乐类型,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的便是其中的婉约与流传。除此之外,当人们在欣赏不同地域的民歌时,感受最多的或许应是民歌的文化底蕴。当人们在欣赏西北民歌时,能够感受到的便是西北地域的苍凉与悲壮;在欣赏江南小曲时,感受到的则是江南地域的诗情与婉约。民歌中所带有的文化意蕴满足了人们的感官愉悦及精神上的需求,仿佛自民歌诞生起便有这样一种非倾向性功能。

民歌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希翼。正如律动感极强的劳动号子能够激发更多的劳动激情,他们在劳动号子的指引下扛起生活重担,拾起对生活的信心。一些商贩为了招揽生意将各种商品的信息运用叫卖调传递,叫卖调既有旋律性又极具律动感,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力。民歌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田野中的嘹亮山歌,街头巷尾的小曲小调,饱含着对生活及未来的希望。人们在此时对于民歌所具有的文化意蕴及音乐内涵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民歌中文化的印记足以使人久难忘怀。

四、结语

民歌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艺术形式,其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非倾向性功能及社会性功能使其更具一种无穷的魅力。作为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也是符合广大人民审美爱好,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民歌所具备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加亲民,它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的现实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的思想情感。如今,在多元文化情境下,民歌所面临的是危机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局面,民歌应该寻找到一种平衡的出路,使其能够在面对文化冲击时确保自身的发展。在面对民歌的发展之路时,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护好民歌,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使其在多元文化语境之下能够保存自身特色,并能够自在地发展。

摘要: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渗透着人民的生活,承载着人民群众的希望。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其以独特的魅力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今,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融合,民歌的功能性更进一步显现。本文将从民歌的审美性、社会性及非倾向性三方面来探究多元文化情境下民歌的功能,以期对民歌的生存与发展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歌,审美性,社会性,非倾向性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杨圣敏,丁宏副编.中国民族志(修订本)[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多元功能 篇6

关键词:边境地区,体育活动,多元化,功能研究

随着中越两国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越边境贸易已越来越红火,但同双边迅猛发展的经贸现状相比,当地边境体育目前还面临不少困难。国家亟待采取措施,推进中越边境体育持续稳步发展,以达到促进双边体育交流、增加边民文化生活和巩固边疆的多重目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自2004年以来,每年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期间,都要举行盛大的“国际龙舟竞渡大赛”,有效地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谊和体育文化的交流。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工程重点实施的项目有红水河流域民族体育运动会、“百色国际山地户外运动邀请赛”、“健身长寿之旅”、“巴马体育健身度假游”、“中国东盟狮王争霸赛”、“民族竞技场”、“柳州百里柳江水上体育长廊”、“南丹民族趣味体育度假游”、“中国东盟各项球类邀请赛等”,还将通过举办中国西部民族体育文化节、实施边境体育文化旅游节庆工程、举办中越边境全民健身文化节等体育旅游节庆活动和中国东盟民族体育发展论坛、中国边境地区全民健身论坛等活动,打造广西边境民族体育特色品牌,促进广西边境地区和谐发展,增进广西与周边省区及东盟各国的体育文化旅游交流合作。边境体育发挥富民、强国、安邦的巨大作用,既丰富国家体育事业,又为边境地区稳定做贡献,成为边境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1“边境”与“边境体育”的概念

1.1“边境”的基本定义

边境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国内外文献作出的解释都较为相近。一般都认为是“靠近国界的那个地方”;[1]“边境,即边陲,是国与国毗连的地区”;[2]也有人认为:“边境是靠近国土的地方”;[3]在有关外文辞书中也认为:“边境是一个国家边远的地方”。[4]总之,在中外的各种文献中都将边疆解释为一个国家比较边远的靠近国境的地方或地带

1.2“边境”概念的界定

又称“边境地区”靠近边界一定距离和范围的地区。国家可以依据法律在边界实行特殊制度,同时,国家之间可以通过条约或协定对边区的一些事项作特殊的规定。本文的边境地区指:广西与越南接壤的三个地级市崇左市、防城港市、百色市,另外加区府南宁。

1.3“边境体育”的概念

是指国家边境地区体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即边境地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及国际体育交往等发展的基本状况。边境体育活动指在边境地区的居民,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的体育活动过程。

2 广西边境体育活动多元化功能的主要作用

2.1 边境体育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

在全人类对公平竞争、人道主义、和谐宽容等理想的追求中,奥林匹克休战无疑已成为维持世界和平、促进文化交流、加强理解与合作的重要手段。同时各国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全人类的体育盛宴,举办奥林匹克运动赛事世界各地的冲突不约而同的休战谈和,这是体育对人类所做的巨大贡献。

新时期边境体育的发展有着特殊作用,边境体育不同于群众体育,边境体育是边境地区不同国民进行的体育文化交流。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边境贸易的日益红火边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的丰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渴望。广西边境体育适应中越边境地区边民发展的潮流,丰富边民文化水平、稳定边境发挥重要作用。

2.2 边境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边境体育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重新审视边境地区体育发展问题,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增强边民的身体素质,如何使边境体育资源最大化,如何发挥体育的更大作用,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建设新农村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有身体素质的公民,而体育正发挥着充分的后备平台。

2.3 广西边境体育是构建睦邻、和谐、富强新边境的需要

在我国的边境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继续贯彻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我们要按照国家确定的“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国际外交政策,来处理我国边境地区面临的各种国境关系与社会问题。充分利用跨境民族天然的语言、文化与心理较为相近的族源关系,以及两国边民频繁的体育文化交往活动,以文化促进友谊,以体育推进交流,以民间带动政府,增进邻国人民的相互认同与好感,逐步消除因政治制度、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隔障,对我们构建睦邻、稳定、富强的和谐边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4 广西边境体育能抵制来自境外“黄、赌、毒”的侵袭

“黄、赌、毒”的侵袭,常常是由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社会缺少提供给人们休闲娱乐与丰富精神生活的文化产品所致。因此,我们应加强边疆地区的体育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来形成人们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生活方式,用优秀的体育文化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以有效地抵制境外“黄、赌、毒”的侵袭与影响。如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在2006年大力开展的“广西全民健身万里行”与“万村篮球大赛”活动,共历时3个多月,有11112个行政村报名参加了比赛,参赛运动员多达12万人,共计举行了70153场比赛,观众人数达1157万。人们用先进的、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形式占领边境与农村的文化阵地,有效地促进了广西边境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过去,广西的农村地区是“六合彩”赌博活动的重灾区,自从该地区举办“万村篮球大赛”以来,广大农民纷纷投入到大赛的参与和观赏之中,有效地抑制了“六合彩”在当地的泛滥。对此,生活在广西边陲的广大农民深有体会,他们认为:在农村多建一个篮球场,就如同捣毁一个赌窝;多进行一场球赛,就等于减少一伙赌徒。

可见,边境体育在抵制“黄、赌、毒”的侵袭与影响,改善乡村民间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与环境,促进边境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3 边境体育活动多元化功能的任务

由于区域的特殊性,使我国边境体育开展的功能除具有一般体育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等功能外,它还具有边境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与社会人文特征的价值功能,也具有新时期边境体育发展的新特点与新任务。

3.1 促进我国边境体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要重视城乡文化、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边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地指出:“要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农民健身活动。”

党中央十七大以来的一系列有关农村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为我们促进区域体育的全面协调发展,大力推进边疆体育的繁荣进步指明了方向。这不仅是促进边疆经济社会与体育的协调发展,而且对于我们构建和谐边疆与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与战略意义。

3.2 使全国各族人民能平等地享受体育文化的权益

我国《体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扶持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促进边境体育的协调发展”。这些政策、法规都明确地提出和保障我国少数民族体育的合法权益。

为使各民族人民能平等地享受体育文化的权益,国家不断加大对边境民族地区体育经费的扶持力度,增加该地区全民健身工程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布点,并卓有成效地实施对边境民族地区体育发展的“雪炭工程”,向西部边境地区援建大批的体育场馆项目。

但总的来说,由于长期的历史与社会原因,使我国边境地区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与体育事业发展仍远远落后于内地地区。改善边境地区体育的发展状况,仍然是国家体育部门今后一项较为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3.3 构建睦邻、和谐、富强的新边疆

在我国的边境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继续贯彻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为我国边疆各项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也是我们研究边疆体育发展问题的逻辑基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2004年以来,每年在“中国———东盟博览会”召开期间,都要举行盛大的“国际龙舟竞渡大赛”,有效地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谊和体育文化的交流。

3.4 抵制境外各种势力的渗透

边境地区历来是我国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阵地,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边境地区的渗透与破坏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严重地影响我国边民的生产、生活与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尤其是我国西南边境地区的境外宗教渗透活动较为严重,在云南省的一些边疆地区,有些境外传教士在这些地区边民中以羽毛球、排球、拉拔河、游戏等体育活动,来拉拢边境群众信教,开展传教渗透活动,对我国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我国边民具有较为迫切、高涨的体育文化需求,但这一需求却被境外传教士所利用。因此,我们应加大边境体育文化的建设,以满足边境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占领边境的体育文化阵地,以有效抵制境外各种势力的侵扰与渗透,构筑和谐稳固的边境文化长城。

总之,边境体育活动的多元化功能研究,为丰富边境体育的建设发展与研究工作,以促进我国区域体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边境地区的富强、文明与和谐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洪涛.我国城市家庭体育发展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6).

[2]刘买如.关于构建体育环境学新学科初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6.

[3]孙永刚.发展黑河中俄边境旅游新思路[J].边贸论坛,2001,(8):34-38.

[4]孙晓谦.关于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边境旅游合作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5,(6):247-248.

[5]赵明.黑龙江中俄边境段旅游合作开发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04,20(4):99-104.

[6]杨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兴市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发:环北部湾地区边境旅游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05,(1):332-335.

[7](越南)陈廷武海.中越边境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北部湾地区边境旅游研究系列论文之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05,(1):336-340.

[8]胡敏,等.边境旅游可持续发展:以清河出境游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3):235-237.

[9]饶远.边疆体育:亟待开拓的区域体育研究新领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25-27.

[10]《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修订版.1986:3095.

[1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367.

多元功能 篇7

一、农业多功能与现代农业的互动关系

目前学术界对于现代农业的定义常常是从投入要素现代化的角度来界定, 即广泛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石油农业、工厂化农业一般被认为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样板。这种定义虽将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进行了有效区分, 但却忽视了农业投入产出的综合效益, 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成本的上升, 农产品质量和品质的下降等负面影响, 于是也就看到了在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欧美各国却没有阻止农村的萧条, 农产品的质量危机以及农村环境的恶化。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虽然丰富了农产品数量, 但也带来众多负面效应, 导致了人们对现代农业模式的重新思考。而日本等国通过农业多功能理念的贯彻与对外宣介, 一方面取得了国际贸易谈判的主动, 另一方面为人多地少的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路径[12]。

1. 农业多功能及其实现耦合的程度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表征

传统的现代农业之所以出现了诸多困境, 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其价值的形式较为单一, 只从市场上所表征的经济价值来衡量, 农业多功能注重多元的产出效应, 也就是农业生产在实现经济功能 (即农产品产出) 的基础上, 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与文化景观功能也能得以有效发挥。发展现代农业不但要注重提升投入要素的层次水平, 还要注重产出功能的多元化和协调化, 只有实现投入与产出两方面的优化才能真正构建现代农业 (见图1) 。从这个意义上, 尽可能的发挥农业的多元功能, 并使各种功能实现最佳匹配与有效耦合是衡量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程度的重要表征[13]。

2. 实现区域农业多元功能的有效耦合与优势功能的深入拓展是构建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

附着于农业本身的各项功能之间是相互依存与制约的, 工业化进程中的石油农业往往更多的关注农业经济功能的发挥, 而以损害其它功能的有效实现为代价, 最终使农业发展陷入到不可持续的状态, 当然如果过分关注农业的生态、社会以及文化景观功能而忽视了其经济功能, 这样的农业产业体系必定无法长效运行, 最终也会使各项功能都难以有效发挥。同时, 农业有着强烈的地域型, 在不同的自然以及经济地理环境下的农业产业特征有着较大的差异, 其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与文化景观功能也有着不同的可实现程度, 在一定区域内, 区域现代农业体系无法做到各项功能的齐头并进, 而必须在优势功能上深入拓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发挥地域相对禀赋优势的表现。因此, 构建后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使区域农业的多元功能实现有效耦合, 在农业各功能之间实现输入与输出的协调并实现农业产业系统的最优, 这种最优状态的意涵就是在实现农业多元功能的协调互补的基础下, 尽可能实现优势功能的充分拓展, 最终在价值功能的总量上达到最大化。

二、农业多功能的拓展方向

农业多功能划分为农产品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 (简称社会功能) 、景观文化与休闲功能, 各个功能在其功能的基本属性的基础上都有不断拓展的方向。

1. 农业经济功能及其拓展方向

农业的经济功能主要指为整个社会提供必要的食物和植物纤维等, 保障农产品供应安全方面等, 其价值功能的大小一般通过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等指标来衡量。农业经济功能的拓展方向是不断提升农业的技术含量, 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

2. 农业的社会功能及其拓展方向

农业的社会功能主要指在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农业吸纳大量低技能的劳动力, 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促进社会稳定, 保证农村社区的稳步发展具有独特功能。其功能的拓展方向是使农业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中尽可能提升其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化水平, 增强社会就业吸纳能力;

3. 农业的生态功能及其拓展方向

对农业生态功能的界定, 在侧重点上学界有较大的差异, 我国以及日、韩一些学者强调其正向作用, 认为农业具有显著的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调节作用, 因此, 在进行功能评估时, 借助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或者采用区域城镇密度等指标来衡量。而欧美学者则更强调农业生产的负向生态功能, 认为不恰当的农业生产方式会导致土壤退化、病虫害加剧、地下水污染和农业生产力下降, 影响生态调节功能正常发挥, 对外部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选择农业多功能指标时常用化肥、农药施用量等负向评估指标。对于农业生态功能的拓展来讲, 应加强正向功能, 抑制负向功能, 通过提高农业补贴, 加强农业生态功能价值内化, 生产出更多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

4. 农业的景观文化与休闲功能及其拓展方向

对于这种以“文化”为核心理念的属性功能, 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 农业作为延续千年的产业系统, 已成为记录延续农耕文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 一些特殊农业生态系统已成为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体现与见证;其次, 农业具有的休闲、教育、文化旅游的服务价值, 也可以被称之为一种人文资源, 通过农业旅游的开发使之实现市场价值。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4年5月开展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IAHS) 项目”, 我国农业部也于2012年3月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 对于这项功能的拓展, 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 另一方面要引入市场机制, 发展农业旅游等创意产业, 通过农业景观文化与休闲功能的拓展构建新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以农业优势功能为耦合方向的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什么样的农业能被称之为现代农业, 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模式, 不同地域都根据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来选择投入产出最为经济的发展路径。农业多功能理论的提出, 为判定现代农业提供了新的视角, 要求农业产出不再以单一的经济效益而是将农业各类功能的耦合程度的最优化为最终判定标准, 同时不同区域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 发挥其相对优势功能, 并使其充分发挥, 最终使农业发展融入到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框架内。依据这一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方向, 在确立区域农业的相对优势功能的基础上, 可以基本总结出以下几种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1. 经济———社会功能为主导的农业发展类型及其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经济功能是农业的基本功能, 而社会功能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附着于其经济价值之上的, 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尚较多的传统农区, 农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支撑作用和不可替代的社会保障功能, 同时, 这些传统的农业主产区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层面上发挥的经济功能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价值。因此, 对于这些传统农区, 农业功能仍然以经济———社会功能为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路径需要使这两种功能得到有效拓展, 走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农业之路, 在农业发展中带动更多的就业, 同时发挥地域优势,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经济效益。随着区域经济总体实力的提升, 农业的景观文化与休闲功能的发挥也就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这一地区农业生态功能的发挥主要应着眼于农业产业体系的生态平衡并以此来维护农业经济与社会功能有效发挥的持续性, 例如保护土壤肥力, 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

2. 经济———生态功能为主导的农业发展类型及其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在我国生态脆弱的山区和荒 (石) 漠化较严重的地区, 由于多年来过于注重农业经济功能, 生态压力逐步增大, 在生态资源约束下, 农业发展的规模、结构都受到较大的限制, 而这些地区往往以贫困地区为主, 农业仍然是群众收入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 目前这些地区农业功能需要以经济———生态功能为主导, 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要以这两个功能为主导的耦合方向, 即发展优势特色生态农业之路, 打造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业为主体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 通过提升科技含量和农产品加工能力来形成优势生态农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这一地区农业的社会功能和景观文化与休闲功能可作为其附属功能, 其重要性也不可忽视。虽然生态脆弱地区不断通过有组织的生态移民与劳务输出来降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功能, 但由于仍然有大量的年龄较大的低技能劳动者, 农业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仍然不可替代, 同时,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持续发展, 生态脆弱地区有着与城镇化密集地区差异较大的地域景观, 也会有效提升农业的景观文化与休闲功能价值。

3. 生态———景观文化与休闲功能农业发展类型及其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在我国都市及其周边地区, 作为依靠大中城市而存在的农业, 其用地规模、集约程度以及农户的投资意愿都不利于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也不再依靠农业, 农业社会功能非常弱化。同时, 由于地处大中城市周边, 热岛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降低、三废排放量较大等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的生态功能相对于其它功能有更大的价值, 同时, 大量收入较高的城市居民对于绿色空间的向往则为农业发挥其景观文化与休闲功能提供了条件。这种以生态———景观文化与休闲功能为主导的都市农业也是这类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现代农业则应围绕花卉、苗木、果蔬等农产品为发展方向, 进一步增强其生态保育与休闲功能, 同时农业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作为辅助功能, 会围绕两个主导功能进一步增强, 如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来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应对老龄化社会为乡村老年人以及少部分低技能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等。

以上的三种现代农业建设的路径只是从目前最常见的三类农业地域———即传统农区 (以平原区农业为代表) 、生态脆弱地区农业 (以山区、干旱半干旱农区为代表) 和都市农业 (在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进行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探讨, 是从农业多功能的角度来构建现代农业的一种新范式, 对于不同的农业地域来讲, 可以从地域资源禀赋出发, 寻求其优势功能, 并依此来构建其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摘要:农业多功能从产出的角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也需要农业各项功能得到有效拓展, 从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出发, 不同农业功能得到有效耦合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 可衍生出经济-社会功能主导型现代农业, 经济——生态功能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和生态——景观文化与休闲功能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三种类型。

多元功能 篇8

关键词:价值多元,价值虚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从单一到多元的历史流变

价值标尺作为规定性的存在, 不仅烙印在人们的认知层面, 具体落实到实践层面, 更是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作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价值尺度的转变和位移, 由单一到多元的扩展, 乃是现代化过程当中的一个必然。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 价值多元的趋向和自由秩序的拓展是与市场经济相伴相生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场交易的扩大和蔓延, 城市作为“市场定居点”的出现, 不仅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更是为商品经济的全面拓展提供的一个固定化的场所。如果说, 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成了盈利欲的膨胀, 那么可以这么说, 这种膨胀在精神气质层面的外现乃是自由勃发的竞争性的生存状态, 以至于思想层面的价值多元的转变。随着城市文明的崛起, 人身依附关系被解除, 身份等级观念遭冲击, 一种超越传统范围的普遍性的生存比较也就在全社会活跃起来。人们观念层面的价值标尺也随着货币符号对传统血缘和宗法关系的肢解而产生了历史性的流变。

二、价值多元的现实影响

这种价值的多元乃至虚无的现实影响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审美情趣, 更深刻的烙印在人们的内在气质和精神血脉里。价值多元对人们的现实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想信念的缺失

理想, 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是信念;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 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 伴随着市场经济秩序在我国的蔓延和拓展, 理性计算和功利谋划作为一种工商型品格在经济贸易的过程中凸显的同时, 更是渗透到社会交往的各个领域。理想信念作为一种目标性的规定在货币化时代的地位可谓是尴尬无奈的, 它远没有符号化的货币来的直接和可衡量。

2. 快乐主义泛滥

在现代生存方式的营造过程中, 以个体生命为依归, 追求感官的快乐与兴奋, 是一个主导性的价值取向。依照戈尔凯郭尔德观点, 这一取向称之为“审美的人生”, 其生活策略是迎合感官需要, 主张及时行乐。从传统宗法和血缘关系中抽离出来的个人, 在虚无笼罩的同时, 难免有一种无所依凭感, 为了填补这一真空地带, 便会不停的去刺激感官功能, 不断去增加感官快感的强度和密度, 然而感官快感瞬间即逝, 需不停去轮番刺激, 当这种感觉如同嚼蜡般无味时, 烦恼便开始了。为了化解烦恼, 寻求心理轻松, 人们便会抛开价值标尺和道德准绳, 采取一种对一切无所谓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个人社会化的途径之一, 导向功能、保证功能、开发功能、育人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集中显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体现, 更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发式。

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 发挥导向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 在党的十七大得到进一步强调和阐发的重大时代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之意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使我们党领导人们经过长期实践锻造而成的思想文化成果的精华, 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是全国人们的最珍贵的精神家园, 代表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作为党和人民的理论工作者, 更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 在价值多元和思潮并起的现存条件下, 积极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 促使全社会达到一个最大限度的共识,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 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现代化。

2. 促进和谐文化的培植, 强化保证功能

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不仅如同清新空气般浸润人们的心灵, 在某种程度上说, 在行为方式层面, 更能够起到一种规则性的约束, 丹尼尔贝尔曾经说过:“文化领域是意义的领域, 是一想象的形式, 通过艺术和仪式, 特别是那些`不可思议事件'的事件来理解世界的努力。”

和谐文化的营造, 不能流于形式, 要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 尤其是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条件下, 触及到人们内心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理论工作者乃至教育者去进行长时间的大量的工作, 这样才能保证社会和文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3. 推动教育方式的转变, 深化育人功能

新的历史境遇下,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斯密曾经说过:“不同时代, 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 容易造就出生活在其中的大多数人的不同性格。”价值多元乃至虚无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是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以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方式更应该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在满足主体多样性发展的基础上, 应该注重发展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影响和教化人们的心灵。

4. 激发思维方式的拓展, 挖掘开发功能

所谓开发功能,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 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掘人的内在潜能。开发功能是育人功能的延伸, 也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在价值多元境遇下, 更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和更高的智慧来挖掘开发功能的作用。

首先, 注重促进创新培养与加强影响渗透相结合;其次, 个人兴趣培养与社会规范引导相结合;再次, 个人主观能动性与社会规律性相统一。

任何一个伟大工程的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同样,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也不是一朝一夕, 立竿见影的。面对着价值多元下人的生存困境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该站在一个历史的角度去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发挥其主要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伯.经济与社会 (下卷) [M].商务印书馆, 1997.

[2]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多元功能 篇9

关键词:图书馆,素质提高,多元化功能

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实质上就是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多种教育使得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这是教育的目的, 也是教育改革的目标, 当然也是专家学者以及教育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一名在高校图书馆工作多年的基层管理人员, 笔者亲身体验到图书馆在对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加快提高上可发挥多种功能, 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图书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 丰富的文献资源优势。

图书馆拥有海量的文献资料, 是大学生接受全面的系统素质教育所吮吸不尽的营养源泉, 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二) 现代化服务设备优势。

图书馆拥有各种通信设备及计算机网络系统等现代化技术装备, 读者可以任意将各类不同资料按自己的意愿排列组合, 图文并茂, 形象逼真, 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且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 提高了总体信息获取量。从中还易于发现前所未有的关联与启示, 使读者眼界开阔, 思维活跃, 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利条件。

(三) 安静优雅的环境优势。

图书馆阅览室宽敞明亮, 桌椅整洁, 墙上悬挂有关读书求知的名人名言条幅, 充满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求知氛围, 不仅给人以精神享受, 还给人以文化熏陶;图书、报刊阅览室全开架阅览, 读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自由选择;电子阅览室一排排整齐的计算机可随意使用, 体现了渴求知识、奋发向上的意境。进入阅览室犹如进入一个充满智慧的神圣殿堂, 使人产生一种想挖掘、探索的欲望。这种良好的环境无疑对读者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和塑化作用, 是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

(四) 时间上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每周的开放时间一般都在100小时以上, 这明显超过了课堂教学时间,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此进行各种学习活动, 在学习中充实自己的思想,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提高素质。

(五) 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优势。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整体素质高, 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的管理队伍。他们长期从事图书馆业务工作, 熟悉馆藏, 接触信息量大, 精通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整理, 掌握现代化技术, 有足够的能力指导读者检索, 辅导读者阅读, 组织读者开展各种读书活动。这是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体优势。以上这些优势决定了高校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不可替代的多元化教育功能。

二、高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一) 教育者要认识到图书馆在对学生教育中的特点。

高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教育内容上, 既包括政治思想教育, 又包括文化专业知识。在教育方法上既用优秀书刊启迪人, 又用现代化设备影像资料教育人。还以热情的服务态度和娴熟的服务技能感化人。以美好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人。认识了这些教育特点, 教育者才能有意识地去利用它, 让它发挥对学生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多元化功能。

(二) 对入学新生注意进行入馆教育。

新生刚入学未接触过图书馆, 对图书馆的一切处于茫然。再加上刚入学不熟悉、不愿意向工作人员询问有关图书馆的利用方法。图书馆有必要对每届入学新生进行如何利用图书馆的入馆教育。教育内容包括:一是馆务介绍。如图书馆性质, 任务, 发展史, 馆内机构设置, 服务机构布局及作用等。二是馆藏资源介绍。包括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 镜像资源等等。三是文献检索方法。四是数字资源和镜像资源利用方法等等, 这样使新生对图书馆这个实体, 和文献信息的检索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增强了新生在学习中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三) 图书馆要注意不断提高馆藏质量。

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应在保证教学科研所需资源的前提下, 广泛地有选择地征集各种读物收藏, 应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 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 充分发挥优秀书刊的教育作用。同时, 注重收藏本校师生的学术文献, 使馆藏特色更加鲜明。这将有利于促进广大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鼓舞, 有利于找到科研的新方向、新路径, 加快学者的科研立项、科技攻关的步伐,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 图书馆要重视电子文献资源建设。

随着数字图书馆技术的不断发展, 存储介质真正趋于海量化, 存储技术和检索技术高度智能化, 加上网络通信用户的普及, 数字图书馆已经逐渐被广大读者所接受。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 电子文献资源具有资源丰富、采选方便, 成本低、价格优惠, 信息密度大、管理成本低廉, 不受时空限制、使用方便等多方面优势。比如:国内规模较大的中文数字图书馆就有超星数字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方正数字图书馆等, 电子报刊基本覆盖了所有具有参考价值的中文期刊和中文报纸, 还有众多专业性比较强的电子资源数据库以及各种免费共享的电子资源, 如此庞大的电子资源库为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来源。数字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平均成本仅有纸质资源的1/10, 采购后可以直接放在服务器上开通使用, 无需编目加工, 无需典藏和流通管理, 无需馆舍家具, 可以为图书馆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数字图书馆只要有能够联网的电脑就可以直接进行全库检索, 全文下载, 拷贝等, 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图书和检索文章, 且数字图书馆全天候开放, 极大地便利了读者的使用。

三、高校图书馆应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一) 采用图片展览、板报等多种平面媒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根据馆藏文献资料内容, 结合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展示活动, 对广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专业知识等教育, 寓教于中。通过活动使他们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热爱社会主义、恪守道德准则、保持高尚的情操、丰富知识储备, 在思想信仰、道德行为、价值观念和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 注重发挥文化活动的作用。

为丰富知识图书馆可举办书展, 画展, 书评, 征文等文化活动。为深化思想教育, 还可举办伦理学, 社会学等专题讲座, 还可举办各种演讲比赛, 时事报告会。为增强信息意识, 还可举办各科知识竞赛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图书馆可推荐一批相关高质量的书刊, 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像这样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活动, 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 他们会主动参与进来, 开发智力, 培养实践活动能力, 陶冶情操, 塑造灵魂。像这种营造育人环境, 发挥多种育人功能, 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必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三) 要注重图书馆馆员在服务中的教育作用。

【多元功能】推荐阅读:

多元教学功能09-12

多元环境07-14

多元控制05-12

多元05-23

多元空间05-26

多元因素06-08

多元供给06-08

多元挑战06-10

多元综合06-21

多元有效07-01

上一篇:空战训练下一篇:古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