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教学模式

2024-10-12

趣味性教学模式(共12篇)

趣味性教学模式 篇1

一、激发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具活力

数学学习是比较枯燥无味的,这也有可能使一些原本有自信心学好数学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下降.对一些失去数学兴趣的学生而言,如果辅以数学史方面的知识,他们只会对故事感兴趣.也经常有人会问:“我们不搞科研,学数学有什么作用?只要会简单的加减乘除就可应付了.”这种观点只会让人觉得他们的视野窄小,他们只看到眼前的应用,然而对于这些数学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兴趣.总的来讲,有了兴趣或渐渐地有了兴趣,会增加学生的主动性,也会使得教学顺利很多.

二、加强新课程中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高中学生应该学会自主学习.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自我确定.数学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从不会确定目标到能够根据自己的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自我选择学习方法,每名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则喜欢与人交流.其实每名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较稳定的数学学习方式.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能够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最有效地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自我调控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对学习过程不应由教师整齐划一地去硬性规定.因为即使是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所需要的时间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应该不断地回头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数学教师要用最合适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形成调控能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学生在体验中的感受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观察特例,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整理自己经常出差的数学习题.学生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做数学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一是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另外一个就是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学生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地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学生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二是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你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你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你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须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三、加强新课标的教学,使教学模式更富有创新性

课堂教学应该联系实际.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不会形成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加强课外实践.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听到的终会忘掉,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这也是数学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方法指导.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相互交流,掌握最优的学习方法.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怎样预习、怎样听课、怎样备考、怎样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要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数学概念、命题、计算、证明和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在会学和会用上下工夫,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趣味性教学模式 篇2

一、课始激发兴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要〕文言文和古诗词教学在整个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只喻,老师 很重视,学生也把文言文和古诗词当作学习语文的重点和难点。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 多时候学习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氛围非常的 沉闷、枯燥,学习的效率也低。所以,文言文 成了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教与学的问题。为 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课堂效率,老师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 学生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力争改变课堂枯 燥而沉闷的学习气氛。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学习乐趣

新课改之后的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和 古诗词篇幅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在实际 教学过程中,文言文和古诗词所用的课时比 重几乎占了一多半。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 生懂得文言知识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有助于了解和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和培 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同时更重要的是 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分值上看,36 分所占总分的百分之二十四。由此可见,文 言文和古诗词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 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只喻的,老师很重视,学 生也把文言文和古诗词当作学习语文的重 点和难点。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 古诗文谈虎色变,视之如洪水猛兽,如拦路 虎,很多时候学习古诗文的课堂教学氛围非 常沉闷、枯燥,学习的效率也低。为了提高学 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课堂效率,老师们采 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力争改变课堂枯燥而沉闷 的学习气氛。那么,究竟怎样去搞好高中文 言文的课堂教学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通过实践教学,笔者尝试了提高古诗文教学 乐趣的做法,取得了比较成功的效果。

增强导语教学的趣味性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好 的导语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精彩、新颖、扣人 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 胜,能够生动活泼地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 悦的学习状态中。导入的方式很多,比如新 闻时事导入,历史故事导入,影视歌曲导入,热点话题导入,网络新词导入等。如在学习《鸿门宴》前,可以给学生讲秦末农民大起 义,接下来我让学生讲项羽的巨鹿之战,刘 邦的约法三章,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让学生读刘邦的《大风歌》,项羽的《霸王别 姬》,学生已经进入情境。在学习《与妻书》 前,我给学生放了童安格的歌曲《诀别》,在 学习《琵琶行》前,我给学生放了琵琶曲《春 江花月夜》,用音乐将学生带入了课堂所要 的一种氛围和情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通过诵读让学生产生美的感觉

古人称作诗为“吟诗”,因为只有放声 “吟诵”,才能体现诗歌的节奏、音律、神韵 来,通过吟诵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可以提 高学生的美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了美 感,就会很好地学习它。古诗文之所以“掷地 作金石声”、“琅琅上口”,盖源于斯也。学生 在放声诵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同时也就在 涵咏中体味古人苦心孤诣创造的声乐美。文 言文发展的数千年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 各样的优美文体。诵读,不仅可以采撷形式 美的花朵,更能感受文章的人物美、情感美、思想美。通过诵读体现着古诗文的美,学生 得到美的陶冶,增加了学习古诗文的乐趣。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 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学感 受。古诗词音韵流畅,朗诵吟咏起来,更能使 人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 词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每日一诗、改编表演(如《孔雀东南飞》、《雨霖铃》等)、举办诗社 等活动来增加古诗词积累,形式活泼多样,深受学生喜爱。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以其声音、动画、文字、图像和录 像等多种表达形式的优势无非更利于老师 设计适当的教学环境、更利于学生自行建构 知识体系。多媒体教学在创设情境方面的优 势就是能把声、像、文相结合,打破课堂四十 五分钟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 通过去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 量的联想和想象,创设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 时空。教师可以在努力把握课文内容精髓的 基础上,选择最能为内容服务的音乐背景,放入最恰当的地方。例如我在教学《鸿门宴》 时,讲到项羽悲壮豪迈的人物形象时,就播 放一段《霸王别姬》(屠洪刚演唱),再出示项 羽仰天长啸的图像,或播放一段霸王别姬的 电影或戏曲片段,让这种大气豪壮的音乐弥 漫教室,让感人的画面渗入学生的心田,创 设出一个立体的悲壮氛围;在教学柳永的 《雨霖铃》时,则可以配合一段如泣如诉的古 筝乐曲,再搭配一幅幅“千里烟波”、“晓风残 月”、“冷落清秋节”的画面,做到音画合一,于是,一种婉约意韵也荡漾开来。多媒体正 是这样以其独特的多维优势创设出多维的 课堂氛围,使得学生惊喜、陶醉、亢奋,直至 主导他们的情感,达到智育美育的有机结 合。

在生活中体验乐趣

我在古诗文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 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 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为学 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 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报名参 加,通过在班中诵读赛,竞争参赛资格。班中 还举行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给 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还学习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出题互 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多查找资 料。同学们各显神通,有一种在知识长河中 遨游,其乐无穷的感觉。通过各种竞赛,大大 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加深了学生 对教材的理解, 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 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我们的古诗文教学应该丰富多 彩、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 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我们要完成新课程 标准规定的古诗文的学习任务,实现语文教 学的基本目标,就要力求突破古诗词教学上 困境,从考与教等多方面加以改进,这样才 有可能帮助高中生培养的阅读古诗词的兴 趣,提高他们学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西安市临潼区教学研究室 常银川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文作品,更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瑰宝。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中学古诗文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师普遍感到难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影响了古诗文教学的效果。本文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结合2001年颁布推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探讨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中学课本中所选的古代诗文作品,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闪烁着古代作家思想与智慧的光芒。作品中所包含的先哲们的伟大精神与高尚情操,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中学生通过阅读背诵一些优秀的古诗文作品,不但可以提高语言素养,增加文化底蕴,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可是回观我们目前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仍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题,得分率普遍较低。正如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提到的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古诗文距现代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大部分学生很难逾越语言障碍,课文读不懂;二是当前的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大多采取传统的串讲加分析的大包大揽方式,课堂上滔滔不绝,激情飞扬,而不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正确方法,不能引导学生积累古汉语的语法知识,体味古诗文中的人文内涵,品味古诗词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意境,从而使学生谈“古”色变,对古诗文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情绪,直接影响了古诗文教学的效果。

针对以上情况,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及中考角度剖析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

2001年颁布推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都给予了充分的阐释和说明。

1、《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总体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①]

据此,我们可以把《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的学习要求解读为: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理解诗文内容,积累古汉语字词句等知识;能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品味、感悟古诗文优美的意境,提高人文素养;加强诵读训练,对古代诗词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2、《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建议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1[②]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所以让学生多读一些富含文学审美价值、人文因素的古诗文作品,对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强调熟读尤其是强调背诵,对于改变目前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以讲代读的状况,是非常有益的。

3、《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的阅读评价

《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的阅读评价描述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1[③]

《新课标》还指出,语文学习应该促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1[④]由此可见,古诗文学习还担负着传承中国文化,连接古今的任务。总之,《新课标》将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较过去提高了很多,并且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学习要求。

二、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古诗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如此重要, 而我们目前的古诗文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 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理想效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乏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

第一,由于古诗文距当今学生的时代太遥远了,现在我们交流又不用文言文,何况古诗文中所涉及的典章制度,社会常识等都与现代社会有着巨大的距离,所以有的学生认为古诗文学了没有用处。第二,由于古诗文与学生熟知的现代口头与书面语有很大差异,学生很难逾越语言文字障碍,课文读不懂,自然产生畏难情绪。第三,古诗文本身缺乏趣味性,学生对其学习就提不起兴趣,但为了应付中考又不得不学习。第四,目前书市上古诗文的注释翻译资料泛滥,学生们几乎人手一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为上课听不听都一样,因为资料上都有现成的答案,何必去白费劲。第五,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阅读只占总分的15%左右,并且这部分得分率又很低,所以学生认为学习古诗文是出力不讨好的事。

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使得我们的初中古诗文教学举步维艰,出现“少、慢、差、费”的现象。

2、课堂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理应受到充分的尊重并给以充分展示的机会,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决。那种‘先生讲、学生听’的格局并未从根本上打破”。1[⑤]目前的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中,80%的老师都采取 “解词——串讲——翻译”的大包大揽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从重点实词、虚词到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文言特殊句式,面面俱到。有的老师则每篇文章都逐句给学生翻译好,甚至连古代诗歌也要翻译成现代文,把那些声情并茂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枯燥无味。如一位老师讲《出师表》一文,从写作背景介绍,到逐字逐句的解词、翻译、分析段意,最后总结中心与写作特色。课堂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眉飞色舞,甚至引经据典,触类旁通,不厌其烦的分析讲解。而学生们与老师密切配合的寥寥无几,或恹恹欲睡,或不堪其烦。由此可见,过分重视串讲分析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严重限制学生的想象,养成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良习惯,以至于没有热情听讲,没兴趣思考,使学生渐渐丧失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3、缺乏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有步骤的训练 不少教师认为,学好古诗文,就是讲透课本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能翻译,会默写,这样就算是完成了古诗文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愿深钻,只是简单的“串讲”,繁琐的分析。将主要的课堂教学时间作面面俱到的讲解,这其实是对古诗文教学要求的一种误解,至于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就更谈不上。毕业班的老师迫于中考的压力,可能还会给学生讲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规律,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也可能就古诗文进行一些专题训练。但初

一、初二年级的语文老师在古诗文的教学方法及专题训练方面可以说是空白。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古诗文试题不像前几年那样用课内篇段检测古诗文教学在词语、句子及文意理解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落实情况,而是更加注重用课内掌握的知识技能来解决课外古诗文阅读的问题。因此,“以讲代读”的现象如不及时改变,初中古诗文教学将无法较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三、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指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形成教学方案。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诗文由于距学生生活太远,学生很难自觉自愿地产生学习动机。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使教学效率随之大幅度提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由一种负担变成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就会越想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怎样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比如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学习古诗文的良好氛围来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设计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范读激起兴趣,可以播放配音朗读,也可以由教师范读;还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编成课本剧表演来激发学习兴趣等等。

2、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1[⑥]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⑦]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过去那种“老师教”“学生学”的单边局面,而变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让学生根据课文注解、借助工具书来疏通文意,这不但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如何阅读古诗文,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效率,把时间留给对古文、古诗文本的鉴赏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上来。因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明白”与听教师“讲明白”的教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出问题、解决疑难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学习方法指导和有计划的专门训练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所以古诗文教学也应像古人所说的那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

①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初中学生刚接触古诗文,文字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古诗文,良策之一就是加强诵读。《新课标》要求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1[⑧]“读”是培养语感最为有效的方法,尤其在古诗词教学上,诵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叶圣陶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准了,读多了,就会把握古诗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对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教师要在诵读上下功夫。诵读的方法有:范读,包括教师范读和听朗读录音;学生自读,包括默读、吟读、朗读、小组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培养文言语感,离不开这些基本的诵读活动。成功的范读,具有很强的示范和指导作用。除了范读的示范作用,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如何把握停顿与节奏、重读与语气、体会感情等等。古诗文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多读多背,那是舍本逐末。只有将诵读这一环节紧紧抓住,才能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②自主探究,归类整理

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古诗文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质疑讨论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问题,应正确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后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将课堂引向深入。

要使学生文言文知识系统化,必须重视知识的积累,做好归类整理。积累的重点应放到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古文化知识上。老师要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自行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成“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③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培养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还要辅以适当的训练,把学生主动学习同教师重点指导训练结合起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只讲不练”是没有实效的,只有通过适当的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得到巩固。如古诗词的阅读赏析,教师先教给学生赏析的步骤与方法,然后再辅以具体的训练。要精心选择训练材料,并合理设计训练计划,要遵循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训练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升古诗文的阅读能力。总之,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应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古诗文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文的无穷魅力。

注释:

1[①]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底1版,第11页。

1[②]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底1版,第17页。

1[③]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底1版,第21页。

1[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底1版,第4页。

1[⑤] 李夏彬,《教坛耕耘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68页。

1[⑥]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132页。1[⑦]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底1版,第2页。1[⑧]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底1版,第4页。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http://,《读新课程标准,落实古诗文教学》,唐天平。

3、宋赞:《浅谈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古诗文教学》,《教育前沿与探索》,2009年6月第3期。

4、陈玲玲、周国安:《中考古诗词赏析考查方式初探》,《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

5、车红霞:《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语文教学通讯》,2008.05/B。

6、李夏彬:《教谈耕耘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也谈信息技术趣味性教学模式探索 篇3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的时候才会精力充沛,全心全意的去投入,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进而有所创造。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得课堂内容趣味横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以增加,只有这样学生听起课来才会兴趣盎然。

一、将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信息技术与人类的日常生活联系的越来越密切。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生活相结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用性。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才能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将会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一)授课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体现实用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能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例如在进行excel 的公式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以家庭每月话费为例来进行每月消费额的计算,父母手动计算一个月的花费往往计算量较大而且容易出错,此时,就可以利用excel李的sum函数来进行快速的计算。切近实际生活的案例的讲解可以使得学生迅速掌握相关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為了能够在生活中进行运用,只有有了“用”的需求,学生才会对其兴趣,才会想办法强化巩固所学知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练习的时候应该着重注意练习的实用性。

例如,在进行excel相关函数的时候,可以通过求学生的成绩单求总分和求平均分来进行sum函数和average函数的练习;通过求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数学知识,使手动输入计算式和插入函数得到综合运用,进而使得学生的相关知识得到巩固。这样的练习设计十分的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可以使得学生在成就感的驱使高效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讲究教学艺术,在创新方式中培养学生兴趣

(一)巧妙使用比方,进行形象化的讲解

信息技术课程的很多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教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要能够把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形象比喻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例如,在进行计算机原理及结构讲授的时候,可以把计算机被比作成为一个人,把相关的输入输出设备比作诸如手、眼、耳等人的感官系统,把CPU比作人的大脑。形象的比喻可以使得学生快速准确度掌握相关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巧设问题悬念,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或者悬念的设置,让学生自己通过计算机去解决,从而是他们不断的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上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一次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给学生讲授excel的第一节课的时候,如果仅仅从excel的界面和菜单开始讲解,那些课堂就会显得枯燥乏味,让学生一开始就丧失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先从“棋盘上的麦粒”这个故事讲起,这个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天文数字的计算问题,也就是20+21+……+263,同学们肯定不相信这个式子的结果是一个长达 20 位的天文数字,待他们经过几分钟的计算后就会知道这是他们无法通过笔算和计算器完成的,然后告诉他们通过一个神奇的工具就可以迅速完成这个式子的计算工作,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是最高的,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个工具就是excel,然后老师开始讲解excel这个软件,通过一系列幂函数的引用以及数字的自动填充功能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excel软件神奇的输入方法以及强大的计算功能,进而激发他们学习excel的兴趣。

(三)加强演示,巧设练习,加强实践体验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不断的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够发现不足,弥补知识漏洞,从而达到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使用计算机的目的。而且老师也可以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积累经验,在今后的讲课过程中予以重点强调,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设置作业练习的时候一定要合理的进行,从易到难,让能力差的同学在上机实践的时候对相关作业的完成具备信心,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要害怕犯错,要勇于实践。拓展练习可以供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选用、学习和探索。此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选用的素材一定要有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可以给每节课可起个有趣的名字,例如在讲教授word自选图形的时候,可以亲手制作“灌水证”等网络证件,从而使得课堂气氛变的轻松愉快。

三、加强互动,强调团队合作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更多地启发学生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追求精讲多练,使得同学之间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有助于那些对于计算机掌握能力不强的同学更好的完成作业,从而使得他们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感受,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四、积极评价,收获成功

相关研究表明,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更富有成效。可以说,学生绝大多数成就感都来自于教师的积极评价。所以,教师应该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我每节课都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对学生的相关作业成果进行展示。在进行展示的时候,即便是一个不太理想的作品,也要尽量找出闪光点给予肯定,因为一个小小的肯定,对学生来说会是一个莫大的鼓励。此外,在点评的时候,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树立示范作用,从而使得全体学生在评价环节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任晓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

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模式构建探讨 篇4

一、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模式的一般性特征

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的一般性特征主要分为:学生学习的主导性、开放性以及探讨性。我将一一对其特征进行简单概述, 具体如下。

首先, 高中化学趣味性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堂, 一改往日以教师为课堂核心使学生被动接受化学知识的弊病。学生要在教学课堂中发挥核心和建设性作用, 教师更多地承担配角和领路人角色。教师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 让学生自己利用教学资源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学习。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课堂只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被扼杀, 故而只是一个封闭的教学模式。而高中化学趣味性课堂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其具有了开放性特点。

开放性顾名思义就是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 所有学生都有以自己在化学方面的一技之长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机会。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了更多的知识,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同时, 将高中化学枯燥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操作通过趣味性教学的工具进行打包更新, 使其充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知识活力;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课堂的核心、主角, 并通过自己的专长将自己对高中知识的理解传授给其他同学。这对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塑造学生积极正面的形象和认知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也客观上在学生之间传递了正能量, 犹如种下一颗趣味性教学的种子, 经过学生的悉心灌溉, 必将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学习大有裨益。

探讨性更多的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趣味性教学模式是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堂中, 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化学思维模式, 教师掌握基本知识并通过趣味性教学模式的手段讲授给学生, 给学生以自主权, 让学生自己去充分挖掘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价值。

二、构建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模式的要点

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课堂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教育改革工程, 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课堂的构建需要对现有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对教学手段进行丰富, 对教学评价机制进行必要的转变, 不能以简单的考试应试卷面分数为唯一评价依据。这不仅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努力, 也需要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都予以充分的支持, 才能将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的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一) 以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生活实践中的具体化学实例增强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课堂的现实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构建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模式, 首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让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学生内心提高学习动力。特别需要引以重视的就是在高中趣味性教学中需要引入生活化的场景, 让学生通过具体生活实践的窗口去理解和巩固高中化学知识。高中学生学习化学是在有一定知识和理解判断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认知性活动, 是属于认识世界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学生感兴趣又无法理解的化学现象,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在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难以解释又感兴趣的化学现象时,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兴趣转变为对化学知识的探索。这样一举多得, 不仅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扰, 而且可以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

(二) 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不能以简单的卷面分数为唯一的评价依据

趣味性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改往日仅仅以学生期末考试卷面分数为唯一评价依据, 不再“唯分数论”。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课堂的构建需要对高中化学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完善, 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而且趣味性教学课堂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往往是难以用量化的数据来衡量的, 这也是困扰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一大瓶颈。如何才能寻找到适合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将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

(三) 重视化学实验的引导作用, 丰富教学手段

化学趣味性课堂的构建可以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为契机, 以化学实验激发学生投身化学知识殿堂的兴趣。高中化学实验本身就是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以化学实验培育学生的动手协作能力, 教师可以在对化学实验的演示过程中对化学实验的基本要义、步骤要点进行简单阐述, 与学生保持良性互动, 活跃教学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化学实验也可以对高中化学趣味性课堂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检验, 以验证化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是否一致。此外, 丰富教学手段是为了能够从物质上保障高中化学趣味性课堂的构建, 教学手段的丰富可以给教师和学生以更多的教学选择余地, 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日渐成熟, 将更多更宽广的化学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呈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 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扩展教师的知识授课面。

对教学手段的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现阶段我国高中化学趣味性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可以分为理论教学手段的丰富和实验教学手段的丰富。理论教学手段的丰富, 可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电子白板、交互式教学一体机、投影机等教学设备引入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 购置更多有关高中化学的课外阅读书籍也是丰富教学手段的重要一环。实验教学手段的丰富, 可以引进更多更丰富的实验教学设备, 让学生到相关化工厂去实地考察是我国现阶段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手段丰富的主要措施。

三、结语

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社会和教育界的支持和努力, 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改革措施,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兴趣转换为学习的动力, 丰富教学手段, 转变教学评价体系,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需要各方面点点滴滴的建设与悉心的呵护。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 教育改革措施在教育界共同的努力下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趣味性课堂教学模式旨在以学生为主线, 让学生在化学教学中发挥核心作用, 教师只是扮演领路人角色, 对学生化学学习中的难点疑点指点迷津, 教师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对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的一般性特征进行了阐述, 并提炼了构建趣味性教学模式的要点, 以期对我国现阶段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化学,趣味性教学,实验

参考文献

[1]苗慧, 任鑫, 张文保.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及其实施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4) .

[2]马佳美.高中化学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如何构建[J].学周刊, 2015 (19) .

趣味性教学模式 篇5

一、趣味导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动听的歌曲,有趣的故事,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数字时,我给学生播放英文歌曲《Ten Little Indian Boys》看着卡通的画面,以及优美的旋律,学生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跟唱起来,再引入新课,很容易记住一到十这十个数字。

二、模拟实践,创设情景——在情境中运用

英语教学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景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模拟情景就是在课堂上模拟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创编对话,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和用语言进行交际、做事的能力。在学习《What time is it?》这一单元时,我利用自己的手表,事先与班中学习程度较好的一个同学排演好“放学”的情景,自然引出“School is over ,Let’s go to the playground.”同学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缓和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兴趣。另外,我还一直用英语组织教学,做到课堂英语化,给全班学生各取一个英文名子等做法也是创设情景、营造语言氛围的好方法。

三、巧用实物和简笔画,增强词汇教学的直观性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形象直观,能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例如,在教学apple一词时向学生出示一个苹果说 This is an apple.再出示一只苹果说there are two apples学生在直观的教学条件下很容易将所学物品与其相应的单词对上号,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所熟悉物品英语名称的兴趣,也密切了单词与实物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寓学于乐,激发学习兴趣

趣味性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小学语学教学;趣味性教学模式

合理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能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

1.是教学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传统的模式,基本上由字开始,以教材内容为主体,采取填鸭式趋于应试的教学,而忽略了小学生趣味性的培养,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内容,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在新时期,以兴趣培养为主要手段,着重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就成了必然。

2.是现代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教会学会语文基础知识,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运用趣味性教学是现代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趣味性教学的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仅只在于教,更在于学,要让学生如何能够轻松而高效地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单纯地以教而教,更要用心营造趣味性的教学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质量。

1.挖掘教材本身,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相对于其他课程,比较图文并茂,即便如此,教师也不应该不应当以生字、句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方式进行教条化教学,而应该尽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意志、情绪、感觉等进行体味与想象,比如在教小学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春天来了》,很优美的一篇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想象,学生通过对春天的想象和描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就对自然,对春天产生了喜爱与欣悦之情。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轻松愉快地接受到了所学的知识点,提高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2.改变语言风格,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都要正襟危坐,以严肃的师表获得威仪,使学生在压抑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大大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改变风格,突破教学套话,实现语言上的创新。比如,还是《春天来了》,老师问:“哪位同学来说说,除了课文里的春天,还有哪些春天的景象?”,还可以以憧憬的语气说:“春天的景色真美呀,让我们一起钻进课文里的春天,来帮着作者找一找,还有哪些他没有发现的?”很明显,第二种提问的方式比第一种生动有趣味得多。

3.应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多媒体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死板单一,为小学语文教学提高了不少的趣味性元素。随着电子数据化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了许多课程的选择,被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运用声光的技术,能够把学生带到特定的语境中,使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力加强,拓宽了教学的局限性。还是以《春天来了》为例子,在教师备课时,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幻灯出各类流水、花儿,绿芽等景色,并且配以优美的音乐,把学生的情绪带到美轮美奂春之景中,让学生直接体验到课文环境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了课文讲解的趣味性,增强了课堂效果。

4.加强课外阅读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外阅读是必要的补充与延展,课外阅读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拓宽语文的视野,增强认识能力,从而提高对语文课文的理解能力。在增强阅读力的同时,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对语文课充满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搜索一些课外阅读,提高语文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针对《春天来了》,建议学生课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文字,在下一堂课上,抽出一些时间进行共享、讨论与欣赏,使学生在掌握课文基本点的同时,更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

5.激活写作兴趣,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两项最基本的技能,阅读是对语文知识的吸引,写作是对语文知识的释放。比如《春天来了》,在经过一系列的学习以后,学生对春天已经有了直观、生动的印象,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启发学生大胆记录一些有关春天的感受,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进行练笔,教师要以欣赏的角度去发掘学生练笔的闪光点,通过鼓励与赞扬,激活学生写作的兴趣,提升自身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趣味性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趣味性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无压力的氛围中进行愉快地学习,增强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玉成.趣味引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49

趣味性教学模式 篇7

一、“闯关”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贪玩,对新鲜事物好奇,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点特点,我开展了闯关的游戏,把游戏和课本知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复韵母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讲,失去了刚开学的新鲜感,此时拼音又加深了难度,学生掌握起来显得有些吃力。这时我设立了闯关游戏,拼读音节是第一关,拼读拼音词语是第二关,拼读拼音句子是第三关, 这样让孩子们在闯关过程中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还大大调动了学习积极性,闯关游戏做完的同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寓教于乐,回味无穷。

二、利用图片,图音结合

刚开始学习拼音时,孩子们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但随着拼音难度加大,长达一个多月的教学,孩子们学习起来索然无味,而且学了以后经常混淆,更让孩子们失去了学习信心。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注意研究儿童心理,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在教学时,我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导出学习内容,寻找图形与字形、图意与读音的相同点。如教学单韵母a:图上画着一位阿姨的头像,学生仔细观察这田图上画着什么? 它跟单韵母a什么相似点? 学生仔细观察后得出答案:单韵母a的发音和阿姨的“阿”第一声相同,阿姨的脸型与后面的头发组成的形状很像字母a。学会比较,为后面的读音记形奠定基础。

三、编儿歌,讲故事,做手工,多管齐下

1.重视教师的示范功能 , 上课时先请学生仔细看清老师口形听声音,说说是怎么读的,再请学生试读,运用开火车等形式逐个纠正指导。在教学复韵母的发音时,除了注重教师的示范外, 还运用字母组合让学生掌握发音规律, 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a、i时,教师做重点示范并引导学生的口形变化(先念前面的韵母再快速滑向后一个韵母)。经过模仿训练,学生的口形到位了,拼音读得准确了。

2.根据儿童的语言发展的特点。学龄儿童特别喜欢一些顺口的儿歌,若把它与记字形联系起来,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经过启发、观察、思考编出了很多朗朗上口的儿歌。如教学生母b p d q时,这几个声母学生特别容易混淆,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如用形体编儿歌:竖起左手右手在头顶画个半圆编儿歌右下半圆bbb, 竖起右手左手在头顶画个半圆编儿歌左下半圆ddd, 用身体表示竖右手弯曲在头顶编儿歌右上半圆ppp,同样的方法左手弯曲在头顶编儿歌左上半圆qqq。采用手工制作的方法,让学生剪出一个半圆和一根长竖条,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摆,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3.在教学中编故事加深记忆。j、q、x与ü相拼时 ,理解ü上两点省略规则是这一课的难点。根据“j、q、x真淘气,见了小ü把帽去”,我班几位小朋友编了几个小故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如李启周小朋友联系课文说:“一天,小熊愚愚(ü)和好朋友j、q、x见面 , 他看见朋友后觉得戴着眼镜没礼貌就把眼镜摘掉了。”陈瑞小朋友说:“小鱼想出去玩,鱼妈妈不同意,要他在家练习吹泡泡, 小鱼急得掉下了眼泪, 这时j、q、x过来找小鱼儿玩,鱼妈妈就答应了让他们出去,小鱼就擦掉眼泪,不哭了,所以小ü看见j、q、x三兄弟就要擦掉眼泪,去掉两点。”听了这样充满童趣的故事,我惊异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语言表达力。一年级小朋友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那么在教学中, 为何不利用这个特点作为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策略和依据,促进学生语育智慧的发展呢? 在教学复韵母时,还可利用字母组合法识记字形。通过编儿歌、编口诀、做手工等形式,促进学生手脑结合。这样,小朋友们才能把拼音的字形牢牢地记住。

四、启发质疑,培养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汉语拼音第6课《j q x》中这部分学习内容,以往教学时,都是由教师告诉学生j q x与u相拼的省写规则。这次学习,教师调整了教学思路,首先板书了这部分内容,其次让学生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有什么问题? 没过多久,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有的学生说:“ju qu xu中ü上的两点怎么没有了? ”有的说:“本来韵母是u,到了音节中韵母u怎么变成了ü?”老师趁势说:“ju qu xu中的韵母实际上是ü,只是书写时省写了两点。这是因为,在普通话里,jqx不能和ü相拼, 所以和ü相拼时,ü上的两点可以省去,你能编个儿歌记住这个规则吗? ”顿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纷纷发言:“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 q x就脱帽。”“小ü碰见j q x,去掉两点还念ü。”“j q x,小淘气,见了鱼眼就挖去。”此时,老师也佩服学生形象思维的活跃。可见,为学生创设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五、读写结合,加深记忆

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对于书写,他们在感到有趣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指导书写时,我先编儿歌教学生认清四线格,再讲解字母的笔画顺序,如g先写个半圆再写竖左弯,以及在四线格中的位置。教师要注意范写、领写,同时加强个别辅导。如我班何好小朋友,基础差,连半圆都不会画,我就教她先确定半圆的起笔及终点,以及圆弧上一点,然后用弧线连接这三点,写好半圆后,再写竖弯就不难了。再如声母“h”的书写时,学生容易出现这两种情况,一是竖写得短了,导致字母看起来像个n;二是弯竖写得没占满中格,显得高矮不齐。教学“h”的书写时要特别指出来 ,要求学生把拼音写得清楚、到位、漂亮。

高校足球教学的趣味性模式探索 篇8

早在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 足球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一种运动, 古代人称足球为“蹴鞠”。而在2500年后的现代, 蹴鞠经过人们对游戏规则的不断改良, 变成了今天众所周知的足球运动。足球运动本身具有较高的趣味性, 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但是足球运动的基本功却相对枯燥乏味一些, 基本功不但要训练踢球者的体力, 训练者还要掌握一定的踢球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把足球踢好。然而, 一些高校学生, 虽然酷爱足球这项运动, 但是对于课堂上教师传授的足球基本功却没那么大的兴趣, 加之高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足球课堂上不易集中注意力, 这样一节课对学生来说几乎学不到知识, 没有任何价值。

众所周知, 足球运动是一门需要很多技巧以及扎实基本功的一项竞技运动。灵活运用足球运动的基本功对于踢球者来说, 有着一定的难度, 因其是通过人体腿部带动脚部去支配球的去向, 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 踢球者不能很好的控制足球的去向, 在球场上便会出现乱踢乱撞的现象, 丝毫谈不上任何战术, 导致赛场乱作一团。如此一来, 无论是观众还是足球运动员都不能体会足球所带给人们的乐趣, 甚至是足球运动的内涵。这样一来, 高校对于足球运动的教学也就无从发挥了。

高校足球的趣味性教学模式, 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思路, 通过正确运用趣味性教学模式, 调动起高校学生学习足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正确引导学生对足球运动基本功的掌握, 达到灵活运用踢球技巧的目的, 同时促进我国高校对于足球教学的发展与创新,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高校足球教学的趣味性模式分析

2.1、高校足球教学中设计背人接力赛的游戏 , 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背人接力赛游戏, 是许多高校足球教学中的首选游戏, 它不但能够练习学生对于足球的爆发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全身协调能力。一些高校学生对于足球运动的速度练习, 往往感到枯燥乏味, 训练时缺少激情, 有的甚至因为不喜欢速度练习而放弃对足球运动的训练与热爱, 背人接力赛这个游戏, 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基本速度, 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练习时的神经系统兴奋度, 达到足球素质与基本技术的训练目的。

高校足球教学中背人接力赛的设计:教学中, 依学生人数分成两组, 其中两人互相配合背着跑, 到终点后换下一对搭档, 活动结束后输的一组要受到相应的惩罚。

2.2、提高步伐灵活性的游戏 , 能够增加高校足球教学的趣味性

足球运动最基本的技术便是能够灵活运球, 所谓运球即是利用人体大脑去控制肢体, 通过肢体来达到控制球的目的, 只有控制好足球, 才能更好的支配它。可见, 身体的灵活性对于足球运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身体能够迅速准确的判断出时间及空间上的一切有利争夺足球的机会, 那么就能加大赢得比赛的几率。然而绕筒接力比赛对于高校足球教学来说, 能够训练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以及灵敏度, 增加了教学中的趣味性。

绕筒接力赛设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在赛场上依次摆放标志筒, 需要注意的是标志筒的间距应该是一致的, 标志筒应摆放整齐,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 开始正式的比赛。小组同学以一个俯卧撑开始比赛, 参赛者先跑到第二个筒的位置, 然后倒退回第一个筒绕一圈, 以此类推, 每向前一个筒需倒退回绕一个筒, 成绩落后的小组需要接受指定惩罚。绕筒接力赛能够锻炼学生在球场上的步伐灵活性, 达到在赛场上能够灵活进退的目的。

2.3、花样颠球能够增加高校足球教学的趣味性

在高校足球教学中, 可以利用花样颠球来培养学生的球感, 同时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颠球技术看似简单, 实质需要长时间练习。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 对颠球都有着特殊的喜爱。颠球对于初练者, 往往会觉得很难入手, 即使是一次能颠几十个的学生, 也会对单一的颠球方式感到枯燥乏味, 许多高校生在练习颠球的时候往往刚开始训练就停下来了, 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而且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纪律。

花样式颠球, 改变传统只用脚背颠球的模式, 增加了高校足球教学的趣味性, 还能充分调动起高校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颠球模式, 对于零基础的高校生, 可以放宽难度, 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自信心, 在掌握简单的花样颠球方式之后逐渐加深难度, 达到提高球感的目的。而对于有一定颠球基础的高校生来说, 在教学中可以加深花样颠球难度, 训练关节的柔韧性与身体灵活性, 达到花式颠球的真正目的。

3、结语

足球运动因其本身蕴含趣味性、多样性、竞技性、丰富性等, 更易于高校在教学中的掌控若在教学中能合理运用趣味教学模式, 在足球教学过程中在运用, 足球运动自身快乐性这些模式的同时, 也应不断地改进采用更科学更先进的教学方法, 把足球运动与相应的游戏合理性地结合起来, 以便能更好的体现出足球运动的趣味性, 让学生们更能亲身体会到足球运动, 带给他们的快乐。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才能有效地达到提高足球教学质量的目的, 增加学生的足球意识, 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快乐。

参考文献

[1]郑萌.试论足球教学基本功与趣味性有机结合[J].成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03) .

趣味性教学模式 篇9

一、以情境激活课堂

环境直接影响人的心情,对学生而言,拥有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流连于音乐课堂,陶醉在音乐的海洋中。对于初中音乐课堂来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音乐课堂最缺乏的是生机与活力,日复一日地处于“被唱歌”的地位,学生从本应充满快乐因子的课堂中丝毫感受不到音乐学习的乐趣,体会不到音乐带来的快乐。因此,实施音乐趣味性教学,必须改变课堂环境,为音乐教学披上快乐的外衣,为此,教师应当做一个优秀的导演,为学生搭建自由展示的舞台, 让学生真正在音乐课堂中放松身心、尽情展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创设丰富而唯美的意境,将学生吸引入美妙无比的音乐情境中,引领学生自主发现、探寻音乐足迹,感受音乐魅力,体会音乐带来的快乐。例如:在《走进西藏》一课音乐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西部风情,随着大屏幕的滚动,学生欣赏到壮美的雪域风光,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沉浸在辽阔的牧场中,仿佛化身马背上的勇士;学生观赏着名山秀水,感受着多彩的民族风情,品味着瑰丽的民族文化,心中不由产生无限向往和憧憬……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不由自主地走出课堂,走进幅员辽阔、景色迷人的西部地区,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学习歌曲,师:不知道同学们对这样的地方是不是充满遐想? 就让我们带着对西部的无限向往学习《走进西藏》……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拉进音乐课堂,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跟随VCD模唱,再跟琴唱,利用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力求丰富的教学方式,将趣味教学进行到底。借助这个教学镜头不难发现,传统音乐课之所以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不是学生不爱学,而是课堂不够生动,利用创设情境法激活课堂,不仅激发学生关注音乐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西部的壮美河山,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借乐器渲染课堂

器乐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适时、适当地将器乐引入课堂,不仅让课堂充满富有色彩,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然而,大部分音乐课上只有一个录音机、一张嘴,在一句一句枯燥的模仿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每况愈下,逐次递减。因此,初中音乐实施趣味性教学,可以巧妙借助器乐的魔力,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自主享受音乐的美妙。例如:《欢乐颂》这首歌是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主题歌。师:今天我们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合唱,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兴趣? 学生被教师设置的悬念吸引住了,在接下来的学唱中,教师做了精心设计,第一、二个乐句由女生来唱,尽量用“激起”的方法演唱,第三、四个乐句男生加进来,用浓厚的低音衬托,尽量唱得饱满、雄浑。另外,第一遍学生演唱,第二遍由一部分同学进行竖笛演奏。同学们被有趣的组织形式深深吸引住了,愉快地投入到“大合唱”的排练中。在这个过程中,形式的新颖提高了参与热情,无论是跟随老师琴声演唱的同学,还是第二遍负责伴奏的同学,大家都学得热火朝天、其乐融融,此时音乐课堂才是学生的欢乐殿堂,学生自主学习、收获快乐,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享受。当然,并不是每一节音乐课都适合将器乐引入教学,教师要深入研究音乐教材,选择适宜的音乐作品,合理加入器乐,让学生玩得尽兴、学得痛快。

三、用创造点燃课堂

创造是时代发展的灵魂,课堂教学必须不断创新,没有创造性的课堂就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势必引起学生厌倦,让学生不厌其烦、了无兴趣。回顾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往往在于教材本身,只要歌曲会听、会唱了,就算实现了教学目标,音乐课成了名副其实的“鹦鹉学舌”,在日复一日中, 学生对课堂失去了兴趣, 生成了厌倦甚至抵制心理。因此,开展趣味性教学,必须点燃课堂活力,让学生将音乐课堂视为音乐创造天地,教师要鼓励创新、激励表达,让学生将音乐学习中获得的点滴灵感在课堂上闪现、绽放,从而实现自我发现、自我超越的自主学习。例如:在《渴望春天》教学中,这是一首表达赞美春天、渴望春天心情的歌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唱这首歌之后,发现学生意犹未尽,还沉浸在春天的烂漫和喜悦中,于是当机立断,不妨让学生学个痛快,师:春天风光无限,这一首歌虽美,但不足以表达全部,请同学们根据对这首歌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验,开展一个以“春之韵”为主题的小型音乐剧,自由享受音乐,展示春天。这样的活动设计富有挑战性,对于初中生来说极具诱惑力,于是学生忙忙碌碌地开始了音乐剧筹备工作,有的同学搜集与春有关的诗句,配上音乐唱出来; 有的同学在音乐的基础上融入舞蹈……课堂在学生的创造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趣味性教学模式 篇10

一、乐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一) 提升学生智力活动的活跃性

乐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渐地活跃和兴奋起来。而这种学习的兴奋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神经, 大大提升学生的智力。在乐学模式下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思维更加敏捷, 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二)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学生只有提高学习的兴趣才能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效果。乐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 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乐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沉浸在语文学习中, 转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和观念,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乐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 课堂导入, 乐学模式的前提

良好的开端可以为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课堂导入, 设置合理的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 从课堂教学中多种元素多个方面入手, 以此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可以从语文课文中的历史文化故事或者是文化背景等方面入手, 为学生语文学习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顺利的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例如, 在教授《木兰诗》时, 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加入花木兰的故事, 先给学生讲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让学生先了解这位巾帼英雄, 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花木兰从军归来的生活状态, 从而把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了解故事后对花木兰的生活产生了兴趣和好奇心, 主动地带着自己的疑问和好奇心进入到《木兰诗》的学习中, 这样就为接下来的语文课堂的展开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 营造教学情景, 乐学模式的基础

营造教学的情景可以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到明显提升, 这也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提升了语文教学效果。教师创设教学情景要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 追求语文的艺术性和文学性, 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要以课文知识为主要内容, 创建教学体系, 合理地使用小品或者文艺表演的方式展开, 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交流获得知识。如, 在《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组合成自由的小组, 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分角色表演。小组成员可以相互交流, 有人扮演皇帝, 有人扮演大臣, 有人扮演小孩。童话故事扮演的形式能消除语文教学课堂中枯燥无味的现象, 能丰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 使学生愿意学习语文知识, 使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景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趣味性。

(三) 趣味知识, 乐学模式的丰富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趣味性的知识运用到语文教学课堂中, 并将趣味性知识穿插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根本上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将趣味性的知识点缀在课堂的教学中, 使呆板的语文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切身感受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如在教授学生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时, 教师可为学生讲述关于标点符号的趣味性故事:一个下雨天, 客店的主人不想让客人来留宿, 于是在客店的门上写下了一行字“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客店主人的意思是“下雨, 天留客, 天留我不留。”于是客人悄悄地在这句话上加上了几个标点符号, 意思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下雨天, 留客天, 留我不?留!”于是客人就顺理成章住店了。教师通过这个例子引出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让学生加深对标点符号的印象,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愿意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初中体育模式下的趣味性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初中;体育;趣味性教学

前言:初中生一般都处于11-14岁的年龄阶段,无论是身体还是思想,变化都快的惊人,相比于小学时的身体特征也得到了巨变,比如身高体重大幅提高。目前,健康教育早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作为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关键,初中教育更应该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让学生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采用妥善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更有效地对初中生实施体育教育,我们就来探讨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策略——趣味性教学,看看这种教学策略是否行之有效。

一、为体育教学增添趣味性教学因素

初中教学目的之一即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在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体育课堂是个公开的大平台,是个自由发挥个人能力的起点,教师不妨利用平台之便,为教学提供更多趣味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平时留心观察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归纳总结出学生的爱好所在,适量地加入趣味性教学因素,启发学生对体育这门课程的兴趣。学生不免会对于单调的教学模式产生厌学的思想,而这对达到教学目的没有一点好处,因此,教师应该要尽量减少纯理论或者动作教学。教师可以尝试着根据民意(即学生自身要求)和实际条件(即学校设施等情况),来自行设计与体育有关的互动小游戏、真人比赛等,让学生改变对体育课的看法,同时扩大其相对于文化课的优势。

1.1游戏互动

一般体育教学中,理论和练习都显得十分单调乏味,而初中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所以很容易感到无聊,觉得体育教学的条条框框过于束缚,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于是,把一些与体育教学相关的互动游戏加入到体育教学中,既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激发学生和热情, 使学生在上体育课时精神饱满。这时候教师不仅仅要承担教学责任,更要积极地担当策划者或者主持人的身份,有序而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做各种各样有趣的、意义非凡的游戏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会因为教师的调动而提高对课堂的积极性,从而纷纷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下面我们就举一个比较典型的趣味性互动,它的名字叫捕鱼游戏。

此游戏适合多人同时玩,尤其人越多趣味性越足。规则很简单,就是先要确定一个可跑的范围,可以是一个大操场,也可以是一个足球场或篮球场,我们称之为“鱼塘”;然后最初由抽签方式随机选出一个同学来当“渔网”;让这位“渔网”通过追逐的方式抓住其他同学,这个行为称之为“捕鱼”;每完成一次“捕鱼”,被抓到的“鱼”须和“渔网”联手追捕其他的“鱼”,这被称为“合网”;直到最后所有的“鱼”都被这张大“网”给抓完了,方可结束游戏。这个游戏,在刚开始的时候考驗个人的爆发力和应变力,而在后期作为“渔网”的同学们又开始考验团队协作能力,在整个过程中都无时无刻不使同学们的全身得到锻炼。据说这个游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

1.2小型竞赛

作为新一代的骄傲,初中生无不血气方刚,争强好胜,教师理应抓住初中生的这一特殊心理来为体育教学创造一些有意义的竞赛活动,并以此提升初中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篮球教学中,教师详细讲解了运球和投篮的基本要领后,先让同学们自由练习,扎实基础。过了几个课时之后开始进行成果验收,此时教师可以不以考试的形式来为难学生,反而是以举行一次小型的篮球比赛来考验学生。学生会认为竞赛更加刺激、更有挑战性,于是对其兴趣就会比考试要大得多。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比赛形式,诸如定点投篮、三步上篮、三分线外投篮等多种比赛,以此来满足各个同学不同的需求。还可以设置奖惩制度,使得竞赛更有意义。

当然,无论是在组织有趣的互动游戏中还是在开展激烈的小型竞赛中,教师都必须要十分注意分层教学,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尤其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时时刻刻注意监督活动的发展,不容忽视学生的安全问题。

二、发掘体育模式下创新的教学理念

2.1学为主,玩为辅

我国目前普遍运行的教学模式就是应试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需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在最终考核的时候能够达到合格就行了。于是很多学生打出了“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口号,以此来高呼学习之无趣。而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如果一味使用应试教育,那么最终学生的身体不但得不到真正的锻炼,而且还会影响下一代年轻人的发育。我国初中生体育模式就应该深入贯彻学为主,玩为辅的理念,让初中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2.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我国未来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年轻一辈的青少年注重自我的全面发展。而想要全面发展,那么体育方面必然是重中之重。初中体育教学效果 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是否有个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对学校教育教学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也提出了体育课的新课改的号召,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初中体育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最终力求打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初中生队伍。

三、结束语

在初中体育模式下,趣味性体育教学策略一改传统体育教的单调乏味,以多样化的趣味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体育过程中的热情,充分学习到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体育技能,得到一些一生受用的技巧。趣味性教学策略中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对于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甚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当中,该策略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章创.探究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实践的创新[J].快乐阅读,2011(08).

趣味性教学模式 篇12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开放性及趣味性

从传统的教育方式当中可以看出,学校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过多重视其应试能力,对学生在人文素养以及情感素质方面的培养重视不足,这种状况就会对语文教学的价值和地位造成很大程度消弱,并且一些教师在相应的教学观念上比较陈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上存在过于封闭的状态,其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书本知识来展开,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难得到有效的激发,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构建“乐学模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不但推进,其中鼓励和强调对学生开展快乐教学,其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学习”观念转变作为其教学宗旨,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对语文学习所存在的知识价值以及乐趣充分认识和理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制定时要把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需求作为其制定的基础内容,在授课形式的制定和选择上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征,对语文教学当中趣味性和互动性进行提升和改变,对学生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也要足够的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情况以及具体的认知情况,制定适合其发展和学习的课堂氛围和环境。

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兴趣

在对初中语文“乐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及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一个积极有效的组织者以及课堂效果的实际设计者,并且对于学生学习情感的具体感受以及快乐学习氛围的体验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个学习个体的心理需求进行认真对待,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偏好对教学计划和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从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语文世界并且快乐的学习语文。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快乐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真正回到语文学习的角色当中,去感受学习语文的魅力和乐趣。

例如,在对《皇帝的新装》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达到不断增强的目的,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与本文相关的一些视频资料以及图片等进行播放,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将一些与本课相关联的一些内容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边乐边学”的状态中去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断得到增强。

三、基于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从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强化,教师要对学生所具有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给与强化和爱护,不断满足学生在求知方面的各种需求,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和学习特点,对语文教学思维模式进行创新和放宽,并且还要善于将室内的理论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中去发现快乐和感受快乐。语文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内心沟通的重要场所,如果想要使整个课堂氛围充满轻松愉悦以及和谐快乐,教师必须在整个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不仅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展现自身的引导活力,还要对教材当中的快乐内容进行演绎,然后将与本课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和辅助内容开展相应的扩展,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当中去感悟和学习更多有价值的快乐学习方法。

四、结语

上一篇:工程施工进度控制分析下一篇:离退休社区管理